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5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物理重力教学反思,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设计理念二: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新课改后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节课重点是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动手能力及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设计理念三: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只有当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乐趣,进而发展到有研究物理的志向。在本节课,要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教材分析:①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②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③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 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方法与过程目标:经历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1.2 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G=mg。难点:理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1.3 学情分析:①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初四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初三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②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
1.4 教学过程。
1.4.1 教学准备阶段:①课前根据本节课需要自制了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动画演示多媒体课件,在引入新课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②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
1.4.2 整个教学过程。具体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板块来完成:
第一板块: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为学好本节新课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然后,利用课本54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第二板块: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引入新课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第三板块: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实验方法是:先用弹簧测力计分别称出质量为100克、200克、300克的钩码分别受到的重力,填入书中表格,然后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跟质量的比值,使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为9.8牛/千克,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并将数据整理画出图像。(正比例函数图象)此实验的关键是:①要选精确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②要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第四板块:重力的方向。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实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并结合着斜面再一次演示,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而不是垂直向下的。
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垂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要先易到学生观察图13.2-6,再让一位学生利用重垂线进行操作,其他同学分析其工作原理。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现象后提问:如何用这个重垂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需要什么辅助器材?这是学生最难理解的地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测量人体身高的办法,并通过一些动作适当提示,最后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的基础上归纳:重垂线其实是应用了重力的方向,然后再解决水平问题。
想想议议:看图13.2-7思考地球上几个地方的苹果都可以向“下”落,但从地球外面看,几个苹果下落的方向显然不同。那么,我们所说的“下”指的是什么方向?可以得出从地球以外看,重力的方向指向地心。
第五板块:重力的作用点——重心。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找刻度尺的重心),然后告诉学生,刻度尺上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叫做重心。重心做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向学生出示圆形薄板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指出其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演示),并在黑板上画出这两种形状的物体图形,标出重心位置,作出重力的示意图。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的概念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作集中在一点上;利用这个重心的平衡特点,还能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第六板块:效果检测:①作出质量为100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图示。②完成课后练习。
第七板块:布置家庭作业。
2 对本节课设计的教学反思
2.1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学法指导,改进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本节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主动去观察思考、动手实验,初步掌握研究常见力的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提高学生引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90050
新课改倡导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变,目的是消除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升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摩擦力》教学,进行案例分析,对如何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研究与反思。
一、教学实例分析
1.课程分析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二是掌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三是掌握摩擦力增大、减小的方法。从教材来看,教材采用了抽象的论述方法,没有明确提到静摩擦或动摩擦,而是统称摩擦。同时,对滚动摩擦也没有明确论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进行了扼要的介绍。此外,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形成的原因,这需要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对相关内容进行适当引申,通过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对这项知识进行呈现。
2.教学重难点分析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其中,重点是如何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f=μN;而难点在于,受思维定式影响,学生会误认为压力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因此,必须要通过课程资源的利用,直观演示,只有当物体水平放置时,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N的大小才与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3.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篇,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几张在生活中采集的图片:①雨天,小明骑自行车出行,不小心滑倒了;②晴天,小明轻快地骑着自行车去上学;③小明骑自行车很吃力地经过一片沙地。其次提出问题:对比三张图片,为什么“小明骑自行车”这一行为会出现三种结果?影响因素是什么?
第二个环节,提取摩擦力的概念。
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各自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杯、一小把大米和小木棍,随即进入实验环节。
实验:①指导学生将大米倒入纸杯,将小木棍插入并将大米压紧,提起小木棍,这时小木棍从纸杯中拔出;②让学生在纸杯中倒入少量的水,与大米混合,再次将小木棍插入、压紧,稍等片刻后提起小木棍,此时纸杯被一同提起。
提出问题:①为什么做第一个实验时,小木棍与纸杯脱离,而第二次实验中纸杯一并被提起?②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③同学们能否通过这个实验总结出摩擦力的概念?
第三个环节,教学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再次以多媒体播放图片,图片的内容包括:①推动一本书和一张桌子;②在冰面行走和马路上行走;③汽车速度与刹车距离;④汽车轮胎和自行车轮胎的对比。展示图片后提出问题:对比、分析图片,想一想,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随即进行演示实验:将木块置于讲桌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如何测试摩擦力的大小?
第四个环节,分组讨论,了解生活中摩擦力的存在和应用。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将学生分成数个小组,让各小组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说一说生活中存在哪些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课堂最后利用多媒体播放两段视频:①电影《鬼子来了》中潘长江所饰鬼子,踩在倒了豆子的地面上滑倒摔跤的情景;②搬油桶,“移”重于泰山,“滚”轻于鸿毛,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课知识的印象。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实践 反思
目前,初中物理实验主要分成两种类型: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两种类型的实验都各自有特点和相应的作用,比如说演示实验现象呈现的直观性,而学生分组实验对于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新颖性和小组同学间的协作性等,由此可见,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实验,都是无法用其他形式替代的,当然我们不仅要以实验体现物理学的精髓,还要在完成实验教学实践之后有所总结和反思。那么,我们在物理实验教学实践之后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总结和反思呢?
