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 R73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1(a)-030-02
Operation experience of the microscopic neurosurgery treatment of large acoustic neuromas
XIE Zhimin
Brain Hospital of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00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icrosurgical treatment of large acoustic neuroma operation techniques and preservation of neural function, reduce complications, summarize the treatment experience of microsurgical operation, improv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Methods: Treated 15 patients with large acoustic neuroma (diameter>3 cm) by microsurgical operation treated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used a suboccipital retrosigmoid approach under microscope tumor resection. Results: Total tumor resection in 12 cases, the total removal rate of 80%, the facial nerve anatomy retention in 13 cases, 7 cases of functional reserve. Preserved auditory nerve in 2 cases. 0 case of death. Postoperative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 in 2 cases, 2 cases with dysphagia, recurrent bleeding after operation in 1 case. Conclusion: Suboccipital retrosigmoid approach under microscope for resection of tumor, resection of large acoustic neuromas is very effective method, contribute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facial nerve god, reduc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mprov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Key words] Sigmoid sinus; Acoustic neuroma; Microscopic neurosurgery; Surgical treatment
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是听神经瘤[1],面神经损伤是大型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显微手术技术的进步,使得显微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大型听神经瘤(直径>3 cm)的主要方法。应用此方法,听神经瘤的全切除率和面神经保留率明显提高,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临床疗效。随机抽取2010年7月~2011年9月本院收治的15例大型听神经瘤患者,采用保留面、听神经功能的显微外科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5例患者,男8例,女7例;年龄21~62岁,平均46.5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2.8年。肿瘤位于左侧8例,右侧7例。
1.2 临床表现
典型的临床症状是进行性听力下降。其中,5例患者患侧听力完全丧失。耳呜、听力下降8例。头痛、头昏、恶心、呕吐及视力减退等颅内压增高状态9例,病侧面部麻木2例。声音嘶哑、呛咳8例,轻度面瘫6例。共济前庭功能障碍12例。视水肿11例,眼球震颤8例。
1.3 影像学检查
术前均行MRI检查,4例曾行CT扫描。CT平扫表现为边界相对清楚的类圆形或稍成分叶状的病变,增强后均有不同程度强化。MRI检查表现为T1加权像为等信号或低信号5例。T2加权像高信号5例。GD-DTPA明硅强化5例。肿瘤周围见环形低信号带,边界清晰。肿瘤直径大小为3~4 cm 10例,大于4 cm 5例。
1.4 手术方法
患者均行侧卧位,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小骨窗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手术切除。先行侧脑室枕角钻孔引流,通过侧脑室引流可有效降低颅内压并显露手术野[2]。平行骨窗后缘一字型剪开硬脑膜后置手术显微镜,待小脑半球塌陷后充分暴露桥小脑角的肿瘤。观察肿瘤的上下界和周围神经血管,寻找蛛网膜间隙,将蛛网膜推向肿瘤四周。在肿瘤的切除过程中,尽最大程度保留肿瘤表面蛛网膜。依次分块切除肿瘤上、下极囊壁及内侧壁,磨开内听道后壁,切除内听道内肿瘤,分离肿瘤上界与三叉神经及岩上静脉,尽可能维持生理状态。术中应特别注意,肿瘤分离切除时,应用肌电图监测面神经功能[3]。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7.0统计分析软件。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本组15例患者乙状窦后小骨窗入路显露良好。能完全满足手术所需的操作空间,对小脑皮层保护良好。肿瘤在显微镜下全切12例,3例因肿瘤与脑干粘连紧密无法剥离,只能行次全切除,手术全切率为80%。面神经解剖保留13例(86.7%),功能保留7例。保留听神经2例。死亡0例。囊性病变与非囊性病变术后1年面神经保留率比较见表1。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在电子显微镜下行大型听神经瘤外科手术切除治疗,是大型听神经瘤的最佳治疗选择。对于听神经瘤大小的分级,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标准,将肿瘤最大直径大于3.0 cm还是4.0 cm定义为大型听神经瘤,不同的学者看法不一[4-6]。
大型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面神经损伤,面神经解剖保留是听神经瘤手术疗效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7]。肿瘤的大小、肿瘤质地以及肿瘤与毗邻结构决定着手术的难度。大型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①手术入路的选择:听神经瘤切除有多种入路,主要有经迷路入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等。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可以充分显露肿瘤及其周围的血管神经,是外科医生所熟悉的方式,故是目前最常用的入路。②耐心充分释放枕大池及小脑延髓池的脑脊液,使小脑充分塌陷。这是充分暴露肿瘤及周围血管神经顺利手术的前提条件。③肿瘤表面有2层蛛网膜,术中注意分辨肿瘤表面蛛网膜,然后循蛛网膜界面,镜下耐心仔细操作。外层为桥小脑脚池蛛网膜,内层为听神经表面蛛网膜,术中应在这两层蛛网膜之间进行剥离,有利于分离肿瘤与周围结构的粘连。保留面神经和减少出血。
由于大型听神经肿瘤随时可能出现病情迅速恶化,应及时手术治疗。了解其病理解剖特点,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对与神经组织紧密粘连的肿瘤,采取次全切除的策略,有助于面神经的保护,提高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Mendenhall WM,Friedman WA,Atndur RJ,et al.Management of aeousticsehwannoma[J].Am J Otol,2004,25(1):38-47.
[2] 王双乐,许海雄,江远仕,等.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7,30(2):108-110.
[3] YokoyamaT,Nishizawa S.Sugiyama K,et al.Intraoperafive evokedfacialmuscle responses and recovery process of the facialnerve in aceusticneu-rOIltm surgery[J].Br J Neurosurg,1999,13(6):570-575.
[4] 李龄,雷霆,韩林.富含血管的听神经瘤[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21(23):243-245.
[5] 陈立华,刘运生,袁贤瑞,等.大型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2,25(267):269.
[6] 王双乐,许海雄,江远仕,等.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7,18(30):108,1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 年4 月至2013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76 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50 例为典型性三叉神经痛患者,26 例为非三叉神经痛患者。根据有无明显血管压迫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38 例男性18 例,女性20 例; 年龄32 ~ 78 岁,平均55.73.7 岁,病程3个月至20 年,平均7.8 年; 对照组38 例男性17 例,女性21 例; 年31 ~ 76 岁,平均56.24.3 岁,病程4 个月至19 年,平均7.5 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38 例血管神经压迫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术( MVD) 治疗,局部麻醉或全麻,取仰卧侧头位或侧卧位( 患侧在上) ,多采用仰卧侧头位。耳后小切口入路。皮肤切口多用耳后横切口。硬脑膜切开,多用上字形。探查小脑桥脑角。该操作是手术重要的一环,用显微脑压板,在冷光源照明下,最好在显微镜或内窥镜辅助下进行。特别应注意在切开硬脑膜后,缓慢吸出桥池脑脊液,待小脑组织塌陷后,再进一步向深部探查。此步定要耐心缓慢进行。并观察置留尿管是否已放开、通畅,或让病人术前排尿,术中不插尿管,不用脱水药。在向深部探查时,先要识别各种复杂的岩静脉。岩静脉多半为1 支入岩上窦,也有2 ~ 3支汇集成主干入窦,也可见多支汇集成千入窦者。如岩静脉影响手术进行,可用双极电凝后剪断。如岩静脉不是回流小脑半球而是回流脑干者,千万不要电凝,而应保护保留,若是责任血管,应小心分离减压。对岩静脉分离出血或撕裂出血者,尽量找到出血点进行电凝,或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对照组38 例无明显血管压迫者采用三叉神经部分感觉根切断术( PSR) 治疗。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19.0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P 0.05 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复发率情况比较: 通过临床治疗和观察分析,观察组行MVD 者3 例( 7.89%) 三叉神经痛复发,行PSR 者10 例( 26.31%) 复发,两组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
心、呕吐,颅内出血的可能性加大。可采用去枕平卧和静脉补液纠正术后低颅压。术后过早地抬高床头和下地活动可加重低颅压症状。
【关键词】 听神经瘤;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手术;面神经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9.063
听神经瘤是指起源于听神经鞘的肿瘤, 为良性肿瘤, 是常见颅内肿瘤之一, 占颅内肿瘤的7%~12%, 占桥小脑角肿瘤的80%~95%。桥小脑角区(CPA区)系指脑桥、延髓与其背方小脑的相交地带, 空间狭小, 毗邻重要的血管及神经, 传统外科手术死亡率很高。近些年来, 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发展及面神经监测的应用, 听神经瘤手术死亡率明显降低, 术后面神经解剖保留率及功能保留率得到明显提高。现将本科2008年8月~2015年10月收治的69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探讨提高听神经瘤手术效果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8月~2014年2月收治的69例听神经瘤患者, 男31例, 女38例。年龄17~79岁, 以35~60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 平均年龄42岁。病程3个月~ 15年, 平均病程5年8个月。住院时间35 d 4例, 平均住院时间26 d。
1. 2 症状与体征 耳鸣21例, 听力下降30例, 听力消失者18例;第Ⅶ颅神经损伤15例, 第Ⅷ颅神经损伤12例, 后组颅神经损伤18例。同侧偏瘫2例, 出现锥体束征阳性6例。伴头痛等高颅压症状19例。
1. 3 辅助检查 57例行外耳道CT检查, 显示病变侧内听道扩大者43例, 可见桥小脑角内有圆形或分叶状占位病变;69例均行头MRI检查, 肿瘤多为类圆形或半月形, 呈长或等T1、长或等T2信号55例, 短或等T1、短或等T2信号14例, 注入造影剂增强扫描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58例, 其中49例病侧有不同程度客观听阈增高。
