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7:51:0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网络道德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当网络由最初的羞羞答答发展到现在的理直气壮地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它在带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更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赢得了我国的新生力量——青少年的积极关注。特别是对于青少年中的高知识高智商而又相对较为自由的群体――大学生而言,网络更是展现了其迷人的风姿。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在带给大学生新知识、新信息与新思维的同时,也会夹杂着这样那样的“病毒”,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由此产生。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及其价值
从某种程度上,网络已经成为了很多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品德来源于生活,因此,网络道德教育理应成为高校德育关注的重点。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
研究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首先要弄清网络道德的含义,所谓网络道德,就是网络社会中的社会公德,是指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专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特殊利益关系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是生活于网络社会中的人们——所有网民都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
道德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具有调节人性与生活的使用功能。道德本身的价值即在于对人性与生活的调节与提升,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也是针对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规范与引导,并在这个过程中彰显其价值。
1、明晰学生网络道德认识
很多大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网络道德问题并非有意为之,而是由于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造成的。而网络道德教育恰好可以澄清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网民对一些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如:仍有16%的人对网上的传闻和性内容感兴趣;有29%的人对网络黑客表示崇拜,更有40%多的人表示有机会想试一下黑客行为;网络文明工程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开展近几年,仍有1/4左右的人对此不清楚,更有7%的人认为此举可有可无。
2、引导学生趋利避害
网络世界既丰富多彩又良莠不齐,既有鲜花也有毒草。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趋利避害,在丰富的信息中善于分辨、善于“批判的吸收”。“网络社会”的诞生和发展引导着人们以更快的速度进入信息社会,面对千变万化的信息社会,大学生是否具有较强信息修养将是大学生能否成才的关键要素之一。
3、拓展了高校德育内容与方法
网络世界是相对较新而且对高校学生有着极大影响的事物,高校德育如果无视这一现象将是不完整的。认真对待学生的网络生活并使之上升为系统的网络道德教育将会拓展高校德育内容与方法,使高校德育能够与时俱进。网络技术的自由性、超地域性的传播方式对人们的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自律性要求。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一直以来,人们对网络、对大学生上网否定多于肯定,指责的声音多于引导的声音,造成了网络道德教育的不良现状。
1、教育者认识模糊
网络社会的到来,使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与幻想的大学生欢呼雀跃。同时大学生们在网络社会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对大学生这个庞大的网络使用群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以应对网络社会给道德带来的诸多变化,应当引起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思考。
2、教育者的观念老化
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价值的引导,在于帮助学生自主构建道德价值体系,形成完美的人格。面对网络的挑战,学校德育应当从德育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重新设计德育内容,彻底更新道德教育观念,以适应全新的、变化中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社会改变或影响了德育过程中各种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3、教育者对网络道德教育不能准确把握
网络为新道德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广大的教育者并没有充分地认识网络道德呈现的新特点。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的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既不能与传统道德彻底决裂,它应当包含着对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部分的充分肯定和继承,又要直面和顺应社会变迁中对道德观念的不断“吐故纳新”的现实。这就要求网络道德教育既要体现历史的内在逻辑联系,又要强调现实性和历史性的和谐统一。
三、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的改进途径
只有针对目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不理想的现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与途径,才能真正搞好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充分认识青年学生接收新鲜信息的丰富性、复杂性,探讨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发挥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优势,如何开拓新型、多样、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发挥教师的指导、主导作用,以“导”代“堵”,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帮助他们将在现实社会中积淀养成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展现在网络社会,遭遇网络道德冲突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采取正确的行为。
(二)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的能力
只有教师驾驭网络的能力提高了,才会对网络道德实施有效引导。首先,教师必须有积极端正的工作态度,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要善于辨析网络上鱼目混珠的各种思想潮流,能主动同错误的思想作不懈的斗争;其次,必须懂得工作的方法和艺术,不是用互联网延续传统的说教,而是要运用网络进行实时多向的、直接坦诚的和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使用知识和经验,能够熟练地掌握网络。
(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约束
网络道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思想与行为习惯上。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在的必要约束。我们在强调道德主体性的自律的同时,也要根据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建立和完善网络道德的外在约束机制,实现网络道德素质教育的社会化。首先,要制定比较完备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准则,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有章可循。这些制度包括《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校园网文明公约》和《大学生网络违纪处理条例》等。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网络行为监督和管理机制,利用网络监控技术对登录校园网的大学生进行登记,建立校园网络责任主体与其网络行为的有迹可循的对应关系,然后由学校派专人负责对学生不良的上网情况进行批评教育或给予相应的处罚。最后,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实践证明:许多事情的解决并非依靠法律手段,而是借助于舆论的力量。如果我们将网络犯罪防患于未然,这将是最为理想的效果。为此,社会媒体应该加强舆论方面的引导,用鲜活的案例教育人,使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逐步深入人心。社会各阶层人员应该主动加强自身修养,为网络道德素质的建设添砖加瓦。
总之,网络道德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的道德教育形式,我们只有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端正态度,提高在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的能力,才能迅速扭转网络道德教育的不利局面,推动整个高校德育建设向着高效、有序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孙建民:《高校校园网络德育问题的分析与对策》《教育探究》2006,4.
关键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当网络由最初的羞羞答答发展到现在的理直气壮地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它在带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更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赢得了我国的新生力量——青少年的积极关注。特别是对于青少年中的高知识高智商而又相对较为自由的群体――大学生而言,网络更是展现了其迷人的风姿。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在带给大学生新知识、新信息与新思维的同时,也会夹杂着这样那样的“病毒”,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由此产生。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及其价值
从某种程度上,网络已经成为了很多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品德来源于生活,因此,网络道德教育理应成为高校德育关注的重点。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
研究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首先要弄清网络道德的含义,所谓网络道德,就是网络社会中的社会公德,是指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专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特殊利益关系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是生活于网络社会中的人们——所有网民都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
道德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具有调节人性与生活的使用功能。道德本身的价值即在于对人性与生活的调节与提升,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也是针对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规范与引导,并在这个过程中彰显其价值。
1、明晰学生网络道德认识
很多大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网络道德问题并非有意为之,而是由于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造成的。而网络道德教育恰好可以澄清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网民对一些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如:仍有16%的人对网上的传闻和性内容感兴趣;有29%的人对网络黑客表示崇拜,更有40%多的人表示有机会想试一下黑客行为;网络文明工程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开展近几年,仍有1/4左右的人对此不清楚,更有7%的人认为此举可有可无。
2、引导学生趋利避害
网络世界既丰富多彩又良莠不齐,既有鲜花也有毒草。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趋利避害,在丰富的信息中善于分辨、善于“批判的吸收”。“网络社会”的诞生和发展引导着人们以更快的速度进入信息社会,面对千变万化的信息社会,大学生是否具有较强信息修养将是大学生能否成才的关键要素之一。
3、拓展了高校德育内容与方法
网络世界是相对较新而且对高校学生有着极大影响的事物,高校德育如果无视这一现象将是不完整的。认真对待学生的网络生活并使之上升为系统的网络道德教育将会拓展高校德育内容与方法,使高校德育能够与时俱进。网络技术的自由性、超地域性的传播方式对人们的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自律性要求。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一直以来,人们对网络、对大学生上网否定多于肯定,指责的声音多于引导的声音,造成了网络道德教育的不良现状。
1、教育者认识模糊
网络社会的到来,使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与幻想的大学生欢呼雀跃。同时大学生们在网络社会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对大学生这个庞大的网络使用群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以应对网络社会给道德带来的诸多变化,应当引起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思考。
2、教育者的观念老化
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价值的引导,在于帮助学生自主构建道德价值体系,形成完美的人格。面对网络的挑战,学校德育应当从德育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重新设计德育内容,彻底更新道德教育观念,以适应全新的、变化中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社会改变或影响了德育过程中各种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3、教育者对网络道德教育不能准确把握
网络为新道德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广大的教育者并没有充分地认识网络道德呈现的新特点。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的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既不能与传统道德彻底决裂,它应当包含着对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部分的充分肯定和继承,又要直面和顺应社会变迁中对道德观念的不断“吐故纳新”的现实。这就要求网络道德教育既要体现历史的内在逻辑联系,又要强调现实性和历史性的和谐统一。
三、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的改进途径
只有针对目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不理想的现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与途径,才能真正搞好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充分认识青年学生接收新鲜信息的丰富性、复杂性,探讨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发挥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优势,如何开拓新型、多样、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发挥教师的指导、主导作用,以“导”代“堵”,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帮助他们将在现实社会中积淀养成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展现在网络社会,遭遇网络道德冲突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采取正确的行为。
(二)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的能力
只有教师驾驭网络的能力提高了,才会对网络道德实施有效引导。首先,教师必须有积极端正的工作态度,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要善于辨析网络上鱼目混珠的各种思想潮流,能主动同错误的思想作不懈的斗争;其次,必须懂得工作的方法和艺术,不是用互联网延续传统的说教,而是要运用网络进行实时多向的、直接坦诚的和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使用知识和经验,能够熟练地掌握网络。
(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约束
网络道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思想与行为习惯上。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在的必要约束。我们在强调道德主体性的自律的同时,也要根据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建立和完善网络道德的外在约束机制,实现网络道德素质教育的社会化。首先,要制定比较完备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准则,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有章可循。这些制度包括《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校园网文明公约》和《大学生网络违纪处理条例》等。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网络行为监督和管理机制,利用网络监控技术对登录校园网的大学生进行登记,建立校园网络责任主体与其网络行为的有迹可循的对应关系,然后由学校派专人负责对学生不良的上网情况进行批评教育或给予相应的处罚。最后,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实践证明:许多事情的解决并非依靠法律手段,而是借助于舆论的力量。如果我们将网络犯罪防患于未然,这将是最为理想的效果。为此,社会媒体应该加强舆论方面的引导,用鲜活的案例教育人,使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逐步深入人心。社会各阶层人员应该主动加强自身修养,为网络道德素质的建设添砖加瓦。
总之,网络道德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的道德教育形式,我们只有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端正态度,提高在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的能力,才能迅速扭转网络道德教育的不利局面,推动整个高校德育建设向着高效、有序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孙建民:《高校校园网络德育问题的分析与对策》《教育探究》2006,4.
