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3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孩子心理健康的标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
国外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作了一些表述。例如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 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马斯乐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备下列品质:⑴对现实具有有效率的知觉;⑵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⑶既能悦纳本身,也能悦纳他人;⑷在环境中能保持独立,欣赏宁静;⑸注意哲学与道德的理论;⑹对于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⑺能与少数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⑻具有民主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⑼能经受欢乐与受伤的体验。
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可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人的心理健康的内容包括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等方面。
一、智力正常。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国际疾病分类体系,把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视为一种心理障碍和变态行为。
二、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
三、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点: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现实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四、人际关系和谐。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五、能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标志是:⑴人格的各个结构要素都不存在明显缺陷与偏差;⑵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⑶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的支配自己的行为;⑷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
六、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的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学生的人格,以爱为导航。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教育。教师在实施心理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人格,从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出发,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与手段。只有尊重学生人格平等,才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教师的人格魅力,“亲其师,信其道”,由此使心理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
二、以平等、双向的方式与学生沟通。
教师应帮助学生去正确对待生活、学习中的种种困惑,而平等双向的沟通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强有力方式。在与学生沟通时,教师要倾听孩子的心声,重视孩子的内心感受,不想当然下结论;要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不要只依据成人世界的观点;要在尊重孩子的氛围中教育孩子,不能以伤害孩子的自尊作为教育手段。
三、有效地指导家庭教育。
很多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足,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教师在实施心理教育教学工作中还要有效的指导家长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家长意识到亲子关系是任何关系无法代替的,要求与鼓励家长多陪伴孩子,多与孩子沟通,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辐射作用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教师心理健康是必须要关注的问题,因为教师是一个班级心理场的中心,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走向,阳光的、健康的心理塑造的就是充满朝气的孩子,而阴郁的、压抑的心理就可能使孩子的“三观”出现问题。老师最有可能成为班级整体心理的晴雨表,因此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至关重要。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应有如下几个方面:
1.爱岗敬业,悦纳现实
学校是一个大集体,任何工作任务也不可能平均分配,在学校分派任务较困难的情况下,你如何去看待,如何去接受,如果你能够正确看待,平和而愉快地接受任务并做好,你就拥有了健康的心理。
2.乐于交往,悦纳他人
广阔的心胸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容人之短好做,容人之长难做,能够容人之长是教师高贵但又容易缺少的品质,不能容人,自己承受的压力也很大,是一种愚蠢的表现。
3.自尊自爱,悦纳自我
自尊缺乏,反向表现为过度的自尊,会过高要求自己及家庭成员,过度追求完美,却造成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样,就是不能悦纳自己。
“不勉强,不自责、不虚荣”是心理健康的标准,此标准做到即达到了悦纳自己。
教师的心理健康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
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营造出一批又一批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教师是班级心理场的中心,不当的教育方式会成为一种诱因,引发种种悲剧的发生。
燥狂型人格、怯懦型人格的人不适合当教师,而好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
有这样一个单亲孩子,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在校表现很消极,厌学,和同学关系也冷淡。我没有放弃他,课后从生活上给予关心,没有本子给他买;雨天给他雨具;天冷提醒加衣服等。安排他参加班级的各项活动,让他感受到班级中大家都是朋友,建立温暖感。
这件事使我意识到,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对学困生更多关爱、呵护,不能训斥、指责,一棒子打死。外国一位哲学家曾有一个木桶理论,用长短不一的木板箍成一个木桶,当你倒进水后,水会从最短的木板处流出来。中国也有一句话“人生十指有长短,一母同胞有愚贤”。一个班级中总有这样那样的孩子,只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相信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方法。
