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神经外科手术入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快速康复外科手术理念;肾上盏入路经皮肾镜取石术;围手术期;效果
伴随近年来腔内泌尿外科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多采用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肾下盏结石,而该手术方案的关键是选择适当的穿刺通道[1]。临床治疗常用的穿刺通道时肾中、肾下盏入路,但入路呈锐角时,会导致难以较好地观察肾小盏结石,而肾上盏平行于肾纵轴,其视野较为开阔,更易清除肾下盏结石,但易损伤胸膜和肺。本文针对已选定的92例行肾上盏入路经皮肾镜取石术的患者,于围术期护理中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手术理念,分析护理的临床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于本院收治的肾结石患者92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47例,年龄5-77岁,平均年龄(45.30±11.63)岁;患病部位:左侧结石30例,右侧结石20例,输尿管上段结石12例,肾盂结石10例,多发结石7例,复杂肾下盏结石6例,肾上盏结石7例。
1.2纳入标准
患者均明确诊断为肾结石,且均经过B超等检查明确结石位置。
1.3护理方法
患者均行肾上盏入路经皮肾取石术治疗,在手术治疗围术期护理中所有患者予以快速康复外科手术理念护理:术前护理:快速康复外科手术理念重视患者的心理感受,于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其中包括宣传肾结石及其手术的相关知识、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等,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心理障碍疏导,鼓励患者建立手术治疗的信心。术中护理:注意患者的呼吸情况以及手肘和腹部是否受压,并定时对患者进行血气分析;予以乳酸林格液,并与补液时加入人工胶体;手术初试阶段启用空气加热器,维持手术室30℃的室温。术后护理:对患者予以肾造瘘管护理,严密观察患者术后尿液的颜色、尿量和尿中杂质,并予以呋喃西林冲洗;对患者予以术后并发症护理。
1.4观察指标
采用抑郁量表(SDS)、焦虑量表(SAS)评定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状况,有抑郁症状为SDS标准分≥50分,有焦虑症状为SAS标准分≥50分;观察检测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其术后并发症包括并发胸膜损伤、出血、术后发热、尿外渗、术后疼痛等。
1.5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当P<0.05,表示比较差异具统计学上的意义。
2. 结果
2.1护理前后患者的SAS和SDS评分比较
护理后,患者的SAS和SDS评分与护理前相比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护理前后患者的SAS和SDS评分比较(x±s,分)
注:与护理前相比,#P<0.05。
2.2护理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护理后患者并发胸膜损伤3例(3.26%),出血1例(1.09%),术后发热1例(1.09%),尿外渗2例(2.17%),术后疼痛2例(2.17%),且经过精心的心理护理和对症处理之后,患者均恢复良好。
3.讨论
肾结石是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之一,并占据泌尿外科住院患者的首位[2]。肾结石其实是肾脏内部形成了微小且坚硬的沉淀,其主要成分是矿物盐和盐酸盐,该病的病因较为复杂,且会对泌尿道的任何部位造成损伤[3]。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肾结石患者92例,患者均行肾上盏入路经皮肾镜取石术,并于围术期护理中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手术理念,分析快速康复外科手术理念模式的护理效果。
本研究主要分析护理前后患者的SAS、SDS评分情况得出:予以快速康复外科手术理念护理后,患者的SAS和SDS评分与护理前相比均显著降低,这表明快速康复外科手术理念模式可有效缓解患者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由于患者缺乏对该病的认识和了解,且伴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容易形成恐惧、抑郁、暴躁等负面情绪。快速康复外科手术理念重视疏导患者的心理,鼓励患者建立手术治疗信心,维护患者良好的心态,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进而达到实现治疗最佳效果的目的;通过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与宣传,可有效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进一步分析护理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可知:护理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肾结石患者予以肾上盏入路经皮肾镜取石术后易发生并发胸膜损伤、出血、术后发热、尿外渗以及术后疼痛等术后并发症,对患者予以良好的术前、术中以及术后护理,通过在围术期护理予以营养支持、心理疏导以及术后进食和合理功能训练,可有效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减少对患者器官的损害,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4-5]。关于快速康复外科手术理念在肾上盏入路经皮肾镜取石术围手术期疾病治疗中的深入价值,需要以后临床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综上所述,在肾上盏入路经皮肾镜取石术围手术期护理中利用快速康复外科手术理念,可有效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董春琴,傅文珍等.快速康复外科手术理念在肾上盏入路经皮肾镜取石术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7):2012-2013.
