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 心理问题 解决方法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环境原因
1、家庭
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由于经济上的贫困,贫困生在音乐、体育、语言、外语、计算机、知识面等综合素质上落后于家庭优越的学生,他们还存在大学毕业后自主择业的压力,再加上家庭社会关系薄弱,没有父母可以依赖,也没有金钱作为后盾,自身在风度、言谈、气质等方面还有不足之处,因而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心理上便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神经质等问题。[1]
2、社会
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现代社会贫富差距拉大,有钱的人挥金如土,而贫困山区的孩子却连学也上不起。强大的贫富差距使贫困大学生在心理上感觉到压力时时存在,社会上的一些不公正现象也使贫困生感到,在现实生活中金钱具有重要作用,金钱决定人的地位,没有金钱,也就没有地位,由此导致心理失衡,总认为自己经济不宽裕、穿戴不时髦、被人看不起,以致产生自卑感和抑郁感。
3、学校
进入大学校园,随着接触的同学增多,贫困大学生面对着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变得不知所措,由于经济的窘迫,思维的封闭,他们不能很快融入学校环境,与老师同学相处不融洽,造成人际交往和沟通的困难。贫富差距对贫困生不仅在物质方面有影响,在精神上也有深刻的影响。生活上的落差给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和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种贫富悬殊的差距直接影响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感,从而产生压抑、烦躁、嫉妒、悲观等心理状况。
(2)自身原因
有些贫困学生对贫困的认识不正确,还不能充分意识到,家庭经济贫困是由于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能力等多种因素造成的,而是错误地把贫困视为耻辱。他们不愿承认自己贫困,认为这是很丢脸面的事,即由经济贫困导致心理贫困。还有些贫困生把贫困当成接受学校资助和大家照顾的正当理由,当自己得到的关心和照顾没有别人多时,各种烦恼、哀叹、愤怒的不良情绪便会随之而生,有的贫困生还把贫困当成挫折,不能积极主动去克服困难,并由此产生悲观、焦虑嫉妒等心理问题。[2]
二、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焦虑心理。贫困大学生深知父母挣钱的艰辛,自己身处远方,却总是为家里的情况担忧。在焦虑的同时,他们既要应付繁重的学业,又要忙于业余打工贴补自己在校的生活之需,这更增加了他们的焦虑程度[3]。心理长期焦虑过度或过于持久的焦虑体验,损害了正常的心理活动,从而严重地影响学习和正常生活。
2.自卑心理。贫困生常常以悲观消极的态度将自己与别人进行比较,一味看到自己的短处与不足,自觉比别人低一等,做事缺乏自信,甚至懊恼自己的不够优秀,痛苦不堪。
3.抑郁心理。许多贫困生背后大都有一个不幸的家庭,巨大经济和精神压力,使贫困生感到既无助又无奈,时间一长,产生抑郁心理。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应该注重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贫困生认识到城乡有差距、贫富有差别,贫困不是耻辱,要做到人穷志不穷,让贫困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价值,感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深切地体验到社会的支持,从而消除经济困难可能给贫困学生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并通过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使贫困生认识到贫困不仅是命运的挑战和磨砺,更是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和学习目标。
(二)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搞好心理卫生宣传,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实践证明解决心理障碍与心理冲突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是心理咨询。学校要组织训练骨干,采用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相结合的形式,逐步扩大心理咨询的范围,使心理咨询成为贫困生“排忧解难”的有效工具。大学心理咨询应积极寻求多种有效的心理咨询方式,要切实能给学生解压。学校应建立健全学生心理调适与疏导机制。
(三)解决贫困生的实际困难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或多或少都与贫困有关,及时给贫困生物质的帮助,是对他们心理引导和帮助他们进行自我调适的基础。目前国家为帮助贫困生,采取了奖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和特殊困难补助以及学费减免等多项政策措施,简称“奖、勤、贷、补、减”, 高校应充分利用好这个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辅导员老师要深入仔细了解贫困生的实际情况,使最需要资助的贫困生获得最大的帮助。同时学校应开设合适的勤工助学岗位,让贫困生靠自己的能力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光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学校可以争取社会的资助。
(四)开展有益的校园活动并鼓励贫困生参与
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有利于贫困生自觉地抵御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要积极地多开展一些促进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的积极、有意义的活动,让贫困生切身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通过活动,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了解;辅导员应多了解学生,找到贫困生的一些自身优势,组织活动时给他们进行适当的分工安排,使他们感觉到自己被重视和自己的能力被肯定,这样有助于他们以后更积极地参与活动,表现自己。[4] 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社团在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地占领校园文化阵地,为广大贫困生提供高雅、健康、多样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 张娅靖.浅析高校贫困生心理现状与对策[J].岱宗学刊, 2008,12(1):98-99.
[2] 逄宇池,夏爽.浅谈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商 业文化(学术版),2008(1):206.
关键词:互联网;心理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9-98-2
1 相关背景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在国家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更加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更加壮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更加完备,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探索进步条件更加成熟。一方面,大学生心理教育取得了重大成果,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了基础。事情有好的一面,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事物又会导致新的问题出现。20世纪以后,尤其是近五年,互联网,尤其是手机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网络无处不在。当代大学生作为能够玩转网络的一代,自然那而然也是网络的先行者,受网络的影响也最大,最直接。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网络进入青年学生的生活当中,和青年人的创造力,创新力相结合,转化成呢了巨大的生产力。手机APP,网店等新形势的创业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应有之义。另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使得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一定冲击,同时,青年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也以互联网为主要途径得以扩大。解铃还须系铃人,想要探索解决网络心理问题的方法,就必须首先认识清楚网络的特点,以及网络对人心理的影响途径,同时还要认识清楚青年人的心理特点和青年人的心理需求,从而做到解决方法有的放矢。
2 原有心理问题的表现和解决思路
高校的心理工作人员的主要以原有的教材和思路去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首先,需要肯定的是,原有的教材和解决方式覆盖了发生在青年学生身上的大部分和重点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着较强的指导性和系统性,从某种层面上说是融合了世界心理健康研究范围内的重要成果,是经验和实践总结的产物。但是,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把握时代的脉搏,从新的心理问题上探索出新的解决方法,才能将心理健康辅导的影响和作用发挥到最大。
2.1 关注认知观
认知观是大学生的重要观念之一,拥有良好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的控制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关注大学生对于自我的认知,对于社会的认识,对于情绪的控制,着重于解决自我意识的调试,良好情绪的培养。
2.2 关注交际观
作为一名社会人,正常的与人交际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有交际才有社会。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分析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调节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培养青年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提升人际交往的技巧。这有着重要的意义。
2.3 单方向教育占了更大成分
