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4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区域经济方向,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DOI]10.13939/ki.zgsc.2016.29.020
在“十二五”及“十三五”时期,作为主体功能区之一的河北省致力于研究及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方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河北省占据环首都经济圈重要板块的背景下,如何推动河北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就成为新时期增强主体功能区发展效益的主要课题。
1 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方向的测量计算
在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测量计算时,主要是以绝对及相对差异作为计算及衡量的基本参数,然后借助数量统计、建模分析及指数计算的方法,对区域经济差异的方量大小及差异程度进行测算。相关的测量计算方法及指标有Theil指数、加权变异系数、加权平均离差、基尼系数等,其中,Theil指数主要是通过T指数及L指数的计算,对区域经济的变动情况及区域经济差异的波动规律加以显示。[1]本文以2001年度到2011年度河北省全省市的总GDP大小及人均GDP数值为主要计算数据,采用Theil指数计算公式,对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测量计算。在该计算公式中,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主要以T指数来衡量,区域范围内经济差异较大,则T值则越高,如区域范围内经济差异较小,则T值同步下降。
其中,T值反映出河北省全省区域范围内经济差异总体情况;全省区域的个数用n表示;全省范围内的GDP总额用Y表示;Yi为i区域范围的GDP数值;P为河北省全省的人口数量总和;Pi为i区域人口数量大小。
在上述公式中,河北省区域个数用n表示;各区域范围内的地级市数量用m表示;三大经济带(圈)之间的经济差异用TBR表示;区域经济差异用TIR表示,为区域内部经济差异――TIR(i)加权求和所得;i区域范围GDP所占份额用Yi表示;Pi为i区域人口数量大小;yij表示i区域内地级市GDP所占份额;pij为i区域地级市j人口数量大小。
2 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测量计算结果情况及相关分析
2.1 区域经济差异总体变动情况
从整体上看,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呈现出一定的波动状,在区域经济差异的数值及变化态势上逐渐变大。纵观T值数据,从2000年开始,每年的年均增幅比重达到了4.05%,在T值的增幅大小上突破了44%。从2006―2011年这6年间,T值年均增幅大小超过了6.65%,T值总增幅达到了33.33%。从T值变化所反映出的趋势看,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在形态上符合经济发展的“倒U理论”,而且映衬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仍存在较大幅度的扩大及蔓延迹象。
2.2 区域内部经济差异变动情况
从下图中可见,相比于环首都经济圈,河北省冀中南经济区和冀东沿海经济带所产生的经济变动差异更为明显,在经济差异的变动趋势上又与河北省整体经济差异变动轨迹有所重合。环首都经济圈在经济增速上较为平缓,反映到区域内部经济差异变动情况则显示出较为平稳的变化曲线,从侧面也表明了河北省区域内部经济差异最大制约影响因素在于冀中南经济区及冀东沿海经济带的经济差异变动状况。[2]
2000―2011年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分解示意图
3 区域经济差异的制约影响因素探究
3.1 经济发展基础
区域经济的发展有赖于依托原有的经济发展基础,从河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状况看,冀中南经济区相比冀东沿海经济带,其经济发展基础,如经济发展所需具备的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等,都要比之沿海区域更为滞后,这也使区域经济发展在资金及政策的聚集实施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例如,经济基础较为雄厚,作为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而发展起来的河北唐山市,其经济发展就较为迅猛,而身居内陆地区的承德市及张家口市,由于其本身的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客观上形成了阻碍。
3.2 区域经济发展软因素
区域经济发展软因素主要侧重指区域经济发展必备的发展政策,从河北省经济发展历程看,在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区域政府主要采取了非均衡发展的相关战略政策,如以两环经济发展为主的战略决策,将河北省沿海区域及港口区位优越的区域设定为经济优先发展地区,并在投资吸引、资金招徕等环节出台了众多优惠政策,导致河北省的冀东沿海经济带实现了率先发展,而张家口等内陆城市所享受的政策优惠力度不大,相应地,河北省区域及区际间的经济差异就较为显著。此外,在制约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构成中,区域范围人口素质能力也常常被视为主要要素之一。[3]区域范围人口素质不佳,人才内部交流不够畅通,带来的必然是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
4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
4.1 做好区域沿海地区与内地地区经济发展整体筹划
在河北省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筹划上,要以打造建设沿海经济隆起带为契机,将沿海城市,如沧州、唐山、秦皇岛等作为拉动冀东沿海经济带的主要增长极,充分借助沿海城市的地理区位优势及经济发展基础条件,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类型,如港口设施、海运服务、临港工业等,夯实沿海地区经济基础,完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从而为河北省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架构桥梁及辐射带。在河北省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筹划上,要针对内陆区域的城市特色资源,积极培育及拓宽内陆经济发展增长极,通过形成具备鲜明特色的产业集聚群,使内陆经济发展能够大幅起步及提升。[4]例如,省会城市石家庄在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等方面占据较大资源优势,可以充分依托该类资源,壮大相应的产业类型;而张家口市等在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具有较大的优势和发展空间,可以针对性地发展特色农业及深加工产业,形成独具魅力的现代绿色农业产业发展带。
4.2 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做好区域沿海及内陆衔接产业规划设计
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法规出台上,要在广泛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制订实施的立足于省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等法律文件,根据本省区域内实际发展状况,在对各个区域经济发展利益诉求加以全面归纳及考虑后,制定适用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及内陆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关政策,提高经济发展政策的匹配性和协同性。作为区域地方政府来说,应本着主体功能区经济行为有序推进的目的,出台细致的有利于区域融资的政策。例如,在唐山市及秦皇岛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制定上,要将着眼点放在产业的优化升级上;而冀中南等亟需强化经济设施建设的区域,应将政策的侧重点放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建设等方面。在区域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产业的衔接设计上,要站在海陆资源共同开发、海陆资源互补的角度上,对海洋产业及内地工业产业进行优化整合及升级改造,形成分工较为明确、特色较为鲜明、资源互补性较强、资源优势显著的海陆联动产业发展群,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5 结 论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影响,既要看到区域经济差异的具体数值表现,又要重点分析制约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在使区域经济差异缩减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规划设计中,要在对区域发展资源情况加以综合分析探究的基础上,着重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整体筹划及相关发展政策推行实施等方面入手,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培阳,朱喜钢.基于不同尺度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J].地理学报,2012(8):1085-1097.
[2]吴爱芝,杨开忠,李国平,等.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11(5):705-711.
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同一性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同一性关系表现为二者相互促进,互利共生。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更为密切,是一种直接为社会经济服务的高等教育,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乃至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区域经济对职业教育而言是作为一股强大的原动力而存在,推动着职业教育的向前发展,并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点亮了启明星。
(一)职业教育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需要随之进行不断地调整。而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人力资源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所有的各种需要变动的生产要素中,由于人力资源结构变动是有意识的劳动者分布情况的变化引起的,人力资源配置结构的变动是最为困难的。而职业教育能够使劳动生产者快速的熟悉整个新的系统,使他们能够根据工作的需要和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企业到另一个企业。这样则能够改善人力资源配置结构,而且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职业教育为企业员工的深化再培训和教育提供了主要的渠道,为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条件。
(二)职业教育在校学生与消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作为职业教育机构的主要载体是高职院校,其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在高校云集区域,大量学生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费,都带动了高校周边地区相关行业的发展和增长。提供了大量就业,创业的机会和条件,直接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且高校发展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并且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学生消费给区域经济发展所带的直接间接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三)区域经济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速度主要是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可用于教育投资的资金数量。区域经济的发展直接推动者职业教育的规模的扩大与教育质量的提升。从另一方面而言,区域经济的发展会使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与就业机会增多,使得受过职业教育者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与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对职业教育的直接目的――就业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与推动作用。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来看,沿海这一批先富起来的城市,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显著的推动了该区域职业教育朝气蓬勃的发展。
(五)区域经济促进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优化
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反过来也会影响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并对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进行优化。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导致劳动力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在蓬勃发展中的产业,势必会有一个较好的发展趋势。好的发展趋势则会提供广大就业者较多的就业机会,并提供较为丰厚的劳动报酬。这将吸引受教育者在接收职业教育之前,选择职业方向时向报酬较高,好就业的方向前行。而这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高职院校对专业设置的重点与方向的改变,从而达到优化专业设置的目的。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制约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通过上述几点的对职业教育的同一性阐述中可知,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不好的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区域经济的各个方便都会反过来制约职业教育的进步。
(一)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职业教育发展速度和规模的相互制约
从经济视角看待职业教育发展速度问题的基本思路是:教育的发展水平是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相互作用,并最终达到均衡的结果。因此教育发展差异产生的原因在于教育需求与供给的差异。如果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则不能给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而职业教育最需要支撑的点就是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持就难以保证吸纳优秀的和培养提升现有教职员工。如果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高而导致职业教育投资不多,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导致职业教育贫乏,又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这样,双方面的恶性循环将会导致双亏的情景发生。
(二)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的相互制约
从理论上来讲,职业教育能够用前沿的教育理念与先进的教育模式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职业工作者,促进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提高生产力;区域经济也能够以实际生产需要与自身的欠缺不足的人员配置,影响高职院校的专业体系结构。能够让高职院校的专业配置更加贴近市场与实际,从而优化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但是,这仅仅只是从理论出发。如果在实际中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没有及时的跟上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的走向,校企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校企沟通中存在不全面、不科学、不合理的认识等等原因。就会导致在实际的教育中专业设置不合理,不能够将培养出来的人才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这样,即使学校办的再好,教育质量再高,人才也无用武之地,从而造成人才过剩,积压,改行,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反之,如果存在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配置过分的追求眼前利益,不按科学发展观科学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影响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造成人才培养重复,过剩,淘汰周期短等弊端。
