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旅游管理职业精神范文

旅游管理职业精神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5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旅游管理职业精神,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旅游管理职业精神

篇1

随着科学促进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从而就促进了旅游管理专业的进步和发展。然而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这问题对国内与国外的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其职业教育的异同之处,并从这些异同之处寻找国内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尚需改进的地方,积极的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为国内的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指导思路、实践经验。

一、国内外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不同之处

(一)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侧重点不同

国内旅游管理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方向包括酒店管理方向、旅行社管理方向、导游方向等。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偏重于服务类课程,“文化”含量较高的人文社科类课程偏少。培养出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知识稍显单一,缺乏“文化”的厚重感,实际工作的潜力不足,离适应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些差距。

国外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主要侧重于培养高素质的服务类人才,他们在理解旅游行业基础上,认定旅游管理专业的本质特色,是服务于大众,突出服务特色为宗旨。国外对旅游管理设定了特定的专业,对整个与旅游管理相关的服务类专业进行了系统的规划,重视学生文化底蕴修养方面的教育,培养素质全面的接待管理等人才。因此我国与国外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侧重点区别,主要在于培养的人才方向上不同。

(二)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系统性不同

国内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系统性不同,在于中职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不够系统,对于具体专业的划分过于片面,专业设置仍有空档,不能紧跟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与市场实际需求的人才有些地方也有脱节的现象。此外,从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因常年奋战在教育第一线,在旅游行业中的实践经验较少,不能及时掌握旅游行业的前沿动态信息等,所以国内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整体师资在旅游行业的实践经验也需不断提升。

国外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各项设施、师资力量等都具备一定的基础,国外旅游管理职业教学过程都是以实际课程需要为主,如旅游有关的教学会在专业的酒店进行,体现实践教学,学以致用的原则,有效的避免理论脱离实践的空谈现象的发生。国外旅游管理职业教育在极大的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更好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所以国外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从专业程度、职业规划、教学实施等方面系统的提升了教学质量。造成国内外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系统性不同的原因主要来自于教育体制、教育模式等方面。

二、国内外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相同之处

(一)旅游管理职业教育都是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旅游管理职业教育都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的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迫使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崛起和发展。相对应,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发展又会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建立新的社会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所以旅游业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志。以下是几点表现:

1、旅游管理职业教育对文化进行了传承和发扬,促进了社会精神文明行为的持久发展。2、旅游管理职业教育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对自然的保护和热爱,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共进。3、旅游管理职业教育间接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国家收入,服务了人民群众。所以国内外的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满足其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旅游管理职业教育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国内外旅游管理职业教育都对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结合非常重视。在培养旅游管理类人才的过程中,尽可能的让人才处在实践的环境中去理解,以便于人才能够设身处地的感受专业知识学以致用的乐趣,激发人才学习的兴趣,提高人才学习旅游管理知识的效率。在此基础上,教授人才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得人才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印象深刻,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旅游管理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讲究学以致用,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有利于为人们的旅游寻求服务,成为个人的生存手段,实现人生理想的奠基石。2、旅游管理职业教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促进国际间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化推广行动的进行。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可以促进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三、结论

篇2

[关键词]形体与体育课程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素养

[作者简介]周红梅(1970-),女,河南许昌人,西华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与训练。(四川成都61009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132-01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我国在2020年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但现有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较高层次的旅游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服务性管理人才奇缺。自20世纪90年代起,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世界第一大产业,全世界1/10的就业岗位是旅游业提供的,到2017年,我国每年将增加旅游从业人员100万人,各高等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必将成为旅行社、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事业单位引进的主要对象。时代和市场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应用性旅游服务接待与经营管理类人才。培养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对于我国旅游大省经济腾飞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时代和市场呼唤高素质旅游从业人员,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对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有基本认识,熟悉国家有关旅游法规,热爱旅游事业,掌握扎实的旅游专业理论基础,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较强的现代服务意识,并且能够熟悉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要具备以上职业素养,形体与体育课程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为适应国内对高素质的应用性旅游服务接待与经营管理类人才需求,高校旅游专业学生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健康优美的外形、优雅得体的行为举止、良好的个人修养、良好的职业风范以及良好的行业适应性等。高校的师资力量和课程开设必须跟上企业的需求和时代的步伐,培养出具备专业知识、专业素养的旅游业人才。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形体课程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影响

1.高校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形体训练课程的目的。高校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形体训练课程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促进身心协调、健康发展,提高审美能力和表现力,增强对生活的热爱和自信心,为走向社会参与竞争创造条件。形体训练的主要特征是施教者以人体生理科学原理、美学原理为指导,对学生进行以身体训练为主要手段,以发展专项素质为基础,以塑造健康优美的形象为核心,以提高形体的控制力与表现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与优雅气质为目的进行的教学过程。形体课程的芭蕾基础训练部分内容、基本舞步的部分内容以及有氧运动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增强力量和耐力素质。通过形体课程学习,能够改变学生形体动作不合理的原始状态,提高身体灵活性,培养良好的姿态和节奏感,增强可塑性和学生形体的表现力,使学生掌握形体素质的基本训练和技巧方法,以达到良好的形体效果。

2.人的良好发展对个体精神素质和内在品质的依赖越来越强。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来说,具备职业实践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标志着从学业成功走向职业成功。层次全面的旅游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如学习个人形象、接人待物、举止风度、仪式礼仪、礼俗文化知识,形成由外显到内涵、由行为到心灵、由个体到职业、由礼俗到文化等。形体训练课应体现形体训练与服务接待礼仪相结合的特点,使学生具有健康优美的外形,使所学知识更加切合实际,操作能力增强,挖掘学生的旅游天赋,形体训练课程可增加必要的实训课时,通过对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主要姿态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个体仪态和规范的动作要领,改变仪态学习中的不良习惯,完善个体形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自信心,增强就业的竞争实力。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体育课程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影响

1.高校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体育课程的目的。高校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开设体育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强体质,进行思想品质教育,使学生了解体育的本质,学会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自我监督的方法,培养集体协作精神,运用所学知识欣赏体育竞赛。

2.体育课程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很有帮助。在旅行社、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事业单位和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经营管理、接待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不但要有较好的旅游从业意识,对旅游市场的开拓精神和竞争意识也显得尤为重要。在体育活动中,成功与失败、刚强与胆怯、自制与冲动、个人与集体的情感体验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也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的绝佳机会,更是积累人生经验的最佳方法与手段。时代需要高素质应用型旅游服务接待人才、市场需求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符合职业要求的经营管理类人才。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课程正是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职业教育根本使命的重要方式。体育能使人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竞争与合作、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提升个人魅力和自信心。实践性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课程开设应着重培养学生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必备的职业素养。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成功为导向,积极探寻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引导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从学业成功走向就业成功。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应该对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这就要求把重点放在学习生存的技能、学习生活的经验、学习生命的意义上。体育是体验人生最深刻、最直接、最生动的活动,学生感受人生的权利与义务、进取与退缩、激情与理性的机会比学校其他活动多。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形成强健体魄,也形成人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体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强烈的上进心和归属感、端正的就业态度,这些都是符合职业要求的必不可少的职业素养。

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需要有好的身体素质。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历史、人文素质,此外良好的身体素质也是支撑导游的工作程序的基本条件,如接待计划、接团服务、旅游沿途讲解、入店服务、商定日程、旅游沿途活动设计与组织等,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体力消耗较多,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体力和耐力。在此基础上,体育课程的设置要具有独特的作用,使体育活动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强健体魄、锻炼意志、增强耐力的最佳方法与手段。

4.体育课程的实践活动中,导游服务常见突发事件的处理实训很重要。处惊不乱,临危不惧,有秩序地疏散人群,避免拥挤,最大限度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是一个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的体育课程可以直接安排与自救、逃生相应课时,将预防地震、火灾的逃生、自救和互救动作渗透到体育课训练科目中,让学生在实战模拟中掌握正确的“逃生”技能。在教学实践中,要创设相关的灾害场景与氛围,设计一定的障碍,放置一些道具,让学生了解在工作场所的火场、地震、暴力等突发事件中相应的逃生方法与技能,系统地掌握正确的“逃生”技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体育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重点点拨,让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既能得到身体综合素质训练,又能学到遇险自救及救护伤员知识,掌握相对应的疏散路线,提高团队的逃生生还率。通过体育课程实践活动,增强身体素质,加强组织纪律观念,提高劳动技能,就业能力也随之增强。通过开设专门的体育自救、互救与逃生课,培养具有开阔视野、富有同情心、勤于思考、爱护环境、保护自然、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

形体与体育课程开设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学生建立自信心、提升人格魅力,增加学生的竞争实力和就业能力。旅游专业在校的学习者和职业教育工作者要明白,任何职业教育基本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要反映职业实践所要求的“做”或“行动”,这也决定着“教”与“学”的标准,进行科学的就业规划,并积极付诸实践和努力,能够尽快实现职业成功。

[参考文献]

[1]朱政.浅论我国学校体育对学生的影响[J].成功(教育),2008(3).

