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范文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4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

篇1

口腔科临床上制取口腔印模时,经常存在患者发生呕吐反射如恶心、唾液分泌增加甚至呕吐等情况,并往往导致印模不准确,甚至不能取出印模。针对这种情况,医生一般采取取模前安抚患者、取模中令患者大口哈气或者分散患者注意力等措施,但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本文对3种治疗口腔取模恶心的方法进行了比较,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4年1月~2009年12月在山东铝业公司医院口腔科就诊的232例经一般取模方法失败的患者,男性96例,女性136例,年龄25~51岁,平均年龄39.2岁。

1.2治疗方法采取一般的处理方法,如果患者自述曾有取模恶心或者平日比较容易恶心,或发现患者比较紧张,在取模前给予一定的言语安慰,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打开诊室音乐,舒缓患者情绪。在患者准备好后,调取稍稠的藻酸盐印模材料。取模过程中,通过言语或让患者做动作分散患者注意力,或让患者大口向外哈气,使软腭紧张,减轻恶心感。同时,放入印模材料后,让患者坐起低头,防止印模材料向后流,防止刺激呕吐反射感受器。对于仍然存在明显呕吐反射、不能准确取模或完全不能取模的患者,随机采取以下3种方法:(1)A组:在采用一般处理方法基础上,采用地卡因涂抹上颌穹窿后部。以麻醉呕吐反射感受器的神经末梢,阻断恶心和呕吐反射。(2)B组:在采用一般处理方法基础上,取模前让护士站立于患者左侧,用双手拇指腹面开始稍轻按压患者位于腕横纹上二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的内关穴,使患者有酸、麻、胀感觉即可。在取模时,稍加大按压力度和频率。(3)c组:结合A、B两组的方法,在采用一般处理方法基础上,在患者腭部涂抹地卡因,同时应用内关穴按摩方法。

1.3观察项目及指标良好:患者恶心感消失,软腭没有紧张颤动,能较好配合完成取模。有效:患者仍然有恶心,但比较轻微,能够忍受,软腭动度不大,可以完成取模。失败:患者恶心或呕吐剧烈,软腭动度过大,取模变形;或不能耐受,取模失败。

1.4结果A组的失败率最高,而良好率低于B组和c组;c组良好率+有效率最高(100.0%),见表1。

2 讨论

篇2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 治疗方法 心理状况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3-105-02

近年来对高血压病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研究已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1~4]。本文通过对用不同方法治疗的97例高血压病人心理状况及个性进行比较,探讨心理、个性与高血压病的关系,为寻求良好而有较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高血压病组,选自2007年8月~2008年2月间在医院门诊的高血压病人共97例(男58例、女39例),平均54.±5.3岁,全部病例符合WHO原发性高血压病Ⅰ~Ⅱ级的诊断标准[5],排除肝、肾、脑疾病及继发性高血压。设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共40例(男23例,女17例)。两组在年龄、文化、职业、婚姻等社会人口学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6]对全部受试自评心理状况,用龚氏修订艾森克人格问卷(EPQ)[7]了解受试的个性特征。全部病人分三组:其中31例很少或没有参加气功、太级、放松及其他体育活动,仅服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称单药组),29例没有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系统治疗,而积极参各类体育运动(称运动组),另有37例既服用抗高血压病药物也参加各类体育运动(称综合治疗组)。

2 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P

2.2高血压组与对照组EPQ评分比较

3 讨论

有人认为高血压病人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偏执等[1]。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病人SCL-90中9个症状因子分均高于健康人群,说明高血压病人存在较多的不健康心理,与文献报道一致。

这些不健康心理状况究竟是引起高血压病的心理原因,还是患病后对疾病的必理反映,目前研究者看法不一。有的认为:不稳定人格的人易紧张,常焦虑、情绪波动,可导致高级神经中枢功能紊乱,外周血管收缩,肾素与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2]。本研究组中高血压病人比健康人更内向,情绪不稳定,同时还发现:病人中内向不稳定者较外向稳定者的较多的心理障碍,提示个性心理特征和状况与高血压病人有一定的关系。然而另一观点则认为:高血压病人生活质量(QOL)较差,是疾病本身造成,与心理社会因素无关,是由于被诊断为高血压病后出现的“标签反应” [3]。心理障碍是高血压病的病因还是结果或兼而有之尚需深入研究。

鉴于高血压病人的不良心理状况是客观存在的,临床医师们主张对高血压病除采用取药物治疗外还应综合治疗,如生物反馈、健康教育(低盐、低脂、减体重、增运动等),放松训练,认知疗法,社会支持等[4]。本研究还显示:综合治疗病人的心理障碍少于单一治疗组病人、运动治疗组病人心理问题少于单药物组。因此认为:运用综合治疗可以改善病人心理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卢宁,朱昌明.集中心身疾病患者的心理卫生状况与个性特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2):60-63,69.

[2]Burke V, Beilin L, German R, et al. Association of Life Style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Wish blood Pressure and Hypertnsion : a cross sectional study in the eldenly[J]. J-Clin Epidemiol. 1992; 45:1061.

[3]张苏范,栾建安.高血压病人生活质量的初步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1):6-7,5.

[4]张苏范,王成轻.综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三年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6):241-243.

[5]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级).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47.

篇3

关键词 因人而异 心理疗法 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Choose Suitable Psychotherapy for Various Person

LONG Lan

(Sichu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ianyang, Sichuan 621000)

Abstract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known for many modern people, but how many people know the psychological therapies should be varied from person to person? However, why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choice should differ from man to man? How to choose the suitable therapist for patients? A series of problems with us, if the treatment method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roblems of psychological therapy using different, it will play a multiplier effe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makes a simple overview, combined with years of experience summed up a few Chinese therapist i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psychological therapy.

Key words vary from person to person; psychotherapy; precautions

1 为什么心理疗法的选择须因人而异?

治疗现代心理疾病中发现,某些心理疗法的确做到了因人而异。很多心理学家认为,由于心理和行为的复杂性,很多不同的治疗方法都出现了无法回避的局限性,一些病例中,一般的治疗方法无法满足来访者的需求,因此,很多心理医生都面临着治疗方式窘困的现象,不得不打破原有的治疗方式,试着把一些不同的疗法相互的融合和渗透,发挥相互间的优势效应,为一些特殊的病例所服务,这也是当代心理治疗的一种新的、更适应发展需求的新趋势。我们现在会借用到行为疗法来针对恐怖症,家庭疗法来针对厌食症,这是以往大家所不能想到的,但是为什么现在能这样运用呢?也是根据来访者的需求而出现的,所以这也体现出,无论是什么心理问题,只有对症施治才是根本。

比如,两个具有同一心理问题的人,一个我们称为甲,另一个称为乙,他们两个除了心理问题相同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发掘各自的成长过程的时候是有很大差异的,不同人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也对于我们选择治疗方式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不能光看他们的心理问题一样,我们就说能对他们使用同一治疗方法。

又比如,患有环境恐怖症的人,我们在治疗的时候还要因人而异地选择治疗的环境;对于有家庭冲突的人,我们还要接受人际关系的调节,有些还要进行感觉训练;夫妻冲突,可以一起接受咨询家庭治疗,也可以分别咨询;可以先尝试短期治疗,在一两个月内解决某个小问题,也可以转成长期深入的治疗,探索内心,化解情结,改善内在性格。

各种疗法都有其利弊的一端,我们应极力发挥其优势效应,帮助人们变得更好,找到更真实、更好的自己,所以心理治疗中也要针对于治疗个体进行全面分析,适当调整治疗方式,而是治疗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因人而异很有必要。

2 如何选择心理治疗师?

心理学家李孟潮认为选择心理治疗师须注意的几个问题,说得很有道理:

(1)来访者口碑和同行口碑。这是最稳妥的判断方法。有些机构会统计治疗师的复约率、客户满意度、初约/复约比等指标,这会是更加量化的口碑指标。通常来说,一个不错的咨询师,复约率会在50%以上,一年内客户总体满意度60%以上,初约/复约比率大约是1:2到1:4,每周面接个案工作量在8~12个小时以上。

(2)自身感觉。在1~4次的访谈中,你对治疗师的第一印象和主观体验往往是准确的。你的主观体验往往说明你和治疗师的个性匹配程度。

(3)专业培训。治疗师所受的训练、会使用的心理治疗技术、所受的基础教育、从业经历等。

同时,一个人在接受心理治疗前面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如预留固定的时间、做好经济准备、准备好承受治疗和改变过程中的痛苦等。

3 现代中国常用心理疗法

3.1 人本主义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是所有心理治疗中的基本态度,人自身是有自我修复能力的,不管是心理上还是身体上,只要心理治疗师在治疗的时候,能使用适当的环境并使个体本性认知得到改善,那么最终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2 认知-行为疗法

目前针对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康复有较多研究证据证明有效的疗法。与传统使用认知行为疗法相似,增加了通过家庭作业、恐惧情境实地暴露等方法不断贯彻这些方案达到治愈心理疾患的效果。在此过程中可以帮助来访者改变有害的行为模式,使其建立新的、更全面的认知行为模式。

3.3 家庭治疗

在中国,家庭文化浓厚的中国人似乎特别适合家庭治疗。认为家庭是一个系统,家庭成员需要整个家庭合作来共同处理和面对心理障碍和家庭关系的相互影响。NLP的创始人就受惠于系统式家庭治疗。

3.4 NLP

也叫身心语言程序疗法,是一种特别的沟通技术。它的某些技巧,也能帮助个体在交流中更好地了解对话者的精神状态。在控制情绪方面有不错的效果。

3.5 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

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中最主要的一种治疗方法,以长期治疗为主,也有一些短期治疗。

