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0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血管外科手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血管外科;护理质量;安全管理;一站式杂交
血管外科是针对除心脑血管疾病外的外周血管疾病开展预防、诊断、治疗的一个新型外科学分支学科,主收治静脉曲张、动脉狭窄与闭塞、静脉血栓等血管病,手术与介入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但因血管外科发展时间尚短、部分技术仍不成熟,围手术期护理难度较大。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30例复杂血管外科手术患者的护理过程与结局,总结护理经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某院2013年1月~12月收治并行外科手术治疗的血管病患者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32~72岁,平均(55.2±15.7)岁。疾病类型:主动脉夹层12例、骼股静脉栓塞致破裂8例、动脉窃血综合征4例、腹主动脉瘤4例、复发性脉管炎1例、重度下肢静脉血栓1例。
1.2方法 护理路径:①强化术前心理护理与访视:?详细告知手术目的、方法,着重强调可能出现的疼痛,让患者有心理装备,有助于提高患者疼痛耐受;血管疾病治疗不易,此次研究中多数患者久治不愈,承受巨大的心理负担,护士的理解与支持、倾听患者哭诉有助于增强患者治疗信心;?术前1d:巡回访视,据会诊意见,核对信息,核对患者适应证、禁忌症情况;②术中配合:?术中巡回护士配合:建立2条颈外静脉通路,麻醉后协助取合适手术,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并立即通报,据医嘱及时处理;?器械护士配合:准备器械车,分门别类放置于指定位置,并在术中紧密配合医师操作,避免杂乱,回收暂不使用器械;③安全管理:?严格的术中查对,护士应对器械、耗材仔细查对,确认开封、使用、遗留情况;?严格的医嘱查对制度,口头医嘱需二次核对,并签名、记录执行时间;?一对一向病房护士交接使用药物;④应急护理预案:?建立预防出血应急预案、感染应急预案、坠床与坠床应急预案等;?完善应急预案的操作流程;⑤明确护士权责:?巡回护士应通晓手术护理流程、高危环节,具有较强的风险意识与安全管理能力,发现、处理不安全隐患;?据年资、经验、业务能力划分护士能力等级,不同等级护士具有不同的权责;⑥术后护理:循证护理,以预防、处理并发症为主:?叮嘱患者术后卧床休息,为预防出血,术中常应用肝素、提高缝合标准、测压;若出现出血,视出血情况对症处理;禁止按摩、挤压、搬动、热敷等操作,饮食应以清淡、半流质食物为主,以促进大小便通畅;?针对有跌倒、坠床风险者,注重巡视,督促家属监督;?对术中出现异常情况者,应据临床表现评估术后并发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提高监护标准,如部分患者术中及术后出现皮肤苍白、体温下降、脉搏减弱、局限性肿胀等症状,可能为血栓形成,应采取积极的抗血栓措施,如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1-3]。
2结果
30例复杂血管外科手术均获成功,术中及术后均未见相关并发症,治疗效果满意。患者满意度调查,满意率100%,护理工作获得手术医师的广泛好评。
3讨论
复杂型血管外科手术难度相对较高,病情特殊,医护人员经验难免不足,手术风险较大,因此护士应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与应急能力,术中出现严重并发如大出血时,仍能遵照医嘱高效操作[3]。本次研究中通过术前会诊制定详尽的护理路径、应急预案,可有效保障手术安全、提高应急能力。如在利用介入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时,血管破裂的风险较高,故制定血管破裂应急预案非常必要,有助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目前,血管外科开展较为广泛的杂交手术吸收了外科手术与介入手术的优点,疗效较显著,相较于单纯外科手术创伤更小,有效的降低了手术及术后护理风险。但杂交护理技术操作繁复,对医护人员相互之间配合能力、手术室管理水平要求较高[4]。本次研究中通过强化术中安全管理、明确护士权责,有效的保障了手术安全。30例手术均获成功,术中未出现1例严重并发。
复杂型血管外科术后护理非常关键,术后并发主要包括血栓、切口感染、肺栓塞等,据不同疾病类型还可并发动脉血管破裂、血管炎甚至大出血,复杂型血管外科手术基本护理内容包括:①绝对卧床休息;②预防性抗栓塞、抗感染措施;③体征监护,如血压、心率监护;④综合护理如饮食调节、家属陪伴、心理护理等[5]。复杂血管病手术护理的技术性、针对性较强,要求护士有较强的综合护理能力、医嘱执行能力、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综上所述:复杂血管外科手术风险较高,临床护理技术性强,医院应注重手术室安全管理与术后预防护理,以保障手术安全、抑制并发,最终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王深明,王斯文.血管外科现代临床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探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4,34(1):19-23.
[2]吴庆华.重视血管外科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0,25(9):547-549.
[3]施敏.血管外科护理质量和安全管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8):412-413.
关键词:心血管外科;手术患者;意外抗体;分布规律
Abstract :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ardiovascular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blood group antibody release accident situation. Methods: randomly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4 to our hospital for surgery for the blood of 6284 patients, the micro column gel method for screening patients with serum antibodies, antibody and antibody screening positive specimens identification. Results: in 6284 serum samples were separated and detected unexpected antibody positive, positive rate was 0.54%. Among them, the male 22 cases (64.71%), Women in 12 cases, accounting for 35.29%, the positive rate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ccident has history of immune antibody positive (19 cases), accounting for 55.88%; Accident no immune antibody positive history, 15 cases (44.12%); In 34 antibody positive samples, in the majority with 51 to 60 years old, 32.35%; Total inspection specific antibody 27 cases (79.41%), And did not check out the specific antibody in 7 cases, accounting for 20.59%. Conclusion: the study and understanding of cardiovascular surgical patients accident antibody distribution, to establish accident antibodies in patients with database, thus for clinical guide difficult blood typing, blood, etc) to provide scientific theory basis.
Keywords:cardiovascular surgery; Surgery patients; Accident antibody; Distribution
在心血管外科临床中,患者在术中、术后往往需要输入大量的血液[1]。尽管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技术中自体输血(autologous blood transfusion)已经熟练的应用与大血管、心内直视手术,既可以节约库存血,又可以减少输血反应和疾病的传播,且不用检测血型及交叉配血实验,但手术时特别是小儿心脏手术转机时的预充量、停机前的超滤等都需要血液的充盈,需要使用去白红细胞,停机后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机采血小板减少术中创面渗血等措施仍需要大量输血。近年来临床输血意外事故的频发,使人们提高了对临床安全输血的重视。合理分析与了解心血管外科手术患者中意外抗体的分布规律,对临床安全、有效输液具有积极的意义。为此,我院对6284例患者的血清标本进行意外抗体筛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于2013年9月~2014年12月来我院行择期手术备血的6284例患者,其中男3260例,女3024例,年龄1个月~80岁,平均为(34.6±3.2)岁。
1.2试剂与仪器
仪器为全自动血型配血仪(西班牙Diana公司生产)、Diamed Techno全自动血型配血仪(美国强生公司生产)。Diana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卡与抗体筛查细胞;DIAMed 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检测卡与抗体筛查细胞。
1.3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卡与室温盐水法进行血清意外抗体的筛查,根据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对抗体筛查阳性标本行2种抗筛细胞筛查,然后送至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进行抗体鉴定。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22.0软件统计,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用百分值表示,以p
2 结果
2.1抗体筛查
2.1.1性别的差异
在6284份血清样本中,共检测出意外抗体阳性34份,阳性率为0.54%。其中,男性22例,占64.71%;女性12例,占35.29%,不同性别之间的阳性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2.1.2免疫史的差异
在34份意外抗体阳性样本中,意外抗体阳性有免疫史者19例,占55.88%;意外抗体阳性无免疫史者15例,占44.12%;免疫史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1.3年龄段分布
在34份意外抗体阳性样本中,以51~60岁居多,占32.35%,显著高于11~20岁、21~30岁、31~40岁、71~80岁年龄段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抗体鉴定
在34份意外抗体阳性样本中,共检查特异性抗体27例,其中2例为多系统混合抗体,分别为抗-c,E和抗-Jkb、同种抗-C,e 和自身抗体,占79.41%;而未检出特异性抗体7例,占20.59%,其中2例无特异性自身抗体。
27例特异性抗体中,除了2例(7.41%)为多系统混合抗体外,其余25例特异性抗体主要包括MNS系统(多为抗-M)13例,占48.15%;Rh系统(多为抗-E)7例,占25.93%;Lewis系统2例(多为抗-Lea),占7.41%,Duffy系统(抗-Fyb)1例,占3.70%;Kidd系统(抗-Jka)1 例,占3.70%;Ii系统(抗-I)1例,占3.70%。
3 讨论