1. 4 手术方法 本组患者均取侧卧位, 在显微镜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斜形直切口, 切口上端在横窦上1 cm, 向下5~6 cm, 铣刀锯下枕骨瓣直径约4 cm, 外缘暴露乙状窦, 上缘显露横窦及其交角, 不必暴露枕骨大孔后缘, 硬膜颜色正常张力较高, Y形剪开硬膜至横窦和乙状窦边缘并悬吊, 显微镜下, 先释放小脑延髓池脑脊液, 小脑多数能满意塌陷, 然后, 用脑压板将小脑半球的底部向内侧牵开暴露桥小脑角区。本组病例有6例剪开硬膜后小脑向骨窗外膨出, 切除小脑外侧皮层约1/3后显示瘤组织。对于直径≤2 cm的肿瘤, 先磨出内听道上壁, 从内听道内向脑干侧分离, 分块切除肿瘤;对于直径>2 cm的肿瘤, 先分离肿瘤周围的蛛网膜间隙, 囊内分块切除肿瘤大部分后, 再游离囊壁, 妥善处理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供瘤血管, 电凝肿瘤组织时, 妥善保护第Ⅸ、Ⅹ、Ⅺ颅神经, 分离肿瘤上极时注意保护三叉神经和岩静脉, 分离肿瘤外侧时, 认真寻找、剥离面听神经, 如果肿瘤深入内听道较多较深时, 则需要磨出内听道后壁切除肿瘤, 最大限度保存面、听神经, 当位于内耳门处肿瘤包膜与硬脑膜及面听神经等粘连紧密, 分离难度大时, 可以遗留少许包膜。术后分层严密缝合枕部肌肉及头皮, 皮下未留置引流管。
1. 5 评价标准 根据House-Brackmann分级[1]:Ⅰ级:正常, 总体:面部所有区域功能正常;Ⅱ级:轻度功能异常, 总体:仔细观察可察觉到轻微的面肌无力, 可有很轻微的联带运动;Ⅲ级:中度功能异常, 总体:两侧差别明显, 但无损面容, 可察觉到并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挛缩和(或)半面痉挛;Ⅳ级:中重度功能异常, 总体:明显无力和(或)毁容性不对称;Ⅴ级:重度功能异常, 总体:刚能察觉到运动;Ⅵ级:无任何运动。
2 结果
2. 1 疗效 本组69例均行手术治疗, 经病理证实为听神经鞘瘤并且术后均行影像学检查, 随访6个月~1.5年。平均随访0.9年。肿瘤全切53例(76.8%), 次全切和大部切除14例(20.3%), 术后死亡2例(2.9%)。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53例(76.8%), 13例术前面麻, 术后10例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2. 2 并发症 根据House-Brackmann分级评估标准, 术后面瘫40例, 其中轻度9例, 中度17例, 中-重度11例, 重度3例;后组颅神经损伤28例, 三叉神经损伤8例, 脑脊液漏3例, 伤口感染1例, 颅内感染3例, 肺部感染3例, 颅内积气5例。
3 讨论
听神经瘤治疗方法多种, 但以手术切除为主, 如果能够完全切除肿瘤即可达治愈, 有研究[2]表明, 不能完全切除的听神经瘤6年内复发率可高达44%, 而复发的听神经瘤再次手术切除更加困难。本组69例听神经瘤患者均采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肿瘤大小与肿瘤全切成负相关。小型肿瘤与面神经粘连轻, 易于分离, 容易保留面神经;而大型肿瘤与面神经粘连重, 分离困难, 易损伤面神经, 影响面神经保留[3]。对于≤2 cm听神经瘤几乎可完整切除, 但对于>2 cm的肿瘤, 在切除肿瘤前应充分降低颅内压, 再行囊内切除, 然后再剪开蛛网膜, 电灼肿瘤表面包膜并切开, 当肿瘤囊内大部分切除后肿瘤壁张力降低, 最后分块切除瘤壁直至全切瘤组织。生长于内听道内的肿瘤, 则需要磨开内听道的后壁后暴露并切除, 谨慎分离面神经并加以妥善保护。内听道后壁的磨除应视情况决定范围, 但要防止脑脊液漏, 必要时积极行颅底修补, 本组4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术中在分离脑干侧的肿瘤壁时, 应尽量减少双极电凝的使用, 找到肿瘤与脑干之间的蛛网膜界面, 小心将脑干侧的肿瘤壁分开。听神经瘤手术力争做到面神经解剖保留以及功能保留, 术中应轻柔操作, 避免过度牵拉, 在术中全程使用脑棉和微吸设备。在同一方向应该避免过度牵拉神经, 改变显微手术操作方向是令人满意的, 使得不同神经纤维得以暂时缓解紧张[4]。锐性分离面神经与肿瘤组织时, 术中应牵拉肿瘤组织而不是面神经, 更不要用力牵拉小脑以避免间接损伤面神经。使用滴水双极, 避免电凝的热损伤, 尽可能保留面神经血供。对于>4 cm肿瘤, 尽管非常小心, 由于已切除肿瘤后被分离出的面神经失去了支撑, 仍会撕断面神经, 因此, 掌握好肿瘤切除的度非常重要。此外, 提高面神经的解剖保留, 甚至功能保留率, 术中面神经监测仪可以随时辨认和保护面神经, 从而达到目的。听力保留甚至较面神经功能保护更为困难。听力能否保留与术前听力有无、肿瘤大小、肿瘤生长部位、手术入路、术中电生理监测等有关。如果术者操作耐心、轻柔、努力进行听神经解剖及功能保留, 同时保护好内听动脉、迷路动脉等结构, 多数患者仍可达到不同程度的听力保留。
综上所述,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是治疗听神经瘤一种安全有效的入路。听神经瘤患者做到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以及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会大大提高肿瘤全切率以及面、听神经功能保留率。对CPA区解剖的熟悉和熟练的手术技巧是术中保留面神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House JW, Brackmann DE. 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985, 93(2):146-152.
[2] EL- Kashlan HK, Zeitoun H, Arts HA, et al. Recurrence ofacoustic neuroma after incomplete resection. Am J Otol, 2000, 21(3): 389-392.
[3] McEleen JT Jr, Belmonte G, Fukushima T, et al. A review of facial nerve outcome in 100 consecutive cases of acoustic tumor surgery.Laryngoscope, 2000, 110(10):1667-1672.
摘 要 目的:探讨分析神经外科开颅术后再次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治神经外科开颅术后再次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5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GOS 1级13例(26.0%),其中9例患者为重型颅脑损伤;GOS 2级5例(10.0%);GOS 3级8例(16.0%);GOS 4级18例(36.0%);GOS 5级6例(12.0%)。5个级别相比较,GOS 4级占到的比例最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神经外科 开颅术 再次手术 临床效果
Investigation of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re operation after craniotomy i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Zhang Dayu
Henan province people's Hospital of Xingyang City,450100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re operation after craniotomy i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Methods:We selected 50 cases accepted operation treatment again after craniotomy i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from 2012 January to 2013 June,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13 patients were GOS1 grade(26%),including 9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5 cases of patients were GOS2 grade(10%).8 patients were GOS3 grade(16%).18 patients were GOS4 grade(36%).6 patients were GOS5 grade(12%).In the 5 levels,GOS4 level accounted for the highest proportion,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Craniotomy;Re operation;Clinical effect
临床神经外科开颅术后行再次手术的病例临床并不多见,一般手术的类型主要为脑出血、颅脑损伤、脑肿瘤等,这些疾病因为较为危重,所以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与制定要求很高,能否选择科学有效的方案对患者进行救治是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降低患者病死率的关键所在[1]。为了探讨分析神经外科开颅术后再次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神经外科开颅术后再次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5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神经外科开颅术后再次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50例,男33例,女17例,年龄20~68岁,平均(44.7±2.6)岁;2例患者硬膜下积液,26例患者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伤、重型颅脑损伤,4例患者脑脊液鼻漏,2例患者为高血压性脑出血,5例患者额颞部脑膜瘤,5例患者颅内动脉瘤,3例患者颅咽管瘤,3例患者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从入院到首次手术时间平均(2.1±0.3)小时;首次手术到第二 次手术的时间18例患者间隔5~24小时,其余32例患者间隔均>24小时。
方法:26例中有22例患者接受第二 次血肿清除术,4例患者行第三次手术;颅咽管术后患者因为再次出血而行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脑膜瘤去骨瓣减压患者完成动脉瘤手术之后再将颅内血肿进行清除同时行骨瓣减压术;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在手术后行血肿清除;脑脊液鼻漏患者行经鼻蝶入路修补术治疗。
效果评定:治疗结果据格拉斯哥(GOS)评分法进行评定,具体分级:患者死亡为GOS 1级;患者长期昏迷、植物生存,呈去脑或去皮层强直状态为GOS 2级;患者需要他人照顾,重残为GOS 3级;患者生活可自理,中残为GOS 4级;患者可以工作学习,恢复良好为GOS 5级。
统计学处理:对收集到的资料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结 果
50例患者,GOS 1级13例(26.0%),其中有9例患者为重型颅脑损伤;GOS 2级5例(10.0%);GOS 3级8例(16.0%);GOS 4级18例(36.0%);GOS 5级6例(12.0%)。5个级别相比较,GOS 4级占到的比例最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 论
相关研究表明,因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神经外科很多的手术类型中,有一定比例的手术患者需行再次手术,且再次手术操作死亡率较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客观及主观两方面的因素,主要客观因素:患者患有不同类型的疾病、不同的致病因素,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需要行有针对性的处理,比如若患者枕部着地造成颅脑损伤引起的对冲伤,会引起患者急性硬膜下血肿等,伤情复杂而且较为严重[2];主观因素方面主要包括:在手术操作时并未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比如老年患者,在进行手术前要使用抗凝药物、动脉硬化等,在行诱导术时没有做到彻底地止血,这是诱发术后出血的一个重要原因,术后的预防工作也是引起再次手术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对于情绪躁动的患者没有进行有效地镇静、对其血压未行良好地控制。
为了能够有效的降低二次开颅手术的比率,在临床操作时要注意加强围术期的操作及安全管理,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在手术操作时要彻底止血,并注意精细规范操作,手术完成后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观察,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处理好护患关系,发现有异常情况时要及时处理;②对于由主观因素所引发的颅内高压、颅内出血等情况可进行积极的评估,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及时行二次甚至三次补救手术,以达到降低患者的伤残率,减少死亡、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3];③手术完成后要对患者行CT复查,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复查需在开颅手术完成后的24小时内进行,患者病情稳定1~3天后行CT复查,如果患者的生命体征不稳,要随时复查,防止意外情况发生。④在对患者进行搬运时要做好防护工作,吸出其呼吸道的分泌物,为再次手术争取时间。
综上所述,神经外科在行常规的开颅术之后因为不同的原因会有二次,甚至三次手术的可能性,医师需要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消除非正常的因素,降低再手术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董建平,罗志伟,王和平,等.神经外科开颅术后再次手术26例临床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32(9):127-128.
