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市旅游发展研究范文

城市旅游发展研究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5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市旅游发展研究,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城市旅游发展研究

篇1

[关键词]城市旅游;旅游发展;旅游研究

一、国外城市旅游发展研究

对城市旅游的研究兴起源于城市旅游的快速发展,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城市普遍出现制造业长期衰退、高失业率现象,在创新城市经济的过程中,旅游业作为一门新型产业因其良好的产业特性和符合消费时代需求的巨大发展潜力推动了城市中心区的复兴,在1990年代快速成长为一个显著而有特色的研究领域。对城市旅游研究的关注主要来源于现实:一方面是如何有效解决旅游者需求的增长,特别是对历史城市旅游的需求所带来的到访率增长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很多城市,特别是老工业城市将城市旅游作为城市复兴战略的政策。

城市旅游的需求与供给研究。供给研究,包括城市旅游的市场和形象研究。城市旅游产品研究,包括城市吸引物研究、城市文化旅游研究、城市遗产旅游以及城市事件旅游。城市旅游影响研究,包括经济影响研究、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环境影响研究、居民影响研究,以及其他因素对城市旅游的影响。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研究,包括城市旅游的管理研究、城市旅游规划研究、城市旅游的空间结构研究等。除此之外,学者们还对“困难地区”的旅游、城市旅游统计的标准化和城市景观评估的信息系统等进行了研究。

二、国内城市旅游发展研究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理论的研究方兴未艾。理论界对旅游经济、旅游管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学科体系建设等主要研究领域进行了多视角、多层面的研究探讨,为中国城市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根据近年来中国城市旅游研究的现状,选取旅游经济、旅游管理、旅游开发等方面的研究热点问题为线索,理清其主要的理论观点,梳理和勾勒出近年来中国城市旅游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及学术前沿态势。

2000年和2001年的旅游研究侧重于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行业发展现状、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这与当时全国许多省(区、市)几乎都以不同的形式提出将旅游业列为本地区的主导产业或列为当地优先扶持发展的产业现状有关。2002年和2003年在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旅游规划创新、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等方面的理论有了深入地研究,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有趋热的表现。2004年和2005年的旅游研究朝着实证和规范的方向发展,旅游研究的视角更为宽泛,研究主题的趋热点不明显,各个层面的研究趋于平衡。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会展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的概念和开发思路更为明确。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化学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受到学者的重视和更多参与。

近年来对城市旅游产品的开发,开始触及温泉旅游、影视旅游、俱乐部旅游等休闲娱乐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城市旅游的研究对旅游经济、旅游规划理论和实践、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及发展模式的一般理论的研究一直保持着一定程度的重视。对旅游经济和曾经对旅游业产业地位、产业政策、旅游发展阶段、旅游市场化发展与政府行为、可持续旅游发展、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等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的研究落在更有现实和发展意义的遗产旅游保护和利用的研究上。

中国旅游城市国际化、世界化理论的提出,为中国城市旅游的研究落定了座标,明确了方向,有越来越多的旅游业内人士及专家学者对中国旅游城市如何登上世界知名旅游城市的舞台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分析对比,理论著述以及相关战略对策,为中国城市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更为积极的抗争因素,有力激励了中国旅游城市创建的市场。

由于城市旅游的基本概念存在着诸多外延,无明确一致的定义,又无成功的旅游城市发展经验以供借鉴和推广,导致我国城市旅游研究的体系建设相对落后,使现实的城市旅游经济行为的研究缺乏理论基础和背景,难以形成“真正的”城市旅游学的系统理论。另外,我国对旅游城市的研究视角过多集中在对旅游客体的评价和开发上,缺乏以社会学、伦理学的角度研究旅游活动对旅游主体在文化、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对于国际旅游前沿问题,缺乏将需求导向型与技术导向型有机结合的理论平台;目前国内旅游研究尚未真正涉及的领域是性与旅游、赌博与旅游等与中国社会伦理文化发生冲突的敏感性问题,但这是理论界在研究旅游与现代性之间关系不可忽视的现象,城市旅游所追求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理性需求刺激与理性的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突出的矛盾,这是我国研究城市旅游活动国际化、市场化必须正视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谷明,国外滨海旅游研究综述,旅游学刊,2008(11)。

篇2

1. 会展旅游的内涵及外延

而说到会展旅游的概念,国内外的学者对此作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目前仍然没有得到统一的结论。我国的会展旅游学者们提出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2001年苏州大学周春发提出的:会展旅游意指包括各类专业会议、展览会与博览会、奖励旅游、大型文化体育盛事等活动在内的综合性旅游形式。

会展旅游,顾名思义就是把会展业和旅游业结合起来的一个新的产业。尽管会展业和旅游业是两个独立的产业部门,但是会展与旅游的相互介入是经济活动发展普遍联系的外在表征。会展业和旅游业同属于第三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举办会展不仅使当地的展览馆、饭店、餐饮服务业受益,而且对相关的电信、交通、购物、旅游服务以及城市市政建设,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事会展业是旅游的多元化战略之一,而会展业则可以利用旅游业提供的各种服务和资源。二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因此我们说:会展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是全球会展发展的必然趋势。会展旅游就是旅游属性结合会展活动的特点而衍生出来的产品。

2. 大连市会展旅游业培育与开发的优势条件

首先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是大连市作为会展举办地的重要优势。会展的主办者在选择会展举办地点时,往往都会选一些环境优美,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前来参展的展商和慕名而来参观展览的客人也都希望借此机会在当地旅游一番,一来可以得到良好的休闲,再者也可以增进对展会举办地的了解。

其次,拥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有力的提高了大连市的通达性和一个城市的辐射范围,继而吸引更多的会展活动来本地举办。

再次,会展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产业是会展业发展的基础,大连市拥有本地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会展旅游业就可以以其为依托,打造有地方特色极具竞争力的会展品牌。

最后,国家和地方出台的良好政策是大连发展会展旅游的基础支撑。

3. 大连市会展旅游的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首先会展旅游将为大连市带来巨大的利润额:据悉,一个会展旅游的游客在一个城市的消费是普通游客的3倍,逗留时间是后者的2倍,会展旅游业的平均利润率为20%-25%。

其次,会展旅游使大连市获得优质资源:发展会展业意味着各行业可以在扩大的开放潮中,在产品、技术、生产、营销等诸方面获取比较优势,从而大大减少本区域内资源的机会成本,有助于增强综合竞争力。而会展对于当地经济最本质的意义,就在于更大范围地开放、更实际地比较、更精确地选择、更有效地配置,进而达到质量的增长,以增强经济安全系数。

再次,会展旅游还能够带动大地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会展旅游经济的发展,将直接刺激外贸、宾馆、交通、运输、保险、金融、房地产、零售等行业的市场景气,从而有力推动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据专家估计,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9,即展览场馆收入1元,相关收入为9元,为展览业服务配套的服务业、广告业、餐饮业、通信业等行业将因此受益。

最后,会展旅游可以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鉴于会展旅游带动了大连市各相关经济的发展,因而,与此同时,会展经济的发展将提供和催生一大批高质量的工作机会。

综上所述,会展旅游给城市的发展不但带来了重要的经济的效益,同时也给城市的发这带来了社会的效益,比如人口素质以及城市的知名度,有助于增强举办地城市面向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增强对周边地区的服务功能等。

参考文献:

[1] 金辉.会展概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 孙晓玲; 陆林; 孔伟.国外会展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04-15

[3] 谢琛.“中部崛起战略”背景下长沙会展旅游品牌发展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9-05-01

篇3

关键词:宜宾;低碳旅游;必要性;建议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自然变化引发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如何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已经成为全球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其中发展低碳经济也成为全球各国发展经济的战略重点,随着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低碳”概念正逐渐影响着人类的各种生产和生活方式。中国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正面临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碳减排的双重压力,而旅游业作为绿色产业,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宜宾市位于川滇黔结合处,川南地区的交通枢纽,是一座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城市,污染型企业较多,长期的不沽生产方式和特殊的盆地地形,导致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数据,宜宾市在2004年,连续两年被列入十大空气污染严重城市。为此,宜宾通过各种措施改善宜宾的污染问题,要彻底改变宜宾市环境污染现状,实现清洁生产,低碳旅游是宜宾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经过十年的努力,宜宾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整治,依托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取得迅猛发展。近两年来,针对宜宾市旅游景区开发建设不足、市场吸引力不强,政府已出台优惠措施,吸引企业投资旅游作为突破,以规划引领发展,招商推动建设,开发打造景区,服务创造环境,形成了多方合作的市场运作旅游发展新格局。宜宾市在2014年实现旅游总收入共计256.05亿元,同比增长22.69%,其中国内旅游收入达256.02亿元,同比增长22.70%;共接待国内游客2 822.24万人次,同比增长12.98%,其中一日游达1 975.57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人天数累计达4 148.69万人天。

一、低碳旅游城市

所谓低碳旅游,就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低碳意识,将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水平,尽量减少碳排放量的一种新型旅游消费模式。换句话讲,低碳旅游是一种倡导低碳饮食、低碳住宿、低碳旅行、低碳游览、低碳娱乐、低碳购物的旅游消费活动,而贯穿其中并居于核心地位的,是旅游者的低碳意识和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的配合。

蔡萌、汪宇明在《低碳旅游城市:旅游城市转型发展的新标杆》中,对低碳旅游城市的内涵做出了界定:低碳旅游城市是指基于“减排、微排、中和”的技术经济原理,在充分揭示和认知城市“碳源、碳汇、碳流”机理和现状的前提条件下,按照“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与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三低三高”要求,全面改造和提升旅游城市的旅游业能级和质量水平,促进城市成为生态宜居、产品供给低碳化与体验环境畅爽的新型旅游城市;此外,其著作还认为需要从制定低碳旅游城市的指导原则,培养低碳旅游城市示范点,刺激低碳旅游城市和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

二、宜宾建设低碳旅游城市的必要性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l号)中明确提出:“推进节能环保,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支持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经营户和其他旅游经营单位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高效照明改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企业。五年内将星级饭店、A级景区用水用电量降低20%。合理确认景区可容流量,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土保持。倡导低碳旅游方式。”

旅游业本身属于低碳产业,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碳排放主要来游于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宜宾旅游业围绕生态宜宾、绿色宜宾,大力设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与宜宾其他产业相比污染排放、资源消耗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相对较少。但这并不能表示宜宾旅游业是“零碳排放”产业。由于旅游业与其他产业有着高度的关联性,并伴随产业规模迅速扩张,旅游业整体也产生了大量碳排放,对气候变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具有巨大的节能减排空间的潜力。据世界旅游组织最新研究表明,2009年,来源自旅游交通和住宿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别为1 192 Mt和284 Mt,旅游业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具有5%的责任。

三、宜宾低碳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低碳旅游技术门槛高

低碳技术的运用是实现低碳旅游重要基础。使用生态能源和节能环保能源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而宜宾旅游业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很难实现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再加上许多旅游设施与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与利用不足,不仅增加了旅游业的运营成本,也增加了碳排放量。