在心血管外科临床手术中患者由于出血比较多,故在术中、术后往往需要输入大量的血液。随着现代临床输血技术的不断进步,因ABO血型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不断减少,因此对ABO血型系统以外的血型系统抗体的鉴定显得更为重要[2]。本研究中,在6284份血清样本中,共检测出意外抗体阳性34份,阳性率为0.54%,与正常人群意外抗体0.2%~2.5%相符[4]。其中,有免疫史者的检出率55.88%,略高于无免疫史者的44.12%。而且本研究中男性阳性检出率为64.71%,明显高于女性检出率的35.29%,可能和我国男性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有关,因本研究例数较少,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中,特异性抗体主要出现在以下几种血型系统中:MNS系统、Rh系统、Lewis系统、Duffy系统、Kidd系统、Ii系统。其中MNS系统抗体分布的频率最高,明显高于其他血型系统;且多为抗-M 抗体,该抗体主要以IgM抗体为主,其活性在4℃下最强,而在37℃下基本无活性,故在人体中不易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5]。需要指出的是,在心血管外科手术中,由于大部分患者需行体外循环或超低温麻醉,若此时输血容易因患者体温过低,使IgM抗体激活补体而引起溶血反应。所以,掌握特异性抗体的分布频率对保证手术中输血的安全性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便于快速找到与患者血型相同的血液;(2)有利于预防在体外循环或低温麻醉时引起的溶血反应等安全隐患;(3)能更好保证择期手术的如期进行。另外,本研究中Rh系统意外抗体占25.93%,仅次于MNS系统,明显高于其他血型系统。在该系统意外抗体中以抗-E抗体居多。若在术中向E 抗原阴性者输注E抗原阳性者血液,则会产生抗-E抗体[6]。由于Rh(E)系统检测并没有列入到临床输血前常规检查项目中,导致临床中因输注Rh(E)血型不合的血液而产生免疫性抗体的病例比较多。因此,在临床手术治疗前,应将患者的Rh(E)抗原检测作为一项常规项目进行检查,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另外,虽然Lewis、Duffy、Kidd、Ii等系统的检出率比较小,但在输血时也应提高对这些系统的重视,以降低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因此,在输血前应做好对意外抗体的快速检测及鉴定。
在临床中使用一种抗体筛查细胞,虽能发现阳性标本,但难以准确鉴定抗体特异性。而联合使用另一种筛查细胞,通过比较两种筛查细胞,并排除可疑的阳性抗体,且在进行抗体鉴定的同时,还能进行筛选式交叉配血,从而确保手术的如期进行。而且,在明确意外抗体为IgM的抗体时,不仅要行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相合外,还要行盐水法相合后才能输注。综上所述,研究与掌握心血管手术患者的意外抗体分布规律,并建立意外抗体分布资料库,并根据其分布频率及结合抗体筛查结果,从而提高输血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阳丽梅,黄旭慧,眭玉霞,等. 心血管外科手术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临床评价[J]. 中国药房,2013,16(6):486-489.
[2]列海涛,叶水军,谭泳泉. 1217例输血患者意外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 白求恩医学杂志,2014,17(3):218-220.
[3]徐继勋.输血前意外抗体筛查与临床安全输血[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版,2010,28(23):464-466.
[4]夏永刚,高烽华,于艳文,等. 输血前患者意外抗体检出率及分布情况调查[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17(4):250-252.
由于心脏手术风险大,操作程序复杂,需要手术团队(医生组、麻醉组、机器组、护理组)密切配合、团结协作才能顺利完成[3]。为了保证全程化连续性无缝隙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开展。笔者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组织手术团队共同外出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手术室的护士参加病房及监护室的各种培训,了解病房监护室的工作内容,流程及性质;病房及监护室护士到手术室参观学习,了解手术步骤,手术配合及术中观察要点;选择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培训团队(医生组、麻醉组、机器组、护理组),对各个专业进行培训。现将本院手术部在心血管外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3年2月在本院行心血管外科手术患者712例,其中男439例,女273例,年龄0~78岁,平均(38.34±6.21)岁。
1.2 术前准备
1.2.1 手术室护士准备 术前1 d根据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对疾病的掌握情况,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等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宣教计划。采取向患者发放心脏外科知识宣传手册,利用图片、视频等工具,讲解心脏疾病的高危因素,发生原因,形成机制,常见症状以及危害,提高患者对心脏疾病的认识,了解预防心脏疾病发生的重要性,并提高术后对心脏疾病的警惕。同时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并且进行相应的心理指导,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相关不良反应进行教育,从而使患者以较为良好的状态进行手术治疗[4]。手术当日巡回护士在术前应备好术中所需一切物品,将患者安置于合适的,注意保暖,开放静脉通路,协助麻醉医生诱导插管及做好颈内静脉穿刺、桡动脉穿刺等操作。给患者做留置导尿,放置直肠和鼻咽温度探头,安置患者于手术,充分暴露术野,同时要注意手术患者易受压部位皮肤的保护,均应加衬垫。
1.2.2 病房护士准备 术前备皮,准备患者用物(手术衣、病历、影像学资料、术中用药)。
1.2.3 麻醉医生准备 做好术前谈话,签好麻醉协议书,按照手术物品准备清单,认真备齐术中所需物品。
1.2.4 手术医生准备 完善各种检查项目,手术所需特殊物品,标注于手术通知单,做好术前标示,如有特殊情况,提前于手术部护士长联系。
1.2.5 体外循环医生准备 根据手术医生习惯、特殊要求及患者情况备齐手术所需物品。
1.2.6 确保患者安全从病房至手术间 心外科巡回护士不参加晨会,确保手术患者接到手术室后可以直接进入手术间,确保患者安全。危重患者,有主管医生提前通知麻醉师及手术室,以便提前做好准备,由病房护士或者监护室护士及主管医生将患者安全送至手术室。
1.2.7 细心的护理配合,提高团队的服务意识 手术室护士应提前对其所准备配合的术式及主刀医师的手术习惯作一个详细明确的了解,在术前做到心中有数,在手术过程中积极主动配合。强化业务培训,提高技术水平[5]。只有团队配合默契,医生心理放松、愉快,手术才能顺利完成[6]。提供无缝护理,要为患者提供安全、科学、优质的全程化手术室护理服务。仅仅靠护士把工作做好还不够,需要多部门的团结协作,让优质护理贯穿整个手术过程[7]。
1.3 全程化连续性无缝隙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术中护理要点
1.3.1 褥疮的护理 心脏直视手术是一项艰巨而细腻的工作,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较长。手术过程中需进行体温的升降控制,使患者全身抵抗力受到明显影响,因此极易产生褥疮[8-9]。制定压疮风险评估表,对于高危手术患者采取防护措施。(1)防护措施:平卧位时,骶尾部、足跟是人体承受压力较大的部位,用弹性较好的垫衬垫。在摆放及其他护理操作时动作应轻柔,移动时,避免因拖拉等动作引起皮肤表皮擦伤。如果皮肤组织耐受性下降,使用褥疮贴或贴上透明水凝胶敷材保护受压部位的皮肤。(2)持续护理:做好与监护室护士的认真交接,继续采取防褥疮措施,对于臀部有压红的密切观察其变化,并采取有效措施。
1.3.2 体温护理:近年来,心脏直视手术围术期体温的监测和调控越来越受到重视。低温可引起寒战、心肌缺血、低氧血症、使麻醉药效能延长、切口感染、延迟恢复等。体温监测有助于尽早发现低温,尽快对症处理,避免引起不良后果。(1)防护措施:在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期,应采取综合性体温保护技术(现代化层流净化百级手术室环境温控可调设备、变温毯、热气加温仪、输液输血加温仪、输入的液体和使用的冲洗液均经过设定温度为37度的恒温箱恒温),努力维持患者体温[10-11]。特别在CPB停止至手术结束这段时期,避免因各种因素引起患者低温而造成不良影响,以保证手术结束时,患者的体温在正常范围内。(2)持续护理:继续采取保温措施,及时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与监护室护士的认真交接。
1.3.3 出血的护理 体外循环可造成血小板聚集、黏附、变性并激活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消耗,同时激活纤溶系统,引起凝血机制紊乱,以及手术后早起鱼精蛋白中和肝素不足,都易引起出血[12]。(1)防护措施:查ACT及时中和肝素,防止出血;术中使用血液回收机,减少血液的浪费;准备婴幼儿及成人开胸止血箱在紧急情况下可在监护室进行抢救,事先备齐用物赢得抢救时机。(2)持续护理:观察生命体征判断有无低血容量;观察引流管的颜色及性质及时挤压引流管,防止引流管堵塞心包填塞。
1.3.4 血钾的护理 CPB过程中由于血液的稀释,低温等往往会导致钾浓度降低;术后血糖应激性升高时,尿量急剧增加,血钾浓度也相应降低。应用胰岛素后,细胞外钾离子转入细胞内,血钾浓度降得更低,易诱发心律失常。术中及术后均应密切观察血钾变化。
1.3.5 血糖的护理 CPB周期间,由于血液的稀释、麻醉、降温和复温 过程以及大剂量肝素和皮质激素的应用,共同导致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内源性葡萄糖生成增多导致高血糖。
1.3.6 管道的护理 正确标明,妥善固定各种管道。
1.3.7 患者隐私的护理 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必须暴露隐私部位的操作时,应主动给予遮挡或保护,应从时间和程度上尽量减少患者的暴露;特别是部分患者在异性面前过多的暴露肌肤会自觉有损自尊和形象。患者进入手术室和送回病室转运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1.3.8 患者安全转运的护理 确保患者从手术室转至ICU,事先准备并检查好呼吸机、微量泵、监护仪,并确保其正常使用。提前通知ICU做好一切准备,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1.4 术后交接 完善交接制度,确保患者安全建立手术室与病房。ICU患者交接制度和流程,确保手术患者交接安全。
1.4.1 术后交接内容 交清麻醉情况及注意事项;交清患者手术情况、部位、病情等;交清各种引流管的名称、放置部位;液体的名称、浓度、液量、开始输入的时间,必须有输液条。
1.4.2 术后监护内容 心电监护、呼吸机、颈内静脉、气管插管、桡动脉、引流管、尿管。
1.4.3 术后随访 术后第2天前往病区进行回访,让患者更感重视和温暖。先查看患者术后的病历资料,了解病情,询问术后恢复情况,例如切口情况、大小便、饮食、术后是否有发热症状等。观察固定处皮肤有无压伤、是否有引起神经循环障碍,就患者不适的现状给予解释、安慰及恰当处理。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术后注意事项,询问患者对围术期护理的满意度及意见,做好患者满意度调查。
2 结果
使患者在每个环节都能感受到热情、周到、细致的服务,患者满意度由原来的95%增长为98%。同时也增强了护士的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了护士的自身能力,减少了差错事故的发生。
3 讨论
手术室通过开展全程化连续性无缝隙优质护理服模式,增强了手术室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形成了主动为患者和手术医生服务的理念,使患者在顺利接受手术时心灵亦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优质护理服务不仅化解了医护、护患之间的矛盾,还增强了医务人员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进一步提高了护理质量。建立全程化连续性无缝隙优质护理服模式,是手术室改进护理模式,拓宽服务范围的需求,也是手术室优质护理的内容,应该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开展。
参考文献
[1]梁丽珠.优质护理服务在基层医院手术室中的开展应用[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10(1):76-77.
