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 R73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1(a)-030-02
Operation experience of the microscopic neurosurgery treatment of large acoustic neuromas
XIE Zhimin
Brain Hospital of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00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icrosurgical treatment of large acoustic neuroma operation techniques and preservation of neural function, reduce complications, summarize the treatment experience of microsurgical operation, improv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Methods: Treated 15 patients with large acoustic neuroma (diameter>3 cm) by microsurgical operation treated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used a suboccipital retrosigmoid approach under microscope tumor resection. Results: Total tumor resection in 12 cases, the total removal rate of 80%, the facial nerve anatomy retention in 13 cases, 7 cases of functional reserve. Preserved auditory nerve in 2 cases. 0 case of death. Postoperative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 in 2 cases, 2 cases with dysphagia, recurrent bleeding after operation in 1 case. Conclusion: Suboccipital retrosigmoid approach under microscope for resection of tumor, resection of large acoustic neuromas is very effective method, contribute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facial nerve god, reduc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mprov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Key words] Sigmoid sinus; Acoustic neuroma; Microscopic neurosurgery; Surgical treatment
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是听神经瘤[1],面神经损伤是大型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显微手术技术的进步,使得显微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大型听神经瘤(直径>3 cm)的主要方法。应用此方法,听神经瘤的全切除率和面神经保留率明显提高,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临床疗效。随机抽取2010年7月~2011年9月本院收治的15例大型听神经瘤患者,采用保留面、听神经功能的显微外科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5例患者,男8例,女7例;年龄21~62岁,平均46.5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2.8年。肿瘤位于左侧8例,右侧7例。
1.2 临床表现
典型的临床症状是进行性听力下降。其中,5例患者患侧听力完全丧失。耳呜、听力下降8例。头痛、头昏、恶心、呕吐及视力减退等颅内压增高状态9例,病侧面部麻木2例。声音嘶哑、呛咳8例,轻度面瘫6例。共济前庭功能障碍12例。视水肿11例,眼球震颤8例。
1.3 影像学检查
术前均行MRI检查,4例曾行CT扫描。CT平扫表现为边界相对清楚的类圆形或稍成分叶状的病变,增强后均有不同程度强化。MRI检查表现为T1加权像为等信号或低信号5例。T2加权像高信号5例。GD-DTPA明硅强化5例。肿瘤周围见环形低信号带,边界清晰。肿瘤直径大小为3~4 cm 10例,大于4 cm 5例。
1.4 手术方法
患者均行侧卧位,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小骨窗入路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手术切除。先行侧脑室枕角钻孔引流,通过侧脑室引流可有效降低颅内压并显露手术野[2]。平行骨窗后缘一字型剪开硬脑膜后置手术显微镜,待小脑半球塌陷后充分暴露桥小脑角的肿瘤。观察肿瘤的上下界和周围神经血管,寻找蛛网膜间隙,将蛛网膜推向肿瘤四周。在肿瘤的切除过程中,尽最大程度保留肿瘤表面蛛网膜。依次分块切除肿瘤上、下极囊壁及内侧壁,磨开内听道后壁,切除内听道内肿瘤,分离肿瘤上界与三叉神经及岩上静脉,尽可能维持生理状态。术中应特别注意,肿瘤分离切除时,应用肌电图监测面神经功能[3]。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7.0统计分析软件。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本组15例患者乙状窦后小骨窗入路显露良好。能完全满足手术所需的操作空间,对小脑皮层保护良好。肿瘤在显微镜下全切12例,3例因肿瘤与脑干粘连紧密无法剥离,只能行次全切除,手术全切率为80%。面神经解剖保留13例(86.7%),功能保留7例。保留听神经2例。死亡0例。囊性病变与非囊性病变术后1年面神经保留率比较见表1。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在电子显微镜下行大型听神经瘤外科手术切除治疗,是大型听神经瘤的最佳治疗选择。对于听神经瘤大小的分级,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标准,将肿瘤最大直径大于3.0 cm还是4.0 cm定义为大型听神经瘤,不同的学者看法不一[4-6]。
大型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面神经损伤,面神经解剖保留是听神经瘤手术疗效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7]。肿瘤的大小、肿瘤质地以及肿瘤与毗邻结构决定着手术的难度。大型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①手术入路的选择:听神经瘤切除有多种入路,主要有经迷路入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等。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可以充分显露肿瘤及其周围的血管神经,是外科医生所熟悉的方式,故是目前最常用的入路。②耐心充分释放枕大池及小脑延髓池的脑脊液,使小脑充分塌陷。这是充分暴露肿瘤及周围血管神经顺利手术的前提条件。③肿瘤表面有2层蛛网膜,术中注意分辨肿瘤表面蛛网膜,然后循蛛网膜界面,镜下耐心仔细操作。外层为桥小脑脚池蛛网膜,内层为听神经表面蛛网膜,术中应在这两层蛛网膜之间进行剥离,有利于分离肿瘤与周围结构的粘连。保留面神经和减少出血。
由于大型听神经肿瘤随时可能出现病情迅速恶化,应及时手术治疗。了解其病理解剖特点,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对与神经组织紧密粘连的肿瘤,采取次全切除的策略,有助于面神经的保护,提高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 Mendenhall WM,Friedman WA,Atndur RJ,et al.Management of aeousticsehwannoma[J].Am J Otol,2004,25(1):38-47.