篇4

以下的30名患者均是本院2010年到2011年全年的糜烂性胃炎的患者。且都经过纤维胃镜的检查,最终确诊为糜烂性胃炎。在临床症状上,一般都表现为胃部有明显的不适感觉,并伴有腹胀,暖气,一部分患者消化道有局部血现象,但是不很严重,能够自止,严重者胃部有轻度溃烂的症状,并伴有恶心,呕吐,发病原因多为病灶性或弥漫性。

在30名患者当中,包括18名男性患者,12名女性患者,24岁到30岁的患者有7名,30岁到四十岁的患者有10名,四十岁到五十岁的患者有9名,50岁以上的患者有4名。其中有胃炎病史的有23名,病史大于9年的由10例,小于9年的有13例。

2 治疗方法

在对糜烂性胃炎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应用的是中西医结合的物理治疗方法与心理治疗的双重方法进行,现将具体的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2.1 中西医结合的物理治疗方法

在中药上主要应用的是柴胡舒肝散。主要药材是:柴胡、陈皮、香附、白芍、枳壳等几味各10g。根据不同的并发症状,再辅以其他的药材,如在发病的过程中呕吐清水的患者,我们一般加入吴茱萸3g,胃局部有灼热感的患者,我们则加入了牡丹,黄连各10g,胃部疼痛严重的患者,我们加入蒲黄5g,五灵脂5g服用。

在西药的使用上,主要服用加舒氨西林3g,并在服用此药物的同时,口服珠得乐冲剂,硫糖铝冲剂等

2.2 心理治疗

对于任何病症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态度,都会加速病症康复的速度。这一点尤其适用于糜烂性胃炎的患者。对于不少患者来说,糜烂性胃炎都是一种极为难以纠缠与康复的病症,而在病发之后,有的病人担心长时间康复不了,因而内心抑郁悲观,这样的情绪,反而会加重肝气,而肝气郁结,又会反过来加重病情。因此,在发病初期,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健康的态度,对于慢性咽炎的治疗也是极为重要的。

因此,在对糜烂性胃炎患者的心理治疗上虽然是作为物理治疗的辅助出现,但是因为以往对于这种治疗方法介绍的并不详细,因此,在此对于心理治疗有着更多的介绍。

对糜烂性胃炎患者的心理治疗主要在发病的初期,这个时期,患者一方面身体经受着巨大的痛苦,在精神上,也会因为糜烂性胃炎的难以治愈而容易郁闷,压抑的情感。所以,心理治疗,首要的便是对患者进行细心地开导,耐心的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使患者通过对自己病情,以及医生治疗方法的了解而获得一种心理的安全感,从而减轻患者的压抑郁闷的心理。

心理治疗的另一个阶段是在治疗的中期,这个治疗阶段,因为治疗的时间过程较长,很容易使患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焦虑,所以在这个时期的心理治疗,主要目的就是以平复患者因治疗时间长而产生的焦虑心态,使患者能够好好地配合治疗。主要方法是耐心的知道患者,讲解治疗过程的必要性,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取得患者的信任,使患者能够配合的完成治疗。

心理治疗主要是初期与中期两个阶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心理治疗过程是伴随着整个物理治疗过程始终的,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物理治疗的同时,是重要保持耐心,温和的态度,使患者获得一种温馨,安全的感觉。

3 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结束之后,症状消失,经过胃镜检查,胃粘膜也由病变转为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整体30人当中,有23例彻底康复,6例明显好转,1例无效,治愈率达97%。

4 讨论

从糜烂性胃炎发作的原因看,大多以患者自身长期内心郁结,情志不畅,或者由于患者大动肝火,此二者,往往会引起患者饮食不节,饮食无规律,或者肝气犯脾胃,从而导致胃部病发。由此看,糜烂性胃炎的发作从来便与心理情绪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在治疗的过程当中,除了传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外,还同样应该辅助以心理治疗同步进行。

篇5

【关键词】 应用心理学;分析心理治疗;满意度评价;叙事分析;过程-疗效研究

中图分类号:R749.055,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5-0370-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5.014

心理治疗的来访者满意度是指来访者对心理治疗的主观评价,积极的治疗效果常与较高程度的来访者治疗满意度密切相关[1]。面谈评价问卷(Session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SEQ)[2]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治疗满意度评价问卷[1]。来访者可以使用SEQ对每一次的治疗面谈进行评估,从而反映治疗过程中来访者治疗体验的动态变化,所以SEQ也常用于心理治疗的过程研究[3]。

心理治疗可以被视为一项叙事任务,通过心理治疗的叙事过程,来访者的生活故事得到清晰系统的表达。对心理治疗过程进行叙事模式分析,可以描述和识别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过程的叙事特征。Levitt等[4]和Angus 等[5]提出的叙事过程模型(the Narrative Process Model)将心理治疗视为讲述故事,表达伴随故事的发生所感受到的和被唤起的情绪,以及反思在这些故事中所蕴含的个人意义的混合过程。基于这一模型所发展出的叙事过程编码系统(the Narrative Process Coding System,NPCS)[4-5]作为过程研究的探索性工具,能够依据叙事过程对心理治疗的文本进行统一划分和归类,用于评估不同心理治疗方法的治疗取向。

分析心理治疗以卡尔•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是一种试图通过演绎象征意义来建立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联系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本文运用SEQ对3个个体分析心理治疗过程进行来访者满意度评价,运用NPCS对治疗过程进行叙事分析,以探索分析心理治疗不同技术方法之间叙事模式的异同,以及叙事模式与来访者满意度评价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过程-疗效研究(process-outcome research)的初步尝试。

1 对象与方法

1.1 心理治疗参与者

治疗师:3位治疗师均采用分析心理学取向的治疗方法。其中,2位男性治疗师在心理治疗方面有20余年的从业经验,分别采用积极想象和联想分析技术;另1位女性治疗师为正在接受分析心理治疗方法培训的学员,采用积极想象与联想分析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法。

来访者:3位来访者均为女性,年龄25~35岁,均自愿接受个体分析心理治疗。在治疗开始时来访者陈述的困扰主要为工作学习压力与恋爱婚姻问题,过往均无神经症、脑损伤、精神病史或自杀倾向,均未服用精神药物。3位来访者分别接受积极想象法、联想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的治疗,分别进行了4、5、5次面谈。每次面谈治疗时间均为1小时。

1.2 分析心理治疗方法

1.2.1 积极想象法

在每次治疗中,来访者陈述一个梦境,治疗师以梦境所呈现的意象(image)为工作重点,引导来访者感受并描述整个意境与其中的细节所激发的不同的情绪反应、身体反应与感觉,引导来访者对多极的感受与体验进行整合,最终获得新的感受或意象。在积极想象法中,以来访者的体验与感受为主导。

1.2.2 联想分析法

在每次治疗中,来访者陈述一个梦境,治疗师引导来访者针对梦境中的内容展开自由联想,治疗师对来访者的梦境与所联想到的内容进行解释分析,使得来访者理解其中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在联想分析法中,以治疗师的解释与分析为主导。

1.2.3 综合分析法

在每次治疗中,来访者陈述一个梦境,治疗师对来访者所陈述的梦境首先进行积极想象工作,继而对同一梦境进行联想分析。

1.3 来访者满意度的评价

使用SEQ测量来访者满意度[2]。该问卷共24个题目,分为2个分量表:(1)面谈评估,直接对面谈的好坏进行评价,包括深度性(depth)与顺畅性(smoothness)2个维度;(2)情绪感受评估,包括正向性(positivity)和激动性(arousal)2个维度。各项目采用1~7点计分,正向问题正向计分,反项问题反向计分。得分越高,则各维度的程度越高。在本研究中,深度性、顺畅性、正向性与激动性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91,0.86,0.89与0.88。

在每次面谈前由来访者使用SEQ的情绪感受评估分量表(正向性和激动性)对面谈前的情绪状态进行自我评估,在每次面谈后由来访者使用SEQ对面谈深度性、顺畅性、正向性、激动性进行评估。

1.4叙事分析

记录:对3个治疗过程的所有面谈均进行录音,然后进行完整的文字转录,共有14份面谈的谈话记录,运用NPCS对面谈记录进行叙事分析。

NPCS:依据3种叙事过程的模式类型――外倾型(external)、内倾型(internal)和反思型(reflexive),对叙事内容进行序列划分,分别计数各次面谈的3种叙事过程序列数[4-5]。外倾型叙事过程序列是对生活事件(过去的、现在的或将来的;实际发生的或想象的)进行描述与说明;内倾型叙事过程序列是对与生活事件相关联的主观感受、反应和情绪进行描述,包括事件发生当时的感受和面谈治疗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反思型叙事过程序列是对伴随事件的发生和感受的体验所产生的问题进行剖析与解释。

评分者信度:从3个治疗过程的面谈记录中随机各抽取1份记录,由研究者和协助分析者对所抽取的3份记录(约占总记录样本的21.4%)同时进行叙事分析,评分者间信度为0.82~0.88;在4周后,由协助分析者对所抽取的3份面谈记录进行第二次叙事分析,评分者内信度为0.89~0.91。

1.5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for Windows 11.5进行方差分析、t检验、Kappa一致性检验、非参数检验、χ2检验、一般对数线性模型分析、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来访者满意度评价

2.1.1 面谈深度性与顺畅性

3位来访者对治疗过程中的面谈深度性与顺畅性得分见表1。经多元方差分析表明3个治疗过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84,P

2.1.2面谈前后的正向性与激动性变化

3位来访者面谈前后的正向性与激动性得分见表1。两因素混合设计的方差分析表明:来访者的正向性在面谈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989,P

2.1.3来访者评价之间的相关分析

面谈前正向性与面谈后正向性之间呈正相关(r=0.54,P

2.2叙事分析

2.2.1叙事序列

3个治疗过程的叙事序列分析数据见表2。取各治疗过程叙事序列的合计项进行χ2检验和一般对数线性模型分析,χ2检验表明3个治疗过程叙事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637,df=4,P

