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共筑和谐社会范文

共筑和谐社会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5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共筑和谐社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共筑和谐社会

篇1

没有。天宫一号即将飞天,我们年轻的副总设计师倒在了工作的岗位上。两名90后新兵为救跳河轻生的妇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还有,无数刚毕业的大学生,告别城市的红灯绿酒,来到了荒凉的西部,当村官,做支教……正义永远是人民的呼声,诚信永远是人民的宝贵食粮。中小学开设了思想品德教育这门课程,就是让每一个中国人从小就树立是非观、辨善恶、识美丑,做一个诚信、正直、敢当的人。初中政治课更要培养学生做一个诚信的人,共建和谐社会

一、诚信,是做人之本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思想品德课教师却不能简单地认为:教书,就是教书本上的知识。新课改指出:教师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不是教科书的传授者。思想品德教学从道德、法律、国情三个模块编写,构建了大量鲜活的案例,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这远远不够,生活中的热点话题更容易引发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思考。马加爵事件,一个从农村出来,经受了苦难和挫折教育即将有美好前途的大学生,为什么会残忍地杀害同室舍友?这些案例,总能引起学生激烈地争论,探索如何做一个精神健康,人格健全的当代中学生。

诚信,与之对立的是虚伪。中学生面对着学习的压力,家庭亲情的缺失,有的会迷茫,无所适从,开始抽烟、酗酒,寻求一时的解脱,沉迷网络、游戏,结交社会上的浪荡青年,花天酒地,甚至沾染。面对种种现象和青少年出现的问题,教育应该首先反思:我们做得够不够、好不好。数据显示:中国14周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就有4000多万,他们只能从冰冷的电话里享受亲情,从取款机里得到父慈母爱,回家后,他们厌烦爷爷、奶奶的唠叨,而让他们充满诱惑的是社会这个大染缸。沉沦,从出走的那一天开始,虚伪,是进入社会学的第一课。当家庭这个教育的摇篮坍塌时,我们更应该教会学生诚信,它是做人之本。

二、诚信,生活的典范

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有位母亲,承诺孩子等她上街回来后,杀了猪给他炖猪蹄吃。母亲回来后,看见孩子的父亲正准备杀掉家里唯一的一头猪,妻子吃惊地问道:不逢年不过节,为什么要杀猪呀?孩子父亲回答说:在小孩子面前不能说谎的,说了就要做。虽然,在今天人的眼里,杀猪教育孩子诚信,实不可取,但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在孩子面前,要用实际行动做表率,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初中政治教育,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教学中就应该用道德感化人,用法律约束人,用国情激励人。身为教师,一言一行,莫不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要教育学生堂堂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做事。人与人之间的诚信,犹如古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境界,自然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构建典范的生活空间,娱乐人的性情,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意志。有利于培养青少年成为志向高远、品德高尚的人。

三、诚信,创新的源泉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让学生在校园里有创新活动,那么,他进入社会以后,就有可能只会做着抄袭或模仿的工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创新的动因。没有热情,就不可能有创造;没有激情的课堂,就不会有创新。新颖的情境设问,典型的社会热点话题,幽默风趣的教学艺术,富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课堂教学,无不吸引着学生的眼球,激发着学生求知的欲望。

篇2

首先,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人生。现在有些同学的成绩暂时落后,就自卑起来,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要相信自己是有长处的,并不都是短处,只要不断努力,成绩是可以赶上来的。自信是健康人生的必备要点之一。此外,我们应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小学阶段还不能确定自己长大后的职业,各位同学应当全面发展,美术、体育、音乐、微机、英语、思想品德等课程都应该认真上,不能光学习语文、数学,这样才能给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还应该培养良好习惯,如不乱翻别人东西、写字姿势端正等,从小养成好习惯对自己今后的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正如美国作家奥格.曼狄诺所说:“好习惯是开启成功的钥匙,坏习惯则是一扇向失败敞开的门。”各位同学,你们看,养成好习惯是多么重要啊!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为自己是少先队员而骄傲,因为我们的红领巾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我们应该热爱党,感谢党给了我们这么好的生活环境,那些为了革命而献身的人应当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应该爱自己的家,孝敬父母和爷爷奶奶、公公婆婆,现在报纸上经常看到一些儿女不孝顺亲生的父母的事情,这些都是非常错误的,这些儿女不曾想到,等自己老了以后,自己的子女又会怎么对自己呢?所以在此提醒所有有老父母的大人,对老父母一定要孝顺,也希望我们小学生孝顺长辈,多为长辈做些事。在家里应当多参加家务劳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叠被子、整理房间、抹桌子等家务劳动,不仅帮助了父母,还养成了好习惯,何乐而不为呢?在家里也应该学习家庭礼仪,如吃饭时先请大人吃、离家说再见、来了客人端茶水等,礼节礼貌是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养成的好习惯。此外,我们还应该善待左邻右舍,和邻居处好关系,共建和睦家园,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学校,我们应该尊敬老师。当自己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时,一定要想到,我之所以能取得好成绩,都是老师精心哺育我们的结果,我们应该感谢老师,感谢老师那慈母般的关怀。我们想一想,上课的时候,我们坐着,老师却都是站着;下课了,我们在玩,老师却在认真地批改作业,老师每天不知比我们辛苦多少倍。尊敬老师是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培养的品格。除此之外,同学们之间也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不要给别的同学起绰号,不要在别人学习的时候搞恶作剧。热爱集体是我们每个小学生都应该做到的事,一个人的力量很小,但许多人合在一起成为集体时,力量就大了。在集体里面,相互帮助,不仅大家开心,自己也开心,这何乐而不为呢?我们还应当有诚信,答应了别人的事不能反悔,考试时不能作弊,不乱吹牛皮,要说实话,办实事,这样才能受到大家的认可和尊敬。

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作为龙的传人,就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虽然我们都还是小学生,但我们仍然应该多看新闻,多关心国家大事,还应该遵守社会公德,、法律法规,不乱扔垃圾,不破坏植被,在公共场合遵守秩序,乘车时要主动让位给老人和抱小孩的阿姨。这样才是一个文明的小学生。

篇3

【关键词】档案;档案工作;和谐社会

一、档案的定义

档案通过一定的方式,比如文字、图表、音像等方式对国家过去和现在发生的事件进行记录和整理。包括:历史事件、经济发展、文化、技术、科学、水利、农业、宗教等一系列事件和活动的直接记录,并保存下来。这些文件都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对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有一定帮助。

二、档案工作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一)档案工作基础性比较强。档案工作基础性比较强主要体现在档案形成的门槛比较低,无论是政府机关、企业单位,还是普通的百姓都能成为档案的形成者,同时,档案记录的内容比较广泛,涉及面比较全,生产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可以记录到档案中。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档案的种类和形式向着多元化、多渠道的方向发展,我们去历史博物馆后者档案馆,都能看到政府文件、历史照片、录音等材料以及电子文件等等都可以作为档案的载体。档案是对每项活动最原始的记录,所有档案具有很强的真实性。档案的形成来源于实际的生活、生产、和工作,是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活动最真实的记录。

(二)档案工作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档案工作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两个作用,其一是充当凭证的作用,其二是起到参考的作用。本文通过在档案馆多年的工作经验,分析出档案工作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档案具有延伸人类记忆作用。虽说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但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了5000年的文明古国,没有人能够记住这5000年发展点点滴滴。人类的大脑记忆和记忆的内容是有限的,通过档案就能使人类的记忆延伸,从而保证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和文明能长久流传。所以说档案具有延伸人类记忆的作用。2.档案具有社会效益作用。档案具有真实性、历史性、原始性的特点,档案管理的照片、文件、实物、影像都是真实可信的。所记录的内容都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或者真实存在,人们能从档案中找寻到真实的历史事件,并从中受到教育。3.档案具有文化传播的作用。历史文化遗产除代代相传以外,其他都是通过档案的形式流传下来。我国具有5000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文化,比如:诗词、音乐、美术、以及道德品质。我们学习到的历史文化知识,都是通过对记录文化的档案进行分析、整理后才应用到社会生活中,所以说档案具有文化传播的作用,也是传承优秀文明和历史事实的主要载体。4.档案具有政策决定作用。档案是事业单位领导工作人员熟悉工作环境和内容的主要渠道,本地档案馆中通常情况下都会对当地的历史、地形地貌、人文地理、、经济发展都一一记录在册。是当地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主要依据,为政府部门处理日常工作提供历史经验和实施方法。5.档案具有支持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档案具有非常大的经济价值,通过档案工作能很好的挖掘出档案的具体价值。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比如城市建设、工程改建、技术改造等都需要档案支持。6.档案具有社会调节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越来越激烈,如果当事人和经手人都不在的情况下,就需要通过原始档案来解决矛盾和纠纷。同时,档案也是司法机关办案和审判的主要依据,比如:居民发生土地纠纷、房产纠纷都需要通过查询历史档案才能解决。

