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道德教育的特点范文

道德教育的特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0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道德教育的特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道德教育的特点

篇1

【关键词】日本 道德 道德观 道德教育 特点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3-0037-03

在日本,道德通常被认为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涵:道德规范和道德心。道德规范指的是在一定社会或团体中全体成员应该遵守的、或者在特定情况下被认为应该遵守的规则及行动的方针。道德心则指的是对行为的好坏进行区分的判断力、遵从道德规范行事的意愿和能力等。道德规范不是命令的体系,而是禁止的体系。它不是某一个人独自参与制订的,而是社会外部通过约定俗成或集体共同制订等途径得来的。而且,道德既具有通过强制力使它得到实现的义务性,也具有如果遵守它便能从社会中得到好结果的利益性。

日本人的传统道德观因为受到中国儒教思想尤其是《论语》的巨大影响,“忠”、“孝”、“仁”、“义”、“人情”等中国人熟识的传统道德观是构成日本的传统道德观的基础,过去日本天皇也把德治视为统治社会的目标,武家时代的武人更是把“尊上导下”、“忠君孝亲”等儒教道德视为根本,把“努力、忍耐”等修身行为看作美德。但自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学习西方文明,实行“文明开化”,引进西方价值观,日本人的道德观也为之大变。在传统的忠、孝、仁、义、人情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有关生命、健康、人性、民主、自由等的内容。在日本人眼里,道德规范既与礼仪礼节或禁忌等习俗有关,有些还形式化成了具体的仪式庆典等。

与中国一样,日本是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道德教化的国家。过去的日本,贵族上流青年须到官办或贵族学校学习儒家经典,进行道德教育,以便管理国家或地方事务;武家统治时代,武士修习武功的同时亦须修习儒家经典,进行修身,提高自我道德水平,以便为公家管理各种事务。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进行“文明开化”运动,大力开办学校,引进西方工业文明和价值观,通过学校进行普及教育,这个时期学校里的“修身”课便是道德教育课。二战期间,日本的“修身”课曾用来鼓吹军国主义思想。二战后,“修身”课恢复为“道德教育”课。本文主要论述的是近代以后也就是二战以后日本人的道德教育观。

日本现行的《教育基本法》中明确指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意识到作为人所应有的状态,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心以使人生过得更好。也就是学校道德教育和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生命有尊重之心,对他人有体谅之心,对善恶有良好的判断力,内心丰富,有良好的社会生活能力。这种良好的生活能力,指的是与他人协调地自律地进行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能力。而要培养“生活能力”,则有“丰富的人格”是重要的因素。有“丰富的人格”指的是对美好的事物心有感动,有极强的正义感,对事物有正直公正心,有尊重生命与人权的理念,有对社会作贡献的精神,有自立心和自制力,有责任感,对人有共生的理念和宽容心等,具备丰富的道德价值的人格品德。这些是作为人类社会一员主动地生存下去的基础素质与能力,也可称为丰富的道德心。

日本人认为,人的道德心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通过在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体验、实践进行学习而形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往往会由他律到自律、由主观到客观、由单方面看问题到多方面看问题、由只考虑结果到考虑包括动机在内的整体事件等,其认知世界的内容和做事的方法也会随之而改变,其对道德价值的认知和理解也会有所不同。而且,儿童的心理特征显示,儿童会固执于某一习惯,但又容易因暗示而作出改变。也就是说儿童如果习得了某种习惯,不会轻易地放弃,但是一旦因为暗示而获得新的习惯,又会固执于新的习惯而不放。因此,道德教育应该从学龄前即孩童时期开始最合适。为了促进个人道德心的发展,需要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道德教育,也就是有必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进行与之成长阶段相适应的道德教育。例如:幼儿期是促进道德观的萌芽;儿童期是通过体验活动,做好生存于这个社会的心理准备,并学习在这个社会生存的行事规则;青年时期要养成自觉的道德行动;到社会上工作后则要学习掌握各自从事的工作的职业道德。但是无论在哪个阶段,在遇到具体的事件时,都会体验到内心感情的纠结。同时,因为道德规范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所以道德心的养成和教育也渗透在社会的任何一个场合。在家庭,父母或年长的人有责任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在学校,学校有责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单位或企业,单位及企业有责任对新人或新手进行道德教育。

因此,当代日本人非常重视对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日本人认为,培养青少年儿童养成重视生命、体察他人、能判断善恶等的规范意识及道德心是非常重要的。日本的中小学都开设有“道德”课程,开展广泛而且有效的道德教育。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今天的日本人其道德观已和过去有着很大的不同,道德不仅仅指思想层面上的形而上的东西,更多的是包括有日常生活中需要大家遵守的规则习俗等形而下的东西。当代的日本人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重视培养学生作为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所应有的人的姿态和应该遵守的共同规则。与其它国家的尤其是中国的学校道德教育不同,日本的学校道德教育有着一些显著的特点。

一、道德教育的目标明确

日本的《教育基本法》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拥有广泛的学问和知识,有追求真理的态度,有丰富的情操和道德心,以及健康的体魄”。同时该《教育基本法》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心”,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作为人所应有的姿态,为了使人生走得更好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心”。

在日本的中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中,明确指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学校的整体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拥有道德心,有道德判断力,有道德实践的意欲和态度”。在最新修改的日本中小学生《学习指导要领》中更是指出:“中小学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生之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好基本的理念,不管社会发生多大的变化,也能自主地寻找课题,独立进行判断,行动起来去更好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要有自律心,能与他人协调共处,能体察尊重他人,对他人有真诚感动之心,有丰富的人格;有健康的体魄。”显然,因为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当代日本的学校道德教育目的已由过去的以儒家传统思想教育为主变为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拥有完美的人格,强调培养学生对生命有尊重之心、对他人有体谅之心、对善恶有良好的判断力、内心丰富,有良好的社会生活能力。

二、道德教育的内容具体细致

日本中小学校的《学习指导要领》是日本中小学校教育的纲领性法规,这部法规每十年会修订一次,在这部法规中,从四个方面详细罗列了各个年级的道德教育内容。例如,附表1、附表2分别是在日本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所列出来的小学1、2年级和初中年级道德教育课程的具体内容。

由于《学习指导要领》中对道德课程的学习内容罗列详尽,这不仅为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教材的组织编写提供了清楚的依据,也使后面的教育实施变得易行,被施行者――学生也易懂易于领会并遵守掌握。

三、道德教育内容的整理和实施具有科学性

日本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把道德教育课程的内容整理为四个方面进行规定和罗列,很明显这是受到西方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理论的影响,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对于纷繁复杂的各个不同的社会道德主要整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自立性(包括自由、权利、危害、正义等);集团性(包括义务、集体利益等)和神圣性(包括纯洁和高贵、个人的灵性等)。当然西方也有一些国家把这种多样的道德内容整理为几个方面:亲切性(对他人亲近没有加害之心等);公正性(保持公正,对不公平之事进行惩罚等);集团性(服务于传统和权威等);纯洁性(喜好纯洁和清洁,厌恶不洁不纯之事物等)。

从《学习指导要领》关于道德课程内容来看,日本人对中小学学生的道德教育也遵从了西方心理学中关于人的心理发展规律,这就是前面所述的:“幼儿期是促进道德观的萌芽;儿童期是通过体验活动,做好生存于这个社会的心理准备,并学习在这个社会生存的行事规则;青年时期要养成自觉的道德行动;到社会上工作了以后则要学习掌握各自从事的工作的职业道德。”所以,小学一二年级所要学会和掌握的道德内容与三四年级或五六年级以及初高中学生所要学习和掌握的道德内容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些阶段的学生们的心理特点是不同的,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年龄小时重点是学习掌握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良好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要学习事情的道理和意义,年龄再长的话,要开拓视野,学习与国家与世界甚至全人类有关的高级思维类的道理和意义,等等。日本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也明确指出各个时期的道德教育内容:“在幼儿园,通过各领域的综合指导,培养道德心的萌芽;在中小学,以道德教育课为主,根据各学科、外国语活动、综合学习课、特别活动等的特点,通过全校的整体教育活动,进行道德教育;在高中,则以‘公民科’课程和‘特别活动课’等为中心,通过学校整体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与人生、人生之路等有关的道德教育”。

四、实施道德教育的主体广泛

日本的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明确指出:学校的道德教育需要通过全校的整体教育活动进行。在校长的主持下,以任课教师为中心,全体教师共同协作,对学校的道德教育活动做出整体计划,开展广泛的道德教育。以“道德课”为主,其它各学科、外语活动课、综合自习课以及其它各种特别活动课也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道德教育的补充、深化和统合,以培养学生自觉认识到道德的价值,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思考和反思,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力。在校外,则有“家长教师协会”、“道德教育促进会”以及地方教育机构、地方团体及热心教育人士等对学生进行援道德教育。除此之外,日本文部省还会就学校道德教育事业进行各种的研讨会和研究会,对道德教育教材的开发、道德教育的方法以及道德教育实施中的各种问题等进行研究。文部省还会定期地对道德教育课的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可以说,日本的整个社会都参与到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中,形成一个有系统的道德教育网络。正因为日本学校对学生道德教育主体的广泛性,所以在日本,只要看到有学生或未成年人做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无论在什么地方,旁边的成年人或年长者都能理直气壮地对其进行训斥,被训斥的学生常常不会无礼地抗议或不屑,因为他知道这些成年人或年长者有责任和义务也有权利这样做。

五、教材故事真实生动,贴近生活。

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课程并没有固定的全国统一的教材,任课老师使用“资料”来上课,这些“资料”大部分是各个学校基于本地区的不同特点,在校长的主持下,全体教师参与,根据《学习指导要领》上道德教育内容要求,从各处收集整理来的“资料”。作为辅助资料,日本教育委员会编写文部省监印有一本叫做“心灵的笔记本”的资料集。当然,还有一些教材出版公司会出版很多相关的资料集。这些“资料集”五花八门,但大都是以真实故事的形式出现,或者是学生写的自身故事,或者是社会上发生的登载在报纸杂志上的故事,或者是发生在身边家庭或日常生活中的故事等,根据《学习指导要领》的要求,进行选取整理而成。耐人寻味的是,日本的道德教育课程中使用的“资料”名称几乎都与“心灵”有关,如“心灵笔记本”、“培养心灵丰富的孩子”等。没有太多的道理说教,而是通过真实的故事告诉学生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

综上所述,当代日本的道德观与传统的儒家道德已有了很大的不同,道德教育方式也相应地与传统的儒家道德教育方式不同,当代的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学校进行。通过对日本中小学道德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育主体、教材等的考察,笔者认为,日本的道德教育具有目的明确,教育内容清楚详细,内容的编排和整理具科学性,教育广泛,整个社会参与,教材灵活实用等特点。日本的道德教育课,其内涵与我国一直在提倡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与我国不同的是,日本的道德教育更贴近身边的生活,更注重培养学生拥有“美好心灵”、走“丰富的人生”、拥有“完美的人格”等方面;更注重利用整个社会的力量进行道德教育;教育内容更也具实用性和易操作性。虽然由于经济的不振、日本最近中小学生的道德水平也有所下降,但是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也就是在素质教育这点上,我认为中国仍然应向日本多多学习。

参考文献

1 日本文部科学省.中小学校道德教育[EB/OL],2010.12

2 日本文部科学省.中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EB/OL],2010.12

3 Wikipedia.道德[EB/OL],2010.12

篇2

关键词: 古希腊 思想道德教育 特点

古希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其思想道德教育也是这个文明链条中的一环,不仅在实践上有很多值得后世学习的地方,而且在理论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照我国目前学校的德育状况,在当今重新学习古希腊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对古希腊思想道德教育特点的浅析来得出对我国目前德育的启示。

