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4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城市高品质发展,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2A-0026-04
当前,普通高中存在着严重的“单质化”现象,应转型“单质化”的普通高中为办学质量、内涵、文化、特色的“高品质”教育集合体。由此,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也就成为办高品质高中的时代诉求。而优质特色发展,不仅是解决“单质化”的有效办法,更是实现高品质高中内涵发展的核心内容与应然选择。我们认为,文化作为高品质高中的“顶层设计”,文化承创是走向优质特色的关键所在。
江苏省震泽中学于1923年创立于太湖南岸的震泽古镇,在9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六易校名,三迁校址,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2007年9月,学校易地新建,整体迁址于区政府所在地办学。作为一所创造过辉煌业绩的县域知名重点高中,如何在新校区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延展办学特色、铸造教育品牌,进而创生新型学校文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优质特色发展,是一种过程、一种能力、一种文化,而不只是一种静态的结果。实现优质特色发展,是一所学校提高办学品位、克服“单质化”“同质化”的必由之路。由此,问题之肯綮在于如何全面剖析学校文化的内涵与价值,理性思考优质特色发展的维度与路径,推进高品质文化、高品质师生、高品质课程、高品质教学的校本实践,以彰显优质,强化特色。
爬梳剔抉:本质触及高品质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根柢原乡”
高品质高中,在发展理念上,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在教育价值上,更加关注人本身的价值;在教育质量观上,更加关注人的全面而多样发展;在培养模式上,更加注重人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培养;在教育管理方式上,更加注重政策引导和思想引领……[1]
所谓优质学校,一定是以“先进理念”引领的现代学校,是注重学生“和谐发展”的高质量学校,是“勇于创新”的个性化学校,是不断“自我超越”的成长型学校。而特色发展,首要是文化特色,核心是基于优势学科所形成的特色课程体系。基于此,当我们思考以什么样的道路走向优质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探讨优质与特色的整合之道。所以,高品质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既是一种以优质和特色为追求的发展方式、发展策略和发展状态,又是一种发展过程、发展能力和发展文化,而不只是一种静态的结果。[2]
就路径选择而言,基于优质特色发展打造高品质高中,首先是文化梳理、理念引领,即在梳理学校办学历史的基础上,把学校优质特色发展这一目标融入学校精神,成为学校“底色”,化为全体教职工的共同追求,变成支撑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精气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思想和主张,这种主张既要符合教育基本的规律,又要有自己对教育独特的理解。其次是师生成长、素养提升,即通过激发师生“生命生长”的内生能量,涵养其个体发展的核心素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借助“发展人”的过程来助推学校的“高品质发展”。第三是完善课程,建构体系,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交融的体系,形成领先于其他学校的优势学科领域。第四是优化教学、特色发展,教学是否优质是学校是否优质的关键变量。一是要持续改进教师的教,其目的在于优化学生的学;二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效能,使每一个学生的人格都得到健全发展。概言之,一所优质特色发展的高品质高中应至少具备“高品质文化”“高品质师生”“高品质课程”“高品质教学”等要素。
共融共生:承创文化的高品质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校本实践
(一)厘清文}纲要,系统谋划高品质文化的优质发展
继承和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继承,让学校文化拥有根基,接上历史地气;创新,让学校文化持续发展,注入时代元素。梳理江苏省震泽中学90多年办学历史,我们发现:震中传统文化中具有“诚朴育英”的风骨,她鲜明地表征了我校“树诚笃之风,造朴茂之才”的办学目标。我们认为,这就是震中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是需要继承与弘扬的“合理内核”。基于此,我们便将震中传统文化表述为“诚朴育英的县中文化”。
在全面梳理校史、厘清文脉的基础上,我们以办现代学术性高品质高中为目标,系统谋划学校文化建设,制定了《江苏省震泽中学文化建设大纲(2011―2015年)》(简称《大纲》)。《大纲》确定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扬弃震中传统文化,厘清办学思想,创生学校精神,建构理念文化,使之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形,并最终形成精神文化统领下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文化体系,进而使精神文化理念化、制度建设人本化、校园环境人文化、师生活动课程化。具体说来,通过3―5年的持续努力,重点形成以下四个方面的标志性成果:一是建构以学校精神、办学愿景为主要内容的理念文化体系,并为全体师生所认同。二是培育3―5个有品位、有影响的品牌活动项目,并使之课程化。三是建成一批内涵丰富、格调典雅、主题鲜明、和谐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四是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形成科学民主、人本规范、和谐高效的制度文化。
(二)激发内生能量,着力涵养高品质师生的核心素养
艾伦・布兰克斯坦指出,优质学校必须拒绝失败和确保师生都能取得成功,只有让师生都获得成功的学校才是真正的优质学校。[3]由此,高品质高中的核心要义与终极追求即在高品质文化引领下,激发师生内生能量,涵养其核心素养体系,进而锻造一支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懂得教育教学规律,教学业务精良,努力奉献的高品质教师团队和“学创俱能、知行合一”“内外兼修、身心两健”的“全面发展”的高品质学生队伍。
