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初中物理重力教学反思,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设计理念二: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新课改后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节课重点是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动手能力及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设计理念三: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只有当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乐趣,进而发展到有研究物理的志向。在本节课,要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教材分析:①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②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 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方法与过程目标:经历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1.2 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G=mg。难点:理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1.3 学情分析:①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初四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初三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②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
1.4 教学过程。
1.4.1 教学准备阶段:①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动画演示多媒体课件,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②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
1.4.2 整个教学过程。具体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板块来完成:
第一板块: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为学好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然后,利用课本54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第二板块: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第三板块: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实验方法是:先用弹簧测力计分别称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书中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牛/千克,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并将数据整理画出图像。(正比例函数图象)此实验的关键是:①要选精确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②要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第四板块:重力的方向。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实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并结合着斜面再一次演示,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而不是垂直向下的。
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垂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要先易到学生观察图13.2-6,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现象后提问: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辅助器材?这是学生最难理解的地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测量人体身高的办法,并通过一些动作适当提示,最后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基础上归纳:重垂线其实是应用了重力的方向,然后再解决水平问题。
想想议议:看图13.2-7思考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可以得出从地球以外看,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
第五板块:重力的作用点——重心。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做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出示圆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形状的物体图形,标出重心位置,作出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第六板块:效果检测:①作出质量为100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图示。②完成课后练习。
第七板块:布置家庭作业。
2 对本节课设计的教学反思
2.1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学法指导,改进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引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90050
新课改倡导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变,目的是消除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升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摩擦力》教学,进行案例分析,对如何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研究与反思。
一、教学实例分析
1.课程分析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二是掌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三是掌握摩擦力增大、减小的方法。从教材来看,教材采用了抽象的论述方法,没有明确提到静摩擦或动摩擦,而是统称摩擦。同时,对滚动摩擦也没有明确论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进行了扼要的介绍。此外,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形成的原因,这需要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对相关内容进行适当引申,通过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对这项知识进行呈现。
2.教学重难点分析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其中,重点是如何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f=μN;而难点在于,受思维定式影响,学生会误认为压力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因此,必须要通过课程资源的利用,直观演示,只有当物体水平放置时,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N的大小才与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3.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篇,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几张在生活中采集的图片:①雨天,小明骑自行车出行,不小心滑倒了;②晴天,小明轻快地骑着自行车去上学;③小明骑自行车很吃力地经过一片沙地。其次提出问题:对比三张图片,为什么“小明骑自行车”这一行为会出现三种结果?影响因素是什么?
第二个环节,提取摩擦力的概念。
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各自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杯、一小把大米和小木棍,随即进入实验环节。
实验:①指导学生将大米倒入纸杯,将小木棍插入并将大米压紧,提起小木棍,这时小木棍从纸杯中拔出;②让学生在纸杯中倒入少量的水,与大米混合,再次将小木棍插入、压紧,稍等片刻后提起小木棍,此时纸杯被一同提起。
提出问题:①为什么做第一个实验时,小木棍与纸杯脱离,而第二次实验中纸杯一并被提起?②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③同学们能否通过这个实验总结出摩擦力的概念?
第三个环节,教学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再次以多媒体播放图片,图片的内容包括:①推动一本书和一张桌子;②在冰面行走和马路上行走;③汽车速度与刹车距离;④汽车轮胎和自行车轮胎的对比。展示图片后提出问题:对比、分析图片,想一想,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随即进行演示实验:将木块置于讲桌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如何测试摩擦力的大小?
第四个环节,分组讨论,了解生活中摩擦力的存在和应用。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将学生分成数个小组,让各小组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说一说生活中存在哪些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课堂最后利用多媒体播放两段视频:①电影《鬼子来了》中潘长江所饰鬼子,踩在倒了豆子的地面上滑倒摔跤的情景;②搬油桶,“移”重于泰山,“滚”轻于鸿毛,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课知识的印象。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实践 反思
目前,初中物理实验主要分成两种类型: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两种类型的实验都各自有特点和相应的作用,比如说演示实验现象呈现的直观性,而学生分组实验对于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新颖性和小组同学间的协作性等,由此可见,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实验,都是无法用其他形式替代的,当然我们不仅要以实验体现物理学的精髓,还要在完成实验教学实践之后有所总结和反思。那么,我们在物理实验教学实践之后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总结和反思呢?
