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初中生品德教育范文

初中生品德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5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初中生品德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初中生品德教育

篇1

(一)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初中生进行品德教育尤其要注重知行统一。初中生年龄小,社会阅历浅,生活、学习等经验基本没有,这就需要有正确的认识来做指导,否则行为就是盲目的。同时,只有在行动中运用到和体会到的知识才能让学生更加容易记住和理解,也才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贯彻这一原则需遵循这样几点要求:首先,组织学生系统学习品德内容,促使他们提高品德能力;其次,是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样的实践锻炼,将认识落实到行为中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由道德概念通向道德信念的通道是以行为和习惯为起点的,而这些行为和习惯是充满深切情感并含有孩子对待他所做的事和他周围发生的事情的个人态度。”由此可以看出,要切实提高初中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必须组织初中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另外,教育者要坚持做到对学生知行统一的要求和评价。初中生独立意识增强,一方面渴望长大,凡事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一方面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因此,教育者要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在教导学生品德知识的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的行为,指导他们按品德要求做,并且善于克服急躁、冲动等错误的行为。

(二)品德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首先,品德教育内部要统一,形成合力。品德教育贯穿学校工作的始终,是全体教职员工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应将品德纳入其中,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思想品德认识作为工作的指标之一。其次,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要统一、外部形成合力。正如恩格斯所阐述:“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综合为一个总的力量时,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了“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要善于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沟通,消除差异,形成强大的外部合力,共同致力于品德教育。再次,品德教育要保持连贯性,前后形成合力。品德工作要顺利开展就得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上列举了几个方面。随着社会发展,我们还得不断吸收新的原则,更新原来的一些原则。

二、新时期加强初中生品德教育对策

(一)改进品德教育的内容

品德内容作为品德教育关键一环,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品德成功与否。首先要强调品德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所涉及的四大领域,即交往、责任、法律和关注社会,总体上的内容安排是考虑了初中生的身心特点的,但从表中明显感觉到各知识的断层,缺乏整体的内在联系,没有循序渐进地对学生思想进行感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打破书本的局限性,将知识横向纵向联系,并适时添加新的内容。其次,赋予品德内容新思想,如正确竞争观念的教育,体会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又如全球意识和观念的教育,让学生明白爱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行善与防恶的统一,我们要教导学生在见义勇为的同时要学会保护自己,做到见义智为。

(二)改进品德教育的途径

首先,我们要改进思想品德课教学。提倡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品德教育就特别重视它的实践性,教学的方法都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从具体现象和事例入手归纳教育理论。这样的方式才可触及学生的思想和灵魂深处的东西,而只有彻底理清了人的思想,理论才可能在行动中化为现实。以中立的方式解读课本,以第三方的视觉来阐释其观点,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的去探索,判断和提出看法。教师就是指出片面的不足的地方,并为改进提出更好的建议,最后回归课本,优秀的落到实处加以学习,不足的予以补偿甚至改正。其次,开展学校层面的活动,如红色旅游,可以带着学生参观烈士纪念碑,在放松身心的同时,思想品德意识也相应得到了提高。开展校园内的争做十好少年,将同学们在书本上学校的礼仪规范落实到行动中去。开展班级层面的活动,除了学校统一组织活动之外,班级也可根据自身班级学生的特点,开展有特色的班会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品德,做到知行统一。

(三)改进品德教育的管理

1.加强品德的常规管理,更新品德管理理念,品德管理者要树立“育人为本,品德为先”的工作理念,自身对品德工作要认真和重视起来,端正工作态度;完善品德考评制度,学校品德工作主要靠教师完成,加强对教师品德工作的考查力度,规范其品德行为。

2.引领学生自主管理,一一落实岗位责任制,切实将品德教育与自身行为相对比,找出应积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一周写一个总结与反思,同学之间也可开展互评互助活动,为对方找出做得好与不好的方面,针对不好之处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篇2

【关键词】西部农村地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5-0171-01

对西部农村地区初中教育,尤其是思想品德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于是,怎样抓好西部农村地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是摆在广大西部农村初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中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的关键时期,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修养的最佳时期。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未来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关系到国家的盛衰。对西部农村地区来说,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则直接影响西部农村明天的发展,影响缩小东西部差距的进程,影响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西部农村地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研究西部农村地区初中生思想道德现状,探求抓好农村地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方法。

篇3

如何在当前的农村初中学校进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一、看准机会,选择最佳时机,进行思想教育

老师若真正爱护学生,那首先应该理解学生感情,尊重学生人格,在平等立场上同他们谈话、交往,在交往当中寻找教育时机,只要班主任注意调查研究,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善于捕捉教育时机,教育工作就会更加主动、有效。尤其对后进生来说更为重要。

1、捕捉学生“闪光点”。对后进生来说,他们的心灵深处同样蕴藏着进取奋发的心理需要,都希望得到班主任的表扬与激励。班主任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后进生的"闪光点"的出现,而是应主动地抓住或创设条件,诱发后进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哪怕只是闪电般的那么一瞬间,也往往是后进生转化的最佳时机。

2、选准教育时机。在教育时机未出现时,班主任要耐心等待,当最佳教育时机到来时,要抓住契机进行教育,因为此时教育学生,最容易被学生接受,教育效果最佳。

二、与学生建立亲密的朋友关系

对学生有一份爱,再加上扎实努力的工作,与同学建立起了团结、亲密的师生之谊,那么他们有什么想法、要求就会主动找班主任谈心,寻求帮助,同时班主任也深入到他们中间,关心、了解每一个同学,师生关系融洽,严而有格,严而有情,班集体的总体成绩也就会有较大进步。事实证明,关爱学生,理解学生,主动的去做他们的一员,才能真正赢得他们的敬重,才能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的前进,才真正尽了一个班主任应尽的职责。