针对新校启用后的新老教师教学合作、校本管理、特色建设等问题,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启用了教师自能发展共同体建设。通过制定共同体相关章程,用模式概念促成其文化力与领导力合力生成;通过课题研究、专家报告、名师指导、专题研讨、听课观摩、网上交流、资源共享等共同体互动互学形式,促进教师自能发展共同体在学校管理、教育科研、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发展、课程改革实验及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共同提高。
旨在培育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的基础,[4]学校积极引导学生自发组建了30余个学生社团(见表1),成立了学生会社团部,还为各个社团聘请了指导教师,并在活动时间、活动场所、活动器材、活动经费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强化课程建设,全面推进高品质课程的特色发展
基于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有关“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比照“江苏省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有关“课程设置”的相应调整,在厘清“诚朴育英的县中文化”文化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办学现状与教学实际,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等高品质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我们不断完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建设,力求在扩大教与学双向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前瞻教学改革:
一是优化课程结构,推进课程建设综合化、多样化。依据学科“核心素养”,梳理整合学科知识体系,明晰必修课程基础性知识要求,适当减少面向全体学生的必学内容及学量。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各学科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教学中,把综合实践活动列入选修课程,形成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结构合理、层次递进的课程格局。
二是增设选修课程,实现课程内容菜单式、可选择。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各类课程资源,大力开发门类齐全的选修课程(见表2)。其中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比例不超过60%,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比例不少于10%。每学期选修课程课时比例不少于总课时的20%。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修,走班上课,定时间、定地点常态开展教学。
按照上述思路,结合我校实际,学校整体课程框架如下(见表3):
(四)创新发展范式,依托“晓庵天文”的高品质教学培育核心素养
一所高品质高中不能满足于给学生统一的课程与教学,而应不断满足学生多样性、个性化的要求。[5]江苏省震泽中学创办于太湖南岸的震泽古镇,毗邻清代著名天文学家王晓庵纪念馆。“晓庵天文”是学校的一项传统特色项目。30多年的天文观测是从学校传统里生发出来的特色办学闪光点,是校本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枝。得天独厚的天文资源、独树一帜的天文设施、领的人才资源、匠心独运的天文活动为学校藉由江苏省“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实施高品质教学,推进全人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6]
“晓庵天文”,主要以天文学相关课程内容的模型建构、情境创设和内容拓展为载体,以高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为重点,推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努力使其成为学生多样化学习和多元发展的高品质“立体课堂”,成为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实现专业成长的高品质“发展中心”,成为学校优质特色发展的高品质“展示窗口”。
一是基于学情校情分析,以“晓庵天文”高品质的教学内容导引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学情校情分析不仅决定着课堂教学能否实现由教向学的转换,也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核心素养内涵能否实现多元化、个性化。我们的做法是:基于又不拘囿于“晓庵天文”课程的框架,通过制定课程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目标的“双向细目表”、课程学习基础与核心素养达成的“困难分析表”,帮助教师正确地把握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目标的关联、课程学习性向与素养基础,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组织与方法的指导。我们尝试开展“鼓励挑战性的晓庵天文课程内容学习”,以高品质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学习的热忱与潜能,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二是变革教学组织形态,以“晓庵天文”高品质的教学形式“私人订制”核心素养的“教学+”培养方案。进入互联网时代,好的课堂应变身“私人订制”的学习中心,满足每个人个性化的教学需求,让学生像淘宝购物一样选课上课。此类教学,以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实现了对教学本身的超越,实现了教学向“教学+”转变。与此同时,每个学生的大脑是不同的,其认知、策略、情感几个部分也就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行动和表达方式,表现出来的是多元的状态、多元的组合。“晓庵天文”高品质的教学形式充分考虑个体不同的需求,使各种各样的学生都能适合这套教学设计,即通用教学设计。
著名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深深地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江苏省震泽中学基于文化承创探索高品质高中教学改革,为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提供了一个实践样本。
参考文献:
[1][4][5][6]朱卫国.努力办高品质的高中[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6(1).