三、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展档案工作

(一)档案工作和和谐社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工程浩大的工作,需要设计到很多方面,比如:人文地理、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科技研究等等。而且需要全社会所有的人员都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需要档案工作来支持才能进展得更加顺利。要求档案工作和社会其他行业同起步、共发展,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和主法治社会,需要全体人员共同参与才能实现,所以档案工作要从多方面入手,人民群众可以参与到档案工作中,保证群众能查询到自己需要的档案。

(二)在档案工作中融入高新科学技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电子通信技术和各种高科技手段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档案工作和信息技术相融合能很大成程度上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而且方便人们查询和阅读各种档案。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体的档案管理方式,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红外线录入技术的应用,既提升了档案工作的效率,而且能减少人为录入的失误,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质量。在档案工作中融入高新科学技术,逐步形成了信息化档案平台,用户通过移动终端就能自主查询档案中的内容和信息。通过构建网络档案信息共享,加快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档案工作要适应时展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创新档案内容才能充分发挥档案工作的功能。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档案工作要依托计算机网络,不断提高档案工作的服务质量,保证档案能更好地服务企业社会事业,才能加快构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参考文献】

[1]余剑.档案工作应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J].兰台世界,2013(S2):17.

[2]郭文海.做好档案工作构建和谐社会[J].档案学研究,2013(S1):16-17.

篇4

一、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

我国现有流动人口已经超过2亿,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的外出务工人员,上千万的儿童被留在农村由他们的祖辈或者亲戚带为抚养。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留守儿童?最根本的原因是地区发展不均衡所导致,这些父母在农村收入低下,他们舍弃了农村的田地,背井离乡来到了城市,促进了城市的繁荣与发展,更多的是增加了自己的收入,但是他们的子女却不能在城市与其他人享受相同的教育资源,如义务教学全面的课本费、作业本费等,还有高昂的借读费等。这些农民工不得不把他们的子女留在农村。留守儿童就这样产生了。

二、当前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超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没有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留守儿童在社会发展中出现很多严重的问题:

1.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留守农村儿童的监护人他们不可能对待别人的孩子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负责。只要他们吃饱穿暖就行了,不关心孩子在干什么,安不安全的问题。孩子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下河游泳,爬山疯玩等。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出现安全事故。

2.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留守儿童大多内向、叛逆。这是为什么呢?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他们与父母的有效沟通较少。什么叫有效沟通,不是打个电话问个好,也不是差多少钱了,成绩怎么样了这么简单。当他们遇到了学习或者生活上的烦恼挫折后,他们也不愿与自己的父母倾诉与交流,得不到父母或者长辈的帮助或理解,慢慢地会导致留守儿童内心孤僻、逆反的心理。

3.道德品行问题。留守儿童年龄较小,身心发展还未健全。辨别是非观念不强,或者对自己的约束力不够。如果儿童自身的行为习惯上就得不到纠正,会使他们的身心受到重创,还可能导致留守儿童做一些违法犯罪活动。父母的教育是无法取代的,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只有自己的父母才能关注到孩子的问题,才能纠正孩子成长道路上犯下的种种错误,监管人是无法做到的。

4.留守儿童学习问题。大多数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就是想让自己的孩子有好的条件学习,但是大多数留守儿童成绩并不是那么的优秀。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好,但他们背负着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觉得父母外出打工就是为了自己,一旦背上这个包袱,孩子的内心是痛苦的特别是遇到学习上不能解决的问题就会否定自我。所以父母的关爱、监管以及提供孩子在学习上的帮助是无人可以替代的。

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日益突出,令人担忧,但解决问题的有效机制却严重滞后。

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几点建议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城乡差别。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鼓励城市公办学校接纳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相同条件入校,不得变相收取其他费用。或者鼓励并出台一些优惠政策让社会人士在农民务工集中区修建专门的私立学校,只有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才是从根本上解决外出农民工的问题,让农民工能安心为城市的发展作出贡献。

2.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制度。在农村外出留守儿童多的地区多建设寄宿制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住宿条件以及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学校也应加设一些课程辅导儿童学业,指导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应多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时刻注意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态,掌握他们思想走向,保证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让孩子缺少的父母之爱在各方面得到弥补。

3.进一步强化家长的监护责任,委托他人监管孩子的委托人年龄不要太大,要能有效地对孩子进行监管,而不是让孩子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动态,时刻把留守儿童当成自己的孩子看管。与孩子多沟通,让孩子在心里感受到父母更多的爱和关怀。让留守儿童的亲情不因父母在外而消失。

4.努力营造留守儿童良好的社会环境。由于儿童的行为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我们应鼓励各界正规渠道合法形式组建的托管服务机构。让孩子在这些留守家园也能享受到关爱。对农村的一些文化建设也应加强,多建立农村图书馆,建立正规的网络渠道,取缔学校周边的黑网吧游戏等。让孩子远离各种诱惑,不要让网络的不良信息毒害了留守儿童的身心。

篇5

首先,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人生。现在有些同学的成绩暂时落后,就自卑起来,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要相信自己是有长处的,并不都是短处,只要不断努力,成绩是可以赶上来的。自信是健康人生的必备要点之一。此外,我们应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小学阶段还不能确定自己长大后的职业,各位同学应当全面发展,美术、体育、音乐、微机、英语、思想品德等课程都应该认真上,不能光学习语文、数学,这样才能给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还应该培养良好习惯,如不乱翻别人东西、写字姿势端正等,从小养成好习惯对自己今后的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正如美国作家奥格.曼狄诺所说:“好习惯是开启成功的钥匙,坏习惯则是一扇向失败敞开的门。”各位同学,你们看,养成好习惯是多么重要啊!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为自己是少先队员而骄傲,因为我们的红领巾是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我们应该热爱党,感谢党给了我们这么好的生活环境,那些为了革命而献身的人应当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们应该爱自己的家,孝敬父母和爷爷奶奶、公公婆婆,现在报纸上经常看到一些儿女不孝顺亲生的父母的事情,这些都是非常错误的,这些儿女不曾想到,等自己老了以后,自己的子女又会怎么对自己呢?所以在此提醒所有有老父母的大人,对老父母一定要孝顺,也希望我们小学生孝顺长辈,多为长辈做些事。在家里应当多参加家务劳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叠被子、整理房间、抹桌子等家务劳动,不仅帮助了父母,还养成了好习惯,何乐而不为呢?在家里也应该学习家庭礼仪,如吃饭时先请大人吃、离家说再见、来了客人端茶水等,礼节礼貌是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养成的好习惯。此外,我们还应该善待左邻右舍,和邻居处好关系,共建和睦家园,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学校,我们应该尊敬老师。当自己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时,一定要想到,我之所以能取得好成绩,都是老师精心哺育我们的结果,我们应该感谢老师,感谢老师那慈母般的关怀。我们想一想,上课的时候,我们坐着,老师却都是站着;下课了,我们在玩,老师却在认真地批改作业,老师每天不知比我们辛苦多少倍。尊敬老师是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培养的品格。除此之外,同学们之间也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不要给别的同学起绰号,不要在别人学习的时候搞恶作剧。热爱集体是我们每个小学生都应该做到的事,一个人的力量很小,但许多人合在一起成为集体时,力量就大了。在集体里面,相互帮助,不仅大家开心,自己也开心,这何乐而不为呢?我们还应当有诚信,答应了别人的事不能反悔,考试时不能作弊,不乱吹牛皮,要说实话,办实事,这样才能受到大家的认可和尊敬。

