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0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道德教育 道德实践

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精神却越来越匮乏,种种不文明的行为处处可见,比如:旅游时,在拥有几千年历史的遗迹上随处留名;在喷泉里泡脚;在公共场合为一丁点事而大打出手;这些行为的产生我认为都是道德认识上出了问题,所以,要杜绝这些行为必须进行道德教育。很多行为都是从小就养成的,长大后很难更正,由此,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针对如何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说说我的一点看法:

1.应认识道德教育的本质。新的课程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了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简而言之,就是把学生放在优先和突出地位。对人的主体性的弘扬是道德教育的核心。道德教育中,应重视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让学生做道德教育的参与者,组织者,实施者,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生活的快乐、感悟做人的道理,如礼貌教育,同学、师生间的相互问候和彼此关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体谅。

2.关注道德实践,正确认识教师的作用。教师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还是道德教育的实施者,是道德实践的营造者,其教育智慧的展现主要在于对学生的细腻洞察和灵动的教育策略。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同时还要结合学科特点,具体的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教师我认为应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知识观。这样,教师才能理解教育为什么因真实而生动、因自由而鲜活,才会体验与学生智慧互助而成长,与学生生命交往而幸福,才能在朴素的生活中享受到快乐,其心灵与眼界才会变得愈来愈敞亮和明丽,也才会在道德实践中去“读懂学生”,进而创造美妙的教育境界。

3.道德教育需要鲜活的“教育场”。所谓“鲜活”,就是真的生活、真的世界、真的经历,甚至真的痛苦。不管是什么样的经历我们都要好好的体验,认真地体味。我们应正视不同价值观的冲突,因为有绿才有红、有黑才有白、有丑才有美,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涉入到不同个性和眼界所构成的“精神场”。应多列举生活中的一些真实事件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4.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演讲等方式促进同学间的互助学习,让他们互相进行审视,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并进行更正。课余时间带学生参观革命圣地,让他们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进而感悟人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篇2

关键词:教师 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218-01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而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已为古今中外所共识,历代教育家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些论述体现了对教师职业道德作用的重视。

1 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

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指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以及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规范的总和。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主要包括:道德理想、道德品质及道德修养等,是指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所进行的锻炼、改造和提高,以及由此所形成的道德情操以及所要达到的道德境界。

2 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我国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总的来说,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道德的进步和发展。在教育领域,广大教师在工作中,把自己的学识、能力、宝贵时间无私地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无私奉献的好教师。但是,也有一些教师的行为与教师的基本道德大相径庭。

首先,事业心不强,敬业奉献精神不够。主要表现在懒于看书学习,工作得过且过,不认真遵守劳动纪律等,这是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

第二,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主要表现在不接受新事物,不会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只是一味地用老一套的观念和方法来教育学生,有的甚至用一本教案教一辈子,这样的直接后果是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减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培养出的学生也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可以说这个问题也是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核心问题。

第三,以教谋私,搞“有偿家教”。有些教师利用本专业的优势开办各样的辅导班,此举本应无可厚非,但关键是本是课堂上完成的内容,却变成了教师课外辅导获取经济收入的手段,影响了正常的教学。

3 新时期合格人民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

首先,教师必须树立忠于职守、献身教育的信念。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决不能为金钱所动,为名利所惑,为地位所诱。忠于职守是一切职业首先的共同要求,甘于献身又是教师的崇高职业道德境界。教师只有忠心耿耿地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才能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第二,教师必须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师生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热爱学生,是教师在一种道德责任感的驱使下对学生发自内心的诚挚的亲密感情,它也是一种社会的感情,教师只有把这种感情带到工作之中,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但是热爱学生并不是对学生溺爱、迁就和放纵,而是要从各方面严格要求学生,热爱与严格要求是并行不悖的,“严师出高徒”正是这个道理。

4 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第一,强化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发挥表率作用。这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领导干部是师德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同时也是起示范作用的实践者。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思想工作固然重要,但必须与科学的法制化管理相结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作保证。

篇3

关键词: 道德教育 知识教育 大学教育

一、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教育功利化。

我国现阶段的大学教育过分注重教育的经济价值,而对教育的人文价值重视不足;着重于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却轻视了道德素质教育。目前,各个院校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还没有完全从专业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上,素质教育还没有完全落实,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狭窄,缺少创造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缺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修养,其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有缺失的、不完整的。

在科学主义占有中心地位的大学教育中,对教师的管理以其发表的文章数量、科研产出、教学工作量为重心,对学生的管理是看他们获得的各项证书、考试分数,这种管理模式助长了大学校园里的功利主义思潮,形成了大学对利益裸的追求,因此抄袭成风,论文也形成产业,造成功利扩大化影响。

2.道德教育的低效性和边缘性。

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日益强化,道德教育逐渐衰弱,被置于边缘化地带,尤其在科技至上、物质至上、消费至上的社会潮流下,大学的教育目标缺乏对道德和道德教育的重视。在我国大学教育目标上,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专业课考试获得真正的重视,而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处于被冷落的边缘位置。现在大学教育的侧重点是学科建设、教学评估、科研产出、学生就业率、考研率等,学校培养学生的质量最直接的检验杠杆是各类证书和各门专业的考试分数,对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敬业精神、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工作态度和能力等缺乏有机的评价和考核机制。现有的评价体制造成了对学生道德生活、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的忽视,从而使道德教育日益被冷落,并日益走向边缘化地带。

二、解决大学教育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1.培育民族精神。

如今,“90后”学生成为大学生的主流。由于受到流行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强烈冲击,他们崇拜追捧“非主流”,理想主义逐渐缺失,实用主义渐显声势,在思想分化的潮流下,他们对社会、对时代的担当意识比较淡漠。当代大学生对政治、对历史也不够关注,这不仅影响他们的视野,更影响他们今后对社会的实践行动。大学要培养出对国家、对民族负有责任、有抱负的具有广博知识和独立个性的学生。

民族文化传统是进行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根基,大学不仅是知识之城堡,同时是思想文化之源头,大学要扮演它作为文化保留和文化品位提升的角色。大学的功能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教学和研究、服务的场所,还在于它是人类社会永远不可缺少的精神和文化象征。在全球化进程中,守护文化传统就是要守护民族国家自身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传统,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始终蕴藏在自己的文化传统中。

世界各国的学校道德教育无一例外地把进行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作为最终的核心目标。民族精神特别是千百年中华民族所形成的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始终凝聚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也蕴含在知识体系和中国人的道德生活中,道德教育使培养的人才更具有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在人类社会步入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各国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模式也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加强学生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2.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发挥积极示范作用。

高素质的教师,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而且以丰富的学识、优良的思想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人为本、德为先”,然后才是“业精于勤”。针对当今一些大学老师为了追求功利,而忽视了对学生关注的现象,要加强对老师的德育评价。对老师的评价不但要求有学术上的评价,更应该有德育评价,德育评价中更要密切关注老师对学生的人格、道德情操等的培养。大学教育中如果忽略了对学生“德”的培养,无疑是教学上的一大失败。古往今来,成才者皆为有德之人。我们培养学生,目的是为了能够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那么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前提就是要有一定的道德情操,只有才,没有德,很难想象我们培养出来的是能为社会贡献力量的“人”还是危害社会的害群之“马”。

“大学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大学既要成为创新知识的堡垒,又应该遵循道德准则,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如果大学只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没有成功地培养学生如何“做人”,那么这种教育就不是成功的,如果大学培养的学生缺乏道德意识,乃至成为道德的漠视者,学生的专业学得再好,这种教育也是失败的,“忘了人的灵魂,教育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大学教育的目的及任务在于培养出具有广博的知识、独立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个体。

参考文献:

[1]袁青川.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网络科技时代,2007,2:77-79.

