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生态城市发展方向范文

生态城市发展方向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4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生态城市发展方向,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生态城市发展方向

篇1

[关键词]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生态

[中图分类号]S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4-0013-01

1 城市绿化需要生态学的指导

城市的人工环境改变了自然,同时也改变了植物的生存条件已为人们所共识,而园林植物作为活的生物体,对其在城市环境下所接受的生存条件特点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围绕这一领域的有关研究正在国内外展开,内容纷繁。如从主要的方面进行探讨,可简单地概括为: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为了获得整齐划一的人工美,在空间结构上缺乏群落的分层,往往是单纯的草本、灌木或乔木相互孤立的种植,而生态稳定性最强的乔灌草结构则较少见。而从生态学的角度而言,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不同水土的城市,都有最适合于本地生长的植物群落。所以结构趋向单一的城市园林绿化,削弱了每个城市应有的独特风貌,影响了每个城市特有的魅力,不仅有害于城市景观的美化和城市形象的树立,而且也大大弱化了城市园林绿化应发挥的生态效益。

城市的生态条件是一个动态的、综合的因素,加上不同城市的地理环境、城市规模、城市结构等不同而使得这方面的内容更为复杂。有关城市植物生存条件的研究只能由不同城市根据其特点去做,其成果可供借鉴而不能照搬套用。根据发展城市生态园林和解决当前实践中存在的大量问题的要求,要始终坚持生态学的观点,因地制宜。

2 如何做好城市绿化规划

一是生态优先的原则。在植物材料的选择、树种的搭配、草本花卉的点缀、草坪的衬托以及新平装的选择等必须最大限度地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为出发点,也应该尽量多地选择和使用乡土树种,创造出稳定的植物群落;充分利用生态位原理和植物他感作用,合理配置植物,只有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才能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二是城市绿化规划应体现城市生态学的多样性原则,避免规划建设不当而引发社会分化和内城衰退现象,尽可能减少城市原树种的大拆大建现象。当今,城市绿化是涵盖城乡的系统工程,近郊、远郊都纳入了城市绿化系统规划之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采取绿化与生产相结合的措施、开展多种经营,是城乡一体化大规模发展绿地的基本措施。

3 城市绿化的生态学发展方向

3.1 城市绿化的生态问题

园林是城市的自然空间,这个自然空间的主要标志就是植物。植物作为自养生物和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通过其生理活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植物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数量,能否在城市中足以形成改善环境的效益,中心问题是如何发挥植物的光合效能。光合效能的大小决定于叶面积的大小和叶面积指数,这一点在以往对园林植物的配置应用上很少考虑,而从生态的观点来说则不能忽视。

3.2 根据城市生态条件特点改进种植、养护技术的研究

城市环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舞台,根据城市特点进行研究以求得植物种植管理技术的改进,是我们继续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必须跨越的台阶。属于这一范畴的问题很多,潜力也大,是今后我们城市园林工作者必须认真探索的一个重要领域。

3.3 利用城市不同地段的生态条件,丰富园林植物的种类

篇2

关键词:生态住宅小区 水环境 垃圾分类 能源利用

住宅小区是人们起居生活最主要的场所。生态住宅小区是目前住宅小区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也是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里的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环境间高效、和谐的关系,是指人与自然之间良性的循环,能源与资源的循环利用。其基本要求包括对健康、自然保护、物质循环及生活环境四方面。其中主要包括水环境、生活垃圾、能源利用等几方面,它们是生态住宅小区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几方面与人的关系调节的好,可以极大的提高环境质量,美化环境,节约能耗物耗,保护自然。如果忽略和调节不好这些问题,就谈不上生态小区,会浪费大量水资源、能耗,对自然环境进而对人类带来灾难。

一、生态住宅小区的水环境和水生态工程的开发与利用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本、生存之道,是促进和抑制自然、人类生活,生存与生存发展及居住环境的重要生态因子。住宅小区内水环境的生态工程是生态住宅小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水的利用要因地因类制宜,具体贯彻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协调性、自生性、再生和良性循环,从给排水工程到生态工程,分质供水、优质优用、抵制杂用,采用各种防渗及节水器具和措施,尽可能提高水的使用效率,给水的开源节流,生活污水和废水变为中水、净水和可利用水,雨水变补水,减少市政供水的用量。

1.雨水的利用

雨污分流,雨水尽可能就地收集、净化及利用,尽量减少不不透水的固化地面面积。我国城市雨水利用起步较晚,2001年水利部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SI267-2001)为广大农村地区雨水利用奠定了基础,对城市雨水利用的指导性不强。目前,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大连、南京等相继投入研究和应用,在雨水利用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德国90年兴起的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是一项综合性雨水利用技术,此技术利用生态学、工程学、经济学原理,通过人共设计,依赖水生植物系统或土壤的自然净化作用,将雨水利用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从而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和谐与统一。

2.生活污水的处理与利用

住宅小区内生活污水就地采用分质分级、多次处理与利用的系统。

2.1生活污水的就地分散、无动力、地埋式沼气池处理与利用

生态住宅小区规划建设时,就应该考虑到生活污水的分类问题,尽量做到生活污水(如卫生间冲洗便器及厨房中冲洗粉碎固体有机垃圾的高浓度废水)与生活废水(优质杂排水)分管道排放,便于对不同类型的生活污水进行分类、分级处理,替代传统的化粪池。这样避免高浓度生活污水被低浓度的生活废水稀释,节约污水处理中增加处理设备的容积和投资。污水排入沼气净化厌氧发酵,沼气净化池能产生一定量沼气,可用于小区物业管理人员或社区服务人员生活应用。

2.2厌氧处理后生活污水的进一步净化与利用

净化后的污水(沼液)可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我二级排放标准(GB8978-1996),它是一种优质的灌溉用水,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及有益微生物,是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的理想肥料,可直接用于小区内绿化带灌溉,有条件的也可用于小区外农田、果园、菜地,用于生产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如果因条件所限,不能完全利用处理后的生活污水,也可经过与生活废水或雨水合并,经小区内人工湿地渗滤系统再进一步净化,可去除95%以上COD、BOD,90%以上的粪大肠杆菌及大量的氮、磷,可以排入小区景观水体,通过水生态系统再进一步净化与利用,经过一系列处理与利用,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提高了排水质量,基本上可以做到零排放。

二、生态住宅小区生活垃圾的处理技术与发展方向

城市生活垃圾是城市化的产物。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产量日益增长,成分也日益复杂,易腐蚀有机物和有害物质含量越来越高,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害”。随着全球性能源和资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垃圾是一种“摆错位置的财富”是一种丰富的再生资源。为了使生活垃圾资源化,实施垃圾分类收集是最基本的措施。

1.小区生活垃圾的构成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能源使用也从过去主要以煤为主,逐步过渡到了用燃气为主。垃圾中的灰渣成分大大降低,住宅小区的生活垃圾中有机类含量超过一半,塑料、玻璃等可回收杂物比例增加,这为垃圾分类与处理提供了有力条件。通过生活垃圾的分类与处理,可以获取巨大的再生资源。

2.小区生活垃圾的分类与处理

小区内生活垃圾的回收可以分为可降解与不可降解两种,垃圾中的食物、纸张、草木等为有机物,是可降解的。这类物质可以用做堆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堆肥技术发展很快,特备是在农业为主的地区。堆肥技术是实现城市垃圾资源话、无公害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它不仅可以杀死垃圾中的病原菌,有效处理垃圾中的有机物,而且可生产有机肥料,特别适合农业为主的国家。使用堆肥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成分,有利于增加农业产量。如采用厌氧发酵,还可收集沼气作为清洁能源。

对于小区内不能用于堆肥的生活垃圾应区别开来,这类物质中可回收的,如玻璃、金属等要分检开来加以利用,其他不可利用的生活垃圾收集后送垃圾厂加以填埋。要教育小区内居民树立环保意识,努力配合物管部门作好垃圾的分类工作。生态小区内垃圾分类回收与处理可以使垃圾做到合理处理与利用使资源回收充分,处理效率提高,尽可能做到小区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三、生态小区太阳能的利用与开发