一、多元性

古希腊非常重视对公民的品格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所采取的方法是多种多样和丰富多彩的,它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来渗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1.在音乐教育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古希腊设有专门的音乐学校,注重音乐对人的性格塑造和对人的性情陶冶,用音乐的韵律来滋润儿童的心田,使其心灵纯洁,举止文雅,行动得体。教师选择一些著名抒情诗人的作品配以音乐教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能受到教育,培养性情。同时,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应当同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引导。古希腊一些思想家也对音乐教育在陶冶人的心灵方面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苏格拉底认为:“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1]柏拉图说:“音乐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2]亚里士多德对此也有精辟的论述,他认为:“音乐有各种作用:它供人娱乐,它提供文化消遣,它陶冶心智。但是,在教育中,音乐的主要作用是陶冶心智……‘我们发现最接近真实事物的类似愤怒和优雅的,以及同样一般类似勇气和节制与灵魂的品质的,就是音乐的律动和旋律。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因为当我们留神听它们的时候,我们就改变了灵魂’。”[3]

2.在体育训练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强调在体育教育中要着重于品德训练,重在训练青少年勇敢的品质。与斯巴达相比,雅典的体育教育多了一些内涵,即将其作为培养健美的体格、完美的人格的一个重要环节,使每个公民全面、协调发展。雅典的青少年在体育馆学习期间,不仅参加各种体育比赛,而且出席公民集会、宗教活动,入剧院观剧,旁听法庭诉讼,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他们了解学习了公共的生活准则,受到了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传统教育和美的教育,他们在学校阶段就逐步养成了正确判断、培养智慧、节制和自我控制的美德。“如果考虑到雅典青年周围环境的性质,从这种参与成人事务中获得的非正式教育可能有多大效果,就很明显了。当他沿街而行时,可领略到世界都知道的最杰出的艺术珍品。天复一天,他们可以听到长于机警言辞和富于经验的关于政治问题的讨论。在解决政治问题中,他们有个人的一份。春天,他们还会在狄俄尼索斯剧院找到指定位置,从早到晚地观看悲剧的表演。那是一年一度悲剧诗颁奖竞赛会的演出”。[4]

3.注重游戏在培养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中的作用。

雅典儿童七岁前由家庭负责教养,家庭教育包括摇篮曲、歌曲、讲故事、神话、掷骰子、玩球等儿童游戏,以及礼貌行为习惯的培养,等等;七岁后进入学校学习,在学校,也有相当一部分时间通过游戏学习。学校注重通过游戏来培养青少年的心性和品德,寓思想道德教育于游戏当中,使青少年在身心愉快的情况下,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影响。古希腊教育家们对游戏的教育价值有相当正确的认识。柏拉图认为游戏对儿童的性格很有影响,所以他主张儿童在游戏场所听经过选择的故事和童话,从事经过选择的游戏,以便在他们身上发展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

二、民主性

雅典是古代民主制度的典范。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公元前508年,克里斯提尼又领导广大自由民继续民主政治的道路,实行更加彻底的民主改革,在伯里克利时代达到民主的高峰。这也深深影响了雅典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得雅典的思想道德教育打上了民主的印记。雅典思想道德教育的民主性最主要地体现在对受教育者的尊重,注重青少年的个性和主动性,遵循个体的自然发展规律。

伯里克利时代是雅典发展的高峰期。这时候无论是经济还是思想和艺术的发展都达到了最繁荣的阶段。生活在这一时段的智者派成为第一批职业教师,智者派非常强调个体和个人,他们从个体出发,要求摆脱原有制度和体制对人的束缚。其中,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具有代表性。他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5]这一思想虽然有唯心主义倾向,但它却是普罗泰戈拉注重人和个体的体现,它反对传统神学,而注重人的主体性,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这一思想反映在思想道德教育上必然是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苏格拉底的座右铭是“要认识你自己”。所谓“认识自己”就是要提高自我意识,认识到自己是个有理性的人,认识到人应该觉悟到人所具有的尊严,应该能够运用思考,对事物做出独立的判断。认为人应该实现人所具有的本质,要对过去的一切观念重新进行审查,要随着历史的进展而确立新的观念、新的思想。由此可见,苏格拉底是非常重视人自身的。而且苏格拉底也创造了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启发式的问答法,即“产婆术”,具体做法是:引导人们发现自己认识中的矛盾,意识到自己思想的混乱,怀疑自己原有的知识,迫使自己积极思索,寻求问题的答案。在对方发现自己认识的混乱并否定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走上正确认识的道路,从而逐步得到真理性的认识。它教导人们如何从个别中寻找一般,从特殊中抽象出普遍。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强调学生要主动去求得知识、发现知识。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体现了教育过程中的民主性。

亚里士多德也非常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对个体的关注。他把教育看作是一种个人的过程。他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个体依靠内部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人的最初发展只是生物和动物的特征,而只有充分发展时,才是一个理性的动物。

可见,从古希腊开始,思想道德教育就非常重视受教育者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强调受教育者的自我发展和探索性。

三、开放性

这主要表现在古希腊注重思想道德在实践中的养成。古希腊还属于人类社会的远古时期,它虽然已经有一定的教育体系,但总体来讲还处于萌芽和探索期,因而相对来讲系统性和理论性还不足,但正因为如此,才导致古希腊的教育的一个特点,即注重实际和面向生活。古希腊实行的是一种生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要面向生活实际,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注重道德对生活的实际指导作用。

人类最初的教育活动便是和生活融为一体,儿童在与成年人的共同生活中获得必要的劳动技能和生活常识,思想道德教育也同样如此。弗罗斯特在描述荷马以前的教育时曾指出:“大多数青年人获得这些知识和技术是通过与长者共同生活,在观察他们的劳动和娱乐中得到收获。父母用实例有意识地教给子女很多事情。”[6]从古希腊教育的发展到斯巴达和雅典城邦制度的建立时期,出现了不同性质的学校,但这些学校总体上仍然是注重面向生活实际的,尤其是到十四五岁时,少年从参与成人事务中获得的非正式教育对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肯定,决没有哪一种年岁的人能对青少年产生比较丰富或多种多样的感染力,如果有的话,生活本身就是真正的教育者”。[7]

古希腊的一些思想家对此也有深刻的理解。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是关于实践的智慧。他非常重视习惯在形成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上的作用。他认为道德上的美德是由习惯产生的,而习惯是在做的当中形成的。并指出我们由于行为公正而成为公正的人,由于遇事能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对待之,而成为勇敢的人。因而,从小养成一种好的习惯是极其重要的,好的习惯与坏的习惯,造成人们之间很大的差别。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必须先进行有关美德的现实活动,才能获得美德。”[8]他认为幸福是人们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9]。这一命题“把行为和实践作为实现活动凸显出来,让人们认识到德性和幸福不在于拥有,而在于行动,在于实践,在于实现活动”[10]。

四、总结

总之,由于古希腊还处于人类历史的早期,其思想道德教育还具有零散性和不系统性。但正因为此,才使之创造出了至今仍有重要启发意义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这些方法至今仍闪耀着熠熠光辉,对丰富和改进我们当前的德育方法有重要作用。当然,古希腊的思想道德教育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最主要的是教育带有明显的阶级性。教育对象限定在统治阶级内部,平民和奴隶则被排斥在教育范围之外,各种教育机构均为贵族子弟设立。因此,对于古希腊的思想道德教育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应当吸取其积极意义的一面,为我所用,又应当抛弃其消极意义的一面。

参考文献:

[1][2][古希腊]柏拉图著.戴子钦译.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13,110.

[3][4][7][英]博伊德・金著.任宝祥,吴元训主译.西方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8,19-20,20.

[5]冒从虎,王勤田,张庆荣.欧洲哲学通史(上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90.

[6][美]S.E.佛罗斯特著.吴元训译.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46.

篇3

关键词:网络文化; 思想道德教育; 生活化; 特点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4-0124-02

由于思想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受众所接触的日常生活,使得思想道德教育一段时间以来处于抽象化的低效运营中,备受社会置疑。在信息社会正从一个构想向现实转变的过程中,学者们对于在网络文化中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生活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立足于网络化的社会生活,对网民的思想、行为进行正当引导的教育趋向,它以网络化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以现实社会生活为最终依据。[1]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在网络文化异军突起的时代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产物。由于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由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现实生活等多种因素合为一体,因而有着多重属性和特点。

一、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由于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是以网络及其文化形态――网络文化为主要传播媒介的,因此,网络的基本特性――虚拟性也必然反映到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特征中来。在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中,把生活化的思想道德教育这一人类教育实践活动,用比特的形式突破了原子形式的外部物质世界的界限,转移到以网络为基础的虚拟赛博空间中。以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软件、网络视频课堂、博客、播客等数字化形式,作为这一教育实践的中介手段和存在方式;把人类的各种道德和道德行为信息,经由计算机系统进行数字化的处理,通过国际互联网这一目前世界上最高等级的“高速公路”超越空间的限制,突破传统信息传播技术的同步性藩篱,经过其架设的四通八达的网络传递与现实情况高度相似的思想道德教育信息,使得教育实践的主客体能以虚拟的数字化身份,在虚拟的赛博空间中通过虚拟手段实现相互交往和相互影响。

然而,我们所肯定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虚拟性”,绝不等于肯定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虚假化”或是“虚幻化”,而是肯定其对于现实的观念化模拟。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已存在现实的虚拟。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2]同样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虚拟”也未能超出现实的规范,而更为主要的是体现为一种对已存在现实的虚拟。无论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思想道德规范,还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方法――案例教学,都没有逃脱出对于已存在现实的内容。二是对未存在现实的虚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在电脑屏幕上展现出的各种场景,虽然可以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模拟再现,但这还不是网络虚拟的最优长的功能,而最能体现它的功能优长的是对未存在现实的虚拟。在网络虚拟空间,人们可以利用电脑的智能和虚拟的超现实优长,把现实中的未存在,或者只能在思维中展现而难以在现实空间展现出来的存在,变成虚拟空间可以反复再现的存在,创造出现实生活中难以展现的情景。[3]三是虚拟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网民的现实影响。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无论是对已存在现实的虚拟,还是对未存在现实的虚拟,其最终的落脚点都只能是对人的现实影响。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不过是通过广大网民喜闻乐见的网络形式,传播贴近其日常现实生活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实现社会对于网民现实生活(包括现实实在生活和现实网络生活)的思想道德要求。

二、经验性与理想性的统一

长期以来,思想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人们的现实日常生活相脱离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教育内容过于理想化、理论化、原则化,教育手段过于单一化。应当肯定的是,日常现实生活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生长点和作用点,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客观基础,离开了这一客观基础,思想道德教育必然走向虚无。这也正是我们提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现实依据。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就是让广大网民在其日常的网络行为中能够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期望,以其乐于接受的形式和内容为载体,不断传递思想道德教育信息,使其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不断体验并亲身实践(虽然有一部分实践可能是虚拟的实践)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思想道德规范。并最终实现网民自身对思想道德教育素材的内化、自身道德情感的升华和优良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由此可以看出,体现着日常现实生活及自身的生活体验的经验性,是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显著特征。

然而,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经验性的特征,不但不排斥其理想性的特征,而且与其理想性特征统一于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理论和实践当中。思想道德教育要有理想化目标,这是思想道德教育本身和对网民进行价值引导的客观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生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生活不仅是过去和当下的,更是对未来的延续。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贴近网民日常现实生活的目标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过去,而是不断地超越过去和当下,达成理想的状态,塑造社会所需要的理想人格。思想道德教育不仅应该有经验世界的现实指向性和现实思想道德规范等内容,更应该树立理想的人格形象作为理论上的终极指向,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和网民的思想道德行为指明方向。面对当下社会对思想道德教育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倾向的置疑和诟病,我们所需要的是将理想性与经验性统一于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理论和实践中来,即不断将理想化的内容贴近广大网民的日常现实生活,使其乐于接受、易于接受,并落实到他们的现实行为实践中去。