[2]孙峰.大学教育的追求:知识与道德的整合.西北师大学报,2008,45(1):41-45.

[3]徐莉炜.大学教育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成都大学学报,2007,21(2):7-9.

[4]姚海燕,范文亮.大学教育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本.教育教学论坛,2014,25:4-6.

篇4

当今时代,市场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我们要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造就一大批高等级技术人才,而且还要培养一大批中初级实用技术人才,不仅要使他们掌握过硬的技术本领,而且还要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作为培养中初级实用技术人才的基地——中职学校,必须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首位。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就要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建立一个职业道德教育网络体系,制定一套完整的职业道德教育制度,形成一种教育合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由于近几年社会上对中职教育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种应有的高度,对学校的生源质量有较大的影响,不少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偏低,这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了把这些学生培养成为有一定思想素质的实用人才,学校建立以党支为龙头,教务科、学生科为主体,班主任、德育课教师为骨干的德育工作队伍,采取了“三个结合”的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教育活力。

一是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老师是学生的榜样,学校要求全体教职工严格要求自己,讲究师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二是校内理论教育与校外实践教育相结合:学校在课堂内教育学生,从理论上认识职业道德的意义及要求,在定岗实习时则教育学生从实践中真正体会到讲究职业道德的意义与作用,做到知行统一;三是一般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因材施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整个职业道德教育也应采用这一方法,整个职业道德教育网络体系中的每一个部门都应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对那些素质较差的学生进行重点教育,家庭和社会应密切配合,重点帮教,让他们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作为一个中职学校学生注重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对提高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效率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近几年来,我校毕业生都以良好职业道德修养和动手能力强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无一人因职业道德问题被用人单位辞退,在社会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其次,要抓住一根职业道德教育主线教育引导,促使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养成。学校工作是一种科学性、综合性很强的社会工作,各部门不仅要把德育工作贯穿到整个教学中去,而且还要有一条工作主线,把学校的教与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教育活动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世界观正逐步形成,学校应该通过一种教育活动及时教育引导,管理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开设了20个专业,80个教学班级,3000多名在校学生。近几年来,学校就是通过开展学生个人和班级的量化考核活动这条教育工作主线,把学生的学习、生活、纪律卫生等方面的行为习惯逐步规范化,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学校制定了《肇庆理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量化考核管理条例》和《宿舍管理条例》,每周一小结,一月一汇总,分别将达到标准的班级和宿舍评为文明班级和文明宿舍(名额不限),除授予流动红旗,还对班主任实行经济奖励,以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平时学校长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纪律等方面严格要求,要求学生做好身边的每件小事,对学生养成文明守纪、刻苦学习的行为习惯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既成人又成才。

篇5

【关键词】 高中英语 写作障碍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8-023-01

笔者很疑惑:我们的校园还是净土吗?回顾几年来的工作经历,笔者认为暴力频发的隐患内外兼有,所以笔者就加强高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谈一点自己肤浅的看法。

情况调查――现阶段高中学校学生的思想状况。

笔者曾对某校学生做过一个调查,本文就以此调查为蓝本。

在校学生二千四百多人,主要来自城区和农村,经调查:城区学生约占78.5%、农村学生约占21.5%。留守学生(外出打工人员子女)约占28.9%,住宿学生约占5.4%,在外租房(家长陪读)学生约占68.6%。为了能顺利开展教育工作,笔者多次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多次召开班主任、任课老师座谈会,内容主要是“学生思想教育状况”,会上老师们踊跃发言,谈话内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独生子女较多,以“自我为中心”现象较严重,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2. 对人和事的识别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差,易受他人影响;

3. 高中课务多,学习压力大,厌学情绪普遍;

4. 家长外出务工多,直接来自父母的家庭教育和关爱不够;

5. 由于父母溺爱,对一些不良习惯,不以为然;

6. 集体荣誉感不强等等。

虽然是一所学校的调查结果,但管中窥豹也可见一斑,这样现象的存在值得深思。

结果分析――对造成学生不健康思想状况的分析。

一、社会因素

首先,让学生在多种声音中判定是非,接受主旋律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严峻的挑战;其次,就业方式多样化导致品学兼优的学生不一定找到合适工作,而表现一般的学生,凭家长社会关系而占据好的岗位,这个结局显然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教育不利;再次,利益关系引发追求方向的差异,更加强调自身利益,淡化社会责任;最后,分配方式多样化拉大了贫富差距,最大的利益获得者不一定是诚实劳动致富的人,这也严重冲击了学生的理想信念。

所以,以上诸多因素导致学生无法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修养、学识、人品、阅历对子女的思想、习惯产生巨大影响。曾看到一家长在办公室当着孩子的面公然对老师说:“我家小孩即使将来走上犯罪道路我也不怪他。”试问有这样无知的家长,孩子还能教育好吗?

三、个体因素

学生个体倾向于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等内在因素;而将失败归咎于外在因素所造成的。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做人习惯不一,这就造成不同年龄、知识结构层次、思想行为习惯的学生共同存在。城区学生家境较好,但家长缺乏教育的经验;农村学生、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因父母无暇顾及,使得一些孩子养成了对自己前途漠不关心、厌学、自私等现象,给学校思想教育工作正常开展带来压力。

通过这次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我第一次真正地理解了“学校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句话的内涵。

解决方法――建立高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一度被我们认为知是非、懂感情、明事理的高中生反而更需要对他们进行思想价值取向的纠正。现在的高中生普遍都是感情脆弱、性情偏激,经不起外部的诱惑。高中学校应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1. 坚持平易近人・互动平等的教育理念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形成共同思考和交流的过程。要达到这种交流,老师要做好一个参谋者、询问者和倾听者,用一种和谐的姿态和学生平等对话。在交流过程中,还要尊重和吸收学生思想的合理成分,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2. 固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

思想教育要从心理的浅层面入手,遵循教育发展规律。要转变他们的思想意识,也应该跟随他们的思想轨迹。在教育手段上,可寓教育于活动进行渗透教育,从不知不觉中逐渐深入到解决思想层面的问题,亲情教育就可以达到这种效果。

3. 做好学科渗透・坚守思想教育主阵地

为了突出重点,强化学生思想教育内容,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可以发挥主阵地作用,形成系统性的教学思路。同时,通过举行“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和英语节”等各种各样的形式让参予的学生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施展才华,教育学生摒弃庸俗的陋习、养成高尚的情操、塑造美好的志趣。

