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乡村振兴特色亮点范文

乡村振兴特色亮点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乡村振兴特色亮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乡村振兴特色亮点

篇1

一、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意义

作为国家战略,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文化振兴是很重要的一个支撑,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乡村文化以其独特的社会意义和精神价值必将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源动力。因此,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以各种方式推动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1、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延续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文化艺术深植于中国大地,随着历史的变迁与沉淀,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宝藏,同时在社会的发展中又不断创新,形成了许多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乡土文艺。各类文艺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传播着中华文化的文脉。一部好的作品,一段动人的故事,以及一种贴心的民俗除了其本体的感染力、技艺的娴熟性,文化内涵上也总是贴近民众接地气,让人深刻体会到文化渊源,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甚至影响一个地方的生活形态和社会风俗,引导人们向往信仰之美、心灵之美、崇高之美,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境界。文艺助力乡村振兴,对于维系民族精神、弘扬优良品德、传播主流价值体系,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2、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乡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所在。乡村振兴不仅在“形”,更应在“魂”。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乡村发展与文化艺术建立了更为紧密而积极的互动关系。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传承文化基因的有效路径,同时为文化语境下的乡村发展提供了优化产业结构、寻求文化认同、共筑“美丽乡愁”的战略基础,更是加速乡村转型发展、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3、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激发乡村振兴主体的精神动力。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提升乡村主体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认知能力,可以促动他们从被动的参与乡村建设到主动的投入乡村振兴,由此产生积极的内生动力推进乡村振兴。因此,乡村文化振兴将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二、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和有效路径

从世界上一些乡村发展富有特色的经典案例来看,英国注重保护乡村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传统文化,建成了世界上最美的乡村;德国的施雷勃田园被誉为童话世界;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已成为世界当代艺术的大型国际基地。借鉴这些国家乡村发展的经验,因地制宜、特色化、艺术化是我国当前乡村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我国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

(一) 推进升级版“三下乡”,精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1、推进智力下乡,助力乡村谋篇布局。乡村文化振兴,统筹规划是关键。必须立足大文化概念,以本土文化为基础,以更高的视野和长远发展战略做好布局。目前,一些乡村文化项目的实施中出现了一些缺乏规划、缺乏整体推进的现象,如盲目的打造花海、无端建造洋项目、重复建设风情区等。因此,急需文化艺术专业人士参与项目的规划与设计,把握好大格局、大方向,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地推动乡村文化品牌的打造,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使命,上下结合,梳理乡村的文脉和文化基因,关注和把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推进作品下乡,挖掘内涵创特色。乡村文化振兴要强调个性、强调特色。要尊重村庄的历史、尊重当地的资源环境、尊重村民的发展愿望和需求,还要关注乡村的未来和设计的可持续性。就目前农村的文化团队而言,他们无法完成作品的创作、品牌的打造,需要文化艺术界专业人士有针对性的进行创作,完善后进行植入。如通过输入表演性作品(如文艺展演、民艺展示) 充实乡村文化舞台,美术与设计人才去从事村庄美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项目(包括景观) 的打造,从而形成民俗风情与产业特色突出、个性语言鲜明的乡村文化。

3、推进人才下乡,提升内生动力,形成长效机制。乡村振兴需要人才,需要建立更多的平台,让各方力量联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建设的合力。推进文化艺术人才下乡,有效发挥各专业的特长和优势,多渠道着力推进文化建设。文艺的生命之源是创新,广阔的乡村大地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尽的源泉。通过实践,为艺术家开阔视野与思维提供无限可能性;通过实践,也可以发挥村民自主性,激发源动力,从而提升乡村振兴主体持续的内生动力。在此基础上关注村民的需求与亮点的展示,挖掘特色项目,培养专业人才,建立有效运行机制与载体,从而建立乡村文化振兴长效机制。

(二) 拓宽与完善文化艺术下乡的有效路径,全面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1、整体谋划,多种路径全面推进文化艺术下乡,繁荣乡村文化艺术。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文艺团体、艺术机构、高等院校的资源和人才优势,推进文化艺术下乡;利用乡村艺术舞台、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送电影下乡等平台全力推动文化艺术下乡、志愿者下乡、大学生艺术实践,帮助农民全面提升文化艺术素养。通过乡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载体开展常态化的文化惠民活动,立足乡村文明,挖掘乡村文化潜力,培育良好的乡风文明,繁荣乡村文化艺术。文化艺术下乡的形式可以是项目合作、配合乡村文化活动、定点长期对接等方式开展。

篇2

激发乡村旅游潜力,有利于持续助力乡村振兴。但目前,大部分地区仍然没有走出一条“好路子。

存在的问题:一是定位狭隘,旅游模式雷同化。乡村旅游常被大众错误定位为农家乐,而事实上,两者之间并不能简单画上等号。目前,不同地域不同村庄为游客所提供的乡村旅游模式大同小异,多为采摘瓜果蔬菜、垂钓、爬山等一系列体验式活动,各处乡村旅游高度雷同化。且多数人选择乡村旅游的目的在于感受别于城市的乡土气息,过于单一的体验让乡村旅游发展困于瓶颈。二是重视自然资源开发,缺乏文化挖掘。田园风光确实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卖点,而本土文化却是乡村游的亮点。当前,大多乡村旅游仍然缺乏特有乡村民情、礼仪风俗的传达,影响乡村旅游长远持续发展。除了有别于城市的美景之外,游客更多是体验不同风土人情和农耕文化,如江西婺源的“篁岭”、陕西咸阳的“袁家村”就是乡村旅游的成功典型,每年接待的游客量达数百万之多。三是乡村建设“无差异化”。乡村建设缺乏大胆创新执行力,当某乡村建设模式获得成功,大家便一窝蜂的照搬照抄式的模仿,导致“千村一面”。

对此,建议:一是要“定好位”,全面整合当地资源。立足实际,明确当地发展乡村旅游所要达到的目标。邀请专业人才,制定全镇乡村旅游专项规划。进一步全面摸排、梳理全镇乡村旅游资源,结合道路基础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地方特色文化挖掘和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布局建设各具特色、亮点突出的乡村旅游功能景点,尽可能防止低水平发展,避免同质化开发和无序竞争。二是要“布好局”,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找到当地旅游资源的最优配置,最大程度释放政策、资源红利,做到既引得来游玩的人,又留得住游玩者的心。通过合理定位乡村旅游主题特色,进一步发展一批乡村特色民宿、休闲街区、采摘基地,培育形成乡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三是要“造好势”,利用好信息化、数字化手段。结合时下最流行的即时社交和短视频平台,把本地乡村的美景更快更好地向外传播。积极运用新媒体、报纸、视频等手段,吸纳 “粉丝群”,利用抖音等宣传平台,上传短视频,加大营销推广力度,提高传播的效率和范围。结合自身特色、吸取优秀经验做法,积极策划对外宣传活动方案,如采摘节、文化节等。增加经费投入,确保乡村旅游对外宣传工作顺利开展。

。激发乡村旅游潜力,有利于持续助力乡村振兴。但目前,大部分地区仍然没有走出一条“好路子。

篇3

一、镇基本情况

镇位于最北端,距县城23公里,与交界,地处两市四县八镇交汇之地。全镇幅员面积81.88平方公里,下辖16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09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总户数15492户,总人口39317人,耕地面积39901亩,总蓄水量达3200万立方米。主要农作物有优质水稻、油菜,特色水产有南美白对虾、小龙虾等,多经产业有青花椒、水蜜桃、蚕桑、杂柑等。

二、镇工作亮点

一是根据镇的产业分布特点及优势,将农业规划分为“一区、四地、多点”,建立镇领导联系园区、基地和农业新兴经营主体制度,促进产业快而稳发展;二是有力抓实县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和“鱼米之乡人居环境”建设项目,联合永太等乡镇已成功申报县级“鱼米之乡”;三是成功举办镇第三届青市桃花节,镇第三届龙虾美食活动等,吸引游客6万余人次,带动旅游发展,进一步推动我镇乡村振兴。

三、镇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部分村社居民、牲畜生产生活用水困难;二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任重而道远,大多数村集体经济与产业发展融合度不够;三是中绵路(段)路面损坏严重,扬尘过大,已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产生活。

篇4

2017党员走新路有作为创亮点守底线心得体会【1】

2月8日,宁晋县教育系统召开振兴宁晋教育暨“走新路、有作为、创亮点、守底线”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动员会。

会议宣读了《宁晋县教育系统振兴宁晋教育暨“走新路、有作为、创亮点、守底线”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对大讨论活动进行安排部署,动员全县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师立即行动起来,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质量提升等重点工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办人民满意教育。

大讨论活动自2月上旬开始,至3月底结束,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提高、强化共识阶段。深入学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省市县深化机关作风整顿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精神,采取学文件、听报告、开座谈会、集中学习研讨、撰写体会文章等多种形式,确保学深悟透、融会贯通,为开展好大讨论活动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第二阶段:查摆问题、找准差距阶段。开展基层调研,广泛征求各界对促进教育发展的意见建议,深入剖析查找思想、作风、工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把制约教育发展的问题找准找实找全;第三阶段:整改落实、完善提高阶段。针对查摆出的问题,列出问题整改清单,逐项对照,明确整改步骤、整改目标和时间期限,并定时督导要账,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2017党员走新路有作为创亮点守底线心得体会【2】