三、针对性与环境性的统一

相对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言,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针对性更强,其主要体现在它的特定教育信息传播方式、特定教育信息渗透方式和特定的教育对象等三个方面。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是通过国际互联网及其文化形态――网络文化为主要教育信息传播方式的。它以图片、声音、视频向不同地区的网民传递思想道德教育信息;它以其特有的生动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吸引着广大网民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信息;它以“同辈文化”的文化氛围,感染着网民参与到思想道德教育信息的传播和交流之中;它以虚拟的场景和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为广大网民自己创造出更富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信息可搭载的平台。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以贴近生活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为自己的教育信息渗透方式。它改变了以往抽象化、概念化、空洞化的信息传播模式,确立一种以网民个人为教育的中心,以其自身的生活体验为主要背景,以其当前及日后的生活和发展为主要目标,强调思想道德教育本身应与网民的日常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教育对象,是在网络上的网民及其思想道德意识的表现形式――网络行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只可能针对在网络上的网民。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得广大网民更容易在网络中,通过其网络行为表现内心的思想道德意识,且一定的思想道德意识总需要一定的行为来承担,因此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更为主要和直接的是针对网民的网络行为。

然而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针对性并不排斥其环境性的特征,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环境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从时空上来说,相对于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言,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不仅是专题学习的一两个小时,更为主要的是每天24个小时全天候的为广大网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同时,网民的网络行为几乎遍布网络空间中的每一个网络应用,做好每一个网络应用中对网民各种网络行为的引导,从效果上说就是为作为个别的每一个网民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其次,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源于广袤的生活环境,又回归于广袤的生活环境。它以虚拟现实的手段将,生活环境中社会对于网民的思想道德需求信息和优良的社会思想道德规范,通过贴近广大网民现实生活的方式传递给网民,以期青年网民形成优良的社会思想道德品质更好的融入日常现实生活。

四、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指导精神上,以理论为主导。是对人类先进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不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正确的道路,而且为各门科学的发展提供锐利的武器,是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理论,同样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也不能离开理论一元化的指导。二是思想内容上,以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塑造完美人格为主导。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和核心就是塑造完美人格,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特定形式,同样也不能偏离这个核心,并且它还通过现代社会所必需的沟通和信息传播途径,以及人们日常现实生活经常接触的“网络”和贴近网民日常现实生活的内容更好地接近这个核心,从而帮助网民形成符合社会期待的优良思想道德品质。三是思想内容形式上,以贴近生活为主导。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以贴近网民日常现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为主导,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传递与其日常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思想道德信息,潜移默化地引导广大网民的日常生活行为。以生活实例和生活实践代替道德说教,以轻松惬意的日常互动交流代替规范严肃的单向灌输,以贴近日常现实生活的知识性教育直接促进网民自身思想道德实践的深入和发展,充分调动广大网民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求达成培育广大网民形成社会所需的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的目标。

然而,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在其主导性下还呈现着多样性,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信息内容的多样性。生活本身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围绕着塑造完美人格的内容有许多,如政治观念教育、公民行为养成、思想品德形成等。这些显然都是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信息内容多样性的一部分。二是信息形式的多样性。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通过网络文化这一复合媒体为主要传播媒介,可以适当的将思想道德教育信息转化为通过文字、声音、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现和传播,为广大网民提供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信息形式。三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性。网络文化不但为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提供了多样的信息形式,也为这些信息的传播方式提供了多样的途径。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教育信息,可以通过以文本形式放置在网页上,以附件形式提供下载服务,可以通过实时通讯系统、电子邮件等非即时通讯系统、网络社区、网络游戏等不同方式传递给广大网民。

参考文献

[1]关洁.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5):39-40.

篇4

探讨和分析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是研究该过程的开端和起点,是分析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特点、矛盾和规律等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由一系列要素组成,主要包括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目标、教育中介和教育环体,这些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

(一)教育主体

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主体即教育者是指具备特定素质,根据国家、社会和学校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人。来华留学生教育主体从广义上讲,包括一切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进行教育和影响的人,具体包括各级留学生教育主管部门相关人员、全体任课教师、辅导员、公寓的管理人员、同学,也包括留学生本人。从狭义角度,教育主体指的是从事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专任教师和承担教育任务的辅导员。在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主体扮演着重要角色,起着主导作用,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育者、引导者和激励者。首先,主体在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起着组织作用。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艰巨而特殊的教育活动,需要教育主体对教育活动进行精心的组织和细致入微的教育谋划,设计具体教育方案,号召来华留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组织他们参与各种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其次,主体在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起着教育作用。主体需要对教育活动进行系统准备,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思想道德教育要求和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特点,积极开展教育活动,将社会规范转化为来华留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提高他们对思想道德的认知,培养他们的情感,磨炼他们的意志,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再次,主体在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主体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进行引导,规范其行为,纠正错误的思想和行为,提高其精神风貌。最后,主体在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起着激励作用。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来华留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进行全面的评价,对积极的行为给予肯定,对消极的行为给予批评和纠正,弘扬真善美,批判假丑恶,激励来华留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完善,推动他们素质的提升。

(二)教育客体

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客体即教育对象是指在教育者引导下,有计划、有组织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来华留学生。从广义角度来看,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客体包括各种类型的来华留学生,既包括短期进修生、研究学者和交换生,也包括接受学历教育的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从狭义角度来看,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客体主要指在我国长期接受学历教育的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客体在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离开教育客体,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将失去意义。首先,教育客体是教育主体施教的对象,教育客体的状况直接制约教育主体教育活动的开展,也影响着教育主体的构成和素质要求。离开了教育对象,教育主体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将失去目标,教育活动也就失去了意义。其次,教育客体影响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的选择。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什么,以什么形式教,采取什么方法,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仅取决于社会和教育主体的需要,更取决于教育客体的思想道德状况和特点。唯有这样,教育内容、方式和方法才能体现出科学性、实践性,才能贴近来华留学生的实际,贴近生活,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后,教育客体制约着教育的效果。“教育对象是分层次的,正确认识教育对象的层次特点,才能制定符合教育对象发展思想政治品德需求的教育计划与方案,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1]。来华留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认知、接受和理解程度,所持的情感态度,自身的意志活动,将影响教育效果的好与坏以及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离开了教育客体来华留学生的参与,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只能是空想、空谈,无法实现预期的效果。

(三)教育目标

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和留学生发展需要,通过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使来华留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效果。简而言之,就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效果或结果。从宏观上看,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目标是培养对我友好、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的跨国人才。从微观上看,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包括思想素质目标、道德素质目标、心理素质目标和法律素质目标以及这些目标的衍生目标,是由这些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系列目标体系所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的目标体系。教育目标作为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制约着教育过程,既是出发点,也是归宿点,“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规律涉及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教育实践本身动态的思考,但过程是受目标决定的,目标主宰了过程的方向,并有效激励过程的实现”[2]。第一,教育目标为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3]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不例外,只有明确了教育目标,才能确定教育的方向,选择适合教育目标的教育者,针对教育目标确定具体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和途径,保证教育活动有的放矢,否则教育活动将迷失方向,将是盲目的活动,甚至误入歧途。第二,教育目标激励、纠偏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4]人意识的发挥,制约着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明确的教育目标,有利于凝聚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激发二者的教育与被教育的热情,增强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自觉性,主动制定教育任务,科学规划教育活动,努力克服教育活动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考验,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同时,教育目标,还能使教育主体和客体在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中及时排除各种干扰,纠正各种偏离教育目标的活动和行为,始终保证方向的一致性和正确性,保障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有效性。第三,教育目标为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评估提供了依据。教育目标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起点,更是终点和归宿。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和结果如何,主要评价的标准就是是否实现了教育目标。教育目标实现了,证明教育过程和效果较好,相反说明教育过程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纠正,即教育目标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评估标准,是一把尺子衡量着教育全过程和结果。

(四)教育介体

学术界一般认为教育介体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方法和载体。教育内容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主体依据适合时展要求,对教育客体施加影响的具体内容,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主要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教育方法是教育主体针对来华留学生的特点采取的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具体包括情感教育法、渗透法、实践锻炼法、小组互动法和个别谈心法等。教育载体是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施加影响所凭借的各种工具,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属性,可以分为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根据发挥作用程度,分为直接载体和间接载体;根据历史发展,分为传统载体和现代载体。教育介体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把其他要素有机衔接起来,是这些要素联系的中介。离开了教育介体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活动将无法开展,教育目标将无法实现。首先,教育介体是教育主体和客体联系的中介。教育主体和客体在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地位不同,是独立的个体,教育介体是二者联系的桥梁和纽带,通过教育介体,教育主体和客体建立了教育与被教育关系,彼此从独立到关联。同时,教育介体也把教育主体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传导给教育客体,化为客体内在的信念,这一过程实现了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促进了二者矛盾的化解,推动二者的发展。其次,教育介体是教育主体、客体与教育目标联系的中介。教育主体、客体和目标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三个独立的要素,泾渭分明。教育介体把三者有机衔接起来,教育主体依靠教育介体对教育客体施加影响,从而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即没有教育介体,教育目标将无法实现,将无法和教育主体、客体发生联系。最后,教育介体是教育环体与教育主体、客体、目标联系的中介。教育环体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外在要素,通过渗透的形式影响过程的进程。借助于教育介体,教育环体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影响教育主体和客体的思想道德状况,即教育环体以教育介体为媒介实现了与教育主体、客体、目标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五)教育环体

教育环体即教育环境,是指对来华留学生的思想道德形成与发展和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产生影响的一切外在条件的总和。从宏观上看,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环体主要是指社会总体环境,从中观上看,主要指留学生所在校园和城市环境,从微观上看,主要指班级环境、公寓环境、宿舍环境、留学生群体环境。除了这些现实环境,教育环体还包括自然条件和虚拟环境等。教育环体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必备的条件,它制约着具体的运行过程。首先,教育环体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前提。“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进行的,没有一定的环境,就不可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5]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具备一定环境,只有具备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形成了全社会都重视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问题的氛围,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才能顺利进行。其次,教育环体制约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其他要素。教育环体以渗透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制约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其他要素。教育主体的素质构成、教育理念、教育客体思想道德素质的状况、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教育内容的确立、方法的选择、载体的运用,无不受教育环体的制约、规范和约束。失去了教育环体其他要素将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将停滞不前。最后,教育环体影响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教育环体制约着其他要素作用的发挥,进而影响着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和针对性。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积极向上、良好的教育环体,能够使教育过程其他要素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推动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加速教育进程,优化教育结构保证教育的实效性,促进来华留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相反,消极的教育环境,将阻碍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抑制教育的效果,不利于来华留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

二、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基本特征

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过程,既不同于知识传授,也不同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系统研究和分析这些特点,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这些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复杂性与艰巨性

复杂性与艰巨性是指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活动,其过程纷繁复杂,问题多,阻力大,挑战多,充满荆棘,异常艰难。“相比较而言,智育、体育、美育过程较为单纯,它们的主要任务是向受教育者传授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其智力和身体素质以及审美意识、审美情操等;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则较为复杂,其任务主要是通过解决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现状和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促使受教育者观念、态度的改变行为习惯的养成,有时甚至涉及对个体利益的调整。”[5]同时,与一般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比,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又面临留学生这一特殊的对象,其复杂性和艰巨性就更大。首先,教育主体素质要求更高,“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的素质既有从事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一般素质要求,又有特殊的素质。这些共性和个性素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者的素质结构”[6]。其次,教育客体更加复杂。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客体是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留学生,他们在成长环境、风俗习惯、、文化底蕴、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因素导致对留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更复杂,更艰巨。最后,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的特殊性。由于面对留学生群体,因此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等的选择,既要依据和借鉴一般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又要考虑来华留学生特点和所在国的教育等因素,坚持科学性和实效性的统一,这就决定了在确立这些问题过程中要面临诸多问题,困难重重。此外,由于教育结果不确定,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效果有时明显,有时不明显,有的直接,有的间接,存在多种结果,这种不确定也增加教育过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二)教育性与引导性