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作为龙的传人,就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虽然我们都还是小学生,但我们仍然应该多看新闻,多关心国家大事,还应该遵守社会公德,、法律法规,不乱扔垃圾,不破坏植被,在公共场合遵守秩序,乘车时要主动让位给老人和抱小孩的阿姨。这样才是一个文明的小学生。

篇6

大家好!我叫***,来自临长管理处**收费站。从20xx年10月算起,我来到这里已有1400多天了,1400天,有欢乐、有愉快、有委屈、有痛苦,无论是悲是喜,都让我魂牵梦绕。所以今天我取了这样一个演讲题目:《情系高速路》。

系高路,我们牢记使命,肩负责任。大家知道,在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高速公路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但仅凭国家对公路建设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设置收费站就成为国家发展公路事业的重要举措。作为高路人,管好路,收好费,这是我们首当其冲的责任,任何逃费漏费都是我们对工作的失职。记得20xx年7月的一天,一台持有假军牌的桑塔纳小车驶进了收费车道,拒绝缴纳通行费,造成交通堵塞。当时,作为督导员的我,上前一个标准的军礼,指挥司机将车停在收费广场。可司机还是不交,我们只有耐心地做工作。7月的炎热天,加上水泥路面烈日的灼烤,温度足有40多度,显得格外的炽热和火辣,流淌的汗水几乎浸透了全身。但为了防止事态扩大、矛盾升级,我一次又一次告诫自己,要冷静,千万莫急躁!无论司机怎样说,无论司机说不说,我们始终保持友好的态度,要么寸土不让,要么苦口婆心。经过我们近三十分钟的解释和说服,司机终于被感化了,按章缴了费。当车启动时,一声短笛给了我们工作的肯定与理解,而我也感到了某种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我们无愧于头顶上的国徽,无愧于国旗下的誓言!

情系高路,我们敞开心海,包容百川。有位作家曾经这样描述:不管窗外吹进的是冷风还是热风,收费员从窗口送出的永远都是春风。今年年初的一天,我对一辆小面包车进行收费服务时,司机极不配合,始终不愿意交钱,还口吐污言秽语。我微笑着向他解释,请他支持我们的工作,原本以为真诚和耐心能够打动他,可你们谁能想到,司机递给我们的究竟是什么?他从窗口递出来的竟是一张烧给死人的纸钱。当时,我真是气愤极了!我甚至不由自主地握起了拳头,我真想用言行表达我的愤怒!但话到嘴边……我说的却是:“师傅,请您配合我们的工作。”下班后,我回到寝室里,感情的闸门再也控制不住了,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似乎要将这天大的委屈通通倾诉出来!然而,当第二天晨曦升起的时候,我和往常一样迈进了那三尺岗亭。我知道,在这个特殊的岗亭里,委屈和耻辱是它应有的一部分。打造平安高速,建设和谐交通,它需要我们作出牺牲。

情系高路,我们真诚相待,奉献爱心。如果说司机是沙漠中的苦行者,那收费站就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让南来北往的司乘人员在经过长途行车后,在这里得到温暖和愉悦。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点关怀,就好似酷暑天那杯沁入心脾的冰凉茶,让人从外爽到里——收费站爱心驿站!今年2月的一个雨天,一个十多岁的女孩在收费广场徘徊,在飘着寒气的雨雾中,她瘦小的身影瑟瑟发抖。出于职业的敏感,我走近一看,发现小姑娘眉头紧锁,面容痛苦,一脸无奈的样子。经询问才知道,这位四川女孩被人骗到长沙,历经磨难才得以脱身。我们给她御寒的衣服,给她可口的饭菜,给她回家的路费,临走时,她居然给我们跪下了!那一刻,我的心震颤了,我好感动,也好欣慰。是啊,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就是这样用真情搭起友谊的桥梁,用微笑滋润人们的心扉,用诚信连接人间的血脉!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

情系高速,我们燃烧激情,放飞青春。是啊,年青人谁不追逐时尚,谁不向往浪漫,谁没有几分情趣,谁没有儿女情长。但为了祖国的交通事业,我们甘愿奉献青春。长年累月的三班倒,一天到晚的小岗亭,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还有污染、噪音伴着你,委屈,我们也认了,牺牲,我们说值。如今,构建和谐社会,打造诚信交通,这更是我们年青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篇7

关键词:工会;和谐社会;作用

中图分类号:D422.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8(C)-0052-02

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发展,本质上是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今年是建党90周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有人说,“十二五”是中国改革的大考,各项改革都到了攻坚阶段,各种社会矛盾集中爆发,改革不进则退,所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工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是各级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要充分认识工会在推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职责,找准切入点,不断增加工会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实施这一重大战略思想,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工会作为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作为职工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导力量。这就要求工会必须在政治安排、权益维护、舆论宣传等方面,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团结动员广大职工群众,发扬工人阶级的主人翁精神,认清历史使命,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作出贡献。把蕴藏在广大职工中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其主力军的作用。工会组织要进一步增强贯彻依靠工人阶级方针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牢牢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当代工人运动的主题,通过开展“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二五’、和谐奔小康”竞赛活动,开展劳动竞赛、技能比武活动,开展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深化“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广泛宣传弘扬劳动模范精神等活动,提高职工的素质,更加广泛地把广大职工团结动员起来,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做好群众工作,需要工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求我们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领,以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工会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切实把表达和维护广大职工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贯彻到工会工作的各个方面,真心实意地为职工群众说话办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工会才能不断增强工会组织对职工群众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切实把广大职工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调动积极因素,发挥主力军作用。工会要紧紧围绕全面完成党和国家的各项任务,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建功立业活动,在推动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改革开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需要工会发挥协同参与的作用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社会生活多样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政府的领导方式发生转变,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日益重要。明确党委领导核心的地位、政府社会管理的职能、社会组织协同的功能、公民广泛参与的作用,发挥包括工会在内的社会团体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愈加迫切。随着党的执政方式的改进、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社会管理格局的完善,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和国家政治生活中重要的社会政治团体,工会组织参与促进社会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责任进一步加大,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协同参与作用更加突出。在一系列社会中,凸显出在社会建设和管理方面,现实中确实存在跟不上、不适应和需要改进的薄弱环节。一线员工没有分享到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收入分配很不合理,如果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始终建立在劳动者超负荷且丧失尊严的劳动上,企业和这个社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将贬损殆尽,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转变发展方式不仅是经济层面,也同样包括社会层面、人文层面。只有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和尊严生活,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关系,需要工会发挥推动协调作用

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建立社会各阶层和谐关系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国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在分化基础上逐步形成多元结构。就劳动关系而言,生产者与经营者、工人阶级内部不同群体等都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的转型,我国的劳动关系发生了急剧深刻的变化,劳动者流动加快,劳动者就业、收入、保障等利益的实现日益市场化、多样化,劳动力市场中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强资本弱劳力的格局使劳动关系双方力量对比失衡。面对劳动关系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工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把构建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发挥工会的优势,反映职工的诉求,维护职工的权益,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要畅通诉求渠道。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职工群众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工会要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代表职工参政议政的作用,扩大职工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依法维权、依法治会,加大源头参与力度,积极参与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使职工的意愿要求,充分反映到党和政府的决策中去,使各项法律和政策更加符合职工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有效的参与机制,通过建立和完善工会与同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联席(联系)会议制度,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厂务公开制度、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制度等,保障职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真正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加大工会协调劳动关系的力度。