【中学生;网络;德育
针对上述新问题,本文根据教学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目的、功能和要求,对其信息元、信息点做出了改进,并提出了一种信息元能够自动在教学实施体、教学对象和教学管理体三者之间流动的反馈型流动模式,探究结果表明其信息流动模式可大大增加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的能动功能,提高其系统的运行效益。
1.信息元的优化设计
一、目前中学生上网状况调查
为了深入了解网络对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我们在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层次,随机抽样,开展较为广泛的问卷调查及学生座谈会,被抽样调查的学生共260名,调查结果如摘要:在260名学生中有183名占69.8%的同学家里拥有计算机,其中l50人占57.3%的学生经常上网,从不上网的学生有65人,占24.8%。被问及上网地点的时候,有155人占59.2%的学生在家里上网;在校内和网吧上网的学生各占17.9%和22.9%,学生上网选择的内容首选文化娱乐方面占45.8%,时事新闻类只占19.8%,游戏类和聊天各占16.4%和14.l%,只有9.9%的学生选择上校园网,许多学生很实在地说摘要:当初上网的目的只是追逐时尚,满足好奇心,但是最终都几乎被互联网上大信息量的优点所吸引。高一有位学生在谈到自己为了解决一个历史学科的知识新问题,在网上查了大量的资料;高二有一位学生为了学好生物课上有关激素这一节,在互联网上查了大量有关激素的资料,分析比较激素的功能,并且查阅了大量奥运会上运动员服用兴奋剂的事例,说明激素的利弊。从调查中发现,有31.4%的学生是在互联网上获得时事新闻进行学科教育类的学习。学生认为,能从网上“找到所需要的资料”、“得到各种知识”、“完成探究性学习”是上网的最大目的。互联网上获取知识的方便、快捷和全面的特征,给学生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看到网络发挥积极功能时,更为担忧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家长、教师一谈上网首先想到的是负面影响摘要:网上原始信息良莠不分,势必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对自已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进而动摇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网上虚拟化的交流,弱化了学生现实交往的能力,并助长了对虚拟的成就感的追求;长时间上网易导致视力下降和神经衰弱,影响了身心健康成长;等等。网络世界打破了现实和虚拟之间的界限,构成了人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世界。在网络世界中,网络主体匿名匿形,主体间的平等、远距离的交往,具有双重性。这种双重性对于未成年的中学生的影响尤为重大。一方面,网络世界不仅消除了面对面交往中性别、身份、地位等传统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赖以产生、提升的基础,使行为规范、伦理道德观念难以放到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加以熟悉、检验。也难以用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关系加以对比,网络世界模糊了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界限,也由此模糊了人们道德行为规范的是和非的明确界限。
二、如何加强网络德育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对社会成员起约束和团结功能的准则。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网络德育,是指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这种活动必须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它和学校德育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延伸和补充,也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向。网络德育通过德育课堂、虚拟社区、网上咨询、在线讨论、网上家长学校、网上德育基地等途径来实现学校德育目标。学校网络德育目标除了德育大纲规定的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总体的德育目标外,还有网络特色的德育目标,包括网络道德、信息素养、网络伦理、自我管理学习、网络人格等。网络德育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摘要:
①开放性摘要:网络德育是一种开放性德育。未来的学校将趋于一种没有明显的校园界限,以数据库为中心,通过互联网连通学校、家庭、社会的开放式德育将形成。任何人都可以是受教育者,也可以是教育者。
②交互性摘要:交互性是网络德育的一大特征,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一对
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交流,受教育者可以在“网上论坛”或“在线指导”上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大家一起讨论。德育管理者或教育者也可以针对某一专题预先设计好新问题和答案,当受教育者访问该专题时,实现人机对话。由于这种交互的不可见性,可以使受教育者说出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是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
③趣味性摘要: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和影视于一身的多媒体技术,给我们的网上课堂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网络德育使学生变得轻松起来,学生可以通过德育课件来了解德育内容,甚至可以通过游戏来体验。
三、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网络学科教学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辅导者。其教学思路贯穿在软件的设计过程中,包括拟定教学目标,重组教学内容,设计启发性提问和变式自测题等。教师在制作网络多媒体课件时要主动考虑如何展示德育内容,使学生既学到文化知识,又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如数学中的渐开曲线、对称图形,可点击北京立交桥、中华世纪坛、南浦大桥等标志性建筑,用数学美激发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教化学中的氟利昂性质、臭氧空洞、地球温室效应,可虚拟一个灾难画面,唤起同学的环保意识。教钢琴协奏曲《黄河》时,可以组合、香港回收、等画面,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势。教师的主导功能除表现在软件制作过程之中,还表现在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课堂中的启发引导以及教学进程的调控。
四、开展网上主题班团活动
Abstract:With the popula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the morals quality actuality of hobbledehoy is worrying. There are various problems exist seriously, such as the hobbledehoy becomes addicted to surf on the internet all the day; there are so many teen-agers abandoned themselves to the computer games; there are still some young people often browse the unhealthy web; and there are also so many young people do some illegal things through internet. As is known that these problems are exist because of the society and system issues, so we should grasp the advantageous and the disadvantageous conditions during our education, we also should deepen the moral education organizational reform, innovate the method of education; all the members of the society should cooperates with each other to help the hobbledehoy improves their network morals quality.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 道德教育 现状 措施
Key words:hobbledehoy,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 actuality , measure
作者简介:马绪文,男,1985年生,陕西宝鸡人,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2008级思想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郑波,男,1985年生,四川内江人,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2007级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市学院教师。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5-0141-02
一、青少年网络道德现状及原因
网络以其自由、自主、平等、隐蔽的特点,为青少年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虚拟社会,青少年在其中肆意驰骋,率性而为,彰显了自己的个性。与此同时,一些不良的网络行为和道德现象也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
第一, 上网成风,聊天成瘾。据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现有网民2.98亿人,其中有近八成是青少年,绝大多数的青少年都已接触网络,并且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已把上网当作最重要甚至是首要的休闲方式。网上冲浪,通宵达旦者,不在少数。以至时下青少年见面互相问候竟以“今天,你上网了吗”代替,其对网络的热情可见一斑。网络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青少年把它作为交流、学习的工具,本无可厚非,但调查显示,上网的青少年大多数都热衷于聊天和电脑游戏,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查阅有关资料,浏览观看有价值的信息和新闻。
第二, 留恋黄站,网络婚恋。青少年的生理普遍达到成熟,性意识逐渐增强。但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性观念的影响,正常的性教育滞后,人们谈“性”色变,性对绝大多数青少年来说仍然披着神秘的面纱。这更激起了他们对性的好奇心。另外,近几年,通过互联网传递电子信号来交流双方感情的网络婚恋愈演愈烈,这种与传统婚恋观完全不同的新观念,它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和法律问题,理应引起社会的重视。
第三, 网络流氓,黑客偶现。如前所述,某些青少年在网络中不守道德规范,恶语伤人,进行人身攻击,公开他人隐私,无用或虚假信息,乱发垃圾邮件等,被称为网络流氓。另外,某些青少年掌握了较高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却不用于正途,而是充当网络黑客。
第四, 迷恋网游,不能自拔。迷恋网络游戏已成为青少年中比较常见的现象,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2008年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已占我国网民总数的62.8%,比2007年增长了3.5个百分点①。其中青少年占大多数,并且因沉迷于网络游戏而造成的学习成绩下降、退学或心理障碍乃至治安案件的青少年不计其数。与现实世界相比,网络游戏因其场面制作宏大,画面唯美动人,角色选择丰富,个性随意展现等特点,极大的满足了广大青少年对人际关系的渴望和对自我认同与自我实现的需要。
青少年在网络中表现出的这些道德问题,其原因与他们自身的特点有关,也有外部的因素使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好奇争胜,寻求刺激。青少年处于求知欲最强的时期,对新事物往往有浓厚的兴趣,并且血气方刚,争强好胜,喜欢挑战自我,特立独行,寻求自我实现。
第二, 缓解压力,寄托感情。现代社会中,青少年承担着巨大的学业、事业压力,并且常常又不能向家人、朋友、同事倾诉,压力逐渐郁积,会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碍。网络以其间接、虚拟的特点,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是面对面的进行,人们直接面对的是电脑,通过一连串电子符号进行沟通,说者不知听者是谁,听者也不知说者在哪,这就给人一种安全感,可以在这里畅所欲言,不受约束。
第三, 自律不足,他律滞后。青少年还处于道德品质的发展成熟期,道德意识不够明晰,道德意志不够坚定,道德行为不够稳定,仅仅依靠自律还不能保证其行为的规范性。这样,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就处于自律在一定意义上软弱无力,而他律又相对缺乏的情况之下,人性中恶的一面就表现出来,做出有悖于伦理道德之举,甚至违法犯罪。
青少年是网络使用的主力军,其网络行为又有这么多道德失范现象,因此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首先,这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并不只是网络虚拟社会的问题,是现实社会问题在网络上的具体体现,并反作用于现实社会。青少年也不是只生活在网络中,他们必须完成自身的社会化,成为社会的人。由于现实社会他律的存在,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中的表现常常与在虚拟网络中的判若两人。
其次,这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的重要条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没有青少年的充分参与无法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而具有网络道德问题的青少年多与家庭其他成员的关系逐渐疏远,矛盾日益激化,最终影响家庭的和谐,造成家庭生活的不幸。
再次,这是促进网络健康发展和社会良性运行的必然要求。网络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已经难解难分。青少年是网络的主要使用者,他们也是未来社会的主宰和建设者。
二、网络道德教育的特殊性以及存在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网络道德教育既与传统道德教育有联系,又与之有较大区别。这是由于网络和青少年各自的特点及其相互联系造成的,并进而产生了网络道德教育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首先,网络具有开放、自由、隐蔽、平等的特点,其覆盖范围广,信息传递高效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交流方式简洁明快,富有现代气息,因而其德育对象难以明确划定,德育内容与传统德育有所不同,德育方式也需要与网络的特点相适应。一方面,这有助于我们扩大德育受众面,及时更新德育信息,探索新的德育内容和方法,使传统德育与网络德育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进一步完善社会道德体系;另一方面,如果不能适应网络道德教育的新要求,德育内容陈旧,方式落后,不仅不能达到网络道德教育的目的,最终还会失去网络这块现代社会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阵地。