教育性与引导性是指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双向互动,相互影响,相互交流,是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施加影响与教育客体主动建构思想道德的统一。一方面,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教育性。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从本质上说是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施教的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体现教与学、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简而言之,教育主体在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复杂而艰巨,没有教育主体对教育目标的确定,内容、方法和途径的选择,思想道德教育将无法开展。同时,先进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和道德行为也不会自发在来华留学生头脑中产生,需要教育者对他们开展积极有效的教育。列宁曾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7]另一方面,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具有引导性。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不但是教育主体教育过程,而且也是引导教育客体自主建构思想道德过程。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指导,“指导表达一种基本的功能,这一功能的一个极端变为方向性的帮助,另一极端变为调节或支配”[8],即教育是一种引导性活动,而不是控制或权威活动。同时,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是一件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这种建构过程是双向性的,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的。”[9]此外,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复杂。教育是否能够实现既定的目标,效果如何,来华留学生个体因素起着关键性作用。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是教育主体指导教育客体主动选择、主动建构思想道德的过程。总之,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两个主体,教育过程既要注意教育客体思想道德的建构,又要注意与教育主体思想道德价值教育的统一,实现教育与引导的有机结合。

(三)统一性与多样性

统一性与多样性是指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面临诸多矛盾,这些具有普遍性,体现出统一性,同时不同阶段的矛盾又具有特殊性,体现出多样性。一方面,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统一性。首先,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面临共同的任务———培养对我友好,适应社会发展,能够独立思考,明辨是非,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过硬的留学生。其次,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具有相同的教育对象,都是来华留学生,他们的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十分相似,都面临着相似的成长困惑和矛盾。最后,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具有相同的内容、方法和途径。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都是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心理和法制等方面的教育,都要采取讲授法、讨论法、渗透法和实践法等教学方法,都采取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教学途径。上述这些共性,决定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具有统一性。另一方面,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具有多样性。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面临复杂多样的教育对象,他们地域不同,不同,生活方式迥异,已有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不同,这些差异决定教育必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不同阶段其教育也不相同,在内化、外化和检验反馈三个阶段教育方式、方法和内容都各不相同。此外,不同阶段的留学生的教育方式、方法也不同,本科不同于硕士、硕士不同于博士。这些个性,导致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呈现出多样性。

(四)连续性与阶段性

连续性与阶段性是指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不断循环往复,持续不断,有机衔接,同时不同阶段又具有各自特点,体现出阶段性特色。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其他学科教育任务完成,教育也就结束,而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培养留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各个环节、各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连续不断、有机衔接的教育过程。同时,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还具有阶段性。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虽然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但不同阶段教育目标和内容又不尽相同,相互差别,各具特色,体现出阶段性。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主要分为内化、外化和检验反馈三个阶段。内化阶段指在教育者的帮助和指导下,来华留学生将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认知、情感和意志的过程。内化阶段主要是解决社会思想道德要求与来华留学生原有思想道德状况之间的矛盾。外化阶段是来华留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将一定的思想道德认知付诸于实践,把理论转化为行动的过程。外化阶段主要解决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和行动之间的矛盾,是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和归宿。检验反馈阶段是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对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结果进行检验、反馈和评估的过程,主要解决社会要求和来华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效果之间的矛盾。

(五)反复性与漫长性

篇5

【关键词】80大学生 思想道德 教育对策

一、80后与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相同性

80后与90后大学生都出生于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他们受到新兴事物以及新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发达,他们容易受到消极信息的影响。

(一)80后与90后大学生的心里素质还不够成熟

80后与90后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的过渡期,心里、生理还未成熟,而来自社会、学习以及就业等压力,容易导致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困惑,从而产生类似与焦虑、自卑、孤僻、暴躁等心理问题,难以端正良好的思想道德态度,学习和生后中也难以得到发展。

(二)80后与90后大学生具有更强的选择性

80后与90后大学生都出生在全新的社会环境,经济水平较高,他们逐渐自主化发展,追求对立的人格,能够独立的思考分析问题。80后与90后大学生具有更强的自强自立意识,以更好的姿态生存,同时面对挫折时,能够用于面对,有着较强的自我选择性。

(三)80后与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

我国经济水平发展迅速,社会环境也趋于复杂化,80后与90后大学生容易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出现了急功近利等思想,价值观出现了变化。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更多的学生注重自身理想和价值的实现,集体利益次于个人利益,这样的价值观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

(四)80后与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认知难以付诸实践

80后与90后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认知,但是却难以付诸实践,他们在道德的认知方面,能够遵守社会要求,但道德行为方面却有着较大的落差。他们在观念上认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在实际生活中却以个人利益为主。社会宣扬的诚信道德,他们也充分认可,但是实践中,却难以做到诚信。同时,社会道德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建设和谐社会,他们在实际行为上却冷漠对待周边的人。这些行为都说明80后与90后大学生难以将思想道德认知付诸实践。

二、80后与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差异性

80后与90后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年龄差距,社会环境区别较大,因此他们的思想道德存在着差异性。

(一)思想观念的差异性

90后大学生相对于80后,思想观念更加的开放,受到更多外来文化的影响,思想和行为上张扬个性,难以估计他人的想法。80后大学生对社会和他人有着更高的道德要求,虽然主张个性,但能够考虑他人的想法,关注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关注集体利益。

(二)价值取向的差异性

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具有多样化的价值观,以自己的理想为目标,不会因为他人的建议而改变自己的目标。80后家庭成员相对90后要多,通常情况下,在父母的要求下,考研、学习是大学阶段的目标,80后比90后大学生对父母以及家庭有着一定的依赖性。

(三)人生观的差异性

8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相比,具有一定的社会、家庭责任感,以及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使命感,他们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了较为科学的人生观,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不忘社会、集体的发展利益。90后大学生在人生观方面要比80后大学生有所欠缺,人生态度较为模糊,没有较为明确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叛逆性。

三、80后与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对策的研究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人员应该充分了解80后与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关注他们的思想道德的发展,以往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已经难以满足80后与90后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应该结合他们的学习特点,充分利用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育。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要引导学生,同时还要以亲人、朋友的姿态与学生沟通,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促进大学生的理解和吸收。

(一)教学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道德教学内容仅仅是单纯的思想道德内容,很少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我国传统教育过于注重学生的知识接收情况,通过考试进行学生的考核,最终对学习的分数进行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但是传统的教学中出现了各类问题,考试分数高的学生经常会出现心理问题,例如道德素质低下、极端的心理素质等。因此,在进行大学思想道德教育时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扩展学校的心理咨询,通过社团、交流等形式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二)增加挫折教育模式

挫折教育是指通过困难条件的设定,让学生勇于面对困境,在与挫折斗争中学习,达到提高他们斗争挫折能力的目的。当前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大多是因为现实社会中的挫折难以解决,缺乏适当的帮助,长期以往,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大学思想道德教育中应适当的增加挫折教育,培养大学生勇于面对、敢于斗争挫折的能力,促进大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的意识。

结束语

80后与90后大学生受到经济环境以及信息技术的影响,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大学教育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既要肯定他们的优势,还要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高校在优化师资队伍的基础上,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挫折以及人生规划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蒋明军,徐松如,王珊,刘凤.“80后”与“90后”大学生价值观比较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0,(04).

篇6

 

关键词:网络社会 网络道德 高职大学生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加人到“网民”行列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社会。

    一、网络社会及其道德特点

    (一)对网络社会的理解

    随着互联网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迅速渗透,“网络社会”一词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一种理解认为:“网络社会”就是指作为各种网络共同构成的“互联网”以及人们通过互联网技术所实现的“网络化”过程中“网民”之间的互动;另一种理解是以“网络空间”来界定“网络社会”;有人认为网络的本质就是一种“在线”整合体,也有人从传播学的角度将互联网看作是“一个模拟传统社会传播形式的数字化平台,或者说与现实社会并列的虚拟传播环境,一个虚拟社会”。无论怎样理解,“网络社会”都是一个与人们现实的社会生活系统有着较大差异和区别的网络空间系统。直观地看,网络空间展现的纯粹是数字信息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其背后存在的是被数字信息所遮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呈现出与现实社会交往不同的特点,因而形成网络社会不同的伦理道德特点。

    (二)网络社会的道德特点

    第一,网络社会道德标准的不确定性

    道德标准是对人们行为的一种道德评价,现实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形式主要是面对面的直接交往,道德活动范围受物理空间限制。道德交往一般基于血缘、地缘、业缘关系建立起来的,交往过程受制于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等因素,交往的范围也基本限于权力、地位、职业和利益相近的社会阶层,道德评价标准在人们的交往活动中通过历史的积淀趋于稳定、统一,并带有民族性特征。而网络社会,网络化的道德交往是虚拟空间的反映,超越了物理空间的限制,道德关系不仅仅是熟人之间的善恶评价关系,大量陌生的、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语言的人,在网络中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而对同一性质的行为,其道德评价标准不尽相同、具有不确定性。

    第二,网络社会道德行为的难控性

    首先,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社会是离散结构,没有中心和界限,不受任何组织机构控制。其次,与现实社会交往主客体不同,网络化交往的主客体处于“无标识状态”和虚拟状态下,可以隐藏姓名、身份、年龄、性别二形象等,因而信用度、可靠性无从谈起,更无组织机构加强控制,交往形式以字符为介,是间接的、虚拟的、符号化的,可相逢不相识,人们更多的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或不约束自己。现实中人们不能或不敢做的事在网上可能会做,故非常自由和难于控制。

    第三,网络社会道德规范约束力的弱化

    现实社会中的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三者来维系。而网络社会由于其虚拟性的特点,网上人的言行仅靠个人内心信念来维系,这样遵从道德规范与否也不易觉察和监督,道德规范约束力大为减弱。

    第四,网络社会道德的新要求

    1985年,J·H·穆尔在《元哲学》杂志上发表《什么是计算机伦理学》的论文,指出计算机技术创造的新的可能性的周围,存在着传统伦理学不能直接回答的一系列道德新课题。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产生了新的人际关系、道德关系,引发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是近数年间发生的并具有新的特点。人类社会道德规范在历史运动中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并在适用范围在总体上趋于提高和扩大。网络发展同样也需要教养,网络行为也需要和其他社会行为一样有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原则。因而需要在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构建适用于网络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

    网络社会的道德特点使网民常常处于道德的冲突与选择中,而表现出网络道德行为的一系列问题。高职大学生文化层次较高,思想活跃,是接受新事物的敏感人群,已融人网络社会生活,网络道德修养成为其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所在高职院校210名大学生进行了间卷调查,间卷涉及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高职大学生,旨在了解高职大学生网络生活、网络道德的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从而加强高职院校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一)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总体趋势是积极向上的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高职大学生对网络社会道德的认识基本是正确的,54. 76%高职大学生认为与传统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相比,目前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是不健全的,尚待完善,21. 9%高职大学生认为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是不同的,需要发展其自身的道德规范。

    在网络生活实践中,92. 86%的高职大学生认为网络社会需要法制规范;49. 05%高职大学生对网络不道德行为表示气愤;40. 48%的高职大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看法时,没有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46. 67%的高职大学生认为自己在网络生活中的行为是规范的,30. 95%认为自己的行为比较规范;55. 24%高职大学生对对现在语音聊天室、论坛、贴吧存在的骂人现象表示非常反感;在网络游戏泛滥的今天,仍有51. 9%的高职大学生认为网络游戏无聊,浪费时间。

    以上这些数据说明具有较高知识层次的高职大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网络社会,理性地看待网络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道德问题,其网络道德总体趋势是积极向上的。但调查的同时,我们也发现部分高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二)高职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7

Abstract: College teacher is a career to cultivate and shape talents, whose moral idea can gradually affect the behavior of the students. This article, mainly combined with the content of education moral system, discusses the method of college teacher professional moral cultivation.