一、从实验原理角度进行反思
根据实验原理进行反思,尝试通过对实验原理公式的进一步变形,使实验设计的方案可能会更为简化,实验结果的呈现可能会更为直观。例如,我们在学习简单机械的内容、进行滑轮组机械效率分组实验时,如果我们反思一下实验原理公式,尝试通过数学变形使原理公式转化,此时我们只需要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物的重力和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两个物理量,通过观察直接作用在动滑轮上绳子的股数,即可测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从而简化了实验过程中物理量的测量,避免了测量带来的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趋近于精确。
二、从实验设计方案评价角度进行反思
引导学生思维向发散方向发展,寻求多种实验设计方案,然后对每种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反思,分小组讨论出它们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优化实验设计方案,最后选取最佳设计方案,这不仅有利于实验设计方案的完善,还有利于学生间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例如,我们在学习密度知识——“测量盐水的密度”的实验中,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学生至少可以设计出以下三种方案。
方案一:(1)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2)烧杯内倒入盐水称出总质量;
(3)把烧杯内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读出盐水的体积;
(4)计算。
方案二:(1)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
(2)把烧杯内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内读出盐水的体积;
(3)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
(4)计算。
方案三:(1)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
(2)把烧杯内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盐水的体积;
(3)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
(4)计算。
对于上述三种实验方案,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和反思,再由每个合作学习的小组陈述小组的观点。
三、从实验现象的呈现这个角度进行反思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反思,可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例如在进行串、并联电路实验教学过程中,两灯泡串联时,我们发现一只灯泡亮,另一只灯泡暗,从而引起学生的质疑,这时我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反思,可知决定灯泡亮暗的是灯泡的实际功率。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相等、功率的大小取决于灯泡电阻的大小可知。一亮一暗是因为两只灯泡的电阻不同,亮的灯泡电阻大,暗的灯泡电阻小。通过对上述现象的反思,使学生加深了对决定灯泡亮暗的因素是实际功率、而不单是电流或电阻大小的理解。
四、从实验规律的归纳总结这个角度进行反思
在教学物理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提醒学生应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分析实验的条件和实验现象的变化,总结实验规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和应用。例如,我们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把“形光源”放在两倍焦距以外;把“形光源”放在两倍焦距点;把“形光源”放在一倍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把“形光源”放在焦点以内,分别在凸透镜另一侧光屏上观察到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等大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正立、放大的虚像。然后根据在上述实验演示过程中所呈现的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反思,总结出如下规律:
(1)物体由两倍焦距向焦点靠近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
(2)物体由两倍焦距向焦点靠近的过程中,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3)两倍焦距是成放大与缩小像的分界点,一倍焦距是成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
通过实验操作呈现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出以上规律化的知识,最后呈现给学生简单明了的规律化的结论,学生印象会更深刻,并且为学生运用此类知识奠定了实验基础,从而培养了学生解决同类问题的能力。
五、从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角度进行反思
初中物理实验是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技能提供基础的,所以在初中的每一个实验都有其自身操作的注意事项,我们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逐步引导学生围绕实验注意事项进行反思,认清错误操作的危害,从而在思想上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要求,为顺利完成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物理 教学 反思 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可以成为一个名师。”的确,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主要措施,借助于反思,教师可以明确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更需要加强教学反思,初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对物理知识相对比较陌生,而且物理知识面进一步拓宽,为物理教学增加了难度,因此加强物理教学反思,对提高学生成绩、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1 教学反思的内容
1.1 反思物理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的的是为了培养物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培养对物理学的终身钻研精神,并通过物理学的研究来实现人生理想,实现对国家民族的振兴。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否偏离了这个目标。
还要反思教学方式中新理念的运用,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认为物理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合作、探究,而不是教师的教,因此必须反思教学中是否有旧瓶将装新酒的情况,是否有冠以新课改之名,行旧教学之实的现象。
1.2 反思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包括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教学技能等内容。因此反思教学设计需要从多角度进行。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要转变学习方式,转变教学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学方法必须为提高这些能力而服务,教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高效、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发展等。例如:
教学过程也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程序也是知识,合理科学的程序有助于提高效率,发展能力,物理教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由浅入深,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体现了物理学的知识等。
1.3 反思教学效果
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学效果有两类,一是近期效果,表现为学生的成绩,一是远期效果,表现为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对物理学的热爱、对物理的探究和实践能力,如果教师急功近利,必然采取杀鸡取卵式的教学方式,而忽视对远期效果的重视。因此教师必须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做到近期效果和远期效果互相兼顾,尤其要重视远期效果,因为近年的教学实践从教师到学生都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急功近利的浮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1.4 反思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倡导新型师生关系,再也不是从前的师道尊严型的师生关系,也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中的首席。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反思自己的角色定位,是传统的沿续,还是真正转变了角色,改变了师生关系。这种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教师俯下身子对学生,而是把学生还原为成长中的人的角色,同时通过这种方式转变,让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体验民主意识。
2 教学反思信息的来源
教学反思的方式多种多样,反思信息的来源也有多种,反思的方式是比较多的,常见的反思方式有以下几种:
2.1 课堂观察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学生的学习表现都在课堂中反映出来,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发现学生的各种不同表现,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观察课堂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观察学生的表情,观察学生手中的动作,观察学生的眼神等。
2.2 师生交流
师生交流也是了解学生的重要渠道,包括课内交流和课后交流,当然教师要真正转变教师角色,与学生平等相处,师生交流才会有实效,学生才会信任教师,向教师说实话,教师才能得到真实准确的信息。课内的教学互动,课后的师生交往,这些都是了解学生学习的渠道。
2.3 作业反馈
作业是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的巩固和检测手段,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习惯都会程度不同地表现在作业中,教师在批阅作业时都会发现学生的学习表现,因此教师要善于记录作业问题,及时总结,由作业引起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学生作业的中各种错误都是学生学习的直接表现,只要认真总结记录,就能发现学生学习中规律性的东西。
2.4 案例分析
学生学习的个案,许多具有代表性,包括某一学习环节的案例,也包括具体学生的案例,分析学习案例,既可以总结经验,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指导,也可以总结教训,为下一次教学提供警示。例如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个别学生特别喜欢物理或不喜欢物理课等。
2.5 试卷分析
学生的检测试卷也是发现学生学习问题的主要渠道,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养成情况、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都会在试卷中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在阅卷中要及时记录试卷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2.6 实验表现分析
学生的物理实验是学生物理综合能力的集中表现,学习中的问题、以及学生平常的习惯、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会在学生实验中表现出来,例如:学生在实验中是否积极动手,大胆参与,是否对实验要领掌握得准确,是否有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对实验中出出的现象如何分析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反馈内容。
2.7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更直接全面的反思措施,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习惯已经比较熟悉和了解,就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调查题目,为反思教师提供更直接的依据。
1课后反思的内容
教学课后反思要围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
1.1教W内容方面
(1)确定教学目标的适用性;
(2)对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做出判断.
1.2教学过程方面
(1)回忆教学是怎样进行的;
(2)对教学目标的反思: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对教学理论的反思:是否符合教与学的基本规律;
(4)对学生的评价与反思:各类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
(5)对执行教学计划情况的反思:改变计划的原因和方法是否有效,采用其它的活动和方法是否更有效;
(6)对改进措施的反思:教学计划怎样修改会更有效.
