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范文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4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篇1

农村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现实中不少村庄的财务收支大多是村支书或村主任一个人审批,往往一个人说了算,“独揽大权”。由于缺乏对村干部有效约束的机制,容易直接致使村干部,牟取私利。

会计账务处理欠规范,主要表现在:

(1)会计账账簿、科目设置不规范。如财产物资等有账无物,有物无账,有总账没有明细账;对同一经济业务前后年度会计账目处理不一致;总账、明细账不一致;现金与存款不分。

(2)一些工程、项目开支另行建账,甚至不记账,未能纳入总账之中。

(3)会计、出纳自行记账,对账不及时,凭证传递方法不规范,出了问题互相推诿。

(4)会计档案管理不完善。一些村办公条件差,实行村账制前的会计凭证自行保管,因保管不善难免遗失;有的财务人员调整以后,移交档案不全,甚至拒不移交账册凭证,村干部束手无策。

账务公开欠规范。有关部门对深化农村财务公开工作不可谓不重视,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出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制度,在公开的内容、时间、程序、形式和监督等多方面做了严格规范,应该说卓有成效。但是在个别地方由于思想认识欠到位,仍然暴露出不少问题。

(1)乡镇记账的审核问题。乡镇农经站是最后也是最有效的一道审核关口,但由于农经人员不熟悉村务、业务素质较弱、原则性和责任心不强等原因,存在着重记账轻监管,只审凭证,不申开支合理与否现象,使违反财务制度的票据凭证得以入账。

(2)实行会计电算化以后,对电脑打印账目校核不细,产生失误,引起群众误解。

(3)在公开的内容方面存在着欠细欠具体的问题,对于基本建设等重大支出项目没有专项公布;无关紧要的公开,实质性内容公开不细,如干部误工往往同村民误工在一起公布。

财务人员尤其是村会计、村出纳人员经常调整,移交手续不规范,钱款未结清。有的村原任干部在办理移交手续时甚至连公章也不交,使新任干部无法开展工作。

(1)违反规定乱开支,尽管农村税费改革中规定村级不允许有招待费、自行设立的奖金之类的费用报账,但有的村还是我行我素。

(2)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漏洞多,集体资产流失严重。

(3)会计核算不规范,影响会计记录真实性。在村级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着“未达账项”、会计收支无依据、记账不及时、账务记录差错的现象。

二、村级财务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管理意识淡薄。有的乡镇政府没有把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有的村干部认为行政村一级没有必要搞预、决算,只要自己不贪污,只要钱用在集体事业上,怎么用都没关系。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无法完整反映村级财务整体面貌。目前各地存在着会计账目不规范,凭证混乱,审批不严,记账方法简单,结账不及时等情况。这就给有不良动机人员借机伪造,变造凭证,甚至篡改账目,贪污挪用公款开启了方便之门。

账务公开不到位,管理不民主,监督乏力。许多地方没有透明度,民主理财小组监督乏力,导致村级财务管理乱上加乱。

会计人员素质不高,而且许多农村基层会计人员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也没有取得会计从业人员资格。

三、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措施

1.加强法制宣传,提高认识,做到依法治村。

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加强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度的宣传教育,使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大大提高。首先,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把村级财务管理列入基层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专人分工负责,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对村干部和财务人员开展财务管理、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切实做到按章办事,为群众谋利益。最后,要对广大村民开展民主教育,把政策、法律、法规、有关制度交给群众,使他们真正懂得村民的权利,增强村民的参政意识,使其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以堵塞财务工作中的漏洞。

2.积极探索新财务管理形式,理顺管理体制。

推行村(社)会计委托制,是适应村(社)集体资产存量较小、经济业务往来较少的一种新财务管理形式,是在保障村集体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监督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托乡镇农民部门,建立村(社)会计记账中心(办公室)按照自愿的原则,与村(社)集体经济组织签订记账的协议,进行记账。这种财务管理形式能有效加强会计监督,堵塞农村财务管理漏洞,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农村腐败现象。

3.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使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

要在现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费用开支管理、票据管理、义务工和积累工管理、财务人员及财会账目管理、财务审计与民主理财等方面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特别是要严格制定“收入收缴制度”“支出管理制度”“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与此同时,全面推行村账乡管的规范化建设,提升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工作水平,使村级财务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4.群众参与监督要充分、业务监督要及时。

篇2

关键词:农村;财务管理;问题;对策

村级组织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组织,它不是一级政权组织,依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它属于自治组织。但它既要自主履行村务管理职能,更重要的是又要协助政府从事许多行政管理工作。在此情况下,村级组织的状况,特别是财务管理状况,直接影响了基层干群关系和农村社会稳定,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随着加快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的加快,进一步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农村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现实中不少村庄的财务收支大多是村支书或村长一个人审批,往往一个人说了算,“独揽大权”。由于缺乏对村干部有效约束的机制, 容易直接致使村干部滥用职权,牟取私利。

会计帐务处理欠规范。主要表现在:a.会计帐簿、科目设置不规范。如财产物资等有帐无物,有物无帐,有总帐没有明细帐;对同一经济业务前后年度会计帐目处理不一致;总帐、明细帐不一致;现金与存款不分。b.一些工程、项目开支另行建帐,甚至不记帐,未能纳入总帐之中。c.会计、出纳自行记帐,对帐不及时,凭证传递方法不规范,出了问题互相推诿。d.会计档案管理不善。一些村办公条件差,实行村帐制前的会计凭证自行保管,因保管不善难免遗失;有的财务人员调整以后,移交档案不全,甚至拒不移交帐册凭证,村干部也束手无策。Www.133229.cOM

财务公开欠规范。有关部门对深化农村财务公开工作不可谓不重视,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出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制度,在公开的内容、时间、程序、形式和监督等多方面作了严格规范,应该说卓有成效。但是在个别地方由于思想认识欠到位,仍然暴露出不少问题。a.乡镇记帐的审核问题。乡镇农经站是最后也是最有效的一道审核关口,但由于农经人员不熟悉村务、业务素质较弱、原则性和责任性欠强等原因,存在着重记帐轻监管,只审凭证,不审开支合理与否等现象,使违反财务制度的票据凭证得以入帐。b.实行会计电算化以后,对电脑打印帐目校核不细,产生失误,引起群众误解。c.在公开的内容方面存在着欠细欠具体的问题,对于基本建设等重大支出项目没有专项公布;无关紧要的公开,实质性内容公开不细,如干部误工往往同村民误工捏在一起公布。

财务人员尤其是村会计、村出纳人员经常调整,移交手续不规范,钱款未结清。有的村原任干部在办理移交手续时甚至连公章也不交,使新任干部无法开展工作。a.违反规定乱开支。尽管农村税费改革中规定村级不允许有招待费、自行设立的奖金之类的费用报账,但有的村还是我行我素。b.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漏洞多,集体资产流失严重。c.会计核算不规范,影响会计记录真实性。在村级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着“未达账项”、会计收支无依据、记账不及时、账务记录差错的现象。

二、村级财务问题存的原因分析

管理意识淡泊。有的乡镇政府没有把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有的村干部认为行政村一级没有必要搞预、决算,只要自己不贪污,只要钱用在集体事业上,怎么用都没关系。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无法完整反映村级财务整体面貌。目前各地存在着会计账目不规范,凭证混乱,审批不严,记账方法简单,结账不及时等情况。这就给有不良动机人员借机伪造、变造凭证,甚至纂改帐目,贪污挪用开启了方便之门。

财务公开不到位,管理不民主,监督乏力。许多地方没有透明度,民主理财小组监督乏力,导致村级财务管理乱上加乱。

会计人员素质不高,而且许多农村基层会计人员都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也没有取得会计从业人员资格。

三、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法制宣传,提高认识,做到依法治村。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加强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度的宣传教育,使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大大提高。首先,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把村级财务管理列入基层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专人分工负责,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对村干部和财务人员开展财经管理、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切实做到按章办事,为群众谋利益。第三,要对广大村民开展民主教育,把政策、法律、法规、有关制度交给群众,使他们真正懂得村民的权利,增强村民的参政意识,使其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以堵塞财务工作中的漏洞。

(二)积极探索新财务管理形式,理顺管理体制。推行村(社)会计委托制,是适应村(社)集体资产存量较小、经济业务往来较少的一种新财务管理形式,是在保障村集体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监督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托乡镇农经部门,建立村社会计记账中心(办公室),按照自愿的原则,与村社集体经济组织签订记账协议,进行记账的一种财务管理形式。这种形式能有效加强会计监督职能,堵塞农村财务管理漏洞,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农村腐败现象。