2月4日上午,邢台市召开深化机关作风整顿暨“走新路、有作为、创亮点、守底线”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动员大会,医院领导班子、行政后勤科室主要负责人、部分行政后勤职工在门诊四楼会议室集中收看了大会现场直播,认真聆听了市委书记王会勇,市委副书记、市长董晓宇的讲话。 会议结束后,党委副书记杨继范指出,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是深化机关作风整顿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医院要先行一步,积极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深入剖析查找思想、作风、工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思想观念障碍和体制机制障碍,以大讨论活动的新成果促进医德医风转变,使医疗水平、服务能力、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推动中央和省、市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胜利召开。 杨继范副书记强调,要加大宣传力度,迅速形成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强大舆论声势。要坚持“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对标京、津的先进专科医院,在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上有新提高,全力推进“创建三甲”中心工作,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和服务功能完善,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加大基础功能提升力度,把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努力实现医院各项工作新发展和新突破,为建设经济强市、美丽邢台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7党员走新路有作为创亮点守底线心得体会【3】

认真学习省市县委相关部署要求,积极走新路有作为,坚持创亮点守底线,加快实现中国农机制造第一镇、河北一流特色镇、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镇三大目标。

走新路。瞄准绿色发展、跨越提升,重点谋划华北最大的潇然肉驴养殖基地和华北最大的红枫基地等农业项目,做大做强农业园区。同时,依托镇域内良好的地热资源,引进投资商,进行综合开发,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有作为。在建项目抓推进。全力推动九德中小企业创业园、中广核垃圾处理项目和环保车辆项目。谋划项目抓签约,重点谋划安邦物流园、中德合资普劳恩德智慧农机项目、邢台一拖大轮拖项目、方大科技农机孵化园等一批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园区环境抓完善,抓好污水处理厂、南环路、北环路、民主街等基础设施建设。

篇5

乡镇林业情况简介

孙镇版图面积98.5平方公里,辖41个行政村,人口3.9万,耕地10万亩。近年来,我镇在滨州市委、市政府和邹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邹平北部生态文明特色镇”这一目标,突出抓好“强基建、惠民生”这一主线,按照市委市政府林业会战的总要求,提前谋划,科学布局,突出我镇特色优势,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全面打造绿色孙镇、生态孙镇。建设绿色通道12.5公里,水系绿化100公里,公路绿化30公里,成片造林2.4万亩,经济林3000亩,10万亩农田全部实现林网化,全镇5处中小学幼儿园实现绿化美化全覆盖,深入开展镇村绿化和企业绿化年、义务植树等活动,累计栽植各类绿化苗木100万株。截至目前,全镇造林绿化总面积5.0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4.3%,持续的造林绿化,使我镇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辛集洼水库进场路及庆淄路绿色通道绿化工程情况简介

我镇按照“打造精品工程、建设生态走廊”这一目标定位,烘托“依水置景、林水相依”的绿化特色,围绕辛集洼水库这一水系景点,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全力推进林业会战提档升级。投资3000万元规划实施了3.5公里水库进场路绿化工程和3公里庆淄路绿色通道提档升级工程1100亩。绿化工程采取政府与企业合作造林模式。绿化林带全部实行水肥一体化。进场路规划造林面积700亩,工程造林密度按照株行距3*2,外围两侧各栽植一行五角枫,内侧主要以白皮松为主的常绿背景林带,路两侧各栽植一行玉兰,打造“春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生态景观绿化带,栽植各类乔灌木5万余株,完成造林700余亩。庆淄路绿色通道提档升级绿化工程规划造林400亩,工程造林密度按照株行距3*3、3*2,庆淄路西栽植100亩高档玉兰,庆淄路东外围红榉、五角枫、国槐、红枫等树种交替搭配栽植,内侧各栽植4行海棠,打造高标准的景观绿化生态林,栽植各类乔木2万余株,完成造林400亩。截止目前我镇已完成冬季造林1200余亩,圆满完成了目标。

下一步,我镇将依托辛集洼水库,围绕周边景观,结合乡村振兴,抓典型出亮点,规划实施水库周边生态景观美化绿化,孙镇坡庄码头绿化美化、生态林场、经济林基地建设等一系列林业工程,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参与造林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以政府引导、企业投入、全民参与造林的良好氛围,全面落实林长制,力争全年实现造林1500亩,超额完成市委市府下达我镇的造林任务,逐步将孙镇打造成绿色生态特色镇、乡村振兴样板区。

篇6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走访座谈各地干部群众和文化专兼职人员,实地查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对全市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调查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整体呈现出昂扬发展之势。宜城市农村文化发展当前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广场舞为引领的群众文化活动自发兴起。这几年,广场舞以其简便易学、门槛低易组织、娱乐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点,为广大妇女所接受,迅速从城市传向农村,成为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大亮点。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区)村村都有跳广场舞的。有的镇(办)每个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都有。郑集镇初步统计,全镇有80余支广场舞队伍。广场舞的兴起让农村干部群众看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魅力,也激发了农村群众进一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不少传统节目也在群众的期盼中走上了舞台,健身器材开始遍布农村大小广场,健身步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镇(办)推出,农村(街区)公园建设也提上一些镇(办)村的工作日程。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兴起,地方顺势而为,形成了一个亟待蓬勃发展的局面。

2、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不断跟进。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宜城市10个镇(办)文化站已全部更名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镇(办)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动广场,面积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区)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农家书屋改造成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设有图书阅览室,还增设了电子阅览室、文化娱乐室。大多数行政村已经在村级办公场所附近修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有的镇(办)不仅实现了广场的全履盖,还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兴建了广场;有的镇(办)在修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时,还在附近增设了文体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大大丰富和方便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3、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自觉。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乡愁、留下记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保护农耕文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在全市不断增强。行动较快、影响较大的有,流水多次举办过民俗文化节,刘猴争资千万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馆,流水欧集村正在筹建农耕文化展览馆等等。其他的,有的自发对传统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迹进行清理和保护;有的主动对本地传统文化剧目进行发掘和继承;有的积极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和传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终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组地名文化、村里历史人物、村里历史事件等等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农村社会生活中,去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去涵养、教化人们。

4、农村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一般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嫁接,以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宜城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是农家乐,是以农村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其中,小河高康、南营万洋、雷河鄂西等地较为有名。后来,又有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产生的采摘园、种植园等等。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更多的则是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在这方面,我市最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醉美莺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庞居洞,流水欧乐寨、马头寨、松林寺,刘猴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莱公山,板桥少数民族特色村等等,都还在规划和建设中。而刘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台,孔湾的夫子崖、万寿寺等等,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有待成为开发的对象。

二、全市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宜城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处在一个向上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实际上问题更多、困难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决问题,更需要正确引导。

1、群众文化活动单一,参与群体单一。当前,农村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是广场舞。这个活动从自发兴起到一枝独秀,既有其自身优势,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更说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缺乏。妇女的广场舞能够兴起因为开展起来很容易,而开展其他活动往往会因活动场地、活动器材以及安全、环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约。现在看,宜城市农村大多数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娱乐方式仍是抹牌赌博;年轻人农闲时主要靠看电视、上网打发时间,有的追剧,有的上网玩游戏,有的手机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机,既耽误学习又伤害身体。所以,总体上,全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还是非常缺乏、非常单一的,迫切需要基层有组织、有目的地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2、文化产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务需改进。文化部门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开展较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质量不高、群众需求不大、放映场地有限等,观看人员始终十分稀少;农家书屋在改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后,由于图书不多、更新不及时、群众读书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农家书屋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架设到村组的“村村响”群众反映一年到头也难得响一回。这些问题说明上级文化部门对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提供的服务与日益兴起的广场舞等活动对接不够,没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回应群众需求上,用到改进服务方式上。在广场建设上,有的部门对广场位置、广场面积、建设标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实际,不利于把广场建到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广场小型化,不利于建设多个小广场。还有的部门认为体育器材、文体设施应配给学校,对村级文体设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导致一些村至今还没有可供群众娱乐的文体设施。

3、改革后的镇、村文化服务部门功能缺失,指导管理缺位。镇级文化站改为综合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后,定性为民办非企业,经费缺乏,人员核减为2—3人;工资除站长与综改办签定合同达每年2.8万元外,其余人员一般每年在1.5—2万元之间;不少同志还肩负有包村驻点等工作任务,平时难以集中精力抓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指导督促服务跟不上,落实上级文化政策没有力度。村一级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因实为农家书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现在设立不久,大多数村对其职责、任务、分管领导、具体管理人员未予明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没有运转,同样在农村群众心目中没有什么位置。

4、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够,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经费缺乏、平时少有人重视,全市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除个别镇(办)稍有组织外,其他根本没有自己的宣传队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传任务和比赛活动时,大多镇(办)只得利用群众自发创办的广场舞队临时培训后拉出来上场。同时,农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别是一些专业人才急需要发掘和培养。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市里只举办过一次太极拳培训班,且时间太短,只有一个星期,仅学了点皮毛,回来后根本不能组织指导其他人学习。全市广场舞的指导员大多也是自己先跟着电视、电脑学习,尔后再培训队伍的。王集庞居村拿出的传统剧目二人转、黄梅戏等等都是自学自编自演的。在一些农村传统文化剧目的传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但实际愿学的人非常少;有些村会的人都六七十岁了,再没人学可能就要失传。