1.3教学策略方面
(1)感知环节:教师要意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自身密切相关;
(2)理解环节:教师要对自身的教学活动与教学理论、行为结果与期望进行比较,明确问题根源;
(3)重组环节:教师要重审教学思想,寻求创新策略;
(4)验证环节:检验新思想、新策略、新方案是否更有效,形成新感知,发现新问题,开始新循环.
2课后反思的重点
2.1思成败――写得失
一节课下来,课堂教学抑或超乎所想的顺利,抑或不尽如人意.一堂课可因教师一句幽默奇妙的导语而使课堂气氛空前活跃;也可能因教师一个手势、一个眼神而令故事情趣大增;可因一种新教法的采用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或因讲得多而学生兴趣全无;也可因一个环节的遗漏或疏忽而走错路、走回头路等.再者,“因”与“果”是相互作用的.所以,不管是得是失,教师皆应实话实说,将其记录在案,以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安排更周到、操作更自如,少走弯路、不走回头路.
2.2及时反馈――写师、生
教与学是两种个体间发生的知识传递关系.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则为学习主体.教师的情绪、教师的举手投足、教师对教材、对学生对教法了解的程度等都直接作用于学生,影响着课堂气氛与授课效果.相反,学生的注意力情况、学生的疲劳状态、学生的知识差异等也反作用于教师.两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彼此牵制,影响着课堂效果.例如,在八年级物理“大气压强”的教学中,先设计了几个问题引发学生猜想,如把一个乒乓球放在漏斗口,从细管向乒乓球吹气等,使学生依据平时的经验引发猜想,然后实际操作,从简单的实验现象得出流速和压强的关系,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在反思中要思考回想教师、学生是否达到教学设计的情感状态,有没有更有效的途径发展新课标提倡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鉴于此,课毕就该及时反馈,将课堂上师生表现与授课质量进行及时分析、综合登记,以帮助自己在日后备课、授课时能对“师”与“生”的情况作更全面的分析.
2.3综合比较――写教与学
教学反思记录应该是说课的外延,它与说课互补.形成一个完整的“说课――备课――授课――写教学反思”的程序.一节课过去了,教师教法应用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学生学习积极性如何,与教学要求是否相符,这都是实际操作中常出现的问题.如在讲授压强时,通过练习让学生从中了解密度均匀、高度相同、粗细均匀的物体在平面上产生的压强与其底面积无关.这样,在液体压强的教学中,对液体压强的大小与液体的高度和密度有关,而与液体的多少无关的认识有了一个铺垫的作用,对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也有了一个说服作用.教师应及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把影响教与学的原因综合归纳出来,记录在教学笔记中,日积月累,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2.4扣准要点――写特点与实际
在平时的教学中,上一节好课不容易,一节课要面面俱到更不可能.一节课能有特色,能有个闪光点,能有一种值得借鉴的好做法,就算是成功.所以在教学反思中就可以把闪光点扼要地记上,写下该节课之特点,有重点有选择地采用教法,设计教学程序,做到一课一特色,课课有特色.如功的概念理解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但教材编排时将该内容放在了这一章的第一节,先认识功,再学习机械能,让学生的学习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在借鉴了以往授课的经验中,将机械能的学习置于本章的开始,先认识了能量,然后引出物体具有了机械能,我们就说物体做了功,使概念的出现有章可循.因此,有益的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学创新有了智慧的沃土.
2.5捕捉灵感――写遐想
笔者常有这样的感觉:上课时原本没有涉及的内容,因实际需要或灵感的涌现而穿插其中,结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讲者绘声绘色,听者津津有味,课堂顿时充满勃勃生机.它能帮助我们拓展思维空间,引导自己与学生进行遐想,并徜徉其间.这样愈是多想,想得愈是透彻.所以教师应及时把诸如此类的小插曲(幽默的谈吐、实验中的亮点……)所产生的效果,记录在教学反思之中,用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同样,对于课堂中节外生枝的实例也应及时记录,吸取教训.
3写好课后反思要注意的问题
3.1要有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积极投身于物理教学改革的大潮中
改革本身就是一种新事物,每时每刻都有新现象、新动向、新问题.正是在探索新生事物的来龙去脉中,把握其发展态势.在深入探索之中,我们才能获得体验,才能感到有言可发,并在总结探索中提升出新的规律.
3.2要想有所发现,还必须拓宽知识面,增加知识底蕴
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学、教育学的基本知识,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以及教改成果,还要学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新知识奠定基础,否则将很难有所作为.
3.3要勤于动脑,善于思考
在上完每节课后都要进行反思,反思一节课的成败得失,并及时做好记录.课后的教学反思,虽然点点滴滴,但它来自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出自于教师深刻的思考,是教师的真切感受,因而是非常珍贵的.
3.4要善于总结,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要经常看自己所写的教后记录,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探讨,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方法,抛开肤浅的、表面性的东西,注重对现象的揭示和规律的发现.