其次,青少年具有纯真、正直、善良、好奇、可塑性强的特点,同时也有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辨别判断能力弱,意志不坚定,道德品质不成熟不稳定的缺点。这就造成了:一方面,可以通过强有力的网络道德教育,培养起青少年较高的道德品质,使之能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成为倡导和践行网络道德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如果网络道德教育没有搞好,会使占网民多数的青少年道德素养放任自流,造成网络上道德思想繁芜庞杂,青少年道德品质良莠不齐,最终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良性运行。
最后,网络社会中一方面有许多道德失范现象和违法犯罪问题,另一方面也有许多网民坚持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存在着一个较为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传统的社会舆论对网络道德行为也还有一定的约束力,并且涉世不深青少年还没有接触到社会上的一些严重的道德问题,受“污染”较轻,这也是我们进行网络德育的一个有利条件。
三、对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措施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以下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措施:
第一, 深化德育体制改革,创新教育形式,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建设。由于现代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加快,传统的德育体制已不能适应新环境的需要并与之产生了极大的反差,要构建和谐网络文化,提高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素质,就必须深化德育体制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青少年的自律能力。而且,网络道德并不是独立于社会道德体系之外的行为规范,它是社会道德规范在网络中的具体体现。青少年在网络中的道德行为也是基于自身在现实生活中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和接受的道德教育。因此要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尤其是基本道德规范教育。
第二, 主动出击,以网络促德育。网络在现代社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不能也无法阻止其日益融入我们的生活,青少年成为网民的主流也是不争的事实。在网络道德教育中,要充分发挥网络自身的作用:开展网络技术教育,使青少年更了解网络,更能合理利用网络,形成科学的网络本质观;引导青少年进行健康的网络实践,如建立网页,创建网站等,使之远离网络恶习,共同维护网络的纯洁;建立德育网站,力求形式活泼,贴近青少年心理和实际,占领网上德育阵地。
第三, 社会多方协作,构建网络德育系统工程。应统筹政府、学校、家庭职能,确立全方位的协作机制。加强政府政策的引导和管理,进一步在政策层面做出明确规定,确保青少年安全健康上网,教育、工商、宣传、文化等政府部门要齐抓共管,相互协助,紧密配合;学校要发挥青少年网络德育主阵地的作用,改革德育课程,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内外活动,培养青少年健康、全面的生活情趣,提高教师的网络素质,建设一支懂网络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家庭要发挥在网络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家长要学习网络知识,要严格控制子女的上网时间,注意其上网内容,及时发现问题,多与子女交流观点和看法,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
第四, 建立健全网络规范,加强网络监控。依靠技术手段对网络进行严格监控,研制更高水平的网络屏蔽、过滤系统,加强网络他律。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建立网络警察队伍,有效打击网络犯罪;从法律上规定网络运营的条件,对从业人员、技术力量、安全管理制度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明确网络日常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和网络运营者的义务责任,并规范网民的上网行为;到恰当的时候要制定专门的网络法律文件,使网络行为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为青少年上网营造有益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朱银端.网络道德教育.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潘建红.科技伦理教育:道德教育新观点. [J].精神文明导刊,2008,(11):49
[4]络成瘾的原因及其教育对策.[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12.
[5]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省略nic.省略/index/0E/71/index.htm.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 道德教育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互联网连起了千家万户,它正以惊人的速度、力度、深度和广度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从根本上讲,网络以其便捷、大容量、交互性强等特点,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身心健康发展都起着其它媒介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精彩的网络世界也带来了不少无奈:由于网络具有很高的隐蔽性、独立性,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受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力明显减弱,网上不健康、不文明的内容正严重影响其身心发展,侵蚀纯洁的心灵,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是E时代带给我们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课题。
学校作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对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建设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而我们对新形势下的网络道德教育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力求以开放的意识,运用开放的教育手段与方式进行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努力为青少年撑起一片蔚蓝的网络天空,为纯净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内涵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学校道德教育体系,强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
网络是一个崭新的事物,应以开放的心态来迎接它。面对网络的负面作用,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粗暴地切断青少年与互联网的关系,而是要在青少年接受网络科技知识的同时,加强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不让他们在网络世界中迷失方向。正如美国奈尔学院教育学博士蒙克所指出的,“一个人所应负有的责任,应当与他能力所及之范围相适应。我们既然给予了孩子们可以接触到整个世界的工具,那么,我们就有责任教育他们把这些工具用于有益的用途。”因此,我们把网络道德教育纳入了学校的德育教育体系,并在学校信息科技学科教学中注重渗透网络道德教育。通过组织学习《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告知青少年在论坛上发表言论时不违反国家法令,提倡网络文明用语,不违背社会公德:自觉抵制任何利用计算机网络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的行为。引导学生正确合理使用互联网,为拓展视野、增加知识服务;我们通过国旗下讲话发出“文明上网”的倡议;利用黑板报、橱窗等宣传阵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指导;定期通过一些“为了撒谎能够上网,不吃不喝不睡不上学,甚至为上网做出违法犯罪的事”等反面教材,引领学生在生动的事例前,提高对真善美的分辨能力,逐渐让学生筑起心灵的“长城”,抵制网上各种不良思潮与有害信息的侵蚀,使青少年在掌握网络这一新兴科学技术的同时,懂得用相关的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二、营造网络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1.不断完善校园网建设,为网络道德教育开启新窗口
学生是网络活动的执行者,是网络道德教育的主体,当校园网向学生开放的同时,我们除了教他们如何判断与选择信息的真假和良莠,还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对学生在校的网络行为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如:学校网管担负起过滤不健康信息的重任,在电脑中安装了“美萍反黄专家”、“还原精灵”等软件,对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和一些游戏网站进行禁止,给学生一个较为安全的网络环境;在学校的论坛开设一些健康活泼的话题,请学生参与网站的管理和建设;定期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网络竞赛,如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比赛,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有效的网络管理积极地促进了学校的网络道德教育。
2.开展体验式网络道德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1)在体验中强化网络道德教育
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人的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心理体验,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通过各种体验活动,让学生能够获得深刻合理的情感体验,同时获得更多具体的网络道德知识。如:我们在全校开展了“文明网上行”的主题班会活动;通过“小品表演、诗歌朗诵、相声等多种形式,师生共同表达对于网络的认识和看法,享受网络带来的快乐,对部分青少年沉迷网络、浏览不良信息等现象加以抨击;开展以“网络与道德”为主题的电脑小报制作;此外,我校还以十一五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与民间艺术实践活动整合的研究”为抓手,创设了“民间艺术课程超市”,力求师生在课题研究中,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民间艺术教育中,在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引导学生有效有益地使用网络,为学生开辟了又一片绿色上网的天空。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拓展了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中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抓住契机,主动占领网上阵地
由于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因此,抓住契机,主动占领网上阵地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通过经常性地向家长和学生推荐优秀少儿网站和一些专题网站:雏鹰网、童网、中青网等十几家儿童网站,引领学生在健康网站中快乐地遨游,使学生没有闲暇时间浏览不健康的网站。
(3)将传统德育与现代网络有机结合,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网络较之传统的教育手段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吸引力和渗透力,它集多种媒体于一身的特点,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性。我们还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全新的载体和现代传播手段,把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与现代网络结合起来,将传统的灌输方式转变为参与式教育,使德育工作的空间和范围更为广阔,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组织网上讨论、辩论,教师通过网上聊天与学生沟通交流,利用网络把传统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把青少年带入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等,阅读有益书刊,刺激青年道德智力的发展,提高其自我约束能力。
3.社区、家校联手,共创良好网络环境
刘芝华
忽视传统教育是愚蠢的,忽视网络教育是短视的,传统教育方式和网络教育方式,是德育工作的双翼,只张开一翼,自然无力飞行,只有双翼并举,才能自由飞翔,才能如大鹏那样,“其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题记
一、面对互联网的思考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给中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结合网络时代的新特点,探索加强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确实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结合中学教育实际,我们认为,网络说到底还是一种新的技术工具,是由人发明出来的,本身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它给青少年德育工作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机遇。我们应当趋利避害,加强引导,把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与现代网络结合起来,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寓教育于网络,通过网络开展生动活泼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基于这一认识,从2003年4月开始,我校以高一、初一年级为试点班级,就网络道德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二、行之有效的步骤
㈠准备阶段。
时间从2003年4月至12月。本阶段主要工作:
1、去中南大学学习网络教育的经验。
2、利用广播、校刊、黑板报、知识走廊及其他形式,向全校师生广泛宣传开展网络德育活动的意义。
3、成立网络德育领导小组、技术服务小组、网络教育日常管理小组、课题研究小组,各小组分别制定工作计划。
4、分别召开试点班级全体任课教师、学生会议及学生家长座谈会,层层发动。
5、建好校园网络,将学校所有计算机机房、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教师办公室和教研室联网。
6、建立网络监控系统,注重加强对网络的防范和管理,删除有害信息,平衡不良信息。
㈡分步实施。
时间从2004年2月至2004年8月止。试点年级的学生在双休日、重大节假日,休息时间,凭有效证件,到学校电脑室自由上网。本阶段主要工作有:
1、开展网络文明教育:向学生发出“文明上网,从我做起”的倡议书;开展“上网做什么”的专题大讨论;召开“中学生与网络文明建设”为主题的班会,并撰写“网络文明建设”的学习心得。
2、成立“家长网络学校”,指导通学生家长引导学生文明上网。
3、发放《学校·家长联系卡》,及时与家长互通情况,以此消除网吧的负面影响。
4、开发校园网络软件,包括建立学校网站、开发德育题材的游戏、网上党(团)校、教育教学管理软件等。