[2]于水情.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1):66-68.
[3]黄孝迈.现代胸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80.
[4]何谏齐,张志慧,曾秀仪,等.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建立[J].广州医药,2011,42(6):73-74.
[5]李福宣,白晓霞,敬洁,等.手术室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7):135-137.
[6]曾成.舒适护理干预对机械通气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山东医药,2008,48(45):116-117.
[7]颜仲敏.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手术室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330-331.
[8]李佳春,李功宋.体外循环灌注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25.
【关键词】 体外循环手术 专科护理 护士 在职培训
心血管外科疾病涉及心肺等重要脏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往往具有病情多变、病员所具备的条件差、手术难度大而要求多、医护配合要术高等特点。目前,手术室护士均毕业于普通护理院校,心外科手术学知识非常肤浅,而心脏手术的配合技术更是处于空白状态,专业技术的提高主要靠手术配合过程中的传、帮、带,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我科于2005年至2009年通过对七名护士进行分阶段培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方法
1.1 人员挑选 针对体外循环手术复杂,参加人员多,抢救多、用药多,配合要求快的特点,应在手术室选用身体素质良好、性格内向、情绪稳定有耐心,工作细心扎实,业务技术过硬,思维敏捷,应急能力强的护士配合体外循环手术,器械护士应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行为习惯、文化涵养和知识技能。
1.2 人员安排及手术器械包分配 在科内选择在手术室工作5年以上对普胸手术非常熟悉的护士(乙护士)进入体外循环手术配合组。由外出进修学习体外循环手术配合半年及以上的护士(甲护士)带教。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共四名完成一台体外循环手术的配合。将一台手术所用器械分成普胸包和特殊器柜包。
1.3 初期培训 前半年,甲洗手护士带乙洗手护士上台,乙护士在甲护士的指导下,主要是整理普胸包,参加开胸、止血、关胸的手术配合。甲护士整理特殊器械包,配合心内操作。先完成一些简单的心内直视手术。两名巡回护士:甲护士负责手术中的主要工作,乙护士在甲护士指导下工作,负责供应台上物品,与器械护士清点器械、纱布、缝针等,取血、制冰屑。其它工作均由两人互相配合。在上手术前,先给她们介绍手术间的布置和物品准备,认识体外循环手术的基本器械和特殊器械,手术中使用的缝合针、涤沦补片及常用药物。介绍体外循环手术配合的基本程序,体外循环插管方法。
1.4 中期培训 半年至1年。乙护士在甲护士的指导下完成普胸器械及特殊器械台的整理,并完成开胸、心内操作及关胸等整个手术的配合过程。主要培训讲解心脏的应用解剖,如特殊的心表部位、升主动脉—上腔静脉隐窝、房间沟等及心脏四腔各部位结构。在甲护士的指导下配合复杂的心脏手术,讲解不同的心脏手术的手术方法及配合技巧,每配合一台手术后写读书笔记。
1.5 后期培训 一年后将两个手术器械包整理成一个包,由一名洗手和一名巡回护士完成一台手术的配合,巡回护士必须是业务过硬、应急能力强,能及时指导台上配合的护士。此阶段应熟悉体外循环监测、体外循环并发症等,诊断不明的复杂心脏病的配合技巧,如何做好术中的心肌保护等方面的培训。由于心脏手术复杂,参加手术配合的护士必须参加医生的术前讨论及心脏外科的相关学术讲座。复杂心脏病在洗手配合过程中,仔细聆听主刀医生对术式的选择,以便及时应对,应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责任心。术前一天准备并仔细地检查术中用物是否齐全合用,避免因用物不齐影响速度。洗手护士要熟悉洗手程序,术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动作敏捷,做到及时准确地配合。
2 讨论
2.1 专才教育 通过分科培训,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1]。在手术困难时,准确迅速的配合能给予医生极大的心理支持,这些看似简单,实际并不容易,需要护士不断地学习掌握每个手术特别是一些高难手术的过程及每个医生的喜好。了解其手术的难点是什么,需要什么特殊器械及材料,改变医生要什么给什么的被动局面。做到准确迅速,缩短手术时间。通过培训,医生对护士配合手术的满意度由原来的90%增至98%。
2.2 体外循环手术经常使用一些精密仪器及外科新材料,掌握它们的性能、特点及规格,从而能在手术过程中,真实地向不了解其性质用途的医生介绍和准备这些材料,使手术变得快速、安全、质量高、并发症少。
2.3 通过对护士的分阶段培训,配合体外循环手术由原来的四名减少至两名,节约了人力资源。
血管可以分为动脉和静脉,因此血管外科也分为动脉疾病和静脉疾病两种。其中动脉疾病包括:
(1)扩张性疾病: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假性动脉瘤。
(2)缺血性疾病: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栓塞、颈动脉狭窄症、肠系膜血管病变。
而静脉疾病包括:
(1)倒流性疾病: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静脉曲张。
(2)回流障碍性疾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布加综合症、Cockett综合征、静脉血栓后遗症。
还有一些血管疾病囊括了动脉及静脉两种,例如动静脉瘘和血管畸形等,这些疾病都需要血管外科技术进行治疗得到康复。
【摘要】 高血压脑出血常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大多起病急,发展快,病情重,常合并重要器官病变,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目前采用何种方法治疗尚有争议,在此背景下,本文理论联系实际,对高血压脑出血的脑外科手术治疗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脑外科手术;高血压脑出血;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3月到2011年2月我院高血压脑出血病例100名,在本组100例中,男64例,女36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83岁,平均62岁。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3分~5分21例,6分~8分70例,9分~12分9例。根据头颅CT检查及Kitamura(1980)分型:壳核型27例,壳核-内囊型51例,壳核进展型16例,脑室型6例。根据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100 mL 5例。一侧瞳孔散大44例,两侧瞳孔散大18例。
1.2 手术时机及方法:本组病例均在发病后6 h~12 h内行手术治疗,视病情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或基础麻醉加局部麻醉。根据头颅CT定位血肿在颅表的位置,尽量避开重要功能区和重要血管,取头皮直切口长4 cm~6 cm,以乳突牵开器撑开切口,钻孔后扩大形成直径约3 cm的小骨窗,十字型切开硬脑膜,电凝皮质用脑穿针抽得血肿后在冷光源照明直视下用窄脑压板小心分开皮质直达血肿腔,低负压吸引,尽量清除血肿,但血肿周壁小血凝块不强求彻底清除,用双极电凝止血后血肿腔内放置多孔硅胶引流管1条。术后24 h内复查头颅CT,如果血肿残留量或再出血量>20 mL,用尿激酶1×104U~2×104U加生理盐水,注入血肿腔内,引流管夹闭2 h~4 h后开放。可根据引流量的多少,复查头颅CT的情况及患者具体临床表现尽早拔除引流管,一般不超过4 d。钻孔血肿引流术,在患者头部测量相应钻孔部位后,用颅锥钻钻孔放入硅胶引流管至血肿中心部位,轻吸后用尿激酶注入夹管2 h后开放,每日2次,及时复查头颅CT了解血肿情况,脑室出血患者直接放入脑室引流。引流时间可以延长至1周,但要注意无菌操作并每24 h更换引流袋。
2 结果
术后复查头颅CT,血肿清除>90%51例,残留血肿量>20mL13例。二次出血5例(术后口服阿司匹林者二次出血较多),3 d内意识明显好转51例,占51%,死亡18例,其中8例死于脑疝晚期,3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2例死于肾衰竭,5例死于再出血,2例死于肺栓塞。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评定:Ⅰ级15例,Ⅱ级21例,Ⅲ级53例,Ⅳ11例。
3 讨论
多数认可尽早清除血肿,解除脑受压是减少致死、致残率的较好方法。而外科手术治疗目的主要是清除血肿,打破或解除缺血缺氧恶性循环,降低颅内压,阻止脑疝发生和发展,改善脑血液循环,使受压的脑组织及早恢复[1]。手术时机至今无统一认识,有学者主张选择在脑出血后6 h~24h内进行,理由是高血压脑出血在6h内破裂血管闭塞不全,易引起再出血,而24 h后出现脑水肿[2]。而亦有学者主张超早期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因为临床研究证明,高血压脑出血一般在出血后30 min左右形成血肿,62%患者出血后2h后不再出血,而且实验病理学研究发现血肿周围的脑组织在出血发生6 h开始出血坏死,血肿内凝血酶释放,引起周围脑水肿,因此发病6 h内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一旦明确有手术禁忌症即行超早期手术清除血肿,就可以迅速解除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使被挤压移位的部分脑组织得以复位,从而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环,极大限度地减轻继发性损害,有效地保护了神经功能,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死、致残率,并提高生存质量。并且在脑水肿高峰前期手术还能减少手术难度,便于操作。