5、农村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发展机遇没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好,农村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没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因未达到中央提出的“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标准而错失机遇,近年又提出了创建省级示范区,仍然因未达标而失去机遇。这两年,在镇文化站人员配备上,如按上级文件要求,应实行县聘乡用,每站不少于2人;现在只有鄢城落实到位。并且,政策还要求各地免费开放“三馆一站”,财政纳入预算进行补贴,其中拨给乡镇的每镇(办)国家补2.5万元,地方配套2.5万元。实际上宜城市从2017年才开始执行,且只把国家补贴的2.5万元拨给了乡镇,作为专门文化费用;而大多数镇(办)并没有把这笔费用拨给文化部门使用。

6、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难,留住难。在农村文化工作被边缘化的今天,尤其是惯有的文化意识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难。一是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剧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因耗费精力大、起不到养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学。如,刘猴邓冲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孔湾钟岗村的《五马破曹》(传统剧目)等至今没找到合适人选。二是群众接受到的传统民风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农村多年活动开展少,经济不活跃,外出打工多,对传统文化的宣讲更是缺少阵地、缺少平台,农村有什么风俗、有什么习惯,不少年轻人完全不清楚。三是传统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发现少,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刘猴云台村有一地叫娘娘台,台前有一大片花栎树林,每天早上娘娘台上就云雾缭绕,村子由此得名;后来由于没有人保护,花栎树林被砍掉后,这一现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遗迹遭到破坏。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损毁非常严重,欧集村的古迹“一碗水”也被人为损坏。此类现象还多有存在。

7、农村文化产业打造难,扶持难。宜城市不少地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主要还是盯着文化旅游产业。但发展到现在,除了流水的醉美莺河,还有些旅游休闲价值,还有些经济效益,给群众带来了些好处。但我们了解到,莺河的质量和档次并不高,农耕文化元素东拼西凑的很多,景区规模小、占地面积小,但就是这样一个景区,现投入在千万元以上。可见,要发展这样的文化旅游产业,资金压力会很大,规划能力、设计水平、建设档次还不一定跟得上来。这也是流水欧集、马头、刘猴钱湾等一些地方,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源却一时难以发展起来的原因。但还是感到,这些产业始终没有迈开步子或者没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与宜城市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谋划布局、领导战略决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着较大的关系。

8、农村文化产业思路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说到农村文化产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多数还是离不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而实际上许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家餐饮、农家庭院、农家房屋、农家器物、农耕用具、农村种养殖、农村典型人物、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传统编制、农村特色产品制造等等,其实都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贴上文化标签,都可以打造成农村文化产业。但是这些年来,除了梅缘农资今年举办过“十泉食美”稻香节、把稻米贴上了文化标签外,其他的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创举。这说明在大家思想当中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还没有认真思考过,也没有行动过。可见,大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眼界还不宽,思路还是狭隘的;要么说明大家缺乏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还在等着天上掉下馅饼。

三、全市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结合调研了解到的宜城市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就下一步市里如何高点定位、科学谋划、有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提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科学决策。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五大振兴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为文化振兴是振兴的魂,只有有了魂,乡村振兴才能形神兼备,才有灵气,才有内涵。否则就是单调的发展,不是真正的振兴。作为决策者,不可只谈发展,不谈振兴,必须思考振兴之魂,必须融文化于发展。其次,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认真学习、研究、掌握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宽泛的,文化是独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统的;如何把握,如何推进?对决策者来说,更是一个难题,但不是无解这题。决策者唯有据实而行,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2、总览全局,统筹谋划。长久做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不仅要站在乡村振兴的高度去对待去推进,还应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去谋划去落实。既要综合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产业、农村人才、农村生态等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问题,还要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口、与农村经济、与农村社会治理、与民族团结等其他工作如何衔接、如何照应的问题。总之,是希望市级层面有一个考虑周全的、涉及方方面面的乡村文化振兴的总盘子;既有长期的、总体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划,又有近期的、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同时,也建议每个镇(办)、每个村都研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或规划。比如,镇里、村里有什么文化资源,都一一摆出来,哪些需要发掘、哪些需要传承、哪些需要作为文化元素、哪些需要展示、哪些需要打造成产业,要有所思考、有所打算;没有文化资源的,有什么创新的点子、想做些什么文章,也要摆出来,也要进行谋划。这也可以让领导摸清大家的底子,摸清大家的思路,便于通盘考虑,科学谋划,合理部署,统筹推进。

3、把握重点,着力推进。全市乡村文化振兴既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的振兴,也包括传统农耕文化的振兴,还包括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振兴等,内容多,头绪多,困难多,问题多。建议从解决问题、积极引导出发,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要切实抓好当前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解决好群众的所需所盼;另一面是要切实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尤其应在文化旅游产业上力争实现更大突破。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要围绕群众需求,着力引导各地建好村级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活动场地和文体设施,理顺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好中央文化政策和上级有关要求。对文化旅游产业,市级领导要真重视、真发展,要拿在手中,用好政策,用好资源,重点扶持,重点打造,力争形成品牌,形成亮点,全力追赶周边县(市)。

,走访座谈各地干部群众和文化专兼职人员,实地查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对全市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调查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整体呈现出昂扬发展之势。宜城市农村文化发展当前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广场舞为引领的群众文化活动自发兴起。这几年,广场舞以其简便易学、门槛低易组织、娱乐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点,为广大妇女所接受,迅速从城市传向农村,成为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大亮点。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区)村村都有跳广场舞的。有的镇(办)每个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都有。郑集镇初步统计,全镇有80余支广场舞队伍。广场舞的兴起让农村干部群众看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魅力,也激发了农村群众进一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不少传统节目也在群众的期盼中走上了舞台,健身器材开始遍布农村大小广场,健身步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镇(办)推出,农村(街区)公园建设也提上一些镇(办)村的工作日程。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兴起,地方顺势而为,形成了一个亟待蓬勃发展的局面。

2、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不断跟进。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宜城市10个镇(办)文化站已全部更名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镇(办)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动广场,面积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区)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农家书屋改造成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设有图书阅览室,还增设了电子阅览室、文化娱乐室。大多数行政村已经在村级办公场所附近修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有的镇(办)不仅实现了广场的全履盖,还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兴建了广场;有的镇(办)在修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时,还在附近增设了文体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大大丰富和方便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3、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自觉。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乡愁、留下记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保护农耕文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在全市不断增强。行动较快、影响较大的有,流水多次举办过民俗文化节,刘猴争资千万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馆,流水欧集村正在筹建农耕文化展览馆等等。其他的,有的自发对传统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迹进行清理和保护;有的主动对本地传统文化剧目进行发掘和继承;有的积极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和传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终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组地名文化、村里历史人物、村里历史事件等等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农村社会生活中,去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去涵养、教化人们。

4、农村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一般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嫁接,以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宜城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是农家乐,是以农村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其中,小河高康、南营万洋、雷河鄂西等地较为有名。后来,又有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产生的采摘园、种植园等等。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更多的则是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在这方面,我市最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醉美莺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庞居洞,流水欧乐寨、马头寨、松林寺,刘猴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莱公山,板桥少数民族特色村等等,都还在规划和建设中。而刘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台,孔湾的夫子崖、万寿寺等等,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有待成为开发的对象。

二、全市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宜城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处在一个向上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实际上问题更多、困难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决问题,更需要正确引导。

1、群众文化活动单一,参与群体单一。当前,农村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是广场舞。这个活动从自发兴起到一枝独秀,既有其自身优势,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更说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缺乏。妇女的广场舞能够兴起因为开展起来很容易,而开展其他活动往往会因活动场地、活动器材以及安全、环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约。现在看,宜城市农村大多数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娱乐方式仍是抹牌赌博;年轻人农闲时主要靠看电视、上网打发时间,有的追剧,有的上网玩游戏,有的手机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机,既耽误学习又伤害身体。所以,总体上,全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还是非常缺乏、非常单一的,迫切需要基层有组织、有目的地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2、文化产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务需改进。文化部门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开展较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质量不高、群众需求不大、放映场地有限等,观看人员始终十分稀少;农家书屋在改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后,由于图书不多、更新不及时、群众读书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农家书屋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架设到村组的“村村响”群众反映一年到头也难得响一回。这些问题说明上级文化部门对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提供的服务与日益兴起的广场舞等活动对接不够,没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回应群众需求上,用到改进服务方式上。在广场建设上,有的部门对广场位置、广场面积、建设标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实际,不利于把广场建到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广场小型化,不利于建设多个小广场。还有的部门认为体育器材、文体设施应配给学校,对村级文体设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导致一些村至今还没有可供群众娱乐的文体设施。

3、改革后的镇、村文化服务部门功能缺失,指导管理缺位。镇级文化站改为综合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后,定性为民办非企业,经费缺乏,人员核减为2—3人;工资除站长与综改办签定合同达每年2.8万元外,其余人员一般每年在1.5—2万元之间;不少同志还肩负有包村驻点等工作任务,平时难以集中精力抓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指导督促服务跟不上,落实上级文化政策没有力度。村一级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因实为农家书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现在设立不久,大多数村对其职责、任务、分管领导、具体管理人员未予明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没有运转,同样在农村群众心目中没有什么位置。

4、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够,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经费缺乏、平时少有人重视,全市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除个别镇(办)稍有组织外,其他根本没有自己的宣传队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传任务和比赛活动时,大多镇(办)只得利用群众自发创办的广场舞队临时培训后拉出来上场。同时,农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别是一些专业人才急需要发掘和培养。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市里只举办过一次太极拳培训班,且时间太短,只有一个星期,仅学了点皮毛,回来后根本不能组织指导其他人学习。全市广场舞的指导员大多也是自己先跟着电视、电脑学习,尔后再培训队伍的。王集庞居村拿出的传统剧目二人转、黄梅戏等等都是自学自编自演的。在一些农村传统文化剧目的传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但实际愿学的人非常少;有些村会的人都六七十岁了,再没人学可能就要失传。