[2]王淑雯,孙红玲.237例肾上盏入路经皮肾镜取石术围手术期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02):110-111.
[3]刘永达,钟惟德.肾上盏入路经皮肾镜取石术的安全性及效果分析[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2,33(06):409-412.
辽宁省抚顺市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辽宁抚顺 113004
[摘要] 目的 评价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神经外科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0例应用显微手术治疗神经外科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对手术前后的患者生活质量估计分级后,运用χ2检验得出χ2为5.23,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无手术后颅内出血,手术死亡患者,随访期内肿瘤复发率<5%。 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已成为目前治疗神经外科瘤的一种有效方式。
[
关键词 ] 脑肿瘤;显微外科; 脑血管造影术; 临床体会
[中图分类号] R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3(b)-0043-03
[作者简介] 朱巍(1971-),男,辽宁抚顺人,本科,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神经外科肿瘤疾病诊疗工作。
目前,由于显微外科手术技术以及脑血管造影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传统手术治疗术程长,肿瘤切除不彻底易复发,术后易发生颅内出血等缺陷,得到有效的改善,由于神经外科肿瘤常受到侵及,肿瘤全切的难度很大,进行积极的手术治疗,显示了良好的疗效,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神经外科肿瘤的有效方法[1]。收集了2009年8月—2013年12月间该院收治的50例神经外科肿瘤病人,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院神经外科确诊为脑肿瘤的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根据症状,查体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确诊为脑肿瘤,符合我国神经外科肿瘤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31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41.5±3.1)岁,病程1~3月,平均病程(1.5±0.5)月。所有患者均未见其他严重疾病。
1.2症状及体征
颅内肿瘤的位置不同,所引起的主要症状亦存在差异,主因头痛伴恶心,呕吐入院的有12例,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2例,累及椎体外系出现病理征阳性的有7例,颅内高压体征10例,首发症状为剧灶性神经症状的5例,肢端出现异常肥大,性功能障碍,或出现肢体功能严重障碍,甚至偏瘫,偏盲等临床症状。
1.3影象学资料
所有病人均经颅脑CT或MRI检查而获得诊断,其中29例行全脑血管造影,肿瘤供血动脉显影良好。神经系统肿瘤在颅脑CT扫描表现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增强扫描上显示肿瘤出现不同程度强化。行颅脑MRI检查43例,在注射Od—DTPA后扫描在Tl—Wi上,脑肿瘤呈显著的均匀强化,肿瘤周边环绕均匀不一的脑水肿带。行全脑血管造影者29例,造影术中显示,肿瘤供血动脉显影良好,侵及动静脉情况,完善术前手术资料。
1.4手术方式