首先,针对网络背景下新型的心理问题,最重要的教育方式就是高校的大学生心理课程讲授。教科书上,网络心理问题占有一定的比重,但是理论终归理论,避免不了雨过地皮湿的情况出现。再有就是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老师等心理工作者为学生答疑解惑。但是,这种辅导是事后的辅导,具有滞后性。再者,这种谈话式的辅导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未必能够达到最良好的效果。
3 互联网时代和新型心理问题
当今社会互联网的技术和互联网的思维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考方式、认知方式和生活方式。青年人学会了利用互联网去进行人际交往,学会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进行创业和创新,实现自身价值,学会了利用互联网便捷的特点接受远程教育,他们是玩转网络的一代。但同时一些以前出现的新型心理问题开始出现在青年人的周围,对青年人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3.1 面对面人际交往困难
面对面的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最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方式,也是社交的一项重要技能和手段。但是网络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和聊天工具的不断发展,日趋丰富,人们的面对面交往出现了困难,这在青年人的群体当中有凸显。青年人热衷于“微信”、“微博”等线上的沟通方式,把“抢红包”、“点赞”作为主要的交流手段,以至于低头族越来越多。这将带来不利的影响。一方面,青年人不愿意用语言等传统沟通方式进行交流,而对网上的交流体现出无比的狂热。另一方面,长时间地缺少面对面的沟通使得青年人的语言沟通内力减弱,这实际上也是网络迅速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新型的心理问题,也是这几年社会上热议的问题。
3.2 网络空间成为精神垃圾站
青年大学生个性比较张扬,善于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周边的事物,因此产生了许多的不同意见甚至说是不满情绪。另一方面来说,网络的应用往往是匿名的,不会暴露个人的信息和隐私,监督管理相对来说不是十分严格。基于这两点原因,网络自然而然成了青年人发表现实生活中不敢或者说是不想表达的言论的地点,成了青年学生发表心中不快的场所,自然而然,网络空间成了精神的垃圾站,容易充斥各种负面的情绪。以往青年学生的心理不快都用好的缓解渠道,但是正常的渠道一旦完全被网络空间代替,网络的负面效应就会被无限放大,产生多种不良的影响。
3.3 独立思考能力减弱
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重要源泉,保持和提高大学生的思考能力也是大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网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的极大的便利。“有事找度娘”成了大学生学习知识,了解世界的常态。但是真理越辩越明,只有经过独立思考得出的结论才能够真正指导学生的实践。便捷的网络一旦无休止地滥用将严重影响学生的思考能力,这也成了一种新型的心里问题。
4 新型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4.1 充分利用传统的教育方式
传统的教育方式主要是指以课堂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以及学校的心理咨询专家针对学生的问题做出的辅导。这种教育方式是传统的有效的教育方式,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并取得了重大的成绩。在未来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传统的心理教育方式仍然会在心理教育体系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有必要不断完善传统的教育方式。完善传统的教育方式要不断将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的心理问题不断系统化并寻找出解决方案,添加的教学课本当中去,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课上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4.2 主动出击,开展多种类型主题活动
应对互联网发展产生的多种新型的心理问题,仅仅依靠课上的课程教学和出现问题的事后心理辅导是远远不够的。互联网给青年学生带来的影响渐渐变成了生活上的习惯,很难短时间克服掉。因此在学生中间以大水漫灌的方式宣传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可以利用多种时间节点,密集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活动的开展可以让教育形式由事后的解决转变为事前的预防,从根本上矫正青年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舞蹈治疗 高校教学 意义
一、舞蹈治疗简述
舞蹈治疗,也叫动作治疗,是通过设计舞蹈动作或临时准备动作来治疗社交的、情感的、认识的及身体的问题。其利用动作在治疗上的力量,改善人们的成长,健康及安宁。舞蹈治疗是现代舞蹈艺术与心理学的一个交叉学科,是迄今最有效的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之一。它基于身体及意识是关联的前提,并相信精神及情感的问题经常隐含在身体的肌肉紧张、不舒服的运动模式上,也就是说身体状态对态度及情感也会产生正面及负面的影响。舞蹈治疗并不需要舞蹈基础,只需要伴随着不同音乐声,在一种近乎潜意识状态下做出动作,用肢体语言发现心理压力的真正来源并以求达到康复保健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二、舞蹈治疗入高校的契合点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趋严重
上世纪末以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多起由大学生造成的轰动大案,引起了全社会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曾经有一项调查显示,在全国被抽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有20.3%的大学生已经有了心理问题。并且据教育部不完全统计,因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已经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50%左右。这些数字说明心理疾病已严重影响到了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可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却少之又少,这种局面需要舞蹈治疗走进高校来发挥作用。
(二)大学生群体易于接受舞蹈治疗这种方式
舞蹈治疗是通过设计舞蹈动作或临时准备动作作为治疗媒介的,大学生作为舞蹈治疗的受众,他们思想活跃、时代特点鲜明、容易接纳新鲜事物,是当代青年群体的典型代表。传统的说教对于大学生效果不太明显,特别是基于一种疾病治疗的时候,说教只会适得其反,而舞蹈治疗这种体验新鲜的多媒介学习体验方式则更易于大学生接受。特别是舞蹈治疗开放的生效环境,更利于大学生自由自在地舞蹈,将思想化为肢体语言,而不是坐在课堂里接受鼓励,用理论知识来对抗心理压力,这样的治疗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高校已经具备开设舞蹈治疗的基本条件
首先,有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的大学生人数在急剧增加,迫切需要高校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其次,现有的说教疏导等方式收效甚微,需要有新的方式加入到心理问题治疗工作中来;第三,由于对心理问题的普遍重视,一般高校都乐于为此项工作加大投入;第四,舞蹈治疗开展需要安静、整洁的半封闭空间以及音响、镜子等教具在高校很容易解决;第五,高校普遍都有具有一定舞蹈水平的师资,只要稍加培训就能开展初级的舞蹈治疗工作。
三、将舞蹈治疗引入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与治疗的意义
(一)通过实践,可以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青年时期是人心理状态不平稳,波动较大的时期,也是塑造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学校学习成绩、人际等各方面的压力;苦恼于毕业后社会、就业的压力;纠结于个人情感纠葛的压力等都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但这些心理问题的成因都是较浅层次的,只要稍加疏导,基本都可以解决。我们可以通过健康、科学的心理预设,帮助他们逐步释放内心深处的压力,以求达到缓解心理问题的功效。通过采用心理学上的心理预设,使其发挥效应,将其扩大化并对学生产生心理关照,具体通过愉悦自信的肢体释放,帮助个体产生良好的心理过程,而这个心理过程将直接影响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就是所谓的释放压力。这种方法经过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大学生乐于在这种肢体运动中释放自己,乐于试着了解自己的内心,这也就是无形之中释放了自己的压力。
(二)通过实践,探寻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现今社会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常用的开导法、呼喊疗法、喜怒调整法等等,这些方法也都已经经过实践的证明。舞蹈疗法是新传入我国的一种疗法,现在主要是在大城市进行,还没有普及到地方城市,更没有在普通高校产生作用。这在国内还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目前国内关于舞蹈治疗与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关系的研究也尚属空白。一方面,当下关于舞蹈治疗的研究大多体现在治疗的层面,盲目夸大了其纯医疗的作用,舞蹈治疗也随之被极大药物化,忽视了其最根本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方法的研究往往或趋于文本化或只讲谈话、疏导的想当然。而关于舞蹈治疗与大学生心理压力释放的研究还未曾进行,我们认为二者的结合可以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寻求一条新的路径。
【关键词】“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
社会变迁、疾病年轻化及犯罪处罚等因素导致“缺损型家庭”日益增多。生活在这些家庭的学生,最有安全感、归属感和爱的家庭缺损,成长中最重要场所不健全,必然面临着亲情残缺或教养缺失问题,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出现异常。为了更直接掌握“缺损型家庭”大学生现状,面向1015名在校大学生开展了调查。抽取的数据中不同学院的“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在全部学生中占比例从5.33%到12.60%。