(三)区域经济的技术结构与职业教育人才层次双向选择的制约
在我国,由于东南沿海地区自然和地理条件优越,经济基础好,产业结构合理,城镇化程度快,出现了很多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以传统结构为主,工业化程度低。这一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两个区域的技术结构的不同与人才层次的不同。由于东南沿海城市在相同的岗位的薪资待遇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导致西部大量人才流入东部。这样,西部的经济在人才流失的情况下发展缓慢。而其职业教育也在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制约之后受到资金支持。实践证明,职业教育的层次安排并不是主观确定的,而是由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中的技术结构客观决定的。在一个地方的职业教育层次适合于技术结构的需要,则能够满足经济建设的人才需要,推动经济发展;相反,就会滞缓经济发展,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科学发展建议
(一)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济投入
托达罗指出:“经济发展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的组成部分,因为发展不纯属于经济现象,发展必须包括不仅仅人们生活的物质和财经方面,并且发展应该是是一个多方面的进程,包括整体经济与社会体系的重组与重新定位。”所以,资金投入不应该是以利益为导向,应该注重以人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华名族一直重视人才培养,而人才的培养需要资金投入。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强大而充足的资金充足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只能是天马行空。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能够培养专业型优质人才,推动生产力发展;能够让高职院校少受区域经济的负面影响,科学的设置专业体系。职业教育一旦发展,则会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高职院校要以自身的特色专业与市场为导向
为了避免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在职业对口上发生冲突,高职院校需要找准自身的定位,扬长避短,办好自己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在此基础上以市场及未来市场发展趋势为导向。培养社会、国家需要的人才和技术过硬的人才。不造成人才的积压、过剩等问题就间接的为区域经济输送大批有用的、新鲜的血液。使区域经济能够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紧密联系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区域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教育要想更好的发展,服务区域经济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来考虑自身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虽然说,在地理环境不同的区域,薪资待遇不同,但树立为家乡,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意识非常重要。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地方企业的交流,把教学活动与区域内企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紧密联系起来。区域经济的拉动则会以多种形式直接发展职业教育。
关键词:区域经济;市场营销;分方向;教学模式
市场营销作为一门以经济科学、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为基础,以研究满足市场需求为中心的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的应用科学,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发显得重要。现代营销理论的深化和拓展以及市场营销专业的蓬勃发展,对于培养21世纪市场营销高级人才以及指导与推动我国企业营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如何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发挥自身的优势,突现自身的特色,培养、造就适应市场和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多层次、高水平、实战型的中高级市场营销人才,已成为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但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传统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结构与层次等方面与满足社会需求尚存在较大差距,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改革是大势所趋,本文从区域经济定位分析下的市场营销分方向教学模式的实践进行了浅析。
一、目前我国传统市场营销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
从总体看,开设市场营销专业的学校数量较少,主要集中于工商类学校或专业,所以导致市场的供需缺口较大。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设置结构与人才培养层次结构尚未明确界定,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普遍存在重基础理论教育,而忽视结合行业实际的实践教学,因而培养学生的行业知识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很弱,致使人才市场的专业型或结构型人才比例严重失衡。因此,应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反观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不足,以便为专业今后的发展找准方向与定位,这无论对高职专业教育、企业发展还是学生个人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尚未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市场营销理论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对市场营销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引进和解释西方的营销理论阶段,在应用上缺乏对其内容与实质的充分理解与吸收。目前关于市场营销方面的书籍充斥市场,层次不齐、良莠混杂,真正具有思想性、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具有鲜明特色的著作屈指可数,这与市场营销实践活动形成了巨大反差,理论上的严重滞后,影响了市场营销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理论创新。我国具有自己独特的市场状况和历史文化背景,西方的市场营销理论与方法只有符合我国的具体条件才具备可行性。我国市场营销教学研究应加强对中国本土企业经验的研究分析和对国外营销理论的吸收消化。
(三)教学研究理论脱离实践现象较为严重
不能照搬西方教科书上程式化的东西,不能纸上谈兵,而应灵活机变、活学活用。目前我国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很少有从事过市场营销实践或深入企业管理实践的,所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普遍欠缺。而事实上,营销教师深入市场营销活动第一线亲身参与企业的营销活动,从而了解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使教学研究与企业实际联系起来,不仅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而且使理论研究更具有中国特色和现实意义。
(四)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课时结构安排不合理
1、实习内容不集中。营销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一般安排三次实习:课程实习、营销认识实习、毕业实习、从内容看,各阶段实习之间目标定位很不准确,相互交叉重叠现象较为严重,所以往往是事倍功半。
2、实习过程流于形式。虽然目前高职院校要求理论以够用为主,实践达到50%左右,但在实习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普遍存在一位教师指导几十个学生的情况,而学生实习单位分散,实习过程大多无法控制,最终使实习流于形式。
3、学校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营销实践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撑位基础,高校普遍较低的实习经费投入无法满足实习需要,所以往往导致教师的教学计划中途“流产”,不仅使实习管理工作无法正常进行,而且使学生无法得到及时的指导和提高,从而严重影响了老师与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习效果也因此而大打折扣。
4、实习单位落实困难。学生实习时间不集中、时间较短,与企业人才需求目标出现偏差,另外考虑到接受成本等因素,往往对实习学生敬而远之,致使实习单位落实困难进一步加大。
二、基于区域经济定位分析下的市场营销分方向教学模式
结合日照区域经济的特点,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分方向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对地方经济增长点进行了细分,开设了汽车营销、房地产营销、营销策划、旅游营销等子方向,满足了不同行业的具体人才需求,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一)分析区域经济的特点,找准经济增长点
在全国全省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中,日照正面临着新的战略机遇,特别是山东省委、省政府做出的构建“一体两翼”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加快鲁南经济带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为日照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重大机遇。日照处于“一体”与“两翼”的节点,是“南翼”鲁南经济带的直接出海口。特别是山东省委、省政府在日照规划建设2000万吨钢铁精品基地、造船基地、物流基地等项目,加上日照自身五征汽车制造基地及日照奎山汽车城等项目的发展,房地产、汽车、旅游等行业迅猛发展,据2007年有关资料显示,日照从事房地产开发及销售的企业有200余家,入住日照奎山汽车城及周边地区的汽车销售企业达340余家,从事旅游及相关行业的企业达到5000余家,然而在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极大地影响了行业的深入发展,刚走出校门的应届大学生动手能力差、适应性弱、工作阅历肤浅无法适应现在企业的人才需求,结合区域经济的特点,分方向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能有效解决这一矛盾。
(二)分方向教学,为行业发展量身定制人才需求规格
2003年以来,市场营销专业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走出了一条“与区域经济相结合”、“分方向教学”的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新路子。
1、专业定位。本专业在收集日照及鲁南经济带对应用型营销人才的强大市场需求信息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的营销岗位群对人才素质和技能结构的要求,确定了专业定位。培养具有相当基本综合素质,能够熟练掌握市场营销及其相关理论的基本原理、策略与方法,并能加以应用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能够胜任中小型企、事业单位专业营销及其管理工作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
2、专业特色。以专业特色缔造本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根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学科建设思路及专业定位,结合学院本专业的办学优势,我们创造性地制定了“四五一工程”作为专业特色。四即四个方向,按照学生的爱好将学生分为房地产营销、汽车服务与营销、营销策划和旅游营销等四个方向进行针对性的重点培养;五即五大技能,通过课内实践性教学、第二课堂、创办校内外实训基地等方法,培养学生五大职业技能即营销认知技能、市场调研技能、商品推销技能、营销策划与广告策划技能和销售管理技能。一是建设一支具有理论深度又有实战经验的营销教师团队。
3、专业建设规划。(1)专业课程设置:本职业开设了机械原理、市场营销、管理学、西方经济学、消费心理学、市场调研、推销实务、旅游经济、营销策划、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经济法、广告学、客户关系管理、房地产营销、旅游营销、汽车服务与营销、分销渠道管理等主干课程,辅以系列技能养成和实训课程,以后还会根据发展需要增设新兴专业课程。(2)实践教学安排:实践教学的比重占总学时的50%以上。每门主要课程后都安排2周左右的时间进行实践教学,三年级的整个学年全部安排顶岗实习。在假期、节假日组织安排学生投身到各种各样的企业营销实践,增长见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详见表1)。
4、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一、二、三、四、五”的顺序逐层展开:(1)坚持一个导向――以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为导向。(2)把握“两个重心”――坚持素质教育与技能培养并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理论兼备实践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3)探索“四个方向细分培养”。将营销专业的学生按自愿原则,分四个方向进行针对性培养(试点):房地产营销、汽车服务与营销、营销策划和旅游营销等方向,以重点打造某一方面的能力,形成核心职业竞争优势。(4)形成“四大板块”的有机组合。在课程设置上,将所有课程分为“职业素质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拓展课-能力培养课”四大板块,同时注意各大板块之间的衔接。这样的课程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营销专业的就业导向和应用性特点。(5)打造“五大技能”专项提升。开设“五”种技能养成课程(营销认知技能养成、商品推销技能养成、营销策划技能养成、广告策划技能养成和销售管理技能养成),开展“五”项专业技能实训(营销认知实训、市场调研实训、商品推销实训、营销策划与广告策划实训以及销售管理实训),培养学生“五”大职业技能(营销认知技能、市场调研技能、商品推销技能、营销策划与广告策划技能和销售管理技能),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市场营销分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例证
2003级市场营销专业160人,其中参与分方向试点的65人;2004级120人,其中参与分方向试点的82人;2005级96人,全部参与了专业分方向选择。
参与专业分方向试点的毕业后走出校门,已经分布在不同行业的不同岗位上。通过专业分方向前后对比,发现2003级以后的几届毕业生总体就业要比2001级、2002级要好,而且他们中的一些佼佼者已经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了较好的成绩:2003级学生李大胜曾任日照安泰房地产开发公司市场部经理,现创办淄博海之源房产公司;2005级学生胡可现任日照建设集团副总助理;2005级学生王晓华在日照万基房产开发集团任市场部文员;2003级学生田琦担任日照腾达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2003级学生王策创办欢乐时光旅行社;2003级学生王维燕创办日照王家皂旅游度假园;2003级学生郭妮妮创于日照旅游购物市场,2004级学生陈祥梅在日照凌云汽贸城担任销售部经理等等。
参考文献:
1、杨英姿,章喜为.论高等农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4).
2、郑军,薛兴利,岳书铭.关于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几个问题[J].山东农业教育,2007(2).
房地产业,是从事房地产投资、开发、经营、服务和管理的行业,包括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和其它房地产活动。在国民经济产业分类中,房地产业属于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
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独立的产业部门,从区域经济来看,房地产业是一个区域差异巨大、级差收益明显的行业;从行业特征来看,房地产业是一个具有高度综合性和高度关联性的行业。所以,一个区域经济的扩张离不开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的供给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区域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因此,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我国现阶段一个重要支柱产业。
1.房地产业可以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条件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生产要素,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房地产。房地产业,可以改善人们的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促进城市化发展。