要围绕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和调处等环节,进一步建立完善工会组织领导下的维权机制,建立健全职工生产生活状况调查分析机制、劳动关系矛盾预警机制、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劳动合同制度、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劳动争议调解和仲裁制度等,不断拓宽工会的维权途径,完善维权方式,增强维权的实效,使广大职工的利益得到更好的实现和保障。要围绕职工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开展工作,积极推动维护职工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卫生等合法权益工作的落实。特别是维护改制企业职工的经济利益和民利,推动落实国有企业改制和主辅分离的相关政策;帮助解决农民工在就业、工资、安全生产、医疗救助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积极做好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工作。当前在我国,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劳动力已经基本完成了一次代际替换,“80后”员工成为主体,“90后”员工大规模涌入,新生代农民工构成了社会财富创造的主体,他们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推动者,一边是被压得过低的员工成本,一边是超时加班的劳动――让劳动者体面地劳动不容回避。面对劳动关系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工会把构建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作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工作切入点,切实把表达和维护广大职工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在推动改革、积极参与、大力帮扶的全过程中,真正发挥好工会的职能,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真心实意地为职工群众说话办事,促进共建和谐社会、共享改革成果、共创美好生活局面的形成。

篇8

关键词:和谐社会;权利平等;机会公平;制度公正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内涵解读

(一)权利平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作为社会的缔结者,所有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年龄、收入状况、等,都平等地享有维持生存、获得发展以及参与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权利,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所在,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起点所在。具体而言,权利平等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政治权利的平等。政治权利的平等,是指人们平等地享有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以及表达自己政治见解的权利,这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2、经济权利的平等。经济权利的平等,主要是指人们平等地拥有劳动的权利,以及平等地享有获得生活资料的权利,这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最为基本的权利。

3、文化教育权利的平等。文化教育权利的平等,是指人们平等地享有社会的基础文化资源、基础教育资源,提高自身文化素质,适应社会竞争的权利。这是个体在社会中谋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机会均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阶层以及代与代之间都平等地拥有竞争社会所提供的资源的机会,这是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前提。就目前我国社会现实而言,机会均等应主要实现以下方面:

1、个体之间机会均等。个体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就不可避免地要利用社会中的各种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如岗位、地位和职务等),然而一个社会中的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于是问题就在于谁有权力利用这些资源,通过何种方式获得这种权力?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有效配置资源的根本途径,人们通过竞争获得支配和利用资源的权力,在竞争中获胜的人自然成为资源的实际利用者。这一原则要得到公正性的辩护,必须满足这样一个条件,即竞争资源的机会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使所有人在有机会去竞争资源这一点上是平等的,此即机会均等。个体之间的机会均等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之基石。

2、地区之间机会均等。我国地域辽阔,人们生活于不同的地区,享受着不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因此,个体间的机会均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区之间发展的均衡,因而个体间的机会均等首先就要求地区之间有均等的发展机会。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由于政策的倾斜使得我国东部和中西部之间以及城市和农村之间在发展机遇上存在着严重不公。如果说,这种不公在当初是出于我国社会整体发展战略上的考虑,并且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种地区发展机遇的严重不公,已经造成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它不仅降低了农村以及中西部地区人民的劳动积极性,而且成为目前制约中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的瓶颈之一。因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就要致力于消除这种不公平。

3、阶层之间机会均等。个体之间的机会均等也要通过阶层之间的机会均等表现出来。阶层之间的机会均等首先需要我们承认各阶层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同等地位,使社会资源向各阶层开放,其次需要我们保证各阶层拥有同等的竞争机会。关于第一方面,我党在十七大报告中就肯定地指出,这些新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关于第二方面,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他们占有、掌握的社会资源也存在着巨大差距,因此在实际的竞争中,机会是不均等的,这种不均等增强了人们的不公平感,极易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相处。

4、代际之间机会均等。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人的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依赖一定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生活资源)和社会资源,此代如此,子孙后代亦是如此。但是资源终归是有限的,有的资源甚至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机会均等不仅存在于同代人之间,而且存在于代际之间。代际之间机会均等就是要使此代与后代之间拥有大体同等的生存和发展机会。

(三)制度公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保障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利益应当如何分配才能令大家感觉公平,应当制定和遵从什么样的制度才能保证利益分配的公平,这涉及到利益分配的制度公正问题。具体而言,在利益的分配问题上,我们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德行原则。所谓利益分配上的德行原则,是指在分配利益时,应该坚持赏善罚恶,使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即保证行善者获益,作恶者遭殃。这是实现利益分配公平的前,“一个公正的社会制度性安排,应当使社会成员感到做出正当、善的行为不仅是应当的,而且也是明智的”。

2、贡献原则。在利益的量的分配方面,我们应该坚持“按贡献分配”的原则,即个体所获得的利益与其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成正比,对社会贡献多,则多分;对社会贡献少,则少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还远远没有达到全面发展的程度,人们之间在智力、体力以及其他能力上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有差距,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就肯定会有不同,于是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等价交换原则,社会分配给个体的利益就只能以他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为依据,多劳到得,少劳少得。可见,按贡献分配,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利益分配规则,它是在机会均等这一“起点公平”之下所运行的“规则公平”。

3、补偿原则。按贡献分配虽然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要,使社会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社会产品实现了最大化,但是从个体角度而言,利益的分配并未达到真正的公正。市场经济下的自由竞争以个体利益的差别为驱动力,它必然导致个体之间利益的悬殊差距。一部分人在首轮竞争中取胜,于是获得了第二轮竞争的有利地位;一部分人在首轮竞争中失利,从而在第二轮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有的甚至被排挤出竞争的行列,成为失业者,他们与丧失劳动能力者以及缺乏劳动能力者一样,都难以通过为社会做贡献获得利益,从而被置于贫困的境地。可见,仅仅有机会的均等、规则的公平,还不足以实现利益分配的真正公平。恰恰相反,它势必造成分配结果的不公。为此,要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在按贡献分配原则之外,我们还必须引入“补偿原则”,即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在人们所获利益间进行一定的调剂,使受益较多者对受益较少者给予一定的补偿。

4、共富原则。西方不同派别的思想家在利益分配的问题上,有的强调应当完全根据市场竞争进行,政府不应有所干预,如诺齐克;有的则认为在市场之外,必须引入政府的干预功能,对个体的利益进行必要的调剂,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人们的平等权利,如罗尔斯。然而,这都很难从根本上消除个体之间的贫富差距,因为即使是在贡献原则之外再辅之以补偿原则,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个体之间的利益差距,缓解分配不公的现象。如果我们的公平正义也仅仅停留于此、局限于此,那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与西方国家的公平正义就没有本质的区别。其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以实现利益分配结果上的公平,即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共同富裕以生产效率的提高、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为基础,因此我们摒弃了以往的平均主义,实行按贡献分配,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使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这仍然是我们今后所要坚持的分配原则。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之途径

(一)加强民主和善治以保证公民基本权利平等

从底线意义上保证每个公民最起码的基本权利,是社会的首要价值。唯有对社会每一个成员提供享有基本权利的机会,唯有对他们的基本权利予以切实的保障,才能够从最起码的底线意义上体现出社会对人的尊严的肯定,才能使社会成员产生最基本的安全感和对社会的认同感。在公民基本权利中,最重要的是政治权利平等,即全体公民使国家政治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进行的自由和每个人都应该完全平等地共同决定国家政治命运的自由。政治权利平等原则是民主政治的依据,只有充分的民主和政府的充分善治使民众与政府形成良性互动,才能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平等。

罗尔斯说:“社会是一种为了互相利益的合作冒险,同时具有利益的冲突和一致双重的结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政治权利平等表达了一种以互惠性理论为基础以达到和谐的思想。因此,达到政治权利平等要做到:首先,实现公民权利平等。这一维度要求公民享有一系列宪法规定的基本人权和广泛的政治自由,如参与权、知情权、言论自由权、结社权等等。其次,实现民主对话。这一维度要求每个公民作为道德主体参与政治生活和政治对话,将政治视为是个人道德生活的合理延伸,对政治共同体担负同等的政治道德责任。再次,不断提高政治透明度,建设廉洁政府。这一维度要求每个公民都有获得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