1 “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共性
“缺损型家庭”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但是出现的心理问题有一定的共性。
1.1 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家庭
父母离开对孩子的打击巨大,他们不愿意面对,觉得自己的过去是不幸的,面对好朋友也不愿意提及家庭情况。这给最初的摸底统计工作带来一些困难,也不利于下一步的教育和干预。统计数据中体现,在将近百人的学院,由于人数少、了解程度高,统计上来的“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占比例最高。
1.2 不敢交往或在交往中敏感多疑、戒备心强
由于经历过最亲人的离散,他们害怕身边人离开或者背叛,缺乏安全感,有很强的戒备心理,无法轻易相信周围人。他们不愿意过多的被怜悯和同情,又希望和健全家庭的孩子一样得到理解和尊重,重重矛盾,自我压抑,孤独敏感。
1.3 容易将细小事情放大、容易冲动
家庭变故后,有时会钻牛角尖,产生一些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想法,感觉无法克制, 形成冲动倾向或强迫行为。尤其体现在人际关系上,体现在恋爱过程中,更多的依赖牵绊,而出现矛盾时,女生反应更激烈一些,甚至出现一些过激的言行。
1.4 人格发展不健全
情感发育过程中父母一方或双方教育缺位,再加上社会交往歧视造成的伤痛,使之情感淡薄,表现为自私、缺乏同情心、冷漠。“缺损型家庭”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缺失,经济上也会受到影响,对比健全家庭,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失落,如果在教育中未能正确引导,会影响到孩子。
2 影响“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
由于某些因素影响,“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着差异性。
2.1 家庭缺损时间
大学期间家庭结构缺损的学生占12.2%,这些学生除在事情发生一阶段情绪变动较大外,心理状况正常。这一方面得益于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对易发心理问题的关注,对重点时期的干预,另一方面也因为大学生身体和心理趋于成熟,人格基本健全,家庭结构变化对他们的影响不是颠覆性的。大学之前家庭结构缺损的占87.8%,基本是未成年前就生活成长在缺损型家庭中,家庭结构缺损时间越早,孩子受到影响越大,心理健康状况越差。特别是从小父母双亡的孤儿,心理出现异常的比例极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异常,需要去心理咨询中心疏导。
2.2 家庭经济情况
统计中缺损型家庭学生97%都是经济困难学生。一方面说明父母是工薪阶层的情况下,只有一方抚养并支付大学教育费用很难,另一方面也说明缺损型家庭学生还是不愿意透露家庭情况(统计显示除经济困难学生外缺损型家庭学生仅占3%),而面对经济压力,渴望得到经济帮助,他们必须将家庭情况公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给缺损型家庭学生心理带来压力。不同的家庭生活条件,个别“缺损型家庭”大学生产生不平衡心理,出现心理问题。
2.3 社会支持情况
71.43%“缺损型家庭”大学生与母亲生活,缺失父亲应该行使的关于责任担当的教育与示范,22.45%与父亲生活,缺乏母亲教育中表达的温柔与关爱,而6.12%为其他,缺失父母双方。作为社会人,社会支持好坏直接影响着“缺损型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在调查的千余名学生中有3名孤儿。一人从小生活在直系亲属家,视为己出,家庭经济条件可以,除回避家庭情况外,其他方面无异常。一人大学时父母双方同时车祸遇难,除事故发生后一阶段,经过调整干预后无异常。而一名从小开始辗转在多个家属中的孤儿学生,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在学校干预时得不到社会支持,出现了反复现象。
此外,性别,城乡等差异,也会有不同的心理状况。一般来说,女生比男生更敏感,农村因为聚集的生活,相对保守的观念,使“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较城市更严重。
3 “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
“缺损型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3.1 社会因素的影响
虽然“缺损型家庭”的形成与其子女无关,但是社会上很多人还是无法把他们分开来看待,在接触中总是带有标签。也有一些人虽然在表面上是客气尊重的,但反对自己的子女与他们交朋友。这些或歧视或疏离的做法会给“缺损型家庭”的孩子带来不给的影响,特别是较小的孩子会受到暗示,形成自卑的心理。
3.2 家庭因素的影响
健全的家庭结构本身就是一个软环境,会给孩子安全感和归属感,而且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可或缺的。“缺损型家庭”中,特别是离异,犯罪等家庭中,孩子在父母身上接触到大量负面的东西,他们所受的正面教育被消耗,世界被颠覆,破坏过的心理世界重建是很困难的。
3.3 学校因素的影响
当前学校都很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普查及辅导员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安排学生骨干做帮扶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应该掌握度,更注重人文关怀,更注意保护隐私,不要让学校再成为带给“缺损型家庭”学生压力的又一个场所。特别是在一些资助和帮扶中要注意方法,考虑他们的自尊心。
3.4 学生自身原因
“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情况良好,有一些在家庭中支撑家长,在学校表现突出,阳光向上积极乐观。出现问题的学生其自身有一定的人格问题,不能正视现实,不愿意接受现实,一昧与他人对比,怨天尤人。这些学生正是我们要重点关注和帮助的,通过我们的教育和引导,完善其人格中不健全的方面,是最根本的解决方法。
“缺损型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起因在家庭,显现在学校,危害在社会,已经引起社会和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高度关注。通过对“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调查,进一步了解掌握“缺损型家庭”大学生的心态,找到其心理问题的原因,并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为建立健全“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机制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
目前已有为数不少的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其中也涉及很多心理健康知识。但该课程不能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行实际操作,才能起到学以致用的作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课程结构的优化。以包头医学院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课程为基础,加上课堂上与同学们紧密结合的心理问题相关话题的讨论以及心理学专题讲座、心理学科普知识的宣传,强化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
教材的选择。由包头医学院心理教研室教师参与编写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符合包头医学院学生的知识背景与心理实际状况,实用性与针对性较好,使学生学而有用,学而能用,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寓教于乐。
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要避免纯理论知识的讲解,应加入现实中的案例并进行讨论分析。如有选择地播放涉及大学生学业、情感、人际交往和就业等方面的问题的《心理访谈》节目的视频,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加深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及个人内心的剖析,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2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体系
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层级化的心理预防体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及时反馈、沟通、交流、干预,形成普查-反馈-评估-辅导干预-跟踪咨询的心理健康预防机制,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可以避免大学生心理问题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
师生共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组织全校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协调并督导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协调院(系)部间的学生活动。教师要尊重、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努力创造一个朝气蓬勃、温暖友善的环境。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创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刊,开展各种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如包头医学院心灵驿站,并且在每年的5月25日,即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举行各种活动,如校园广播、专题讲座、宣传栏以及心理学电影鉴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社团活动中,以陶冶大学生情操、净化大学生心灵;有目的地举办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的重要途径,如社区服务、义务劳动、医院实习等,让大学生主动了解社会,增强自立意识,摆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心理学教研室举办各种心理讲座,给学生以多层次、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文化陶冶,并开设团体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促进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团体辅导是一种可行性较高的形式,通过学生群体参与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相互交流、沟通、探讨,彼此启发、支持、鼓励,达到消除紧张、缓解压力的目的。此外,有经验的教师或心理学专业教师支持、辅导与干预有严重心理问题及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学生。