总之,教师要认清自我完善的意义,要正视自我,完善自我,以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成为一个好的榜样,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心理健康、有益于社会的学生。
【关键词】幼儿;健康心理;全面发展
前言
幼儿心理健康对人的一生发展影响很大,一个人健全的心理要从小培养。精神分析学派十分强调早期经验对个体一生发展的重要性,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都对这一问题作过深入研究。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为幼儿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个性特征逐步形成,各种社会性需要及行为迅速发展。幼儿期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正常发展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证。同时,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也能促进儿童健康个性的形成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1 幼儿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描述缺乏统一的标准。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最早提出心理健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概念的套用与“最佳状态”的难以把握使得该定义含糊不清。许多学者不满于此,尝试从其他方面来界定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 社会学家波姆( W, W,Boehm)主张从社会行为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日本学者松田岩男主张从环境适应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指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又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从教育心理学上讲,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主要特征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而“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与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与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
2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概述
2.1 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内容. 虽然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没有提出统一的标准,但国内外有关资料把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2.1.1 智力正常. 正常的智力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智力低下的人不能产生正常的情感反应和认知活动。
2.1.2 情绪健康. 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与成人相比,幼儿的情绪不太稳定,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常常时而哭、时而笑,这并非情绪不健康。但如果幼儿每天的消极情绪太多,如过多地发脾气,经常哭闹或精神萎靡,不爱说笑,行为被动,则应被视为情绪不健康。
2.1.3 意志健康. 健康的意志一般表现为行为有明确的目的性、持久的坚持性、明智的果断性、较强的自制力等。对于幼儿来讲,如果本应由他自己做的事或完成的任务,却总让父母代做或帮助;遇到一点点困难,如扣不上扣子、系不上鞋带,就哭鼻子;当产生某种需要时,如想要某件玩具或想吃某种食物时,就急不可待,稍有怠慢就大发脾气;做事完全凭兴趣或受外界刺激支配,漫无目的,等等,则表明其意志不健康。
2.1.4 思想和行为协调一致. 心理健康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协调一致的,做事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幼儿具有注意不稳定、做事的坚持性差等年龄特点,这是正常表现。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某名幼儿过分地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和做事有头无尾等问题行为,则应及时予以矫正。
2.1.5 人际关系的适应. 就幼儿的年龄特点而言,他们是活泼好动的,喜欢与同伴嬉戏,不愿独处,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幼儿亦然。如果发现幼儿不喜欢与同伴交往,讲话甚少,胆小羞怯,或过分胆大妄为,攻击性强,这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表现,应引起成人的高度重视。
2.1.6 反应适度. 人对刺激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反应敏捷,有的人反应迟缓,这种差异在一定限度内是正常的。如果幼儿表现为对刺激反应的异常兴奋或异常冷漠,则是心理失常的表现。
这些都是描述性的、不可进行量化的评定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发展标准、临床标准以及社会标准等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作出判断。
2.2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独特性. 幼儿心理健康标准又具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
2.2.1 适度性. 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强调与心理特点和年龄相符合不同,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最大特点便是强调反应的适度性。显然幼儿在情绪、意志、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发展不足,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幼儿在行为上反应过度或有过分表现,则应引起父母和教师的足够重视。根据反应适度标准,心理不健康主要与反应不适度有关。幼儿的不适度反应总体上看更多的是反应过度的问题。
2.2.2 发展性. 幼儿期是儿童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心理健康标准也表现出这一特点。分析幼儿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可以看出,不管是从智力、情绪、意志、思想和行为的协调性还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性来看,青少年都要求达到很高的水平,而幼儿则只要求情绪健康、意志健康以及人际关系适应,更注重发展本身。另外,发展性的特点也表现为幼儿的部分心理和行为问题(如幼儿的不良习惯和社会行为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3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3.1 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在朝代过程中,解剖和生理上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结构和机能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具有其它一切生物所没有的特征。人类共有的遗传素质是使儿童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由于遗传切缺陷造成脑发育不全的儿童,其智力障碍往往难以克服。由此可见中,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它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自然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3.2 家庭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 对于学前儿童,家庭所给予的影响是更多的,更大的。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观念、家庭活动内容与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具有率先性、随意性与随机性、亲情性、持久性、丰富性等特点,若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产生积极影响。