1、课堂上要多些微笑。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能够从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如果学生怕答错问题被老师批评而不举手或站在那里有话不敢说,那么这常常是由于教师居高临下,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造成的,这必然会妨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果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多一些微笑,多几句鼓励的话语,主动与学生多进行沟通,坚持“无错原则”,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各抒己见的场面。因此班主任要面带微笑地上每一节课,不在课堂上批评学生,不用过多的时间处理不良问题,表扬激励的语言不离口。这种做法会使班主任和学生在课堂上关系融洽了。

2、遇事要有耐心。如果学生的不恰当行为较突出,那么就需要班主任有耐心,付出较大的努力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否则就会欲速不达。班主任要研究青年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教育方式对学生实施教育。只有让学生乐于接受班主任的教育,才能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3、以情感投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爱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班主任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班主任的教诲。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和开始,教育的成功来源于对学生的最大热情。学生非常需要班主任的爱,班主任只有情感投入,把爱的甘泉洒向他们的心田,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使得学生对教师崇敬、信任和亲近,形成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

三、激发学生的情感

1、用爱激励学生。崇高的爱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充分利用教师形象的影响力激发学生的理智感、道德感和审美感。班主任老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像高明的琴师一样在学生的心弦上弹拨出动人的乐章。班主任应当用自己言行一致、光明磊落的品质,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去感染学生,身先士卒,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先做到,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学生。同时,班主任的爱应是公正的,一个班集体中品学兼优者有之,班主任不应偏信偏爱;品学均差者有之,班主任不能冷淡歧视。否则受冷淡遭歧视的学生会自暴自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拒绝接受教育。班主任有时在谈话或处理一件小事时,都应小心一点,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一次我在批改午间练习本时,发现班上最好的一位同学居然错了,还有几位同学也错了,在评讲时,我提醒了那位成绩最好的同学,下次要注意了,结果另外一位同学在评价老师时,居然说老师有偏见,不喜欢成绩差的同学。这件小事引起了我的重视,我也找了那位同学的谈话。

2、用爱温暖学生。班主任一要关心学生成长,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和文明习惯,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二要多给学生讲做人的道理,讲为人处事的原则,使学生"悟"出做一个高尚人需要具有良好的品德,注意引导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心理。三要多与学生谈心、交心,做学生的知心人,你只有让学生充分信任你,才能了解学生心中的"结",才能排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四要从生活中多关心学生,体贴学生,想办法解决学生生活上的困难。如学生生病后,我总能把学生的冷暖挂在心头,与班上的同学一道照顾他,使学生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班集体的温暖;天气变化了,我提醒学生注意加减衣服。

篇4

现代中学生的生活条件逐步提高,家庭中都是以独生子女的身份受尽宠爱,所以在与社会的交流和交往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丧失了基本的生活交往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针对现代中学生的特点进行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编,七年级下册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首先论述了生命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人的基本生活品质:自尊、自立、自强,结合每个章节的概念分析、具体事例论证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让学生在与教材和教师的交流中逐渐实现自己准确的价值定位和人生定向,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结合近几年社会上的初中学生发生的恶性事件,对于初中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对于培养我国未来的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进行不懈的努力。将整个初中生的思想和责任意识牢固树立起来,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奠基作用。

二、责任意识的培养策略

1.结合教材的主要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蒙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依靠逐步的累计最后实现总的价值。七年级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的培养方向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承担对自己的责任,主要是通过个人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明白只有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才能更好的与生活和社会进行交流。八年级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法律的责任意识,就是要懂法、守法、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同时应履行自己应尽的法律义务,培养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不仅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他人负责,这是学生在法律意识层面的主要职责。九年级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国家责任的承担,在承担自我责任和法律责任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对于国家责任的承担,对于培养学生的远大志向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思想就是通过个人连接到社会,最后归于国家责任的培养,那么在教学中就要遵循这样的线索,利用合适的教材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下册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这节课时,把握课题的主要教学目标“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练意志,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状态。”通过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来和学生进行交流,对自立的行为和不自立的行为进行区分和比较,对于现代初中生的依赖心理进行分析和改正。比如说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在家里能够干什么,会不会洗衣服,会不会帮爸爸干活,会不会在犯错后主动承担错误,这些都是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到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自我生活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减少家长对于孩子生活上的帮助和溺爱,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且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合作,实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独立,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2.老师以身作则和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我们常说为人师表,老师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来展现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无形中就给学生树立了榜样示范作用,而且对于教材中的相关教学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来实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在九年级第四课《保护环境》的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声音影像功能,通过视觉直观的信息体验来感受现代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且让学生在讲一下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污染环境的现象或者自己是如何保护环境的,老师在学生们的发言之后,做出总结和提出建议,以自己生活中的细节来向学生展示可以从哪些方面保护环境,还可以让学生组织实地的考察和调查,通过真正的实践活动了解环保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

篇5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应用

中学生是中国特色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和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息息相关,所以,在思想品德教育课程设置应全面灌入生活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让教育贴近生活,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对学生今后发展都起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将生活化引入其中,助于学生理解。

1将生活渗透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的必要性

1.1 学生认知存在问题

初中生这时的思维已经逐步从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导,但具体形象的成分仍然存在于思想意识当中,使初中生可以很好的运用假设进行逻辑推理,然而具体形象成分也会影响初中生的思想,还不会习惯性的对问题进行理解和解剖,只注重表面,难以突破感观经验的限制来了解现象的本质。在生活实践中不能良好的实现自我,思想意识不能在认识一些事物时得到解放,行动和理论往往不能构成正比,不能积极地总结自身存在错误等,上述都是目前初中生所存在的问题。

