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城市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总和。文化一词的内涵丰富、外延宽广,包含多个阐释维度。文化既是净化心灵和思想启蒙的方式,也是历史传统的综合载体,还是特定时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经验的集中体现。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从人类学角度对文化做出界定:“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人类社会中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只要能够用普遍适用的原理来研究,就都可成为适合于研究人类思想和活动规律的对象。”[1]在泰勒看来,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人类活动的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属于更为普遍的大众和更广泛的领域,文化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城市文化是城市文化精神、市民文化素质和城市文化氛围等多个层面的综合体现。城市文化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具体来说包括文化机构(团体)、文化设施和市民文化素质三个重要部分。文化机构是指举办文化活动,引领文化风尚的部门,如教育机构、文艺组织、广电集团、出版社等。文化设施是举办文化活动的物质载体,包括博物馆、体育馆、图书馆、影剧院、公园、带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通过文化机构的组织和文化设施的承载,城市就会形成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受到这种氛围的熏陶,市民的文化素质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一座城的文化最终会通过市民素质得到集中体现。
二、城市文化的特征
城市文化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通过各种文化样式表现出来。城市文化在形成和发展中逐渐凸显出以下几种显著特征。
(一)城市文化具有积淀性和整体性
城市文化的形成不在一朝一夕,而是慢慢累积的过程。经过实践检验和时间证明了的、最终被保留并被传承下来的就成为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城市文化的培育、被认可和发扬都是一个需要时间的浩大工程。张胜冰认为:“城市精神的特质隐含在她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和地域性文化底蕴中,凝聚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与民风民俗,体现着市民对城市生活价值的内在认同感和趋同意识,因而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城市精神展现的不仅仅是现在的文化风貌,还将充分呈现出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未来图景。”[2]城市文化的整体性是由具有影响力的众多文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体。
(二)城市文化具有独特性和包容性
每座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都会积淀出一定的城市文化,这是城市发展的共性。但是每个城市的传统历史、发展模式、发展优势等又不尽相同,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比如巴黎这座城市的文化代名词是时尚、浪漫;柏林是严谨、精致。所有这些关键词构成了城市独特的文化气质,这种城市文化慢慢会影响这个城市市民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风格等,一方面人们的日常生活凝聚成了城市的文化,另一方面城市的文化也熏陶感染着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人的气质,在这种相互影响下,城市文化的特色便彰显出来。城市文化的独特性必然导致文化的多样性。如果每个城市的文化都雷同单一,也就意味着城市文化生命力的衰退。
(三)城市文化具有稳定性和变易性
不仅不同城市的文化风格不同,就连同一个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化也存在差异。因为城市文化本身就是动态的发展过程,时间、空间、自然、社会、变革等因素都会带来文化上的改变。尽管变化是常态,但文化传统也具有传承性,城市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积淀成市民的集体意识,内化为先在性的意向结构,在深层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结构。
(四)城市文化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域、自然条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不同的城市呈现出不同的风土人情。比如,中国的南方和北方,不仅仅是地理的分界,也是人文的分界、不同的文化风格的分界。南方自然条件温和湿润,形成了水乡田园生活,养成了南方人细腻平和的性格,影响了南方温和、感性等城市文化特征。北方气候寒冷干燥,土地广袤,生活环境严酷,养成人的粗犷豪迈的性格,也影响北方实际、保守等城市文化特征。欧洲文化也有南北之分。斯达尔夫人在1800年发表的《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的序中对南方文化特征和北方文化特征做了有趣的比较:以德国为代表的北方文化带有忧郁和沉思的气质,这种气质是北方阴沉多雾的气候和贫瘠的土壤的产品;而以法国为代表的南方文化则耽乐少思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一致,这也与南方的气候和风光密切相关,这里有着太多新鲜的意象、明澈的小溪和茂盛的树林。自然的美丽使得南方人有更多的生活乐趣和较少的思想深度。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影响文化发展的社会因素是种族、环境和时代。种族指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的先天、遗传的倾向,这种倾向是文化生产的原动力。环境包括地理和气候条件,是影响文化的外部压力。[3]而时代则是影响文学的后天动量,它是一种既定的推动力。需要强调的是,文化毕竟不是植物,不能完全用泰纳所谓的植物学的方法来研究。自然地理的因素是通过与人的实践活动结合而作用于文化,自然透过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气质性情的塑造作用影响了地缘文化的形成。
三、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的重要性
城市文化品质是考察城市精神品位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维度。城市文化品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改革开放的程度、城市现代化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既是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也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建设生态宜居环境、提高市民幸福感指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之举。
(一)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是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城市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生活居住的空间,也是我们的精神和心灵栖居之所。纵观城市的发展历史,城市要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根本目的从未改变过。关于城市的论述,我们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城市设计的初衷就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到21世纪,联合国人居组织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强调,“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好生活的地方。”城市要给予人们幸福感的使命又被再次强调。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4]。纵观城市的发展历史,城市要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根本目的从未改变过。美国城市学家乔尔·科特金也说道:“早在发轫之初,城市区域就已扮演三种不同的重要功能:构建神圣的空间;提供基本的安全保障;拥有一个商业市场。”[5]所谓的构建神圣的空间,在古代指的是城市的宗教设施,这反映了当时宗教生活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对人类社会早期城市精神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到了现代社会,城市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城市的功能也逐渐走向实用和功利。从这个角度来看城市的功能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以高墙壁垒为基本形式,主要发挥安全防卫的功能。其次,随着商业往来的密集,城市又成了商业贸易、工业生产的中心,城市又具有了创造经济价值的功能。最后,发展到现阶段,城市是人口密集的区域,城市在规划建设方面逐渐注重以人为本,把人的感受、需要放在最核心的地位,所以城市的功能又增加了文化、舒适、休闲、宜居等内涵,总体来说就是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能够过上有文化品位的高品质生活。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就要既提高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水平,又要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就是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用文化刺激拉动经济的增长,形成供给侧,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全面需求。
(二)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是城市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必然要求
随着物质财富逐渐增多,市民对城市发展也有着更多的期待。人的需要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复杂结构。在金字塔形的需要层次结构中,处于最底层的是生存需要,这个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虽然处于最底层,但是对人的生存来说却是最迫切的,尤其是生产力不发达阶段人们的这种生存需要最强烈。比如,当市民的普遍收入都较低时,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就较为迫切,家庭的支出用于购买基本的生活用品,很难产生文化和审美的需要。随着经济发展,人均收入越来越多,人们便会产生更高级的认识需要、审美需要等。这类高级需要会促使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整个城市的消费结构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即逐渐由温饱型向享受型消费转变,市民开始注重生活环境的改善、生活品质的提升、功能设施的完善、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等。并且这种文化精神需求随着经济的发达程度会更加迫切,城市的功能不再仅仅是生产功能,更多地体现在要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所以提高城市的文化品质是顺应城市经济发展规律、推动城市转型升级、满足人们高品质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
(三)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文化,一座城就是一种特色文化的积淀,这种文化积淀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每一座城市都有着不平凡的奋斗历史,在城市建设初期亦或是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都需要文化的支撑。这种文化或是让城市发展的成果及时转化惠及民生,或是提升城市的生态文化和人文环境。总之,城市建设要以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为目标,科学定位,全面谋划,整合资源,重点推进,打造闪光的城市名片,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城市的竞争力。综上所述,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是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建设生态宜居环境、提高市民幸福感指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之举。
参考文献
[1][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2]张胜冰,马树华.青岛文化的历史文脉对城市文化精神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5.
[3]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238.
[4]好的城市更新:要和更多的普通人发生关系.[2019-08-29].