2.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可以带动建筑、建材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房地产业属高关联产业,无论从开发建设过程所需的上游产品来看,还是从其建成后的服务对象和依托来看,都是关联度很高、产业链很长的产业。它涉及建筑、建材、能源、交通、冶金、化工、电子、通讯、轻纺等40多个国民经济的产业部门。因此,房地产投资支出的变化不仅引起同量国民收入的变化,而且带来数倍国民收入的变化,即乘数效应。
3.可以扩大就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城市涌现了大量的下岗工人,同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就业政策,会造成突出的社会问题。由于房地产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它的发展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减轻社会就业压力。首先,房地产业能带动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任何产业都将吸纳一定数量的从业人员。其次,房地产系统本身范围广阔,如房地产咨询、转让、按揭、抵押、租赁等市场行业同样需要大量专业人员。第三,物业管理是房地产最重要的一方面,它是一种长期行为,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维护房地产业的完整性能吸纳大量人员就业。
4.房地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减少资源浪费
首先,我国人口众多,尤其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城市,走集约化城市道路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城市建设规划只能超高容积率低密度方向发展,即通过提高容积率还容纳更多的城市人口。因而,房地产业必须义无反顾地担当起历史的重任。其次,长期以来我们城市土地实行无偿划拨使用,土地供应失控,使用结构不合理,普遍存在第二产业占地比重过大,生活用地、工艺设施用地比例过小现象,城市无序发展,土地浪费严重。发展房地产,贯彻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规范土地交易行为,有利于抑制土地无限制的需求,减少浪费,从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二、促进房地产发展的建议分析
1.理性促进房地产业发展
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建设的加速期,居民基本住房需求和企业营业性租、购房需求较大,因此短期内房地产投资增长势头较为旺盛。各项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是引导和规范房地产市场,对房地产领域出现的不合理不规范行为坚决抑制,对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面要给予支持,促进房地产业健康、适度增长,并合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改善住房供需结构
改善住房供需结构时,一是要保持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加快建立住房保障体系,确保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尤其是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同时要逐步完善以经济适用房制度、廉租住房制度和住房公积金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体系,与目前住房市场化的进程相比,住房保障体系还相对滞后,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政策落实不到位,执行时缺乏规范和明确标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要稳定和控制住宅价格的过快上涨,改善供给结构。三是要大力发展住房二级市场,鼓励房屋出租和再出售,也有利于增加市场的有效供给。
随着地方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不仅推动了教育教学事业的稳步发展,更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战略性资源。与此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区域政治、文化、教育的全面发展,为地方高校创造了良好的办学环境,能够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保证。为此,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要建立起联动相关体系,通过两者的优势互补、相互协作,进而实现共生发展。本文从分析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入手,对构建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联动相关体系的建议进行论述。
【关键词】
地方高校;区域经济;联动相关
一、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关系分析
(一)地方高校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地方高校是培养人才、生产知识的基地,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技术因素、资源因素、市场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主要表现在:其一,地方高校以高等教育大众化为契机,通过扩大招生规模使更多的人享有高等教育的机会,能够提高区域人力资本水平,使人力资本为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战略性资源保障。其二,地方高校具备科学研究的职能,拥有稳固的科学研究基础,能够通过自创科技园区、校企合作等方式带动区域高新技术发展。其三,地方高校拥有数量庞大的大学生消费群体,加之地方高校为满足办学需求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促使区域经济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了建筑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其四,地方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有利于优化社会法治环境和人文道德环境,为构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区域经济为地方高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区域经济发展为地方高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主要表现在:其一,区域经济综合实力的提升能够为地方高校提供充足的物质保证,使地区政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助推地方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导向决定了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方向,地方高校要充分考虑区域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自我规划,以实现人才输送与市场需求相衔接。其三,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高新技术为支撑,这就为地方高校科学研究提高了项目来源,使高校科研成果更具有实用价值。
二、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联动相关体系的构建
(一)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
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在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联动相关体系构建中的主导作用。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加大对高校的政策扶持力度,利用政策倾斜鼓励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引导高校教育科研事业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协调各行政部门建立组织管理机构,明确地方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路径,制定资金投入计划,促使高校与企业共同发展、提高实力。通过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支持、协调作用,从而推动高校与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
(二)地方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
在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联动相关体系构建中,地方高校主动明确办学思路,使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首先,地方高校要准确了解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此基础之上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开设与区域经济紧密联系的学科专业。其次,地方高校要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特色,对学科专业课程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开发特色专业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更贴合于地方科技、文化、经济的现状,进而凸显高校的办学特色。再次,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建立政策监督机制、高校自我适应机制、学科专业优化机制等,力求实现人才需求、人才培养、人才输送的循环发展。
(三)地方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地方高校可与当地企业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利用优势互补创办高新技术研究机构,进而实现校企双赢。对于规模大、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而言,可由大型企业向高校提供研究经费和设备设施,而高校负责配备高精尖的研究人员,共同致力于企业新产品或新技术的研发,使企业获取科研成果的使用权,与此同时高校也可将这一项目作为高校重点科研项目,以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对于各项资源相对缺乏的中小型企业而言,可由中小型企业提供研究经费,而高效负责配备实验设备和研究人员,通过共同建立研发基地,使研发工作均能纳入到双方的发展计划中,实现科研资源共享,从而推动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业的共同发展。
(四)推进高校社会职能市场化改革
地方高校应积极推进后勤服务体系的市场化改革,不仅有利于减轻学校办学压力,通过引入后勤服务公司补充办学经费,而且有利于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途径,吸收更多的投资经营者。此外,地方高校还可以利用兴建科技园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通过发展与大学消费群体密切相关的服务产业,从而带动区域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娟娟.尚爱英.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时代教育.2013(2)
[关键词] 职业教育集聚区;地方经济发展;影响探析
[中图分类号] 270 [文献标识码] B
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正在向集约化、集团化的发展模式进行转变,全国各地以职教园、大学城等形式的职业教育集聚区应运而生,形成了多样的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这些职业教育集聚区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已然与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了良性的互动影响,地方经济发展与高职教育园的互相影响已是新时期教育与社会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同时,在地方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集聚区也迫切需要正确的发展规划和全面的内涵建设思路指引。
一、探析职业教育集聚区与地方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的意义
(一)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意义
地方经济持续发展急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而要增加或者新建立一所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却不是短期就能实现的。而职业教育集聚区有着集群发展的地缘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提升其社会影响力来匹配苏州经济发展,满足未来地方经济与城市规模发展和社会对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
(二)对新的社会形势下的职业教育集聚区的转型发展的意义
目前大多数城市职业教育集聚区则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园内高校条块分割、各自发展,资源投入没有产生集聚效应,与国外其他同类职业教育集聚区相比品牌优势没有充分体现。在目前“稳增长、促转型”的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职业教育集聚区如何抓住契机、提升社会影响力是其朝着国际一流的职业教育集聚区目标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对职业教育集聚区内高职院校的长期发展的意义
在后大众化高等教育时代的今天,随着国家和省高职教育提前入学和注册入学招生制度改革的推进,高职院校将面临严峻的生存与发展压力,从职业教育集聚区社会影响力入手,园区高校必须通过“抱团共享”、“强强联合”,提高整个园区各高校自身的内部效益和整个园区的外部效益。
二、地方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集聚区形成过程的影响
从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的专业分工角度看,职业教育集聚区是一个由多所以职业教育院校学组成的,为师生提供饮食、住宿、教学、科研、商业、交通等多种服务的城市功能区,所以职业教育集聚区一般主要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为基本功能,兼有旅游、文化和生态等功能,集聚区内的高等学校可以包括普通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前者提供综合性的高等教育,后者提供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集聚区的构成要素中一般包含以教学科研为主的教研元素、为大学提供支持服务周边元素、产教合作产业园元素等,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园区内学校办学主体之间的开放。
从国内学者对职业教育集聚区的定义中不难发现,地方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集聚区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例如王伯伟认为“若干所大学聚集在一处,形成一个以大学为纽带,辖射周边地区,集教育、产业和生活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特定区域”。肖玲认为“职业教育集聚区是指城市中的大学密集区或高等教育机构设施比较集中的地域。李峻峰、米岩军、姚士谋将“职业教育集聚区”的概念界定为:以大学、科研机构为核心和依托,以有机联系网络包括开放式办学、资源共享、后勤社会化等为基础,以高校教育、研究开发与产业开发三位一体为主要功能的综合性城市区域。
国内高教区普遍具备一些相同的特征,概括来说包括独特性、规划性、共享性、和竞争性,具体见表1所示。
表1 职业教育集聚区在发展过程中具备的普遍特性
三、职业教育集聚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形式分析
通常影响力的解释为是行为者在社会(或国际)交往中影响和改变其他主体行为与心理的能力。那么职业教育集聚区的影响力就是指职业教育集聚区在发展过程中,通过职业教育集聚区内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和集聚发展从而对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影响的作用程度,其主要内容与影响维度如表2所示:
表2 职业教育集聚区社会影响力的维度划分
(一)职业教育集聚区在城市发展方面的影响分析
职业教育集聚区一般由政府主导规划,通过政府、高校和企业等多方合作、共同构建,形成了高等院校毗邻而设的特殊区域。新建成的职业教育集聚区与所处城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直接影响所在城区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社会环境、人口结构、科技储备、文化氛围等,将从全方位促进所在地域的城市化程度。具体地说,其社会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主体方面,如表3所示。
表3 职业教育集聚区在城市发展方面的影响形式