1.2 价值观存在问题

目前部分初中生的价值观存在偏差,人才追求突出而淡化人格追求在初中生身上有了明显的体现,学校和家长只注重吸收文化知识,忽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将分数看成决定学生未来的利器,淡漠了思想觉悟的提高。因此,时常会看见初中生轻生自杀,离家出走甚至触碰法律的现象,还有一些学生由于价值观的缺失,出现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很稚嫩,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冲击,如不及时纠正方向,会严重影响今后成长。

1.3 初中生所处环境存在问题

环境是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随着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也会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校园是初中生经常所处的环境,日常生活中将近有大半时间都待在校园里,因此校园环境对初中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起着关键作用。然而由于学校管理部门之间缺乏联系,当出现破坏到校园环境的现象时,不能及时妥善的解决,助长了校园不良之风,使得一些浓厚的不良社会风气进入了校园,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

2 将生活渗透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育中的应用

2.1 重视责任感教育

初中生由于长期受到家庭的呵护,责任感意识相对是薄弱,也由于交往圈子和认识水平的局限,使这种责任感未能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因此需要对初中生进行责任感教育。初中生责任感培养的内容包含多个层次,通过明确责任-强化责任-实践责任的教育活动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现实社会中典型案例来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比如讲解《李某某案件》这样一个今日说法的案例,讲述了李某某从小受父母的溺爱,导致其仗势欺人,胡作非为,最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就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那么,究竟是谁把他引向不归路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从小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才是造成今天惨痛结局的根本,一个人的责任感是与其生命紧密相连的,通过案例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责任感的重要性。

2.2与自然社会结合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应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在思想品德课程教育中应贴近学生和现实,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事例,引领学生感悟生活,最终实现将生化应用到教育的目的。如在讲解《保护环境》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亲自带领学生去大自然中去领略其中的风光,把学生的目光从课本因引导生活世界中。通过学生亲自领略大自然的山河壮丽神奇的自然世界,让他们用感官世界去寻找大自然之美,自己体验大自然带来的快乐。所以,在内心深处就会激其对大自然保护的欲望,树立保护环境意识。这个教学案例穿插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教学生活化,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有教育意义,可以说处处是课堂,引导学生对熟悉的世界进行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

2.3 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中学生在进行思想品德学习时,应试着将生活应用思想品德教育中,通过生活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素质,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判断是非能力。学生还可以借助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现实来加深对国家及人文的了解,使自己所学知识不与社会发展相脱节,以此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如讲授《做自尊自信中国人》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来找自尊自信中国人的事迹,之后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查找的资料,通过讨论让学生谈自己的感想,之后老师进行总结和点评,举办这次活动可以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尊自信,也锻炼了其组织能力,学生还深感作为一个中国人而骄傲,增强民族自信心,丰富了爱国情感,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中都是由每一个平凡的个体组成,应走出校园积极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可以发现每一处都值得驻足。

3 结语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思想品德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方式,更注重对学生在生活中道德素质的培养。生活是一个大熔炉,它为锻炼学生思想品德提供了实战之地。思想品德教育终究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会辨别是是非非,可以说,是学生社会之路的先锋导航。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生活德育 思想品德教育 运用探究

1.生活德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运用的重要性

1.1有利于促进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变革与发展

2004年国家教育部专门针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提出了改革建议: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做好“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而不断提升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吸引力及感染力,为培养综合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做好良好的思想基础[1]。因此,将生活德育运用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生活德育作为人们精神层面的教育活动,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实际。离开生活谈思想品德教育,就像鱼儿离开水。生活德育正是让人们更了解生活对于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让人们找到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根基,这是丰富与夯实思想教育理论基础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1.2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生活实践是人们生存、发展的永恒动力,是人类未终止过的活动。高科技信息时代最缺的就是人才,高素质的人才是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关键。然而21世纪新经济时代又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和复杂变化的时代,学生未来面临的困难复杂多变,需要具有战略思想品德判断力和品德觉悟,从而做出更加科学的判断[2]。针对初中生开展生活德育教育正是增强学生迎接未来时代挑战能力的体现,帮助学生适应时代生活,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将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发展人作为品德教育的前提基础,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学场景是学生乐于接受并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

1.3有利于增强教师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当前我国针对中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已经成为较尖锐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追溯其根本还在于德育教育与生活脱节。真正有效的品德教育应该能够关注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内容,引导学生对已有的思想观念进行二次梳理与反思。思想品德教育应该以生活为出发点,将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内容贯穿品德理论教育,从学生实际生活开展品德教育[4]。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来源于生活,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不能脱离生活,应该以生活为坚实的基础,脱离生活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缺乏实效性的、是徒劳的。生活德育教育能够让教师自身的德育生活化的意识增强,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善于研究生活化的德育教学方法,从而找出更切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生活德育要求教师一边实践一边接受培训,在增长自身专业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素质[5]。生活德育贯穿教师的日常工作,能够引导教师积极主动观察每一个学生,全身心投入每一次活动,帮助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让教师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增强教师德育工作的时效性。