一、从实验原理角度进行反思
根据实验原理进行反思,尝试通过对实验原理公式的进一步变形,使实验设计的方案可能会更为简化,实验结果的呈现可能会更为直观。例如,我们在学习简单机械的内容、进行滑轮组机械效率分组实验时,如果我们反思一下实验原理公式,尝试通过数学变形使原理公式转化,此时我们只需要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物的重力和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两个物理量,通过观察直接作用在动滑轮上绳子的股数,即可测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从而简化了实验过程中物理量的测量,避免了测量带来的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趋近于精确。
二、从实验设计方案评价角度进行反思
引导学生思维向发散方向发展,寻求多种实验设计方案,然后对每种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反思,分小组讨论出它们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优化实验设计方案,最后选取最佳设计方案,这不仅有利于实验设计方案的完善,还有利于学生间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例如,我们在学习密度知识——“测量盐水的密度”的实验中,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学生至少可以设计出以下三种方案。
方案一:(1)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2)烧杯内倒入盐水称出总质量;
(3)把烧杯内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读出盐水的体积;
(4)计算。
方案二:(1)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
(2)把烧杯内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内读出盐水的体积;
(3)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
(4)计算。
方案三:(1)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
(2)把烧杯内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盐水的体积;
(3)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
(4)计算。
对于上述三种实验方案,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和反思,再由每个合作学习的小组陈述小组的观点。
三、从实验现象的呈现这个角度进行反思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反思,可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例如在进行串、并联电路实验教学过程中,两灯泡串联时,我们发现一只灯泡亮,另一只灯泡暗,从而引起学生的质疑,这时我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反思,可知决定灯泡亮暗的是灯泡的实际功率。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相等、功率的大小取决于灯泡电阻的大小可知。一亮一暗是因为两只灯泡的电阻不同,亮的灯泡电阻大,暗的灯泡电阻小。通过对上述现象的反思,使学生加深了对决定灯泡亮暗的因素是实际功率、而不单是电流或电阻大小的理解。
四、从实验规律的归纳总结这个角度进行反思
在教学物理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提醒学生应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分析实验的条件和实验现象的变化,总结实验规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例如,我们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把“形光源”放在两倍焦距以外;把“形光源”放在两倍焦距点;把“形光源”放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把“形光源”放在焦点以内,分别在凸透镜另一侧光屏上观察到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等大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正立、放大的虚像。然后根据在上述实验演示过程中所呈现的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反思,总结出如下规律:
(1)物体由两倍焦距向焦点靠近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
(2)物体由两倍焦距向焦点靠近的过程中,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3)两倍焦距是成放大与缩小像的分界点,一倍焦距是成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
通过实验操作呈现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出以上规律化的知识,最后呈现给学生简单明了的规律化的结论,学生印象会更深刻,并且为学生运用此类知识奠定了实验基础,从而培养了学生解决同类问题的能力。
五、从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角度进行反思
初中物理实验是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技能提供基础的,所以在初中的每一个实验都有其自身操作的注意事项,我们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逐步引导学生围绕实验注意事项进行反思,认清错误操作的危害,从而在思想上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要求,为顺利完成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物理 教学 反思 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可以成为一个名师。”的确,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主要措施,借助于反思,教师可以明确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更需要加强教学反思,初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对物理知识相对比较陌生,而且物理知识面进一步拓宽,为物理教学增加了难度,因此加强物理教学反思,对提高学生成绩、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1 教学反思的内容
1.1 反思物理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的的是为了培养物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培养对物理学的终身钻研精神,并通过物理学的研究来实现人生理想,实现对国家民族的振兴。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否偏离了这个目标。
还要反思教学方式中新理念的运用,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认为物理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合作、探究,而不是教师的教,因此必须反思教学中是否有旧瓶将装新酒的情况,是否有冠以新课改之名,行旧教学之实的现象。