5、农村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发展机遇没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好,农村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没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因未达到中央提出的“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标准而错失机遇,近年又提出了创建省级示范区,仍然因未达标而失去机遇。这两年,在镇文化站人员配备上,如按上级文件要求,应实行县聘乡用,每站不少于2人;现在只有鄢城落实到位。并且,政策还要求各地免费开放“三馆一站”,财政纳入预算进行补贴,其中拨给乡镇的每镇(办)国家补2.5万元,地方配套2.5万元。实际上宜城市从2017年才开始执行,且只把国家补贴的2.5万元拨给了乡镇,作为专门文化费用;而大多数镇(办)并没有把这笔费用拨给文化部门使用。

6、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难,留住难。在农村文化工作被边缘化的今天,尤其是惯有的文化意识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难。一是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剧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因耗费精力大、起不到养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学。如,刘猴邓冲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孔湾钟岗村的《五马破曹》(传统剧目)等至今没找到合适人选。二是群众接受到的传统民风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农村多年活动开展少,经济不活跃,外出打工多,对传统文化的宣讲更是缺少阵地、缺少平台,农村有什么风俗、有什么习惯,不少年轻人完全不清楚。三是传统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发现少,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刘猴云台村有一地叫娘娘台,台前有一大片花栎树林,每天早上娘娘台上就云雾缭绕,村子由此得名;后来由于没有人保护,花栎树林被砍掉后,这一现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遗迹遭到破坏。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损毁非常严重,欧集村的古迹“一碗水”也被人为损坏。此类现象还多有存在。

7、农村文化产业打造难,扶持难。宜城市不少地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主要还是盯着文化旅游产业。但发展到现在,除了流水的醉美莺河,还有些旅游休闲价值,还有些经济效益,给群众带来了些好处。但我们了解到,莺河的质量和档次并不高,农耕文化元素东拼西凑的很多,景区规模小、占地面积小,但就是这样一个景区,现投入在千万元以上。可见,要发展这样的文化旅游产业,资金压力会很大,规划能力、设计水平、建设档次还不一定跟得上来。这也是流水欧集、马头、刘猴钱湾等一些地方,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源却一时难以发展起来的原因。但还是感到,这些产业始终没有迈开步子或者没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与宜城市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谋划布局、领导战略决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着较大的关系。

8、农村文化产业思路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说到农村文化产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多数还是离不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而实际上许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家餐饮、农家庭院、农家房屋、农家器物、农耕用具、农村种养殖、农村典型人物、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传统编制、农村特色产品制造等等,其实都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贴上文化标签,都可以打造成农村文化产业。但是这些年来,除了梅缘农资今年举办过“十泉食美”稻香节、把稻米贴上了文化标签外,其他的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创举。这说明在大家思想当中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还没有认真思考过,也没有行动过。可见,大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眼界还不宽,思路还是狭隘的;要么说明大家缺乏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还在等着天上掉下馅饼。

三、全市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结合调研了解到的宜城市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就下一步市里如何高点定位、科学谋划、有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提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科学决策。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五大振兴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为文化振兴是振兴的魂,只有有了魂,乡村振兴才能形神兼备,才有灵气,才有内涵。否则就是单调的发展,不是真正的振兴。作为决策者,不可只谈发展,不谈振兴,必须思考振兴之魂,必须融文化于发展。其次,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认真学习、研究、掌握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宽泛的,文化是独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统的;如何把握,如何推进?对决策者来说,更是一个难题,但不是无解这题。决策者唯有据实而行,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2、总览全局,统筹谋划。长久做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不仅要站在乡村振兴的高度去对待去推进,还应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去谋划去落实。既要综合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产业、农村人才、农村生态等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问题,还要考虑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与农村人口、与农村经济、与农村社会治理、与民族团结等其他工作如何衔接、如何照应的问题。总之,是希望市级层面有一个考虑周全的、涉及方方面面的乡村文化振兴的总盘子;既有长期的、总体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划,又有近期的、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同时,也建议每个镇(办)、每个村都研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或规划。比如,镇里、村里有什么文化资源,都一一摆出来,哪些需要发掘、哪些需要传承、哪些需要作为文化元素、哪些需要展示、哪些需要打造成产业,要有所思考、有所打算;没有文化资源的,有什么创新的点子、想做些什么文章,也要摆出来,也要进行谋划。这也可以让领导摸清大家的底子,摸清大家的思路,便于通盘考虑,科学谋划,合理部署,统筹推进。

3、把握重点,着力推进。全市乡村文化振兴既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的振兴,也包括传统农耕文化的振兴,还包括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振兴等,内容多,头绪多,困难多,问题多。建议从解决问题、积极引导出发,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要切实抓好当前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解决好群众的所需所盼;另一面是要切实推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尤其应在文化旅游产业上力争实现更大突破。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要围绕群众需求,着力引导各地建好村级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活动场地和文体设施,理顺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好中央文化政策和上级有关要求。对文化旅游产业,市级领导要真重视、真发展,要拿在手中,用好政策,用好资源,重点扶持,重点打造,力争形成品牌,形成亮点,全力追赶周边县(市)。

走访座谈各地干部群众和文化专兼职人员,实地查看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对全市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行了调查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农村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整体呈现出昂扬发展之势。宜城市农村文化发展当前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以广场舞为引领的群众文化活动自发兴起。这几年,广场舞以其简便易学、门槛低易组织、娱乐性和健身性兼而有之等特点,为广大妇女所接受,迅速从城市传向农村,成为我市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大亮点。目前,全市227行政村(社区)村村都有跳广场舞的。有的镇(办)每个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都有。郑集镇初步统计,全镇有80余支广场舞队伍。广场舞的兴起让农村干部群众看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魅力,也激发了农村群众进一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等不少传统节目也在群众的期盼中走上了舞台,健身器材开始遍布农村大小广场,健身步道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镇(办)推出,农村(街区)公园建设也提上一些镇(办)村的工作日程。群众文化生活不断兴起,地方顺势而为,形成了一个亟待蓬勃发展的局面。

2、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不断跟进。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宜城市10个镇(办)文化站已全部更名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中心设有图书阅览室、教育培训室、多功能活动厅,镇(办)政府所在地都建有文化活动广场,面积一般都在500平米以上。227行政村(社区)也按要求把村里原有的农家书屋改造成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都设有图书阅览室,还增设了电子阅览室、文化娱乐室。大多数行政村已经在村级办公场所附近修建了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有的镇(办)不仅实现了广场的全履盖,还在自然村落、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兴建了广场;有的镇(办)在修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时,还在附近增设了文体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大大丰富和方便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3、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成为自觉。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融入城市文明的今天,留住乡愁、留下记忆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保护农耕文化、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自觉在全市不断增强。行动较快、影响较大的有,流水多次举办过民俗文化节,刘猴争资千万在胡坪村打造民俗博物馆,流水欧集村正在筹建农耕文化展览馆等等。其他的,有的自发对传统村落、古寨、古居及其他文化古迹进行清理和保护;有的主动对本地传统文化剧目进行发掘和继承;有的积极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申报和传承;更有不少地方始终在思考,如何把村名文化、村组地名文化、村里历史人物、村里历史事件等等这些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今农村社会生活中,去展示、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去涵养、教化人们。

4、农村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一般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嫁接,以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宜城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早的是农家乐,是以农村饮食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其中,小河高康、南营万洋、雷河鄂西等地较为有名。后来,又有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产生的采摘园、种植园等等。文化产业发展到现在,更多的则是与旅游休闲相结合。在这方面,我市最为典型、最有成效的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醉美莺河。其他,如鄢城宋玉墓,王集庞居洞,流水欧乐寨、马头寨、松林寺,刘猴堂子、尹氏宗祠,小河莱公山,板桥少数民族特色村等等,都还在规划和建设中。而刘猴的石圣山,雷河的郭家台,孔湾的夫子崖、万寿寺等等,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有待成为开发的对象。

二、全市农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宜城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现在处在一个向上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实际上问题更多、困难更大、矛盾更突出,更需要解决问题,更需要正确引导。

1、群众文化活动单一,参与群体单一。当前,农村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就是广场舞。这个活动从自发兴起到一枝独秀,既有其自身优势,也反映出农村留守妇女的需求,更说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缺乏。妇女的广场舞能够兴起因为开展起来很容易,而开展其他活动往往会因活动场地、活动器材以及安全、环境等方面因素而受到制约。现在看,宜城市农村大多数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其主要娱乐方式仍是抹牌赌博;年轻人农闲时主要靠看电视、上网打发时间,有的追剧,有的上网玩游戏,有的手机玩微信、玩抖音;一些留守孩子更是沉溺手机,既耽误学习又伤害身体。所以,总体上,全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还是非常缺乏、非常单一的,迫切需要基层有组织、有目的地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2、文化产品流于形式,文化服务需改进。文化部门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开展较为正常,但多由于影片质量不高、群众需求不大、放映场地有限等,观看人员始终十分稀少;农家书屋在改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后,由于图书不多、更新不及时、群众读书需求少、位置不便利、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农家书屋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架设到村组的“村村响”群众反映一年到头也难得响一回。这些问题说明上级文化部门对群众真正的文化需求了解不够,提供的服务与日益兴起的广场舞等活动对接不够,没有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回应群众需求上,用到改进服务方式上。在广场建设上,有的部门对广场位置、广场面积、建设标准提出的要求不切实际,不利于把广场建到人群相对集中的地方,不利于广场小型化,不利于建设多个小广场。还有的部门认为体育器材、文体设施应配给学校,对村级文体设施配套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导致一些村至今还没有可供群众娱乐的文体设施。