2.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2.1问题

2.1.1德育目标有功利化倾向

当前初中开展生活德育教育目标定位功利化明显,不切实际,认为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通体为善的学生,而忽视人的品德培养是一个艰难而持续发生的过程,忽视学生个体思想道德的成长及学生自身的社会需求。在定位德育教育目标时,往往将树立的模范典型人物捧在高高在上、神圣不容侵犯的高度,将模范人物的生活性质掩盖,对于发生在身边的与人为善的小事却常常忽视。诚然这些模范典型人物具有不可思议的传奇经历,但是这些事例却与平常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太远,往往给人一种缥缈的感觉。这种脱离现实生活的教育目标是难以落实在具体实践中的,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效果。此外,在德育教育方面出台了品德量化标准,用这个标准给学生的品德行为打分,以此评优评奖,并将其作为升学的参考依据。这样量化的品德评判标准显然带有功利性色彩,脱离初中生个体发展和自身独有的主观意识。这样一来会让学生对道德产生误解,认为做善事就一定要有回报,没有回报的善事不如不做。

2.1.2德育内容有教条倾向

德育教育内容趋于教条是指用看自然万物的眼光对待具有情感性和人文性的思想品德教育,片面地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书本理论知识,就对思想品德有了自我理解。如果在实际思想品德教学中采用传统的自然学科知识灌输式教学方式,满足于对理论知识的宣讲,却忽视学生自身的认知规律和情感体验,长此以往,学生必定会对书本理论知识产生厌倦的心态。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呈现知识化、理论化的做法并不能促进学生良好素养和品德的形成,反而会培养一些只懂得讲大道理,却知而不行、言而无信的人。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绝大部分都偏重于德育教育的品德职能及社会职能,将学生的个体意识实现和个体人格健全抛掷脑后,忽视学生的个人现实需求。

2.2原因分析

2.2.1德育方法有待整合

长期以来我们在德育教育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责任。其实一个人的道德形成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更长,父母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道德形成与塑造至关重要。因此,学生德育教育中要重视家庭教育,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交流,将德育工作从家庭到学校连贯起来。此外,新时期思想品德教育方法要体现生活为中心的特征,采取的方式必须符合平等性、主体性、科学性及有效性四个原则,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规律组合而成,每一件事情环环相扣,相互联系,互为条件和因果,缺少其中一环,即缺少前提条件,都会使程序走不下去。设立的目标和内容要有互为保证的措施,力促事情从上到下地落实、落地、脚踏实地,做到不求快,求稳,持续挺进。

2.2.2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有待深化

学校在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中,虽然逐渐认识到生活德育的重要性,在教学观念上也进行了改变,但是要将生活德育的观念付诸实践是一个难题。在初中德育课堂中,教师虽然意识到德育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性,认真负责地践行使命、履行义务,但是真正倾注于全部热情在德育活动中少之又少。此外,应试教育制度下升学、考试、教师绩效评估、办学质量评估都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在这样的模式下,分数是评估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关键指标,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

3.结语

思想品德教育来源于生活,又重归于生活,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阶段,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生活化正是初中生迫切的诉求。初中生的品德教育任重而道远,要彻底解决思政教育生活化存在的问题,必须完善思政教育体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体差异调整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将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时效性和生活化凸现出来,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要牢牢立足于生活实际,将品德教育与学生日常真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道德行为上的积极转变,将书本说教化为有形的生活现实事件,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戚万学,唐汉卫.以人为本的道德和以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J].中国教育刊,2013(1).

[2]吕丽艳.经验论与唯理论:生活德育的哲学之争――由鲁洁先生“自我质疑”而来的启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

[3]蒋一之.生活化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研究,2012(5).

篇7

1.教学方法不合适

许多初中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采用的依然还是朗诵式教学的方法,教师只是单纯地将课本内容进行复读,停留在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水平上,缺乏相应的引申和趣味性,整个教学过程平淡乏味,缺乏应有的激情,自然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这个教学过程依然是灌输式的教学,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作用,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压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自然会降低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2.教学内容不合理

在目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学内容大多还是局限于教学课本,内容多为纯粹的理论性内容,而且许多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缺少与实际生活、流行元素的联系与统一,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其很难从这些语句中真正体会到相应的概念,对教育的内容缺乏相应的认知或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这也影响了教育的效果。同时,许多教师仅把品德教育作为一项教学任务,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对于教学内容仅限于让学生死记硬背,忽略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理解情况,导致学生的认知与行为出现偏离。

3.教学手段不正确

首先,大多思想品德教育教师依然还是习惯于传统的说教、批评式教育,而没有考虑初中学生心理敏感、易变等特点,容易使学生出现反感和不满等问题,使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与目的背道而驰;其次,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以自我为主体,根本不重视学生兴趣、学习欲望等,既不与学生进行沟通,也不和学生互动,也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创新方式探究

1.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也是学生对各种问题认识和理解的重要途径,思想品德教育更离不开生活实际。在原有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衡量学习情况的指标是考试成绩,这明显无法代表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真正掌握情况,因此,采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教育方式,利用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教导学生,才能够有效将教学内容切实转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

2.通过社会实践进行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的很多内容都是理论性、概念化的,单纯依赖课本难以使学生充分认知这些内容,所以,需要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体会这些品德教育内容,通过他人的评价、自身的思考和反省,进一步加深对思想品德内容的理解,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学习中不断改进。同时,社会实践的方式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主动进行学习,并提出自己思考的问题,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思想品德德知识。

3.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学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新颖的教学方法不断出现,情境教学的方法就是利用设计的情境来给学生一个模拟的环境,使其对教学内容形成直观、深刻的认知,达到启迪学生的目的。这些教学方法都有其独特性,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思维模式的培养等都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需要教师充分结合这些教学方法,综合各种方法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采取最为合适的教学方式,来最大程度的保证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4.加大对新媒体的重视