该研究病例术前大部分通过脑血管造影,明确肿瘤血供,术中均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将肿瘤切除,部分病例术前应用脑血管造影,对肿瘤供血动脉较好的显影,所有研究病例均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根据患者的肿瘤位置的不同,对患者的手术和入路,进行选择和设计,手术主要采取,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根据一些特殊肿瘤采取特殊,如通过枕下正中入路的患者,取坐位。摆好后,将患者头部于头架上固定,使颈部向前屈曲,使入路点充分暴露,方便手术操作。主要的神经外科手术入路,例如经冠状、经翼点以及扩大翼点入路、颅颈交界处、颈后、后正中、旁正中、腰椎等手术入路,整个手术实行实时导航。手术在全身麻醉下实施,经口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对巨大肿瘤,在术中将血压控制在低水平,适当的采用大皮瓣和大骨瓣[3],开颅后,放射状剪开硬脑膜,将无菌脑棉覆盖与正常脑组织周围以保护脑组织,对于手术操作空间小的病例,可应用脑动脉瘤夹闭术,在显微镜下将相关脑池夹闭,缓慢将脑脊液释放,以获得手术空间,便于分离肿瘤基底部,如果瘤体部位,同相关的脑功能区位置过于靠近,则顺着瘤体边缘分离,最小程度损伤脑功能区; 如果瘤置同脑功能区相距较远,则可切除范围可扩大为肿瘤周围的水肿带,尽可能将之完全切除[4]。将硬膜反射状切开后,通过手术显微镜将脑膜瘤与正常矢状窦分离并切除[5];对于巨大的肿瘤,首先使用双极电凝将肿瘤的部分基底离断,使瘤体的供血动脉断流,后先用单级电刀切除2/3的瘤体,使得瘤体显著缩小,便于将肿瘤的包膜分离,最后将巨大脑肿瘤完全切除。在切除的过程中,应同时注意对肿瘤周围的血管进行止血,肿瘤切除术后,应使用0.9%的生理盐水将肿瘤切除后的残腔彻底进行清除,可覆盖可吸收的止血纱布,防止术后残腔发生渗血,在显微镜下检查有无潜在出血点,确认无误后连续缝合硬脑膜,留置皮下引流管,用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帽状腱膜,全层缝合头皮后关闭颅腔,酒精消毒切口,无菌纱布包扎。将切除的脑肿瘤妥善处理后,及时送至病理活检。对于显微手术过程中的止血,是神经外科手术的一个关键问题,在外科手术显微镜的有效放大以及照明下,能够较好的显示出血的小静脉及小动脉,对于一些流径较小的小静脉出发生血,或一些小量出血,可使用脑棉轻轻压迫出血点,对于出血量增多,小动脉或者大的静脉出血,可使用双极电凝止血,注意将功率调到最小,以防止脑组织受损,在切除肿瘤时,应最大程度地防止对重要神经与动脉的不必要损伤,避免手术过程中强行剥离引发的损伤。
1.5统计方法
该研究主要采用 spss19.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及率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手术分级
该研究通过比较手术前、后的影像学资料以及查阅显微手术记录,以明确脑肿瘤切除的情况。50例肿瘤患者,运用病人生活质量估计分级对脑肿瘤切除术前以及术后进行分级 ,来判断脑肿瘤的预后情况。Ⅰ级 正常工作与学习 ,Ⅱ级 生活自理,Ⅲ级 生活需要照顾,Ⅳ级植物生存在。50例脑肿瘤切除术前评分,Ⅰ级24例(48%),Ⅱ级20例子(40%),Ⅲ级5(10%),Ⅳ级 1例(1%)。手术时间131~481 min,平均(291±25.1)min,共切除53枚肿瘤。
2.2辅助检查
术后相关检查结果显示,其中脑膜瘤30枚,胶质瘤11枚,垂体腺瘤4枚,神经鞘瘤2 枚,血管母细胞瘤3枚,胆脂瘤 2 枚,畸胎瘤1枚,蛛网膜囊肿 3 枚。术后头颅CT显示颅内残留血量平均为(3±0.8)mL,低于传统手术残留血量(11±1.9)mL[6]。
2.3术后并发症
术后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无手术后颅内出血,无颅内感染及手术死亡患者。术后患者发生暂时肢体肌力下降 8 例,经积极康复治疗,肌力在不同程度上均得到恢复,1例发生肿瘤对侧肢体运动障碍。
2.4随访
术后随访1~3年,平均(14±3)个月,该组患者术后无失访,50例经过显微外科手术的患者术后成活率为100%,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无随访期内死亡病例。
2.5统计结果分析