(二)低碳旅游意识薄弱

宜宾目前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未能把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作为出发点来发展旅游业。因此,低碳意识的加强和社会责任的培养对促进宜宾低碳旅游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游客是低碳旅游的参与者,低碳旅游的理念虽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实施起来还是有困难的。因此,游客在观念上的转变还需要较长时间。

(三)旅游产品开发滞后

虽然宜宾市已经开发了一些旅游产品,但大部分旅游产品的开发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市场开发力度不够,在对低碳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及管理方面也存在问题。在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珍贵旅游资源的损坏与浪费,破环了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些都导致了景区在实施低碳转型过程中受到阻碍。

(四)专业管理人才紧缺

宜宾市现阶段发展低碳旅游,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缺乏相应的低碳旅游专业人才,旅游景区发展低碳规模缺乏规范化的推广机制,同时,企业的低碳化管理模式和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发展低碳旅游的重要部分。

四、宜宾市低碳旅游城市发展建议

(一)低碳旅游产品开发

产品开发主要可以从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几个方面入手。餐饮方面,迎合游客对天然食品喜好的消费心理,向游客提供绿色食品、生态食品,开发本土特色的餐饮产品,食用旅游地生产的食物,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等方式减少碳排量。住宿方面,让旅游者做到低碳住宿,尽量自带洗漱用品而少用酒店提供的一次性盟洗用品;加大对森林旅馆、农民家庭旅馆等生态旅游住宿产品的开发建设力度,满足不同游客的需要。交通方面,要求旅游者做到低碳旅行,尽量采用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旅游企业应结合景区实际建设自行车旅游专线、以石油、液化气等为燃料的绿色观光车旅游交通线路等。购物方面,多购买旅游地的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惠及当地经济,减少当地居民为谋生而砍树、采石等破坏环境资源的行为;旅游者尽量自带水杯,少买瓶装水,抵制过度包商品等。

(二)低碳旅游交通线路的构建

低碳旅游交通线路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完善景区间的交通线网和相关配套设施,通过通畅便捷的交通网络将各景区景点连成线,结成片,形成圈。在旅游景区之间建立旅游大巴专线,积极引导广大游客采用旅游大巴有秩序地进出各大旅游景区,针对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较高的旅游景区,限制或者禁止游客开私家车进入,在各景区之间结合实际构建电动车、自行车等低碳或无碳旅游专线,减少碳排量。

(三)加强低碳旅游宣传力度

通过宣传将低碳旅游信息传递给旅游者,加深游客对宜宾低碳旅游的了解,达到目的。可由宣传部门利用旅游网站设置低碳旅游专栏,让广大游客加深对低碳旅游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低碳旅游观念。也可在旅游景点设立宣传标语引导广大游客树立低碳旅游观念,在旅途中实行低碳旅游方式。

参考文献:

[1]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25(1).

篇4

近年来,城市旅游和区域旅游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国内外有关学者关于城市旅游和区域旅游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Rogerson以南非索韦托为例,分析中小企业在城市旅游中的作用及其所取得的共享发展成果,高度强调区域旅游对南非旅游经济的意义。相关研究评价了城市居民的旅游感知,分析旅游业发展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国外学者关于城市旅游和区域旅游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学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随着城市旅游的高速发展,学科领域内相关研究日益增加。1998年,国内有关城市旅游的研究文献仅8篇,而到2007年则达到78篇,年均增长28.79%。10年来,现有城市旅游相关研究可归纳为14个主要方面,但大多集中在资源与产品开发、形象与品牌树立、个案综合性研究、城市内旅游空间结构、城市间区域合作、旅游线路规划、旅游竞争力实证研究等方面。

随着皖江城市带的发展,已有相关学者以皖江城市带为案例地开展了相关研究。国内外有关城市旅游和区域旅游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大部分主要集中于经济与政策领域,旅游研究较少。同时,研究区域多以单体城市为主,大尺度的城市带有机体范畴的旅游发展研究急待补充和完善。

本文基于旅游发展视角,以大尺度皖江城市带有机体为案例地,分析其旅游资源及旅游业发展现状,旨在提出一系列有助于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皖江城市带范围的界定

如图1所示,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八市全境和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辐射安徽全省。皖江城市带是我国六大城市群增长极之一,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皖江城市带旅游资源现状

(一)旅游资源禀赋状况

皖江城市带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自然旅游资源方面,皖江城市带拥有一批高质量、高级别的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对人文旅游资源而言,名城名镇名村、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有分布,旅游价值巨大。

皖江城市带各市旅游资源总量有较大差异。以国家级自然与人文景区(点)为例,宣城市多达26项,而数量最少的铜陵市却只有1项。从图2可以看出,皖江城市带国家级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呈现西多东少、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格局,高级别旅游资源多集中于皖西南、东南部。

(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皖江城市带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景区(点)的数量与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截止到2012年年底,皖江城市带共有国家5A级景区4家,4A级景区74家,占全省5A级、4A级景区总数的66.67%。

城市是旅游业发展的依托,是旅游目的地的主要表现形式。近年来,皖江城市带各市旅游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已有7座城市入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全省总量的70%。皖江各市以其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为条件,以优秀旅游城市为依托,开发并形成了红色旅游、工业旅游、宗教旅游、修学旅游、会展旅游等一系列特色旅游产品。

此外,近年来,皖江各市接待旅游者人数与旅游收入不断增加,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图3为2010-2013年皖江城市带旅游总人数与总收入。可见,皖江旅游资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的优势与挑战分析

(一)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的优势

1.旅游需求强劲,市场潜力巨大。皖江城市带区位交通条件优良,毗邻武汉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福州厦门城市群等经济发达区域,城市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较高,旅游消费能力较强,成为皖江城市带潜力巨大的客源地。其中,长三角是最接近于皖江地区的经济发达区域,是皖江城市带旅游业发展最重要的客源市场。据国家旅游局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显示,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城市居民出游率总体呈现不断增长态势。目前,长三角经济发展已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将会聚集越来越大的旅游消费能力。除了在区域内消化外,长三角地区庞大的出游消费能力将大量向外溢出。研究表明,中国城市居民出游范围随目的地与客源地距离增加而减小,且80%集中在500公里以内。显然,安徽是最接近于长三角地区的中部省份,具有接受长三角经济辐射的天然条件,成为接纳长三角地区庞大出游流的理想目的地。

2.旅游特色明显,资源组合合理。皖江城市带作为安徽三大旅游圈之一,旅游资源极为丰富,4A级及以上景区78处,数量丰富,种类繁多,特色明显,为皖江城市带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长江水道邮轮旅游、马芜铜工业旅游、合芜黄会展旅游不断发展,完善补充了现有的产品体系。各种不同风格的旅游产品相互融合,使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整体实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3.区位优势突出,可进入性好。皖江城市带地处中国人口密集的中部地区,靠近东部城市群,接受长三角地区经济辐射。全省以省会合肥为中心,以500公里为半径,其覆盖范围囊括了安徽、上海、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北、江西等近中区域,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且消费潜力与能力巨大,国内生产总值与社会消费总额,均占全国约50%的比重,是皖江城市带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区,区位优势突出。

4.皖江城市带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规模日益扩大,综合运输能力强,交通通达性好。目前,安徽基本建成了合肥、芜湖两大综合交通枢纽。蚌埠、阜阳、黄山、安庆等局部交通枢纽,城市带内部城际公路正在逐渐贯通和完善,内部交通网正在形成。公路方面,国家远期“四纵八横”高速公路网布局中的“三纵四横”,合宁、沪蓉、蚌宁、沿江、318国道等多条高速公路,将沿江城市带与长三角紧密联系在一起。铁路方面,京沪高铁安徽段、京福高铁安徽段穿区而过,沿江、宣杭以及铜九线等多条干线铁路也将为皖江城市带旅游的发展做出贡献。可见,安徽已形成合肥至上海、武汉的2h交通圈,将实现合肥2小时到杭州,3小时到北京和福州。航空交通方面,现有合肥骆岗机场、新桥国际机场、安庆天柱山机场、池州九华山民用机场。随着这些重大交通项目的建设运营,皖江城市带的交通条件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内河航运方面,800里皖江黄金水道的治理,将在内河航运上发挥长江的水上交通作用,并带动长江旅游业实现新的崛起。

(二)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的挑战

1.配套基础设施仍较落后,旅游服务能力不强。虽然皖江城市带旅游基础设施在规模上不断增多,但总体配套仍较落后。高星级饭店较少,且大部分集中于省会合肥,基础设施资源过于集中部分城市。除星级饭店外,目前还存在较多小规模的家庭式旅馆,卫生条件差,收费不合理,急需整治。旅行社运营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不规范行为,导游等服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景区内建设不尽合理,健全的景区管理体制尚未建立,旅游综合服务能力不强。

2.各市整合发展意识不足,各自为政现象普遍。作为一个全局性的整体发展战略,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在各市旅游发展中的整合意识不足,合作意向不强。区域旅游发展的联动机制薄弱,在市场开拓、产品销售方面过于注重竞争而忽视区域合作,长远发展观念薄弱,整体竞争力不足,无法与周边知名景区相抗衡,综合发展水平不高。

3.旅游市场竞争激烈,面临外部压力明显。安徽省内,皖江城市带周围地区的旅游业也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皖北旅游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区等对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形成了明显的竞争压力。资源禀赋、资源特色差异不大,地理位置邻近,拥有共同的国内外旅游市场,因此竞争激烈。安徽省外,皖江地区毗邻江、浙、沪,旅游产品同属江南风格。六朝古都南京、梦里水乡周庄等一批旅游知名品牌,都具有很强大的竞争实力。因此,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面临明显的发展压力。

四、皖江城市带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各市旅游统筹发展

皖江各市旅游统筹发展,具有现实可能性和必要性。首先,沿江各市,无论从历史演变、文化积淀,还是从现实经济协作关系看,都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和关联性,易于在产品开发、营销方面保持相对一致的意见。其次,目前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仍处于“高投低产”的阶段,旅游开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表现出对区域经济水平较强的依赖性。皖江城市带聚集着安徽最大的城市群,经济水平较高,且发展潜力大,区位优势好,具备吸引外部投资的优越条件。最后,皖江城市带旅游资源禀赋状况好,开发价值大。各市联合,各景点优化配置,统筹发展,充分发挥皖江旅游资源的巨大潜力,有利于真正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

(二)加强与周边区域的旅游合作

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决定了其旅游发展必须走区域旅游合作的道路。加大与兄弟市县,尤其是与黄山的合作,借助其海内外的声誉,在国内和国际扬名;加强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合肥经济圈、皖北旅游区的合作;加强与长江流域地区的合作,打造旅游一体化平台。