3.5写教学反思记录,还要做到持之以恒
一、激励性表扬是后进生进步的关键一招
不少学校因为有后进生,采用了补课的方式,这自然没错,但一边补差一边还在不断地批评,这就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实践证明,这样的补差效果绝对不好。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告诫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勤奋的脑力劳动者,是祖国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儿女,是一个有着高尚的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美的人。”他还说:“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上的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解读苏氏这两段话,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尊重初中后进生,让他们享受到一个学生应有的尊严;表扬他们,让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学好,这种思想上的“补”是最好的“补差”。我在教学中,不断采用激励性表扬这种看上去最平常不过但也是最为奏效的方法,使不少后进生大踏步地前进。激励性表扬可体现在教学的多个层面上,比如课堂上的即时性表扬。有一次,我在讲《光的反射》时,发现后进生王某某无论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还是平面镜成像原理,他都一直全神贯注、积极参与讨论,我当即给予了表扬:“今天大家上课都非常认真,但我要特别表扬一个同学,这个同学如果能一直以这样的态度学习,他的进步之快将是令人惊喜的。他不是别人,就是王某某。”不多的几句话给了他很大的鼓舞,以后我经常这样表扬他。期末考试,他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反思笔记中,我这样写:“王某某的进步让我看到了平时补差的另一种方式,就是补信心,学生只要有了信心,学习成绩肯定能上去。”在作业批改上,我也常采用这种激励的方式,对在书写、解题过程及正确率方面有进步的学生,我从来不吝啬表扬的语句。
二、主体性凸显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体现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至少要做到两点:第一,教师的角色转换。新课标下的物理学科规定了其内容标准中的大部分知识都是以学生参与活动、动手实践的方式呈现的,而不再以结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作为教师,应该牢牢地把握住这种知识呈现方式的机遇,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到探索和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解决问题的多种技巧以及科学的态度和精神,而不再是自己在讲坛上喋喋不休、口若悬河。第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物理学科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授课中强调“通过实验”、“通过探究”、“通过观察”真正去动手体验、注重体验的过程,这是主体性凸显在课堂教学中的关键一环。有时,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还鼓励学生到图书馆查阅,到互联网上收集,甚至进行社会调查。比如学习《光的折射 透镜》,我先让学生上网搜索有关资料,包括视频,使他们形成初步印象,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质疑、讨论,大家发言踊跃、热烈。课后笔记里我这样反思:“《光的折射 透镜》这一课采用了网上预习的方式,其效果之好出乎我的意料。可见,课堂是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学习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教师、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介但不是唯一媒介,构建以课堂为主的开放式、多渠道的学习模式,对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树立终身学习的习惯有一定的意义。”
三、兴趣性学习是有效性教学的永远举措
关键词:初中物理 力学教学法
近几年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对力学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我来谈谈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要以生为本初中物理力学是物理学科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大部分学生认为较难的部分。
近几年中考中,物理力学分值也占据较多,同时它是学生学习高中物理力学的铺垫和基础,也是学习一些专业技术知识的必备知识。然而现在初中学校学生在学习这部知识内容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部分学生在进入物理力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学习畏难情绪、茫然、学习兴趣下降;学生没有学到应掌握的物理力学知识或学生没有有效地学好相关的物理力学知识学,教师教得辛苦而成为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课堂教学。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初中物理新的教学理念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实施,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科学思想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各方面都得到发展,这实质上就是以学生为本的重要要求。分析初中物理力学新教材编写体例,其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强调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加强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联系生活、联系社会,突出科学、技术、社会变化的观点,与原教材相比,都十分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因此,生动活泼,简明轻快,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力学教学应当是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出发点与根本的要求。
二、初中物理力学教学以生为本的理性思考当今世界,是一个科学和人文由分野走向整合的时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恰如人类文化的双翼,科学精神是人类探索自然的条件和动力,人文精神则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法宝,也是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它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巨大的帮助。因此,初中物理力学教学,一是要切实重视演示实验, 从“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二是要认真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三是要充分发挥教材中“小实验”的作用,训练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四是要不定期地开放实验室,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教师要从从全局观点分析力学部分教材,揭示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三、初中物理力学教学以生为本的实践探索
1、教师要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现在初中学生学习的科目繁多,各科作业也很重,学生每天平均自习的时间只有2至3小时,学生感到做作业都来不及了,没有时间安排时间阅读教材。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改变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作业题应少而精,精选典型习题指导学生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过程中探索其规律,使自己在解题的实践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三方面根据物理教材的特点,加强阅读指导,要要求学生整章节的阅读,重要的句子、结论要求学生用笔划出来,对一些叙述较复杂的段落还要给予分析解释。教师可通过谁是受力物体,浮力的大小和方向以及在什么情况下才有浮力等提出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原理”的实质,而不致于去死背条文。
2、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逐步培养自学能力。在初二开始上物理课时,要向学生提出“以课本为主,课前要预习,要学会读书”的要求,为了帮助学生学会读书,还要特别向学生提出预习时应注意了解的内容:①看完一节(或一段)课文后要了解这节(段)课文讲了什么物理现象某个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说明什么问题?②这一节(段)讲了几个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些概念和规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有哪些实例?③在阅读课本过程中还要经常提些“为什么?”用什么方法解决?④看完了课文后,有什么不懂,不理解的问题,并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带着问题学,以便上课时认真听讲,或向老师提问。如上《摩擦力》这一节课前列出以下提纲:①什么叫做摩擦力?什么叫做滑动摩擦力?是否两个物体只要接触,就一定有摩擦力?②在实验中为什么要强调木块在木板上要做匀速运动?为什么由弹簧秤读出拉力,就知道了木块和木板之间的摩擦力?③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通过预习提纲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帮助他们有的放矢的进行阅读,了解课文的中心要点,并逐步学会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从而不断的提高阅读能力。
3.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将静态变为动态生成,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把备课意图,即静态设置,通过教学手段动态生成为现实的每一堂课,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完成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努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蕴藏于学生中的巨大学习潜能开发出来,这是提高物理“力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4.教师教学可采用“双激励反馈式程序教学”。“双激励反馈式程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一要经常用“双激励因子”,即稳定有力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使之始终积极主动、兴致勃勃地接受和加工教学信息,并通过积极的思维使之内化;二要及时从高效运转的反馈网络中获取学生学习反应中的反馈信息,依次调整教学信息输出的强度和方式,使教学作为一种信息传输系统,始终稳定于高效的运转态,从而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一、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搞清物理要领的形成过程,讲
清物理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
这一点我始终很清楚,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在我们的生活周围,物理现象随处可见。在各行各业生产实践中包含的物理知识、物理原则也极为丰富。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物理学更是一马当先。因此在课堂讲授中,我会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1:在以往的初二的引言课上我每次都会举些典型的例子去证明物理的无处不在,和对我们生活的巨大影响和作用,但连续两年我都重点举了一个磁悬浮列车这个特别贴近我们生活的例子。如果是前两年说这个例子,可能因为比较符合时代特征,学生还比较爱听,但第三年再举同样的例子,虽然学生不是同一批,但自己也觉得讲起来会有点索然无味的感觉,我想学生肯定也会感觉到没有新鲜感。所以,我趁着这次教学改革的机会,首先在这节课的选例上进行突破。在课堂上又增加了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微波炉和到处可见的条形码的例子,由于提到了学生很熟悉但又不了解的事物,立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瞬时活跃起来,很多学生又提出了很多身边的事物和现象,我也一一地耐心地给予解释,并赞赏提出问题的同学,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
二、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课堂演示实验直观再现了抽象的物理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做演示实验,除了课本上必做的演示实验外,还应当善于观察、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物理原则,设计一些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2:在讲解初三“物体的沉浮条件”这一课时,需要做两个探究实验,一个是让本来沉于清水底部的鸡蛋浮上来,另一个是让牙膏管浮上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联系改变浮力的两个因素,从而理解可以通过增大液体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来增大浮力。起初我觉得这两个实验很好理解,而且实验室也不会配备这样的实验器材,所以我想就这样讲讲算了,可后来自己在家做这两个实验时觉得实在太好玩了,学生肯定也会很感兴趣的,所以就带了家里的鸡蛋、盐、空的牙膏管,兴致勃勃地带入课堂,果然实验效果很明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教学目的在很自然、很轻松的环境下就达成了,这样的教学效果真的让我很惊喜。
实验1:教材八年级下册第92页,实验要求判断浸入水中的石块或金属块是否受到浮力?