患者治疗前后的指标经进行χ2检验得出结果,χ2为5.23,P=0.023,即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在传统的神经外科肿瘤切除手术中,对于位于颅脑深部的肿瘤病变,传统的无影灯等照明设备的照明亮度较差,对于一些肿瘤周围的重要结构时常显影不清楚,极大地影响手术切除的效果。而随着神经外科显微手术的快速发展,可通过根据肿瘤的位置对显微镜的角度进行相应的调整,采取最佳的方位,使得对于肿瘤的照明更加充分,根据手术需要改善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使得组织的解剖结构,尤其是瘤体周围的血管和操作区周围的重要神经显露得更加清楚,具有立体感,便于彻底止血。显微镜下切除神经系统肿瘤,术前行DSA或脑血管造影的目的是,明确瘤体供血动脉的具体情况,为术中切除肿瘤,防止术中颅内大出血,便于术中应用手术显微镜彻底止血的重要手段[7]。神经系统较为常见的脑膜瘤为例,脑膜瘤通过症状,体格检查及颅脑CT或MRI,确诊并不存在困难。手术难点在于脑膜瘤是否不同程度地侵及矢状窦及重要的皮质回流静脉(桥静脉)。由于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及脑血管造影技术的发展,以及肿瘤切除后立体定向放疗和新型化疗药物的应用,很大程度地提高了神经系统肿瘤的疗效。
3.1手术入路与骨瓣的设计
显微手术入路和骨瓣设计根据脑肿瘤的位置、瘤体大小、血供、是否存在颅外的静脉返流的代偿情况而定 。颅脑CT及MRI检查显示,肿瘤偏向一侧,供血血管不特别丰富,采用靠近靠中线一侧的骨瓣。对于神经系统的巨大肿瘤,则骨瓣切口超过矢状线,使瘤体周围的正常组织充分暴露,既能离断供血动脉,又可避免在病灶血管区内操作。术前造影发现有同时向颅外静脉代偿回流的情况(通过导静脉或板障静脉),要小心设定手术入路与骨瓣,评估该静脉回流途径对疗效的影响程度,尽量不阻断该静脉引流途径,力争将影响手术疗效的不利因素减少到最小[8]。
3.2术前应用脑血管造影术的意义
神经系统瘤的供血血管丰富,引流静脉和静脉窦常受到侵及,增加手术难度。在术前通过脑血管造影显示瘤体的供血动脉、瘤周回流静脉和引流静脉的代偿情况是手术的关键。对于巨大的神经系统瘤或血供丰富的肿瘤,可考虑在显微手术前行弹簧圈动脉栓塞,以阻断瘤体供血动脉。该研究中有3例行术前使用弹簧圈栓塞治疗,栓塞后2 d内行显微外科手术,有效地防止手术中颅内大出血。
3.3显微技术特点
神经系统肿瘤切除时,对肿瘤的供血动脉的保护应特别注意,可有效防止术中大出血。以神经系统常见的脑膜瘤为例,打开骨瓣后应先用双极电凝主要供血动脉主干,沿肿瘤外缘,放射状剪开硬脑膜,止血彻底。手术显微镜的应用,应通过其优良的照明及放大,有效地将肿瘤表面和硬脑膜的粘连分离,在显微镜下,顺着正常脑组织和瘤体包膜及蛛网膜间隙慢慢分离瘤体,由浅入深地将肿瘤周围剥离,并逐一电凝、切断血供,术野清晰,严格止血,最后将肿瘤附于脑组织基底部切断,将肿瘤完整摘除[9]。显微技术的应用使神经系统肿瘤的全切除率明显提高,该组 50例中患者治疗前后的分级经χ2检验,结果χ2为5.23,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患者经显微手术切除脑肿瘤后,其术后症状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证明了显微外科手术对患者预后的有效性。并且手术成功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减少了显微手术后神经系统肿瘤的复发机会,50例显微外科手术中,无术后颅内大出血,甚至引发脑疝的病例,通过术后复查颅脑CT,计算出术后颅内残留血量平均为(3±0.8)mL,明显低于有关传统脑肿瘤手术的文献报道中的颅内残留血量(11±1.9)mL[6]。该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开颅手术切除脑肿瘤,显微手术技术具有很大的优势,在显微镜放大倍数及强照明下,对一些微小的血管出血显示更加清晰,并且在显微镜下进行止血,以及肿瘤切除更加精细,避免误伤正常脑组织,使得患者的症状改善更为明显,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综上所述,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已成为目前治疗神经外科瘤的一种有效方式,应当广泛推广,成为神经外科肿瘤手术的主流。
[
参考文献]
[1]Fabi A, Felici A, Metro G, et al. Brain metastases from solid tumors: disease outcome according to type of treatment and therapeutic resources of the treating center[J].J Exp Clin Cancer Res,2011,30:10
[2]廖可立,王汉东,史继新,等.丘脑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11):641-643.