(三)树立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品牌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形象与品牌越来越成为吸引旅游者的关键的因素。鲜明的旅游形象,有利于扩大对旅游吸引力,拓展客源市场,增强目的地核心竞争力。皖江城市带各市虽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划,但各市在气候、自然及人文景观等方面拥有很多相似之处,深度挖掘,便可找出皖江旅游的“根”――皖江文化。所以,要树立皖江文化旅游的品牌和形象。

(四)联合设计精品旅游路线

篇5

关键词:兴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3-0112-03

引言

旅游行业在第三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个能带动周边产业发展的“齿轮行业”。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将快速拉动交通、餐饮、住宿等其他行业的提升,将单一的天然旅游生态优势转变为多元的区域产业优势集群,使之能够拉动就业,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城市知名度,形成连带作用和齿轮作用,这会是推动当地经济增长、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生力量。

兴城市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辽宁省的一个重要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旅游业资源、人文资源优势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同时,兴城市拥有庞大的客源市场和区位优势。在政策支持上,国家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尤其是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辽宁省也正在抓紧“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产业布局与腹地经济互动发展研究[1],在当今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下,兴城市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将决定兴城市未来的经济走向,对于兴城市的未来发展有着长足的影响。

一、兴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兴城市位于美丽的渤海之滨,是辽西地区的一个重要旅游城市,每年以其美丽的海滩和迷人的阳光吸引着万千游客慕名前来。随着一系列省市政策的出台以及国家经济呈现良好态势的大背景下,兴城市已经成为辽西地区乃至渤海沿岸一座不可替代的旅游城市。兴城市于20世纪80年代末被列为重点旅游城市,市委、市政府结合本市发展情况,制定并坚持贯彻了“旅游兴市”的前瞻性战略,把兴城市旅游从无做到有、从小做到强,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已经成为本地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一)门票收入强劲增长

本世纪前15年,依照兴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兴城市的经济具有第三产业比重高的特点:以刚刚过去的2014年为例,第三产业产值达到了14.5%,且近年来,第二、三产业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同时,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城市国内旅游收入也不断增长。从分析可以得出,第三产业在兴城市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001―2014年兴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分析显示,兴城市的GDP增长一直呈现出稳中有升、平稳增长的喜人态势,但旅游业的份额却逐年增加:2001年,旅游业产值在GDP中占比仅有12.57%,而到了2014年,这一数值已经到了23%之多,其增长速率较大。可见,兴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在本地的经济整体中起到“排头兵”、“先锋队”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和其他著名旅游城市,如与福建省厦门市相比,第三产业比重和旅游业带来的效益依然不够,未来几十年内将是兴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二)旅游选择更为丰富

随着“旅游兴市”战略的提出及深入执行,兴城市在辽宁省的政策指导下进一步加大了对于旅游项目的拓展,不断丰富自己的旅游项目,给旅客以更多的选择余地和空间,同时也增强了核心竞争力和知名度。兴城市不仅坚持以滨海为主体的旅游方式,同时以历史、人文等为辐射面,拓展相关旅游项目,如兴城古城、鼓楼广场以及崇焕公园的新规划,摒弃了固有的“依海吃饭”的局面。与此同时,风景区的开发也正在进行。兴城市首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山势险峻、三峰并立,开发前景可观[2]。依托首山的天然优势,随着新的开发区的建立,未来兴城市的旅游选择必将百花齐放,迎接四海游客!

(三)提升基础设施质量

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以其强大的基础设施为基础。过去,兴城市隶属于葫芦岛市,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级市,是从城乡结合的边缘地带建立起来的新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随着兴城市委市政府新战略的提出,旅游兴市成为必然选择,而这就给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新的局面。伴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从2002年以来,完成新公路31条,扩建了城市的客运站,使城市公路客运量达到184万人次,水路客运量达到12万人次。2014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6.1亿元;全年完成客运量260万人次,完成客运周转量16 466万人公里。旅游业的发展,给基础设施工程和民生项目带来了巨大改善。

(四)旅游口号宣传更加到位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想吸引更多旅客来到城市中旅游,城市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口碑必须要打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旧逻辑已无法给当今经济发展带来正面效益。兴城市政府重视旅游城市宣传工作,积极开展各类旅游展销会,与兄弟城市和旅游示范城市合作,将旅游打包成商品进行推广。这一战略取得了巨大成效。在“走出去”的同时,政府也落实了“引进来”的战略,每年盛夏七月在海滨举办“七月海会”,斥资邀请有知名度的明星演出,吸引游客的目光。同时基于历史和人文史实,开展“袁崇焕”文化节,普及明代历史知识,讲述历史故事,在推广旅游的同时,带动了本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辐射作用,深得市民和游客们的喜爱。此外,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和电视媒体的广泛影响力,邀请辽宁卫视栏目组对兴城风光进行宣传报道,同时制作精美彩铃,多角度、全方位宣传兴城市的旅游。家庭和个人出行的旅游方式占本市旅游比重的六成之多,旅行社集体出游比例不大,因此,未来兴城市旅游部门可以与各地旅行社和相关单位进行业务拓展与合作,加大集体旅游比例,进一步拉动兴城市旅游的发展。

二、兴城市旅游业可持续的发展优势

(一)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并非单纯上狭义的地理优势,而是包括经济、人文、交通、历史等诸多方面。以下从自然、经济和旅游区位3个角度来谈兴城市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区位优势。

1.自然区位优势

兴城市位于辽宁省西部,坐落于美丽的渤海之滨,属温带气候,四季鲜明,而独以夏日的阳光沙滩以及冬日的古城雪景令人神往。天然的沙滩是内陆城市不具备的自身优势,冬季的雪景更是南方城市所不能匹敌的。其交通之便利,景色之优美,构成了兴城市旅游业的自然区位优势。

2.经济区位优势

经济区位优势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尤为关键。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深圳、广州等城市依托香港的经济地位迅猛发展,形成了珠三角经济带。而江浙地区依托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形成了长三角经济带。兴城市位于辽宁省西部,是连接东北华北的重要城市,毗邻京津冀经济圈和辽西地区城市群。京津冀地区科技、文化比较发达,拥有众多高新技术和轻工业,经济市场化较高,经济总量和增速均位于全国前列。而辽西地区资源丰富,坐拥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号角下,未来也必将迎来广阔的前景,实现东北的振兴。而兴城市位于两大经济带的结合部,必将博采众家之长,在国家的不断发展中,抢占先机,占据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3.旅游区位优势

环渤海圈城市依托天然的大海和深远的历史,都拥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古典的人文景观。辽宁省每年吸引众多游客来此游览,在国家的旅游行业中已占据一席之地。作为辽宁省经济及旅游业发展的“西翼”(其中心为沈阳至大连一线,东翼为丹东),辽西走廊旅游业的发展在辽宁省也处于重要位置[3]。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兴城将依托这一优势,不断发展自己的旅游业,成为新的示范性旅游城市。

(二)兴城市旅游业的优势

旅游业在我国第三产业中的比重近年来稳步提升,辽宁地区也受到较大的带动,作为辽宁省重要的旅游发展区域,兴城市的旅游业飞速发展,从各项指标即可看出:从2005年到2014年的旅游人数除个别年份(例如2008年)逐年上升,旅游收入当然也是逐年上涨的。由此可见,兴城市旅游业具有决定性优势并存在一定的上升空间。

三、兴城市推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所遇到的困难

(一)资源探索不充裕

对兴城市这种大部分GDP靠游客来促进的城市来说,除了有限的景观以外,还要开发多种娱乐设施,使游客们的活动丰富多彩,增加游客游览的趣味性。让游客的游览不只停留在摄影、观光,除此之外亦能找到别的乐趣。季节也是个严重的问题,有些受季节影响的景点,诸如海滩等等,夏天固然景色优美、活动丰富,可是到了冬天,海水变凉、阳光不足,就导致了很多游客不愿意游览,从而导致季节的差别对待,不能很好地利用景区。

(二)缺少人才技术

从目前来看,旅游行业人才匮乏,大学设置的旅游专业也是少之又少,更别提技术的创新以及新思想的应用。在景区,由于大部分导游都是非正式员工也给旅游业增添了不少麻烦,导游很多是大学生兼职,再加上放假时间的周期性,导致假日导游,是非假日的几倍,以至于非假日的时候找不到导游而假日里导游又闲置了起来。大学生由于多数为非本地人,在游览的细节上也不是十分熟悉,短时间的实习也会降低景区的服务质量。

(三)宣传力度欠缺

广告宣传向来对营销的影响极大,一个好的产品必然要有好的广告宣传,这不但能增加知名度,还可以提升产品地位。据了解,兴城市对于旅游业的宣传并不能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与其他的标志性旅游城市相差甚远。其中最为著名的景区之一“龙回头”也只是在道旁树立了广告牌却从电视及广播中从未见过、听过。

四、兴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体现特色发展之路

从旅游业在我国第三产业的占比中不难发现,旅游业已经在我国的产业发展中举足轻重,发展的旅游城市也逐年增多,以至于兴城市若想在众多的城市大潮中占领一席之地就要创出自己的特色,与其他的港口城市相比要有自己的新意创意,让游客们还没来就被吸引,来了就流连忘返。兴城市具有自己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机遇,开发旅游业较早,虽然城市规模不大,但却是众多旅游城市的“老大哥”,既然如此,就应当开拓思想,努力创新,时时走在旅游业的前端,也为我国的旅游业贡献一份力量。

(二)实施旅游区域联动

实施旅游区域联动也是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兴城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区域联动分为跨区域合作和区域内合作。各个景区之间进行的统一策划、规划发展路线,市场开拓,产品推销,品牌树立就称为跨区域合作的区域联动。还可以进行区域内合作的区域联动。兴城市周边不乏其他的旅游城市、景区,可以采用共同开拓资源、创新娱乐的方式团结一致,合作互利,达到更加吸引游客的目的。

(三)深化体制改革

1.人才机制改革

创新是旅游业发展的动力,而人才是创新的温床,只有人才的带动,才会有行业的发展。相比于其他旅游城市,兴城市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人才吸引有限。而这就需要行业利用核心竞争力来吸进人才,在保证拥有人才的情况下,进一步培养人才,使人才资源变为自己的优势,才能为行业发展不断蓄力,让行业永葆青春。

2.管理体制改革

兴城市隶属于辽宁省,相比于东南沿海省区和经济最发达地区“官本位”思想浓厚,领导层不敢大刀阔斧改革,管理体制滞后,难以适应当今经济大背景。而这就给改革提出了必然要求:旅游业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尤其是管理体制改革。只有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的彻底改革,才能使旅游业的面貌焕然一新。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兴城市经济客观存在的大问题。

五、结论

本文从兴城市旅游业的现状出发,以可持续发展为评判依据,首先,深入剖析了兴城市旅游业发展的众多成就,从收入、基础设施以及宣传等角度,分析了当前兴城市经济发展的情况,总结了成功经验,与其他旅游示范型城市相比,又提出了相关改进意见和未来旅游经济的可能增长点。其次,分析了兴城市旅游城市定位的准确性及合理性,阐述了兴城市作为旅游城市的区位优势,再次证明兴城市委市政府对于城市定位的准确,以及未来旅游发展的广阔前景。接下来回顾近年来旅游的发展情况,并与其他成功范例做比,深刻反思了当今依然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下一步发展规划。最后,从全局出发,站在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新高度,客观准确地评判兴城市经济特别是旅游经济的走向,指出坚持走自主特色道路,实现区域联动,并进一步与党和国家政策保持一致,深化改革,才能不断促进兴城市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从1988年设立国家重点旅游城市以来的27年时间,兴城市的旅游发展有目共睹。今天的中国,经济社会更加发达,老百姓在保证了温饱的同时有更多的金钱出去旅游。兴城市应继续坚持“旅游兴市”的战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同时深化改革,抓住机遇,努力为兴城市发展,为国家第三产业发展蓄力。“革命尚未成功,我辈仍需努力”,兴城旅游的发展有着广阔的明天,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科学规划,坚持科学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兴城市旅游业的知名度,努力建设新的旅游城市!