(三)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使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要在现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费用开支管理、票据管理、义务工和积累工管理、财会人员及财会账目管理、财务审计与民主理财等方面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特别是要严格制定“收入收缴制度”、“支出管理制度”和“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与此同时,全面推行村账乡管的规范化建设,提升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工作水平,使村级财务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四)群众参与监督要充分,业务监督要及时。群众监督关键是要抓好民主理财小组成员,要由群众推选,并要由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选举通过,报乡镇政府备案。民主理财小组除参加村集体财务收支预决算会议外,一般每季度或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理财会,对村内所有收支凭证进行集体审核,张榜公布,接受群众评议,对发现的问题和群众提出的疑问,进行转项核查处理。

业务监督,就是业务主管部门对村级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指导和监督。乡镇政府(农经站或财政所)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财务管理辅导,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把规范村级账薄、凭证和会计档案作为财务会计检查或审计的一项内容。同时,上级主管部门要对专职或兼职农村财务审核人员进行资格培训,以保障村级财务审计人员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的提高,确保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对通过村级财务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审计人员可以提请乡镇政府或区委、区政府对侵害集体资产的行为进行必要的行政处分或经济处罚。

(五)加大惩戒力度,做到取信于民。在打击农村干部经济犯罪问题上,也应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预防,一手抓打击。前面提到的宣传教育和制度建设只是其中一手。司法实践证明,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不能指望所有的干部都能严格自律,总会有一些干部经不住诱惑,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对于这些人,绝不能手软,不能失之于宽。一方面要提高思想认识,要以保障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己任,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信念,切实解决查处农村经济问题怕难、怕烦等错误认识;此类案件查结后,还应重视查漏补缺工作,针对引发犯罪的财务管理突出问题,提出有关建议,由乡镇村落实整改。另一方面纪检、检察、公安要加强协作,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形成合力,管辖权限内的案件不互相推诿,以避免打击不力现象,从而增强法律的威慑力,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战树毅.开拓创新,全面做好新形势下农村财务管理工作[j].农村经营管理,2005,(3).

[2] 夏旭.新农村建设与加强农村财务管理[j],新东方,2006,(08):8-10.

三、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加强法制宣传,提高认识,做到依法治村。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加强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度的宣传教育,使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大大提高。首先,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把村级财务管理列入基层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专人分工负责,解决实际问题。其次,对村干部和财务人员开展财经管理、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切实做到按章办事,为群众谋利益。第三,要对广大村民开展民主教育,把政策、法律、法规、有关制度交给群众,使他们真正懂得村民的权利,增强村民的参政意识,使其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以堵塞财务工作中的漏洞。

(二)积极探索新财务管理形式,理顺管理体制。推行村(社)会计委托制,是适应村(社)集体资产存量较小、经济业务往来较少的一种新财务管理形式,是在保障村集体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审批权、监督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托乡镇农经部门,建立村社会计记账中心(办公室),按照自愿的原则,与村社集体经济组织签订记账协议,进行记账的一种财务管理形式。这种形式能有效加强会计监督职能,堵塞农村财务管理漏洞,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农村腐败现象。

(三)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使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要在现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费用开支管理、票据管理、义务工和积累工管理、财会人员及财会账目管理、财务审计与民主理财等方面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特别是要严格制定“收入收缴制度”、“支出管理制度”和“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与此同时,全面推行村账乡管的规范化建设,提升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工作水平,使村级财务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四)群众参与监督要充分,业务监督要及时。群众监督关键是要抓好民主理财小组成员,要由群众推选,并要由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选举通过,报乡镇政府备案。民主理财小组除参加村集体财务收支预决算会议外,一般每季度或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理财会,对村内所有收支凭证进行集体审核,张榜公布,接受群众评议,对发现的问题和群众提出的疑问,进行转项核查处理。

业务监督,就是业务主管部门对村级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指导和监督。乡镇政府(农经站或财政所)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财务管理辅导,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把规范村级账薄、凭证和会计档案作为财务会计检查或审计的一项内容。同时,上级主管部门要对专职或兼职农村财务审核人员进行资格培训,以保障村级财务审计人员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的提高,确保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对通过村级财务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审计人员可以提请乡镇政府或区委、区政府对侵害集体资产的行为进行必要的行政处分或经济处罚。

(五)加大惩戒力度,做到取信于民。在打击农村干部经济犯罪问题上,也应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预防,一手抓打击。前面提到的宣传教育和制度建设只是其中一手。司法实践证明,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不能指望所有的干部都能严格自律,总会有一些干部经不住诱惑,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对于这些人,绝不能手软,不能失之于宽。一方面要提高思想认识,要以保障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己任,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信念,切实解决查处农村经济问题怕难、怕烦等错误认识;此类案件查结后,还应重视查漏补缺工作,针对引发犯罪的财务管理突出问题,提出有关建议,由乡镇村落实整改。另一方面纪检、检察、公安要加强协作,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形成合力,管辖权限内的案件不互相推诿,以避免打击不力现象,从而增强法律的威慑力,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2-0195-01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认为其核心是文化建设,新农村文化建设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没有文化建设,就不可能建设好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仅是指建图书室、运动场、组织跳跳舞、唱唱歌,更重要的是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农民致富本领,发展农村经济。总之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重要保证、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条件。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文化建设总体是很好的但是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下面列举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

(一)“不良文化”在农村普遍可见

农村的“不良文化”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为:迷信、赌博、重男轻女、早婚等。在很多的乡村神汉、巫婆、看相、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还时不时的出现,农村红白喜事中还存在大操大办的现象,不仅浪费,也为封建迷信的滋长提供了土壤。进年来在农村打牌、搓麻将的现象比比皆是。

(二)基层党委政府“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依然存在

在执政为民理念的指导下,党委和政府对农民给予了高度关注,但这种关注基本上都是物质上的从而忽略了农民群众对现代文明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一些基层领导认为: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了,让农民增收,生活富裕就行,至于文化发展好坏与否关系不大。

(三)缺乏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文化基础设施关键问题是资金问题,难点也是资金问题。由于受到经费限制,农村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明显不足,没有钱再好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都只能是纸上谈兵。

三、新农村文化问题的解决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物质文化的需要,农村文化建设才会有真正的“大繁荣、大发展”针对以上所谈到的问题,本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对策。

(一)传播科学的文化思想

要想使得农村“不良文化”消失,就必须从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出发。迷信泛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较低的科学文化素质,由于科学文化素质低使得农民很难接受新事物、很难割断旧习俗。赌博蔓延的根本是:农民拥有了充足的时间并且贫乏的精神生活。重男轻女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农民一直认为男孩才是家庭的保卫者。早婚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农村存在着不良的社会意识。

(二)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水平

文化建设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文化建设能否取得成绩,除了其他方面的条件外,各级领导的认识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建设不能仅仅局限在为某乡镇办几件好事,不能当场临时性的社会文化福利活动,不能为文化而文化更不能“重经济、轻文化”。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文化工作摆在战略的高度予以充分的重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结合起来。

(三)合理的利用已有资金和加大资金投入

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一样,有投入才会有产出,离开了投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成了一句空话。

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虽然政府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出资者,但是为了使农村文化事业获得更快、更大的发展,可以适当地采取其它方式筹集资金。例如可以在资金数额不大、群众负担得起的前提下,采取群众自愿临时的集资的做法。

(四)优化农村文化工作的专职队伍

农村文化专职队伍整体素质都不高,所以当务之急是尽快的加强文化队伍的专业业务培训工作,尽快提升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文化馆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加大对文化站工作人员的辅导和培训工作。

篇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建筑设计;解决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新农村建设的脚步不断的加快,就促使农民的宅居地面积缩小,主要就是为了切实的保护农业,保护耕地,毕竟农业才能够保障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有序,而且新农村的建设是将农村原有的居住环境和条件进行全面的改良,但是新农村的建设问题还是层出不穷,最主要的就是体现在建筑的设计上农民不满意,造成新农村建设的不科学性。以下我们就以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性和主要解决方法进行分析,从而肯定就进一步的新农村建筑设计要掌握的原则,切实推进新农村的建设。

一、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和解决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1.是对全面贯彻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个国家要进步和发展,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程度必须是一致的,我国地大物博,新农村的建设是对农村地区的全面改造,从住房问题和建筑面积的规划上,就将农村的落后、贫穷面貌进行了全新的突破更新,而且我国的国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为了将更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医疗卫生条件,更大程度上推进对农村的普及,改善农村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落后现象。