[3]宋毓鸿,高进喜,郑兆聪,等.骑跨型镰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2(6):267.
[4]孔锋,张秋航,魏宇魁,等.内镜经鼻岩尖手术中序贯性组合式解剖标志的确立[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0(9):416-419.
[5]王鹏,焦保华.脑胶质瘤病人的预后多因素生存分析与相关性研究[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18(6):417-421.
[6]刘善贤,张庆华,张莉,等.神经导航系统在颅脑深部肿瘤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 山东医药,2012(26):49-50.
[7]陈凌,陈立华,张秋航,等.神经外科显微操作及解剖培训教学训练方法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0):1595-1597.
[8]何海勇,李文胜,王辉,等.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在内镜颞下锁孔入路岩斜区解剖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2(19).
关键词微创手术神经外科无框架脑立体定向微孔入路
20世纪20年代微创神经外科中的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与微骨孔入路手术逐渐被神经外采用,其精准的病灶定位和手术入路选择,手术中实时导航,减少患者身体功能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改变了传统的开颅手术与椎管手术模式。2009年9月~2010年9月收治进行微创手术患者260例,对应用价值分析,现在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9月~2010年9月收治进行微创手术患者260例,男165例,女95例,年龄12~50岁,平均38岁。其中开颅手术240例,脊髓手术20例。手术方式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120例,微骨孔入路手术98例,微骨孔入路加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42例。240例开颅手术颅内占位病变100例,其中脑膜瘤33例,胶质瘤29例,垂体腺瘤8例,神经鞘瘤6例,颅咽管瘤5例,血管网织细胞瘤3例,转移瘤3例,其他15例;动脉瘤88例,动静脉畸形30例,海马浮血管瘤22例。除了动脉瘤外,152例病灶处于大脑凸面69例,大脑深部30例,脑室内15例,丘脑底节区20例,小脑10例,脑干8例。肿块直径05~30cm。
方法:260例进行微创手术患者,其中采用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120例,微骨孔入路手术98例,微骨孔入路加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42例。手术中实行实时导航,安装定位标记,进行头皮、脊髓、脑室、血管和病变等结构三位重建,用探针在患者头皮上探出病变区域投影,设计切口,尽量缩小切口面积,并且同时选用微骨孔入路42例。运用微骨孔入路手术方法,对患者术前进行麻醉,进行翼点入路和纵裂入路进行前循环动脉瘤切除,头向病变时对侧转35°;鞍区肿瘤则采用眉弓切口,眶上入路,头顶下垂后伸10°,利用额叶底面离开颅底,减少术中对脑组织的牵拉。手术中对患者进行经脉慢输液罗氏芬25g、地塞米松20mg,运用175%杆菌肽生理盐水冲洗术野。
结果
120例病灶和重要解刨结构定位准确,病灶定位误差均15cm之内,寻找病变成功率100%。有3例病灶切除后发生脑漂移病变,包含1例囊性胶质瘤,2例侧脑室室管膜瘤。术中囊液与脊髓液流失后使脑皮质坍塌,导致病变部分与导航监测不吻合,随即转移为常规手术进行肿瘤切除。
100例颅内病变完全切除89例(89%),14例脊髓病变完全切除(100%)。术后1周内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测,动静脉畸形完全切除29例,1例术后出现脑血管造影检测存留物。88例动脉瘤闭夹成功。本文中,患者术后肿块和神经损害功能分别为2例和18例。
讨论