3.3 托幼机构的环境和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托幼机构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托幼机构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托幼机构对学习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学前儿童对教师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如果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密切、不融洽、不协调,往往会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3.4 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 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由于受幼儿理解、认识等方面能力的限制,幼儿时期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
4 幼儿健康心理全面发展的对策分析
4.1 创设良好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对幼儿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教师创造的心理氛围。幼儿对教师的关注十分敏感,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要使幼儿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就必须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要淡化权威意识,对幼儿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并以正面激励为主,尽可能避免消级的、带有谴责性的评价,以免对幼儿造成压力,使幼儿产生不良情绪,导致不良心理。在日常活动中,幼儿往往表现为顽皮、淘气、任性、不遵守集体规则等,有的幼儿由此被视为“多动症幼儿”“特殊儿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成人要通过“移情”理解儿童,即站在儿童的角度,将心比心地看待其思维和行为。教师要始终以宽容之心来看待幼儿的各种心理行为,使幼儿敢想、敢说、敢探索、敢创造。
4.2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日常活动中. 幼儿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广泛的心理教育资源。我们要科学、合理、多渠道、多形式安排和组织日常活动;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日常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情境都成为教育契机,使幼儿在园的每一天都过得快乐、有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使他们在生活中不断感知、探究、认识世界,丰富经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能力的培养和生存的本领。在生活管理中,教师可以围绕主题内容有机结合集体教育活动、环境与活动区活动、户外活动、生活活动、家园与社区等活动。这些多途径、多形式的活动互为补充,能使幼儿在情境化、生活化、游戏化、多元化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探索发现、同伴合作,与环境互动中培养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3 重视教师的榜样示范. 在幼儿的心目中,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尺度、行为标准。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模仿能力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能只在口头上提出一些要求,还要在行动上成为幼儿的楷模,给幼儿以很好示范。教师通过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的形象,让他们进行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被动到自觉地去学习教师的榜样行为,逐渐养成与榜样一致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同时,教师要注意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极力避免不经意中使幼儿稚嫩的心灵受到创伤。
4.4 给幼儿以关爱. 热爱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相信孩子是教师应有的信念,了解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尊重孩子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成人和孩子的关系,首先是爱的关系。只有透过爱,教育幼儿才有可能。幼儿是先感受到成人对自己的关爱,进而才能发展到关爱他人。而教师对幼儿的关爱是教育中最珍贵的营养。教师以真诚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接受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将自己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与幼儿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幼儿就会逐渐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他们就会热爱教师、信任教师,与教师心心相印,相融无间。幼儿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孩子的所思所想,步人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孩子为伴,引领他们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
4.5 提高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及教育水平. 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幼儿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同时。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要全面认识幼儿素质教育的结构。明确幼儿素质教育提高的核心和根本是心理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就要普及和推进幼儿心理健康工作,在许多方面需要家长的长期配合和支持,因而对家长宣传心理方面知识就变得很有必要了。再者幼儿和父母呆的时间长。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进而给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响。教师应采用一些常见的心理干预技术。矫正和治疗幼儿的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提高幼JL,L,理健康水平。如行为疗法中的代币制疗法、自我坚定训练、强化法、厌恶疗法等非常适合幼儿的年龄和身心特点。