新农村的建设首先就表现在对农村住宅的建筑设计上,而且新农村的住宅一定要符合农民对于生活基本条件的要求,才能够全面的建设推广。所以尽管新农村建设在当前的推广发展较慢,但是只要能够将农村宅基地的住房建筑设计整体质量予以重视,加大技术投入就能将新农村的建设不断落实和推进,同时解决住房建筑设计问题才能够建立起适宜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新型住宅,才能够从真正的意义上达到对于国家建设新农村的要求。

2.促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建筑设计更加的人性化

新农村的建设就是为了节约建设用地,保护耕地,所以农村的建筑设计就成为了单元房式的高层叠加,这不符合农村的生活习惯,农民对自己的理想住宅建筑要求就是有屋有院,扛几把锄头回来能够看见自家的炊烟升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新农村的建设将这一理想画面全面的打破了,层层设计的单元房格式,是农民的生活苦不堪言,进进出出的都是泥土,整个生活住宅的质量也不可能上升,因此在建设新农村的建筑过程中设计一定要科学,还要切实的尊重当地的生活习惯和民俗传统,在节约耕地的基础上全面的开展设计和规划。

因此新农村的建设只要能够从建筑设计中实现尊重人的标准,那么农村的旧面貌就会全面的被更改,而且实际上的农村地区更多的农民希望自己能够居住高楼洋房内,只要设计能够将农民生活的细节要求和住宅条件进行规划和布局,就能够将农村地区的住宅建设全面的推进改变。再加上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农村地区的新建设还要参考节能技术进行推广,从而在建筑结构上提供安全,在生活设备上保证节约能源,新农村的建设就会更加有力的推进,所以新农村的建设意义才有保证,在进一步的新农村住房设计中就会将人性化的标准推展开来。

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和解决建筑设计的实践方法

1.立足现实进行调查

农村地区以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延续我国的文明和发展,但是农村地区由于长久的农业经济发展,和现实社会中的现代化发展要求脱节甚远,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较为落后,而且农民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也不理解,更不用说认同了。所以新农村的建设就是要立足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传统要求、生活习惯进行调查将农民的住宅要求和对未来生活的追求进行追踪,从而找到最适合农民理想中的住房设计理念,再加上农村地区大多数的群众是比较认同现代化的建设的,其对现代化建设的认识也有初步的认知,所以新农村的建设就是将现代化建设推进广大农村地区的第一步,在住房上实现了现代化的设计和建设,就能够实现农民对于洋房的追求,因此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就回迎刃而解,建筑设计也能够有效的实践。

2.实施资金补助推进新农村住房建设

大多数的农民都有恋旧情节,对于老宅感情深厚,更重要的是新农村建设中往往把农民的小院要求忽略掉,从而新农村的推广和建设被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制约,宅院就像是村民的感情寄托,我国从古至今就有对宅院的要求和建设,所以从感情和现实中都对新农村的建设实施提出新的难题,要全面的推进新农村的住房建设就是要把现实的问题面对,将要实施新农村建设地区的农村宅基地借助评估部门的科学评估措施,对于将要拆除的老宅子给予经济的补助,使农民收益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新农村的推广虽然时间较短,但是将会是我国未来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实施方式,节约建筑用地是对我国人口众多的实际分析,耕地保护好才有经济的有效循环发展,并且农村地区将会是未来我国工业经济集中开展的根据地,为了将来的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和质量,农村地区的基本面貌一定要全面符合现代化的要求,首要体现在住宅条件上。因此实施农村旧宅基地的拆迁补助是最有效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手段。

3.实施宅居地的科学规划

农村地区的住宅要求就是将农民的住行全面的解决,在住宅设计上除了要设计空间宽松的住宅面积,更重要的还有对于农民的出行方便的设计,建立地下停车场或者底层车库,建议扩展地下空间建筑。所以建筑的设计不能再是一味的高层叠压,而是讲究实际的结合当地村况进行落实设计。

要使设计科学合理就必须进行实地的勘探和考察,将当地的土质、地理情况全面的综合分析,再进一步的实施建筑的设计,从而在进一步的新农村建设中找到可以被支持的依据。

结语:

新农村的建设存在的问题就是农民对屋院的要求,但是建筑设计可以从室内空间距离上满足村民的要求,在加上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也在飞快地发展,相信新农村的建设只要是能够将建筑设计工作按照村民的实际要求开展,即使是高层建筑,也能够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和落实。

参考文献:

[1]彭必荣,郭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住宅设计浅析[J]. 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9)

篇5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电网改造;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F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0-0116-02

现在社会建设提倡“以人为本”,不管是生活设施还是生活服务,都是为了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而设置。因此,在新时代下建设新农村,就不仅只是从经济方面、生产方面带动其发展。使居民用电越来越便捷,合理收取居民用电费用,科学地使用电力资源这些措施,都是从观念上、技术上、服务上努力响应国家惠民政策。通过电网设置与改造,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让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

1 新农村电网设置的必要性

新时代下的新农村与传统农村对比有以下几个特点:新的居住环境,新的技术环境,新的分工环境与新的体制环境。而电网建设对于以上4点都有推动作用。

首先,改善了居民居住环境。古时候,人们没有电,往往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而到了民国时期,电器也是一件奢侈品,并不为贫苦大众所有;现在,虽然电器得到了普及,但很多家庭在用电过程中,仍存在电路不稳导致电器不能正常使用的问题。而设置电网,合理分配用电,使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用电区间,避免了以往一家使用电压较大的电器,而使邻近房屋都停电的状况[1]。

而我国北方一些地区,由于居民少,农村房屋都离得比较远,特别是遇到丘陵山区地带,供电资源往往不平衡。而电网设置,对这种地区的用电条件也起到改善作用。

其次,在新技术应用方面。农村电网作为国家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智能电网系统,利用先进的传感和检测技术,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还有包含电力自愈的优点,允许不同形式的发电系统一起运作,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最后,从新的分工环境和新的体制环境来看。电网设置,不仅仅便利了居民家庭用电,对于农村商业用电、智能灌溉、智能养殖以及其他生产用电都带来了便利。解决了一些大型企业的后顾之忧。而且为了更好地建设新农村服务,提高电网运营水平,健全的管理制度,有效的分配原则,也都随着电网运营应用而生了。

2 电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2.1 配电线路及总体布局不合理

电网,即电力网络,也是网络的一种。而线路就是构成网络的重要部分。配电线路不合理,不仅会使一些地方供电不足,还很容易受到地形因素和天气状况的限制,导致电路故障,用电不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地形复杂的地区,线路设计员不能因地制宜,使电站在一定距离时可以保持联络。这将对后期电路维护工作造成困难,并使一些地区在电站停用检修时,不能及时供电。

2.2 设备过于陈旧

电网配电设备主要是由架空线路、电缆、杆塔、配电变压器、隔离开关、无功补偿器及一些附属设施等组成的[2]。其中一些设备由于使用时间长,长年累月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很容易受到大风、雷电的破坏。据了解,一些地区在迎风度夏期间,由于负荷超载所引起的供电设备故障高达800多起,占总故障数的三分之一。而且设备老化问题,也会带来很大安全隐患,事故发生率也随着供电量的增加而增加。

由于设施陈旧,一些上报数据也不够准确,不能客观的反应当地用电情况,及各设备间的配合度。使检修小组,不能准确判断故障出处,分析故障原因,或是提前预测一些设备的使用程度,作出相应的补救措施[3]。

2.3 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虽然随着电网的升级,会配合一些新的管理制度。但是检修工作不全面,数据上报不准,对于恶劣天气没有有效防御措施,这些问题都反映出管理制度还不够全面。这些都阻碍了通过电网改造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帮助。

3 电网改造问题的应对方法

3.1 配电网规划建设

第一,站点规划。站点规划主要是依据导线截面确定,线路合理分配,配电变压器的有效安排,开关站规模化定,统计供电范围、强弱合理配电。在进行站点规划的过程中,应先调查该地经济发展水平,用电情况、天气状况、农村发展状况、工业用电量等,建设方案要与当地地理条件条件相适应。注意各分区之间的联系情况,特别是农村变相邻两个电站之间,应设置联络线,保证在变电站检修时,不影响附近居民日常用电[4]。

第二,结构规划。根据当地负荷发展程度,供电点分布情况,安排结构,满足当地供电需求。平衡电网结构,电量供应及负荷增长的关系。如针对过重载区和低压台区,改造时应多设电台平衡载荷,缩短低压供电半径,提高供电能力,使电力可以稳定安全的传输。在一些设备的选择上,应长远考虑,使该设施使用潜能大。在电网升级后,稍作改造,仍可继续使用。同时应根据规划情况,预测事故发生点,作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第三,加强前期准备工作。在电网改造之前,应对之前电网做一次全面检查,统计设备损坏率,线路老化程度,线路负载率,及自然影响,淘汰落后设备。根据统计数据,分析故障原因,并建立电力模型。观察模型运转情况,模拟一些事故发生状况,并找出解决办法。再次实验,检验是否有成效,并加以改进。等模型运转所存在风险降至最低时,再正式改造[5]。