实验2:教材八年级下册第94页,实验要求对装水的塑料袋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力,并观察浸入水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
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1:教学中如何提高实验现象的显著性?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教师反映:金属块浸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不明显,是弹簧测力计的问题,还是金属块受到的浮力太小?
问题2:教学中如何消除学生认为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这是学生存在思维定势,前面学习密度的计算是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比,学生往往会据此判定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也与物体的体积和密度有关,而不是与浸入的液体密度有关。教学中,必须用实验事实来向学生证明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无关,要选择相同体积不同密度的材料来做实验,那么如何选用材料呢?
三、对于浮力实验教学后的反思
问题1的解决,定性推论:观察浸入水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变化幅度即受到浮力大小与原示数大小的对比,与浸入物体的密度有关。教材94页实验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即浮力大小基本等于原示数大小,或者说弹簧测力计示数变为零。可见选取合适密度的材料对实验现象的显著性有影响。
结论:选取密度在1至5之间的物质,但实际生活中哪些物质符合要求呢?
问题2的解决,使用相同体积不同材料的物体。通过实验证明:物体的密度不同,但体积相同时受到的浮力大小相等,浮力与该物体自身的密度无关。需要选取密度在1至5之间的物质。
四、密度在1至5之间的物体
制作密度在1至5之间的物质,笔者想到了一个办法,用铁皮罐和酒精喷灯熔化白蜡,熔化后倒入纸盒凝固,因为白蜡熔点低,硬度小,容易加工。但是白蜡的密度小于1怎么办?联想到金属合金的方法,可在熔化的白蜡中掺入铅粉(也可用铁粉等)。
用反推法来测算,先从演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开始,我校使用的是5 N量程的演示弹簧测力计。实验的物体重量确定为2 N左右,质量不超过200 g。将铅粉掺入熔化的白蜡中,做出密度为5左右的物质,同样方法做出密度为4和3的物质。为了区分不同密度的“蜡块”,需求加入颜料。做好的“蜡块”需要再测定一下密度,不一定是整数,但这种做法能调整密度的大小。这一思路源于经典故事《阿基米德鉴别皇冠》。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研课活动反思;探讨教与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350-01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是物理教研组进行教研活动的主阵地,是体现物理教育教学课程标准是否落实的解读场,也是新教师、老教师重要的工作场,更是观摩教学能手教学和交流教学信息的平台。不过,所谓的物理教研课,见到的、交流的、亲历的无非是浅白的评课的客套话,比如,本节课教学构成合理;或者教学内容恰当;或者不拖堂;或者教学手段使用到位;或者对教材的剖析有见解;或者听了xx老师的课受益匪浅,学生也有收获;或者这节课上得幽默、从容,语调平缓,教学素质高;或者教学问题设计好,有张力,分析透彻,逐层深入,引导得好;或者本节课准备得充分,研究深;或者备学生备得好;或者对中考知识点训练得好;或者教学内容实战性强;或者讲练结合,当堂训练不够;或者给授课者一些建议(缺点):表扬学生多点,发现学生亮点;鼓励学生思考,前半节课气氛不活跃,少了点幽默;提问时,引导学困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好学生多分析解题思路……从物理研讨课来说,我非有话可说、非有话想说――
教研反思一:物理教学有效性最终落实在课堂上
没用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是靠实战性知识来做保障的。在教学的评价反思中学会教学,而实现教学持续成功的机制在于建立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学研究的集体。像公开课作为课例的研究,逐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学的专业化能力发展。
那么公开课研究什么呢?我认为首先就是强化授课者的自我反思,听课者合作交流看法,缩小教学水平的差异,共享资源。其次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才能够改进教学工作,努力达到先进的教学理念,共同关注教学行为,引领公开课经常性的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研反思二:以公开课(课例、案例)从教学问题出发,引导学与教的方法探讨
公开课后,以问题开始,使问题引领学生的学习与研究教学行为的改进。比如,问题:汽车在长100千米的公路上行驶,前50千米的速度为6米|秒,后50千米的速度为4米|秒,则全程在这100千米公路上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讨论:由前50千米的路程和速度可求出前50千米的路程所用的时间,同样可求后50千米的路程所用的时间,从而求出全程所用的时间,最后由全程的路程和全程的时间可求全程的平均速度。即,t前=50千米|u前,t后=50千米|u后。从而,t全=t前+t后,可得:ū=s全|t全
所以,t前=50000米|6米|秒=25000|3秒,t后=50000米|4米|秒=12500秒。则,ū=100000米÷(25000|3秒+12500秒)=4.8米|秒
以此例研讨与反思:上例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综合法。它是循因导果的方法。教与学的方法应该是引导学生先通过相应的已知条件解决一个问题,然后把解决的问题当成新的条件,与另一个相关的条件一起再解决一个新问题,直到解决所要的问题。
每教学一个物理问题都应该教给学生的解题策略。因为良好的解题策略能够引导学生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能够拓宽思路,能够通过发散思维克服思维定势,能够善于通过问题进行转换,等。这样的物理教学,有意将解题策略提炼出来,能够引导学生养成解题思维过程中进行归纳、总结,举一反三地掌握其它解题策略。
教研反思三、研究在人,成功在心
许多的物理问题可以运用数学原理进行解决的,只是大多数的教员没有在意研究。比如比例法是一种数学处理的方法,此法可以简化为运算过程。该法的使用分为几个步骤:第一,分析物理过程;第二,列出方程;运用除法;消去未知量,得出所求物理量的表示式;代入已知条件,最后求解。例:
一个物体完全沉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4牛,现将它完全沉没在煤油中,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少?(ρ油=0.8×103千克|米3)
讨论:如果运用常规的物理解题方法--阿基米德定律求物体的体积,再运用该定律求物体在煤油中的浮力,所求出的体积不是整数,并且计算过程繁琐。而采用阿基米德定律和数学比例法是比较简便的。物体两次都是完全沉没,它所排开水的体积与排开煤油的体积相等。所以,根据阿基米德定律:
F水=ρ水gu排,F油=ρ油gu排,两式相比:F油|F水=ρ油|ρ水,即:F油=ρ油|ρ水・F水。代入数值可得 F油=3.2牛。
还有反证法的运用,也是解决物理问题决定以后简单易行的方法。反证法在解决物理问题一般地经过假设、归谬、结论三步骤。
例如,将0℃的冰水化合物放到0℃的房间里,冰与水都不会发生变化。请解释。
讨论:假设冰与水发生变化,那么有两种可能,即冰熔化成水和水凝固成冰。如果冰熔化成水,就要从房间吸热,冰与房间有温度差,房内的温度要高于0℃,这与已知房间温度是0℃矛盾,假设不成立;如果水凝固成冰,水要向房间放热,水与房间存在温差,房间的温度要低于0℃,这也与已知房间温度为0℃矛盾,假设也不成立。所以,0℃的冰水混合物放到0℃的房间里冰与水都不会发生变化。
教研反思四、针对中考复习应该系统化地研究和设计每一个知识块的训练题组
一般地,中考复习公开课大多是取用现成的中考复习训练题进行复习指导,这样的方法不能够因地制宜地切合实际本地学生的情况,所以,设计本地化的知识块训练题,遵循实情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化的进行,使学生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中考复习地。如:针对《浮力》的知识点设计的训练题。
将体积是60厘米的长方体(实心)沉没在酒体里,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大?
如果用弹簧秤拉住该铁块使其悬在酒体中,则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
如果将弹簧秤匀速往上拉,直到铁块全部露出水面,在这过程中,弹簧秤的示数和铁块受到的浮力将如何变化?
如果长方体铁块能够悬浮在酒体中,那么其空心部分体积是多少?
若此长方形空心铁块下表面受到酒体向上的压力为17.9牛,且上表面的面积为100厘米3,那么其上表面距液面距离是多少?
若将次空心铁块放入水中,它将处于什么状态?如果使其能够悬浮在水中,应该将其空心部分注入多少克酒精?
如果将此空心铁块分别放入三种液体中,试比较三种液体密度的大小。
教研反思五、物理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物理问题一题多解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元素。通过一题多解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不满足常规的解题方法,而是通过发散思维、另辟蹊径,寻求多解和妙解。如:
一铁球质量为186克,体积是32厘米3,问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ρ油=7.8×103千克|米3)
解法一,设此球为实心,由质量、体积求密度。
ρ′=m|u=186克|32厘米3=5.8克|厘米37.8克|厘米3)。
所以,此球为实心。
解法二,设此球为实心,由密度、体积求质量。
m′=ρu=7.8克|厘米3×32厘米3=249.6186克。
解法三,设此球为实心,由质量、密度求体积。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物理 教学反思
新课程要求下担任初中物理教学决不能只当“教书匠”,照本宣科教教材,而要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吸取经验,取长补短,与时共进。如果物理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教学中的研究成果,又对自己的教学不做认真反思,则教学过程只能是一潭死水,根本不能达到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下面谈谈自己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反思。
一、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只讲知识、题海战术的结果往往是学生理解不深刻,掌握不到位。
二、注重教学目标的反思
物理教学中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是现代教学理念和新课程观的具体化,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关键,新课程教学目标具体可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设计要全面、系统、具体、科学,层次分明,可操作性强,且制定的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目标从根本上体现的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理念。教师职责不在是单一的“教书匠”,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组织者。在长期的物理教学中,只有更新教学理念,从传统的教学目标转向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定位、教师的主导角色的定位;也是认真实施新教材、切实提高物理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前提。
三、注重教学内容的反思
教师的授课必先确定授课的内容是什么,重点、难点如何把握,时间和内容如何合理的分配。但在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深度与浅度相差悬殊,师生互动交流并非融洽,教法与学法相脱节的现象发生。通过对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课后反思,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可对下一知识点的教学产生催化的作用。如我在讲授八年级“压强和浮力”一章的内容时,在讲授压强时,通过练习让学生从中了解密度均匀、高度相同、粗细均匀的物体在平面上产生的压强与其底面积无关。这样,在液体压强的教学中,对液体压强的大小与液体的高度和密度有关,而与液体的多少无关的认识有了一个铺垫的作用,对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也有了一个说服作用。
四、注重教学方法的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要特别注重学法指导,根据新教材的特点,学生情况,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降低要求,加强辅导,多鼓励,绝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遗忘的角落”。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要不断学习新的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转变角色。改变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还应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等等。
五、注重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要不断与时俱进。在物理教学中教学行为长期墨守陈规,不反思不总结不更新,教学效果就会体现低效无效。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要进行经常性反思,但在反思教学行为时仅仅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还需要有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以教学理念为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六、注重教学基本策略的反思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要对物理课案例研究,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例,是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有效教学,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以学生得益的多少为评价标准,以学生能力的成长为目标。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没有现成的教法和学法,需要我们广大的物理教师共同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一
早在1910 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似乎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当代标准。何谓教学反思呢?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而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二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那么,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物理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高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
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因而我在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先介绍了这个定律的发现过程:它起源于16~17 世纪西欧的哲学家对宇宙运动的哲学思考。
三
新课程下物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和新课程改革“亲密接触”了几个年头,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栽过不少跟头,也走了不少弯路,在科学探究的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教学操作不到位,影响了课改精神的落实。
(一)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采用科学探究模式。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但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有些老师一“探”百了,将所有的教学内容采用科学探究,让学生去探究,费时费力,没什么效果。
(二)花样探究,忽视探究的实质性。
新课程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比较多,然而,在新课改的课堂中,时常出现这样的情景,凡是遇到探究,总是由教师抛出问题,前后座位的四个学生立即训练有素地围成团,开展分组讨论,也不管小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合适,问题是否有讨论的必要,也不管学生的讨论是否已经结束,接着就由各小组派代表让学生发言讨论的结果。
如此的讨论,如此的“探究”是否达到了预设的效果?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是否真正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必。虽然课堂显得热热闹闹,但只是一种形式与花样,是缺乏实质性意义的合作探究。
(三)崇尚探究,无视接受性学习的优越性。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转变学生“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这表明我们的教学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但由于教师理解上的偏差,课堂上出现了教师该讲的不敢讲,该提炼的不提炼,该评价的不评价的现象。
(四)曲解科学探究,轻视教师指导作用的合理性。
1.处处除障。一些教师一边想搞探究教学,一边又怕学生不能探究,应学生探究之前设置解决问题的路标,学生“途中”走“弯路”或“迷路”时马上提醒或暗示,或干脆为学生准备一切,从学具、配套设施规格及至操作步骤、注意事项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或规定。