【关键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肝胆外科;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18-02
在临床上,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enousthrombosis,DVT)则主要是由于深静脉受损,使血液流经静脉时的速度减慢,进而发生凝结,使得静脉腔的容积变小,主要是因为血液回流发生障碍而引起的一种疾病[1]。这种疾病一般发生在患者的下肢,并且其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如果不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患者会发展为肺栓塞,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影响。因为,要加强对患者术后的预防和治疗,避免和防止发生DVT,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下是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和预防以及治疗的216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都是我院在2011年6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其中男性116例,女性100例;年龄在22~70岁,平均为(58.0±1.0)岁;其中60例十二指肠手术、66例肝脏手术、20例胆手术、40例胰腺手术、30例腹膜手术。将这些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8例;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方法和年龄以及性别等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l.2 方法
对患者进行手术之前,要对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测定,对患者进行常规手术治疗。
对照组:在术后,对患者进行肝胆外科的常规预防和治疗。
试验组:在对照组预防和治疗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针对性预防和治疗。防止和避免患者发生血栓,具体为:在术后将患者的下肢稍微抬高,大约和创面呈30°。指导患者进行躁关节的自主背伸运动和脚趾前、后活动以及股四头肌等收缩训练[2]。每个动作持续的时间为5s,每个动作3次为一组,3组/d,开始练习的时间为术后1周以内。指导患者的家属对患者下肢进行定时按摩,促进血液的回流。鼓励患者进行正确、有效地咳嗽、同时还要进行深呼吸,尽早地下床进行活动,加速患者的血液回流。给患者进行饮食指导,避免和防止出现大便干结的情况,以免使得腹部压力增加和使得静脉血液回流的阻力增加。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下肢的颜色和肿胀情况以及疼痛程度进行观察。同时对患者的下肢周径进行测量,根据医生的诊断来确定深静脉是否形成[3]。
l.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AS19.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或X2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经过预防和治疗之后,试验组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和住院时间以及医疗费用都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论
血浆D二聚体则主要是交联纤维的分解产物,其的含量变化标志着体内纤溶分子和高凝分子的高低[4]。其不能作为诊断DTV的标准,但是能够反映出血浆是否处于高凝状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预防和治疗,能够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而使得DVT的发生得到减少和控制。
目前,在临床上导致患者发生DVT的主要因素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和血流速度减慢以及静脉损伤。然而在肝胆外科手术中,由于患者术中的固定和麻醉,使得患者周围静脉出现扩张,术后患者由于疼痛和切口等,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使得患者的静脉血液流速得到减慢。手术会对患者的血管位置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机体处于缺氧等,引起患者静脉血管受到损伤。在手术过程中,患者发生出血和心血管疾病等,使得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患者在术后发生DVT的几率非常高,对患者进行术后预防和治疗,能够有效地减少和避免DVT的发生。具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如下:
由于患者发生DVT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在术后,要对患者的血压和脉搏以及呼吸、肢体情况、体温等进行及时、定时的监测[5]。对发生的异常情况,要及时通知医生。当患者感觉到下肢出现肿胀时,要对患者的皮肤颜色和温度与另外一下肢进行对比。如果患者的下肢周径要明显比另外一下肢周径增大时,在经过诊断确诊为DVT后,要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密切关注,看患者是否出现咳嗽和胸痛和呼吸困难等症状,以便能够及时的发现肺栓塞症状,及早、及时地对患者进行救治,避免和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在术后,要将患者的患肢提高,禁止将患者的小腿进行局部垫高。避免和防止患者发生静脉回流,要鼓励患者进行下肢和下床锻炼。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饮食,避免和防止发生血液回流的情况。由于器械的使用,能够帮助患者加速静脉血液的回流,减少促进患者发生DVT的因素。主要的器械有:充气泵和防栓袜等。遵医嘱使用药物,要定时、定量使用抗凝血药物,对患肢要尽量避免进行输液。
参考文献:
[1] 靖光武,叶树楠,杨述华.髋关节置换后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22:4028-4031.
[2] 李绮,吴映红,董玉慧,陈春霞,李倩.术前使用IPC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15:1403-1405.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神经外科;感染
持续质量改进是指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注重过程管理、环节质量控制的一种质量管理理论,近年来进行的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用于医院各科,使医院内人人参与提高医疗质量,使医疗质量不断提高[1-2],其基本理念是将传统管理中事后管理变为事前管理,主动管理代替被动管理[3]。将它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感染管理中,通过日常监测,及时发现各种隐藏的问题,分析问题的转归,及时预防感染,实现前瞻性的院内预防感染管理功能,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神经外科手术也常称做脑外科手术,以外科的方法来治疗神经系统的疾病,它是外科系统中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的科室[4]。我院分别采用持续质量改进和空白对照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进行护理管理,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150名实施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的男43例,女32例,年龄(45.7±20.6)岁,病程(12.7±10.5)d,颅脑外伤20例、颅脑肿瘤15例,脑出血18例,癫痫5例,脑积水17例;对照组的男40例,女35例,年龄(43.8±21.5)岁,病程(13.7±11.2)d,颅脑外伤18例、颅脑肿瘤17例,脑出血15例,癫痫7例,脑积水18例。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在神经外科手术的护理管理上采用采用空白对照,即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对患者进行管理,其具体做法为:①发现问题,确定监测目标,如:发现引起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发现引起医源性感染的因素有哪些,颅内开放性手术作为主要的监测目标。②成立改进小组,由手术室医院感染质量管理小组组成,小组成员需达成一致的改进目标,督促手术医师及时留取各类标本送检,并对环境卫生学进行监测,监控手术人员认真执行外科洗手和无菌技术操作。③明确现行流程和规范,对手术过程中流程要有充分的认识。④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分析,如发生颅内感染可能是因为脑脊液的反流、操作没有达到无菌、引流管的使用是否正确等。⑤选择可改进的流程,改进小组对术中发现的可改进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如提高医护人员对无菌操作的执行力,拔管时先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液体逆流入脑室引起感染。
1.3观察指标 患者在神经外科手术后,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率的大小,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的大小及患者的满意率。
1.4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后4 w,实验组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和患者满意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均
3讨论
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它是一种持续性的研究,以探索更有效的方法,使质量达到更优、更高的标准[5],是新时期医院质量管理发展的重点,它是一个不断的、渐进的、长期的过程,是医疗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必然趋势,已成为现代质量管理精髓和核心,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标准是管理的首要职能[6]。它着重于实质原因的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其指导思想为全面质量管理,主要通过重视过程管理,突出环节质量,提高终末质量,减少神经外科手术的术后感染,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多较为严重,其中危重患者较多,预后较差,如治疗不及时则危及患者生命,而且这类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感染的可能性很大,因为颅脑损失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7-8],因此对于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感染的预防非常重要,而要做到减少这类感染和并发症出现的可能性,我们需要实行持续质量监控,发现问题的所在之处,要正确的使用引流管,并注意维持正常的颅内压。需要搬动患者时,应将引流管暂时夹闭,防止脑脊液反流颅内引起感染;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若引流管内不断有脑脊液流出、管内的液面随患者呼吸、脉搏等上下波动表明引流管通畅;拔管时先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液体逆流入脑室引起感染。本组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了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对实施了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的感染率明显低于采用空白对照的对照组,其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和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因此,在神经外科手术患者中实行持续质量改进措施能有效的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伍杏容,小艺.持续质量改进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09,9(1):108-109.
[2]刘梅,刘林,许勤,等.持续质量改进在骨刨伤患者疼痛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872-875.
[3]车莹,王卫.持续质量改进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0):4296-4298.
[4]应莲琴,谢清华,楮江洪,等.持续质量改进在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9):1842-1843.
[5]戴林,沙震宇,仇永贵.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警示制度的实施体会[J].交通医学,2012,26(4):396-397.
[6]周敏,赵大文.现代医疗感染质量管理与控制思路[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7(10):1254-1255.