本组1 0 0例均在发病后6 h~ 1 2 h内手术,存活率为87.25%,大部分患者手术后清醒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功能恢复程度亦高于保守治疗的患者[3]。因此,认为高血压脑出血存在手术指征的患者一旦确诊立即手术,不要受限于发病时间长短。清除术:有成形骨瓣开颅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要求方法简单、微创,能充分清除血肿,并能彻底止血。本组病例全部选择了小骨窗开颅清除术,此种方法既符合微创的特点如手术切口小、创伤微小,又能在直视下清除血肿,充分减压,发现出血点及止血,而且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
本组脑出血的病例手术入路主要有经侧裂入路、经颞下回入路两种。手术治疗仅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一个环节,术后还要预防再次出血,而控制舒张压在11.99 kPa以下是预防再次出血的重要途径。另外还要积极控制高热、糖尿病,保护心脏、肾脏功能,防止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积极营养支持,注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等,这样才能提高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铮立,蔡学见,胡开树,王玉海;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再出血[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年01期
[2 ] 江野峰,梁庆新,何锦,钟树奇;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凝血、纤溶机能异常的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4年02期
【关键词】 抑肽酶 麻醉 关节置换
Aprotinin blood anesthesia used in joint replacement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aprotinin blood anesthesia used in the joint replacement and the effect on the blood coagulable function. Methods Patients undergoing joint operation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 Experiment group (Agroup, 30 patients) was injected with 200 panKIU aprotinin and pumped with 50panKIU/h until operation finished. The contrast group (Bgroup, 30 patients) was treated with 0.9%NS. The venous blood was withdrawal for blood routine, thrombelastography and coagulable function at the time of preoperative, 6h and 12h post operation. The change of TEG and coagulable state were monitored during the whole surgery, and the volume of transfusion and hemorrhage between two groups was contrasted. Results In experiment group, the operative time was shorten obviously, and the volume hemorrhage and transfusion was obviously less(P<0.01). aprotinin did not influence the Fib and TEG in Agroup(P>0.05). Conclusions Aprotinin blood anesthesia can reduce the volume of hemorrhage and transfusion and not influence the coagulable function. It is worth using in the joint replacement operation.
Keywords: aprotinin; anesthesia; joint replacement
血液保护是外科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减少术中出血及输血,防止输血传播性疾病及输血反应对机体的危害日益为麻醉医师所关注。“血液麻醉”是体外循环下血液保护的特殊手段,本文探讨抑肽酶血液麻醉在关节置换外科手术中进行血液保护的可行性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旨在进一步拓宽抑肽酶血液麻醉的使用范围。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60例择期骨科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44~66岁。经过内科调理后术前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基本正常。采用双盲法试验,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
1.2麻醉方法
术前常规肌注苯巴比妥钠0.1 g、阿托品0.5 mg。麻醉诱导:静脉给予芬太尼2 μg/kg、氟哌啶0.1 mg/kg、异丙酚2 mg/kg、维库溴铵0.12 mg/kg、佩尔地平0.02 mg/kg后气管内插管,接Ohmeda 210型麻醉机行机械通气,呼气末二氧化碳压力(PETCO2)维持在4.0~4.6 kPa。麻醉维持以70% N2O、异丙酚2~5 mg·kg-1·h-1,术中间断静注芬太尼0.05~0.1 mg、维库溴铵1~2 mg。术中输注乳酸林格液8~10 ml·kg-1·h-1, 通过CVP监测维持较稳定的血容量,根据术中出血量、血常规检查结果指导输血(使血红蛋白保持在90 g/L以上)。
1.3指标监测
实验组在麻醉诱导后静注抑肽酶200万KIU后持续泵注抑肽酶50万KIU /h,直至手术结束停药;对照组持续泵注生理盐水。分别在术前、木毕、术后6 h、术后24 h时间点上抽血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HcT、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弹性描记图(TEG)测定术前和木毕的凝血反应时间(γ时间)、血块生成时间(K时间)、血块生成率(α角)、最大宽度(Ma)。统计术中出血量[1]、输血量。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所有数据用±s表示,并用Excel软件进行t检验,P<0.05为相差显著,P<0.01为相差非常显著。
转贴于
2结果
实验组、对照组病人在年龄、身高、体重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性差异。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和输血量比较见表1。手术时间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手术失血量和输血量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1)。表1手术时间、术中后失血量、输血量比较 表2实验组、对照组患者Hb、HcT、PLT、Fib变化表3实验组、对照组TEG参数变化实验组、对照组TEG参数变化见表3。从表中可以看出实验组、对照组术毕TEG图像较术前略为低凝,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P>0.05)。
3讨论
异体输血导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血液保护”指尽量减少血液中有效成分的丢失和功能的降低。其目的是少出血、少输血、不输血和输自体血,减少不必要的输血。血液麻醉作为一种血液保护措施,就是在麻醉后手术前选择性、预防性使用抗纤溶药、可逆性血小板抑制药使凝血系统,特别是血小板处于可逆的“休眠”状态,从而达到血液保护的目的,因其类似全麻过程故称“血液麻醉”[13]。抑肽酶是已成功地用于临床的血液麻醉剂,是从牛肥大细胞中分离出的一种广谱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能抑制纤溶系统的激活,同时也保护血小板的粘附功能,提高血小板聚集率[45]。抑肽酶的止血作用最早用于体外循环手术中,可减少失血40%~50%,近年来在非体外循环手术中亦得到大量使用。有作者认为:大剂量抑肽酶可以减少腹主动脉瘤破裂修复术后12 h对输血的需求[6]。
关节置换外科手术是对组织创伤较大、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特别是创面渗出较多的手术,以往常用电凝止血和降低血压的方法来减少术中出血,效果有时也不很理想。控制性降压是使病人处于低血压状态,对正常生理功能有一定影响,运用不当可引起并发症,因此,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本研究采用抑肽酶静脉滴注进行术中止血,结果发现术中的出血量显著减少,并且减少了术中、术后对异体红细胞的需求,手术野的清洁度明显提高,且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的质量。抑肽酶应用简单、有效、勿需昂贵设备,麻醉管理上与常规手术无异。其可能的机制与抑制纤溶系统和保护血小板功能有关。凝血弹性描记图(TEG)通过动态观察凝血起始时间、血栓形成速率以及凝血块的坚固性和弹力度等,比传统的凝血功能指标(如PT、APTT、TT等)更能较全面地反映整体凝血功能状态。从本实验凝血功能分析,两组Fib及TEG参数均较手术开始前相比无明显差异,表明抑肽酶既不影响凝血功能也不影响血小板计数,与文献报道相符[7]。由于抑肽酶是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具有抗原性,本组虽未发现过敏者,但应注意过敏反应的发生。总之,抑肽酶血液麻醉可明显减少关节置换外科手术的出血量,减少异体血的输入,且不影响凝血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Jurkowski M,Trojniar W,Borman A,et al.Peripheral blood natural killer cell cytotoxicity after damage to the limbic system in the rat[J].Brain Behav Immn,2001,15(1):93-113.