参考文献:

[1] 吕炜.辽宁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产业布局与腹地经济的互动发展研究[C]//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

集,2007:423-429.

[2] 王红英.兴城市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8:1-43.

[3] 佟志军.辽西走廊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品设计的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1-43.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Xingcheng

KONG Zi-yue,PIAO Ming-shun

(Liaon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University,Huludao 125105,China)

篇6

关键词:旅游 信息化 服务产业 桂林

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是满足旅游者、旅游企业、旅游行政管理机构、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研究人员等旅游活动参与主体的各种信息化需求,而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各行业的集合,主要分为交易服务、信息服务、软件服务、硬件服务、相关支撑服务等五个层次,相应地,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包括旅游电子商务业、旅游网络媒体业、旅游软件服务业、旅游硬件服务业和旅游信息化支撑服务业等五大产业。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是旅游业和电子信息产业深度融合的产物。新一代的信息技术进入到ICT阶段,从互联网进入到即时网络时代,物联网将深刻改变人类生活,也成为了信息化新发展的核心动力,使得旅游进入了智慧旅游时代。旅游信息化朝着工具化、协同化、网络化、移动化、社会化以及智慧化方向发展。

加快发展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是广西省桂林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发展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有利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带动传统产业发展,有利于提高桂林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广西桂林是国内少数几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体系的城市之一,作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研究其旅游信息化发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广西桂林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发展现状

(一)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体系

广西桂林是国内少数几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体系的城市之一,在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团购、旅游网络媒体、餐饮软件、酒店软件、景区软件、旅行社软件、旅游电子政务等领域均有比较典型的代表厂商。

(二)广西桂林的旅游网站数量多、密度大

广西桂林的旅游网站数量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拥有各种类型的旅游网站1000多个,网站的密度之高位居全国之列。同时,桂林市旅游网站的投资主体呈多样化特征,主要有各类旅游企业、科技公司和传媒公司等。

(三)入境旅游电子商务位居全国首位

广西桂林是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四大发源地之一,长期以来引领着我国入境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桂林市入境旅游电子商务具有起步早、数量多、规模大、模式新和前景好等七大特征。其中,桂林国旅入境旅游电子商务的业务规模和市场影响力位居全国第一位,唐朝国旅位居前四位,桂林康辉、天元国旅等入境旅游电子商务业务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广西桂林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SWOT 分析

(一)优势分析

1.旅游名城效应和宜居环境优势。桂林以其独特的山水风光闻名于世,是我国最早开发的24个旅游城市之一。同时桂林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宜人的气候,成为我国最合适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旅游名城和宜居环境,是桂林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本。

2.交通便捷。桂林自古就是中原通往岭南的交通要地,目前桂林市已经建立起水陆空立体式的交通网络。桂林两江国际机场已经开通60多条航线,直达国内外大中城市,吞吐量在全国178个民航机场中位居第30位。湘桂铁路、高速公路形成了广西贵州、湖南和广东四省的2小时经济圈。

3.人力资源丰富。桂林市高等教育十分发达,拥有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旅专等9所普通高校,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桂林市拥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34所、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等多所国家级科研院所。高校院所培养了大量相关专业人才,为桂林市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4.成本优势。桂林市位于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相比,人力成本、土地成本、生活成本明显偏低,企业的经验成本优势明显。

5.产业载体优势。旅游业是桂林市的支柱产业,2012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55亿元,占桂林全市生产总值的17%。经过多年的发展,桂林形成了完善的旅游产业链,市内各级别宾馆林立,餐饮自成特色,旅游商品琳琅满目,旅行社众多。桂林雄厚的旅游产业基础为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劣势分析

1.缺乏具有资源配置主动权的龙头企业。桂林市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是以小微企业为主体,缺乏知名龙头企业和平台型企业,市场集中度比较低,尚未有效掌握自由配置的主动权。桂林市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的巨大潜力尚未得到有效发挥,产业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和市场风险仍然较大。

2.产业业态和产业发展方式比较落后。桂林市的多数旅游网站依附于传统旅行社,业务发展受落后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严重制约,自主性不强。它们仍保持着小作坊式的传统发展模式,策划能力较弱,营销方式单一,缺乏资本运作。在全球软件公司转型云计算服务的情况下,桂林旅游软件公司仍抱守传统许可模式。

3.对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充分。当前,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社会化媒体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如火如荼,桂林生活网等本地企业也推出了相关产品和服务,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这些运用还是零星的、初步的,尚不能有效支撑产业的发展。桂林亟需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优化新兴信息技术应用的社会环境。

(三)发展机遇

1.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对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发展提出新的需求。我国旅游业正处于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升级的关键时期。信息化是提升旅游业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要素,迫切需要进一步发挥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在创新企业经营模式、提高产业组织效率、激发市场活力、改进游客体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节能减排中的积极作用,提高旅游信息化水平,促进旅游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社会结构和消费观念不断变革,给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发展带来新空间。我国正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的步伐,人均收入不断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年轻一代逐步成为新的消费群体;新的旅游方式和服务方式将会更快地得到普及应用,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旅游信息化将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带动产业发展。

3.信息技术持续蓬勃发展,给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发展带来新条件。三网融合、以云计算和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兴起。新技术的持续发展为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条件。

4.前所未有的战略发展机遇。桂林市先后获得相关国家相关部委批复,成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实验区、国家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对桂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和改革试点,使桂林市处于加快发展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的战略机遇期。

(四)竞争分析

1.基础设施和配套水平有待进一步完善。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是一个现代化高科技产业,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比较高,然而桂林市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突出体现在宽带、无线网络和商业配套等三个方面。

宽带。宽带是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特别是入境旅游电子商务对宽带的要求非常之高。然而,桂林市的宽带水平还不足以支撑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的长远发展。

无限网络。移动互联网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无限网络是移动互联网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然而,桂林的WIFI覆盖率还较低,手机上网价格偏高,信号不强,无限网络有待进一步优化。

商业配套。桂林市缺乏高档商务区,现有产业园、专业楼宇的办公环境及周围的商业配套和生活配套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2.部分企业税负较重,引导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桂林市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税收对产业发展方向的引导作用不够明显。与外地相比,桂林市的部分行业税负过重。以网络游戏软件为例,我国多数地区是按增值电信业征税,税率为3%;而桂林是按娱乐业征税,税率高达10%。在与外地企业的竞争中,桂林企业承担着更大的税负压力。

3.人才流失问题和供需结构矛盾比较突出。桂林高等教育发达,每年培养数万计人才,但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人才流失问题严重。而对外地的优秀人才,桂林市缺乏有吸引力的引进政策。这造成了桂林市中低端人才相对过剩、高端人才比较缺乏的结构性问题。

广西桂林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发展策略

(一)优化产业结构

根据目前桂林旅游信息化产业发展状况及产业发展趋势,重点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工艺品电子商务和旅游软件服务业等。在旅游电子商务方面,企业必须不断深化发展企业改革,建立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管理制度和决策体制,向互联网企业的转型升级。加快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借助资本力量实现产业的快速发展、跨越发展。利用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业务创新,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加快旅游新业态的发展,以电子商务为新的增长点,着力于旅游计划网站等新模式发展。在旅游工艺品电子商务方面,以广西省桂林市瓦窑根雕奇石市场为产业基础,打造新的旅游体验项目,搭建旅游工艺品电子商务平台。在旅游软件服务业方面,各类软件企业要面向旅游领域提供专业解决方案,不断提升旅游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如酒店软件、旅行社软件、景区软件和网络娱乐软件。积极发展云计算业务。

(二)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建立多层次旅游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发挥社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作用,鼓励企业与高校及培训机构合作培养人才,建立企业实现培训机制,建设实践训练基地。健全医疗、科研、住房、户籍、职称、奖励等人才政策,建立高层次人才的创业与创新支持体系、管理与服务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高端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发展环境。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引进高端人才。

(三)加快新兴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和创新发展

大力发展网络经济,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为专业互联网公司,不断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鼓励智能手机、二维码、移动互联网、社会化媒体等新兴技术的普及应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鼓励企业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方面推出相关产品服务,进行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加快推进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基础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等项目的建设,为企业提供研发能力、降低经营成本、拓展新业务提供专业的公共服务。创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机制,积极推动高校院所与旅游信息化服务企业的深度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转变融资机制,积极采用上市、组建有限责任公司、个人参股等形式,大力吸引社会资金,积极利用外资,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的投资力度。鼓励企业加快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借助资本力量实现快速健康发展。建立健全旅游信息化服务产业的风险投资机制,鼓励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和专业投资评估系统,形成多元化、市场化、专业化的风险投资机制,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补宏,闫艳芳.国内外旅游信息化研究综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5)

篇7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164-02

一、引言

旅游文化的传播战略研究是将传播学和旅游文化学融汇整合,从而实现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在国际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旅游文化传播研究较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旅游文化传播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旅游目的地利用媒介实现其旅游文化传播,逐渐成为目前大众传播的新兴手段。2009年实施“旅游立市”战略后,河北省秦皇岛市计划通过整合旅游资源,明确市场定位,用文化引领旅游产业由资源依赖向创意提升的转型升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化传播战略研究对秦皇岛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本研究拟从秦皇岛旅游文化的传播战略现状着手,发现旅游文化的传播与媒介的关系,探索分析秦皇岛旅游文化的传播战略及对策,从而实现秦皇岛传统旅游模式的蜕变,促进秦皇岛旅游在国际旅游背景下的战略性发展。