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对各个班级的班主任或辅导员进行相关心理学的培训,使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日趋专业化;要选较有敏锐的观察力的学生做为班级的心理委员,及时关注班级同学的心理状态与情绪体验,遇到问题或难题要及时向辅导员或班主任汇报,寻求解决方法,并在业余时间参加心理教研室开展的各种辅导和培训,方便更好地为班级同学解决难题。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规章制度。各级部门应建立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形成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教育管理部门通过实施一些措施,借助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成熟;要制定出保证整个团队高效运行的规章制度,完善各种心理健康工作制度;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资金不可随意移作他用;此外,确保各种与心理健康教育相配套的软件资料和硬件设施到位,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顺利展开。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抑郁 合理化开导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学生逐渐面临来自生活的各种问题和压力,难免心理发生改变,有变得更为坚韧的心理,也有变得逐渐自暴自弃的心理。无论是哪种变化都足以引起大家的关注。而合理化的开导是否能起到帮助同学们走出抑郁的效果,如学校开展的心理选修课或心理咨询和辅导。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大学生对心理抑郁的认识和态度,并探究合理化开导对大学生心理抑郁的作用,同时,提出可行性建议,从而使在校大学生学会正确对待心理变化,正确处理心理问题,尽早走出抑郁的漩涡。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此次调查是以南充市川北医学院各院系同学为调查对象开展的问卷调查活动,自行设计的《关于大学生心理抑郁情况调查问卷一》和《关于大学生心理抑郁情况调查问卷二》作为调查工具。问卷一包括三十七道单选和一道多选,其中采用SDS(美国仲氏“抑郁自评量表”);问卷二包括六道单选和一道多选。两份问卷着重调查同学们心理抑郁情况、男女比例、心理抑郁主要原因等,并通过两份问卷的对比,得到合理化开导――心理抑郁知识的科普讲座,是否对同学心理健康有帮助的结论。两份880位同学独立完成问卷一,并回收有效问卷870份,回收率达98.7%;181位同学独立完成问卷二,并回收有效问卷181份,回收率达100%,符合统计学标准。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川北医学院大学生心理情况
由图1和表1分析可见:我校大学生中有超过半数的同学都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54.14%);从男生看,有中、重度抑郁倾向的人数约占总数的五分之一(19.31%),即每五个男生中就有一个人有相对较严重的心理抑郁问题;女生中虽患有中、重度抑郁倾向的比例稍轻(11.58%),但有抑郁倾向者(56.07%)多过男生比例(51.04%)。
就男女生比较而言,男生压力可能略大于女生,并且女生心理抑郁时发泄途径较男生更过,如大哭一场,写日记,向好友闺蜜倾诉等等,因此男学生心理抑郁情况较女学生更为严重。
2.2 川北医学院大学生心理抑郁原因调查与分析
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仅是追求身体上的健康,而且更加注重精神上的健康。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更加充分地了解产生抑郁倾向的原因,由此可以未雨绸缪。
由图2的数据分析可得:导致抑郁的原因多种多样,所占的比例高低依次为曾经经历过重大灾难(91%),生活在农村(90%),曾经是留守儿童(89%),现在处于单身(88%),是独生子女(86%),曾挂科(85%),不是四川人(84%),是单身家庭(84%),不喜欢所选专业(83%),无知己朋友(78%),与室友相处不融洽(73%)。关于问卷一中第27题曾经经历过重大灾难,在丧失至亲的重大打击下,由此给身心造成了创伤。而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同学,由于获得信息量少,途径不方便,与生活在城市的同学相之比较,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所以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抑郁倾向。对于问卷一中第28题与第29题的原因主要是容易产生挫败感的倾向,再加上没有时地得到一个良好的解决办法,因而深陷抑郁。曾是留守儿童的同学和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许是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让他们在童年时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这可能是造成他们产生心理抑郁的主要因素。
由此得知,童年生活会给人的心理、性格等方面造成巨大的影响,但是,只要人们采取积极乐观的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比如与人们交往沟通,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就可以让自己身心愉悦,早日摆脱抑郁的阴影。
2.3 合理化开导方法对心理抑郁人群有效性调查
为了探究合理化开导心理抑郁的有效性,我们请川北医学院心理咨询室的周欣老师为同学们开展了一场心理抑郁的知识普及讲座,表2是讲座前后同学们对于心理抑郁情况的解决办法选择的对比。ABCDEGH七个选项是积极乐观的处理方法,如:与人倾诉,做运动,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广泛看书、培养兴趣爱好,写日记等;FIJKLMN七个选项是消极悲观的处理方法,如:向他人大发脾气,置之不理,自卑苦闷、不予他人接触,自暴自弃,萌生自杀的想法,或认为社会不公,做危害社会的事等。
表2看出,在讲座后,ABCDEGH七个积极向上的处理办法的选择率由49.24%上升至68.35%,而FIJKLMN七个消极悲观的处理办法的选择率由20.76%下降至9.23%,说明心理抑郁的知识普及讲座让同学们了解了心理抑郁的相关知识,也学会了如何在今后的人生中正确处理心理抑郁的情况,由此可知,合理化的开导对于学生心理抑郁的情况有莫大的帮助。
2.4 川北医学院学生对有抑郁倾向人群的态度调查
由表3数据分析可见,对一部分大学生进行有关抑郁症的宣传教育后,能让大学生对抑郁的正确认识起到显著的积极效果。这部分参加了讲座的大学生对抑郁症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后,对咨询心理医生这种做法的态度大为改观,参加讲座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的同学仅占18%,但了解了相关抑郁知识后,百分比大幅提高至61%;对于愿意主动了解抑郁症的相关知识和帮助抑郁人群所占的比例也明显提高。我们充分了解到,让社会大众重新认识“抑郁”的相关科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的帮助有抑郁倾向的同学们。讲座前82%的同学提倡建立保护抑郁症患者机构,而在讲座后,人数比例上升至92%,由此可见,如今社会应该大力普及有关抑郁症的知识,能够有效地引起社会大众对抑郁的重视以及正确认识和对待抑郁症的观点与做法,帮助更多处于抑郁困境的人们尽早康复。
3 调查结果小结
通过综合分析可知:首先,大学生大多有心理抑郁的问题,其中,男生情况比女生情况更为严重;其次,对于学生而言,生活经历和人生阅历有限,可能还不完全具备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的方法,因而可能导致了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在各种各样的原因中,生活环境和曾经发生的重大事件引发学生产生心理抑郁的主要原因;再次,针对心理抑郁的解决,本文经详尽的调查研究得知,合理性的开导对于帮助有心理抑郁倾向的同学尤为重要;最后,经调查得知,同学们最喜欢的解决心理抑郁的方法包括:(1)找人倾诉,与家人朋友聊天;(2)做运动;(3)看优秀书籍;(4)写日记抒感。
4 可行性建议
人生在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和心理,只有管理好自己各种负面情绪,及时进行有效的开导和采取各种积极向上的解决方法才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然而,要对同学们的心理抑郁倾向进行更科学的疏导方式,必须由学校教育管理、学生自身两方面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抑郁,和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
4.1 学生自身方面
要正确对待自身的心理抑郁的倾向最主要的还是依靠每个大学从自身解决问题。所以,当代大学生必须充分了解心理抑郁的相关知识,正确认识,理智对待,积极处理,自我防止。做到不走极端,不轻言放弃,积极乐观,寻求他人和老师的帮助,尽早走出抑郁的漩涡,尽情享受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4.2 学校教育管理方面
大学生进入大学的殿堂,跟随大学的教育与管理成长,因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与学校的教育管理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息息相关。学校应大力培养他们正确处理心理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让他们在进入社会之前正确处理心理抑郁的问题,摆脱抑郁的危害,远离走极端的错误思想。因此,第一、学校应多普及心理抑郁的相关科普知识,尽可能多的宣传心理抑郁的普遍性和解决方法;第二、学校社团多开展有关抑郁的活动和比赛,促进大学生增长正确对待的意识,以活跃的校园文化和群体性实践活动吸引大学生关注心理抑郁知识,乐于向有心理抑郁的同学伸出援手;第三、学校应大力宣传心理咨询室为同学们服务的宗旨,以提高心理咨询室及心理老师为同学们解决心理问题的帮;第四、学校应重视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多开设心理教育的课程,着重以合理性开导的方式多为同学们普及和预防;第四、在校园网开设心理咨询平台,在保护同学们的隐私的同时解决同学们的心理困扰,满足同学们的需要,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成才。
参考文献
[1]陈林庆,石洲宝,彭晓明,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1)2991-2991.
[2]佟月华.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1)94-94.
[3]王军,葛小锚,胡健,等.大学生自杀态度,自杀意念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9)830-831.