3.2 更新设备与技术

在电网改造过程中,有效解决设备老化问题,应大量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先进技术又分为先进操作技术和先进检测技术。有些工人缺乏专业知识,在操作设备时往往凭工作经验直接进行操作,这种做法不但会降低设备工作效率,还可能在工作过程中损害设备,应对上岗工人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而检测技术则能帮助检查设备老化程度及设备工作效率,对设备进行更新换代。

还应在改造前全面统计数据并建立电力模型,来预测事故发生。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工作效率,优化工作环境外。在电网改造完成后应组成专业检修小组,定期对野外设备做出检查,并根据统计数据规定更换条件,如线路负载率高于60%时,更换导线截面。

4 结论

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居民用电都是一个需要合理安排、合理规划的问题。从路边的一列列电线,到郊区的一个个电站,怎样合理利用电力资源,安排电站布置,选择有效线路及相关设施的检修措施都是电网改造中的重点内容。可通过合理改造电站,更新设备,改善管理制度,推动新农村的建设,使农民生活更加便捷。

参考文献

[1]王建国.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村电力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2]邹海峰.电网规划建设与改造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建材与装饰,2015,47:212-213.

[3]高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应用[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3.

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消费;合理化;城镇化

消费水平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所以要发展经济,带动国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措施。我国消费集中在城镇,农村中有巨大的消费潜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处于较低的消费水平,带动农村消费发展,是新世纪新农村建设必不可少的话题。

一、农村的城镇化发展方向

农村的城镇化发展是带动农村消费水平快速增长的重要举措。我国当前的城镇化情况有了不小的进展,但是仍有局限性,其主要表现为城镇化质量问题,大批农民工居住在城市但是却享受不到城市的便利。而且在大部分地区城镇的密度很少,很难做到城镇带动乡间发展,城乡经济水平差距过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但这些都不能否认城镇化是带动消费水平的最有效途径。城镇化给农户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就是收入水平的提升,这是最直观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因素。除此之外,城镇化建设能给农村的建设发展带来一种连锁效应,一个城镇化非常领先的地区能带动周围一片地区共同发展。城镇化的居民消费水平提升了,消费观念也会受到城市文化的洗涤而趋向现代化,同时城镇化也有利于成熟的商业网络的铺设,以全面带动消费水平的增长。

城镇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社会的保障和福利会明显增加,更有利、更高效的管理措施也可以得到实行,农户们有了保障,也就抛去了担忧,可以拿出更多的钱进行投资或者其他有利消费。城市发达的公民公共服务也会为农户提供更多的便利,农户享受到了科技和现代化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和便利,自然而然就更愿意将身价投入到现代化、科学的生活方式中,现代化的消费水平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到提升。

二、农村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大部分居民消费观念落后

农村大部分居民受古老的传统思想束缚较重,很多人仍存在迷信观念,对于婚丧嫁娶这一类事情过分操办,平素也将人情消费作为消费的最大支出部分,无论是婚嫁、产子、满月还是升学、参军,都会给各路亲朋好友送礼分享喜悦。农村农民对于投资以及一些比较有长远意义的消费通常认识不到,反而尤其注重在封建迷信上的消费,甚至有的迷恋赌博、酗酒,相反有很少人愿意支出一些在城市人看来很正常的消费,宁愿存起来也不远投资消费。

(二)农村农民对正确的消费知识比较陌生

农村的农民往往所见所想和接触到的事物都比较少,所以对于消费的性质,消费品的属性、价值,消费品的种类、品牌等都比较陌生,在需要购买某些物品时,对于物品的价格等信息的掌握也乏善可陈,导致对消费恐惧,这大大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再者,很多的农村居民即使购买了合适的消费品,但是由于对消费品缺乏了解,导致在使用方面得不到合适的利用,产品被平白浪费或者挥霍,这往往让购买者觉得吃亏上当,从而产生对正确消费的恐惧感。而遇到与消费纠纷有关的事情时,知道维护自身消费者权益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大部分人还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吃亏是福等迷信落后的观点,无法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严重影响了消费的积极性。

(三)农村没有合适的消费环境

农村因为整体发展还比较落后,所以消费和生活的环境也比较差。很多地区的农村家里的生活设施如水电等设备比较落后。另一方面,位于农村的市场比较混乱,农村各种各样的小作坊层出不穷,假货伪劣产品也常常出现在市场中,很多辨识能力差的农民就会购买一些低质量的假冒伪劣产品导致损失,而且农村的各种渠道如进货、分销渠道的建设也比较薄弱……种种环境问题都严重阻碍了农村消费水平的有效增长。

(四)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混乱

这种消费结构混乱指的是农村居民往往在某一部分的支出过于庞大以至于影响了正常的生活消费,常见的如医疗、教育、住房等,这种不合理的消费结构导致农民比想象的穷。而且另一方面,例如在教育方面过于庞大的支出使得一些家庭看不到希望,因为国内的就业形势即使收到了良好的教育也会入不敷出,所以导致了一些其他方面的重要问题。国家对于医疗行业的扶持在农村中力度明显不足,很多农户没有医疗保险,遇到大病小灾全靠自掏腰包,使得一些农民哪怕硬挺着也不愿与医院就医。而住房问题就更严重了,住房对于农户来讲俨然成了尊严的标志,一些家庭不惜倾家荡产也要盖一座体面的洋房,这样的观念严重的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五)农村不稳定的收入支出情况压低了消费水平

农村大部分居民依靠种地和经营畜牧业维生,这种行业属于我们通常来讲的“靠天吃饭”的行业,每年的收入都承担着一定风险,所以很多农户喜欢进行预防性的储蓄来预防风险。然而农民的这种被动的消费地位并不是能够轻易改变的,因为天灾人祸,市场价格的变动谁也无法预估,而现在农村农户的社会、医疗、教育保障制度尚未落实到位,所以使得农民生活的小心翼翼,必须把收入的相当一部分进行储蓄来预防突发事件,这也是消费水平很难提升的重要原因。

(六)农村农民的消费习惯问题

自古以来,农村的农户长时间处于一种并不富庶的情况,这导致了农民平日里节俭的习惯。农户们需要是赶上时代的脚步,不能因为一时的支出就放弃一些比较好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农户们因为传统,也有一种将消费都集中在节假日的习惯,尤其是春节置办年货,农户们往往会拿出积攒了一年的劳动成果,大肆购买物品,而且往往这些物品能够用上的不到一半,造成了浪费现象。这样的消费习惯问题导致了农村农户在消费上的极大浪费和不合理,也就很难提升消费水平以带动经济增长。

三、解决问题方法

(一)引导建立正确的现代消费观念

人的消费行为受到消费观念的影响,如果要去除农村农户的消费问题,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引导农民建立现代消费观念,去除传统落后的消费观,带动农户接触现代的生产方式以及技术水平,培养新型农民,冲破古旧的消费观念束缚。

(二)宣传教育消费常识

要带动消费增长,也要让农民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常识,让农户了解品牌的重要性以及各种各样的消费品的功能功效,宣传必须要有的法律维权意识。这方面的常识以及知识鼓励农户自学,同时通过一些讲座以及广播的形式对农户进行鼓励和教导,培养农户良好的学习意识,消除农户对于未知消费的恐惧以及犹豫心理。

(三)改善农村生活、消费环境

改善可以先从公共基础设施入手,加大对生活用电、水、气等的投入和建设,对于道路、公厕等公共设施进行集中建设,逐步逐项对农村环境进行整改。政府还可以树立一些典型和榜样,对于成功案例加大宣传力度和交流经验,让更多的地区和农户学习优秀经验。再者,建立农村的市场秩序管理,成立管理部门,稳定市场,打击不法假冒伪劣产品,给农村营造一个有信誉的市场环境。

(四)改善农户消费习惯

改善农户不合理的消费习惯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要采取措施增加农户稳定收入,提高农户赚钱的信心,为创造良好消费条件做准备。然后,政府应该加大科学消费的宣传力度,在平日里引导农户进行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倡导农户对于消费做简单的规划,同时维护自身的消费者权益。

(五)提升农村地区各类保障水平

农村农户不敢随意消费的重要原因就是缺少保障,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建设农村的各项保障制度,尤其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在树立农户正确消费观的同时培养农户增加各项技术能力以增加保障收入。同时对于一些特困户、老年人、弱势群体的保障力求到位,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自然不需要增加储蓄来预防突发事件,消费水平自然而然就上升了。

参考文献:

[1]农村消费问题研究课题组.关于农村消费的现状及政策建议[J].财贸经济,2013(02).