关键词:城市发展 交通 规划 重要性
1 概述
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性条件,是城市各项社会经济活动的联系纽带。因此,城市交通规划是城市综合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交通道路系统的基础性工作。我国城市规划经历了改革开放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交通规划、随经济高速发展而发展的当代交通规划的兴起。但是,我国城市的交通规划在各个不同的省市,仍显露出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近年来,轨道交通有所起步,我们也一直提倡公交优先。随着三年大变样的进展,我们在一些城市的一些路道看到了公交车专属车道。但我国的交通设施容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交通需求的增长,且存在着交通设施落后,管理水平低下,交通拥挤,空气污染,交通事故居高不下等问题。
2 城市发展中交通规划的重要性
城市发展中交通规划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把一个城市现有的城市交通结构进行优化和升级。提高城市交通的可通达性,更方便人们的出行,进而为市民创造一个更加舒适、便利、安全的城市交通环境。城市交通是城市的动脉系统,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城市经济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城市发展离不开城市交通。城市交通对于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交通规划是市人民政府引导和调控本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城市交通规划引导城市的空间布局。交通先于城市而出现,城市是基于交通发展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因此,可以说一个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以及形态都建立在一个城市的交通规划基础之上。但是,城市是内部的空间形态也影响着城市的交通状况。当城市内部某一个区域交通便利,附近的土地价值会增值并形成新的空间单元。此外,城市的交通规划合理,那么这个城市就可以避免城市发展中出现的摊大饼、郊区盲目扩张的弊端。其次,城市交通规划引导城市的土地开发。从交通规划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个城市的交通状况发达,这个城市的土地利用形态会发生变化。因此,城市交通规划会引导城市的土地开发及利用方式。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建立在交通规划的基础上,但是交通规划也不能忽视土地利用,应该与土地利用相协调。最后,城市交通规划引导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城市的交通发达,道路交通机动车化可以大幅度扩大市民的活动空间。人们的出行不再受局限于交通方式,加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时空观念的转变,出行不再受距离的局限,可以去更远的地方进行购物,就业,休闲等活动,满足了人们多样性的生活方式。
2.2 交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交通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交通规划必须注重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城市各项社会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的桥梁,支撑着城市发展空间的结构。城市交通规化是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础性工作。城市交通规划必须本着依据总体规划,支持总体规划,超前总体规划和回归总体规划的主题思想,同土地使用规划和道路系统规划以及景观规划等密切结合,相互协调,这样才能对城市整体进行更好更完整的规划。有研究结果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基础设施水平指标和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中,相关系数最高的是邮电通讯。仅次于邮电通讯之后的便是交通运输,相关系数数值都大于0.9,这一点充分证明了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因此,城市要想发展,城市的总体规划不能离开城市的交通规划。没有交通规划的城市总体规划会如一盘散沙,只有把城市的交通规划这一项任务做好,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发展,城市的经济才能谈得上增长,谈得上发展。
2.3 城市与外界联系的交通网规划能更好地促进本城市的发展。一个城市不能孤零零地得到发展,它必须同周围其他城市以致国外的城市相互作用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城市对外交通与市内交通共同构成城市交通的有机网络。所有的城市都不是孤立,都是处在一个与其他城市相互联系的关系网之中,而联系他们的除了电脑网络之外,就是高度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然而,在我国仍然存在此方面的弊端。一些城市之间,根本没有相互通达的交通方式,只能绕道而行。这样,使得通勤成本大大增加,也就阻碍了城际之间的贸易、文化等方面的往来。因此,一个城市的交通规划不能简单地把眼光界定在本城市之内,应该把如何与其他城市更好地沟通考虑进来,与建立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创城际之间最便捷的交通,增加彼此之间的往来,提高物流效率,承载彼此经济发展,更好地促进相关城市经济的发展。
3 对我国交通规划的几点建议
在过去的旧年代,我国一些城市交通的发展落后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进步。“九五”期间,一些大城市普遍开始强调交通规划的重要性,并加大了对交通的投资力度,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使城市的交通状况得到改善。在未来更长的时间范围内,我国的各级城市应该继续大力发展以道路交通为重点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新建,大力解决城市的堵车问题。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首先,限制个体车辆的交通运输量和出行,北京的汽车限号出行以及一些城市的购买汽车摇号虽然有其弊端,但也不失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办法;其次,仅仅限车是不够的,城市政府应该注重加大城市的交通建设投入,提高建设城市交通网络的标准,改善公共交通管制系统等;第三,注重并扶持城市发展公共交通。完善现有的公交路线,增添新的有必要的公交路线,提高公交车运行的效率,减少乘客的等待时间,提倡公共交通优先的理念。在保定高开区的朝阳大街,新建成的公交车专用车道是一个不错的方法;第四,突出发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是绿色环保的交通体系,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原则。轨道交通是优化城市交通运输结构的重要手段,大中城市应该加快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注重应用新技术,强化轨道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地位和作用。
4 结语
城市交通的发展真实地反应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是我国城市交通问题逐渐累积和显现的过程。城市交通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必须从政策、体制、机构、管理、收费与价格、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等各个方面同时入手解决。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社会对交通的需求急剧增长,1978年全国城市客运量为132亿人次,1994年为290亿人次,2000年达到341亿人次。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既对我国城市交通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依据城市交通的规划、建设及运行原则,在广泛借鉴和吸取外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交通管理体制,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参考文献:
[1]杨莹莹.城市轨道交通的外部经济效益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0.
[2]毛慧东,王蓬军.中小城市建设规划问题浅议[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
[3]欧国立,郭春彦.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广告的发展与规划[J].中国国情国力,2010,(10).
[4]严正.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
[5]赵伟.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J].2008.
[6]建设部计划财务司.关于我国城市道路建设情况的分析[J].
[7]畅芬叶.对城市道路系统有关问题的思考和建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
[8]罗秀云,蒲云.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研究与思考[J].城市轨道交通,2004.
[9]林.浅谈国内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J].北方交通,2008.
[10]苏晓燕,常荆沙,朱雅丽.城市经济学[M].中信出版社.
关键词:城市规划,生态规划,城市建设
Abstract: with the speeding up of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has been widely attention. In city constructi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planning is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 in the life work environment, improve the embodi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refle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ies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But along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planning will have in the long run
Key words: the city planning, ecological planning, urban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生态规划就是在城市规划中为达到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的目的,调控人与环境的关系,运用城市生态学的原理作为指导,为城市居民提供优美、舒适、清洁、安全的城市生活环境,是在上位区域生态规划指导下开展的市域生态系统发展规划,包括城市生态概念规划(自然和人类生态因子、生态关系、生态功能和生态网络的发展战略规划)、城市生态工程规划(水、能源、景观、交通和建筑等生态工程建设规划)以及城市生态管理规划(生态资产、生态服务、生态代谢、生态体制和生态文明的管理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发展生态规划不但是城市建设中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
一、城市规划发展中生态规划的重要性
社会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城市生活工作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对城市进行科学的规划就是满足于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环境需求,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建造有序的城市生活环境,使城市建设的发展进一步加快,在规划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称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如何达到生态系统与城市、社会发展的协调一致,成为了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点课题。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在空间布局上的一种有效手段,生态环境规划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发展生态规划就是依照生态学原理和城市规划原理,对城市的生态系统的各项开发与建设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对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做出合理调控,在城市建设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一,生态规划是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 是对“人本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所得到的结果,城市生态学是其核心的理论基础。
第二,城市生态规划的发展建设,就是实现城市发展中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而达到稳定有序状态的演进过程。它强调了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就是使人与自然共同演进、和谐发展、共生共荣得到实现,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第三,城市生态规划是对区域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的实现。在一定区域内,以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为依据,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将该区域内对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生态建设的合理利用、生态破坏的恢复和该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与城乡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统一规划、综合建设的实施过程,建造出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生态景观,开发整体、谐同、自生、开放的生态文明,发展经济高效、环境和谐、社会适用的生态产业,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社区得以建立。
