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农村思想道德教育范文

农村思想道德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5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农村思想道德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农村思想道德教育

篇1

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分析

1.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观念上的错误认识。在笔者调查的学校中,发现很多学校把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当成一门学科进行教学,除此之外没有其它教育手段。思想道德教育应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国家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种只注重学生考试、升学而忽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是面向社会的,学校与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经济迅猛发展,农村的生活也逐步富裕起来,与此同时,一些错误的思潮也涌入农村,见利忘义,损人利己,拜金主义,非法暴力等等一些社会陋习对于农村学校教育和正在成长中的农村中学生影响巨大。

3.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个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但由于农村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一些封建思想残余还遗留在农村,另外学生家长的个人素质不高,观念不明确,认为教育,包括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一方的事,跟家庭、家长无关,这种思潮导致学校-家庭教育脱节,后果严重。

4.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有些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个人职业道德和道德修养不达标,而且没有受过专业培训,教育教学水平不高,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也不会很高,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首先要注重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引导学生。

5.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生评价机制不健全。在笔者调查的农村学校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评价形式单一化,评价内容不科学、不全面。很多学校的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由教师一人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如果评价不好,会有伤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1.更新教育观念。观念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先导,教育活动也不例外,也是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指导下进行的。如果教育观念不够科学,那么教育成效也不会显著。我们要改变以往家庭把思想道德教育当成学校的事,学校把思想道德教育当成一门学科的错误观念。建立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网络,学校要加大人力物力投入,明确德育处和教师职责,家庭和学校要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和交流,社会、家庭要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

2.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构建良好的农村社会环境。地方政府要兴办一些农民学校,定期给农民进行讲座,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农民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制定村民道德行为规范,用道德行为规范来约束农民的不良言行;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加强法律监管力度,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等等。采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手段净化农村的社会风气,给农村中学生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3.营造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在我国家庭承担了大部分的教育功能,尤其是伦理道德教育方面,家庭是每个孩子接受教育的直接经济支柱。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更具亲切感和权威性,一般地说较好为子女所接受,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更具针对性和耐性,较易避免空洞的说教和粗暴的训斥。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更具示范性和长期性,较易对着子女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经久打上家庭风尚的烙印”。可见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家长作为自己孩子的学习榜样,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作用潜移默化,所以广大学生家长应该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4.重视课堂教育,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课堂教育是一个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加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重视和加强课堂教育一定不能被忽视,要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听课意识,同时各科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也要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课堂中,遇到学生有不良道德行为要及时纠正并加以引导。

篇2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策略

农村小学生占据中国小学生的半壁江山多。百年教育,树人为本,树人须先树思想道德。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当今社会显得尤其重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不仅仅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大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根据中国心理学会的调查,约十分之一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强迫、抑郁、自卑等等。其中以农村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让人堪忧。农村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已经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大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方面:

一是道德规范缺失。农村小学生自制力一般较弱,喜欢争强好胜、强横霸道、强词夺理。二是不健康人格,表现为上课缺乏自信,语言表达能力弱,好动急躁,过于自卑、胆子小。三是学校过于重视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对学生缺乏良好的德育教育,也没有配备相应的德育教师。四是农村教育环境差。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学生的管教缺乏耐心和科学的方法,往往是采用棍棒出孝子的土方法进行管教小孩,不少家长只是关注孩子的智力,而对孩子如何做人做事的教育则忽略不管。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的农村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学校道德教育存在误区。学校过分强调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一些空洞无物的教育理念,什么“四有新人”之类无疑对小学生的思想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其结果是学校道德教育犹如“空中楼阁”,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欠佳。其实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尽量简单易操作,让学生做好日常的行为规范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比如小学生应该做到,见到老师长辈要打招呼问好;对同学要文明礼让;对父母孝敬有加,帮助弱者;不要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二、家庭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现在的农村青壮年大部分到城市务工,成为农民工一代。留在农村的尽是老人小孩,留守儿童现象严重,不少老人对小孩缺乏教育的耐心和科学的方法,只是一味地溺爱和纵容,宠坏了小孩,不利于小孩的成长。一方面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小学生的要求过分强调读好书,考好试,有个好成绩就行了,忽视了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做人的基本道德底线。另一方面,一些家长有良好的教育动机却缺乏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教育小孩往往适得其反,收效甚微。

三、社会的不良风气腐化。现在网络流行,电视普及,给农村小学生带来大量的垃圾知识,而社会上的成人价值观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农村蔓延。商品经济的浪潮给青少年的思想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些不良风气不断冲击着农村的朴素的价值观和信仰。在这种电子垃圾和西方腐朽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少数农村小学生精神空虚,缺乏信仰和艰苦奋斗的意志,对大是大非缺乏鲜明坚定的立场,有些甚至受人蛊惑,误入歧途走上了不归路。

根据以上分析,要做好农村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从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构建一套思想道德教育体系,营造齐抓共管的德育氛围,不断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农村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策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 教师以身作则,学校重视德育

有道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小学生在学习的萌芽阶段,模仿能力特别强,教师的一言一行,极易感染学生。因此,教师要特别做好思想道德的典范,言语文明,举止大方得体,爱护环境,关心同学,孝敬父母等等。可谓是,身教胜于言传。作为教师,还必须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特点,制定不同的教育策略,对症下药。关心学生,发现学生的缺点,随时随地及时地进行批评教育,引导学生关心集体、爱护公私财物。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德育教育。清明时节,可以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为勇敢忠诚壮烈牺牲的烈士扫墓,由老师主持,老战士讲述当年的战斗历史。学校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抓好,要把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贯穿于教学过程。学校要不断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宣传教育工作,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学校还应配备相应的德育工作教师,专职负责学校的这方面工作。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

家长要转变育人观念,道德教育必须摆在首位。对孩子的培养首要培养其优秀的思想品德,其次才是培养其良好的智力。教师与家长之间应形成良好互动,教师可以在业务上指导家长,帮助家长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和传授科学的德育方法和策略。家长也可以从教师那里得到小孩在学校的表现情况,针对学生近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作为家长还须做到的是在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家庭成员之间该相互关心和尊重,对弱者同情,尊老爱幼,不赌博争吵,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成长环境。

三、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管仲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经济跟上去了,思想道德教育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方面政府要大力发展农村的经济,可以针对农村特点,招商引资,搞产业园转移。只有经济发展了,才会吸引更多的有识人士到农村支持农村教育,稳定农村的教师队伍;外出的父母也可以回到家乡工作,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有效解决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我们还必须治理学校周围的不良场所,杜绝游戏机室、赌博场所,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营造祥和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同时还要加强立法和执法,制定一系列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法律,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并且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切实促进小学生的茁壮成长。

思想道德的本质是实践的,实践出真知。做好农村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采用行之有效的策略,切忌空洞、教条式地说教。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同身受,发自内心地接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健康成长,也只有这样,祖国的繁荣昌盛才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高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04(2)

篇3

【关键词】 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原因;解决对策

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搞好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不容忽视的。笔者研究的主体是农村中学生,农村的教学条件差,农村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得到的重视程度不够,呈被忽视状态。

一、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1、学习上缺乏主动探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要求教学模式的改变,但大部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设施落后、不健全、不配套,缺少实验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等,多采用的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质疑与批判精神,不喜欢对知识进行探究,不习惯问为什么,在学习中无创造性。