目前医学界微创手术在神经外科要求要减少手术给患者精神组织减少身体功能损伤,最大满意程度的完全切除病灶,以便取得最好的疗效结果,其中神经实时导航技术与微骨孔入路是目前微创手术的最基本保证。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主治医疗人员实施合理适当的手术入路,打破传统的开颅手术模式,利用大脑中的沟与裂间隙部分进行非功能区的最短入路路径进行无框架脑立体定向的微创手术,敏捷避免给大脑神经组织因盲目探测带来的损伤,可以准确完全切除脑部深层的病灶。同时,结合微骨孔入路手术,使微创手术在神经外科正的运用攀上了高峰,不但缩小的开颅手术范围、减少了脑组织的在外暴露于干扰,而且还大大降低了脑组织的损伤,减少了术后颅内的并发症的症状,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有效性。更有缩短了开颅手术的时间,减少了患者术中出血状况,使患者可以尽快康复出院。
综上所述,虽然微创手术也相应存在不完美的缺陷,但是微创手术对脑和脊髓外科,尤其对切除脑深部病灶很有帮助,可以准确发现病灶,保护正常神经组织,改变了传统神经外科手术模式,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参考文献
1吴云,陈隆益,龙鸿川,罗安志,张宗银,黄志敏.神经外科微创技术的临床应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10).
2刘窗溪,王曲.神经外科手术过程中的神经血管保护.贵州医药,2011,1.
[关键词] 神经外科;锁孔手术;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 R4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a)-0188-02
在神经外科手术中,一般需选择手术入路,采用硬膜切口、头皮切口以及手术骨窗等方式,会减少手术操作有效空间,从而不利于手术中组织结构的暴露,很容易将其破坏。而脑组织大范围暴露,有时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手术切口,以提高操作自由水平。但是随着显微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可以在手术前精确定位病灶,并设计精确的入路,有利于实现对大范围病灶的自由操作,因此,不会再出现暴露的现象。该研究对神经外科中锁孔手术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锁孔手术的优势分析
锁孔骨窗能够对锁孔显微手术进行形象概况,其在设计手术入路的时候,一般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来进行,同时,还可以尽量缩小手术切口。锁孔微创手术能够提高手术外观美观效果,提高神经外科病人对治疗的信心,同时,微创特点有利于将感染概率降低,对于手术后并发症有较好的控制作用。锁孔手术中入路便捷,有利于操作者将精力集中在处理病灶上,并缩短住院的时间,减轻护理工作量,为患者减少大部分的开支。
2 锁孔手术过程中采用的显微手术器械
一般来说,目前已经实现小型化器械,其夹钳的前端可以全方向地转动,在进行锁孔入路操作中意义重大,如果锁孔为两厘米,多种器械可以同时使用,可以应用吸引器管、脑压板等。有时候还可以采用内腔镜。
3 锁孔手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入路的设计
目前一般使用翼点入路,在设计时将KEYHOLE孔水平线外两厘米的地方作为中心,并沿着发际设计长度为四厘米的头皮切口,沿着颞肌的表面将皮下组织分离,并将肌肉撑开。采取一根直径为2 cm左右的骨窗,将蝶骨脊磨除之后,将硬膜切开,并暴露出脑组织。将侧裂打开之后,其手术范围跟传统的翼点入路是很相似的。从入路设计来说,目前还有其他方式,如对侧锁孔入路、内侧眉弓入路等。
4 采用锁孔入路手术方法的临床基础
随着临床显微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锁孔手术应用越来越广,其主要是建立在临床操作者娴熟技巧以及丰富经验的基础上的,还需确保医疗器械的精细化。因为采用锁孔手术方法很难在手术过程中改变手术的入路方式,因此,在手术前应完善其设计,以确保手术的成功。一般来说,采用眉弓锁孔以及翼点锁孔作为入路的方式,都能够有效显露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顶端以及小脑上动脉等起始部位,但是将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夹闭的时候,因为受到动眼神经阻挡的影响,因此采用翼点锁孔时,其操作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为受到小骨孔的局限,在手术过程中要将侧方入路改成前方额下入路也是很难的,但是如果采用眉弓锁孔,能够有效解决该问题,其能规避动眼神经,从而直接到达靶区中,简化了手术操作。在手术前进行设计的时候,应加强对手术过程各影响因素的考虑,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个性化的设计方案。