(二)坚持以人为本和法制完善以达到机会均等

机会均等要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础上,机会为人人开放。但另一方面,由于自然和历史原因形成人与人占有资源的不平等,因此机会均等还意味着通过国家干预为每个人提供资源,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让他们享受同等的机会。由于人的能力有差别,这是后天无法弥补的,因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平就是在承认个人先天差异的基础上,保证后天的竞争环境和规则尽可能的一致,保证每个人都有最大的实质性自由,从而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

同时,法制是保证机会均等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法制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市场的效率,也从根本上保证了市场的公平,依法行政是和谐社会竞争中公平的最有力保障,司法是构筑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因而,法制的完善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机会均等的重要保障。

(三)完善社会分配机制以达到结果公平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它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市场经济中,这种分配在参与生产的要素所有者之间进行,形成工资(包括奖金、津贴等)、利润、利息、租金等收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占有要素的状况是不同的,有人占有资本、技术和管理这些要素多,有人占有少;有人劳动能力强,有人劳动能力弱,按要素在生产中贡献参与分配,人们收入必然有些差距,不承认这种差距,搞平均主义,必然损害效率。既然收入初次分配中必须充分体现差别,按要素贡献来分配,而各人占有要素状况事实上是不一样的,因此,收入分配中的高低悬殊问题无法在初次分配中得到解决,只能靠再分配来解决。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基础上通过国家财政收支的途径实现的,它强调“注重公平”,国家以税收和社会保障等形式,在收入较高和收入较低的人群之间进行一定程度的抽肥补瘦的调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结果公平。结果公平通常是指人们最终消费上的平等,因而我国必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并存的分配制度从而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

参考文献:

1、罗尔斯.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高兆明.制度公正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3、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M].上海三联书店,2002.

篇9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需要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同样需要我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在我国的每个公民个体身上的体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即概括了我国民族精神的核心又引导我国人民要遵从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能够体现我们人类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优良品德。

1.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国家历史与个人思考结合起来,便能够将个人短暂的生命作为民族漫长发展的成果,并将有限的个体生活意义与几乎无限的民族延续结合起来,让个体自己的价值意义取得―种由民族历史锻造的厚度。中国显著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第二个特点是自己广阔的国土。爱国主义需要我们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整合进自己个人价值的内容系统。个人价值的内容不能只限于个人的物质享受和财富积累,甚至不能只限于个人的精神愉悦与知识追求,而必须超越个体的利益,将个人价值与更多人的幸福联系起来。民族精神的核心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来说相当于和谐社会的土壤。爱国主义还要求中国公民充分肯定自己国家发展的成就,自信有本国特色的理论、道路和制度。否定自己国家的进步和成就,对有本民族特点的发展理论、发展道路和制度体系缺乏信心,必然会动摇对自己国家前途的自信,否定自己对民族的感情,从而为我国社会带来的将会是不和谐的因素。

2.“敬业”相当于和谐社会的阳光

敬业即克制。没有克制,当岁月无情流逝而自己却一事无成的时候,就只有发出“时间去哪儿”的感叹了。克制与敬业正如硬币的正反面一般,如影随形,相得益彰;而且一旦做不到克制,敬业也就如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即了。韦伯强调了文化条件对塑造现代精神的重要性,认为这种塑造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形成了克制的美德。韦伯把整个西方世界的兴起看作是克制美德的产物,这无疑是有一定道理的,今天我们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更要强调敬业精神中的克制品德。从和谐社会的角度来看,敬业精神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古代社会如果不敬业的话,还只是影响到自己;而现代社会如果不敬业的话,则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如果敬业精神在社会里普遍缺乏的话,那么这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会遇到困难。如果敬业精神在一个社会里普遍高扬,和谐社会的发展会顺利进行。敬业精神也是我们当下社会及其需要的一种传统美德,这样的传统美德需要我们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充分的发挥出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阳光的普照。

3.“诚信”给予和谐社会建设的养料

真实、诚恳。不会有意歪曲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不会有意歪曲自己主观意图的本来面貌。诚是一种内在的德性与修为,而信则是一种外在的确认与表达。诚讲的是不能歪曲主观和客观的实际状况,更强调静态的真实;信讲的是不能违背自己的诺言当更强调动态的坚守。静态的真实是动态坚守的基础,动态坚守也是静态真实的结果;内在的德性与修为会通过外在的言行加以确认,而外在的言行没有内在的涵养作为基础那也是难以持久的。随着中国加入全球化,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之后,契约精神所要求的诚信维度也愈发凸显出来。

近代成为经济生活普遍组织方式的市场本质上是基于契约的,这又形成了中国公民诚信品德的第二个传统,即契约之信的传统。公民在现实中是相互依赖的,他们只有在交换合作中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利益。调节这种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赖的关系的办法,就只能是预先规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通过彼此约束的方式来限制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冲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诚信的内涵是有条件的而不是绝对的;它需要由更高、更重要的价值来引领和统率,当诚信的要求与更高、更重要的价值相冲突时,诚信需要服从那些更高更重要的价值。就是在爱国的基础上遵守诚信的规范也是让社会安定安全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我们生活在一个安定安全的社会环境中,我们的社会才算得上是和谐的社会,因而构建和谐社会是需要我们有诚信的价值观指导我们的思想的。诚信是每一个文明都很珍视的一种价值观,同样在西方社会也很珍视诚信这一价值观。

4.“友善”和谐社会的雨露

看到友善这个词语,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要对待所有人都是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我认为友善也是以平等待人为基础的。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友善有两方面的内容,一部分是“友”一部分是“善”,它的基本内容就不外乎是待人平等、待人如己、宽厚待人和乐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现代社会的基点,不在于传统社会重合的那部分家庭伦理关系,而在于社会的公共空间。这种公共空间的存在和逐步扩大,提供了人的本质的另外一种维度。而这个公共空间的氛围怎么样取决于友善的价值是否能够与工具理性共存。当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之后每一个公民都将能够获益。因此,总结起来说,友善体现为:它是人的本质的要求;是社会和谐的剂;是每个公民都能从中获益的社会氛围。

友善是社会和谐的剂。现代社会的形成与相应的公共空间的出现与技术的进步、生产的发展是相伴随的,相应地,兴起的是工具理性。工具理性强调的是效率和收益的最大化并不重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甚至由于工具理性推崇的效率挤压了人的自由空间,由于其支持的个人理性计算明确了人与人之间利益的对立,它不是促进而是破坏了社会的和谐。工具理性的兴起有其历史必然性,为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因此面对工具理性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正确的出路不是退回到非理性的传统社会中去,而是对之加以平衡和限制。在这里,就显示出了友善的价值。友善首先可以抵消工具理性的消极影响,给冷冰冰的效率原则加上了人情味。虽然重视效率,但也需要在此之外考虑公民之间的尊重和感情。其次,友善还可以限制工具理性的作用范围,将之控制在生产和交换活动的某些领域之内,而不至任之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 。

篇10

关键词:建筑 劳务用工 制度改革 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D5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劳务用工制度已成为和谐社会有机的组成部分

(一)建筑劳务用工促进政治和谐

通常情况下,建筑劳务被称为农民工,他们是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的一股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创建政治和谐的重要因素。农民工这个群体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对于城市,这个群体来自农村,他们便是农民;对于农村,他们已经远离农村,已不属于农民的范畴。对于这样尴尬的角色关系而言,解决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三农”问题的焦点。农民工以产业工人的身份存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角色,他们也应拥有平等自由的公民权利保障、获取就业机会、享受社会保障和平等行使政治权利的机会和权利,这也必将推动政治和谐创建的进程。

(二)建筑劳务用工促进经济和谐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四川、安徽、河北、江苏等省份成为了劳务大省,这些省份充分发挥自省的劳动力优势,将培养劳务建筑企业、发展劳务输出看做引导居民脱贫致富的民心工程,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在2004年,河南林州市的“十万建筑大军”创造劳务收入近10亿元。实践表明,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得到了充分利用,并且发展建筑劳务用工输出,是实现经济持续和谐增长的重要渠道。