5、每月开展两次以上的网络教育活动,包括名师教学答疑、道德教育专题讨论、校领导与学生对话等方面的内容。
6、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在教师中开展网络德育课件的制作比赛;在学生中开展征集个人主页的竞赛活动、网络征文活动。
㈢、全面铺开。
时间从2004年9月至2004年12月。学校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全校学生自由进入学校电脑室活动。具体活动内容在参照上学期的基础上予以调整和补充。
三、网络道德教育的优势
1、由防范型德育向发展型德育转变
传统德育是防范型的德育,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及有关人士较多考虑的是如何管理好孩子,企图在孩子与社会现实之间筑起一道“围墙”,如“封闭式”管理、“准军事化训练”等,不考虑孩子的发展要求,不考虑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不考虑客观现实的变化,一律要求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而开展网络德育教育,则实现了由堵到疏,由防范到主动出击的转变。
一是通过“上网干什么”的讨论会、网络德育征文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主动选择、主动发展,充分发挥主体性及自我教育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把社会外在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我道德需要。
二是不断丰富网站内容,用健康的网站吸引学生。身边的网站具有吸引力,这是开展网络德育的有利条件。近期来,学校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成立“校园网吧”,学生在休息时间可以凭学生身份卡进入“学校网吧”上网。现在学校已建有共青团校、红色游戏、红杏文学、名师对话、考试大观等特色版块,深受学生喜欢。
2、网络的交互性促进了德育工作的民主性
信息网络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具有双向性和交互性。信息网络使得受教育者不仅是接受者,而且是传播者,双向互动促成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及时联动与沟通。由于人与人之间既没有地理距离,也没有心理距离,因此,网上活动对上网的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敞开心扉,交流思想。如每月开展的校长、教师与学生对话、网络道德教育大讨论等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从”关系,改变了受教育者被动、从属的地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网上网下联动,巩固和提高了德育工作效果
应该说,大部分的中小学生(尤其是城区学生)都上过网,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未完全荒废学业,陷于其中。在网吧里,首先陷落的是那些意志薄弱、信念不坚的懦弱者。我们要告诉学生:人是有精神支撑的,一个人如果抵制不了一点诱惑,那么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将会摔很多跟头。我们也高兴地看到,有不少同学都曾经深受网吧之害,他们在老师、家长的帮助下,靠自己坚强的意志、坚贞不渝的信念在思想上筑起了一道长城,使他们走出了网吧的漩涡,获得了新生,重新找回了人生价值。
初二48班黄某,一段时间内成绩一路下滑,家长怀疑是孩子上网吧误了学习。有一天,细心的妈妈发现每天晨跑归来的孩子不见出汗,只闻烟味。次日爸爸悄悄跟踪,终于在网吧将坚持三个月所谓“早晨长跑”的儿子逮了个正着。当时家长采取了“禁止长跑”、“不给零用钱”的措施,以为这样便可堵住孩子通往网吧的大门。殊不知,孩子网瘾的形成非一日之寒,要想消除它不可能一蹴而就。果然,以后他又以“外出打球”、“参加假日小队活动”等为借口多次去网吧玩游戏。得知这个情况,学校非常重视,迅速会同班主任,对这位迷恋网吧又善于说谎的学生进行了多次深入的谈心活动,晓以利害关系,促其思想转化。另外学校主动与文化稽查队、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取得联系,并在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下,加大了对有违规行为的网吧的义务监督力度。
四、网络道德教育在我市全面辅开
自从开展网络道德教育以来,我校未成年人进网吧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通过调查显示,在活动开展之前,试点学校80%的学生上网玩游戏、聊天,10%的学生上网浏览新闻等,5%的学生上网进行学习资料的查找,还有5%的学生进入不健康的网站浏览不良信息。活动开展后,我们组织过多次调查,结果显示,65%的学生上网是查找学习资料和网上测试,25%的学生是浏览新闻等内容,5%的学生收发电子邮件,5%的学生聊天、听音乐。
随着德育工作的创新,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为此,《湘乡报》、《湘潭日报》、《科技导报》、湘乡电视台等媒体对我校的网络道德教育试点经验作了宣传报导。如2004年8月5日,《湘潭日报》对我校的做法做了如下宣传报道:“近日,湘乡一中外语老师王琴在上QQ时,发现一名高一学生在线上,王老师便主动与他搭话。得知该生因父母经常吵闹不想回家,干脆住在同学家里,王老师心平气和地在线上做他的思想工作,最后这位学生愉快地接受了老师的意见,表示第二天立即回家。王老师与学生网上谈心至少有50多次,这种网络教育的形式在全校100多名教师中比较普遍。”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网络道德教育逐渐凸显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特别是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具有明晰学生网络道德认识、引导学生趋利避害等价值。搞好网络道德教育就要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约束。
关键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当网络由最初的羞羞答答发展到现在的理直气壮地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它在带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更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赢得了我国的新生力量——青少年的积极关注。特别是对于青少年中的高知识高智商而又相对较为自由的群体――大学生而言,网络更是展现了其迷人的风姿。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在带给大学生新知识、新信息与新思维的同时,也会夹杂着这样那样的“病毒”,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由此产生。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及其价值
从某种程度上,网络已经成为了很多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品德来源于生活,因此,网络道德教育理应成为高校德育关注的重点。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
研究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首先要弄清网络道德的含义,所谓网络道德,就是网络社会中的社会公德,是指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专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特殊利益关系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是生活于网络社会中的人们——所有网民都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
道德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具有调节人性与生活的使用功能。道德本身的价值即在于对人性与生活的调节与提升,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也是针对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规范与引导,并在这个过程中彰显其价值。
1、明晰学生网络道德认识
很多大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网络道德问题并非有意为之,而是由于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造成的。而网络道德教育恰好可以澄清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网民对一些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如:仍有16%的人对网上的传闻和性内容感兴趣;有29%的人对网络黑客表示崇拜,更有40%多的人表示有机会想试一下黑客行为;网络文明工程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开展近几年,仍有1/4左右的人对此不清楚,更有7%的人认为此举可有可无。
2、引导学生趋利避害
网络世界既丰富多彩又良莠不齐,既有鲜花也有毒草。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趋利避害,在丰富的信息中善于分辨、善于“批判的吸收”。“网络社会”的诞生和发展引导着人们以更快的速度进入信息社会,面对千变万化的信息社会,大学生是否具有较强信息修养将是大学生能否成才的关键要素之一。
3、拓展了高校德育内容与方法
网络世界是相对较新而且对高校学生有着极大影响的事物,高校德育如果无视这一现象将是不完整的。认真对待学生的网络生活并使之上升为系统的网络道德教育将会拓展高校德育内容与方法,使高校德育能够与时俱进。网络技术的自由性、超地域性的传播方式对人们的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自律性要求。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一直以来,人们对网络、对大学生上网否定多于肯定,指责的声音多于引导的声音,造成了网络道德教育的不良现状。
1、教育者认识模糊
网络社会的到来,使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与幻想的大学生欢呼雀跃。同时大学生们在网络社会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对大学生这个庞大的网络使用群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以应对网络社会给道德带来的诸多变化,应当引起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思考。
2、教育者的观念老化
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价值的引导,在于帮助学生自主构建道德价值体系,形成完美的人格。面对网络的挑战,学校德育应当从德育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重新设计德育内容,彻底更新道德教育观念,以适应全新的、变化中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社会改变或影响了德育过程中各种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3、教育者对网络道德教育不能准确把握
网络为新道德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广大的教育者并没有充分地认识网络道德呈现的新特点。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的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既不能与传统道德彻底决裂,它应当包含着对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部分的充分肯定和继承,又要直面和顺应社会变迁中对道德观念的不断“吐故纳新”的现实。这就要求网络道德教育既要体现历史的内在逻辑联系,又要强调现实性和历史性的和谐统一。
三、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的改进途径
只有针对目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不理想的现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与途径,才能真正搞好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充分认识青年学生接收新鲜信息的丰富性、复杂性,探讨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发挥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优势,如何开拓新型、多样、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发挥教师的指导、主导作用,以“导”代“堵”,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帮助他们将在现实社会中积淀养成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展现在网络社会,遭遇网络道德冲突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采取正确的行为。
(二)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的能力
只有教师驾驭网络的能力提高了,才会对网络道德实施有效引导。首先,教师必须有积极端正的工作态度,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要善于辨析网络上鱼目混珠的各种思想潮流,能主动同错误的思想作不懈的斗争;其次,必须懂得工作的方法和艺术,不是用互联网延续传统的说教,而是要运用网络进行实时多向的、直接坦诚的和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使用知识和经验,能够熟练地掌握网络。
(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约束
网络道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思想与行为习惯上。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在的必要约束。我们在强调道德主体性的自律的同时,也要根据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建立和完善网络道德的外在约束机制,实现网络道德素质教育的社会化。首先,要制定比较完备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准则,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有章可循。这些制度包括《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校园网文明公约》和《大学生网络违纪处理条例》等。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网络行为监督和管理机制,利用网络监控技术对登录校园网的大学生进行登记,建立校园网络责任主体与其网络行为的有迹可循的对应关系,然后由学校派专人负责对学生不良的上网情况进行批评教育或给予相应的处罚。最后,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实践证明:许多事情的解决并非依靠法律手段,而是借助于舆论的力量。如果我们将网络犯罪防患于未然,这将是最为理想的效果。为此,社会媒体应该加强舆论方面的引导,用鲜活的案例教育人,使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逐步深入人心。社会各阶层人员应该主动加强自身修养,为网络道德素质的建设添砖加瓦。
总之,网络道德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的道德教育形式,我们只有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端正态度,提高在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的能力,才能迅速扭转网络道德教育的不利局面,推动整个高校德育建设向着高效、有序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孙建民:《高校校园网络德育问题的分析与对策》《教育探究》2006,4.