在神经外科中应用锁孔入路技术,加强对解剖结构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手术操作者在操作过程中的熟练性,以提高手术效果,明确不同锁孔入路形式下暴露的具体范围,并了解颅内的解剖结构,提高操作者进行手术的信心。
5 在神经外科手术中锁孔手术的应用
以脑部肿瘤和动脉瘤为例,对其锁孔手术应用进行分析。①脑部肿瘤中,锁孔手术应用具有手术野暴露范围大的有点,在临床上,激光刀以及电磁刀等的应用都为肿瘤切除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手术时间的缩短,并且在小骨孔中应用杆状器械头墙很方便,手术证明,锁孔手术可以成功切除松果体区、第四脑室等部位。当采用颞下入路时,可以切除颅窝后面的一些病灶,而采用乳突锁骨入路的时候,可以将听道中残存的肿瘤切除,采用翼点或眉弓入路时,可以有效切除肿瘤,而在一些巨大肿瘤中,采用联合入路方式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其有利于降低操作的复杂性。还能借助内镜进行辅助检查,以提高肿瘤切除的效果。但是需注意的是,除了手术治疗,还应该结合放疗对病情进行控制,在锁孔入路手术后,因为颅脑中还残存着一些肿瘤在功能区中,因此采用放疗能够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在设计入路的时候,如果有的患者存在巨大肿瘤,应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个体化设计。②动脉肿瘤中,为了防止手术过程中发生出血的现象,应选择合适的方法对手术进行控制,分离动脉瘤颈。可以采用眉弓锁孔入路方式,并根据实际需求暴露同侧的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以及眼动脉等,将liequist膜打开之后,可以将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以及小脑上动脉分叉的部位显露,并且,在将前床突磨除之后,能够对眼动脉瘤中的血管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将后床突骨质磨除之后,能够扩大小脑动脉以及大脑后动脉等动脉瘤的空间,对于一些不能显露近端载瘤血管的患者,可以再手术前采用球囊导管,有利于在手术过程中加强对动脉瘤出血的防范。
目前,显微手术已经在神经外科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其是现代微创手术的一个产物,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不仅降低了手术的创伤程度,提高患者康复效果,也有利于将手术风险降到最低,从而提高患者生存概率,改善其生活的质量。在上述分析中,我们知道锁孔手术在神经外科中应用具有其优势,且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其可行性。同时,锁孔入路方式的选择也有其临床的基础,因此,从整体上来看,这种手术方式可行性是较高的,值得在神经外科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继宗.我国微创神经外科学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中华医学杂志,2009,84(10):793-795.
[2] 赵继宗.促进我国微创神经外科健康发展[J].中华医学杂志,2010(85):217.
[3] Pemerczky A,Mflller-Forell w,Linden VE,et al.Keyhole concept inneuresurgery.withendoscope・assistedmicrosurgeryandcasestudies[M].Stut tgart.NewYork:Thieme,2009:7-10.
