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公民道德教育教案范文

公民道德教育教案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54

公民道德教育教案

篇1

“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月”实施方案

今年是第十八个“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月”,为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努力优化公共秩序和乡村环境,提升人民文明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根据有关文件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开展2019年第十五个“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月”系列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

活动时间:

2019年4月7日到28日

二、

活动对象:全校师生。

三、

活动内容:

1、开展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活动:各班级第十个“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月”为宣传契机,要求队员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活动形式以“说普通话”

“不说脏话”等内容开展活动。

2、开展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宣传月活动期间,加大对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力度。要求学生从“不乱扔垃圾”“比比谁的行为美”等活动。

3、利用星期一的国旗下讲话,以强化师德教育和深入开展《中小学生守则》、校训等教育为重点,增强师生的公民意识与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能力、积极、负责的社会参与者。

4、为加大宣传力度,在学校办公楼前张贴“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标语,营造了公民道德教育的社会氛围。

三、活动要求:

各中班拟定活动计划做好班会记录,做到有教案、有落实。结合实际主题活动,毕业班上交总结。

**县第一实验小学

2019年4月

公民道德宣传月活动总结

为了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道德建设,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精心策划

为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集中宣传教育,进一步强化社会公民道德意识,广泛动员师生和参与道德建设。认真组织,力求取得新的实效

二、采取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1、充分利用宣传阵地,把公民道德建设、诚信建设和中华传传统美德宣传教育作为首要任务进行广泛宣传,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和收看爱国主义教育片,加强了公民的爱国主义教育。

2、悬挂标语条幅,电视、黑板报、宣传栏等对加强诚信建设和中华传统美德进行广泛宣传。

3、营造师生学好人,当好人的良好氛围。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清洁家园系列活动,营造干净整洁的美好家园。

通过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月”活动,在全校营造了公民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公民道德意识有了显著提高,今后我们将认真总结活动经验,将公民道德建设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积极引导广大师生以道德的力量催出文明行为,以文明行为树立良好公民形象,以良好公民形象促进全面发展。

**县第一实验小学

2019年4月

篇2

今年三月是第十六个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月,为巩固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推动我乡公民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全体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现对我乡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系列活动安排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县委重大决策部署,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引领,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助力富民强县发展思路,广泛开展以“加强社会公德,塑造诚信人生,构建和谐社会,争做文明公民”为主题的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为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活动形式

各村要结合实际,以巩固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为目标,开展各类系列创建活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为主题,以普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重点,大力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评选活动;以节庆日、纪念日为节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主题活动;以各种新闻媒体为平台,积极营造文明创建的浓厚氛围,引导和激励全乡人民参与与自身工作和生活紧密相关的道德实践活动。

三、活动内容

1.开展系列公民道德建设表彰活动。一是开展第五届蓬溪县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在全村、社区深入挖掘推选道德模范候选人,组织专家、媒体、群众等成立评选组委会评选出“仁义诚敬孝”先进典型;二是组织参加中省第五届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争取实现全国道德模范零的突破;三是组织参加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妇联、市关工委联合举行的“第三届遂宁市美德少年评选表彰活动”;四是各相关部门要以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月为契机,开展“新乡贤”“好爸爸,好妈妈”等系列评选表彰活动;五是举行蓬溪县首届 “‘芝溪玉液杯’美丽蓬溪---最美人物”系列表彰颁奖典礼活动;六是加强“蓬溪好人榜”建设。加大张贴范围、增强宣传效果、提升干部群众的道德素养。

2.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和星级文明户、文明集市等文明细胞创建活动,培树文明风尚。县教体局要组织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县妇联要组织开展“领导干部廉洁家庭”创建活动;县总工会要组织开展“文明职工”创建活动;各行业主管部门要组织开展“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培树一批文明餐桌示范店、文明街区、文明旅游景点,不断提升市民安全感和幸福指数,为市民营造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

3.在全乡中小学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在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月活动中,各村(社区)要把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社会氛围作为重要工作内容,要以青少年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系列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广泛参加道德实践活动,开展做一名文明小市民,争当一名义务宣传员,开展一次征文比赛,参加一次义务劳动活动,深入宣传小公民的道德行为标准。

4.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各村、社区要利用节日、纪念日节点,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实践主题活动。各村(社区)要结合自身职责组织开展好街头宣传、法律咨询、义务修理、义务献血、义务诊疗、义务家教等活动,全乡各志愿服务组织要持续深入开展帮孤助残、爱老敬老等社会公益活动。

四、活动要求:

篇3

根据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即道德教育应当服从于追求受教育者思想道德修养的改善和提高及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以及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唯一追求目标就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提高他们为人民和社会服务的思想品质。当代大学生由于生理上和心理上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思想可塑性大,如果忽视课堂教育这个重要的领域,道德教育就会缺少较大的优势。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而且在形成中还会有反复。因此,必须把道德教育工作贯穿于教学活动中,让大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这样才能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法学课程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路径

任何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都需要社会调节机制来维持正常的秩序,道德和法律就是社会的两大调节机制,共同担负着调节社会关系和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把某种价值体系、价值观念、行为和观念的准则灌输到人的意识中,使其形成相应的信息、品质和习惯,达到自我调节控制和自我监督的目的。法律体现和表达了阶级的意志,是推行国家、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强制手段。人们行使权力、履行义务,不仅要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还要遵守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它们均属于社会价值教育范畴,既关系密切,但也有不同之处。在评价大学生是否优秀时,不仅要评价他们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同时应从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行为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因而,在法学课程教学中,采用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有利于使学生掌握道德与法律的平行关系,以及法律与道德的相互交融关系,理解“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为了更好地在法学课程教学中进行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可以采取下列两种基本路径。

1、理论教学路径

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因此,在法学课程教学中,可以针对已上升为法律内容的最重要的道德问题进行探讨,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教育,如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真善美教育,等等。在法学课程教学中,可以利用宪法中有关“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等的内容。民法中有关合同订立的基本原则,如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和公平原则。婚姻家庭法中的“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等。继承法中的“继承人应当本着互谅互让、和睦团结的精神,协商处理继承问题”“、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等等。通过在对上述法学课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

2、实践教学路径

法学课程有其自身的科学理论体系和教学规律,必须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强化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案例教学、模拟法庭和其他司法实践与观摩活动。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案例设置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相比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它更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首先,应当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典型的大学生犯罪或者违背伦理道德的案例,在案例分析中寓教于理,将伦理道德与法律相结合。如在法学课程教学中引入马瑞丰案例和李征案例。这两个案例的基本情况是:2005年10月4日,马瑞丰是河南郑州市某职业学院学生,一直以来都被家长、老师和同学认为是好学生的大学生,但是他为了得到一部手机,竟然伙同社会人员杀死一名出租车司机。2006年8月8日,在河南南阳市新野县的一个小村庄里,江西某医学院22岁大学生李征拎着镢头20分钟连伤8人,7人致死,其中3人与他有点“小恩怨”。这些大学生的违法犯罪现象不能简单归结为是因不懂法而造成的,这种犯罪行为与其他犯罪行为一样,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中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与接受的道德教育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其次,对案例的分析不能仅停留于表面,而是深挖掘其所包含的对大学生具有道德教育作用的内容。其三,注重在教与学的互动中进行道德教育。案例教学以来源于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或虚拟案例为基础,分析该案例中所牵涉到的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点。针对案例中涉及的某些思想道德等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综合利用自己所学知识探寻出妥善的解决方法。法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学生相关的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行为,但是对学生进行道德伦理观念的灌输也是法学课程教育内容的一部分。随着教学手段和方式的现代化,如果仍旧依靠传统的枯燥无味的“课堂说教”事实上很难起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法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没有经过法律实践是无法真正学好法律的,与此同时,道德教育也是如此。因此,运用角色扮演、模拟案件等多样化安排,对真实或模拟的案例进行课堂分析和讨论,让更多的同学通过观察、评论、角色转换和辩论等方式,从中学到有用的知识,其优点是能让更多的同学参与案件的分析,容易从群策群力的多种方案中,鉴别、筛选、产生最佳方案,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使课堂的案例分析深入、实用,而且使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老师不再是单纯教育者和大案提供者,而是平等的案件参与者和学生的帮助人;再如打破课上与课下的界限,书本与现实的分割,开辟第二课堂教学,经常性参观监狱,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让大学生在面对面的亲临感受和事实分析中自觉获得价值判断,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与道德行为。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德育;教育方法

我们自诩为礼仪之邦,助人为乐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在以前,若有人问你:有人摔倒,你会怎么办?答案肯定是:抓紧时间将人扶起。那现在呢?答案未必。因为我们通过发达的网络知道了南京彭×案、天津许××案,明白了助人为乐可能会付出意想不到的高昂的代价。除过以上案件外还有西安药××案、广东佛山小女孩被碾案等。在这些案件中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助人为乐反被人咬?为什么一个大学生将人撞到还要拿起屠刀?为什么过往的路人对奄奄一息的小女孩熟视无睹、如此冷漠?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些反常的现象背后必然有着反常的问题存在,这个问题就是不正常的道德问题。也难怪以上每个案件一发生后就立刻掀起国人对道德问题的大讨论,也自然有人说现在的社会是“诚信缺失”、“道德沦丧”、“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当然我们要理智的看问题,不能光发发牢骚,更重要的是要从以上发生的案件总结教训,防止以后出现类似的现象。如何防止呢?我认为应该从道德层面上重视,加强德育教育,维护道德底线,提高国民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然而,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道德包含的范围很广,但从目前所承认的人性来说,道德即对事物负责,不伤害他人的一种准则,这也是道德的底线。一个连道德底线都没有的人就是人性缺失的人,就是一个道德沦丧的人。由这样的人构成的国家不可能有持续、健康的社会发展,也不可能有基本的社会秩序的存在。

那如何加强德育教育,提高道德水平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来做:

一、继续加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变革现有的口头说服教育为主的模式为多管齐下的教育模式