职业教育集聚区与高等教育、城区、社会、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是实现城郊地区城市化的有效途径。职业教育集聚区以大学为核心,其主要居民是在该城区工作、学习、服务和生活的人员,通过产学互动促进产业与就业的协调发展,实现职业教育集聚区与所在城区的融合,实现地域、产业、学科、人员、技术等全方位的和谐发展。具体而言,职业教育集聚区除了教育、科研的中心功能外,还担负着继承传统文化、创造新文化、发展区域文化的使命,承担着推动地区经济、产业、就业等方面联动发展的责任。
(二)职业教育集聚区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影响分析
从我国目前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东南沿海省市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高校最为密集,人口综合素质最高的地区,职业教育集聚区为该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强大的技术支持。
1.职业教育集聚区在人才供应上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随着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占比逐年走高,职业教育集聚区以教育集聚的形态将各类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扩散到区域发展的各种方面,职业教育集聚区集中高校资源能惠及更多的需要提高职业素质和技能的劳动者,为其他产业发展不断输送智力和人力的支持,从而保障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反观城市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多种专业、多个行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这就需要相应的人力资源来实现,所以,经过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推动中起了关键作用,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区大。
2.教育集聚区在知识向生产力转化上发挥影响力,促进经济增长
职业教育集聚区作为城市发展中一个独立的功能区域,其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培养人才和汇集人才上,还表现在知识创新、科研创新等方面。首先,职业教育集聚区会根据经济发展调整教育内容和专业深度,通过实际的经济技术发展和应用现状进行不断创新。其次,职业教育集聚区还在科技成果转让,社会服务及技术咨询领域在企业和行业中建立影响力,高新技术产业需要职业教育集聚区内学校和部门及科研机构与领军企业联合建设,职业教育集聚区整体与对方经济发展主流行业和企业及生产部门的直接联系和多方合作使学校的智力资源零距离融入产业系统,成为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养料并形成综合优势,这对科技成果加速推应用、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深远。
(三)职业教育集聚区在教育改革发展方面的影响分析
1.职业教育集聚区的为国家教育改革特别是高职教育发展提供生长的土壤
我国对教育的投入力度一直较弱,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经费更是短缺,职业教育集聚区在规划发展中以“重点发展,优势扶持”的政策,有效地缓解了资源短缺与人才培养的矛盾,以职业教育集聚区这样的职业教育集聚发展的态势重点突出了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偏向,也缩短与普通高等院校综合性大学在政府财政支持方面的差距。如何利用自身资源发挥优势,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偏差、弥补社会职业教育落后的发展短板,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并且需要解决的问题。职业教育集聚区不依靠各种教育资源量的增加,而是通过现有要素的重新组合,教学方案的改革创新,获得提高学校办学实力的效果,这样的方式对于经费和人力资源不足的高职院校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
职业教育集聚区汇聚的学校其办学定位与教育特色各异,学科与专业优势不同,职业教育集聚区内利用空间集聚优势有效地进行设备资源的重新配置整合,师资资源重组优化,为学科的融合和互补创造力机会,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环境。学生在职业教育集聚区不仅可以学习本校本专业知识,还可从其他学校的教学和训练中收获更多的教学成果,对学校师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职业教育集聚区促进校企合作,推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目前校企合作在许多高职院校发展并不顺利。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还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不能为企业提供效益提升的技术支持,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动力不足。例如高职院校就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教师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后,几乎没有更多的时间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如果通过职业教育集聚区不同高职院校之间的师资融合,各个学校可以实现教师的“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目的,教学能力的增加能够让部分教师无须承担教学任务,专心到企业进行较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有利于快速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增强为企业服务的能力,促进校企合作。
通过职业教育集聚区的整体推进和发展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乃大势所趋。职业教育集聚区作为一个规模较大、情况复杂的系统,其功能从分散、整合,到有机融合必然要经历一个不断调适、磨合的过程,从长远角度看,职业教育集聚区的出现和发展解决了高职院校面临的各种困难,迅速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和实力,使合作双方取得双赢。
[参 考 文 献]
[1]黄衡.高职园区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研究――以常州科教城为例[D].苏州大学,2012
[2]张慧颖,杨琳,张立迁.城市教育影响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受众视角的多案例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
[3]朱迎春,王大鹏.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0(2)
[4]于扬.提升教育质量意识构建现代大学治理制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年学术年会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2012(9)
[5]李明传,曾英武.高校引领地方经济发展――斯坦福大学在硅谷兴起中作用及启示[J].理论科学,2009(10)
[6]付金凤,于冬梅.黑龙江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J].教育探索,2011(8)
[7]朱剑鸿.湖北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区域规划;累积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框架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环境保护形势越来越严峻,一般所使用的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环境保护形势,对此相关学者推出了区域规划累积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本文主要更加详细的了解这些影响评价方法,从而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提供更多的支持。
二、累积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
环境影响评价(简称 EIA) 是项目规划或建设单位对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EIA 通过分析和评价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过程,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最终目的是保证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传统 EIA 只考虑单个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且分析的时空范围有限,较少考虑对环境的间接影响和累积作用,也忽略了相邻区域内同期开展的建设项目或同区域内先后实施的工程项目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频率不断加强,而且人类环境意识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选择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人类活动的方向、内容、规模、速度和方式,成为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
累积影响评价(简称 CEA)的思想应运而生。可以认为,CEA 与可持续发展相吻合,它就是 EIA 在环境影响的累积作用方向的深入,也是 EIA 进一步发展完善的重要趋势。累积影响是当一个项目与过去、现在和未来可预见到的项目进行叠加时产生的影响,即若干个项目以协同方式共同作用环境,或者若干个项目对环境系统产生的影响在时间上过于频繁,或在空间上过于密集,导致各单个项目的影响得不到及时消纳。CEA 理论和方法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然而由于CEA 的复杂性和多学科集成性,至今“累积影响”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理论和方法,不同的国家法规和不同学者,对累积影响给出了不同的涵义、理论和方法研究。
三、区域规划累积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框架分析
1、规划描述:主要是综合的分析拟评规划的背景、性质以及发展方向等。
2、影响识别: 构建出以区域规范方案为主的不同发展内容,分析以环境受体为主的矩阵列的CEA。在识别影响的时候,要征询专家的意见和考虑相关人员的利益,随后对拟评规划的正负面效应和长短影响进行分析。
3、时空尺度确定:时间尺度可以根据区域规范方案的时间段和CEA的矩阵来分析其结果,在考虑累积影响的种 类和时间延迟效应的基础上确定。空间尺寸主要是通过对规划区域边界和规划方案中排放物污染的迁移扩散和影响距离进行分析,在分析时还要考虑项目所在地周边区域规划和开发活动对环境产生的累积影响和累积影响的空间滞后效应,这样才可以确定空间尺度。
4、因果分析:根据CEA 矩阵对区域规划中主要的累积影响源、种类以及途径进行识别,同时,还需构建具体的因果分析网络图。此图可以评价对象、基准以及为预测模型提供指导依据。
5、评价基准: 它主要是根据影响识别和因果分析来确定其结果的,并且还可以确定累积评价的对象目标和指标体系等。
6、情景构建:它可以有效的识别影响规划实施的主要因子, 并且与有关人员的具体利益相结合,从而设计出多种发展情景。
7、累积评价与预警:主要是包括累积影响的预测、评价以及预警。
8、减缓措施: 可以根据累积影响评价的结果与预警机制制定出具体的区域规划调整方案、污染防治以及生态保护的对策措施。
9、适应调控:主要是根据评价的结果和管理的需求制定出长期的跟踪监测方案,并且在持续进行监测和评估时对区域规划方案做出及时的反馈、修正以及调控。
三、案例分析
1、区域背景
以某城市航空港地区为例,对累积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分析。本文主要是以机场为核心地段, 综合开发出航空运输、物流以及商务会展、旅游休闲等产业的航空港规划建设。现阶段,此方法已经成为世界上各个国家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依据和保证。某航空港地区位于某市的南部,总面积在138平方千米。
2、规划描述与影响识别
某市航空港地区的总体规划分为三个阶段,近期、中期以及远期。该区域的总体规划目标是以发展现代物流业、航空制造业以及现代服务业为主,建设出交通便利、经济繁荣以及社会稳定生态型航空新城。在航空港空间布局上,可以分为北部片区、机场核心区和南部片区。北部主要以物流商贸功能为主;机场核心区以机场运行的功能布局区为主;南部临空产业制造业为主。
在进行区域规划分析的时候, 对于影响识别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对区域进行实地的考察、专家调查和访问等多种形式进行,并且还可以利用群体决策的技术来对航空港区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及累积效应进行分析,从而构建出初步的累积影响识别矩阵。此外,还要邀请专家对矩阵进行完善,从而就可以识别出航空港区域总体规划的累积环境影响,它覆盖于各个领域,主要包括大气、水、噪声、生态以及人体健康等
3、因果分析与评价基准
可以根据环境影响识别的结果对航空港区总体规划累积环境进行具体的分析,其中累积环境中的影响源主要是区域功能区的实施、工业发展、机场、人口以及基础设施;受体主要是土地利用格局、环境要素、绿地、水资源、南水北调工程以及生态系统。
评价基准的选取分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步骤:
(1) 确定评价目标与指标, 主要根据影响评价目前的状况、累积影响评价特征和地方利益者意见,对主要的评价指标进行确定。
(2) 评价标准的确定,主要可以选定《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等。
4、情景构建分析
本文设定了四种情景类型,其一,零方案情景,即在没有制定实施规划方案的情况下,区域的发展要依据规划情景作为主要的参照;其二,基准情景,即评价的基准年;其三,规划方案情景,主要是根据区域的总体规划设定出具体的发展模式;其四,改善型情景,即对根据上述三种发展模式和测的环境问题,对规划情景所做出的具体调整和改善。本文以工业 COD 污染控制为例进行具体的分析,工业主要分为食品制造业、电子信息业以及生物制药业等。
图1基准情景、零方案情景和规划方案情景下的污染物排放量(横线为容量)
如图1所示,主要显示了在SD模型的不同情境下,COD、SO2以及NO2的排放量,并且其排放量超过了与其对应的环境容量,针对这样的情况,就可以采用环境改善型的情景调控模式。随后在结合本地区决策者的实际意愿,本文主要设计出了三种改善型情景模式。其一,就是资源环境约束型发展情景,该区域的经济要强发展,就必须遵循规划方案,通过采用改善资源消费和环境模式,有效的降低资源消耗系数和污染物排放系数,从而提高中水回利用率和污染物的处理率;其二,就是社会经济约束型发展情景,主要是有效的调整产业的发展模式,并且制定出节约、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和引导战略;其三,协调发展型情景,这种发展情景模式主要是结合上述两种情景模式,同时对产业发展模式、资源消费模式和环境模式进行调整。
5、累积影响评价
区域规划累积环境影响评价分为时间累积和空间累积两个部分。其中,时间累积部分以 SD 模型为基础,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影响和反馈机制;并将其中相互作用关系定量地描述出来,分析影响环境变化的因素,将影响因素对生态系统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描述区域发展各项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的时间变化来分析时间累积效应。空间累积主要强调各项因子在空间上的变化及空间上的交互作用,选择CA模型模拟区域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和交互作用,在此基础上计算相关的空间累积指标,并作为相关参数传递给 SD 运行。
6、影响减缓与适应调控
(1) 景观生态学理念的区域空间格局调控与优化, 对必要的自然斑块通过设置绿色廊道缓冲区加以保护, 并对敏感区域的空间格局进行调控。具体措施包括:通过保护景观战略要地2343hm的枣林、10.9km2的张庄森林公园和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左右两侧 200m为控制范围、总体控制面积为7.8km2的环境敏感区域以及苑陵古城遗址并利用港区交通网络和南水北调工程, 搭建自然景观廊道, 增强自然景观斑块的连通度等措施, 优化构建景观安全格局。
(2)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控与布局优化。 具体措施包括: 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替代方案设计延伸产业链, 减轻结构污染;开展清洁生产,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降低企业污染;优化产业布局, 减小规划污染的范围和程度。
(3)基于总量控制与资源承载力的污染防治。主要可以对河道进行整治,建设污水处理厂、推行中水回用等,同时还可以使用天然气、太阳能等能源以及推广先进的脱硫。
五、结束语
CEA 是复杂的多学科集成的评价过程,当前CEA 理论研究不完善,没有标准的评价方法,实践应用不足。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并未对环境累积影响评价提出明确的要求和系统的评价框架,只提出了累积影响评价的设想。随着人类环保意识水平的提高,在可持续健康发展目标的指导下,CEA 将会成为环境影响评价的主流。必须大力研究和探索更具一般性的、较为完善的、适合中国国情的 CEA 理论和方法,建立 CEA 法律法规和评价导则,并在实践中应用和检验。
参考文献:
[1] 吴小寅, 陈莉. 累积环境影响评价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四川环境, 2007, 26 (2): 84-87
[2] 陈剑霄. 区域开发累积环境影响及其全幕景分析法评价. 地下水, 2007, 29(2): 73-76