(三)建筑劳务用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现今我国庞大的建筑劳务群体已拥有3200万人,其中一部分人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成为了城市的产业工人;另一部分能力相对较高的工人生活收入水平甚至已经达到中等社会收入水平。但是,拖欠民工工资、侵害其合法权益现象也普遍存在,因此在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同时,维护民工权益、解决拖欠工资问题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四)建筑劳务用工统筹城乡和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不断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这既是一个经济发展过程,也是实现城乡和谐化发展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传统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导致城乡发展失衡,因此大力推进城乡的统筹发展以便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二、劳务用工制度中存在的影响和谐的不安定因素

1984年我国建筑业率先在全国各行业中进行了改革,建筑业的劳务用工制度变发生了巨大变化,最初固定的劳务用工模式被打破,然后多元化灵活的用工方式形成,这为建筑行业的改革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建筑业劳务用工制度现今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不仅影响了劳务建筑用工和建筑行业的发展,也对共建和谐社会产生了影响。

(一)劳务建筑用工的市场混乱,建筑劳务市场体系尚未成立

根据现今对全国部分地区人力资源市场的了解,绝大部分的劳务分包市场尚未建立,各地已有的建筑市场只有建筑工程的承发包,劳务分包还未进入服务和监管范围。劳务用工的交易机制还不够完善,合理的程序和交易规则未能建立,没有交易平台为劳务承发包所应用,致使劳务用工承发包的交易出现混乱现象。劳务分包市场不健全的体系,政府监管力度的缺乏,使得用工市场局势混乱。并且,劳务分包还出现了暗箱操作、违法分包等一些严重违法行为。这不仅扰乱了市场的秩序,影响到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也致使劳务分包市场呈现畸形发展状态,使得劳务人员我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严重影响到我国构建和谐社会。

(二)劳务人员素质低下,培训鉴定工作滞后

农民工队伍在已有3200万人的基础上,每年还在持续增长,这个群体庞大而松散。大多数的农民工受教育的程度较低,缺乏组织意识,且未经过职业培训便进入建筑行业,致使这个庞大的群体整体素质和职业技能不高。目前,全国建立的职业技能的培训基地和鉴定机构分别有765个和788个,全国按668个城市来计算,每个城市只有一个基地和机构,这与我们的需求量相比是远远不够的。

(三)社会保障体系不合理,劳务用工权益不能有效保障

首先,社会保障体系未能到位。建筑劳务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劳务承包方仅强制性的为劳工购买意外伤害保险,而民工的医疗、养老、甚至工伤保险购买较少。其次,劳动用工合同不够规范。部分用人单位没有依法与劳工签定相关的劳动合同,即使有签定劳动合同也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和资质的申报。当出现劳务纠纷时,农民工因拿不出相应的合同而未能拿回血汗钱。这就使得拖欠民工工资的现象频发,严重影响和谐社会构建。

三、改革劳务用工制度,加快构建和谐社会

(一)建立健全建筑劳务分包体系

1 加快劳务分包市场的建设,完善服务市场功能体系,为劳务队伍、劳务价格、分包工程、法规政策等提供培训鉴定、信息服务、分包交易、监管投诉等功能服务。创造具有规范秩序、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交易环境。

2 加大力度进行制度建设。劳务分包须依法签订分包合同,强化建筑劳工合同管理制度;同时,对签定的劳务合同进行备案管理;对于分包单位,推行统一纳税制度;并且,对劳务分包进行投标制度,使建筑单位公开透明化,并建立信用档案,有利于农民工在选取就业单位时了解用人单位的具体情况。

3 对于建筑业出现的暗箱操作、违法分包与转包、私拉滥招、未与劳工签定合法合同等严重违法现象加大查处的执法力度,保证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和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加大力度促进建筑劳务分包单位的发展

明确劳务分包单位的法人制度,积极发展劳务分包单位。加强对劳务承包人,带头人等进行政策指导和培训,鼓励合资入股成立劳务分包企业。鼓励信誉良好的企业对包工头和不具备成立企业的劳工队伍进行收编。改革劳务单位的市场准入制度,下放审批的权限,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审批的时间。设立综合劳务资质类别,拓展劳务单位的生存空间。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对各个单位所能承载的建设能力进行规划。

(三)加强培训劳工签证制度,提高劳务人员整体素质

引导培训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律、安全及务工的常识,并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培训过程中,注重技能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将培训后的劳务人员推荐到正规的劳务用工企业,有方向、有组织的输出劳动力资源。

(四)建立健全社保体系,保障劳工的合法权益

建筑劳务用工单位须为劳工办理除强制意外保险之外的社会保险,承包方直接雇佣的劳工也需签定正规的劳动合同,并且为劳工办理医疗、工伤等综合社会保险。

规范劳务用工合同制度,用工单位在与劳工签定合同时,合同应明确支付工资的时间、方式,意外伤害的赔偿和违约的责任等具体事项,以保证劳工获得工资和工伤保险赔偿的基本权利,最大限度的保证劳工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

提高劳工生活与生产的条件,确保劳工生活用品的齐全,丰富劳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杜绝和打击拖欠民工工资的行为。为防止承包单位拖欠劳务企业的劳务费和劳务人员的工资,须实施工资定期支付制度和工资预储制度,建设单位每一次划拨的工程款都应按一定比例将款项存入劳工的预储账户。

参考文献:

[1]廖玉平.和谐社会与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改革[J].建筑经济,2006,(03):9-12.

篇11

一、坚决维护党的意志,确保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位,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我们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坚决维护党的意志,保障各项路线、方针、政策顺利贯彻落实到位,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是纪检监察机关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方面要突出做好两项工作:一是维护政策的同一性。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全面清理相关的规章制度,凡与上级政策相违背的坚决予以取缔,做到该修订的修订,该废止的废止。二是维护政策的权威性。要保证党委、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要把中长期发展规划、相关政策法规等,通过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开,增加政策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促进政策落实到位。同时,要把解决政策“中梗阻”问题作为落实政策的重要举措,对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策贯彻执行不到位、造成“中梗阻”现象的,要严肃追究当事人和主要领导的责任。

二、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确保党员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1.要形成严惩腐败氛围。严厉惩处腐败分子,是反腐败工作一项重点内容,也是确保党员干部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手段。要高度统一思想,提高各级党政组织及其党员干部对从严执纪、从严执法的认识。要充分发挥宣教“大格局”的联动效应,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使执纪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只有大家思想统一,才能形成共识,形成严惩腐败的氛围,才能逐步减少和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

2.要从政治上严惩腐败分子。加大对腐败分子的惩处力度,首先要加大政治处罚力度,腐败分子一经发现,即刻将其党内职务、行政职务和社会职务全部予以免除,使腐败分子诚信丧失、名誉扫地。并根据案情,强化新闻舆论监督,予以通报曝光,公开其诚信度,使其在社会上失去可以依靠的原政治地位和为人经商的诚信资本。

3.要从经济上重处腐败分子。一方面,要加大腐败成本,从经济上给予腐败分子沉重的打击。另一方面,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增强惩治腐败与保护党员干部权利并重的意识。严格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综合运用法律、纪律、经济处罚、组织处理等方式和手段。注重办案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最大程度地减少妨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

三、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确保群众利益不受侵害。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作风保障

一是要维护好群众的经济利益。如何使自身的经济利益不受侵害,这是群众最关心最重视的问题,怎样从根本上来维护和保障群众的经济利益。这是纪检监察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正确面对和着力解决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这就要求纪检监察机关在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的同时,要把纠正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作为党风政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保护广大群众的利益不受侵害。

二是要维护好群众的政治利益。反腐败斗争归根结底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斗争,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民利,让群众知政、参政、议政是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首先,要维护群众的知悉权。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的力度,各级党政机关要把一切能够公开的办事原则、办事内容、办事程序、办事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有效的增强权力运作的透明度,让群众对自己所关心的内容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和掌握,并要以法律和制度加以规范,防止出现随意性。其次要维护群众的监督权。进一步畅通监督渠道,要大力推行下访、领导包访等相关工作制度,积极推行网上举报,为群众监督创造便利条件。并要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广泛收集案件线索,抓住重点,加大查处力度,做到快查、快结,并选择典型予以曝光,增强群众监督的信心,调动群众参与反腐败的热情。