二、秦皇岛旅游文化传播现状

(一)文化传播目标定位问题

2009年,秦皇岛市确立了“旅游立市”战略,计划将秦皇岛建设成为休闲度假胜地、山海生态宝地、长城文化高地、健康长寿福地,整体打造“国际旅游名城”。可以说,这一决策把旅游业提高到“立市”的高度,反映出秦皇岛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产业。但运用文化传播媒介推动秦皇岛市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对旅游业进行具体清晰的文化传播目标定位。在政府主导型的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的环境下,秦皇岛市将旅游业定位为主导产业还是支柱产业对文化传播定位具有导向作用。秦皇岛市应依据自身旅游资源特色进行具体的文化传播定位,满足旅游市场不断发展的需求。同时实现秦皇岛市打造成“国际旅游名城”的目标,需要针对国际旅游市场和受众做出更为清晰的跨文化传播目标定位,从而形成有效的跨文化旅游传播策略。

作为传播环节的终端,受众在旅游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秦皇岛旅游文化传播具有庞大而又多元的受众群体,然而在2009年秦皇岛市提出的“旅游立市”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中,着重城市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开发战略的同时,受众文化传播战略未得到充分重视。受众在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受众需求分析对于秦皇岛市旅游业战略性发展的重要性。秦皇岛市的旅游发展战略具备长期性和统一性,但受众群体的分散性和多样性加大了市场目标定位的难度。对游客旅游动机、行为、心理、需求的研究显得尤为不足,只有对受众进行细分,对旅游目标市场的进行细分,才能提高旅游文化传播目标定位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文化品牌战略问题

2012年,秦皇岛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在阐述旅游立市时,将文化和生态建设纳入到了大旅游范畴。秦皇岛作为国家首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其旅游、文化、生态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在国际旅游发展背景下,秦皇岛旅游业还存在着单纯依赖孤立的旅游景点,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虽然拥有世界闻名的旅游景点却没有吸引大量的外籍游客。秦皇岛旅游要实现打造“全国著名的滨海休闲度假基地”、“文化创意之城”和“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等目标,必须塑造城市整体的旅游形象。目前,秦皇岛在跨国旅游环境营造以及文化分享等方面还没有发挥其特色专长的品牌策略。秦皇岛旅游的长远发展单纯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完备的旅游服务体系是不够的,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化品牌的支撑。因此,秦皇岛要注重从形象和品牌角度作整体的考虑,加大力度推广城市形象与文化品牌,科学地利用和提高自身文化资源、人文精神等层面的软实力,实现旅游文化传播的战略性长远发展。

三、秦皇岛旅游文化的传播战略及对策

(一)基于综合数据进行市场定位

实现秦皇岛市旅游文化传播战略性发展,需要制定有效的文化传播对策。有效的对策的形成离不开准确的市场定位。准确的市场定位需要以宏观信息和微观数据为基础。宏观信息包括国家及地区政治经济政策信息。2009年,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共同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进一步加快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取得文化和旅游合作新的成果。秦皇岛市于2011年,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四个旅游改革试点城市。同年11月,国务院批准实施《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在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以及秦皇岛旅游改革试点城市的旅游发展机遇下,秦皇岛市必须抓住大好发展契机,结合“旅游立市”的发展规划,打造秦皇岛市旅游产业品牌,制定行之有效的旅游文化的传播战略及对策。微观数据包括具体的目标市场的规模,购买力,受众的旅游动机、行为、心理、需求等进行细化分类的统计数据,进一步研究数据之间的关联。秦皇岛旅游文化的传播要根据旅游目标市场地区的人口规模、性别、年龄、宗教、国籍、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分类,来确定潜在市场规模及属性,实现有效的市场定位。

(二)基于综合媒介进行品牌化文化传播

从文化传播媒介的时效性方面比较,网络媒介的传播时效性最强,其次是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的时效性较弱。通过网络媒介的文化传播具有全时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全时性在旅游文化传播中尤为重要。秦皇岛市应发挥网络媒介的全时性优势,实现全天候的旅游信息服务,使文化信息实现及时的、以受众群体为主导按需供给、更加精准、深远、有效的传播效果。广播电视媒介的应用在旅游文化传播中也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在我国广播电视媒体覆盖面和普及率最广,到达率高,在旅游文化传播渠道中占据重要地位,能较形象地表现旅游产品的特征。电视以其收视群体广大、能够提供视觉和活动图像的优势,成为当前旅游文化传播媒介的首选。因此,电视在文化传播中具有较高感染力,对于旅游文化传播受众的影响大于其他媒体。秦皇岛旅游文化传播要综合多种媒介的优势,通过传播媒介的融合,宣传“全国著名的滨海休闲度假基地”的旅游品牌,打造“文化创意之城”的旅游形象,从而实现“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的目标。

篇8

    关键词:城市;休闲旅游;发展态势

    城市休闲旅游的内涵和特点(一)城市休闲旅游的内涵休闲旅游关注旅游者从旅途中获得的精神感受,主要指旅游者通过度假、娱乐等活动来提升自我知识水平、保持身心健康等较高层次的旅游形式。由于休闲旅游在传统观光旅游的基础上,满足了旅游者在释放精神压力、参与娱乐活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需求,逐渐成为当前旅游市场一种主流的发展趋势,备受学界和产业界的重视。城市是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其在旅游活动中通常具有客源地、目的地和集散地的作用,而且也是一些旅游资源和产品、旅游基础设施的所在地。城市休闲旅游,即以城市为基础,依靠城市的特有资源和优势来发展休闲旅游,是旅游业展的趋势。

    (二)城市休闲旅游的特点

一是休闲。这是休闲旅游与传统旅游的本质区别。旅游者在休闲旅游过程中不能够使身体得到放松,提高身体素质,还使平日紧张的精神得到解压,获得心理的享受。旅游者不仅重视旅游的结果,更重在旅游过程中的收获和体悟。二是提素质。休闲旅游还可以让旅游者在旅游中体验不同的文化,在与当地居民的交流和沟通中,开阔视野,获得知识方面的拓宽。另外,休闲旅游能够引导人们在和人文自然资源的接触中,获得心灵上的解放提升思想层次,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素质。

    三是具有可持续性。旅游者在休闲旅游中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者应尊重旅游地的文化传统和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以保持旅游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休闲旅游也提倡在开展旅游活动过程中尽量减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以维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城市休闲旅游的必要性

分析(一)实现社会和谐目标的需要休闲旅游是旅游发展的趋势,其不仅要求在休闲旅游活动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还要求实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这符合社会和谐目标的要求。休闲旅游的价值取向便是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获得身心的双重放松,使主观需求与客观环境相协调,这与传统的观光旅游相比,在思想层次方面有了提升。休闲旅游活动中要关注休闲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休闲旅游中的旅游者不是孤立的个体,在整个旅游过程中,其与活动组织者、旅伴、当地居民等主体也会产生相应的关联。

    因此,旅游者在休闲旅游过程中同样会面临各种人际关系,对于这些关系的处理,能够对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产生影响。

    休闲本身便是人自身要求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相统一的产物,是休闲旅游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为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创造了条件。由此,人在休闲旅游过程中对旅游地状况的关注不再居主导位置,更关注自身在精神层面的收获。

    (二)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在客观条件即闲b~b-,]-问增多及可自由支配收入增长等逐渐成熟之后,休闲旅游活动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人们旺盛的休闲旅游需求,为休闲旅游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带动其迅速壮大。在趋势的影响下,人们的旅游倾向也从传统的观光旅游逐渐转移到休闲旅游。因此,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具有必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应健全完善休闲旅游相关基础设施。

    (三)形成经济新增长极的需要

休闲旅游中的旅游者因为抱着休闲的目的进行旅游活动,所以如果对一个目的地城市具有浓厚的兴趣的话,就会具有持续的热情。这样,旅游者往往会在旅游地停留并进行持续的消费。休闲旅游的带动性较强,其发展能够同时促进相关产业的繁荣,能够提升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并且还能对周边的城市和地区具有辐射作用。因此,城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其需要重视休闲旅游的拉动和辐射作用,应以休闲旅游产业为中心,将相关产业的发展积极性调动起来,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城市休闲旅游开发中存在的

问题(一)市场定位不明确我国休闲旅游的开发实践较晚,在思想认识方面存在不足,缺乏针对性的投资和有序的规划,限制了休闲旅游的发展。目前我国休闲与度假旅游市场供给对于其目标顾客的购买能力方面而言,显得相对过剩。休闲旅游大部分将一些高端的消费群体作为el标顾客,而忽视了中低消费市场消费者的需求,没有很好的统筹资源配置,使真正有消费需求的消费者得不到满足。

    市场定位不明确,城市休闲旅游的开发和发展便会受阻。

    (二)旅游功能定位单一

在休闲旅游过程中,旅游者追求的并不是某一方面的满足,体现的是一种综合的价值诉求,在基本的释放精神和身体的压力之外,更希望获得知识水平和思想水平的提升,实现自我的完善和发展。因此,城市休闲旅游在其旅游功能定位方面需要能够综合考虑休闲旅游者的多样需求。然而,现实的城市休闲旅游产品开发中,很多休闲旅游经营者和管理者在思想认识方面不成熟,对休闲旅游的整体发展缺乏相应的规划,旅游产品形式不仅单一而且开发层次较低,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不强,而且后续的拉动效应较弱。(三)产品质量有侍提升我国休闲旅游市场在市场定位和旅游功能定位方面存在的问题,限制了我国城市休闲旅游的发展。我国城市休闲旅游的整体质量水平不高,比如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缺乏新意,往往一个产品具有很好的市场效应,模仿者众多,很多城市没有从自身具体情况出发进行明确的市场定位;旅游产品注重娱乐性,在旅游产品内涵的提升方面欠缺,没有走出传统观光旅游的套路,对于休闲旅游者的新的消费需求缺乏深入的挖掘,在参与性和体验性方面缺乏新意。

    我国城市休闲旅游发展态势

分析(一)客源市场大众化和多元化人们由于对休闲生活的误解,在很长~段时间里认为外出旅游等休闲活动是奢侈浪费的表现,只是富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对收八水平具有很高的要求。当然,如果人们的收入水平很低,连基本的生理需求都得不到保障的话,再谈旅游消费,便是没有实际意义的。然而,现在的情势已与之前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仅人们自身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生活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而且在社会整体服务系统不断健全、旅游市场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人们对满足自身精神需求、丰富闲暇生活的要求变得相对迫切。因此,人们现在对休闲旅游有了全新的认识,将其作为业余生活的~部分随着大多数人的认同,休闲旅游的大众化倾向日益明显。另外,随着我国老龄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对休闲旅游也逐渐热衷,并成为其客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逐渐多元化。

    (二)国内旅游将成主流

人们进行休闲旅游,主要的目的是度假、休闲,但是由于受到假期及消费能力等限制,休闲旅游者不会像传统的观光旅游一样把精力和时间放在途中的景观欣赏上,而是会选择不仅具有优美的景观,而且配套服务设施健全的旅游地,以保证旅游的整体质量。我国的旅游市场开发是面向世界的,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人文传统对于外国游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整体来看,外国游客在我国旅游市场客源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在下降。与此相对应的是,随着我国人民对休闲旅游的需求日益高涨,推动了国内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口众多。且在休闲旅游逐渐大众化和多元化的趋势下,国内旅游将成为我国休闲旅游的主流。