2、思想上三观混乱

随着三农政策的扶持,农村的经济得到了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改善,使有的学生认为钱就是万能的,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拜金的倾向,也有一些学生受当地农村旧陋习和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扭曲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有网络中的低俗文化和虚拟环境也滋生着中学生心理阴暗消极的一面。

3、社会公德及社会责任意识差

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受传统小农观念的影响,处理事务大部分都是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社会行为的自我约束力不强,有时价值判断失准,而中学生对个人、家庭、公共场合的道德规范知之甚少,父母的行为使他们更淡薄了社会公德和责任意识,不遵守公共秩序和安全,随意破坏环境等。

4、对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

目标就是想要达到的标准或者计划好想要实现的,大目标可以说就是梦想和理想,对于大部分农村中学生来说,虽有远大的抱负,但很少付出实际行动,周围的人与环境并没有使他们产生努力学习可以改变他们命运的强烈想法,他们认为没有关系与金钱,就是学习再好,最后也没有好工作,荒废了学业。

二、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1、中学生自身问题

中学阶段正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占主要地位,对社会还不能正确的认识,常常富于幻想,生活和学习上遇到棘手问题时,容易动摇,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如果不及时得到正确引导,他们容易受到不良影响,甚至出现偏执倾向。还有若干学生构成小团体,重哥们义气,聚众打架,严重影响了校园风气。

2、家庭教育问题

农村中学生大部分都是农民家庭出身,有些家长只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只有学习成绩好了,才能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他们自己省吃俭用,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尽自己的能力给学生提供好的生活环境,一定程度上滋生了学生的享乐主义,部分学生更是只享受不学习。有的家长既不抓学生的学习也不管学生的思想正确与否,只要以后能大挣钱就行,在家长错误观念教育下,也造成了学生的拜金思想。

3、学校教育问题

(1)学校的教育方法不得当。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看重的是学生的分数,高的升学率是学校的目标,将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不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果学生学习不好,思想道德方面领悟高,却得不到大家的认可;但如果学习好,但思想道德方面不行,在大家眼里仍是好学生,这就是所谓的“一好遮百丑”。学校虽然也开设思想道德类的课,但也是效果不大,形同虚设,在学校这种重分数的大环境下,谁能意识到思想道德的重要性。

(2)教师思想素质低。作为合格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还包括良好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心强。教师对中学生具有直接的言传身教和榜样示范作用,在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有的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只管教人,不管育人,对学生的思想工作热情度不高,导致学生不会主动去找老师交流。由于农村中学的教学环境和办学资金的限制,没有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这也影响了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4、社会环境

对于中学生来说,社会环境主要还是网络的影响,网络上的知识量大,方便快捷,正确运用网络能开阔他们的视野,更好地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然而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不可避免会出现不良信息,由于中学生是非辨别力的局限性,很容易被不良信息影响,产生一些负面的、消极的思想,误入歧途,最后走上违法犯罪。

三、解决对策

1、完善学校教育工作

(1)注重思想教育的全面性。农村中学不能只追求升学率,也应该看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先学做人再求知,思想与知识的同时具备,将会成为学生成功的前提。学校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走学生路线,在学生的思想上应注重他们的情感方面,通过社会上最美妈妈、最美警察、最美清洁工等优秀事迹,启发他们,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自觉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提高教师思想素质。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好坏,要想提高学生素质,就得提高教师素质,教师要确实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育”学生并不只是班主任的分内事,还是每个教师的责任。学校应建立和完善教师师德考核制度,奖惩分明,积极鼓励学生对老师的行为进行监督,可约束教师的不良行为发生。

2、纠正家庭教育误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学生负责,给学生营造好的家庭环境,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选择正确爱的方式,爱并不是一味的提供优越的经济条件,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精神情感方面,多与学生沟通,消除彼此间的隔阂,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在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未形成时,及时对学生的错误观念给予纠正,教育他们要全面看待问题,要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

3、学校、家庭形成有效配合

农村学校与家庭处于脱轨状态,多数走了形式主义,没有实质的作用。学校与家庭应该形成有效配合,二者应主动起来,相互补充,相互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家长可以多去学校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学校教师也可以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当发现学生状况不对时,合力把它扼杀在摇篮里,这样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4、加强对校园周围网吧的监管

网络的便捷性,使我们不能将其彻底弃之,要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好处,学校应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树立高尚网德。农村中学生接触网络大多在网吧,虽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未成年人禁入网吧”,但在农村地区监管不严,应加强对校园周围网吧的监管,有条件的农村学校,应建立校园网吧,方便于对学生上网的指导,防止学生登录不良网址,产生不良思想。

【参考文献】

[1] 张志兴.农村中学思想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甘肃教育,2006(6).

[2] 革继权.略论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J].学习月刊,2012(02).

[3] 季方方.农村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J].青春岁月,2012(18).

【作者简介】

篇4

关键词:“空巢”家庭 思想道德教育 研究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理论探索

经过课题组一年多的研究总结,探索出较为适合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教育实际的干预策略:即从家庭、学校、社会和慎独(自身)“三维一体”中着手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

家庭中家长以填补孩子缺失的亲情为契机,通过明确法律赋予自己监护子女的责任,担起教子职责,调整外出方式,与学校和孩子定期联系,进行心理沟通;学校是孩子学习的主渠道,是个性发展与完善,思想道德培养的集中场所,因此学校应该自身不断完善和落实针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社会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有机群体,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应该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干预,出台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以社会团体等民间组织为协助共同实施关爱,整合形成良好健康的社会环境来无形中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的思想道德进行感染教育;慎独教育就是在“三位”教育发挥有力的长效机制作用后,孩子形成全面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具备一定自控自治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课题实践探索及成果总结

近年来,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引发了一批特殊群体――农村“空巢”家庭子女。因受客观环境因素影响,这类孩子的全面发展受到严重挑战。经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在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的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教育中探求一条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与策略,供政府、教育系统和家长合理解决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教育这一突出问题。

1.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在“三维一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解析

问题为:家庭教育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的断层;学校教育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的乏力;地方政府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发展缺少关注;农村“空巢”家庭子女在社会环境中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

2.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在“三维一体”教育中的解决途径

经过课题组对大量资料的分析与梳理,找好切入点,以及对会宁部分地区的抽样问卷调查认真剖析研究,对现有某些地区正在施行的、正在探究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借鉴,本课题组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与应对措施归结如下:

(1)家庭教育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的补救策略

家长应增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家长尽力全面担起教子之责;调整好外出方式;家长加大与监护人的联系;家长应主动与学校紧密联系。

(2)学校教育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策略的落实

学校应将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的教育纳入管理目标;学校应建立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成长档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蓬勃向上的人际氛围,让学校成为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的精神乐园;学校与政府结合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加强班级管理,创造和谐班集体;充分发挥各门学科的作用,使其强力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开设心理课程,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工作,为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借助同伴教育,开展心理互助,引导农村“空巢”家庭子女在互助中快乐成长;创建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学校是解决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生活、学习、教育问题的一种尝试,寄宿制学校可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搭建平台;启用家校联系卡,建立定期或不定期家访制度;开办网络互动平台,建立网上家教专栏、开通热线电话,使得在外打工的家长上网同样学得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了解学校的课程设置,学习成功的家教经验。