3、改革后的镇、村文化服务部门功能缺失,指导管理缺位。镇级文化站改为综合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后,定性为民办非企业,经费缺乏,人员核减为2—3人;工资除站长与综改办签定合同达每年2.8万元外,其余人员一般每年在1.5—2万元之间;不少同志还肩负有包村驻点等工作任务,平时难以集中精力抓好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指导督促服务跟不上,落实上级文化政策没有力度。村一级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因实为农家书屋改建,原本少有人管,现在设立不久,大多数村对其职责、任务、分管领导、具体管理人员未予明确,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没有运转,同样在农村群众心目中没有什么位置。

4、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不够,文化人才稀缺。由于经费缺乏、平时少有人重视,全市农村文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除个别镇(办)稍有组织外,其他根本没有自己的宣传队伍。待到全市有大的宣传任务和比赛活动时,大多镇(办)只得利用群众自发创办的广场舞队临时培训后拉出来上场。同时,农村文化人才也十分短缺,特别是一些专业人才急需要发掘和培养。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市里只举办过一次太极拳培训班,且时间太短,只有一个星期,仅学了点皮毛,回来后根本不能组织指导其他人学习。全市广场舞的指导员大多也是自己先跟着电视、电脑学习,尔后再培训队伍的。王集庞居村拿出的传统剧目二人转、黄梅戏等等都是自学自编自演的。在一些农村传统文化剧目的传承上,急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但实际愿学的人非常少;有些村会的人都六七十岁了,再没人学可能就要失传。

5、农村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发展机遇没抓住。主要是中央的一些文化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够好,农村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没有抓住。比如,前些年我市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因未达到中央提出的“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标准而错失机遇,近年又提出了创建省级示范区,仍然因未达标而失去机遇。这两年,在镇文化站人员配备上,如按上级文件要求,应实行县聘乡用,每站不少于2人;现在只有鄢城落实到位。并且,政策还要求各地免费开放“三馆一站”,财政纳入预算进行补贴,其中拨给乡镇的每镇(办)国家补2.5万元,地方配套2.5万元。实际上宜城市从2017年才开始执行,且只把国家补贴的2.5万元拨给了乡镇,作为专门文化费用;而大多数镇(办)并没有把这笔费用拨给文化部门使用。

6、农村传统文化传承难,留住难。在农村文化工作被边缘化的今天,尤其是惯有的文化意识的缺乏和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难。一是一些地方传统文化剧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因耗费精力大、起不到养家糊口作用等而少有人学。如,刘猴邓冲村的《麒麟送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孔湾钟岗村的《五马破曹》(传统剧目)等至今没找到合适人选。二是群众接受到的传统民风民俗教育少、了解不多,农村多年活动开展少,经济不活跃,外出打工多,对传统文化的宣讲更是缺少阵地、缺少平台,农村有什么风俗、有什么习惯,不少年轻人完全不清楚。三是传统村落保存少,原有建筑格局被打破,古建筑保留少,器物发现少,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刘猴云台村有一地叫娘娘台,台前有一大片花栎树林,每天早上娘娘台上就云雾缭绕,村子由此得名;后来由于没有人保护,花栎树林被砍掉后,这一现象就一并消失了。四是因文物保护意识淡漠,保护措施不力,致使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遗迹遭到破坏。如流水余棚村的古景“赤山夕照”损毁非常严重,欧集村的古迹“一碗水”也被人为损坏。此类现象还多有存在。

7、农村文化产业打造难,扶持难。宜城市不少地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主要还是盯着文化旅游产业。但发展到现在,除了流水的醉美莺河,还有些旅游休闲价值,还有些经济效益,给群众带来了些好处。但我们了解到,莺河的质量和档次并不高,农耕文化元素东拼西凑的很多,景区规模小、占地面积小,但就是这样一个景区,现投入在千万元以上。可见,要发展这样的文化旅游产业,资金压力会很大,规划能力、设计水平、建设档次还不一定跟得上来。这也是流水欧集、马头、刘猴钱湾等一些地方,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源却一时难以发展起来的原因。但还是感到,这些产业始终没有迈开步子或者没有起步,既有其自身的原因,也与宜城市产业发展方向、旅游产业谋划布局、领导战略决策力和政策扶持力度等等有着较大的关系。

8、农村文化产业思路不开阔,创新意识不强。说到农村文化产业,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多数还是离不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而实际上许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家餐饮、农家庭院、农家房屋、农家器物、农耕用具、农村种养殖、农村典型人物、农村生活环境、农村传统编制、农村特色产品制造等等,其实都是农村文化的一部分,都可以贴上文化标签,都可以打造成农村文化产业。但是这些年来,除了梅缘农资今年举办过“十泉食美”稻香节、把稻米贴上了文化标签外,其他的几乎没有这方面的创举。这说明在大家思想当中还没有这方面的概念,还没有认真思考过,也没有行动过。可见,大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眼界还不宽,思路还是狭隘的;要么说明大家缺乏积极作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还在等着天上掉下馅饼。

三、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结合调研了解到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就下一步如何高点定位、科学谋划、有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提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科学决策。要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五大振兴之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因为文化振兴是振兴的魂,只有有了魂,乡村振兴才能形神兼备,才有灵气,才有内涵。否则就是单调的发展,不是真正的振兴。作为决策者,不可只谈发展,不谈振兴,必须思考振兴之魂,必须融文化于发展。其次,要正确认识文化的性质和特点,认真学习、研究、掌握乡村文化建设的规律和特殊性。文化是多元的,文化是宽泛的,文化是独特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又是系统的;如何把握,如何推进?对决策者来说,更是一个难题,但不是无解这题。决策者唯有据实而行,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才可能取得突破,才可能有所成效。

篇7

关键词:乡村景观;旅游;鄱阳湖流域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131-02

江西省面积的97%属于鄱阳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农业发达,被称为“鱼米之乡”。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农耕文化底蕴深厚,逐步形成了在歌谣、节令、习俗、耕技等方面独具地方特色的古村镇。距今为止江西省有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浮梁县瑶里镇、青原区文陂乡陂村、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村、江湾镇汪口村、思口镇延村、龙南县关西镇关西村等2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流域内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具有较大的旅游发展潜力。乡村旅游已成为鄱阳湖流域经济开发和旅游研究的热点[1]。笔者试图对鄱阳湖流域乡村旅游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实现乡村旅游景观的生产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完美统一,让农业发展方式与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发展相协调,维护鄱阳湖“一湖清水”[2]。

一、研究区乡村景观旅游规划的意义

(一)保护文化遗产,丰富旅游资源

鄱阳湖流域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丰富多彩,农耕文化与良风美俗交相辉映;茶文化、稻作文化、鱼俗文化、候鸟文化、陶瓷文化、药文化、酒文化、禅宗文化、傩舞文化、庐陵文化、客家文化异彩纷呈[2]。对乡村景观进行旅游规划,开发中国最美乡村游、梅窖三僚“风水文化第一村”、 “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等乡村旅游,对保护文化遗产,丰富旅游资源具有重要意义[2]。

(二)保护环境,提高旅游资源的品位

由于工业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环境质量日益下滑,因此,城市居民对乡村优美环境的向往油然而生。乡村旅游吸引城市居民的亮点及乡村旅游的卖点都是优美的环境,因此,对乡村景观进行旅游规划,通过旅游业的科学管理促使当地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保护环境,提高旅游资源的品位。如都昌古塘村、安义古村群、进贤文港、西湖李家、汪山土库、婺源理坑、永修吴城、浮梁瑶里、新余昌坊、龙虎山上清、金溪竹桥、广昌驿前、龙南关西、贵溪樟坪、井冈山菖蒲、乐安流坑、铜鼓大等乡村环境无一不让行人和游客交口称赞[3]。

(三)振兴乡村经济,促进社会和谐

乡村旅游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带动功能大、辐射能力强、倍增效能高等优势。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能拉动居民消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能增加乡村居民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调整和优化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让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4],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二、研究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困境

(一)开发与保护相矛盾

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经营者因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不惜牺牲资源与环境、破坏文化遗产,导致旅游开发与保护相矛盾。如,婺源鸳鸯湖由于水上旅游项目的开发带来的快艇的影响和游客的进入,干扰了来湖栖息越冬的鸳鸯,冬季来婺源栖息的鸳鸯由开发旅游前每年大约4 000对锐减至每年2 000多对[5]。为了经济效益,乡村旅游景区商业气息过重、旅游商品泛滥,严重破坏乡村特质性景观,淡化了乡土文化特色。如婺源不少乡村不少居民为了经营旅社、饭店和小买卖,拆旧房建新房,导致古建筑的破坏和文化遗产的丢失。

(二)缺乏景观资源特质性的认知与保护,导致景观同质化

乡村景观是乡村与其所处的自然、文化、社会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系统与格局[4],不同的乡村文化不同、特征不同。研究区乡村景观规划过程中没有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往往因为眼前利益,头脑发热,照抄照搬他人挣钱的项目,缺乏景观资源特质性的认知与保护,导致景观同质化。