4. 寻求家校联合・推陈出新教育新模式

要在思想教育上取得突破,就必须有创新精神,寻求新的教育模式,而家校联合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定期让学校与家庭联动,共同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真正体现“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5. 摒弃陈词滥调・用爱心呼唤道德良知

篇6

论文摘要:当今社会,计算机网络铺天盖地而来,网络以其丰富的信息、平等互动的快捷方式而倍受大学生的青睐,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大学生不能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引发了许多违背道德规范的网络不良行为,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了危害与损失。针对这一现象,在高校中进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非常迫切和重要。高校应该充分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积极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把网络真正变为大学生发展的有利工具。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指社会为了协调和控制社会生活而向其成员提出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它是人类的一种理性要求,综合体现了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是在人类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则,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趋于有序和合理。道德可以弥补法律的不足与空白,从内部推动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它存在于每一个角落。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道德,也处处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着道德规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使我们的社会呈现秩序化的运转;信息时代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我们更需要道德,在各种不真实的数字信息背后,更需要人们对自我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大学生对网络的熟悉程度使他们能广泛地运用互联网,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2008年4月2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了《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数据表明,截止到2007年12月31日,25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数量已经达到1.07亿,占总体网民规模的半数,是中国网民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年龄群体,显示出良好的增长潜力和发展势头。而在这些网民中,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居多。大学生上网人数在不断增长,网络正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大学生生活当中。然而,在现在的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中,存在着许多违背我们的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

一、大学生网络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网络功能的多样化发展,互联网作为传播的新媒体,被人们广泛运用。人们通过网络不仅可以学习、娱乐,也可以进行商业贸易等等众多活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网络并体验到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对网络认识不够,上网时间分配不合理,也有很多人过度迷恋网络,不仅影响了自身正常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而且由于他们在网络上的不当行为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危害。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在其中占大多数。许多大学生网民网络是非观念混乱、网络道德规范意识淡薄,在虚拟世界中任意妄为、肆无忌惮,其网络行为中存在许多不良行为。如利用网络进行欺诈、盗窃他人财产,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滥用信息技术制造并四处传播计算机病毒;散发各种虚假和有害信息或诽谤他人给他人带来危害;非法入侵、破坏他人系统;下载抄袭他人论文,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等。这些行为对社会来说都存在危害性,有的甚至会严重破坏社会安定。但作为行为发出者的大学生却并不以为意,有的甚至沽沽自喜,以此为荣。而且这些不良网络行为时有发生。2005年,成都某高校一在校大学生因为无法观看网站在线电影,便利用网络安全漏洞对一电信网站实施非法攻击,致使该网站被暂停访问1小时;2006年底,互联网上大规模爆发“熊猫烧香”病毒及其变种,该病毒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播,并将感染的所有程序文件的图标改成熊猫举着三根香的模样,同时该病毒还具有盗取用户游戏账号、QQ账号等功能,全国上百万台电脑被感染,深受其害,几个制造病毒的青年和学生却以此为荣耀,在互联网上对警方和各大网络杀毒软件叫板,引起轩然大波……这些大学生网民无视网络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在网络空间中为所欲为,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了损失,最终都受到了社会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

二、引起大学生不良网络行为的原因

大学生对网络的熟悉程度使他们能广泛的运用互联网,但由于使用不当,一些大学生网民在互联网上有悖于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不仅扰乱了网络的正常秩序,严重的甚至会危及到我们的现实生活,给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不利影响。是什么导致了这些消极行为的产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大学生心理的不成熟性

大学生已进入青年晚期,在精神和情绪上已由初期的“疾风怒涛”趋向于相对平稳,但总体上来说还是心理起伏较大,容易冲动的群体。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还不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都较差。大学生是介于两个群体边界上的人,虽然已脱离孩子的群体,但尚不能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常常被排斥于成人行列之外,很多大学生喜欢借助网络这一载体展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有的成就。但由于他们内心矛盾、抱负水平不确定和易采取极端立场的典型心理特征,与他们较高的文化水平之间存在差距,使得他们的行为常常过于极端,出现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既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宣泄,也是重新寻找自我的一种方式。例如有的大学生破译他人密码,侵入他人网络并刻意留下标记向人炫耀;有的学生用盗取他人密码和信息的数量和手段互相比较,公开竞赛;还有的大学生祟拜“黑客”,办黑客网,利用木马盗取他人网银密码。大学生不成熟的心理机制使得他们不能很好的驾御自己,在运用已掌握的较高水平的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时出现极端行为。

(二)互联网的虚拟特性和弱规范性

网络是虚拟的,人们在网络中不只可以不公开自己的真实信息,还能虚构信息,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和道德规范、法律在此时显得几乎无法发生作用。法律在惩治网络违法行为方面的力度有限,存在着取证难、侦破难等客观困难。即使在号称“网络王国”的美国,计算机犯罪的破案率不到10%,能定罪的则不到30%。比起中、小学生,大学生大部分能分清现实与虚拟,但恰恰因为这种清醒,认为网络是虚拟的,一切都不真实,才更容易产生利用网络手段实施犯罪也不是犯罪的错误认识。在国家相关网络法律法规滞后、网络空间的许多行为无法可依的情况下,一些大学生在隐蔽的虚拟空间,利用网络的匿名性去做一些我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允许的事,以为可以不用为此负任何法律责任。有些大学生在互联网上传播各种虚假信息和有害信息,损害他人的权益。如因个人矛盾,为了泄恨在网络上诽谤别人,给别人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不利影响;浏览、下载、传播黄、赌、邪信息,造成社会不安定等等。

(三)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

经济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了,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坐在家里通过E-mail和各种聊天工具与世界各地的人“近距离”接触,也可以随时点击浏览世界各地的各类网站,在第一时间了解全世界的信息,在网络上我们实现了全球的一体化,由此带来了多元的文化与价值观,其中强调经济利益、个人至上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由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定型,文化修养和自律能力等综合素质还不高,面对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他们常常容易迷失自我,内心矛盾,形成错误的认识、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导致网络不良行为的产生。2006年,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教育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在校某大学生,利用网络技术非法盗窃苏州某高校在校44名大学生发放奖学金的银行卡内存款51 619.12元。该名学生在追求金钱利益的目的驱使下实施了不当行为,最终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

(四)学校与社会中缺乏关于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

高校中开展了很多关于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课程,很多大学生掌握着良好的网络技术,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技术水平。这个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成为了网络社会的主力军,主导着网络文化的潮流。但是各学校在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方面却存在很大空白,在教授全面的计算机知识的同时,有的甚至忽略了网络道德方面的教育。有的教师甚至对网络空间十分陌生,根本无法知道学生在干什么、说什么、想什么,因此对大学生网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无法作出快速机敏的反应,大学生上网一直缺乏有效的正确引导。大学校园网络技术的普及与网络道德教育严重滞后的矛盾使得大学生对网络这一信息空间的认识长期得不到改正,这过分放大了网络的虚拟性和无规则性,使学生产生“网络中无道德”的错误思想,以至于在网络中为所欲为。