    (三)家庭旅游是主耍形式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单元,当前也成为我国休闲旅游的主要形式。在家庭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之后,人们对增进家庭成员关系和谐,提高家庭精神生活品质有了更高要求。而旅游作为一项休闲活动,已被很多家庭列为每年的活动计划。

    现在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增多,人们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非常重视,并将休闲作为孩子增长见识、缓解学习压力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因此,在寒暑假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休闲旅游活动增多。同时,家庭成员问由于个人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家庭旅游需要集中考虑整体的需求,以实现家庭放松休闲的需求,因此,在旅游地的选择方面,一般会选择国内旅游,既不会使家庭成员在体力上有过多耗费,也能保证旅游的质量。

    (四)目的地多为城市郊区和周边城市由上述休闲旅游发展态势可以知道,人们休闲旅游的目的地多为城市郊区和周边城市。对于大多数在节假日和双休日旅游的旅游者来说,他们一般会选择乘坐火车、汽车或者自驾汽车就能够到达的旅游地。这些旅游地一般是在经济发达、人们的休闲旅游需求较高、生活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周边,其交通较为便利,自然环境和风光优美,旅游者出行较为便捷,比如一些城市周边的休闲度假区和城郊的农家乐等。这些旅游地的客源一般较为稳定且消费水平较高,是休闲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休闲旅游

深度开发路径(一)准确定位客源市场休闲旅游开发过程中,拓宽国际客源是必然趋势,但是也要看到,国内游客对我国休闲旅游产业具有的拉动作用。因此,应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针对不同的休闲旅游客源市场进行针对性的定位,因为不同的旅游者对旅游产品内容及其形式的要求都不同。而且在家庭消费成主要形式的形势下,要对家庭旅游需求进行调查和研究。

    (二)优化产品结构

我国休闲旅游产品在设计上不需要盲目追求高端消费,而是要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以中档为主,同时,兼顾一部分高端和低端旅游者的需求。同时,要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开发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层次和年龄段旅游者的产品,不仅要有以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的休闲旅游产品,也要不断开发和完善休闲度假村、主题公园等休闲产品。

    (三)实施品牌化经营

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应坚持以品牌化经营为导向,注重整体形象的塑造和提升,这样才能形成显著的产业特点,并在获得市场竞争力的同时,能够为走向国际,参与国际旅游产业竞争奠定基础。与此同时,休闲旅游经营管理者要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吸取先进的管理经验,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这样才能促进休闲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加强区域间旅游合作

加强区域问旅游合作可以将相关区域内的资源和设施做到共享,优化配置资源,在降低开发成本和提高效益的同时,实现多方共赢。因此,区域间要认清各自的资源区位优势和劣势,与相应的区域进行联合,制定共同发展的规划策略,推进区域休闲旅游市场的共同繁荣。

    (五)重视环境保护

篇9

关键词:农业旅游;广州;对策 

 

1 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旅游业不但是一项经济事业,也是一项社会事业,利用农村资源发展旅游业,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手段。为此,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要求各地加强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农业旅游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各方人士所关注。而在我国,特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农业旅游最为发达。本文以华南大都市——广州为例,研究农业发展的特点、动力、原则和对策措施。 

 

2.农业旅游的特点与发展动力 

 

2.1农业旅游的特点 

(1)休闲性:农业旅游景点以乡村风情为背景,集观赏、娱乐、科普教育、餐饮、住宿、参与性活动于一体,动静结合、老少皆宜,因而有着很强的休闲性。其消费群体也主要以本地市民为主,市场辐射范围不大,但总体市场规模却很大,非常适合市民的近程、短期出游。 

(2)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因此,农业旅游也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淡季、旺季的区分较为显著。 

(3)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村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常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旅游的吸引物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农业旅游产品类型也因此有着强烈的地域差异。 

(4)依托性:农业旅游景点主要依托城市和旅游景区。农业旅游景点多分布在城市的近郊、远郊地区以及大型旅游景区附近。这是因为一方面本地城市市民是农业旅游景点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因为在大型旅游景区附近发展农业旅游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前者所带来的“溢出”影响。 

2.2农业旅游的动力 

近年来农业旅游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其根本动力在于:一是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急需要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而广大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农业旅游开发成本较低,“门槛”较低,回报率较高,从而促使农民、农业企业以及旅游投资商纷纷投资开发农业旅游。二是近年来农村环境正在迅速改善,交通日渐便利,从而为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农业旅游特色鲜明。在全球化冲击之下,城市的文化特色已经越来越淡,而相对来说,农村的文化特色保护得越好,农业旅游对城市人来说就越有吸引力。 

 

3 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3.1发展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投资规模的扩大,广州旅游业快速成长起来,旅游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多样。农业旅游是广州1990年中后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旅游产品,但其时规模尚小,进入新世纪后,农业旅游景点数量迅速增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农业旅游已成为广州份量越来越重的一个旅游产品。最早的广州农业旅游景点可能是1990年中期兴起的化龙农业大观园。此后,番禺的横沥度假农庄、亲亲农庄等相继开业。2000年后,广州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水果世界、宝桑园、金颖园等集农业科研基地与旅游景点于一体的大型农业旅游景点也纷纷出现,一改前一阶段农业旅游小打小闹发展的局面。 

 

3.2市场特点 

广州农业旅游景点的市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中小学生春游、秋游、科普教育市场。广州是一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中小学生数量上百万,一般来说,每到春、秋季节,各个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乡村进行观光游览、学习农业知识,进行科学教育。因此,这一旅游市场规模巨大,且非常稳定,是农业旅游景点很重要的客源市场;二是节假日、周末的家庭出游。近年来广州市民热衷于在节假日、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玩,既可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放松自我、品尝到新鲜的蔬果,还可以参与农作,体验农村生活,教育子女,联络家庭感情,而且花费不多,出行方便。

广州农业旅游市场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市场规模增长较快。近年来农业旅游市场以较快速度增长,市场规模日益扩大,而且潜力巨大;二是散客所占比例较大。团队客主要是中小学组织学生进行春、秋游,而由旅行社组织的其他团队客较少;三是农业旅游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广州农业旅游的旺季是每年的4~10月份。因为这一时间段是农作物长势最好的时期,新鲜蔬菜、瓜果较多;四是家庭游客较多。许多家庭到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览、玩乐时,一般都是全家出动;五是自驾车游客增长较快。近年来由于私人小汽车增多,农业旅游景点接待的自驾车游客越来越多,六是农业旅游景点的游客主要为广州本地市民,来自市外的游客所占比例不大。 

 

篇10

近年来,随着杭州城市的发展,杭州市先后完善了大量的运动场馆,有影响力的比赛逐年增多,国内如中超联赛,CBA联赛,全国男女排职业联赛,乒超联赛。国际上比赛如亚洲杯足球赛、亚洲杯滑水锦标赛,西湖国际马拉松比赛,世界杯女子足球赛、世界杯乒乓球赛、国际女排精英赛,英国曼联与杭州绿城对抗赛等大型赛事相继举办,即为大众提供了欣赏高水平比赛的机会,同时又吸引了国内外大批的游客。以观赏比赛为目的,与旅游相结合,促进了体育旅游市场的繁荣。杭州被世界休闲组织评为“休闲之都”近几年在国际形象的不断提升,国内外知名体育表演团队相继来杭进行演出,如在杭州市体育馆举办的武术表演,健美表演,2000年杭州航空飞行表演,跳伞表演,和航空模型表演,2008杭州永安山全国滑翔伞比赛,2010世界汽车飘移系列赛杭州锦标赛,2010年钱塘江国际冲浪表演赛,这些高端时尚的表演,不仅为城市体育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也提升了城市品牌。随着经济增长和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体育社团在杭州不断发展与壮大,民间社团都先后组织了各类群众参与的活动,如杭州市游泳协会组织的西湖冬泳比赛,千人横渡钱塘江比赛,登山协会组织的穿越徽古道,西湖夜爬,老年自行车协会组织的老年健身环保自行车游,钓鱼协会组织的矶钓比赛等等,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不但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健身、交流需求,同时也提高了生活质量,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元代旅行家马可波罗称杭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为人们熟知的西湖、雷峰塔、灵隐寺等景区每日游客络绎不绝,此外,杭州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个,有三十多所博物馆和纪念馆。旅游资源可谓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国人喜欢在欣赏名胜的同时品茶饮酒、谈书论画作为高雅的休闲方式。随着中西交流的频繁以及北京2008奥运会的到来,以“动”为主的西方休闲文化必将与以“静”为主旋律的东方休闲文化碰撞出新的火花,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3]。随着大杭州公交一体化的实施,进一步拉近了杭州周边县市距离,依托杭州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杭州体育旅游活动近几年蓬勃发展,如余杭蓝梅采摘节,余杭青梅采摘节,超山枇杷采摘节,萧山杨梅采摘节,余杭超赏梅节。市民周末节假日到杭州周边郊游,自己亲手采摘到新鲜的水果;淳安丰富的千岛湖水资源造就了千岛湖水上乐园项目。人们坐上水上自行车漫步水面,也可以坐冲浪舰冲锋,水上摩托兜风,就去空中系上降落伞任摩托艇牵引着飞翔,体验飞天蹦极的心跳,感受凌空飞翔的惊险刺激。水上降落伞水上摩托车快艇游览休闲情侣艇碰碰船:双人水上自行车:单人水上自行车水上脚踏船、垂钓。萧山山里人家更是开辟出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休闲观光旅游景区。既有空中抓杠、横渡绳桥等传统的拓展类项目,也包括了骑马、射箭等休闲类活动。同时增设了捉土鸡、手磨豆腐等充满农家风味的体验单元,余杭山沟沟开发的农事活动,诸如挖笋、采茶、插秧、种菜等;和传统的垂钓、编草鞋、编竹篮、打年糕、磨豆腐、酿土酒、采蜜梨(水果)、踩水车等。户外项目近几年开展的朝气蓬勃,CS是一项带有军事色彩的集体游戏,带有一定的冒险性,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杭州桐庐是国内外开展较早的地区之一。2009“潇洒桐庐”旅游文化节中,就以“文化休闲旅游为主题,潇洒桐庐”户外运动嘉年华活动将桐庐户外运动的风采展现于世人面前。户外拓展项目竞技赛、户外休闲运动体验活动、桐庐特色展销活动等活动项目,精心设计了“户外运动”和“农家休闲”两大主题,而最有新意、玩起来最带劲的无疑是这款数字化真人实景CS游戏。临安大明山集溯溪、桥降、攀岩、探洞、山地野营、定向越野、水上抢渡于一身,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大量引进深受群众喜爱的户外运动项目,聘请浙江省最为专业和资质最好的专职教练打造专业的团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青少年前来开展户外拓训,被中国体育局授予“中国山地户外运动基地”。此外,具有特色的还有“激情漂流挑战赛”,建德、耐寒勇士漂游新安江比赛、、葫芦峡徒步穿越等新奇富有冒险的运动项目,丰富的自然资源,别具特色的运动项目,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杭州的户外运动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本文作者:赵得龙工作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体育部