当下初中生道德理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微博、微信等多种新媒体的影响,为避免这些影响中不良成分的进一步深化,需要学校加大对这些新媒体的重视。首先,通过视频、动画等各种多媒体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使其变为更容易被广大初中学生接受的表达形式,将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转变成更为直接、形象的内容,使其更容易被初中学生所理解,使课堂气氛更加轻松和活跃,从而使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得到提升。其次,给学生推荐具有正能量的网站、微博,让学生接触更多积极的、正面的信息,使他们在接触这些信息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逐步认识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意义,从而主动参与到思想品德学习中。

三、总结

篇8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初中生身处的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而目前很多学校并未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心理、法律和政治素质,可谓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载体。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因

1.基于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的需要

初中是少年向青年的身心加速发展的特殊阶段,学生面临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从而产生了许多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在学习方面,存在厌学、学习障碍或学习恐惧等心理健康问题,若不加以重视,除了会直接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外,更易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的压力,从而易于引发更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二是在人际交往方面,由于学生各自家庭环境、性格有差异,导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出现各种问题,容易引发自卑、封闭、自私、嫉妒等心理,若任其发展,则会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2.基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目标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属心理科学范畴,侧重关注学生个人的心理平衡与主观感受,重视自我意识的完善和潜能的发挥。而思想品德教育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侧重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教育,重视在宏观方面给学生一个智力和思想的标准。不过,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仍是一致的,即两者都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而思想品德教育若忽略了学生微观层面的心理健康问题,那么思想品德教育就会空洞、流于形式。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而其教材内容中所蕴涵着的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又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行性。教材是支撑教学的重要因素,目前初中各个年级的思想品德教材都从不同的方面融入了对学生的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自我意识等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如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内容,八年级上册的“相亲相爱一家人”“师友结伴同行”“交往艺术新思维”等就分别从家庭、学校、同学、朋友等多个方面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认识与父母的矛盾、如何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如何与同学友好相处等,以解决学生自私、任性、嫉妒、自闭等心理问题。由此可知,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来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十分可行的。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理论性较强,若缺乏好的教学策略,则难以让学生取得心理认同,从而就无法切实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而言,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情绪调节、情感体验,是心灵的沟通、理念的认同,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保证。只有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才有利于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发师生的情感共鸣,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具体而言,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的方法有两点:

(1)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表达他们的观点,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交流,而教师只需适时指导,便能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如:在讲授九年级“理智面对学习压力”一课时,我就先让学生畅谈自己有没有学习压力,如果有,他们的学习压力来自哪些方面;然后让他们摆擂台分小组辩论学习压力问题。通过激烈的辩论,学生认识到了学习不能没有压力,需要理智对待学习压力。进而我再把学习压力的道理延伸到社会生活中,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生活也会有压力,要正确对待它。这样,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既消除了学生的压抑感,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辩能力。

(2)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尽量从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以消除学生的自卑感、挫折感,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

如我在课堂上提倡:答错了可以重答,答得不完整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的允许讨论,老师错了允许指正。这样,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敢想、敢问、敢说,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有利于使学生克服消极心理,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知识,更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在情感上、心理上产生共鸣,以体验、领悟和解决自身面临的心理问题。合作探究法是一种让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交往能力;而活动教学法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表演等校内、校外活动,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篇9

[关键词]思想品德;初中生;教育

“三观”就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初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和智力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有两个特点:一是叛逆性,突出表现为既向往成熟又偏于幼稚的思想状态;二是可塑性,在叛逆的同时又极度渴望心灵中出现“英雄式”的偶像。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本身任务和初中学生的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必须找到一个合理的切入点,提升思想品德课教育效果。

一、探寻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导入“三观”

首先,必须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整体有着深刻地把握和了解。纵观思想品德课的教材,我们大概可以将其分成三个渐进的教育过程:七年级阶段主要注重学生自身的养成教育,着重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世界观初识;八年级阶段学习内容有所深化,逐渐深入到学生人生观的培养和构建;九年级阶段在初中二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力求初步形成学生的价值观。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三个渐进的教育过程基本上与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相适应,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们必须依据教材的特点,灵活地选择授课的方法和技巧。

二、构建教学模式,健全人格融入“三观”

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来设置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是实现人格培养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可以寓于教学过程之中,也应该是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重点。实践证明,忽视“三观”教育,忽视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不可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而如果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没有明确的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的意识,教学过程的展开也不能突出人格培养的特色,那么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人格塑造功能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思想品德课要实现人格培养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努力把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活动同学校社会开展的一系列课外德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就会形成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合力”,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思想品德课教学脱离现实的社会生活,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就不可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讲究教学方法,品德意识深入“三观”

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改变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的教学方式,可以选择形象生动,贴近社会的现实事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给他们广阔的空间,组织学生走向社会收集、整理资料。通过接触和了解,让他们谈各自的看法,使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辨是非。

采用“直观教学法”,注重青少年的心理引导。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引导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就要力求避免单纯的抽象论述。在教学实践中要尽可能使用多媒体、图片、幻灯、影视、实物等教学辅助手段,尤其要注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做人道理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着眼于人格教育,点评讲解作画龙点睛式的引导学生就此展开议论,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10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背景

思想健康教育主要是研究、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交流来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种种问题。品德教育则比较注重学生的整体修养,关注的是品德方面的问题。思想品德教育将两者合二为一,由于中学生的思想还未完全定型,面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还缺乏独立解决的能力,需要有人来引导指正。但是,现实中很多时候他们的身心健康,尤其是思想品德这一方面的问题却被忽视了。由此引发的自卑、敏感、冲动、偏激、人际交往障碍等一系列的思想问题则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要着手解决这些问题,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一些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要单独进行辅导。