2.2.2 叙事模式与来访者满意度评价之间的相关分析

分别将积极想象法、联想分析法与综合分析法各次面谈的叙事序列比率与来访者满意度评价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积极想象法治疗中,内倾型叙事序列与面谈后激动性呈正相关(r=0.99,P

3 讨 论

孟莉等认为心理咨询在中国内地的实践已经进行了若干年,有关心理咨询的多数研究基本上属于疗效研究的范畴,心理咨询的过程研究有待开展[6]。张倩等认为:“在国内,心理治疗业本身不够成熟,对心理治疗的过程研究更是十分缺乏。在倡导心理治疗本土化的今天,进行过程研究是非常必要的。”[7]受上述研究启发,本文尝试在个体分析心理治疗方面开展了治疗过程研究与质化研究。

美国《治疗工作指南》(A Guide to Treatments Work)中提出了研究治疗效果时的6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类型I是研究设计最严谨的研究类型,是所谓符合“金标准”的研究;类型III是仅有方法学的思考,研究中没有严格的控制,是开放式的研究,具有某种观察的主观倾向,其所得到的结果只适用于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方向[8]。在本文中,所选取的研究素材均是在自然的心理治疗情境下发生的治疗过程,没有设立严谨的对照与控制,应属于类型III的研究范畴。

Rice和Greenber[9]指出在过程――疗效研究中的疗效变量有三类:立即效果、中间效果和最终效果,过程变量可分为有三类:语言行为、情节和关系。Lambert和Hill[10]提出了过程――疗效研究的三种途径:研究过程变量重复出现的频次或比率与效果评估之间的相关性;使用连续分析研究过程变量的立即效果;观察过程变量较长时间的变化模式。

本研究主要通过分析叙事序列比率(过程变量)与来访者满意度(立即效果)之间的相关性,对分析心理治疗进行过程-疗效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文所选择的3个治疗过程中,积极想象法和综合分析法的治疗过程以外倾型与内倾型叙事序列为主,联想分析法以外倾型与反思型叙事序列为主。来访者均有较好的治疗满意度体验,其中积极想象法治疗后来访者的正向性感受提高最为显著,联想分析法次之,综合分析法治疗的来访者正向性感受提高最少。采用积极想象法与联想分析法的2位男性治疗师在心理治疗方面已有20余年的从业经验,而采用综合分析法的女性治疗师是正在接受分析心理治疗方法培训的学员,治疗师的性别、年龄与从业经验是影响心理治疗疗效的重要因素。叙事序列比率与来访者治疗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叙事序列与来访者的正向性感受之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相关关系,本文所选用的叙事模式分析仅仅是依据面谈内容这一维度进行划分,没有涉及面谈中的情绪反应类型与强度,在以后的过程-疗效研究中可以尝试增加治疗过程中的情绪反应维度。

来访者满意度等心理治疗体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治疗技术等治疗组分、治疗师的人格与治疗经验等治疗师变量、来访者的人格与生活经历等来访者变量、治疗关系的建立等。本文仅选取了3个短期的分析心理治疗过程,从叙事分析与来访者满意度评价方面进行了过程-疗效研究的初步尝试,还有待于搜集更丰富的样本,从多个角度开展心理治疗的过程与疗效研究,为分析心理治疗的实践、督导与培训提供借鉴。

致谢:对本文中的3位来访者致以最诚挚的谢意,是他们的勇气与经历使得本研究获得了必要的研究素材!感谢William B.Stiles博士无偿提供面谈评价问卷!

参考文献

[1]Green SM.Client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predict satisfaction with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J].J Clin Psychol,2008,64(1):40-51.

[2]Stile WB,Gordon LE,Lani JA.Session evaluation and the Session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M]∥Tryon GS.eds.Counseling based on process research:Applying what we know.Boston,MA:Allyn & Bacon,2002:325-343.

[3]Llewelyn S.Process research in understanding and applying psychological therapies[J].Br JClin Psychol,2001,10:1-21.

[4]Levitt H,Angus L.Psychotherapy process measure research and the evaluation of psychotherapy orientation:A narrative analysis[J].J Psychother Integrat,1999,9(3):279-300.

[5]Angus L,Levitt H,Hardtke K.The narrative processes coding system:research applica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psychotherapy practice[J].J Clin Psychol,1999,55(10):1255-1270.

[6]孟莉,侯志瑾,张岚.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64-68.

[7]张倩,郑涌.心理治疗的过程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4):766-773.

[8]Pawlik K,Rosenzweig MR.国际心理学手册[M].张厚粲,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22.

[9]Rice L,Greenberg LS.Patterns of change:Intensive analysis of psychotherapy process[M].New York:Guilford press,1984.

篇6

【关键词】 康复期;精神病;认知心理治疗;护理干预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61-02

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往往会出现多种心理问题,会对患者的康复产生严重的影响,能够减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对于患者的认知疗法是临床康复期精神病常用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其主要原理是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患者错误认知和观念进行改变,使不良情绪与行为得到纠正,能够使患者正常的进行各种心理活动,最终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笔者现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认知心理治疗的护理观察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90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在23-59岁,平均年龄为35.18±2.39岁。此组患者的精神症状缓解或已经消失,自知力已经恢复或部分已经恢复,病情处于稳定状态,但还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不是精神病的疾病状态。其中:双向情感障碍患者2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47例,神经症患者18例,应激性精神障碍患者2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一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实施认知心理治疗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精神症状、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社会支持、家庭支持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对、工作能力、学习情况等进行收集总结。

1.2.1 治疗阶段 将进行治疗的康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认知心理治疗及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相关的药物进行治疗,在此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进行认知心理治疗方法。每周进行认知心理治疗1次,每次治疗时间为40-60min。对于此组患者进行护理观察3个月。

1.2.2 认知心理治疗方法 由我科有资历的心理咨询医师开展认知心理治疗。

1.2.2.1 准备治疗阶段 收集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各方面资料,其主要包括诱发精神病的社会心理因素、家庭社会背景、人际环境关系、婚姻恋爱史、性格复期精神病患者在安静的房间内并由咨询师与患者进行有关心理治疗的交谈与交流。注意对患者求诊的目的要耐心倾听,并鼓励患者对自己内心存在的问题进行倾述,在交流中一定取得患者的信任,对于患者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要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释,帮助患者能够找出问题所在,对患者的错误认识进行纠正,并对患者所提出的问题给予有效的解决的方法。

1.2.2.2 巩固治疗阶段 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进行反复的认知治疗训练。尤其是针对病情反复的精神病患者,应耐心细致的进行有效的心理分析,对错误认知及时进行纠正,鼓励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自我进行锻炼,以巩固认知心理治疗的疗效。

1.3 效果评定 对于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分别由心理医生用SGL-90[3]进行检测治疗结果,该评定表共有90个条目,其中主要分为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度、强迫、焦虑、抑郁、敌对、偏执、恐怖以及精神病性等症状因子,每一项主要按5级评分进行评定,得分越高证明心理症状越明显。问卷由心理医生监督发下并同意回收。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统计分析使用SPSS11.3软件包完成,P

2 结 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不同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SGL-90评分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各个项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3 讨 论

精神病患者在急性期发病时,由于受精神症状和自我缺乏认知力的影响,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是进入康复期后,患者的精神症状逐渐的消失或者缓解,自知能力能够恢复,因此,在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应适时认知心理治疗方法,并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这对临床康复治疗有重大的意义。从以上报道可以证明,对于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认知心理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提高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期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认知力,对日后生活质量以及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雅坤.认知行为疗法在疼痛治疗中的运用现状及展望[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0,91(3):120.

篇7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针对性心理治疗

自精神疾患被正视为疾病以来,精神分裂症就被称为世纪顽疾。据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最新资料表明,精神分裂症在所有疾病总负担(经济上、精神上、社会上) 已超过癌症,给社会、家庭、个人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现代医学模式已由原生物性模式向生物、心理和社会模式转变。心理和家庭社会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转归和愈后等方面极为重要。 急性精神分裂症并不是个别心理治疗最适宜的对象;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也不是最佳的心理治疗时机。这一方面是由于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基础中,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是最主要的,另一方面则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缺乏对疾病的自知力--也就是不承认有病,因而主动要求治疗的欲望不强,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需强迫治疗,而且其思维、情感和行为皆受症状影响,理解力和自控能力明显下降,心理治疗虽不能消除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全部症状,达到科学治愈的目的,但通过针对性心理治疗,可清除患者的部分症状,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有助于恢复自知力。 常用针对精神病专科医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治疗方法探讨:

精神病专科医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治疗方法的突出点重点就是医患家属同治模式,建立良性医患及患者家庭、社会体系的关系,针对患者为圆心的医、家属及家庭社会为治疗整体,提高医、患、家属及亲朋治疗依从性顺畅性。

1分析性心理治疗

由于对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的见解不见,他们采用的技术及治疗的重点也各不相同。①缺陷理论的治疗,这一理论认为,由于心理发展中的某一缺陷,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具备利用早期亲子关系及发展稳定自我的能力。②防御理论的治疗,治疗重点在于给患者提供父母般的爱,以帮助他们重新获得情绪的正常发展。③适应心理治疗。治疗原则为以鼓励患者发展精神适应,包括进展性适应与退行性适应。前者是指增进患者精神平衡,例如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将其行为保持在社会规范之内,避免出现明显的病态表现。后者指的是对患者移情加以接受与支持。④治疗只针对患者病残问题及适应不良行为,而不涉及其基本精神内在障碍与防卫机制。⑤治疗家以其本我、自我、和谐与适应特征来影响患者,做患者的典范。在具体方法上适应性心理治疗有以下特点:①治疗者与患者长期保持联系,但至多接触1次/w,不超过25min/次;②同时使用精神药物;③常用的治疗技术包括支持、压抑、忠告、与医院配合、应付环境、注意生活遭遇及增进对现实的检验能力等。