1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听神经瘤的进展
1.1 面听神经功能的保留处理
对于听神经瘤进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治疗方法主要目的便是对其面听神经的功能加以保留,对于面神经功能的保留首先需要保证的便是对面圣经解剖的保留,根据临床研究发现即便是完整的解剖仍旧会使一些患者在术后出现面神经功能障碍的情况;而对于听神经功能的保留则是听神经功能的最高要求所在。由此可见,对于面听神经功能的保留对于手术医生的经验技巧以及在手术过程中的监测具有较高的要求。
1.2对于内听道后上壁的磨损处理
目前对于听神经瘤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主要是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的方式,在手术中所采用的则是使用高速微型磨钻对患者的内听道后上壁进行磨除。首先将硬膜瓣隔着内听道的后上壁剪开,进而将内听道内的肿瘤包膜剥开,再用圆的钝头剥离子结合锐性的剪刀将内听道内的肿瘤体和面神经相分离,从而将对神经造成的牵拉性刺激降低,详见图1。至于接下来的对内听道后上壁所进行的C形或者是U形所做的磨除性处理则需要根据手术前所做的评估来决定磨除的具体角度方向以及深度。在进行磨除前,需要用3―5毫米的钢切削钻进行磨头,待内听道后上壁的骨质部分完成磨除后再换做2毫米的金钢砂钻磨头对其做进一步细致的磨除工作。对于患者内听道后上壁的外侧则需要在保证不会损伤肿瘤的外侧结构的前提下将其外侧全部暴露出来而要求将内听道后上壁的外侧磨到边,为了保证患者的人身安全,手术中在磨除时要特别注意避开患者的高位颈静脉球,详见图2。在对内听道进行磨除时不仅要对后上壁进行磨除,还要对下壁进行磨除,从而保证内听道内的肿瘤实现全部切除不留参与的效果[3,4]。
注:A:剥离内听道内肿瘤;B:分离内听道内肿瘤和面神经
图1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切除术中完整切除内听道内肿瘤并解剖保留面神经
注:A:术前可见高位颈静脉球;B:磨除时避开高位颈静脉球
图2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切除术中存在高位颈静脉球时内听道磨除的CT表现
2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结果统计
据临床资料调查研究显示,听神经瘤的患者在进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时能够对肿瘤实现全部切除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已经能达到90%以上,次全部切除的患者所占比例约能达到7%左右,将肿瘤进行了大部分切除的患者所占总数的比例约占3%左右。目前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方案中对于患者出院前后的随访工作较传统的治疗方案也有了一定的进步,首先是患者出院前全部会进行一次磁共振的增强扫描,出院后每三个月会对患者进行一次回访,对于在手术只进行了肿瘤的次全切除的患者出院后的回访工作更为重视和频繁;而对于将肿瘤大部分切除了的患者则需要在术后联合伽马刀给予治疗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根治。根据相关文献所做出的回访记录工作的报道来看,接受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听神经瘤的患者在出院后极少会出肿瘤复发需要进一步进行治疗的情况。除此之外,通过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对面神经进行解剖保留的患者的面神经的保留率达到了92%以上,患者手术后的半年对其面神经的功能进行测评,发现面神经功能得到保留率达到了42%以上。患者术后的听力能力得以保留的概率约为2%左右。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的情况的患者所占患者总数的比例约为4%左右,不过绝大部分患者的脑脊液漏的情况均能够通过保守资料得以痊愈,只有少数的患者需要对其内听道后壁进行磨除修补之后方能够痊愈,详见图3。
注:A:内听道后壁磨除前;B:内听道后壁磨除后
图3 CT显示内听道后壁磨除修补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中岩骨气房被打开导致的术后脑脊液漏
3总结
3.1 术前评估
对于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应当注意的便是在保证患者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对肿瘤(包括内听道内的肿瘤)做尽可能的全部切除术,以实现根治避免肿瘤复发。然而,考虑到实际中肿瘤的质地、血供情况以及是否出现囊发状况得因素从而使得内听道内底部显露不出来的部分影响到肿瘤的全部切除[5-7]。对于内听道内肿瘤最为恰当的处理方式应当是在充分了解掌握其生长情况的基础上对其做进一步的评估[8-10]。因而,我院在安排患者进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之前首先对其进行了常规的岩骨薄层CT扫描,保证岩骨的具体形状和乳突气化的程度以及患者的耳蜗,前庭以及颈静脉球的具置等情况都能够在多平面重组的图像上显现出来。通过影像资料对患者内听道内肿瘤的形状、大小以及硬度等情况得到一个具体详实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对于内听道的磨损形状以及磨除的角度方向和深度等做出一个系统评估。
3.2 术中内听道处理
3.2.1 内听道上壁磨除处理
内听道内部倘若留有肿瘤的残存部分则极容易使患者的肿瘤得以复发[11],为了避免这一问题需要对之进行彻底的清除,然而听神经瘤的根部多生长在患者内听道内部,显微镜下无法将其捕捉到[12],为此需要我们在手术时对患者的内听道上壁进行磨损以便于能够完整地切除肿瘤,降低肿瘤的复发率。除此之外,对患者的 内听道肿瘤进行磨损性处理还能够顺着内听道神经的走向对其进行固定性处理,从而有利于内听道内部面神经的分离和保留[13]。对于内听道的磨损多使用的是高速微型磨钻或者是使用超声骨刀来替代将内听道后上壁进行磨除从而保证内听道内的肿瘤得以全部切除[14]。实际情况中,大多数患者的内听道口均是比较小的[15],因而在对内听道进行处理时可以将其进行小部分的磨开甚至是不磨开[16],而是采用牵拉以及刮除的操作手法对其内部的肿瘤做进一步的清理处理,然而据相关研究报道,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面、听神经带来较大的影响[17-19]。
3.2.2 内听道肿瘤切除处理
在将患者的内听道后上壁磨开之后,需要沿着其硬脑膜的走向在内听道口的反折处将平行于内听道的纵向轴沿线切开其内听道内的硬膜。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测仪器的辅助将内听道内的面神经听道段进行切开和分离,经临床研究发现,面神经和肿瘤的解剖关系在内听道内部较为固定,均可在内听道口前的四分之一的地方将面神经管找到,因而将内听道磨开后对于面神经的位置较容易对其进行确认。即便手术时对于所找到面神经的具置并不确定也可以通过面神经的刺激器对其做进一步的确认和鉴别[20]。
手术中为了减少由于钝头剥离子或者是锐性剪刀对于面神经所造成的牵拉刺激,我们需要顺着患者面神经的走向将肿瘤从神经上分离出来,而不能够直接将肿瘤从神经上进行强硬的剥离;此外,倘若遇到内听道内部患者肿瘤较大的情况,可以先使用超声吸引器系统将内听道内的肿瘤进行部分切除,完成之后再对肿瘤的残余部分进行步骤化分离。遇到大量出血的情况需要用明胶海绵对出血处做暂时性地轻压止血处理。
总而言之在进行听神经瘤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时,需要对患者内听道内部的肿瘤做妥善细致的处理,力求全部切除肿瘤以降低肿瘤的复发率,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吕波,冯春国,程宏伟,高鹏,单明.内听道及其内容组织结构的显微解剖学观察[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58(02):183-185.
[2] 楼美清,陈先震,尹嘉,薛亚军,沈照立,张征宇,王柯,陈左权,张翔.听神经瘤内听道口磨开和肿瘤切除技术探讨[J].上海医学.2010,33(10): 944-947+873.
[3] 王少华,万经海,左赋兴.大型听神经瘤的微骨窗手术切除技巧[J].中国神经肿瘤杂志.2010,8(01): 31-34.
[4] 冯国仿,周成勇,韩维举.大型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技巧及面神经保护[J].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2,10(02): 220-223.
[5] 郭孝龙,吴进松,程小兵,赵勇刚.听神经瘤48例显微手术治疗体会[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52(05): 1027-1029.
[6] 曹本福,刘家明,陶玉铭,张奇刚.显微手术治疗听神经瘤28例[J].海南医学.2008,36(S3): 35+43.
[7] 苟章洋,漆建,唐文国,余定庸.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28例临床体会[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1,37(04): 311-313.
[8] 孙佩欣,朴浩哲,张烨,隋锐.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治疗及面听神经保护[J].中国肿瘤.2009,18(12): 1018-1020.
[9] 钟鸣谷,牟永告,张湘衡,赛克,平.听神经瘤手术无术中电生理监测40例的面/听神经功能保护[J].广东医学.2011,49(11): 1370-1372.
[10] 肖惠生,郭之通,张弋.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的应用(附11例临床分析) [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11): 339-341.
[11] 易汉鹅,詹昱新,乐革芬.大型听神经瘤患者显微手术后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8 ,23(12):35-36.
[12] 杨军,于春江,许兴,等.大型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治疗与面神经保护[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23:360-363.
[13] 孙道法,张饶,张帆,等.听神经瘤术中行面神经电生理监测的体会[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8,13:39-40.
[14] 裴本根,袁同方,黄本生,等. 显微手术配合γ刀治疗大型听神经瘤[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3):39-40.
[15] 王双乐,许海雄,江远仕,等.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7,30(2):108-110.
[16] 李龄,雷霆,韩林.富含血管的听神经瘤[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21(23):243-245.
[17] 谢志敏. 大型听神经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体会[J].中国当代医院,2012,19(1):30-31.
[18] 倪红斌,梁维邦。徐武,等.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显微切除听神经瘤术中面听神经保护的意义[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8,8(5):448-450.