(3)社会教育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

①政府策略有待完善

改革现有制度,政府应将农村“空巢”家庭子女问题同解决“三农”问题、同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并统筹计划解决;实施监督有关政策的落实;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成立关心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教育指导机构;发挥政法机关的职能,负责对它们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改革现有的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建立农村“空巢”家庭子女托管机制;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关爱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的社会宣传;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发展学前教育;发展更多的示范性家长学校;合理配备农村教师资源,完善农村教师工资机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水平;党委、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问题的调查研究。

②社会干预策略

社会上各种民间组织作为社会团体,对农村“空巢”家庭子女进行帮助和关爱,倾献爱心是应有的责任,应该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力量和家庭、学校、社会一起,共同关爱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具体有:“代管家长”模式;开展征询“爱心妈妈”、“爱心爸爸”活动;设立农村“空巢”家庭子女基金会;开办“阳光课堂”。在外出人员比较多,“空巢”孩子比较集中的地方,积极提倡民间开设“阳光课堂”;群团组织应该承担起责任。

(4)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的自身教育

为了使自己能够健康地成长,除客观条件之外,还需自身的不懈努力。如自己的远大理想的树立,兴趣爱好的抉择,学习态度的取向,勤奋刻苦的程度,自我约束的能力,待人处事的方式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或制约着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通过收集、整理与分析材料研究得出,要解决农村“空巢”家庭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作为保障机制;要求家庭、学校、社会形成教育合力,自身不断努力,不断完善,才能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管理网络的构建,即以时间流程为主线,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体,学校教育为主导的三维网络,使每个学生时时处处落在管理网络之中,辅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为内容的教育系统工作体系,是较有管理效能的。如图:

篇5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思想德育;教育

在提出“应当从战略性的高度重点建设中国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育应当将思想德育工作放在战略性位置,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需将“传道”放在首要环节,即思想道德教育放在知识讲授之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思想德育工作,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工作,其在实践发展中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现实性问题,学生出现的问题,根源在于教育制度和理念建设的不足,鉴于此,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正视其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提升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质量的新渠道。

一、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1.农村中小学“德”与“智”发展现状

当前,在我国农村中小学,重视“智”的发展,忽视“德”的发展是普遍现象,虽然强调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多年,但是由于考试机制的存在,应试教育离不开中小学教育的舞台,知识教学和道德教育时有冲突,中小学通常都将知识教学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农村的中小学生在升学压力的背景下,思想道德教育中“德”与“智”这两个本不冲突的因素,成为了两者必须选其一的问题。与此同时,对于学生的德育情况考核机制还停留在传统的科目考试成绩为主,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通常比较僵化和走过场,对于其重视程度也很低,通常将对于德育的认知代替了行动,对于德育评价的模式僵化,科学性比较差,这就导致农村中小学对于德与智的平衡性把握有限。

2.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现状

我国当前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其实效性在不断提升的基础上,针对性弱的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很多农村中小学校对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都没有科学的机制体制,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变化,需要制定新的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制度、方法,缺乏科学有效的良好标准来进行新背景下的德育工作开展。学校对于德育工作的考核成绩应当纳入在整体的考核当中,学校在整体的德育工作计划制定中,应当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行之有效的方式,而不是生搬硬套的老办法,应当遵循教育的基本分析方式,认识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当前时代的发展背景,同时尊重农村中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进行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的创新发展,保障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家庭与学校对于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问题,也是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不仅仅教育机构,各个地方的社会行政部门也都认识到对于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采取多种渠道,从社会和家庭的角度对于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补充教育。与此同时,当前我国社会中对于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认识责任感不全面,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责任,家长和社会只需要依赖于学校、问责于学校即可,这一思想就导致当前我国家庭与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协调程度十分有限,难以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同时,学校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没能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多样性,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受教育程度重视程度参差不齐,教不得法的问题广泛存在于当前的农村中小学当中。

二、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然而其存在的问题仍需要受到教育从业者广泛的重视。主要问题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落后,另一方面家庭与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协调不够,很多学校对于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都不够全面。例如,在2016年5月,针对农村中小学思想教育问题,甘肃省就下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对于甘肃省的中小学进行综合整治,对于网络暴力、肢体暴力等手段进行的校园欺凌进行集中整治。然而,就在2016年9月,微博上传播的一段《定西市工贸中专文峰校区校园暴力》视频又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时常1分23秒左右的视频拍摄于学校围墙旁,一名身穿校服的女学生背对着围墙,另一名身穿校服的女学生狠狠的抽了她一耳光,随后打人的女学生脱下了校服,再次不停的扇对方耳光。同时,她还不断的用陇西方言责骂着被打女生。被欺凌女生反抗无力不断哭泣,经过媒体曝光后,目前,被打女学生已经回校正常上课,学校也对打人的女学生进行了相关处置。

不仅如此,也追究了打人女学生的监护人的责任,对于被打女学生及其监护人进行赔礼道歉,同时保证加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工作。这一事件,深刻体现出我国当前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没能真正实现道德教育工作的意义。同时,教育从业者当中也存在着道德教育不够耐心、科学,奖罚机制不合理,对于学生的培养耐心和态度不同,没能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因而校园欺凌,体罚事件偶有发生,与之相对应的是学生也会对于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导致了不良循环。对于部分突发事件,例如校园欺凌事件,应当特殊问题特殊处理,在事件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推动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入发展。

三、结语

作为教育工作者,德育工作应当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进行教育策略的探讨,从农村中小学“德”与“智”发展、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和家庭与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协调三个角度进行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为我国培养出身心健康,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良人才。

参考文献:

[1]浦明磊. 试论德育管理问题不足与解决策略[J]. 亚太教育,2016,22:193.

篇6

【关键词】 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教育 对策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和命运。当今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农村中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的课题。因此,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搭建一个平台,是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的需要。

一 农村中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而部分学生家长追求金钱至上,片面的认为只要为孩子赚更多的钱,就觉得对得起孩子,就认为孩子一生就万事大吉了。也有部分家长认为只要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就能得势一生。等等的教育理念促使孩子的道德素质存在问题。还有一些父母忙于个体经营或双双外出打工,有的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有的寄养在亲戚家里;孩子几乎处于失控状态。也有部分家庭因婚姻变故或家庭不和谐,孩子无人管理,导致未成年人逃学辍学,为所欲为,甚至走向犯罪。

2.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教育失重。我国的好多学校表面上发展素质教育,但实质上始终没离开用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学校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中严重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侧重于考试、分数,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没有真正体现百年大计,德育为首的思想。在这样的模式下学校一直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才能将教学成绩达到全市、全省第一,如何才能培养出文理科状元、清华北大学子。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

3.社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五彩斑斓、变化万千。社会上的各种思想、潮流、生活方式会通过多种渠道,对缺乏鉴别和判断能力的未成年人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市场上的文化产品良莠不齐,高质量的适合未成年人的电视剧、读物匮乏,粗制滥造的、成人化的甚至不健康的读物进入未成年人阅读领域,极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文艺作品对未成年人成才成长中的先进典型宣传较少,而以提高阅读收视率为目的,或多或少宣扬社会阴暗面的书刊影视作品充斥市场。加之受社会上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封建迷信、愚昧落后观念的影响,一些未成年人形成了消极的人生观、扭曲的价值观、颠倒的荣辱观、错误的婚恋观,严重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二 农村中学对未成年人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及措施