2.置之不理。一部分教师布置了任务,学生在独立探究或合作探究后,就袖手旁观,即使走下讲台也很少参与学生的指导,更以为这是“放”,他们生怕自己的点拨会影响探究的效果,于是任其发展,使探究活动如天女散花,毫无目的。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不是不要教师指导,在教学中教师要负担起管理和调控职责,当然,那种处处设路标的方法自然不可取,因为这种探究会影响学生的原创思维和探究思路,久而久之,不利于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
(五)多媒体替代所有的探究性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
多媒体教学虽有许多优点,正因如此,所以很多教师就把所有教学内容制成课件,课堂上不用黑板和粉笔,只用鼠标点击,整个教学过程全部用多媒体展示,教师是放映员,学生是观众,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培养,多媒体成了新型的填鸭工具,失去了运用多媒体的意义。
二、科学探究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要注意科学探究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的区别。
科学探究的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科学探究教学不仅强调学生的思维活动,还强调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强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启发式教学的师生交流是单向的,目的是得出明确的结论;科学探究教学的师生的交流是双向的,而且还提倡生生交流,学生的猜想与实验设计是发散的。(3)启发式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科学探究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是,两种教学方法都重视强调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可以认为科学探究活动是在启发式教学活动基础上的飞跃发展。
我们必须注意到,“科学探究”作为物理课程的内容和学习目标,不是独立于科学内容之外的,而应该是落实到科学内容各主题的学习过程和各个环节中。离开科学内容,空谈科学探究的教学是无任何意义的;我们必须以科学内容为载体,来组织科学探究活动。因此,在把“科学探究”作为物理课程的内容来理解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科学内容标准有深刻的理解,弄清各科学内容标准的要求,从而确定哪些内容应该是我们用做科学探究教学载体的内容,在这一载体的教学中,对科学内容和科学探究各有什么样的基本要求。在课程标准中,与科学探究有关联的科学内容,其内容标准的描述,有两种要求,一种是仅有体验性要求的科学内容,如“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这种要求我们可以理解为重在“探究过程的经历”,不要求得出肯定的、一致的科学结论。在这样的科学探究中,教学重心应该是强调探究过程的经历及科学方法的学习,重视科学探究各要素的认知性,技能性学习目标的落实,重视探究方法的摸索、积累与训练。另一种是既有体验性要求,又有结果性要求的科学内容,如“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我们应该理解不仅要重视探究过程,还必须得出科学结论。在这样的科学探究中,我们的教学重心应该在强调以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为主导的同时,还必须突出知识的获取过程,在对探究结论加以分析、论证、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作为“知识与技能”的相应目标加以掌握。
(二)探究活动应允许学生出错,不追求活动的完整性。
由于器材、环境、知识水准、操作技能等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误差较大。教师若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会大有益处,切不可轻率指责、否定。同时,课前分组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状况,活动过程中及时组织交流,以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从而学会携手合作以实现活动目标,当然,课后的补救也是必要的。对探究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小组或个人,教师应提供再探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方法,完成探究,消除失败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对于共性的问题,教师要采取恰当的措施补救或提出新的探究课题。这很正常,正视问题或错误,才有改进和创新。
在《研究串联电路特点》的一节课中,由于分组自主探究,学生的活动热情很高,八个小组中的五个都由实验数据归纳出了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特点。但是,有一个小组,实验数据几乎无规律可循,另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近似与电路特点相吻合。在交流时,由于受到有正确结论的小组的影响,后两个小组的代表说:“我们的实验数据显示: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中的电流基本相等;串联电路中各导体两端电压之和基本等于电路两端的总电压。”而实验数据出现问题的那个小组的代表交流时讲道:“我们小组的实验不能验证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猜想是否成立。”这种情况的出现非常正常,由于连接电路时导线接头处接触电阻的影响或操作不当,导致实验失败。考虑到本节课的时间有限,我只做了对三个小组探究活动的肯定和对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认可,先请同学们(包括实验结论正常的同学)就此实验现象自己分析原因,留待下一节课再交流、讨论。虽然教学进度被打乱,我还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来“善后”,但能让同学们动起来,积极地探究新的、更深一步的课题,这不正符合了我们教育的目的吗?利弊互化,关键在怎样看待、怎样引导。
(三)注重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1世纪是知识创新的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作为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科,更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循循善诱,想方设法优化学生实验,增强学生动手机会,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学完电学知识后,针对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电路故障检查),我让学生分组做了这样的实验:提供的器材有两节干电池、小灯泡、滑动变阻器、电流表一个、电压表一个、开关、导线若干。第一步,让他们连接一个电路,要求调节灯泡的亮度,并同时分析灯泡的电流和灯泡两端电压的变化情况。学生觉得很简单,很快做完了。第二步,用电流表和电压表验证你的判断,学生立即动手进行实验,不一会,也完成了任务。第三步,假如灯丝烧断后,电压表还有示数吗?先猜想后验证,学生来了兴趣,有同学猜想,灯丝断后,电路中没有电流,电压表肯定没有示数,有的同学已开始借别组的电池,打算烧断灯丝看看;有的同学干脆把灯泡从灯座上拿下来直接观察。结果发现,电压表不仅有示数,还比原来大了,滑片移动时电压表的示数却不变,开关断开时又无示数,发生这些现象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电压表的示数始终等于电源电压呢?能否利用这种现象来检查断路故障呢?等等,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确定方法、探究原因、寻找结果。
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处于自觉主动的地位,在错误和失败中总结经验,提高认识,取得成功,这种成功不是老师启发的结果,而是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的结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问题情景的设置中,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用新颖的事例,超乎寻常的问题点燃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进行“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教学时,设置这样一个情景:“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放着一个50㎏的大钢球,一只蚂蚁能将它推动吗?学生看到这个问题后,有的说蚂蚁力气太小不能推动,有的说表面是光滑的能够推动,有的则是陷入冥思苦想之中……思维的波浪此起彼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当探究结束时,再让学生回到这个问题时,学生必然能够回答的非常好,这样既能让学生感觉到探究的结果有用,又能起到首尾呼应,不否定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通常学生对课题的猜想和假设难免有错误之处,教师对他们提出的猜想或假设不要轻易否定,更不能提出批评,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先让学生进行猜想,分组进行讨论,提出实验的理论依据,并设计出实验方案。猜想的结果各种各样,有些实验方案的幼稚程度本人都无法理解,但至少可以肯定学生进行了思考。对此我们不做任何的评价,而是让他们通过实验去认识,当他们通过自己做或观察演示实验后,就会自我修正错误的认识,无疑要比教师讲解印象深刻得多。