关键词:大学生 春季 烦恼事件 心理健康 心理咨询需求 心理委员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界有识之士越来越普遍的关注,大学校园内,出现学生不假出走、精神失常、非正常死亡现象不断增加,给高等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影响了学校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秩序。而现实中,那些表面上正常,而实际上却潜伏着种种心理问题的学生对自己所存在的烦恼是如何表现的?又是抱着何种态度去认识它们,并且是通过什么措施去解决的?烦恼事频繁发生多在什么时间段?我们想通过这次的调查获取相关信息,为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共调查浙江海洋学院学生215人,其中男生79人,女生136人;大一65人,大二66人,大三84人;平均年龄在21.3岁。
1.2方法
在浙江海洋学院心理教育中心老师的帮助下,设计了春季烦恼事件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烦恼事的表现,频繁出现的时间,认识及解决方法等。调查表主要采用选择方式回答。2008年春季4月份,由班级心理委员组织被调查的同学,以团体方式统一进行填写。
2 .结果
2.1大学生春季烦恼事件以及情绪恶劣程度
调查显示,最烦恼的事是就业与未来发展前途问题,女生烦恼人数多于男生,随年级升高这方面烦恼的人数明显上升。其次是能力问题,觉得自己能力不够,男生这方面的烦恼多于女生,大一同学多于其他年级的同学。第三是专业与学业发展问题,这方面女生比男生 要多,大二同学比大一和大三同学要多。另外是学习问题和经济问题,男生学习上的烦恼的烦恼多于女生,学习上大一同学的烦恼多于大二和大三同学,而经济问题则是女生为多,大三为多。
因为烦恼事件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指对学习、生活、社会交往三方面的影响,考查结果发现,认为受到影响的同学占到了67.4%,总体上女生受影响要多于男生。关于有些同学感到未受到影响是由于自身采取了一些合理的调节方法,有的是采取放任无所顾忌的态度。
2.2大学生春季应对心理的烦恼的途径
大学生应对心理烦恼的途径,从应对的一般分类上以及社会支持方面来考查。
同学们采取的调节方法很多,其中积极地“面对现实,尽量想办法解决,”最多,其次是“通过娱乐等活动转移目标”、 “不让任何人知道,一个人呆着”。积极的解决问题、转移、往好处想这几种方法,都是男生比女生使用得多。男生不同于女生的另一方面是,会使用利用物质的方法调节自己情绪,如吃、喝、抽等。女生的特点是求助方面比男生 多。从不同年级的情况看,大一同学积极去解决,转移不去想的同学比较多,倾诉比较少。而大和大三同学则转换想法、找人倾诉和不想让人知道的同学比较多了。
在寻求社会支持方面,同学们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主要是自己解决,其次是找同学朋友。其中男生靠自己解决多些,女生找同学朋友多些。同时,除了向父母求助外,心理咨询老师成为他们的重要求助者。另外,很少有同学会向班主任、辅导员、学长求助。
3.讨论
春季学生的烦恼问题比较严重,烦恼主要 与就业发展有关,那些与就业发展有关的学习问题、能力问题也是产生烦恼的原因。从横向来看,在学习问题上男生比女生更为苦恼,可能由于本身男生平时比女生贪玩,导致临近期末自然前者比后者更担忧。这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在各个年级段来看,低年级比高年级要更看重这一问题。关于就业与前途问题,大三占最大比重,而且这种比重是随着年级的增高而上升的。说明,越是临近毕业;大家的心理关注自己今后的人生,这是一种好的现象。关于能力缺乏问题,男生比例要大,随着年级的增高,这种比例逐渐减少。也说明了,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越来越有自信了,高年级的比低年级的更懂得自己的能力,更了解自身的价值与需要。
在寻求社会支持方面,以父母和心理咨询老师为主。春季还有夏季,来心理咨询室的同学最多,这一方面反映了这个季节心理问题是多发时期,也说明了同学们对于心理咨询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找心理咨询老师的比例大致相同,其实是咨询老师人力有限,全部在全负荷工作。这个时期是心理咨询室最忙的时期,可是同学们都不愿意去找其他老师,甚至不愿意去找辅导员老师。说明辅导员老师,特别是心理辅导员老师在其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以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针对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同学进行,让大家学习良好的调节心理烦恼的方法。要让更多的心理辅导员一起参与工作,及时化解同学们的烦恼。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校园心理情景剧 心理健康教育 作用
校园心理情景剧是近年来心理辅导领域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在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方面发挥了独特和良好的教育作用和效果,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教育辅导方式。心理情景剧是在心理剧的理论基础之上,从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出发,以体验为主要途径,通过演绎校园生活中的人和事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学会如何应对和正确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它寓教于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学到一些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从而重新审视自己的问题,改善人际关系,获得成长。
一、心理剧特点
心理剧是美国精神病理学家莫瑞努(Moreno)1921年所创,主要目标是诱发患者的自发行为,以便直接观察他的病情。它通过特殊的戏剧形式,让参加者扮演某种角色,以某种心理冲突情景下的自发表演为主,将心理冲突和情绪问题逐渐呈现在舞台上,以宣泄情绪,消除内心压力和自卑感,诱导出当事人的自觉性,增强其适应环境和克服危机的能力,促进自我成长。与普通的相声、小品不同,心理情景剧注重的不是娱乐性,而是找出现实中蕴涵的心理冲突点。抓住针对人群的心理冲突,用艺术的形式加以表现,往往能起到比单纯的说教更好的心理疏导作用。
二、校园心理情景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作用
1.校园心理情景剧是一种团体心理辅导方式
校园心理情景剧避免了枯燥的灌输式教育,学生们在快乐活动中自觉学习到心理健康知识,掌握了心理调适方法。它是一种以现实生活为模型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不仅为学生们营造一种心理自助的氛围,还提供了同伴心理互助平台。校园心理情景剧在表演过程中,不仅表演者能从中体验心理上的细微变化,发现问题本质,明确症结所在,找到解决方法,领悟其中的道理。同时还通过舞台表演,让更多的学生观众从中受益。因此无论是参演者还是观看者都能受到深刻的启发与教育。可以说校园心理情景剧正以其独具的特点和魅力,越来越受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同学们的青睐。
2.符合学生身心特点,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心理教育活动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个性比较张扬,喜欢展示自我,校园情景剧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直接展示学生身边发生的具体情境,它满足了当代大学生内在的表演欲望和创作欲望,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丰富了在校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另外校园心理情景剧生动形象,参与性、互动性强,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避免了枯燥的灌输式教育,用学生比较喜欢的方式反映学生内心冲突和情绪波动,提供解决问题应对挫折的方法,整个环节中学生一直处于主动接受、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因而已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项心理教育活动。演员在编写、演出的过程中使压抑的心理得以释放,缓解了内心的心理压力;剧中故事情节的发展、主人公的精彩表演、心理独自,也深深触动了观赏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反思,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如我校第四届心理情景剧大赛中剧目《阳光总在风雨后》中,由残疾女孩扮演的残疾女孩毕业求职、屡败屡战,最终风雨过后,终见彩虹的故事中,主人公精彩的表演和她的一句话“我相信心理健全一定可以弥补身体的缺陷”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灵震憾,引发了同学们深深的思考。
3.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心理问题的解决
校园情景剧根据学生的真实生活改编而成,以表演的形式再现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的冲突、烦恼、困惑,通过角色扮演唤起参与者的情感共鸣,因而参加表演和观看的学生能有更真切的体会,学生能在剧情中有所体验,在体验中有所感悟,这为他们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和困惑提供了更直接经验。同时校园情景剧结合学生实际把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冲突搬上舞台,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真实,丰富了他们对困难情境的应对方式,通过分享讨论,更利于帮助当事人解决心理问题,获得心理的修复和改善。如心理情景剧在亲子关系的改善、自我心灵的成长等方面,都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我们都知道学生成长的主要环境是学校,与社会接触有限,这决定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不够深刻。我们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校园心理情景剧《心声》、《父爱如山、母爱如水》,促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家长的辛劳和良苦用心,能设身处地理解、体谅父母;通过观看心理剧《小护士》、《阳光总在风雨后》,让学生深切明白生活并不总是阳光灿烂,面对生活中的不幸,逃避永远解决不了了问题,面对挫折需要的是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不懈的努力。这些剧目不仅对表演者有益,同时也有利于观看者的自我成长。
4.教育生动直观,效果明显突出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感知中所取的态度,对于感知对象的选择和理解有很大的影响。感知的态度取决于感知的对象是否符合个人的需要、兴趣和活动的任务,同时也与当时的情绪状态有关。若对感知对象采取消极的态度,就不能深刻地感知它;若对感知对象发生兴趣或抱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就能加深理解而获得清晰和完善的感知。校园心理情景剧生动形象,参与性、互动性强,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避免了枯燥的灌输式教育,用学生比较喜欢的方式反映学生内心冲突和情绪波动,提供解决问题应对挫折的方法,使学生在快乐活动中不自觉学习到心理健康知识,找到心理调适方法。这使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理解更加全面深刻,大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邓旭阳等.校园心理剧疗法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496-01
1 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未能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应有的位置
(1)虽然很多高校在学生生活苑区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实际上大多数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许多同学甚至到大学毕业都不知道心理咨询室的设立及其位置所在。
(2)部分高校虽说建立了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体系,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和心理健康相关课程,但并未领会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内涵,仅仅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畴,而没有具体分类和具体对待。没有起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作用。
(3)由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导致大学生自身对心理咨询存在一定的偏差,更有甚者,有的同学认为 “谁去心理咨询室咨询了谁就有心理病”的错误认识。正是这样的心理导致很多处于亚健康的学生不去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更不会去心理咨询,没有进行及时的心理调节,久而久之,引起了不良后果。
1.2 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根据有关部门调查,80%的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大多数以公共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在学校开设。很多同学为了修满学分而去选择学习心理健康课程,导致覆盖面低。[1]学校开设的选修科目较多,很多同学大学甚至没有接触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
1.3 专职教师人数不足、兼职教师专业知识的缺乏,咨询工作与大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脱节
(1)心理教师力量不足,尤其是专职教师,大多数学校除了心理咨询指导中心的教师外,其余大多为大多是经过短期培训的学院行政领导兼任。
(2)兼职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知识结构不完善,心理学专业能力不强,仅凭自身的认知和经验开展心理辅导.对学生心理疏导方面相当吃力。不能有效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同时,由于心理咨询与大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脱节,心理咨询工作的收效不理想。
1.4 未能制定完善的工作机制和兼职心理咨询师的遴选机制