二、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途径

1.学校方面

学生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优秀教师的引导。要想有效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就必须要培养或引进大量思想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教师要注意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去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善于发现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并及时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同时在校园内,要注意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思想品德健康素质较高的学生,可以多给予他们一些鼓励,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其他同学的发展。

2.家庭方面

由于学生的很多思想品德问题都受家庭的影响,所以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多和家长沟通,这样可以了解到学生在家的情况,方便老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以身作则,遵纪守法,尊敬长辈,爱护公共环境,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拥有良好的品德。

3.社会方面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还要把学生带到社会上去实践,使思想品德教育能够更加生活化,可以让学生去做志愿者,让学生体会到奉献的快乐,懂得爱与感恩。同时也能够学习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增强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社会本来就是一本厚厚的书,需要人们穷尽一生的力量去阅读。每个孩子最后都是要走向社会的,在他们正式进入社会之前,培养他们的能力肯定是相当重要的,而一个人能否成功,往往就在于他的意志是否足够坚强,是否拥有健康的心态。将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进而升华他们的感情。

三、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把学生当成是自己的朋友来聆听他们的倾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在和他们聊天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解决孩子们的心理题。可以多带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升华自己。

篇11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生命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青少年对物质的追求,对社会责任感的衰落,加之对生命价值的忽视,导致我国对加强生命教育的刻不容缓。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还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明确的是非观,所以这个时候对于加强生命教育无疑是关键的时期。这种加强青少年生命教育的任务就落到初中思想品德的肩上,为了青少年生命负责,为了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为了祖国的未来,由此可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加强生命教育是尤为重要的。

一、初中生生命教育必要性的分析

生命教育涉及人生命的全过程,从出生直至死亡,也可以说生命教育是一种对“死”的认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就应该包含这个问题,因为初中生正处以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也是“生命观”形成的关键期,是他们懂得生命管理,让他们懂得什么是“我自己”,实现“我之所以为我”的生命意义,来展现生命价值。

由于我们对生命教育的不重视,引发了大量的人间悲剧,例如2010年广东河源校园外的一条小巷里数名中学生活活打死了一名流浪汉; 2012年1月泌阳县一中学生,因上课看小说被请家长后喝农药自杀,他的母亲也跟着去了 2013年11月湖北一初中生被老师批评后跳楼自杀;2014年9月湖南临澧通报2名中学生跳楼自杀事件等等,这些都告诉我们:这些对待生命是如此茫然与冷漠的年轻人,缺乏对生命最起码的尊重,实质上就是他们的生命教育严重缺失。

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速度加快,思想发生转变,但还没有明确的是非观,有不愿与家长老师沟通,但同时心理不够成熟,充满叛逆,不能理智的面对升学、考试等问题以及面对挫折、战胜挫折的能力,所以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与此同时,“望子成龙”的思想使家长陷入了对成绩的追求,一味最求“高分”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培养。所谓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能有好工作,有好未来,但却忘记了个体生命需要成长,忽视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充实,忽略了对生命价值的教育。由于种种原因,加强初中生生命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二、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关于生命教育的措施

(一)提高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加强生命教育素养

杜威说过:“所有其他的改革都取决于从事教师职业者的素质和性格的改革。正因为教育是人的一切事业中最个人化的、最切己的,它的力量的最后凭借和最终来源便在于个体的训练、品质和智慧,假如能拟定一种计划,使教育这个职业得到有力量、素质好、同情学生以及对教学和学术问题有兴趣的人,那么,教育改革就不再有一点麻烦,也用不着再去解决其他的教育问题了。”[1]所以教师的教育意识直接关系到生命教育质量的好坏,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会直接影响学生价值观和生命观的形成。但是在现实中,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对自身生命教育素养提高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就影响生命教育的发展。对此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有关生命教育的培训,鼓励教师对生命教育的科研力度等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生命教育意识和生命教育素养。并且教师在实践中要把生命教育逐步渗透到教学活动中,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味生命价值与意义。

(二)充分理解教材,挖掘生命教育丰厚内涵

思想品德课作为初中德育教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其教材中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教育的资源,要注意挖掘隐含在在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和资源,使得生命教育活跃于课堂当中,让学生在实际课堂活动中能过真正体味到人文内涵。笔者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订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为例: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中《珍爱生命》、《欢快的青春节拍》、《自我新期待》第四单元《过健康、安全的生活》中《保护自我》。八年级(下):第二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中《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这些课程的目的就是学会认识生命,欣赏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感受生命的美与真,懂得欣赏生命;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掌握各种安全生存技能,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一线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度挖掘,丰富课堂教学活动,与生命教育于课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命的可贵。

(三)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检验真理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体现本学科特点,要紧密联系社会时政热点问题,并且善于利用其中具有生命教育元素的真实案例创造相应的情景,如以煤矿瓦斯爆炸亡人数,尼泊尔大地震,南京大学研究生跳楼事件、学生自杀事件等时事热点为契机,构建课堂中生命教育的情境,触及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自主思考辩析生命过程中的烦恼与困惑,教师再引导学生,形成对生命观的正确认识,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于此同时还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因为不论多么生动的课堂教学也是一种间接的活动,都没有现实生活的直接教育更真实更深刻,所以要重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生命教育。教师可以在校园活动中注意生命教育的培养,例如在春游、秋游过程中教育学生要注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更应爱护周围的生命个体,遵守交通法规等。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社区服务活动等机会,适时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