2患者中心疗法

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更具体更强有力的支持,单独使用患者中心疗法很难产生令人满意的疗效。

3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治疗的要点是在患者和治疗者之间建立起积极的人际关系,靠加强正常思维的能力和心理训练,来帮助患者对付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例如患者具有固定的妄想时,将被问到他们妄想思维的详尽历史和支持妄想真实性的依据,治疗者将委婉地询问患者的证据,并提出解释证据的另一种假设。 按操作性条件反射设计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代币治疗,在我国一些精神病院对慢性、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已得到经常应用。

4家庭治疗

篇8

关键词:音乐情绪情感;个体反应;心理治疗;作用

音乐既可以丰富人们的现实生活,为人们带来诸多不同的情感体验,也可以为人们的心理进行一次次的洗礼。由于学生对于音乐情绪所激发出的情感可以做出个体反应,所以教师可以利用音乐有效地开展心理治疗工作。个体对音乐情绪情感做出反应与个体对音乐情绪情感反应程度的深浅之间存在交互关系,可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

一、音乐心理治疗概述

音乐治疗,作为一种以音乐时效功能为前提,遵照系统的治疗手续引用音乐或者是与音乐相关情感体验的心理疾病治疗方法。音乐治疗的本质内涵是心灵层面的治疗工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音乐可以影响学生的生理活动,尤其是情绪。基于此,初中教育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音乐来缓解学生生理及心理问题,进而解决学生心理病症,增强学生身体机能等。

二、音乐情绪情感与个体反应对心理治疗的作用

(一)个体反应是音乐可以用于心理治疗的物质基础

音乐具备治疗功能,主要是由于音乐中的音律运用于学生个体心理运用具有相似性。音乐作为一种动态性物质,人体情绪情感也是动态性的;音乐本质就是节奏的整合,人体也具备节奏,如:心跳。两者间一旦产生共鸣,学生就会随着音乐而律动,进而深入w验音乐中的情感因素。音乐节奏间的相似性,作为音乐表现诸多主体对象的物质条件,特殊的音乐节奏与旋律,可以使学生的左脑得到短暂的休息,对管控情绪、激发创造力的右脑则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对学生知识理解能力、发散思维等潜在能力的强化具有较大帮助。

(二)音乐情绪情感对个体反应的调整是心理治疗的主要

渠道

在初中音乐教学活动中,随着学生审美体验的不断深入,音乐情绪情感逐渐发生变化,学生将会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反射强、内分泌多少等显著的生理变化。简单地说,就是指音乐情绪情感所引发的学生反应,对学生音乐心理疾病的治疗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大量专家经反复实验得出,节奏轻缓旋律安静的音乐,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兴奋情绪。如《二泉映月》《念故乡》《在那银色月光下》等歌曲。在倾听此种类型的音乐时,学生会感到轻松、享受,进而逐渐稳定自己的情绪,调节心理问题。据现有调查结果显示,音乐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既可以实现镇静、缓解痛感的作用,还有效强化了学生的各项身体机能。音乐情绪情感具备较强的情绪美感,创作者将内心情感寄托在形态美中,结合细腻、巧妙的音律变化,使其可以与人类进行更加密切的情感交流,进而逐渐产生音乐共鸣。

通常情况下,大部分初中生认为曲调比较阴暗悲伤的音乐适合难过情绪,在心情比较低迷时会选择倾听一些曲调比较悲伤的哀乐,会引起情绪的大幅度波动,甚至会出现大哭的现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情绪的释放,只有学生将内心的压力全部释放,才有能力去接受全新的事物。同时,音乐情绪情感对学生个体内心情感具有舒缓的作用。在我国传统演奏乐器中经常出现“散板”的音乐表现手法,此种节奏方式是依据人类心理需求的规律性而创新发展的一种形式。

当前阶段,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学生在此种快节奏的教育背景下,经常会出现疲惫的问题,学生迫切期望生活节奏可以缓慢一些,压力得到一定释放,有效实现舒缓身心的心理治疗成效。如:当前比较著名的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曲子在前期就选用了散板的表现手法,串联音律,进而有效彰显琵琶曲的艺术性。此种节奏也被专业人士科学引用至“医疗事业”中,通过有效利用一些不显著的节奏音乐,来有效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其身心放松下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音乐曲调中强劲与阴柔、节奏及节拍的拿捏、力度强弱、高低音等方面的不同,分别代表着镇静、亢奋、舒缓压力、缓解情绪、情绪调节等不同治疗功能。需要注意的是,常见的心理疾病药物治疗主要是对机体突出的诸多病症进行治疗,需要借助外来因素使个体恢复心理健康。音乐治疗则是运用恰当的病理音乐,激起病患的情绪变化,促使个体身心受到治愈。这也是药物治疗与音乐治疗的本质不同。

综上所述,据现有实践结果证实,音乐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辅助治疗方法。通过有效利用音乐情绪情感,刺激学生的心理反应,舒缓紧张情绪,进而使其发生诸多生理、心理的变化,从根本上实现心理治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妊娠 临床治疗

因诊断较容易,治疗无特异性,未能引起临床医师足够的重视,为提高临床医师对妊娠剧吐的认识与重视,现就我院2005年12月~2008年12月共收治的15例妊娠呕吐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5例妊娠剧吐患者,从事不同职业,文化程度不同,年龄23~36岁,平均27.2岁。停经44~126天。均因剧烈呕吐不能进食入院,多数患者日呕吐超过10次,持续时间3~20天。辅助检查:肝功能均正常,入院时轻度以上脱水者10例;尿酮体阳性9例,尿蛋白(++~+++)4例;电解质紊乱(低K+)共10例;二氧化碳结合力异常8例;轻度黄疸2例;合并急性胃肠粘膜病变(呕吐咖啡色液体)2例, ECG检查2例出现心动过速。

1.2治疗方法。采取综合治疗方法:(1)禁食2~3天,每日静脉滴注10%葡萄糖液、5%葡萄糖盐水及复方氨基酸共3000 ml左右,输液中加入氯化钾3.0~4.0 g维生素C 3.0 g及维生素B6 0.2 g,同时肌肉注射维生素B1 100 mg qd,对合并代谢性酸中毒者,根据二氧化碳结合力值静脉补充5%碳酸氢钠溶液,能进食后,适当减少补液量直到恢复正常饮食。(2)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状况灵活运用不同的心理治疗方式。

1.3结果。经过基础及心理治疗,患者情绪都明显好转,表示理解并配合治疗,13例在2~4天呕吐停止并逐渐恢复正常进食,一般情况迅速好转,精神状况明显改善,脱水纠正,尿酮体复查阴性,各项检查恢复正常。住院4~9天出院。另2例症状好转出院,7~9天后因频繁呕吐再次入院,其中1例50天内反复住院3次,第3次住院时为停经18周(126天),经上述治疗9天好转出院,其中另1例再次住院时为停经88天,经上述治疗7天好转出院, 15例均继续妊娠。

2讨论

2.1妊娠剧吐。是指妊娠期有严重的恶心、呕吐症候群,有文献报道70%~80%的孕妇在妊娠期间出现恶心,50%出现呕吐,0.1%~2.0%发展为妊娠剧吐。在我国,由于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发病率不确切,根据我科同期产科住院人数统计,妊娠剧吐占0.68%(15/2201),部分孕妇可能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就医诊治,实际发病率可能更高。迄今为止,确切病因仍无定论,除妊娠时β-HCG的影响、胃肠道蠕动减弱、子宫增大时对盆腔腹膜机械性牵拉引起反射性呕吐等生物学因素外,妊娠剧吐已经被公认为还与心理因素有关。妊娠呕吐轻者对生活工作影响不大,但发展成剧呕,特别是出现并发症时往往可造成不良后果,如脱水、电解质紊乱,心、肝、肾等脏器功能损害,有时不得不终止妊娠,更有甚者可造成孕妇死亡。本组资料显示:出现脱水症状10例,电解质紊乱10例以及心、肝脏器损害,虽未出现死亡,但有文献报道因妊娠剧吐并发韦尼克脑病而死亡,妊娠呕吐还可引起胎儿宫内生长迟缓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远期并发症。

2.2妊娠剧吐的治疗。不仅对维持正常妊娠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减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也有积极的作用。目前对该病仍没有特异治疗方法,但是尽早就诊可以避免发生严重后果。给予补液、纠酸、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支持治疗,预防性应用VitB1防止并发韦尼克脑病的发生。进食开始需清淡,少食多餐,并且可选用谷类食品,谷类是B族维生素的主要来源,对孕妇早孕反应有良好的减轻作用,能够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进食欲。

篇10

中图分类号:R749.055、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5-00353-03

1 循证实践概述

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 ,EBP),又译证据支持的实践,是指把最好的研究证据、治疗师的临床技术及经验以及病人的选择和评估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作为对某个病人制定治疗方案的依据[1]。与循证实践相联系的术语还有:循证治疗(Evidence-based treatment)、实证支持的治疗(empirically supported treatment,empirically validated treatment)等。目前,循证实践这个术语得到相对更为广泛的使用,其含义也较其他术语更为全面。

循证实践不是依靠直觉、非系统的观察以及病理生理学的理论,它强调的是使用客观科学的研究和证据来指导临床决策。如果没有证据支持,治疗可能面临的风险包括所采用的方法是过时的,或者这些方案甚至对病人可能是有害的[2]。在循证实践的概念中,治疗师的临床技术指的是采用循证实践进行诊断、评估和治疗心理障碍的临床技能;病人的选择和评估指的是在循证实践中,和病人一起来分析循证实践的获益可能性,以及失败的风险,如果有可能的话,给病人出示相关的数据[3]。循证实践强调治疗师的专业经验和技术,因为没有临床专业技术,即便是最好的循证疗法也可能会被滥用,或者并不能适合于当前的具体的病人[3]。