(一)给在校学生提供德育教材,使德育教育有规可循。

目前的德育教育工作主要由班主任和政治课老师来完成,其方式基本上都是口头的说服教育。其效果并不是很好。例如: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都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老师也在讲授课文时不失时机的教育学生应该艰苦朴素,但是,几乎有一半学生存在任意倾倒剩饭剩菜的做法。平时老师教育学生要尊敬师长,却仍然有不少学生顶撞老师顶撞家长。可见,简单的说教效果是有限的。政治课本上有关德育教育的内容也十分有限,德育教育的效果令人堪忧。我认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上,就是德育教育没有课本。所以德育教育是喊得最响,落的最空。因此给学生配备专门的德育课本,每周安排两课时甚至更多的时间,象文化课教学一样重视起来,德育教育效果则会有明显好转。

(二)教育工作者应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利用榜样的影响力,在德育教育中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榜样离学生越近效果越好。因此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学生面前应严格要求自己,学生才会品行高尚。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次军训中一个女生将一个没吃完的馒头扔在泔水里了。教官看见了,就立即批评道:这是农民辛辛苦苦用汗水换来的,要是在战场上缺少食物时,这半个馒头会救一个人的命。说着就从泔水里将半个馒头捞出来当着所有学生的面吃掉了。在场的学生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以后再也没有随意浪费食物的现象发生。象这样用现身说法去感染学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让学生自己发现身边的德育教材,开展辩论会等活动,明确是非观、价值观,提升道德觉悟水平。

纯粹的个人行为是无所谓道德行为的,只有与他人或集体发生直接或间接联系时才表现出道德行为。然而,道德行为通常表现为一种利他行为,做出这种行为就要与利己的动机相矛盾,因此,在把座位让给老人还是自己坐的问题上个体就产生动机斗争。结果是,座位让给老人则道德品行高,留给自己坐则道德品行差。很显然,让学生自己发现身边发生的摩擦纠纷来讨论一个人道德品行的高低是很有意义的事。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大街上,一个妇女将小孩用过的肮脏的纸尿裤丢在离垃圾桶不远的地方,清洁女工就说她丢的地方不对,应丢在垃圾桶里。这名妇女就说,你就是打扫卫生的,我想扔就扔。结果两人的矛盾升级演变成了双方谩骂。之后,让学生进行讨论:①评价两人的对错,说明原因。②如果你是两人中的一人,你会怎么做?学生经过激烈辩论之后我在加以归纳和总结,指出化解矛盾化解纠纷的正确方法,肯定并表扬想法理智的同学。通过讨论,学生理顺了事理,明确了是非,懂得了与人相处的分寸。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化解矛盾的方法,这也许对其一生有用,因为每个人一生都会遇到摩擦纠纷和挫折。经常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辩论,增强了学生灵活处理事情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稳定的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

(四)通过多媒体、电视、电影等影音器材设备播放有教育意义的影片等。内容可以说先进的人或事,或者是一些法制节目。增强法制意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政府部门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政府部门加强管理,净化社会环境。

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要求有关政府部门净化文化市场,加强社区管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氛围。部分地区黄、赌、毒社会丑恶现象依旧严重,城管、工商、文化部门应长期关注校园周边开设的游戏厅、歌舞厅、网吧等成年活动场所,社会应大力创作健康向上、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图书报刊、影视作品,充分利用文化馆、科技馆、博物馆、体育场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将学生的过剩精力引导到欣赏、创造等有意义的文化生活中。

(二)政府等公职部门应增强服务职能,在公序良俗方面发挥指引作用。

篇5

――美国教育部推荐读物之一《美式家庭品质教育家长对策》

“我们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价值观教育业已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首要问题,而我们对此常常束手无策。可以说,学会做人,学会辨别是非善恶,比学习专门知识显得更为重要,一个‘德盲’远比一个文盲对社会更具负面效应。”

――美国教育部推荐读物之二《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托马斯・里克纳)

根据美国FBI(联邦调查局)的统计,从1978年至1988年十三、四岁的犯罪翻了一番。在20年的时间里(1968―1988)所有的暴力犯罪――谋杀、、抢劫、盗窃增长了53%,作案者包括17岁或17岁以下的男孩和女孩。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连续10余年的犯罪率下降,引起国际犯罪学界的重视。据悉,全美1990-2000年的谋杀案下降了55%(其中纽约下降71%),抢劫案下降了43%(其中纽约下降65%),入室盗窃案下降了41%(其中纽约下降67%),机动车盗窃案下降了55%(其中纽约下降73%)。

根据美国联邦调查局1998年发表的犯罪白皮书,在美国217个10万人以上的城市中,纽约市的犯罪率居第166位。这比安全形象颇佳的波士顿、旧金山、圣迭戈等城市的犯罪率还要低,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纽约市的犯罪率现在是最低的。美国10年间的犯罪下降,大量的下降原因还不是刑事司法的,其他的犯罪下降原因还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人们思想行为改变及社会控制的加强、防范措施的生效等,这其中具体的有:10年来经济的发展,失业人口的减少,穷人福利的增加,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青少年的比重减少,青少年思想、态度、行为举止的变化,学校教育的改革,宗教文化的影响等。例如,美国90年代15―24岁的青少年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4.8%降到13.9%,不仅如此,美国的青少年在经历了二战后“跨掉的一代”、“嬉皮士时代”等阶段,到了90年代在思想、态度和行为上均较之过去更重视社会价值标准。1994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全国调查报告就表明,在上,“钟摆正在往回摆”,中学生有的比例从1999年的54%降为2001年的46%。又如,此期美国的离婚率也一直在下降,从1980年的高峰――每1000人中有52人离婚,降到1999年的每1000人中只有42人离婚,而家庭的巩固有利于对青少年的教育。青少年吸毒也较过去少了,这里面除了受到政府和社会的管理与限制,青少年的态度、行为变化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美国联邦调查局报告显示,继2005年美国暴力犯罪案件增长率达2.5%并创15年来最大增幅之后,2006年上半年美国暴力犯罪案件又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7%。最新统计数字表明,美国的犯罪低潮期已经过去,暴力犯罪正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大城市犯罪多 据统计,2006年上半年,包括杀人、抢劫在内的各种暴力犯罪案件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7%,其中,杀人案增加1.4%,严重人身伤害案增加1.2%,抢劫案上升9.7%,案仅下降0.1%。 与暴力犯罪持续上升的势头相反,2006年上半年,盗窃案件比去年同期总体下降2.6%,其中偷车案下降2.3%,不过,入室行窃案却上升了1.2%。此外,纵火案也上升了6.8%。

美国青少年犯罪率高达百分之五左右,即万分之五百左右。西欧一些国家则为百分之四左右。英国占百分之四点四,西德占百分之四点八。经济繁荣的日本,正遭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青少年犯罪第三次浪潮的冲击。据日本警察厅公布一九八二年白皮书披露:一九八一年受到警察教养的十四岁以上少年刑事犯达十八万多人。占整个刑事犯的百分之四十四点二;十四岁以下的“触法少年”(不追究刑事责任)六万七千九百多人。其整个少年犯(不满二十周岁者)达二十五万多人。占日本整个犯罪人数的百分之五十二,其中盗窃犯约占三分之二左右。

青年人令人不安的道德趋向呈现出不容乐观的前景,其主要表现是:

1.暴力与破坏行为

2.偷窃

3.作弊

4.蔑视权威

5.欺辱同学

6.执迷顽固

7.粗话

8.性早熟和待

9.自我中心意识不断增强,公民责任感不断减弱

10.自毁行为

青少年犯罪何以在近几十年特别是近几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和一些发展国家中普遍增多?确实是个极为复杂和不可轻视的问题。舆论认为:少年犯罪的根子在社会,应当归咎于对少年有害的社会环境。情报公害之泛滥,家庭及学校对孩子们的娇生惯养以及对道德教育。“1950年以前,教师普遍地负有培养社会和道德态度的责任。学校和教师就是从事性格形成的工作,社会活动和娱乐活动、指导和劝告、俱乐部活动、舞会、体育比赛等与严格的文化课程是同等重要的,甚至比文化课程更加重要。”由此可见,本世纪上半叶美国学校道德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品格为主旨,以满足个人需要为特征的学校教育占居了支配地位。然而,二次大战的爆发动摇了人们的教育信念,从根本上扭转了学校教育的方向。因为严酷的战争表明,肆意践踏人类道德的法西斯国家同样有能力建立和操纵复杂的军事工艺,在强权和技术面前,道德和道德教育显得苍白无力。因为“民主更多的是依靠国民生产总值和核弹头的数量而不是个人的道德自律。”在这种强烈的国家安全需要的影响下,国家的需要而不是个人的教养逐渐成为教育的支配力量,学校的道德教育开始让位于科学技术教育。在此背景下,道德教育实践的疲软,道德教育理论的贫乏便在所难免,道德教育进入了一个“荒凉的时代”。时至60年代末,以加强智力和技术训练为核心的教育运动走进了死胡同。在社会问题加剧、伦理道德混乱和学校德育危机的紧要关头,品德和道德应运而生、倍受青睐,道德教育实践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从而使美国道德教育进入了重振和复兴时期,当代美国重视学校德育,复兴品格教育,着力使学生养成公民美德。

美国学校品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公民学教育来进行,其基本内容包括:(1)自律。(2)守信。(3)诚实。(4)实现最佳自我。(5)利己但不损人。(6)敢于说“请原谅,我错了”。(7)具有良好的运动员的风格。(8)在人际交往中,要谦恭礼貌,包括礼貌听讲。(9)像希望他人如何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人,并懂得这一原则是适用于对待任何年龄、种族及的人。(10)懂得没有一个是孤立存在的,其行为似乎仅具有纯个人的性质,但其实是常常会影响他人乃至社会的。(11)具有在逆境中正确调控自我的理智。(12)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不管所做的具体工作是什么。(13)尊重他人的财产权,包括尊重学校的财产权、企业的财产权、政府的财产权及每一个人的财产权。(14)遵守法律,除非法律与或普遍公认的道德原则是相冲突的。(15)尊重民主社会的各种自由,如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自由、自由等。(16)养成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习惯,戒除各种有损于这些目标实现的嗜好。(17)没有过早的性体验,培养与家庭生活准则相一致的性态度。