进入21世纪,人们更加关注生活质量和环境保护。随着大气污染、酸雨、温室效应的加剧,可再生能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保护环境、经济持续健康的要求。太阳能作为一种洁净的可再生能源,有着其他能源不可比拟的优越感,我国太阳能源十分丰富。为各种太阳能利用系统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1.太阳能热水系统

目前,热水器在我国城市居民生活应用呈上生趋势,大多数热水器采用的是燃气和用电式,这样势必增加建筑能耗,并带来大气温室效应和环保问题,而太阳能热水器具有无污染、经济、安全、易于安装等优点。常用的太阳能集热器有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真空管式太阳能集热器、热管式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闷晒式太阳能集热器等,我国在真空管式集热器上开发技术日益成熟,对太阳能的利用效率也较以前有大幅提高,为充分利用太阳能提供了保障。

可以在住宅小区楼顶铺设大面积真空管式太阳能集热器,该系统可以供应小区内居民除冬季以外全部利用太阳能提供热水,供居民淋浴或生活它用。我国许多城市有成功的利用太阳能的经验。该系统被证明是切实可行的。系统多余部分的热水可以提供给太阳能空调系统使用。小区内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可以节省大量的电力和燃气,减少了能耗和废气的排放。

2.太阳能空调系统

随着弗列昂压缩式制冷机中泄漏的氟利昂对大气臭氧层破坏越来越大,它将逐渐退出市场,利用水或蒸汽或其他能源驱动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将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尤其是中央空调方面。太阳能空调系统就是以太阳能系统部分代替常规提供热源的设备,驱动制冷机来制冷,已达到节约常规能耗、降低系统运行费用的目的。

小区内安装的中央空调系统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集热器产生的热水夏季,可以将集热器中的热水储存在储热水箱里,当储水箱中热水达到一定值时,进入中央空调系统驱动压缩机工作,进行制冷,回流水再进入太阳能集热器加温。当太阳能不足以提供足够高温度的热水时,可以由辅助的直燃型溴化锂机组提供冷水,燃烧可以燃烧小区内的沼气池产生的沼气,不足部分可以由燃气公司提供。冬季,同样是将太阳能集热器加热的热水储存在储热水箱中,当热水达到一定温度值时,就由储热水箱中直接向各个空调箱提供所需热水,已达供热目的。当太阳能不足以提供热水时,就由辅助的直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直接向空调提供热水。

篇3

【关键词】:十三五;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环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方向

近日,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十三五”环境影响评价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深入开展城市、新区等规划环评,起到对城市发展优布局、控规模、调结构、促转型中的作用。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建设要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切实改善人居环境,补足城市短板。

城市规划是解决城市问题的关键环节,而城市规划环评工作可以为规划编制和审批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故对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1、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环评概述

1.1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未来、城市布局、城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建筑综合部署、城市管理和城市运行等进行整体性规划和设计的过程,其目的是为城市建设及发展提供依据,推动我国整体的城市化发展及社会经济发展[1]。

1.2城市规划环评

规划环评评价原理在于以规划区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为前提,以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为依据,以城市规划方案中的环境影响为评价对象,最后找出影响城市环境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找到并解决城市规划中的问题,促进城市及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发展现状及问题

第一,评价类型偏向于反映型,即只对规划完成的成果进行评价,导致评价结果不能反应城市规划中的问题,加之规划环评技术人员没有与规划人员一起规划,也没有到现场进行实地勘察,致使规划环评技术人员难以了解问题发生的原因,最终难以分析和提出有效的补救措施。第二,不完善的规划环评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难以保证规划环评时间的充足和结果的准确性。完整的规划环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一般包括多方面内容,但实际环评中技术人员只做到了环境保护要求及建议、管理依据,导致评价结果很难令人信服。第三,不完善的规划环评自身制度,导致有效环评监督机制难以建立健全[1]。

3、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的发展方向

3.1基于城市发展目标及运行过程实现城市规划和规划环评的融合

第一,在未来的城市规划过程中,必须保证城市规划目标与规划环评目标的一致性,以促进和实现城市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第二,城市规划过程中必须实现其过程与规划环评过程的同步,以保证规划环评技术人员能够及时及时找到并解决城市规划方案中的问题;第三,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都要遵守生态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以降低城市规划方案的修改率[2]。

3.2通过总体性的规划环评来保证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

第一,规划环评要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城市规划的总体内容及城市规划总体布局等,进行总体性城市环境影响评价,以保证城市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实施;第二,规划环评要以城市整体规划中的问题及不利因素为评价的主要内容,以找出问题并解决,进而保证城市规划方案的有效实施。

3.3通过循环经济理念和原则的确立来实现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建立

第一,相关工作人员要基于理解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的理论基础上,将机械论规律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指导理论,以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第二,要基于可再生资源重要性理论,以实现城市建设及发展中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第三,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健康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立可以反映城市生态环境、循环经济运作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3.4通过城市规划环评划定城市规划“三线一单”指导城市发展

3.4.1“三线一单”概述

“三线一单”包括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具体理解如下:

第一,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环境安全底线,被纳入区域禁止进行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必须实行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生态空间管控的重要内容。

第二,环境质量底线:是保障人民群众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粮食、维护人类生存基本环境质量需求的安全线,是提出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管控要求的基础。

第三,自然资源利用上线:是城市发展所需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消耗不得突破的“天花板”。

第四,环境准入负面清单:是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以清单方式列出的禁止、限制、允许等差别化环境准入标准和要求[2]。

3.4.2空间管控中“三线一单”的落实

第一,基于改善环境质量的战略目标,从保障城市发展区域生态安全、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角度,识别并确定城市发展需要严格保护的生态空间,明确工业化、城镇化禁止、限制和允许进入的空间单元,提出应重点保护的生态空间清单,作为城市空间开发的底线。第二,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

3.4.3总量管控中“三线一单”的落实

第一,根据国家、地方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及相关行业污染控制要求,结合现状环境污染特征和突出环境问题,确定纳入排放总量管控的主要污染物。第二,基于污染贡献和减排潜力,识别和筛选总量管控的城市区域,以重点单元排放贡献、污染贡献为基本分配原则,分配城市各区域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第三,当城市所在区域环境目标、水文、气象条件等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动态调整污染物总量管控要求,不断完善相关总量管控要求[1-2]。

3.4.4准入管控中“三线一单”的落实

第一,在满足城市发展空间管控和总量管控的前提下,考虑城市“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差异化、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依据技术经济水平及潜力,论证各区域环境经济合理性,提出制定区域行业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的否定性指标并确定其限值。

第二,协调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与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及各类产业指导目录的关系,研究差别化环境准入的对策和机制。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划实质上是对城市规模、城市发展方向、城市结构布局等规划的过程,城市的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必须相协调,城市规划必须强化环境保护规划,开展城市规划环评工作明确的“三线一单”,是推动城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篇4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各项绿化政策的大力实施。全国各大中小城市都在积极推进绿化进

>> 回乡创业将成为“阳光工程”重要发展方向 通过城乡工程绿化分析苗木产业发展方向 业将成为光源发展主方向 产业整合将成为发展趋势 节能环保成为陶瓷产业主题和发展方向 河南动漫产业的发展方向 世纪煤炭产业的发展方向 《通信产业报》(网):未来,哪些领域会成为电池解决方案发展方向? 制造业服务化成为发展方向 嫁接大规格观赏苗木让废树开金花 简论生态植被建设与苗木生产发展方向 辽宁产业布局及发展方向 产业转型升级代表国家发展方向 包装产业的发展方向――“绿色主义” 现代林业产业发展方向的探讨 论创业孵化基地文化产业发展方向 论芦溪县毛竹产业升级对策及发展方向 中国高校产业的发展方向 论芦溪县毛竹产业发展方向及对策分析 郊区产业新城是发展方向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科技 > 盆栽观赏树将成为苗木产业发展方向 盆栽观赏树将成为苗木产业发展方向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盆栽观赏树将成为苗木产业发展方向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各项绿化政策的大力实施。全国各大中小城市都在积极推进绿化进程,城市的绿化状况在逐年好转、进步、发展。看着大街小巷、公园里、小区里的各种常绿树与落叶树,在春去秋来、冬来夏往间变幻的身姿,不少城市居民为之心动,产生了在居室内也增添一抹绿色,看叶色转换、花开花落、果实挂枝头的愿望。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苗木产业可谓是掀起了发展的大潮,虽几番潮起潮落,却因为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仍占据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在汹涌的绿化苗木生产大军中,有人将目光投向了庞大的家庭种植消费群体,大力发展盆栽观赏树,把树种进了屋。这既满足了城市人们渴求绿色、希望改善室内环境的强烈愿望,叉在苗木产业发展中开辟了一条可行之路。