[2]张松山,毛敏耕.论农村消费不足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其原因和对策[J].市场论坛,2014(03).

[3]阑继胜,刘曦.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J].现代商贸工业,2014(11).

篇7

关键词: 农村电气化 民心工程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 TM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国家电网公司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在新形势下适时的提出了“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的“三新”农电发展战略,这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欢迎,更是得到了百姓的支持和赞誉。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是落实“三新”农电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目前该项工程已全面展开,在实践中存在有不少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电气化建设进程。

一、电气化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1、农村电气化建设资金缺口大。

现在县级供电企业进行新农村电气化工程建设,由于其趸售代管的特殊体制,建设资金全部为企业自筹,对于效益比较差的或者亏损的县公司就不能保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新农村电气化工程建设中。并且多数县供电企业还要更兼顾重要的输、配电网络建设,靠县公司自筹资金来建设一个新农村电气化村还不算太大的问题,但要建设符合标准的电气化镇与电气化县,可能就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各地存在不同程度的追求数量、追求命名的倾向。

作为电气化建设这样的民心工程,供电企业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有追求数量、追求命名的倾向,究其原因或是理解有偏差,或是定位不准确,或是迫于上级部门制定的工作目标压力,或是各兄弟单位纵向比较的压力,或是县级企业工作惯性使然等情况,造成追求达标数量、忽略工程质量,追求项目命名、轻视实际管理,追求硬件建设、忽视软环境治理的现实。这样势必会造成大量的资金浪费,并且腐化企业风气,同时也有悖于该项工程的初衷。

不能有效地与政府新农村建设紧密配合。

目前,各地方政府已启动不同程度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建成了部分乡村公路和医疗卫生设施等基础设施,有的地方还有合村并居等新农村建设规划,但是建设速度过于缓慢,如果我们没有统筹考虑政府整体规划,可能会在新农村电气化工程建成后出现局部供电负荷分配不均、供电网点即配电变压器布置不合理等问题。这同样会造成资源、资金浪费,重复投资的现象。

没有有效地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与配合,配变位置与线路走廊不能与整体的长远规划相结合。造成改造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修修补补。在实际工程操作过程中,出现低压线路、配电设施等占地不好协调,民事关系复杂,本末倒置现像严重。

工程科技含量低,且后续管理不够。

现在进行的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基本都是在原有电网构架基础上进行的重新改造与新、扩建,存在简单的拆旧补新现象,科技含量低。另外,电气化村镇工程建成后一段时间线损降了,电压升了,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用上了安全电、明白电和放心电,但由于管理部门、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思想和行动松懈、后期维护管理不到位,被群众们誉为“民心工程”的电力设施运行不久就出现了老毛病:电杆不同程度倾斜,拉线不知去向,线路私拉乱接,植物藤蔓缠绕附着严重和低压电力线路与弱电线路攀附交织等现象。造成了设备线路隐患故障层出不穷,加速了线路设备的老化和衰退,降低了电力安全生产、群众安全用电的标准。

二、问题的解决途径

1、坚持政府主导、全面推进。

顺利推进电气化建设工作政府主导是关键。因此,成立由政府部门挂帅的各级“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站在全局的高度,努力把新农村电气化工程纳入到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同步推进。真正构建起政府为主导、农电企业为主体的工作格局。形成“政府发动、乡村互动、百姓主动、电力推动”的工作机制。

基层供电企业应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主动上门汇报,争取实质性的政策支持。强化组织领导,处理好“政”与“企”的关系。当地政府应加强对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进行宣传动员和安排布置,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文件,明确工作任务和县直相关单位工作职责。相关乡镇、村应加强对工程的协调配合,在建设环境上给予支持和保证。供电公司负责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组织实施。在政企之间形成有效合力,共同推动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供电公司作为工程具体实施单位,应对照标准制定工作计划,将每项工作分解落实到各部门、责任人,做到全员参与,全面实施,全力以赴,实现安全、进度、质量的整体协调与提高,确保高标准、高效率完成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任务目标。同时应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介,加强工程动态宣传,切实形成关心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支持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多措并举筹措资金,不断加大建设资金投入。

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解决工程建设资金问题是关键。一方面,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争取省、市电力公司专项资金的支持和地方政府资金的投入,广泛筹措建设资金。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大资金自筹力度。积极探索开拓农网发展投资渠道,可通过利用农网完善工程、企业自有资金或农网维管费等途径,千方百计增加农网投入。希望省级电力公司重视资金来源问题,能通过统一贷款筹资等形式来解决资金问题,因为该项工程是一项典型的“惠民工程”,工程质量关系企业声誉。

统筹兼顾、循序渐进。

新农村电力建设纷繁而复杂,涉及方方面面,农村台区数量众多,用户情况复杂。因此,电气化建设工作首先应结合县域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先期对主网、城配网和农配网建设规划进行滚动修订,形成科学、合理、安全、可靠的供电网络。其次,在新农村电气化乡镇、电气化村的具体规划布点中,做到与县(市)新农村建设工程总体规划及具体实施进度相结合,与农村电网的实际状况相结合,把解决农村电网的难点、热点问题放在首位,着重完善农网基础设施,避免盲目投资和无序建设,确保电气化发展水平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用电需求。

各乡镇、村应按照《新农村电气化乡(镇)标准》及《新农村电气化村标准》要求自下而上逐级申报。在项目规划审批中,应坚持因地制宜,按照“示范先行、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点面结合、适度超前”的思路:首先选择乡镇企业集中、农村经济发展较快的镇、村作为电气化村试点;其次,对其他乡镇、村列入今后电网改造计划,逐次开展电气化建设,逐步提高电气化乡镇、村的比例,使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做到井然有序。对批准建设的乡镇、村,抽调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勘察设计和项目预算编制,为工程施工和资金安排做好铺垫准备。保证项目工程顺利实施。4、提高改造科技含量,注重后期维护管理,突出工程建设实效。

推进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当地新农村建设,保持与农村其它基础设施相配套。要把加强村级电网建设作为重点,作为整个电气化县建设的基础。讲究技术含量,而不是简易的拆旧补新。通过新农村电气化建设,逐步建成符合农村特点,且能持续满足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坚强农村供电网络。要注意加强工程管理,不断完善工程管理相关细则和办法,确保工程规范、有序实施,达到工程安全、质量、进度和效益的协调统一。加强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考评工作,按照“建成一个、验收一个”的原则,及时完成建成地区的考评,制定考评细则,规范考评程序,严格考评管理。

篇8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创新

1.农村文化生活现状

1.1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物质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跨越,一些富裕的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甚至赶上了城市,与过去相比,农村地区的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农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文化形式越来越多样。

1.2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农村基层文化力量逐渐消弱。长期以来,各级党委政府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内就可以取得效益、能够体现政绩,而文化建设是虚的;部分村级领导则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与我的关系不大等等。在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的乡镇,重文化建设往往只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上,而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中,致使原有的公益文化资产流失,阵地萎缩。

1.3由于政府投资力度较小,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资金并不多。当前,不少农村缺乏图书馆、阅览室、放映室等公共学习场所,同时也缺少篮球场、健身房、足球场等公共锻炼场所。这就使得农村居民缺乏必要的基础文化设施,无法开展相关的学习与锻炼活动,使得农村居民的休闲娱乐方式显得单调枯燥,同时也使“黄赌毒”糟粕文化有了滋生的空间。

1.4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年龄普遍偏大、队伍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乡镇机构改革后,有的乡镇文化专干在职不在位,有的兼职过多,有的调走后,没有得到及时补充。由于没有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在岗人员严重老化,基层文化建设缺乏活力,思想、意识、业务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文化活动的需要。再加之管理上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致使大多数基层文化部门普遍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感,松散涣散,基层文化活动缺乏创新和活力。

1.5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较为低下,各种不文明、不开化现象仍屡见不鲜,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语言习惯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提高。与此同时,虽然国家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也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进行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但是从现实情况看来,农村地区的先进文化引领作用较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建设的理念对大多数农村居民来说都十分薄弱。

2.农村文化建设的创新

2.1加大文化工作创新力度。农村文化创新是促进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措施,各地政府部门应当在组织农村文化活动时,重视对于各类活动从创作到组织到演出的创新,以便使农村文艺节目更多地受到农民的喜爱。

2.2完善农村文化活动网络。完善农村乡镇、村文化网络,在乡镇村都O立文化站,要充实稳定乡镇文化干部队伍,提高乡镇文化干部的待遇,确保乡镇文化干部有足够的精力抓文化工作,村级文化站站长由村民选举产生,文化网络对农村文化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农村文化活动阵地,八十年代的农村文化俱乐部曾一度极大的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现在也可以在各村建立类似的文化阵地,组织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农民可以自编自导自演,既可发挥他们的文艺创造,又极大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2.3不断地创新载体,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秧歌会演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营造祟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健林.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07.