[2]向智星.形体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3

[关键词]中职;旅游管理;课程体系;问题;改革

一、引言

目前,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经过多年的改革措施,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中职院校开始注重培养学生技能水平、重视实践,其培养的毕业生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

然而,但随着旅游经济快速发展,中职旅游管理专业依旧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毕业生工作后流动性大,且常发生违规等现象;目前毕业生的知识结构,满足不了旅游行业对人才质量和数量的需求;毕业生没有专长,无法适应旅游特色发展需要;这些问题都体现出中职专业教育与就业之间的依然突出的矛盾。这些都说明了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依旧存在着设置不完善等一系列的问题。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是造成在校教育缺失的重要因素,本文将中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的所存在问题总结为:课程体系同质性强,缺乏创新教育,缺乏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以及缺乏旅职业情感教育等几个方面:

(一)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同质性强。

现在很多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长期依赖于传统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多样化教育做的很欠缺,各个院校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基本一样,课程体系设置同质性强。在这样背景下培养出的毕业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方面的拓展趋同,现一种盲目追求数量而忽视了教育特色的倾向。另外,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还缺乏前瞻性,这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使得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相差不大,缺泛创新思路,无法适应乡村旅游、校园旅游、户外野营等新的旅游形式,造成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缺乏竞争力。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缺乏创新教育。

虽然,现在中职院校的旅游专业教学模式,已经按照通用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增加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但实际上,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中职旅游管理专业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理论逻辑组织教学,缺乏创新教育。虽然,中职院校培养了学生一定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却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却形成了束缚。程式化的教育格局,使得学生只能按照既定的操作程序和方法开展实践活动,不利于职业兴趣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形成,造成了学生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创新精神缺失,竞争力减弱。这些都违背了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应用型旅游专业人才目标。

(三)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缺乏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

如今,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中职院校很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所培养出的学生具备一定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对旅游管理行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中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精神的职业责任不高,对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如某些学生毕业到旅行社工作后,常常受到利益驱使而随意甩团,改变行程,增加旅游消费等行为,这也是用人单位的一个重大的担忧。很多毕业生功利主义严重,职业操守不坚定,在工作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风气影响,由于法律知识欠缺再加上道德底线不断下滑,经常为了个人利益而发生违规违法现象,在社会上造成了相当坏的影响。追根究底,这些是由于现阶段的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缺乏法律知识和道德教育所致。

三、中职旅游管理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1、要注意实施特色化、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特长,打造个性魅力。是中职旅游人才培养取胜之道就是个性化教育,同时也是加强学生竞争力的有力手段。通过特色专业和课程,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加强,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充分发挥各院校教育资源,走差异化培养的道路。学校应该力求从课程体系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打造本校独有的特色。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培养出社会对口,具有独特竞争力和个性魅力的专业型人才。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要加强创业能力的培养,它是创新能力的应用与具体化。在职业生涯中,没有创新能力很难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而创业能力能创新能力推入一个新的较高层次。同时,中职院校应开拓学生知识面,引导学生创新,积极开设相关的国际旅游行业课程,大力介绍国际旅游产业发展形势,让学生掌握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为学生将来更好的学习和发展为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还可以举办相关的学术报告会,进行创业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等,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很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马艳平.旅游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2]刘铁红.高校旅游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黄山学院学报,2007,(4).

[3]朱孔山.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6,(6).

篇4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04-02

实践教学,是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使学生以获取感性知识、技能训练、提升专业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各种教学形式的总称。旅游管理是一门应用学科,本科旅游教育不仅要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更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既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应用,又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服务意识与技巧、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实践教学理念和模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质,进而影响就业情况。目前用人单位对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主要仍是专科层次,大多数国有单位对本科教育的有效需求不足,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很多都不能立即适应职业的需求,往往需要经过半年以上的适应和摸索以后才能慢慢进入状态。因此,一方面旅游企业出现人才欠缺,另一方面却有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困难,转而从事其他行业。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度应用性,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高等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起步发展至今,已形成研究生、本科、专科的教育层次和普通高等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多层次并举的格局。此外,各种职业技能培训与资质认证教育成为旅游职业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从总体上看,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一直走的是外延扩张的发展道路,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作为旅游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仍然存在着这样的矛盾:

旅游企业对新进本科毕业生的整体满意度不高,突出表现为“理论与产业脱节”、“能力与行业脱节”;

另一方面,许多毕业生对与旅游企业提供的就业环境不甚满意,“梦想照进现实”之后对当初的专业选择普遍持有怀疑和后悔的情绪。这些现象集中反映了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与市场需求和市场预期存在现实差距;

随着全球范围内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产业以其就业容量较大、开发门槛较低、经济效益明显等特征而备受关注。而大众旅游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欧美等发达国家已针对本国的实际情况,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改革。我国一些高校也针对这一领域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分析和探索,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旅游高等教育的实际教学效果,但仍然未能从根本上实现“专业内涵对应产业发展,人才规格对接市场需求”。这些问题如不解决,不仅会抑制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创新精神的塑造,而且会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瓶颈因素。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强实践教学力度

国际知名旅游学院都十分注重实践教学。例如瑞士的洛桑酒店管理学校,十分重视实践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店校合一或者学校建在饭店中,是其办学的一大特点。在时间分配上,实习占整个教学时间的60%。该校被誉为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摇篮。澳大利亚国际旅馆学校十分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在三年共九个学期的学习期间,三个学期让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实习分为校内见习和校外实习,学生必须在旅游服务性行业工作520小时,由学生自行挑选自己适宜的岗位,管理性实习同样是520个小时。服务性实习和管理性实习结束后再完成研究论文。这些都是当代世界旅游教育成功的典范。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根据旅游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把实践教学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教学内容和市场需求直接联系。

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借鉴上述成功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目前旅游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该专业学生既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能具有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既能胜任旅游行业的基层工作,又能在管理性行业独当一面。做到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科研相结合,校内训练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专业与行业紧密联系,注重学生个人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力度。

2、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由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技能课四部分组成。以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2012级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课程模拟实验和课程模拟实训,共4门课程,64课时;二是集中性的实践教学,包括中短途专业实习2周,专业实习18周,毕业论文(设计)48学时。本专业学生必须修满170个学分方可毕业,其中集中性实践教学28学分,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项目8学分。国内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大致比例是公共课占17%,基础课约为31%,专业课约39%,实践课约13%。对于旅游业这样的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来说,实践课程的比例显得偏小。因此,有必要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探索性的调整,创建出旅游实践教学的新模式。为了充分利用时间,也不与其他的必修和必选课程相冲突,目前高校可以利用双休日和五一、十一黄金周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参加旅游活动实践,如去一些景点作导游、去旅行社带团。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在旅游活动的实践和参与的时间长短和表现,如所得奖金的多少、游客的满意度、用人单位的评价等,给予优、良、中、合格、不合格几个不同的等次,对于合格以上的情况折合成课时,一个完整的旅游活动参与过程的圆满完成记以相应的学分。规定大学四年时间必须完成这样的实践活动不少于4次,折合成学时不少于400学时(每天按8学时计算),记8学分。这样的实践活动学分不低于8学分,才可以毕业。这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观的树立,将大有帮助。

3、加强专业外语教学,培养涉外旅游服务能力

旅游管理专业涉外性强,一般的大学英语教材体系和模式适应不了对外旅游服务行业的要求,而且对外语的听说能力要求高,因此,有必要加强专业外语教学。目前,广西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分别在第五学期和第七学期开设了“旅游英语”和“英语视听说”,并且这两门课程都是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广泛使用实用性强的视、听、说内容,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对于旅游管理这个专业来说,外语听说和外语交谈能力相当重要,我们在大学四年的教育课程设置中,必须进一步加大专业英语和视听说英语的教学力度,让这类课程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不同形式开设在5 -6个不同的学期,给学生一种持续的专业外语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外语交谈能力,以适应当前迅速发展的出入境旅游的需要。

4、充实校内实训基地,培养创新能力

校内旅游实训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手段,主要进行模拟实验教学和仿真实训教学。目前,广西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拥有模拟导游实验室、客房实验室、中、西餐厅实验室、酒吧等实验室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能够完成模拟导游实训项目、中餐实训项目、西餐实训项目、调酒实训项目、客房实训项目和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训项目等。为了充分利用学校本身的资源,可以考虑利用本校的后勤集团的招待所和餐厅,与后勤集团共同创建客房管理体系和餐饮管理体系,成为真正的经营场所,让学生真正参与各项服务性和管理性工作,进行经营管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增强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5、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创业精神

校企合作教育是旅游专业进行实践性教学的极具活力的手段,而且可以实现校企双赢。进行校企合作教育,一是让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旅游公司的管理和运作,从而不断地用实践来充实教学;二是让学生参与旅游企业(饭店、旅行社和风景区等)运营管理服务的具体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岗位,开辟产、学、研相结合的新途径;三是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体系,聘请企事业专家和行业成功高级管理人才走向讲台,参与校内教学。其基本思路是: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学校侧重理论知识教学和外语等专业技能的教育,企业侧重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通过企业优秀管理人员和基层服务人员向学生介绍旅游企业员工的职业要求和在旅游企业中的成长过程提、旅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谋求发展的过程等,让学生懂得竞争的残酷、创业的艰辛和成功所必须付出的努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以广西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目前已与桂林阳朔西街外国语学校合作了4年,每年4月份旅游管理专业全体学生前往山清水秀的阳朔,开展为期一周的“英语模拟导游”实践活动,展现了旅游管理专业“旅行学习”实践教学模式的魅力;同时,还与南宁市中国旅行社广西分社、红林大酒店、南宁迪拜七星酒店以及上海至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在21世纪,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为适应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要,重视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进其存在的问题是大势所趋,只有立足旅游行业的特点和旅游管理专业性质,不断进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重实践、高素质、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龚 艳.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商业经济2009.10

篇5

[关键词]独立院校旅游管理教育机制

[作者简介]朱瑞雪(1976-),女,辽宁本溪人,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教务部副主任,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天津300384)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097-02

一、独立院校的含义和影响

1.独立院校的含义。独立院校是指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兴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这里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主要是指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作为申请者与社会团体,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进行的本科层次教育。

2.独立院校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建立“旅游管理”这一分支学科,设立之初主要是为酒店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开设这一专业的大多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内容以实务操作和服务技能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界开始意识到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旅游管理开始由单纯应用走向研究层次,进入本科教育阶段。独立院校同样进行本科教育,可是如果单纯追随普通一本、二本院校的教育方式,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必然会下降;如果仿照高职高专教育,虽然毕业时的就业竞争力得到提高,但是过于强调实践操作技能培养,而没有帮助学生掌握应有的系统学习能力和规划能力,在长远的发展中学生们仍然会丧失优势。

针对独立院校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这一影响,建立起与传统一本、二本学校不同的教育定位,依据学生的学习诉求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构建适合三本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机制,是帮助学生在未来发展中获得核心竞争优势的基础。

二、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性质,所以针对目前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这一问题,笔者从学生和用人单位两个角度进行了调查。

1.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现行教学机制的评价。参与本次调研的学生是我院旅游管理专业2006级学生,受访时他们已经完成了所有专业课程的学习,部分同学有实习经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实际有效问卷为175份。从问卷回答情况来看,封闭型问题回答情况较好,部分被调研对象没有完成开放型问题。调研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学生对专业课程组成的评价,二是学生对目前教学方式的评价。

调研数据显示,学生对于较多专业课程的设置是认可的,认为学习这些课程很重要,对自己今后工作有帮助作用。但是,仍然有部分课程不受学生欢迎,特别是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旅游财务管理,旅游调研方法等。不受学生欢迎的原因是:第一,这些课程难度较大;第二,学生认为参加工作时,这些课程教授的内容没有用武之地。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理解是比较片面的,关注的重点是有意思的课程或能够直接使用所学知识的课程。