英国学校道德教育在品德教育内容中,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方面。主张青少年讨论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明确社会对个人的要求,知道个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正确认识自由和纪律的关系,权威的正当运用和不正当滥用的区别等。(2)关于个人和他人的关系。(3)关于与就业有关的。这方面包括对工作的态度,雇主与雇员的关系,雇员与工会的关系等。(4)关于商品社会的。要求青少年要理解他所生活的社会性质,正确认识赚钱和花钱、攒钱和用钱的关系等,处理好在施舍行为中涉及到的给予和接受的问题。(5)关于婚姻家庭。包括抚养孩子、教育子女和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以及余暇时间的使用和滥用。(6)学习名人,了解名人的生平,学习他们勇敢、诚实、无私、关心他人的一些优良品质。(7)采访各行各业的人们,听他们解释他们所做的工作。(8)学习各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9)参与地方事务。(10)讨论暴力、吸毒、酗酒、凶杀、死刑、堕胎、吸烟、赌博、性解放、核战争。

在法国,学校道德教育诸如礼貌、忠诚、明智、节制、勇气、正义、慷慨、怜悯、仁慈、感激、谦虚、单纯、宽容、纯洁、温和、真实、幽默、爱情。虽然东西方的道德内涵有所差异,但东西方对道德的重视是相同的。西方人认为,培养有道德的孩子是父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其道德教育的内容也极为丰富,诚实、爱心、正直、平等、博爱等人类共同道德准则,在西方教育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另外,西方各国也把诸如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性教育、宗教教育列入了品德教育的内容之中。

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宗教在传播道德观念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东方的佛教和伊斯兰教,到西方的基督教无不把道德放在重要地位。宗教道德反映了人类产生以来的那些口头传说、民间故事、神话、图腾、风俗禁忌等。例如《新约全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段话:“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土地。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怜悯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上帝。”就是以宣扬“爱、信、义”为特征,要人们尊敬、忍耐、节制,以达到与上帝同行。所以,在西方理论家看来,《圣经》是以超人间的力量形式反映着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以经验的事例和生活典型向人们灌输一套道德戒律。

在纽约唐人街林立的商业区,高踞店堂中间照壁前供桌上的观世音菩萨在香烟缭绕中穆肃静立,在卖山珍海味、鱼肉荤腥的大饭店里,神龛中仍然供着释迦牟尼,弥勒佛或是赵公明和关公等一样香火鼎盛。在美国旧金山北有座万佛城,是中美佛教总会的所在地。佛教信徒建造了万佛殿,并向政府登记注册成立了“法界佛教大学。”成了治心医世的净土圣地。中西和尚一起共享晨钟暮鼓,正门大牌楼上有“戒法庄严,教育英才”的题旨。在佛教大学,有来自美、欧、亚洲的学生,学校有权颁发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为了宣扬佛法,师生们用英、法、德各种文字译出一百多种佛学经典。在大学附属的育民培德小学,中文是必修课。一些幼小的美国儿童像中国古代私塾的学生一样,用朗朗的普通话诵读中国古典经文。

美国南加洲大学心理学家耶拉尔德杰里森博士专业研究道德趋势,下面是他从2.4万名读者关于“伦理的选择”答案中获得部分道德行为统计:

41%的人酒后或吸毒后开过车。33%的人以前在一些重要事情上欺骗过自己最好的朋友。38%的人在税务申报中作过弊。45%的人包括49%的男人和44%的女人欺骗过他们的配偶。统计分类的两个意外结果:越是信仰宗教的人,不规范的道德行为越少,越是年轻的人,不规范的道德行为越多。

在美国课堂教学中,他们开设并渗透了“价值观和品德教育”、“爱心与责任心教育”、“在学校范围内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心”等课程和内容。

在美国家庭品质教育家长对策中,他们注重“培养优秀子女的道德发展方法”、“道德发展的基础”、“如何帮助孩子渡过道德推理阶段――从学龄前至成年时期”、“关注年龄与阶段的过渡时期”。

篇6

传统观念上思政课教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目标定位往往局限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很少有教师意识到本课程的公民意识教育功能。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受传统思政课价值取向的影响,认为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念教育,这固然没错,但并不全面。当代中国,为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和国家现代化的需要,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除传统道德观念教育之外,更应该大力强化公民意识教育,也就是要教会大学生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国家公民。应该承认,思政课功能内涵与公民意识教育的内涵尽管有一定的契合,但还是存在区别。公民意识教育更侧重适应现代法治国家需要,而传统思政教育似乎更符合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取向。二者比较,无疑前者更能面向未来,外延更宽泛,也更符合国家需要。另一方面,客观地讲,思政课任课教师自身公民意识淡薄也是制约在本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由于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公民普遍存在主体意识模糊、权利意识淡薄、责任意识缺失、平等意识弱化等情况,公民意识整体欠佳。[3]思政课教师本身接受的是传统教育,成长在传统环境中,其自身的公民意识也相对不足,距离作为教育者的要求还有差距。教师自身意识淡薄,自然会影响到教学中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自觉性。因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教师除要加强公民意识学习、不断强化自身公民意识外,还要真正认识到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关键要有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国民。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政课教师,既要对学生进行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教育,还要以此为基础,加强对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观念教育的核心课程,应该把公民意识教育作为首要教学目标。

(二)优化教学内容,将公民意识渗透到课程教学全过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其完整和有机的教学内容体系。本课程教材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四大模块:入学教育,包括适应大学生活和历史使命教育;思想教育,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包括道德理论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家庭美德教育;法律教育,包括法律意识教育和法律制度教育。由于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加上思政课的特殊性,过度打乱教材章节、自主安排教学内容是不现实的,授课计划仍应以教材为基本依据。但在讲授具体内容时,尤其在确定教学重点时,应将公民意识强化出来,刻意突出。课程四大模块都可以有机地融入公民意识教育的有关内容。入学教育部分,可以在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部分强调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可替代的角色,以增强大学生公民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思想教育部分,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强调要为国家崛起和民族复兴而立志成才,发愤苦读;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以中华民族优良爱国主义传统为引导,以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为依托,强化大学生“振兴中华、舍我其谁”的主人翁精神;在人生观教育中,把人生价值的标准作为教学重点,突出强调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帮助大学生树立为社会服务,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的责任意识。在道德教育中,将社会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教学重点,强化公德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从而培养大学生规则意识。在法律教育中,从现代法治内涵入手,通过权利义务观念教育、自由平等观念教育、公平正义观念教育以及实体法权利义务的教育,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平等意识等。并且可以在课程结束时安排2或4学时公民意识教育专题,既总结整门课程公民意识教育的具体内容,又可以系统地向学生强化公民意识的基本内涵。

(三)灵活选用教学方法,以科学方法保证公民意识

篇7

关键词: 我国公民道德 问题 原因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道德主体意识的全面复苏,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观念如平等、诚信、竞争、守法等逐步树立起来。然而,人们在追逐和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极其丰富的物质财富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同时,也猛然发现,“由于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革,给我们也带来了茫然和无所适从的紧张情绪和迷失感”。[1]时代所面临的道德沦丧与精神堕落,正严重影响我国的公民道德和公民道德教育领域,社会上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现象。

一、我国公民道德存在的问题

1.社会公德的缺失

2006年4月,《中国妇女报》刊登了北京青少年研究所对北京市近2000名青少年的一项《关于北京青少年社会公德的调查报告》。报告从公共卫生、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三个方面反映出的青少年社会公德的现状着实令人忧虑:在公共卫生方面,57.6%的人认为随地吐痰、乱扔杂物普遍或很普遍,同样的看法在“上厕所后不冲水”问题上占40%以上,认为“自己有时也会这样做”的高达34.1%。在遵守公共秩序方面,认为普遍存在着“在食堂买饭不排队”、“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现象的分别占39.6%和54.2%;对“在公共汽车上见到老弱病残幼,您是否会主动让座?”的问题,19.9%的人选择“假装没看见”,“别人不让,我也不让”;“您外出遇到红灯时,将怎样做?”18.8%的人选择“经常闯红灯”,“警察在时遵守交通法规,警察不在时不遵守”。在对公共财产的态度上,青少年表现得相当不在意。当问及“您对课桌上乱涂乱画的看法”时,高达60.1%的人认为“很普遍”和“普遍”;“当您借到一本被污损的图书时,您的反映如何?”24.7%的人认为“公家的书就是这样”、“没什么,自己也曾这样做过”。更令我们不安的是,有一部分青少年在“物欲海洋、拜金主义、尽情享乐”的观念支配下,成为物质的奴隶和欲望的牺牲品。

2.职业道德的失范

“据统计,2009年共立案侦查各类职务犯罪案件32439件41531人,其中立案侦查贪污贿赂大案18191件、重特大渎职侵权案件3175件;查办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670人,其中厅局级204人、省部级8人。立案侦查失职渎职、侵犯人权涉嫌犯罪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9355人;对3194名行贿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加强境内外追逃追赃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抓获在逃职务犯罪嫌疑人1129人,追缴赃款赃物计71.2亿元”。[2]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在报告中还指出:少数检察人员包括个别领导干部法治意识、宗旨意识淡薄,极少数检察人员目无法纪,特权思想、霸道作风严重,以案谋私、、执法犯法甚至贪赃枉法,严重损害检察机关的形象和执法公信力。另外,医疗卫生界一些医生收授红包,医院方面因部分患者医疗费用不能及时到位,见死不救现象时有发生;权利机关执法违法、贪赃枉法、吃拿卡要现象屡禁不止。

3.伦理道德的扭曲

“根据上海市的一份调查显示,被公安机关抓获的者中70%是20岁以下的青年;63%是有正当职业和固定收入的职工,屡犯不改者竟占人员的60%;其中未婚者占70%”。[3]我们这个素以尊老爱幼、伦理纲常而闻名于世的民族,竟出现重婚纳妾、、买卖婚姻、歧视老人、拐卖妇女儿童等丑恶行经。

4.价值观念的错位

一份来自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当有歹徒向群众行凶时,你采取何种反应?”52%的同学选择“尽量不介入”,24%的同学选择“到附近电话亭报警”,13%的同学选择“旁观”,11%的同学选择“挺身而出,制止歹徒的犯罪行为”。[4]令人惊诧的“道德滑坡”出现在我们面前:、假冒伪劣、坑蒙拐骗、黄毒、封建迷信、、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社会丑恶现象仿佛在一夜之间死灰复燃。人心开始浮躁,人情变得冷淡,以至于世人惊呼:“公民道德处于危险之中!”