三是要维护群众的参政权。进一步建立健全征询机制,要继续完善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障群众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中来。要通过下基层走访、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信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对决策的意见和建议,并要将这些意见和建议作为党委、政府做出决策的重要参考,保证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四、努力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机制保障

1.突出重点。确保廉政教育收到实效。党风廉政教育的范围极其广泛,面面俱到,很难收到实际效果。廉政教育只有因势而动,随着形势的发展来变换教育内容,确立教育重点,才能真正取得实效,要大力开展主题教育、纪律教育和典型教育。主题教育要摆上日程,抓实、抓靠、常抓不懈。同时,要大力开展反面典型教育,在利用全国典型案件进行教育的同时,要突出个案教育,注重用身边案教育身边人。另外,还要针对案件查处过程中涉案单位在规章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查缺补漏、整章建制,才能有效的堵塞制度的漏洞,防止腐败现象的再次发生。

篇12

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它再现了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具有重要的凭证价值。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档案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为各级档案部门积累了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集中反映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活动的历史记录,具有文化存储、资政决策、文化传播、社会调节、凭证等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档案,做好档案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1 档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充分开发利用档案资源,符合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档案资源,是人类生活、生产、思维方式和创造性活动及其产物的直接记录和结晶,是社会大文化形成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凝聚物,是特殊的文化资源。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需要档案馆提供档案服务,建设先进文化需要已继承人类历史上创造的一切有价值的文化成果为基础。通过加强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使文化资源得以继承,也为新时代的先进文化建设提供条件。

2、充分开发利用档案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依法治国首先就是要求国家权力公开和规范、明确地行使。大力开发利用档案资源,让公民公平共享档案信息资源,确保公民的知情权和了解权。公民在这些基本人权实现的过程中,也必然要求国家政治权力按照公开、公正的原则行使,通过利用档案资源可以有效防范违法违纪情况发生。

3、充分开发利用档案资源符合民主政治发展规律

随着我国政治文明的不断进步,民众的民主意识日益加强,对于平等占有资源的愿望也与日俱增,从而为开发利用档案资源提供了政治层面的需求范围与发展目标。档案资源作为政府机构的核心资源,是政府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和保障,也是整个政府资源最珍贵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档案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档案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档案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求实创新,把档案工作的立足点和着眼点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利益上,满足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档案的需求,发挥档案文化的社会效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档案服务。

1、档案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地位与执政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目标的提出,是我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核心。档案信息服务作为整个国家信息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适应时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有利于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和党的执政权威。档案的凭证与参考价值可以广泛地作用于社会监督领域、法制监督、行政监督、舆论监督等,保证公共权力集中体现和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要求。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加强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政权的维护、信任与支持,从而可以及时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调适各种社会关系;较好地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利益关系,从根本上达到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地位与执政基础的目的。

2、档案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又是经济活动的真实记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凭证价值,任何经济活动都不能离开档案,档案在为经济建设服务中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档案信息需求不断增长,充分挖掘和完善档案馆藏、扩大档案资源利用和主动提供档案信息资源服务以达到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3、档案有利于民主法治建设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档案部门不是立法机关和重要的执法部门,而是保存党和国家重要档案的基地。党和国家形成书面文件的方针、政策由档案部门保管,是当地的政策文件存放中心。要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开放档案,让群众可以查找到所需要的政策法规,使群众知法、懂法、用法、守法。档案开放不能落后于群众的要求,要及时地走在群众需求之列。

4、档案有利于维护和实现社会稳定

档案为构建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效的环境保障。社会稳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没有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就难以想象和谐社会存在和发展。档案利用掌握大量信息资源的有利条件,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具有解决矛盾、化解危机、协调关系的效用:一方面,作为社会公民的个人可以通过接受档案信息服务,了解和掌握涉及自身权益保障的事项及政策规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和社会职能部门亦可以通过接受档案信息服务,增强对民情民意的了解和掌握,及时地化解各种复杂矛盾和风险,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实现社会的稳定。

5、档案工作有利于社会教育

篇13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和谐社会作用问题对策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住房问题的解决,多数居民都为住房问题而忧虑,解决住房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安定稳定。本文从住房公积金制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分析出发,提出了当前住房公积金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了相关对策的探索,为保障住房制度的稳定有积极的作用。

一、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作用

(一)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解读

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是解决公民住房的一项长期储蓄制度,在制度中明确规定住房公积金应当用于职工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作他用。住房公积金制度属于国际规范的制度范围,住房公积金的存、贷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经征求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后,报国务院批准。 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中国人民银行拟定住房公积金政策,并监督执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住房公积金管理法规、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在这样严密监控的规范制度下,公积金制度有着统筹管理的优势,对公民的住房优惠政策也切合实际,能够有效地、尽快地形成大面积覆盖趋势,使得职工住房需求得到最大限度地满足,属于利国利民的一项优化性储蓄性住房保障制度。

(二)促进了和谐保障制度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住房问题的解决,多数居民都为住房问题而忧虑,解决住房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安定稳定。住房公积金制度实施以来,职工有自己的专项资金,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租房、买房,住宅市场消费变得更加成熟、理性。同时,通过政府的制度规范来提升职工的购房能力,由此降低了住房贷款的高度风险性,稳定了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保证了整体住房消费系统的长期稳定。总之,从长久的住房保障制度来看,公积金制度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程度做出了贡献,其保障问题日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其有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的策略,已成为社会发展和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住房公积金制度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切实做好完善社会保障的工作,加快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覆盖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

(三)协调了多项住房保障制度

公积金制度的开展帮助一大批城镇中低收入职工解决住房问题。例如:湖州市2004、2005年统计,职工贷款和提取的公积金占全市当年住宅商品房销售额的比例都超过1/3,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的购房面积占住宅商品房销售面积的比例都超过40%,已经初步形成了利用住房公积金积累和贷款改善中低收入职工居住条件的良好环境。这些数据表明,住房公积金制度不仅能够保证局部的住房问题,而且能够对整体的购房情况做出促动,能够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有效地支持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提供了保障资金,促使我国的所有住房保障和住房调控政策有足够的资金支持。

二、住房公积金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覆盖面问题严重

当前,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覆盖面有限,行政事业单位和效益较好的企业才实行公积金制度,这种情况使得更多的人没有公积金的优惠待遇。另外,有效企业的公积金缴纳金额出现不同的比例,使得不平等的待遇出现。而城镇下岗再就业职工及进城农民工被公积金优惠排除在外的现象更是多见,由此导致了城镇中的弱势群体,生活各方面保障很少,住房保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这种覆盖面窄,覆盖情况不均衡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公积金制度设置的初衷,必须做出必要的调整,保证低收入居民能够享受到公积金的优惠补助。

(二)实际利用效果低

住房公积金利用率不高,大量公积金沉淀。但从统计数据明显看出存在问题,37.84%的住房公积金沉淀在银行里,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例如:2006年上海累计归集公积金是1281.9亿,超过2005年上海420万职工的工资总额1147亿。但大量的基层企业职工由于工资基数小或者单位只是按照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在缴纳公积金,他们的公积金账户上能够提取的公积金也就微不足道,能够借贷的公积金也极其有限,上海有三十年工龄的普通职工即使未经历过“福利分房”,到退休时可提取的公积金总额仅3万左右。公积金的利用问题导致更多的公积金被不停地累积,因为即使进行购房使用也不会有太多的作用,而贷款则会带来一定的金融风险,导致更多的人选择了公积金的闲置。