根据学生对现行教学机制的评价,可以发现学生并不将课程体系设置和今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仅仅关注眼前的收益。笔者拟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调节,通过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和职业生涯引导机制来不断深化学生认识,提高学习自主性,实现解决这一问题的目的。

2.用人单位对现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机制的评价。本次调研所涉及的被调研对象均来自我院合作单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既有饭店、旅行社,也有景区景点和邮轮公司。用人单位对三本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机制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毕业后工作表现进行的,既有对学生语言能力、服务意识的好评,但同时存在较多的不满。用人单位认为,与经验丰富的从业者相比,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缺乏职业意识,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从学生到服务人员的角色转换比较缓慢;缺乏职业能力,比如服务操作技能、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知识结构不合理,具体体现在专业知识偏向理论。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帮助学生清晰认识旅游行业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是构建三本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机制所要完成的目标,学生激励机制和职业生涯引导机制的共同作用,将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三、旅游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机制设计

模块化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理论模块和操作模块,其作用在于提高独立学院学生实践能力,满足初期需求;同时加强学生的理论深度,着眼于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其中,理论模块主要包括理论素养和国际化视角两个部分;操作模块则包含语言技能、专业技能和服务技能三个部分。

1.理论素养。理论素养培养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第一,掌握本专业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熟悉国家有关旅游方面的方针、政策,初步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体实施体现在专业课的设置中;第二,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同时涉及工商管理的部分核心课程,使学生获取跨专业、跨学科的学习机会,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中;第三,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具有独立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具体体现在学生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的完成及参加相关竞赛中。

2.国际化视角。经济全球化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国公司、国际交流合作数量的增加对旅游管理国际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实施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针对本专业中一些专业课,采用双语授课方式进行;(2)通过参加国际培训培养优秀教师的国际化视角;(3)帮助学生争取海外实习机会;(4)与国际相关院校合作,协助学生完成更高阶段的国际学历教育。

3.语言技能。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一线服务过程中,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顾客直接接触,语言技能就成为旅游工作的核心技能之一。首先,需要强化在第一、第二学年的基础英语教学,特别是听说方面;其次,开展专业课的双语教育,通过一门语言作为媒介来达到掌握学科知识的目的,进而使学生了解多元文化;最后,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第二外语,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竞争力。

4.专业技能。专业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共同构成了旅游管理专业技能培训课程体系,其中专业课主要培养学生的旅游行业意识,懂得旅游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后续学习提供理论支持和基础保证;专业限选课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涉及旅游企业运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如酒店设施、餐饮、酒水、导游技巧等;专业任选课可以为学有余力同学进一步完善个人技能或发展个人专长提供帮助。

5.职业精神。旅游行业属于服务业,除了对学生服务技能的要求,还特别需要学生具备职业精神,即强烈的服务意识、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职业精神的培养除了理论讲授外,更多需要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是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激励机制设计

1.激励机制的构建原理。在学生激励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运作原理,包括公平性和适宜性。不公平的激励方式会使学生产生逆反或愤怒的情绪,而不适宜的激励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冷漠心理,都对激励作用的发挥产生消极影响。

2.激励机制的构建方式。对独立学院旅游管理学生的精神激励方式,应根据综合性激励模型的原理设计,即人的工作或学习绩效以及满意度会受到角色概念的影响。在学科教育之初,使学生清晰地理解旅游专业的本质特点,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构建学生自我精神激励体系。在学习过程中,依据旅游管理专业特点,科学设置目标,如学习目标与实践目标并重,利用公平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忠诚度,并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期望与结果的关系。在物质激励方面,除一般的奖学金设置外,加强校企合作,如允许旅游企业设立专业性的奖学金、助学金,以强化学生对专业企业的归属感,降低人才流失率。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独立学院模式使社会资源与高校资源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旅游管理专业则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关系,引入企业激励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和旅游企业架起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采用新的激励方式,一是实习成绩计入学年评优;二是旅游企业在学生实习中发现和选拔人才,优秀学生可以直接留在实习地点就业,并获得较高的职业起点;三是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以职业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生涯引导机制设计

1.职业生涯引导机制的构建。职业生涯引导机制的构建,是通过整个本科专业教育顺序的调整完成的。通常,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次序是“三年理论学习+半年酒店实习”,针对独立学院,建议开展“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循环模式,具体表现在三轮循环当中。

第一轮循环是学生在第一学年基础课学习后专业基础课学习前,利用暑假时间完成为期两周的认知实践。认知实践的主要方式是参观旅游企业,参加相关讲座,邀请部分本专业毕业生座谈,使学生对旅游企业的经营方式和人才需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其目的在于指导第二学年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

第二轮循环要求学生在进入到核心专业课的学习之前,必须完成一定工作小时的实践操作,主要安排在第二学年的暑假或课余完成,使学生充分理解理论对于实际操作的重要指导意义。

第三轮循环要求学生在实习基地完成半年左右的专业实践,安排在第三学年的暑假和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其目的是让学生依据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各自指导教师商议,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加深学生对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认识和对实践的感受,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由此融会贯通,深化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职业生涯引导机制的意义。通过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引导,使学生们能全面系统地了解旅游行业的经营运作情况,并掌握相关的操作与管理技能,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很快进入角色,平稳地实现由学校走向社会的人生转换。

本文依据独立学院的特点,提出了一些对三本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机制改进的建议。当然,教育机制的创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还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学生特点、学科发展的不断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

[参考文献]

[1]何建民.旅游管理教育与学科建设的国际经验与我国问题及发展设想[J].旅游科学,2006(20).

[2]何健伟.浅论我国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调适[J].高教探索,2003(3).

篇6

关键词: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3-0086-02

收稿日期:2013-09-23

基金项目:滨州学院实验技术研究项目(BZXYSYXM201219)

作者简介:方荣辉(197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硕士,从事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

一、培养应用型旅游管理创新人才的必要性

1.培养应用型旅游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指以全面传授更有价值的知识为基础,以促使知识深刻内化为关键,以激活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个性潜能发展为核心,以促进所有学生共有和特有的精神品质和谐形成与不断提高为目标。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正是着眼于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教会学生科学获取、研究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及手段,真正贯彻教学相长,鼓励探索精神,拓展思维空间,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他们更主动地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高素质。

2.培养应用型旅游创新人才是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个人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为了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主动参加学习与创新,并使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学习型社会是学习意识普遍化、学习行为社会化、学习目的创新化、个人学习终生化的社会。未来的受教育者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加以安排:一是学会学习,即掌握认识世界的手段;二是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的能力;三是学会共处,即能够与他人一道合作;四是学会生存,即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

3.培养应用型旅游创新人才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创新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普遍加强,迫切需要培养大量具有现代经济学理论知识、能面向国际市场、适应国际竞争、富于开拓精神的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二、应用型旅游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

1.重人文与社会科学。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卖的产品主要是服务,服务产品具有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不可贮存性和质量测评性等特点。旅游从业人员直接与消费者产生关系要求旅游从业人员除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能力以外,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社会科学知识尤为重要,甚至关系到旅游企业的成败。

2.重应用与实践。旅游专业从业人员服务对象是人,在服务中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服务讲究协作能力、公关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旅游管理专业应充分挖掘资源,创造条件,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旅游企业活动,保证学生能够有大段的时间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以充分适应旅游企业工作环境,提高职业能力。

3.重创新与能力。旅游人才一般应在“厚基础、宽口径”基本原则基础上进行培养,能力结构除了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应突出创新能力,具备创新性思维,能对旅游现象进行观察、分析、综合、评价,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应用型旅游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优化的四大方向

1.以市场需求导向为出发点,优化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将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及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针对其产业格局的变化和发展,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也呈现出新的诉求:高服务素质、强适应能力、有全局观、有敏锐性。过去的旅游人才培养往往仅强调实际操作的训练,以专业人才的培养为目标,通过对目前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的了解,以行业发展趋势和旅游企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将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转变为培养以知识储备为主体、以素质提高为指向、以能力突破为先导的面向“十二五”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2.以多层次全程化为闪光点,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在确立了培养高素养、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后,对课程设置模块进行转化式、多层次、多阶段、全程化改良,有利于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发展。首先是基础知识的转化式优化。在基础课程设置上,不能一味地偏重于理科或文科知识的学习,应适当加入工科的基础课程,解决旅游管理专业系统化思维欠缺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文科知识理科化、理科知识工科化,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合,从而提升知识集成能力。其次是素质模块的多层次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的素质可以包括:强健体质、高尚品质以及职业素养三个层面。充分借鉴国外旅游管理相关专业产学研结合的培养经验,将实践环节分布于每个学期、甚至每一门基础专业课,使学生学习完一门理论课程后,能够立刻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不仅仅实现了“学以致用”,对已学知识也起到巩固的作用。

3.以师生角色转换为着力点,优化培养教学方法体系。优化培养教学方法手段的教学方式往往以课堂为中心、以老师讲授为主,老师在讲台上言传身教扮演“演员”的角色,学生在讲台下扮演“观众”的角色,学生参与性不够、主动性不够、互动性不够,因而很难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实际上,以突出应用、讲究实战为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优化培养方法中,应该以转换师生角色为着力点,使师生间“演员与观众”的关系向“导演与演员”转化。

4.以教学质量提高为立足点,优化人才培养评估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评估,得力于人才培养评估体系构建的完善性,从而促进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使得学生克服市场存在的结构性差异,顺利适应动态的旅游人才市场需求,可以通过更新评估理念、完善评估要素及创新评估方法实现人才培养评估体系的优化。

四、应用型旅游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优化探析

(一)构建四阶段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以素质、能力、技能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构建“素质、能力、技能、学术”四阶段式课程体系。第一学年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第二学年开设的课程目的在于打造学生的专业素质及专业能力;第三学年开设的课程重在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第四学年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及毕业答辩等培养学生的学术水平。通过四年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从业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得以提升。

(二)优化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应用性人才

1.注重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因此教学环节中应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在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及自我学习能力。主要由课堂参与、独立作业、小组作业、外出考察、毕业论文组成。开设带有研究性质的实验课,将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纳入某项课程的研究之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旅游活动深层次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归纳、综合的研究能力。

2.重视英语口语交流和和计算机能力培养。开设各类英语口语课,如基础英语口语、专业英语口语等课程,以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另外,鼓励学生经常到学校“英语角”锻炼和提高口语。在《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旅游软件设计》等课程中注重实践环节,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3.多引入探讨式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学方法从单一的课堂讲授向多样化的互动式、参与式教学发展。使用案例讨论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和参与精神;运用电子教学、多媒体教学和实地教学,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实务感;引入角色模拟教学法,可引导学生在特定环境下进行角色体验,增强对知识的领悟和运用;采用专题研讨教学法,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学术探索精神[6]。

4.重视校内外实践基地。校内外实践基地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能力培养不只是操作技能或者动手能力的培养,还包括知识的应用、技能的掌握、经验的积累、职业意识、习惯态度的养成与职业创新等。

(三)建立导师制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有很多实际问题愿意和老师沟通的现实,应抓紧建立导师制,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等问题进行引导,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的对策,进行学生与导师的情感体验互动和思维模式互动,真正为学生“解惑”。

(四)重视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

目前很多院校现有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是从相关学科通过一定的短期培训或自学方式转入本专业的,所学知识不系统,再加上没有从事过实际旅游工作,很难胜任他们所承担的课程教学任务,更谈不上承担大型的科研任务,必将影响到毕业论文质量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要求旅游院校推行“双师制”,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其次,旅游院校也可以从旅游企业中选聘兼职教师,增加专业课“现场教学”的学时比例,从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衔接;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听说能力和应用能力,突出外向性特色。

参考文献:

[1] 舒惠芳,石强.英国旅游管理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7,(5):29-30.