二、原因分析

1.市场经济的冲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价值观如平等、诚信、公平、守法等重新树立起来,人们的道德主体意识得以全面复苏。从文化意义上理解,市场经济是以人的个性解放,以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为根本。从经济意义上考察,市场经济是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是通过资源配置方式的转换,全面激发个体和社会群体的主体性、创造性,实现社会效益和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从道德意义上分析,市场经济更加重视个体的道德主体作用,尊崇个人的价值、尊严,强调个人利益的满足。市场经济对个人利益的认可和保证,使人由依附性走向独立性,走向主体道德教育。

“主体道德教育就是要弘扬人的道德主体性,使道德实践成为人与人之间在利益公平的基础上通过利他实现合理的利己,而不是为了他人利益牺牲自我。只有这样,道德才能成为人的一种自觉实践,而不是‘被迫’做好事”。“道德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强制出来的,道德是人精神的自律,源于个人利益的追求”。[5]可见,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建构人的主体性。然而,不容我们忽视的问题是,市场经济的动机是求利,不是求德,这本身在道德上是中性的。市场经济的利益追逐和竞争的残酷无情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人们思想的混乱与道德的失序,个性得到了释放,会出现人们对物质、金钱的顶礼膜拜,若没有一套公正、完备的社会制度及时约束,市场经济将会出现“物欲横流”的景象。因此,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体系,必须在弘扬人的道德主体性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社会制度的建设,提高人们的社会公德意识,培养个体的社会责任感。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然而,由于公民道德建设不可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它对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像科技那样体现为可计算的生产效率。所以,一些领导者只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公民的道德教育和道德环境的建设,“一手软”、“一手硬”现象加剧了公民道德教育的困境。

2.全球化及国外社会思潮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市场经济的全球扩张,科技创新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间的资金流动、技术交流、产业合作、劳务输出,实现了生产要素或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贸易和产业的社会化带来了社会全方位的开放,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公民道德教育的使命应该是:“根据每个人的传统和信仰,充分尊重多元化的情况下,促使每个人将其思想和精神境界提高到普遍行为模式和在某种程度上超越自我的高度。”若要完成这一使命,则必须“重新强调教育的伦理和文化内涵”。[6]因此,全球化视野下的公民道德教育包含两个维度,“既要让公民了解人类的普遍行为模式(主要表现为普遍伦理)及其重要意义,又要让他们认识到传统的意义,在尊重文化多元性及其意义的同时,又不失去自己的个性”。[7]中华民族曾经在人类历史的文明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较为完整的道德价值体系,重义轻利、克己奉公、安仁利仁、无私奉献,以天下为己任等一系列道德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维系了当时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但是,这种以人伦道德为核心的价值观是在传统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生成的,受时展的限制,传统道德中的“义”“利”关怀具有其特定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范围,它是以“家族式”的血缘关系为纽带,脱离了这一特定关系范围,“义利”观也随之消亡。所以,这种传统的情感型道德观念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狭隘性”。全球化时代使人类社会具有开放性的特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实行了对外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加入WTO,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大大推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增长。然而,市场经济既有其积极的因素,又有其消极的成分,讲“自由竞争”、“等价交换”,就可能出现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本位主义现象;讲“效率”和“效益”,会导致拜金主义、“拜物教”的行为。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从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中转型而来的,市场经济的成分和主体结构较为混杂。从技术水平看,既有现代高科技生产,又有传统的手工业方式,其生产的效率和社会效益差异悬殊,必然导致社会分配体制下的“公平”与“效益”的两难兼顾,会不同程度地引起人们思想上、心理上的不平衡和行为的失范。正如布莱克所指出的:“现代化是一个创造与毁灭并举的过程,它以人的错位和痛苦的高昂代价换来新的机会和新的前景。”[8]这种由社会转型期社会各方面矛盾的再调整、利益再分配、权利再分配、组织结构再变更及价值取向模式的转换所引发的利益冲突、社会矛盾也在所难免。这些现象的出现使公民精神道德危机日益加重。

3.现代科技对传统伦理观念的挑战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迅猛提高,在极大地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容易使人们产生崇尚物质力量、忽视道德修养的倾向。另外,现代科学技术新成果的应用,不仅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社会进步,而且使得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方式、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科技发展造成的物质和社会环境的迅速变化,使人与客观环境失去平衡而感到难以适应,人与人之间的稳定联系被破坏,消极性消费不断增长,变动不居的生活,使人感到动荡不安,从而对未来失去信心和希望,这一切都将导致道德的危机”。[9]这些变化无疑会对人们思想道德素质产生深刻的影响,使之发生新的变化。这也要求我们不断改革已有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方式与方法。此外,随着以国际互联网、多媒体技术为载体的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视野扩大了,同时也增加了人们鉴别思想政治和道德是非的复杂程度。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都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下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昧的物质力量。”[10]

4.教育自身的原因

长期以来,我们的公民道德教育工作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原则方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是道德教育的理想主义。德育工作者总是喜欢用一种至善至美的“圣人道德理想”教育青少年一代,这种超越现实的价值标准和教育模式,造成青少年一代道德追求的虚幻和价值观的失落。

其次是科学主义教育的误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创新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自信和无穷的财富,对知识和技术的狂热追求淡化了人们对道德智慧的渴望,造成了教育的“异化”。正如弗洛姆所批判的:“我们现在的教育目的,主要在于造就于社会机器有用的公民,而不是针对学生的人性的教育。”[11]

再次是德育内容与方法的教条僵化。“人是道德的存在,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进而实现这一点。教育首要的任务是把人的道德意识唤醒,使人认识到道德之于人的意义”。[12]从这一层意义上可称德育是对人的“道德启蒙”和“道德解放”。这就要求道德教育在内容上应贴近受教育者,使其在受教育进程中获得道德体验和认同;在方法上应注重引导、训练和行为养成教育,使受教育者主动参与、合作共享,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然而,多年来学校德育内容的空泛、陈旧和教条化现象,严重脱离了受教育者的自身特点和社会现实,“只是把一堆死知识分别孤立地传授给学生”,其效果也“好似不要学生跳入水池而光给他讲游泳术一样迂阔可笑”。[13]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一味强调顺从的“道德灌输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兽化’的方式”,[14]当然也就谈不上受教育者对道德的自觉追求了。

最后是公民道德教育体系的不连续性。道德教育必须有“破”有“立”,只“破”不“立”就会出现矛盾和冲突。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道德教育的变化可以看到,我们的公民道德教育经历了理想主义―虚无主义―主体道德回归这样的一个曲折发展的历程,其中也造成了公民道德教育的不连续性。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与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丰裕的物质产品和舒适的生活环境,从心理上刺激了人们更加注重经济的效益,追求物质享受和满足生理的,导致了人的“物化”,使人们忘却了人类的道德信念和人文精神的追求,以发展经济为核心的价值导向使公民道德教育走向庸俗化。加上一些德育工作者的素质较低和“一言堂”的工作作风,造成了我们的公民道德教育形式化、功利化、低效率。

参考文献:

[1]戴木才.论德性养成教育[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3):48.

[2].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N].2010年3月11日.

[3]曹凤.第五次高峰――当代中国的犯罪问题[M].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37.

[4]黄白兰.盲点――中国教育危机报告[M].城市出版社,1998:157.

[5]万俊人.“道德泡沫”与“”[J].社会科学论坛,2000.2.

[6][美]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38.

[7]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5.44.

[8]冯建军.论道德与道德范型的嬗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

[9]刘静.普遍性与特殊性:全球化视野下道德教育的两个维度[M].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3:41-44.

[10]鲁洁.新的科技革命和思想品德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编.德育论参考资料(上册),63.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9.

[12][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280.

[13]杨四耕.教育与道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3.