1.2 反思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包括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教学技能等内容。因此反思教学设计需要从多角度进行。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要转变学习方式,转变教学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学方法必须为提高这些能力而服务,教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高效、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发展等。例如:
教学过程也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程序也是知识,合理科学的程序有助于提高效率,发展能力,物理教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由浅入深,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体现了物理学的知识等。
1.3 反思教学效果
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学效果有两类,一是近期效果,表现为学生的成绩,一是远期效果,表现为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对物理学的热爱、对物理的探究和实践能力,如果教师急功近利,必然采取杀鸡取卵式的教学方式,而忽视对远期效果的重视。因此教师必须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做到近期效果和远期效果互相兼顾,尤其要重视远期效果,因为近年的教学实践从教师到学生都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急功近利的浮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1.4 反思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倡导新型师生关系,再也不是从前的师道尊严型的师生关系,也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中的首席。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反思自己的角色定位,是传统的沿续,还是真正转变了角色,改变了师生关系。这种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教师俯下身子对学生,而是把学生还原为成长中的人的角色,同时通过这种方式转变,让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体验民主意识。
2 教学反思信息的来源
教学反思的方式多种多样,反思信息的来源也有多种,反思的方式是比较多的,常见的反思方式有以下几种:
2.1 课堂观察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学生的学习表现都在课堂中反映出来,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发现学生的各种不同表现,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观察课堂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观察学生的表情,观察学生手中的动作,观察学生的眼神等。
2.2 师生交流
师生交流也是了解学生的重要渠道,包括课内交流和课后交流,当然教师要真正转变教师角色,与学生平等相处,师生交流才会有实效,学生才会信任教师,向教师说实话,教师才能得到真实准确的信息。课内的教学互动,课后的师生交往,这些都是了解学生学习的渠道。
2.3 作业反馈
作业是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的巩固和检测手段,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习惯都会程度不同地表现在作业中,教师在批阅作业时都会发现学生的学习表现,因此教师要善于记录作业问题,及时总结,由作业引起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学生作业的中各种错误都是学生学习的直接表现,只要认真总结记录,就能发现学生学习中规律性的东西。
2.4 案例分析
学生学习的个案,许多具有代表性,包括某一学习环节的案例,也包括具体学生的案例,分析学习案例,既可以总结经验,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指导,也可以总结教训,为下一次教学提供警示。例如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个别学生特别喜欢物理或不喜欢物理课等。
2.5 试卷分析
学生的检测试卷也是发现学生学习问题的主要渠道,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养成情况、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都会在试卷中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在阅卷中要及时记录试卷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2.6 实验表现分析
学生的物理实验是学生物理综合能力的集中表现,学习中的问题、以及学生平常的习惯、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会在学生实验中表现出来,例如:学生在实验中是否积极动手,大胆参与,是否对实验要领掌握得准确,是否有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对实验中出出的现象如何分析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反馈内容。
2.7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更直接全面的反思措施,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习惯已经比较熟悉和了解,就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调查题目,为反思教师提供更直接的依据。
1课后反思的内容
教学课后反思要围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
1.1教W内容方面
(1)确定教学目标的适用性;
(2)对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做出判断.
1.2教学过程方面
(1)回忆教学是怎样进行的;
(2)对教学目标的反思: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对教学理论的反思:是否符合教与学的基本规律;
(4)对学生的评价与反思:各类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
(5)对执行教学计划情况的反思:改变计划的原因和方法是否有效,采用其它的活动和方法是否更有效;
(6)对改进措施的反思:教学计划怎样修改会更有效.
1.3教学策略方面
(1)感知环节:教师要意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自身密切相关;
(2)理解环节:教师要对自身的教学活动与教学理论、行为结果与期望进行比较,明确问题根源;
(3)重组环节:教师要重审教学思想,寻求创新策略;
(4)验证环节:检验新思想、新策略、新方案是否更有效,形成新感知,发现新问题,开始新循环.
2课后反思的重点
2.1思成败――写得失
一节课下来,课堂教学抑或超乎所想的顺利,抑或不尽如人意.一堂课可因教师一句幽默奇妙的导语而使课堂气氛空前活跃;也可能因教师一个手势、一个眼神而令故事情趣大增;可因一种新教法的采用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或因讲得多而学生兴趣全无;也可因一个环节的遗漏或疏忽而走错路、走回头路等.再者,“因”与“果”是相互作用的.所以,不管是得是失,教师皆应实话实说,将其记录在案,以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安排更周到、操作更自如,少走弯路、不走回头路.