关键词: 高校教师;职业特点;职业道德修养

Key words: college teacher;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professional moral 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230-02

0 引言

教育是一种社会行动①。行动是人类对自然事物和社会事件进行有意的干预或者不干预。它的特征在于对于行动者具有一种含义、一种意义或者一个目标。但这种意义绝非只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而需要通过对行动者方式以及现有其他数据和材料进行分析才能发现。因此,教育必须是一种社会行动。这种社会行动会对被教育者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其道德体系,应该也有一种较为普及的,被社会所认可的遵循方式。社会是朝着前进的方向发展,那么这种道德体系的建立,也必须随着社会的前进而前进。而对于教育者来说,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就必须是一项长期关注的要务。

1 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

1.1 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具有高层次性 高校教师作为高等专业技术人员,其需要与动机具有高层次性。这种高层次性,决定了其在社会中产生的较大影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尊师重道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在当今社会,这样的认同有所降低,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主流的意识还是非常认可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知识的教授者持有尊重的态度。这样的社会环境,也说明高校教师所具有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那么,对于高校教师本身来说,培养自身高层次的需要与动机也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要求。

1.1.1 悠久历史与长期发展决定了教师职业的高层次性。教师是人类社会最为古老的职业之一,早在人类社会初期,教育活动便已经产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逐渐分离,教育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并在奴隶社会初期,成立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工业革命兴起之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伴随普及义务教育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施,基础教育师资出现极大缺口,社会需要大量同时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教育工作技能的教师。到18世纪末,师范教育在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普遍发展起来。进入20世纪,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普及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中国教育的历史由来已久,长期的封建社会统治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制。近现代以来,教育的普及工作更是快速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已经形成了“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学习的能力以及科举考试的选拔,使得较为优秀的人才从考试中脱颖而出。即使到近现代,高考等各项全国性的考试,也一直是甄选人才的标准。许多人是经过高考的选拔,才具有高校的入学资格。因此,长期的教育发展,决定了教师职业的高层次性。

1.1.2 社会影响范围广泛决定了高校教师职业的高层次性。教师在各项职业中,基本上属于社会影响较为广泛的一项职业。以前聚焦的许多社会焦点,往往是大学教授的头衔吸引人的眼球。这说明高校教师这项职业,在人们心目中属于道德标杆的职业。一旦有不符合人们心目中道德标准的事情在这一职业中发生,社会就容易掀起轩然大波。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了高校教师属于一个高层次的职业。

1.1.3 高层次的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决定了职业的高层次性。能够接受高校教育的受教育者,都是经过层层选拔的人才。与之相适应,高校教师的从业人员,也是各门类的优秀毕业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担当相对应的两种角色。这两种对应角色担当者的高层次,也决定了高校教师职业的高层次性。

1.2 高校教师职业特点具有多重角色性 ①角色一:教学者。教师的首要工作要务是教学,上课、教课是一名教师的天职。作为教师,首要的角色就是一名教育者。②角色二:科研者。常常听人说,要给别人舀出一瓢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学者如果没有自身的知识储备,就会在讲课时捉襟见肘。所以,高校教师要丰富知识储备,在专业之内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必须要积极进行科研工作。因此,教师的第二角色是科研者。③角色三:管理者。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班级的学生,不论是课中还是课后,都需要进行一定的管理,否则,教学过程中一盘散沙的话,教育的引导作用难以实现。鉴于此,高校教师的第三角色是一名管理者。

1.3 高校教师职业特点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 知识作为传达思想的载体,根据各种层次的不同,有着不同的特征。基础知识,例如:简单运算、基础识字等,就有着普及性的特点。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能够拥有资源和掌握运用的能力。比基础知识层次高一些的就是义务教育的大体内容,可以被称作常备知识,这种知识对于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有着最基础的支撑作用。再往上的层次就是高等教育知识,这一部分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倾向,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围绕某一专业进行。高等教育知识之后,就是科研知识。科学研究是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所进行的活动。由于从事的人数相对较少,需要的知识储备相对较多,从事的内容非常专业,科研知识不可避免带有或多或少的个人倾向。高校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属于高等教育知识,在辅助教学的科研过程中,也需要具备相当的科研知识。因此,高校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自身提高的学习内容,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个人特色,具有独立性的特点。在独立性的特点基础之上,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项以创新为目的的活动,那么,高校教师的工作也一定是具有创新特点的工作。因此,高校教师的职业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具体特征。

2 高校教师三重职业角色的相互关系

高校教师的三重职业角色,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作为一名教育者,同时也是一名研究者,要把握好教学与科研的平衡。同时,不论是教学还是科研,管理始终贯穿其中。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都需要一定的技巧。每个人的管理方法各不相同,但是管理的目的,还是以服务教学,服务科研为中心。只有搞好教学,科研才有意义;只有搞好科研,教学才有内容;只有搞好管理,教学和科研才能够顺利进行。

3 高校教师职业角色特点与高校教师教育道德

3.1 教学道德修养。教学道德贯穿于学校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教学道德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行为规范。只有遵守了这些行为规范,才能保证教学道德的推行和教学效果的提高。第二,教学道德是一种场合道德。这是指在学校这个特定的场所,特定空间中形成的道德,是教师为了履行自己教书育人责任而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体系,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第三,教学道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教好书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衡量一个教师的得失也应该主要体现在他的教学质量上。尽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但教学道德必然是其核心内容。

3.2 科研道德修养。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来说,科学研究的后果具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祸害人类。科学研究本质上具有伦理道德的属性。国内外现代化进程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科学的发展一旦丧失了伦理的规范和伦理价值的导引,就会偏离人们的主观愿望,进而最终损害人类的根本利益。无论是从研究手段还是从研究目的来看,科学家的行为都和其他人的行为一样,时刻处在社会各阶层的关注之下,受制于社会的普遍伦理道德规范和标准。

3.3 管理道德修养。高校教师管理是指高等学校对教师的任用、培养、考评、待遇、晋升、奖惩等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它既是高等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教师成长发展的重要条件。高校教师管理道德主要蕴含这样几项内容:第一,高校教师管理道德是调节高等学校教师管理活动中伦理道德关系的行为规范。第二,高校教师管理道德是高校教师管理关系在人们观念中的道德化反映。第三,高校教师管理道德是高校教师管理主体把握高校教师管理活动的一种实践精神。第四,高校教师管理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高校教师管理活动中的特殊反映。

4 高校教师教育道德修养方法

4.1 认识人性,以人为本,提高个人修养。修养从本质上来说,属于人的精神层次提升的问题,认识人性是从精神上进行修养的活动,认识人性可以帮助修养者思考人生,以确立人生目的,端正人生态度,增强道德修养的勇气。

4.2 参与社会,奉献大众,服务人民利益。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不是在冥思苦想中进行的,而是在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不是单纯的,也不是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更不是空洞乏味的说教。高尚的教师直射道德修养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锤炼而成的,只有经过较长的教育实践,教师本人在自身的教育实践中亲身体会到了教师工作的酸甜苦辣,认识了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才使自己的理念、境界逐渐得以升华。用以服务社会,奉献大众。

4.3 批判现实,道德反思,指导创新未来。批判是对于是非的判断,也是对被认为是错误的思想或言行批驳与否定。它是一个多向度的观察评价。面对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严重失范的现象,理应将关注焦点集中到对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具有直接冲击性的因素上,运用批判性思维,针对性地认识和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问题。

5 服务学生、服务大众、服务社会

讲师德,说修养,既要对整体进行规范,又都离不开个人这个实体。可以说,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是师德修养的第一个基本点。人之所以成为“人”,其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由交往所形成的关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基本原则就是承认群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承认群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就是从自身出发,在工作中贯穿服务的理念。高校教师面对学生、面对大众、面对社会,如果有一种服务精神,享受服务的乐趣,那么就能够解决工作中的许多问题。

6 结论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作为高校教师,应该以高标准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作为服务社会的公民,应当提高道德修养,努力提升个人境界。作为修养道德的修养人,也应该顺应自然,顺应社会的发展。提高道德修养的目的不是单纯空洞的说教,而是切实融入集体和社会,其最终目的还是以人为本,服务大众。

注释:

①主要参考[德]沃尔夫冈·布列钦卡著,胡劲松译.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第一章第三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参考文献:

[1]崔冰.浅谈教师的职业特点[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1999(04).

篇8

    论文摘要:幼儿舞蹈是幼儿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幼儿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家长、孩子喜闻乐见的一项文艺活动,幼儿舞蹈教育教学活动为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提供了生动、广阔的舞台。研究幼儿舞蹈教育的内容及特点,有利于掌握幼儿舞蹈教育的内涵,对做好舞蹈教育有指导意义。 

一、幼儿舞蹈教育的内容 

舞蹈作为一种人体语言,是通过人体动作过程来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幼儿舞蹈教育则是通过教授这门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的艺术。它能使使幼儿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孩子对舞蹈美的感受力、创造力,从而促进幼儿健康的体魄,健康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全面发展。 

幼儿舞蹈教育是学前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幼儿舞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律动、歌表演、集体舞、表演舞及形体训练,它们都是在音乐和伴奏下,以动作来表达音乐的性质、内容的活动。幼儿舞蹈不同于其他舞蹈,它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是通过幼儿表演来体现幼儿生活的情趣,反映的是幼儿的生活、思想、感情和态度。幼儿舞蹈是通过幼儿身体动作,幼儿语言,戏剧表演和音乐相结合的综合手段,集中反映幼儿生活,表达幼儿情趣的幼儿歌舞,是文学、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综合艺术。目前,幼儿舞蹈的教育载体主要包括专业的舞蹈学校教育,校外舞蹈培训班,网络舞蹈教育等。幼儿舞蹈主要是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多数受教育者不是为了未来成为舞蹈家,而只是一种文化修养,虽然其中不乏走上专业道路的人才,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知识性教育、素养性教育,是提高审美力,提高艺术基于以上教育思想的总结。 

二、幼儿舞蹈教育的特点 

幼儿舞蹈教育是舞蹈艺苑中的一支鲜嫩的花朵,具有舞蹈艺术等自身的个性与特点。幼儿舞蹈突出表现在活泼,天真,夸张,有趣。幼儿舞蹈不仅贴近儿童的生活,而且处处闪耀着儿童的心理特征,散发着充满真、善、美的童心体验和审美追求,给儿童一种强烈的新奇感、诱惑感和亲近感,从而在儿童中形成一种追求美感的共鸣。凡是清新悦目、动人心弦的好作品,无不透射着童趣性、童真性等特点的完美统一。针对幼儿舞蹈的特点,幼儿的舞蹈启蒙教育具有以下几点特点: 

1、幼儿舞蹈教育的童趣性 

幼儿舞蹈教育是幼儿音乐艺术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它舞蹈性较强,艺术性较高,又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我们只要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孩子在开心时都会手舞足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一个好的舞蹈作品,能够使幼儿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还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从而促进孩子们身体素质、思想品德、智力开发及美育教育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效果。它不仅符合幼儿的情趣,而且会使幼儿的听觉和视觉同时感受到艺术的陶冶,这也是培养艺术素质的起点。舞蹈是艺术表现的一种手段,而幼儿舞蹈则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是一首天真无邪的诗,是童心的展示,是童趣的描摹。幼儿园舞蹈是幼儿园艺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种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幼儿容易接受的教育形式。 

童趣性是吸引儿童注意力培养儿童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启迪儿童参与愿望的重要因素。幼儿舞蹈是幼儿游戏的一种高级形式,对于幼儿期的儿童来说,他们日常生活,在学习以外的时间,除了吃饭和睡眠外,主要的活动就是玩耍和游戏,这也是不可缺少的活动。因此,幼儿舞蹈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应当摆在首位。只有好玩、有趣,孩子们才爱跳、才爱看,才能达到百跳不厌、百看不烦的地步。也就是说只要他们感到有兴趣,有意思,立刻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乐此不疲。所以,在考虑舞蹈的题材时,应当选择孩子们所熟悉的喜爱的、又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可以用舞蹈所表现的、那些儿童们的游戏生活内容,其次应讲究舞蹈语汇的趣味性。 