5 结束语
幼儿心理健康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基础,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虽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但只要教师从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人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为幼儿的健康成长铺就绿色通道,就能促使每位幼儿都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灵,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8)
[2] 黄波,浅谈一年级的写字教学[J],小学时代(教师),2010(9)
[3] 文本英,捉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J],小学时代(教师),2010(3)
[4] 吴晓丹,幼儿心理健康及其维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4)
[5] 谢昌林,初中数学"环节教学法[J],科学咨询,2010(8)
[6] 邹伟,引领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科学咨询,2010(8)
[7] 赵世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涵与实践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0(9)
[8] 管婧,浅谈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J],青年文学家2009(10)
[9] 张云蕾,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的研究——以吉林省地区部分幼儿园调查为个案[J],中央民族大学,2009(12)
[10] 张洁,浅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10(11)
[11] 吴菊华,对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尝试[J],基础教育研究,2011(3)
【关键词】早教幼儿心理教育环境问题对策
一、 问题的由来
3-6、7岁的幼儿期是个体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心理成长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幼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的发展,对幼儿今后很长一段时期乃至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因而,本阶段发展过程中的任何滞后与偏差,给今后的发展和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都是难以估量的。一个健康的幼儿,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应该包括心理健康。为了保护儿童的心理健康,国际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心理学会颁发了《儿童权利公约》、《儿童心理权益宣言》等文件,把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放到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心理健康概念的界定
综合国内外有关心理学专家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及有关幼教工作者研究的成果,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及幼儿心理学有关理论,结合我园实际我们认为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是:(1)情绪情感健康发展方面表现为情绪稳定、活泼快乐、富于同情心、有道德感和理智感;(2)个性和谐发展方面表现为活泼开朗,独立自信,对周围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意识;(3)意志行动发展方面表现为能按成人要求控制自己,有一定的坚持性和毅力;(4)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适应状态。心理健康的人必须具备完整的人格、进取的精神、充沛的活力、愉快的情绪、适当的行为、虚心的态度以及对现实的良好适应状态。
三、 目前幼儿心理健康的状况
由于先天性因素和后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儿童多动症、儿童感觉统和失调等等神经系统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社会行为方面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以强欺弱、恶作剧、不能和别的儿童友好相处、破坏行为、偷窃等等。这些新问题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它们严重的阻碍着幼儿潜能的发挥。阻碍着幼儿健康个性品质的形成以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四、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家庭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他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表现在生物性的遗传影响上,更表现在家长的情感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及心里品德对孩子的影响上。我认为家庭教育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1)家庭结构简单,孩子的生活空间小了。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四二 一的结构模式。祖父母、外祖父母加上八零后的父母围着一个孩子,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和成人在一起缺少同伴交流玩耍。和他们相伴的大多是玩具、电视、电脑游戏光盘等。造成很多孩子不善于与人交往,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性差等心理行为问题。除此以外,如夫妻离异、家长工作上的压力等因素使得家长的心理也处于亚健康状态,忽视了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对话等等,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2)过度保护。孩子是家长手心里的宝,为了呵护这个“宝”,许多家长都怕孩子吃亏,怕孩子受苦,怕这怕那。于是,过度的包办代替,致使孩子丧失了许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剥夺了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也剥夺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孩子养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胆小等心理行为问题。