篇9

1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有些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Z,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

1.1.1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有的镇只重视某个村某个点的规划,而对全村甚至全镇新农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同时,有的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据调查,有的村规划生搬硬套其他村,不能体现自身特色;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还有不少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没有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1.1.2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

1.2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强,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的现象在基层,有的农民由于在思想认识上对新农村建设存在偏差,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内容和措施认识不够,对新农村建设仅仅是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村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在许多新农村建设点上普遍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现象,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1.3 要素制约突出,影响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和试点工作开展新农村建设面广、量大、任务重,必须先行试点,再全面稳步推进。通过对示范村建设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当前存在政策、资金、土地等瓶颈制约要素。

1.3.1政策不够完善。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有的政策存在不确定、不连续、不合理等因素,如以工补农怎么补,城市带农村怎么带,政府增加的支农资金如何补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影响了镇、村和农民的积极性。

1.3.2是资金筹集难。不少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富裕程度较低,建设主体投资乏力。同时,县、镇两级由于财力所限,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不足。

2改进对策

2.1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整合品牌资源,打造一批拥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

2.2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扶优扶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2.3以优质稻米、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以绿色无公害大米、蔬菜等为带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

2.4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以合作经济组织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2.5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政策,让公共财政受益于农国家将通过各类项目逐步加大扶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各相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应将各项目如期保质地在农村落实。对帮助农村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的项目,应保证全面落实;对农业各种直接经济、物质补贴和奖励,应及时发给相关受益人;对各种保障利,应及时搞好申报审批,使农民享有公共财政福利。

2.6积极创新投资机制,改变投资方式建设新农村,投入是关键,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建设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是亿万农民的伟大事业,农民应当在建设自己的家园中成为现代建设的优秀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

3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保障水平

3.1加强农村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加强村镇文化活动中心和村民健身休闲中心建设,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3.2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一池四改”(沼气池、改厨、改水、改圈、改厕),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

3.3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重点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抓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强师资 队伍建设。

篇10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房屋建设;农民;生活习惯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012-01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农村不是简单的复制城市模式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简单的复制城市模式。把城市的一套生活方式搬到农村中来,就好比把农村的生活方式搬到城市中去,城市人不会习惯农村的生活方式,同理,农民也不习惯城市的生活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参考城市建设,但更应该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建设符合农民生活习惯和愿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新农村变成“农民新村”

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提出了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认为“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一些地方不顾当地生产发展水平,不顾农民你的愿望个要求,大搞“村容整洁”建设,把“新农村”片面理解为“农民新村”。纯粹模仿城市的建设方式,住房建设“楼房化”,但相应的物业等方面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这不仅没有使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反而对农民带来较大的困难。另外,“城市化楼房”使得农民住房面积很有限。农民的很多农用机械、农具以及大量农产品没有地方放置。而在个别地方,政府仅仅为了村庄形象,竟然强迫农民拆房搬迁至新建的“城市化楼房”,建集中居民点,极大地加重了农民负担,引起农民强烈反对。

(三)公共服务设施少,基础设施缺乏

村庄内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比如公共休闲活动中心及体育锻炼的场地十分缺乏,农民的业余生活很少或几乎没有。村庄内自建的自来水系统水压非常低,使得“城市化楼房”供水出现困难,而且冬天的时候水管冻住,农民只能依靠自家水井取用地下水,然而取水井的位置不讲究,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农村的排水系统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农村一般采取直接排放或明沟的方式往低处排污水,严重污染环境。农民把人和牲畜的粪便堆放用起来作有机肥,这直接影响到村庄的环境卫生和农民的身体健康。大多数村庄内没有设置垃圾收集处理点,致使垃圾随意乱扔乱放,不但严重污染了土壤和水质而且还恶化了居住环境。俗话说:要致福,先修路。村庄的道路是解决村民出行的基础交通设施,但目前农村中的道路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村庄,尤其是在山区的村庄内的道路是又窄又弯的土路,一到雨季,出行变得十分困难。另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庄里通行的车辆及进出的人员越来越多,加上很多道路路面过窄而且基本没有经过硬化处理,致使车辆没法避让,行车非常不方便。

(四)新农村建设中忽视文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除了建设新村庄外,更应重视农村精神新面貌的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有着享受生活,享受文化娱乐的愿望。而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投入非常有限,多数农民每年用于订阅书刊、看戏看电影的支出几乎为零,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较少。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城市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基层文化资源严重匮乏,活动形式单一枯燥,缺乏创新。

二、对新农村建设中的比较好的做法

(一)提高农民收入,筹集建设资金

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农村才会有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大力开辟农村增收途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农业生态园,建立综合产业区,实现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积极引入商业公司到农村开设工厂,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同时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同时,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大力推动休闲娱乐、体育锻炼、医疗卫生、教育机构、交通出行等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力度,统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区域共享、共建的协调发展新模式。加快村容村貌的整治工作,重点是做好供水设施的完善,改善厕所卫生状况,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及建设合理的垃圾集中处理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积极推广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实现农村污水净化处理,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新农村建设应重点建设农村道路、水利、生态能源、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电信及其他公共设施等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建设。通过村庄合并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引进外部商业资金,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居住环境质量。

篇11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屯绿化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06102

1 引言

村屯绿化工作不仅是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同时也是当前我国农村地区进行绿化的重点环节,对于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这项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将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基于此,城镇和乡村在建设的过程中就需要对村屯绿化工作进行全面分析,明确总体目标,为创建更优美的居住环境打下工作基础。笔者研究了村屯绿化工作,确定当前这项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希望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2 开展村屯绿化工作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的实现农村城镇化发展,尽可能缩短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在农村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绿化工作,将农村的村屯绿化工作放在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环节。这也是当前农村城市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内容[1]。在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村屯的绿化工作担负着建筑和自然、人类和自然的过渡和协调作用。农村小城镇的建设和绿化工作不可分割,绿化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将对农村城镇建设工作的开展,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不仅保持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二者还相互影响,互相促进。

3 当前我国农村村屯绿化情况

笔者对柳州市的农村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确定柳州市农村在人口密度上比较小,土地的利用率不高,田园特征更为显著,但是绿化水平欠佳,没有系统性的规划和工作方案,造成树种林种的形式比较单一,保持常绿的树种的类别少,生态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其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点。

3.1 村屯周围绿化问题现状

经过笔者对柳州市的研究,发现柳州地区有90%以上的树木都是由桂花树组成,但是在林带的宽度分布上却存在明显不同[2]。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树木建设过程中,树种相对比较多样,逐渐出现了木棉、洋紫荆等树种,但是由于质量得不到保证,并且植株在种植的行距上还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情况,导致病虫害十分严重,对树木的生长和发展都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在90年代初期,国家大力宣扬护村林的种植,虽然在这种前提下,我国很多桂花树、洋紫荆等树木的质量都得到了更新和质量的完善,但是在树种的选择上大多数还是由这几种传统树种组成,在树种的形式上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扩展,因此难以进行新的突破和发展,使得病虫害的发生始终处于潜在危机,对绿化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3]。当前很多村屯中甚至还存在四周无林的状态。

3.2 村屯中街道绿化情况

现在很多村屯在街道的建设上都将桂花树作为主要树木,但是在对栽种过程中没有进行品种的筛选工作,所以树种经常出现杂乱种植的情况,一旦到了开花季节很容易出现花瓣乱飞的问题,这将对村屯的环境建设和道路整洁化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如果不及时清理散落的花瓣,也容易产生病虫害蔓延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曾经栽种的针叶街道林也很容易受到排水或是天气环境的影响,最终出现存活率的情况,对绿化工作有序进行将起到阻碍作用[4]。

3.3 村屯中企事业单位绿化问题

农业经济产业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对农村企事业的发展产生起到推进作用。现在的企事业单位已经基本实现了绿化工作,但是绿化的形式比较单一,也没有达到统一的标准,因此在这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仍旧保持着传统的工作模式,没有形成相应的环境保护意识,影响了绿化工作的整体效果。

4 对村屯进行绿化工作的基本原则

在对村屯绿化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基本的指导原则,并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要工作目标,从而更好对农村环境、人民居住条件和生活为重点环节,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对村屯绿化工作的开展和有效进行,因此在对这项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要将以下原则进行落实。