(三)景观类型单一,景点分散

研究区乡村旅游景观类型单一,主要有,一是古村落景观,如安义古村群与2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是研究区乡村旅游主要景观;二是农家乐和采摘园景观,如采梨、采橘、采莲、摘草莓等与品农家菜、吃农家饭、体验农家生活。研究区乡村旅游景观不仅类型单一,而且景点分散;不仅研究区2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镇分布在全省各地,而且中国最美乡村婺源东线、北线、西线各景区景点也很松散,通达度不高。

三、研究区乡村旅游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一)生产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鄱阳湖流域是中国水稻生产主区,在鄱阳湖沿岸鄱阳、余干、万年等乡村构建稻、鱼、鸭共栖农田景观;在郊区或城市周边的乡村构建轮作农田景观、间混套作农田景观;在丘陵地区建立“丘上林草建好塘,河谷滩地果渔粮”立体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如婺源篁岭丘底河谷滩地形成稻-鱼和藕-鱼特色水域区,丘上小于5°的缓坡地带种植特种水果、瓜类及蔬菜,丘上5~25°的陡坡种植桃、梨、桔、橙,大于25°的丘顶形成水保林木区,布局上突出春季赏花、夏季品果、秋冬民俗体验的景观特色[2];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去构建“粮(饲)―猪(牛)―沼―稻(果、棉、茶、油、菜)”农田景观[6]。

(二)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鄱阳湖流域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依托历史文化名村为龙头的古村名镇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依托陶瓷文化的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依托客家文化的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依托道教文化的的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以婺源为龙头的中国最美乡村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三)综合性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

综合性乡村景观旅游规划包括自然景观、生产景观、文化景观、体验景观的规划。在规划过程中要保护景观的动态性特征、景观的复合性特征及乡村景观资源的整合,并依据乡村旅游的特点、鄱阳湖流域自然景观、资源环境及目标市场与系统内部空间结构相互作用的关系,按坡度、等高线从低到高进行水域和湿地渔俗文化体验与候鸟观光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平原农耕文化体验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丘陵、盆地特色种养休闲农业旅游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和山地景观旅游垂直开发规划设计(包括山底温泉度假享乐景观构建、山腰认知观赏与休闲疗养景观构建、山顶草甸体验休闲景观构建)[2]。

参考文献:

[1] 大江网.江西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21个数量列全国第4位[EB/OL].http://.cn/o/2013-02-26/175926365729.shtml,

2013-02-26.

[2] 金姝兰,姚宁萍,潘华华.鄱阳湖流域农业旅游垂直开发模式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2,24(5):931-935.

[3] 张香凤,杨光灶,金姝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乡旅游互动模式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2):312-316.

[4] 王娜,鲁峰.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探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706-708.

篇8

发展乡村旅游既能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能振兴当地农业。乡村旅游的游客在游玩后会购买一些当地农作物、土特产、手工艺制品,不仅能丰富游玩项目更能增加农民受益。但是现阶段的乡村旅游中可供选择消费的项目稀少,往往是游客就餐完毕后便离开。农户的经营意识不到位,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不够,使许多农村品附加值无法提升,局限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过于迷信口碑传播,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

在信息传播多元的时代,许多专业旅游景点综合运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宣传已打开了知名度,创造大大小小旅游品牌。乡村旅游却仅停留在口口相传的“打游击”式宣传,优质的乡村旅游点需要游客“打听”才能找到,品牌打不出去,无法长远发展。然而开展“乡村烹饪培训项目”能有效为解决上述问题,“乡村烹饪培训项目”是指有具有专业烹饪知识的技校教师下乡村,为需要烹饪培训的农户有目的的培训经典农家特色菜的活动,这也是面向社会开展的培训方式之一。乡村旅游点开展烹饪培训项目的价值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开展烹饪培训项目能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开展烹饪培训项目,农民在农闲时纷纷投入到餐饮服务知识学习中,旅游旺季农户能充分发挥出所学知识,提高餐饮服务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促进一、三产业的结合,建立起以农业养旅游,以旅游促农业的互动机制,实现农业的多项多次增值,做到优势互补,互为促进,共同发展。(二)开展烹饪培训项目能调整养殖业结构经过烹饪培训项目农户可以学到全方面餐饮营销知识,通过结合农村旅游实际的餐饮营销知识,从根本上让农户认识“营销”在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性。充分了解到游客需求后,农户养殖受市场欢迎的产品,使自给养殖向市场养殖转变,促进养殖业结构调整。(三)开展烹饪培训项目能调整的劳动力结构在“五一”、“十一”黄金周许多乡村旅游点比原来可以多安排8—10倍的劳动人口就业。大部分乡村旅游经营户都请上了帮工帮厨,阳朔景区的“农家乐”高峰期有的一家用工多达60余人,有的农户因为家里懂烹饪的人手不够时需要花钱请有餐饮娱乐服务经验的城里人帮工,大大提升了人工成本。如开展烹饪培训项目让教师和设备直接带到农户家里,让当地农户能烹饪出一手具专业水准的菜品,大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消化。在旅游淡季可将多余人员调配到农业生产方面,加强果树、花卉等各种农作物的管理,很好地解决人员过剩的矛盾,使人力资源使用更趋合理。

开展烹饪培训项目能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篇9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加速交通运输体系

近年来潮阳区坚持“多条腿”走路,多方筹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计划总投入125亿元,这是该区有史以来交通建设项目最多、投资额最大的时期。

该区着力抓住厦深铁路和汕港、揭惠、潮惠3条高速公路经过本区的契机,做好综合交通体系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将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有机结合,与高铁、港口、国省干道、高速公路等有效衔接,与粤东地区及珠江三角洲地区交通网络的有序对接,融入汕头半小时经济圈的思路,着手构建安全、畅通、绿色、高效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和节约集约发展

潮阳区集中精力建设好、经营好海门产业转移园区、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梅花工业园区三个园区建设,提升园区的集聚作用和经济效益。2012年全区各工业园实现规模上工业产值约200亿元,占全区规模上工业总产值近一半,园区经济正逐步成为支撑潮阳经济发展的亮点和增长点。经多年发展,潮阳各类工业园区24个,面积近3万亩。各工业园区以综合型产业形态为主,主要集中了纺织、服装、音像、塑料、文教用品、废旧电子器拆解和回收利用等产业项目,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记者采访了地处潮普揭三市(区)交界的纯农经济的山区老区金灶镇,该镇总人口14万人,近千年的历史孕育了韵致清幽的老区。如今,这里红色、绿色、古色交相辉映,见证了一段激荡的岁月,造化了一派峻伟灵秀的自然风光。该镇打破以农业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建立“一带二区”,3.81平方公里工业经济带,0.94平方公里的东片工业园区和2.65平方公里的西片工业区,吸引资本、项目进入园中。

做大做强汕头次中心城区,加快城镇化进程

篇10

乡村旅游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乡村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的旅游产品。近年来,我国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据调查,迄今已有至少1万个村、约300万人口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致富,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业新的成长点,成为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的亮点,但其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方面还有待完善。

从宏观环境来看,在国内很多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并具特色的地方,当地政府已把兴办乡村旅游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然而,出于扶贫解困等目的,部分地区违背了旅游资源开发和市场发育规律,造成对自然旅游资源和原生传统文化的损害,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从资源开发来看,中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但部分投资主体的市场认识狭隘,过于注重现实需求,追求短期利益,对资源只进行表层开发。有些地区急功近利,甚至放弃自己的原生态文化和民间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和流失;有些地方为建设观光型农业科技园,盲目引进技术和资金,但效益不高;有些地区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忽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

从产品结构来看,目前各地的乡村旅游均在向集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但产品类型和内涵都有待加强,以进一步提高产品品位和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例如,部分以农事活动为依托的传统观光型农业旅游产品,仅停留在游客入园摘果、采茶和赏花上,可供游客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不够;部分以民俗风情为依托的乡村文化游,仅限于住“农家屋”、吃“农家饭”、游“民俗村”,知识性和趣味性不强。

从经营管理来看,由于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培训,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经营理念缺乏、相关业务技能和管理经验能力不足,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要求。经营者更乐意在建筑、设施、设备上花钱,而对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如地方特色、乡村环境、服务水平与质量等往往重视不够。

总体来讲,乡村旅游具有旅游行业的一般特征,即劳动密集性高、关联带动性强、就业门槛低、就业方式灵活等,这些特征使乡村旅游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条件。随着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品种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的差异性要求的提高,乡村旅游也要因时而变,提质升级,在“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思路的引领下,乡村旅游应逐步过渡到旅、农、工、贸综合发展,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以持久地发挥乡村旅游振兴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作用。在具体实施产业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乡村旅游应关注以下方面的内容:

——提高产业化认识是乡村旅游产业化经营的前提。中国农村受土地分散的影响,乡村旅游项目类型多,但规模小,没能组建成大的旅游企业集团,未能形成旅游服务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产业体系,影响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有不少经营者忽视了乡村旅游发展的部分重要环节(农业资源基础、旅游基础设施、卫生环境等),简单认为通过开发现有农田、果园、住宅便能建成一个乡村旅游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是乡村旅游在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实现乡村旅游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经营,就必须提高乡村旅游地政府、企业、农民的产业化认识。