[2]徐月新.文化承创视阈下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校本探析――以“活泼泼地”教育为例[J].生活教育,2016(9).
[3]艾伦・布兰克斯坦.创建优质学校的6个原则[M].林玲,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
High-Quality Senior Middle School Development i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 Case Study
XU Yue-xin
(Wujiang District Bureau of Education, Suzhou 215200, China)
结合我国目前房地产业及居住水平现状,介绍了品质住宅的特征及标准,指出《绿色住区标准》的制订与出台,可促进绿色住区规划与建设的标准化,井将绿色住区的规划提升与城市规划相融合,引导产业转型及构建绿色生活方式。
1我国居住水平现状
过去的十五年,我国房地产业进入黄金发展阶段,成果斐然。但整体建设与开发水平仍处于“粗放阶段”,住宅品质及居住质量与我们的生活需求、行为方式严重不匹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配套水平普遍不高。
2)居住品质整体尚未达到舒适、健康、方便和安全要求;设备设施普遍不足或质量较差,尤其是空气质量和噪声控制方面。
3)住区邻里交往空间不足,普遍缺乏城市人文环境情结的表现,人性化的舒适居住体验不足。
4)施工质量始终在低水平徘徊;产业化始终未能形成,手工湿作业、毛坯房普遍存在。
5)绿色节能建筑未能扎实落地,很大程度只是摆设。
2品质住宅的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告别了传统粗放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旧常态,进入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常态,房地产业也进人品质为王的白银时代。经济新常态倒逼行业必须创新转型。整个行业已经清晰认识到,“品质”是房地产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它的主要特征如下。
1)精细化从设计到施工的精耕细作,高度重视每个细节处理,强调产品品质。
2)人性化人性化是对人的需求的态度。关注人的居住行为方式,时时想到的是“人”,造房子做环境一切都是以人为核心,这就会使开发模式产生质的变化。“人性化”的理念是品质住宅的灵魂,是品质居住的必然追求。
3)“互联网十” 未来的品质住宅是资源能源整合的综合体。“互联网+”将为品质生活、信息服务、绿色社区提供优化组合的平台,将是品质生活营造的主体需求。
3品质住宅市场亟需绿色住区标准
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从“四化同步”到“五化协同”,即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这是我国现代化战略历史性转型的具体体现。从《意见》可以看出,绿色发展在未来的经济建设中将占非常大的比重。在当前市场变化和产业升级的大形势下,高品质的绿色住区开发不仅是房地产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也是未来品质住宅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绿色住区标准》的出台对于品质住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和指导价值。
1)《绿色住区标准》作为我国住区领域的首部行业标准,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该标准将国际先进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引入国内,并与我国城镇住区建设和房地产发展模式相结合,填补了我国绿色住区标准领域的空白。
2)《绿色住区标准》对于行业发展的引领和提升作用,尤其是对城镇第三产业及新型城镇化发展均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如城镇新建住区、生态城区建设及产业园区、城镇更新改造和小城镇的绿色生态建设项目等。
3)《绿色住区标准》将传统的项目开发扩大至城市规划层面,并将住区建设与城市发展相融合,倡导绿色住区建设直接参与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在绿色住区基础上发展养老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社区增值服务业等,从而促进城市的转型升级,
因此,在当前房地产转型过程中,绿色住区不仅能够满足行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同时通过绿色住区产品的精细化建设与创新,能够使企业在提升软实力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增加值。
4“对人的关怀”是绿色住区的最大索求
关注人的核心需求是绿色住区的最大特色。单纯依靠好环境卖房子的时代即将过去,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住宅产品一定要从社区与生活层面人手,强调全新生活方式的营造,强调对人的核心关怀。高品质居住的标准是:高价值场地、和谐幸福社区、高品质环境、高品位建筑和高水平服务。
4.1高价值场地
场地资源对于未来居住而言具有不可取代性,整合利用将提升居住价值;未来居住应当是具备生态环境和人文优势,是美丽村、美丽镇,注重风水经义的协调;要拥有便利的交通体系,所谓“疏而又近、远而有亲”,做到私有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动静最优结合。