三、在高校中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不容忽视

我国已基本建立了网络管理法体系,先后制订了 《电子签名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安全保护条例》、《出版管理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条例》等一系列法规、规章。1997年修订的新《刑法》第285条至第287条还分别就侵入计算机系统、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程序和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或其他犯罪行为规定了相应的刑事责任。2001年新修订的《著作权法》也对网络侵权问题作了相应的规定。虽然我们已经有了一些相关的法律,但还不完善,立法的速度似乎永远赶不上网络发展的速度,许多领域仍会出现法律的空白,无论如何发展,我们必然会接触到网络中新的灰色面。而且法律注重的是问题发生后的处理,是从外部去督促人们遵守规则,现阶段我们要单靠立法和网络监督的力量来整顿网络秩序并不是十分可行的办法。

篇7

关键词:中小学生;道德缺失;对策

常言道:无德无才是废品、有德无才是合格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才有德(德才兼备)是极品,由此可见品德的重要性。而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天生的,更有赖于后天环境的培养,孩子能否养成良好的品德,有家庭、学校、社会及自身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主要从学校教育方面入手,谈谈学校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方面起着的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少年儿童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同时形成和发展着品德和个性。由于其自身身心发展的特点,辨别是非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还比较差,社会阅历浅,因而容易受到变动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对各种道德行为规范还没有很好掌握,对各种社会影响的性质及其对自身的利害关系还不善于辨别。他们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试探,急于行动,还没有“三思而后行”的能力和习惯,往往会导致品德出现缺点,行为表现上出现偏离。而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意义非常重大,因此,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小学生道德现状

乐观向上的生存观、市场经济的头脑、法制观念和具有民主意识、勇于抛弃旧思想、旧观念、勤奋好学、争取成才、善于分辨真假、善恶和美丑,这是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看到,当前部分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也存在不少问题。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少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与人交往相处中,在承受负面冲击时,表现出了责任感不强、没有正视困难、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缺乏感恩、不讲信用、不诚实爱撒谎、唯我独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淡漠、集体荣誉感不强、缺乏包容与忍耐、不懂得分享与给予、过于自我、自私自利等。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极不相称,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对这一代中小学生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以考试分数定录取线,升学率依然是衡量学校声望和地位的首要标志,导致学校重智育而轻德育,忽视学生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质的教育;注重成绩单分数,忽视了对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注重灌输知识,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

三、学校应对中小学生道德缺失的思考

学校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中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在中小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统帅和灵魂的作用。作为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环境,学校应担负起对其进行道德教育的责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学校要重视德育工作,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计划,并付诸行动。

教师要认真学习德育理论,加强师德教育,树立良好的人格形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传”,抽象的道德规则,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e是在信息化的今天,少年儿童耳濡目染,他们的思想也变得逐渐复杂起来,如果不能及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必然会错过教育的最好时机,影响教育的效果。“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身为教育者,首先要在心中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平等意识,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与理解是对学生的肯定,只有得到肯定,学生才会有前进的动力,才会以愉悦的心情努力学习。根据学生不同气质特征、性格类型,有针对性地运用心理学中的疏导方法激励、鼓励、帮助学生调整心理,保持 心理健康。

篇8

关键词:舞蹈教育;他控教育;自控教育

一、自控教育与他控教育

自控教育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培养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改进和自我超越等能力的过程。自控教育能够使学生自主树立理想和目标,增强自我修养的积极性,获取全面发展的机会以及提高自我生活的自理能力,能使学生真正地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而不是被动地受家长和老师的控制。

他控教育与自控教育相反,他控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以灌输式教育为主,老师讲学生听。在他控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是单纯地依靠老师和学校。无需置疑的是,这种教育模式是不利于舞蹈教育的发展的。

二、舞蹈教育中自控教育的必要性

1、学生应该自主树立理想与目标

首先,我国原有的舞蹈教育模式,学生进学校的专业基本上是由老师来定的,进入舞蹈学校后就业也无忧,毕业后由国家分配工作。这种教育模式,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在毕业后也会延续这种习惯,对工作缺乏积极性。其次,当前的普通高校舞蹈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应该自主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交叉学科,“兴趣”是个性的体现,个性是在艺术创作中不可获取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种兴趣应该由学生自己决定,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最后,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目标与理想和目标应该由他们自己决定,结果的好坏都应由自己承担,老师和家长在这过程中应该起一个引导作用。

2、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部分舞蹈学生进入大学后,除了专业的天赋被继续开发,任何一个人的天赋都是不是单一的,然而其他方面的天赋就被埋没了。所以进入大学阶段学习,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学习专业之余,再去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技能。比如声乐、钢琴等,甚至是其他领域的技能。这不仅能开发学生其余的天赋,还能拓宽舞蹈学生的就业面。由于舞蹈专业的对口就业相对比较窄,为了避免单项类型人才的“怀才不遇”在学校期间就应该开发学生的各方面天资,使学生得以实现人生价值。天资的开发是离不开个体的兴趣爱好的,所以自控教育的必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3、提高学习中的自主能动性以及生活中的自理能力

首先, 舞蹈是一门身体的艺术,而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就难以学好舞蹈。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在舞蹈的^程中缺乏身体的主动性是难以达到专业水准将情感传递给挂钟,专业也难以得到提升。其次,中国式教育中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管的状态,他们的能动性主要来源于老师、家长和学校。习惯了被管理,因此他们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非常弱。不仅在学习中,由于在生活中也有老师和家长管理,导致在步入社会时还有部分学生生活难以自理。

4、树立自我修养的积极性,促进德育的发展

思想品德的修养关键在于自我的修养,在他控教育中以灌输与说教为主,学生习惯了被教学。这样不仅抑制了学生自我修养的积极性,处于青春期时期的学生还会产生叛逆、抵制的心理。舞蹈教育中不能没有自控教育,而德育中更是不能缺乏自控教育。缺乏自控教育不仅难以培养出专业的舞蹈人才,也难以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学生。

三、如何在舞蹈教育中建立自控教育机制

由于舞蹈以肢体动作为表现形式,所以舞蹈专业学生需要付出大量的体力劳动。因此,就出现了舞蹈学生重视专业训练,而轻视思想道德教育的学习。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以及未来职业发展。德育的关键是自控教育,在此过程中家长和老师要做好引领的作用。

1、自主设计目标和理想,实现自我管理

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事业和未来进行自我规划和自我设计,家长、老师和学校应该让学生成为主角主导自己的未来,在这过程中老师和家长要起到引导作用。一是要启发他们要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二是启发他们要将目标、理想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三是启发他们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以及正确地评价自己。

不管是在学习或是生活上,学生都应该实现自我管理。在此过程中,老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要敢于将重任交给学生,使他们得到锻炼的机会,同时使学生有机会将自己的天赋发挥出来。当然他们并且在此过程中,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鼓励是必不可少的。在舞蹈教育中要实现这种自我管理,学校可支持学生自己组织活动、组织社团和组织表演,比如让学生自行组织文艺晚会、参加艺术实践以及教学实践,让他们在此过程得到锻炼。