第四,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活、工作环境是城市生态规划的目的。城市规划发展中生态规划是将城市的经济、社会系统统统纳入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把城市生态规划与城市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的发展看成一个整体,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城市规划发展中生态规划的发展趋势
1、对自然形态进行维护和恢复
近年来,自然环境问题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乃至城市的生态规划都是为了更好保护自然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目的。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在其城市规划进程中可以发现对于自然环境,比如草木、植被、河流等,都做了相当大的维护和恢复工作,可以看出,在今后的生态规划中,对自然形态的维护、恢复将是城市规划中不可忽略的一环。
2、对地方性乡土文化的尊重和适应
我国一个传承悠久的历史大国,其地域特色特别突出,在新时期的城市建设规划中,要尊重其独特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其生态环境是当地人依赖于其生活的环境,并依靠其获得日常生活的一切需要,包括水、食物、能源、药物等;乡土物种不仅是当地最适宜生长的物种,其管理和维护成本也最低,所以在城市规划中生态规划就显得相当重要,对城市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合理良好的规划,是对地方性乡土文化的尊重适应,在城市建设的步伐中,保留了珍贵的传承文化。
3、对多样化的乡土生态系统进行保护
众所周知,自然系统中包容的生物极其丰富多样。在生态规划设计就要尊重和维护自然系统的多样性。这不仅是对人类自我生存的要求,也是现代设计者的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的要求。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其根本也就是使乡土动植物种群的数量得到有效保持,对多种演替阶段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实施保护,对各种生态过程和自然的干扰给予肯定。未来的生态规划,其追求的是利用生态设计,建造一个可持续的、具有丰富物种的园林绿地系统。
4、将生态的自然过程融入大众
城市生活的支持系统在传统设计中被当成丑陋的对象而有意识地加以掩藏,这使得人们对于环境的现状和未来无从谈起,更说不上通过对生态环境的关心而对日常的行为有所节制。所以,要显露自然过程,让人人都参与搭配环境的设计中,去关怀环境。城市规划设计师不仅要去考虑规划的形式和功能,他们更需要对自然现象给予重视,将其特征突出显现,对人们的视野和运动有所引导,让人们去体验自然过程。
5、对城市绿化系统的开放完善规划
目前,在生态规划方面,提出了“溶解城市”的概念,其可以理解为将城市里所有封闭的东西都开放,并且将他们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造出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在这个生态环境下对城市规划进行深入的探索,其保持了生态规划的完整性,这也是以后生态规划将要实现的规划特色。
6、“现代化城市”向“生态化城市”发展
从城市规划发展以及人们生活需求的转变来看,城市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融合将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说构建“生态城市”,可以认为其就是生态健康型城市或者是有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作为一种新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规划的进步,生态城市这在不断地得到充实,也正在开始逐步实现,这必然是以后城市规划中生态规划发展的目标。
总结:
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协调发展必然是人类社会越来越重视的话题,我国的生态规划建设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城市作为人们生活、工作的主要场所,使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具有重要意义。对城市规划、建设进行生态规划,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达到和谐的必要措施,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城市生态规划不但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还使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在环境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利用城市生态规划进行城市规划将是今后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生态城市的建设也将是今后城市发展的必然之路。
参考文献:
[1]李若南.生态城市规划中的景观规划.现代农业科技.2010
[2]毛锋,马强,邹积颖,丁芸.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原理与模拟探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2,(04)
关键词:城市规划 土地规划 统筹发展
在现行的国民经济发展体系中,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分别由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编制。两大主管部门在行政级别上旗鼓相当,有各自独立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样的分管体制造成两个主管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各行其是,这使得两种规划相互间不协调、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产生严重的脱节现象。一方面,有的地方偏重于城市规划忽略土地规划,导致城市用地不合理,城市用地吃紧,土地价格波动,城市出现畸形发展。另一方面,有的地方特别注重土地规划看轻城市规划,从城市发展局部出发,惜土如金,该发展住宅用地的都用来发展商业,无视城市发展的总体布局,使得土地的规划脱离城市规划,相互间格格不入的困境。所以,要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必须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统筹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形成互补协调、互利共赢的格局。
一、 统筹两种规划的整体思路。
区域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深化,而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又是区域规划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两个规划要统筹编制,城市规划的编制要兼顾土地规划,因为土地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城市总体发展,土地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土地规划也要兼顾城市规划,城市的土地规划是否有效要看是否符合城市发展的总体标准。在空间上,两个规划要互补互利,在城市区域的发展中,必须要坚持城市规划指导与土地规划,必须要坚持土地规划服务于城市规划,即前者的发展是为后者的发展做铺垫,后者的发展是为了前者的更进一步发展。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做到弹性规划。无论是城市规划,或是土地规划都要具有可量化性,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而弹性规划能够有效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根据不同地点、不同时期做出适时调整,避免规划失灵以及出现重复规划。第二,做到协调规划。在整个城市区域规划中,不能片面强调城市规划,也不能一贯重视城市规划。两个规划不是彼此独立的,城市规划必须要做好土地规划,土地规划的好坏又取决于城市规划大局,在城市发展中必须注重二者的协调关系,实现互助发展。第三,做到多元规划。规划的目标不是单一的,在两个规划的具体编制中,对规划的目标要明确,不能只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还要注重环境效应和社会效应,最终实现多重效应叠加,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第四,做到效益规划。没有价值的规划是没有意义的规划,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效益高低决定市场成败,为此,在两个规划的编制中,一定要注重规划的效益性,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大一统。第五,做到整体规划。在两个规划的实施中必须从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出发,从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大局出发,做好整体布局,既要搞好物质方面的规划,也要搞好非物质方面的规划,既要做好整体规划,又要做好局部规划。第六,做到实用规划。任何规划都是用来指导发展实践的,所以在两个规划的编制过程中,要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使得制定的规划能够落实到城市经济发展中去,为城市的发展搞好理论铺垫。
二、 统筹两个规划的发展途径
两个规划受制于不同行政主管部门,这种分离的管理体制使得两个规划的侧重点、标准、目标往往出现较大差距,两个主管部门不能及时进行相关信息的交流,以及在规划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共同发展。这对这一现状,要统筹两个规划,必须将两个部门进行合并,制定统一的规划,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规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能够充分体现城市体系规划是一种基于整体利益的协调规划的实质,能够较好地统一行政指令,加强规划的实施效果;也能够充分考虑地方区域发展实际,立足于区域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广泛征求各利益主体意见后的综合协调;也有利于规划管理体制从上级的集权制转化为公平合理的民主制。这样制定出的规划更能适应城市发展实际,更能为解决规划问题献计献策,这样的规划透明度高、可信度强、可满足全社会的发展愿望。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结合有以下优势:首先,从国民经济发展总体出发,统筹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避免在两个规划的编制过程中相互脱节、各自为战的现象。其次,这样的结合既能够满足上级规划实施的执行力,加快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也能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利用特色资源。再次,这种结合对于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可以进行及时纠正和处理,避免出现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最后,这种结合途径既兼顾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大局,有考虑了局部土地的优化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三、 统筹两个规划,做到制度创新
从法律制度上讲,就目前的法律体系而言,城市规划已有相关领域的法规――《城市规划法》作保障,而我国到现在都还没有为土地规划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这就导致在规划的实施进程中城市规划比土地规划更加严肃、更加科学、更有可操作性。而从管理角度看,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分别由两个行政级别对等的管理部门加以编制,这必然导致两个部门各行其是,缺乏有效的沟通,行政指令措施无法进行统一,效率低下、浪费资源。另外,我国已经是市场经济国家,规划的行政属性 还相当浓厚,在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 常常忽略市场经济规律,不考虑客观的供求状况,主观行事,造成规划与经济规律不服,与市场经济脱轨的严重后果。基于以上的种种制度诟病,要统筹两个规划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一、要创新法律制度,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特别是要尽快制定《土地规划法》来为土地的实际规划保驾护航,使得两个规划都有相关法律制度的庇护,为统筹战略提供法律保障。二、要创新管理制度,将两个制定规划的部门合二为一,统一政令,增强规划的执行力度和社会经济效应,为统筹战略提供管理保障。三、要创新环境制度,要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主导,市场为次的管理方法,坚持市场运行为基础行政干预为辅助的管理,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尊重市场规律,为统筹战略提供环境保障。
关键词:中心城市;区域经济发展;地位与作用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1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地位与作用
1.1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挥中心
现代技术发展使得一件商品有可能被分解为很多不同的部件,而这些不同部件又可以在世界上数以千计的地方被生产制造、然后在并不生产任何部件的地方组装成型。一件商品被分散制造的结果是制造技术在全世界的广为传播,把世界合并为一个以城市为主导的统一的制造体系。而这种极度分散的生产体系需要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来协调,分配其生产、销售服务的每个环节,使分散在各地的经济活动变得有序化。这种管理机构所承担的职能决定了他们越来越趋向于中心城市发展。
1.2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调节中枢
经济调节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既包括在经济规律支配下,对经济运行和经济关系所发生的自我调节,还包括人们为实现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平衡而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手段来调整各种经济要素在社会各部门和各地区之间的分配比例,调节各种物质利益关系。区域经济的运行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中观层次,其复杂而庞大的体系要求采用各种手段,打破行政区划的条块分割,使区域经济的运行保持平衡,协调发展。