4.1 整体性原则

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将总体规划工作放在村屯绿化工作的重点中,通过内容上的丰富和完善,对其进行统筹和规划,加强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有效减少和避免重复建设的情况。在对村屯进行绿化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将村屯的整体景观做到美化的程度,同时还需要建设其完善的生态环境和系统,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促进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为更好的实现生态环境提升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5]。

4.2 多样性原则

在对村屯绿化工作进行开展的过程中,为了充分展现自然环境特点,还需要采用较为科学和合理的方式对空间结构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提升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发展,减少物种单一或是结构不明的情况。村屯绿化还需要进一步结合地域文化特点,从而更好的设计出具备文化内涵的景观生态布局和方案。

4.3 适宜性原则

在对村屯绿化工作进行开展的过程中,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结合当地环境和土壤情况等,有效开展G化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还应该坚决遵守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土壤情况对树木进行种植,加强对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问题的研究,从而保证造林工作中的成活率得到更大提升。

5 村屯绿化工作的发展策略

5.1 提升人民群众对这项工作的认知

首先,应该加强对村屯绿化工作的宣传工作,向广大人民群众宣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人们了解国土绿化工作的意义,引导农民认识绿化工作,充分掌握对环境的绿化也是对自己家园的爱护,是中国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农村居民对自家院前院后的环境进行绿化,其次,还应该对农村周边环境进行绿化,这样才能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做好铺垫。

5.2 正确处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关系

应该将村屯绿化工作放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前提上进行,对其经济效益进行全面分析。如果一项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没有相应的经济效益作为最终保障,那么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就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在这种前提下,要想将这项工作得到有效开展,在对树种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就应该选择一些生长速度快,产品种类丰富的树种或是经济类型的树种。种植树种过程中还应该保证将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按照比例进行种植,这样将有效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对于强化经济效益也将有着重要帮助。

5.3 应用科学技术,提升村屯绿化工作的质量和标准

在对绿化工作进行开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应用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对整个工作质量和标准的提升也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就需要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从而保证掌握科学技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

6 结语

通过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屯绿化工作研究,确定了当前我国在进行绿化工作开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没能得到有效解决,制约了这项工作的开展和提升。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也对问题进行了相应阐述。确定在近年来的农村工作开展过程中,村屯的绿化工作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因此这项工作作为当前我国农村建设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项组成环节,而如何对村屯绿化工作开展建设,是当前需要引起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能在更大程度上推动我国农村绿化工作的开展,全面提升我国整体绿化水平,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彼波.百色市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屯绿化规划设计探究[J].农业与技术,2016,36(3):134~135,162.

[2]毕海英.浅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村屯绿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29(21):214.

[3]潘剑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的村屯绿化浅谈[J].南方农业,2016,10(15):90,92.

篇12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的重要战略部署,它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其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影响了其顺利进行,本文就其问题与相应的对策做一简单探讨,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

1、存在的问题

1.1思想意识上的误区

在新农村建设上有些基层领导干部存在着低热情、为难不配合的情况,而且在工作上也表现的不积极主动也没有创造性。同时也没有认清新农村建设过程所存在的长期性、复杂性以及艰巨性的情况只是盲从的将硬件建设、规划建设放在重点,忽视了软件建设和执行管理的重要性。新农村建设面对的是农民的农业生产及增收问题而非所谓的重点抓村容村貌的整洁。

1.2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建设资金缺乏

进行新农村建设就是为了要增加农民的收入,但是当前农民却面临着农资价格上涨,农产品和畜禽产品价格下跌的情况,让农业增收的空间变窄。因此资金的投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前显得尤为重要。而如今的形式是:1、有限的政策支持,国家在新农村建设中提供的资金有限占总建设资金的30%,还有很大的资金有待补充。2、地方财政困难,对新农村建设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3、有限的自筹和社会筹资,在中国若要说自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就会有75%的农民说没钱,但是也不可能从社会上筹到40%的建设资金。4、信用贷款门槛高,很少有商业银行将款项放到农村,除非是政策性银行或者农村商业银行可能会提供部分的贷款但也只是杯水车薪。

1.3农民担忧农业生产是否能稳定发展

当前农村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不仅体现在从业人员素质低这一项,还展现在规模化和区域化难形成的问题。首先,小规模、雷同农产品的生产。当前的产业结构是由农民自主决定而非政府行政干预,结果就形成了无规模的雷同产品遍地开花,最终导致农产品囤积难卖。其次,低程度的产业化生产出劣质农产品。再次,农业科技含量低,从业劳动力的素质底下。最后,不健全的服务体系和落后的农业技术在科技农产品的生产上无法发挥作用。

1.4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

现在农民的文化教育程度较低,其思想概括出来就是等、靠、要,没有所谓的市场经济意识,因此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没有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只是一味的沉浸在迷信、赌博、早育超生方面严重与现在的文明脱离,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新农村的建设,制约了农民的收入。还有就是,农民对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态度的冷淡和当前不佳的农村医疗卫生以及低下的医务人员水平也阻碍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2、解决对策

2.1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大力度的宣传

新农村建设全员的工作,而非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因为此项建设涉及的面广、内容多、任务重。通过舆论氛围将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意义以及采取的方针政策和总体目标深入人心的同时也要彻底的消除广大农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最重要的是宣传时要让农民知道他们的财产、自治都会得到尊重,而他们在建设过程中还拥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2.2 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把好事办好

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工作人员要深入基层倾听广大人民的心声,切实的结合乡村情况制定出完善的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彻底改变之前“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努力为新农建设制定出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目前急需要做的是根据所处乡镇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制定出一个利于掌控、操作和实施的方案来管理道路维修、水电改造和沼气池建设的资金筹措和农民集资、人工投入及基础设施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2.3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的加强和物质条件的完善

可蓄可疏是当前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重点,此工程的建设需要社会力量和大量资金的支持。在农村推行新能源建设通过改圈、改厕、改橱以及草堆的清除来建立沼气、太阳能、秸秆气化炉,这样不仅改善了农村的整体环境和农民的生活环境还将农村的垃圾统一纳入城镇化管理。

2.4 加强基层队伍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因为在新农村建设中基层队伍有着强大的推动力,所以我们首先要做好,以乡镇为基地,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分批次的对村干部进行培训再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其次,不定期举办三农问题村干部交流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开创新思路;再次,提高待遇,先让村干部成为明理、会技术、会管理、消息灵通的领军人,让其凝聚基层工作的向心力改变对村干部不想当、不好当和不敢当的思想。

2.5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的协调发展

通过深入的走访调查,建议相关部门对乡镇小学制定出合理的实施方法对贫困学生进行两免一补让他们实现上学的梦想,彻底让九年义务制教育政策得以全面落实。认真、规范的做好新农村医疗合作改变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招聘专业人员、组织专业的医疗志愿队对现有医护人员进行培训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来解决当前乡村医院人员紧缺、设备闲置的现象。

2.6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过培训学习让他们都能成为有文化、有技术、懂管理的新型农民,同要吸引广的人才到农村搞农业发展。首先,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优秀的师资队伍和教育规划让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得到提高。其次,职业教育技术的加强,为农民提供专业的技能培训,培养创业型农民。再次,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宣传,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刘超. 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艺生活.2013(03):141-142

[2]王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29(6):117 -118.

篇13

【关键词】公共服务;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问题;解决思路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2)04—0092—05

2009年,中央在大力推行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提出要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新型农村社区,不同于单纯的农村人口聚居,它是在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所提出的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目的,实现集约化经营为主导,以移民搬迁和住房建设为契机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和基层治理模式的一次彻底的变革。在这次变革中,成都和济宁两地做了有益的探索。借鉴其经验的同时,也可以看到,新社区建设不可避免会陷入如何处理新的社区生产、生活方式与原有农村基本的经济、组织制度的关系的困境,而且自组织程度不高已成为社区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面临的挑战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实现城乡公众共同享有公共服务的重要保障。然而,在现实的社会发展中,公共服务的供给却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特别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等,已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并已成为影响社会公平公正的焦点问题之一。[1]因此,统筹城乡背景下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探索,需要对基层公共服务供给问题及基本路径加以探讨,以期找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路径。