[2] 王双乐,许海雄,江远仕,等.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7,30(2):108-110.
[3] YokoyamaT,Nishizawa S.Sugiyama K,et al.Intraoperafive evokedfacialmuscle responses and recovery process of the facialnerve in aceusticneu-rOIltm surgery[J].Br J Neurosurg,1999,13(6):570-575.
[4] 李龄,雷霆,韩林.富含血管的听神经瘤[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21(23):243-245.
[5] 陈立华,刘运生,袁贤瑞,等.大型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2,25(267):269.
[6] 王双乐,许海雄,江远仕,等.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07,18(30):108,1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 年4 月至2013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76 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50 例为典型性三叉神经痛患者,26 例为非三叉神经痛患者。根据有无明显血管压迫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38 例男性18 例,女性20 例; 年龄32 ~ 78 岁,平均55.73.7 岁,病程3个月至20 年,平均7.8 年; 对照组38 例男性17 例,女性21 例; 年31 ~ 76 岁,平均56.24.3 岁,病程4 个月至19 年,平均7.5 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38 例血管神经压迫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术( MVD) 治疗,局部麻醉或全麻,取仰卧侧头位或侧卧位( 患侧在上) ,多采用仰卧侧头位。耳后小切口入路。皮肤切口多用耳后横切口。硬脑膜切开,多用上字形。探查小脑桥脑角。该操作是手术重要的一环,用显微脑压板,在冷光源照明下,最好在显微镜或内窥镜辅助下进行。特别应注意在切开硬脑膜后,缓慢吸出桥池脑脊液,待小脑组织塌陷后,再进一步向深部探查。此步定要耐心缓慢进行。并观察置留尿管是否已放开、通畅,或让病人术前排尿,术中不插尿管,不用脱水药。在向深部探查时,先要识别各种复杂的岩静脉。岩静脉多半为1 支入岩上窦,也有2 ~ 3支汇集成主干入窦,也可见多支汇集成千入窦者。如岩静脉影响手术进行,可用双极电凝后剪断。如岩静脉不是回流小脑半球而是回流脑干者,千万不要电凝,而应保护保留,若是责任血管,应小心分离减压。对岩静脉分离出血或撕裂出血者,尽量找到出血点进行电凝,或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对照组38 例无明显血管压迫者采用三叉神经部分感觉根切断术( PSR) 治疗。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19.0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P 0.05 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复发率情况比较: 通过临床治疗和观察分析,观察组行MVD 者3 例( 7.89%) 三叉神经痛复发,行PSR 者10 例( 26.31%) 复发,两组显著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
心、呕吐,颅内出血的可能性加大。可采用去枕平卧和静脉补液纠正术后低颅压。术后过早地抬高床头和下地活动可加重低颅压症状。