2、自主发现错误,自我改进,超越自我

在他控教育中学生的错误都是老师发现和解决的,然而学生对于自己所犯的错误并没有深刻的认识,过后依旧会犯同样的错误。而自控教育则是要老师减少批评和斥责,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和缺点,然后再主动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促使学生发现错误,让他们深刻领会,这样可以减少下次再犯同类错误的可能性。自我管理是自我改进的前提,关键在于老师要从主导位置转化为辅助位置。比如,将学生的舞蹈和课堂录制为视频,供学生课下观看,能够使学生直观地发现自己的问题。而且能够直观地做出对比,发现同学的优点,进而进行自我改进。

这个过程是由数量的积累再到质的飞跃的过程。当他们感受到这种质的飞跃所带来的成就感,就会树立起信心。经过长期的锻炼,学生就能从自发自控升级为自觉自控。

3、自控教育为主,他控教育为辅

当然,通常的舞蹈教育也是离不开他控教育的,要建立自控教育机制并不是要废除他控教育。对于处在未成年或者是自我意识尚未成熟的学生,他控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物极必反。所以,在舞蹈教育中不能单纯地运用自控教育或者是他控教育,应该将他控教育和自控教育相结合,以自控教育为主,他控教育为辅。

四、结语

自控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格健全以及独立自主能力的重要方式,由于舞蹈是情感的艺术,在舞蹈教育中自控教育对于学生来尤为重要。从被动、灌输式的学习转化为主动、自主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提高舞蹈教学质量和效率。与此同时,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自控教育不仅仅在舞蹈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并且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变革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国兵,《文化视野与舞蹈高等教育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

篇9

【关键词】 医学检验 职业道德教育 措施和途径

1检验科医生在医疗行为中的特点及存在的矛盾

医学检验工作在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医疗行为中检验科医生和临床医生不同,检验科医生较少直接接触患者,主要是对患者各种标本进行检验,临床医生根据检验科提供的检验结果,对患者疾病进行诊疗;但是在检验过程中所用的标本的种类多,采集和运送中间环节多,容易发生纠纷。其次在检验分析过程中,由于检验方法、试剂、仪器的选择以及操作人员的操作技术娴熟度等影响会导致检验结果的异常,容易造成与患者间及临床医生间的纠纷。如若检验科提供的数据资料不准确,就会影响临床医生对疾病的有效诊疗,而影响患者的诊疗效果,造成检验科医生与临床医生以及患者之间的矛盾连锁发生。

2. 检验工作中常存在的医患纠纷

检验科经常碰到的纠纷一般有两种,一是与患者间的直接纠纷,二是与临床科室间的纠纷。检验工作与临床科室存在较大差异,检验科主要为患者和医生提供检验数据资料,以此作为临床分析和诊断疾病的基础,这就要求检验结果必须真实、准确、可靠。检验科一旦发生纠纷不仅影响患者的就医检查权利,影响临床医生对疾病的正确诊疗,导致患者造成各种损失,甚至引发医疗纠纷和经济损失,医院为了解决纠纷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1]。

3. 目前检验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过于笼统,书面化,形式化[2] ,教学主要落在德育课教师的身上,使职业教育和专业教师脱钩,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情感的培育;医学伦理学等相关课程开设也较少,重理论、轻实践的医德教育方式使学生知行难以统一,学生对教师灌输的道德信念无法主动认知和内化,无法实现自觉的道德行为。医德教育内容陈旧,缺乏创新,目标单一。

4.医学检验技术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医学检验医生为临床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直接服务于患者和临床,因此对检验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更高,为使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就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在以后的临床实习乃至临床工作中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群体,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在社会层面,职业道德水平是衡量从业者素质高低的核心要素。职业道德教育对各行各业都是必需的、有益的。它有助于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在高职学校层面,学校办学起点较低.生源素质不太理想;不重视学生职业道德培养长远看会影响学生整体素质、就业前景及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因此医学检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重要而必要的[3]。

5.提高高职院校检验学生职业道德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为了尽可能的减少医患矛盾,保证检验工作质量,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在培养职业道德的过程中,既需要检验者自身的主观努力,也需要外界施加一定的影响。

5.1在实践中加强自我医德修养,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严谨的工作作风是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加强医德教育,通过医德教育,可以提高认识,培养医德情感,锻炼意志,树立坚定的医德信念,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加强医德监督,可采用舆论和制度两种方式对检验工作者医德行为的,对检验工作者通过自我医德修养、接受医德教育后的效果进行监督,有利于深化医德修养,同时有利于促使检验工作者养成良好的医德行为[4]。检验人员在从标本的采集到检验、检验后必须严肃认真、细致准确;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具体地说,采集的标本要符合检验要求,接收标本要认真查对;操作时,仪器、试剂和标本要适宜;按操作规程进行,结果可疑要复查;填报结果要准确。任何环节出错都会影响工作质量。

5. 2 急患者所急的同情心并对患者一视同仁,尊重患者人格。检验工作往往先于诊断和治疗工作,因此报告必须及时,这就要求检验人员要平等地对待患者,尊重其人格,要力争以最快的速度出优质的检验结果;以便临床医生尽早明确诊断,高效治疗患者。

5.3 检验人员要刻苦钻研检验技术,检验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决定检验工作质量好坏的关键和重要因素,检验技术是基础,医德是保证。因此,要求检验人员既要有高尚的医德,同时又要有过硬的技术。故检验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好专业知识也要注重职业道德的学习和培养;使之在校学习期间更好的把职业德育培养与专业课学习有机结合。改变传统意义上的职业道德教育重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忽略道德情感的培养模式。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培养良好职业道德习惯,通过营造职业道德的大环境来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医疗环境及医患关系等因素下,加强检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时不可待,高校和社会要改进教育方法,积极营造氛围让其在临床实习中尽快适应检验工作,从而获得良好的就业计机会,在临床工作中更优质的完成检验工作。

参考文献:

[1] 杨惠聪,林洁.检验科医患关系探讨.实用医技杂志,2010年06期

[2] 闾秋敏.高职学生道德观念缺失的原因与思考[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8):146―148.

篇10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医学生;医德;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认知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升,更加注重个人健康权和生命权的维护,因而,人们在使用越来越健全的医疗保障制度来保障个人生命健康时,也更加关注影响生命健康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

尽管就目前的整体医务人员整体来看,大的发展方向仍是好的,大批有理想、有作为、有贡献的优秀人才不断涌现,但是,也不排除部分问题,如有些医务人员被眼前的经济利益所诱惑,出现收受红包、接受请吃等,或者也可见到有些医务人员工作中不尽职尽责、工作懒散等现象,所有这些负面现象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或加重医患关系的恶化。作为医务人员主要输送地的高等医学院校,必须要重视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而作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即承担了这一重任。

一、加强医学生医德建设的重要性

(一)医德教育可为医学生奠定职业道德的理论基础

大学阶段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逐渐形成的时期,高校学生具有思想单纯,可塑性大的特点,普遍的心理状态表现都是积极向上的,因此,在这一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医德教育,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塑造,可以使医学生在医德认识、医德信念、医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得到更好的锻炼,从而重视医德修养,有利于日后职业道德的形成,这对于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是一种必要的理论准备。