(1)部分高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咨询指导中心,只是设立了几个心理咨询室,校、院级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体系尚未建立,工作制度不健全,工作场所、经费、技术设施设备得不到有效保障,工作内容和形式单一,覆盖面窄、针对性差。[2]
(2)兼职心理咨询师的遴选主要通过学院推荐和参加心理咨询师最基本的培训即上岗,并没有进行系统的选拔和考核,造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较差,不能满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实和学生心理发展需要。
2 解决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方法
2.1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消除师生对心理咨询室的误解
(1)充分利用校报、校园广播等校园媒介来宣传心理咨询的作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增长心理健康知识。[3]
(2)根据大学生共有的心理问题,及时举办主题班会、各种专题讲座,鼓励大学生选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选修课,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
2.2 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学生心理问题有一定的集中性和突出性,女生心理健康问题较男生多、心理问题在不同年级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4]
(1)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并进行分类,逐步确立目标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逐个帮扶与跟踪指导。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让其正确的面对现实和理想的差距。
(2)对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开展情感系列以及青春期性健康保健知识类讲座,普及医学科普知识,树立正确婚恋观、性健康观。
(3)对高年级学生开展考研及就业方面的指导,让其树立信心,明确奋斗目标。
(4)对各年级贫困生、残疾学生进行心理创富和心理辅导教育,帮助其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品质。
2.3 加强心理咨询师的队伍建设并遴选出合格的兼职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是一项专业水平高、技术性、技巧性强的工作,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品德、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有严格的执业要求。高校专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员必须定期进行相应的培训,让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高校专职心理咨询师必须是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等级的资格证,达到持证上岗。兼职心理咨询师可在领导机构的统一安排下进行遴选,并对选出的人员进行教学基本技能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报考并取得三级心理咨询师执业证书,在遴选和反复培训的基础上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兼职心理咨询师。
2.4 重视课程建设和课程安排,优化心理咨询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选修课”模式,把心理学相关课程转变为必修模式,并列入教学计划。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针对大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心理问题开展多形式的专题讲座、心理卫生宣传教育活动等。深入探索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形成校-院-班的心理督导模式,同时,培训一些学生心理咨询师,深入学生其中,向同学传授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了解学生的现状,对症下药。
2.5 辅导员兼职心理健康咨询师 提高心理问题解决的时效性:为了解决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探讨并实施了让一部分经过正规培训,在学生中有一定威信的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师的作法。让其有针对性的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心理咨询工作,积极开展心理问题的排查和提前干预。构建学校、学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的网络体系。 辅导员老师组建心理委员队伍,深入学生其中,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了解学生的现状,对症下药;定期举行班级心理委员座谈会,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反馈到心理咨询指导中心,达到心理问题解决的时效性。对诊治或防治学生心理隐患,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健.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0,(12):58-59
[2] 张智昱,张华东,蔡续.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探析[J]. 教育与职业,2009,(2):91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不够重视
随着近几年大学生引发的事故越来越多,社会和学校已经开始关注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但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学校仍然把学生的专业素质放在最主要的位置,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的投入不够或者没有投入。有的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形同虚构,无人登门,有的大学甚至没有专门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机构,使得学生迷茫无助的时候无人帮忙,容易钻牛角尖。对学生心理教育的考核评估也就是简单填张试卷,根本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学领域的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
2.心理教育对象不全面
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只不过大多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不至于引起学生做出对社会的危害性活动,只有心理问题很严重的学生才对做出极端的行为。但学校往往认识不到这一点,认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只是少数,只需要对极少数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学校又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往往等到事情发生后才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时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已经为时晚矣,学校也只是在发生问题的那一段时间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没有开展长久的心理教育工作,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杯水车薪的作用。由于教育对象的片面化,使得大多数学生在面临就业、情感、家庭问题时没有专业人士指导,学生的孤独感增强,容易产生消极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3.对心理教育的认识不合理
大多数高校对心理教育的认识不全面甚至不合理,有的学校把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认为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等同于对学生进行了心理教育,这显然是片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也帮助树立学生正确的观念,但倾向于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培养,而心理教育则倾向于对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却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两者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有的学校又过于看重心理问题的严重性,认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树立都是心理问题的一部分,学生的观念有偏差,就是有心理问题,这是对心理问题的不合理认识,学校如果坚持这种观点,会给很大学生扣上心理不健康的帽子,让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反倒真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对大学生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措施
1.树立积极预防的观念
在以往的心理教育中,教师只注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关注学生遇到的问题,注重这些问题的发生原因和解决方法,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使学生缓解压力,克服消极情绪,但学生却注意不到自己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心理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还注重学生是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增强自我调整能力、增强心理素质。
心理教育的进行应该从积极的角度出发,发现学生心理中的积极因素,用积极的途径激发这些积极因素,使学生培养积极的品质和思想,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增强心理素质,树立正确观念,心理教育由被动的解决问题变为积极的预防问题、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2.设置专门的心理指导课
很对学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机构,但学生碍于面子等问题,不想在教师面前表露心事,面对心理咨询机构的大门望而却步,折道而返。学校可以换一种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比如设置专门的心理指导课,心理指导课和心理理论课不同,不再向学生传授枯燥的理论,而是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中来,切实帮助学生解决一系列心理问题。在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匿名写出自己近期面临的问题或困难,这样就解决了学生由于面子问题不肯吐露心声的状况,教师在收到学生的反馈后,对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总结和概括,并当堂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明确自己存在的问题,消除对困难的恐惧心理,帮助学生解决苦恼,还给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
3.加强师资力量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心理健康 问题 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61-01
大学生作为新时期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国家发展的后备力量,他们的心理健康影响着他们今后的发展,也关乎着国家乃至全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适应问题
90后的大学生在家里多数是养尊处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初次离开父母亲人独立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角色的转换,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大幅度改变,都会使他们进入大学后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应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如未能及时与同学、朋友进行沟通或接受心理辅导,时间稍长就会影响心理健康。
(二)学习困扰问题
学习上的困扰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很显著。有的学生经历了中学的竞争与拼搏后,在大学阶段便厌倦了学习,但是又不甘落后,所以总是有一种压力感在困扰着;有的学生没有目标,没有奋斗的动力;有的学生专业兴趣低,只是硬着头皮去学,内心很是痛苦和矛盾。
(三)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是90后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他们多数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强,不受约束和管教。加之现如今人际交往关系在大学校园已变得不那么纯粹,复杂的关系让一些学生畏惧交往,产生“闭锁心理”;有的同学在与人交往时缺乏必要的沟通技巧,不成熟的交流也会表现为人际关系紧张,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产生严重的精神压力。
(四)恋爱与性心理问题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的中后期,性发育已经成熟,恋爱与性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加之现今大学校园内,谈恋爱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因此随之会出现单相思、失恋、热恋中的行为不当、恋爱遭家长的反对等现象并引发相关心理障碍。