中心城市作为等级位次高、能量很强的经济中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基地,具有生产集中、分工细密、行业和部门比较齐全的特点,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复杂分工体系。其经济结构既是区域经济结构的反映,它的经济结构变化的方向、目标、重点、速度又无可置疑的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结构,是区域产业升级的先锋。不仅如此,中心城市由于市场集中,信息灵通,市场机制比较完善,政府组织能力比较有力,区域联系成本较低,因而具有有效的调节功能。它通过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能够对城市群体和经济技术协作区内部发展横向经济实行有效的控制和引导。通过在对外联系中建立和发展的区域性生产协作网络,调节中心城市与所辐射的区域社会再生产系统,通过协调性规划、资金的区域性调剂来控制、协调、监督其区域经济运行。而它所具有的包括产品供销、交通运输、金融信息、仓储在内的综合性很强的功能则保证了它能较好的调节区域经济的结构,协调经济杠杆的关系。
1.3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中心
城市是人流、货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汇集点,它试图在极度分散的供需之间发现某种联系,提生联系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支持,这就是城市作为服务中心的意义:全球管理和后勤系统。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今天全球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形成新的国际交易地理区,历史上,当国际交易流由原材料、农产品、矿产品组成时 ,交易地理区则由自然资源的区位所决定。80年代早期,金融业和服务业成为国际交易的主要组成部分时,跨国公司、金融网络和贸易集团成为全球经济系统架构的核心。正是由于城市中生产业的快速增长促进了跨国(区)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成为经济活动空间扩散、专门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主要形式。现代公司的发展和对世界市场的广泛参与使得规划、公司间行政组织、产品开发和研究变得更加重要和复杂。生产的多样化,经济活动的跨国(区)化都尤为需要协调计划、相互间的行政组织、市场和其它的中心总部活动。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齐全,由于许多企业聚集在一起,企业和市场聚集在一起,各种商品展览、会议众多,经济信息灵通,企业之间,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交易成本低廉。城市越大交易成本越低廉,这就为区际要素流动和交换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流动和交换的可能性。
2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众所周知,城市与所吸引的地区是点与面的关系。中心城市联系和影响的范围,就经济方面来说,是和这个城市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力水平愈高,其经济联系和影响的范围也愈大。同样,中心城市的发展也总是以周围地区(包括其他邻近城市)的经济联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以自身的生产发展和与周围地区经济联系的发展为必要条件。当中心城市急剧膨胀出现经济势能向外辐射和内向经济要素极化时,中心城市的影响范围扩大,各种要素流动频繁;而中心城市衰落,其经济势能减少,影响范围收缩,各种要素流动也随之减弱;随着中心城市的继续衰落,其经济要素被新的中心吸引而外流,到一定阶段会出现经济中心的替代现象,即中心城市的空间转移。总之,城市发展合理,城市中心作用发展得好,就能强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相反,城市发展失误,城市中心作用发挥不好,不仅影响城市本身,更会影响到整个区域的发展。
区域经济的实质是区际要素的流动,而区际要素流动的方向和流量、流动的内容都受到各类城市的影响,尤其是其中的中心城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影响体现在三个层次:一是在城乡间促进横向交流;二是在区域内各个城市(大、中、小城市)或城镇之间促进横向经济交流;三是代表整个区域同区域外界加强横向交流。
城市根据区位条件和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往往可以分为三类:参加区内劳动分工、参加区际劳动分工、参与国际劳动分工。如果一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只能参与区内的劳动分工,那么整个区域想参与区际分工乃至国际分工体系中去是难以想象的。因此,代表整个区域同区域外界加强横向交流,和作为区域内各部分与区域外界交流的桥梁的中心城市的发展,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层次。
应该注意的是,区域经济核心是依靠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周到的服务优势,凭借便捷的交通网络来发挥作用的,这不是每个城市都能胜任的,只有一些区位优越、交通发达,经济技术基础最好的极少数特大城市才能承担这一重任。当单个城市无法完成这一任务时,往往利用集合城市或数个职能各异、互补的中心城市来担此重任。例如,广州市一直是作为华南地区的交通运输、商贸、科技、文化、政治中心而存在的,但90 年代以来,广州市的人均GDP一直居于全省各大中城市的中游偏上位置,广州市向外辐射的经济技术能量十分有限 。市区的交通环境条件不断恶化,产业结构老化阻碍了广州经济急需的资源要素更多、更快地流入,从而使广州无法与珠江三角洲各经济中心处于同等竞争的地位,无法带动华南经济区的发展。1979年以后,随着香港工业投资边际收益进一步递减,核心区的资源要素开始向外扩散,而大陆及时地调整内外政策,大量港资和加工企业流入珠江三角洲和广东各地,形成前店后厂的格局。香港的金融、贸易、旅游、信息、航空等方面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广州和新发展起来的深圳在国内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开始使区域经济一体化由近向远推进,从珠江三角洲推向华南地区。
参考文献
[1]李春城.高科技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 成都市 【期刊】中国流通经济2002-07-20
【关键词】城市交通;经济发展;交通运输
一个城市如果想快速发展,其交通运输问题需要首先解决,因为交通运输关系着国民经济发展,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对外开放交流扩展等等问题都与一个城市的交通运输紧密相关,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公路运输方式相比于火车、飞机、轮船等方式显得更加灵活,能够延伸和覆盖的范围更广,本文主要讨论城市的交通运输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相互影响关系。
一、城市交通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1.城市交通建设的乘数效应分析
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通过大规模建设城市的交通设施,可以有效的带动城市很大一部分相关的产业快速发展,并且城市的基础设施改善,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更可以进一步刺激提品服务的一些相关企业公司的消费,对于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也是一种提高,这样也可以提高消费需求,拉动内需。通过相关统计资料数据的现实表明,城市交通运输的投资乘数大约在2.5左右,累计的社会总产乘数大约在7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国家在城市交通运输方面投资1亿元,那么就可以在社会上带动7个亿的总产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的交通运输建设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值得大力投入的。
2.城市交通建设的区位效应分析
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也逐渐提高了交通干线沿线以及周边城市的可达性,使其在经济地理位置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发展,给各大企业原材料的运输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在很短时间内可以收集到企业发展需要的材料,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对于城市的集约化,产业化都是一种极大的促进,也渐渐在加快城市化的程度。
二、城市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分析
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紧密联系,两者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还可以强化社会经济内部各个系统之间的联系从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和作用来看,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城市交通运输可以有效地拉动经济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点,促进区域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城市交通运输的过程中,由于产业链的作用,在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导致的相关部门经济效益增加基础之上,还会引起别的产业部门经济效益增加,最终引起连锁的反应,促进整体经济效益的增加;(2)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城市交通运输项目成立,可以提高运输的效率,便于形成统一市场,并且由于市场经济自己具有的淘汰机制,还可以进一步推动城市各个产业链间的资源调整组合,从而推进区域一体化经济,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3)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区域的投资增长,城市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大大拉近了各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工业区之间的距离,提供了良好投资环境。目前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城市周边的各类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在道路两边拔地而起,足以证明城市交通运输建设为招商引资提供了便利条件。城市区域投资的增长又可以带动边远地区对优势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形成新的优势产业,再次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像更优化。城市交通建设的经济效益见图 1。
2.城市交通项目的发展影响区域资源开发
城市交通项目的发展对区域资源的开发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四个方面:(1)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使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合理化,城市交通运输项目的建成,为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服务,让经济潜能逐渐转化为经济效益提供动力。(2)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国土的开发和增加土地的含钱量,城市交通运输项目的建设能够改善道路沿线区域的交通状况、投资环境与基础设施水平,促进了城市交通运输沿线土地的增值。(3)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增加就业岗位。城市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可以在道路的建设期与营运期提供比较多的就业岗位。这样的话,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建设会大大加快。(4)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由于城市交通运输越来越发达了,人们的出行变得越来越重要。城市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可以促进旅游资源开发的效益。大量的人涌向一个城市,一定会引领一种年轻健康的生活方面。一是促进原有旅游景点的效益增加,二是促进新旅游景点开发的效益。
3.城市交通项目的发展影响社会进步
城市交通运输项目的发展对社会进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1)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区域的生活水平改善,城市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对区域生活水平的改善主要表现在卫生条件、区域医疗、城镇化水平、文化娱乐活动、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等方面。只有城市交通运输的高度发达,才能让人们的出行变的方便。同时,如果遭遇紧急疾病的话,高速的交通运行速度才能保证人本身的生命安全。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在市区买房子是他们微薄的收入所做不到的,但因为交通运输的高度发达,他们可以选择房价相对便宜的郊区。因为交通发达了,从郊区到他们上班的办公区距离远一些也不是问题了。(2)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城市交通运输项目的建设使地区之间的往来更方便,经济与信息的交流得到进一步加强,导致人们思想观念逐渐发生变化,人们的生活效率逐渐在提高,使城市交通运输沿线社会经济逐步加速发展。原来交通不发达的时候,人们的生活是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3)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区域出行的变化,城市出行的变化反映一个地区的社会环境改变,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体现社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城市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对区域社会发展进步影响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对城市的经济起到了极大的拉动作用,文中首先从城市交通运输发展对于城市经济的乘数效应分析和区位效应做出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城市交通运输可以提高城市产业结构的合理配置,刺激城市经济的需求,对各种自然资源的高校开发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接着从城市交通运输与城市经济效益的协同发展方面对城市交通运输的积极作用作了详尽的分析,旨在对城市规划过程中的交通运输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晓莉,林茂德.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9(1).
中交三公局四公司重庆401120