虽然循证实践的概念在西方临床心理学界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在国内医学界也已是深入人心,但这个概念目前还很少被临床心理专业人士提及,因此有必要对此概念做初步的阐述。

2 循证实践的重要性

人们相信用科学方法治疗疾病,并希望临床医学及心理学家为公众提供科学证据支持的最新最有效的治疗,因此循证实践变得十分重要。而为患者尽可能提供最有益的治疗服务,不仅是临床医学界,也是临床心理学界的共同期望。正是基于这个原因,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分会专门支持了权威的研究小组,依据严格的标准,收集整理针对各种心理障碍有实证研究支持的心理学疗法的指导[4],其目的就是给患者提供选择的依据。另外,西方的法庭强调保护患者的权利,患者有权要求得到最有效的治疗,那些提供无效治疗的医生有可能由于治疗不当而被要求索赔[5]。为患者提供循证心理治疗,也是在西方国家中获得医疗保险支持的一个重要条件。这些客观环境都支持了循证实践这个概念,并使之得到临床心理学家们的青睐。

循证实践有助于帮助治疗师针对来访者的情况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众所周知,全世界的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方法纷繁众多,对同一临床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法可能迥然不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治疗师依据什么标准来判断和选择合适有效的治疗方案呢?如果某种理论以及方法得到了实证研究支持,而且得到不只一方面的实证研究支持,很显然,这些经过实证研究证明有效的循证临床实践方案将是临床心理治疗师选择治疗理论和方法的重要参考依据。当然,如果有一系列不同的针对某一障碍治疗方案得到实证研究支持,临床治疗师在对这种障碍的治疗时就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另外,使用科学的方法来评估和研究心理治疗师所提供的治疗,能够帮助专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心理障碍。相应的,也能够帮助专业人员将来为来访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从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可以看到,研究者采用实验研究,比较不同疗法针对某种心理障碍的疗效,探索新疗法的疗效,正是在这些不断的探索研究中,治疗方法得到了改进,疗效也在不断地提高。比如在对强迫症的治疗中,来自不同研究者的研究表明,暴露与仪式行为阻止法对强迫症的疗效非常显著,优于安慰剂组治疗[6]、放松疗法[7]和焦虑管理训练[8]。毫无疑问,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的不断产生,必然有助于提高治疗师的专业技能和治疗效果。

虽然许多临床心理专业人士认为,在心理治疗的实践中需要个人主观判断以及“艺术”的成分。但是,科学证据指导的临床实践本质上与实践者的经验和个人判断并不矛盾[9]。很多治疗的方法与技术正是在实践中产生。之所以强调循证,是要检验专业人员在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方法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能更好地增强治疗效果。

3 证据的含义

在论述了循证实践的重要性之后,值得关注的是:什么是相对最优的治疗方法?判定其有效与否的证据是什么呢?

Miller认为,证据是分为不同层次的,不同类型证据其支持的强度是不一样的。在大多数循证实践系统里,最可信的是随机临床实验。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协会在认可一种新的药物之前,均要求提供该药物的随机控制治疗研究的结果。中国新药上市之前的临床实验,也属于此类。在这样的研究设计中,病人被随机分配到实验组或控制组,除了实验处理,两组在其他方面的待遇均相同,如果实验组的疗效好于控制组,可认为该药物或治疗方案是有效的。当然仅有一个临床实验的证据其效应是有限的,如果有不同的研究小组各自进行的随机临床实验研究均支持该疗法优于安慰剂组或者其他疗法,证据的力度会更强。还有对一系列的随机控制实验的系统分析(比如元分析)其证据得到支持的强度相对最大[10]。

当然,在心理学研究中,很多情形下难以采取随机化原则分配被试,而且也不容易控制自变量和其他的无关变量,这时候所进行的研究被称为准实验研究。第二层证据即来自这类研究。准实验研究是介于非实验研究和随机控制实验研究之间的实验设计,这种实验设计不如随机控制实验那样能够对无关变量进行充分和广泛的控制。比如,同时对多个个案或多个群体采用同样的治疗,收到了类似的治疗效果的研究。例如一项研究对86名被诊断为焦虑障碍的青少年进行了为期16周的认知-行为治疗,结果有89.3%被试治疗之后其诊断不再满足焦虑障碍的标准[11]。这样的研究属于准实验研究,能提供一定的疗效证据,但是这样的研究难以对特定疗法与其他的疗法,以及不进行治疗的方法之间进行比较。

第三层证据是从相关研究中得来的。一些相关研究给治疗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比如一个相关研究揭示,治疗结束之后专业人员与来访者保持一定程度的联系,相对于治疗以后没有保持联系的情况,前者会更有利于治疗效果的维持[12]。

第四层证据来自个案报告、专业观点和由临床治疗师认可的最好的实践标准或原则。这通常是在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比如,国内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CCMD,主要也是由临床心理学家认可的标准,相信未来会逐步有相应实验和统计的研究,讨论这些标准,并使其更为精练准确。

Miller认为,从证据的效力上来说,对随机控制实验设计的系统评论或元分析优于单个随机控制的实验设计,单个随机控制的实验设计优于准实验研究,而准实验研究又优于相关研究、个案报告和专家观点[10]。

4 循证实践的应用

在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分会所推荐的实证支持的疗法(empirically supported treatment)中,关于主要的心理障碍诊断的分类,例如抑郁障碍、焦虑障碍、进食障碍、儿童青少年阶段障碍等,均有一系列的循证疗法[4,13]。这些方案中,以认知、行为学派的方法为主,而精神分析性治疗/心理动力性治疗的治疗方法得到实证研究的较少[4,13]。认知行为的治疗方法便于程序化,并有可资借鉴的疗效指标,因此,易于进行实证研究。当然,近年来,精神分析性治疗/心理动力性治疗的疗效研究也得到一定的发展,虽然这些证据支持的强度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弱一些,研究的数量目前还较少[14]。但循证实践这一理念促进了精神分析性治疗的研究,使得精神分析性治疗的一些概念变得更为具体化[15]。同时,精神分析性治疗的研究也提出了关于循证实践研究的新思路,比如以实践为基础的证据、实践性实验等概念[14,16]也对循证实践的发展有所贡献。

另外,循证实践的一大特点是对于具体的干预方法有明确的描述并且能够编制出详细的、操作性很强的治疗手册。在心理治疗研究中,治疗手册往往作为培训参与研究中治疗工作的治疗师的工具,事实上,治疗手册对于研究以外的心理治疗培训也有很重要的意义[17]。目前一些心理培训机构在使用循证实践治疗手册进行培训,有研究者甚至建议把循证实践治疗手册加入到研究生培训的课程安排中,从而更为有效地贯彻临床心理学的“科学家-实践者”的培训模式[18]。

虽然在专业人员中对治疗手册的使用尚存有争议,比如,认为使用治疗手册会由于其限制而降低心理治疗质量,但是大多数人都认可证据支持临床实践的理念[18-20]。治疗手册的作用是澄清治疗过程和治疗技术相关的问题[20],在使用治疗手册时不需要放弃对问题的功能分析等其他理解病人问题的方法,掌握治疗方法中的原理更为重要[18]。换言之,在使用治疗手册时,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能照搬其治疗程序,最重要的是掌握其治疗原理和原则,灵活运用。在学习循证实践程序和内容时,需要有较全面的临床心理学理论和培训的基础。

对于循证实践方案,一些临床心理专业人员担心这些临床实验证据可能不一定适用于他们所治疗的病人,因为研究中的病人的选择与实际的病人总是存在相当差异。对此的策略是,给大多数人提供循证临床实践方案,同时也要考虑满足他们的其他要求,比如,根据他们的情况安排参加小组治疗或自助小组。另外,如果一个来访者对于某一循证实践方案没有反应,那就要修改方案,或者尝试其他可能的循证实践方法。证据支持实践的基本目标是确保疗效的研究可以用于临床实践,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研究结果转变为临床可用又可行的治疗程序[21]。

5 未来的展望与倡议

由于我国的临床心理学研究尚处于起步之中,临床专业队伍相对不够强大,目前建立与国外类似的循证实践体系可能还为时尚早。但是,笔者认为,对上述循证实践的基本情况的介绍将有助于国内专业人士对循证实践的认识。另外,支持和发展循证实践,也有利于将心理治疗纳入到我国的医疗保险系统。值得欣喜的是,国内开始有临床心理学专业人士进行一些临床治疗的实证研究了[22,23]。

目前,一部分美国心理学会认可的实证研究支持的疗法已被翻译成中文[21]。未来需要继续大力引进国外循证临床实践方法,并将这些疗法本土化,以吸取西方临床心理学的精华为我所用。此外,国内的临床心理学工作者还需要在实践中,将这些方法做一些必要的调整,使之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患者,并且通过研究检验和证实这些方案的有效性。相信所有这些工作不仅有利于提高临床专业人员的治疗能力,也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培养更多的专业人员。

可以说,循证实践是一件值得所有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相信其发展势必促进我国临床心理治疗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Sackett DL, Straus SE, Richardson WS,et al. Evidence-based medicine: How to practice and teach EBM. 2000, New York: Churchill Livingstone.,2000.

2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treatment guidelines.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2, 57:1052-1059.

3 Barlow DH. Psychological treatments.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4, 59(9):869-878.

4 Empirically Supported Treatments(Society of Clinical Psychology, Division 12 of APA).Available: 省略/divisions/div12/rev_est/.

5 Essock SM,GoldmanHH, Tosh VL,et al. Evidence-based practices: Setting the context and responding to concerns.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03, 26:919- 938.