盆栽观赏树是指那些能够种在花盆里、经过矮化处理的灌木或小乔木。它不同于艺术性极强的造型盆景,只需枝叶繁茂、花朵满枝、果实累累,便可满足大众的需求。

盆栽桂花是一个非常好的适宜家庭种植的常绿树种,不仅可观花。还可闻香,在我国南方许多地区比较普遍,如浙江、江苏、上海、安徽、四川、广西、湖北等地。常见的盆栽桂花品种有日香桂、大叶佛顶珠、月月桂、四季桂、九龙桂、柳叶桂等。一些大的苗木企业常年经营盆栽桂花,如四川仲华九龙桂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日香桂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 盆栽桂花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的发展可谓红红火火,不仅在南方一些省市普及,山东、河南等省盆栽桂花的种植量也在增多。例如山东青州、河南鄢陵等地。

盆栽果树近几年频繁出现在大大小小的花卉苗木展会上。在2008年和2010年的中国国际花卉园艺展览会上、在2009年第七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山东青州展区,盆裁果树都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尤其是在花博会青州展区,盆栽海棠硕果累累,盆栽苹果个大色艳,还有果实黄灿灿的盆栽梨,都令人惊叹。其实这样的盆栽果树都已具备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科技含量,称其为果树盆景更为恰当,但其美妙却勾起了人们对此类植物的极大向往。如果能在家里种上几盆果树,即使结不了“出色”的果实。能有几个可看可食的小果,也足以令人回味。

近几年,盆栽槭树正在兴起。许多槭树小巧玲珑、精美雅致。非常适合用于盆栽,如羽毛槭叶小色艳,鸡爪槭树姿婆娑叶色多变,红枫的叶和枝常年呈紫红色等。宁波北呛佳禾园艺有限公司几年来一直在经营盆栽槭树,50多个品种在浙江省销售情况较好,主要是个人购买,每盆20~150元的价格让普通家庭都能接受。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盆栽槭树种植容易,病虫害很少,叶色表现和室外差不多。

以上这些只是可以进行盆栽的极小一部分树种,还有大量的树种资源可用于发展盆栽。

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关系;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城市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做好城市的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工作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体现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意志,我们应该统筹安排城市的空间布局,充分利用城市的土地资源,综合部署城市的重大设施建设。

一、城市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的基本定义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且逐渐走向完善的学科,这门学科拥有比较独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解决现代化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进行的,建筑设计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全面设想工程技术和任务要求,并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建筑物的具体尺寸和空间组合形式。同城市规划相同,建筑设计也有自身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建筑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代化城市的点和面问题。

二、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介绍

1、城市规划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建筑设计

场地设计是一项组织活动,它是在满足相关法规和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设计的,场地设计能够满足建设项目的要求,城市规划通过对场地的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建筑设计。交通设施、花园、垂直场地和工程设施都是场地设计的内容。场地设计的控制性能够控制建筑范围、建筑的高度以及建筑红线等内容。

2、城市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建筑设计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建筑设计应该服从城市规划设计,如果不这样的话,会产生一系列令人担忧的问题,例如,北京的长安街,虽然每栋建筑都采用了优秀建筑师的作品,且每栋建筑的造价也非常高,但是很多业界人士对其艺术价值做出了很大的批判,其实长安街本身的造型是十分不错的,但是这栋建筑忽略了周围的环境,从整体上看长安街与周围建筑是不协调的,所以说城市建筑设计要服从城市整体的规划设计。

三、关于处理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关系的研究

1、实现城市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的协调统一

众所周知,城市规划的基础是建筑,而城市规划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建筑设计,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工作时应该尽量与城市规划协调统一。从建筑的整体轮廓上来说,通过虚实对比,设计的建筑应该能够与周围的建筑环境相呼应,因此,设计师应该根据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塑造建筑空间,对建筑环境的色彩进行必要的处理工作,使其能够适应周围的环境。除了要具备较强的整体性之外,设计的建筑应该拥有自己的风格,在不变中起变化,在简单中体现复杂。城市规划要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基础之上进行设计工作,具体来说,设计师可以采用采用抽象化的手法延续历史的痕迹,重点考虑人的视觉范围内能够看到的事物。

2、建立与设计方案相关的评审制度

一座城市的象征可以是一个建筑物,因此,建筑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形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在城市中建立建筑设计方案的评审制度,并邀请专家进行建筑设计方案的评审工作。专家们应该审核建筑设计方案的设计思想是否符合计划任务书的要求,除此之外,还要审核建筑设计方案能不能满足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只有这样,建设出来的建筑物才够和周围的环境相协调。进行评审工作的管理者应该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努力提高自身的决策水平。

3、科学认真地对待现代城市的设计规划工作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项社会实践,这种社会实践能够保证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城市的规划设计内容既应该包括策划工作,又应该包括维护工作。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批准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在进行城市规划工作时,既要考虑建筑物的空间、材料、造型、比例、尺度,又要考虑建筑物所在的交通流线以及城市的功能分区情况。城市规划设计既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又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因此,城市的规划设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建设的好坏。

四、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

1、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方向研究

笔者认为,我国城市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包括四方面内容,未来建筑会朝着人性化、生态环保、地域特色、文化古城的方向设计。具体来说,城市是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结合在一起产生的生活空间,人们需要在城市中生活、工作、学习,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应该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现代城市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人们的生活质量才会提高,人和自然才能和谐发展。为了给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未来城市应该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这样的城市才能同时具备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不同的自然环境是塑造不同社会文化特征的基础,现代城市在进行规划设计工作时应该依托自己的社会文化特性和自然地理环境,寻求属于自己的城市特色,将地域特色作为自身的发展方向。众所周知,城市是一个活的文化遗产,为了使其充满生机和活力,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时应该不伤害原来的空间肌理和城市脉络。让城市朝着历史文化古城的方向发展,能够处理好文脉复兴和古城的关系,能够在历史街区和自然风景区发展旅游业,使城市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坚持文化古城的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我国城市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研究

笔者认为,我国城市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包括三方面内容,未来建筑会朝着可持续发展、生态环保、以人为本的方向设计,具体来说,世界上很多国家在研究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已经有很多建筑大师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理念已经成了时代的主旋律,这样当代建筑师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创作责任和动机。具有可持续功能的建筑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的物质精神需求,又能够满足后代人生产发展的需求。为人类服务是建筑的最终目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会不断地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自身居住的空间需求也会不断地提升,因此,笔者认为“以人为本”也会成为未来建筑的设计方向。不同层次的人对建筑有不同的需求,因此,设计师应尽量设计出便利、灵活、安全、高效的建筑。现阶段,大城市中存留的林木越来越少,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很多城市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包括噪声污染、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因为破坏树木引发的风沙危害、水源枯竭、水土流失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国的城市得不到协调的发展。恶化的生态环境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健康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未来的城市建筑会朝着生态、环保的方向发展。

结语:

在新的经济背景下,我国城市应该结合自身的环境、地形和气候,确定自身的建筑风格,处理好城市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利用最佳的技术手段和正确的设计方法,使现代城市朝着可持续、生态环保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现代化城市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唐进.试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3(01)

[2]闫莹莹.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探讨[J].建材与装饰(上旬),2012(11)

[3]朱丽东.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探讨[J].中国房地产业(理论版),2012(11)

篇6

[关键词] 城市空间拓展方向,外溢—回波, 组团—跃迁,生产力要素布局,

用地适宜性评价, 汕头市潮阳区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impact of urban space to expand the dominant factor analysis, and Shantou Chaoyang district planning, for example, expand the mode and direction of urban space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productive forces to explore the city of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stage for future space developmentthe focu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judgments have applied significance.