篇8

根据《中学德育大纲》的要求,高中阶段德育的基本内容分8个方面:(1)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3)国际主义教育;(4)理想教育;(5)道德教育;(6)劳动教育;(7)民主法制与纪律教育;(8)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我们根据三个学年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接受能力,将上述8方面内容进行分解,落实到各个学年,有的内容覆盖整个高中阶段,有的则落实到其中一个或两个学年。具体安排如下:

一、高中一年级

1、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

进行经济常识教育。按现行高一思想政治教育教材进行,由政治课教师实施。

2、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进行爱父母、爱家乡、爱母校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为祖国富强,人民富裕贡献青春的远大理想。实现途径:望儿山德育基地、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班团会等。

3、道德教育

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公民道德纲要》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教育、现代文明方式和交往礼仪的教育以及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三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观念教育。

此项教育由政教处、团委、学生会统筹,班主任、班委会

团支部组织实施,政治、语文、英语等学科密切配合。实现途径要把理论学习与行为实践结合起来,注重训练,养成习惯。

3、劳动教育

组织学生参加校园草坪、花卉、树木的栽植、施肥、防治虫害等劳动实践,学习吃苦耐劳精神和有关劳动技能。劳动教育由总务处安排,生物老师进行指导,班主任和班委会协助做好组织工作。

4、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

开展青春期卫生课和心理健康指导、心理咨询活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开设研究性学习课、音乐欣赏课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此项教育由校医、政治教师、音乐教师组织实施,班主任密切配合。

二、高中二年级

1、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

进行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按现行高二政治思想课教材进行,由政治课教师实施。

2、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进行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优良传统教育,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影响。

此项教育由历史教师、政治教师、语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渗透,并通过学校艺术节和校本课程进行,学校政教处、团委、班主任密切配合。

3、道德教育

继续进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公民道德纲要》教育,在高一基础上侧重进行提倡共产主义精神的教育。组织实施的办法见高一“道德教育”部分。

4、劳动教育

组织学生参加校农田作物管理,学习并掌握农作物种植管理知识技能。实施办法见高一“劳动教育”部分。

5、民主法制与纪律教育

组织学生参与公安分局的共建活动,体验公安干警的生活与工作,请公安干警作治安形势和法制报告,提高遵法守纪的自觉性,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等活动和学生参与民主管理学校的活动,了解我国的民主制度,增强民主意识。

民主法制与纪律教育由政教处统筹,班主任积极配合。

6、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

继续开展心理健康指导和心理咨询活动,开设美术欣赏课和研究性学习课,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得到进一步发展。

实施办法见高一“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部分。

三高中三年级

1、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

进行政治常识教育。按现行高三思想政治课教材进行,由政治课教师实施。

2、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进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教育,配合毕业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升学与就业观念。

3、国际主义教育

对学生进行我国独立和平外交政策及热爱和平的教育,发展各国人民之间友好合作的教育和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教育。国际主义教育要通过政治课和时事报告会进行,由政治课教师、学生党团组织和政教处组织实施,班主任搞好配合。

4、理想教育

进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和立志成才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理想教育由政教处、团委组织实施,政治教师和班主任密切配合。

5、道德教育

继续深入地进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公民道德纲要》的教育,使学生进一步提高道德水平,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实施办法见高一“道德教育”部分。

6、劳动教育

组织学生去省果树研究所参加果树管理和改良劳动,增强科技意识,学习科学的果树管理技术。

实施办法见高一“劳动教育”部分。

7、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

在高二的基础上,通过《政治常识》的学习,使此项教育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培养学生进一步了解民主和法制的意义,进一步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实施办法在高一“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的基础上,增加政治课教师的参与。

8、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

在高一、高二的基础上,重点加强良好意志性格的教育,保证学生在完成高三繁重的学习任务中,以良好的意志性格克服困难,创造优异的成绩。

实施办法见高一“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部分。

篇9

论文关键词 法律公共课 诊所法律教育 法律意识

20世纪60年代,诊所法律教育在案例教学法的基础上应运而生,至今为止美国绝大部分的法学院中都设立了诊所法律教育课程。而在清华大学法学院,诊所法律教育课程也被称为法学院“最有特色、最有意思、最有帮助”的课程。

一、诊所法律教育概述

(一)诊所法律教育的概念

“诊所”,顾名思义,是借鉴医学院的学生培养模式。医学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临床实习上,在实践中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学习。法学教育引入了这一教学方式,保留了其内容精髓。通俗地说,诊所法律教育就是教师将真实的案件作为“法律诊所”,根据案件办理的各个环节,制定教学计划和内容,并确定每一节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成为法律职业人员进行法律推理和法律实践,系统性地提高学生的法律技能,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道德。

案例教学法与诊所法律教育虽然都旨在让学生接触到更加丰富的法律实践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却有着明显的不同。第一,学生参与的维度不同。案例教学法的本质依然是课堂教学,只是辅以真实案例分析,学生依然是被动接受者;诊所法律教育则是全方位的参与真实案件的办理和审理,全景式展现法律实践的细节,在参加具体法律工作与实际案件当事人进行法律服务时,学生的身份是准法律职业者。第二,学生得到的训练不同。案例教学法通过对具体案例的研讨,主要提高学生法律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处理相关法律事实的能力。而在诊所法律教育模式中,学生在实际参与案件的过程中,与人沟通的能力、表达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都可以从中得到训练,同时在待人接物中法律行业的职业操守和职业伦理也会潜移默化地产生作用。第三,实践的空间不同。案例教学法主要适用于课堂之上,而诊所法律教育则不受空间的限制。第四,产生的影响不同。案例教学法的影响仅限于学校和学生,而诊所法律教育已经影响到了社会法律援助服务。

(二)诊所法律教育的模式

根据美国大学法学院法律诊所的实践,诊所法律教育的实施可以分为三种模式:

一是“内设式诊所”,是指在大学校园内,学生在指导教师的督导下为当事人提供的直接案件服务。如哈佛大学的刑事审判研究所,它要求完成审判辩护和证据课程的大二和大三的学生从事法律服务,服务的案件范围可以是从机动车违法案件到是抢劫案件的各类刑事案件,而被人则是贫困的少年犯和成年被告。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每个学期5—6个当事人,负责案件调查、起草动议、出庭辩论和法庭审理。学生通过真实的案件去体验法律的操作过程,同时这种法律援质的也能够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正义感。②二是“外置型诊所”,是指在大学校园之外,学生在非教学人员的法律工作人员的督导之下从事法律工作。在律师业发达的美国,这个场所通常是律师事务所。学生通过观摩或者具体参与案件的进展进行学习。三是“模拟法律诊所”,是指模拟出一个案件发生的情境,采用法律诊所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学习法律从业技能和法律职业道德。区别于以上两种模式,“模拟法律诊所”并不发生真实的关系和法律权利义务。

(三)诊所法律教育的作用

法律诊所教育弥补了案例教学法的不足,是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法律人才需求的教育方法,在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才、创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法律诊所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知识和技能方面,将知识和真实的法律案件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巩固所学知识,做到知行合一;二是学习能力方面,诊所法律教育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三是职业道德和社会公义方面,由于学生所参与的诊所教育通常属于法律援助的范畴,能够帮助社会上更多的弱势群体享受到法律服务,有利于社会公平和正义,学生在提供法律服务的同时也体会到法律职业的尊严和荣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二、我国高校法律公共课的目标与困境

不同于高校法学院的专业法律教育,法律公共课是承担着培养国民素质的通识性教育。当前针对大学非法律专业学生所进行的法学教育主要依托《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基础》这本教材,从教材的内容可以看出,七章之中只有两章为法律知识,着重于对学生法制精神和法治理念的培养。法律公共课的主要功能被定位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上。2014年中共中央第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此背景下,法律公共课必须承担起法学教育应有的功能,为法治中国助力。

(一)我国高校法律公共课的教学目标

法律公共课是大学非法律专业学生接触法律的主要途径,法学作为最古老的一门学科,其严谨性和思辨性在众多学科中独树一帜。因此,除了将其德育功能作为教学目标之外,法律公共课还应当有以下教学目标。

1.培养公民意识。“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公民意识是指作为具有一国国籍的公民对自身法律地位、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自身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主体地位的自我认识和心理认同。公民意识主要包括主体意识、权利义务相统一的意识以及公德意识。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中的菁英人才,是否具有公民意识,成为合格公民,直接影响着未来公民素质。而法律公共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在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国法律公共课必须将培养学生公民意识作为首要目标。

2.培养法律思维。法律思维是一种理性思考问题的方式,对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了解法律知识,目的是明确法律的边界,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如现今大学生求职时的违约现象,正是由于学生诚信意识和法律意识薄弱,才导致毕业季大学生违约情况严重。二是掌握法律方法,以证据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大学生需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法律的推理和演绎方式能够帮助学生从法律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三是参与法律实践,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大学生社会经验缺失,经常会成为传销、诈骗等犯罪行为的受害者,因此大学生应当提高防范意识,遇到问题运用法律思维和法律知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成为社会中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公民。

(二)我国高校法律公共课的教学困境

目前,针对非专业学生设置的法律公共课程主要是2013年修订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这本教材共七章的内容中,只有两章是关于法律知识的,主要涉及法理学、法律体系以及社会主义法治等内容,同时,由于德育功能的目的导向性,在高校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许多教师都是非法律专业的教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法律公共课成为思想政治课的附属导致基本的法律教育功能无法实现。《中国青年报》在2008年1月7日刊登文章《大学公共课如何摆脱“鸡肋”困境》,文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公共课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不可,公共课上教师和学生“你讲你的,我玩我的”,原因主要是内容枯燥无趣、离现实太远,教师照本宣科、缺乏与学生互动,考试模式僵化、不利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很多高校也在尝试如何进行公共课程创新,使大学公共课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三、诊所式教学在法律公共课中应用探讨

法律是一门服务于社会大众的学科,法律素养和法律思维也是现代合格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大学法律公共课应当响应法治国家建设的相关要求,变革课程的教学方式,提高公共课教学中法律教育的教学效果,“构建知识传授、观念引导、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高校公共法学教育教学新模式,以最终实现知、信、行的有机统一。”③因此,建议根据学生的意愿和能力,采用诊所法学教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

(一)选拔法治宣传员,进行法律宣讲

法律宣讲作为法律公共课诊所教育最基本的形式,适用于法律知识匮乏且缺乏法律思维的入门学生,这些学生平时不关注社会法治动态,对法律缺乏兴趣。通过法律宣传和宣讲,能够使他们主动地接触法学相关知识,并且将这些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法制意识。

(二)设立公共法律服务部,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

由于法律公共课会涉及到专业的法律知识,因此建议由法学专业的教师担任主讲。由专业法律教师主导,设立公共法律服务部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适用于对法律有兴趣,了解一定法律知识的学生。公共法律服务部是针对法律公共课的学生而设立的,目的是让学生接触到自己身边的案件,并运用自己的法律知识对提出疑问的学生进行解答,现实的需求会使同学们有运用知识的和帮助他人的成就感,也有利于法律职业道德的形成。