(二)医德教育可以预防和减少医疗责任事故的发生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个人健康,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通常在进行诊疗过程中,病人对医生的职责与义务也有更明确的认识,因而,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近年来,不断有医疗事故的报道出现,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与医务人员医德水平低下有关,部分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工作马虎,因此,医德已经成为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在医学院校中开展医德教育课程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医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可能会发生的医疗纠纷,对于缓解医患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三)医德教育有助于全面培养医学生的素质

医疗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医疗水平的高低,还与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医疗环境、服务水平等方面因素有关,医疗质量的高低还与医务人员的医德水平有关,其中医德水平是决定医疗质量的关键。医学生是医疗事业的后备人才,医学院校在注重医学生专业技术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其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使其既有渊博的医学知识,又掌握了操作技能,同时还具备了高尚的医德品质、崇高的医学敬业精神。这样既能满足现实社会的需要,又能为提高医疗质量奠定基础。

二、医学院校思想道德修养课在医德教育中的作用

(一)"思修"课是医学生医德形成的思想导航

如今的大学生,因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道德水平要求过高、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思想道德课堂教育等,导致部分大学生没有正确的道德意识,知行背离道德,无法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对于医学院校的学生来说,在他们受教育阶段以及今后走上工作岗位,都可能会因为这些原因而引发一系列后续反应,而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育则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正确而系统的思想引导,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观或道德意识的形成。

(二)"思修"课有助于医学生完善自身发展,增强竞争实力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也正是因为这一目标定位,导致有些高职院校过于注重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而忽视了学生文化修养培养,事实上,文化知识才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高校的灵魂。因此,高校学生加强文化修养有助于拓宽知识面、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从而完善自我。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高素质人才也一定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文化素养可以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增强其竞争实力。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作为主要的一门文化修养课程,即具有这样的作用。

(三)"思修"课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科学荣誉观

所谓荣誉,指的是一个人履行了社会义务以后,得到社会上的赞许、表扬和奖励。荣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客观来说,指的是人们做出一定贡献之后受到社会舆论的认可和褒奖;而主观方面则指的是自己对自己行为可能会产生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即良心中所包含的知耻和自尊的意思。重视自己的荣誉,并想要获得某种荣誉,可以鼓励人们自觉地做好自己该做的。医学道德荣誉,则是指医务人员履行了自己的社会义务以后,获得他人、集体或社会上的赞许、表扬和奖励,它也是医务人员心中的知耻心、自尊心和自爱心的表现。思想道德修养课可以帮助医学生树立科学荣誉观,进而敦促其医学道德荣誉观的形成。一个具有良好医学道德荣誉观的医生一定会是具有较高医德水平的人,因而,思想道德修养课对医学生医德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重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把医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医德修养的人是每一个教师应当要重视的。

参考文献

[1] 方燕君,郑晓.关于当前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

篇11

关键词:全面智能发展 不可缺少 作用 意义

我们不难发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问题愈来愈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对于如何促进青少年的全面智能发展,国家教委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改革方针和教育理念,新的教育理念更是强调要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全面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就曾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过关于智能发展的重要理论。近20年来,不仅在心理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教育领域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各门的学科教学中也引发了许多新的探索。最重要的是,这些探索都强调本学科对促进其他学科能力的作用,同时注重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与结合使本学科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其中就包括了舞蹈教育。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各种不同领域,如: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包括舞蹈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等。这些智能具有相当的独立性,而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常常是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在这些智能的发展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是非常广泛的。在教育上,一方面应当根据个人的能力发展的独特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另一方面应当改变以前的不同学科分别以特定的智能发展为目标的分工模式,转向各个学科都围绕发展多元智能的整体目标来设计和实施教学内容。最早的教育家之一柏拉图清楚地意识到全面教育的重要性。他说:“教育的目的就是赋予身体与思想最完美、最理想的能力。”而舞蹈教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这一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优秀的舞蹈教育传统

首先就文化艺术的历史传承性而言,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舞蹈教育传统。有关中国上古时代的舞蹈教育记载已屡见史籍。《史记五帝记》言舜时“以夔为典乐教樨子……诗言意,歌长言,身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论,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此记载在《竹书纪年》中得以印证。《竹书纪年》载舜“十七年春二月入学初用万”即远在舜的时代,已经在官方学校里对贵族子弟实施万舞教育。万舞,乃是一种以干羽为舞具的宫廷乐舞。因此,至少在舜的时代,我国已经在学校中实施了乐舞教育。至周初时,舞蹈教育已成定制,且蔚为大观。当时,对不同年龄的学童,在教学内容方面,已有了明确的教学要求:“十有三年,学乐,诵歌,舞勺。”“成童舞象”(《礼记内则》)并且依周礼的规范,在不同时令阶段,对舞蹈教学的内容有相应的规定:“凡必学时,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皆有序。”(《通典卷53》序)就是周代官办之学校。如果说,周代“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弟子才有机会“习舞”的话,则孔子在唇枪舌剑末所办之私学,在其所教弟子所习之“六艺”中,也同样充实有乐舞教育的内容。《晏子春秋》中载孔子“歌鼓舞以聚徒”,以歌舞形式聚众多门徒弟子,足见歌舞教育在其时社会下层民众中也是颇具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同时,也证实了即使在两千多年之前的古代文化氛围内,舞蹈教育也是普通平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当代舞蹈教育的缺失

就中国的舞蹈教育状况而言,长期以来我国舞蹈教育的价值曾被人们所低估。许多人认为,舞蹈能力的培养只是对少数将来要从事舞蹈工作的人是必需的,对一般学生来说只是点缀,中国的小学教育一直到大学教育从来没有把舞蹈课列入必学课程之中,只是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在课外活动课加入一些舞蹈活动内容。甚至在一些偏远或不发达地区,除了主科教育,其他艺术教育更是为零,又何来舞蹈教育。就算在一些较为发达的城市也存在不重视普及舞蹈教育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最直接的原因是没有确定舞蹈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其实在舞蹈教育中,舞蹈能力也是控制肢体完成动作的能力,即身体运动智能,它本身就是重要的智能,就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舞蹈活动对多元智能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贡献。例如,舞蹈能力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相当的促进作用。有关研究证明,在校有舞蹈特长或其他音乐特长的学生并不像以前人们所认为的玩物丧志或不务正业,相反这部分同学无论在学习成绩或是在组织能力上都大大超过其他同学。这些都显现了舞蹈智能的发展不仅对于音乐智能和身体智能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自我认识智能和人际关系智能的影响更为显著。有关专家认为:在舞蹈和舞蹈教育的诸多价值中,最重要的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及与此相连的独特的情绪体验。舞蹈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和自学心,扩展表达力和影响力。