关键词 网络资源 道德教育 建议 思考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广泛应用,给中小学生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途径。同时落后的思想文化和有害信息借机传播,对广大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交友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业和身心健康。如何加强中小学生的网络分辨能力和道德教育,研究中小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新方法,提高中小学校德育能力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中小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状及原因
互联网以其独到的媒介优势,把多种大众传媒内容和方式嵌入其中,形成一个庞大的虚拟交往平台和信息平台。它既开放又隐匿,充满着虚拟性和无约束性,深深吸引着广大中小学生。作为一种综合的媒介,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元素,成为德育的关键一环。网络的特殊性对未成年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少中小学生认为在虚拟空间中就不需要遵守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这主要表现为言行肆无忌惮、价值观念模糊、人格矛盾冲突、沉迷网络中。
造成中小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网络的虚拟性、隐匿性为中小学生寻求个体的自我表现提供了空间。同时网络的开放性必然带来了价值观和道德观评价的多样性,与现实社会脱节。学校的网络德育暂时还处于一种失控状态,个人的道德判断力并没有达到一定水平,使得中小学生的网络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再加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网络上的内容所吸引,而不是分析自己的内在道德标准,从而被深深地卷入其中,现实中的内在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对个体网络行为的监督管理显得无能为力,而大部分家庭无法承担起对孩子们的监督和指导责任。中小学生道德标准形成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学校,面对网络社会价值取向的认识过于简单,导致网络道德教育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理念,使孩子们表现出了与自我现实身份不符的失范行为。
二、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帮助他们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科学、安全利用互联网学习和娱乐,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进一步提高对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认识,加大工作力度,确保中小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健康成长。
1.加强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指导广大中小学生正确运用网络,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一是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结果。二是要指导学生正确掌握网络信息技术,能够正确利用网络信息学习和娱乐,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作为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资源与平台。三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在交友游戏以及虚拟世界中恪守公民道德,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的约束,遵守网络法规,文明上网。
2.积极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水平,整合校园网络等资源,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教师要不断挖掘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及具体案例,及时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及安全上网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和网络道德教育培训,提高其网络道德教育水平,有效指导学生获取网络信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配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及时解决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把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支持学校办好校园网络,实施“绿色上网”工程,开辟绿色网上空间,倡导健康的网络文化,广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开设校园网站、教师、学生个人主页等,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形成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风气。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网络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使用网络的实践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3.克服困难,组织学生道德实践活动。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区分不同层次未成年人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网络给中小学生提供的虚拟世界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满足未成年人的学习和娱乐需求,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因素。因此,必须让他们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各种既丰富多彩,又寓教于乐的兴趣活动和文化活动中满足兴趣爱好,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教育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学校和教师应在教学中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与方法,把网络道德与安全上网教育贯穿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教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道德和社会问题,做到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水平,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提升网络道德教育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陆俊,严耕.国外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1997.
关键词:高中政治;网络道德;教育;青少年;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362-01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除水、电等资源外的另一种无法远离的存在。它作为信息时展的根基,已然悄无声息的融入我们的生活,并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所用。高中生正处在人生关键时期,已经开始形成独立思想,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民族发展的接班人,要求高中生必须具备适应信息时展的本领,因此网络成为其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思想还未完全成熟的个体,高中生如何在纷杂的网络世界塑造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就成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重点,下文将对网络道德教育展开论述。
一、网络道德教育的概念
要针对高中政治课堂中网络道德教育进行探究,就必须了解网络道德教育的概念。网络道德教育这一概念是近几年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普及后形成的一种对于网络社会中道德风尚进行塑造和培养的教育内容,其主要作用就是通过对人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帮助人们从主观能动性上提高自己网上行为的规范意识,同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因网络带来的极特殊的利益关系下,对其道德伦理进行规范的标准。高中生作为对网络接触较为频繁的,并未具有成熟思想和世界观的青少年群体,这种随着社会进步而产生的全新的伦理要求对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凸显,因此,作为高中生心灵教育主要阵地的政治课堂,网络道德教育在这其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中生网络道德建设的现状
信息时代网络的不断普及与发展虽然为学生学习,特别是处在学习生涯重要阶段的高中生而言存在着极大的好处,但是高中生网络道德建设的现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却令人堪忧:
高中生作为思想层面还未走向成熟阶段的个体,由网络带来的异质性会使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存在错误导向。同时,网络作为虚拟社会被高中生所认识,它虽然推崇自由、公平,但是若这种追求过分夸大,伴随着虚拟性的“保护”下,高中生很容易丧失道德人格,并且这种丧失还会对其现实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高中生作为自制力相对缺乏的一个群体,在巨大的学习压力等现实的面前,容易产生躲避心理,因而导致许多学生陷入对网络无止境的沉迷中,这就容易导致学生现实与虚拟落差下人格错位的产生。因此,面对这种情况下,高中政治课堂作为学生精神层面的引导主体,就必须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重点着眼的一部分,尽可能的规避这些不利现象的产生。
三、网络道德教育与高中政治课堂结合的对策
高中阶段作为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凸显在它的脆弱性和危险性上,而高中政治课堂作为高中生建设精神文明与精神强度的主要阵地,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道德教育与高中政治课堂相结合的发展就成为一种必然,笔者认为具体对策可以从以下两点出发:
第一,教师作为政治课堂的引导者,必须做到对网络世界的熟悉认知。众所周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以主导者的地位出现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就必须做到自己对于网络世界的正确认知,同时要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熟悉的一面。教师可以设计诸如“微机室中的政治课”,利用学生熟悉的网络交流工具进行谈话式授课,拉近师生间距离的同时,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网络道德在虚拟世界,甚至是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从根本上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二,触目惊心的“案例教学法”是网络道德教育与高中政治课堂的结合最直接的手段。网络道德缺失造成现实生活中遗憾的事例时有发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任何对策都不会像“案例教学法”一样能够对学生的是非观造成冲击的强烈性。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举出实施例子,例如“王某在网络中对心灵脆弱的章某使用语言暴力,致使章某自杀身亡”等,这就能帮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在网络中语言暴力的可怕性,从而帮助学生摆正自身的道德观与价值观。
综上所述,网络作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只要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那么它必然能够在实现网络道德教育这一重要作用的同时,还能够辅助他们完成繁重的课业,帮助他们迅速掌握一些即时高考信息的同时,还能够帮助教学课改能够有效实施。对于学生的精神层面来看,网络道德教育与高中政治课堂的结合还能够促进高中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引导学生树立美好的理想,为未来发展打下重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温定刚.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对策[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01).
论文摘要:现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信息工具,网络在大学生信息交流、人际交往、视野拓展等方面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对大学生的道德构成了冲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令人担忧。对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进行研究无疑十分迫切也十分重要。本文仅针对网络时代下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从教育的角度进行分析,为从根本上解决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问题提供一些基本思路。
当今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信息工具,但同时,也不可避免会造成一些负面效应,如信息泛滥,垃圾污染,网络上瘾,黑客行为,乃至网络犯罪等,对大学生的道德构成了冲击,出现了“道德失范”现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令人担忧。网络不仅影响着学校的传统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也为以信息数据为平台的道德失范行为乃至高科技犯罪创造了条件,给高等院校道德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校德育正处于一个以开放、多元、多变为重要特征的新时期,传统的道德观念及德育方法仍然主导着现有高校的德育工作。但现实的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中仍然存在着需要教育者重视的问题。
第一,教育内容脱离网络生活,缺乏针对性。网络强大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及时性,使道德教育内容变得更为丰富而全面,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由通俗化走向科技化。但网络道德教育在内容上脱离网络生活,教育内容在组织和编排上,都没有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现行的网络道德教育,将道德从活生生的网络世界中抽取出来,变成了僵死的教条,将网络道德内容变成了没有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抽象物,使学生很难从中找到同自身的生活成长相一致的契合点,无法把道德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造成绝大多数学生明知网络文明公约,却在网络上进行各种各样的不道德行为,获得自我满足。
第二,道德教育的途径单一。网络宣传地域的全球化,宣传功能的多样化,为德育教育途径的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适应“网络社会”的需要,不少高校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立,作为网络道德教育的新渠道。但已创办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网站的影响力小,相对于其它娱乐新闻等网站的点击率要少得多,根本谈不上影响力;从事网络行为管理的人员少,对网络违规人员置之不理或管理不过来:网站的整体数量少,带有道德教育字样的专栏寥寥无几,只有个别的校园网络中有这样的专栏。教育者和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还持有各种疑问的心理,学生被网络的自由性、匿名性和交互性吸引,由于青少年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有一种拒绝情绪。