(三)接受系统法律培训,面向校内学生进行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适用于法律意识较强,掌握一定法律知识,通过培训能够加以运用的学生。在公共课学生中选拔一些学习能力较强、并能够进行简单法律援助的学生进行法律培训,让其接触到系统的法律知识,并对其法律援助的技能进行培训。校内法律援助主要针对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民事或者刑事案件。当然,学生案件的身份问题依然值得商榷,还需要制度的认可和法律的确认,不过随着诊所法律教育的普及和应用,未来的应用前景。

(四)推荐进入律所等场所实习

篇10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公民道德教育 公民社会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 高职院校公民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两课”教学是高职院校德育主阵地。高职院“两课”教学在应对实效性缺失的努力中做过许多有益的探索,如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但没有传统德育向公民道德教育的转型,仍难以有效解决现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1.1 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公民教育是主体性教育,因为公民的本质内在地决定了它必须以公民独立人格为前提,作为公民社会的要求,它承担着培养公民民主素质的使命,没有人的,或只是老师而没有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民主素质就无从谈起。”①公民道德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公民道德教育既属于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的范畴,又不同于狭义的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从广义道德教育的范畴看,是社会生活伦理道德的教育;从公民教育的角度看,主要是关于民主的价值观教育。”②公民道德教育同样应该是主体性教育,它必须是以公民主体性为前提,同时又是以提升公民主体性为目标。在多年应对实效性缺失的努力后,当前高职院校“两课”教学的学生主体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和改善,如对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尝试、强调学生的参与和课堂的互动等等,但长期以来教师主导性的习惯优势地位,使得这种主体性被大大打了折扣,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形式上的主体性,如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案例教学在具体运用中常常演变成举例子,课堂参与则常常落得“被参与”的命运,学生主体性并没有落到实处。

1.2 公民道德教育内容的理想化

正确把握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离不开对公民和公民道德概念的理解。从公民产生和演化的历史看,公民身份产生之初,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自然获得,而是指向特定群体。“单纯意义上的公民,就是参与法庭审判和行政统治的人。”③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公民身份的群体范围越来越趋向于广大国民,但政治法律内涵仍是其最核心的规定。因此国内一些学者都主张把它看成是一种“道德类型”,一种政治道德。“表现在个体品性中,仅仅是与政治法律的公共领域相关的道德,不是一切社会道德。”④从层次上看,尽管对于公民德性存在积极和消极之争,但实践上中侧重于基本道德规范的层面,具有广泛性的特点。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从当前高职院“两课”教学的实际看,在基本道德规范和先进性道德要求之间,仍过多存在向先进性道德要求倾斜,有意无意地过多强调先进道德要求,而对基本道德规范的关注不够。

1.3 学生道德权利的忽视

大学生首先是一个公民,具有公民身份。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公民身份的一个内在规定,也是公民道(下转第126页)(上接第73页)德的一个基本特征。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权利与义务是对立统一的,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同属于道德关系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没有轻重和主次之分,也不存在所谓的“权利本位”和“义务本位”。但是,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不平衡的现象,特别是我国传统道德突出个体履行道德义务和责任而忽视个体主张道德权利。在长期的道德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把道德理解成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而忽略了主体的道德权利。所以当前高职院的公民道德教育往往表现为一种强势教育,重在要求学生遵守规范、履行规范,并不能公正审慎地评价和对待学生的“不服从”和失范行为。

2 高职院校解决当前公民道德教育(基于“两课”视角)存在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当前高职院校公民道德教育仍然存在一些根本性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社会层面看,当前我国仍处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之中,公民社会发展尚不成熟,社会整体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仍在发展孕育之中,基于公民理念和公共精神基础之上的公民道德难以成为全体公民的一个道德共识。当然作为公民道德教育的主体,高职院校自身在内部制度建设、民主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这些是高职院校当前公民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之道。

2.1 坚持依法治校,健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现代高职院校治理也应依法治校,依法健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内部制度的合法性和伦理德性。当前高职院校在制度建设上仍然存在过于注重学校利益的倾向,过于注重对师生的严格管理,忽视师生的道德权利和制度的公民伦理维度,甚至出现了一些侵犯师生合法权益的事例。高职院校应在《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健全落实高职院校内部规章制度,注重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和道德权利。

2.2 提高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民主参与和监督,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学校道德教育所追求的目的并不是以刻板的规约形式去教授一些戒律,而是使学校成为民主实践的典范。也就是说,学校环境的民主氛围对师生员工的公民性的真正养成具有重要影响。当前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仍呈现旧式的行政化管理色彩,现代治理模式并未真正形成。因此当前高职院应真正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等部门的作用,并拓宽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和监督的平台,通过师生员工的参与监督和权益保护,增进其公民意识,塑造其公民德性。

2.3 打造“两课”公民课堂

“两课”作为高职院校公民道德教育的主阵地,理应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打造“两课”公民课堂。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内容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根基,进而注意和先进性的结合;(2)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3)课堂管理宜平衡权利义务,尊重学生的平等公民身份。

注释

① 李萍,钟明华.公民教育——传统德育的历史性转型[J].教育学院,2002(10).

② 顾彬彬.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

篇11

【关键词】国内外;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综述

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是有效体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是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了解国内外高校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该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从而能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一、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柳礼泉等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中,从合理定位、知行合一、基地教育、社会实践、阅读实践、案例教学、研究实践、校园文化、虚拟环境、必备条件、保障机制、立体评价、师者先行等方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戴艳军、杨慧民主编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解析》教学参考用书通过“教学案例”、“思考讨论”、“案例点评”、“教学建议”等模块的设计,紧密围绕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精心筛选和解析了近百个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实际和心理需求,可读性强且极富教育启发意义的典型教学案例。为集中说明问题,该书对教学案例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加工整理,其内容是对本课程示范教材的拓展、深化和丰富,既可以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又能够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为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了丰富鲜活的素材。

贾培荣在《“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研究》中对“基础”课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实践教学现状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开展实践教学的建议。徐锋华、赵海燕、张春梅在《“基础”课实践教学探讨》中分析了该课程实践教学与一般教学活动的不同,并论述了实践教学的一些原则。王滨有在《高校“基础”课实践教学和德育活动刍议》中提出高校“基础”课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和德育活动有机结合,提高课程实效性。吴建国在《“基础”课实践教学探索》中重点阐述了该课程实践教学的意义。黄焕初在《“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目标与路径》中论述了该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内容选择,并就其实施途径进行了设想。

杨军在《“基础”课实践性教学研究》中论述了“基础”课实践性教学的理论基础、特点、范畴,分析了该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实践性教学的体系架构。屈莲花在《高校“基础”课实践教学法研究》中论述了高校“基础”课的性质任务、主要内容及教学方法,分析了“基础”课运用实践教学法的依据与必要性以及实践教学法的类型、实施及效果。

二、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外虽然没有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但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公民权利和义务教育、国民精神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和历史教育的旗帜下悄无声息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美国很重视对公民的“美利坚民族意识”教育。老布什在《重视德育教育》一文中强调:“必须把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和家庭参与重新纳入教育计划。”美国极力强调学校德育环境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强调的是一种间接性、渗透性的教育注重实效性首先表现在正面灌输的同时,注重将课堂灌输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延伸教育宣传的时间和空间,避免生硬说教。

英国1988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把培养“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在政府规定普通学校八项基本目标中,有四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法国在学校开设了“共和国公民的伦理与道德”课程,其目标“在于使每个人获得自由和负有责任,在于培养集体观念,使每个公民成为有教养的人。”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政治养成教育和宗教教育开展,政治养成教育工作受到德国社会的大力支持并以法律的方式被明确规定。《联邦德国教育总法》规定:“培养学生在一个自由、民主和福利的法律社会中……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

俄罗斯政府尤其是教育部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重建了思想道德教育的理念,重新恢复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如俄政府颁布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纲要》中,不仅强调要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而且对这支队伍的补充及激励机制都做出了明确的表述。

日本在其规划的《21世纪教育目标》中认为:“只有重视思想素质的培养,才能保证人才的健康成长。”将“二战”后教育实现目标“智、德、体”的顺序改为“德、智、体”,呼吁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应与其他学科有相同的地位,设置为必修课。

朝鲜十分重视对社会全体成员进行主题思想教育,并探索出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法,例如:说服教育,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使他们自觉地接受先进思想,形成坚定的信念,克服他们在思想意识中存在的不足;榜样教育,利用正面的榜样进行感化是朝鲜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课堂教育,主要是通过政治课和其他各种教学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

[2]柳礼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3]戴艳军,杨慧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贾培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⑸

[5]徐锋华,赵海燕,张春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探讨[J].学习月刊,2006.⑼

篇12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巩固和提高文明礼仪知识教育成果,公民思想道德教育为重点,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弘杨愚公精神,与“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相结合,与文明城市创建相结合,稳步推进机关事业保险处文明素质教育工程的开展。

二、主要任务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针对性,突出实效性,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彻底解决全处职工在行为习惯,卫生健康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全处职工的文明素养,在全处上下开展“学先进、赶先进、争先进”的浓厚氛围,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处职工思想道德素质。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为主线,以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为主要内容,围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文明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通过对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在全处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让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进一步融合,让公民道德规范成为广大职工的自觉追求。

(二)整治不文明行为,提升职工的文明素养。

20__年是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年,全国上下都在积极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我省正在开展“热情迎奥运,文明我先行”活动。大力普及奥运知识,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也是我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要从基础抓起,通过开展迎奥运文明礼仪知识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不文明行为集中整治活动,逐步消除影响我处形象的不文明行为,在全处形成“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的浓厚氛围,提升广大职工的文明素养。

(三)班子成员带头,培养文明先进典型.