房产税税收收入是地方政府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政府部门的运作和城市公共事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房产税的征税对象是城镇经营性房产,在房产税征收的区域上,主要是集中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征收,这里是不包括农村的。
二、琼海市房地产经济的特点分析
琼海市位于海南岛东部,东线高速贯穿全境。琼海市是本世纪初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崛起的海南省第三大城市,其基础设施良好,交通通讯发达。中心城市主要由嘉积,博鳌,官塘三大组团构成。在区域性方面,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文明城市,海南省东西两翼发展战略中东部沿海经济战略带核心城市之一。近年来。兴起了在琼海市投资,置业,休闲疗养等多位一体的旅游地产热。在2015年上半年琼海市房地产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其中2015年上半年,琼海市房地产开发投资94.1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8.4%,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为68.3%,跟上年比较减少16.4个百分点。琼海市市区属于平民化的旅游地产,单价一般在5000~8000之间,官塘属于温泉度假区,房价高到一万左右。而琼海市博鳌镇属于一线海景旅游商务地产,拥有更多高价位的楼盘。
三、琼海市房产税征收概况以及房产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因素
(一)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
随着地方税收收入的高速增长,2015年上半年,海南省公共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0.2%,其中房产税增长的速度为24.9%,在增速上位列第三。房产税税基是非常可观的,对地方财政收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具有税源稳定,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调控。
房产税的征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促进良性发展,而房产税也成为地方财政稳定的税源,更加有利于政府对财政预算的管理和监督。房产税对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是重要的,地方政府也会尽量的在房地产销售和价格之间寻求一种平衡点。
(二)对土地出让金的影响
中国现在房地产火爆的现状,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投资性地产的影响形成的。房产税的征收有利于促使购买需求由投资性需求转向居住、经营性刚性需求。琼海市房产税的征收使投资投机需求减小,从而改变土地出让金价格飙升的状况,使房价进入良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刚性需求的置业空间。开发商也基于经营和财务压力降低销售价格,对土地出让金的定位也更加的合理。
(三)对琼海市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影响
琼海市在2009年掀起了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浪潮,但是随着市场的健康有序的发展,房产税的征收有效的打压了炒房的热潮,本土房产开发回到了一种健康有序的环境。房产税征收使房地产投资结构得到优化,制定了合理的房产税征收制度。琼海市房价在2014年下半年至2015年上半年的价格调查中,市区的基本价位已趋于稳定。炒房热早已退去,琼海市本土的房产销售商更多的是去库存和更多的倾向于刚性需求的发展,地产行业发展更加稳健。
(四)对城市建设以及琼海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房产税的征收有利于优化市场结构,进一步的规范琼海市投资的环境和行为,鼓励人们更加理性的进行消费。良好的房产税征税制度,能够更加合理的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对地区之间的经济起到协调发展,让广大民众体会到房地产和土地整治的好处,更加有利于社会公平的体现,有利于政府改善公共福利设施的能力。
四、房产税的优化改进和展望
目前琼海市房地产问题作为海南旅游地产区域经济的典型案例,让房产健康的发展和房价的稳定需要时间更需要合理稳定强有力的制度。随着目前的短期政策的调控向长久制度建设方向的转变,不得不承认,在琼海市区域经济的发展大背景下,房产税承载了制度建设的重任。
关键词:北京房价;区域经济; S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1-0058-03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对住房的刚性需求越发扩大,在以北京市为代表的一线城市中,市场投机气氛浓厚使房价逐年攀升,泡沫显现。价格的剧烈波动和泡沫的持续累积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面临的一大风险,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已经引起政府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另外,房地产市场的波纹效应使促进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成为全国房地产市场稳定的关键。
北京市房地产业不断发展,对地区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区域的宏观经济指标对房价有何影响,房价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否相适应等问题还有待实证研究进行检验。本文基于SVAR模型,定量分析了影响北京市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关键因素。
一、理论分析
宏观经济变量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途径:
第一,正向的供给变化使供给曲线向左上移动,均衡价格上升;增加建设成本,导致房价上涨。因此,房价对正向供给变化的响应函数是正向与负向的冲击响应函数的叠加。
第二,如果宏观经济中的总需求增加,则企业需要雇用更多的劳动力,劳动者的收入将增加,引起房地产需求的增加,致使房价上升;总需求增加导致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实际购买力下降。因此,房价对正向需求变化的响应函数是正向与负向的响应函数的叠加。
第三,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使利率下降,对购房起到鼓励作用,使房地产需求上升,价格上涨。收缩性的货币政策如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率以降低通胀率,将提高购房成本,使房地产需求下降,导致价格下降。
二、实证检验
(一)模型构建
根据本文研究目的和以往的研究经验,选取了北京市居民消费同比价格指数(CPI)、北京市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IND)、北京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同比价格指数(HP)、7天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I)四个变量加入SVAR模型。
k个变量情形下p阶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p):
B0yt=Γ1yt-1+Γ2yt-2+…+Γpyt-p+ut, t=1,2,…T (1)
其中,yt是由k个变量构成的k×1向量,B0和Γi,i=1,2,…,p为k×k的系数矩阵,ui为k×1残差向量。
可以把(1)式重写成如下简洁的滞后算子形式:
B(L)yt=ut (2)
其中:B(L)=B0-Γ1L-Γ2L2-…-ΓpLp是滞后算子L的k×k参数矩阵,信息向量ut为一个正交结构扰动项Et的线性表示,即ut=CEt,C为k×k系数矩阵,Et为k×1标准正交随机扰动向量。
故本文四变量的SVAR矩阵可以设计如下:
(二)模型识别
在分析各内生变量的动态冲击效应之前,要使得模型(3)可以识别,需要对矩阵C施加一些约束条件,约束条件的个数应不少于,才能恰好识别出所有参数。模型中包含4个变量,需要施加6个约束条件才能识别出结构冲击:
在(3)式的第1行中,只有供给冲击的变化会立刻影响价格指数,因为价格存在黏性,因此需求、货币与房地产价格影响价格总水平时存在滞后,即c12=0、c13=0、c14=0。在(3)式的第2行中,由于利率对产出的影响需要经历一个传导过程,投资和消费要最终通过乘数效应对总需求产生影响,货币政策变动对产出的影响存在外部时滞,因此c23=0,此外,房价变化通过财富效应影响消费需求也需要一个传导过程,即c24=0。在(3)式的第3行中设定c34=0,反映了货币政策实际上无法改变资产价格的长期利率环境。
(三)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本文选用北京市2011年1月至2015年7月的月度数据。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供给冲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反映需求冲击,选取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IND)作为GDP的替代变量;7天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加权平均利率反映货币政策冲击,选取市场化程度高的7天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作为变量。由于变量具有较强的季节性,故运用X-11季节调整法对所有数据进行季节性调整。最后,除7天期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外,对其余变量取自然对数,以消除各变量条件分布的异方差性。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1.序列平稳性检验
SVAR模型中,如果序列是非平稳的,则其对冲击的收敛程度会大大降低,从而影响实证结果的稳定性,因此在估计SVAR模型前需要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方法进行变量的平稳性检验,最佳滞后期由SC信息准则确立,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中结果可知,房价原序列平稳,CPI、IND、I均为一阶差分序列平稳,不全部服从同价单整,所以变量之间不可能存在协整关系,不需要进行序列协整检验。考虑到模型的稳定性,对非平稳变量取差分后建立SVAR模型。
2.模型稳定性检验
根据SC和AIC等标准对最优滞后阶数进行检验,发现大部分的检验结果都选择2阶,可以确定S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阶。经单位圆检验发现,SVAR(2)模型的特征多项式的所有根模的倒数小于1,位于单位圆内,因此模型满足稳定性所要求的条件,可以做进一步的分析。
3.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从上页图分析可知,正向的供给变动会导致房价上升,该冲击的影响在半年后开始回落,在大约16个月后供给冲击的影响基本消失,表明成本上升对北京房价有直接影响,且通货膨胀促使人们购买房地产以保值的效果大于人们由于通货膨胀实际收入下降而减少房地产需求的效果。正向的需求对房价有正向影响,在第8期达到响应峰值,而后缓慢下降,逐渐趋近于零,在第18期后影响变为负值。正向的货币政策冲击对房价存在正向影响,但影响相对较小。三种冲击均对房价有长期的影响,均可持续一年半之久。同时,从累计脉冲响应图可以看出,三类冲击均对北京房价造成正向影响,在到16期之后,累计响应趋于稳定,房价稳定在一个新的高度。
4.方差分解分析
方差分解可评价不同的结构冲击的重要性。通过对房价进行方差分解可以看出,在前20期,利率的贡献一直不明显,供给和需求对房价的贡献度在逐渐上升,略微出现局部波动,需求的贡献要大于供给的贡献。
结论与建议
本文应用 SVAR模型估计了区域经济变量对北京房价波动的动态影响。结果显示,正向的供给、需求与货币政策变动将导致北京房价上升,说明北京房价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正向的反馈机制,将会导致北京市出现房价泡沫。要注意保持政策的执行力和连续性,抑制正反馈交易心理滋生。
参考文献:
[1] Amisano,G.and C.Giannini,Topics in Structural VAR Econometrics,New York,Springer,1997.
[2] 张成思.金融计量学――时间序列分析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Bharat.Barot.YangZan.Housing Prices and Housing Investment in Sweden and the United Kingdom-EconometricAnalysis for the Period
1970―1998[J].Review of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udies,2002,(2):189-216.
[4] Iacoviello.Matteo.RaoulMinetti.The Credit Channel ofMonetary Policy:Evidence from the HousingMarket [J].Journalof Macroeconomics,
2006,(1):69-96.
[5] Demary.Markus.The Link between Output,Inflation,Monetary Policy and Housing Price Dynamics.MPRA Paper,2009.
[6] Iacoviell.Matteo.Stefano Neri.Housing Market Spillovers:Evidence from an Estimated DSGE Model.Boston CollegeWorking Papers in
Economics,2009.
【关键词】测井技术:研究与开发、测井技术的发展
随着社会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测井技术也再不断地创新和在新领域的拓展。并且测井技术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高分辨阵列感应、以及三分量感应等各种各样的先进技术成为了测井先进手段。在当今社会更各式各样的过硬的技术手段和先进的机器等成为了测井技术的根本与发展线路。并且比以前的测量更加准确的得出探测结果,国外很多更加先进的测量技术和先进设备,充分的体现了我国测井方面的薄弱项和不足点。并且也促使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与开发。
测井主要的作用体现在确定和评价油气层上,也是解决一系列地质问题的关键。但是相比全世界,我国的测井技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可开展的地方。国外曾经技术比较领先的是斯伦贝谢,贝克——阿特拉斯和哈里伯顿三大测井公司。
国外的裸眼井测井技术,随钻测井技术,高产液井产出抛面测井技术等方面发展十分迅速。各种耐温、耐压的指标比之国内要高出很多。可靠性,实用性,安全性能都大大的提高。就因为这些方面落后于国外的测井技术,使得我国测井技术的反战颇为缓慢。因此这都是国内在目前测井技术发展方面应当主抓的问题,并且近一步实现与世界测井技术接轨。来改善我国目前测井技术的缺点与不足。
流体成像测井和传感阵列设计师产出抛面测井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永久监测是油田动态检测技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在十一五时。先进测井技术与设备重点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会上测井专家组一致认为“先进测井技术与设备”重点项目应该瞄准世界测井技术的发展方向,争取与世界测井技术同步提高。大大的加强我国测井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鉴于我国的岩层的复杂性。我国研发新型测井设备和新的技术手段时,要把这一类根本性的问题考虑全面。争取在新型设备研发之后并使用时能有效地解决此问题。由于复杂的岩性使得我国在测井方面的发展缓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借鉴世界测井技术的优点,不能够“闭门造车”,这样只能减缓我国测井技术发展的速度。与世界测井技术接轨并且充分利用和借鉴世界测井技术优点来弥补我国在测井各项不足,并且争取有效地解决我国地势复杂,对于测井而言比较有难度的问题。
简单论述我国测井技术的不足方面以及解决方法:
一、油藏评价测井技术的发展起步较晚
由于油藏测井评价技术的起步晚,大多数的测井工作人员技术掌握不全面,导致油藏评价技术反馈的结果不准确等一系列问题。只有加快测井工作人员的学习脚步,争取在短时间内熟悉油藏测井技术的流程以及测井时要注意的问题,才能攻克决技术掌握不全面这一难题。
由于油藏测井评价技术的起步晚,我国在油藏测井技术的理解以及技术上面相对于一些早早就掌握油藏测井技术的国家较为落后。并且没有与国外可以相媲美的设备,并且设备的单一也是我国发展油藏测井评价技术的弱项之一。争取与国际上持有油藏测井技术较为先进的国家多做互动考察等。改善我国目前设备单一的问题,在油藏评价测井技术上多做改变和创新。逐渐改变我国油藏测井技术落后的局面。
二、三维感应电阻率和电缆底层测试器等研究刚刚起步
【关键词】: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现状;发展方向
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居住小区园林景观的设计已经成为人们选择小区的重要考量。因此,城市住宅园林景观的设计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
1、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1 完善园林景观的功能性设计
现代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往往存在误区,即过于追求小区环境表面形式上的光鲜亮丽,而忽略了园林景观设计核心:小区景观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当前,现代住宅小区的开发通常会将园林景观设计进行单独立项,设计人员需在项目成立之初,介入园林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有利于设计人员根据小区地貌、地形以及各种植被资源,合理规划设置小区园林景观的绿化功能、人车分流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等方面。在小区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须始终将景观的功能性与实用性放在第一位,将优化居民的生活出行作为设计的最终目的。
1.2保护好居住环境,避免破坏整体的和谐
