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数字经济与网络经济,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一、信息经济的内涵
“信息经济”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和波拉特对于知识生产的有关研究。马克卢普1962年在《美国知识的生产和分配》中建立了一套关于信息产业的核算体系,奠定了研究“信息经济”概念的基础。1977年,波拉特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按照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分类的四次产业划分方法,获得广泛认可。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保尔・霍肯在《未来的经济》中明确提出信息经济概念,并描述信息经济是一种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技能贯穿于整个社会活动的新型经济形式,其根本特征是经济运行过程中信息成分大于物质成分占主导地位,以及信息要素对经济的贡献。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范围内拉开了讨论“信息经济”概念及理论体系的序幕。目前,比较成熟的研究观点认为信息经济可以从微观和宏观角度理解。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主要研究信息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系统中的运作规律。这种观点同知识经济相通,属于同一个范畴;而从微观经济角度看,信息经济所涉及到的重点研究内容是分析信息产业和信息产品的特征、以及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力度。这种观点强调信息经济是信息产业部门经济。由于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微观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因而相当多的专家学者更倾向认为信息经济一定程度上主要是指信息产业经济。
二、网络经济的内涵
“网络经济”概念的提出同上个世纪90年代全球范围内因特网的兴起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网络经济又被称为因特网经济,是指基于因特网进行资源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为主的新形式的经济活动。在网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兴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伴随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大量新兴行业不断涌现,资源配置得以进一步优化,构成网络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带来虚拟网络交易模式,传统交易活动演变成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的网络交易活动,构成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数字经济相比,网络经济这一术语的区别在于它突出了因特网,并将基于国际互联网进行的电子商务看视作网络经济的核心内容。
三、知识经济的内涵
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技进步,全球知识生产、流通速度不断提高,分配范围不断扩大,社会经济面貌焕然一新。在此背景之下,相当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知识与经济社会之间的联系,知识经济的概念逐渐形成。例如,美国丹尼尔・贝尔和日本屋太一等学者分别从“后工业社会”、“知识价值社会”的角度论述了知识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这些论述虽然还没有提出知识经济的基本概念,但却已经涉及到了知识经济的基本内容。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年度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知识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因而“知识经济”是一种知识为基础要素和增长驱动器的经济模式。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和应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知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加明显,已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引擎。正如美国学者美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所言:信息科技强化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换言之,知识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知识的创造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比重大幅度地增加了。
四、比较及总结
通过上述各概念分析,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和数字经济之间的确存在差异。知识经济强调知识作为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信息经济强调信息技术相关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网络经济强调因特网进行资源分配、生产、交换和消费为主的经济活动;数字经济则突出表现在整个经济领域的数字化。但正是存在差异,才产生必然联系性。虽然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早已提出,但是“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并受到重视却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知识经济的产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并最终孕育了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诞生。同时,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广泛应用更加促进人类知识的积累,并加速人类向数字时代的过渡。知识经济、信息(产业)经济、网络(因特网)经济这些概念在同一个时代提出并不是相互矛盾或重复,而是从不同方面描述当前正处于变化中的世界。“知识经济――信息(产业)经济、网络(因特网)经济――数字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基础内容――催化中介――结果形式”。知识的不断积累是当今世界变化的基础;信息产业、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是当代社会发生根本变化的催化剂;数字经济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表现形式。因而这几个概念相辅相成,一脉相传。
图1 数字经济等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参考文献
[1]乌家培,肖静华.信息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吴季松.知识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3]乌家培.信息社会与网络经济[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2.