4.2和谐幸福社区
高品质住区应当是和谐幸福绿色社区,有良好的市民交往空间,有适宜的活动休闲场所,有室外步行的街道和商业街等。社区与城市大环境融为一体,成为城市一个部分,共享共用,为市民生活创造便利,为城市创造价值。市民社区是个幸福社区,全体市民拥有一个高尚的社会风气和绿色生活的行为方式。
4.3高品质环境
未来住宅应当强调环境的综合品质。拥有绿山清水景观资源和城市配套,它可以是生态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态恢复的,如拥有步行范围内能到达的学校、商业网点、公共休闲绿地、人际交往场所、公交车站等。环境塑造满足住户高品质人文生活氛围的需求。
4.4高品位建筑
高品位建筑包括居住套型、功能配置、装修装饰、立面造型等多样化、个性化打造。未来住宅能体现“以人为核心”的生活理念,要能表现居住的高尚、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未来住宅着力于简约现代装修风格,注重健康、舒适、方便、安全的实用功能需求。
4.5高水平服务
物业服务托起未来高端居住水准,全寿命的物业运营和绿色环保理念将贯穿房屋寿命的始终。物业需以无微不至的人性化、贴心化、品质化、极致化的服务赢得居住者的欢心、放心和舒心。
5绿色住区代表未来居住的方向
高品质地产战略 提升综合竞争力
2010年以来,在很多房地产企业开始意识到原有的开发销售模式的局限性,并开始谋求转型时,合生创展已先于众多企业经完成了地产战略的转型。
在遵循稳健、理性发展策略的同时,合生创展十分强调保持对已经进入城市土地资源的深度挖掘,将优势资源高度集中在有限的土地上,以精细化操作和资源集成为重要手段,提升产品的品质,坚持走精品楼盘的路线,为城市、区域、投资者和业主都带来最丰厚的回报。
除了住宅和商业地产的核心板块外,合生创展还囊括引进国际级酒店和自营部分的酒店地产、高尔夫与旅游地产、体现全新生活理念和提升个人艺术修养的文化地产、政企合作平台下的产业园开发以及面向未来的养老地产等六大业务板块,“全系地产”概念将这一转型推向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全新阶段。
精品住宅领衔 打造宜居社区
房地产企业的第一要务是将产品打造得精益求精以满足公众的生活需要,而在高品质地产战略的背景下,合生创展所有的高端物业都拥有尽善尽美的资源配置,都是硬装软装兼备的“提包入住”式标准。其市区的高端公寓配备了社区会所和酒店服务,远郊的高端项目则提供了完全的五星级酒店配置,日常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并且享有凯悦酒店这种国际级酒店服务;在商业地产、旅游地产、养老地产等业务线全面打造的情况下,合生创展产品体系间的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将会更加完善,服务的聚合性将更加凸显。
精装墅级宜居空间成就三代同堂梦想
近年来,随着大亦庄规划的发展,品牌开发商的进入以及亦庄地铁线开通,亦庄区域楼市逐步升温。在此背景下,以合生世界村为代表的品质楼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睐。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宜居需求,合生世界村即将于6月中下旬推出的五期“精装墅级LOFT空间”针对三代同堂的居住需求量身打造,5.49米的挑高空间,100-148平方米全精装三居、四居,不仅主卧、老人卧、子女卧齐备,而且分区也很合理,一层留给老人,省却他们每天爬上爬下的烦恼,二层为主人和孩子用,实现让老人休息、孩子学习相分离,互不干扰。合生世界村以别墅标准为标尺,满足新贵们三代同堂的家族居住梦想。
转型落定迎合市场全年业绩稳中有升
目前,合生创展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核心地段已逐渐形成相当规模的商业地产布局,包括北京东方文化项目、北京德胜大厦项目,天津合生国际大厦,上海合生国际广场项目、上海合生财富广场项目、杭州合生国贸中心项目,广州珠江国际大厦项目及一批与住宅融合的商业项目、酒店等。这些商业项目不仅为集团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和合理的资产负债状况,也在未来行业调整深化的前景下,为合生保持了稳定的盈利能力水平和风险平滑能力。
与此同时,在大连、宁波、杭州核心城市辐射的二三线潜力城市,合生创展也进行了合理的平衡布局。正是这些地区在目前一线城市优质土地获取难度增加和调控深化的情况下,为公司提供了更快速的周转和现金回流,成为业绩增长和财务稳健的强力助推器。
关键词:滨水 ,城市设计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world-class waterfront city function, traffic, green, public space, the sky contour line of research, sums up the world-class waterfront city of common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Pearl Harbor new town, in the practice of sincere design, emphatically from the function orientation, form control, traffic organization, landscape greening aspects, urban design for waterfront provides a new train of thought.