[2] Page GG,Blakely WP,Eliyahu SB. Evidence that postoperative pain is a mediator of the tumorpromoting effects of surgery in rats[J].Pain,
2001,90(1-2):191-199.
[3] Marfella A,Bilancio A,Polese C,et al. Urinary neopterin and kynurenine in patients submitted to surgical stress with different inhalational anesthetics (halothane or isoflurane)[J].Int J Immunopharmacol,1999,21(7):423-433.
[4] 李洪,肖颖彬.麻醉剂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免疫学杂志,2002,18(3):214-217.
[5] Mammoto T,Mukai M,Mammoto A,et al.Intravenous anesthetic,propofol inhibits invasion of cancer cells[J]. Cancer Lett,2002,184(2):165-170.
关键词 外科手术学基础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5.020
1研究背景
“外科手术基础”是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医学生进入临床见习、实习前必备的基础和基本技能。随着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和医学教育的发展,如何合理、有效、全面地评估“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教学效果一直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该门课程缺乏与之配套的教材或音像制品,加之带教老师对考核的重视程度不同,学生该门课程的成绩就存在明显的差异,之前我院该门课程的考核基本上是按照平时实验课操作的情况,随机地给学生赋以一个分数作为该门课程的最终成绩,严重制约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故对医学生临床能力无法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因此,亟待建立一种更为有效的考核模式。
2组织和实施
(1)研究对象。选定2013级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全科医学)24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124名学生的“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考核采用OSCE方案,对照组124名学生的课程考核采用传统的笔试+随机抽取一项操作进行考核。
(2)研究方法。根据全国医学本科教育最低标准,结合重庆医科大学“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借鉴OSCE先进理念,在总结前面多届考核方案的基础上,外科学教研室全体老师集思广益,共同探讨适合于该门课程的OSCE方案,并制定统一的量表对学生的临床能力进行综合平价。如表1所示:
3结果分析
(1)“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考试结束后自制调查问卷,对该门课程的考核方案进行教学满意度调查,包括学生和授课教师均进行调查,评估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此次在学校网络平台共发出调查问卷248份,回收24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9.19%,调查问卷显示教学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达到91.9%。两组比较,P
(2)同时,收集学生多站式考核成绩,以t检验对学生测试成绩进行显著性检验。
从表3中可以看出,器械认识打结、穿无菌手术衣这两站的考试成绩,观察组和对照组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外科洗手、消毒铺巾、戴无菌手套、切开缝合、伤口换药或拆线等五站的考核成绩,观察组和对照组成绩有明显差异(P
[关键词] 外科手术;经导管动脉栓塞;肝血管瘤;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65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5200(2016)05-009-03
DOI:10.11876/mimt201605004
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之一,患者病灶直径不足4 cm,生长速度缓慢且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无须外科干预[1]。但部分患者病灶直径较大,并伴有腹痛、腹胀、腹部包块、纳差等上腹部不适,严重者可因肝血管瘤破裂引发腹腔出血甚至死亡[2]。因此,针对直径较大的肝血管瘤或存在明显临床症状患者应及时实施治疗。本研究对经导管动脉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3]、手术切除两种治疗手段进行了前瞻性对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肝血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肝血管瘤治疗适应证:①直径迅速增大、肿瘤破裂出血或出现Kasabach Merritt综合征;②肿瘤直径≥5 cm并伴有临床症状,或肿瘤已造成周围脏器压迫、循环系统受累,或妊娠期女性;③肿瘤直径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已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协议。
1.2 治疗方法及观察指标
手术组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行全麻,取仰卧位,按照肿瘤位置选择病灶侧切口,逐层切开,常规预留第一肝门阻断带,若肿瘤直径≥10 cm,需于肝上、肝下下腔静脉留置阻断带。以病灶边缘1.0 cm外正常肝组织为肝切线,在不破坏血管瘤包膜的前提下凝闭血管瘤进出血管,谨慎、精细操作,直至血管瘤完全剥除。若血管瘤直径较大,可先自肝十二指肠韧带将肝动脉分离,暂时阻断,待血管瘤直径缩小后实施切除[5]。术毕留置肝区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结束手术。
栓塞组患者接受TAE治疗。行静脉麻醉,取仰卧位,静脉注射5 mg地塞米松+250 mL生理盐水,自右侧股动脉穿刺,置入5F导管鞘、导丝及导管,行腹腔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肝动脉解剖形态、病灶血供及分布特征,而后超选择至病灶供血动脉,于X线电视监视下缓慢推注栓塞剂,栓塞剂为超液态碘油、平阳霉素、明胶海绵碎粒混合制剂,根据肿瘤直径、分布及患者病理生理状态选择合适的栓塞剂剂量[6],DSA见栓塞效果良好后拔管,压迫穿刺口15 min,局部加压包扎,术后绝对卧床、右下肢制动6 h。若术中发现过敏或插管失败,则终止手术,择期再次实施TAE,若效果不佳则转为手术治疗,并将其剔除。
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恢复时间、治疗费用及近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治愈判定标准[7]:外科手术顺利切除病灶,介入治疗后瘤体体积减小≥40%均可判定为治愈;复发判定标准:术后随访2年,可见新发病灶或瘤体再次增大即判定为复发。此外,记录不同病灶直径患者TAE治疗效果以及介入治疗次数。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并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满足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若方差不齐,则采用校正t检验,以P
2 结果
2.1 治疗情况
手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恢复时间、治愈率高于栓塞组,其复发率低于栓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栓塞组患者治疗情况
肿瘤直径
2.3 近远期不良反应
手术组术后发热、ALT升高、TBIL升高率高于栓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手术;预后;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65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06-0023-03
Survey on the prognostic factors of surgery for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WU Yunlong
Department of Surgery, TCM Hospital of Xianju County in Zhejiang Province, Xianju 317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ognostic factors of surgery for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nd to improve survival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Methods A total of 88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undergoing surgical treatment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in our hospital and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in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Zhejiang province from January 2008 to January 2011. According to ADL assessment, there were good prognosis group of 51 patients and poor prognosis group of 37 patients, and used single-factor analysis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for the influence of surgical treatment on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prognosis. Results The patient's age, preoperative combined organic diseases (hypertension, diabetes, etc.), blood loss, surgical time, surgical techniques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the prognosis 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P < 0.05) were important factors for influencing the prognosis 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nd gender, the bleeding site were not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prognosis of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P > 0.05). Conclusion Choice of surgical indications, timing of surgery and surgical methods is an important prognostic factor in patients with the disease, according to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 chooses the appropriate surgical approach in order to significantly improving outcomes and quality of life for patients.