1.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从而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总书记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八荣八耻”。 “八荣八耻”分清了什么是美丑善恶,很清楚地要我们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因此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和社会要始终以“八荣八耻”为未成年人的行为准则,严格要求,多管齐下,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2. 改进中学政教处的管理模式,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战场。通过系统的、连锁的学校教育,让未成年人进一步学会待人、接物。学生的思想道德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因此学校首先要重视道德教育,创新学校管理体制,尤其是学校政教处的工作,重视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其次是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要层次化、具体化、科学化。离开社会生活确立的教学目标,过于理想化、政治化,不容易被接受,达不到育人的效果。再次要发挥教师的道德示范作用。德育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作为学校的教育者,其言行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每一位老师将会影响一班人,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带班效应,直接影响学生的性格和成长,所以学校政教处一定也要加强对老师的道德教师,时不时地对学校的老师进行培训,让其在“领证”之后再去上岗教育学生,只有形成一个体系,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3.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

家庭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特别是道德教育,更是以家庭为中心。因此学校一定要召开好家长会,选用合适的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成为孩子的表率,家长要创建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基。实践证明,孩子能否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不是靠丰富的物质生活,而是靠家庭环境的影响。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要做到:创造温暖和睦民主平等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责任心的养成。树立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父母的自身素质,为孩子树立榜样

4.通过道德实践活动,使未成年人的道德得以提升

道德实践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它对未成年人品德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学校要注重道德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受教育,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方法。学校团委与未成年人走的最近,要多开展一些主题团会活动。如 “做诚信的好学生” 、“学习雷锋精神,做高素质的现代公民”、 “给老师的一句话”、“怎样使用压岁钱” 等主题团会活动,让学生在团、班会课上得到充分的道德体验。除此之外,还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为希望工程捐款、募捐活动,到孤儿院送温暖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体验了道德带给人心灵上的震撼,从而使他们在道德层次上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少数民族聚居区 山寨 留守儿童 思想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02

“留守儿童”一词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首次出现的词汇。定义留守儿童应考量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数量,是父母同时外出,还是一方外出;留守时间是半年还是一年;儿童年龄是14岁,还是16岁,亦或是18岁。本文采用2004年中央教科关于留守儿童的定义,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1]中国是一个由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全国总面积中比例高,约为64%,集中分布在中西部的一些边远省份。以湖南为例,民族聚居区占全省总面积的17.8%,湖南西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八县市、怀化市、永州居住着全省总人口10.13%的土家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落后,缺乏吸纳大量劳动力的第一、二、三产业。为了生存,少数民族聚居区劳动力每年大量涌入沿海地区、东部发达地区,被迫将孩子交由其他亲属代管,留守儿童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极为普遍。山寨留守儿童在民族地区山寨所孕育的聚落空间特征注定其在整个社会中居于少数人中的少数地位,注定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有着不同于汉民族甚至其他少数民族族群的特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在单亲监护、隔代亲属监护、亲友监护中思想道德状况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监护人时间、能力、精力的有限,很多监护人既要忙农活,又要处理家务,还要管理孩子,很难对留守儿童有效监管,多数监护人道德观念落伍,缺乏道德培养的科学方法,也不关心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导致留守儿童容易出现道德价值偏离,道德情感脆弱,道德伦理紊乱。二是父母外出引起亲缘教育减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道德潜移默化的引导。留守儿童的自信心不足,自律性较差,道德意识薄弱。有的留守儿童道德行为失控,经常违反学校纪律,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山寨留守模式必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进行专门性研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特殊人群的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缺陷。理论层面不仅可以加深对主流与边缘、传统与现代关系的理解,而且可以从边缘地位的民族山寨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状况出发,充实和完善现有的儿童德育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现实层面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客观、全面地了解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客观现实,分析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以及影响因素,探讨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背景下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的新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整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群体和个体的健康成长,有助于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有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是涉及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专门性论文没有。与本研究关系密切的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成果只有6篇,已有成果梳理归类如下:第一,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黄应圣、刘桂平的《农村“留守学生”道德品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认为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着诸如花钱大手大脚、道德情感缺失、只知索取不去奉献、依赖性强、缺少社会责任感、生活自理能力差等问题。[2]第二,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影响因素。叶敬忠、詹姆斯・莫瑞〔美〕主编的《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一书从社区的层面调查了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生活、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影响。第三,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路径。谷佳媚的《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环境优化路径》解决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环境问题,需要优化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实物性要素。[3]第四,留守儿童德育的教育对策。廖鸿冰的《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思考》从教育体系上、家庭教育上、社会职能上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粗略的建议。[4]国内关于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的探索性文章数量相当有限,说明社会对其重视程度尚且不足,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专门研究更是缺乏。已有研究比较零散,学术性表达多于实践性描述,理论与实践脱节,多数只停留在基本情况的调查与诊断性的分析层面,研究缺乏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理论建构,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1.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留守儿童是中国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一种特殊现象,留守儿童问题本质上是中国三农问题的衍生。在发达国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没有出现接受城市的排挤,并没有出现家长和未成年子女之间长期分离的留守儿童现象。但国外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却很充分。早在2000多年前苏格拉底通过讲寓言故事来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是历史上国外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的较早记载。近年来,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都异常关注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重视和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特征。与此同时,各国也加大对德育的研究力度,如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国。从比较德育的研究角度来讲,为寻求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规律、方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2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2.1 研究目标

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考量思想道德教育的现时状况,分析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特征;形成符合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实际的思想道德教育路径;构建富有实效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

2.2 研究内容

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现状研究。以实证的研究方法研究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德育,其主要包括山寨留守儿童道德认知研究、道德行为研究、道德心理研究、道德意志研究、道德人格研究。

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德育的客观性研究。主要包括山寨留守儿童德育问题分析、德育本土资源分析、德育实践方法。通过全面深入分析,总结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德育方面呈现的客观规律。

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德育的路径选择研究。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教育与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经济状况、社会变迁、传统文化与山寨留守儿童的关系研究;德育目标的选择性研究、基本原则确定、可行性路途研究。

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德育对策研究。宏观上包括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系统性的德育体系建构及创新模式研究;微观上主要包括山寨留守儿童适宜的家庭德育对策,该研究的重点是外出父母与山寨留守儿童德育沟通策略、隔代德育策略、委托监护人的德育育人策略;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因为评价指标是弹性的软指标而难以量化,往往导致学校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智力的开发,重视教学的实践,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校留守儿童德育对策重点研究针对山寨留守儿童相关的学校德育策略、教师德育方法、德育活动的开展;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社会德育对策研究,重点研究山寨留守儿童生存、安全、发展的保障机制研究;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不关心思想道德教育,对道德教育了解甚少,思想道德方面学习意识薄弱,行动上不积极参与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自身道德素质不高。因此自我教育研究重点研究山寨留守儿童积极人格的确立。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法

仔细收集、查阅、鉴别相关文献,在深入比较、分析相关文献后,分析研究文献的侧重点和独特之处,并认识其不足之处,批判性继承文献资料的精华,创新性地发现文献资料的规律,形成本次研究的切入点,获取进一步调查的理论框架。

3.2 问卷调查法

笔者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八个县(市) 发放了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儿童的德育抽样调查表共5800份,针对贫困山区山寨儿童的生活条件、学习情况、道德认知、心理特点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00%,获得了详细的第一手资料。

3.3 访谈法

笔者在湘西自治州召开了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集体座谈会8场,出席座谈会的代表有校长、老师、留守学生、家长、妇联、关工委、教育主管部门等。同时,对留守学生进行个别访谈61人(次),对28个中小学生在家儿童进行了个别访谈。在集体座谈会和个别访谈中,笔者均分类做了较为详实的记录。