6 Marks IM, Stern RS, Mawson D,et al. Clomipramine and exposure for obsessive-compulsive ritual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80, 136:1-25.省略parison of 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and individual behavior therapy in treating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993, 181:189-193.

8 Lindsay M, Crino R, Andrews G. C-ontrolled trial of 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 in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97,71:135-139.

9 Christine A. Dollaghan. Evidencebas-ed practice in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What do we know,and when do we know it? Communication Disorders,2004,37:391-400.

10 Miller WR, Zweben T J, Johnson R. Evidence-based treatment: Why, what, where, when, and how? Journal of Substance Abuse Treatment,2005, 29:267- 276.

11 Kendall PC, Safford SM, Flannery-Schroeder E,et al. Child anxiety treatment: Outcomes and impact on substance use and depression 7.5 years later.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4, 72:276-287.

12 WillenbringML, HagedornHJ, Postier AC,et al. Variations in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s in nine United States Veterans Administration opioid agonist therapy clinics. Drug andAlcohol Dependence, 2004, 75:97-106.

13 Chambless DL, Baker MJ, Baucom DH,et al. Update on empirically validated therapies, II. The Clinical Psychologist, 1998, 51(1):3 - 16.

14 Fonagy P. Evidence-based 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ies.In:PDM Task Force. Psychodynamic diagnostic manual. Silver Spring, MD: Alliance of Psychoanalytic Organizations. 2006.765-818.

15 Caligor E.Treatment manuals for long-term 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 and psychoanalysis. Clinical Neuroscience Research, 2005, 4: 387-398.

16 BarkhamM,Mellor-Clark J. Bridging evidence-based practice and practice-based evidence: Developing a rigorous and relevant knowledge for the psychological therapies. ClinicalPsychology andPsychotherapy, 2003, 10: 319-327.

17 Chambless D. Empirically validated treatments-What now? Applied and Preventive Psychology, 1999, 8: 281-284.

18 Rayburn NR, Davison GC. Curriculum and training reform in clinical psychology: Improving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practice. Applied and Preventive Psychology, 2002, 10: 265-273.

19 Addis ME, Krasnow AD. A national survey of practicing psychologists' attitudes toward psychotherapy treatment manual.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0, 68: 331-339.

20 Chambless DL, Ollendick TH. Empirically supporte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Controversies and evidenc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1, 52: 685-716.

21 WeelC,Knattnerus JA. Evidence-based interventions and comprehensive treatment.The Lancet, 1999, 353: 9156-9163.

22 Barlow DH.主编.刘兴华,黄峥,徐凯文,等译.心理障碍临床手册,北京:轻工业出版社, 2004.

23 张新凯, 吴文源, 张明园. 社交焦虑障碍的认知行为集体治疗的初步结果. 上海精神医学,2005,17(3):129~132.

篇11

Application of Drugs in Psychotherapy

The authors reviewed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drugs on psychotherapy. The application of drugs based mainly not only on diagnostic types and subtypes, but also on the goals and stages in the treatment process. Psychodynamic meanings about medication in psychotherapy we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Pharmacotherapy, Psychotherapy

早在五十年代中期,美国精神病学和其它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对药物治疗单用或结合心理治疗就存在分歧[1]。随着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经验的积累,另有一种逐渐增加的倾向则是主张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结合[2]。本文就心理治疗过程中药物使用的有关作一综述,药物治疗对心理治疗可能的,哪些情况需要用药、用药可能出现的心理动力意义等。

1 药物对心理治疗的可能副作用

(1)药物导致症状减轻,病人寻求心理治疗的动机减弱。大多数精神药物能有效地缓解病人的精神烦燥,神经症性焦虑,或其它症状,这样病人对心理治疗的动力将会大大减弱[1]。根据这一假设预测如药物太有效,病人就不再寻求心理治疗,因为他已从症状减轻中感到满意,于是停止进一步的深层次的人格特征的改变[3]。

(2)药物治疗削弱病人的防御能力。一种药物的药理效应会过早削弱一些重要防御功能,接着会发生症状替代或其它症状形成的补偿机制。有人报道心理治疗实践如催眠治疗后可能会有新症状的形成[1]。这是假设症状在冲突与防御之间维持一种平衡,焦虑、抑郁、紧张过早减轻会扰乱这一平衡而且释放更深层次的冲突[1,3]。

(3)对期望接受心理治疗的病人来说,药物治疗可能产生有害的影响[1-4]。如病人期望心理治疗而给病人服药会有一定副作用。病人会对药物没有兴趣,对药物怕成瘾或怀疑者也可能不服从治疗或不规则用药;另一方面可能使有些病人感到失去自尊,他以把开药方当成外界的一种控制,或认为治疗者认为他已不能处理自己的问题,特别是对有一定文化层次、重视心理治疗和自我实现者。对心理治疗的期望因地位、病人的文化层次不同而不同,在一些相信心理治疗的病人中,用药常被认为是一种失败。

2 药物对心理治疗可能的正性效果

2.1 药物使病人易于接受心理治疗

这一假设最常用于心理和药物结合治疗的原理中。其机制认为是药物的药理作用改善了病人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症状,病人的心理病理和/或情感障碍减轻,继而病人的不适感减少,此时病人能更好地在心理治疗中进行交流和获益[1,3]。一方面,有一定水平的焦虑、恐惧症状对维持心理治疗的动机是很有必要的;另一方面,过度的紧张、焦虑症状也常导致病人有效参与心理治疗的能力下降。

2.2 药物影响自我功能而促进心理治疗

有些药物影响言语技巧、改善认知功能、改善记忆、减少分心,促进注意集中等。这些心理功能或能力是自我功能的主要成份,因为适当的自我功能是参与心理治疗的必要条件,且能增进病人从心理治疗中获益[3]。

2.3 药物促进疏泄

疏泄(Cathersis)是心理治疗的一种基本技术。在癔病的中,一些药物特别是静注巴比妥类药物已用于促进这种效应[1]。这些药物能帮助发现记忆、降低防御、使病人防御的材料进入意识[1,4],增强自我意识感觉、情绪情感、躯体经验的感觉等,以促进心理治疗进程。

3 决定心理治疗中使用药物的因素

许多因素影响心理治疗中使用药物的决定,最关键的是治疗者对治疗的取向及诊断[1,3]。

3.1 治疗者对治疗的取向

领悟取向的心理治疗者较少使用药物[4]。因为使用药物①使治疗者脱离了中立的观察者角色;②也表示一种主动的操纵,使治疗重点转移到对症状的解除;③药物可满足某些驱力,也使治疗关系趋向现实关系;④药物的掩盖了症状,增加理解上的困难;⑤应用药物后,潜意识的心理冲突往往不易被激发出来。但在下述情况下可适当用药:①焦虑过强妨碍治疗进程时;②失眠过于困扰时;③创伤性神经症用药催眠进行麻醉时。支持性心理治疗中使用药物非常普遍。

3.2 诊断

决定用药或心理治疗,诊断是另一关键因素。

重性抑郁或精神分裂症病人特别是急性期,药物治疗仍是非常有价值的[1,5]。中度以下非精神病性抑郁病人对认知心理治疗或抗抑郁剂哪种反应好些仍无定论。一般认为结合认知治疗和药物治疗对急性期反应并不比单药治疗优越,但对于复发预防方面,大多数研究认为认知治疗单用或结合用药优于单药治疗。慢性抑郁病人对药物和心理治疗两种方法比急性抑郁者都要差。有家族抑郁史、REM潜伏期缩短者对药物反应较好[1,6]。

不少研究者将心理社会干预方法应用到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5,7,8]。但一般认为,没有适当的药物稳定,单从心理治疗不能取得效果。也有研究提示:在药物的维持下,采用社交技能训练如角色扮演、练习、家庭作业等不失为改善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9],使病人在缓解精神症状的同时获得一些社交知识和技巧。也有研究者对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不同家庭干预计划的研究[1,10-11],这样能有效减少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复发倾向,病人的社会功能可能得到提高。

强迫障碍中不同亚型治疗选择不同。只有强迫思维无仪式动作者药物治疗为首选;有仪式行为的强迫症患者,既可用药物也可单用行为治疗;有妄想信念或合并重性抑郁等强迫症患者,往往先用药物控制某些病态信念或症状,再合并行为治疗消除一些仪式动作。焦虑症本身具有生理和心理两种成分。生理症状如自主神经过度活动、运动紧张可通过抗焦虑药物的应用得到缓解,但心理症状如不合理的恐惧、害怕、担心及人际关系困难,则要领悟取向心理治疗、认知治疗或行为治疗来改善。对严重源于心理冲突或同时存在人格障碍者需更深层次的心理治疗。

人格障碍患者对心理治疗有特别的阻抗,倾向于破坏性的治疗性移情。鉴于此,临床医生提出了各种治疗方法,如采用抗精神病药物。有调查认为56%的门诊此类病人接受药物治疗[1],但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均有非常高的脱治率。药物与心理治疗结合使用,借药物帮助病人获得情绪气氛,病人能更好地利用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反过来也可增加服药的顺从性,这种结合治疗的方式也许能使脱治率得到一些控制。

神经性厌食被认为是有多种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缺陷的一种障碍,需要药物和心理治疗结合。药物主要处理体重低、抑郁、强迫焦虑等症状,心理治疗主要处理摄食行为、社交技能缺陷、家庭交互影响、害怕成熟、独立及体象的歪曲等。