[2] 翁鸣鸣.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79-181.

[3] 李伟丽.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南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

(9):84-86.

[4] 焦爱丽.中国旅游高等教育模式化研究——基于旅游产业与旅游高等教育的互动关系[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篇7

论文关键词:旅游管理;人文素质;培养;措施

论文摘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成为了热门专业, 但在人才培养实践中的某些方面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教育。通过分析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因, 指出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提出了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途径和措施。

旅游业是应用性、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其服务性质、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决定了它是一项人文内涵丰富的文化事业。这要求旅游行业所有的从业人员,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外,还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尤其是相应的人文素质。因此,加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在旅游人才培养急剧增加的过程中, 高职旅游专业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正成为21 世纪旅游发展中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 但外延发展过快, 影响内涵建设, 部分高职院校在条件并不具备的情况下抢生源、抢市场, 导致教学思想、师资力量、教材设备、实践基地等建设严重滞后,教学的各个环节也无法精细化, 使得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遭到忽视,出现了我们高职旅游专业人才水平面临着良莠不齐, 特别是人文素质明显偏低的的窘况。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内涵

人文素质通常是指掌握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表现出的一些内在修养及其外在特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丰富的人文知识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优良的知识结构必需之要素,是其人文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人文知识,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把握旅游文化的内涵,才能真正从人类自身需要的角度去理解旅游业、发展旅游业。

2.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泛指一个人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内在支撑,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层面,具有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惟有具有人文精神,我们的学生才会拥有充实的精神世界,才懂得如何热爱旅游事业,关心旅游者,才能引导旅游者并与之一起,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人文行为

一个人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体悟,唤起对人的生命本身带有终极性质的追问,养成崇高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这种内在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体现在外在的行为上即是人文行为。如果说人文知识是一个人具有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的内在养成和精神追求,那么人文行为则是表现在一个人的具体行动和实践上。人文知识的内化即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外化便是人文行为。我们学生的人文行为应表现在:他的知识是丰富的,他的心胸是宽广的,他的举止是文雅的,他的行为是勇敢的,他懂得如何善待旅游者,善待社会和大自然。

二、高职旅游专业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因

1.高职旅游专业教育中存在着过分突出“职业属性”而忽视人文素质的现象令人堪忧, 人文科学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亟待加强。对人才素质评估体系的不合理, 对学校教育质量和人才评估以定量化的方式为主, 忽视了塑造和评估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情怀, 削弱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

2.教学内容不够科学合理, 教学方法方式单一。高职教育针对的是较高层次的社会实际应用性职位岗位, 这种教育的针对性,决定着它的市场导向性。而市场经济讲求的时间观念和效益意识, 注重实用主义。因此许多用人单位对人才效益的发挥具有急切企求心理, 即希望上岗者能立竿见影的发挥作用。为了迎合市场的这种需求, 职业教育中教与学双方面都出现了功利主义泛滥的现象。人文传统被淡化, 人文教育被削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偏重于学生技能的训练, 没有有效地把科学知识中的人文因素挖掘并整合起来,没有对学生的教育形成整体人文气氛。

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等非功利的知识缺乏兴趣, 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知之甚少, 对世界文化了解不够, 缺乏历史的观念、民族的认同感和广阔的胸怀。那些可直接、快速产生“效益”的知识才受到广泛重视。不少总是以“有用” ( 实用并直接有用) 为标准。“有用”则选、则学。

4.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由于过分突出“职业属性”因而忽视人文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忽视人文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造教育力量的不足, 教学水平不高, 直接后果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限的人文课程教学效果不佳。上述现象使得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重点过于集中在某些知识和技能方面, 而忽视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正因如此, 造成了向社会输送的人才人文素质欠缺, 服务质量不高的后果。

三、人文素质教育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以人为本”,这是教育的核心理念。所谓人文素质,就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促使学生内化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它是以培养学生优良人文精神为使命的教育类型,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不是专业教育,而是专门教育;不是职业教育,而是职责教育;不是成人教育,而是成才教育。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向

进入21世纪后,许多国家都认识到,在追求技术文明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人类传统美德和优秀价值观念同样极为重要。因此,在调整课程结构的改革中,许多国家再次注重对未来社会公民道德、情操和品行的培养,通过伦理、哲学、文学、历史、经济、美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教育,强调认识和汲取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以民族的、健康向上的文学、音乐、传统文化丰富和充实现代学校课程,以陶冶情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显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目前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向。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育措施

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建立学生人文素质评估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应转变传统观念,实行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并建立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估体系,完善对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思想道德、社会活动参与等多方面的考核指标。将定性指标与定量评分相结合,追踪考证,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

2.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人文修养水平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示范作用和榜样力量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文教育应高度重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专业课程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课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掘专业学科中的人文、历史背景,在专业教育中贯彻人文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教育。

3.拓宽教育内容和形式,正确处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要结合当地的人文、自然资源环境及社会环境,灵活变动或补充教学内容。因此,学校应当把当地的人文资源、人文资源的开发现状以及社会环境等知识纳入正常教学之中,尽量提高学生对当地旅游资源的认识和了解,最大限度地把旅游专业教学活动与当地的人文自然资源、旅游业实际联系起来。并将人文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当中去,使二者做到有机结合。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人文氛围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起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这需要我们以现代化的观念去引导,以物质化的环境去美化,以经典性的活动去演绎,以科学性的制度去维护。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环境和传统的熏陶中,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5.实行校企联合,强化旅游管理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增强自身的人文素质

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既需要学生掌握必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也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的旅游业务组织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充分重视与行业组织之间的联系,主动与企业沟通,加强交流,促进校企合作。使学生都能够拥有实践理论、展示才华、完善知识结构,尤其是进一步认识和体验旅游业人文内涵的平台,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成才,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文素质。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出适应现代旅游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我们必须不断地探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努力提升我国旅游服务的质量,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 ] 屈曙光. 高职旅游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8, (6).

[2]李伟丽.导游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12).

篇8

关键词:旅游管理;人文素质;培养;措施

旅游业是应用性、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其服务性质、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决定了它是一项人文内涵丰富的文化事业。这要求旅游行业所有的从业人员,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外,还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尤其是相应的人文素质。因此,加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在旅游人才培养急剧增加的过程中, 高职旅游专业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正成为21 世纪旅游发展中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 但外延发展过快, 影响内涵建设, 部分高职院校在条件并不具备的情况下抢生源、抢市场, 导致教学思想、师资力量、教材设备、实践基地等建设严重滞后,教学的各个环节也无法精细化, 使得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遭到忽视,出现了我们高职旅游专业人才水平面临着良莠不齐, 特别是人文素质明显偏低的的窘况。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内涵

人文素质通常是指掌握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表现出的一些内在修养及其外在特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丰富的人文知识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优良的知识结构必需之要素,是其人文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人文知识,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把握旅游文化的内涵,才能真正从人类自身需要的角度去理解旅游业、发展旅游业。

2.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泛指一个人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内在支撑,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层面,具有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惟有具有人文精神,我们的学生才会拥有充实的精神世界,才懂得如何热爱旅游事业,关心旅游者,才能引导旅游者并与之一起,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人文行为

一个人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体悟,唤起对人的生命本身带有终极性质的追问,养成崇高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这种内在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体现在外在的行为上即是人文行为。如果说人文知识是一个人具有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的内在养成和精神追求,那么人文行为则是表现在一个人的具体行动和实践上。人文知识的内化即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外化便是人文行为。我们学生的人文行为应表现在:他的知识是丰富的,他的心胸是宽广的,他的举止是文雅的,他的行为是勇敢的,他懂得如何善待旅游者,善待社会和大自然。

二、高职旅游专业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因

1.高职旅游专业教育中存在着过分突出“职业属性”而忽视人文素质的现象令人堪忧, 人文科学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亟待加强。对人才素质评估体系的不合理, 对学校教育质量和人才评估以定量化的方式为主, 忽视了塑造和评估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情怀, 削弱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

2.教学内容不够科学合理, 教学方法方式单一。高职教育针对的是较高层次的社会实际应用性职位岗位, 这种教育的针对性,决定着它的市场导向性。而市场经济讲求的时间观念和效益意识, 注重实用主义。因此许多用人单位对人才效益的发挥具有急切企求心理, 即希望上岗者能立竿见影的发挥作用。为了迎合市场的这种需求, 职业教育中教与学双方面都出现了功利主义泛滥的现象。人文传统被淡化, 人文教育被削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偏重于学生技能的训练, 没有有效地把科学知识中的人文因素挖掘并整合起来,没有对学生的教育形成整体人文气氛。

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等非功利的知识缺乏兴趣, 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知之甚少, 对世界文化了解不够, 缺乏历史的观念、民族的认同感和广阔的胸怀。那些可直接、快速产生“效益”的知识才受到广泛重视。不少总是以“有用” ( 实用并直接有用) 为标准。“有用”则选、则学。

4.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由于过分突出“职业属性”因而忽视人文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忽视人文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造教育力量的不足, 教学水平不高, 直接后果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限的人文课程教学效果不佳。上述现象使得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重点过于集中在某些知识和技能方面, 而忽视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正因如此, 造成了向社会输送的人才人文素质欠缺, 服务质量不高的后果。