三、国际舞蹈教育现状

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世界教育体系中,舞蹈教育大致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类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普及型教育体制;一类是以前苏联为代表的早期专业型舞蹈教育制度。在美国,自上世纪以来,小学、中学、大学里都普遍设有学生所必修的舞蹈课程,且教学目标明确,自成体系。1994年美国公布的《2000年教育法》,首次以政府的名义规定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影视等统括为艺术科,成为同语言、数学等诸学科并立的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而值得注意的是,艺术科的各门课程从小学伊始,一直延续到十二年级,相当于中国的高中毕业。“从小学到初中,音乐、舞蹈是必修课。艺术课程每周所占学时,各校稍有不同。在我们所看到的学校里,少的有三学时,多的达五学时。”(郭明达:《世界艺术教育》第23页)而在美国的大学里几乎均设有舞蹈学科。在美国的普通教育乃至高等教育体系中,舞蹈不仅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更被视为一种培养人、教育人、美化人、优化人的重要教育手段,具有了其独立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学科地位。毫无疑问,这种普及型舞蹈教育机制,对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道德文明素质、艺术素养,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文明人格都是大有益处的。

以前苏联为代表的舞蹈教育则强调并致力于对专业舞蹈人才的培养。某些学者称之为早期专业型舞蹈教育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形成了一个较为独立而封闭的舞蹈教育子系统。这一机制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现并强化培养出一批出类拔萃的舞蹈专门人才。这种舞蹈教育主要是通过中等专业教育予以实施。如俄罗斯最为著名的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两所舞蹈学校,招收读完小学三年级的十岁儿童入学,学制分别为八至九年。在这类舞蹈学校里,学生们要学习完全部小学、中学的文化课程,并同时要学习舞蹈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而在其他音乐、戏剧等高等学校里,学生则专攻教育、编导和部分史论专业。这类早期专业型舞蹈教育体制,其宗旨在于对舞蹈本身艺术价值的探求和提升。并且,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也确实培养出诸如巴甫洛娃、卡萨文娜、谢苗诺娃、扎哈罗夫、乌兰诺娃等一批闻名于世的杰出舞蹈家,对世界芭蕾艺术贡献卓著。

篇12

关键词:快乐舞蹈 舞蹈教育

舞蹈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鉴赏能力,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各类舞蹈人才为主要目的,是知识性教育、素养性教育,是提高人的审美力、艺术鉴赏力,提高舞蹈欣赏水平和文化修养的一种艺术教育。马克思曾说:“如果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舞蹈作为一种主要以富有节奏韵律的形体动态表现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艺术,虽是特定的人体具象,但同时表现出来的常常是一种抽象形象。正所谓“舞蹈是一种情感艺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因此,没有一定艺术鉴赏力是不行的。舞蹈教育应使受教育者懂得舞蹈艺术的特性,了解舞蹈艺术不同种类的表演风格和形式,通过简单的舞蹈动作吸引受教育者,使其参与到舞蹈学习与表演中来。

据艺术史学家的考证,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就是舞蹈。舞蹈起源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的需要,如果再详细一点来说,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生产、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宗教祭祀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的需要。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的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中产生快乐,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宣泄出来,因而产生舞蹈。可见快乐是舞蹈非常重要的情感元素。

那么,舞蹈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呢?

一、自娱性舞蹈的情感交流和促进团结的作用

自娱性的舞蹈活动,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交流感情和促进团结的作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社交舞蹈有着很长的历史,只是后来才渐斩消失了。其间,主要是越来越僵硬的封建意识起了桎梏作用。但是在民间,舞蹈促进友谊和团结的作用并没有消失。例如,在北方的某些农村,至今还有利用春节组织秧歌队互访的习俗,通过互访来增进友谊。如果平日有些误会,通过秧歌活动也就烟消云散、和好如初了。

二、表演性舞蹈的认识和教育作用

表演性舞蹈主要是通过演出供人欣赏,使人们从欣赏中得到娱乐和休息,这是它的直接作用。但更主要的是使人通过欣赏得到某一方面的生活知识,受到某种思想情绪的感染,这就是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当然,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而言的,自娱性的舞蹈中也有一些是具有表演性质的,如东北秧歌、山东秧歌、花鼓灯,节日广场上的舞龙、舞狮等,对围观的群众来说,都可以说是表演性的。在我国的舞台上,有许多表演性的舞蹈作品来自自娱性舞蹈,但它们经过舞蹈编导,以主题思想和人物的重新整理、编排、加工、提高、创作而成,并通过演员的表演传达给观众,以起到鼓舞、启迪和教育的作用。

显然,无论是自娱性舞蹈,还是表演性舞蹈,只要正确引导,都能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有着积极向上的促进作用。

“快乐”应该始终贯穿于舞蹈教育中,其理由有以下三点。

1.快乐舞蹈符合人们的精神需求。人在舞蹈中要寻找的就是快乐,快乐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容易被大家接受,人的创造、想象、表现和艺术修养等综合能力都能通过舞蹈得到提高。

2.普及舞蹈,普及健康理念,是当前舞蹈教育的新观念。舞蹈是一种有效的美育手段,它充分培养了舞蹈学员高雅的情操。“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句话用在舞者身上是不恰当的,因为每一个形体语言的表述都需要用心和脑来表达,否则就不会生动。所以说普及舞蹈教育对于提高舞蹈学员的智力也有一定的帮助。舞蹈既能提高艺术修养,又能促进健康,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3.快乐舞蹈还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国家民族众多,不同民族的舞蹈各有特点。各民族人民通过舞蹈活动,可以互相交流,加强团结。

我们要在舞蹈教育中贯穿快乐舞蹈的理念。

1.从根源抓起,建立快乐舞蹈的创作观念。在这方面,西方的现代舞蹈意识对我们的舞蹈创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应合理地吸收这种创作方法。强调舞蹈创作的主体精神和舞蹈编导的主观作用,注重抒发心灵感受,打破传统的程式规范和时空关系,遵循人体运动的自然法则,等等,在实践中细心探索,不断创新。现代意识在舞蹈创作中不是空洞、时髦的字眼,它是社会发展到最新阶段所体现出来的人的最高自觉。这种现代意识应是舞蹈家站在历史阶梯的最高层次上观察当今的社会,对社会历史发展、政治经济模式、各种人之间的关系、民族精神等所获得的最新认识。

2.任何时代的舞蹈艺术的存在和发展都受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我国国民经济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快乐舞蹈的经济基础。广大人民群众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基本小康的目标,开始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正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快乐舞蹈应运而生。同时,快乐舞蹈又使人民群众精神愉快,在运动和娱乐中放松身心,有更多精力学习和工作,从而又能促进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形成良性循环。

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认为:“舞蹈是一种生活方式。”让我们在舞蹈教育中提倡快乐舞蹈,发展快乐舞蹈,一起享受舞蹈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6.

[2]于平.中国舞蹈艺术(第二辑)[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12.