Keywords: urban space to expand the direction of spillover - echo group - transition, the layout of the factors of production,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Shantou Chaoyang District.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关于城市拓展方向的研究是确定城市未来空间发展重点、用地布局的前提,是城市规划纲要编制阶段需要确定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在一定时期内,城市的发展要受到经济实力水平、区域发展环境等众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均衡地向四周发展,这就需要对主要拓展方向进行研判,从而指导具体空间的布局。但在现行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方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城市空间拓展方向的研究分析方法。在学术研究和实际规划编制过程中,对于城市空间拓展方向的分析论证也是各有侧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1】。

1关于城市空间拓展方向的理论研究趋势

就城市空间拓展而言,可以概括为两种模式,“外溢—回波”式和“组团—跃迁”式两种方式。“外溢—回波”主要是单中心城市的拓展方式,所有功能都在原有的空间范围扩张,当现有的空间被填满后每一个功能将其新增长出来的部分外溢到城市周围。由于外溢部分的功能与老城仍然保持密切的依赖关系使得中心区职能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得到进一步强化,产生中心区土地供给不足、地价上升等一系列回波效应,于是中心区不得不拆除原有建筑,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开始新一轮基础设施的更新。“摊大饼”模式和“手指状”模式便是“外溢—回波”式空间拓展的典型代表。“组团—跃迁”这种扩展模式是沿着城市的某个方向建设功能相对独立的组团,独立的组团作为“量子”,在统一的城市空间秩序内合理跃迁,从而形成多中心的、功能相对完善(相对于老城区功能互补)的新的城市扩展区域【2】。

目前对城市空间拓展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对影响城市空间拓展的一系列影响要素分析上。也有一些学者按照系统思想对影响要素进行归纳与分类,提出一系列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编制中,就是采用了其中系统论的思想,对城市拓展问题采用用地评价方法来解决。即通过城市地形地貌条件、用地布局、基础设施、土地供给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文化遗存等要素的分析,作出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以此做为城市用地发展方向评价分析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在区域中的定位与担负的功能进行分析、并根据经济分布,经济地位,交通枢纽、工程地质、生态环境、发展空间余地、现有城镇发展基础、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分析,确定拓展方向【3】。但这种做法的一个结果是,需要考虑的因素过于繁杂,且由于价值判断的不同,对各种因素的权重判断也各不相同,看似科学的综合评价后,得到的结果却并不一定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笔者在参与汕头市朝阳区分区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在对城市空间拓展方向的研究中认识到,决定城市空间发展的主因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及其发展需要,提出以生产力主导城市空间拓展。首先通过对生产力发展阶段和生产力布局特点的研判,提出城市空间拓展的模式和方向,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空间供给和上述一系列影响要素进行校正,对多方案进行比选。

2汕头市潮阳区分区规划概况

潮阳区位于汕头市西南部,区域总面积674.67平方公里,占汕头市总面积32.7%,辖文光、棉北、城南、金浦4个街道和海门、和平、谷饶、贵屿、铜盂、河溪、西胪、关埠、金灶9个镇,是全国著名侨乡和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地区。1993年4月撤县设市(县级),200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区划变更分设潮阳区和潮南区,划归汕头市管【见图片1】。1995年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汕头分院编制的《潮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多中心均衡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城市发展形态以棉城为中心,分别向北、西、南、东方向伸展的组团式城市布局。市区职能为潮阳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粤东外向型经济工业生产基地、重要港口、外贸口岸城市和重要的旅游城市、商贸中心;市区性质为外向型轻工业和建筑业发达,具有侨乡特色的现代化滨海港口城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行政区划调整,潮阳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期,需要对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等各方面进行重新审视,并制定发展战略,故重新编制分区规划。

3汕头市潮阳区基于区域资源禀赋的生产力布局

3.1进行生产力布局的原则与意义

目前潮阳区发展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生产要素配置的区域性失衡,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制约了城乡统筹发展。由于各城镇的自然要素禀赋、交通信息条件、人文等因素的不同,地区之间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劳动地域分工关系。同时,随着各地比较优势的变化,产业将在各地区之间转移,这就是经济地域运动规律,其与劳动地域分工规律交织在一起对地区的发展产生作用。

潮阳中心城区与区域内各城镇距离均不超过半小时车程,长期的无序发展使部分镇的发展出现连绵发展的趋势。城镇的连绵发展导致各镇的联系更为紧密,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造成镇域边界资源的争夺和区域基础设施的不协调。必须通过区域内交通网络的建设和经济产业的分工协作,对全区生产要素基于区域资源禀赋进行重新配置,推动形成新的劳动地域分工,通过有组织的产业升级与产业引进,对生产力进行引导和布局。

3.2产业假设理论下的生产力布局选择

在“产业假设—产业筛选—体系构建”分析框架下,通过对潮阳区城市功能定位、比较优势、区域产业协同和现有产业基础的产业假设分析,对其产业进行分析筛选,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生产要素的空间分布进行判断【见图片2】。

篇7

【关键词】都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

都市农业作为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形态,率先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出现。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都市农业逐渐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为了推动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文章对都市农业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简单的阐释,为文章探讨我国都市农业发展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都市农业的基本概念

都市农业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中期,出现的欧洲发达国家,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从目前都市农业的基本框架结构来看,都市农业主要包括“观光休闲型”、“产品消费型”等多种消费功能,基本形成了现代都市农业的基本理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农业已经转变的传统的使用功能,都市农业逐渐向现代化方向靠拢。在新时期,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改变都市农业的发展结构与发展模式,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都市农业发展的必然发展方向。

二、都市农业发展的方向

(一)坚持以人文本的发展理念

都市农业的产生,本身就是基于人们生活的需要。人们在城镇生活时间久了,心情会格外烦躁,人们通过体验农业生活,可以舒缓人们的心情,缓解人们的情操,对我国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未来都市农业的发展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都市农业产品的消费者,开展活动,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空间。都市农业的发展要关注其消费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可以为都市农业的发展创造重要的契机。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经济发展中,都市农业发展需要坚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没有那种农业可以超脱其所处的生态环境,要推动都市农业的发展,我们需要结合城市的发展需要,以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方向,增强城市的生态功能,为城市农业的发展提供助力。同时,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可以在城市形成一种新形式的“绿色生产力”,从而推动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符合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三)加强都市农业的发展创新

在都市农业的发展中,我们要树立创新的发展理念,推动都市农业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促进都市农业的技术改革,从而不断推动农业技术的深化改革,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都市农业的发展定位与传统的农业发展具有很大的不同,为了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我们应当通过创新发展模式,调整和改革都市农业的种植结构,以消费者为导向,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参与到都市农业的发展中,从而全面提高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规划。

三、都市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成为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依据。在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城市居民的发展,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市场结构形式,改变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在以观光为主体的农业园建设时,我们需要根据季节等因素的变化,适当采取大棚种植的办法,丰富农产品种类,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观光、休闲的地方。如果都市农业以补给城市粮食需要为主体,则可以依据地理位置的优势,种植蔬菜,为城市提供新鲜的农产品,带动城郊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建立可持续发展型农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推动都市农业的发展,我们需要加大各类农业补贴,支持农村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鼓励都市农业建立可持续发展型农业生态园。在建立可持续发展型都市农业园时,我们需要根据城市土地的发展,建立和推动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逐步以农业经济建设为主体,推进生态农业建设,从而促进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

(三)增加都市农业产品的附加值

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产品推动的重要渠道是增加产品文化,树立品牌意识。因此,在都市农业建设中,我们可以强化市场营销模式,加强其与国际社会的接轨,通过研究适合国情的营销手段,提高都市农业产品的知名度,增加都市农产品的文化价值,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同时,在都市农产品生产时,我们应当提前制定好营销渠道,有针对性的进行生产种植,对农产品有个固定的生产销售渠道,从而推动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

结语:

都市农业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较短,但是在其发展速度却非常迅速。都市农业既可以为城市人们观光、休闲提供去处,又可以为城市提供粮食补给,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都市农业的发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俞菊生,吴轶韵.上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新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9,25(4).