政府必须履行好公共服务责任,这是当今社会的共识,也是现代政府应该履行的职能所在。然而,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无限性,而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则始终是有限的。在市场经济下,政府只能提供市场经济无法提供的公共物品和私人无力从市场上获取的私人物品。这也是政府必须履行的公共服务责任。公共服务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正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政府行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社会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村庄形态的开放性。农民的活动空间已大大超越传统的村庄地域界限,村庄间的流动与土地的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是乡村呈现出一个信息开放、社会多元的状态。二是人口迁徙的自由性。农村人口不再限于本乡本土生产生活和从事农业生产或产业,而是大规模、高频率地劳务输出或者从事新的非农产业。三是生活方式的变化性。农村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急剧变化,农民已不是从前那种千百年一成不变的小农形象,而是边在田野上耕作,边打手机的新式农民。四是村庄结构的异质性。农村社会的变化使传统农村社会迅速解体,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及各种要素在道德、价值、情感方面不断改变着旧有的传统状态。这些变化在带来农村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使得乡村治理也陷入了困境。[2]

而与此同时,农村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呈下降趋势,主要表现在村委会职能弱化。村委会对乡村公共事务和公共设施建设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大量基于乡村内部,需要以自治的方式加以处理的公共事务常陷于无组织依托的困境。农村有效资源大量流失。劳动力大量外流,常住人口减少,留守儿童、老人、妇女成为乡村的主体;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耕地减少,农村经济基础被不断蚕食,发展缺乏动力;村集体经济空壳化。2004年以来,随着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提出,农村的三提留五统筹、农林特产税、农业税相继取消,村集体的机动地、集体林地等也都陆续承包到户,双层经营体制中的集体经济部分逐渐消失。

乡村社会的剧烈变化对我国的乡村治理以及公共服务的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2006年中央l号文件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措施,农民收入得到较快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也成了题中之意。但由于我国各地区农村普遍存在村庄多、规模小,位置分散的特征,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投入成本过高,投入分散,投入效率低等问题,新建的住房、活动中心等往往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国家根据形势的变化,提出了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已成为农村发展的趋势。为了寻求解决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供给困境的途径,2009年,国家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试点工作。

篇14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830.341 [文献标识码] B

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绝对核心,对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进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发展迅猛,其资产规模、税后利润逐年大幅增长,2011年我国银行业实现利润占全球银行业总利润的近三分之一。我国银行的盈利渠道广泛,包括贷款、银行类保险、销售理财基金类产品、金融智能终端业务消费获利、票据业务等。其中贷款收入是我国银行业利润的主要来源,约在30%以上。这种依赖传统息差收入的盈利模式使贷款的安全性显得至关重要。目前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额及不良贷款率持续增长,因而对国内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显得尤为关键。

根据上图的数据显示,在整个银行业中,不同类型的银行不良贷款率相差巨大,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更是明显高于其他银行。

一、农村信用社及其贷款

(一)农村信用社的概念

农村信用社是为三农发展提供金融保障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依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特点是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

(二)农村信用社贷款的特征

1.以“三农”为服务对象。这是农村信用社与其他银行本质的不同,农村信用社在定位时,就是服务三农(农业。农村、农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这样的市场定位,使农民成为了信贷的主要对象。农民的还款能力不同于拥有净资产的企业和固定收入的城镇居民,无形中增加了农信社的信贷风险。

2.以“社区”为服务范围。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农村信用社多按行政区划划分。其存款多是源于当地农村居民和企业,贷款也主要发放在当地,由此,信贷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农户与信贷人员熟络影响信贷评级客观性等都为信用社发展带来困境。

3.以“季节”为贷款周期。农业生产拥有季节性,决定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也具有季节性。从化肥种子以及牲畜的采购开始,经历培育饲养到最终收获出售,资金变为物资再重新变为资金的过程是具有季节性的,在此期间集中贷款并且资金回流困难给农信社带来不能避免的信贷压力。

4.以“分散”为贷款特点。农信社贷款不同于其他银行贷款,具有金额小却极为分散的特点。农村居民的居住因地形而异,例如北方平原地广人稀,行政区中的自然村距离遥远。这就为信贷人员营销和回访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5.以“低利”为主要特征。农村信用社贷款的低利,一方面源于我国农村金融政策的制约,要求农村信用社实行信贷倾斜,为农民在利率上提供优惠。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农业的发展主要还是传统的靠天吃饭,自然灾害,农产品销售情况等客观因素直接影响贷款的收回。

图3 农村信用社贷款流程图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客户信息数据库不完善

目前,农村信用社的贷款类型为针对农户的小额贷款,在贷款受理及调查阶段,基层信贷员会收集农户的基本信息,包括其身份信息,居住信息,个人收入及资产情况等。正如农信社按照行政区划进行服务的特点,信贷员们在工作中会常年负责部分农户,信息的收集也主要依靠以前年度信息传承,不能定期及时更新。加之,现有的信息采集表内容相对局限,无法对贷款农户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致使农户信用评价工作的信息基础薄弱。再者,农村信用社在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落后于其他银行,没有设立专门的内部沟通渠道和信息分享平台,不利于客户信息的传递和数据库的完善。

(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到位

在农信社内部建有一套内控制度,同时在基层网点也有一系列贷款业务操作规范,但在执行的过程中,这些控制措施却大打折扣。首先,信贷人员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在工作中随意性高,有规不依,有章不循的情况时有发生。其次,由于信贷业务中存在强制摊派的情况,致使信贷人员迫于压力,讲一些信用度较差的客户也纳入其中,导致发生不良贷款的风险增加。再次,管理层的监管不严格,当信贷人员出现违规操作时,为了达成任务指标,管理层漠视不作处理。

(三)未充分落实实贷实付制度

在贷款发放环节,银监会要求银行建立全流程的精细化贷款管理模式。实贷实付从源头上控制信贷资金被挪作他用的风险,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但是由于农信社为农服务的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使实贷实付在执行上遇到了一些现实问题。例如,某化肥品牌降价促销会使农民大量购买囤积,资金一次性支出巨大,没有时间规律。再加之农业生产中零星支出较多,随意性更强,能够开具正规发票的机会少,不利于资金监管。最后农户生产支出与生活支出多混在一起,很难分开核算,也使实贷实付制度落实变得更为困难。

(四)贷后管理流于形式

贷后管理一直是贷款管理薄弱的环节,银行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局面。在农信社这个难题尤为明显。资金贷给农户以后,由农户自己根据生产所需进行资金的使用,具体用于农业生产还是挪为他用,信贷人员很难进行监督管理。其次,在实际工作中,信贷人员数量有限,经常出现一个信贷人员同时负责几十上百个农户的情况,信贷人员没有足够的经历深入到每户了解情况,因而管理流于形式也在所难免。

(五)内部审计作用薄弱

首先,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中,内部审计部门处于管理层的领导下,与其他部门例如财务部,人力资源部门平行,这样的层级关系,使内审部门很难客观公正的评价其他部门的工作,更别说监督管理层是否。其次,内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农信社的内审部门中工作的人员多数是内部的老员工,对于审计知识不了解,也很少接受系统知识的培训,难以使内审发挥作用。

三、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的改进建议

(一)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数据库

在农户信息搜集的环节中,信贷人员应该与村长等自然村的管理者取得联系,搜集更加全面的农户信息资料。同时,信贷人员可以考虑建立农户关系网,直系亲属之间的相互借贷融资可能成为信贷风险的另外源头。最后,要形成动态信息管理的制度和意识,不断丰富和修改农户信息数据库。

(二)增强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

对信贷人员进行信贷风险和内部控制的相关培训,使信贷人员认识到内部控制设计的初衷是降低信贷风险,保护信贷人员避免发放不良贷款而承担相应责任。同时建立一套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不仅强调贷款任务的完成情况,也要将贷款的收回作为衡量信贷员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通过绩效考核的方法促使信贷人员提高风险意识。

(三)合理落实实贷实付制度

在贷款前充分了解农户贷款的使用计划,尽可能制定合理的贷款使用计划。同时加强对于历年农户贷款使用情况的了解分析,掌握其中规律,可以采用试点方式,对农户实施分次贷款,对试点农户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一旦发现挪用贷款或其他违法违规情况发生,及时冻结剩余贷款,降低不良贷款风险。

(四)适当增加信贷人员数量

结合农信社服务三农的业务特点,其应当适当增加信贷人员的数量。目前一名信贷员负责的农户数量过多,致使信息采集,后续跟踪管理都无法充分落实,农信社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增加信贷人员数目,同时提高信贷人员素质,信贷风险更多的是靠信息的搜集和数据的分析得出,招聘高素质的信贷人员可以降低信贷风险。

(五)增强内部审计作用

内部审计的地位应当改变,缺乏独立性的内审是无法为管理层起到监督作用的。与此同时,内审部门应当聘用审计专业人员,执行审计程序,及时发现问题,保证内部控制运行有效。管理层也应客观地理解内审的作用,除了监管以外,内审还强调为内部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管理层应当使内审真正参与到银行系统运行中来,为决策管理提出建议。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