三、人文素质教育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以人为本”,这是教育的核心理念。所谓人文素质,就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促使学生内化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它是以培养学生优良人文精神为使命的教育类型,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不是专业教育,而是专门教育;不是职业教育,而是职责教育;不是成人教育,而是成才教育。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向

进入21世纪后,许多国家都认识到,在追求技术文明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人类传统美德和优秀价值观念同样极为重要。因此,在调整课程结构的改革中,许多国家再次注重对未来社会公民道德、情操和品行的培养,通过伦理、哲学、文学、历史、经济、美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教育,强调认识和汲取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以民族的、健康向上的文学、音乐、传统文化丰富和充实现代学校课程,以陶冶情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显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目前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向。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育措施

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建立学生人文素质评估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应转变传统观念,实行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并建立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估体系,完善对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思想道德、社会活动参与等多方面的考核指标。将定性指标与定量评分相结合,追踪考证,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

2.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人文修养水平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示范作用和榜样力量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文教育应高度重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专业课程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课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掘专业学科中的人文、历史背景,在专业教育中贯彻人文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教育。

3.拓宽教育内容和形式,正确处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要结合当地的人文、自然资源环境及社会环境,灵活变动或补充教学内容。因此,学校应当把当地的人文资源、人文资源的开发现状以及社会环境等知识纳入正常教学之中,尽量提高学生对当地旅游资源的认识和了解,最大限度地把旅游专业教学活动与当地的人文自然资源、旅游业实际联系起来。并将人文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当中去,使二者做到有机结合。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人文氛围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起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这需要我们以现代化的观念去引导,以物质化的环境去美化,以经典性的活动去演绎,以科学性的制度去维护。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环境和传统的熏陶中,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5.实行校企联合,强化旅游管理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增强自身的人文素质

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既需要学生掌握必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也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的旅游业务组织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充分重视与行业组织之间的联系,主动与企业沟通,加强交流,促进校企合作。使学生都能够拥有实践理论、展示才华、完善知识结构,尤其是进一步认识和体验旅游业人文内涵的平台,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成才,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文素质。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出适应现代旅游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我们必须不断地探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努力提升我国旅游服务的质量,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 ] 屈曙光. 高职旅游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8, (6).

[2]李伟丽.导游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12).

篇9

关键词:旅游管理;人文素质;培养;措施

旅游业是应用性、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其服务性质、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决定了它是一项人文内涵丰富的文化事业。这要求旅游行业所有的从业人员,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外,还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尤其是相应的人文素质。因此,加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在旅游人才培养急剧增加的过程中, 高职旅游专业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正成为21 世纪旅游发展中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 但外延发展过快, 影响内涵建设, 部分高职院校在条件并不具备的情况下抢生源、抢市场, 导致教学思想、师资力量、教材设备、实践基地等建设严重滞后,教学的各个环节也无法精细化, 使得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遭到忽视,出现了我们高职旅游专业人才水平面临着良莠不齐, 特别是人文素质明显偏低的的窘况。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内涵

人文素质通常是指掌握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表现出的一些内在修养及其外在特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相对应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丰富的人文知识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优良的知识结构必需之要素,是其人文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人文知识,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把握旅游文化的内涵,才能真正从人类自身需要的角度去理解旅游业、发展旅游业。

2.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泛指一个人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内在支撑,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层面,具有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惟有具有人文精神,我们的学生才会拥有充实的精神世界,才懂得如何热爱旅游事业,关心旅游者,才能引导旅游者并与之一起,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人文行为

一个人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体悟,唤起对人的生命本身带有终极性质的追问,养成崇高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这种内在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体现在外在的行为上即是人文行为。如果说人文知识是一个人具有人文素养的前提和基础,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的内在养成和精神追求,那么人文行为则是表现在一个人的具体行动和实践上。人文知识的内化即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外化便是人文行为。我们学生的人文行为应表现在:他的知识是丰富的,他的心胸是宽广的,他的举止是文雅的,他的行为是勇敢的,他懂得如何善待旅游者,善待社会和大自然。

二、高职旅游专业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因

1.高职旅游专业教育中存在着过分突出“职业属性”而忽视人文素质的现象令人堪忧, 人文科学教育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亟待加强。对人才素质评估体系的不合理, 对学校教育质量和人才评估以定量化的方式为主, 忽视了塑造和评估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情怀, 削弱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

2.教学内容不够科学合理, 教学方法方式单一。高职教育针对的是较高层次的社会实际应用性职位岗位, 这种教育的针对性,决定着它的市场导向性。而市场经济讲求的时间观念和效益意识, 注重实用主义。因此许多用人单位对人才效益的发挥具有急切企求心理, 即希望上岗者能立竿见影的发挥作用。为了迎合市场的这种需求, 职业教育中教与学双方面都出现了功利主义泛滥的现象。人文传统被淡化, 人文教育被削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偏重于学生技能的训练, 没有有效地把科学知识中的人文因素挖掘并整合起来,没有对学生的教育形成整体人文气氛。

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等非功利的知识缺乏兴趣, 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知之甚少, 对世界文化了解不够, 缺乏历史的观念、民族的认同感和广阔的胸怀。那些可直接、快速产生“效益”的知识才受到广泛重视。不少总是以“有用” ( 实用并直接有用) 为标准。“有用”则选、则学。

4.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由于过分突出“职业属性”因而忽视人文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忽视人文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造教育力量的不足, 教学水平不高, 直接后果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限的人文课程教学效果不佳。上述现象使得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重点过于集中在某些知识和技能方面, 而忽视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正因如此, 造成了向社会输送的人才人文素质欠缺, 服务质量不高的后果。

三、人文素质教育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人文素质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教育以人为本”,这是教育的核心理念。所谓人文素质,就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促使学生内化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它是以培养学生优良人文精神为使命的教育类型,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不是专业教育,而是专门教育;不是职业教育,而是职责教育;不是成人教育,而是成才教育。

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向

进入21世纪后,许多国家都认识到,在追求技术文明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人类传统美德和优秀价值观念同样极为重要。因此,在调整课程结构的改革中,许多国家再次注重对未来社会公民道德、情操和品行的培养,通过伦理、哲学、文学、历史、经济、美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教育,强调认识和汲取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以民族的、健康向上的文学、音乐、传统文化丰富和充实现代学校课程,以陶冶情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显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目前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向。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教育措施

1.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建立学生人文素质评估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应转变传统观念,实行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并建立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估体系,完善对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思想道德、社会活动参与等多方面的考核指标。将定性指标与定量评分相结合,追踪考证,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

2.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人文修养水平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示范作用和榜样力量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文教育应高度重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专业课程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课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充分发掘专业学科中的人文、历史背景,在专业教育中贯彻人文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教育。

3.拓宽教育内容和形式,正确处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要结合当地的人文、自然资源环境及社会环境,灵活变动或补充教学内容。因此,学校应当把当地的人文资源、人文资源的开发现状以及社会环境等知识纳入正常教学之中,尽量提高学生对当地旅游资源的认识和了解,最大限度地把旅游专业教学活动与当地的人文自然资源、旅游业实际联系起来。并将人文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当中去,使二者做到有机结合。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人文氛围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起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这需要我们以现代化的观念去引导,以物质化的环境去美化,以经典性的活动去演绎,以科学性的制度去维护。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环境和传统的熏陶中,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5.实行校企联合,强化旅游管理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增强自身的人文素质

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既需要学生掌握必需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也需要学生具有相应的旅游业务组织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充分重视与行业组织之间的联系,主动与企业沟通,加强交流,促进校企合作。使学生都能够拥有实践理论、展示才华、完善知识结构,尤其是进一步认识和体验旅游业人文内涵的平台,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成才,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文素质。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出适应现代旅游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我们必须不断地探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努力提升我国旅游服务的质量,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 ] 屈曙光. 高职旅游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8, (6).

[2]李伟丽.导游素质教育于课堂教学[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12).

篇10

关键词:旅游职业教育;需求导向;专业设置与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0-0020-03

一、 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状况

旅游行业的大发展为我国旅游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发展动力。2014年全国招收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565所,招收旅游管理类高职高专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1068所,有147所院校既招收本科专业,也招收专科专业。全国招收旅游管理类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933所。

(一)本科教育

2014年本科旅游管理类专业全国共招生53386人,毕业45353人,在校生201161人。旅游本科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旅游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但同时看到,当前我国旅游管理本科教育过分强调学科本位或学术化倾向,旅游教育中本科教育“理论化”的状况较为严重,导致人才规格单一,毕业生行业认同度低。推进应用型本科建设为旅游本科教育发展提供了发展契机。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应用型大学,不仅是地方本科院校的现实选择,也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必然,学术导向的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亟需改革。

(二)高职高专教育

2014年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全国共招11.08万人,毕业生13.46万人,在校生35.40万人。目前,在全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入开展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大背景下,我国旅游高职院校在加强院校合作、国际合作、校企深度融合,推进现代学徒制、“以赛促学”实践教学机制建设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展。纵向贯通的现代职教体系构建为中国旅游高职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三)中职教育

2014年中职旅游管理类专业全国共招生12.30万人,毕业10.88万人,在校31.87万人。旅游中等职业教育为旅游行业提供了大批实践性、技能型旅游应用人才。中职院校为培养旅游业的中、高级服务人才以及初、中级管理人才作出了贡献,培养人才层次更加多元,中高、中本贯通模式正快速推进;院校硬件设施、实训条件、师资队伍均有所增强。

二、旅游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课题组在对82家旅游企业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所获信息进行总结梳理,得出目前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培养的要求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旅游企业需要具备综合职业素养的旅游人才

通过调研,旅游企业认为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挑战精神、企业忠诚度、脚踏实地、积极乐观、抗压能力、学习适应能力等都是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素质,其中,敬业精神、脚踏实地被认为是企业员工最应该具备的素质。

(二)旅游企业需要具有良好融合能力的旅游行业人才

旅游企业对人才的各项社会能力普遍比较重视。通过调研了解,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语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是企业最为重视的能力。

(三)旅游企业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实践经验的旅游行业人才

调研显示,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社会实践和实习经历”和“专业知识技能”。同时,绝大部分的旅游企业都希望所用人才不但能掌握专业知识技能,而且其专业知识技能已得到应用与实践,希望新员工“上手快、留得住”。

三、旅游院校专业设置与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研和比较,我国旅游院校专业设置与建设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对接不够