辽宁省抚顺市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辽宁抚顺 113004
[摘要] 目的 评价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神经外科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50例应用显微手术治疗神经外科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对手术前后的患者生活质量估计分级后,运用χ2检验得出χ2为5.23,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无手术后颅内出血,手术死亡患者,随访期内肿瘤复发率<5%。 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已成为目前治疗神经外科瘤的一种有效方式。
[
关键词 ] 脑肿瘤;显微外科; 脑血管造影术; 临床体会
[中图分类号] R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3(b)-0043-03
[作者简介] 朱巍(1971-),男,辽宁抚顺人,本科,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神经外科肿瘤疾病诊疗工作。
目前,由于显微外科手术技术以及脑血管造影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传统手术治疗术程长,肿瘤切除不彻底易复发,术后易发生颅内出血等缺陷,得到有效的改善,由于神经外科肿瘤常受到侵及,肿瘤全切的难度很大,进行积极的手术治疗,显示了良好的疗效,是目前临床上,治疗神经外科肿瘤的有效方法[1]。收集了2009年8月—2013年12月间该院收治的50例神经外科肿瘤病人,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院神经外科确诊为脑肿瘤的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根据症状,查体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确诊为脑肿瘤,符合我国神经外科肿瘤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31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41.5±3.1)岁,病程1~3月,平均病程(1.5±0.5)月。所有患者均未见其他严重疾病。
1.2症状及体征
颅内肿瘤的位置不同,所引起的主要症状亦存在差异,主因头痛伴恶心,呕吐入院的有12例,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2例,累及椎体外系出现病理征阳性的有7例,颅内高压体征10例,首发症状为剧灶性神经症状的5例,肢端出现异常肥大,性功能障碍,或出现肢体功能严重障碍,甚至偏瘫,偏盲等临床症状。
1.3影象学资料
所有病人均经颅脑CT或MRI检查而获得诊断,其中29例行全脑血管造影,肿瘤供血动脉显影良好。神经系统肿瘤在颅脑CT扫描表现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增强扫描上显示肿瘤出现不同程度强化。行颅脑MRI检查43例,在注射Od—DTPA后扫描在Tl—Wi上,脑肿瘤呈显著的均匀强化,肿瘤周边环绕均匀不一的脑水肿带。行全脑血管造影者29例,造影术中显示,肿瘤供血动脉显影良好,侵及动静脉情况,完善术前手术资料。
1.4手术方式
该研究病例术前大部分通过脑血管造影,明确肿瘤血供,术中均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将肿瘤切除,部分病例术前应用脑血管造影,对肿瘤供血动脉较好的显影,所有研究病例均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根据患者的肿瘤位置的不同,对患者的手术和入路,进行选择和设计,手术主要采取,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根据一些特殊肿瘤采取特殊,如通过枕下正中入路的患者,取坐位。摆好后,将患者头部于头架上固定,使颈部向前屈曲,使入路点充分暴露,方便手术操作。主要的神经外科手术入路,例如经冠状、经翼点以及扩大翼点入路、颅颈交界处、颈后、后正中、旁正中、腰椎等手术入路,整个手术实行实时导航。手术在全身麻醉下实施,经口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对巨大肿瘤,在术中将血压控制在低水平,适当的采用大皮瓣和大骨瓣[3],开颅后,放射状剪开硬脑膜,将无菌脑棉覆盖与正常脑组织周围以保护脑组织,对于手术操作空间小的病例,可应用脑动脉瘤夹闭术,在显微镜下将相关脑池夹闭,缓慢将脑脊液释放,以获得手术空间,便于分离肿瘤基底部,如果瘤体部位,同相关的脑功能区位置过于靠近,则顺着瘤体边缘分离,最小程度损伤脑功能区; 如果瘤置同脑功能区相距较远,则可切除范围可扩大为肿瘤周围的水肿带,尽可能将之完全切除[4]。将硬膜反射状切开后,通过手术显微镜将脑膜瘤与正常矢状窦分离并切除[5];对于巨大的肿瘤,首先使用双极电凝将肿瘤的部分基底离断,使瘤体的供血动脉断流,后先用单级电刀切除2/3的瘤体,使得瘤体显著缩小,便于将肿瘤的包膜分离,最后将巨大脑肿瘤完全切除。在切除的过程中,应同时注意对肿瘤周围的血管进行止血,肿瘤切除术后,应使用0.9%的生理盐水将肿瘤切除后的残腔彻底进行清除,可覆盖可吸收的止血纱布,防止术后残腔发生渗血,在显微镜下检查有无潜在出血点,确认无误后连续缝合硬脑膜,留置皮下引流管,用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帽状腱膜,全层缝合头皮后关闭颅腔,酒精消毒切口,无菌纱布包扎。将切除的脑肿瘤妥善处理后,及时送至病理活检。对于显微手术过程中的止血,是神经外科手术的一个关键问题,在外科手术显微镜的有效放大以及照明下,能够较好的显示出血的小静脉及小动脉,对于一些流径较小的小静脉出发生血,或一些小量出血,可使用脑棉轻轻压迫出血点,对于出血量增多,小动脉或者大的静脉出血,可使用双极电凝止血,注意将功率调到最小,以防止脑组织受损,在切除肿瘤时,应最大程度地防止对重要神经与动脉的不必要损伤,避免手术过程中强行剥离引发的损伤。
1.5统计方法
该研究主要采用 spss19.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及率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手术分级
该研究通过比较手术前、后的影像学资料以及查阅显微手术记录,以明确脑肿瘤切除的情况。50例肿瘤患者,运用病人生活质量估计分级对脑肿瘤切除术前以及术后进行分级 ,来判断脑肿瘤的预后情况。Ⅰ级 正常工作与学习 ,Ⅱ级 生活自理,Ⅲ级 生活需要照顾,Ⅳ级植物生存在。50例脑肿瘤切除术前评分,Ⅰ级24例(48%),Ⅱ级20例子(40%),Ⅲ级5(10%),Ⅳ级 1例(1%)。手术时间131~481 min,平均(291±25.1)min,共切除53枚肿瘤。
2.2辅助检查
术后相关检查结果显示,其中脑膜瘤30枚,胶质瘤11枚,垂体腺瘤4枚,神经鞘瘤2 枚,血管母细胞瘤3枚,胆脂瘤 2 枚,畸胎瘤1枚,蛛网膜囊肿 3 枚。术后头颅CT显示颅内残留血量平均为(3±0.8)mL,低于传统手术残留血量(11±1.9)mL[6]。
2.3术后并发症
术后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无手术后颅内出血,无颅内感染及手术死亡患者。术后患者发生暂时肢体肌力下降 8 例,经积极康复治疗,肌力在不同程度上均得到恢复,1例发生肿瘤对侧肢体运动障碍。
2.4随访
术后随访1~3年,平均(14±3)个月,该组患者术后无失访,50例经过显微外科手术的患者术后成活率为100%,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无随访期内死亡病例。
2.5统计结果分析
患者治疗前后的指标经进行χ2检验得出结果,χ2为5.23,P=0.023,即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在传统的神经外科肿瘤切除手术中,对于位于颅脑深部的肿瘤病变,传统的无影灯等照明设备的照明亮度较差,对于一些肿瘤周围的重要结构时常显影不清楚,极大地影响手术切除的效果。而随着神经外科显微手术的快速发展,可通过根据肿瘤的位置对显微镜的角度进行相应的调整,采取最佳的方位,使得对于肿瘤的照明更加充分,根据手术需要改善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使得组织的解剖结构,尤其是瘤体周围的血管和操作区周围的重要神经显露得更加清楚,具有立体感,便于彻底止血。显微镜下切除神经系统肿瘤,术前行DSA或脑血管造影的目的是,明确瘤体供血动脉的具体情况,为术中切除肿瘤,防止术中颅内大出血,便于术中应用手术显微镜彻底止血的重要手段[7]。神经系统较为常见的脑膜瘤为例,脑膜瘤通过症状,体格检查及颅脑CT或MRI,确诊并不存在困难。手术难点在于脑膜瘤是否不同程度地侵及矢状窦及重要的皮质回流静脉(桥静脉)。由于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及脑血管造影技术的发展,以及肿瘤切除后立体定向放疗和新型化疗药物的应用,很大程度地提高了神经系统肿瘤的疗效。
3.1手术入路与骨瓣的设计
显微手术入路和骨瓣设计根据脑肿瘤的位置、瘤体大小、血供、是否存在颅外的静脉返流的代偿情况而定 。颅脑CT及MRI检查显示,肿瘤偏向一侧,供血血管不特别丰富,采用靠近靠中线一侧的骨瓣。对于神经系统的巨大肿瘤,则骨瓣切口超过矢状线,使瘤体周围的正常组织充分暴露,既能离断供血动脉,又可避免在病灶血管区内操作。术前造影发现有同时向颅外静脉代偿回流的情况(通过导静脉或板障静脉),要小心设定手术入路与骨瓣,评估该静脉回流途径对疗效的影响程度,尽量不阻断该静脉引流途径,力争将影响手术疗效的不利因素减少到最小[8]。
3.2术前应用脑血管造影术的意义
神经系统瘤的供血血管丰富,引流静脉和静脉窦常受到侵及,增加手术难度。在术前通过脑血管造影显示瘤体的供血动脉、瘤周回流静脉和引流静脉的代偿情况是手术的关键。对于巨大的神经系统瘤或血供丰富的肿瘤,可考虑在显微手术前行弹簧圈动脉栓塞,以阻断瘤体供血动脉。该研究中有3例行术前使用弹簧圈栓塞治疗,栓塞后2 d内行显微外科手术,有效地防止手术中颅内大出血。
3.3显微技术特点
神经系统肿瘤切除时,对肿瘤的供血动脉的保护应特别注意,可有效防止术中大出血。以神经系统常见的脑膜瘤为例,打开骨瓣后应先用双极电凝主要供血动脉主干,沿肿瘤外缘,放射状剪开硬脑膜,止血彻底。手术显微镜的应用,应通过其优良的照明及放大,有效地将肿瘤表面和硬脑膜的粘连分离,在显微镜下,顺着正常脑组织和瘤体包膜及蛛网膜间隙慢慢分离瘤体,由浅入深地将肿瘤周围剥离,并逐一电凝、切断血供,术野清晰,严格止血,最后将肿瘤附于脑组织基底部切断,将肿瘤完整摘除[9]。显微技术的应用使神经系统肿瘤的全切除率明显提高,该组 50例中患者治疗前后的分级经χ2检验,结果χ2为5.23,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患者经显微手术切除脑肿瘤后,其术后症状与术前相比,有明显改善,证明了显微外科手术对患者预后的有效性。并且手术成功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减少了显微手术后神经系统肿瘤的复发机会,50例显微外科手术中,无术后颅内大出血,甚至引发脑疝的病例,通过术后复查颅脑CT,计算出术后颅内残留血量平均为(3±0.8)mL,明显低于有关传统脑肿瘤手术的文献报道中的颅内残留血量(11±1.9)mL[6]。该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开颅手术切除脑肿瘤,显微手术技术具有很大的优势,在显微镜放大倍数及强照明下,对一些微小的血管出血显示更加清晰,并且在显微镜下进行止血,以及肿瘤切除更加精细,避免误伤正常脑组织,使得患者的症状改善更为明显,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综上所述,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已成为目前治疗神经外科瘤的一种有效方式,应当广泛推广,成为神经外科肿瘤手术的主流。
[
参考文献]
[1]Fabi A, Felici A, Metro G, et al. Brain metastases from solid tumors: disease outcome according to type of treatment and therapeutic resources of the treating center[J].J Exp Clin Cancer Res,2011,30:10
[2]廖可立,王汉东,史继新,等.丘脑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11):641-643.
[3]宋毓鸿,高进喜,郑兆聪,等.骑跨型镰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2(6):267.
[4]孔锋,张秋航,魏宇魁,等.内镜经鼻岩尖手术中序贯性组合式解剖标志的确立[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0(9):416-419.
[5]王鹏,焦保华.脑胶质瘤病人的预后多因素生存分析与相关性研究[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18(6):417-421.
[6]刘善贤,张庆华,张莉,等.神经导航系统在颅脑深部肿瘤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J]. 山东医药,2012(26):49-50.
[7]陈凌,陈立华,张秋航,等.神经外科显微操作及解剖培训教学训练方法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0):1595-1597.
[8]何海勇,李文胜,王辉,等.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在内镜颞下锁孔入路岩斜区解剖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2(19).