2、幼儿舞蹈教育的童真性 

幼儿舞蹈是展示幼儿心灵的窗口,是表现幼儿情感世界的直接方式,因此纯真、稚嫩是幼儿情感和思想的特点,他们对待一切事物都与成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视点。丰富的想象、奇异的幻想,常常是幼儿们思维活动的特点。他们经常把一些无生命的玩具和物品看成是有生命的朋友。他们还把一些小动物看成是通人性、可以和它们一起玩,给它们讲故事。在我们的幼儿舞蹈教育中如何具有纯真性,关键就在于要以儿童的眼睛来看世界,以儿童的思想感情来对待客观事物,从儿童的生活中择取舞蹈的题材,特别是其中的童话、寓言等更存有我们可选择的舞蹈题材。 

3、幼儿舞蹈教育的明晰性 

幼儿舞蹈教育中的明晰性是以情节内容的通俗性、直观性和动作技巧简单易学、轻松自如的灵活性为表现形式的。幼儿舞蹈所表演的内容一定要能被幼儿看明白、弄懂它的含义,小演员才能表演好,小观众才能接受。当然,对不同体裁的舞蹈作品对其内容的明晰性有不同的要求。如对有情节的舞蹈,所表现的人和事一定要清晰、条理分明,切忌逻辑混乱,对抒情性的舞蹈,舞蹈所表现的人物的情感要鲜明,不能含混不清,而对戏剧性的舞蹈,则要求人物性格突出,情节事件和矛盾冲突的发展要简捷明了,起、承、转、合要循序展开,只有如此,幼儿舞蹈教育才能具有艺术感染力,收到应有的艺术效果。 

4、幼儿舞蹈教育的综合性 

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幼儿的情感、思想也是繁复多样的。因为不同的年龄段的儿童,有不同的生活内容,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有不同的喜爱和所关心的事物。这就给我们选择幼儿舞蹈的题材,有了极为宽广的余地。幼儿现实的生活,幼儿所感兴趣的神话传说、童话寓言,自然景物中的花鸟鱼虫、山水风雨,以及童幻世界中的一切,都可以编成舞蹈,塑造出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随着幼儿舞蹈题材的扩展,舞蹈体裁和形式也就相应地要求多样化。因此,幼儿舞蹈除了我们常见的抒情性舞蹈和叙事性舞蹈外,还应当多提倡采用歌舞、歌舞剧、小舞剧等体裁,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幼儿舞蹈教育能够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绚丽多姿。 

参考文献: 

篇9

加强德育工作,不仅是班主任、思想品德教课师的事情,而且是学校所有教师的事,因为受教育者并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外部影响的,而是在主体所参加的各种实际活动中接受影响的。只有在活动中,客观的影响才会被纳入主观反映的领域之中,作为教育影响的外部因素才能与受教育者内部的需求、动机、认识、情感、意志等因素发生联系,也才能形成相应的行为和习惯,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结合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不能离开教学内容,讲一些空洞的套话、术语,而应该贯彻因内容施教的原则,根据具体的教育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有机结合,以收到既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又提高了本学科能力的效果。那么,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可以运用哪些方法,渗透哪些德育内容呢?

一、通过讲解数学发展史和数学概念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主义观点

唯物辩证主义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科学发展学的教学。它既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方法论。它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不可或缺的思想武器,教师可以结合数学发展史等,让学生懂得数学的原理、定理、定义、公式都是从实践的感性中抽象出来,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理论,又反过来为社会实践服务。

从加与减、乘和除,乘方与开方都是互为逆运算,并可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数学中,让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中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通过教学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矩形、菱形等图形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认识到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在通过进行“运动”、“平移”等方法得出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切割线定理等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介绍我国古今数学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我国全体公民应当遵守的社会公德,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而中国数学发展史,则是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的最好内容。如教学《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一节时,告诉学生:我国对负数的认识,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教学圆周率时,结合教材插图,介绍我国杰出数学家祖冲之,使学生认识到,祖冲之求得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比外国早一千多年。教学《关于中国古代的一次方程组》时,介绍《九章算术》使学生知道,中国有关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比欧洲早二百多年。……通过对这些数学家及数学著作的介绍,使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振兴中华民族的决心。

三、通过挖掘数学中蕴含的内在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即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美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能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想像、思想、意志和性格,能激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培养高尚的情操,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以而提高学习效果。而数学教材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教材。正如希腊数学家普洛克那斯所说的:“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数学的美客观存在于教材的每一部分。比如:1、2、3、4、5、6、7用来谱曲,体现了数学中蕴含的音乐美。三角形、四边形,虽然千变万化,但内角和始终是1800和3600,体现了数学的内在美。圆内含的周长与半径与π紧密相连,体现了它的简洁和谐美,它的曲线周而复始,完美无缺,无怪人们用“圆满”来比喻十全十美。黄金分割的美学价值在日用品制作,工艺美术品的创作,乃至建筑、装饰中应用非常广泛。

四、通过数学作用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攀登科技高峰、振兴中华民族的雄心壮志

篇10

【关键词】体育舞蹈;教师;素质

素质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狭义的素质是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这种特点主要是先天的,通过遗传获得;广义的素质是在人的先天基础之上,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及其它实践活动的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和能力结构,是人民先天自然性与后天社会性等一系列基本特点与品质的整合体系。

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质是从事体育舞蹈教学基本的素质要求,它是一般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分支,是一般教师专业素质和体育舞蹈项目的结合,它既保留了一般教师专业素质的构成又突出了体育舞蹈项目教学的特点。体育舞蹈教师专业素质它包括了: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1 专业精神

我们必须承认体育舞蹈教学并不仅仅只是一份一般意义上的职业,不仅仅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上课,更是为了使学生成为一个社会人。正是由于许许多多体育舞蹈人对事业的忠诚和辛勤的奉献,体育舞蹈传入中国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当前体育舞蹈面临这种种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忠于体育舞蹈事业,有颗对体育舞蹈炽热的红心,这样才能使教师在行动上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积极的去探索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有效的创新教学方法。

2 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指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知识。对于体育舞蹈教师来说不仅要掌握熟练的技术动作并且还应该熟悉和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体育舞蹈理论知识包括了理论知识和教学法知识。

3 专业能力

3.1因材施教能力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这个过程的主体,教师是这个过程的引导者;教师应考虑学生的身体能力、学习方法、智力状况、心理品质、班级的学习纪律及风气等诸多方面的准备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各种途径有指向性地帮助学生找到那些能促进和发展其自身舞蹈特点的学习方法,从而形成他们自身舞蹈特点的结构。

3.2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以自己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素质、决策、行为、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调整的能力。体育舞蹈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各种教育现象和许多复杂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它不是简单的经验总结而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监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活动。

3.3动作编排能力

体育舞蹈动作编排是把一个个单独的舞蹈动作,根据舞种不同的风格特点,舞蹈展示环境,音乐特色、节奏变化、舞步运行路线,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机串联在一起形成动作组合。体育舞蹈动作编排在教学、训练、比赛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体育舞蹈教授的初步阶段,首先教授学生学习某些重要技术环节的元素动作,元素动作的训练主要培养学生最基本的体育舞蹈感觉和单一动作基本技巧;元素动作掌握后,就开始让学生学习基本动作,基本动作是体育舞蹈中一个个独立动作;当学生熟练基本动作后就进行组合动作的练习,组合动作往往是多个单个动作的串联或某些基本动作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动作。把动作组合加以艺术的处理就成为了体育舞蹈套路。

体育舞蹈教师在编排套路时不单单是单个动作的简单罗列。而是按照一定的原则,把动作有机和谐的编串;教师必须以以下要素为依据:动作的目的性与针对性、动作的链接性、动作的创新性、动作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动作遵循体育美学规律、符合编排要素、能突出舞蹈风格和展现个人或团体。

4 结论

体育舞蹈为新兴的专业,分两大类:摩登舞和拉丁舞。现在我国许多著名的综合类大学、体育院校、艺术院校、师范类院校都开设了体育舞蹈专业,使得学习体育舞蹈的就业前景更为广阔。因此,对体育舞蹈教师素质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体育舞蹈教师素质包括了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这三个方面,在体育舞蹈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单单是要使学生习得体育舞蹈动作的技术技巧,还要使学生习得体育舞蹈表演、教学以及编排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更要使学生成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对生活有梦想,对社会有责任的合格的人。

参考文献:

[1]张秋艳.《我国表演性幼儿基本体操研究现状》[J].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迟艳杰.《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第92页

[3]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83页

篇11

论文摘要:幼儿舞蹈是幼儿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幼儿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家长、孩子喜闻乐见的一项文艺活动,幼儿舞蹈教育教学活动为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提供了生动、广阔的舞台。研究幼儿舞蹈教育的内容及特点,有利于掌握幼儿舞蹈教育的内涵,对做好舞蹈教育有指导意义。

一、幼儿舞蹈教育的内容

舞蹈作为一种人体语言,是通过人体动作过程来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幼儿舞蹈教育则是通过教授这门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的艺术。它能使使幼儿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孩子对舞蹈美的感受力、创造力,从而促进幼儿健康的体魄,健康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全面发展。

幼儿舞蹈教育是学前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幼儿舞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律动、歌表演、集体舞、表演舞及形体训练,它们都是在音乐和伴奏下,以动作来表达音乐的性质、内容的活动。幼儿舞蹈不同于其他舞蹈,它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是通过幼儿表演来体现幼儿生活的情趣,反映的是幼儿的生活、思想、感情和态度。幼儿舞蹈是通过幼儿身体动作,幼儿语言,戏剧表演和音乐相结合的综合手段,集中反映幼儿生活,表达幼儿情趣的幼儿歌舞,是文学、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综合艺术。目前,幼儿舞蹈的教育载体主要包括专业的舞蹈学校教育,校外舞蹈培训班,网络舞蹈教育等。幼儿舞蹈主要是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多数受教育者不是为了未来成为舞蹈家,而只是一种文化修养,虽然其中不乏走上专业道路的人才,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知识性教育、素养性教育,是提高审美力,提高艺术基于以上教育思想的总结。

二、幼儿舞蹈教育的特点

幼儿舞蹈教育是舞蹈艺苑中的一支鲜嫩的花朵,具有舞蹈艺术等自身的个性与特点。幼儿舞蹈突出表现在活泼,天真,夸张,有趣。幼儿舞蹈不仅贴近儿童的生活,而且处处闪耀着儿童的心理特征,散发着充满真、善、美的童心体验和审美追求,给儿童一种强烈的新奇感、诱惑感和亲近感,从而在儿童中形成一种追求美感的共鸣。凡是清新悦目、动人心弦的好作品,无不透射着童趣性、童真性等特点的完美统一。针对幼儿舞蹈的特点,幼儿的舞蹈启蒙教育具有以下几点特点:

1、幼儿舞蹈教育的童趣性

幼儿舞蹈教育是幼儿音乐艺术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它舞蹈性较强,艺术性较高,又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我们只要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几乎每个孩子在开心时都会手舞足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一个好的舞蹈作品,能够使幼儿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还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从而促进孩子们身体素质、思想品德、智力开发及美育教育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效果。它不仅符合幼儿的情趣,而且会使幼儿的听觉和视觉同时感受到艺术的陶冶,这也是培养艺术素质的起点。舞蹈是艺术表现的一种手段,而幼儿舞蹈则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是一首天真无邪的诗,是童心的展示,是童趣的描摹。幼儿园舞蹈是幼儿园艺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种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幼儿容易接受的教育形式。