(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过程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生命课堂主要是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生命的价值。在实际的生命教育课堂中,主要是以明示教育为主,是生硬的僵化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就使得这就使得学生被动参与,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其不能主动的参与进教学活动中来。“人是从体验中发现自己的,体验是人发现自己生命意义和价值的一个主要途径。”[2]生命教育是通过对人的心灵、灵魂的教育,让生命主体能够真实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从而才能够完善自我和发展自我。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进教学活动中。创建有关生命教育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能够更深层次的感悟,因为学生受主客观的条件限制,很少会有体验的过程,所以教师创设相关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心有所感,这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情境教学只是诸多教育方法之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多种教育方法相结合,灵活运用,已达到教育目的。

三、结束语

生命教育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势在必行,所以一线教师必须加强生命教育意识,尤其是思想品德教师,因为思想品德课本身的特殊性,具有德育功能,是生命教育的载体,所以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提高生命教育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体会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领悟作为人的全部生命意义。(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初中对一名学生来说,是其整个成长过程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该时期学生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对人生的看法,自身独特的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等。若由于特定原因使学生心理方面存在异常,也许会对其学习成绩,人际关系以及校园生活等产生巨大影响,进而成为其终生遗憾。所以,在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很关键的一项举措。

一、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创设

要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创设,只有如此才能缓解学生的心理负担,激起学生和老师之间在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改善教学效率以及教学效果较差的情况。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创设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

(1)教师要有人人平等的意识,也就是要一律平等的对待所有学生,尽可能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对那些有严重自卑感以及挫折感的学生,要努力帮助其重树自信。例如我在讲课过程中就会告诉学生:错了重答,不齐全补充,还未想好要认真考虑,不明白的提问,老师存在错误请指出,可以各抒己见。所以,学生就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这一方面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开发,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战胜心理障碍,最终以一个健康的心态进行学习。(2)教师以自己健康的心态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情绪是会传染的,设想一位教师如不能平衡自己的心态,不能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健康,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心理也会有些问题。所以说在思品教学中,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在课堂上,教师应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做情绪的主人,不应把烦恼、愤怒迁移到学生身上,在不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生气、发怒。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有广泛的兴趣、渊博的知识,并在平时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微笑地着面对学生,积极的鼓励学生、正确评价学生,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老师的关注、理解与尊重;言谈举止中体会到老师的宽容大度、乐观向上等精神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围绕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

初中阶段思想品德教学中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多种多样,比如七年级主要有这些内容,即怎样在一个新环境中学生适应,学会交朋友,学会客观的看待自己,学会控制情绪,学会处理成长中遇到的困惑等。而到了级时,知识面会更加广泛,比如青春期进行的心理调节,升学以及就业等给心理带来的困扰。作为思品教师,要尽量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在课堂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确保学生真正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比如关于《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学习,由于班上部分同学缺乏自信,有严重的自卑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让所有同学都采取不记名的方式将自己对某位同学的好感写在纸上,同学们都非常认真的考虑,热情的写着,在读纸条的过程中,我发现被赞扬的同学眼睛里闪着光芒,脸颊由于过于激动而变得红彤彤的。等到快读完时,我也发现部分同学未得到夸奖,所以我结合平时了解到的情况,拿着事先准备好的白纸,读着一些表扬他们的话语。等到即将下课时,我注意到所有同学脸上都被幸福所充满。

三、组织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初中生因为年龄的原因,乐于在活动过程中学习新知识,而且在活动体验的基础上,其情绪以及情感就会得到展示,并最终实现升华。目前很多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家长对其呵护备至,他们想要什么总能无条件的给予,而这些孩子们却并未意识到应该给予别人以同样的爱。

关于《我和父母》这篇文章的学习,为了避免将孝敬父母以及尊敬长辈等方面的话只挂在嘴上,我们教授思想品德课的所有老师与德育处进行联合,于重阳节当天带领全体学生去老年公寓,为这些老人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孩子们认真准备了各种节目,包括相声,歌曲以及舞蹈等,老人们非常高兴。孩子们还为老人准备了礼物,老人们不断的感谢,这让孩子们感到非常快乐。因此,并不是家长们常抱怨的说独生子女不会感恩,而是家长们未给他们提供机会,总是替他们做很多本该孩子们亲自做的事情。通过这次实践活动,班上部分同学发动其他学生,在节假日时总是去敬老院帮助那里的老年人。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知识,更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在情感上、心理上产生共鸣,以体验、领悟和解决自身面临的心理问题。合作探究法是一种让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交往能力;而活动教学法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简而言之,青少年心理问题已经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要采取合理的方式以及手段,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以及引导,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其身心健康。作为教师,要多关心学生,要以一颗宽容而且充满热情的心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境,这样,他们才能逐渐成长为一个乐观向上以及身心健康的中学生。

参考文献

篇13

概括来说,“养成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具体来说养成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不仅包括对基本行为习惯(思维习惯、语言习惯等)的培养,更包括对其内心道德品质的培养,促使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素质、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对中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和智力的培养,其实就是对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养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受教育者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1]

二、为什么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开展养成教育

1.思想品德的学科性质决定的

思想品德课程在养成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这是思想品德学科性特点决定的。思想品德教课程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它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人格和行为习惯,来对学生的心智进行启迪,陶冶学生的性情,协调学生与他人、家庭、集体、国家乃至与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个人所承担的责任,从而养成良好的个人道德和行为习惯。可以说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开展养成教育,效果可以说是直接的、最好的。所以我们应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充分挖掘教学所隐含的价值,引导学生在张扬个性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道德高尚、身心健康、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2]