篇13

幼儿舞蹈教育是幼教内容中的重要一部分,幼儿舞蹈教育就是通过舞蹈获得不断的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培养儿童的情操和品德。但是,目前我国在幼儿舞蹈教育中存在着重视舞蹈技能训练,而忽略了幼儿成长的错误教学。本人对我国目前幼儿舞蹈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幼儿舞蹈教育在幼教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强幼儿舞蹈教育的意义。

一、我国目前幼儿舞蹈教育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儿舞蹈教育不断的受到社会的重视,在幼儿教育中幼儿舞蹈教育不断的被提上了日程。幼儿舞蹈具有舞蹈艺术的特性,它主要是通过舞蹈的形式表现幼儿天真、活泼的特点,幼儿舞蹈一般舞蹈时间短,内容结构简单,活泼有趣。幼儿舞蹈教育就是指通过舞蹈的活动培养儿童对美的感受、欣赏,培养儿童对艺术的情趣,用艺术的气息不断的影响和培养儿童的价值观、世界观,不断的发现儿童的潜质,促进儿童的个性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但是,幼儿舞蹈教育的长期发展以来,在幼儿教育中幼儿舞蹈教育一直没有一个科学系统的幼儿舞蹈教学理论,幼儿舞蹈教育往往是放在幼儿音乐课中作为课堂的点缀,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到幼儿舞蹈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真正的发挥幼儿舞蹈教育的意义,幼儿舞蹈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舞蹈活动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陶冶儿童的情操,培养儿童的高尚品德。在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幼儿舞蹈教学重技能训练,忽略了儿童成长发展的培养,与幼儿舞蹈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幼儿舞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培养他们综合能力的发展。所以,幼儿舞蹈教育必须根据幼儿成长的需要,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不断的改造和创新幼儿舞蹈教学,以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

二、幼儿舞蹈教育在幼教中的重要性

幼儿舞蹈教育是通过舞蹈、舞蹈教学的氛围不断的培养幼儿审美能力,陶冶幼儿的情操,促进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

1、幼儿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舞蹈教育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启蒙性的培养,来树立孩子的审美修养,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挖掘他们的个性,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儿童。在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通过音乐、体育、游戏等活动使孩子在接触、学习舞蹈的同时,了解和体验一定的艺术基本知识与技能,从小培养他们对美的感觉,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幼儿舞蹈教育由于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会让儿童进行大量的运动,这有利于儿童身体的成长,并不断锻炼他们的毅力,持之以恒的信心,从而促进他们体力、智力的发展。此外,幼儿舞蹈教育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创造的空间,让儿童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自己去表现,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幼儿舞蹈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幼儿舞蹈教育对儿童智力、创造力、审美观等的不断培养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起点,在起点就应做好素质教育。

2、幼儿舞蹈教育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个性价值的培养。幼教是一个儿童接受教育的开始阶段,在这个阶段用根据幼儿的成长特点,为幼儿设计一些教育课程,促进他们的成长,幼儿舞蹈教育就是很好的选择。幼儿舞蹈教育首先是一种舞蹈运动,通过科学、协调、适宜的舞蹈游戏、舞蹈活动的训练,可以锻炼儿童的身体,提高儿童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促进他们生理机能的发展,增强体质的同时,培养他们对舞蹈艺术的热爱,不断的发掘他们的个性,培养综合能力高的儿童。其次,幼儿舞蹈教育是一种艺术的教育,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创造一种优美的气氛,不断的熏陶儿童,适宜的舞蹈动作,帮助儿童不断的锻炼自己,表现自己,从而不断的培养儿童对艺术的美感,培养他们内在的气质,提高他们对自己欣赏和自信心,不仅儿童心理健康的成长。

3、幼儿舞蹈教育有利于幼儿智力、创造力的培养。幼儿舞蹈教育是培养孩子智力、创造力的重要课程之一,首先,由于幼儿舞蹈教程自身的特点,幼儿舞蹈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的动作的练习,不断的锻炼身体柔韧度,这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十分辛苦的过程,这就需要在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对儿童进行鼓励,培养他们吃苦的能力,锻炼他们的毅力,让他们明白苦尽甘来的道理,明白只有努力、持之以恒才能获得成功,从而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幼儿舞蹈非常符合孩子们爱动、爱跳的特点,也很符合少儿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特点,通过幼儿舞蹈教学让他们依靠丰富的想象和心灵的感悟去表现舞蹈动作的内涵,激发、启迪儿童产生丰富的联想,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此外,舞蹈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幼儿舞蹈教育给幼儿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创造的空间,通过舞蹈动作,培养儿童对舞蹈的感觉,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自己去表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篇14

(1)可以培养幼儿的理解力。对于幼儿的理解能力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理解中幼儿会逐渐提高对理解的认识,并不断去思考,从而使其智力得到开发。幼儿的智力在对舞蹈的不断理解中逐渐得到开发,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多,幼儿会把舞蹈动作和舞蹈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

(2)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幼儿正处于智力发育的重要阶段,这时候的幼儿会因为对新事物的了解而产生很多独特的想法,并不断地提出问题。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及时抓住幼儿这个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舞蹈教学,充分利用幼儿的好奇心理,让幼儿在舞蹈学习中充分去想象,去自由的发挥,从而实现幼儿智力开发的目的。

(3)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有的想象力还不符合常理,但这些恰恰是幼儿心理真实的写照。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引导幼儿把丰富的想象力培养成为创造力,也就是指导幼儿把脑中的想象,去进行创造,去进行表演,去进行内心情感的抒发。通过引导幼儿去进行主动的探索和创造,使幼儿对舞蹈教学产生兴趣,从而实现智力的开发。

二、开展舞蹈教学对幼儿潜能开发的重要性

(1)可以发展幼儿的身体机能。一方面是对身体柔韧性的锻炼。通过舞蹈教学可以促进幼儿骨骼等身体机能的发育,使幼儿的身体协调性更好。另一方面也是一项体力运动,不断进行舞蹈的学习,会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幼儿的体力,促进幼儿的身体发育。

(2)可以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舞蹈教学是结合音乐进行的,优美的音乐会让幼儿身心放松,使幼儿在轻松、欢快中得到成长。通过舞蹈学习,可以让幼儿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避免出现孤僻、自闭等心理问题。

(3)可以提高幼儿的记忆力。幼儿由于年龄的关系,在舞蹈教学中注意力不够集中,这就需要教师利用音乐或者舞蹈动作去吸引幼儿的注意。在幼儿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要去掌握所学的动作,就需要幼儿认真观察、认真听讲,还要不断去记忆。为了加深幼儿的记忆,就需要教师多次重复动作,让幼儿去进行模仿,进而促进其记忆力发育。

三、开展舞蹈教学对于幼儿审美能力开发的重要性

(1)可以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的能力。舞蹈教学在幼儿教育中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舞蹈教学具有的美感是重要的原因。正是由于舞蹈所具有的动作美、舞姿美,才能吸引幼儿主动地学习。幼儿年龄小,对于新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不断利用自己的理解力去感受、欣赏、追求。对于舞蹈教学的美也同样如此。

(2)有助于幼儿增强形体美感。舞蹈的学习,对于身体发育中的幼儿具有重要作用。幼儿通过不断地学习舞蹈,不但可以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而且幼儿的气质也发生着改变,在日常活动中,都显得礼貌得体,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受到大家的认可,也会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四、开展舞蹈教学对于幼儿品格培养的重要性

(1)有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舞蹈是优美的,幼儿在不断的学习中,伴随着欢快、轻松的音乐,感受着舞蹈传递的积极向上的情绪,就会逐渐养成乐观、开朗、活泼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