[Key words]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urgery; Prognosis; Factors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具有致死致残率高、预后差等特点,探讨其预后的影响因素对降低病死率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手术治疗的预后相关因素,以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本文选择我院和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1月~2011年1月进行手术治疗的8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8例患者均经CT检查确诊,男49例,女39例,年龄32~81岁,平均(64.9±11.2)岁,其中<70岁共51例,≥70岁共37例,术前合并高血压62例(高血压病史10~27年,平均18.5年),糖尿病19例,肺心病12例。术前GCS评分:3~5分44例,6~8分15例,9~12分26例,13~15分3例。发病至手术时间4 h~6 d。患者入院时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昏迷等。根据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30 mL 42例,30~60 mL 31例,60~80 mL 10例,≥80 mL 5例。
1.2 治疗方法
手术方式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CT等检查综合分析确定。88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中,行开颅手术33例,其中行血肿清除术15例,行钻颅血肿引流术18例;行微创手术55例(以CT下血肿中心为靶点,选取最大层面为血肿中心,分别测量血肿中心距前额和颞部的垂直距离,以确定头皮的穿刺点。无菌操作下在所选靶点处用尖刀片切开0.5 cm的切口,用克氏钻钻孔。直接用带芯的脑室引流管垂直进针,刺入血肿腔内)。术后常规应用止血剂、脱水剂、控制血压、防治各种并发症,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
1.3 出血量计算
采用多田公式计算法:出血量(mL)=π/6×血肿最大长轴(cm)×血肿短轴(cm)×CT血肿层面数(层厚1 cm)。
1.4 预后评价
采用ADL分级法[1]:Ⅰ级:术后完全恢复,无任何不良影响;Ⅱ级:术后患者功能部分恢复,能独立进行简单家庭生活;Ⅲ级:生活需要照顾,需要借助外物进行行走;Ⅳ级:卧床不起,但意识清晰;Ⅴ级:患者术后维持植物人状态。ADL Ⅰ~Ⅲ级为预后良好组,Ⅳ~Ⅴ级为预后差组。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88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ADL评估预后显示,Ⅰ级10例,Ⅱ级27例,Ⅲ级14例,Ⅳ级24例,Ⅴ级13例。预后良好组共51例,预后差组共37例,影响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手术治疗预后的单因素分析见表1。患者的年龄、术前合并器质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出血量、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术后并发症与高血压脑出血的预后关系密切(P < 0.05),均为影响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重要因素。而性别、出血部位等与高血压脑出血的预后关系不显著(P > 0.05)。根据表1各项单因素分析后,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见表2。由表2可知,年龄≥70岁、术前合并器质性疾病、术前GCS评分≥6分、出血量≥30 mL、延期手术或放弃手术(>72 h)、行开颅手术、术后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并发症均为影响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手术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之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疾、多发病,具有发病急、病残率和死亡率高、预后差等特点[2]。本研究结果表明,年龄≥70岁是影响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手术治疗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说明年龄越大,预后越差。年龄≥70岁与<70岁相比前者死亡率较后者高出2倍,且术后恢复慢,后遗症重[3]。但年龄与脑出血的短期预后独立相关或与远期预后相关或无相关性的意见不一,主要是与有的研究将年龄作为分类变量,有的研究排除高龄患者有关[4]。
李宗聚等[5]研究显示,既往史或入院前重要脏器已有器质性变化者则术后预后差。本组研究与上述文献报道基本一致,预后较差组与预后较好组的术前合并器质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比率分别为65.2%(30/46)、34.8%(16/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哥拉斯哥昏迷指数(GCS)是判断意识状态的客观指标,直接决定了手术时机、手术方式选择及外科治疗结果,术前意识清醒(GCS评分≤5分),手术时机可相应延长。本组资料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GCS评分(≥6分)为影响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手术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之一,与张建军等[6]报道基本一致。
脑出血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出血量的大小。本组资料显示,预后较差组脑出血量≥30 mL占66.7%(24/24+12)。研究发现,出血量越大,病死率越高,尤其巨大血肿,往往短期内形成脑疝,病死率极高[7]。
目前普遍认为早期手术能够提高治愈率。同时也发现超早期手术往往具有抢救性质。本组资料显示,大部分超早期或早期手术患者预后良好,而预后较差组仅28.3%(15/15+38)在超早期进行手术,而预后较好组超早期进行手术比率达71.7%(38/15+38)。因此,要求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对于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尽早手术[8]。
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和方式是提高外科治疗成功率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法较多,如定向微创穿刺、小骨窗开颅术、去骨瓣减压术、钻孔引流术等,但疗效不一,各种治疗方式的选择应各有其临床适应证[9]。因此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重点要更加重视降低致残和提高患者的预后生存质量。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已在全国各级医院普及开展,目前较多学者认为高血压出血微创手术治疗的适应证[10]:①脑叶出血≥30 mL;②基底节出血≥30 mL;③丘脑出血≥10 mL:④小脑出血≥10 mL;⑤脑室出血,引起阻塞性脑积水、铸型性脑室积血者;⑥颅内脑出血血量虽未达到手术指征的容量,但出现严重神经功能障碍者。禁忌证:①脑干功能衰竭;②凝血机制障碍、有严重出血倾向者;③明确的颅内动脉瘤及动静畸形引起的血肿。本组资料显示,预后较好组行微创手术的比率大,与张建军等[6]报道基本一致。
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如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褥疮、心肌梗死、心功能衰竭等,均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有影响。尤其肺部感染是造成患者后期死亡的重要原因[11]。本组资料显示,预后较差组术后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并发症32例,占65.3%(32/32+17),预后较好组的术后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并发症共17例,占34.7%(17/32+17),预后较差组的术后两种或两种以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预后较好组。因此,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对减少患者病死率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高血压脑出血是个复杂的病理过程,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临床上已经普遍运用,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的选择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要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才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谢尊椿,吴裕臣. 脑出血预后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 实用临床医学,2008,9(9):28-29.
[2] 陈玉光,韩德清,罗伟,等.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100例体会[J]. 中国医药导报,2010,7(28):29-30.
[3] 田亚民. 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手术因素[J]. 山东医药,2008, 48(27):70-71.
[4] 金波,王新水,李刚,等. 微创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 山东医药,2007,47(34):108-109.
[5] 李宗聚,杜文俊. 高血压脑出血预后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J]. 医学信息,2009,22(9):43-44.
[6] 张建军,董伟峰,顾水均,等.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近期预后因素临床分析[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17(5):311-312.
[7] 庞庆. 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手术因素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11,13(2):75.
[8] 马喜,马东,黄建军.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选择及其临床预后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2009,38(12):1154-1155.
[9] 刘艳芳,赵性泉.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卒中杂志,2009,4(12):978-983.
[10] 李青兰,朱瑞芳. 高血压脑出血90例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7):855-856.
【关键词】 舒芬太尼; 显微手外科; 镇痛
舒芬太尼是1974年合成的一种基哌啶类镇痛药,属于阿片类受体激动剂,是芬太尼的衍生产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已开始应用于临床麻醉,展现出了优于芬太尼的麻醉效果[1-2]。显微手外科手术中,对于麻醉最主要的要求是平稳,要完善患者术后的镇痛方案,降低患指血管痉挛发生率,减少再植后血管危象的发生风险[3-4]。本文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显微手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就舒芬太尼镇痛在对显微手外科术后患者血管吻合成活率方面的影响做一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显微手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3例,女17例,年龄18~61岁,平均(32.29±12.28)岁,在所有患者中,有急诊手术39例,择期手术21例;手术类别方面,手指完全断离再植术29例,手指不完全断离血管吻合术31例。本研究方案上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或主要照顾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手术类型方面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积极行术前准备与护理,在手术中,所有患者均在术前30 min注射苯巴比妥钠(福建省闽东力捷迅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7384)及阿托品(芜湖康奇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4023134),患者在术中行常规监护,使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方法,穿刺成功之后,使用罗哌卡因(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716)。在术后,观察组患者使用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54256)自控镇痛,对照组患者肌肉注射哌替啶(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42022074),术后48 h停止镇痛。
1.3 研究指标及评价方法 本文研究指标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对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的比较。使用视觉模拟评价量表(VAS)进行,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疼痛强度越大。第二部分是对两组患者的再植血管吻合成活率进行比较。此部分资料来源于患者的临床病案。第三部分是对两组患者术后第48 h时的疾病相关状况和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疾病相关状态主要包括生理状况和心理状态两部分,使用《手外科再植患者疾病相关状态调查表》进行测量,生活质量使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急性事件康复期生活质量测量量表》(WQL-1000)进行测量。此两项满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结果越积极。比较两组患者如上指标间的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经Epidata 3.10双向核查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疼痛水平的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术后6 h、12 h、24 h和48 h时疼痛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再植血管吻合成活率的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再植血管吻合成活率96.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24/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04,P
2.3 两组术后48 h疾病相关状态和生活质量的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48 h的疾病相关状态得分和生活质量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显微外科手术是一项近些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术式,相比于其他手术,其具有创伤小、预后好等优点[5-6]。但也有其缺点,就是手术时间长,对麻醉的要求较高[7]。在显微手外科手术中,主要采用神经阻滞进行麻醉,其能扩张血管、增大血流,对组织灌注和血管吻合都有积极作用。在断指再植术后48 h内,要特别注意血管危象的发生,有研究显示,如果患者发生血管危象,则断指再植成活率极低。血管危象主要由血管痉挛引起,而血管痉挛与疼痛、环境、精神等都有一定关系[8]。有研究显示,术后疼痛对于手术患者而言是一个严重的恶性刺激,会导致患者发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而在应激过程中,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会导致血管收缩,导致患者患处内关穴不足,影响到血管吻合情况[9]。同时,有研究显示,应激会使血管内儿茶酚胺的含量急剧上升,而儿茶酚胺是血管活性物质,其含量的上升预示着患者发生血管痉挛的危险大为提高[10]。舒芬太尼是一种阿片受体激动剂,在临床上有很好的镇痛效果,但其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却极为轻微,不会影响到患者体内组胺等物质的合成和分泌,并且其起效快,作用时间短,对患者机体影响小,所以在自控镇痛中有广泛应用。在本研究中,笔者使用舒芬太尼用于显微手外科患者术后镇痛,取得了较好的手术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术后6 h、12 h、24 h和48 h时疼痛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舒芬太尼可以在显微手外科手术术后镇痛中发挥积极效果,可更有效地降低患者疼痛水平,提高患者再植断指的血管吻合成活率,改善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徐露,李元海.舒芬太尼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11,15(3):375-377.