第三,教育方法落后。网络集多媒体的优势于一体,可在屏幕上创造一种活跃、轻松和愉悦的受教育方式;网络技术本身的开放性,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有利于新教育方法的产生。但是,目前高校德育仍然沿用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尽管某些高校德育改革中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用了不少好的教育方法,如电化教学、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但道德教育的基本模式仍是沿袭传统的集体灌输式方法,忽视启发和个别教育,比较强调外部管理的作用,而忽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动机和自我教育。这种灌输教育忽略了学生的道德主体性,没有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忽视从网络生活中收集德育材料,忽视学生道德判断力的培养,忽视学生自主道德教育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并没有作为正式的道德内容写入教材:以往的价值观教育并没有得到加强;网络日常行为教育热衷网络道德知识的竞赛;教育者对网络道德文明公约和网络道德规范抱有过高的、不合理的期望;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网络道德水平等。总之,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在教育途径方面,在教育方法方面存在着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困境的教育解析
网络道德教育因网络而诞生和发展,同时网络发展的迅速和多变也对网络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高等院校是“网络化”的发展前沿,但网络道德建设却没有及时跟上,这种信息网络普及化与网络道德建设的滞后性,已经成为当今高校网络道德建设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矛盾和鱼待解决的难题。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教育者缺乏对网络道德客观性的认识
网络技术作为21世纪的高新技术已经全面介入了现有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人们的行为范围和行为的自由性提高,行为的自主性空前地得到了发展。网络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伦理道德的挑战,开拓了新的道德领域,为网络伦理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对于“网络社会”的到来,反映最强烈的是青少年。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善于适应时代的要求。在“网络社会”,如何对青少年这个庞大的网络使用群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以应对网络社会给道德带来的诸多变化,应当引起我们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思考。教育者如果缺乏对网络道德客观存在的理性认识,就无法确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教育观念,更谈不上教育任务的充分实现。
“网络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但是它和现实社会又不是对立的,是从现实生活中分化出来的。虚拟行为和虚拟空间的出现,并不代表网络是独立存在的,事实上网络必须与国家制度、文化、有形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存。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网络伦理道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但有些人并没有真正地认识网络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能很好地实现其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两个不同世界中的角色转换和行动协调,从而造成一种行动变异,心理错位乃至生理失调。其中一种表现为“网络上瘾”,另一种表现为“网络孤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有待教育者的深层思考。
2.教育者缺乏共识的道德观念
在“网络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各界人士缺乏共识的道德认识,对网络行为缺乏共识的道德评价,导致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内容无法规范化和课程化。网络既是德育的手段,又是德育的内容。尽管网络本身并无德性,但人应当是有良知的,而人的道德理念和修养上通过教育获得的,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价值的引导,在于帮助学生自主构建道德价值体系,形成完美的人格。面对网络的挑战,学校德育应当从德育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重新设计德育内容,彻底更新道德教育观念,以适应全新的、变化中的教育环境。
第一,彻底摒弃强制式和灌输式的传统德育方法,培养新型的道德自主选择式的人格。网络环境的出现改变或影响了德育过程中各种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道德的“他律”机制被破坏,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也大大削弱。同时,网络的自由开放性与互动性又给个体提供了宽泛的自主选择空间,道德环境的变化使传统的强制灌输式德育方法彻底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社会条件。“网络社会”背景下的高校道德教育必须以培养自律的、具有自主道德选择能力和“慎独”境界的人作为最终目标。
第二,注重社会人文精神的重建,加大人文教育的力度。长期以来,工具主义和科学至上主义的大行其道,严重地削弱了人文科学在构建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的特殊作用。没有良好的、以人文科学为基础的社会道德环境,社会范围内的道德失范与困境将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因此,更新网络环境下的道德教育观念必须重新唤起社会范围内对人文科学的关注,加大人文科学在道德教育内容中的比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科学水平。否则就无从谈起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与价值教育,更谈不上自律的道德人格与“慎独”境界的培养。
第三,重新审视虚拟和现实的关系,建立虚拟世界的实践干预策略。在网络德育环境的建设中,要把虚拟社区的管理与现实社区的管理结合起来,把网络内部道德教育资源的开发和网络外部社会实践的支持系统建设结合起来,使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使大学生获得直接的社会实践经验,这些经验的获得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尤其是通过网上体验和现实生活的对照,可以使他们更清醒、更理智地看待虚拟世界里的网络生活。
3.教育者缺乏对网络道德特点的研究
网络为新道德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广大的教育者并没有充分地认识网络道德呈现的新特点。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的特点,网络道德不可能与传统道德彻底决裂,它应当包含着对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部分的充分肯定和继承,又要直面和顺应社会变迁中对道德观念的不断“吐故纳新”的现实。这就要求网络道德教育既要体现历史的内在逻辑联系,又要强调现实性和历史性的和谐统一。
第一,网络道德是一种自主自律型的道德。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一种间接的匿名性、面具化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下,直面的道德舆论抨击难以进行,道德自律就愈发显得重要。是否遵守道德规范完全取决于你自身的道德抉择,也就是说网络主体自身有了更多选择的自由,但同时也对网络主体道德自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它要求网络主体能够分析和把握自由的边界问题。“网络社会”的走向要求个人逐渐抛弃他律型的道德选择方式向自律型道德选择方式过渡。
第二,网络道德是一种多元开放型的道德。自由、开放是“网络社会”的一大显著特点。网络化交往方式拓展了人们的交往范围,冲破了国家、地区、民族的界限,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方便地进入“网络社会”交流与分享信息,不同的文化和道德观念、不同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都可以在这里交汇,产生冲突、碰撞和融合,从而使网络道德呈现出一种多元、开放的异彩纷呈的特点。
关键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当网络由最初的羞羞答答发展到现在的理直气壮地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它在带给人们诸多便利的同时,更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赢得了我国的新生力量——青少年的积极关注。特别是对于青少年中的高知识高智商而又相对较为自由的群体――大学生而言,网络更是展现了其迷人的风姿。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在带给大学生新知识、新信息与新思维的同时,也会夹杂着这样那样的“病毒”,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问题由此产生。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及其价值
从某种程度上,网络已经成为了很多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品德来源于生活,因此,网络道德教育理应成为高校德育关注的重点。
(一)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
研究网络道德教育的内涵首先要弄清网络道德的含义,所谓网络道德,就是网络社会中的社会公德,是指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专门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特殊利益关系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是生活于网络社会中的人们——所有网民都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
道德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具有调节人性与生活的使用功能。道德本身的价值即在于对人性与生活的调节与提升,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也是针对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规范与引导,并在这个过程中彰显其价值。
1、明晰学生网络道德认识
很多大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网络道德问题并非有意为之,而是由于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造成的。而网络道德教育恰好可以澄清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网民对一些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如:仍有16%的人对网上的传闻和性内容感兴趣;有29%的人对网络黑客表示崇拜,更有40%多的人表示有机会想试一下黑客行为;网络文明工程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开展近几年,仍有1/4左右的人对此不清楚,更有7%的人认为此举可有可无。
2、引导学生趋利避害
网络世界既丰富多彩又良莠不齐,既有鲜花也有毒草。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趋利避害,在丰富的信息中善于分辨、善于“批判的吸收”。“网络社会”的诞生和发展引导着人们以更快的速度进入信息社会,面对千变万化的信息社会,大学生是否具有较强信息修养将是大学生能否成才的关键要素之一。
3、拓展了高校德育内容与方法
网络世界是相对较新而且对高校学生有着极大影响的事物,高校德育如果无视这一现象将是不完整的。认真对待学生的网络生活并使之上升为系统的网络道德教育将会拓展高校德育内容与方法,使高校德育能够与时俱进。网络技术的自由性、超地域性的传播方式对人们的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自律性要求。
二、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
一直以来,人们对网络、对大学生上网否定多于肯定,指责的声音多于引导的声音,造成了网络道德教育的不良现状。
1、教育者认识模糊
网络社会的到来,使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与幻想的大学生欢呼雀跃。同时大学生们在网络社会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对大学生这个庞大的网络使用群体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以应对网络社会给道德带来的诸多变化,应当引起每一位德育工作者的思考。
2、教育者的观念老化
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价值的引导,在于帮助学生自主构建道德价值体系,形成完美的人格。面对网络的挑战,学校德育应当从德育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重新设计德育内容,彻底更新道德教育观念,以适应全新的、变化中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社会改变或影响了德育过程中各种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3、教育者对网络道德教育不能准确把握
网络为新道德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广大的教育者并没有充分地认识网络道德呈现的新特点。由于道德的历史性的特点,所以网络道德既不能与传统道德彻底决裂,它应当包含着对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部分的充分肯定和继承,又要直面和顺应社会变迁中对道德观念的不断“吐故纳新”的现实。这就要求网络道德教育既要体现历史的内在逻辑联系,又要强调现实性和历史性的和谐统一。
三、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现状的改进途径
只有针对目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不理想的现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与途径,才能真正搞好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充分认识青年学生接收新鲜信息的丰富性、复杂性,探讨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发挥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优势,如何开拓新型、多样、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发挥教师的指导、主导作用,以“导”代“堵”,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判断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帮助他们将在现实社会中积淀养成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展现在网络社会,遭遇网络道德冲突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采取正确的行为。
(二)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的能力
只有教师驾驭网络的能力提高了,才会对网络道德实施有效引导。首先,教师必须有积极端正的工作态度,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要善于辨析网络上鱼目混珠的各种思想潮流,能主动同错误的思想作不懈的斗争;其次,必须懂得工作的方法和艺术,不是用互联网延续传统的说教,而是要运用网络进行实时多向的、直接坦诚的和平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使用知识和经验,能够熟练地掌握网络。
(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约束
网络道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思想与行为习惯上。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外在的必要约束。我们在强调道德主体性的自律的同时,也要根据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建立和完善网络道德的外在约束机制,实现网络道德素质教育的社会化。首先,要制定比较完备的大学生网络行为准则,使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有章可循。这些制度包括《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校园网文明公约》和《大学生网络违纪处理条例》等。其次,要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网络行为监督和管理机制,利用网络监控技术对登录校园网的大学生进行登记,建立校园网络责任主体与其网络行为的有迹可循的对应关系,然后由学校派专人负责对学生不良的上网情况进行批评教育或给予相应的处罚。最后,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实践证明:许多事情的解决并非依靠法律手段,而是借助于舆论的力量。如果我们将网络犯罪防患于未然,这将是最为理想的效果。为此,社会媒体应该加强舆论方面的引导,用鲜活的案例教育人,使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逐步深入人心。社会各阶层人员应该主动加强自身修养,为网络道德素质的建设添砖加瓦。
总之,网络道德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的道德教育形式,我们只有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端正态度,提高在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的能力,才能迅速扭转网络道德教育的不利局面,推动整个高校德育建设向着高效、有序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孙建民:《高校校园网络德育问题的分析与对策》《教育探究》2006,4.