摘要:改革开放政策把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向了,使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各行各业为了满足这一社会的需要,都在不断加快步伐,争取走在前列。当然,我国的土木工程也不例外,它是国建设项目的必要保证,经过了很多年的摸索与探究,取得了不少的成就。现在就土木工程的重要性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希望对正从事土木工程行业的同仁有所帮助。
关键词 :土木工程;重要性;发展趋势
1 土木工程的重要性
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土木工程,它的存在对人类意义很大。各行各业的施工中都有土木工程,离开它不能成为系统。近年来,土木工程也有了质的飞跃,各种高科技技术的应用和新型材料的使用,使得土木工程由简单、平凡日渐趋向完美,所谓的日新月异。土木工程算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涵盖面广,它把社会性、综合性与实践性等融为一体,功不可没,为人类的住行提供便捷和安全。截至到现在,土木工程可分为铁路工程、道路工程、建筑工程、特种工程、结构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港口工程、水利工程、桥梁工程等等,发展非常广阔,前景壮观。
2 土木工程的发展史
2.1 古代的土木工程。土木工程萌芽于新石器时期,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了,那时古人就懂得把土木技术用于建筑中,很多震惊的建筑,证实了古人的智慧,成为了不解之谜。比如保存佛祖舍利的古老佛塔、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亚历山大灯塔、壮观的法特普尔西克里王宫、我国秦朝建造的万里长城与拉萨布达拉宫,妇孺皆知的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等等,闻名遐迩。现存最好的是我国的赵州桥,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是古人智慧的结晶,那时就已懂得石拱桥的优势,可以与洪水对抗,并运用石头的性能建造出不怕风吹雨打,经得起洪浪冲击,屹立不倒的建筑,虽然只是靠大量的人工筑成,用料也简单,但是它的质量绝对可靠,现已被定为世界第十二土木工程里程碑。这样看来,土木工程取得的成绩和发展都不是偶然的,是经过几千年的千锤百炼,总结摸索取得的成果。
2.2 近代的土木工程。三百多年的发展,土木工程的用料已由人造材料代替了过去的天然材料,形式多样,材质更为优良。建筑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大量的机械化代替了笨拙的人力,出现了科学施工,图纸指导,规范性加强,施工工人的人身也更为安全。有了懂得科技的工程师进行设计指导,建筑的工程也更精巧和复杂。增加了与大自然的抗拒力,较先进的设备能在恶劣的环境中正常作业,代表建筑物有帝国大厦、金门悬索桥、埃菲尔铁塔,都伟大卓越,独一无二。
2.3 现代土木工程。近几年的土木工程更是变化无穷,花样百出。不管是从材料上还是技术上都与以往不同,也取得了很多成就。建筑材料方面选用更先进的、更机密的、更有质量的,求轻求强,如镁合金、铝合金与玻璃钢等已经开始应用。高强度的混凝土、高分子的材料、钢化玻璃等大量被使用,高强度的混凝土,新型的高分子材料广泛应用,用计算机来绘图精密计算,与一切恶劣的环境抗争,随心所欲地施工,提高了焊接技术,钢结构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械设备更不用说,很多智能化机械代替了人力操作,尤其是恶劣和危险的工作环境。许多海外归来的工程师,融合了各国的先进设计技术,使土木工程发展到极致。值得炫耀的土木工程建筑不计其数。现代土木工程的代表有中国上海的金茂大厦,天津广播电视塔、小浪底水坝、海明珠电视塔、三峡水坝、武汉长江大桥,外国的有法国的诺曼底斜拉桥,马来西亚吉隆坡的石油大厦双塔楼,很多工程堪称璀璨的明珠,举世无双。
3 土木工程现状
日趋完美的土木工程行业,使用功能增加,工艺多彩多姿。首先,由于大搞经济建设,我国的土地资源日益减少,可是人口不断地增长,就产生了居住面积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的问题,尤其是在大城市,这样就滋生了高层建筑,它是我国将来发展的趋势,因为它能够缓解大城市的用地紧张和生活居住;其次,要想发展经济就得流通,流通中最经济实惠的方式就是公路运输,所谓的要想富得先修路。可见,交通运输对经济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国家是多产业大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公路。在城镇里,各种公路屡见不鲜,但在比较偏远的山区,还存在交通不便的现象;最后,随着改革的浪潮,我国更多的建筑工程拔地而起,开发了很多大规模工程,尤其是水利的发展,目前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三峡水电站工程,都是跻身于世界的大型工程。但是土木工程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
4 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
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着土木工程的日新月异,技术的改良,规模变大,迭起,难以言喻。新时期的土木工程好比一枝独秀,前景喜人,发展大好,真是机遇难得,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大量的国外先进技术被引用,土木工程迎来了发展。做为新时期的接班人,接过上一辈的重担,抓住时机,大展宏图,发挥我们的才能。正确把握好未来土木工程发展的良机,赶超世界的先进水平,创造伟业,缔造奇迹,为人类谋幸福。
4.1 土木工程要有前瞻性。高瞻远瞩建设土木工程,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方针。建设过程中,要多长远考虑,部署周密,注重环保,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能为了发展而发展,造成错误发展或者倒退发展,贻害无穷。众人周知,土木工程发展最好的是美国,他的科技水平遥遥领先,无人可及,现代化进程极速发展。可因为一些原因同样有大量问题存在,需要花大量的资金进行后期排查及修补工作。优秀的工程师,要多总结经验教训,常反思常学习,大胆尝试新科技和新思路,取长补短,为土木工程建设奉献智慧。
4.2 学习绿色设计。提到绿色就想到了环保,想到了健康。土木工程的绿色设计和绿色建筑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保护环境为前提,给人类提供适用、高效与健康的生存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高贵的设计让人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存在的意义,世界的美好。土木工程从很早之前就存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也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成就。人口基数变大,城市拥挤,土木工程的重要性将有增无减,好的工程师永远都是供不应求。我们要放远眼光,重抓品质管理,不断追求探索,争取用最少的资源创造出最大的功能,获取大效益,实现个人价值。
5 结语
总而言之,土木工程行业是很深奥的,它的存在与发展给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动力,为人们的生活也提供了许多的便利。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未来的土木工程更应该大胆创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张田.土木工程概论[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摘 要: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城市规划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局限性,致使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着水体污染、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垃圾围城现象严重、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等环境问题。因此,在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是很重要的。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环境问题
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计划,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也是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它与很多学科密切相关。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规划没有与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同步落实,使城市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环境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1、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受上层建筑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1.1水体污染问题突出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我国的水体污染近期呈上升趋势,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以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在统计的138个城市河段中,有133个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西安、北京等许多城市也出现了供水危机。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
1.2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人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北方城市平均值达到83微克/立方米。我国的本溪市也曾经因烟雾弥漫而被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而大气中硫化物、氮氧化物业重超标导致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酸雨,宜宾、长沙等城市酸雨出现频率大于90%,长沙降雨的平均PH值已达到3.54,酸雨的降落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加剧建筑物、铁道、桥梁的腐蚀与破损,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1.3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垃圾围城现象严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6.6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4000万吨,累积量超过64亿吨,侵占5亿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t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
1.4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1.5~65.8dB(h),其中洛阳、大同、开封、海口和兰州五座城市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超过60dB(A);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范围为68.0~76.3dB(A)。
2、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环境问题涉及到经济、人口、资源等多方面,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环境保护规划,是一个综合决策问题,要将环境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优化产业结构、污染物总量控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工程项目等方面实行综合规划。
2.1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方针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在城市建设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已成为国际城市建设的大趋势。在我国城市总体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尤为重要。
2.2合理布局与环境功能区划
环境问题的地域特征十分鲜明,与城市布局的关系密切。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同时,环境质量标准是根据功能来制定的。不同的区域功能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同。规划要避免将对环境影响大的活动布置在对高功能区有影响的地方,而应将之布置在环境容量大,对高功能区无影响或影响少的地方。环境功能区划是城市布局在环境方面的表述,体现了城市布局在环境方面的要求。环境功能区划,从环境特征或环境容量与经济、社会活动相和谐出发,规划城市环境功能区,协调环境与经济、人的关系。按(下转第16页)(上接第14页)照高功能区高标准保护、低功能区低标准保护的原则,环境功能区划为确定不同功能的环境目标、制定详细环境规划和实施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2.3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没有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一日都无法运营。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是指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城市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如城市供气系统、集中供热、集中城市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截留管网,垃圾收集、运输及无害化处理设施绿化等等。
2.4环境保护与优化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期,经济发展必然对环境有一定的压力,不同产业结构的环境压力有很大的差异。第二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能源、化工、原材料等重污染行业的发展,对环境的潜在压力大,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清洁生产对环境的潜在压力要小得多,产业结构决定了环境保护难易的程度。
2.5污染物总量控制
污染物总量控制要将污染物总量――环境质量――项目――投资四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具体来讲,是以空气和水环境的质量为目标,控制各类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将治理措施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具体的项目还要进行技术经济核算,列出经费需求和规划的筹资渠道,进行可行性分析。
3、科学管理
3.1污染物排放“输入――响应关系”