班子成员带头,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全处上下形成浓厚的学习文明礼仪,倡导时代新风,进行文明道德规范,结合自己工作实际把文明礼仪公民道德完成活动体现到实际工作中,通过实践来完善评选机制,开展先进文明模范和道德素养先进科室创评活动。

三、工作重点

全民文明素质的提高过程,也是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过程。要在工作中去总结,在总结中去创新,在创新中去实践。要突出工作重点创新活动载体,要适应形势的需要,争取让全处职工都能从思想上积极参与行动上得到突破。

(一)开展“互帮互学”共创文明单位活动。

结合单位实际,开展“互帮互学”,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相互提高,采取不同形式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并建立学习档案,规范学习过程、总结学习经验,使其得到规定目的。

(二)开展创建“六型”领导班子和“四型”文明机关活动,建设文明和谐机关。

机关是进行文明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要以创建“学习型、创新型、务实型、服务型、廉政型、和谐型”领导班子和“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节约型”文明机关为重要载体,加强文明和谐机关建设力度,树立劳动保障良好形象。

一是以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务实型、服务型、廉政型、和谐型”领导班子为核心,加强全处工作人员文明素质教育。在全体工作人员中大力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开展读书活动,每名机关工作人员每年要读3-5本书,人人做好读书笔记,不断改进和完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创建学习型机关(处室)。二是以全市开展的“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为切入点,以超前的理念、超强的力度、超常的作法,进行思路、体制、机制、载体创新,促进各项工作上水平、争一流,创建创新型机关(处室)。三是落实服务承诺制,从广大职工利益的每一细节抓起,做到领导为群众服务、为机层服务,创建服务型机关(处室)。四是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依托,以科学决策、资源整合,加强管理,全面实行节水、节电、节支,建设人人节约、事事节约的节约型机关(处室)。开展“六型”领导班子建设和“四型机关”创建活动,是深化全民文明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提升机关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要通过活动,努力建设一支廉洁高效、服务热情、求真务实、具有创新精神的机关公务人员队伍。

四、实施步骤

根据20__年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活动分方案制定、安排启动、组织实施和总结表彰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方案制定阶段(20__年6月13——6月20日)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拟定《济源市机关事业社会保险管理处20__年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实施方案(草案)》,召开座谈会,征求各基层意见,完善工作方案。

第二阶段,安排启动阶段(20__年6月20日——6月31日)

1、组织召开我处20__年全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全年度工作。根据方案要求,明确工作任务,建立工作台账。

2、制定“十大不文明行为”整治方案。

第三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__年7月至11月)

1、在全处组织实施“四型机关”和“六型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建设文明和谐机关。

2、告别十大不文明行为”整治教育活动。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__年12月至20__年1月)

1、总结20__年度全处文明素质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

2、召开表彰会,大力表彰,并积极向市全民文明素质教育

篇13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对应,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了执政党的治国理论,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不能偏废。就国家而言,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是弘扬民族和时代精神,凝聚人心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全民的道德水准,关系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衰。就法院而言,加强干警的道德建设,尤为重要。一家法院,如果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滋长,、执法不公等现象经常发生。公平、公正、正义将无从谈起,人民法院为人民也只能是一句口号。就法官而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重中之重。有什么样的道德水准,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准则。有的人不计得失,有的人则患得患失;有的人尽职尽责,有的人则敷衍了事;有的人雷厉风行,有的人则办事拖拉;有的人铁面无私、秉公判案,有的人则碍于情面、天平倾向。凡此种种,区别就在于道德水准的高低。

近年来,我院深刻认识到:做为一个基层法院要发展、要提高,离不开“以德治院”这个目标,我院积极探索“以德治院”的新途径,用德育人,兴德强院,推动了全院各项审判业务的开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以德施政,提升引领水平,用表率的言行感染人

“德,国家之基也”。“太尚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道德历来成为人们修身养性,完善自我乃至治国安邦的重要工具。作为“以德治国”延伸的具体要求,则要求我们以德施政。坚持“官德先行”,是“以德施政”的关键。《论语》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邓小平同志指出,在思想道德建设上,“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

“立身成败,在于所染”,一个法院崇尚什么,流行什么,对法官的影响很大。在把握价值取向上,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要为法官树立榜样,要求大家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不准别人做的,自己带头不做,以自己良好的道德形象影响激励法官去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在履行职能中率先垂范,在遵纪守法中严于律己,在处事为人中立为楷模,在敬业有为、维护人民的利益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

近年来,院党组一班人注重用人格力量带动人,感染人,靠实干凝聚人。在学习上,院长和班子成员带头承担调研课题负责人,亲自撰写论文。在办案上,对执行案件,做到在第一线决策,在第一线把关。对重大疑难案件,实行督办制,选择典型案件亲自出庭,这样,既激发全体干警的办案热情,又切实加强了对办案工作的具体指导。班子成员以自己的模范行为为干警做出了榜样,赢得了干警的信任。

领导层面推行德治先行,起到了示范和导向的感染效应,从而激活了全院上下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和谐共处、奋发向上的氛围。

以德育人,提升人本意识,用先进的文化熏陶人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一个机关的合力在于其自信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而与其“德治”之力息息相关。“德”的建设关系到人的精神面貌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种树者必先培其根,种德者必先养其心”。近年来,我院注重在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上下功夫,用种种有形的、无形的因素去熏陶广大干警,把“以先进的文化引领”作为固本强基的主旋律,紧密联系不同干警的思想觉悟、执法理念、道德风貌和格调品位,用现代管理理念中“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开展“德治”教育,根据审判职业特点,将思想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活,有效调动起广大干警的工作积极性,为审判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一、推行“三结合”,系统开展教育

一是思想教育与法院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努力打造“和谐、务实、创新、拼搏”为核心内容的特色文化。用积极向上的法文化精神凝聚人心,激发活力,正心养德,是我院“以德治院”的一项重要举措。院党组倡导全院系统学习、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在学习中养成“知礼仪、讲荣辱、懂羞耻”的健全人格。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活动,为每一位法院工作人员显示和施展自己思维亮点和创造潜能提供了平台和机会,从而不断满足干警在多方面的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把思想教育渗透于法院文化建设中,融为一体,更具有亲和力,容易警接受,使干警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推进审判业务健康发展。

二是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有机结合。一方面切实规范健全了思想教育机制,实现了思想教育与审判整体管理工作同轨并行;另一方面,重视发挥“大政工”格局的整体作用,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在全院形成了思想教育和队伍管理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强化了效果。

三是思想教育与专项活动有机结合。抓住“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

市人民法院探索“以德治院”新途径的实践与思考第2页

育活动”、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执法专项整改教育活动、“大学习、大讨论”等活动的开展,通过学习、讨论、听讲座等形式不断提升法官内在修养,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发广大干警维护法律尊严的自觉性、积极性,教育广大法官时刻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促进干警转变工作作风,努力做到讲学习、讲纪律、讲奉献、讲实干、讲廉洁。

二、注重主动出击,积极引导疏导

一是主动摸准干警的思想脉搏。坚持定期对干警思想进行动态分析,为干警的思想“把脉”,要求政治处主任与“后进”干警交朋友,及时了解掌握队伍中出现的各种倾向性、苗头性问题,针对性地做工作。注重抓早抓小,通过倡导“提前介入”的工作方法,有的放矢地引导化解。

二是健全“谈话谈心制”。干警遇到主审法官考试落选、岗位变动等情况时,院领导、政治处、科室负责人主动与之谈心,做其思想工作,帮助解开思想上的疙瘩,理顺情绪,使他们以积极心态投入到工作生活中。

三是主动开门纳谏,征求意见和建议。每年都主动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在“两会”期间专门派出中层干部到会议讨论现场面对面听取审议意见、建议,主动到政法各部门、各乡镇、当事人家中进行走访,与公安、检察等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深入掌握干警执法办案以及八小时以外的情况,使思想教育工作更具针对性。

三、拓展传播载体,丰富教育形式

一是以生动形象的系列教育培育人。通过参观烈士纪念馆、听典型事迹报告、观看录像片、引导干警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通过结对共建、帮扶特困家庭、贫困学生、向灾区人民捐赠等“献爱心”活动,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同时,也塑造了法官心系群众,执法为民的良好形象。

二是以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陶冶人。通过春节、“三八”、“五四”、“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开展棋赛、球类比赛、书画比赛、摄影展览、文艺演出等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使干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和气氛中培养健康良好的兴趣爱好和审美需求,净化干警的心灵,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增强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三是用先进的典型激励人。注重发挥本院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使法官在工作中学有榜样,赶有目标。逐渐在实践中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热潮,全院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朝着“有为才有位”的目标创先奋进,上上下下涌动着一股清新活力之风,整体实力稳步提升。

以德兴院,提升整体素质,用进取的精神鞭策人

“法治,德治相融,取德之,兴也”。多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作为精神文明的主体,人必须以道德为灵魂,只有道德才是个人自我完善和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观性的、内在的动因。在法律实施上,道德是执法行为的思想基础,一方面,我院每年面临着要审查办理各类形形的案件3000多件,人员编制少,任务压力大。另一方面,一段时间内,极少数干警仍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针对这些状况,院党组明确提出“向素质要潜力,凭素质树威信”的口号,于是以多种形式为载体,展开了寓教于学的活动。

一是始终把提高案件质量视为工作的生命线,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和业务研讨。通过以老带新、庭审观摩、点评法律文书、评选办案能手、执行能手、开展案例解析、释法讲座等多种形式提高干警的业务能力,努力打造“精品”案件。创建学习型法院,争当学习型法官。

二是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对法官的教育培训工作,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官队伍。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首先是全力保障法官的学习、培训费用,并鼓励法官参加专升本教育、研究生教育、司法考试等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努力提高法官的文化业务素质,使法官的文化业务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三是举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机制创新等演讲比赛、论坛、研讨。增强干警“公正执法,一心为民”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从而为审判事业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是创新竞争激励机制,夯实内动力基础。紧跟形势,积极推行中层干部竞岗制度、主审法官选任制度等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通过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选拔方式,选任中层干部、主审法官,探索了法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高素质法官在审判中的核心作用。正确的用人导向,从政治和生活上关心了同志的成长与进步,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营造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展示才华的宽松环境和广阔舞台,激活了内力,凝聚了人心,增强了战斗力,使“德”在与时俱进中得到升华。