(五)对手机、网络等过分依赖问题
现今社会网络相当发达,90后大学生一旦不能及时找到正确的方向就很容易网络成瘾,导致学业不能及时完成,严重者四年学业全部荒废。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成瘾是继网络成瘾之后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由于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使用者的社会功能和心理受损。该问题在90后大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
(六)就业和发展问题
当今大学生数量庞大,90后大学生毕业后无论是选择考研,考公务员还是直接选择就业,竞争压力都非常大。担心一毕业就失业,担心考研考不到自己理想的学校等,对自己未来的发展迷茫胆怯。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客观条件的变化
在学习内容上,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都是基础性的,大学期间学的知识专业性较强,有些同学对专业课不感兴趣,就不愿意学;在学习方法上,中学期间都是老师家长督促安排学生学习,然而,在大学主要是靠自己安排学习,加之大学没有月考之类的考试,从而导致学生不知道主动学习。
在生活环境上,中学阶段大部分同学每天晚上回家休息,吃穿由家长负责,在学校遇到的事情可以跟家长述说,在大学班集体和宿舍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地方,吃饭,穿衣都要靠自己,心里不适应,产生了诸多问题。
在交往人群上,中学阶段交往的人群主要是同学,家长,同学大都是邻村,邻小区,邻街道的。生活方式、语言等都没有很大的差异。在大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学来自全国各地,生活方式、语言、行为习惯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2.主观条件的变化
有的学生在上大学前把大学生活想象得很理想很神秘,上大学后才发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由此引起了落差和失望;有的学生在中学时非常出色,是学校和家庭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后人才济济,不受重视了,由此产生了失宠感,内心无比失落。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1.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进行摸底调查并及时指导
学生会要成立心理调适部,每年开学初都要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找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然后辅导员约请这些学生到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分析诊断,根据诊断结果,确定不同的心理问题类型与程度,并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干预,防患于未然。
2.开展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得到锻炼,也能够使学生之间增强沟通,还可以在活动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利用团日活动或者课余时间开展集体活动,保证每个同学都要参与进来,通过学生的参与情况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处理。
3.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
心理健康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该课程中,除了系统的讲解和学习外,可以定期开展一些有特色实用的学习和论坛活动,向学生系统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并掌握心理维护及心理恢复的方法。
4.实施阶段化、个性化、创新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不同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心理问题。所以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要不同。对于大一的学生,主要是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可以通过俱乐部、社团等形式帮助他们把课余时间利用好,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大二的学生,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自立性、自信心,可以通过素质拓展等来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主要是做好他们的升学及就业指导,做好升学和就业过程的心理辅导工作。在教育方法上,利用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可以通过通信和网络等途径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辅导,比如设立QQ在线心理辅导、开设心理辅导热线、在校内网上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网页等,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高效、便捷、广泛地开展。
参考文献:
[1]王效道.心理卫生[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徐静,李洋洋,黄莉.浅谈90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释放[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 2014(12):147-149
[3]杜琼,秦.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手机成瘾研究[J].教育与职,2014(32):99-100
关键词:人际关系处理;人生价值观;大学的生活和学习的态度
On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Survey
Li yang guides a teacher: Zhao Lin Long
【Abstract】 the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of health and good psychological quality is a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must have the condition and foundation, but because in today''s competitive society,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is not optimistic.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three aspects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1.deal with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2.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 3. treat the university life and learning . and pose 5 suggestions of solving the mental problem of university student.
【Key words】 interpersonal;values of life;university life and learning attitude
1 人际关系方面
进入大学校园后,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异性关系等等。大学中的师生关系明显不同于中学时代,在安康学院大学生阶段性心理问题的调查问卷中显示(以下数据,均来自本调查):有73%被采访的同学坦言师生关系远比中学时代的疏远,大部分的同学较少与老师进行沟通。究其原因,从主观上讲,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依赖他人的程度大幅下降;客观上讲,大学生活中师生的学业关系密切程度低,再加上大学老师自身的学习科研和工作失误繁忙,也无暇主动找单个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同时大多数学生与老师的交往明显显得不够主动。因此,师生关系变得更疏远,冷淡。
相对于师生关系而言,大学中同学的关系显得更加融洽,似乎也更被同学们重视。在同学的交往中,2/3的同学充满自信,勇于表现自己,较善于应对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经过调查发现,相同年级、不同的性别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女生稍微弱于男生,这与女生通常比较腼腆、羞涩的性格有关;相反,男生则显得更加主动大方。
在与异往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异性关系是健康正常的,但是仍有30%左右的同学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存在问题,例如个别同学很少与异往,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容易产生矛盾。通过调查发现,大一新生在与异往中比高年级的学生存在更加多的问题,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在人际交往中,当遇到不被理解的时候,有3/4的同学感到较难接受,会产生郁闷的情绪。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像类似情况容易引起心理问题,一些严重的人际交往问题甚至困扰着少数同学,另外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也会造成一些心理问题。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得到重视,同学自身不能很好地解决,长期地压抑和积累将会使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可喜的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面对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客观地正视并努力寻求方法解决。在解决方式的选择上,65%的学生喜欢进行自我的调节,而小部分的同学则选择与他人交流沟通化解自己的问题。大部分的同学选择的方式是积极健康的,这也是大学生心理日渐成熟的重要标志和体现。
2 人生价值观方面
虽然大学生涯有4年,但今天的大学生踏进校园之后已经面临着就业,人生规划,职业发展方向等问题。已经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理应理性地思考人生的意义,价值以及未来人生目标等现实问题。从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九成多的大学生对未来的人生计划和发展方向有明确的目标,认为人生是充满价值和意义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是正确的,积极向上。但是也不能忽视少数的同学人生价值观有所偏差,对人生没有自己的思考,毫无人生规划,在生活中得过且过,消极颓废地虚度大学的宝贵光阴。这其实是对自身的不负责任,缺乏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对于这些同学,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帮助其培养和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奋斗。
大学校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绚丽多彩而复杂社会的缩影。陌生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来自祖国的各个角落。或来自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来自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或来自繁华的大都市,或来自僻静的小村庄,当面对生活条件比自己优越的同学,每一位同学心中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与心态。调查结果显示,95%以上的学生在看待穿戴比自己优越的同学时,并没有自卑感,不存在攀比心理,自我认同感强。这正是大学生日渐成熟的理性之所在,同时也是正确价值观的表现。
任何事情都没有一帆风顺的,经历坎坷与挫折不可避免。同样,幻想没有坎坷与挫折的人生、生活也是不现实的。相反,在物质条件日益改善的当代社会,人们似乎更加重视挫折教育。在很小的时候便知道在中日青少年夏令营活动中,中国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远不如日本青少年,这与日本教育重视独立生活能力与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有一定关系。在调查的对象中,女生的抗挫折能力相对比男生要弱些,这其实也很正常,因为女生心灵、感情更脆弱些,而男生性格方面更加阳刚、坚强,古语也早已有之:“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尽管如此,抗挫折教育也是必需的,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大学生综合发展、人格健全的一个重要方面。
3 对大学学习生活的态度
对大学学习生活的态度是因人而异的,受到个人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而大学生对大学校园学习生活的评价不一。43%的受访者认为大学校园学习生活精彩充实,然而,50%左右的学生认为大学校园学习生活平淡,感觉很一般,甚至还有极少数人认为大学校园学习生活过于枯燥乏味。这反映出很多学生对校园学习生活缺乏热情与激情,只是在被动地接受,而没有调懂自己的积极性,这才一个侧面还反映出大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缺乏动力因素。
对于在大学生涯中如何发展自我的问题,63%左右的学生侧重于综合发展,兼顾学业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不过分地看重成绩,而另外37%的人侧重学习方面,大学仍一学习为主,这与个人大学学习目标的确立有关,有些人计划大学毕业后便踏入社会谋生存求发展,而有些人则偏向于做学问,这也正是大学生学习目标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体现,同时也反映了不同人对大学学习生活的不同态度。