篇11

关键词:会展旅游;城市经济发展;研究

目前我国已逐渐迈入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由于会展旅游能带来一定经济效益,从而引发全社会的关注,本文将分别从:会展旅游理论研究、会展旅游开展意义、会展旅游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会展旅游的发展前景,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会展旅游理论研究

会展。实际上是由奖励旅游、业务会议、协会或团体组织会议和展览组成,而会议则是采取书面文字、电话网络等手段来实施信息交流活动,展览是将物品陈列出来供人欣赏,既能起到教育功能还能起到推销的作用。

目前我国会展依然处于发展阶段,这一概念也相对模糊。会展旅游是由旅游属性与会展活动衍生而成的行为,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则是除展览活动提供会场馆外,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在其中获取一定收益的活动。广义是指以展览与会议为目的的旅游。

二、会展旅游开展意义

会展旅游的开展能带动旅游业、酒店业、交通业、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笔者将从以下方面来阐述。

(一)会展业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会展业作为旅游市场中最有前景的产业,能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例如:昆明举办世博会,世博园便成为一项旅游景点,不仅不会导致资源浪费出现,还会对昆明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会展旅游活动除了能为举办城市带来大量客源外,还能带动城市旅游消费,同时,会展活动的举办能对举办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旅游景区景点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能大力提高会展举办地的知名度和旅游形象,故而会展能推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二)会展业带动酒店业的发展

会展旅游与酒店业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影响的,有利于酒店经济效益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活动负责人在选择会展活动举办地时,应考虑到接待的人数多少、场地陈设物品等要素来选择大小合适的空间,在会展旅游举办中,酒店入住率以及就餐人数会大幅上涨,会展规模及水平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及提升,客源能为酒店经济带来一定效益。随着参展人数的增多,酒店所需提供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为酒店发展带来积极效果。

(三)会展业带动交通业的发展

会展旅游不仅能促进酒店行业发展,还能带动交通业发展。在会展活动举办期间,人流量会极具增加,促使交通业收入的提升。会展活动规模越大带来的经济效益便会逐渐增大,这是由于大型会展活动所吸纳的外地人会更多,人们对室内交通以及航空服务的需求逐渐提高,从而促进交通设施的优化,带动城市发展。

(四)会展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

会展业本身就属于服务行业,除了对城市旅游、酒店以及交通产生影响外,还会对城市建筑、金融、通信起到一定作用。会展活动的开展充分拉大了空间距离,人们的通讯工具应用需求有所增加,这对于城市通讯业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为通信业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在建筑方面,会展活动的开展能带动城市设施硬件及软件的建设,会展活动的开展能促进城市资金的合理流动,对金融业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除此以外,会展业的发展还会带动城市零售、保险、房地产、生产、物流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三、会展旅游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会展旅游对城市经济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能提升城市知名度与美誉度、为城市带来一定经济效益、提高城市竞争力。笔者将从以下方面来阐述。

(一)提升城市知名度与美誉度

会展活动作为最有意义的城市广告,能促进城市知名度的提升,它向世界各地人们展示着这个城市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扩大城市英雄,提高城市知名度。城市知名度的提升又会吸引大量投资,带动我国旅游事业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为城市带来一定经济效益

会展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提高城市知名度,还能为城市带来许多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会展活动本身就具有很高的经济利润。不仅能为城市带来广告费、搭建费、租赁费等收入,同时还能为金融、交通、旅游带来巨大商机,这对旅游、购物、餐饮等产业的消费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三)提高城市竞争力

对于举办城市而言,会展活动的开展能进一步提升城市经济水平,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促进城市经济与国际接轨。例如:99昆明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让世界了解了云南,也让云南了解了世界,世博会提升了云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了云南对外开放的进程。

四、会展旅游的发展前景

综上,笔者对会展旅游与城市经济间的联系进行了分析,我国区域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离不开会展旅游的,借助会展旅游能促进科技水平的提升,有利于会展旅游人才的培养,笔者将从这些方面来阐述。

(一)区域经济与文化发展离不开会展旅游

会展旅游活动的开展不仅能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带动周边购物、饭店、餐饮经济速度的增长。会展旅游业发展程度是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标准,因此政府部门应对会展旅游加以重视,并通过政府的帮助来实施,进一步提高城市影响力。会展旅游开展中应结合当地文化特点,如果不能建立自己的文化优势,便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捍卫自身利益,促进城市发展。

(二)依靠科技内涵提升会展旅游产业竞争力内涵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展旅游的广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当要想促进会展旅游发展。应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产业转变。以广州会展旅游为例,通过“广州会展旅游网”“广州会展旅游公众信息网”让全世界更好地了解广州这座城市,这对广州的旅游业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三)大力培养会展旅游的专门人才队伍

基于我国会展旅游业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应加大对会展旅游业人才的培养,填补人才缺口,促进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尽量缩短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之间的差异,开设多样会展经理培训活动,或者与相关大学联合,展开会展旅游业人才培训工作。这一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会展旅游人才素质水平的提升,缓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经笔者研究,目前我教育部已将会展列入教学科目当中,通过会展旅游人才的培养,来解决当前旅游人才缺乏的现状,更好地适应会展旅游需求。

结束语

综上,笔者对会展旅游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分析研究,会展旅游本身就具备一定经济效益 与社会效益,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这一行业给予了高度关注,就目前来看,我国许多城市都开展了会展旅游活动,如:广州、云南,并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会展旅游利用各行业间的联系带来了社会效益,并通过相关产业间的拉动作用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实现产业升级促进第三产业和新技术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大量就业机会。会展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展示城市形象、扩大城市影响,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会展旅游的前景同时努力发展会展旅游。

参考文献:

[1]李怀帅. 中国中小城市会展经济发展的路径探析[D].上海大学,2014.

篇12

关健词 会展旅游 发展 城市 清远

1 会展旅游的内涵

国际上的定义,会展旅游就是MICE,即会议旅游、展览旅游、节事旅游和奖励旅游。“会展旅游”是会展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种旅游产品形式,它是一种新型的主题式专项旅游产品,其呈现出以下特点:不受季节影响,客户消费高、停留时间较长、团队规模大、行业带动性强、创汇能力较强、综合效益大,它综合了会展业和旅游业的优势,促进了旅游服务行业的强大和稳健发展。

2 会展旅游与城市的关系

会展旅游的开发与其城市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如:2010的上海世博会、广州的广交会、深圳的高交会等的举办,这些都为城市旅游业开发出一个极大的市场,会展旅游为其城市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商机。

2.1 城市的发展为会展旅游提供强大的支持

没有雄厚的城市经济实力作后盾,与会展旅游相配套的管理和服务将无以立足;无论是餐饮、住宿、交通,还是通讯、金融和旅游都是会展旅游的所期望城市能提供的,所以会展活动需要选择城市,而且是选择那些能够提供充足、及时、有效支持的城市,当然,没有会展旅游,现代城市也将大为失色。

2.2 会展旅游能为城市带来直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会展旅游有很强的产业带动作用,大批游客涌入城市,给旅游、餐饮、交通、通讯等行业带来了收入,进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近几年来,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会展经济发展迅猛,其会展旅游业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并且城市环境也不断美化、公共服务能力也不断提高,这都为城市带来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2.3 会展旅游的开发实现了城市产业的升级,并扩大社会就业

为了迎合需要,城市必须建造大型的场馆设施,展示并了解了企业产品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引进和吸收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速了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城市的产业结构不断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方向合理演进,促进了所在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

同时由于会展旅游的发展,相应增加了对导游、翻译、会展服务人员以及有相关人才的需求,从而扩大劳动就业。

2.4 会展旅游促进城市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会展旅游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大市场和经济秩序,通过会展旅游,规范不同国家、地区、城市的经济活动,加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深地区间的分工和合作,并且有利于政府间加强经济一体化的协作,协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形成知识、信息、技术的交流,从而加速经济一体化的无形资本的流动,形成城市经济的一体化。

3 清远会展旅游与其城市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

清远会展旅游与其城市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清远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把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紧密相结合,将会展旅游与其城市的社会、经济、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发展优化组合;走一条会展旅游经济与其城市战略发展相结合的道路。

3.1 清远城市化是其会展旅游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城市是会展旅游发展的物质载体,并且城市化进程使城市本身成为会展旅游的产品,拓宽了会展旅游市场,城市的国际化提升了会展旅游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会展旅游者,城市为会展旅游的发展提供各种支持,离开城市的会展旅游是不存在的。

当然,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因地制宜进行准确定位,走城市定位的会展业发展的健康道路。因此,清远必须根据城市特点进行合理定位,凭借其区位条件、经济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等发展其优势产业,清远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具有陶瓷、汽车、冶金、土特产优势,这有利于清远会展旅游的发展和培育。

同样,清远在城市管理上,按照市场规律引导会展旅游健康、持续发展,以会展经济发展为重要突破口,执行会展旅游总体发展目标,建设国际性的宜居、宜商、宜游“华南休闲之都”,充分发挥会展业带动旅游业的协调发展的优势,把清远的会展旅游经济活动作为一种商品或品牌来经营,走清远 “无污染,高效益”的会展旅游绿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3.2 清远会展旅游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目前,很多城市会展经济已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展旅游有“城市建设的加速器”之称,它不但优化城市资源、而且对发展城市经济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城市知名度的提升、城市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在推动清远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清远的会议、展览和奖励、节庆旅游已初具规模,良好的基础会议、展览设施,发达的交通、通讯设施以及特色的风景旅游区等基础设施已经具备,清远会展旅游是开发清远旅游产业的一种新模式。

3.3 清远会展旅游提高了城市知名度和城市形象

清远通过发展会展旅游,城市在基础设施、城市环境以及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等方面不断完善,并吸引大量具有创新思维和战略眼光的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前来与会、参展和旅游,将外来的技术、文化、产品给清远这个发展中的城市带来激励,给城市带来灵感和创新。通过会展旅游的桥梁作用,清远将与外部世界在文化、技术、理念上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以利于吸引外来投资者来创造和发展,从而推动清远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与国际会展业及旅游业接轨,将逐步培养清远的全球性视野,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清远的知名度和城市形象。

3.4 会展旅游促进清远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区域就业

篇13

【关键词】旅游产业用地改革;旅游城市发展;实现多赢

前言:

随着人们工作节奏的加快,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世界的享受。而旅游,无疑成为许多人释放压力的好方式。为了建立健全的旅游产业用地改革机制,落实节约集约国土资源战略,国土资源部实行试点开展旅游产业用地改革,曾就有人云“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市作为一个山水城市,必定是首当其冲成为一个以城市为单位的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验区,改革试点将会创造出一个具有桂林地方特色的旅游产业土地利用以及管理制度。