城市环境规划要以环境质量为核心。关键问题是建立污染物容量总量控制的“输入响应关系”,即污染物排放对环境质量的定量影响关系,运用大气或水环境容量模型,将污染物排放与环境质量联系起来。因而污染物排放的“输入响应关系”是城市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污染趋势预测、污染治理方案的模拟和可行性分析都需要应用“输入――响应关系”,必须认真做好。
3.2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对城市总体规划是一个十分有用的先进信息手段,对环境保护规划也同样。地理信息系统不仅具有表现直观清晰的优点,更重要的是它使环境规划中的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结合,可以进行各种综合分析和模型计算,分析计算快捷,存储修改十分便利,图形加工能力强。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是环境保护规划值得提倡的先进手段。
一、城市交通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1.城市交通建设的乘数效应分析
在城市的规划过程中,通过大规模建设城市的交通设施,可以有效的带动城市很大一部分相关的产业快速发展,并且城市的基础设施改善,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更可以进一步刺激提品服务的一些相关企业公司的消费,对于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也是一种提高,这样也可以提高消费需求,拉动内需。通过相关统计资料数据的现实表明,城市交通运输的投资乘数大约在2.5左右,累计的社会总产乘数大约在7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国家在城市交通运输方面投资1亿元,那么就可以在社会上带动7个亿的总产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市的交通运输建设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值得大力投入的。
2.城市交通建设的区位效应分析
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也逐渐提高了交通干线沿线以及周边城市的可达性,使其在经济地理位置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发展,给各大企业原材料的运输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在很短时间内可以收集到企业发展需要的材料,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对于城市的集约化,产业化都是一种极大的促进,也渐渐在加快城市化的程度。
二、城市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分析
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紧密联系,两者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城市交通运输的发展还可以强化社会经济内部各个系统之间的联系从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和作用来看,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城市交通运输可以有效地拉动经济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点,促进区域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城市交通运输的过程中,由于产业链的作用,在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导致的相关部门经济效益增加基础之上,还会引起别的产业部门经济效益增加,最终引起连锁的反应,促进整体经济效益的增加;(2)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城市交通运输项目成立,可以提高运输的效率,便于形成统一市场,并且由于市场经济自己具有的淘汰机制,还可以进一步推动城市各个产业链间的资源调整组合,从而推进区域一体化经济,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3)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区域的投资增长,城市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大大拉近了各个城市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工业区之间的距离,提供了良好投资环境。目前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城市周边的各类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在道路两边拔地而起,足以证明城市交通运输建设为招商引资提供了便利条件。城市区域投资的增长又可以带动边远地区对优势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形成新的优势产业,再次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像更优化。城市交通建设的经济效益见图 1。
2.城市交通项目的发展影响区域资源开发
城市交通项目的发展对区域资源的开发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四个方面:(1)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使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合理化,城市交通运输项目的建成,为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服务,让经济潜能逐渐转化为经济效益提供动力。(2)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国土的开发和增加土地的含钱量,城市交通运输项目的建设能够改善道路沿线区域的交通状况、投资环境与基础设施水平,促进了城市交通运输沿线土地的增值。(3)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增加就业岗位。城市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可以在道路的建设期与营运期提供比较多的就业岗位。这样的话,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建设会大大加快。(4)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由于城市交通运输越来越发达了,人们的出行变得越来越重要。城市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可以促进旅游资源开发的效益。大量的人涌向一个城市,一定会引领一种年轻健康的生活方面。一是促进原有旅游景点的效益增加,二是促进新旅游景点开发的效益。
3.城市交通项目的发展影响社会进步
城市交通运输项目的发展对社会进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1)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区域的生活水平改善,城市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对区域生活水平的改善主要表现在卫生条件、区域医疗、城镇化水平、 文化娱乐活动、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等方面。只有城市交通运输的高度发达,才能让人们的出行变的方便。同时,如果遭遇紧急疾病的话,高速的交通运行速度才能保证人本身的生命安全。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在市区买房子是他们微薄的收入所做不到的,但因为交通运输的高度发达,他们可以选择房价相对便宜的郊区。因为交通发达了,从郊区到他们上班的办公区距离远一些也不是问题了。(2)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城市交通运输项目的建设使地区之间的往来更方便,经济与信息的交流得到进一步加强,导致人们思想观念逐渐发生变化,人们的生活效率逐渐在提高,使城市交通运输沿线社会经济逐步加速发展。原来交通不发达的时候,人们的生活是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3)城市交通运输可以促进区域出行的变化,城市出行的变化反映一个地区的社会环境改变,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体现社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城市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对区域社会发展进步影响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关键词】南水北调;管理;电气试验;校检;维修
南水北调已经成为我国一项意义重大的工程,它的成败可以说关乎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生存发展。所以我们务必要贯彻落实工程的每项工作。做到南水北调水利工程管理达标和工程所用的机电设备达到合格的标准以及做好相关电气设备按时的校检和维修。对南水北调工程中遇到的难题我们还应该采取新的技术去解决,保证每个环节都能达到万无一失。要做到很好的完成工程管理以及工程建设中设备的达标工作,我们就必须要有一整套对设备的校检和维修的方案。要知道什么样的设备运行久了也是会坏的,所以说一种有效的校检和维修的方法就显的尤为重要了。特别像我们南水北调这种浩大的工程,一旦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进度。而电气试验的出现就能很好的解决以上工程设备的校检和维修的问题。下面我主要从电气设备(常规或交接)试验以及继电保护装置校检两方面进行阐述。
1电气设备(常规或交接)试验
1.1电气设备(常规或交接)试验的原理
电气设备的交接试验和预防性试验是两类最重要的试验。这种试验主要是为了针对电气装置安装工程和电气设备交接试验的现实要求,加快电气设备交接试验的新技术的推广和采用的步伐,实施一些关于它某些特征试验,例如变压器直流电阻和变比测试,断路器回路电阻测试等。交流耐压试验中针对绝缘的要求十分严密,能高效率查找出存在缺陷的地方。这可直接测试出电气设备绝缘性的强弱程度,对于判定电气设备是否可以投入使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也是保障设备绝缘达到指标,切实预防发生重大事故的重要屏障。交流耐压试验有时可能使绝缘中的一些弱势地方进一步扩张,因此在试验前务必要将试品实行绝缘电阻,吸收比,泄露电流和介质耗损等项目的试验,如果试验结果正常才能实行交流耐压试验,否则,只有及时处理,在各项指标正常后才能实行交流耐压试验,从而避免造成不应该发生的结缘损伤。
1.2电气设备(常规或交接)试验的发展方向
这些年来电气试验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好,很多的方面都用到了电气试验,特别是在水利等工程建设方面,电气试验已经成为了检测各种电气设备性能的一种常用的手段,成为了判断电气设备是否达标的一种技术方法。
1.3电气设备(常规或交接)试验在水利上的可行性
由于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电气设备使用频繁,使机电设备的维护检修周期缩短,平时应用诊断技术进行预防维修显示其重要性。因此只有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安装一套比较完善安全的电气实验设备才能准确地判断和处理设备出现缺点和危险和保质保量完成年度预试或交接试验,从而提高了检修队伍的技术水平。这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分析是可行的。
为了切实保证南水北调项目的顺利完成,加快中国经济的前进步伐,增强中国人整体的生活质量。我们必须注重工程的质量,抓好工程管理的要求标准,保证施工设备的质量要求以及不定期对设备实行校对和检修。再有就是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电气试验对于水利工程建设是有着很大的作用的,它能够及时有效的诊断和处理设备的缺陷。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施工的质量和效率,从很多角度来分析它都是非常可行的。因此,我们有关部门应该重视电气试验,让它能够更好的为我们的工程建设做出贡献。
2继电保护装置校验
继电保护装置的校检就是电气试验运用于实践的一个很好的体现。受继电保护装置器材自身质量标准不达标,继电保护装置有时会出现判定有关功能的不正常。因此,做好继电保护装置的校检是非常重要的。但要做好继电保护装置的校验工作,我们就必须要了解继电保护装置的作用、校验的管理工作和校验仪器的要求以及校验的内容和校验的周期等等。
2.1继电保护的作用
继电保护装置能将电气设备的故障及自身故障表现出来并自动快速地、有目的性地启动断路器将故障设备从本系统中剔除,切实保障设备正常化运行,将事故降低到最低损害程度,加强系统运行的可持续性,最大程度上保障给用户安全、持续供电。
2.2校检的管理工作要求
(1)要对继电保护检验工作引起高度的重视,要安排好继电保管理专责人。
(2)每一年的继电保护装置检验完成率要达到100%。
(3)要防止因继电保护检验工作做得不到位而引发的继电保护不正确动作事故。
(4)继电保护原则上要同一次设备停电进行检验,不再另行单独安排停电时间。
(5)线路两侧继电保护设备检查任务应同步开展,各种部门间要密切合作。
2.3校检的检验仪器要求
(1)定值检验应使用0.5级的仪器和仪表。
(2)装置检验所使用的仪器、仪表必须经过严密的审查,一般要达到并超过合格标准。
2.4继电保护装置校验周期
(1)只有确保继电保护装置在电力系统出现问题时能提供确定的运作,对运作过程中的继电保护装置和二次回路应定期进行校验。通常,10千伏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装置,每两年应校验一次;对供电稳定性需求较高的客户和超过40千伏用量的用户,继电保护装置必须每年检验两次。
(2)继电保护装置进行改换、检查和产生问题后,都应立即开展检修。
(3)变压器的瓦斯保护装置,应在变压器大修时进行校验。
(4)瓦斯继电器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内部检查,每年进行一次充气试验。
(5)微机型装置全部检验周期为6年,部分检验周期为3年。
(6)非微机型装置全部检验周期为4年,部分检验周期为1年。
(7)保护专用光纤通道复用光纤或微波连接通道全部检验周期为6年,部分检验周期3。年。
2.5继电保护装置的校验内容包括
(1)检查机械部分和进行电气特性试验。
(2)测量二次回路的绝缘电阻。
(3)二次回路通电试验。
(4)进行整组动作试验。
(5)进行交流耐压试验。
(6)进行相序检查和电压定相。
2.6继电保护装置校验的意义
伴随着传感技术,数字分析技术,信号采集技术,红外线检测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继电保护装置校检就无疑的成为一项有极其决定性的工作开展。
3结语
从上面可以知,电气试验与继电保护装置校检在水利工程以往常规的设备校检、维修有着很明显的优势,无论从人力、物力还是财力方面考虑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电气试验的研究。更好的为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作出贡献。虽然电气试验有着很多的优点,但有还有有待解决的问题。像局部放电试验的开展,绝缘油中气体的色谱分析及油中微量水分的测量。特别是电气试验是一个实际操作能力很强的工作,不仅需要丰富的高压理论知识,还必须要具有耐心。在工作中不断的进行学习和总结,吸收经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更好的为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贡献力量,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董学清,刘宝森.中国实施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J].走向世界,2003(02).