(3)家长对幼儿期望值过高。在我任教的幼儿园中,从中班开始就教授拼音、算数等内容,如果孩子从幼儿园回来本子上没有几个拼音或是算术题家长对老师就会有意见,反之则很高兴。到了大班小学化更加明显,家长对老师、对孩子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到幼儿园毕业的时候小学一年级的内容孩子们基本上都要掌握。
2、幼儿园因素的影响.在幼儿园中,保育和教育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幼儿园往往只注重幼儿生理卫生保健,忽视了心理卫生保健。(1)幼儿的心理健康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2)重视幼儿园内的教育,忽略了幼儿园以外心理健康的延伸教育。(3)教师的人格特征在教师与幼儿的师生关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4)教师的教育方法、对幼儿的态度等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五、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对策
1、 积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所以作为家长,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摆正自己的心态,注意同步培养幼儿的心智,而非单一的只关注智力与身体健康。(1)创设平等对话交流的环境与空间,促进亲子关系。(2)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多给孩子创造与同龄孩子交往的机会。(3)家长也要加强自身修养,树立科学的育儿观。(4)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要切合实际,对孩子的能力水平有一个正确的评价。(5)家庭教育应保持一致性。
2、 幼儿园应关注幼儿心智并重的培养。(1)幼儿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在工作中保持阳光心态。(2)幼儿园要积极的向家长介绍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3、 关注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是社会的责任.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幼教工作者都应重视的问题,全社会都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大此方面的宣传力度,坚决抵制不良媒介对孩子的思想的腐蚀,多关心一些“问题家庭”的孩子,多举办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讲座和培训班,采用在职培训、脱产进修、增设师范院校健康教育课程等多种途径,为幼儿园和师范院校培养合格的健康教育师资。
总之,要本着《新纲要》“身心并重”的幼儿健康观,在今后的幼儿健康教育研究和事实中,既防止单纯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也要防止片面强调幼儿的心理健康,否则,必然与身心并重的初衷背道而驰,也必然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及成熟。幼儿教育只有取得家庭、社会、幼儿园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幼儿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关键词: 幼儿 心理健康 家庭因素 对策 建议
在个体发展中,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长对幼儿的教育观、教育方式及家长本身的行为习惯等,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幼儿阶段家庭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表现在生理性的遗传影响上,更表现在家长的情感、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及心理品质对孩子的影响上。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家庭和幼儿园尤为重要。家园要共建科学教育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一、幼儿心理健康不良现象的分析
现今社会,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竞争危机和生活压力带来的一系列心理健康隐患也就如影相随。在教育工作中,家长一般比较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往往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在平时的仔细观察、参考,我发现有以下几种现象:
1.个性孤僻。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每天都是“两点一线”的生活,在生活中没有同伴与之交流、玩耍,在家陪伴自己的永远是玩具、电视。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幼儿不善于与人交往、孤僻。例如:我们班上有个孩子上幼儿园2个月了,做早操所有小朋友都跟着做,就她站得直直的一动不动,她在幼儿园一句话不说,让她过来她从来不听,非要拉她才行,问她话回答的声音小得听不见,这样下去肯定跟不上,真的很急人。
2.幼儿过于以自我为中心。
学前儿童总是根据成人的评价和态度来认识自己,有时在与他人的比较和交往中认识自己,有时则在分析自己的行为结果中认识自己。各种原因都有可能导致儿童对自己的认识被歪曲,从而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影响了心理健康的发展。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常常体现在:(1)入园时大哭大闹,跺脚、往地下赖,拼命拉住家长不放手,不吃饭,不上床睡觉。(2)在活动中不明原因地大哭,有时是因为受了小伙伴的欺负,有时是因为想小便,总之什么事都用哭来解决。(3)不由分说地抢玩具,一边抢一边说:“我的,我的……”当老师告诉他不能抢玩具时,通常都是若无其事地说:“我要玩。”(4)有的孩子远离群体,喜欢一个人玩,经常一个人在班上走来走去,嘴里还念念有词。(5)即使是共同性活动,孩子们也经常各做各的,互不理睬,活动室中安安静静。(6)在合作活动中,大多数孩子不会主动地去寻找合作伙伴,而是原地不动,等待着别人。(7)在游戏中不让别人碰自己的东西,打人等现象屡见不鲜。
3.畏惧心理,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幼儿是人,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丰富的心理,有着自己的需求,他们需要得到父母的理解与认识,得到父母的尊重,而不是以父母的标准,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3]这样,在面对幼儿的一些所谓“不正常”的举动时,我们就不会生气,不会以父母世界的行为标准去要求幼儿。例如:一天早晨,陈维民的妈妈来幼儿园问我,为什么在幼儿园不教本领。当时我很吃惊,就问陈维民,我们在幼儿园真的没有学本领,教知识吗?我们学了手工,折的东西怎么没有带回家给妈妈看?待陈维民的妈妈走了以后,我问他为什么要撒谎,为什么不带回家。在我的一再追问下,陈维民才说每天回家妈妈都让他把在幼儿园学的本领表演一遍,他不会,害怕妈妈打他,所以说了谎。
二、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父母是子女最亲近、最信赖的人。亲子之间的关系也最亲密。父母的人品、教育观念和态度直接影响着子女的身心发展。父母在对子女关心和爱护的过程中自然地塑造了他们的个性。父母的心理障碍也很容易在子女的心灵上留下痕迹,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目前,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家庭结构简单,生活空间狭窄。