【关键词】 嗅沟脑膜瘤;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预后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ze the microscopic surgery prognosis of olfactory groove meningioma .Method: 60 patients with olfactory groove meningioma were randomly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2 to May 2014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microscopic surgical treatment outcomes for all patients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clinical symptom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 were observed.Result:In this study,the 60 patients postoperative intracranial pressure had no obvious change or appear/increase proportion was 0,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The olfactory groove meningioma; Microscopic surgery; The prognosis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tou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Shantou 515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13.046
在临床治疗中,嗅沟脑膜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病率占颅内脑膜瘤的8%~13%,在女性中的发病率大于在男性中的发病率。嗅沟脑膜瘤的位置较深,与嗅神经、视神经、大脑前动脉以及其重要的分支均有密切的联系,所以其手术治疗难度较大。对其实施显微外科手术以及预后,可以提高质量效果,改善预后质量,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为此本文针对嗅沟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预后进行分析研究,具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2年5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嗅沟脑膜瘤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男21例,女39例,年龄37~74岁,平均(48.9±2.6)岁。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疼痛、头晕52例,视力障碍40例,精神障碍19例,嗅觉障碍11例,癫痫9例。对本次研究的对象进行头部CT、MRI影像学检查,确诊肿瘤位置和肿瘤大小。
1.2 方法 嗅沟脑膜瘤的肿瘤占据大部分脑组织,而且还伴随着不同程度的脑组织并发症,例如脑水肿。针对无症状的嗅沟脑膜瘤患者实施显微手术治疗,针对有临床症状的患者,术前根据患者产生的临床症状以及嗅沟脑膜瘤的大小、位置,采取针对性治疗(例如癫痫患者进行抗癫痫治疗,明显颅内高压患者适当脱水缓解部分颅内压等)后再限期选择合适的手术路径进行手术治疗,降低手术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并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实施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术前对患者进行腰穿置管。患者去仰卧位,并使用头架对患者的头部进行三点固定,形成轻度颈伸,头侧的床头高15°,从发际内行双额冠状切口,从帽状腱膜下分离皮瓣至双侧眉弓,在鼻根上缘作双侧额部跨中线骨瓣,并对额窦开放患者进行常规的处理。
将患者的上矢状窦起始部两侧硬脑膜剪开,对上矢状窦进行结扎,斜着剪开大脑镰,将显微镜下的颅底视野增加。经患者纵裂分开双侧额叶,自动脑压板牵开双侧额叶,将患者的嗅沟脑膜瘤暴露出来,并且要避免出现过度牵拉。在对患者的肿瘤进行切开时,先进行电凝肿瘤基底部的供血动脉,如果患者的嗅沟脑膜瘤过大,肿瘤基底显露存在难度,或者是肿瘤质地较硬,可以对其进行分块切除,在手术中,要对患者的大脑前中动脉、穿支动脉进行重要保护。
如果患者的前颅底有缺损,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适当的处理或者是重建,以避免发生脑脊液漏,肿瘤直径在4 cm左右,或者是肿瘤偏向一侧的患者,可以进行单侧额下入路,在显微镜下完成手术。术后加强对患者心率、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的监测,在术后有精神障碍的患者按照医嘱,给予适当的镇静药物,进行镇静处理,并在术后加强患者的并发症预防以及护理,防止脑水肿、脑出血等并发症的产生。加强术后患者各方面的护理,为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提供保障。
1.3 手术标准 Simpson分级:I级:在显微镜下完全的切除肿瘤、受累硬脑膜、颅骨;II级:显微镜下手术完全切除肿瘤,电凝处理附着硬脑膜的肿瘤;III级:显微镜下完全切除肿瘤,未处理硬脑膜、以及扩展病变。IV级:显微镜下切除部分肿瘤;V级:进行肿瘤单纯减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嗅沟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颅内高压、视力障碍、精神障碍、嗅觉障碍、癫痫等,其中嗅觉障碍是嗅沟脑膜瘤的严重症状,即使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术非常的成功,患者的嗅觉障碍也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善。本次研究中患者治疗后的颅内高压、视力障碍、精神障碍、癫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或者是完全恢复正常,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术前出现嗅觉障碍的患者而言,术后患者的嗅觉障碍无发生明显的变化,由此可以得出嗅沟脑膜瘤与嗅觉障碍有直接的关系。虽然嗅沟脑膜瘤的手术治疗很成功,但是在术后,还是会有产生颅内高压、视力障碍、精神障碍、癫痫等的并发症的可能,本次研究中患者术后产生的并发症为精神障碍加重2例,高热1例,颅内感染1例,见表1。
3 讨论
嗅沟脑膜瘤是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在临床治疗中可以分为单侧肿瘤、双侧肿瘤,一般情况下以单侧肿瘤为主,额部疼痛,一侧嗅觉逐渐减退或者丧失,但是在临床治疗中,很多患者会忽视嗅觉障碍。因为嗅沟脑膜瘤的位置较深,与脑功能哑区相邻,而且临床症状出现的时间较晚,经常出现水肿等,其手术难度较大[1-3]。当前在临床治疗中,嗅沟脑膜瘤的唯一有效治疗方法就是手术,对其实施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较好[4-6]。
嗅沟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视野障碍等,少数患者还会出现癫痫,对其实施显微外科手术,进行肿瘤切除,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7-9]。患者患上嗅沟脑膜瘤会造成患者嗅觉丧失,当肿瘤位于单侧时,患者的嗅觉丧失则属于单侧性的,有较强的定位诊断意义,但是患者出现双侧嗅觉丧失时,会造成病症与鼻炎混淆。虽然嗅沟脑膜瘤的临床症状嗅觉障碍较为常见,但是患者自己往往会忽略,与颞叶病变而引发的嗅觉丧失不同,所以在临床诊断的过程中,需要加强鉴别。随着肿瘤的长大,患者将会出现明显的颅内高压等症状,颅内高压又会造成视力减退,出现视力障碍。或者是肿瘤向后发展,压迫患者的视神经,造成视力障碍。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嗅沟脑膜瘤手术成功之后,患者的颅内高压、视力障碍、精神障碍等症状会得到明显的改善或者是好转,但是也有部分患者手术成功后,因为个别因素的影响,会再次出现颅内高压、精神障碍、视力障碍等,这些症状的针对性治疗后,会得到控制。只有嗅觉障碍,进不进行手术,都会造成嗅觉的丧失,出现严重的嗅觉障碍。从嗅沟脑膜瘤患者的术后恢复进行分析,本次研究中嗅沟脑膜瘤患者的临床症状术后恢复较好,在术后恢复及预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0-12]。
本次研究中观嗅沟脑膜瘤患者术前发生颅内高压的患者占86.67%,经过手术治疗以及预后,无出现明显变化、加重或者是重新出现颅内高压的现象。针对视力障碍的患者,术后有10.00%的患者视力障碍无明显的变化,但是也无视力完全恢复正常的患者。精神障碍的患者中有2例出现精神障碍加重,无患者精神障碍症状消失。术前出现嗅觉障碍的患者,术后其嗅觉障碍没有出现完全恢复或者是无明显改善,术后患者的嗅觉障碍同术前基本相同,无明显的变化,而术前出现癫痫的患者,其癫痫症状术后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还有1例患者的癫痫无明显的变化。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嗅沟脑膜瘤患者治疗前出现的颅内高压、视力障碍、精神障碍、癫痫临床症状在术后均得到显著的改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得出嗅沟脑膜瘤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嗅觉,即使实施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术后患者的嗅觉障碍也不会产生明显的变化,而其他症状会在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变化[13-14]。
嗅沟脑膜瘤会对患者的视神经进行压迫,造成患者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对其进行视力障碍预后,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将肿瘤切除,会解除肿瘤对患者视神经产生的压迫,使得患者的视野达到最快的恢复[15-17]。嗅沟脑膜瘤患者早期嗅觉会逐渐的消失,嗅沟脑膜瘤对患者嗅觉产生的影响较为常见,切除肿瘤后,患者的嗅觉有部分可以恢复,但是也有不恢复的,本次研究中,有嗅觉障碍的患者术后嗅觉并没有恢复[17]。
对嗅沟脑膜瘤患者进行精神障碍预后,可以改善患者的精神障碍临床症状,嗅沟脑膜瘤造成的神经障碍相比其他症状而言,发生率较高,而且也出现的比较早,患者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症状,随着患者病情的发展,患者的记忆力会逐渐的消失,形成痴呆[18]。本文切除嗅沟脑膜瘤进行预后,患者的精神障碍临床症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精神障碍消失[19]。
嗅沟脑膜瘤患者发病率后癫痫是其首发症状,癫痫发作后会出现意识丧失、身体部位出现抽动等,对患者的癫痫紧张进行仔细的观察,对嗅沟脑膜瘤位置的确定有很大的帮助,本次研究中的嗅沟脑膜瘤患者术后癫痫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0]。
在临床治疗中嗅沟脑膜瘤患者术后还会出现一些并发症,例如脑水肿、颅内感染等,在术后加强预后和护理,对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显著的改善,可以降低并发症的产生,将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11]。通过本次研究,以及研究结果可以证明,嗅沟脑膜瘤发病初期的临床症状为嗅觉逐渐丧失,患者记忆力减退,随着肿瘤的长大,会产生颅内高压,颅内高压会造成患者产生精神障碍、视力障碍,同时随着肿瘤的长大以及向后发展,会压迫患者的视神经,也会造成视力减退、视神经萎缩等。针对嗅沟脑膜瘤患者实施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并进行预后,治疗效果显著,患者的颅内高压、视力障碍、精神障碍等临床症状(除嗅觉障碍)得到显著的改善,所以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以及有效的预后,在嗅沟脑膜瘤治疗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可以将其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师拥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24例临床应用探讨[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4):134-135.
[2]周庆九,付强,更・党木仁加甫,等.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策略[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6):109-110.
[3]王雄,张玉定.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6):143-146.
[4]田松.38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窦旁脑膜瘤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1):1-2.
[5]喻军华,王璨,黄锦峰,等.嗅沟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2,17(5):218-219.
[6]董磊.嗅沟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附21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16):96.
[7]徐宗华,徐善水,江晓春,等.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嗅沟脑膜瘤[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1):37-38.
[8]梁日生,周良辅,毛颖,等.嗅沟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J].中华肿瘤杂志,2011,33(1):70-74.
[9]欧绍武,王军,王运杰,等.嗅沟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20例报告[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16(1):49-51.
[10]何佳宏,肖益安,罗湘辉,等.嗅沟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0,15(8):359-360.
[11]陈刚,董军,支宏,等.嗅沟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3,12(3):247-249.