Keywords: waterfront, urban design
中图分类号: B8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温哥华、悉尼、新加坡、香港、巴尔迪摩、上海……一座座充满文化和时尚气息、景色迷人的滨水都市,在城市与水的交织和共鸣中,散发出独特的城市魅力,令无数人为之向往和陶醉。这些城市,究竟蕴藏着怎样的特质?是哪些因素构成了它们无可抗拒的独特魅力?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在《汕头市珠港新城城市设计》国际竞赛中,我们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对世界级滨水城市的塑造,进行了一次积极的探索和演绎。
2.项目简介
2.1 发展机遇——汕头市全力打造世界级滨水城市
汕头,位于广东省东部,是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之一,全国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著名侨乡,承担着引领粤东地区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的职能。在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浪潮中,城市正面临着产业升级、功能优化、形象提升等一系列的发展问题。在此背景下,汕头市委市政府力图通过珠港新城的打造,树立起城市转型发展的示范标杆,从而推动汕头向世界级滨水城市迈进。
2.2 基地位置——城市核心,海上门户
本次规划的基地位于汕头城市中心区东南部,榕江出海口北岸,原是城市重要的货运港口。随着城市东拓南进战略的实施,将对其进行功能置换,建设成为汕头市“一湾两岸“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海上门户。
2.3 基地特征
规划区占地面积351.25公顷,主要为港口和仓储用地,其余为少量的市政用地、公共绿地和道路用地。汕深高速、主干道中山东路及规划的过江隧道、地铁和城市轻轨将基地包围,对外交通条件极为优越。
3.世界级滨水城市研究
针对汕头城市发展背景和基地特质,我们对世界级滨水城市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总结出其共性特征:街区尺度——小尺度方格网街区(120—150m);功能构成——以商务商业、文化娱乐、居住和休闲旅游为主;交通组织——多样化、立体化的交通系统,支持高强度的土地开发;绿化体系——绿化由陆地向滨水区渗透,沿滨水岸线展开;公共空间——水体向陆地渗透,商业、文化、旅游设施沿水岸密集分布,形成富有活力和特色的滨水空间;城市形态——由前景标志性建筑、背景标志性建筑及一般性建筑,形成层次丰富的天际轮廓线。
4.定位及策略
综合考虑汕头城市发展背景、空间拓展方向及基地优越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在对世界级滨水城市特质进行研究之后,规划将珠港新城定位为:以总部经济为主导,集会展、商务、文化、旅游、居住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汕头经济核心区,成为引领汕头市乃至粤东地区快速转型和发展的新服务集中区、新文化展示区、新经济培育区和新生活示范区。
(注:﹡该项目为城市设计国际竞赛中标方案,编制单位为豪张思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围绕该功能定位,规划提出五大策略,对珠港新城的设计进行控制和引导:
活水聚商——将滨水生活引入城市,打造城市经济增长引擎
将水系引入规划地块,沿滨水区设置商业中心、商务办公中心、商贸金融中心、创智会展中心、文化休闲中心五大经济增长引擎,通过对滨水区功能的复合及岸线的亲水性设计,加强城市与水的互动,最大限度激发水岸公共空间活力。
文化传承——编织“文化珠链”,构建“文化地标”
以滨水区为纽带,串联独具潮汕特色的风情商业街、潮汕新天第、南洋渔人码头、文化娱乐中心等特色区域及飞翔之塔、滨海艺术中心、航海博物馆、文化主题酒店等精心设计的文化地标建筑,形成空间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厚的滨水文化艺术长廊。同时,将汕头传统建筑元素(如骑楼、“四马拖车”民居布局模式)与现代建筑技术的融合,创造出现代骑楼街区、现代围寨住宅区等既富有传统文化内涵,又极具艺术感和时代感的城市空间景观。
高效交通——整合交通资源,优化地区联系