以德促防,强化“宽严相济”,以延伸管理约束人

“法德而治,不宜张驰”。“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和道德都是由一定经济关系决定并为其服务的上层建筑。法律依靠强制性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而道德则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几年来,我们采用“两手硬”,一手抓依法办案,一手抓以德治院,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一、从“法治”角度,依靠“硬措施”治院

一是强化制度管理,用制度规范人。严格要求干警按照程序法和实体法依法办案,严格遵循高法制定的“八不准”、“六个严禁”等规定。同时,建立和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将日常管理的各个方面都纳入到规章制度当中。

在办案管理方面,制定了主审法官、执行员办案责任制;三大诉讼案件流程管理办法、案件质量检查办法、案件质量评查计分标准,推出了案件评查机制。

在队伍管理方面,与各部门签定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执法责任状;制定了量化管理的勤政制度,层级负责的廉政制度,竞争上岗的激励制度。

在行政管理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关于赃款赃物管理、警车管理等规章制度,严格的制度化管理对法官在执法活动中的行为实施了有效的制约。

二是强化“多维”监督,用责任约束人。 推出了“多维监督”的内部大监督管理创新举措,成立监督办,实行内部监督前置,全方位、全过程的对队伍建设、内部业务、行政管理等方面实行有效的监督。创造性地将审判权行使的过程分为若干阶段,实现审判流程的无缝隙对接,形成上下流程的有效监督,在执法监督上,发现苗头或问题,及时诫勉谈话,促进“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的实现。

二、从“德治”的角度,坚持人性化、亲情化待警

一是用廉政的清风警醒人。通过组织全院干警开展撰写反腐倡廉文章、观看电教片、到××监狱开展警示教育、自行拍摄、制作廉政歌曲mtv等活动,为干警们脑子里装好“杀毒软件”。经常给干警们算清政治帐、经济帐、家庭责任帐,以“反面教员”失去人身自由的代价警示干警,自觉筑牢反腐倡廉的“防火墙”。

二是为干警参加学历教育提供方便。出台新的政策,对干警参加学历教育、司法考试的,给予充足的考试复习时间,提供学习便利,毕业后或司考通过后凭证书由院里给予奖励。

三是关心干警的工作和生活。从点滴之处、细微之处入手,用真情善待每一位同志,制定了慰问干警的有关规定,干警生日必贺,干警患病住院必探,干警家属遇难事急事必问。妥善安排干警每年进行定期体检、为干警购买保险,切实关心干警。

四是解决干警实际困难。积极争取干警政治待遇、福利待遇,在解决干警家属就业、家属异地调动、子女入学等方面都主动给予充分考虑,予以真诚帮助,努力协调解决,进一步消除干警的后顾之忧。努力改善干警的工作、生活条件,以心换心,诱导和激发干警的工作热情。

五是制定了《廉政基金制度实施办法》、《廉政(勤政)基金制度实施细则(试行)》和《干警重要事项报告制度》。强化干警的廉洁意识,促进干警正确、勤奋地依法行使职权、秉公执法,清正廉洁。

六是实行《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奖惩办法》。将法官办理的案件质量、效率等方面的情况,与奖金密切挂钩,严密、完善的奖惩办法使全院人员得以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七是在“慰问离退休干部、干警家属迎春团拜会”上致全院干警家属一封廉政公开信。殷切地希望家属能及时提醒干警紧守廉政之门,做一个为民务实清廉的人民法官;同时,希望家属能时刻为干警的进步、成功而加油喝彩,“树立良好家风,争创廉洁家庭”。

篇14

(二)工作目标

1、提高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认识,规范广大教师的职业行为,全面提升我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2、以师德教育为突破口,促进我校良好教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关心教师的终身发展,维护教师的合法机益,以良好的师德师风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全面提高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3、总结一批师德先进个人的典型经验,树立一批起示范作用的先进个人;严厉查处以教谋私、道德败坏、体罚侮辱学生等重大师德问题,全面提升我校师德教育整体水平。

4、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自我反思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不断创新师德教育的模式与方法,努力增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形成我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基本框架、长效机制,探索构建全方位、立方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师德教育格局。

二、师德教育活动的总体安排

我校师德教育活动从8月份开始到12月份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一)宣传动员与培训学习阶段(8月下旬到9月中旬)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师德教育活动方案,组织教师开展培训讨论,使广大教师明确师德教育的重要性和任务目标。

1、制定方案。结合开展学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本校实际,认真制定师德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方案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要在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克服形式主义和一般性的号召,确保师德教育活动收到实效。

2、培训骨干。8月下旬,组织教师进行师德骨干培训,明确师德教育活动的任务目标和方法、措施。

3、宣传动员。学校组织召开全体教职工参加的师德教育动员大会,明确开展活动的目的、意义和具体要求,提高对开展师德教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4、学习培训。以学校党、工会为龙头组织集中培训。重点是组织系统学习《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全国师德论坛实录》和市教育局编印的《做人民满意教师师德教育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培训模式主要采取专题讲座(要求按读本内容组织专题讲座)、收看录像、案例分析、师德论坛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并与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切实做到入脑、入心、入情、入理。反对形式主义和走过场。

5、案例教育。把师德案例教育作为加强师德建设的一个有效抓手,组织广大教职工从工作、学习中搜集正、反师德案例,通过深入剖析和广泛讨论,提高师德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本阶段集中培训学时不少于30学时,参训率达×××。学习结束,每人撰写2000字以上的学习笔记及2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文章或反思文章,在全校进行大会交流。

(二)自查自纠与民主评议阶段(9月下甸到10月中甸)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十不准”》,以学校和教师个体自我反思为主,对学校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和教师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自我反省,查摆问题。

1、动员部署。学校召开自查自纠动员大会,主要领导作动员报告,重点对自查自纠与分析评议阶段工作的主要任务、方法、步骤进行安排部署和动员。

2、自查自纠。学校领导带头,教师人人参与。开展批评自我批抨。重点查找六大问题:一是法制观念淡薄,体罚或变相体罚、侮辱伤害学生问题;二是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及其他商品,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财物等以教谋私的行为;三是只讲待遇,不讲奉献,工作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的问题;四是从事有偿家教、打牌赌博的问题;五是对学习困难学生和犯错误学生采取以罚代教及语言暴力问题;六是不注重师生之间情感及心灵沟通,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原因分析,每人写出自查报告,在教师会上作自查报告,接受全体教师评议。对态度不端正,认识不深刻,在自查自纠中没有触及到实质问题的,不敷衍过关,必须重写自查报告,重新对其评议。

3、师德评议。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和家长,以问卷的形式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学水平进行民主评议,学校的民主评议并邀请上级主管部门派人参加。同时,学校下发师德问题排查表,通过组织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发动各方面对学校师德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学校设立师德问题举报箱和公开电话,接受社会投拆。学校对师德评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将每位教师的评议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重大情况及时上报。通过民主评议,总结一批师德典型,广泛宣传其先进事迹,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

(三)问题处理与整改提高阶段(10月下旬到11月下旬)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查找出来的重大师德问题进行集中、公开处理,每位教师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重点,落实整改日程,建立完善师德教育的长效机制,总结表彰一批师德先进个人。

1、制定方案。学校针对自查自纠和群众评议中反映突出的师德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重点,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

2、整改提高。对存在师德问题的教师,由学校党组织对其进行诫勉谈话;对严重违反师德规范的教师,严格按程序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3、在整改提高阶段还要重点抓好“四个一”活动。一是学校组织一次“蹲下来看学生”的教师论坛,让尊重学生、赏识学生的理念深深植根在每个教师心中;二是每所学校开展一次“做人民满意教师”的普通话演讲大赛,升华职业道德修养;三是学校组织校长、教师开展一次走进学生寝室、走进学生家庭、走进学生心灵的“三走进”活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真正做到了解学生需求,沟通学生心灵,共建相互理解、真诚信任的亲情般的师生关系;四是学校组织一次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邀请学生家长、党政机关、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活动,争取家长、社会对教育工作的了解和支持。学校和教师将整改措施和整改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听取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意见,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记入师德档案。对测评不合格的,要重新进行整改。

4、建章立制。学校结合新时期师德建设实际,建立完善各项制度,积极探索师德教育的新内容、新方法和新机制。重点抓好六项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一是认真制定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长期规划;二是建立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评估方案;三是建立家长、社会各界对学校师德教育的监督机制和舆论监督机制;四是建立和完善师德问题报告制度;五是建立健全师德档案制度,按学年度将教师职业道德考评情况汇入人事档案,永久保存;六是进一步落实“中小学教师十不准”禁令,建立和完善师德考评结果的使用制度,把师德行为表现与教师自身发展和实际利益挂钩。在岗位聘任、职务评聘、进修提高、表彰奖励等方面,对师德行为表现优秀的教师优先考虑,对师德行为考评不合格者实行“一票否决”。

三、加强对师德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

(一)提高认识。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德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把师德建设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坚持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同时,并把师德工作纳入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到校风建设、校园文明建设、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去、引导广大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建功立业,以抓师德建设的成果促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

(二)加强领导。学校要建立抓师德建设的工作机制,把师德教育活动作为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实行校长“一把手”负责制。学校党组织和党员教师要发挥政治核心和先锋模范作用,工会、共青团、教职工代表大会发挥在职业道德建设中的监督和保障作用,以此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了加强领导,学校成立了以校长罗寿文为组长的师德教育领导小组。确保师德教育的组织保障。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增强“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的意识,学校领导进一步加强对教师人文关怀,经常与教师进行沟通,真诚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及时疏导教师工作中产生的心理困惑和负担,使教师能以良好心态和科学方法正确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切实发挥教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