篇8

一、以生态文明为方向,全力实施“黄”“蓝”国家战略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普遍遵循的核心价值理念,代表着世界发展的潮流。生态文明的典型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东营而言,走生态文明道路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选择。国家“黄”“蓝”两个规划都明确提出生态优先的发展要求,为东营指明了前进方向;而以生态文明为发展方向也是东营抢抓机遇、实现赶超、实施“黄”“蓝”国家战略的优势所在。东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高,已经具备向生态文明跨越的发展基础;多年来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生动实践,特别是随着“黄”“蓝”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更为东营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条件。

我们按照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努力寻求生态与经济发展的相互融合。一是牢牢抓住项目建设和环境建设两个关键。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方面,每年筛选实施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拉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持续形成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大开发、大发展的热潮。2011年总投资1600多亿、近300个过亿元的大项目落户东营。今年以来,全市又率先启动实施了总投资1600多亿元的107个大项目。二是充分发挥市属经济和县域经济两大主体的作用。市属经济重点打造三个增长极:将中心城区建成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区,将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全省乃至环渤海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区,将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打造成重要的现代生态化工基地和国际物流港。2011年,国家级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78.7亿元,纳入了商务部重点调度范围。县域经济要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壮大民营经济为重点,整合各类要素资源,优化产业布局,集中培育支柱产业,打造发展亮点。三是着力强化民营经济和利用外资两大推动力量。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服务力度,建立完善融资、信息、人才、政策等服务平台,加强对重点民营企业的扶持,目前全市年销售收入过百亿的民营企业达到16家,一批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成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力军。长时间以来,利用外资是东营经济发展的“短板”,特别是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在此背景下东营市迎难而上,坚持以不断提升利用外资质量为目标,推动全市外贸进出口突破百亿美元大关,服务外包和对外经济合作跃居山东省前列。

二、以生态产业为支撑,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东营市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在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生态产业为支撑,走出了一条经济转型的成功之路。

一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突出发展生态畜牧业、生态渔业、绿色高端种植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全面推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打造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北方鱼米之乡。目前全市海参养殖面积达到15万亩,奶牛养殖规模达4万头。与泰国正大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先期投入20亿元,共同开发建设以“现代农业科技生态园”为主体的世界一流农业产业园区,力争10年内实现建成100万头生猪产业链及100万亩现代农业项目的总体目标。二是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提升、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效发展,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产业基地。推动化工、纺织、造纸等传统产业80%以上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3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瞄准产业发展前沿,抢占技术制高点,推动产业跨越式发展。截至目前,飞利浦裸眼3D电视、科隆动力锂电池等一批世界领先的科技产品成功下线,以电子信息、石油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和新材料为主的高端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新口径高新技术产业总量和增幅均居山东省前列。2011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将东营命名为“清洁技术与新能源产品国际示范城市”。三是率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东营港和广利港建设,发展现代物流业。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孙子文化旅游区等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打造知名旅游品牌。引进和培育金融机构,加快组建产权交易中心、产业投资基金。四是加快发展蓝色产业。坚持海陆统筹、有序开发、一体发展的原则,努力提升海洋开发管理能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全市海洋化工产业高速发展,离子膜烧碱产能居全国首位。总面积达200平方公里的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称号。

三、以生态建设为核心,打造秀美宜居城市

篇9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环境结构的改变对城市景观形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只有一种全新的景观形式才能刺激城市生态景观沿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城市化往往会给人一种破坏自然环境的错觉,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城市就是高大华丽的建筑群体和大型的工厂企业。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城市建设的,城市的规划也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合理。人们的环境意识也随之增强,追求生态景观的和谐是当今社会的重点话题。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对生态景观和自然环境的保护,这也说明城市并不一定就是自然环境的对立面,城市化进程也不等于是人工的建筑化进程。城市化的概念和发展进程都会遵循时代的要求而演变和改进,城市化进程也会赋予生态景观新的含义。如果能够将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内容看成是创造和谐、优美、生态的人居环境,那么城市化与生态景观就自然不会对立,而是完全可以达到统一的目的。

城市化进程中景观格局的演变

1.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景观格局的变化

一个完整的景观格局系统不仅需要结构上的完整性,也应该在功能上体现出其连续性,这才是景观格局整体性的表现。景观不是单个元素的简单集合,它需要各组成要素特征的统一体现。近年来景观格局的整体性受城市化进程的冲击和影响较为严重。受城市化的驱动,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其空间格局也在不断演变,这也就会相应地影响到城市的景观格局。城市化不但使城市用地逐步扩张,使土地资源过度紧张,也不断冲击着城市的景观系统,使景观格局不断地发生变化。城市化对城市市区环境的景观格局影响主要表现在建筑的密度越来越大、交通日益拥挤、绿地面积不断减少、自然景观持续减少。城市化对城市景观格局的影响导致城市特色的逐步消失,城市的人文环境和整体面貌也失去了原有的特点。景观格局被人为分隔得支离破碎,其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甚至威胁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2.城市化进程中郊区景观格局的变化

城市化进程中对郊区景观格局的影响也非常明显。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突出表现就是城市边缘区的出现。城市边缘区是存在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特殊区域,其人口的密度相对较低,但是土地利用却比较复杂,城市郊区虽然具有农村的景观,但是其功能却依托于城市。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郊区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景观格局变化区域。大多数的城市郊区呈现出不连续的空间景观格局形式,且由于各个郊区发展方向的不一致,使郊区的景观格局变化也有所不同,但城市化进程对郊区景观格局的总体影响主要表现在环境脆弱、土地的消失、开阔区划土地的逐渐减少、农田面积的不断减少、本地植被的消失、景观整体美学价值的下降、居住环境的单一视觉效果以及生态系统的破碎等。

城市化进程对景观设计方向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对生态景观及景观格局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受到越来越多社会关注的根本性问题。城市化进程对景观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虽然突出,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对人类发展也是一种有利因素。它不但带动了社会各界维护生态环境的新热潮,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和触动了景观设计行业向新的方向发展和探索。在城市化进程中,景观设计通过不断的吸取失败经验、借鉴成功案例、开拓新思路使景观设计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对景观设计的方向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向生态景观设计方向发展

生态景观设计是城市化进程对景观设计方向影响最为深刻的部分。生态景观设计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利用问题,以及城市化与环境的对立问题。生态景观设计是建设生态城市最为有效的手段,结合城市化进程的特点,生态景观设计发展方向和设计思路基本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景观设计的目的最终是满足人的需要,这一点与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完全一致。在城市化进程中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传统的景观设计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色彩和基本功能,已经满足不了现代人们的精神需求。在景观设计中所传递出的现代人文气息和城市意境,也将成为一种景观设计潮流。以生态景观设计为手段,以人为本为思想,是城市化进程中生态景观设计的一大发展方向。

(2)保护资源、节能型生态景观设计思想:城市化进程中,对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暂时的,但是对不可再生资源造成的影响却不可小觑。城市的持续发展是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对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是保护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存的关键。现代景观设计在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下,也不能不考虑资源保护与节约问题。生态景观设计中对于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能够大大减少对资源的消耗。比如一些生态景观设计可以合理地利用风、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从而大大减少对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生态景观设计从节能方面考虑是其发展的一大特色,也是城市化进程中对景观设计的需要。

(3)充分利用废弃土地和淘汰的城市空间: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关闭的工厂和废弃的用地,已经成为城市改造过程的标志。生态景观设计也将着眼于对此类土地的生态恢复上,将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负面景观尽量降至最低,改善土地利用环境,恢复生态景观的平衡状态。