1 旅游产业用地改革有助于加强当地旅游产业用地规划管理制度

(1)根据桂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中期评估结果,建立适时修改机制,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布局调整或修编工作,合理规划桂林土地利用各项控制指标以确保全市调剂平衡,主要目的是保护耕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拓展旅游产业用地空间。

(2)旅游产业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旅游产业项目选址、建设用地规模、建设内容都应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进行合理安排归置,当出现土地规划面积不足使用时应再根据实际用途进行调节(可以从其它预留的用地如交通、农村居民点以及城镇建设指标进行调剂规划)。但是,应确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建设用地规模不增加的情况下进行调整和修改。

(3)制定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政策,要考虑旅游项目是否适应于国家产业政策以及当地产业发展方向,并且要注意其是否能迎合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布局要求,还要观察这个旅游项目是否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后续影响又会如何,最重要的还是需要了解其是否会造成当地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资源浪费等等因素,都必须考虑齐全,才能对当地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起到积极作用。所以,应严格限制建设规模以及开发条件。

2 旅游产业用地改革有利于探索建立土地分类管理体系

(1)根据对“桂林市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土地供应管理实施办法”以及“桂林市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开发旅游流转实施办法”的研究,生态景观用地在不改变土地结构性质的情况下按照实际地类管理,经批准使用的旅游景区内的农用地、未开发利用的土地,国土部门可以依据归属情况颁发产权登记证,对于观光型旅游景点中为改变土地用途和功能的生态景观用地(植物观赏园、农业观光园、森林公园、没有被固化或破坏耕作层的土地等)可以依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按照实际地类进行分类管理,不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

(2)与旅游产业用地密切相关的基础、服务以及管理设施等旅游设施用地(旅游景点客户服务中心、休憩广场、固化停车场等)均界定为建设用地,应严格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进行建设用地管理。同时,对旅游景区内单体用地面积小于150平方米的小型旅游设施用地,在不涉及占用耕地且不涉及土地征收的,可以简化报批审批流程。

3 旅游产业用地改革有益于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建立健全收益分配机制

(1)农民个人利用合法的农村宅基地进行旅游项目开发经营或租赁或合作的方式给项目开发者的,必须在保证宅基地所有权人不失居,并符合相关规划的条件下,由旅游项目开发者、土地所有权人、土地使用权人等三方签署协议,明确表明各方权利义务和收益分配方式。

(2)在征得当地居民意愿的前提下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以集体土地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将景区周边可开发的土地,如耕地,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土地结构以及未破坏耕作层、未撂荒的基础上,可以合理规划整合土地用途,美化景观、提高耕地质量的同时提高当地农民收入;对于农作物采摘、风景参观、捕鱼打猎等生态方式开发农家乐或农家旅游项目用地可以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集体土地作价入股、合作联营或者租赁等方式提供给旅游项目建设开发者用于旅游开发,但必须按照相关规定办理设施农用地审批手续。

(3)加强区位调整用地和土地流转的管理,建立旅游产业用地的集约用地评价体系。开展旅游项目用地合理规划评价研究,经过数据分析得出旅游项目所产生的收益、就业人员的数量、生态保护结果等一系列数据与其它同类型的国家或城市的旅游项目做对比分析以便作出更合理的旅游产业用地规划,拓展旅游用地空间,探索出旅游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

4 旅游产业用地改革有助于现有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国土资源充分利用的目标

(1)根据城乡建设规划以及桂林的实际情况,确立旅游景点及周边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标准数据,而后进行合理规划以实现灵活具有弹性的供地方案。根据桂林旅游产业的现状并与其他地区的用地情况进行分析对比,明确旅游产业用地标准,然后合理规划好旅游用地方案,明确旅游项目的准入条件以及退出机制。

(2)明确投资建设企业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享有旅游项目相关(如招标、拍卖、挂牌等)的权益,鼓励投资企业建设旅游公共设施(如客服中心、休憩点、绿化带、停车场等),而且政府部门(部、厅级以上)应在在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进程中给予土地规划、指标管理、转用审批以及资金配套等方面的支持,这样有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繁荣。

5 总结

旅游产业用地合理的规划管控,将会促进当地经济大层次的发展,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加强旅游景区管理,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保障好当地居民的居住条件和合法权益,同时,旅游产业用地改革将会在很大层面上有效地刺激当地旅游行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陶姗妮,李强.《南方国土资源》2014年10期.

篇14

目前,我国已确定了262个资源型城市和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2009年3月,黄石市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黄石旅游业,要找核心,抓重点。以工业资源依托,特别是工业遗产,通过发展工业旅游,实现工业资源的综合集约利用,进而加强对工业遗产的保护,是黄石市实现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同时,围绕工业旅游来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项目,找到黄石旅游的“引爆点”。

一、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概述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由于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D繁荣D衰退D转型D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资源枯竭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旅游业属于高度劳动密集型产业,被誉为“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旅游业更是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中,发展旅游产业是经济转型的不二之选。

二、黄石市依托旅游业转型的可行性分析

(一)发展旅游业的影响因素

发展旅游业的影响因素有许多,各类城市发展因素中基本大同小异,但资源型城市的特殊性却造就其独特之处。纵观其内外部因素,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影响旅游者自身旅游需求的因素;二是除旅游者自身之外的市场因素。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发展也受这些因素影响。影响旅游者需求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收入、社会心理因素和其他变量,这主要与城市发展进程有关。资源型城市相较于普通城市而言其自然景观、自然环境、就业情况、经济状况等有较大的区别,这些也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将这类城市的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出来才能更好地发展旅游业,使旅游业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发挥作用,例如工业旅游是这类城市的主要特色资源。

(二)黄石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黄石市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目前,全市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4家,3A级旅游景区11家、湖北省四星级工业旅游景区1家、湖北省旅游强县(区)1家、省级旅游名镇1家、旅游名村2家、四星级以上农家乐8家,具有旅游吸引力并具备接待能力的旅游景区、旅游村镇等10家;旅行社45家,其中4A级1家、3A级14家;星级饭店24家,其中五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酒店4家、三星级酒店13家、客房2200间、床位数4000张;旅游汽车客运公司8家,旅游客车168辆;内湖游船120艘,已初步形成以“食、住、行、游、娱、购”等要素为主体,其他关联产业为支撑的旅游产业体系。2016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880.6万人次,同比增长18.7%,实现旅游总收入117.5亿元,同比增长17.6%。

(三)黄石旅游资源概况

黄石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青铜是湖北三大世界级旅游品牌之一:一江、两山、青铜),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湖北有“千湖之省”之称,黄石有“百湖之市”之名,被誉为“半城山色半城湖”。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湖北省唯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黄石矿冶工业遗产(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华新水泥厂旧址、大冶铁矿东露天采矿)、四星级工业旅游景区-劲牌有限公司等工业旅游资源;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塞神舟会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新布贴、大冶石雕、阳新采茶戏等;有4个国家级4A级风景名胜区:黄石家矿山公园、仙岛湖风景区、东方山风景区、雷山风景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石市的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华新水泥厂旧址等,大冶市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鄂王城遗址、兵暴旧址、红三军团革命旧址等,阳新县的龙港革命旧址等;地方戏曲文化旅游资源:阳新板凳龙等;地方特色饮食旅游资源:金牛麻花、东风农场东楚鱼面等;宗教旅游资源:被誉为三楚第一名山的佛教圣地东方山等;地方特色工艺品及艺术品:青铜制品、大冶殷祖古建园林等;除此之外还有体育休闲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等。这些景区(点)中没有规模大、知名度高的重量级精品旅游景区(点),但部分景点因其资源的独特性具备打造高质量景区的条件,如黄石矿冶工业遗产、东方山以及阳新仙岛湖等。

(四)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旅游业是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枢纽,是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培育对象,更是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扩大消费需求;增加就业、富民惠民;改善民生,增进社会和谐及区域间交流与合作;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与城市形象创造的作用。2016年黄石市举办的第三届保安桃花节,开幕式当天吸引了10万余名游客,300余户村民沿路设点售卖农副产品。石田古驿油菜花音乐节、军垦农场“三花”节以及七峰山的樱花节则“引爆”了我市乡村赏花游,当天3个景区共接待游客16.2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3000余万元。

三、黄石市发展旅游业的策略

(一)政府主导,积极促进城市经济向旅游业转型

根据国务院要求,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领导和支持,中央财政也将给予那些已被国务院确定为资源枯竭型的城市以资金支持。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黄石来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接受国家扶持,是实现城市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在总体规划、市场环境、区域协调、公共服务、安全保障、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起到主导作用。借助国务院的资金支持,地方政府也应加大资金投入,合理实现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增值,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些年来,黄石市政府在追赶先进和补偿历史欠账的双重压力下,积极促进城市转型,在农业、电力、钢铁铜矿及相关产业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城市资源的枯竭,使得发展速度和发展潜力都有限。然而,旅游业作为当代的无污染绿色“朝阳产业”,成本低、效益高,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黄石市政府要加大对原有适存景观的保护和监管,制定相应法规,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将黄石市旅游业做好做强,成为未来黄石经济的强大支柱。

(二)重视旅游优化组合,发展黄石市旅游产业链

黄石市旅游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其中的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原生态的传统古村落、繁多的矿产资源遗址、精彩纷呈的现代农业观光园等都无不让人流连忘返。

旅游业是一个极具综合性的行业,产业关联度极大,拉动作用强,涉及吃、住、行、游、娱、购等六大直接相关行业,同时也间接的与金融、医疗、建筑等行业相互作用。黄石在城市经济转型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狭义的旅游,更应该放宽视野,延长旅游产业链,促进城市发展综合多元型产业链。充分利用现有各类资源,拓宽旅游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全市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塑造品牌,打造个性化的“工业遗产旅游特区”

黄石旅游资源丰富,在优化结构,延长旅游产业链的过程中,应审慎地位,既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因素,又要考虑周边地区的竞争及旅游客源地的情况,明确自己的旅游业发展方向。如今的黄石虽然已“沦落”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但并不意味着曾经红红火火的工业遗迹已沦落。目前,黄石有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华新水泥厂旧址、大冶铁矿东露天采矿区,它们都是黄石的骄傲。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重复照搬其他省市的旅游业发展模式?黄石的旅游业发展需要思考,需要特色,需要发挥那些曾经让黄石人骄傲的工业资源的作用。只有打造出独特的旅游点,做到人o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旅游点,以此构建黄石旅游的特色产业链,才能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因此,以黄石市旅游业的发展,应着重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华新水泥厂旧址及矿山公园等工业遗产旅游地为主,大打工业遗产旅游特区牌,对已有的工业遗产地进行合理规划整合,整合其他旅游资源,全新定位,形成特色工业旅游文化产业链,打造黄石工业旅游目的地品牌,以品牌和质量为核心,提高黄石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将黄石打造成中国最美工业旅游城市。

(四)利用新媒体,提高城市旅游知名度

传统的旅游业发展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发展旅游业不应拘泥于传统法式,更应该积极适应时展,利用互联网,打造城市新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