2.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决定的

从内容上看,思想品德教育的工具性教育是以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为基本内容,这些事例本身就是养成教育的素材,其更形象、更具体、更便于学生理解。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以润物无声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思维深度和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分析能力和对事物发展的预估能力,只有充满趣味性、道德性、故事性的教学内容才会吸引学生的兴趣。相对于其他学科(语文、数学、英语)而言,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要更加自由、轻松,所以可以使学生们更愉快地接受知识,主动积极的配合老师教学活动,自愿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开展养成教育

1.加强对养成教育的重视

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对所有学生将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强调:“思想品德是每一个学生工作、生活、学习所必不可少的基础学科,担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整体发展的重要任务”。21世纪需要的是德智体兼备的人才,只有高超的技艺和成绩,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一样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养成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在初中品德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及时调整思路,改变方法,将养成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注重学生的差异化

教师应该将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作为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的,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就拿集体意识来说,这是人参与社会必须拥有的一种品质,初中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集体意识。针对没有集体意识的同学,教师可以要求他们积极参与到班级的活动中去,让他们意识到集体意识的重要性;对于一般具有集体意识的同学,应该加强他们的集体意识,让他们成为班级对外活动的中坚力量,负责班级的后勤事宜等;对于很有集体意识的同学,则可以让他们担任班级活动的负责人,不仅可以强化他们的集体意识,更可以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通过这样的差异化教学,才能保证每一个类型的学生都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人。[3]

3.丰富课堂内容

由于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过于枯燥、单一,所以课堂内容也十分无趣,缺乏启发性与创造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果往往很差,所以很难对初中学生产生影响。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就必须丰富初中学校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妙趣横生。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方面的教育,还要善于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学校、家庭、社会实践活动等,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们去体会、去感悟生活,促使他们珍惜生命、爱护环境,通过丰富的课堂内容来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认识社会、喜欢社会、参与社会,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篇14

一、资料

性别:男,年龄:13岁

二、具体表现

1. 学习方面: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得过且过,上课不认真听讲,很少能独立地完成作业,学习成绩较差。

2.纪律方面:自我约束力较差,纪律观念淡薄,经常迟到、早退,并且迷恋网吧。

3.交往方面:性格内向、孤僻,与同学不能和睦相处。

4.家庭方面: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

三、心理分析

1.该生是家中独生子女,父母疼爱有加,性格比较叛逆,冲动,不够成熟。但较善良,愿意帮助他人,能尊敬老师。

2.该生成绩较差,有自卑心理,在班级活动中处于“配角”地位,情绪日益消沉。

四、辅导策略

1.调查研究,了解分析和研究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要教育和管理好学生,首先必须全面系统地了解和研究学生。要了解该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学习态度和家庭情况。寻找教育规律和该生思想变化的结合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工作。

2.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双向联系,保持教育的同步性。

学生因各种主、客因素的制约受家庭的影响最直接、最生动、最经常、最深刻。而家庭的文化环境、语言环境、生活习惯,以至父母的一言一行,都逐渐渗透到孩子的思想意识中,起到重要的教育作用。老师可以通过家访、电访、召开家长会等不同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家访要形成长期化、制度化。同时针对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的特点,坚持正面教育,向家长宣传教育孩子的经验,态度要诚恳,有耐心,用热忱去感化家长,争取家长的配合,通过关心、引导、督促等逐步恢复学生的心理健康。

3.以爱动其心。

高尔基说过一名话:“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作为老师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替学生着想,同情学生的处境,多和学生接触,适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古人说:“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尊重学生的人格,加强情感联络,以心换心,用感情去医治学生长期造成的心灵创伤,增强其自尊和自信心。

4.以严导其行。

适时介绍一些有利于增强自信、培养身心健康的书籍供其阅读,交谈学习体会,坚持正面教育,增强纪律观念,让他从中辨别是非丑恶,渐渐把心“病”治好。

5.适时调整教育方法。

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树立循序渐进的目标,逐步引导、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要从思维、行为上入手,做细致的教育工作,抓反复,尤其要做好后期“护理”,把各种不良思维、行为消灭在萌芽之中。

6.利用集体的力量进行关心、扶助。

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去温暖、改变其那不良的思维、行为。可通过主题班会、板报、演讲等形式,创造一切机会,锻炼学生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才能,使其从“配角”转变为“主角”。同时要求其它任课老师也做好同样的工作,不揭老底,培养和树立学生新的自尊、自立和自信心。

五、教育效果

通过近一年的教育,学生各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转变,上课认真听讲,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信心增强,能主动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有明显好转,能主动关心同学。对父母也较体贴,学习和生活开始趋向正常,对未来充满信心,心理障碍基本消除。

六、引出的思考

上面学生行为并非个别现象,在当今学生中有不同程度的存在。那么,如何尽量地避免此类心理问题的出现?我认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及学校德育教育中应做好以下工作:

1.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

思想品德教师首先可以在每学年初利用观察法、问卷法、单独询问法和心理测量法等方法对所任教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调查,建立好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档案,并根据调查的结果制定出本学年思想品德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如“悄悄话信箱”、“实话实说专栏”等,用科学的方法调节学生自我情绪,并积极配合班主任、其它课任教师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在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电教手段,通过视频、音像等直观现实生活中的正、反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案例引导学生、帮助学生重视心理健康,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参与式”,“分组讨论”,等有效教学方法并结合教材内容在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疏导,真正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咨询师。

2.家庭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普遍家庭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要摆脱这种怪圈,父母应该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父母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从而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守约、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

3.社会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