园林景观在设计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绿色施工,最大限度降低和减少对居住环境的破坏。使用的材料、栽培的植物、观赏台廊的铺设等,既要注意环保节能,又不能对周围整体的和谐环境造成破坏,防止出现新修建的景观破坏原有的环境。
1.3科学合理的绿化配置
景观设计团队要利用取证的方式,分析住宅小区园林场地基本情况,包括土壤类型、排水方式、树冠、植物多样性以及一些其它因素。深入分析气候变化所显现的不同生态格局,提出对应变化频繁的生态系统的新景观拼接。环境叠加的过程帮助现场不同的景观类型选择最佳条件。植物配置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并充分考虑与建筑风格相吻合,兼顾多样性和季节性,进行多层次、多品种搭配,分别组合成特色各异的群落。
2、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现状
2.1轻视空间和功能的多样性
设计师往往太过看重形式,着重研究住宅环境的风格、形式以营造良好的视觉效果,忽略建筑本身的功能。只为追求有力的视觉刺激,看重形式美,忘了营建舒适有亲和力的活动空间,没能从功能方面考虑其空间的合理开放及隐蔽,出现过于单调、空旷的小空间。没有达到居民环境规划同时适应不同年龄、文化层次、兴趣的人开展活动的需要。
2.2没有体现环境景观的生态效率
自草坪风盛起,住宅区的绿化大多是疏林草地,完全忽略了乔木、灌木等改善生态环境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造成居住环境绿化区单一的绿化结构和低下的生态效率,另外也造成了昂贵的草坪保养费。
2.3缺乏人性化设计
设计者没有充分调查居民意愿,没有与居民进行良性沟通。很多安全性、舒适性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如:预防水灾、火灾等灾害;设置盲道、绿色通道;消除噪音等。设计不贴近人群,缺乏亲和力。
3、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发展策略
3.1顺应空间层次设计园林景观
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园林景观的功能性主要就是通过不同层次来实现的,必须要避免促销和满足客户需要的珍贵树木而导致整个园林功能性的下降。无论是楼顶还是楼与楼之间的绿化,各个绿化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必须要保障其各有特色,能够形成不同的主题。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一般小区必须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功能和作用建设一些小花园,进而能够促进居民能够亲近绿色和自然,并且享受绿化所带来的诸多益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园林在小区完成建设之后的几年时间内逐渐的树木死掉,仅剩下茂盛的野草,是园林设计本身的一种严重的损失。另外,园林的功能性作用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园林也不能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明艳的绿色,更无法充分的发挥出园林景观本身的作用和价值。
3.2营造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自然意境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要以综合城市基础信息与园林基本情况,以本土植物为重点,人性化、积极向上、新颖而不浮躁、美观而又实用、简单而满足需求、符合生态要求的城市园林是园林规划设计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住宅小区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子系统,其景观的构成元素不仅仅是一个视觉或触觉上的感观认识,在住宅区中,绿化犹如呼吸系统,能起到空气净化和屏蔽作用,已成为提高住宅小区环境质量,创造健康小区必不可少的有机要素。合理的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是将建筑、绿化与小区居民的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形成有机运行的居住环境生态机制,求得人文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
3.3整体规划,合理划分功能空间
在前期的设计分析^程中,要注意做好园林设计的统筹规划,相关的设计要注意科学性和整体性的统一。城市居住区的园林景观的设计首先要进行科学的规划,这是设计规划的重要前提,具体来说要注意园林设计和周围环境的统筹问题。既有多元化的设计,与此同时也注意园林的合理布局与搭配,在此基础上来促进相互间的和谐沟通,所以景观的设计既要注重美观,也要注意安全性、舒适性。除此之外,景观的设计要以居家为主题,营造和谐的家的氛围,设计上最好符合主流文化审美的特点,注重大方得体,景观性与舒适度之间最大程度的统一。文化的体现方面,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地方文化特点,在设计休闲空间之前,了解这片地区的区域文化是很有必要的。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设计要做到有特色,应从该地区特有的文化底蕴入手,把握该片区历史渊源和传统积淀,从文化体现着手设计空间表现。区域功能的和谐方面,休闲空间设计首先要注重平面空间的表现力。平面空间是休闲场所的基础性工程。其次,休闲空间设计除了要在平面上进行思维设计,还要在空中与平面进行伸展性空间思考。休闲空间的分区主要可以分为空地休闲区、绿地植被区、水池假山区、音乐喷泉区、小品雕塑区、回廊座椅区、健身娱乐区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这一分区只是理论上或设计思考中的分区,在布局设计和实际施工中,各个分区是融合在一起的,以共同构成城市公共休闲场所的小环境。
综上所述,景观住宅区是最接近居民生活的领域之一,在设计的过程中,还要关注住户的安全需求、归属需求、认知与审美需求等,建造多维景观生态空间。综上所述,理想的住宅景观设计应加强系统化设计,优化开发建设模式,完善法规政策,通过换位思考将艺术融于生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南京;郊区化;郊区房地产开发
南京位于我国三大经济圈之一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江苏省省会和南京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在市政府旧城改造、产业结构调整和住房商品化改革等政策推动下,以城区人口、工业企业和部分城市功能向郊区扩散为主要内容的郊区化现象开始出现。在此背景下郊区房地产开发获得较快发展,而郊区化的发展又离不开郊区房地产开发所创造的物质空间,郊区化与郊区房地产开发的关系成为南京现在和未来城市经济的重要内容,两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城市经济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南京郊区化与郊区房地产开发协调发展对城市经济的积极影响
(一)促使城市人口分布趋于合理
虽然郊区化过程中南京城区的人口密度在大多数年份都有增无减,由1998年的9451人/平方公里增加到2002年的10805人/平方公里,但随着城区原有部分人口向郊区迁移,对城区过密的人口起到了梳理作用,使整个城市人口分布趋于合理。这主要表现在人口郊区化与郊区住宅开发协调发展为人口在城区和郊区间重新分布创造了可能性和现实条件,人们居住的区位选择变得灵活多样。在南京旧城房屋拆迁过程中,得到货币补贴的原住户可以自行购房,而享受房屋补贴的原住户,往往一律迁往城郊的新住宅区,促进了居住郊区化。工业郊区化的发展使郊区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增加,一些郊区工业企业的职员为了方便上班而在郊区买房居住,这也促进了人口郊区化的发展。郊区普通商品住宅开发相对于城区同类住宅往往价格较低,这对于城区人口尤其是工薪阶层有较大的吸引力,一些在城区上班的人也选择在郊区购房。郊区自然环境相对较好,又有四通八达的公路与城区相连,一些高收入者倾向于购买郊区别墅,乘坐私家车往返于城区和郊区。
(二)优化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住房商品化改革使得地价和房价成为配置城市土地资源的重要经济杠杆,从而影响城市工业企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区位选择。城区土地总量相对于需求更为稀缺,土地价格往往比郊区同类土地高出许多,商业、金融和贸易企业有着更高的收益率从而有着更强的租金负担能力。相比之下,工业和仓储企业收益率相对较低,往往又需要占用较多的土地,于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城市中心区的工业企业迁往土地较充裕而地价较低的郊区。郊区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有着比较完善的配套设施,这对工业企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而城市中心区的退出工业和仓储用地被商业、金融、贸易企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占用,从2000年年初到2003年年底,主城区退出工业企业累积114家,退出工业用地面积达97.34万平方米,可以改变以往旧城区人口过密、交通紧张、房屋陈旧、设施落后和环境质量恶劣的状况,并调整城市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增强了新街口地区作为南京CBD的功能。工业郊区化和商贸企业在城市中心区的集中只有通过房地产开发才能顺利实现,可见,房地产开发是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提高整个城市土地利用效益。
(三)郊区化与郊区房地产开发协调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一方面郊区化使郊区房地产开发市场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城区工业外迁和房屋拆迁也为城区房地产开发提供了大量土地,带动了整个城市房地产开发的发展,而房地产开发有力地促进了南京经济发展。《南京房地产年鉴》的相关资料显示,2001年南京房地产业增加值达到47.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推动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以上,房地产开发和销售还为政府提供了大量税费。房地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吸纳量大,房地产开发促进了城乡居民就业,2001年南京房地产开发、评估、经纪咨询服务和物业管理等各类企业直接带动城市就业约30万人,房地产业发展还带动建筑业和装饰装修业就业的增加。住宅开发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改善了居住条件,优化了人居环境,南京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2001年的20.65平方米增加到2003年的22.97平方米。
二、南京郊区化与郊区房地产开发非协调发展对城市经济的负面影响
(一)郊区化与郊区房地产开发的过度扩张导致郊区土地利用矛盾突出
1.郊区土地非农开发和郊区耕地保护的矛盾。南京的工业郊区化发展较快,而工业企业通常要占用较多土地用于产品生产和原材料、产成品的储备以及道路的铺设,这也会造成郊区耕地的减少。2000年到2003年,南京耕地面积从302.84千公顷减少到250.51千公顷,共减少52.33千公顷,耕地面积的大幅减少导致同期南京粮棉油总产量的波动。相对于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对农副产品、鲜活副产品的庞大需求,南京耕地更为稀缺,耕地保护压力十很大,而耕地过少反过来就会制约郊区化和郊区房地产开发的进一步发展。
2.郊区土地非农开发内部的矛盾。这一方面表现为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和乡镇企业用地之间的矛盾。在郊区土地主要为集体所有的条件下,乡镇企业用地比较容易得到满足,而乡镇企业的发展往往使郊区土地非农开发十分分散,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土地产出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和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另一方面表现为南京郊区高级大户型住宅的供需矛盾。对南京房地产市场的相关研究指出,户型大型化是目前南京房地产市场中的重大误区,这类住宅开发没有重视郊区土地资源的稀缺和人们的实际购买能力,往往空置率很高。
(二)郊区化中居住和就业不一致造成郊区交通设施供给相对不足
距离是衡量区位条件的常用指标,由于路况、交通拥挤和时间对人们日益宝贵等原因,交通时间距离越来越重要,区位条件的好坏日益取决于交通的便捷性。南京的工区郊区化发展较快,郊区商业发展相对滞后,人口郊区化主要集中在近郊区;中心区作为城市商业中心的功能不断增强,人口流动以向城区的加速集中为主,城区发达的生活服务设施对人口吸引力较强。这种居住和就业不一致的非同步郊区化过程使南京产生了职工白天和晚上在城区与郊区之间往返的通勤方式,通常在上下班的高峰期城区与郊区道路拥挤严重,交通时间成本较高,城市交通负担加重。
目前一些公路建设实行封闭运输,区位条件改善的只是那些拥有公路出入口的地方,其他地方并不能享受现代交通的便捷,这限制了郊区交通设施效益的发挥。南京郊区公共交通之间的换乘等联系不够密切,偏重于城区的轨道建设对郊区交通便捷性的提高十分有限,城区和郊区之间的通勤压力未得到缓解。
(三)郊区化的简单做法与郊区房地产不合理开发使郊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在郊区化过程中,城区人口和工业企业在郊区不断重新集中,对郊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增强。尤其是一些污染扰民的工业企业直接从城区外迁到郊区,没有进行减少污染的技术改造,这些工业企业有相当一部分规模小、技术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高,污染严重,其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也转移到郊区。郊区住宅开发在满足住房需求的同时,也使日常生活垃圾不断增长。与此同时,郊区由于缺少污水处理设施,使得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直接排入郊区河道水网,导致水体的污染。此外,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为了使物业增强吸引力,选择在依山傍水的地带进行开发,不但影响了周围的自然景观,对植被也造成一定破坏,导致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加剧。2005年南京环保污染治理投资只占全市GDP的0.12%,远远低于周边城市,有限的环保污染治理投资难以满足南京保护和整治环境的实际资金需要。
三、南京郊区化与郊区房地产开发非协调发展负面影响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对郊区土地利用的规划引导,严格保护耕地
把郊区土地利用规划纳入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各项具体规划中加以考虑,并强化郊区土地利用规划的指导作用,郊区非农开发用地要严格限制在规划用地的范围之内。这既要考虑满足现期郊区非农开发的需要,又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以增强对郊区土地供求关系的调控能力。郊区乡镇企业适当向工业园区集中,发挥规模经济效益,统一安排道路、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这有利于乡镇企业污染治理和提高郊区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同时应着力保护郊区有限的耕地资源,尤其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严格征用基本农田的审批制度,不得随意调整基本农田,严肃处理乱批、乱占、滥用耕地的行为。其中,对开发区占而不用的耕地,要限期恢复农业用途。加强住宅市场土地供应调控,加大对中小户型、中低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土地供应,严格控制大户型、低密度高档住宅的土地供应。
(二)加大郊区交通设施投资力度
为了充分发挥道路交通的联动辐射作用,建设“内连外接”的城市道路网络,并进行交通节点和区域道路的改造,优化当地区位条件,这有利于使土地价格和沿路开发的房地产价值都得到提升。推进“一小时都市圈”建设的进行,建设宁杭高速公路南京段、宁淮高速公路南京段以及沿江高速公路,增强城区与江北郊区的联系。加强城区与重点发展地区的道路联系,继续加快仙林、东山和江北等新市区的道路设施建设,尤其是在城区与上述新市区间建设一两条轨道交通线,并且使轨道交通线路与公交站点合理衔接,以有效提高交通网络的整体效率。努力增加郊区就业岗位,强调郊区居住和就业的平衡,形成配套设施完善的综合社区,减少对城区的依赖,增强郊区的相对独立性,密切郊区内部以及邻近郊区之间的交通联系,以缓解郊区与城区之间交通瓶颈压力。
(三)保护郊区生态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郊区化和郊区房地产开发长期发展的重要前提,应切实重视保护郊区生态环境,促进郊区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1.促使工业向开发区集中,统一治理郊区环境污染。南京江北化工园区的建设正是为了促进石油化工产业的集中,对江南的一些化工企业进行搬迁,并实施油、化、纤、塑一体化建设,优先采用低消耗、低污染的清洁生产工艺。这既有利于化工企业实现规模经济,进行配套设施的统一规划建设,也可以从源头上控制郊区环境污染。
2.加大环保治污投资力度,强化企业污染排放标准。政府应增加郊区环保和治污投资,建立污水处理厂等。同时加强环保治污科研投资,提高工业废品和生活垃圾的回收处理能力,尽可能变废为宝,提高废旧物的再次利用。提倡工业企业采用节能环保的生产工艺,并引进环保设施,做到废水、废气的达标排放,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工业企业在媒体上进行定期公示,并进行相应处罚。
3.进行城市绿化建设。南京政府重视适当增加城市建设中绿化用地的面积,并把绿地建设分为结构性绿地和便民型绿地,雨花台已成为结构性绿地的主体之一。增加包括郊区在内南京全城的便民型绿地面积,保证80%以上的居民在10分钟内能够便捷地到达一块公共绿地。此外,市政府还投资在江宁开发区秦淮河畔建设总面积为754公顷的秦淮河湿地公园。这些绿地建设项目对于调节郊区生态和美化人居环境都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杨.城市郊区化的理论分析与作用机制探讨[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系,2005.