关键词天然气现状及及发展趋势车用天然气发电用天然气
中图分类号: F407.22 文献标识码: A
1 天然气现状及发展趋势
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一直占有一席之地。随着石油和煤炭等资源的不断紧缺,加上环保的概念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了天然气的使用行列中。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 ,发展潜力巨大。目前 ,我国陆上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近1 .5万亿 m3,形成了川渝、陕甘宁、青海和新疆四大气区。四川和重庆地区已建成环状供气管网 ,陕京输气管道的建成投产 ,把陕甘宁气区的天然气引入了北京和天津 ,初步形成了华北地区的供气管网。近 1 0年来 ,天然气勘探有了极大的突破 ,可采储量大幅度上升 ,预计现在天然气年产量可达到 30 0亿m3。天然气覆盖更为广泛,城市气化更为普及随着天然气管网的不断完善,天然气市场覆盖区域越来越广阔。截至2011年底,我国大陆31个省会城市已不同程度地使用天然气,全国已有220个地级及以上的城市使用天然气。随着天然气管网的不断延伸,特别是云南、等省区天然气的发展,预计到2015年后,使用天然气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将超过300个,即95%以上的地级市能够使用天然气。
天然气普及率越来越高,逐步成为城市主要生活燃料。截至2011年底,我国气化人口近2亿人,气化率为29.8%,近年来气化人口增速在2500万?3000万人/年。预计未来10年我国使用天然气的人口将保持较高增速,年均气化人口在3000万人左右。预计2020年全国气化人口将达到4.7亿人,全国城镇气化率将达到60%以上,大部分省会城市和大城市的气化率将超过80%。天然气在公共福利、采暖、CNG汽车等方面将全面发展,预计2020年公共福利用气占居民用气的50%左右,天然气采暖将占集中采暖的30%以上。
2车用天然气的发展与未来展望
汽车尾气造成的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目前全球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的主要污染源都是汽车尾气,要彻底解决汽车的尾气污染,必须从源头着手。天然气将成为公共交通领域具有竞争力的燃料。2001年12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的《国际环境保护“十五”计划》中提到“促进西气东输沿线城市积极利用天然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开发和使用清洁燃料车辆”,这将进一步促进天然气汽车的发展也将进一步说明天然气在城市发展中的必要性。
从图一可以看出,LPG汽车基本保持稳定甚至有所下降,而CNG汽车则保持了快速发展。
图1 我国燃气汽车历年数据统计(单位:辆)
截至2011年底,全国天然气汽车总数接近40万辆,其中出租车和公交车有35万辆,占全国出租车和公交车总数的20%。随着各地城镇化水平和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具有价格竞争力的天然气将在各城市公共交通领域得到较快发展,主要表现为:天然气将成为大多数中小城市出租车的主要燃料;大中城市的公交车燃料将逐步升级为天然气等清洁燃料;LNG车将向城际车发展;局部地区私家车天然气燃料改造将比较踊跃。预计2020年我国天然气汽车总数将接近200万辆,车用天然气消费量约为200亿立方米/年。公交车和出租车气化率将达到50%。Xwt中国行业咨询网_行业报告_行业分析_市场调研_第三方市场数据提供商
天然气发电将成为未来10年我国天然气利用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未来天然气利用政策的调整,天然气发电将成为最积极的一个方向。国家“十二五”能源规划明确提出“优化能源结构,实现低碳发展”,对此,天然气是最现实的能源。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例,需要扩大天然气的利用规模,其中天然气发电将成为主要驱动力。
天然气发电最有可能在三个方面获得突破:
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电力紧张、环境压力大的地区大规模发展燃气电厂,保障该地区的供电安全和环境质量;在北京、天津等北方中心城市和一些工业园区建设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实现热电供应的统筹;分布式能源发展很有可能成为热点。目前我国天然气发电装机容量为3500万千瓦,综合考虑各地的调峰燃气电厂、热电厂和分布式能源,预计2020年我国天然气发电装机容量将突破10000万千瓦,年平均发电4000小时,天然气发电效率为45%—50%,发电用气量接近1000亿立方米。
关键词: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企业;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一、引言
所谓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就是将财务信息处理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起来,通过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把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融为一体,把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进行集成,使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以及管理能力、应变能力等得到有效提高,它是一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可以极大地适应市场个性化需求、生产柔性。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可以极大地帮助企业财务管理集团加强对财务的管理和控制,处理好财务与法人制度的分权和集权关系,帮助企业的财务管理达到更高的水平。
二、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的特点
集成化财务模式是一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方法,有着不同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优势和特点,具体特点有四个。
1.管理方式的集成性
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的管理方式采用集成方法,因此管理方式就具有集成性,这也是其主要的特点。管理的集成化可以实现管理信息的集成,同时还可以形成产品研发、产品生产、商品销售和材料、产品、设备采购的集成,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可以把企业的生产、供应等各个链条连接起来,使管理不至于过于分散、无序,形成集中化管理。
2.利于进行直接管理
以前的管理模式只能依靠人工管理,一层一层的人工下去,中间有很多繁琐的环节使得上层财务管理者无法对基础的财务和会计数据进行及时有效的了解和掌握,而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是以网络技术为运作平台的,使得上层财务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远程管理对基层的财务数据和基层的员工进行有效的管理,消除了传统管理方式的许多中间环节,因此方便了直接管理。
3.提高管理的实时性
网络本身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对于各种财务信息,它可以及时获知并进行处理。可以利用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掌握财务信息的动态,如果财务信息发生变化,可以及时获知,管理者得知了数据的变化后,就可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并根据这些数据及时有效地作出决策,同时,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还可以使决策能够通过计算机系统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减少财务决策由提出到实施的中间环节,提高决策和管理的实时性。
4.便于进行灵活的管理
由于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具有实时性和直接性,同时财务管理又有很大的信息容量,利用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可以使企业对各分公司的财务和业务情况进行灵活的控制,实现管理的灵活性。
三、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对企业的作用
本文的上一部分主要分析了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可以看出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方便企业对投资决策权的统一规划
企业为了扩大规模往往设有众多子公司,这其中,母公司是投资的主体,对于重大的投资决策具有决定权,子公司对于与子公司的资本构成一定比例的投资项目有一定的决策权,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有利于对投资决策进行统一的管理。利用集成化财务管理,可以利用网络对投资决策进行在线管理,也可以在企业内部设置投资指导网站,通过设置用户和权限的管理参数,有利于对子公司的权限进行限制和界定,有利于对投资决策和投资的情况进行控制,同时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来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估,也可以提高投资决策的有效性,减少投资的风险性。
2.促进融资管理和决策制度的统一和规范
利用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有专门性的融资网站,可以使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以自身的运作情况和融资特点为依据来设计资金的调控权利,使内部资金的流转实现系统化。如果融资的审批数目在限额之外,或者超过投资中心的审批数额,利用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可以对资金进行内部控制。
3.实现企业资金的流动性
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分配资金的调度权力,通过资金运作可以对资金的调度权力进行有效设置,利于企业内部的资金流转的系统性,通过计算机智能化的分析,系统可以分析子公司的具体特点,根据其特点设置不同的资金管理方式。
同时,也有利于母公司的成员企业根据不同的企业特点而采取不同的融资方法。在层级结构比较紧密的企业,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可以实现企业和银行的虚拟结算,利用虚拟结算可以使银行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权限、内部资金结算和拆借等进行统一。如果企业处在紧密层之外,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又可以为企业资金的规划进行统一管理。
4.利于对预算的管理权限进行明确
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建立起健全的预算制度。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可以将预测对象明确开来,对预算单位的级别进行划分和确定,计算机系统可以使企业内部确立起中心网站,预算管理网站可以对预算的管理权限进行设定。另外,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可以明确企业预算的内容,有利于对企业的现金和费用进行有效预算,对成员企业的费用、销售、现金流量等资金进行全面的预算。同时,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又可以将预算的程序固定下来,通过预算程序的编制、审核、调整等流程进行程序化设定,对管理的权限、责任以及时限进行设定。
同时,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还可以为企业收入分配的明确起重要作用,利于收益分配方案的有效实施。
四、结语
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有着集成性、直接性、实时性和灵活性等四个重要特点,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企业的财务管理层面要强化对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的优势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加强对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应用,使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真正为企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国梁.成长型大型国有商贸企业投融资战略研究[J].铁路采购与物流,2009.
[2]张震.集成化财务管理模式的实施与评价[J].商业会计,2008.