——加强政府主导与科学规划是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的重点。为丰富乡村旅游活动、规范乡村旅游业发展、扩大乡村旅游发展规模,从资金的投入、乡村旅游地方标准的建立、基础设施的建设到人员业务培训等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各地各级政府的主导。加强政府主导,对乡村旅游进行统筹安排、科学规划,既可减少乡村旅游的投资失误,避免无序开发和重复建设,又可以实现区域城乡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乡村的健康、稳定发展。乡村旅游规划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一是乡村旅游布局区位的选择,二是乡村旅游的产品设计,三是乡村旅游的容量确定,四是乡村旅游市场特征与需求的分析,五是乡村旅游地形象的确定。

篇11

大项目、新项目建设是我镇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亮点。小编准备了在全镇重点项目观摩会上的讲话,希望大家喜欢。

同志们:

今天,我们利用了一上午的时间对全镇部分重点项目进行了观摩拉练,这是我镇第一次组织这样的观摩活动,由于时间关系,还有很多很好的项目我们没有走到,但是我觉得这次观摩拉练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应该说是达到了感受新变化、交流新经验、谋求新发展的效果,起到了交流、借鉴和促进的作用。听取的各项目相关负责人的工作汇报,我感觉各村在上半年的工作中都有特点、都有亮点、都有创新。

通过一上午的时间,我们观摩了X个重点项目,有扶贫项目、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户户通民生工程等,这些项目都有很好的代表性,总结起来,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项目建设速度快。

这次观摩的项目有相当一部门项目是去年下半年或今年初开工的,不到一年的时间,很多项目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参观的堤根村金银花种植基地,在领头雁王青海同志的带领下,目前金银花种植面积已发展到X余亩,目前已成为全县最大的金银花种植基地。X村在全镇范围内第一个实施的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创造了全县有名的“X速度”,同时新村建设在疫情防控期间,克服种种困难,有序复工复产,确保X月底交工,X月底群众入住。大营新村今年启动以来,经多方努力,截止目前,已基本完成拆迁任务,新增土地指标X亩,目前正在进行复耕前期准备工作,同时新村建设目前已完成X座楼房封顶,剩余X栋楼房整改紧张有序建设中,计划X年X月建成并交付使用。现代农业扶贫生态园区(春博园),目前已累计投入X多万元,建设了一带一路广场、草坪广场、儿童乐园、七彩花道、科普中心、室内外民俗馆、观光亭,百花园、树林醉春苑、温泉井等项目,以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正在高标准提升三春晖、四季春智能棚内部设施。即将建设拓展中心、康养基地、室内外婚纱摄影基地、智能棚温控设施等,高标准建设X平米的农产品加工、仓储综合楼,预计X月X日建成试营业。

二是项目发挥效益好。

在上届党委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上,我们继续做大做强,很多项目都发挥了良好的效益。我们参观的杨寨村、汤官营蔬菜大棚种植项目,里面的西瓜、哈密瓜、西红柿、茄子等,长势喜人,价格可观,特别是西红柿,每棚收益达到X-X万元。春博园草莓种植行情较好,去年X月,我们成功举办首届X镇草莓艺术节,共吸引周边县市游客X万人次,并相继在省市县电视台专题报道,成功打造了X镇草莓特色种植品牌。虽然受疫情影响,但是每棚产量在X斤以上,并且草莓价格X元/斤,来园区采摘价格X元/斤,每棚年收益达到X万元以上。金银花种植基地前期盛花期,吸纳周边闲置劳动力X余人,每人每天人均增收X-X元。

三是项目投资规模大。

大项目、新项目建设是我镇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亮点。在楼张村即将建成投产的牧原十五厂,总投资X亿元,计划X月底全部完工;X镇扶贫工业园区占地X亩,明源建材、三春晖木业、沐鑫木业、斌博木业等X个项目已落户园区,另外面积达到X万平方的X个标准化工业厂房,其中X个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其余两个即将动工建设。园区所有项目入驻后,年可实现税收X万元,安置劳动力X余人,其中安置贫困户X余人,年产生扶贫效益资金X万元。青岛东青保温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投资X亿元的新型建材项目已建成投产;活性氧化铝小球再生利用项目正在办理环评手续;橡胶颗粒项目、阻燃剂生产项目、新希望年出栏X万头商品猪项目正式落户我镇;中国X强江西双胞胎集团投资X亿元的种猪繁育项目已达成投资意向等。

四是项目覆盖范围广。

X年以来,全镇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X万元,实施扶贫项目X个,其中产业项目X个,基础设施X个。累计产生效益分红X万元,为全镇X户贫困户每年带来人均X元的稳定收益,保障了脱贫成效。建成扶贫车间X处,吸引了服装加工、古筝制作、鞋面加工、吨包加工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入驻。同时发挥春博园龙头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区域带动,全镇蔬菜、瓜果、草莓等特色种植面积达X万亩以上。此外,沿途我们也看到,各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场所建设、道路环线工程等工作都抓的非常好。同志们,成绩取之不易,奋斗充满艰辛,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蕴含着各村党支部、村委会勇于担当、攻坚克难的胆略和气魄,无不渗透着广大干部群众忘我奉献、艰苦奋斗的心血和汗水,无不凝聚着全镇X万X千人民创新实干、奋力拼搏的智慧和力量。在此,我代表X镇党委政府向为三春发展付出辛勤劳动、做出积极贡献的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等一会,X镇长还要就抓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进行进一步安排部署,下面,我就全镇经济工作讲几点意见:

第一,加速培育农业产业新动能。

一是继续做大做强南中北三大产业带。在镇南部强化园区建设为支撑,继续打造现代农业扶贫生态园区(春博园),结合三春草莓特色品牌,申请东明县草莓地理性商标注册,计划向东延伸旅游路,在旅游路两侧,辅以X等村,重点发展优质果蔬种植,以基地为依托,深挖黄河文化底蕴,着力打造以生态旅游、观光采摘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特色小镇。进一步扩大以堤根金银花、麦冬种植为带动的中部中草药种植片区,目前金银花种植面积已达到X余亩,建成金银花深加工基地一处,下一步计划继续扩大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以堤根金银花种植为带动的中部中草药种植片区。同时进一步发展以拐王羊肚菌种植为引领的北部食用菌种植。经过近两年的种植经验,羊肚菌在市场上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一斤新鲜的羊肚菌价格达到X多元,烘干后价格能够达到X-X元,平均一个棚收益X-X万元。下一步将打造千亩食用菌种植加工销售基地。各村要根据各自实际情况,拿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谋划各村产业发展的路子。二是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我镇是典型的农业乡镇,但农业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省委书记刘家义书记指出了全市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不足,提出了下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我们一定要聚焦聚力农业产业发展,围绕土地做文章,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目前我镇已于修正药业集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计划流转土地X余亩用于种植中草药铁皮石斛和芦荟,如果项目能在我镇落户,将对全镇产业振兴奠定坚实基础,下步我们将持续跟进。

第二,扎实推进新型社区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X国道拓宽工程。借助X国道拓宽,在老大队部以东,堤根路以南,新大队部东边路以西,信达超市以北规划建设安置区。按照整体规划、分片开发的发展思路,计划利用X-X的时间,建成容纳X-X万人的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型小城镇的“两新”融合发展试点乡镇。二是稳步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今年X月份,国务院副总理总理在调研X市时指出,要将X打造成为全国新型社区建设示范市,市委书记X书记在全国“两会”时,建议支持X市创建乡村振兴X样板国家综合试验区。按照统一规划,全市要利用X年时间,也就是到X年,要全面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前段时间,我们聘请了设计院,已对全镇所有村庄进行了整体规划,明确了各村新型社区建设时间任务,请各村提前着手,按照规划稳步实施。

第三,加快扶贫产业项目实施。

X年以来,全镇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X万元,实施扶贫项目X个,其中产业项目X个,X年,我镇争取第一批扶贫专项资金X万元,主要用于扶贫工业园区厂房建设及核桃园、朱洼、马桥、孔寨等村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发展,目前正在进行招标;我镇又积极争取到全县第二批扶贫专项资金X万元,计划全部用于春博园基础设施建设、X村为民服务中心建设及金银花种植基地,目前正在编制方案。

第四,扎实推进民生建设。

一是加快实施涉农项目建设,“千亿斤粮食”二期项目,总投资X万元,涉及X个行政村X个自然村X亩耕地,目前已完工,通过疏通沟渠、路面硬化、机井改造等,打造东明县粮食生产核心区。涉及X个行政村的土地占补平衡项目,建设规模X亩,投资X万元,预计新增耕地入库指标X余亩,按照县政府奖补政策,每亩X万元,共奖补资金X亿元,能有效缓解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资金短缺问题,目前该项目正在进行验收工作。同时申请的万亩盐碱地改造项目,争取今年开工实施。同时要坚持做好乡风文明、移风易俗和殡葬改革工作,各村要切实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操办红白事做到事前申报、严格标准、狠刹铺张浪费攀比之风。

第五,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篇12

一、乡村旅游现状及表现形式

近年来,特别是2014年以来,泰宁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呈现出长足的发展态势。截止目前,全县共建立观光农业基地2万余亩、休闲农庄与乡村旅游点100余个、民宿300余家、农家餐馆150余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数每年突破100万人次,占全县游客总量的30%以上,泰宁被授予全国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示范县,梅口乡成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乡镇。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主要探索实施了“三种模式”:

(一)乡村旅游模式。顺应全域化旅游发展新趋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选择自然环境美、基础条件好、区位优势大的5个村,聘请专业团队科学规划,通过3年多的精心建设,初步培育形成了渔悦水际、耕读李家、水趣崇际、花样音山、鹭嬉南会“五朵金花”乡村旅游的亮点典型。一是定位特色化。按照“一村一品”凸显特色,实现错位互补发展。比如:崇际村,发挥上清溪上游水环境优势,做足“水趣”文章,修建鹅卵石护岸、景观蓄水坝、亲水平台、沙雕和“鱼跃龙门”等石雕小品,着力建设泰宁的“白水洋”;音山村,围绕花样音山定位,种植向日葵、油菜花、荷花等百亩连片生态农业观光园,路边播散花籽,完善观赏栈道、景观公园、农家门楼等配套设施,营造四季花海的优美环境。二是风格本土化。不大拆大建、不大挖大填,尽量保留乡村原生态和古建筑,体现浓烈的乡土气息、浓郁的乡风民俗、浓厚的乡民感性。比如:耕读李家,对山水林田湖等自然环境进行原生态保护;对大源古村落和“尚书故里”放坑村坚持修旧如旧;对江家坊古村落实行原样保护,拟引进有实力的客商进行整体开发。三是功能配套化。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要素,完善基础设施和业态开发。比如:渔悦水际,组建了渔业、家庭旅馆、游船“三大协会”,开发推出钓鱼、赏鱼、美味鱼加工销售、有机鱼宴、水上木屋、水上高尔夫等业态;耕读李家,建设禅修中心、闽台美丽乡村文化交流中心、创客坊、李家菜地、猪栏餐厅民宿等项目,配套实施7公里长的环形自行车道,道路两旁花化彩化,让游客置身于丹霞田园山乡的自然美景中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享农家乐。

(二)特色农庄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3个特色农庄。一是茶香金湖。依托和利用金湖湖畔的状元茗茶、境元茶庄、晟境茶园等茶叶基地,进一步增强休闲观光功能,实施茶园生态化改造,补植点缀樱花、桃花等观赏树种,建设景观步道、观景平台和休憩亭,迁建移入清代古建筑,建设茶文化主题民宿、茶叶品鉴厅和展示厅、茶叶制作观光等项目,增强茶文化元素,初步打造形成集“采茶、制茶、品茶、购茶、茶景、茶艺、茶食、茶宿”等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特色茶庄。二是金湖牧歌。也是我县“春风工程”村财增收行动计划重点实施的项目,由“6个省选派村+1个项目村音山村”捆绑运作,一期已建设完成15亩的集现代农业种植、科普、观光、采摘为一体的智能温控大棚,每年可为7个村增加村财收入各5万元以上;二期将规划建设生态餐厅、3D汽车影院停车场、牡丹园等项目,着力建设成为现代农业与休闲旅游综合体。三是瑶坪提子园。按照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农业要求,采用钢架大棚、营养滴灌、生物防治等先进技术,开发形成以美国红提为主,日本葡萄、台湾油桃、樱桃、杨梅、桑椹等为辅的名优特水果采摘基地110余亩,并配套修建餐饮、休闲、垂钓小木屋等设施,努力打造集园艺观光、果蔬采摘、餐饮住宿和休闲垂钓为一体的生态农庄。此外,正在抓紧建设上清溪崖壁铁皮石斛观光园、梅口玫瑰谷等一批特色农庄。

(三)农业节会模式。积极策划和举办各类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会活动,提高知名度吸引游客。比如:大金湖“渔人节”,打响金湖湾度假村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水际村省级水乡渔村等品牌,利用大金湖丰富的渔业资源,让游客亲身参与体验大围网捕鱼、零距离戏鱼、多花样煮鱼、无限量吃鱼,深度感受泰宁“渔文化”的独特魅力。特别是2017年“中国静心·泰宁”垂钓大赛,吸引全国400多名垂钓高手参赛,泰宁大金湖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泰宁“淘气节”,依托一乡一品“豆香上青”项目建设形成的大豆种植、游浆豆腐加工展示、豆腐特色菜等一系列豆腐文化,发挥上青乡崇际村的水环境优势,在炎炎夏日推出“撒野趣味跑、五彩水球大战、千人豆腐宴、经典淘气游”四大主题活动,每年吸引数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既能在这里沁凉消暑、肆意放松,又能深度品味独特的上青豆腐文化。新桥乡“大源傩”民俗文化节,利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源村、革命老区村岭下村的厚重历史和民俗特色,通过傩舞表演、传统祭祀、踩街祈福、游览古村落、农业采摘、稻田抓鱼、品尝地方特色小吃和稻田鱼宴等精彩节目,向游客展现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大田乡农民趣味运动会,设置有“农技比武”“抢收粮食”“水到渠成”“小鸭快跑”等多个极具本土特色的比赛项目,不仅增添了“趣”味,更展现了“农”味,让游客耳目一新。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发展不平衡。全县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率低,目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大都属于民间民营投入经营为主,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参与性、娱乐性项目,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不强,游客滞留时间短,经济效益还比较低。

(二)特色不明显。我县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可我县没有在这些大自然和先人的杰作上打特色招牌、做特色文章,主要局限在“山”“水”上做文章,产品相对单一、项目雷同、品位不高,旅游活动的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不足,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回头率。在经营模式上,品牌意识淡薄,经营内容单一,仅限于传统的农家乐模式。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合理规划,科学打造。做好科学调研,重点对有发展乡村旅游条件或潜力的村落,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分期分批,科学打造。做好合理规划,主动到乡村旅游发展先进的地区交流学习,促进我县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篇13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省市县委关于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以加速推进高水平高质量小康建设为奋斗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实施制造强镇、开放兴镇、创新活镇、生态立镇、乡村振兴五大战略,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富民强镇新跨越和现代化建设良好开局。

二、发展目标

围绕专用汽车主导产业的发展,着力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向智能制造、先进制造业迈进,力争成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工程、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承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初步考虑“十四五”时期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力争实现“一个跨越、三个领先、五个显著增强”,即:专用汽车产业集群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全省强镇地位初步彰显;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生态宜居绿色发展在全县处于领先地位;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发展显著增强、民生福祉及幸福指数显著增强。

三、“十四五”时期战略重点

一是全力攻坚“双招双引”。以新旧动能转换为抓手,抢抓肺炎疫情之后政策、产业、扩大有效投资等领域的潜在机遇,主动对接世界500强、全国500强龙头企业,依靠专用汽车展览会等平台,举办全国性行业论坛,谋划一批事关当前、影响长远、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扶持培育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项目,实现产业链协同创新,通过“招大引强”加快全镇专用汽车主导产业创新步伐;扎实开展零地招商,通过零土地技改,持续开展低小散企业的腾笼等措施,招引见效快、效益好、贡献大的“大好高”“小而美”项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激发企业内生力,以外部企业的技术及资金优势帮助我镇传统企业提升改造,产业转型升级。同时,牢固树立“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制定产业平台发展政策,推动全镇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强产业竞争力。

二是全盘谋划重大工程项目。以精密化、专用化、智能化为方向,大力推进专用汽车产业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谋划、储备一批对全镇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事关当前、影响长远、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形成“十四五”项目库;争取一批重大项目特别是需要上级审批、平衡和协调的重大建设项目纳入全镇规划;规划建设汽车工程学院,着力培养专用汽车产业所需人才;积极向上争取高速公路在布局并设立出口;加快推进曙岳高端装备制造项目、天辰铝合金钢圈智能制造项目、科贝尔共享涂装项目、天鸿高科技智能化罐车生产线建设项目、中国()商用二手车出口项目规划建设,争取早日投产;主动作为帮助骏宇EBS汽车制动系统生产项目、通泰履带式自卸车生产项目、安途环卫装备生产项目落地建设。同时,探索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以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为重点的“新基建”项目探索,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努力实现“换道超车”。

三是全速开展企业育大培强。深入实施“凤凰行动”“雄鹰行动”“雏鹰行动”,构建结构合理、活力迸发的工业企业格局。认定一批领军型企业,在技术研发投入、投融资、工业(商业)用地、人才引进等多方面给予重大支持,支持一批重点企业加快上市,力争到2025年,全镇范围内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2家以上;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创新型人才、具备行业开拓能力的企业为重点,认定一批高成长企业,在技术创新、人力资源服务、市场拓展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助推企业井喷式、裂变式增长;引导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专用汽车行业细分领域独角兽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和小巨人企业;依托德国、迪拜等国际汽车展会,引导和鼓励企业“走出去”,大力发展跨境贸易,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同时,深入开展传统产业“智造”工程,引导企业加速开展机器人换人行动,提高生产力和安全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加速推进一批高耗能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降低企业单位产出能源消耗;在企业项目审批上下狠功夫,促使企业自觉淘汰落后生产线,有效应对日趋严峻的安全、环保和用工荒的现象。

四是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十四五”期间,我镇脱贫攻坚工作将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县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脱贫攻坚目标和现行扶贫标准,突出问题导向,“精、准、细、实”上下功夫,下足绣花功夫,强化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机制和即时帮扶工作力度,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脱贫攻坚圆满收官,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篇14

一、加强组织领导,及时安排部署。

成立2020年“三变”改革宣传报道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宣传工作的特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袁瑞岍同志担任,副组长由特区融媒体中心副主任xx同志担任,成员由宣传部、特区“三变”办、融媒体中心抽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宣传部。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全区“三变”改革宣传工作。制定了《2020年“三变”改革宣传报道工作方案》,对“三变”改革宣传报道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二、强化宣传报道,营造良好氛围。

一年来,宣传部积极协调区内媒体和区外媒体对我区开展“三变”改革的重大成果、重大经验进行宣传报道,对外宣传报道六枝“三变”改革工作的典型经验和发展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