1.混乱的网络现状是造成不良网络道德行为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网络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可是,越来越多不健康的内容充斥着网络世界。处于这样一个混乱不堪的网络环境中,耳濡目染,不良网络道德行为在青少年身上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2.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给了不良网络行为可乘之机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中的懵懂时期,他们模仿力强,猎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快,而自制能力又很差,再加上他们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是非观念,容易受到误导而误入歧途。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任何人说的话都可以不负责任,看到网络上的人可以肆无忌惮地进行造谣、谩骂、人身攻击,而又无人过问,他们便会认为网络是一个安全、随心所欲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老师、家长的约束,没有外在压力,于是便纷纷效仿,不知不觉就形成了目前一系列不道德的网络行为。
3.网络道德教育处在一个尴尬的局面
网络道德教育是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出现的,它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教育,而网络发展的速度又是日新月异,给网络道德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传统的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在当今网络道德教育中显得力不从心,找不到切入点,不能很好地解决网络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另一方面,网络道德教育的发展远远跟不上网络时展的步伐,只能等问题出现了才去想办法,而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也是当前网络道德教育的一个弊病。所以,如何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就成了一个新的课题。
二、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学生道德教育
1.提高教育者的网络素养,造就高素质的德育队伍
“教育者应当受教育”。新时期的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情操,而且还要有出众的网络知识和技术水平。教师还必须增强网络德育意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形成网络道德教育的观念,这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关键。我们可以通过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应用水平的培训,使他们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适应网络,成为网络中的一员,通过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言传身教,做青少年的表率,在潜移默化中起到了教育的作用。这样的教师既有较高的德育理论水平,又能较有效地掌握网络德育的方法,通过网络中适合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2.构建校园德育网络体系,形成开放的、互动的网络德育管理系统
学校应该在校园网中建立德育管理网络,对学生信息和德育档案资料进行计算机管理,把学生德育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一个相关部门,使得德育信息管理系统网络中的每一个环节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保障该系统稳定、有效地运行。
3.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道德教育活动,进行个性化服务道德教育
学校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开展丰富多彩、内容健康的德育教育实践活动,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可以结合一些节日、活动在网上进行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让他们在一个互动的网络世界里畅所欲言、互相鼓励、共同进步,感受成功的快乐。
4.开展网上心理指导,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
在校园网中开设“心理咨询信箱”栏目,组织有关教师对学生进行网上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网络具有匿名、隐蔽的特点,就连前来咨询的学生,我们也都很难知道他的真实身份,这就给了学生一个极度开放的自由空间。学生不仅可以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而且教师也了解了学生的真切感受,德育工作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
5.为青少年营造绿色网络空间
绿色是环保的标志,为孩子营造绿色的网络空间就是让孩子处于一个没有污染、纯净的网络环境下,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开辟一条网络道德教育的发展之路,真正为青少年打造一个“绿色网络空间”。
三、总结
关键词:心理―道德教育;网络心理―道德教育;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226-03
一、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的内涵
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概念,是网络与心理―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机融合。根据国内学者崔景贵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即:网络作为心理道德教育的工具;网络作为心理道德教育的环境,是开展心理道德教育的超越时空界限的“大教室”;网络作为心理道德教育的资源,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就是对此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再生,促进网民心理道德素质的提升;网络作为心理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对象,关注、预防与矫正和网络有关的各种心理道德问题;网络作为心理道德教育的系统。[1]根据学者刘守旗的观点,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属于现代心育的范畴,是心理―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伴随着网络技术兴起和网络普及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心育理念和心育模式。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既包括网上心理―道德教育,即通过网络手段进行的心理―道德教育,又包括网下心理―道德教育,主要指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教育帮助青少年正确地认识、对待和使用网络,努力使青少年成为心理健康和道德高尚的合格社会公民。狭义的网络心理―道德教育,主要指利用网络这种技术手段对青少年进行的心理―道德教育。毫无疑问,网络这种技术不仅是网络时代心理―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途径和手段,而且也是“网络心理―道德教育”这个概念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正是在此意义上,可以说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是网络与心理―道德教育的有机交叉与融合。应该指出的是,无论是广义的网络心理―道德教育还是狭义的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其内容都既可以是与网络有关的心理―道德教育,也可以是更宽泛意义上的一般心理―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丰富多样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教育青少年正确地看待和利用网络,树立正确的网络心理―道德观,促进自我心理―道德品质培养,提高心理―道德素质。具体而言,网络心理―道德教育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含义。
1.是一种较新的心理―道德教育理念。网络心理―道德教育作为网络时代的一种较新的心理―道德教育理念,是伴随着网络技术而产生的,是指人们怎样正确看待和对待网络对青少年心理―道德产生影响的一种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网络心理―道德教育作为心理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形态,虽然也关注焦虑、冷漠、成瘾等各种与网络有关的心理―道德问题,但其根本目的是在通过教育使青少年学会正确地对待和利用网络,培养良好的心理―道德素质,调节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其德、智、体、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和谐发展。特别是在过分强调甚至夸大网络负面影响的今天,如果缺乏正确的网络观,就很有可能使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失去应有的方向,甚至误入歧途。网络对青少年心理―道德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客观存在,对其加以关注也是必要的,但网络绝非洪水猛兽,它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在如何看待和对待网络对青少年心理―道德发展影响的问题上,我们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尺度和心态,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也是极为不利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通过教育和引导,鼓励青少年做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网民,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网络对其心理―道德发展的积极作用,尽可能地防止和减少网络给其心理―道德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2.是一种较新的心理―道德教育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变化。在当今时代,“人们日益关心的,既有当代世界总体的、高度错综复杂的问题,又有当今社会生活的各种要求和困境,而当今的社会生活是带有深刻技术印记的生活”。网络生活显然是当今社会带有深刻技术印记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虽然网络作为一种现代科学技术不能完全等同于现代教育技术,但它无疑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技术绝不是强加于传统教育体系上的一堆仪器,也不是在传统的程序上增添或扩大一些什么东西。只有当教育技术真正统一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的时候,只有当教育技术促使我们重新考虑和革新这个教育体系的时候,教育技术才具有价值”。因此,在“一网打遍天下”的今天,必须“把技术吸纳到教育体系中去”。由此也不难推断,伴随着网络技术出现的网络心理―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心理教育现象,无疑是现代学校教育尤其是心理―道德教育必须关注的新的教育内容,也是对传统心理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拓展。
3.是一种较新的心理―道德教育模式、方法和手段。网络心理―道德教育作为网络时代的特有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既是一种新的心理―道德教育模式,又是一种新的心理―道德教育方法和手段。在这里,网络既是进行心理―道德教育的一种工具、载体,又是开展心理―道德教育的一种环境,同时,还是开发和利用网络知识与信息资源进行心理―道德教育的一种过程和专门的网络教育活动。由于网络具有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即时性强;信息沟通超时空,交互化、全面化,互动性强;信息准确,全面共享,自主选择,隐秘性强等传统教育手段所难以比拟的优势,同时也符合青少年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只要我们精心设计教育内容,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这种新的教育手段进行心理―道德教育,完全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网络的产生,不仅丰富了心理―道德教育的理念和内容,拓展了心理―道德教育的空间和资源,同时也创新了心理―道德教育的模式、方法和手段,使得网络时代的心理―道德教育更具针对性、实效性、丰富性和创新性。
二、青少年网络心理―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难以保证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的连续性和深层次对话。心理―道德教育心理―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现代性精神发展,增进人的福祉的教育。它的宗旨是“优化心理机能,提升精神品质,促进人格和谐,服务人生幸福”[2]。心理―道德教育包括对人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的咨询或治疗,犹如道德教育包括帮助学生对缺点或错误的克服和矫正。它是主动的积极的教育,更强调人的积极心理和德性的发展。也就是说,主要是培育积极人格的心理―道德品质,同时也关注矫正病态的社会心理和不和谐的社会心态,矫正消极或负面的道德品行。学生与心理工作者通过网络沟通是间接的,往往停留在浅表层次,远不如面对面的教育来得更直接、更具体、更深入、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时,由于网络的固有特征,使得在进行心理―道德教育时,往往无法建立一种长期、持续的连接,从而无法实现师生之间的深层次对话。师生之间的心理―道德教育对话需要真诚、坦诚和开放,而互联网的特殊性却使得对话所需的元素在渐渐削弱。师生之间是在虚拟世界中对话,其中的许多不确定性就会为师生间对话增加了难度,那么,心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也就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2.面临着技术、设备和师资条件的制约。网络心理―道德教育要求学生与教师都具备便利的上网条件,并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和操作电脑的技能,还要求网络运行正常,传输便捷。如果网站出现故障,就会使大量邮件积压,学生无法得到消息,教师无法回复。而且,目前国内的大部分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是免费的,这对于学生而言是好事,但对于学校来说,则面临着办公场地、设备以及教师的报酬等问题,这些构成了网络心理―道德教育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另外,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所需的专业教师的缺乏也是制约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发展的问题。教师数量不足导致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功能无法正常发挥。教师专业化程度不够,不但降低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的时效,而且也会渐渐失去青少年信任。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教师不仅仅要求具有心理―道德教育能力,而且也要求他们要熟悉网络知识,具备网络操作技能。所以,加强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人员培养,使之能很好地胜任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工作,为学生心理道德成长提供高质量服务是网络心理―道德教育题中应有之义。
3.尚缺乏统筹规划,无法形成教育合力。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建立一个上至国家,中达省级层面,下到高校的系统工程。各个层面的网络心理―道德工程应该各司其职,恪尽职守,统筹规划,资源共享,进而形成一个互联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三位一体的立体、交叉的心理―道德教育合力体系,这样结合融会而成的系统工程才能更好发挥作用[3]。但是,遗憾的是,目前的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建设远没有实现体系化和系统化,不但缺失国家和省级层面的心理―道德教育网站,而且,即便是高校层面的心育或德育网站,涉及心理―道德教育的内容很少,专门的心理―道德教育网站更少,即便有,也是封闭式的单打独斗,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分享和交流,不仅造成网络平台重复设计的浪费,也造成了信息资源的堵塞和遗漏。所以,构建起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三级网络心理―道德教育体系工程是目前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
4.道德规范意识被弱化,自我控制能力降低。青年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育、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好奇心强,好感情用事,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加上年龄、学历、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大多数没有养成稳定良好的道德规范意识,还不能完全自觉地运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在网络世界中,大学生尤如脱缰的野马,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不受任何限制;另外,由于网上所有言行都不留痕迹,不被人知晓,也毋须承担任何责任,这就纵容了青年大学生无拘无束、放纵自我的心理需要。网络世界对大学生长期的自由放任,使他们的道德规范意识日渐淡化,自制能力日趋降低,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的作用被严重消弱。
三、青少年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
网络对青少年极强的吸引力为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的实施营造了有利的条件,教育者应充分重视和运用这些有利条件来达到教育目的。当前,对青少年进行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队伍建设和主攻方向。要建设一支既有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理念,又有良好网络技术的教育队伍,这支队伍应该由专家、教师、青少年工作者组成。
其主攻方向是:(1)研究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区别,探寻网络教育与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的共性和特性;(2)转变传统的师长权威观念,充分顾及网络教育具有的平等互动、信息资源共享、自主参与等特点,创新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方式。如设置有针对性的网络作业,迫使青少年有目的地接受有益的网络教育;发现适合青少年的研究性课题,让他们单独或分组查找资料进行网络自主学习等。(3)延伸原有心理―道德教育成功的模式,开发和拓展具有网络特点的教育内容,使青少年通过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提升精神品质,建立起选择正确三观的能力,进而促进青少年人格素质的现代化和全面成长。
2.阵地建设。①在现有青少年教育网站的基础上,引入青少年心理―道德教育的内容,推动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在青少年精神成长中的作用。目前,网上已有的心理绿荫网站、心理CT、心语沙龙、我想说、在线恳谈、QQ成长聊吧及微博等,就是利用网络的优势同时结合青少年的特点开展的网络心理―道德教育方式,成效已经显现。②在网络这个现代技术的平台上,建设能吸引青少年的品牌网站,使其成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教育部门、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等要切实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寻找青少年感兴趣的话题,以新颖的方式建设品牌网站,宣传品牌网站,以此来吸引青少年,对青少年进行心理―道德教育。③在建设青少年品牌网站时,要重视教育网络游戏这一有效的手段。教育网络游戏具有让参与者在游戏体验的同时得到素质教育的功效。遗憾的是,目前真正的教育网络游戏并不多,原因是其设计困难、复杂。我们要努力把教育和网络游戏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寓知于乐,努力让青少年在快乐体验中健康成长,这也正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学校教育所追求的理想教育。
3.网络法规与文化建设。①加强网络控制,设立网站安全规则,建立健全相关的网络使用法规,深化网络法制教育,对不利于青少年发展和教育的非法网站及不健康网站进行坚决打击和取缔。与此同时,要加快监管软件的技术开发,特别是要加强对网络获取信息资源的监控,运用安装预防不良信息的软件对青少年浏览网站加以限制,通过网络法制的手段来实现对青少年进行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的目的。②净化网络内容,倡导绿色网络,完善网络监管,严格执行网络法规,创新网络控制方式,从防堵走向疏导,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鉴别能力,教育青少年用好网络。
网络心理―道德教育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科学的心理道德教育理念的指导,又需要我们整体规划,全面推进,实现重点突破。当前应尽快组建高度集约的、一流水准的心理道德教育工作资源网站,实现全国心理―道德教育网的互联与资源共享,促进网上心理―道德教育与网下心理―道德教育的衔接、沟通并举,建构起立体式、全方位的现代化心理―道德教育模式[4]。同时,要培养培训网络心理―道德教育主体,丰富和活跃网上心理―道德流动,加紧加强网络心理―道德教育研究,全面推进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崔景贵.网络心理教育的内涵、优势与问题[J].江西教育科研,2006,(4):22-24.