3.4 实地考察法

笔者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八个县(市)的学校湘西自治州吉首市吉首乡光明村小、凤凰县板畔乡鱼井村小、永顺县盐井乡热烈村小、古丈县默戎镇中寨村小、花垣县雅酉镇冬尾村小学、保靖县马王乡大坝村小、龙山县桶车乡义比村小、泸溪县达岚镇车头小学,实地与留守儿童学生、监护家长、学校、村委会交流考察,其间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客观地反映了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的真实德育情况,为准确地把握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了解山寨留守儿童德育特点,解决山寨留守儿童德育问题,提供了背景材料。

4 创新之处

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是留守在农村的孩子的一部分,与其他儿童相比,有其特殊性。经济层面,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本身就很落后,山寨经济就更是脆弱,留守山寨的孩子们很大一部分生活贫困,生活上缺乏照顾自己的亲人。加上山寨少数交通不便,父母很少回家,甚至很少与孩子电话联系,山寨留守儿童情感上更孤独。委托监护人层面,往往因为山寨留守儿童的委托监护人文化程度,缺乏德育教育有效方法,家庭德育力量薄弱;社会支持方面,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信息闭塞,各种关爱和服务山寨留守儿童的资源匮缺,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基本上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思想道德教育在社区教育中尚处于空白。在这些因素以及学校条件较差的综合作用下,山寨留守儿童德育问题凸显。本研究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之处:

第一,研究视角上,从思想道德教育的角度对少数民族山寨留守儿童进行研究的甚少,故选题就内容而言不失为新的研究领域。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德育问题进行的实证性专门研究,详细分析了山寨留守儿童德育的客观情况、问题、特征,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对策,弥补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的不足。

第二,研究内容上,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进行了宏观架构及微观梳理,具备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紧扣民族聚居区和山寨留守儿童两大特殊性,通过细致的调查,深入研究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形成了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些规律性认识,提出了多中心治理模式,不仅表明了一种新的理念和制度安排,而且满足了解决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第三,研究方法上,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研究注重把理论化、抽象化为特征的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转化为以生活化、具体化为特征的现代思想道德教育模式;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说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参考文献:

[1]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

[2]黄应圣,刘桂平.农村“留守学生”道德品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书育人,2004,(11).

[3]谷佳媚.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环境优化路径[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6).

篇8

一、当前农村职校生的思想道德状况

目前,由于受到诸方面的影响,农村职校生思想道德素质呈滑坡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一)传统道德意识较差,道德行为失衡。很多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不到位,在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诚信友善、文明礼貌等方面表现较差。例如,很多学生在家不懂得尊重家长,在学校不懂得尊重教师和同学,在社会上不懂得尊重他人。经过调查了解,45%的学生在家时很少帮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52%的学生遇到教师时不懂得主动打招呼,49%的学生无意中做对不起别人之事时不懂得道歉,42%的学生得到别人的帮助时不懂得道谢。(二)行为规范意识不高,失德情况时有发生。农村职校生的行为习惯和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意志不够坚定,对遵守纪律、制度、法规等方面不够严格,甚至有部分学生对这方面的要求持无所谓的态度。据调查了解,有72%的学生在公共场合随手扔过垃圾,有47%的学生认为在旅游风景区的涂刻行为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有35%的学生表示在公交车上不会让座。

二、当前家庭环境对农村职校生思想道德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

俗话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农村职校生几乎每个周末都回家,家庭是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环境,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家庭环境中对农村职校生不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一)家庭成员的心理素质不好。部分农村职校生的家庭成员的心理素质不好。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与该家庭中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相关度很高,而该家庭中的学生心理素质如何,又间接地影响其思想道德水平。通过调查,发现有60%以上的农村中职生的思想道德行为问题间接与其家庭成员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有密切关系,如果家庭成员专制,动辄发脾气,则学生也可能对人不友好,不礼貌;如果家庭成员性情平和,做事民主,对该家庭中的学生要求宽严有度,那么该学生就会养成亲切、直率、有活动能力、善于合作等性格,在思想道德行为中表现出较好的状态。(二)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不良。部分农村职校生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不良。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决定着其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对该家庭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家庭成员的道德判断、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直接影响着该家庭中学生的道德判断、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比如,在家庭中有不瞻养老人的情况的话,该家庭成员中的学生往往比较自私,缺少爱心;如果家庭成员存在家暴行为,则该家庭中的学生往往对别人比较粗鲁;家庭成员如果很吝啬,该家庭成员中的学生往往不会帮助别人。

三、减轻家庭环境对农村职校生思想道德产生不良影响的对策

通过分析和总结,本人认为为了减轻家庭环境对农村职校生思想道德产生的不良影响,学校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一)成立家长教育指导团队。针对农村职校生家庭环境中存在对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不利因素,学校应成立家庭教育指导团队。指导团队可由德育副校长、各班主任及学生处、校团委等部门的有关人员组成,做好分工和计划,以便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二)构建灵活多样的家校沟通渠道。农村职校可根据自身的条件,采取灵活的办法,多角度建立与家庭的沟通渠道,加强与学生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探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指导他们开展好家庭教育工作。例如,可以利用现代网络建立家校教育微信群、家校教育QQ群,可以设立家校教育专用电话,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召开家长会等。(三)设立家庭教育优秀奖。为鼓励家庭成员关心该家庭中的学生,激发他们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热情,学校可制定家庭教育优秀奖励制度,定期评出“教育优秀家庭”,给所有家庭树立模范,促进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共同进步。

作者:邓应龙 单位:广西来宾市忻城县职业技术学校

篇9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 实践教学 有效性 思考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0034-02

随着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实践教学的问题成为人们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是关于“教学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而不是关于“教学是什么”的问题。从字义上理解,实践教学应是一种教学活动,实践则是达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因为实践环节凸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不再是教学内容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顺此义延伸,我们可以把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理解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是把理论与实际、课堂与社会、学习与研究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自主研究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式的总和。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就要在思想道德教师的组织下,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既定的教学计划,利用直观鲜活的案例、情景等,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调研、研讨等方式参与教学活动,感知理论、体验社会,实现“教化”和“内化”、“知”和“行”相统一的。本文试分析目前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思考。

一、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教学受到了普遍关注,各高校对实践教学进行了广泛探索,其模式包括: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农村、市场进行调研考察,到爱国主义基地学习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到教学实践基地参加多种形式的生产劳动或社会工作。此外,还有请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给学生介绍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谈创业和人生的体会,并与师生开展交流和研讨。但是,这些形式缺乏实施的持久性和普遍性,缺乏与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的特殊要求,却忽略了实践教学的一般规律,致使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不能普遍、持久地落实下去。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学校和教师对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还存在认识上的局限。

(一)将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教学定位在课外实践上,使实践教学的方式停留在“走出去,请进来”的层面上,限制了学生广泛参与的空间。课外社会实践是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通过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参观企事业单位、乡村、革命纪念地等,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教学,有助于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感和实效性。但是如果把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教学仅仅局限在社会实践上,就极大地限制了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的内涵和外延,也就限制了学生通过其他方式参与教育教学的途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有课堂内的实践教学和课堂外的社会实践教学两种基本形式,把两种形式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的效应。通常思想道德教育的课外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了解国情、熟悉民情,有利于将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内容和社会实际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长见识、增才干,产生轰动效应。但是这种社会实践教学的形式受客观因素,比如时间、场地、经费、人数、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可操作性和普遍性较差,难以持久和普及推广。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改变观念,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的课内实践教学、探索课内实践教学的方式,以弥补课外实践教学的不足。