(四)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学习中,多数学生只注重物理基础知识学习,忽视学习过程中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造就具有高素质的新一代人才,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在复习电学知识时,我先向学生出示一个旧充电电池,它仍能向外供电,但上面的正、负极标志已模糊不清,就问学生,能否直接把它接在单放机或录音机上使用,有人说不能,有人说能,有人说会烧坏单放机或录音机,并就如何避免发生烧坏现象,学生展开了讨论,有同学说把电池的电压调到小电压,用电流表、小灯泡和电池连成电路进行试触,根据表针的摆动方向可判断电池的正、负极;有同学说,用电压表和电池连成测电压电路进行试触,根据表针的摆动方向也可判断;还有同学说,用电池给螺线管通电,旁边放一个小磁针,根据小磁针静止时指向确定通电螺线管的N极,再用安培定则确定通电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也可判断电池的正、负极。这样使用就不会发生烧坏现象。像这样适时地提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五)要符合实际,不搞花架子。
新课程强调科学探究的教学,一是因为科学探究的教学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因为以往的教学机械式的讲解、操练太多了。但是不能不承认在初中每周2~3课时的情况下,要完成课程标准里所规定的内容,如果完全用七个要素都要体现科学探究的教学,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其实也是不必要的。因为有些内容在初中根本就不适合做实验,例如光速的问题,初中就不能做实验,也不必做实验,让学生知道光在传播中有一定的速度,其值为多少即可。例如,有一位教师在上《光的传播》这节课时,首先指出,像灯能发光的这一类物体我们取名为光源,还有哪些物体是光源?学生回答:太阳、恒星、点燃的蜡烛、发光的水母、发光的螟火虫等。教师接着说:请学生们讨论,我们举的这些例子、这些光源能分成几类。在学生不知道分类标准、或者是分类方法,要学生讨论分类是不切合实际的。还是这节课,在讲光的传播时,提出光是沿什么路径传播的,要学生猜一下。这个问题在小学科学课中已经学过,所以这样的教学是不切合实际的。其实这节课重点要突出的要素是设计显现光的传播路径的实验方法。
在教学中要正确理解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七个要素。有些内容根本就没有实验,所以也就不可能涉及第3和第4个要素。其实课标中将科学探究按七个要素来划分,是为了方便学生了解和学习,但实际的科学探究,特别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究更多的则是涉及这七个要素的某个或某几个,或者说更多的则是探究的思想了。比如上面提到的进行光速问题的教学时,我们也能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举闪电与雷声的例子,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一架飞机从高空中飞过,为什么往往是先看到飞机后听到飞机声?让学生感悟光速比声速大得多,这也是探究式教学。因此,教学中一定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来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突出科学探究的思想,切不可机械地套用课标中的七个要素,搞华而不实的教学。
作者:张庆: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棋源中学,山西晋城048300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物理;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传统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弊端日渐凸显,无论是在教学效率上,还是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显然不能满足新课改的需求,因此结合新课改理念,对当前初中物理的教学进行反思是每一个教师必然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下面,便是针对这一思考提出的几点心得与体会,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初中物理教师的思考,从而在教师们共同的努力下,推动初中物理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一、革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前提
新课程改革从其根本上来讲,是一场教学理念的革命,要求教师从“应试教育”的理念转变为“素质教育”的理念,因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在教育的目标上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一个是追求素质的发展,一个是追求分数的提高,所以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必然要做出改变。的确,教育教学在不断发展,教师也要与时俱进,转变原有陈旧的教学理念,才能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而且,如果对教学理念的本质内涵进行分析,教学理念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指南针,教师在教学中的种种在外表现都受教师内在理念的影响,所以要让教师从外在的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尝试以更加开放和积极的眼光去看待教育的改革,并放眼到国内外,观察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和动态,了解自身在教学理念上存在的问题,从而在一个更加宽阔的视野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最终不断促进自身教学理念的革新,做到与时俱进。
二、改革教师的教学模式是关键
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一味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其结果则是培养了一批批“高分低能”的学生。显然,在素质教育时期,“分数”要退居到二线,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才是关键,因此对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已是迫在眉睫。至于如何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改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主”,要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多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开展发现、探究、讨论等认知活动,使教学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在自主的探究中掌握方法,提升能力。例如,“欧姆定律”是研究电压、电阻和电流三者之间关系一个章节,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猜想电流的大小由那些因素决定?或许有学生认为“电流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或许有学生认为“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但无论猜想的结果怎样,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的猜想和分析是最为重要的。
(二)注重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物理实验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必不可少。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是抱着“能演示不动手,能讲解不演示”的理念,将本该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理论化,这显然违背了物理教学的初衷。因此,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另外一个方向就是注重实验的教学。例如,在学习“探究物质的密度”这一节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利用天平、量筒等实验器材,去通过自己的探究和设计操作去测量教师所提供物品的密度。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更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所以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匪浅。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