[2]班华.再论“心理―道德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10,(6):27-30.
[3]李立夏.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建构[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7):90-93.
[4]胡敏.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及应对措施[J].民办教育研究,2008,(2):97-99.
论文关键词:网络 网络道德 学校教育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愈来愈强烈。本文分析了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及其原因,从两个维度对学校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作了初探。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的网络,其具有数字化、多元化、全球化、虚拟化、交互性和即时性的特征,使网络传播的触角渗人到教育、经济、文化等方面。麦克卢汉所预言的“地球村”正在成为现实。网络的日益普及所形成的网络文化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也向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等方面提出了挑战。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调查川表明,截至2005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达10300万,其中年龄在18岁以下的人数占15.8%,18-24岁占37.7 % , 25 - 30岁占17.4%。在所有网络用户中,学生人数最多。由此可见,由于网络用户大多是青少年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无疑是十分迫切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网络道德概念
网络道德,是指人们在线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网络道德是现实社会中道德的延伸。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网络虚拟环境下所遵循的规范和操守也应属于现实中的道德范畴。现实中的道德又是网络道德的继续,以网络为手段进行的活动都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现。因此,学校网络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信息时代所赋予学校德育的重要课题。
二、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道德失范”主要体现于以网络不文明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网络道德的失范”,具体表现有:
1.人格冲突突出,有双重人格的倾向
网络的虚拟性导致许多人都试图变成心目中所理想的另一种类型,于是表现出“双重性格”。平时家长、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好学生,在CBS或聊天室里污言秽语、脏话连篇。在网络开放、宽松的环境中,他们极易放纵自己,丧失道德感。
2.人际关系冷漠化
互联网拓展了人类交往的空间,使身处异地、互不相识的人们能够频繁交往。然而,这种交互方式使得人们从传统的“人一人”交互变成“人一机一人”交互。人与媒体的亲近使得个体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社会接触的机会,最终将导致人与人关系的疏远,人与人之间越发冷漠,极有可能引发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3.价值冲突更直接,价值取向多元化
由于网络文化的自由性、开放性、隐藏性等特征,致使传统的校园道德观念、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受到冲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畅通无阻,并迅速传播,对学生道德判断、选择和批判的能力是一个考验。
4.网络文化侵略
英语强势文化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冲击很大。众所周知,民族语言是国家主权和尊严的象征。它不仅是思想交流的工具,而且是特定文化的载体。学校教育的一大使命,就是传递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然而,当今最流行的操作系统和网络软件都是美国人的发明,互联网上90%的信息是英文,使得网络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英语强势文化。这种英语强势文化挟裹着特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新殖民主义”或“文化霸权”的一种表现。这对于我国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5.网络犯罪
网络“黑客”和“病毒”是伴随着互联网诞生的。不容忽视的是,造成网络安全失控的“元凶”基本上都是青少年,其中大多数为在校学生。根据江苏科技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对黑客的认识存在误区,在他们学校有18. 26%的同学非常想成为黑客,甚至已经尝试过;有43. 91%的同学虽然还没有尝试,但表示想成为黑客,两者相加高达62. 17%;只有29.57%的同学明确表示不想成为黑客,因为这不道德;有高达41. 3%的同学很欣赏黑客,认为他们是了不起的网络英雄;有23. 91%的同学认为他们不简单,两者相加达65. 21 %;表示很讨厌、认为黑客是网络幽灵的有9. 13%;表示很反对、认为黑客是网络罪犯的有21.3% 。
造成网络失范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网络自身的开放性、虚拟性、瞬时性和超时空特征似一把“双刃剑”,有其积极的一面,也必然地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失范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其次,传统的德育方法简单陈旧,以说教、灌输和强迫执行为主要形式,忽视了学生主体参与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同时,传统的德育方式对学生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容易使高年级的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再次,学生身心特点是失范的重要根源。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心理上的断乳期”,接受事物、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较差。尤其是现在独身子女较多,他们对父母和家庭的依赖性强,生理与心理成熟滞后,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无法抵抗各种诱惑。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人际关系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青年时期道德修养的薄弱阶段。由于网络交往难以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一旦受骗上当就容易对现实产生怀疑、悲观和敌意的态度。
三、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的四大支柱”的方案中,认为所谓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该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认为,“学会共同生活”是这四种能力的基础。强调把“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基础,就是强调要把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在现实社会中,道德的维系主要依靠传统教育、社会舆论以及国家法律的保障,而在网络社会中的自由和信息共享的观点,使得网络社会更多依靠网民的自律来维护网络道德。网络道德教育是网络社会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挑战,也是现今道德教育内容延伸的选择。如何在信息时代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是当代教育研究的新主题。
笔者认为,加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应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
1.纵向上应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
目前,信息技术的使用者呈低龄化的趋势。小学阶段是打基础阶段,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期。皮亚杰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儿童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0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10岁之后,儿童对道德行为思维判断依据自己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根据人类的道德认知发展从他律到自律的规律,在小学阶段的网络道德教育不应该“一刀切”,应该遵循儿童道德发展的两个阶段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中学和大学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和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也是道德修养的薄弱阶段,这两个阶段的网络道德教育与小学阶段的教育又有所不同。因此,网络道德教育应尽早抓起,从小树立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同时遵循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道德认知发展的各自侧重面以及教育关键期的一般规律,使他们在生理成熟与最佳学习期中接受网络道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从他律道德走向自律道德,具有判别是非的网络道德观念,合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2.横向上应坚持课堂内教学与课堂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课堂内
①更新、扩展教育内容
网络道德作为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令人担忧的是,这一教育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根据2003年对江西省南昌、忧州、鹰潭、景德镇四个城市的中学生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来看,60%的中学迄今未对学生开展过网络道德、网络文明和行为规范诸方面的教育,而希望能接受此类教育的学生却高达66%。因此,在新形势下,应把中小学的德育课和大学的两课教育中的内容进行延伸,将网络道德教育包含进来,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应积极开展网络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教育。中小学通过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还应把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放在与之并重的地位。
②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
要使网络道德教育真正达到有效引导、约束、规范网络行为的目的,必须注意价值观的内化过程,使个体的价值观内化到认同、升华阶段。为此,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时,要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特点建构不同的教学模式。根据前面所述,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应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必须改变原先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原则。
对于低年级儿童,由于其模仿性强,可通过榜样示范、教导、与亲身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订出明确可行的道德规范和规则,教儿童遵守既定的行为规范,教他们在适当场合表现适当行为。而当学生进人青年期以后,其价值观已经初步形成,会引起对自我在社会中应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认识,会不断加深对人生观的思考,会经常把社会中所接触到的现象提高到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上来衡量,并为此不断地开展争论。因此,对于中学生和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宜采用创设问题情境、主动探究和讨论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探讨信息道德、文化以及社会问题方面的兴趣。
(2)课堂外
①组建网络道德教育宣传队伍:建立两支网络道德教育宣传队伍,即教师队伍(包括思政工作者和青年教师)和学生队伍(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学校应帮助他们通过培训,转变教育观念和提高他们熟练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开设网上答疑,在线交流等栏目,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此外,教师还可以以平等的身份进人BBS、虚拟社区与学生进行探讨各类问题。
②积极利用各种宣传阵地,促进师生交流与沟通。
对于各个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可以通过班团活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如举办辩论赛、各类讲座、网络文明安全月等活动,创建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氛围,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对于大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自身特点,在学校的网站、学生组织建立的网站的主页上,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学校各项规章制度。通过这个渠道加强师生的沟通和交流,形成反馈机制。BBS是言论的集中地,也是学生最活跃的场所。教师可以积极参与对BBS的信息的组织、对网上用户的管理,建立论坛的正确的舆论导向。虚拟社区是思想意识交流最迅速的地方,已经成为网上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在虚拟社区中主要的目的除了学习、交流和讨论之外,还有就是沟通思想。我们可以在虚拟社区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讨论,培养道德意识。学生则可以抒发内心的感受和真实的想法,教师在了解学生深藏在内心的想法、困惑以后,可以有的放矢地答疑解难,尽快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将人际交往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了,还避免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情感抵触情绪,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③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