2.2及时反馈――写师、生
教与学是两种个体间发生的知识传递关系.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则为学习主体.教师的情绪、教师的举手投足、教师对教材、对学生对教法了解的程度等都直接作用于学生,影响着课堂气氛与授课效果.相反,学生的注意力情况、学生的疲劳状态、学生的知识差异等也反作用于教师.两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彼此牵制,影响着课堂效果.例如,在八年级物理“大气压强”的教学中,先设计了几个问题引发学生猜想,如把一个乒乓球放在漏斗口,从细管向乒乓球吹气等,使学生依据平时的经验引发猜想,然后实际操作,从简单的实验现象得出流速和压强的关系,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在反思中要思考回想教师、学生是否达到教学设计的情感状态,有没有更有效的途径发展新课标提倡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鉴于此,课毕就该及时反馈,将课堂上师生表现与授课质量进行及时分析、综合登记,以帮助自己在日后备课、授课时能对“师”与“生”的情况作更全面的分析.
2.3综合比较――写教与学
教学反思记录应该是说课的外延,它与说课互补.形成一个完整的“说课――备课――授课――写教学反思”的程序.一节课过去了,教师教法应用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学生学习积极性如何,与教学要求是否相符,这都是实际操作中常出现的问题.如在讲授压强时,通过练习让学生从中了解密度均匀、高度相同、粗细均匀的物体在平面上产生的压强与其底面积无关.这样,在液体压强的教学中,对液体压强的大小与液体的高度和密度有关,而与液体的多少无关的认识有了一个铺垫的作用,对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也有了一个说服作用.教师应及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把影响教与学的原因综合归纳出来,记录在教学笔记中,日积月累,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2.4扣准要点――写特点与实际
在平时的教学中,上一节好课不容易,一节课要面面俱到更不可能.一节课能有特色,能有个闪光点,能有一种值得借鉴的好做法,就算是成功.所以在教学反思中就可以把闪光点扼要地记上,写下该节课之特点,有重点有选择地采用教法,设计教学程序,做到一课一特色,课课有特色.如功的概念理解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但教材编排时将该内容放在了这一章的第一节,先认识功,再学习机械能,让学生的学习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在借鉴了以往授课的经验中,将机械能的学习置于本章的开始,先认识了能量,然后引出物体具有了机械能,我们就说物体做了功,使概念的出现有章可循.因此,有益的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学创新有了智慧的沃土.
2.5捕捉灵感――写遐想
笔者常有这样的感觉:上课时原本没有涉及的内容,因实际需要或灵感的涌现而穿插其中,结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讲者绘声绘色,听者津津有味,课堂顿时充满勃勃生机.它能帮助我们拓展思维空间,引导自己与学生进行遐想,并徜徉其间.这样愈是多想,想得愈是透彻.所以教师应及时把诸如此类的小插曲(幽默的谈吐、实验中的亮点……)所产生的效果,记录在教学反思之中,用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同样,对于课堂中节外生枝的实例也应及时记录,吸取教训.
3写好课后反思要注意的问题
3.1要有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投身于物理教学改革的大潮中
改革本身就是一种新事物,每时每刻都有新现象、新动向、新问题.正是在探索新生事物的来龙去脉中,把握其发展态势.在深入探索之中,我们才能获得体验,才能感到有言可发,并在总结探索中提升出新的规律.
3.2要想有所发现,还必须拓宽知识面,增加知识底蕴
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知识,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教改成果,还要学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新知识奠定基础,否则将很难有所作为.
3.3要勤于动脑,善于思考
在上完每节课后都要进行反思,反思一节课的成败得失,并及时做好记录.课后的教学反思,虽然点点滴滴,但它来自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出自于教师深刻的思考,是教师的真切感受,因而是非常珍贵的.
3.4要善于总结,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要经常看自己所写的教后记录,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探讨,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方法,抛开肤浅的、表面性的东西,注重对现象的揭示和规律的发现.
3.5写教学反思记录,还要做到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