(二)把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教学特殊化,即纯粹当做政治任务或放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来抓,忽略了其作为一门课程所应体现的一般性,使其在特殊化中被虚化。由于对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视是从政治需要出发的,也极容易因政治冷淡而止。往往是遇到评估或检查就行动起来,活动一过又回归原样。在这种大前提下,许多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不是作为一种经常性的教学环节持续地坚持下去,而是因上级有号召、有检查、有领导要求、有经费支持就象征性地搞一搞,随意性很强。实践教学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按照教育的规律实现它的职能,脱离正常的教育教学轨道就必然违背规律,造成欲求不得、欲速不达的结果。

(三)对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问题认识不足,没有找到与思想道德教育相适应的、学生可广泛参与的实践教学方式。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作为正常的教学环节,应该是每个学生都参加,也是必须都参加的。但是,由于多数在认识上仅仅把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定位在社会实践上,其实现形式也只是社会调查和外出参观,因而这样的实践教学不可能在全校学生中普遍展开,要么虚置于教学计划上,要么以点代面,只有部分学生代表参加。有的学校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课时划出一部分作为实践教学学时,并拿出相应的课时费作为实践教学资金,下拨给思想道德教育教学部,至于教学部是否组织实践教学、或组织怎样的实践教学就不再过问。有的学校则以点代面,大多数学生却没有机会参与。这些问题的存在,归结起来还是由于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教学方式缺乏规范性和实际操作性。不解决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教学的可行性操作问题,实践教学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必须要从思想道德教育的可操作性的层面,规范实践教学形式,明确实践教学的方法,检验实践教学的效果。

篇10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策略研究

1新型职业农民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法律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的大部分农民的学历程度还不是很高,因此,法律意识十分淡薄。一旦农民发生经济利益纠纷,大多会采用武力解决问题,人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对自己的行为就很难掌控,就容易发生人员的伤亡。农民出现利益纠纷而又不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就会导致问题的进一步激化,造成严重的后果。

1.2存在封建迷信思想

农民中的大多数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特别是在老一辈人中。尽管网络技术已经高度发展,但在很多的农村中,封建迷信思想还很严重,尤其是我国偏远的农村地区,一旦出现天灾人祸,依旧愿意相信迷信的做法。烧香、问卜、祈雨等现象还存在于部分农村地区,这类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新农村的改革与发展。

1.3小农观念重

小农观念就是因为许多农民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不愿面对改革的风险。传统的农耕方式在我国已经沿袭了几千年,虽然耕种的方式已经逐渐由人力、畜力转变为机械力。但是当前的农业发展对土地的依赖依旧十分严重。农民不愿接受新事物与新技术,也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4追求功利化

受到我国市场经济与新农村发展的激化,许多农民的思想观念也在逐渐发生转变。原本宁静淳朴的农村风貌渐渐变得浮躁,农民的思想观念也不在单纯,部分农民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在生产和销售中弄虚作假,缺乏诚信意识;还有的农民一味追求眼前利益,没有采取合适的生产方法和途径,最终导致产业发展受阻。

1.5精神文化单调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娱乐的设施设备也较城市落后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偏低,就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追求物质生活,导致精神世界的极大空虚。在农忙过后,农民最常见的消遣活动就是麻将,这种情况是我国社会的普遍现象。农村在操办各种事情时,存在严重的铺张浪费现象,单调的精神文化直接导致农民价值观、人生观的缺失。

2新型职业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策略

2.1扩大法制宣传

在新型职业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应该增强农民的法治观念。基层干部可以通过开展法制宣传活动,组织观看法制电影,张贴宣传的海报和标语等形式对农民进行法制法规的宣讲。另外,还可以借助网络技术扩大法制宣传的力度与广度,让农民真正知法懂法,遇到问题时能够通过法律渠道解决问题,通过正常渠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在农村发展中严守道德底线,促进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

2.2加强基层团队建设

农民是我国经建设的重要力量,在未来的农村与农业发展中,新型职业农民的文化程度、能力、素质和思想都会对农业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要想做好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就要建立一批高素质、高学历的基层干部团队,通过少数带动多数、上层带动下层的方式,全面提高德育的力度。国家及各级部门应该切实重视起基层团队的建设问题,督促基层干部正确认识自己身上的责任与义务,为新农民的德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3加强观念的引导

加强农民观念的引导,就是要破除封建迷信思想,使农民有技术、有文化、有思想,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转变思想观念。引导农民向正确的观念转变,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还需要广大社会的支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我国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整个社会的积极参与,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社会才是社会的正确发展形势,农民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更有利于观念的转变。

2.4强化农民文化教育

农民的文化程度低,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问题。政府应该对农民的生产技术和基本的农业生产知识进行培训,通过增加农民的基础知识,促进农村劳动力向技术化、科学化的方向转型,农民的文化程度提高后,思想道德也会不断提升。2.5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要实现农村经济发展,还应该重视农民精神文化的建设。农村的物质建设在逐步完善,还要不断满足农民的精神需要,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农民的创造力与积极性,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3结束语

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一大批有思想、有文化、有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但是,从当前我国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来看,还存在许多问题,国家有关部门要提高重视,积极做好新型职业农民的德育工作,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和谐发展。

作者:包全 单位:库伦旗农牧业局农广校

参考文献:

[1]胡巧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3.

[2]梁其军.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4-76.

篇11

【关键词】德育;思想道德素质;对策

一、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有这样一句名言“人就像一个产品,有才有德是合格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德无才是次产品,无德无才是废品”。职业学校不光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也担负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的责任,更何况,现代企业越来越注重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他们普遍认为:员工技术的不足可以通过技能培训短期内得到弥补,而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规范却不可能在朝夕之间得到弥补。

教育部制定《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根据要求,职业教育的落脚点应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学生。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学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1.提高思想认识,学生管理和德育教育并重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中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农村职业学校有自身的地域劣势,在普高热的高压和城市职业学校优质资源吸引之下,农村职业学校生源素质普遍低下,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让人堪忧。这也使得一些学校忙乱于学生的日常行为纪律的管理,而轻视了德育教育。其实德育工作应该是学校工作之首,教学管理和学生日常管理都应该为德育工作服务。

在学生德育教育中应该摒弃“差生”的观念。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开展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善于发现这些文化课底子薄弱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发现其积极因素,着眼于未来的就业和职业生涯的发展进行日常管理、开展德育教育。要以企业的标准要求教育学生,使学生具有“诚信”的品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工作习惯和学习习惯。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还要教给他们责任心和荣誉感。

2.充分发挥德育课堂教学和实训实习在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根据教育部《关于下达面向21世纪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项目的通知》,笔者所处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5门德育课程。这些课程是各专业都要开设和学习的公共课,德育课程贴近生活、贴近职业学校学生实际,并有力的结合将来的就业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具有时代性和方向性的特点,又引导中职学生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形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优良品质。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的公民;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职业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通过这些具体的课程来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教育。所以,德育课程应该是职业学校学生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学校也尽可能的提供各种进修培训的机会,来提高德育课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更多的要让德育课老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使学生管理和德育教育二者紧密结合。