中图分类号:G354.3
装配是工程机械生产的主要工序。与涂装、焊接、机械加工等工序比较,装配设备较少,先进高效的工艺采用不多,但是装配工艺不可忽视,合理的、先进的工艺对提高装配生产效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装配工艺对工程机械维修质量的影响
装配工作的关键是要掌握好如下环节。
1.1按标准和规范操作
装配操作中的每一工作步骤实施时,零件搭配、温度、压力、紧固顺序及转矩等,都必须严格按有关的标准和工艺规范要求进行,不能随心所欲。例如,活塞必须按尺寸颜色标记和重量着色标记分组选配;重要的齿轮必须成对更换;活塞连杆组件的重量差必须在限定范围之内;某些过盈配合或过渡配合必须在对某一部件加压或冷冻的条件下装配等。
1.2清洁
必须保持工作场所、机具、量具、零部件和整个作业过程的清洁。用来装配的所有基础件、零部件必须清洁;所有油、气、水通道和工艺孔都应畅通;所有机件、工具、量具、装配过程中使用的低值易耗品和连接件、标准件等,都应放置在清洁的台、架或接油盘中;工作场所空气要清洁、没有烟尘和其它污染物,作业中若确需中途停顿,要随时注意遮挡防尘;装配前要对零部件进行清洗,洗后立即用压缩空气吹干;装配过程中涂抹或加注的油脂,应是新领用或新开封的相应型号的优质产品。
1.3工具使用
装配工作中使用工具不当,会使零件产生变形或内应力,造成不必要的损伤、破坏或返工,直接影响生产进度、修理质量和修竣机械的使用寿命。如更换发动机气门导管和气门座圈,必须有相应的专用工具;轻微敲击有色金属合金零件,必须使用木质榔头;安装某些挡圈,必须使用特制的尖嘴钳;将活塞环装入相应的活塞环槽,必须使用专用工具(如活塞环钳)。有些必须用压力机械施力组装的部分,如将气缸套压入气缸体、将齿轮压入轮轴等,若改用手工敲击,则往往会降低装配质量,甚至引起损坏。
1.4定位与基准
现代工程机械结构复杂,许多零部件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和研配后配对组装使用,一些零部件之间,有精确的相对位置要求。对于具有这种特征的零部件,操作人员在进行安装时,一定要仔细检查和核对装配记号,确信记号相符合时,才可装配使用。操作者在解体机件时就应认真识别和检视有关零部件间的标记,若有模糊或怀疑之处,必须刻制明确记号后,方能将其拆散,以便于装配作业的顺利进行。
1.5装配顺序
装配工作必须按与拆卸分解时相反的顺序细致地进行。每一个零部件和与之相邻部件的位置关系和安装方向,均不能弄错,尤其是液压、气压操纵部分和起增压、增力、调压、节流等作用的液压阀等。装配工作中还应特别注意,不能漏装零件,哪怕是一个极薄的垫片或一个极小的螺钉,也绝不能忽略。这就要求操作人员十分熟悉修理作业部位的结构,养成按一定顺序有规律地分解、结合,各部件分别存放的良好习惯。
装配工作一般应遵循“先下后上、先内后外、先笨重后轻巧、先精细后一般”的顺序进行。牢记这个规律,对保证装配工作质量是颇有益处的。
1.6紧固与锁紧
装配过程中,除了按规定的顺序和扭紧力矩操作外,对需要锁紧的部位,必须按要求有效地锁紧。例如,对连杆螺栓锁紧不当,会造成连杆撞缸事故;用铁丝锁紧时若方向错误,不能达到防松目的等。
2 工程机械装配工艺发展趋势
2.1输送自动化
在满足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和减轻操作者劳动强度是所有生产企业的追求,而输送技术的采用是最关键的。机械化的链板输送线、空中自行小车或自行葫芦输送线将逐步用于工程机械的部装生产线及轻型零部件装配工序间的输送,形成流水生产线。当然,一些大型工程机械产量较低,而且工件笨重,固定式的装配将长期存在。
2.2设备柔性化
自动化的装配生产线提高了效率和产能,但是多种类小批量却是工程机械生产的特点。固定式的装配效率低,采用装配生产线可提高效率,但必须具有一定柔性,能实现不同产品或不同批量的装配。因此,在设计装配生产线时,必须尽可能多考虑企业生产的不同产品的结构特点,使生产线能够满足多种产品的装配,或通过更换支架、工装等来实现不同产品的装配。另外,还需考虑生产线的生产节拍在一定范围内可调,以满足不同产品的装配时间。
2.3操作人性化
通过输送的自动化,可以大大减少操作者对工件的搬运,从而减轻劳动强度,这是操作人性化的一种表现。平衡式起重机、助力机械臂、专用翻转机、升降平台等装备的应用,将使操作者在装配过程中处于更为舒适的状态。液压压装工装、冷冻和加热装置的使用,使销轴、衬套类零件不再靠抡大锤敲击装配,工人可从笨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涂胶机、自动拧紧机的使用不仅能提高效率,也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由于液压系统对环境清洁度的高要求,装配车间配置冷暖空调将会成为现实,使工人的操作环境大为改善。人性化不仅仅使工人更为舒适,还会使生产的产品质量处于更加良好状态,因此,人性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然。
2.4新产品虚拟化装配
工程机械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正在加快。过去开发一款新产品需要一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光装配就需要数月,原因是设计、工艺手段落后,装配过程往往出现干涉、错位等现象,不得不进行现场的切割、修补、钻铰等,不仅费工费料,而且耗费时间。
三维可视化设计软件的使用,使得产品在设计时就能进行部件及整机的虚拟装配,可以对各关键零件进行校核,可以检查装配时是否会干涉,并进行及时修改。由于原来要等到装配过程才能发现的问题在设计过程就可发现并加以修正,使得实际试制过程出现的问题大大减少,整个新产品开发周期大大缩短。
2.5 装配效率大为提高
由于设计、工艺手段的提高,工件的加工精度和配合精度不断提高,零件加工都能达到图纸设计要求,实现完全互换,避免或减少了选配、修配、配焊等耗费时间的工序,加之流水线的应用,使得装配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3 结束语
装配工作必须按照严格的标准和工艺来进行,避免在装配中出现漏装、错装和多装等情况;另外,装配过程中的清洁、工具的使用、、间隙与锁紧等工作对于保证设备正常工作状态,提高工程机械维修质量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再者,在装配过程最后的检验和试车中,维修人员可以发现维修工作中的错误与漏洞,及时改正,这不仅要求维修操作人员有良好的技术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求他们具备严谨负责的敬业精神,只有如此,才能使工程机械维修质量得到保证。工程机械维修质量的管控包含很多方面,本文重点就装配工艺进行了研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工程机械的维修质量,提高工程机械在完成多样化任务时的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基于实体装配模型的装配工艺规划的研究[D].2006.
【关键词】施工组织;工程项目;创新;发展
施工组织作为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工程单位良好施工的规范行文件,而且在工程项目中对于工程的索赔与结算造成了巨大影响。伴随着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建筑施工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于此同时在施工中也需要一套与之相应的创新管理模式和组织设计。目前的高层建筑工程市场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与不足,如建筑施工中招标竞争过度激烈,以致于企业工作中相互压价、低价中标等现象由于业主处于买方市场,合同中不合理要求和不平等条款比比皆是。为此在工程项目中,探索出一套具有我国现代化特色的工程施工模式和组织设计方法对于促进企业生产力,适应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有着较多的问题。
一、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性
施工组织是施工活动进行科学原理的主要手段,它具有着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的双重作用。施工组织设计体现了实现基本建设计划和设计的主要要求,提供了各阶层的施工准备工作内容,协调施工过程中各施工单位、施工方式与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协调与促进。就一般施工设计内容而言,这些施工中主要包括①施工方法与相应的施工管理技术措施,是一种施工方案模式。②施工进度的计划控制,在施工的过程中制定出合理的进度控制标准和规范,促进施工质量与进度的合理进行。③确定合理科学的现场平面布置与施工方案,并且对相关劳动力以及施工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分配。在当前的工程下干目中,施工组织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投标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投标书的核心内容,也是取得工程承包权而编制的主要方式和措施。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指导工程良好施工。在工程项目中,良好的施工组织设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论证投标书的技术、组织和管理方式上的引进现象和情况模式,从而从施工效益和质量上提出了施工模式的可行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第二在工程中对招标文件提出了明确具体的承诺,并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需要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工程要求和模式。
其次在工程项目中,在合同签订之后而且在工作中合同承包中提出了明确具体的施工条件和施工要求,并对其进行全面总结和分析,从而形成一套系统、科学且实际可行的施工方案和施工条件。无论是FIDIC合同条件,还是我国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均将投标书列为工程承包合同的组成部分,而对施工组织设计的修改、充实、完善,是经监理工程师审核同意,并经双方反复协商、达成一致后确定的,整个过程具备合同订立的要约与承诺特征,因此,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承包合同的组成部分。
施工组织设计主要用于指导施工,但由于具有承包合同的地位,作用不限于施工,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工程结算的依据。工程造价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造价与施工方案有关,同一项工程采用不同施工方案,其工程量和造价都不一样。工程投标报价往往是单价的套用和实际工程量的计算,则应根据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确定;二是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索赔的依据。若业主未按承诺提供施工条件(施工图、施工场地等),是违约行为;若业主要求不按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施工,则须经双方协商一致后方可实施。若由此造成施工工期延误,施工企业可提出工期索赔,若造成工料及其他经济损失,可提出经济索赔,索赔的依据包括施工组织设计;三是监理对象。施工组织设计应用于施工全过程,集技术、经济、管理和合同于一体,是一份全面的施工计划和合同文件。因此,监理工程师将其视为重要的监理对象,严格监督其实施,严格控制承包商对施工组织设计的变更和修改,将擅自变更和修改的行为视为违约行为。
二、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
以往施工组织设计是按技术需要编制的,其主要内容仅限于工程概况、施工平面布置及临时工程、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保证施工质量及安全的技术和组织措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施工组织设计作为工程承包合同的一部分,其内容不仅要考虑技术上的需要,更要考虑履行合同的需要,应编成一份集技术、经济、管理、合同于一体的项目管理规划性文件、合同履行的指导性文件、工程结算和索赔的依据性文件,因此,施工组织设计的内容应增加,应向项目管理规划方向发展。
关于项目管理规划的内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 50326—200D以下简称《规范》)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规范》规定,当以施工组织设计代替项目管理规划时,施工组织设计应满足项目管理规划的要求。《规范》是对10多年来我国建筑业企业借鉴国际先进管理方法,推行施工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总结,是科学管理方法的结晶。按《规范》的要求编制和管理项目管理规划,有利于提高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与国际惯例接轨。
招投标时期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应体现在下列四个方面:一是业主应提供的条件。施工组织设计作为工程承包合同的组成部分,规定的义务应是承发包双方的。工程承包合同文件虽有通用条件和专用条件规定业主应尽的义务,但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列出业主应提供的施工图、施工场地、水电供应、材料设备、报批手续等施工条件,并列表说明提供施工条件的时间、地点、数量和质量。这样,则更具体、更明了、更易于操作,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日后的索赔;二是工程分包。工程分包分为承包商分包和业主分包,我国法律对工程分包有严格的限制。承包商分包应在业主允许的条件下在投标书中做出声明,而且承包商要对分包工程承担所有责任,因此,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包括承包商分包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对业主分包工程在招标文件中声明,在承包商的施工组织设计中不需做该分包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但宜列出业主分包工程的进出场时间、交工验收时间、分包商的施工场地和工作面分配、工程交接的方式和程序等,以利于承包商为日后索赔留下可靠的依据,也利于业主对其分包商的监控;三是质量管理体系。合理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保证工程质量,因此,投标施工组织设计宜增加该项内容;四是项目管理(项目经理)。组织项目管理的是项目的直接组织者和管理者,投标施工组织设计中所列的内容对投标人履行合同中的组织可以的有助于企业获得工程承包权,有利于项目管理组织内部管理,也有利于监督工程师(业主)了解承包经营方式,方便双方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