现在多数的独生子女家庭,都是二加一的简单结构。父母是双职工,白天上班,晚上一家三口独居单元房。孩子缺少同伴交流、玩耍,和他们相伴的大都是玩具、电视、游戏光盘等。生活空间的狭小,造成很多孩子不善于与人交往,胆小,独立性差。再加上一些外因,如父母离异、家长心理不够健康、行为表现粗鲁、综合素质差,忽视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等。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举例来说,我朋友的姐姐,从小就生长在“二加一”模式中,由于父母平时对其照顾除生活上的,对于心理上的交流照顾少之又少,幼儿期就反复强调不要太多接触陌生人,长此下来,她就养成了特内向、孤寂的心理状态,我认为想在当今社会中寻求一份稳定又优越的工作,不仅要有学识,口才和人际关系更为重要。
2.父母教育方式不当。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也得到关注和逐步提高,但由于教育观念的滞后,很多家长在教育上存在偏差,他们重事业轻品德,重身体轻心理,重物质轻精神,总是认为吃好穿好学习好就可以了,而忽视了孩子的品德、心理、精神上等方面的教育。[1]有些家长过分依靠书本和专家的见解,只相信权威。凡是书上说的,专家讲的都是坚信不移,要求自己的孩子必须“达标”。遇到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表现达不到“标准”,便产生不安情绪。
举例来说,在幼儿期父母对孩子就说:“不要和陌生人走,不要相信其他人,稍大了以后就说别人的事你不要多管,自己管好自己的事就行了。”我认为从小教育的思想将影响每个人的一生,要是父母从小对孩子说“做人要有正义感,当身边的人遇到困难时,无论你是否认识他,给予他一定的帮助是基本品德”,提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团结起来就会使我们的社会更和谐。
3.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
家长总是希望孩子改掉坏毛病,一旦发现孩子的问题,都免不了一通数落甚至责打。然而,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心理的特点是比较幼稚、脆弱和不稳定的,富有极强的心理行为依赖性、模拟性,特别是对所尊重、崇拜的人极其依赖和模仿,甚至连其口音、声调、语气、表情、动作,以及情绪情感、待人态度和行为习惯等都会进行观察,并学习模仿。因此,父母的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幼儿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例如,家长的性格很随意,对发生的事情不介意,得过且过,他想要求孩子事事严谨就很难。另外,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孩子看见了准备离婚的父母之间的战争,感到很害怕,会变得非常胆小。也有孩子为避免受欺负而主动出击,打骂同学。所以,孩子身上发现的心理问题,家长首先要分析一下自己是否也有行为不当之处。我认为父母要以身作则,自己所说的话、所做的事,甚至所有行为都将影响孩子将来的一生。
三、家庭因素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对策与建议
家庭是幼儿心理发展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表现在生物性的遗传影响上,更表现在家长的情感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及心理品德对孩子的影响上。
1.拓展幼儿活动空间,引导幼儿与人交往。
交往的需要,又称归原和爱的需要,是一种社会需要,包括同人往来,进行社会交际,获得同伴之间、朋友之间的融洽关系。父母要在这一领域对孩子进行情感投资,就需要付出时间、情感和智慧。
首先,要鼓励和支持孩子与同伴、朋友交往。一味限制只能适得其反。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不准孩子外出和同伴玩,即使外出也要具体报告去哪里,去做什么,什么时候回来。
其次,父母本人要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正如一位家长所说:“父母要和孩子真正做到心贴心,你就得用孩子的方式,就得把自己还原成儿童。我不但要参加儿子的生日聚会,还经常在聚会上给儿子的朋友赠送礼物。”
最后,家长还要积极为孩子寻找朋友。如有的家长经常在周末或假日带着孩子串串门,或邀请有孩子的亲友、同事到自己家中来为孩子寻找玩伴,成为孩子的朋友。为孩子寻找朋友,既可密切亲子感情,又可对孩子交友进行指导,主动预防孩子结交不良朋友。
2.引用合理的教育方法。
家长应意识到教育子女是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是一种法定的社会责任,要不怕麻烦,不嫌累,理智而合理地安排好教育时间和内容,把教育孩子当作国家交给的任务,严格地要求自己去完成家长的职责。
首先,家长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掌握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努力学习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以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
其次,家长应掌握爱与严的分寸,合理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是家庭教育的一门艺术。父母热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天然的本能,但是应把爱和无原则的娇惯、溺爱、放纵区分开,爱孩子要表现得有节制、有分寸、有理智,表现在满足孩子的正当需要、听取孩子的合理意见,尊重孩子的人格、抵制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不无原则的迁就和让步,不放任孩子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严是严格执行一定的行为要求,但决不是板起面孔、动辄训斥、打骂、处罚,使孩子望而生畏,退避疏远;[2]赏识孩子,倾听孩子的诉说,控制不良情绪,无疑是建立良好亲子感情的重要基础。
再次,父母应把建立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整洁有序的家庭物质环境,看作孩子受教育的途径之一。家庭气氛愉快和谐,家庭环境整洁有序,家庭成员好学上进,对教育幼儿有特殊的作用,为保证幼儿的心理健康和幼儿以后正确的待人处事打下基础。
最后,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建立真正的威信,这是家庭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
3.提高父母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作为新时代的家长,要认识到幼儿不仅是家庭的核心,而且是祖国的希望。因此,要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家长首先应注意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应该能够调整自己的情绪,合理排解工作、生活压力,保持自信、乐观、开朗、向上的良好心态;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生活目标切合实际,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行为习惯,给幼儿以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宣泄不良情绪,不应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影响孩子,更不应向孩子发泄。[4]一般说来,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认知正常,情绪健康,人格健全,良好的心理适应和人际关系。
影响幼儿心理的因素还有很多,家庭、幼儿园中的影响普遍存在。只有让它们相互融洽,相互配合,才能使幼儿快乐成长,才能让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总之,为了祖国的明天,社会、家庭和幼儿园要全方位地给予关注,抓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国家培养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戚明芳.教育过程中的心理伤害[M].幼儿教育,2004:3A版.
[2]张忠山.家庭教育中的情感投资[M].家庭教育,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