实训实习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环节,也是对中职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笔者所处的学校地处农村,农学专业也是学校的“拳头专业”,实训实习的条件比较丰富。学校也结合实训实习的特点和内容,抓住学生与社会实际、生产实际、岗位实际和一线劳动者密切接触的时机,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安全生产教育,培养中职学生爱岗敬业、服务群众的情感,增强中职学生讲安全、守纪律、重质量、求效率的意识。

3.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发挥骨干力量作用

虽然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被赋予了德育教育的神圣使命,但是一个学校应该有完备的德育教育体系和德育教育的骨干力量。首先、建立一支以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班主任和德育课教师为骨干力量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分别在组织协调、学习生活指导、德育课教育教学等方面,既分工负责,又紧密协作。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其次、还要有精明强干的班主任队伍,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既参与学生的日常管理又直接担负着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任。再次、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校应加强学校团队、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工作,充分发挥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学生组织要针对学生特长、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在学校统一指导下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4.完善心理咨询室建设、加强心理健康辅导与教育

篇12

1.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所接触到的第一个外在环境,也是孩子情感的归属地,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国农村,家庭教育长期表现为双系结构,即母亲主要承担表达,负责孩子的情感和生活问题,而父亲是家庭的支柱,主要承担工具,负责孩子生存技能的培养。但是随着父母一方甚至双方都外出打工,这种传统的家庭教育的双系结构被打破,甚至出现了隔代教育,由此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就出现了严重的缺陷甚至缺失。2.学校教育的弱化: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场所,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学校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他们很渴望在学校生活中找到情感的归宿,这就需要学校充分发挥其道德教育的作用。然而,目前农村中小学的道德教育现状却并不理想。由于中小学教师年龄普遍偏大,传统的师道尊严仍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对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漠不关心,甚至会歧视思想上存在问题的学生。学校虽然开设了思想道德教育这门课程,但由于受到传统的评价方式的引导,大多数思想政治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卷面分数,而弱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正确引导,缺乏对学生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学校普遍缺乏人文关怀,没有营造起良好的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氛围。3.社会教育的负面影响:新一轮的“拜金主义”和“读书无用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农村父母知识水平相对低下,在对孩子的思想道德引导方面缺乏正确的方式,这就影响了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并且,由于受近几年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影响,以及父母为了眼前利益放弃对孩子的监管,留守儿童很容易产生“拜金主义”的思想,他们甚至会认为,既然辛辛苦苦考上大学还找不到工作,那还不如跟父母一样外出打工挣钱,提早过上自己期望的“都市生活”。除此之外,由于受大众传媒的影响,留守儿童在许多人眼里被定义为弱势群体,这同样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造成影响,使他们觉得自己属于边缘人群,无形中他们的自信心就被削弱了。同时。在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网络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面对网络和铺天盖地的信息,由于缺乏有力的引导和监管,以及自身发展的不成熟,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对信息的辨别和筛选能力,容易受不良思想观念的诱惑,这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非常不利的。

二、由于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缺陷给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发展带来的问题

1.性格缺陷: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缺乏父母的关心爱护,留守儿童的自信心下降,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课堂上不敢主动回答问题,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显得过于被动,甚至不愿与人沟通,消极悲观,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而且,对于一些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来说,他们更容易得到的是物质上的满足而不是感情上的沟通,长期的溺爱,会使他们变得自私自利,蛮横霸道,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感受,造成性格上的缺陷。2.缺乏亲情: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体验,留守儿童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即使偶尔能和父母在一起,他们也不知道该怎样去跟父母沟通交流,在父母面前也会显得紧张,不敢去袒露自己的心声。对那些父母外出打工时间越长,探亲次数越少,沟通频率越低的留守儿童来说,这方面的问题表现得越明显。3.心理障碍:一般情况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关注较少,尤其对于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由亲戚抚养或者接受隔代教育的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的心理问题基本上得不到监护人的关注。对于一部分留守儿童来说,一旦出现心理问题,他们能够求助的第一个对象就是老师,但由于一个班的学生人数很多,老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所以,对于那些本身性格就比较内向的学生来说,他们宁愿自己将问题压抑在自己心里,长期下去,他们的身心健康都会受到影响。4.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儿童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5.价值扭曲:由于父母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对孩子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以及他们为了眼前利益而不顾孩子的健康成长,没有对孩子起到榜样作用,使得留守儿童对金钱的认识产生偏差,他们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篇13

有人说“智育抓不好,就会出次品;体育抓不好,就会出残品;德育抓不好,就会出危险品”。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一、不利于农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因素

1.社会不良风气严重侵蚀学生

从社会环境来看,关注青少年道德建设的社会风气尚未形成,一些黄色、信息通过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广泛传播,凶杀、暴力等电子游戏泛滥,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等等,所有这些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赌博,对学生危害极大。许多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而是在忙着帮家长研究“”的“码经”。

2.学校“重智轻德”影响学生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的观念在农村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跳出“农门”的思想根深蒂固。在农村,人们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怎样,哪所学校考上高一级重点学校的学生多。面对压力,各所学校都是削尖脑袋,绞尽脑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哪有精力与时间去过问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多数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之外还要做很多其他工作,而学生的道德工作是一项需要耐心的“慢活”,教师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是不可能将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做好的。

3.家庭的无奈放纵了学生

在广大农村,农民为了生存、生活,纷纷外出打工,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的路子。但是,打工族的后代却无人关注,成了无助的“留守孩子”。这些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监督,很多出现种种心理、行为上的偏差,如性格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弃,厌学甚至逃学,养成乱花钱的坏习惯。“留守孩子”因为没有约束,往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进桌球室、游戏厅、网吧成为家常便饭。有的孩子成为日不进校,夜不归宿的“流浪汉”,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如何加强农村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1.社会应还学生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各级部门要端正态度、严格执法。要统筹协调,针对当前社会对教育出现的副作用,狠抓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坚决打击危害学生健康成长的不法行为,特别是对赌博行为要坚决取缔,对网吧严格管理。彻底根除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害,切实保证有一个和谐、健康的良好育人环境。恢复乡级新华书店,健全乡级图书室、阅览室,对乡(村)级的书社、书店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为农村孩子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

2.学校要将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一是牢固树立思想道德教育是最重要的素质教育的观念。既要教书,更要育人。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都要面向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耐心细致地做好育人工作,使教书育人工作扎实落到学校的每一个岗位中去,务实求真求效。二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寓德育于娱乐中。注重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特长,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有所成。结合课程改革,把“绿色证书”教育引入农村初中课程中,为农村初中生拓宽创业之路。三是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实行师德、师表和德育工作考评制度化。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质量观和价值观。增强教书育人,以德立教的社会使命感。

3.家庭要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篇14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对策

思想道德教育简单的来讲就是教育主体为达到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培养教育对象形成正确的、更加合乎道德规范的意识和行为的教育过程。当今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的代表,加强其思想道德修养,是培养个人良好的道德规范为自身发展创造更好条件的需要,也是为社会培养先进道德模范,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的需要。研究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有效策略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国家文明的象征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和历史的责任。在校大学生不仅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拥有健康的体魄,更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确定职业生涯的关键时期,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是成功的关键。作为社会良好道德规范的践行者,自身行为道德是否得当,影响整个社会的风尚和个人的形象。大学生群体就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含量来讲,是现代国家发展中主要的科技人才、技术人才,也是主要的脑力劳动贡献者,良好的思想和品行不仅是自身素养的表现,也体现着了国民的整体素质。