【关键词】 听神经瘤;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手术;面神经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9.063
听神经瘤是指起源于听神经鞘的肿瘤, 为良性肿瘤, 是常见颅内肿瘤之一, 占颅内肿瘤的7%~12%, 占桥小脑角肿瘤的80%~95%。桥小脑角区(CPA区)系指脑桥、延髓与其背方小脑的相交地带, 空间狭小, 毗邻重要的血管及神经, 传统外科手术死亡率很高。近些年来, 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发展及面神经监测的应用, 听神经瘤手术死亡率明显降低, 术后面神经解剖保留率及功能保留率得到明显提高。现将本科2008年8月~2015年10月收治的69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探讨提高听神经瘤手术效果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8月~2014年2月收治的69例听神经瘤患者, 男31例, 女38例。年龄17~79岁, 以35~60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 平均年龄42岁。病程3个月~ 15年, 平均病程5年8个月。住院时间35 d 4例, 平均住院时间26 d。
1. 2 症状与体征 耳鸣21例, 听力下降30例, 听力消失者18例;第Ⅶ颅神经损伤15例, 第Ⅷ颅神经损伤12例, 后组颅神经损伤18例。同侧偏瘫2例, 出现锥体束征阳性6例。伴头痛等高颅压症状19例。
1. 3 辅助检查 57例行外耳道CT检查, 显示病变侧内听道扩大者43例, 可见桥小脑角内有圆形或分叶状占位病变;69例均行头MRI检查, 肿瘤多为类圆形或半月形, 呈长或等T1、长或等T2信号55例, 短或等T1、短或等T2信号14例, 注入造影剂增强扫描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58例, 其中49例病侧有不同程度客观听阈增高。
1. 4 手术方法 本组患者均取侧卧位, 在显微镜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斜形直切口, 切口上端在横窦上1 cm, 向下5~6 cm, 铣刀锯下枕骨瓣直径约4 cm, 外缘暴露乙状窦, 上缘显露横窦及其交角, 不必暴露枕骨大孔后缘, 硬膜颜色正常张力较高, Y形剪开硬膜至横窦和乙状窦边缘并悬吊, 显微镜下, 先释放小脑延髓池脑脊液, 小脑多数能满意塌陷, 然后, 用脑压板将小脑半球的底部向内侧牵开暴露桥小脑角区。本组病例有6例剪开硬膜后小脑向骨窗外膨出, 切除小脑外侧皮层约1/3后显示瘤组织。对于直径≤2 cm的肿瘤, 先磨出内听道上壁, 从内听道内向脑干侧分离, 分块切除肿瘤;对于直径>2 cm的肿瘤, 先分离肿瘤周围的蛛网膜间隙, 囊内分块切除肿瘤大部分后, 再游离囊壁, 妥善处理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供瘤血管, 电凝肿瘤组织时, 妥善保护第Ⅸ、Ⅹ、Ⅺ颅神经, 分离肿瘤上极时注意保护三叉神经和岩静脉, 分离肿瘤外侧时, 认真寻找、剥离面听神经, 如果肿瘤深入内听道较多较深时, 则需要磨出内听道后壁切除肿瘤, 最大限度保存面、听神经, 当位于内耳门处肿瘤包膜与硬脑膜及面听神经等粘连紧密, 分离难度大时, 可以遗留少许包膜。术后分层严密缝合枕部肌肉及头皮, 皮下未留置引流管。
1. 5 评价标准 根据House-Brackmann分级[1]:Ⅰ级:正常, 总体:面部所有区域功能正常;Ⅱ级:轻度功能异常, 总体:仔细观察可察觉到轻微的面肌无力, 可有很轻微的联带运动;Ⅲ级:中度功能异常, 总体:两侧差别明显, 但无损面容, 可察觉到并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挛缩和(或)半面痉挛;Ⅳ级:中重度功能异常, 总体:明显无力和(或)毁容性不对称;Ⅴ级:重度功能异常, 总体:刚能察觉到运动;Ⅵ级:无任何运动。
2 结果