[2]刘卫东.大城市郊区土地非农开发及其合理利用模式[J].城市规划,1999,4.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能源利用效率;VAR模型;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F407.2 文献标志码:A
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要素投入,是长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物质基础。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大国,能源短缺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内在矛盾日益突出。中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有关能源利用效率问题,国内外学者已从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经济体制改革等视角给出了很多解释,分析得到一些有建设性意义的结论与政策建议,但从经济开放的角度来研究外商直接投资(FDI)、国际贸易对能源利用效率影响的文献相对较少。Allen等在分析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关系时,研究认为FDI是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随着中国在能源领域的FDI政策效应的衰弱,FDI对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作用越来越小。Mielnik等利用20个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和能源强度等相关数据,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技术外溢效应降低了发展中国家能源强度,认为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能源利用效率。沈利生应用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认为对外贸易有利于降低中国能源消耗,但因为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正在恶化,使得对外贸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正面影响逐渐变小,认为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化不利于降低能源消耗。张贤等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能源强度的空间差异,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不仅显著降低了本地区能源强度,而且还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周边地区能源强度降低产生显著作用。李未无在探讨对外开放影响能源利用效率机理的基础上,利用中国35个行业1999—2005年面板数据研究对外开放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对外开放显著提高了中国能源利用效率,通过能源强度结构分解,发现对外开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主要取决于高耗能行业的对外开放度。张少华等利用中国1998-2005年33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应用PCSE稳健估计发现投资一体化、生产非一体化和贸易一体化显著提高了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同时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等也对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产生了不同影响。
国内外现有研究关于经济开放对能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文献中,大多数都是从行业层面和国家层面进行分析的,从区域层面来考察经济开放与能源利用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几乎没有。而中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的空间差异非常明显,不能简单地照搬现有研究成果来解释经济开放对不同区域能源利用效率所产生的影响,而应针对不同区域实际情况作相应研究。正是基于此,从区域视角实证检验经济开放对江苏省能源利用效率所产生的影响,依据实证分析得到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政策建议。
1 研究方法、指标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由于大多数经济变量不稳定,往往导致出现伪回归现象,从而使得分析结论无效,因此,首先运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检验变量的平稳性。然后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检验经济开放与能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协整关系。协整分析得到的经验方程说明变量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但不能说明变量间存在因果关系,需要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来进一步验证经济开放和能源利用效率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最后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研究模型的动态特征。上述所有研究过程均通过Eviews6.0计算完成。
1.2 指标和数据来源
采用江苏省1985-2008年的相关数据,来考察经济开放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相关数据均来源于1986-2009年《江苏统计年鉴》,下面详细介绍各指标的选取。
1.2.1 万元GDP能耗
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能源消费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即用万元GDP的能源消耗量表示能源利用效率。
1.2.2 外资依存度
衡量经济开放度可以从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两个角度来考察。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技术溢出效应等方面影响东道国的能源利用效率,成为东道国能源利用效率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用各年实际FDI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来衡量外资依存度指标。
1.2.3 外贸依存度
有关中国对外贸易与能源利用效率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几乎没有哺],尝试性分析对外贸易对江苏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采用对外贸易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来衡量外贸依存度指标。
2 实证分析
2.1 平稳性检验
由于实证检验变量间协整关系的前提是变量均为平稳时间序列,而几乎所有宏观经济变量都是非平稳的,因此,进行协整方程估计之前,需要对模型中的各个经济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单位根检验法,具体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所有变量的原始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均没有拒绝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即是非平稳的。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均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即是平稳的。所以,可以认为变量ENERGY、FDI、TRADE都是一阶单整的,即为I(1)过程。因此,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需要通过协整检验来验证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2.2 协整关系检验
很多经济变量虽然自身非平稳,但各经济变量的某种线性组合却是平稳的,则称这些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本文采用基于VAR模型的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对经济开放与能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VAR模型的滞后阶数根据AIC和SC准则确定,通过不断模拟,得到VAR(3)模型,此时AIC和sC值均达到最小(分别为-9.69和-8.19),效果较好,Johansen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2中的Johansen协整检验得到的迹统计量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变量之间只有一个协整关系,通过Eviews6.0软件估计得到变量间的协整关系表达式为ENERGY=-23.2271FDI+0.8242TRADE+1.8006。(1)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经济增长;非线性影响关系;空间面板模型
中图分类号F812.7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金融危机过后,政府债务问题成为世界经济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希腊债务危机使其经济遭到严重打击,希腊成为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债务违约的首个发达国家.而最近意大利政府公债规模持续攀升,其债务问题成为继希腊债务危机后欧洲经济关注的新焦点.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于政府债务的合理水平存在争论,各个国家也都在政府债务的决策上有着不同态度.然而,与国外深陷债务危机的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的地方债务主要表现为内债,债权人以国内机构和个人为主.财政部披露的数据显示,到2015年末,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为16万亿,当年末地方政府债务率为89.2%;截至2016年12月14日,地方债发行已高达6.04万亿.日渐突出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成为热点并受到较大的争议:是否高速攀升的债务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正向作用.
对于债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关系,已有的文献存在不同的结论.主流经济学领域将政府债务加入增长模型,认为政府债务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存在着负面影响(SaintPaul,1992)[1].Friedman(1987)[2]、Borio等(2001)[3]的研究也都表明政府债务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了显著影响.Kumar和Woo(2015)[4]的研究发现在保持其他变量一定时,由于高度负债对投资与资本存量的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下降,得到初始债务存量与经济增长存在负相关性的结论.另外,还有一部分研究则是围绕两者的非线性关系展开.Reinhar和Rogoff(2010)[5]发现当政府债务与GDP比率未超过90%时,二者相关性较弱,但若超过该转折点时,债务对长期经济增长起消极作用.Cecchetti等(2011)[6]和Padoan等(2012)[7]选取OECD国家为样本对其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进行研究,同样发现政府债务占GDP比率超过85%时,政府债务的增长将会对经济增长起抑制作用;Checherita和Rother(2012)[8]、Baum等(2013)[9]以欧元区国家为样本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OwusuNantwi和Erickson(2016)[10]通过实证对戛纳1970~2012年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间长期及短期的相关关系进行检验,实证结果发现真实GDP增长率与政府债务之间在长期来看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在短期显示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双向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也有部分研究认为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之间并无联系.Schclarek(2004)[11]以1970~2002年间24个工业国家为样本,对其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关系进行验证,并未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Ogunmuyiwa(2011)[12]选取尼日利亚1970-2007年时间序列数据,运用VEC模型探讨了尼日利亚的外债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两者关系很弱且不显著.Herndon等(2014)[13]对Reinhar和Rogoff(2010)[5]的研究提出了质疑,他们使用相同的数据重新计算未能得到相同结论,增长率在政府债务超过90%的阈值前后并无明显区别.
上述研究尝试证明了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固定的影响关系,而还有部分文献发现二者的关系并不是固定的,不同样本中结果各异.贾康和赵全厚(2000)[14]认为影响国债适度规模的因素复杂多变,不同国家之间并不存在一个单一的规模标准,且适度规模具有时变性,不同国家发展阶段对应的规模标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难以测算适度规模的具体值.刘洪钟等(2014)[15]的研究基于1980~2009年的面板数据,分别对比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政府债务与济增长的影响关系,其结果表明两者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从而债务阈值存在差异,两组国家具有不同的债务承受能力,并认为从中长期来看,政府债务的增加会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但随着其规模的不断膨胀,最终产生不利影响.缪小林和付润民(2014)[16]的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总体上促进县域经济增长,但地方债务的促进作用在高社会投资率样本中较小,在低社会投资率样本中较大.Kourtellos (2013)[17]的研究发现民主政治水平较高的地区,政府债务与当地经济增长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在民主水平较低的地区,政府债务的增加则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Megersa和Cassimon(2015)[18]探究了公共部门管理效率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利用政府部门管理指标将样本分类为弱与强国家,发现在公共部门管理效率较低的国家,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而在公共部门管理效率较高的国家呈正相关关系.Egert(2015)[19]运用非线性阈值模型探究了政府债务是否在某一区间对经济增长存在负相关的非线性影响并发现,负线性相关关系只当政府债务水平占GDP的20%~60%时显著.Ghosh等(2013)[20]、Panizza(2014)[21]的研究认为每个国家或地区存在着针对该国的特定阈值,在该国家的债务水平超过其特定阈值后,债务水平对该国经济增长产生负影响.
以上文献针对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但是结论尚存在较大争议:部分研究表明两者呈线性相关或非线性相关关系,另一部分研究认为,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之间并无显著关系.此外,前人研究多集中于对国外债务、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对比分析,对于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相关研究较少,缺乏对我国不同经济区域的分区讨论.而我国国情决定了其地方债务问题的特殊性.我国国土幅员辽阔,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起步较早,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因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债务承受能力不尽相同.那么,针对我国不同经济区域具体分析地方债务的增加对该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有其必要性.另外,根据Anselin(1988)[22]提出的空间相关性理论,可以认为地方政府债务及其经济增长问题在各地区之间存在空间相关关系.李新光和胡日东(2016)[23]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空间传染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域政府的债务规模增长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且区域之间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的空间依赖性逐渐加强.而现有文献对两者关系的探究多使用普通面板模型,相较于传统面板模型,空间面板模型考虑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从而使本文的研究结果体现更加准确并体现个体差异.
综上,本文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在全国30个省份的基础上,将全国总体样本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并考虑省域经济之间的空间相关性,利用空间面板模型探究在中国经济环境下地方政府债务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关系.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究不同区域地方债务水平变量,究竟会对该区域经济起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抑或是两者并不存在影响关系,从而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2模型设定与数据选择
2.1标准面板模型
本文选取2004~2015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探究地方政府债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关系.参考国家统计年鉴,在全国30个省份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省份所在的地理位置划分为东、中、西部3个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海南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中部地区包括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西部地区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治区由于数据缺失本文特将其剔除.参照张晏和龚六堂(2005)[24]以及ChecheritaWestphal (2012)[8],设定二次项形式,回归方程为:
其中,i表示不同地区,t代表时间,ui代表不可观测的个体效应的随机变量,εit代表随机干扰项.git表示 i 县(市、区)在 t 时期的人均实际GDP增长率,考虑到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会有一定的时滞,同时为了避免逆向因果问题,借鉴王文剑和覃成林(2008)[25]的处理方法,采用本年与滞后3年的人均GDP的增长率的滑动平均值代表t时期的人均实际GDP增长率.Ln debt表示地方政府人均实际的债务水平,Ln debt2it为地方政府债务水平的二次项,用于分析债务对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Xit为一系列控制变量.
2.2空间面板模型
空间相关性的存在是由于数据测量上的误差和相邻地区经济的往来造成的(Anselin,1998)[22],传统面板模型忽视了不同地区存在空间相关性的问题,可能会导致估计结果出现偏误.一般而言空间相关性会体现出多种不同的形式,其中常用的两种模型为空间自回归模型(SAR)与空间误差模型(SEM)(Anselin,2004)[26].空间滞后模型的形式如下表示:
2.3.2地方政府债务
考虑到我国实际国情,地方债务的复杂性和不透明机制,往年的地方政府债务的具体数据并没有系统全面的进行测算,各省市的审计结果没有对外.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的透明性受到关注,国家审计局公布了2011年地方政府债务统计结果,之后在2012公布了部分省市审计结果、2013年公布了全国各省市债务审计结果.学者们往往会根据网络各渠道公布的零散的数据对长期地方政府债务数据进行推测,但是无法考证数据来源是否真实可靠,其次测算也存在一定的偏差;也有学者通过寻找合适的变量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刻画.本文参考张廷和赵艳朋(2016)[30]的做法,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作为地方政府债务的变量,并以2004年为基期的各省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再除以当年常住人口得到实际人均债务,并对数据取对数消除异方差性.