2.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景观设计方向发展

国际化大都市是现代城市化发展的目标,世界上的国际化大都市是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枢纽,国际化大都市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的高度现代化、服务功能的高度完善化和景观环境的高水准化等。通过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大都市景观设计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它们具有比较一致的特点,那就是其景观规划设计得较为科学且合理、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其设计和规划具有较高的延续性和整体性。比如法国巴黎在景观设计中很好地将景观与历史文化相融合,巴黎建立了贯穿历史的绿道和“历史轴线”,将景观空间与人文历史进行了有机结合,使建筑与景观共同形成了一道绿色走廊。重视景观恢复与重建,同时也注重景观系统的维护,是一些国际化大都市的景观设计重点。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景观设计也将逐步向国际化大都市方向靠近,并兼具自身特点,在景观设计上考虑融合自然环境、城市历史文化、民族特色和现代社会的精神风貌,进而设计出具有良好自然开放空间的景观系统,使城市的景观格局更健全。

3.向科学、合理的园林景观设计方向发展

城市化进程不但影响了生态景观的设计方向,也影响了园林绿化的设计思路。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各种新的植物种类和种植技术也不断涌现。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种植设计也日益科学、合理,科技含量也日益增高。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将逐步走向成熟,景观功能也将不断完善,进而为大量的园林植物生长创造出更好的环境,使城市园林景观更加优美,这也是城市化进程给景观设计带来的积极影响。

4.向景观布局紧凑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紧凑城市是一种新的城市形态,它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负面问题。景观布局的紧凑化设计也将成为城市景观设计的主流。景观布局设计的紧凑化,主要体现在景观功能的集中化和用地布局的集约化上,使城市的空间格局能够按照片区特色体现出来。同时,其景观的特色设计也会更加突出。景观的特色设计是一个城市文化背景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能够脱颖而出的重要方式。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大众化和统一化的现象日益严重,一个城市如果没有自身的景观特点,就必然会被其它城市同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必然会影响到景观设计行业的革新,使景观设计者意识到,城市化需要具有特色的景观设计理念。

结论

篇10

一、生态文明理论的概述

理论关于社会的发展提出以尊重自然与生态的发展规律为前提,实现人类社会的建设与发展。这就要求人类通过科学的发展方案,在实现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保持生态建设的同步发展,使人类社会必然要依靠的生态环境能够为人类提供可持续性的发展支持。这就是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环境下进行一味的经济利益追求所提出的反对与批判,指出以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理论为基础,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生态文明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深化生态文明思想

以的的理论来看待当今社会的国家生态建设,具有非常显著的理论参考意义。由于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并且具有非常科学与完善的特点。因此通过对理论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部分进行学习与认识,可以为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支持。

(二)对全球生态建筑发展的价值

国际上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根据理论的生态文明建设观点,通过生态建筑来体现城市的生态建设是非常直接的形式。目前在全球生态文明建筑的建立及建设过程中,已经较广泛地应用了关于生态建设的理论,这就为全球化的生态环境优化提供了最直观形式的支持。

(三)对我国生态建筑建设的价值

我国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起步相对世界范围来说处于较晚的状态,但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全面建设速度却在进行着突飞猛进地发展状态。面对我国坚持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还需要进行生态建设方面的不断努力,以适应国家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与影响,并且以保持生态稳定发展为前提,进行国家的生态化建筑建设。

三、 生态文明理论下我国城市建筑现状

(一)粗放式建设模式尚在

虽然在市场经济水平发达的当今社会,我国的城市建设已经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并且随着建设技术水平与先进建筑材料的研发,为建筑的建设模式提供了越来越多变的发展环境。但目前我国城市建设模式仍然是以粗放式运作方式来实行的,并没有将有效的建筑技术与先进的建筑材料普遍的应用,为城市生态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二)生态城市建设片面追求整齐

目前我国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设想是为了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保持国家与社会良好的发展方向而进行的正确理论设想,但是在具体的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对于生态化建筑的专业性因素关注较少,因此常常将注重表面的整齐外观而进行城市建筑的设计,缺乏关于生态城市目标的具体化措施,目前我国在生态城市建设的工作上还处于理论阶段,并没有真正的将生态建设落实到城市建筑的设计上来。

(三)生态建筑缺乏公民参与性

由于生态化发展目标是与全国人民切实相关的发展战略,因此需要针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征求大众的意见,使生态化城市建筑的设计和实施增加大众的参与性。由于生态建筑的最终目的在于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国家,因此全民参与对生态建设的实施是非常重要的,仅仅依靠国家与政府的努力来建设生态化城市建筑,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维护和改善的要求。

(四)生态建筑缺乏地方特色

所谓生态建筑就是要求根据本地区或城市具体的生态环境需求,进行建筑规划与建设,为保证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方向,及促进生态环境向更好的方向转变而提供支持。目前我国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其造成的主要因素是以统一的生态建筑标准来实施城市建设规划,因此需要加强对城市化生态建筑根据自身需求进行相应调整,建立以自身特点为基础的城市生态建筑。

(五)沿海地区“鬼楼”偏多

沿海地区作为重要的经济发展城市,在取得可观的经济建设成果之后,其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也是极其明显的。不过目前我国沿海城市在生态建设的规划上存在着许多不符合自身城市建设标准和需求的现象,导致规划不合理,出现了普遍的“鬼楼”现象,即盲目的开发与生态建筑的规划,使建筑成为空有其表的摆设,实用性价值偏低。

四、 生态文明理论下生态建筑展望

(一)以人为本,实现建筑生态化

要建立生态化的建筑就应当本着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由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保持人类生存环境的优化发展,使生态能够有更良好的发展和运行状态,因此在实行生态建筑的设计和规划时,必须要首先遵守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建筑的设计理念到功能效应,从城市的规划设计到建筑资源的利用开发,都应当时刻秉承以人为本的生态发展原则,为创建生态化城市及更加文明与和谐的环境提供保障。

(二)加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公民参与度

在进行生态城市建设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除了要遵从自然的发展规律外,还应当正确的对待公众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参与程度。生态城市建设从建筑方面来说,主要要求其建筑设计、材料、工艺、建筑功能等符合生态化和自然化的标准,要实现生态化建筑建设,还要加强公众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参与,一方面通过建筑的生态化特点保持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通过人文参与使生态环境能够有良好的发展方向。

(三)加强生态建筑的国内外合作

生态化建筑的意义不仅在于建设生态化城市或者国家,更是一个与全球居民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复杂事物,生态环境的全球化特点决定了要实现生态城市建设就要加强与国外其它国家的合作,通过国际范围的生态建筑规划意见及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的统一,来实现国内外共同合作,来创造生态化城市。

(四)尽量杜绝“鬼楼”出现

沿海城市由于设计规划不合理而造成普遍出现的“鬼楼”现象,不仅是对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的严重阻碍,更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生态化建筑的目的就是保持城市的生态化发展方向,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提供物质和资源的保障,而大量出现的“鬼楼”无疑在大量的资源浪费同时,造成了对可持续发展城市战略目标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建设生态城市的基本规划上应当以更加现实的、具有较强实用性,并且与生态保持及可持续发展能够相互促进的规划模式,使“鬼楼”建筑被杜绝,强化资源的可利用率,实现全面生态发展对城市建设要求的满足。

篇11

[关键词]北方;生态城市;建设;探析

中图分类号:TU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3-0265-01

1 城市生态环境的特点

⑴人们对建设生态城市在认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往往只停留在单纯的绿化、美化上,而忽视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

⑵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缺少统一的长远的规划,往往只是建筑物先行,环境建设滞后,在环境建设上往往受人的主观意识支配,随机性、盲目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城镇生态环境的建设。

⑶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起步晚,发展慢,绿化美化效果不大,尤其是受特殊的地理环境限制,可供绿化,美化的植物资源十分有限,影响了城镇生态环境的建设。

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尽管随着城镇建设速度的加快,市容市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城市生态环境滞后的问题都显得尤为突出。夏季气温高,城市内气温要比林内气温高出10℃左右,热岛现象十分突出。可供人们休闲、游览的绿地、街心公园、广场、游园极少。冬季色调单一,缺少绿色,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2 建设生态城市的必要性