部分旅游院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对旅游行业人才需求趋势缺乏应有的调研,而是仅仅依靠现有的学科专业师资结构来进行专业设置,所设专业严重与旅游行业人才市场需求相脱节,缺乏可持续发展,导致专业越来越难办下去。

(二)专业设置缺乏整体规划

部分旅游院校对专业发展规划不够科学完善,哪个专业热门就设置哪个专业,短期行为较为明显,只求一时适应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忽视长期发展要求。

(三)专业培养目标与方向定位不够明确

相当部分旅游院校对专业培养目标把握不准,缺乏对旅游业态及其职业岗位调研分析和科学论证,致使专业方向模棱两可,培养对象层次出现结构性失衡,培养出的学生与旅游从业人员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四)专业培养方式缺乏行业参与和特色

大部分旅游专业脱胎于传统学科专业,专业背景具有浓厚的学科性,在培养方式与课程设置上,缺乏与旅游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导致培养模式单一,专业缺乏特色。

旅游职业教育:需求导向的专业设置与建设思考

(五)专业办学条件缺乏应有的保障

部分旅游院校师资力量、实验实训条件、实习基地、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办学条件与教学资源保障,整体上满足不了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造成毕业生结构性过剩和大量教育与社会资源浪费。

四、旅游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对策建议

(一)做好专业设置规划,优化专业布局结构

1.优化专业类型结构

按照旅游行业发展和不同业态人才需求情况,旅游院校在专业设置规划中,除了把酒店与餐饮管理、旅行社与景区管理、会展管理等三个大类专业作为重点专业进行设置和布局外,同时结合旅游新业态、新产品的需求,增设适应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专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布局结构。

2.优化专业层次结构

按照旅游人才需求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旅游院校结合人才培养定位,科学合理设置不同层次的旅游专业。同时,结合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旅游院校积极开展合作办学探索与实践,推进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管理等专业的中高贯通、中本贯通、专本衔接、本硕衔接等试点改革,构建从中职、高职、本科到研究生教育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

3.优化专业招生规模结构

按照旅游行业发展对人才层次的需求,适当控制学术性硕士招生规模,扩大旅游管理专业硕士规模,科学合理调整学术性硕士与专业硕士、硕士与博士招生规模结构,满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大力发展本科教育,扩大本科层次招生规模,满足旅游行业人才层次整体提升的需要。适度控制专科层次招生规模,保证旅游行业基层人才的基本需求。保持中职生现有招生规模,满足区域旅游行业一线服务人员的基本需要。

4.优化专业设置区域结构

按照行业发展布局,旅游院校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重点与旅游资源特色,科学设置旅游专业。

(二)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同步推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办出专业特色

旅游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旅游院校要以服务旅游产业发展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为导向,明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科学合理布局专业结构。

2.完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院校应坚持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积极探索办学治理结构改革与创新,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搭建平台与提供保障;同时,针对旅游专业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与要求,实现全真教学环境,推行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强化实习实训考核评价等,构建校企合作育人机制。

3.对接旅游职业标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旅游院校应积极开展旅游企业调研,针对不同业态和企业,开展旅游职业分类研究,并结合不同职业岗位(群),展开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能力分析,适应旅游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4.打造“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满足应用型专业人才需要

旅游院校应结合旅游专业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与特点,重视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结合不同旅游院校要求与需要,建立和完善旅游专业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健全分类指导、分类管理的教师绩效考评体系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制度。

5.加快推进信息化,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专业人才

旅游院校要把信息化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和数字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同时,加强对旅游专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以适应旅游专业教学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6.重视职业养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精神与就业能力

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是旅游专业学生从事旅游工作的必备条件,旅游院校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来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的培养。

7.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打造中国旅游教育品牌

旅游院校要完善中外合作机制,积极引进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按照国际标准培养适应中外旅游企业需要的国际化人才;同时,也要积极通过开展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

8.加强专业评估,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旅游院校应结合专业建设要求,通过人才需求调研、内涵建设、质量监控与评价、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等方式,加强专业内部评估,适时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建立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三)发挥政府和企业在旅游院校专业设置的作用与影响

1.通过政府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推进旅游院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

政府可以根据旅游行业发展要求,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旅游院校给予宏观上指导,引导旅游院校正确定位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向,加强专业结构布局优化,有效配置经费投入,重点支持符合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需要的专业领域,切实解决专业设置盲目无序和专业同质化现象。

2.通过产教融合,激发企业参与院校人才培养内在动力

旅游院校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旅游企业应积极主动与旅游院校开展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理事会、职教集团和专业合作委员会等形式,建立建全校企合作机制,实现产教融合,可以有效地把企业市场周期性和院校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结合起来,满足旅游企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绪光.新加坡职业教育对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3(9).

[2]李莉,周江林.旅游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之思考――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旅游学刊,2009(8).

篇11

进入大众旅游代,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是人才的竞争,是职业素养的竞争。职业素养是人们在职业活动和职业教育中形成和表现出来了综合素质,是职业的内在规范和要求,促进人们在职业中全面可持续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主要由旅游职业意识、旅游职业行为习惯、旅游职业知识和旅游职业能力四部分构成。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的提升,对于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更好地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方面,职业素养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职业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实现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就业创业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身心素质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物质载体和精神基础,职业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基于此,我们应从以下四方面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一、加强学生敬业爱业的思想教育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应坚持教育学生要努力践行“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的旅游业核心价值观。“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的旅游业核心观是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旅游业核心价值取向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和完善了现代旅游服务业核心标准,也是促进旅游从业人员努力工作、奋发有为的精神动力。

我国旅游业步入平稳较快发展时期,入境旅游市场平稳回升。2015年,入境旅游人数1.34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收入1136.5亿美元,我国已成为全球主要的旅游目的地。由于文化教育、民族、风俗习惯、的不同,入境旅游者很想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和建设成就,这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扮演中国文化的解读者角色,向世界人民展示我国的国民形象。旅游从业人员要向入境旅游者宣传和介绍中国文化,必须牢固树立“爱国”意识。

旅游业服务的对象就是游客,游客是旅游从业人员的衣食父母,游客与旅游从业人员存在着休戚与共的关系。这就要求旅游人员树立“游客为本”思想,始终把游客的利益放在首位。全身心地为游客服务,游客就会获得更多美的享受,真正感受到旅游从业人员的关心和服务,从而在游客的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印象,同时也把旅游目的地良好形象树立起来了。

加强学生的爱岗敬业教育,就要教育学生诚实守信,塑造“至诚”形象,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玩得开心快乐,明白消费、放心消费。塑造“至诚”形象,要求学生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理念,始终把游客放在第一位,在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在对游客的关爱中创造价值。同时,塑造“至诚形象”,还必须要有创品牌意识,金杯、银杯都不如游客的口碑,每个旅游从业人员都要注重创品牌,树形象,砸了品牌,损坏了形象,不仅砸了市场,也砸了自己的饭碗。

二、强化学生旅游职业素养,敬业精神的教育

进入全域旅游时代,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应用型旅游人才。但是现实却存在旅游人才供需错位的矛盾,一方面许多旅游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旅游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制约全省旅游长远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人才严重缺乏,旅游服务工作,难以得到大学毕业生的青睐,即使进了旅游企业工作也是不安心。尤其是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对酒店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自己是本科毕业生,应该从事酒店和管理工作,就业岗位应该是管理层,一线服务员应该是专科生,甚至更低层次人所做的事件,对基层工作岗位不屑一顾,认为做基层服务员是大材小用,埋没人才,从而导致学生进入酒店工作后跳槽现象异常严重。据权威统计,每年至少有80%大学毕业生面临转行。

为此高等院校应站在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度,始终不渝的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的教育。

首先,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职业都是为社会服务,为大大众服务的,只有立足于自己的工作岗位,踏踏实实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一定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

其次,要从小事做起,从日常平凡的工作做起,不能好高骛远。这正如老子所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为其大”。就拿当前众多毕业生眼望的金融业来说,很多大学生不也是从当银行柜员等基层做起,数别人的钞票难道就比酒店工作高档吗?

第三,进入全域旅游时代,旅游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行业就业前景广阔,旅游专业毕业生应从实际出发,从基层工作岗位出发,抛弃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与想象,沉下心来做事,一定能够在旅游行业做自己的一片天地。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培养自己的敬业精神,就会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第四,鼓励教育学生注重旅游职业的生涯规划。高校要经常聘请省内外著名旅游企业家、旅游从业人员、优秀老员工进校以身示教,安排同学们到本地著名旅游企业参观发展史,拜访老员工,与老员工屈膝交谈,用优秀老员工的事迹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从他们的职业生涯中看到希望、看到发展、看到未来。

三、对旅游专业学生要进行四个能力的提高教育

(一)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辨别能力

由于生活背景、教育程度和思想素质的不同,旅游从业人员之间的差异较大,参差不齐。而且,由于家族的背景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旅游从业人员对金钱、物质、人事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其中也不乏不明是非的员工。因此,对于刚参加工作的学生来说,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不要受老员工的影响,出现站队伍、分帮派随大流,搞破坏、说坏话、占便宜等不良风气,否则会可能影响学生的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不利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

大学生提高辨别能力,就是要有自己是非观和价值观,能判断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话能说,哪些不能说。提高辨别能力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学旅游企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和考虑自己的言行,用管理者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免疫力

免疫力是指机体抵抗外来侵袭,维护体内环境稳定性的能力。旅游从业人员的免疫力,是指旅游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遇到游客的指责,刁难等情况,被同事误解了,受委屈了,要有良好的心态,能够用平常心对待生活和工作,保质保量完成自己的工作。在旅游行业,由于大学想问题和做事情的角度、高度不同,尤其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游客,语言沟通有一定的障碍,再加上信息的不对称,沟通技巧欠缺,往往会出现“误解”、“委屈”等情况,如果没有良好的免疫力,很多人不能经受住这种冤枉,就会导致工作带着阴影,影响工作效果。

提高免疫力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把这些误解、委屈当成工作过程的小插曲,合理的或者叫锻炼,不合理的当作磨炼;另一方面,站在对方的角度,以对方的责任换位思考,相信误解和委屈总会会消除的,只有把工作做好了,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忍耐力

忍耐力是指忍受疼痛和苦难的能力,旅游从业人员在没有机会时,应不急躁,不浮躁,静得下来继续积累,并在学习、工作中等待机会,把握机会。有的学生在短期时间内工作积极,深得游客赞扬,同事们反映也很不错,就产生要加工资,要提拔等之欲望,当这些欲望未得到满足时,就产生不安心甚至萌生跳槽换单位等想法和举动。结果适得其反,造成不良后果。

提高忍耐力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在隐忍中坚持的人才是有成就的人;另一方面,要明白做什么事情不能一蹴而就,要有一个过程,学精一门,比什么都似懂非懂要好得多。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要学会在忍耐中发展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技能。同时,积极向外拓展,多向老员工、前辈们虚心请教,学习前辈们如何在隐忍中一如既往严格要求自己,如何在隐忍中提高水平。

(四)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就是在实习、工作中跳出原在校对学习的认识,真正融入旅游企业的学习,工作氛围,掌握企业工作中的学习技巧。

篇12

关键词:高校旅游管理;服务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

前言

我国的经济在飞速地发展,旅游业可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后,无论是我国的旅游业,还是旅游的教育事业,经济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规模[1].但是,因为发展高校旅游的时间还比较短,还没有健全的管理体制,旅游教学在培养目标还存在着不明确,深入的素质教育还比较欠缺,没有灵活的教育模式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高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在规模效益上还比较缺乏,从而致使旅游的教育水平也比较低.