当今社会在各方面竞争都日趋激烈,大学生学习、就业也不例外。有竞争就必然会产生压力。因此,面对大学学习、生活、就业带来的压力,如何处理就显得异常重要。才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面对学习、生活、就业带来的压力,感到自信乐观,认为自己有能力应对处理,但是,仍有将近百分之三十的学生感到迷茫彷徨,不知所措,还有小部分人选择逃避。其中,大二学生面对学习、生活、就业带来的压力,比高年级学生显得似乎更加自信乐观,更加从容,也许大二新生学习、生活、就业的压力更小,感受到来自就业的压力远比那些即将踏入生活面临就业问题的高年级学生小,对他们来说,就业也许还有一段较遥远的距离,因此大一新生表现得更为从容、乐观。
4 对于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几点建议
4.1 拓宽交际范围,提高相处和交际能力。在与同学相处时,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有效的协调与控制情绪, 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带着一颗包容的心,友好、主动的与同学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要积极主动参加学院和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和技巧,扩大自己的交友圈,在真诚、友善的基础上主动沟通交际,增加彼此的信任感,以提高相处和交际能力。
4.2 要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大学生要尽早设计明确的职业倾向,在对自己正确定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要正视理想与现实、专业与兴趣的冲突,要学会在现实中重新认识自己,找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分析自己,不要整日为了忧虑而忧虑,要学会未雨绸缪,利用有限的4年时间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
4.3 快乐的学习和生活。当前大学生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因此大学生在找出自身差距的同时,更要找到自己发展的潜力,通过不断丰富自身的综合素质来适应时展的要求。要时常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善于从学习中寻找乐趣,并时常带着愉快、自信的心情微笑地面对每一天。当自己的学习、生活出现问题时,不要只顾着伤心、苦闷、彷徨,适当的时候来一点阿Q精神,继而保持自信乐观的态度,尽量减少挫折感,缓解外部环境带给自己的种种压力。
4.4 改变观念,及时寻求心理帮助。过去,由于历史文化等传统原因,对人的个性心理问题的关注、认识和研究不够,往往把心理问题神秘化,甚至把有心理障碍的人看作是不可理喻的邪恶之人或洪水猛兽,致使有心理疾患的人也不敢张扬、不能就医。大学生作为一个高学历群体,要转变观念、更新认识。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以求得咨询、疏导,也就是说,对待心理问题要有一颗平常心。
4.5 学校要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在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许多高校已将其作为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机构。此外,学校应将其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育。同时各高校应经常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以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调节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其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大学生数量庞大,而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人员有限,致使心理咨询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要建设一支素质较高、责任心强、专兼结合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以加大对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疏导的力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者应积极主动与学生联系,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并创造条件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全面反馈学生状态,以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通过此次调查实践活动,我们受益匪浅。我们不仅发现了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及问题,经过认真分析得出了一些基本的结论,并试着提出了我们对于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建议及解决方法,以期能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一、建立学生个人心理档案
结合开学初学校对学生的心理测试结果,为每位同学增加施测16PF或者SCL-90。将测试结果分为四类:1.严重,对于测试结果显示为严重级别时,及时与学校心理咨询部门联系,做进一步诊断或转介专业机构。2.中度,对于测试结果显示为中等程度的学生,平时重点关注。3.轻度,对于测试结果显示为轻度的学生,平时积极关注,鼓励他们多参加一些活动。4.无明显显示,对于该部分学生可以放松关注。为每位学生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心理档案的内容包括:学生个人信息,家庭出生背景,心理测试试题,问题学生登记表,问题学生帮教记录,异常行为记载表等。
二、建立班委预警机制
(一)设立班级心理委员职位
根据班级学生人数,按心理委员与学生比例为1:15的比例设置。心理委员按主动报名,民主竞选的方式产生,名额不足时,可以由主要班委干部兼任。评奖评优可以向心理委员倾斜,以调动心理委员主动去学习心理学知识,主动帮助身边的同学。
(二)建立心理委员汇报制度
按实际情况对班级中心理测试结果严重程度合理搭配分组。心理委员每天了解小组成员的心理动态,实行日报制。一旦发现有学生异样行为的产生(如情绪变化,夜不归寝,连续旷课等),心理委员及时上报辅导员,辅导员收到报告后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做出初步诊断,对于轻微者及时疏导,对于严重者及时上报学校心理咨询部门,并配合相关人员做好咨询方案和咨询活动。
(三)定期召开心理委员交流培训会
每周星期天下午心理委员相聚一起,以座谈会的形式相互交流自己新了解到的心理学知识以及向辅导员请教遇到的问题,辅导员就心理委员提出的问题进行培训,如果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辅导员及时请教相关专业人士,及时将解决方法告知心理委员。
三、定期召开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每学期就大学生中常见心理问题举行一至两次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就学生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及预防措施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学会自我调解和自我预防不良心理现象的产生。
(一)让学生了解心理问题的基本产生原理。心理问题的产生都是有一定前因的,通过专题讲座让学生学会发现自己和身边的潜在心理问题。达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干预的效果。
(二)让学生学会简单心理问题的预防干预技巧。心里预防和干预仅仅依靠班主任一个人,效果不明显,对于一些隐性的心理问题需要同宿舍的同学,或者他的朋友才能发现。教会学生进行早期心理干预的技巧,可以大大缓解班主任的压力,同时也能有效的防控隐性心理问题的发生。
四、关注特殊群体
对于易感人群,高度关注。调查表明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孤僻,缺乏信任感,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现象;贫困学生比较缺乏自信,会因攀比心理走向极端;留守儿童较易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独生子女性格孤傲,争强好胜,攻击心理较强。另外,对于因心理危机而休学的学生申请复学后,要帮助该生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引导同学避免与其发生激烈冲突。同时安排心理委员对其秘密关注,了解其心理变化情况。班主任应定期与其谈心,并通过周围其他同学随时了解其心理状况。
五、关注各年级阶段的心理变化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不适应大学生活
大学生在中学时代为了考入大学,埋头苦读,有父母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会有父母的全程照顾。大学生在中学时代会有很多熟悉的同学和朋友在周围,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会想起自己的考大学的目标。但是,当考上大学后,大学生要离开父母,离开家乡,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上学。在大学里,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独立能力,学会照顾自己。这个过程是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此,在大学生的适应中,大学生会遇见很多生活和学习上的困惑,会很难适应新的大学生活。
(二)学习的困扰
很多学生在中学时代都是班里的佼佼者,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但是到了大学后,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却没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大学的学习节奏不像高中的学习节奏那么紧张,有时一周的课程和高中的一天的课程差不多,这种轻松的学习环境很容易使人产生惰性。一些大学生会在这样的环境里失去学习动力,整天沉迷在玩乐中。还有一些同学虽然也有一定的学习目标,但是却没有调整学习方法。毕竟由于学习环境和内容的差异,大学和高中的学习方法是不同的。没有调整学习方法,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变得低下,学习成绩也不会上来。这种结果会使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人际交往问题
人类的心理适应主要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人际关系的失调得来的。在大学中,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都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有着不同的价值观。这些不同主要是由于不同的人格特征决定的。人格不是由单一的特质组成的,是有多个相关的特质组成的。各个特质的相互和谐才能保证我们和外界的和谐相处,这样才能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人。一个完整的人格结构才能使得我们能够正常的生活,能够无人和谐的相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是一样。每个人的人格特征都是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每个人都有一个特定的人格,举一个最明显、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算是那种双胞胎也会在一些微小的细节上有一些不同之处。人格的社会性,体现在人在社会中要与社会中的其它成员和谐相处的,要懂的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能有一个比较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人格有更好的发展。一些大学生由于家庭和个人的原因,性格比较内向,人际交往能力是比较差的,因此,在交往中是很困难的。(四)未来的迷茫很多大学生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对未来的迷茫。这种迷茫是很可怕的,会使一些人走向犯罪。大学生对未来的焦虑是会影响他们的正确的价值观的建立,从而使自己失去了目标。
二、造成大学生心理特征差异的因素
(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心理的特征有一定的影响。特定的遗传因素能决定一个人的心理特征。(2)家庭环境: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也存在着很大差异。(3)朋友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一个流传很久的说法了。这个说法体现了,一个人接触的朋友的层次对一个的人格的特征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朋友的好坏能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的选择。(4)受教育程度: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是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环境因素。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常具有指导定向作用,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教师的气氛中,学生常有不同的行为表现,教师的公正性对学生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人格特征受教育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我们应该重视人的受教育程度,把它作为培养良好人格的重要方式。
三、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方法
(一)个案工作的介入
这种方式是通过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增强学生的自身能力,从而推动服务对象的进一步的发展。这种方式也是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的,打破了传统的方式。个案社会工作是学校社会工作中应用范围最广的工作方法。对于大学生的同一类型的问题它的形成原因和解决方法都是不同的,要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二)小组工作介入
小组工作是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帮助组员利用小组过程来应付和解决个人的社会心理问题,促进自身的发展。组员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互动,对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是有着非常大的帮助的。
(三)社区工作的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