2.1 建设生态城市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需要

城市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以人为主体并与周围的其它生物之间建立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它一方面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同时又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城市中的能流、物流、信息流和人流的水平与发展速度都要高于其周缘地区;并随着它经济效率的提高,城镇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组成部分的自动调节能力日益薄弱,于是城市化的生态问题也逐渐突出。城市生态系统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它不是一个自我循环的“自给自足”体系,而必须依靠系统外的其它生态系统来调节、供应和补充,人为的输入,满足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的需要;同时,又把大量的废弃物、污染物转嫁给周围甚至更大范围内的其它生态系统。这就是城市建设中搞好森林生态经济系统工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正在突破原来的老框框。以森林为中心的绿地生态系统的建设,已成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主要标志。从近几年一些城市发展的林种来看,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不仅具有防护效能,而且还有重要的生产功能,如有的城市森林或人行道本身就是果树和经济林木,一些草木花卉植物增添了新的内容,使城市生态系统发生了新的变化。把城市中的森林生态系统建设成多功能、多效益的系统,对建设新型的现代化城镇具有重大意义。

2.2 建设生态城市是实现城市林业三大效益的需要

2.2.1 生态效益 建设生态城市,林业是主体,具有净化大气、产生氧气、保持生物多样性、保健游憩等多种生态功能。城市化是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占19%,但发展很快,近10年城市环境日益恶化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城市每年向大气排放污染物4300吨,城市污染严重超标,许多城市土壤中铅、砷、镉等含量过高,污水、噪声、烟尘等污染严重。城市林业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部分,建设生态城市首先要抓住城市林业的建设,城市林业广泛参与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的高效利用和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

2.2.2 经济效益 完善的城市防护林体系,可使粮食、疏菜增产10%-15%,降低能源消耗10%-15%,城市林业在获得生态效益的同时,又可获得大量的林副产品、果品、药材等。

2.2.3 社会效益 城市园林绿化在美化市容方面起着主导作用。优美的自然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城镇建设上,应有当地风格,在绿化美化方面,要形成自己的特点。前几年,城市绿化盲目的引入外地的树种,成活率极低,结果不但劳民伤财,而且影响了绿化的效果。近两年,绿化树种改为当地的云杉等树种,冬夏长青,成活率较高,绿化效果很好,形成了独特的高寒地区城市景观,给外地游客留下难以忘怀的自然美,也给当地人们生活增加了无限情趣,从而使人们产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在居民小区绿化树种的选择上,如果栽植一些山丁子、稠李子等,春、夏、秋三季的景象会更加美丽鲜明。

3 建设生态城市的原则和依据

一是我国城市绿化的现状和水平;二是国外城市绿化水平及发展;三是对城市生态提出的要求:四是各类游憩地的合理容纳量;五是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的可能性;通过对上述指标的综合分析,制定出合理的、能充分发挥具有生态效益功能的生态林业建设体系,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和协统一。

4 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方向

4.1 系统化

建设城市林业生态系统,必须强调系统的作用。首先把城市林业做为改善环境、美化城市的行业和重要景观资源纳入城市生态系统建设中去,通过规划、建设和管理,发挥其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调控作用;其次,从分析物质能源消耗和人口流动入手,跟踪污染源,分析环境变迁的因素,针对自然条件、经济及社会活动的需要,将防治污染,减少噪音、调节气候、防风固砂,涵养水源、美化城市、建设风景游览区等统一纳入城市规划中,并按需要统一安排行道树、林种、景区、景点、绿地、单位绿化、水域等,注意与环境协调,一林多用、一景多用、一地多用,合理建设规模、质量、将城市林业中各地区的绿地建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呼应的生物生态系统。

4.2 因地制宜,形成特色

在保证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规模、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建设不同的绿化类型,形成一市一镇一个特色,风格多样的绿化格局。

4.3 加强宣传教育

让人们充分认识到森林生态效益。森林不仅是一种物质资源,而且是重要的环境资源。“据法国、美国的统计,森林的生态效益为本国木材产值的6~9倍”。然而这一点,许多人是茫然无知的,致使那些并非追求经济利益而破坏林木的行为发生。不仅山上的森林遭到破坏,就连城市的树林和绿地,也常被毁坏。如去年加区人民路两侧的云杉,有的就被人为的析断枝条。这不仅有损市容,而且危机市民身体健康。

4.4 制定相关城市林业法规

保证城市林业生态系统高效运转和发展。逐步将城市林业生态系统的建设规模、分布、质量和功能,以及管护经营的主要措施等纳入法制的范畴。

篇12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科学发展;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生态策略;可持续发展

一、基本情况

太白县地处秦岭腹地,因秦岭主峰太白山在其境内而得其名。全县面积2780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太白横跨黄河、长江大流域,北连秦川,南通巴蜀,为川陕之要道。自然风光、民情风俗既有关中风情,又具巴蜀特色。“太白积雪六月天”更是著名关中八景之一。

县内气候独特多变,年平均气温7.7℃,降雨量多达800mm,无霜期158天,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夏季平均气温19℃,凉爽宜人,具有“天然空调城”之美称,是避暑度假的天然胜地。

境内海拔在740~3767米之间,地形复杂多样,山、川、河、谷兼而有之。太白山、鳌山、青峰山雄秀险峻,县城所在地虢川,地势开阔平坦,草场广袤。森林覆盖率高达95%,远望太白,好一个绿色世界。

二、生态城市建设

城市是人类文明产物,是高密度的物质与精神聚集体,是高效率的社会经济生活综合体。生态城市建设是运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原理,通过综合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改善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协调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成。简言之,人与自然和谐、城市与自然平衡、城市机体内部协调就是生态城市建设。建设生态城市是创建清洁、绿色的、全面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高效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人们的需求与愿望得到满足,建设和谐的生态森林与功能相整合的生态景观,实现人与自然有机结合,同时又是生态文明的具体实现,是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有重大意义。

1、生态城市总体规划

生态城市建设是在参与或改善原有城市生态系统过程中,建设新的人工生态系统。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城市生态和环境经济学为理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城市规划为蓝本,以环境保护为重点。首先生态城市总体规划,从生态出发,把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结合起来,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具体到太白县,要考虑的是地理环境、气候特征、森林覆盖率、动植物等天然条件,尊重它们的客观存在,并结合这里的一切有选择性的提出发展方向: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做为县城经济发展方向和城市建设的主轴。广袤的森林,在科学规划前提下循序发展林产品加工作为工业基础;适宜的地理气候环境,种植无公害绿色食品,促进农业发展;丰富的自然环境和凉爽的气候,是国内难得的避暑度假去处,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产业,能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在城市机理方面,按照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需要,完善城市功能,分区设置、组织交通、完善城市功能。特别是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要把城市能源系统、污水处理系统、食物供应系统结合起来,从而使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修复经济对环境的破坏。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最大限度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因地制宜,选择绿化树种,灌木搭配及花卉点缀等,并充分考虑文化特点、历史脉络、地域风俗,将其融入园林绿化之中,使城市园林绿化向着人文内涵品位的方向发展。

2、生态策略

生态城市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必须进行技术改革创新。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增长模式,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并建立生态产业体系,从而使城市经济发展向“生态化”方向转变,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供需平衡,生态循环发展。目前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我们可以采用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变“三废”为“三宝”:生活废水经过处理后可用于冲刷厕所、绿化用水;固体垃圾分类投放,可回收部分粉碎处理成化肥,不可回收部分再利用材料进行解体燃烧发电;工业废气经环保处理后做为热源可以发电或冬季供暖。另外,结合太白地理环境特征,开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等生态技术的应用。

3、环境保护,以法建设

生态城市应该有高度的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一要靠宣传教育,二要靠法制。通过宣传教育,使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给予法律制裁。同时必须加强决策者的环境保护意识,遵守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强制法律、法规,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法规,只有在国家强制性法规指导下才能有效完成生态环境的宏观保护,使生态城市建设落到实处。

三、结论

生态城市是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等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更高一级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模式。生态城市建设不仅需要营造健康怡人的自然环境,还要具有高效的经济环境;不仅要有和谐高效的社会环境,还要具有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因此,建设生态城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有利于促进环境质量与现代化进程协调发展,以实现可持续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全国注册建筑师继续指定用书(之三)]