[2]闫琦,冯艺.等效镇痛剂量瑞芬太尼、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的镇静效应和不良反应的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2,32(7):853-856.
[3]刘纪锋,余利坚,王玉,等.经内镜显微手术的临床应用进展[J].西部医学,2010,22(5):952-954.
[4]吴学军,夏英慧,林向全,等.再植和移植手术后血管危象治疗的临床体会[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1,34(1):65-66.
[5]倪建平,施杞.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手术进展[J].山东医药,2008,48(9):141-142.
[6]庞水发,常湘珍,张方晨,等.显微外科在手外科的应用与进展[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9,32(3):177-180.
[7]刘晟,王勇.显微外科治疗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入路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3,10(1):48-51.
[8]叶铿.多手指离断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预防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5):480-481.
[9]阚清芳,戴泽平.术后疼痛治疗的管理现状及进展[J].临床军医杂志,2012,40(2):490-492.
【关键词】 栓塞 ; 显微外科 ; 脑动静脉畸形
作者单位:130011 吉林大学第四医院(王剑伟 刘长江 张弘);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罗祺)
脑动静脉畸形(AVM)是一种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的疾病,可存在于中枢系统的任何部位,但以大脑半球为主。病变部位脑动脉、静脉直接相同而造成脑血液动力学的紊乱,常引起局部脑组织的盗血、癫痫、顽固性头痛及局部性神经功能障碍、脑出血等症状,其预后欠佳,死亡率及致残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和生存。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在提高切除率的同时手术并发症不断减少。我科近2年来采用血管内栓塞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位于功能区的大型脑动静脉畸形(AVM)8例病例获得全切,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偏低,无神经功能缺失加重,无死亡率。笔者对8例AVM 资料进行了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5 年5 月至2007 年4 月, 笔者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AVM 8 例。其中男6 例,女2例;年龄11~54岁,平均39.5岁。患者首先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明确诊断,4 例患者首发症状表现为脑出血,2例首发癫痫。血管畸形团均位于幕上。根据Spetzler-Martin 分级, Ⅲ级3 例, Ⅳ级5 例。
1.2 治疗方法 治疗在局麻或全麻下进行,用Sedinger 法经皮穿刺右股动脉,先行DSA检查, 将6F薄壁导引导管经动脉鞘穿入至颈内动脉距颅底2~3 cm 或椎动脉颈2 椎体以下,后端连接Y型带阀接头及加压输液袋,经Y阀持续滴注肝素盐水。选择恰当的微导管导入畸形血管团内。反复超选择造影检查证实畸形供血动脉,而无供应正常脑组织分支后,根据畸形血管团的血流速度,决定是否选择α-氰基丙烯酸酯(NBCA)的浓度,或是手术丝线或游离弹簧圈。对于大型AVM不强求1次性完全栓塞,可分二次甚至更多次进行。以能达到畸形血管团体积的45%~70%即可,同时避免或预防NPPB的发生,分次栓塞每次间隔约1周左右。当畸形血管团内血栓形成、体积明显减小后,在全麻下进行开颅手术治疗,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病灶内畸形血管团。8例患者(6 例用NBCA栓塞,1例用游离弹簧圈,1例用NBCA及游离弹簧圈栓塞)栓塞畸形血管团后, 见畸形血管团明显减小,均顺利行手术切处病灶。
2 结果
血管内介入治疗使畸形血管团缩小30%~80%,平均63%。8例患者部分栓塞畸形血管团后,均顺利行手术切处病灶,病理回报均为:脑动静脉畸形。8 例中,治愈或接近治愈,生活、工作完全正常者3例;症状明显改善者3例,原症状无改善者2 例;无加重及死亡病例。
3 讨论
脑AVM是脑血管发育障碍引起脑局部血管数量和结构异常并对正常血流量产生影响的先天性疾病[1] 。脑血管畸形发病率为0. 02%~0. 05%[2,3]。本病男性发病率略高,脑AVM在老年患者少见而多在40岁前发病。出血是AVM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中颅内出血是AVM 的最严重后果,死亡率为29%,致残率为20%~30%。未破裂的AVM 每年出血率为2%~4%。有研究结果显示,非出血性的AVM 患者每年发生颅内出血的危险率为2%~3%,血管破裂出血的AVM 患者(未治疗) ,每年的复发性出血率为17.8%,第1年的复发率为32.9%,随后降低到每年11.3%[4]。本组病例中,颅内出血占48%。癫痫发作约为30%。外科手术切除病灶内畸形血管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经典、有效的方法,它能彻底消除畸形血管团、致痫病灶而明显改善症状。但对于大型的和功能区的脑AVM,则存在着术中大出血、全切困难及造成神经功能缺失的危险,有导致术中、术后发生正常灌注压突破的可能。如不能彻底切除病灶,则残留病灶复发、出血的概率较高。随着导管技术的不断成熟,造影剂、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以及DSA等先进设备的应用,使血管内介入治疗有了很大发展,成为治疗脑AVM的重要方法。血管内栓塞治疗有创伤小,可多次重复的特点,其缺点是治愈率低(5%~10%) ,常需要与手术或放疗配合使用。一般认为,AVM消失或栓塞范围在95%以上为治愈,50%~70%以上可防止致死性脑出血,40%以上可明显减少手术的并发症。
NBCA 是目前最常用的栓塞材料,它在血管中聚合呈海绵状,柔韧性好,同时NBCA 的血管再通率低,是比较理想永久性栓塞材料 。使用浓度为20%~25%的NBCA ,有利于栓塞剂在畸形血管团内充分弥散,栓塞时缓慢注射,仔细观察NBCA的弥散情况,当其停留在畸形血管团内不再前进、并返流到导管头端时应停止注射,回抽注射器同时迅速拔出导管。由于返流的NBCA 有可能形成聚合物粘在微导管头端,导致拔管困难,或拔管时脱落可导致误栓,因此过分返流可能危险。注射NBCA时可能会碰到NBCA 流到引流静脉的情况,这时可减慢或停止注射几秒钟,然后继续注射,直至畸形血管团和供血动脉全部闭塞为止。但NBCA 也存在缺点 : NBCA和碘苯酯所需调配比例及其流动控制困难;弥散时间短且不充分,易粘管,栓塞不可逆。最近出现新型的栓塞材料,ONYX(2-甲基亚砜)胶是一种不粘胶,其特点是不粘管,注射时间可长达30 min 以上,使缓慢注射充分弥散成为可能,有很好的应用前途。本组病例6 例用NBCA栓塞,1例用游离弹簧圈,1例用NBCA及游离弹簧圈栓塞,血管内介入治疗使畸形血管团缩小30%~80%,平均63%。8 例患者栓塞后均成功接受了开颅手术,病灶全切,病理报告均为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大型脑AVM的效果满意,术前栓塞使脑AVM的主要供血动脉被闭塞,侧支循环未建立,病灶血流量明显地减少,术中出血亦明显减少;术前栓塞使病灶周围盗血区恢复血供,恢复扩张小动脉的调节功能,防止术中、术后NPPB产生;术中可见病灶呈暗灰色,体积明显缩小,质地变硬,张力下降,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病灶分离顺利,对周围脑组织的副损伤小;术前选择性栓塞AVM深部高血流的供血动脉和术中较难以控制的深部动脉,可使一部分传统上难以手术的病例能够进行手术,同时手术及麻醉时间明显减少,减轻了患者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
血管内栓塞治疗脑AVM最常见的并发症有出血、血管痉挛、误栓、脑肿胀等,发生率为14%,死亡率为1%[2] 。本组8 例中2 例在引导微导管时发现AVM 供血动脉痉挛,使导管不能到达栓塞部位,经微导管注射罂粟碱后好转,患者无神经系统症状,其他治疗未出现并发症,无死亡病例。脑AVM 的血管内栓塞治疗创伤小、可重复,操作方便,显微外科治疗则疗效确切,随着栓塞材料和导管的不断改进, 显微外科减少的不断提高和完善,二者的结合使其在脑AVM的方法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治疗脑AVM的有效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 神经外科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632-646.
[2] Connors JJ, Wojak JC. 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 Strategies and Practical Techniques . Philadelphia : Harcourt Publishers Limited ,1999:227-275.