(二)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社会发展的标志

大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就是知识分子的代表,在各个行业中个人的行为是整个团体面貌的象征。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生力军。一方面,应当深入学习文化知识和专项技能,拥有创新精神,热爱科学事业,为国家高新科技领域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另一方面,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发挥自身价值的同时,在道德涵养方面也要做好先锋模范作用。因为大学生从事任何行业和领域,思想品行是外在涵养的体现,道德行为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

(三)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个人形象的代言

大学生从事工作前必须养成的良好品行。良好的品行是指导大学生在自身岗位上取得成绩的基础。道德规范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对大学生的道德活动发挥着引领和纠偏的作用。道德规范告诉人们不能作为的同时,也是告诉人们应当如何作为。就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的情况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能够在就业单位长期受到重用,除了依靠其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外,良好的道德行为与交际能力是其在岗位上长期立足,并且得到赏识重用的关键,更是与领导、同事、朋友交往中必不可少的素养。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行,是自身更好创业就业的需要。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经济社会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首要任务,处理好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事关发展的全局。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引领者和实施者,受紧张的学业压力、外部复杂环境和严峻就业形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价值观念多样化正在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共同影响着大学生道德意识的铸成和道德行为的践行。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的当下,诚信缺失问题、道德沦丧问题、素质过低问题涌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样,在大学校园里也存在着一些道德素质过低的现象,例如:不文明的语言、不讲究公共卫生、穿着打扮过于低俗、乱扔垃圾;宿舍环境脏、乱、差等一系列的现象,都成为影响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行形成的阻力。

(一)复杂外部环境给大学生道德品行的形成带来了负面影响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导向的作用。社会作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授的大课堂,积极有利的因素对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催化剂的作用;相反,消极懈怠的思想就会影响大学生成为对各种不良行为的效仿者和传播者。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在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严峻的挑战。部分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不够透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利己优先、物欲至上、诚信缺失,甚至坑蒙拐骗等一系列信仰缺失、社会风气败坏的不良现象。大学生作为与社会接触最为紧密的学生群体,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价值观念紊乱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极大的消极影响。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各项法律体系不健全,致使不法分子为非作歹,误导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法制与道德不能有效结合发挥约束人们行为的作用,其存在的漏洞和缺陷成为许多与极端案例的根源。如受彭宇案的舆论影响,大学生都不敢扶老人。这种种的不良习气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形成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会发展节奏加快给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生活环境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当互联网失控而成为一些道德败坏的人发泄情绪的空间时,就会成为传播各种谣言、邪恶思想和非理性意识的工具。例如,郭美美事件、彭宇撞人案等都是这种负面情绪的无限放大,这也就在客观上阻碍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学校道德体系建设不够完善,部分学校

对道德实践的重视程度不足当代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为,“思想道德观念的建立和道德行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1]。大学生思想道德培育,要重视培养其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强调自主意识的重要性,启发大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形成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全国高校中,知识讲授法是主要的教学方法,但如果采用这种单一的教授方式容易导致高校毕业生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践经验,在工作岗位上不能把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效地结合起来。在道德领域出现了同样的困境:从初高中思想品德课,到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仍主要以知识传授、灌输的方式进行授课。受这种授课方式的制约,部分学生都认为思品课、思政课都是讲大话、讲套话的学科,并没有多大的实际用途。因此,对于思想品德形成具有关键作用的课程并不能很好的深入学生头脑。在思想道德的习得上,许多高校注重对长期总结的理论概念的学习,“死记硬背”、“循规蹈矩”成了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学过程也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另外,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重视他律教育,忽视自我教育,重视理论灌输和道德认识的提高,忽视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部分大学生道德意识淡薄,道德习成缺乏主动性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由学校迈入社会的过渡时期。大学生受家庭、社会、自身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自身思想和社会主流价值观脱节的现象,道德意识较为淡薄。首先,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当今的大学生大部分是九零后的青年,在家庭中是独生子女,倍受父母家人的疼爱,容易形成“自高自大”、“事不关己”等不良思想,与社会所倡导的“团结奉献”“互助友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相适应的,由此现象导致部分大学生在就业道路上很难与他人、与同事进行友好的沟通、交往。其次,自我思想道德意识脆弱,在道德意识的养成中存在着认识偏差,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还比较差,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最后,部分学生在道德品行的形成上还存在着盲目跟风、人云亦云的现象,没有自我的判断和认识能力。这一系列因素对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形成都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2]

三、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的途径

(一)优化社会环境、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首先,要改善社会大环境,用良好的大环境促进思想道德教育的“无意识化”。“社会环境的改善主要是依靠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公共平台宣传主流思想和主流价值观教育,使公众在无意识的状况下接收熏陶和感染,树立自我的政治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例如,在各种宣传栏、报纸、杂志、新闻广告中做主流价值观的宣传教育”[3]。其次,要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导向作用。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强烈的渗透性和持久性,使大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经受精神的洗礼,提高思想觉悟。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环境的引导性作用。比如校园环境中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宿舍、澡堂、操场、食堂等物质环境,也包括学风、校风、学校传统、名誉地位等文化环境,还包括学校的管理方式等制度环境,这些有形无形的环境所形成的氛围,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改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加强道德建设,注重道德实践。学校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主体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的获得,更要把这种知识和能力落实在实践中,在长期的实践中内化为大学生自身内在的素养,这也是大学思想道德教育最终目标。当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还存在着言行不一、知行不一和躬行不力的现象,往往导致许多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其实践作用。学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要在知识培养和实际践行两个方面入手,加强知行统一,把大学生真正塑造成为思想道德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把实践道德意识作为培育思想道德的重要环节,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主流的、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陶冶情操、磨砺意志,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养成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此过程中,学校还应通过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加强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其次,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教育途径。第一,改革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就是要在重视传授思想政治道德观点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和品德课教学时,要重视组织讨论、辩论,进行道德判断能力的训练,重视实践教学,组织学生由小课堂走向大课堂,到工厂、农村、社区参观调查,使他们社会实践中认识到思想道德理论的正确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体验、自我辨别、自主选择,把外界的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内在的约束力,进而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品质”[4]。第二,改革教学方法,采用有意识“讲解”与无意识“渗透”并重的方法。尤其是运用具有“平等性”、“隐蔽性”和“无意识性”的渗透方法显得十分必要。最后,学校教育要发挥各门课程的作用,特别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将思想道德教育更加广泛地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构建全方位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格局。

(三)强化大学生道德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行

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转需要各种手段共同发挥作用,忽视任何一种调控方式,都会削弱社会调控体系的整体功能,而道德就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作为优良道德规范的传播者,他们的思想道德的状况直接左右着他们的精神状态、境界水平;他们的道德水平程度也直接影响着社会道德的整体水平和社会的发展。在学校领域,教育者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因此,学校采取各种方式和途径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是个体自我完善的精神力量,有利于促进个人为自身全面发展进行的自我教育。可见,道德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又是个人社会化的力量和方式。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发挥道德树人、道德引导人的积极作用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道德践行能力尤为重要。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不良社会风气,对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极大考验。因此,优化社会环境、注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创建环境熏陶,对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形成都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毅翔.当代西方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及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1(8):33-35.

[2]樊浩.道德教育的“精神形态”与“中国形态”[J].教育研究,2013(2):51-53.

[3]刘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2):16-1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