2. 1 疗效 本组69例均行手术治疗, 经病理证实为听神经鞘瘤并且术后均行影像学检查, 随访6个月~1.5年。平均随访0.9年。肿瘤全切53例(76.8%), 次全切和大部切除14例(20.3%), 术后死亡2例(2.9%)。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53例(76.8%), 13例术前面麻, 术后10例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2. 2 并发症 根据House-Brackmann分级评估标准, 术后面瘫40例, 其中轻度9例, 中度17例, 中-重度11例, 重度3例;后组颅神经损伤28例, 三叉神经损伤8例, 脑脊液漏3例, 伤口感染1例, 颅内感染3例, 肺部感染3例, 颅内积气5例。
3 讨论
听神经瘤治疗方法多种, 但以手术切除为主, 如果能够完全切除肿瘤即可达治愈, 有研究[2]表明, 不能完全切除的听神经瘤6年内复发率可高达44%, 而复发的听神经瘤再次手术切除更加困难。本组69例听神经瘤患者均采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肿瘤大小与肿瘤全切成负相关。小型肿瘤与面神经粘连轻, 易于分离, 容易保留面神经;而大型肿瘤与面神经粘连重, 分离困难, 易损伤面神经, 影响面神经保留[3]。对于≤2 cm听神经瘤几乎可完整切除, 但对于>2 cm的肿瘤, 在切除肿瘤前应充分降低颅内压, 再行囊内切除, 然后再剪开蛛网膜, 电灼肿瘤表面包膜并切开, 当肿瘤囊内大部分切除后肿瘤壁张力降低, 最后分块切除瘤壁直至全切瘤组织。生长于内听道内的肿瘤, 则需要磨开内听道的后壁后暴露并切除, 谨慎分离面神经并加以妥善保护。内听道后壁的磨除应视情况决定范围, 但要防止脑脊液漏, 必要时积极行颅底修补, 本组4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术中在分离脑干侧的肿瘤壁时, 应尽量减少双极电凝的使用, 找到肿瘤与脑干之间的蛛网膜界面, 小心将脑干侧的肿瘤壁分开。听神经瘤手术力争做到面神经解剖保留以及功能保留, 术中应轻柔操作, 避免过度牵拉, 在术中全程使用脑棉和微吸设备。在同一方向应该避免过度牵拉神经, 改变显微手术操作方向是令人满意的, 使得不同神经纤维得以暂时缓解紧张[4]。锐性分离面神经与肿瘤组织时, 术中应牵拉肿瘤组织而不是面神经, 更不要用力牵拉小脑以避免间接损伤面神经。使用滴水双极, 避免电凝的热损伤, 尽可能保留面神经血供。对于>4 cm肿瘤, 尽管非常小心, 由于已切除肿瘤后被分离出的面神经失去了支撑, 仍会撕断面神经, 因此, 掌握好肿瘤切除的度非常重要。此外, 提高面神经的解剖保留, 甚至功能保留率, 术中面神经监测仪可以随时辨认和保护面神经, 从而达到目的。听力保留甚至较面神经功能保护更为困难。听力能否保留与术前听力有无、肿瘤大小、肿瘤生长部位、手术入路、术中电生理监测等有关。如果术者操作耐心、轻柔、努力进行听神经解剖及功能保留, 同时保护好内听动脉、迷路动脉等结构, 多数患者仍可达到不同程度的听力保留。
综上所述,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是治疗听神经瘤一种安全有效的入路。听神经瘤患者做到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以及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会大大提高肿瘤全切率以及面、听神经功能保留率。对CPA区解剖的熟悉和熟练的手术技巧是术中保留面神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House JW, Brackmann DE. 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985, 93(2):146-152.
[2] EL- Kashlan HK, Zeitoun H, Arts HA, et al. Recurrence ofacoustic neuroma after incomplete resection. Am J Otol, 2000, 21(3): 389-392.
[3] McEleen JT Jr, Belmonte G, Fukushima T, et al. A review of facial nerve outcome in 100 consecutive cases of acoustic tumor surgery.Laryngoscope, 2000, 110(10):1667-1672.