[12]李敏洪,向军,蒋宇钢,等.嗅沟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7):1086-1088.
[13]李智高,王嘉沪,邓兴力,等.嗅沟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J].河北医药,2012,34(8):1194-1195.
[14]凌国锋,谭占国,黄俊红,等.嗅沟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中国实用医刊,2013,40(21):51-52.
[15]喻军华,王璨,黄锦峰,等.嗅沟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2,17(5):218-219.
[16]徐洪兵,何二平,王福林,等.嗅沟脑膜瘤17例手术治疗体会[J].吉林医学,2012,33(31):6838-6839.
[17]龚万新,周启发,罗木伟.回顾性分析我院显微外科治疗蝶骨嵴脑膜瘤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8):137-138.
[18]陈永生,谭民轩,刘斌,等.常规手术与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功能区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1):79-81.
[19]樊连国,海龙.矢状窦前1/3侵袭性脑膜瘤手术切除1例[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83.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3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其中男30例,女13例。年龄18~61岁,平均年龄(41.90±5.02)岁。
1.2研究方法:43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对其神经外科手术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各方面影响因素加以分析,进一步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2]。
2结果
43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对其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风险问题加以认识后,我们发现一共发生了2例护理风险事件,护理风险发生率为4.65%。这些护理风险问题一旦出现后,就会对手术开展过程以及术后康复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
3讨论
3.1神经外科手术护理风险问题分析:
第一,术前护理风险[3]。主要包括错接和错误两方面。主要就是患者在手术前存在一定的意识功能障碍和其他方面的功能障碍,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精神状态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为临床医护工作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容易发生错接患者的情况。同时在手术开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固定,很可能由于长时间固定不当,使得患者的身体产生了非常严重的不适反应,比如皮肤损伤、压疮等,从而给患者带来其他不良反应。
第二,术中风险。手术位置选取错误是手术开展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一个风险因素,医护人员在手术过程中不够认真细致,没有完全按照手术操作规程执行手术操作,引发手术位置出现模糊情况,引起了责任事故的发生。不正确的使用仪器设备也会导致手术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问题,比如手术前没有检查机器设备运行情况,没有定期对手术设备进行维护,使得手术过程中,设备运行出现故障,耽误了手术治疗时间,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手术
【中图分类号】R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020-02
高血压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脑血管病中病死率及致残率都很高的一种疾患,近年来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约为每年81/10万,病死率约40%-50%[1]。外科治疗可清除血肿,解除其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降低颅内压(ICP),解除和防止脑疝,改善脑血流,减少后遗症及死亡率。外科手术治疗疗效优于内科治疗,已得到临床证实[2]。笔者收集了本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手术治疗的248例高血压脑出血,对这些病例作回顾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符合标准的患者共248例,其中男181例,女 67例。年龄28-79岁,平均53.5±3.8岁。全部病人有高血压病史,病史为2-25年,发病前都有饮酒、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
1.2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3]
纳入标准: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依据1986年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并经头颅CT证实。
排除标准:出血是由于外伤或肿瘤原因所致;脑干出血;心、肺、肾等系统存在严重疾病者。
1.3 临床表现
术前深昏迷126例,浅昏迷103例,嗜睡和朦胧状态19例患者入院时GCS评分:3-5分19例,6-8分105例,9-12分109例,13-15分15例。患者发病后手术时间为1小时至7天,其中,小于7小时11例,7-24小时208例,24-72小时21例,大于72小时8例。大部分患者体温正常或略高,38度以上者48例;心率110次/分以上者118例;一侧瞳孔散大者32例,双侧瞳孔散大者25例。其中,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73例,有糖尿病史28例。
1.4 辅助检查
所有病例均行头CT扫描:壳核出血131例,皮层下出血75例,丘脑出血11例,小脑出血21例,脑干出血3例,脑室出血7例。出血量小于80ml者223例,80ml以上者25例。
1.5 手术方法
开颅去骨瓣血肿清除3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214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加颅骨钻孔引流6例,颅骨钻孔外引流25例。术后常规行脱水、抗感染、营养支持、促醒等综合治疗。
1.6 术后处理
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血压稳定,防止血压过高和波动过大造成再出血,过低导致脑血流不足;控制颅内压增高,减轻继发性损害;保持脑室引流管通畅,防止感染;保持水、电解质平衡以及补充营养等,防止并发症。
2 结果
恢复良好144例,占58.06%;生活自理45例,占18.15%;生活自理困难24例,占9.68%;植物生存11例,占4.45%;死亡24例,占9.68%。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以高血压动脉病变引起的出血最为常见,主要以动脉硬化性脑内小动脉破裂[4],最常见的是壳核出血,是脑血管疾病中病死率最高的疾病[5]。高发年龄为50-60岁,本病例组中男女比例为2.7:1。外科手术清除血肿不仅可以减轻血肿的占位效应,而且可以预防血肿自身释放的各种毒性物质引起脑水肿造成的间接损害。
目前, 高血压脑出血多采取外科手术的方法治疗,主要有以下5种手术方式[6-9]:①开颅血肿清除术,是传统的手术方法,最大优点是可以在直视下彻底清除血肿及液化的坏死的脑组织,同时可去骨瓣减压迅速解除脑组织的压迫。缺点是手术时间长、创伤较大、出血量多,脑组织损伤后水肿重。在传统的开颅手术的基础上改进的小骨窗血肿清除术,虽然有损伤小、入颅时间短的优点,但因其视野小,深部血肿清除受限。② 锥孔或钻孔血肿吸引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的优点,但有时对固体血块难以抽出和在盲视操作下血肿清除不彻底、减压不充分,甚至造成再出血。③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马达驱动螺旋导针及缩小螺旋针的直径、增加管状气孔、加深螺旋沟槽、超声手术吸引器(CUSA)、高压冲洗等增加血肿排空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有操作较复杂,创伤性略大,手术时间较长的缺点。④内镜血肿清除术,具有冲洗、吸引以及直视下观察等优点,与内镜配套的止血技术,包括激光技术,对血肿清除后的止血提供方便。⑤CT下脑内血肿清除术,此方法术前定位准确,术中又有CT监视,对大血肿可施多靶点、多径路手术,达到了仅清除脑内血肿而又不伤及血肿周边正常脑组织的目的。抢救生命、降低致残率是治疗的宗旨,具体用什么方法,一定要进行评估后选择。
对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尚存争议,持有超早期手术(出血7h内)、早期手术(出血后7-48h)、延期手术(出血48h后)观点的都有。我们认为对条件适合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手术,在脑实质形成不可逆损害之前将血肿清除,打断恶性循环链,可使脑实质损害降到最低程度,对患者生命及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我们的体会是,适合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超早期手术治疗对其生理功能康复有明显的积极作用,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致残率。因此,急诊抢救期间应及时、正确的判断、评估及分类,使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尽早采取合适的手术治疗以提高治愈率。意识模糊转为浅昏迷,目前为公认手术时机。
同时,重视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是提高治愈的重要因素。高血压脑出血主要的并发症有[10-12]:①再出血,是直接影响手术效果的主要原因,术后除常规应用止血剂外,有效地控制舒张压是防治术后再出血的关键。②消化道出血:,一般发生在脑出血后数小时至一周前后,术后早期应用抑酸剂并及时调整糖皮质激素的用量。③肾功能衰竭,术后大剂量应用甘露醇可加重肝、肾功能的损害,应注意对肾功能的监测和尿量的观察,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总之,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我们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选择正确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治愈率和改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良辅,庞力.高血压脑出血的微侵袭手术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1,9(2):151-150.
[2] 薛庆澄.神经外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44-347.
[3] 毛群.外科治疗脑出血:回顾与展望[J].国外医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3,30(5):420-423.
[4] 王家文,靳红心,孙政.高血压性脑出血影响手术预后的原因分析[J].安徽医学,2000,21(5):50-51.
[5] 张铁岩.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手术治疗脑病分析[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0,26(3):86.
[6] 李岩.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现状与进展[J].医学文选,2005,24(1):130-132.
[7] 赵勇刚.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手术时机的研究[J]..中国综合临床,2003,19(9):816-817.
[8] 程华东.浅析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式及手术时机的选择[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5,10(4):286~287.
[9] 赵春平,秦家振,魏群,等.采用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3,2(1):80-81.
[10] 王忠诚.神经外科手术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61.