解剖的学习和实践,要牢记层次的概念,即在由浅入深的解剖操作过程中,每一层次具有的解剖结构要清晰明确,显微神经解剖的培训学习应秉持同样的理念。神经外科手术显露范围有限,要求术者在操作过程中熟悉局部解剖层次。学员在颅脑标本上模拟进行各种临床手术入路的操作过程中,须对每一手术步骤所涉及的重要解剖结构分层次一一显露,并对容易误损伤的重要神经血管结构进行重点解剖,对其有更准确、直观的认识,从而为今后临床手术操作奠定基础。例如,后颅窝手术入路中椎动脉的保护,其关键是要了解并熟悉椎动脉走行的层次,椎动脉通常走行于寰椎上表面椎动脉沟内,即在头夹肌和头半棘肌的深方,寰枕筋膜的浅层,只有明确其走行层次,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才能辨认清楚,避免对其误损伤。与此相似,端脑内部解剖结构层次感的建立,将加深对其结构位置关系的理解。如自岛叶皮层由浅入深解剖,依次是最外囊、屏状核、外囊、豆状核、内囊、丘脑,上述各结构的层次关系,可作为手术操作的坐标。因此,层次概念的建立将有利于显微神经解剖学习和神经外科术中操作。
2建立三维立体概念
2010年美国神经外科杂志介绍了两位巴西国家级人物Niemeyer兄弟。OscarNiemeyer是杰出的建筑设计师,PauloNiemeyer是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两兄弟之所以在不同领域均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归因于两人都具有超强的空间构筑能力[2]。由此可见,建立三维立体概念对于神经外科医师非常重要。显微神经解剖对空间感的要求尤其严格,将二维图像在头脑中建立起三维概念,将是神经外科医师综合实力飞跃性提升的过程。神经影像是解剖与临床的重要纽带,其发展可促进神经外科医师对颅脑三维立体概念的理解。20世纪80年代MRI问世,为颅脑解剖学习提供了非常好的载体,通过水平、矢状及冠状三个方位的扫描,间接构建立体影像,较平面图更加直观、形象。其中弥散张量成像(DTI),还可以显示各神经传导纤维的三维空间结构。在临床阅片过程中,神经外科医师要注意培养将不同方位图片构建成立体影像的能力。数字减影脑血管成像(DSA)可以显示颅脑血管的走行及分布,结合MRI影像可以加深对颅内血管空间结构的认识和理解。此外,神经导航系统模拟CT和MRI的数字化影像,与实际神经解剖结构之间建立起动态的联系,展示三维立体解剖结构,使医生能够实时了解病变在颅内的空间位置以及与周围结构之间的关系。电脑软件的开发,如通过3D多边形建模重塑、虚拟现实等技术,可显示颅脑的三维重建影像,对神经外科医师的理解和认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3]。在神经影像学辅助的基础上,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显微镜下的颅脑解剖操作。通过认真的观察、体会,比较各结构间的位置关系,在术者头脑中建立具体解剖结构的空间定位,将对神经外科医师手术操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三维立体概念的瓶颈,需要神经外科医师付出时间和汗水去突破。
3传承传统学习方法
3.1重视绘图伴随多媒体教学的发展,黑板绘图可能正在淡出其传统的重要地位。对于神经解剖的记忆,绘图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尤其线条图具有明显优势:方便自如、一目了然、突出重点、利于记忆。如构成椎动脉三角的四块小肌肉,通过对其起止点的线条图即可形象表明三角的组成及各结构的关系。神经外科医师能通过记忆准确绘图,则表明已充分理解并牢记相关的解剖结构特点。
3.2简单、精炼的概括对神经解剖结构的精炼总结,如节奏鲜明、朗朗上口的歌诀,容易增进记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颈腰两膨大,终止腰1下,表面6纵沟,锥丝马尾巴”,概括了脊髓的大体结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