摘 要 目的:探讨分析神经外科开颅术后再次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治神经外科开颅术后再次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5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GOS 1级13例(26.0%),其中9例患者为重型颅脑损伤;GOS 2级5例(10.0%);GOS 3级8例(16.0%);GOS 4级18例(36.0%);GOS 5级6例(12.0%)。5个级别相比较,GOS 4级占到的比例最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神经外科 开颅术 再次手术 临床效果
Investigation of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re operation after craniotomy i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Zhang Dayu
Henan province people's Hospital of Xingyang City,450100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re operation after craniotomy i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Methods:We selected 50 cases accepted operation treatment again after craniotomy i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from 2012 January to 2013 June,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13 patients were GOS1 grade(26%),including 9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5 cases of patients were GOS2 grade(10%).8 patients were GOS3 grade(16%).18 patients were GOS4 grade(36%).6 patients were GOS5 grade(12%).In the 5 levels,GOS4 level accounted for the highest proportion,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Craniotomy;Re operation;Clinical effect
临床神经外科开颅术后行再次手术的病例临床并不多见,一般手术的类型主要为脑出血、颅脑损伤、脑肿瘤等,这些疾病因为较为危重,所以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与制定要求很高,能否选择科学有效的方案对患者进行救治是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降低患者病死率的关键所在[1]。为了探讨分析神经外科开颅术后再次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神经外科开颅术后再次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5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神经外科开颅术后再次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50例,男33例,女17例,年龄20~68岁,平均(44.7±2.6)岁;2例患者硬膜下积液,26例患者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伤、重型颅脑损伤,4例患者脑脊液鼻漏,2例患者为高血压性脑出血,5例患者额颞部脑膜瘤,5例患者颅内动脉瘤,3例患者颅咽管瘤,3例患者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从入院到首次手术时间平均(2.1±0.3)小时;首次手术到第二 次手术的时间18例患者间隔5~24小时,其余32例患者间隔均>24小时。
方法:26例中有22例患者接受第二 次血肿清除术,4例患者行第三次手术;颅咽管术后患者因为再次出血而行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脑膜瘤去骨瓣减压患者完成动脉瘤手术之后再将颅内血肿进行清除同时行骨瓣减压术;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在手术后行血肿清除;脑脊液鼻漏患者行经鼻蝶入路修补术治疗。
效果评定:治疗结果据格拉斯哥(GOS)评分法进行评定,具体分级:患者死亡为GOS 1级;患者长期昏迷、植物生存,呈去脑或去皮层强直状态为GOS 2级;患者需要他人照顾,重残为GOS 3级;患者生活可自理,中残为GOS 4级;患者可以工作学习,恢复良好为GOS 5级。
统计学处理:对收集到的资料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结 果
50例患者,GOS 1级13例(26.0%),其中有9例患者为重型颅脑损伤;GOS 2级5例(10.0%);GOS 3级8例(16.0%);GOS 4级18例(36.0%);GOS 5级6例(12.0%)。5个级别相比较,GOS 4级占到的比例最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 论
相关研究表明,因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神经外科很多的手术类型中,有一定比例的手术患者需行再次手术,且再次手术操作死亡率较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客观及主观两方面的因素,主要客观因素:患者患有不同类型的疾病、不同的致病因素,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需要行有针对性的处理,比如若患者枕部着地造成颅脑损伤引起的对冲伤,会引起患者急性硬膜下血肿等,伤情复杂而且较为严重[2];主观因素方面主要包括:在手术操作时并未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比如老年患者,在进行手术前要使用抗凝药物、动脉硬化等,在行诱导术时没有做到彻底地止血,这是诱发术后出血的一个重要原因,术后的预防工作也是引起再次手术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对于情绪躁动的患者没有进行有效地镇静、对其血压未行良好地控制。
为了能够有效的降低二次开颅手术的比率,在临床操作时要注意加强围术期的操作及安全管理,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在手术操作时要彻底止血,并注意精细规范操作,手术完成后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密切观察,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处理好护患关系,发现有异常情况时要及时处理;②对于由主观因素所引发的颅内高压、颅内出血等情况可进行积极的评估,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及时行二次甚至三次补救手术,以达到降低患者的伤残率,减少死亡、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目的[3];③手术完成后要对患者行CT复查,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复查需在开颅手术完成后的24小时内进行,患者病情稳定1~3天后行CT复查,如果患者的生命体征不稳,要随时复查,防止意外情况发生。④在对患者进行搬运时要做好防护工作,吸出其呼吸道的分泌物,为再次手术争取时间。
综上所述,神经外科在行常规的开颅术之后因为不同的原因会有二次,甚至三次手术的可能性,医师需要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消除非正常的因素,降低再手术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董建平,罗志伟,王和平,等.神经外科开颅术后再次手术26例临床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32(9):127-128.