【摘要】磁共振静脉成像(MRV)、CT静脉成像(CTV)、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是现代化的神经外科手术常用的辅助技术,在脑肿瘤引流静脉及供血动脉手术、第三脑室及松果体区肿瘤手术、脑膜瘤神经外科手术中,可辅助上述成像及造影技术清晰显示病灶动静脉状况、肿瘤与动静脉关联及肿瘤结构,对肿瘤切除、保护相邻静脉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CT静脉成像;磁共振静脉成像;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神经外科手术
磁共振静脉成像(MRV)、CT静脉成像(CTV)、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技术的有效运用可辅助术者更为清晰、准确了解脑肿瘤具体结构、肿瘤与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关系,可帮助安全、彻底地清除肿瘤并保护周围血管、神经[1]。本文旨在对上述三种成像及造影技术在神经外儿科手术中具体应用进行综述,对神经外科手术中的成像及造影技术的运用提供依据。
1 在脑肿瘤引流静脉及供血动脉手术中的应用
1.1 CTV、CTA技术联合使用
两种技术联用以帮助术者准确了解患者肿瘤、供血动脉、血管、引流静脉各自的结构及关联,若CTA技术观察发现患者供血动脉只是为肿瘤供血,立即选择术中将供血动脉切断;若供血动脉经检查为旁路血管,就需要保护动脉;若CTV检查发现引流静脉只是为肿瘤血液引流,也应当手术将其切断;若反之发现引流静脉为旁路血管,也要注意术中保护[2]。
近年来采用两种技术联合辅助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脑肿瘤引流静脉、供血动脉和三者结构与空间关系判断准确度较高。两种技术在此方面应用准确率高的主要原因是:人体脑膜瘤相对其他区域供血更为丰富;辅助技术采用血管内对比剂方式成像,有较好的空间分辨效果,且局部血管有较好的精细度;采用三维图像观察分析有更强的空间感,更有利于术者完成术中颅骨等部位标记和查找工作,可对图像进行更自由的旋转,更方便地完成对血管及肿瘤关系的分析;便于通过多种途径运用薄层原始图像得出更多平面角度重建图像。国内神经外科手术中近年来对上述技术的临床运用中也有少数判断错误的病例,出现判断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患者非供血动脉与较大的瘤体仅仅相邻或者瘤体周围血管绕行、折曲,图像重建之后存在明显重叠现象,影响正确分析和判断。而且,利用上述技术难以准确判断和区分的引流静脉、供血动脉多分布于颅底脑膜瘤处,此处血管多、复杂[3]。
1.2 MRV联合MRA
联合此2种技术对脑肿瘤引流静脉、供血动脉及与血管关系观察分析结果与术中实际情况符合率也很高。国内相关临床实践结果表明,CTV辅助下判断准确率高于MRV技术,利用MRV技术判断解剖区域复杂静脉、细小静脉准确度不佳,主要由于脑脊液会对检查结果造成影响、形成伪影,直观性差、影响判断;另外,MRV技术受血流状态影响较大,若检查时小静脉、静脉窦部分血流速度放慢,就极易发生信号丢失而影响显影效果[4]。
1.3 3D-DSA辅助手术
DSA技术本身的空间分辨率较高,动态环境下血管观察效果良好,尤其方便小静脉的观察。但是,此种技术对脑实质异常显示不足,需联合MRI及CT共同实现脑实质病变的判断;另外,此种技术对单根血管造影综合显示效果不佳,需联合造影。
2 在第三脑室、松果体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第三脑室、松果体区的肿瘤病变范围相对大、病变类型更多、病变性质不尽相同,此区域的肿瘤对放射治疗的敏感度也不同,此区域显微外科手术需要强化深静脉保护、提升肿瘤全切率。术前可运用MR、CT、3D-DSA联合观察肿瘤位置、大小、结构、与周围深静脉关联,更为及时、科学地制定手术方案,以免阻碍大脑深静脉引发出血、静脉梗死、脑水肿等并发症,保护静脉不受到手术操作损伤、避免损伤静脉而牵拉脑组织促使静脉压上升。
国内外临川工作者正尝试各种成像及造影技术辅助下行多种入路手术治疗,不同入路方式对大脑深静脉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手术中仍需结合各种成像、显影结果对肿瘤的大小、结构及位置进行分析,更合理地选择手术入路、手术间隙,方能更好地切除肿瘤、保护血管组织。
3 在脑膜瘤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对于镰幕脑膜瘤患者,MR、CT、3D-DSA联合运用可辅助临床工作者准确将镰幕脑膜瘤分为上、下、前、后4种类型,结合上述技术分析得出的肿瘤起源处与大脑大静脉关联、肿瘤生长态势,观察经脉系统是否因为受压而发生移位。若患者经上述技术联合观察分析确定为前型肿瘤,其大脑大静脉就会向肿瘤下部被推进;下型肿瘤的患者大脑大静脉则会向肿瘤上部被推进;另外,还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深静脉水平移位现象。手术过程中都应当充分考虑大脑大静脉损伤及位置变化情况,考虑静脉充血及血性梗塞问题,提升手术成功率。
窦镰旁脑膜瘤的产生会对脑静脉窦有压迫作用,引发静脉窦闭塞、狭窄。临床上可通过MRV、CTV及3D-DSA技术联合观察肿瘤和静脉窦关系、静脉窦受压情况,以便于制定更合适的手术方案,便于术中保护静脉窦而避免发生损伤引发急性静脉性脑梗死,同时也有助于更彻底地切除肿瘤[5]。
当前,国内采用3种成像及显影技术共同辅助神经外科手术,可根据不同部位病灶特点及血管分布特点更灵活地得到清晰的肿瘤及周围动静脉结构、位置图像,以便于临床工作者分析病情实际、更科学地开展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颜抒阳,高宝山,邓东风等.CT静脉成像和磁共振静脉成像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2013,8(2):182-184.
[2]宋明,王田力,李坚等.CTA在神经外科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0,16(2):101-103.
[3]马廉亭,龚杰,樊辉等.脊髓静脉高压综合征的诊断治疗策略与方法[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0,26(11):1007-1009.
200例患者均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微创手术治疗,其中微骨孔入路手术75例,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92例,微骨孔入路+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33例。手术全过程在导航环境下实施,进行定位标记的安装,对脊髓、头皮、脑室、血管与病变等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对病变区域采用探针投影,确定合适大小的切口,然后采用微骨孔入路方式,患者行全麻,前循环动脉瘤选择纵裂入路、翼点入路将予以切除;鞍区肿瘤,行眉弓切口,选择眶上入路,为减少对脑组织的牵拉,患者头顶下垂,并伸10毅。术中给予患者罗氏芬(2.5g)与地塞米松(20mg)静脉滴注,并使用杆菌肽生理盐水(1.75%)对手术野进行冲洗。
2结果
患者病灶、重要解剖部位均准确定位,定位误差均约1.5cm,病变寻找成功率为100.0%。在切除病灶后1例出现脑漂移病变,为侧脑室室管膜瘤,并转常规手术切除肿瘤。73例颅内病变全切除65例,所占比例为89.0%;18例脊髓病变全切除率100.0%。在患者术后1w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21例动静脉患者中20例(95.2%)全切除,另1例术后脑血管造影显示存在留存物。动脉瘤64例均成功夹闭。本组患者中,后神经功能损害12例(6.0%),术后肿块1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无手术死亡患者。
3讨论
医院的神经外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收治疾病主要为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相关疾病。近年来外伤脑汁的脊髓与脑部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生率,随着交通事故发生比例的增加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而随着生活水平条件的提高,肥胖、糖尿病、高血压、与动脉硬化疾病也随之增加,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构成了严重的威胁[3]。现如今,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中采用传统手术已经存在较大的局限,并且创伤较大,不易让患者接受,而微创手术则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其优点在于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且安全可靠,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因此在临床上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中,一方面要实现对病灶部分的完全切除,另一方面应最大程度的减少对患者机体功能的损伤,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与远期疗效。传统的开颅手术与椎管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巨大,随着微创技术与医疗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微骨孔入路手术、导航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选择精准的手术治疗方式,进而将传统治疗模式彻底的改变。微创手术对大脑内部的间隙进行充分的利用,通过非功能区最短入路实施无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进而有效的防止了因盲目探测对神经阻滞造成的损伤,并且对脑部深层病灶能够有效的探测与切除。
有人说“神经外科手术是所有外科手术中复杂程度最高、风险最大的”,此话恰如其分。
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所有的生命活动均由它来指挥。颅脑的解剖结构非常复杂,脑组织娇嫩若“豆腐脑”。它的血管特别多,血流量、耗氧量均居人体第一;神经细胞丰富,每一块脑组织都有相对应的功能区;神经细胞损伤后不可修复,脑细胞缺血、缺氧超过5分钟,就可造成不可逆转的终身性损伤,甚至是致死。
常见颅脑疾病包括,颅脑肿瘤、脑血管疾病、颅脑创伤及其他神经功能性疾病。
颅脑肿瘤
(占就诊患者的60%左右)
目前,颅脑肿瘤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包括:
脑胶质肿瘤恶性肿瘤。小于30岁和大于60岁的人群发病率较高。I级胶质瘤多可治愈。II级以上胶质瘤治疗难度较大,需要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脑膜瘤也是颅脑中的主要肿瘤。多数为良性,也有部分肿瘤可以生长活跃或为恶性。
垂体瘤良性肿瘤。大中城市检出率较高。多表现为女性不孕、溢乳,男性可有障碍等。如果肿瘤较大,可压迫视神经,影响视力和视野,常有患者因视力下降就诊于眼科,最终发现颅脑中肿瘤。
脑转移瘤恶性肿瘤。为身体其他部位肿瘤播散至脑中。目前,主张采取综合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疗等,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颅内淋巴瘤恶性肿瘤。与机体免疫力低下有关。以往欧美国家发病率较高,近年来,我国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
【防治建议】如果发现头痛、呕吐、说话不清楚或是手脚活动不灵便等,应警惕颅脑疾病特别是颅脑肿瘤的可能,及时去医院明确诊断。
脑血管疾病
(占就诊患者的15%)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中风中较为凶险的一种,同时又是需要医师紧急救治的。我们曾做过4 000多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分析,72%左右为脑动脉瘤破裂造成,患者有生命危险,需要急诊手术或血管内介入治疗。
【防治建议】患者有很典型的颅内高压“三主征”:剧烈头痛、呕吐、颈项僵硬。救治的关键是要及时送医院,越快越好。
颅脑创伤
(占就诊患者的10%)
生活好了,有私家车的多了。高速公路多了,开快车的人多了。颅脑创伤以交通伤(车祸)为主,高空坠落伤较少。
【防治建议】坐车时一定要牢记“系好保险带”,甚至坐在后排座位的人也要系好保险带。因为,车祸造成的颅脑创伤,多为扭转撞击造成的神经损伤,即使生命得以挽救,造成的神经功能损害也非常严重,甚至成为植物人。
家长应该精心看护刚会走路的小宝宝,尽量避免发生床上跌落或碰撞在家具、板凳角和墙角等情况发生。
颅脑手术并不神秘
长久以来,人们大多认为“开脑”手术比较吓人。其实,早在1 800年前,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就欲尝试用开颅手术治疗曹操的“头风病”。华佗首创了“酒服麻沸散”,每当碰到那些用针灸、汤药不能治愈的腹部疾病,就施以外科手术除去病根,被后世尊称为“外科鼻祖”。
光阴流转。现代医学科学飞速发展,神经外科医学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先进的诊疗技术和仪器应用,使更多的颅脑疾病得到及时明确诊断和治疗,挽救了无数人宝贵的生命。比如,神经外科显微技术已使颅内动脉瘤的死亡率由10%降至2%;显微外科技术完全切除垂体腺瘤,并能保证患者的正常垂体功能。
颅脑手术不再神秘可怕,相当一部分手术不再需要掀开人的“天灵盖”,只需在脑部开一个小小的“锁孔”,就可施行手术。需要手术时就应该克服恐惧和其他消极心理,积极配合医生尽早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