1高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1.1知识层面具有差距

对于当前的高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而言,与实际的旅游工作有比较低的相关度.针对旅游类专业而言,从当前来看,教学内容以及设定的课程都存在着一些相关问题,对于设定的课程,既没有结合旅游产业升级,也没有根据产业的发展需要进行设计,前瞻性和灵活性都比较欠缺,课程体系也缺少完整性,致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很不合理[1].教学的内容还是偏向于传统的理论化,没有将主题课程进行突出,无论是教学的内容,还是设定的主要课程都与实际需要相差很大.学生的知识欠缺,导游证考取的比例也很低,语言的表达能力严重地缺乏.

1.2技能层面存在的距离

旅游行为的工作综合性比较强,各个方面都能涵盖到里面,与旅游企业的业务互动也比较多,不但突况比较多,还有专业性和繁琐性的特征,给旅游专业的人才,在能力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刚毕业的高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学生,没有充分的专业技能,工作经验也比较欠缺,很难适应实际工作和企业的环境,在真正的岗位独立进行操作,还比较困难,企业也不会将工作单独让学生去完成.1.3人文素质层面的距离高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具有将旅游业高素质技能人才进行培养的重要职责,不但对旅游产业的素质进行了决定,对发展旅游业也有一定的影响.从当前来看,对于培养学生方面,大部分高校重视的是对学生专业技能和知识理论的培养,目标注重的都是技能方面,将人文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在知识结构方面,学生比较单一,无论是文化厚重感,还是人文素质,都比较缺乏,对于职业的认知度,很多毕业生认识欠缺,致使离职率很高,跳槽的状况也经常出现,企业认为是学生没有诚信和敬业精神.学生毕业后,工作的潜能和后劲都欠缺,在进行交际方面,合作和语言能力以及创新发展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3].

2高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缺失的问题

2.1素质教育和职业素养的内涵

现阶段,我国教学事业的主要内容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和人的发展实际的需要,借助环境和遗传的影响,将个体实践及认识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调动起来,将提升个体基本的综合素质得以促进.素质教育是将综合人才进行培养,不是单一地将某种专业人才进行培养,将人的物质和心理,以及价值和精神等都能够得到有效地培养.职业素养就是在职业的规范内进行要求及规范,是在职业的过程中,将人的综合品质表现出来.职业素养不只包括职业技能和行为,还包括职业意识和作风等[4].对于现代的旅游教育来说,既要对学生素质教育进行重视,也要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进行重视,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地提升,从而使高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人才得到有效地培养.

2.2高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缺失的问题

1.目标培养不明确,层次定位模糊服务行业重要的产业就是旅游业,将旅游服务工作做好,是服务行业非常主要的一个环节,无论对发展旅游业,还是发展经济,都能够适应.但是,对于培养旅游专业的学生,许多旅游高校目标很不明确,层次的定位也比较模糊.在进行旅游专业的教学中,无论对行业管理部门,还是旅游企业,都没有太多的联系,致使高校旅游的教育还在陈旧的教学科书里停留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设置陈旧的课程,使学生没有实践的能力,还只是理论性的学生,教学的内容与实际行业的情况严重地脱节,导致旅游教育满足不了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因此,必须要改革和创新旅游教育,将旅游教学的方法进行转变,从而将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不断地进的培养[5].

2.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模式僵化,设置课程不合理

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而言,很多教师都不是专业教师出身,不但实践经验欠缺,也没有接受过旅游专业的培训及学习,并且考察和进修以及学术交流也很少参加,教师教学只局限在教材当中,与实践和现实都严重地脱节.很多的高校旅游教学还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满堂灌地进行教学,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忽视了,没有将培养学生创新和实际操作的能力重视起来.传统旅游教学对于理论内容比较重视,教材的内容既没有针对性,又比较陈旧,也没有结合实际,与现时展旅游业需要的专业人才不适应.另外,设置课程实用性欠缺,没有针对性,与学生毕后所要从事的工作不能紧密进行结合,对于培养旅游专业人才非常不利.3.轻情商重智商,轻潜能重显能针对教育体系而言,轻情商重智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情商教育是指教育对象外界变化的应变和实践能力以及事件突发的能力;智商教育是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培养教育对象的知识和能力[6].在进行旅游教育中,比较严重的就是轻情商重智商教育的现象.旅游业是一个服务行业,是人与人的沟通和交流以及感情的传递.情商在这个行业中,比智商要高.而从当前来看,旅游教育却是轻情商重智商,适应不了现时代旅游业的需求,对于发展旅游业及旅游教育都不利.

3培养高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人才的措施

3.1构成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人才

1.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既是健康的身心,也是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素质教育直接受心理健康的影响.人的本质就是心理素质的核心,也是心理机能的组合.旅游专业学生必须要有良好心理素质,也就是自立自信和自尊乐观等,在工作中,能够根据情况随机应变,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是,旅游专业的学生由于心理素质比较差,在工作和学习上,没有自信,也达不到融洽的人际关系.如此这样,就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得到有效地培养,从而使学生的人际交往和自我控制能力得到增强.2.职业素质旅游人才的基础是智慧品质教育我国的经济在不断地发展,也增加了人们对旅游业的要求,同时促进了旅游教育的改进和创新.但是,从当前来看,很多高校旅游教育还是沿用传统的满堂灌,只对传递知识比较重视,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却忽略了.致使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及创造能力都非常欠缺.高校旅游教育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应该适应,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不断地培养.3.职业素质旅游人才的灵魂是良好的思想品质旅游教育的目的,就是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进行培养,使学生能够成为旅游专业的人才,适应发展的旅游行业.因此,进行旅游专业的素质教育,必须要将学生思想品质的教育进行加强.学生的思想品质教育,不但要有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还要有服务和竞争观念以及法制意识等,其是对学生精神力量进行培养的核心.但是,高校旅游专业对于轻思想重知识品质教育还很严重.对于许多旅游专业学生来说,思想品质比较低,服务和竞争的法制意识并不低.

3.2提高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方法

1.旅游教育观念更新,明确层次培养和专业定位旅游专业以实际经验为主,在进行旅游的教育中,情商高于智商的教育.但是,许多高校将旅游教育与其他的专业教育相等同,采用传统而单一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很难与旅游过程直接进行接触,对旅游企业的管理及动作无法进行感知,使教学与实际脱节.因此,需要将旅游教育观念进行更新和改变.2.加强建设双师型师资,设置科学课程体系教育的传播者就是教师,教育水平直接受教师的影响.高校旅游的专业教育结合经济需求,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建立起来.旅游专业作为服务行业来说,实践性比较强,在培养教学方面,应该将实践方面进行重视,将学术交流及实践能力的机会经常给教师提供,同时,与企业和旅游行业经济保持联系,使学生对发展旅游业的动态进行了解.教师应该将教学的观念进行转变,创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作为中心,对学生的个性和情感进行重视,将学生的自立自信以及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另外,根据旅游专业的教育特点,设置旅游专业课程,不但有专业知识课程,对于学生素质教育的课程也要进行加强.总结综上所述,培养高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形成职业素质是长期积淀的结果.成功的基础和发展企业的关键因素,就是要有一个良好的职业素养.所以,培养高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素质,不但需要教师和学校的合作,还需要旅游企业的合作,通过多方面长期的教育,才能够逐渐将学生职业素质进行培养,使高校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实用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玉姝.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2〕顾璇.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3〕张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5.

〔4〕沈宏洁.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指标评价体系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3.

〔5〕李佳航.普通高校旅游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5.

篇13

关键词:旅游管理;中等职业学校;探究;教学方法

引言:职业学校的教育模式是以上岗为目标开放的社会实践教育模式。目前,我国旅游行业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社会的各方各面。因此,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方法,是摆在我们旅游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培养现状

1、人才培养方向不明确。

人才培养的方向明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走到社会中能否明确自己的定位,并且,也决定了怎样培养人才,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才,但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与其它类型院校的管理大同小异,权衡后发现,理论水准不如对方,实际能力又不如专门的培训机构,导致了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时没有优势条件可以从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极度影响了学生对本专业的信心。

2、学校师资力量不够。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现在的职业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师,多半都不是科班出身,所以这样的师资力量是远远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在教育当中,教师的实践能力远远不足,都是“纸上谈兵”的功夫。老旧的教育方式灌输给学生的信息很大程度上都会与实际情况发生偏差,这样就困住了学生的思路,无法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培养出来的学生走到社会中就无法站稳脚跟。

3、社会实践能力不够完善。

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式上,社会实践能力是相当缺乏的。众所周知,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需要较强社会实践经验的专业,该专业的学生应当具备模拟操控的经验、现场操控的经验、观摩见习的经验、实地考察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均来源于实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实践完全贯穿其中。

二、中等职业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对策

1、正确的定位培养方向

学生在面对学校的专业培养方向过于含糊不明、定位不清时,就更加无所适从,就学校而言,应该对学生有个负责的态度,也应该明确社会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根据实际需求培养学生,目前我国已有部分职业学校实行了适应社会、适应建设、适应服务、适应管理的一线需求培养,要求学生真正做到全面发展,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经营管理和服务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向,并且效果显著。所以,我们不但要以自身的特长为出发点,更应正确的掌握地域优势及培养师资力量,这样,才能集合所长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产物”,这也是在社会的竞争浪潮里立足的关键所在。