总之,药物和心理治疗的选择性涉及不同的诊断及同一诊断的不同亚型。

3.3 治疗背景

药物治疗家与心理治疗家分开进行与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国外问卷调查显示:心理治疗家治疗的病人中79%接受了药物治疗,精神病学家治疗的病人中63%接受心理治疗[1]。国外大多数情况是心理治疗者不能处方药物,而需要医生开药,精神科医生由于时间知识的限制,不能同时提供心理治疗,这种三角关系会使病人得到更丰富的治疗计划,但也让病人对两种不同的观点和知识背景感到迷惑[1,12]。国内大多数心理医生曾经从事过精神科工作,有处方权力。也有纯心理系毕业从事心理治疗不能开处方的,这样,心理医生同时可以开处方的则合并用药的机会较多,心理治疗家不能开处方的则要另外的医生开药,合并用药的可能性相对较少。如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是不同医生进行的话,就要协调好其中的关系,避免两个医生间出现分裂的倾向[2]。

其它因素还包括治疗形式(个别、团体、家庭或婚姻治疗)、治疗会见频度和长度、治疗目标(最小花费、症状减轻、复发预防、人际改变等)、药物的种类、服药方式等[1,3]。

4 心理治疗中用药可能的心理动力学意义

篇12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游戏;音乐;语言诱导

一、探讨“游戏、音乐、语言诱导”综合疗法的必要性

1.大学生心理问题使人震惊

根据一次以全国12.6万名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有20.23%的人有明显的心理障碍。新华网报道,2006年9月中国科大刚刚完成的全校2006级新生心理健康普查表明:存在心理问题需要心理援助的新生约占总人数的8.3%,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约占27%,两项合计有三成多的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个结果与以往四年的调查结果也基本吻合。更为令人不安的是,全国其他高校的调查结果也与此有惊人的相似。心理专家在研究中发现,心理问题在学生中随学历升高呈倒金字塔排列状态,到了研究生阶段出现“井喷”现象。

2.大学生心理问题亟待解决

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教授区鹄呼吁,尽快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体系。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部门对此也十分重视,要求每个高等院校必须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尽管如此,有些情况仍然不容乐观。根据若干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的老师反映,目前大学生心理障碍人数比例如此之高与前来咨询的学生人数之少两者极不成比例。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很多,在此不一一分析。

3.我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法相对滞后

我国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较晚,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技术相对单一落后,“语言谈话式”的方法仍是大多数心理疾病治疗的主要方法。对于有些心理疾病或病情较轻的患者来说,这些方法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和治疗作用,但对一些特殊的复杂的心理问题,语言“谈话”疗法的效果就不明显。另一方面,当今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如此之高,采用一对一的传统“谈话”式的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开展对大学生心理疾病的调节与治疗方法的研究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游戏、音乐、语言诱导”综合疗法

“游戏、音乐、语言诱导””综合疗法就是将多种心理治疗方法根据不同人群、不同训练目的,采用不同的游戏、不同的音乐以及不同的语言诱导内容的有机组合,是一种集体心理治疗方法,是笔者观摩学习多场国内外心理训练以及自己20多场次临场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它从内容与效果上看是心理治疗,从形式上看则是一种“体验式”的心理训练。心理治疗与心理训练二者在基本概念、工作主体、工作对象上虽有差异,但又有密切联系。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与人的和谐发展。

二、综合疗法场地的布置及要求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在人生经历中,每个人也不可能都能遭遇“适当刺激量”的生活事件来锻炼自己。当一个人遇到超过自己心理阈值的生活事件刺激时,就可能产生心理疾病。所以要想让学生在几天时间里心理就有较大的变化、行为方式有较大的改变,必须从多方面、多层次,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营造出一种特殊环境气氛,让学员去感受、体验。也就是说要尽可能逼真地模拟出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场景,把人生的喜、怒、哀、思、悲、恐、惊浓缩在培训场内,把还未经历过的感觉进行预演,让治疗者心灵遭受冲击,通过多级别的重复的“挫折活动”的感受和体验,逐渐提高受治疗者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免疫能力。因此,培训会场的场景布置,是营造气氛的重要条件,如果没有一定的会场环境氛围,几乎就很难达到训练的效果。

1.场地大小的选择。场地的大小应根据培训人数而确定,过大使人感到空旷,气氛很难凝聚,过小很多活动难以安排。我们根据二十多场次的训练经验及实验效果,认为每次训练人数应控制在60~120人为宜。

2.舞台的要求。会场需要搭建40cm左右高的台阶作为舞台。这一方面可使讲师与学员之间保持适当距离,使学员有一种神圣、严肃、居高临下的感受;另一方面,讲师动作语言易被学员观察,同时学员的反应也容易被讲师看到,从而使得双方的信息、感情的交流比较畅通。

3.会场的灯光及窗帘。灯光和课程内容的结合,灯光和音乐的结合,及灯光切换与场景的变化等,是心理训练效果好坏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心理学的研究已表明,光线对人的心理状态有较大影响,光线强使人易兴奋,光线暗则有助于人回忆、沉思、睡眠,也有助于心理障碍者的“自我表现”。所以我们要求训练场所的光线明暗能调节,如果能调节光线的色彩则效果更佳。

4.音乐及音响的选择。音乐的渲染,是培训中营造环境气氛最为重要的方面。如果没有一套音乐的配合,环境气氛的营造就很困难,训练效果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从审美心理研究的角度来看,听觉对人的心理产生的作用远大于视觉。因为听觉产生的形象是朦胧、虚无、飘渺,能给听者留下极大想象空间和余地;同时,音乐的节奏模式和曲调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体的节律存在着奇妙的共通。所以音乐对人的感染可以说比任何艺术都要广泛。

5.会场内的标语布置。为了增强会场的气氛,场内应根据训练对象及训练目的,张贴一些标语、口号,以鼓励人奋进,启发人思考。

三、综合疗法内容组合

1.认知疗法。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认知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特别强调从人内部心理过程去解释人的行为,认为人的大脑实质上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从外界获得的信息都必须经过个人的认知结构的重新加工、组合,然后才会导致相应的行为反应。而每个人的认知结构都是一个人生活经历的产物,是由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构成的。因此每个人的认知结构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同样的事物,由于认知不同,而会有不同的主观性认知范围,也就是说人的不良心理和行为都是由于人的不良认知造成的,因此必须尽力改善和提高学员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看法和态度。我们主要采取理论疏导,分组讨论等方法重建认知。

2.“家庭”疗法。把学员随机分成若干小组,8~10人组成相当于一个家庭的组织,并选出组长,即一个“家庭”的领导者。培训中的所有活动,均以小组为单位,学员们在小组中很容易熟悉、了解、沟通,心理易得到安慰。在训练中我们发现,“家庭”疗法具有以下作用:(1)减轻心理压力;(2)得到多种信息反馈;(3)友情温暖感;(4)归属感。

3.放松疗法。此法又称松驰疗法。它是一种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降低呼吸水平,改善机体紊乱状态的心理治疗方法。我们采用的办法有:(1)课间放松操;(2)早晨上课前以“人生回忆”与“拥抱每一天”为主题的音乐语言引导;(3)中午采用印度瑜珈音乐和语言诱导午间休息。

4.音乐与歌咏疗法。在训练中,我们没有单独使用某种音乐,而是与各种活动或游戏配合,来营造出某种特殊的气氛,以增强训练的感染力。如为不辜负父母培养,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所设计的烛光晚会,音乐选用《烛光里的妈妈》、《爱的奉献》等。培训中的不同活动,都应根据其内容目的,选用不同的音乐。

5.游戏疗法。游戏训练是寓教于乐的有效方法。它原先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培训现场气氛,提高参加者的好奇心、兴趣及参与意识,并改良人际关系。我们的训练有一些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但仅仅安排一些简单的、调节气氛的游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还设计了一些具有高度的情景性、虚拟性和生动性的游戏,使学员通过游戏,能感悟到游戏与自身生活、工作中的共同要素,并引导学员对学习内容、游戏内容进行反思总结,从而改善学员的认知能力。

6.行为疗法。行为疗法种类较多。我们在培训中,主要选用了强化疗法、发泄疗法、模仿疗法、学习疗法等。我们根据培训目的专门设计了一些具体活动,让这些行为疗法具有可操作性。

7.心理剧疗法。预测生活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挫折或失败,并以此为题材创作出小品或微型话剧,用音乐、灯光及语言或配合简单道具,营造出真实的气氛,让学员扮演其中的角色。通过心理剧的表演,让学员体验和感受剧中角色的坎坷经历。这样表演,学员不仅可以进入角色,也可以使具有同样问题的其他学员受到感染和触动。心理剧的创作应根据培训的内容和目标来确定,如以大学生恋爱失败或求职失败为题材创作的短剧。

上述这些方法,在培训中要进行科学的安排和有机的组合。一般是以认知疗法为先导,教育内容与其他方法交替进行。活动的安排还要根据人的感情发展变化来组合,教练员要善于把握训练的火候,让学员在不知不觉中,使情绪发展到。

参考文献:

[1]杨箐,李曼丽.当前美国企业培训的现状、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14~19.

[2]赵慧琴.音乐功能的生理心理层面透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109~110.

[3]周庆功.改善心理障碍的几种运动处方[J].体育与科学,1999(9):61~64.

[4]余祖伟.心理训练探微[J].阴山学刊,2001(2):85~88.

[5]李玮,杜健梅.企业培训效果不佳的原因[J].企业管理,2002(7):64~67.

[6]朱乾涵.体验式学习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J].当代经济,2005(10):78~79.

[7]葛雪松,金维才,葛明贵,吕茵.音乐心理训练初探[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75~76.

[8]刘勇.团体游戏治疗:借鉴与应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09~113.