【关键词】气压止血带 再灌注损伤 副损伤 护理
充气止血带的设计与应用
气压止血带是四肢末端(尤其是前臂,手腕及下肢足,踝部)手术常用工具,能满足术野清晰,最大限度减少创面出血,利于精细操作,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对患肢有感染病灶,恶性肿瘤及周围血管炎症性疾病患者可以使用止血带但不应驱血,以防感染扩散或肿瘤细胞转移。对有动脉血栓形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断指再植患者,应禁用止血带。新一代电动止血带机能设定压力,时间,保持恒压,超时报警,梯度放气,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但止血带的整个应用还未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标准[1]。在止血带的压力调节方面,使用时间和对机体循环代谢的影响上研究还欠深入。在止血带的应用范围还存在很大争议。
Abel Wakai在研究中发现,充气压力无论在上肢还是下肢的分布是均匀的,最受力的是皮下和筋膜下,其次是肌肉,最不受力的是骨骼。因此充气压力应主张个体化,在上肢的手术可以在收缩压的基础上增加50-75mmHg;下肢在收缩压的基础上增加100-150mmHg的压力较为理想。压力越高,病理改变越严重,肢体损伤越大。
目前有课题通过监护仪血氧感光探头夹于术肢的手指或脚趾上,血压气囊进行充气,观察监护仪的动脉波形,一旦波形消失成一条直线,立即停止充气,记录气压值的方法清楚显示该肢体的动脉血流刚好完全阻断的压力,此时加上推荐压力值,就可以设为止血带的充气压力。
充气止血带的使用时间虽然缺乏大量随机对照实验,但推荐安全时限上肢60分钟,下肢90分钟,如需延长手术则要释放至少5-10分钟。
2 充气止血带并发症
1)止血带的安放位置不当,伤及神经血管。2)皮肤出现压痕红肿或水疱,部分淤血性肿胀。3)止血带放松速度过快使全身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出现止血带休克症状。4)使用时间过长造成骨骼肌缺血引起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5)使用压力不合适。6)使用止血带对酸碱平衡电解质影响以及再灌注对肺的损伤。
3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3.1止血带的放置及皮肤护理 Abel Wakai通过研究发现,止血带的最佳宽度是上肢12cm,下肢18cm。在压力均匀分布的前提下,止血带袖带越宽所需要的压力就越小,这样使用者就感到舒适。因此建议足趾手术时,止血带最好位于踝上方。止血带主要绑在近心端,上肢中上1/3处避免损失桡神经,下肢中上1/3处又恰好压迫股动脉。
使用止血带时注意保护皮肤,在上袖带之前应垫好棉垫,检查袖带无皱褶,也可以在皮肤上涂少许凡士林以减少绑缚过久产生的压痕。消毒时可以用透明敷贴缠绕袖带边沿,防止碘酊等消毒液浸入因脱碘不完全而烧伤皮肤。这样既可以防止袖带滑动又不影响消毒范围。
3.2止血带休克的护理 研究表明在放松止血带时引起明显的血压心率的变化,主要原因为放松止血带后血液短时间内快速进入下肢缺血区,使短时间内代偿不足,同时气压止血带部位以下酸性代谢产物,组织胺等生成增多并进入循环,引起微循环广泛开放,血管床容积增大,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从而引起血压降低,心率加快;同时肢体缺血后引起酸血症,血钾升高以及硬膜外麻醉后交感神经阻滞所致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削弱了机体正常的防御反应也是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的原因。
3.3止血带带来的副损伤及护理 缺血预处理是指对肢体先进行单次或多次短时间间断缺血与间断灌注处理,可使骨骼肌耐受缺血时间延长,对缺血骨骼肌有显著保护作用。
3.4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研究认为患者在止血带松开6小时后肺换气功能明显受损。常规应用止血带(1.0~1.5h)可诱发LIR性肺损伤,其发生可能与炎性介质(IL-6和IL-8)的过度释放有关,但安全时限(1.5h)内止血带应用是否同样导致LIR性肺损伤及可能的机制仍不明确。
使用止血带时常规应用预防血小板凝集的药物和低分子肝磷脂,可减少肺栓塞的发生率[2],应用TxA2合成酶抑制药,阿司匹林,消炎痛,布洛芬,TxA2受体拮抗药可起到一定防治作用。
4 未来研究方向
再灌注损伤对肺换气功能的影响已经证实,对其的防护是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同时已经有研究提示止血带使用可导致机体许多脏器如心肌,脑,肝脏的凝血,纤溶和血小板功能的改变,对肢体的血流动力学和凝血过程的影响及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血管外科血管解剖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563-02
近10年来,血管外科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腔内血管外科治疗的新技术,用层出不穷来形容可谓毫不夸张。腔内血管外科是传统血管外科的发展和进步,称得上是血管外科这个新兴学科皇冠上的璀璨明珠。今天,血管腔内技术不仅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腔内修复术,而且还包含了激光、超声消融、旋切旋磨、内照射、冷冻、栓塞、取栓与溶栓、腔内超声、血管内镜等一系列围绕动脉与静脉系统诊断与治疗的新技术。血管腔内技术的不断进步改变了血管外科疾病的治疗模式,以其创伤小、恢复快、病死率低的特点,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它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医院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在这个大背景下,一种观点似乎已经成为共识:即腔内治疗可以完全替代外科手术治疗,没有血管外科手术基础也可以很好地完成腔内血管外科手术。因此,腔内血管手术的适应证在进一步扩大,并且进行腔内手术的医生有血管外科医生,也有心脏内科医生,甚至放射科医生等。然而对于这个观点,有些学者却并不认同。他们认为只有严格把握腔内血管治疗的适应证,才能为患者带来益处,否则就是增加风险,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样,只有具备一定的外科手术技术,对血管的临床解剖熟捻于心的医生,才能深刻地把握腔内治疗的适应证,从容不迫地面对一切可能在腔内血管手术时出现的问题,游刃有余的完成手术,解决患者的痛苦。这些也是我们翻译引进《血管局部解剖及手术入路》(Anatomic Exposures in Vascular Surgery)一书的初衷。
Anatomic Exposures in Vascular Surgery一书作为解剖临床兼修的经典医学著作,其面世已超过20年。在日本,血管外科的医生几乎人手一册日文译本。在介入技术几乎要取代开放式手术的今天,深研血管临床解剖知识有无必要呢?本书的主译怀着一探究竟的想法随手翻阅,没想到立刻被书中细致的解剖描述、详尽的图示、实践性极强的临床指导深深吸引。这本书详尽的插图描绘和颇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一定会使临床医生受益匪浅。遗憾的是,这本书在国内的知晓度和普及度并不高。
纵观市场,血管解剖方面的专著并不少见,但就不同部位的重要血管,描述其解剖和手术入路的书并不多见。百科全书、字典类的解剖书,比较适合医学生在医学专业学习或工作时偶尔查询某些问题时使用。而这本书则适合专业医师,如血管外科医生、骨科医生、泌尿外科医生等在临床工作中学习参考。原著作者在前言中提到:“本书最重要的宗旨在于拥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在可预见的未来,人类的解剖结构不会改变。血管疾病的治疗方式可能会推陈出新,但是,无论是在现在还是未来的手术中,解剖技巧的地位仍不可撼动。”这句话也印证了引进这本书的初衷――提倡精研血管临床解剖知识的现实意义。对于本书的读者――临床医生而言,拥有持久生命力的书籍,必然是那些临床实用性强、插图丰富,能用于自学并指导自己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书籍。同时,书中所介绍的临床手术方法、技巧及入路,必须是临床常用的、经典的方法。这也恰恰是本书的突出特点。
解剖类图书的灵魂是插图,这本书拥有大量的手术入路插图,这点也是本书最引人瞩目的地方。这些插图来自一名对手术过程和手术显露内容了如指掌的外科医生兼解剖学家,同时,我们不得不称他为一名画家。他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外科医生在手术室亲眼所见的真实画卷。例如,在传统的解剖示意图中,椎动脉在进入第6颈椎横突孔前仅仅走行了极短的距离。然而,一名有经验的外科医生却知道,在进入骨性结构前,椎动脉仍有数厘米的走行。本书中随处可见类似的临床实用信息。
除了大量的插图,这本书的结构也经过细心设计,本书被有意设计为使用最少的词汇,更多更丰富的图示来展示临床血管解剖。本书内容主要描述与临床相关的精细解剖,并未涉及琐碎的有争论的内容,重点是用精确、清楚的方式去理解人体各处血管分布的关键解剖关系。读者可以从中获得足够的解剖学知识,从而在做报告或探索某些感兴趣的解剖细节时能够游刃有余。每一章的末尾列出了临床参考文献,在书的末尾还列出了解剖学参考文献。通过上述这些方式,这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完整、清晰和统一的血管外科解剖知识。这本书的中文版历经近2年的精心制作,专业细节一丝不苟,术语标准统一规范,语言风格细腻文雅,非常适合各科临床医生阅读,包括血管外科医生和其他专业的医生。例如第7章和第8章也适合骨科医生阅读,第11章也适合泌尿外科医生阅读。在血管腔内治疗如此盛行的今天,相信这本讲述经典血管解剖入路的图书仍然可以成为供临床医生终生参考的好书!
参考文献
[1]Glemente CD.Gray’s anatomy of the human body.Philadelphia: Lea & Febiger,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