[2]周家高,世界城市建设向生态城市发展[J]城市开发

[3]李子君,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J]环境保护

篇13

关键词:森林文化;发展动力;发展方向

1 森林文化的发展动力

1.1 人类的需求为原动力

人类的物质需求是森林文化产生的基础,而人类精神层次的需求则能有效推动森林文化的发展。在人类的各种需求中,对生理和安全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人类对物质的需求,而对情感、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则表现为精神层次的需求。而森林文化在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中总会因人类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改变而产生相对应的变化,如早期人类对森林的需求往往建立在食物和工具的基础上,而当生产力的逐渐提高,人类对森林的需求也转移到了原料和材料方面,到后期森林又成为了工业原料的来源,直到人类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对森林的需求也转变为了更高层次的审美休闲等方面,可见人类需求的转变之间影响了森林文化的本质转变。

1.2 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次生动力

自然环境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上,人类必须要协调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随着人类的精神文明逐渐提高,在利用森林资源时,明显感受到了自身的渺小与微不足道,也时常会感叹在自然中生命的脆弱,而为了寻求心灵的安定,各种带有的理论则应运而生。同时,也为了促使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并防止由于人类的过度活动而造成的环境的资源的破坏,相关部门也出台了相关的规章制度约束人类的行为。而当旧的文化已经不能协调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时,就需要整改当前所用的文化制度,推动新文化的产生。

1.3 科技水平为催化剂

科技水平是文化发展所形成的产物,并成为推动人类文化和精神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而在森林文化中,科技水平的提高不仅能有效提供人类的智力水平,还能有效加强人类对环境保护、生态系统保护、自然气候保护等多方面的认识,进而从深层思想方面改变人类在利用森林中所形成的错误态度。科技水平的进步也有效推动了媒体产业革新,多媒体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森林文化的宣传途径并提高了其传播的速度。然而,科技水平这把双刃剑在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高科技工具的发展来提高人类的劳动效率,同时也加速了对森林环境和资源的破坏。

2 我国森林文化的发展方向

2.1 城市森林为森林文化发展的主方向

一方面,城市森林作为生态文化的一种,与森林文化对物质资源的提供不同的是,其主要是通过改善生活环境空气、水资源等方面,而为人类提供更加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城市森林与城市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主要表现为森林和城市中以及城市周边地区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复杂性的特征。

2.2 宗教森林文化的留存

森林是人类发展的起源地,一直以来森林都为人类的生存提供着丰富的资源。受森林中的树木是人类世界与另一个世界连通的通道这一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我国从古至今便有在庙宇、宗祠、墓地的周边栽种树木的风俗。这种充满的森林文化不仅有着人类祖先对投胎转世的希望,以此来弥补今世所有的遗憾,也富含了人类天性中对后人关爱,同时也能给予人类心灵的安慰来降低面对死亡时的恐惧。因此,从某种程度而言,宗教森林文化对人类的心灵和精神思想具有一定的宽慰效用,也正因如此,这种宗教性的森林文化会在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中得到长久的留存。

2.3 区域森林文化的逐渐消失

区域性的森林文化指的是,长期以来在森林居住的民族与森林之间有着相对密切的联系,并在日常的生存和生产中形成的一套与森林相关的道德准则,而这些民俗所具有的传统风俗和道德准则共同构成了区域的森林文化。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越加紧密,因此,外来文化对森林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得这些民族的思想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新的文化会慢慢取代区域性的森林文化,以致其逐渐消失。

3 结语

目前,我国的森林文化正处于从工业化方向往生态化方向过渡的阶段,具体表现为人类逐渐减少了对森林的物质需求,而转为了在旅游、休闲、健康等精神层面的需求。因而,针对森林文化的研究也应当逐渐往更加生态化的方向发展,而城市森林也将是森林文化在未来发展中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篇14

园林管理作为城市绿化建设中的重要支撑力量,是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的关键所在,其绿化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人民居住环境的优化发展,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提升,是与时俱进,紧跟生态建设和绿色环保发展的内在需求。完善的园林管理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还能够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水平,但就目前我国园林管理现状来看,还远远没有达到此目标,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即以此为研究重点,详细分析了我国园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对我国园林管理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相应探索,以此推动我国园林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发展。

1我国园林管理的发展现状

加强园林绿化管理、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在此理念的指导下,近年来,我国加快了园林管理的步伐,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园林建设整体规划、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以及园林管理方法等方面都取得良好的成效。

1.1园林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

在我国,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园林绿化建设起步要比发达国家晚很多,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了有关园林建设技术标准等,并相应的制定和了有关的园林建设管理标准,例如1991年建设部出台的《城市园林绿化行业技术标准体系表》、《园林设计规范》、《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等等,这都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提供了有效依据,也促进了园林管理的初步发展;而后相关部门又相继公布了《城市园林绿化条例》、《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并就其实施规范进行细化分类,以此推动了我国园林管理的规范化、统一化和多元化发展,同时,也为完善管理方法,提升管理质量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由此看来,我国园林管理也是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不规范到规范的渐进发展过程,是在不断摸索中前进,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在不断完善中继续向前发展。

1.2城市生态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

城市园林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的不断完善,不仅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意识,更是加快了我国城市生态建设进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山清水秀、碧海蓝天、气候宜居,生态环境和谐而美好发展的既定目标,更是凸显了科学发展的城市生态建设规划的新理念,也让城市生态建设不仅关注于花草树木下的视觉美感的绿化建设,还将视野拓展到园林生态的整体协调搭配、统一发展的统筹规划中。在此科学规划管理基础上,城市环境污染得以改善,城市生态格局得以合理构建,由此所形成的和谐城市生态环境系统,有效的推动了“生态城市”目标的更快实现。

2我国园林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餐式发展,城市环境污染也成为了首要问题,尤其是在园林绿化和生态保护社会意识形态的深化发展下,园林管理不能紧跟新形势发展,许多管理问题更是愈加明显,存在着园林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理念陈旧、重园林建设、轻视园林养护管理等“短板”,这都严重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的实现,具体问题如下分析:

2.1科学、完善的园林管理体系尚未形成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园林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整体管理水平还有待加强。近年来,随着城市生态建设的不断加强,国家也加大了园林绿化发展的与投资和管理力度,但是取得的成绩有限,仍然存在管理标准化程度低、管理体系结构不合理,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发展水平不平衡等现实问题,这都严重阻碍了我国园林管理的科学化发展。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现存的管理制度标准中,关于园林管理的规定很少,即使有相关规定,但也严重失衡,大多集中部分领域,例如关于花卉种植领域标准化管理规定较多,但是却对于园林绿化验收标准和管户方法的规定却少之又少,这势必造成园林管理的制度缺失,从而最终影响管理成效。

2.2欠缺园林管理的系统评价标准

园林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生态环境的建设,更是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有必要的评价、衡量标准来对园林管理效果进行分析、评判,以便明确其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督促园林管理的科学化发展,但是就目前我国园林管理现状来看,其评价标准严重缺失,没有纳入相关规制当中去,这就致使园林管理毫无“规矩”可言,不受任何标准拘束,肆意妄为,最终阻碍园林管理的进步和发展。

3我国园林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当前“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生态建设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加快我国园林管理的科学化、系统进程,成为了当前最为迫切之举。

3.1生态环境建设是现代园林管理发展的内在要求

生态环境的改善,是社会科学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必要前提,由此,必需将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和生态环境平衡发展作为我国园林未来发展的主题。生态环境建设是以改善环境污染,绿化园林建设、美化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根本目的,城市园林管理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以此为基础,在尊重自然生态的前提下,推进园林建设与养护的有机结合,逐步完善城市绿化,推进城市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3.2现代化、高科技化的发展是园林管理发展的必然选择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各层面的变革,而园林管理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也要受其影响。目前,城市化进程不断升级、人们的审美需求和个性化发展也不断增强,城市园林管理必须紧跟现代化发展方向,拓宽管理思路,更新管理观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推进和完善园林管理的现代化和高科技化的进程,以此实现园林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