充分整合基地内外的优势交通资源,构建起由地铁、轻轨、过江隧道、轮渡、公交及立体化步行系统支撑的一体化、零乘换交通体系。
生态绿城——构筑网络化、多层次的生态绿化系统
通过滨海绿带、中央公园、滨水生态区域、林荫步道等构建连续的海岸线和公共开放空间,营建网络化、多层次的生态绿化系统,既为人们提供高品质的休憩和交往空间,又建立起水体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屏障,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土地价值。
宜居生活——营造高品质的滨水生活环境
通过对建筑的交错布局和建筑高度的阶梯式控制,建立可看海景的高端住宅;创造步行可达的滨水开放空间及环境优美的组团绿地,为城市高品质的居住生活提供了保障。
5.世界级滨水城市的演绎
5.1 功能结构
以商务核心岛为中心,设置商住混合区,商业办公区和创意会展区,以滨海休闲带串联特色滨海公共活动设施,历史文化带串联商业休闲活动设施,形成“两带,四区”的总体功能结构。
功能结构的设置与地块开发及城市空间景观的营造一脉相承,环环相扣,突出体现世界级滨水城市紧凑布局、高强度开发的用地特征、高复合的立体开发模式及水绿盎然、充满活力和人文气息的高品质滨水开放空间和景观环境。
通过用地的紧凑布局和高强度开发,在保证开发强度和经济指标的前提下,留出更多的水系和绿地空间,营造出高品质的滨水休闲、游憩和交往空间,进一步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土地价值。
高复合的立体开发模式,综合了立体交通系统和立体式功能混合的概念,顺应核心区高强度、高标准的城市开发模式,从地下、地面、地上三个层面将商务办公、商业购物和高尚居住等功能进行合理的叠加渗透,真正体现了用地的高效性。
中国石化集团近日与航美传媒集团正式签署协议,携手启动“中国石化加油站户外媒体综合开发”项目,一个全面覆盖“有车族”品质人群阶层的高端户外渠道煤体平台就此诞生。与此同时,中国石化加油站媒体的广告商招募工作也全面开展。
加油站是中国石化集团对外服务的重要窗口,随着中国有车族人数的大幅增加(到2009年3月份,中国的机动车保有量已达1.73亿辆,其中私人机动车保有量就占76.3%),加油站的服务功能也在不断深化,其中加油站的媒体功能开发成为中国石化加油站新形象改造工程的重要一环。目前,中国石化加油站系统业已形成由28000余座站点构成的巨大网络,尤其在东部发达省份,其网络更呈密集型分布。很显然,这样一个庞大的网络系统所蕴涵的巨大网络化媒介传播潜力必将成为各大品牌企业所关注的焦点。
中国石化加油站媒体以“和谐、品质、品位”为建设宗旨,秉承“网络化的户外渠道媒体”建设理念,是一个由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和各省会城市以及重点经济发达城市中国石化加油站构建而成的高品质户外媒体网络。在传播载体的运用方面,其主要采取大画面滚动灯箱类媒体和看板类媒体为主,同时在媒体设置时也将充分结合有车族加油习惯,直接将媒体设立于受众驻留时间长、视野习惯范围内的地方,并在媒体设计方面也充分保障了媒体的安全性和上刊快捷性,使其既与加油站自然环境形成有机整体,又方便广告主快速品牌信息。可以说,媒体分布的网络性、目标人群的准确性、媒介载体的适看性成为该媒体最大的亮点。
良好的媒体传播平台,离不开成功的媒体运作。雄厚的资本运作实力和成熟的媒体运营经验,使航美传媒成为中国石化加油站媒体开发项目的独家合作伙伴。航美传媒集团自2007年11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以来,不仅持续致力于全国航空媒体资源层次的深挖和媒体网络精化的工作,更进一步将媒体运营涉足到传统户外媒体领域。此次中国石化集团与航美传媒集团的强强联合,必将使中国石化加油站建设成为一个集汽车加油服务、卖场服务、媒体服务于一体的高品质多功能服务场所,对于媒体而言,高品质的环境将为媒介传播带来更加有效的传播效果。
在媒体运营方面,在二级城市该项目将采取广告运营模式。以中国石化加油站的自身网络为依托,以省份为区域权限划分标准,航美传媒真诚地向全国各个有实力的广告商发出邀请,共同建设、共谋发展、实现双赢。此次广告商的选择将采取签约省、市的排他性协议,一经签约则连续三年对该省、市的所有中国石化加油站媒体的广告进行运营。为了实现航美传媒与广告商的双赢目标,航美传媒除在媒体建设上投入大量资金外,也将在渠道合作管理上推出一系列商支持政策,包括品牌推广、销售支持、培训支持、返利政策、续约政策等,利用全国大网络带动区域发展,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