2、加强师资力量,鲜明办学理念

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师傅“领”你进门,那也便谈不到“修行”二字,一名教师的自身素质高低是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各大院校应当在培养学生人才的同时,也应当更加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应当定期为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也为教师多提供些社会实践的空间,只有教师拥有足够的“养分”,学生才能更好的茁壮成长。所有的院校包括旅游管理类专业都应当具备自己鲜明的办学理念,而不应该是过分的依托于其它因素办学,由于社会悠久的发展史,使我们很多的惯性思维没有得到应有的创新,教学均以固定的模式运行,失去了独特的办学理念。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就应结合社会需求创办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特殊领域里有所发展。

3、注重实践性教育,强化职业精神

职业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应当让学生将理论真正的实施在实践当中,经常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使学生能够更积极的学习、有目的的学习。并且,学校要不断的激励学生培养职业兴趣、职业意识,正确的引导学生对职业的态度,学校要做到上行下效,让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产生兴趣,让学生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吃苦耐劳的意识。国外的很多著名院校均十分注重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操控能力,只有完美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

结束语:总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的迅猛发展,旅游行业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社会也会对旅游行业越来越重视,在这样良好的观念转变下,将会更好的促进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更应该根据整个旅游市场的实际需求培养具有鲜明特色的综合型人才,建立教学特点,适应旅游业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的体系。

参考文献:

篇14

[关键词]科学精神;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

一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中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一)科学精神的内涵

国内外对“科学精神”这一概念进行的专门探讨并不少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大学生的科学精神问题引起了不少关注,例如秦元海、赵一铤、吴薇、张潇等多位学者都曾分别对科学精神进行了理论阐释[1-4]。虽表述略有差异,但基本都认同“质疑、求真、思考和创新”等核心内涵。总结前人研究结果,可以认为科学精神在本质上是对待问题的一种态度和精神信念,面对具体理论学说与现实问题时表现为“不盲听盲从、不唯师、不唯书”,而是依靠理性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或创新方法。这种敢于质疑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是与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强弱紧密相关的。就旅游管理专业而言,能抓住旅游行业的特殊性,针对其具体现象和问题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反思,敢于在前人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的态度与信念,即为旅游领域中的科学精神。这是推动旅游科学和旅游实践不断取得进步的核心力量。

(二)科学精神与旅游创新能力的互动关系

科学精神首先是指不盲目崇拜权威、敢于质疑和创新的精神;其次是这种精神会促使一个人勤于思考,逐步形成理性创新的潜在能力。怀疑精神驱使我们去发现问题,但只发现问题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思考和创新,探寻改进措施、方法和途径。完成一次怀疑与创新,就是科学精神的一次发扬与体现。创新能力也就是在这样的实际活动中反复磨炼而逐渐得到增强的。就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而言,科学精神与旅游创新能力的互动逻辑关系更加明显。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是尚不成熟的新兴专业,无论是社会实践发展,还是学科发展,都处于摸索和不断创新改进的阶段。长期以来,从本科到硕士教育层次,国内旅游高等教育长期呈现出“供需错位”现象,即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旅游企业招聘者总在抱怨找不到理想的人才。面对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出现如此“相悖”的现象,高校不应一味埋怨当前的旅游企业过于挑剔,而应在人才培养方面适时做出自我调整,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和实践创新潜力。在旅游行业,实操经验与技能是就业基础,而旅游创新能力则是从业者的发展潜力。旅游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具有旅游行业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而要实现增强其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首先就必须培养和强化其科学精神。

二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中强化科学精神培养的紧迫性

(一)就业状况反映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力

随着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升级演变为更多、更贴切行业实践需要的细化专业。然而从社会现实看,旅游管理本科和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不太理想。由于这些毕业生对本专业认可度并不高,自认为缺乏明显的从业竞争优势和职业发展前景[5],所以大多数旅游专业毕业生选择跳入其他行业就业[6,7]。与此同时,却有大量的非旅游专业学生投身旅游行业工作,例如外语类专业学生考取外语导游证,比旅游专业学生做外语导游更具有竞争力;还有一些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也纷纷在旅游行业就业,他们的从业表现和旅游专业毕业生相比并没有太大差距。总之,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反映出旅游专业的专业技术壁垒并不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并不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旅游专业学生缺乏突出的创新能力分不开的,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强化则必须以强烈的科学精神为支撑。旅游专业研究生教育的重点任务在于增强其旅游创新能力,进而提升旅游就业竞争力。显然,以提升旅游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首先就应塑造和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旅游行业实践迫切需要具备科学精神的从业者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近几年更是日新月异,主要表现在:一是从国务院、原国家旅游局和相关部门下发的多项文件可以看出政府在持续不断地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二是旅游消费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国家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已经超过50亿人次;三是旅游企业集团并购行为频现,其他行业领域的企业也纷纷进军旅游业,旅游竞争日趋激烈;四是各地方政府重视旅游业已经成为常态,不重视旅游业则是非常态。目前是政府主导驱动旅游业成为热点、旅游市场消费成为热潮、旅游企业跟进形成热流。虽说我国旅游业发展在总体上是“形势一片大好”,但具体到微观,国内众多旅游企业经营并不十分景气,可以说是“宏观报喜、微观报忧”。例如在酒店业、景区游览业中占多数的中低等级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而收益良好的主要是占少数的高等级酒店和旅游景区。造成这样两极分化的状况说明我国大多数中小型旅游企业缺乏旅游竞争力,而缺乏竞争力的关键在于缺乏创新型人才。在这样的旅游业发展环境下,从国家到地方,再到各旅游企业,都迫切需要具有科学精神的时代“弄潮儿”,需要大量具有旅游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三)旅游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结合急需更多具有科学精神的专业人才

在旅游实践飞速发展的同时,理论学界也在不断涌现新思潮新理论。这些新名词、新理念、新理论都是与旅游实践相结合,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创新和发展。例如旅游遮蔽效应、产业融合理论是在旅游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总结;文化创意旅游理念是将创意产业、创意思维在旅游领域中的运用;智慧旅游是在智慧技术支撑下,将智慧城市理念在旅游业中的运用,并衍生出智慧酒店、智慧景区等一系列新理念;而“旅游+”理念则是在“互联网+”实践基础上提出的;当前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的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更是对旅游业发展整体升级的模式创新。然而这些新理论都还不够成熟和完善,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要充分发挥旅游理论对旅游实践发展的指导作用,就客观需要更多具有科学精神的专业人才进行深入探索和创新。

三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中的科学精神培养思路

在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应把培养科学精神放在首位,在培养方案上以职业化、能力化和专长化为导向,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实践教学的数量与质量,在课堂教学上注重解决旅游实践问题能力的提升。

(一)培养方案层面的科学精神培养总体指向

高职高专类旅游高等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实操化导向,而旅游本科和硕士教育则需要注重旅游实践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社会实践状况看,旅游管理研究生毕业生需要一定实操技能基础,更需要较强的思考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总体规划,是实现专业教育目标的战略性总纲,指导着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具体问题。在培养目标上,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应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培养,努力培养出有创新头脑的“思考者”,而不是简单的被动“执行者”。在培养方案中,在素质、知识和能力培养基础上,需要注重对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观的引导,提升其对旅游行业的认可度,减少流向其他行业就业的可能性[8]。在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应围绕培养学生在旅游领域中的科学精神为目标,以增强旅游创新能力为主线,使学生从专业学习中不断获取专业优势感,进而爱上旅游行业。

(二)专业课程设置上的实践导向

要增强学生的旅游创新能力,首先必须增强其专业实践应用能力。专业课程是对培养方案的具体化落实,是专业教育的内容框架。由于不同旅游类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略有不同,所以在特定培养方案指导下设置而成的专业课程体系也必然各有差异。但在设置专业课程的整体思想上,都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为导向,考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旅游实践应用与创新机会。一方面应设置更多贴近旅游社会现实的实践类课程,另一方面在同一课程的教学环节上,应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为学生提供更多解决旅游实践现实问题的机会。

(三)专业教学过程中的科学精神培养

专业课程教学是对专业教育的贯彻实施。旅游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抓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侧重点,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发现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管是进行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任课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具体手段上都应积极发动学生参与教学,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必须相信并做到“Lessismore”,即教学重点不在于讲解多少内容要点,而在于能否启发学生进行质疑与思考,推进其参与到教学问题当中,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思考问题与创新改进的技能与方法,以此增加教学吸引力[9]。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使学生逐渐形成质疑和思考的习惯,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步提升创新能力。总之,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应贯穿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同时使其增加专业自信心以及对行业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四基于科学精神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学实施路径

课堂教学是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构建知识体系的具体化落实,是培养和强化科学精神的核心环节。以增强学生的旅游创新能力为驱动力的课堂教学应在培养学习习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三方面得到体现。

(一)培养形成勇于质疑和勤于思考的习惯

就旅游业而言,无论是实践发展还是理论研究,在很多方面都比以前进步很多,但同时也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新兴与不成熟”的特点。例如近年兴起的智慧旅游概念正在逐步渗透到酒店、景区、旅游交通等领域,但其理论研究还不成熟、不成体系,而且实践应用也是在部分地区、部分企业的探索性应用。对于这些不成熟的旅游业新概念新理念,还有大量的理论发展与实践运用空间。这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投入其中,探寻当前的不足,不断对其优化。从心理学视角看,习惯是行为的持续强化和惯性表现。质疑和思考一旦形成习惯,就会持续产生创造力。反过来,随着创新能力的增强,也更容易产生质疑和思考的习惯。作为具有活跃思维的年轻人,学生只要勤于思考,就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灵感和创造力,此类例子不胜枚举。总之,在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中必须着重培养学生形成敢于质疑和勤于思考的习惯,在逐步强化科学精神的过程中增强其旅游创新能力。

(二)在理论教学中拓展质疑和创新空间

理论教学是旅游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也是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对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而言,他们不仅需要知道“是什么”,还必须明白“为什么”。但这并不是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充分条件。在进行旅游理论教学时,教师需要对学生客观阐释现存理论学说及其争议,鼓励和引导学生去质疑和思考这些理论的适用性,例如“有什么限制性条件?有何不足?还有哪些改进的余地?”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线索,思考“从哪些视角和路径去思考和尝试创新”,帮助学生拓展思考空间。通过参与式、互动式、讨论式理论教学,对现存理论举一反三,让学生形成勇于创新的意识,这才能进一步激发其创新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