童趣性是吸引儿童注意力培养儿童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启迪儿童参与愿望的重要因素。幼儿舞蹈是幼儿游戏的一种高级形式,对于幼儿期的儿童来说,他们日常生活,在学习以外的时间,除了吃饭和睡眠外,主要的活动就是玩耍和游戏,这也是不可缺少的活动。因此,幼儿舞蹈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应当摆在首位。只有好玩、有趣,孩子们才爱跳、才爱看,才能达到百跳不厌、百看不烦的地步。也就是说只要他们感到有兴趣,有意思,立刻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乐此不疲。所以,在考虑舞蹈的题材时,应当选择孩子们所熟悉的喜爱的、又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可以用舞蹈所表现的、那些儿童们的游戏生活内容,其次应讲究舞蹈语汇的趣味性。

2、幼儿舞蹈教育的童真性

幼儿舞蹈是展示幼儿心灵的窗口,是表现幼儿情感世界的直接方式,因此纯真、稚嫩是幼儿情感和思想的特点,他们对待一切事物都与成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视点。丰富的想象、奇异的幻想,常常是幼儿们思维活动的特点。他们经常把一些无生命的玩具和物品看成是有生命的朋友。他们还把一些小动物看成是通人性、可以和它们一起玩,给它们讲故事。在我们的幼儿舞蹈教育中如何具有纯真性,关键就在于要以儿童的眼睛来看世界,以儿童的思想感情来对待客观事物,从儿童的生活中择取舞蹈的题材,特别是其中的童话、寓言等更存有我们可选择的舞蹈题材。

3、幼儿舞蹈教育的明晰性

幼儿舞蹈教育中的明晰性是以情节内容的通俗性、直观性和动作技巧简单易学、轻松自如的灵活性为表现形式的。幼儿舞蹈所表演的内容一定要能被幼儿看明白、弄懂它的含义,小演员才能表演好,小观众才能接受。当然,对不同体裁的舞蹈作品对其内容的明晰性有不同的要求。如对有情节的舞蹈,所表现的人和事一定要清晰、条理分明,切忌逻辑混乱,对抒情性的舞蹈,舞蹈所表现的人物的情感要鲜明,不能含混不清,而对戏剧性的舞蹈,则要求人物性格突出,情节事件和矛盾冲突的发展要简捷明了,起、承、转、合要循序展开,只有如此,幼儿舞蹈教育才能具有艺术感染力,收到应有的艺术效果。

4、幼儿舞蹈教育的综合性

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幼儿的情感、思想也是繁复多样的。因为不同的年龄段的儿童,有不同的生活内容,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有不同的喜爱和所关心的事物。这就给我们选择幼儿舞蹈的题材,有了极为宽广的余地。幼儿现实的生活,幼儿所感兴趣的神话传说、童话寓言,自然景物中的花鸟鱼虫、山水风雨,以及童幻世界中的一切,都可以编成舞蹈,塑造出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随着幼儿舞蹈题材的扩展,舞蹈体裁和形式也就相应地要求多样化。因此,幼儿舞蹈除了我们常见的抒情性舞蹈和叙事性舞蹈外,还应当多提倡采用歌舞、歌舞剧、小舞剧等体裁,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幼儿舞蹈教育能够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绚丽多姿。

参考文献

篇12

导游语言表达能力指的是导游人员在向游客传递信息和表现思想感情过程中,对语言的组织和技巧的运用。导游语言表达技能最直接的体现便是对景点的讲解上,即导游词的使用上。导游语言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准确性,即导游人员的语言必须以客观实际为依据,在遣词造句、叙事上要以事实为基础,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二是逻辑性,指导游人员的语言要保持连贯性,语言表达要有层次感。三是生动性,即讲解过程运用比喻、比拟、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使自己的讲解丰富、生动。在英语导游词的授课中要围绕这三个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

一 语言的准确性

说到准确性,除了了解和熟悉所讲所谈的事物和内容外,还必须做到英文发音准确、语音语调合理、用词准确以及句法准确。因此在教学中,授课的重点便从传统的语言点讲授转移到纠正学生的单词读音上,以便培养学生准确使用英语的语音,语调,尤其是针对一些生僻难读的词汇。例如,在《乌尔和魔鬼城》这一节中,出现了大量关于恐龙名称,如翼龙(pterodactyl)、剑龙(stegosaurus),还有一些地理构造上的专有名词,如剥蚀(denudation)、地层(stratum)、戈壁阶地(Gobi Mesa)等,教师在授课中一定要花大量时间帮助学生读准记牢。如果这些名词在讲解时读音不准,会让整个讲解内容失去准确性,产生误会。

对于教师在授课中出现频率高的一些专业词汇,例如,在新疆的旅游景点中会有很多关于佛教的词汇(佛教Buddhism,佛Buddha,教义doctrine,转世化身reincarnate),这些专有词汇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意思上的区别,准确掌握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否则在实际讲解中会出现不知所云的境况。可以通过词汇解释对比、选词填空等方式强化学生对词汇的理解。

除了语音、词汇准确外,还需要学生们能准确用句型将词汇连成句。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着英语基础薄弱、词汇量小、句法结构单一的特点,所以,教师在讲课中最好能帮助学生总结一些实用、固定的句型结构和语法教授给学生。例如,在介绍景区的地理位置时常用句型一般是:“主语+is to/ in /at”或“主语+lies to /in /at”;在介绍面积时一般用“主语+is+数字”或“主语+covers an area of+数字”;在形容某个景点像什么时,最常用的是定语从句。

二 语言的逻辑性

导游语言的逻辑性是指导游人员在讲解过程中,应保持语言的连贯性,并且整体语言要有层次感。要达到这样的水平,要学生养成习惯,勤加练习。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使用英语时保持其连贯性。学生在讲解中如果出现了发音或语法错误时,尽量不要打断学生的思路,待其表述完成后,再一一指出纠正,这样便保证学生的这次讲解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其次,要求学生的语言有层次性。教师在景点讲解中要有层次感,以便于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一听就懂,在复述讲解词时一练就会。

三 语言的生动性

导游在讲解过程中,如果只是平铺直叙景点的内容,肯定达不到最佳的效果,无法让游客享受到旅游的快乐。作为英语导游,由于服务对象是外国游客,如果只是平铺直叙地讲解景点,有时会让外国游客无法理解讲解词的意义,从而无法真正欣赏到景区的美丽之处。因此,需要导游人员了解国外的文化知识,以便在讲解中穿插解释补充。所以,教师在教授景点导游词时,还应适当增加英语语言文化的介绍,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讲解景点时一旦遇到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词汇或故事时,可以利用中外文化对比来帮助外国游客更好地理解景点内容。

上课时穿插英美文化的对比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例如在讲解坎儿井时,向学生介绍自汉朝派遣军队在西域囤积发展农业以来,流传于中原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被同样需要水源的军人使用在西域,并逐步流传至更远的国家。类似这样的知识传授,也会让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将中国文化通过导游这条渠道传播到世界各地。

总之,作为一名导游尤其是英语导游,对其语言技能的要求要更为严格。在特定的环境下,导游更是传播中国文化的窗口,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多思考如何鼓励学生多说多练标准英语,始终围绕培养、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目标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导游业务知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导游基础知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篇13

〔论文摘要〕 教育督导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决策目标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控制行为,是行政监督在教育管理领域中的特殊表现。要取得教育督导的成功,就必须正确认识教育督导行为的基本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处理好教育督导行为的分类关系和角色关系。

教育管理是确保教育目标的达成和教育质量的提高的基本实践活动,它是一系列管理行为的组合。教育督导是教育督导组织及其人员对下级政府、下级教育行政机关和所属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所进行的检查、监督、评估及指导活动,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达到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毫无疑问,教育督导是国家对教育工作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的教育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决策目标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控制行为,是行政监督在教育管理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因此,加强对教育督导行为的研究,对于提高教育督导行为的科学性,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积极作用,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督导行为的基本特点

教育督导行为虽然也是一种教育行政行为,但是与教育行政决策、教育行政执行等管理行为相比,有许多显著不同的特点。

(一)教育督导行政的指导性

教育督导行政属指导性行政,而非指令性行政。它对被督导单位所需解决的问题,通过“督导报告”提出评估、指导与督办意见和建议,而非直接行政处置。在教育督导的过程中,督导机构及督导人员只有检查、监督、评估、指导的权力,而无行政处置的权力。所以,教育督导行为要寓“督”于“导”之中,使“督”与“导”相结合,以“导”为主。这就要求教育督导人员应具有较高的素质水平,在德、识、才、学、体等方面比较突出。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指导角色”。

(二)教育督导范围的广泛性

教育督导是代表一级政府对下级政府、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所属学校的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它不同于其他教育行政职能机构检查指导工作。其他教育行政职能机构只是就其主管的某一方面的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并可在检查、指导的同时采取行政措施,工作范围具有单一性。而教育督导则既可对政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督导,又可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督导;既可对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进行宏观指导,又可对办学思想、教育教学工作、教育设施设备以及领导班子、师资队伍建设等具体问题进行微观指导。督导工作范围之广泛是任何其他教育行政职能机构所无法相比的。这就要求督导人员应具有把握全局、综合运筹和具体指导工作的才能。

(三)教育督导任务的综合性

教育行政部门内的各职能机构,一般只担负某一方面的职能,唯有办公室和督导机构例外,是综合性的行政职能部门。办公室是行政领导的“内助”,教育督导机构则是行政领导的“外助”。教育督导机构既有检查监督、考核评价、指导帮助下级政府、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所属学校工作的任务,又有向上级报告有关教育方针政策、法规条例、计划指令的执行情况,作出准确而有分析的“反馈”,做领导的“耳目”的任务。此外,还有为教育领导机关、有关行政职能部门进行科学决策当参谋、作咨询的任务。教育督导机构是多功能的综合性行政职能机构,这一特点要求教育督导人员应具有视察、评价、指导、反馈、参谋、咨询等多方面的才能。

(四)教育督导作用的间接性

教育行政是“指令性行政”,它通过制定教育管理的强制性措施、行政决策命令等行政手段,直接指挥教育工作。而教育督导则属“指导性行政”,它对教育工作所进行的视察、监督、检查、评估、指导等督导行为,均非“行政指令”,都是通过科学的说理、论证,阐明正确的观点与方法,甚至进行示范性指导,使督导者心悦诚服,自觉接受,化为行动,改进工作。它向行政首长提供的“督导报告”只是作为一种反馈咨询意见,只有在被行政领导采纳,成为行政决策的内容并实施之后,才能发挥直接的行政作用。所以,教育督导行为所产生的是一种间接行政作用,督导人员应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协调沟通的才能。

(五)教育督导行为的自主性

教育督导机构虽设置在教育行政部门内,但其工作具有相对独立性。督导机构和督导人员在教育督导中比较超脱,不直接听命于行政指令,也不直接处理行政事务,而是根据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独立地进行视察调研,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督办。如果发现被督导单位在工作中出现偏差,可要求其予以改正。如果发现上级决策失误,则可直言进谏,建议领导修正决策或追踪决策,以保证教育目标有效达成。因此,教育督导人员应具有高度的原则精神和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

教育督导行为的以上基本特征,决定了在教育督导的实践中,要取得教育督导的成功,推动教育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处理好教育督导行为的分类关系和角色关系。

二、教育督导行为的分类关系

(一)宏观督导与微观督导的关系

宏观督导强调的是对下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工作的督导,微观督导强调的是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的督导(也可直接称学校督导)。微观督导是宏观督导的基础,起着反映和印证宏观督导的作用;宏观督导是微观督导的科学综合,起着概括和指导微观督导的作用。因此,在督导工作中应树立宏观指导微观,微观体现宏观的思想,把宏观督导与微观督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但是,微观督导不是宏观督导的简单体现,宏观督导也不是微观督导的简单相加,它们各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在教育督导工作中,既要重视宏观督导与微观督导的有机统一,又要根据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二)定期督导与临时督导的关系