(三)监管机制不完善

公积金的大量资金累积自然需要有足够的监管力度,当前我国的公积金制度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监管机制和监管部门的设立都不够完善,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很多问题出现。如:“全国住房公积金第一案”,湖南省某市原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主任李树彪挪用1.2亿元豪赌,就是用公积金作抵押进行贷款。株洲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醴陵管理部原主任汪建良,采取虚构购房合同,首付购房款收据方法,骗取公积金贷款116万元,用于非法经营。这些舞弊案件表示我国公积金制度的规范必须要加强监管制度建设,全面规范公积金的使用、核算、应用情况,保障公积金对和谐社会的稳定性作用。

三、公积金制度规范化的对策

(一)统一垂直管理及覆盖

目前,我国住房公积金只有在地市一级做到了垂直管理,为了更好地完成公积金制度的全面覆盖,应该实行国家级的垂直统一管理,由上一级财政或中央、省级财政按各地实发工资基数代扣代缴,直接划拨至住房公积金专户,再由各地管理中心按照各地各单位干部职工个人实际缴存基数分解到职工个人账户。这样的管理形式能够将公积金的覆盖面扩大,而且也能够保障城市低收入者的权力得到保障,全面平衡了社会住房优惠体系,保证了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建立科学的住房公积金监管体系

以公开透明为原则,建立科学的住房公积金监管体系,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的决策作用,落实财政监督和专项审计。要建立财政审计的专项治理,保证对公积金的监管有足够的财政理论和财务体系支持,以科学的金融监管形式对公积金制度进行控制。同时,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保证以信息公开、信息披露为主的透明度金融管理方式,做好保障扩面,继续抓好专项治理工作。

总之,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保证公民的住房权力的有力措施,对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以人为本 和谐班集体 班主任体会

组建和培养班级委员会、造就坚强有力的班级核心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是班主任教育管理好班级工作的中心力量。几十名学生具备了共同的奋斗目标,拥有了坚强的组织核心,自觉遵守纪律,形成了积极上进的班风,团结互助、勤奋好学的学风,制订了健全的班规制度,才能称得上真正健全的班集体。要形成一个健全的班集体关键要有一个纪律严明、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成员——班级委员会(简称班委会),班委会是通过班主任深入细致的工作才能产生。笔者回顾两届班主任工作,体会如下:

一、仔细选拨和培养精明能干的班干,组成班级核心力量

首先,班主任在新生报到和军训时就要“物色”班干部,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陌生学生,首先在入学接待学生和家长时,仔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姓名、性别、政治面貌,个人特长,中考成绩,工作经历,健康情况,家庭背景(单亲或离异等),经济状况等;家长的工作单位及联系电话,曾获过何种奖励或担任过何种职务等。

第二学期初,即春节过后,根据上学期班干部的学业成绩、工作态度、责任心、创新精神及主要班干部的建议等对他们进行部分调整,但主要班干部一般不做调整(除非犯原则性错误),进一步调整和充实班委会,巩固核心班干部的中枢作用。

第二学年初,即二年级九月初,针对学生彼此熟悉、思想渐渐成熟、思维活跃、能独立思考班级问题,为了满足同学们个性发展和提高班集体的整体素质,在征求部分同学和主要班干部意见的基础上,采取自荐——登台演讲——差额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班干部。正常情况下,主要班干部不会落选。班主任要依照性格、特长、才能、爱好等合理分工,与时俱进地调整班委会,继续巩固班干部的核心力量。

第三学年、第四学年,只要班主任培养得法,引导得当、这些主要班干部在班级的威信早已牢固树立,他们在工作中的难题会及时得到支持和解决,他们将永远是班级的核心力量,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是管理班级工作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主要力量。

二、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班干学习,明确职责,培养和提高工作能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培养班干部首先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班干部是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的优秀学生,先要接受思想道德教育,让他们认识到班级建设的好坏,同自身的素质有密切的关系。入学初第一次班干部会议是组织学习《学生守则》中的“优秀班干”、“优秀团干”和“先进班集体”、“五·四红旗团支部”、“十佳校园青年”的评选条件,通过学习,让他们工作有标准、奋斗有目标、评先评优有机会、付出有回报,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帮助班干树立为班级服务、为同学服务、为老师服务的奉献意识。其次是经常要教育他们以身作责,严于律己,处处起表率示范作用,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同不良的思想行为作斗争,努力养成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胸襟宽广、公正办事、助人为乐的好干部品质。第三,要指导班委会确立工作目标,努力争创优秀班集体,明确班干部的分工和职责,做到各负其责,做到班内事事有人管、每个干部有事干。第四,班主任既要要求他们努力工作,同时要传授工作方法,适时指导,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和提醒工作不足,让他们在工作学习中学会处理同学之间、个人与班集体、班级之间、班干部与校学生会、团委干部之间、学习和工作之间、师生相互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在实践中经历风雨、培养能力、增长才干。班主任既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工作,也要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和个人前途,又要严格要求,充分肯定业绩,但不掩饰缺点,使他们在工作中不断锻炼和提高,真正成为班集体的核心力量、学生的“领头羊”。

三、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行之有效的班纪班规

建立健全的班规,是构建和谐班集体的重要保障。

班集体可根据《大中专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教育管理目标,制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且行之有效的班规。制订时应采取民主集中制原则,按照征集动员——广泛讨论——制订草案——班干部研讨初定——再次征集学生意见——班主任审核修订——全班表决通过等程序。班规一般每学年要修订一次,以适应班级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班规内容包括出勤、纪律、学习、劳动、卫生、文明礼貌、好人好事、公益活动等内容,每项内容均有量化指标,做到奖罚分明。 转贴于

为了保证班规“政令畅通”、执行有力,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实行班干部轮流值日制度,并记载好班务日志,重点是早读和晚自习的纪律和卫生管理,重大事情(学生病、伤、打架)等突发事件向班主任及时报告,主要是发挥班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二是定期召开班委会制度。规定一月召开一次班会或专题会,总结成绩和找出不足并研究工作措施,改进管理办法。第一学年班主任应参加会议,指导班干部工作,讲话时多鼓励、少批评,多表扬,少埋怨,强调班干要有带头和示范作用,并能自觉按章办事,惩罚分明。三是要当好班委会的坚强后盾,善于言传身教指导工作,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维护他们的威信,鼓励班干部大胆地推动各项工作蓬勃地开展。四是每周班主任要检查班务日志和学生离校去向表的记录,并作讲评,尽量做到有的放矢,不放过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增强信心,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批评要有理有据,就事论事,奖罚分明,尽量做到让犯错误的学生心服口服,逐步形成人人热爱集体、个个要求上进、全班争优创优赶优的班风。学生只有在健全的班规校纪的约束下,才能不断克服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严谨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形成优良的班风和校风。

四、精心创建班级文化,凝聚班级力量创先进班集体

班级文化就是班集体精神风貌和特色的重要表征,是班级和学校的生命之所在,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是催生教师专业创新和学生成长的深厚土壤,是学校人文传统和优良校风的根本之源。校园班级文化主要由德育文化、教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活动文化和管理文化等组成。学生文化是班级最醒目也是最富有标志性的文化领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及自主创新的空间,如教室的布置、寝室的装饰等。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是班集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逐步建立起来的。根据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和各年级不同的思想特点,本班开展了一系列主题班会活动,如“我未来的卫校生活”、“自由与法”、“考试作弊的原因是什么”等。

五、紧密沟通任课老师和学生家长,构建共同育人网络

一个班级良好学风和班风的形成,与任课老师真诚的关心与支持密切相关。班主任要努力缩短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的“差距”,如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妥善解决师生教学矛盾,有技巧地反馈学生意见和要求,经常邀请老师参加师生座谈会,教导学生课后如何与任课老师沟通等知识,同时也要了解任课老师眼中学生的优、缺点,及时地与学生谈心。教书育人是老师的职责,任课老师既要认真管“教”,也要诚心管“学”,上课出现问题时,要及时与班主任、班干部想办法解决,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但决不能“孩子哭了就抱给娘”,也不能“孩子哭了就怪娘不好”,更不能“孩子哭了懒得管”,老师要研究分析“孩子为什么哭”、“如何让孩子不哭”等。只要班主任同每位任课老师配合得好,班集体一定建设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