篇13

关键词:音乐与治疗;科学依据;音乐心理治疗;音乐行为治疗

虽然中国古代就提到过音乐与治疗之间的联系(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和),但现代意义上的音乐治疗还是一个新兴学科。从美国1950年建立音乐治疗学会至今仅半个世纪, 该学科已获得了比较快速的发展,目前,近50个国家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音乐治疗,许多国家成立了音乐治疗学会、协会,甚至有些国家还可以为专业人员颁发音乐治疗师资格, 成为政府认可的职业,如美国就有由音乐治疗学会注册的3000 多名音乐治疗师在各种医疗部门工作。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也发展起了自己的音乐治疗。1980 年美国阿利桑那州立大学人文系副教授、美籍华裔音乐治疗专家刘邦瑞先生,在中央音乐学院的一次讲座中,介绍了“音乐治疗学”,第一次将现代意义的音乐治疗介绍到中国。在随后的几年里,音乐治疗开始在我国正式起步。沈阳的某部队医院在1981 年开展了音乐电疗。1988年6月,中国音乐学院成立音乐治疗专业。1989 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成立。在这以后的二十多年中,音乐治疗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精神科应用得最普遍,大部分精神病院都建立了音乐治疗室,许多医院都成立了课题组,对音乐治疗的疗效进行观察分析。

那么,音乐治疗到底有没有其科学依据呢?我们知道,音乐通过听觉器官将声波送至大脑,可以对不同的身体组织器官产生不同的生理反应,甚至可以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比如,人类的中枢神经自主脉冲频率在30秒左右。在音乐分析中很巧合地发现:莫扎特的音乐韵律差不多刚好每30秒达到一个高峰,因此听莫扎特的作品可以促进人体的内稳态,减少紧张焦虑,身心放松。具体来说,人体的皮肤和肌肉会产生每秒十次左右的微弱振动(α波),而当受到外界的刺激时,这种α波会由每秒十次左右加快到每秒钟二十次左右,变成速波(β波),这种波动在神经系统表现为脑电波。音乐是由紧张和松弛的力度变化组合而形成的,人们在听摇篮曲等轻柔徐缓的乐曲时,在大脑皮质部位会产生慢速的脑电波(α波)。当听到热烈、欢快、急促的快速乐曲时,脑电波会转换成速波β波。医学家们正是利用了音乐对人体脑电波的影响而把音乐做为治疗的手段。

音乐治疗是应用性的学科。具体来说,主要分为运用心理分析的音乐心理治疗和运用行为疗法的音乐行为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可以分为聆听法、主动参与法、即兴法及其他方法几大类。

一、聆听法。聆听法是一种接受式音乐治疗,顾名思义,它是通过聆听特定的音乐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各个国家因其文化历史不同和技术条件的差异,可以有不同的具体治疗方法。比较有特色的有印度的“超觉静坐法”,日本的“音乐冥想法”,美国的聆听讨论法和音乐想象法。此外,不少医院和治疗机构以前也采用“音乐处方法”,即医师根据病人的情况开出“音乐处方”,给病人聆听音乐来进行疾病治疗。但该方法本身多少带着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 随着西方特别是美国音乐治疗的传入以及国内心理治疗的发展,这一方法正在被改造,许多医院的音乐治疗室都与行为治疗相结合,发展了更新的技术方法。

二、主动参与法。主动参与法也叫“参与式音乐治疗”(Recreative Music Therapy),即引导病人直接参加到音乐活动中去,以得到行为的改善。比如,通过歌唱、击鼓、吹弹乐器等主动参与的形式,不仅可以促进患者的心肺功能,还可以发现和解决病人的某些心理疾病。以“节奏节拍练习法”为例,通过节奏练习可以发现:有的人节奏形象过于迟缓,行为量过少的人,则会显出目光呆滞、情感淡漠,使人想到抑郁症患者;而节奏形象过于急促,常激动不安、情绪亢奋,便可能患有狂躁症的可能。通过参与音乐活动使之建立健康的心理节奏,并让这种节奏充满活力,是这种治疗方法最重要的方面。此外,针对儿童学习困难和各种身心障碍的音乐治疗也属于这一范畴。

三、即兴法,即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在欧美国家应用得非常普遍。医师选择钢琴,或简单的打击乐器和旋律乐器,引导病人随心所欲地演奏,并可以从中发现病人内心的情感和心理症结,还可以通过集体即兴演奏帮助病人学习适应社会、改善人际关系。此外,还有人把本用于儿童的奥尔夫教学法用于成人的音乐治疗,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其他音乐治疗方法。其他音乐治疗方法包括一些特殊领域的音乐治疗,如帮助产妇分娩和胎教的音乐、用于麻醉术和止痛的音乐疗法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按照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将五音与五行、五脏对应,也编制出一些音乐材料用于治疗,是中国推出的音乐治疗方法。

现代音乐治疗从起步到现在,已经得到了长足发展,并且在心理、精神治疗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疗效。但是,音乐治疗也不是万能的。比如,人如果出现了器质性病变,音乐是无能为力的,必须经过药物的治疗,音乐最多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功效。因此,我们要理性的看待音乐治疗,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作用。

愿我们的生活充满音乐和健康!

参考文献:

[1]张鸿懿.音乐治疗学基础[M].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

社,2000:124.

[2]张前.音乐欣赏心理分析[M]. 北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

社,1983:53.

[3]陈丽霞,王宝龙. 从音乐治疗学谈起[J]. 乌鲁木齐职业

大学学报, 2006, (4)

[4]程梅.音乐治疗疾病[J]. 中国中西医结合,2002,(01)

篇14

【关键词】心血管性神经症;综合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143-01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心血管性神经症的认识不断深入,心理治疗、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已成为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上述基础治疗结合药物治疗的综合疗法已成为心血管神经症的主要治疗手段。我院从2008年6月至今,接诊35例心血管性神经症患者,对这些患者主要采用综合疗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8年6月至今,来我院门诊就诊的心血管神经症患者35例。其中,男10例,占总人数的28.57%;女25例,占总人数的71.43%。年龄35~55之间,平均年龄42.3岁,病程0.5~2年。全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心慌、气短、胸闷、头晕、耳鸣、多汗等症,经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2 治疗方法

2.1 西药治疗:常用药物有镇静安定药、抗抑郁抗焦虑药、抗心律失常药、β受体阻滞药、营养及调节神经药等[1]。另外,不同的临床表现可以采用不同的西药进行治疗,例如本例中有5例患者临床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为主,治疗中给予β受体阻滞药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7例频发期前收缩患者,治疗中适当选用了普罗帕酮、莫雷西嗪;而对4例偶发期前收缩及心悸的患者,并没有采取药物治疗,向患者解释症状,从而得到患者理解与配合。本组中有9例患者伴有焦虑或抑郁症状,治疗中采用抗焦虑药如苯二氮

艹卓类、丁螺环酮等,抗抑郁药如氟西汀、米氮平等。

2.2 中药治疗: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中药针剂为刺五加注射液,该药为纯中药制剂,主要成分为异嗪皮定、β-谷甾醇、琥珀酸等,其中丁香甙和紫丁香树脂酚双葡萄糖甙具有抗疲劳作用,为治疗心血管神经症提供了化学物质依据[2]。本组患者中根据症状反应,对6例胸闷气短、头昏头痛、疲劳、睡眠障碍等症状的患者采用纯中医治疗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刺五加注射液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刺五加注射液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兴奋和抑制双向调节平衡作用,有抗疲劳、抗应激、降低心率等多重作用:对胸闷气短、头昏头痛、疲劳、睡眠障碍等症状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能够克服西药在治疗时的不良反应。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治疗效果显著,疗程短,但容易产生抗心律失常、镇静安神及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中药治疗作用较温和,但对部分伴有心律失常及较重焦虑和抑郁症状患者疗效欠佳,因此在本组中,对4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本症,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一种良好的治疗方法。例如尽管刺五加注射液对胸闷、心悸气短、头昏头痛、疲劳、睡眠障碍等症状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对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一般,因此治疗中酌情与抗心律失常药合用,效果显著。

2.4 心理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的发生与精神、心理因素关系十分密切,患者的精神痛苦远重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因此,治疗中除了运用药物治疗外,要反复耐心地向患者解释病情,让其意识到此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治疗中要尊重患者,耐心倾听他们对病情细节的描述,准确掌握其发病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在本组35例患者的治疗中,均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患者在极其放松的情况下,自愿配合治疗,效果尤其显著。

2.5 运动治疗:治疗过程中,要鼓励患者正确认识病情,合理安排工作、参加社会活动,进行适量的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才有利于患者摆脱疾病的困扰,缩短治疗时间。治疗过程中,对35例患者进行锻炼,活动的要求,其中19例患者坚持不懈,自始至终坚持锻炼,与另外16名患者相比,这些定期参加运动的患者,病情恢复快,治疗时间比预想缩短,因此,体育锻炼也是治疗心血管性神经症的重要治疗手段。

3 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患者的治疗情况,将治疗评定标准规定如下: ①显效:症状明显改善;②有效:症状有所改善;③无效:症状无改善。

3.2 结果:根据治疗评定标准,35例中,显效21例(60.0%),有效9例(25.7%),有效率为85.7%。

4 讨论

关于心血管神经症病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科学依据,可能与神经类型、环境因素和性格有关。患者神经类型常为抑郁、焦虑、忧愁型。当精神上受到外界环境刺激、工作紧、压力较大时很容易导致发病;另有部分患者缺乏对心脏病的认识对疑似症状产生过度忧虑而诱发本症。对于心血管性神经症的治疗,不同的学者提出不同的质疑。有学者认为中医治疗运用辨证施治原则,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小,因此,中医治疗对心血管性神经症的治疗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有学者主张采用西医治疗;随着医学界对心血管神经症的探讨不断加深,后来又出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此病的说法;而现代的治疗方法则是以中西医结合、心理治疗、运动治疗相结合的综合疗法为主。另外,在采用西药治疗此病时,对于合并焦虑症的患者使用抗焦虑药物的使用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且不能长期使用,以防出现严重副作用如心律失常、传导阻滞等。

参考文献

[1] 王淑艳,王林,刘海波.心血管神经症的现代治疗[J].医学综述,2008(9):2830-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