定期督导是督导人员按计划规定的期限所进行的督导,临时督导是根据需要在督导计划以外临时进行的督导,多因主管部门或被督导单位工作需要而进行。定期督导是教育督导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要按照一定时期教育工作的需要,建立定期督导制度。教育督导机构可在一定年限内,对所辖地区的教育工作和学校工作完成一次全面督导,这就需要有计划地、定期地开展督导工作。临时督导也是教育督导制度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要根据教育发展的客观变化和实际需要,及时确立临时督导的内容,使之与定期督导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

(三)综合督导与专项督导的关系

综合督导是指督导人员对被督导单位的多项或全部工作进行的督导,其内容广泛,涉及面宽,指标具体、完整,时间较长,空间较广。专项督导是就某一项工作开展的督导,此种督导项目单一,问题集中,便于掌握情况。综合督导与专项督导的内容,既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但又不是简单汇总和简单分割的关系。由于教育工作的复杂性,综合督导不应也不可能包括各项工作的所有内容,而应在宏观上有重点地确立督导内容。专项督导也不是每一项教育工作都要督导,而是根据当年教育工作的重点或比较薄弱的环节确定专项督导的项目。在教育督导工作中,既要抓综合督导,又要抓专项督导,并使这两方面的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个人督导与组织督导的关系

个人督导一般是指督导人员只身前往被督导单位开展工作,多是为了掌握真实情况,事前不作通知,对各被督导单位进行的巡视、检查或暗访,这类督导掌握的信息一般较真实、客观。组织督导是根据工作需要而将专、兼职督导人员组织起来进行的督导,这类督导一般规模较大,时间较长,地域较广,常常需预先制定督导标准或指标体系,需要分组进行督导,再综合情况,得出较可靠的结论。为提高教育督导的实效性,在教育督导的实践中,应以组织督导为主,以个人督导为辅。

(五)全面督导与重点督导的关系

全面督导是对被督导单位各方面工作进行的督导,重点督导是根据不同时期的特殊情况而进行的督导。全面督导是综合督导的基础,因为只有通过全面督导才有可能对一个地区的工作概貌有一个整体认识,否则就容易产生片面性。但是,如果平均用力面面俱到地检查、评估,不仅会影响效率,而且容易对事物的认识限于表层,难以抓住本质的、要害性的东西。在教育督导实践中,有的督导部门在全面督导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三个方面:一是把政府当前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作为重点。例如,政府一直把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作为工作的首要重点,于是在督导每个地(市)、县(市)时,督导部门都坚持把它作为重点内容去检查。二是把本地全局性、倾向性的问题作为重点。例如,督导部门把部分地区德育工作不够切实到位、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较为突出的问题作为重点去检查。三是把被督导地区存在的薄弱环节或典型经验作为督导的重点。例如,督导部门发现某农村地区在学校管理上问题比较突出,于是在督导该地区时,就把它作为重点之一去检查。这样不拘泥于督导评估方案而结合实际情况,突出重点,下大气力把重点问题查深查透,有利于增强督导评估的力度,能够收到教育督导的实效。

三、教育督导行为的角色关系

(一)“督政”与“督学”的关系

督导工作包括“督政”和“督学”两大方面。“督政”即监督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履行教育工作职责,依法行政;“督学”即对所属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推动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从提出“督政”的时候起,“督政”就一直是教育督导工作的首要任务,无论是历次专项督导检查,还是“两基”评估验收,都主要是围绕“督政”来进行的。根据《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规定,结合我国的实际,不仅“两基”主要是政府行为,而且“两全”目标的落实,素质教育的实施,也首先要靠政府。教育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也首先是政府行为。因此,不仅在对执行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的监督检查中应以“督政”为主,在落实“两全”的督导工作和其他教育督导工作中也要重视“督政”工作。但是,一个政府是否有效地发展了教育,还要具体地考察学校教育是否真正得到了发展,教育条件是否得到了改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是否得到了很好地建设,教育法规是否得到了贯彻落实等等。因此,“督政”不能代替“督学”,“督学”也不能代替“督政”,应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育督导的目的。

(二)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获取高质量的督导结论固然重要,但取得督导对象对督导结论的认同也同样不能忽视。因为督导的终极目的不在于形成结论,而在于用结论去影响督导对象,进而使督导对象自觉执行结论中的意见,认真改进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督导者是为督导对象服务的。因此,督导对象在督导过程中是处于主体地位的。有鉴于此,在督导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督导者自身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尊重督导对象的主体地位,不能置他们于受审位置,而让他们充分地参与督导活动,消除其在价值标准上的分歧和对督导的心理障碍,以促成督导双方对督导结论的认同。

(三)督导机构与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

督导机构对下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可行使督导权,但对本级政府和同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具有督导权,而是在他们的领导下进行工作。在我国,教育督导部门一般是人大通过决议成立或政府批准成立,代表政府进行督导工作的机构,但其工作离不开同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和帮助。目前,我国各级教育督导机构一般都设在教育行政机构内,接受同级教育行政部门首长的领导。在督导工作中,若发现有与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有关的问题时,应及时反馈,如实反映情况,积极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做,不仅会引起领导部门对督导工作的重视,而且还会有力地促进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上下级督导机构之间的关系

就地方教育督导机构而言,由于各自管理范围的不同,其督导职责、任务也不同,在教育督导的实践中,它们之间应该是上级教育督导机构指导下级教育督导机构,下级教育督导机构对上级教育督导机构负责的关系。在信息的反馈处理方面,省级教育督导机构主要给国家教育督导机构提供情况,而地(市)、县(市)教育督导机构主要是给同级政府提供意见和信息。上级教育督导机构可给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下级教育督导机构以必要的指示,并要求他们必须执行。上级教育督导机构有权向下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下级督导机构负责人调阅有关材料、召集下级督学会议、制止对学校所下的不合法规的指示,可以提请主管部门撤换不称职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及督学,可以建议给优秀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督学以奖励。下级教育督导机构要经常向上级教育督导机构汇报本地区、本部门督导工作的情况,特别是及时反映本地区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反映下级政府、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的意见、要求和建议。

〔参考文献〕

〔1〕李帅军,穆岚.教育督导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

〔2〕黄崴.现代教育督导引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黄云龙.现代教育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篇14

Abstract:College is the last stage before entering society as college students. They not only learn professional and cultural knowledge, but also to form their own healthy personal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should realize and think about the subject fully on features of relevant, practical and development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关键词:思想教育 大学生 学生工作 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

Key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 student work quality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作者简介:王觊婧,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学生工作辅导员,助教。(湖南 长沙 410004)

时值我国“十二五”的开端之年,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在时刻发生着巨变,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怎样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沿着科学的方向发展自我,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一个重大的教育和社会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因素及特点

1、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趋势促使大学生的价值呈多样性。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改革的深入,大学生最能通过网络、报刊等渠道把握时代的脉搏,他们从而能极大地增强了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加快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体系。但市场自身的缺陷和消极因素以及国际的诸多因素也给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意识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功利化思想导致不少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心理素质脆弱、价值观“泛功利化”等等,这都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造成强烈冲击,导致大学生价值的多样性趋势。

2、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下的家庭教育弱化了当代大学生思想的软实力

计划生育的春风自1978年刮起,使得现阶段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和“两生”子女的比重较高,父辈的溺爱娇宠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家庭的百般袒护使之早期难养成尊重长辈、遵守纪律的自觉性,缺少兄弟姐妹的陪伴让他们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精神,父母的代劳更令他们形成依赖性,如此,他们的个性特征较为明显:物质生活水平较高,但自我意识强,自控能力较差;具备良好的教育基础,而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崇尚民主和自由,然欠缺对公民权利义务的全面理解;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却对时事政治关心理解的深刻度不足。

这些大学生身上应当具备的可贵素质,力量和潜力并存的软实力,应当尽快把大学生武装起来,刻不容缓。

3、学校教育措施的不力减缓了大学生思想成熟的转型速度

当前大学投入更多精力致力于科研型高校的建设,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没有放在一个突出而重要的位置,专员安排不足,专项经费过低,已经成为阻止学生思想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思想决定行动,思想指导行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另一方面,思想的教育工作原本就是一场旷日持久战,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需要学校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证实施的力度和持久度,持续地用思想陶冶学生,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达到《大学》描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高境界。

4、大学生自身特殊的年龄阶段限制了其思想和行为质量。

大学生一般为18-24岁,本身正处于心理成长的特殊阶段,他们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易出现心理压力过大、困惑迷茫等现象,其主要表现为:看问题不全面,理论思维方式不成熟,行为表达方式欠理性,易接受各种各样的心理暗示,心情变化起伏大,情绪容易冲动,行为容易越轨等。而大学生各种同辈群体之间又存在着相互渗透与交流,各异的群体意识相互交融和影响,产生了有别于主流的校园文化,且在特定的条件下很可能会得到消极的迅速传播和蔓延。

近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表结果令人担优,结果显示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一方面,大学生关注心理健康,补充心理健康知识;另一方面,却不能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有统计表明,大学生中精神行为检出率约为16%,心理不健康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约占30%。心理问题兼有身体原因和思想认识原因,突出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没有紧迫感;意志不坚定;心理耐挫折承受能力弱。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它不仅会给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高校教育带来种种困难,更有可能带来严重的敌对、忧郁等心理问题引发的犯罪、自杀等社会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的对策

查阅借鉴国内外较为成功相关经验,归纳、整理、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存在问题并深思其产生的原因,并根据笔者近两年辅导员的亲身实践,在探索高校思想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以及思想教育引导方法上得到如下启发:

1、完善制度与科学管理齐并驱。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建设,安排专人负责实施落实,严格管理。对违纪乱规者,绝不能片面强调思想工作而姑息迁就,坚决执行纪律处分。在处分时要强调感化和疏导齐进,积极热情地帮助他们改正错误,才能达到处分的目的。此外,对表现突出者予以奖励表彰,树立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逐步形成良好的风气。

2、思想教育与舆论导向相深化。充分利用博客、论坛、微博、QQ群、网站等众多网络媒体,广泛搬来报纸、杂志、海报、喷绘等有形媒介搭建各种大学生接受多种教育和信息的平台,拓宽了执行者思想教育工作的渠道和手段,尤其是大力组织模范先进的舆论宣传作用。避免或减少网上有害信息对大学生的侵扰,打造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的网上思想教育体系, 把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3、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工作相补充。首先着眼于大学生健康水平的整体提高与个体心理素质的优化,面向全体开展预防性与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外,又必须关注少数特殊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施之以针对性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并主动干预。开设系统心理教育系列课程,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能力。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及各种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一种人人重视自我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4、思想教育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相跟进。作为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生力军和实施者,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对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成长成才、心理健康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将会产生莫大作用。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大力培养其思想业务素质和工作创新能力,是加强大学生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

5、思想教育与学生干部队伍和协会建设相益彰。学生干部作为广大学生的优秀代表,本身是思想教育的对象,同时还是兼任学生思想教育的第二层实施者。协会在高校充当着繁荣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同样扮演重要角色,种类多样的团体协会,无限的智慧学生干部,同龄人的交际优势,更能够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工作和活动,其效果不言而喻。

三、结语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朝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和领导者,他们的成长关系着社稷和民生的兴衰荣辱。在培养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问题上,高校教师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而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我们不难在探索高校思想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以及思想教育的方法上得到一些有用的启发和思考。

我们必须不断加快高校思想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步伐,尽快建立健全稳固、科学、系统的思想教育体系,充分调动大学生本身的主观能动性和无限潜力,尽早地确保大学生成长成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建设祖国的本领,从思想上提升自我,用思想发起其全面发展的引擎,早日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郑文涛.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现实反思与制度创新[J].思想教育,2006(10)

[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学校部.大学生思想教育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5,(7)

[3]石国亮.试析全国高校党建会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引领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