2.3.3其他控制变量
参考Kourtellos(2013)[17]、刘洪钟等(2014)[15]、OwusuNantwi和Erickson(2016)[10]等文献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选取实际人均GDP水平的对数值(Ln gdp),以衡量经济增长中的“赶超效应”,这一指标被大多数实证研究所采用.人口增长率(popgr),是劳动水平的重要指标,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投入要素.宏观税负水平(tax),用每省当年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代替.对外开放程度(openness),为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城镇化率(urban),使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此外,考虑到人力资本(humanc)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参照林毅夫和孙希芳(2008)[31]用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学人数占全部人口的比例来衡量.变量描述性统计见表1.
原始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分省年度数据库.从全国的经济增长来看,我国过去十几年里经济经历了高速的发展,年实际经济增长率近10%,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且全国整体的城镇化率水平已超50%的中等水平.从东、中、西三大区域的比较来看,中西部地区实际经济率略高于东部地区,对数人均GDP水平却相对较低,说明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中中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但整体的经济体量仍主要存在于东部地区,从而出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其次,人均实际债务水平在东、中、西部地区依次增加,以此来看我国的地方债务问题主要集中于中西部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此外,人力资本、经济开放度、人口增长率、宏观税负及城镇化率等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的因素,都表现出在经
3实证分析
3.1基本面板模型回归
模型(1)的标准面板模型包含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两种形式.表2给分别出了全国及东部、中部和西部的随机效应和固定效应估计结果,其中,豪斯曼检验结果表明,固定效应模型在不同地区都由于随机效应模型,除此之外,不同地区的固定效应模型的可决系数都大于随机效应模型.故只针对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进行分析.
从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全国及各地区债务水平项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地方政府债务确实能对经济起到推动作用,而且债务水平的二次项系数都显著为,表明债务对经济增长具有倒U性的非线性效应,而且刘金林(2013)[32]门槛值的测算公式debtthreshold=-b/2a(其中b为Ln debt估计系数,a为Ln debt2的估计系数)得出,东部地区的门槛值为5.813,高于中部和西部地^的债务门槛值,表明东部地区具有更强的债务承受能力.
此外,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表明,就全国而言,对外开放程度及人力资本能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税收会抑制经济发展,这与实际结果相符.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ln gdp的系数值为正,人口增长率的系数为负,这与刘洪钟等(2014)[15]的估计结果一直.此外,由于我国近年来经济的长期增长呈现出L型,而城镇化率是逐年提高的,所以在回归中城镇化率的系数表现为负.
3.2空间面板模型估计
空间相关性是运用空间面板模型进行计量实证的前提,本文选用常用的lmerr、moranI及Walds空间相关性测度方法,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进行检验.表3的检验结果表明,3种方法在全国及不同区域中都拒绝了截面个体之间不存在空间相关性的原假设,说明本文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对债务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是合理且必要的.
出了基于空间误差修正模型对全国数据的估计结果,对此使用了无固定效应(1)、空间固定效应(2)、时期固定效应(3)和空间时期双固定效应(4)等方法进行估计.从表5中的(1)~(4)中模型的可决系数及模型似然值可以发现,两者数值都依次增加,其中可决系数达到0.491,也明显优于普通固定效应面板模型中的可决系数0.387,从而表明对空间效应和时期效应都进行控制的模型(4)的表现更好.空间时期双固定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债务变量及债务的二次项都十分显著,两者系数与标准面板中的固定效应模型一致,说明债务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的非线性“倒U”型的影响关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当人均债务水平变动1个单位会使得经济增长0.052个单位,但4个模型的债务水平的门槛值范围为4.6~5.2,换而言之,即当债务水平低于门槛值时,债务的增加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增长,当债务水平超过门槛值时债务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作用.此外,空间自回归项的系数为0.583,且十分显著.在控制变量的系数估计结果中,实际人均GDP、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宏观税负水平及城镇化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仍然表现出负向作用.在对全国样本运用SEM的估计中,最优模型为空间及时期双固定模型,为保持估计的一致性,在对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空间面板模型估计中,仍选择SEM空间、时期双固定模型对三大区域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表6所示.空间误差模型结果表明,在考虑空间相关性后,对于东部地区而言,其债务门槛值从5.8下降到了5.1,表明对于东部省份而言经济关系的往来会使得债务门槛降低.同时,人均债务水平仍然对经济产生正向作用,且仍具有线性的“倒U”型影响关系:在东部地区,二者呈显著的非线性影响关系,保持适度债务规模,当其不超过特定阈值时,地方政府债务的发展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刺激增长;但若任由地方政府债务无限扩张,当债务规模超过临界值时,反而对经济增长造成阻力,带来巨大风险.而对于中西部省份来说,在考虑空间相关性后,地区人均债务水平对经济增长影响变得不再显著,也表明债务对经济将不存在门槛效应.其中可能的原因在于,相比于东部地区而言,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体量较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基础设施相对较差等原因,当经济出现较长期的下坡趋势时(本文使用的是4年人均GDP增长率滑动平均值,能代表经济的中长期增长率),以非再生资源开采为经济发展导向的中西部省份之间的下行风险,具有明显的趋同效应,如山西、陕西的煤炭经济就是一个鲜明的例证.从实证的角度说明了中西部省份地区基于高债务的基础设施投资并不能有效促进地区间的经济增长.所以不能对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一概而论,两者关系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有着很大差异.对于经济发展较为成熟、有着优越的经济发展环境的东部城市来说,保持合理的政府债务水平能够有效的拉动投资、刺激区域经济发展;但过度膨胀的地方政府债务反而导致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带来新的产能过剩,加剧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副作用.而对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西部地区,债务承受能力较东部地区较弱,难以及时消化存量债务,因而政府债务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并不显著.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水平放缓,传统粗放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下经济环境,而中西部地区对于举借债务、投资项目缺乏有效规划和科学的项目论证,基于高债务的基础设施投资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经济效益低下,从而政府债务的急剧增长反而给经济基础较弱的中西部地区造成巨大的偿债压力,占用流动性,对经济发展没有起到预期中的实际效果.4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考察了2004~2015年我国省级人均地方政府债务水平对人均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在考虑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省份的经济发展及债务水平具有差异性的基础上,区别于以往研究,本文运用了基本面板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固定效应空间误差模型)分区域进行实证分析,主要研究结论为:
就全国整体而言,人均地方政府债务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显著的非线性效应,且具有明显的“倒U”型影响关系,即当人均地方政府债务水平超过特定值时,会抑制地方经济的增长.从分区域样本的研究来看,东部地区的地方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与全国样本相同,也具有非线性的影响效应.这与现有研究从国家层面探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刘洪钟等(2014)[15])、OECD国家(Cecchetti等(2011)[6]和Padoan等(2012)[7])、欧元区国家(Checherita和Rother(2012)[8]、Baum等(2013)[9])债务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结论一致.而中西部地区在考虑省份之间的经济空间相关性后,债务对经济增长并不会产生显著影响,表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中西部地区,基于高债务的基础设施投资并不是拉动经济的有效方式.
研究结论表明,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存在差异,并不能对全国地区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一概而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有利于债务融通、较快消化存量债务、及时化解风险,保持合理的债务比率,政府债务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而相对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弱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其抗整w经济的下行风险较弱,过高债务及其投资水平并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
以上结论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定的参考.首先,针对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政策:对于东部地区,应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债务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但同时也要防止过高的债务水平给经济带来抑制作用;对于中西部地区,也不能一味盲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保持谨慎态度,对于地方政府债务过高的地区应逐步减少举债,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水平整体放缓,应逐步改变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勿因短时之利而以高债务拉动经济增长,这对于中西部地区并不是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
其次,政府应加强监管,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预算管理、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紧紧围绕政府债务管理、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两方面,明确专员办监督重点,全面覆盖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预算管理、风险预警、应急处置,以及地方政府和融资平台公司融资行为.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债务管理的责任主体,应加快推进建立全方位、常态化监督体系,督促落实管理责任,及时制止和查处违法违规融资和担保行为,严肃财经纪律,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参考文献
[1]Saintpaul G.Fiscal policy in an endogenous growth model[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107(4):1243-1259.
[2]Friedman B M.New directions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debt[J]. Science,1987,236(4800):397-404.
[3]Borio C, Furfine C,Lowe P.Procyclicality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issues and policy options[J]. BIS Papers Chapters,2001,1(6):1-57.
[4]Woo J,Kumar M S.Public debt and growth[J]. Economica,2015,10(328):9-13.
[5]Reinhart C M,Rogoff K S.Growth in a time of deb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0,100(100):573-578.
[6]Cecchettl S G,Mohanty M S,Zampoll F.Achieving growth amid fiscal imbalances:the real effects of debt[J].Economic Policy Symposiumjack Son Hole,2011,68(3):145-196.
[7]Padoan P C, Sila U, Noord P V D.Avoiding debt traps: fiscal consolidation,financial backstops and structural reforms[J].Journal Economic Studies,2012(1):151-177.
[8]ChecheritaWestphal C,Rother P.The impact of high government debt on economic growth and its channel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for the euro area[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12,56(7): 1392-1405.
[9]Baum A, ChecheritaWestphal C,Rother P.Debt and growth: New evidence for the euro area[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13,32(1):809-821.
[10]OwusuNantwi V,Erickson C.Public deb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ghana[J].African Development Review,2016,28(1):116-126.
[11]Schclarek A.Deb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and industrial countries[R].General Information,2005.
[12]Ogunmuyiwa M S.Does fiscal deficit determine the size of external debt in Nigeria? [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International Finance,2011,3(10): 580.
[13]Herndon T,Ash M,Pollin R.Does high public debt consistently stifle economic growth? A critique of Reinhart and Rogoff[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14,38(2):257-279.
[14]Z康,赵全厚.国债适度规模与我国国债的现实规模[J].经济研究,2000,10:46-54.
[15]刘洪钟,杨攻研,尹雷.政府债务, 经济增长与非线性效应[J].统计研究,2014,31(4):29-38.
[16]缪小林,伏润民.地方政府债务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区域分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4):35-40.
[17]Kourtellos A, Stengos T,Tan C M.The effect of public debt on growth in multiple regimes[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2013,38(4): 35-43.
[18]Megersa K,Cassimon D.Public debt, economic growth and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is there a link? [J].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2015,35(5): 329-346.
[19]gert B.Public debt, economic growth and nonlinear effects:myth or reality?[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2015,43:226-238.
[20]Ghosh A R, Kim J I,Mendoza E G,et al. Fiscal fatigue, fiscal space and debt sustainability in advanced economies[J].The Economic Journal,2013,123(566):4-30.
[21]Panizza U,Presbitero A F.Public debt and economic growth: is there a causal effect? [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2014,41(C):21-41.
[22]Anselin L.Spatial econometrics: methods and models[M].Dord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88.
[23]李新光,胡日东,2016,地方政府债务影响因素及空间传染效应的实证,统计与决策,2016(16):153-156.
[24]张晏,龚六堂.分税制改革, 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学 (季刊),2005,5(1):75-108.
[25]王文剑,覃成林.地方政府行为与财政分权增长效应的地区性差异――基于经验分析的判断, 假说及检验[J].管理世界,2008(1):9-21.
[26]Anselin L, Florax RJM,Rey S J.Advances in spatial econometrics:methodology,tools and applications[M]. Berlin: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2004.
[27]Elhorst J P.Spatial econometrics[J].Springerbriefs in Regional Science,2014,1(1):310-330.
[28]Baltagl B H.Econometric analysis of panel data[M].New York:Wiley,2005:197-200.
[29]林光平,志和,吴梅.我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 1978―2002 年[J].经济学(季刊),2005,4(S1):67-82.
[30]张延,赵艳朋.预算软约束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J].经济问题探索,2016(4):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