【关键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肝胆外科;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18-02
在临床上,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enousthrombosis,DVT)则主要是由于深静脉受损,使血液流经静脉时的速度减慢,进而发生凝结,使得静脉腔的容积变小,主要是因为血液回流发生障碍而引起的一种疾病[1]。这种疾病一般发生在患者的下肢,并且其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如果不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患者会发展为肺栓塞,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影响。因为,要加强对患者术后的预防和治疗,避免和防止发生DVT,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下是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和预防以及治疗的216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都是我院在2011年6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其中男性116例,女性100例;年龄在22~70岁,平均为(58.0±1.0)岁;其中60例十二指肠手术、66例肝脏手术、20例胆手术、40例胰腺手术、30例腹膜手术。将这些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8例;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方法和年龄以及性别等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l.2 方法
对患者进行手术之前,要对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测定,对患者进行常规手术治疗。
对照组:在术后,对患者进行肝胆外科的常规预防和治疗。
试验组:在对照组预防和治疗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针对性预防和治疗。防止和避免患者发生血栓,具体为:在术后将患者的下肢稍微抬高,大约和创面呈30°。指导患者进行躁关节的自主背伸运动和脚趾前、后活动以及股四头肌等收缩训练[2]。每个动作持续的时间为5s,每个动作3次为一组,3组/d,开始练习的时间为术后1周以内。指导患者的家属对患者下肢进行定时按摩,促进血液的回流。鼓励患者进行正确、有效地咳嗽、同时还要进行深呼吸,尽早地下床进行活动,加速患者的血液回流。给患者进行饮食指导,避免和防止出现大便干结的情况,以免使得腹部压力增加和使得静脉血液回流的阻力增加。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下肢的颜色和肿胀情况以及疼痛程度进行观察。同时对患者的下肢周径进行测量,根据医生的诊断来确定深静脉是否形成[3]。
l.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AS19.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或X2检验,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经过预防和治疗之后,试验组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和住院时间以及医疗费用都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论
血浆D二聚体则主要是交联纤维的分解产物,其的含量变化标志着体内纤溶分子和高凝分子的高低[4]。其不能作为诊断DTV的标准,但是能够反映出血浆是否处于高凝状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预防和治疗,能够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而使得DVT的发生得到减少和控制。
目前,在临床上导致患者发生DVT的主要因素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和血流速度减慢以及静脉损伤。然而在肝胆外科手术中,由于患者术中的固定和麻醉,使得患者周围静脉出现扩张,术后患者由于疼痛和切口等,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使得患者的静脉血液流速得到减慢。手术会对患者的血管位置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机体处于缺氧等,引起患者静脉血管受到损伤。在手术过程中,患者发生出血和心血管疾病等,使得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患者在术后发生DVT的几率非常高,对患者进行术后预防和治疗,能够有效地减少和避免DVT的发生。具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如下:
由于患者发生DVT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在术后,要对患者的血压和脉搏以及呼吸、肢体情况、体温等进行及时、定时的监测[5]。对发生的异常情况,要及时通知医生。当患者感觉到下肢出现肿胀时,要对患者的皮肤颜色和温度与另外一下肢进行对比。如果患者的下肢周径要明显比另外一下肢周径增大时,在经过诊断确诊为DVT后,要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密切关注,看患者是否出现咳嗽和胸痛和呼吸困难等症状,以便能够及时的发现肺栓塞症状,及早、及时地对患者进行救治,避免和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在术后,要将患者的患肢提高,禁止将患者的小腿进行局部垫高。避免和防止患者发生静脉回流,要鼓励患者进行下肢和下床锻炼。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饮食,避免和防止发生血液回流的情况。由于器械的使用,能够帮助患者加速静脉血液的回流,减少促进患者发生DVT的因素。主要的器械有:充气泵和防栓袜等。遵医嘱使用药物,要定时、定量使用抗凝血药物,对患肢要尽量避免进行输液。
参考文献:
[1] 靖光武,叶树楠,杨述华.髋关节置换后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22:4028-4031.
[2] 李绮,吴映红,董玉慧,陈春霞,李倩.术前使用IPC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15:1403-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