[4]纪玉山.网络经济学引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5]刘列励.信息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管理;运作模式;服务方式;传播理论
一、数字图书馆之我见
数字图书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是一项全新的社会事业,发展至今十几年仍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关于数字图书馆的几十种定义,前人已经做了很好的归纳和总结。笔者在此只给出数字图书馆的一个简单定义,并不一一罗列,即数字图书馆就是一种虚拟的拥有多种媒体内容的超大规模、分布式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是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实现用户的跨库链接与智能检索,并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以及机构的组合。但不管站在什么角度看数字图书馆,它都具备3个特点:即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存取网络化以及分布式管理。数字图书馆在信息服务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核心价值和功能是信息存储与管理,它搭建起社会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承担了传播社会知识开展公益服务的使命。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一项造福后代的宏伟工程,是中华民族文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能否成为互联网的主流文化的关键。数字图书馆建设成功之后,将使传统图书馆以一种崭新的面貌焕然于世人面前。随着电子传媒的不断发展,进入开口必谈“.com”的 21 世纪后,网络带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和不可理喻的特殊魔力,为大众传播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新的人类信息传播体系已经开始形成。现在更多的人开始习惯在互联网上查阅最新的期刊报纸乃至最古老的历史文献,走进图书馆查资料的学习和科研方式有了新的而且更具优势的替代方法。在网络技术出现之前,人类信息存储和管理几乎是图书馆的“专利”,然而这项“专利”在网络时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数字图书馆信息传播的主要内容
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建设数字图书馆,一直是图书馆界面临的富有争议性的话题。通过分析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以及信息传播学的理论和发展趋势,可以为我们建设数字图书馆提供极具参考价值的意见。
2.1 图书馆的传播类型
结合传播的基本模式来看,图书馆传播可分为:①自我传播:即图书馆内部组织机构及其功能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协调。②馆际传播:就是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③组织传播:以组织为单位的传播类型,方式主要有建立地区性、全国性或国际性联盟以举办会议、出版专著和专业期刊、共建公共服务体系等。④大众传播:即通过大众传媒对图书馆形象进行传播。
2.2 数字图书馆信息传播的特点
首先,网络信息传播具有交互性、选择性、即时性、网络信息资源的无限性等特性,这些特征的描述也基本上涵盖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传播所应有的特点。故此,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信息传播的特点包括:①图书馆的信息传播在时空上有着更高的自由度;②图书馆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③图书馆信息传播载体呈现出多样化;④图书馆信息传播包括实物传播和网络传播两种方式。
三、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形式
3.1 检索查询
这是目前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一个主要的类型。各馆都在这方面投入了很大的人力和资金。在这项服务中,包括馆内书目查询、期刊查询、文献检索、数据库检索、读者情况查询、读者利用查询、国际联机检索、光盘检索等等。各馆还根据自己的情况存在差别或限制,实际也是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很多还要额外付费或亲自到馆内的专门检索部门去接受线上查询。总之,无论目前状况如何,检索查询服务在未来仍是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的重要形式。
3.2 在线阅览
在线阅览不是说在网上直接浏览相关的网络网页,而是图书馆专门提供电子图书的线阅读服务,比如使用像超星图书阅览器进行在线读书,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图书馆都提供了电子图书在线阅读服务。到国家图书馆的WEB服务器上下载一个图书浏览器插件npbook.exe,在客户端安装以后,即可在网上阅读他们提供的电子图书。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一本书斋”电子图书服务,也是下载安装超星图书阅览器,就能在线读书。上海图书馆的“书海漫游”栏目办得尤为精彩,不但内容丰富,而且网页也制作得十分精美。其电子文献都是以纯文本格式存储,不需要借助任何软件就可以直接通过浏览器在线阅览,很是方便。
3.3 其他服务形式
除了上述二种服务形式外,还有搜索引擎、网上教室、交互信息服务、机上目录、FTP等,用户能够客观地把握所学知识的总体框架,从而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图书馆公告、图书馆人才招聘交流广告、网上问卷调查、读者留言、信息反馈等,具有一定的实时性和交互性,是图书馆通过网络与读者用户交流的主要途径。机上目录将传统服务在网络上进行拓展,既方便了读者和用户,也减轻了馆员的工作负担,使得他们不必长时间陷于借与还的重复之中,可以更好的进行其它的服务和研究。
四、对数字图书馆的一些建议
4.1 图书馆应主动与科研人员联系,跟踪科研课题的进展情况,深入了解他们的需要,设计定题服务方案,建立定题服务数据库,做好整个过程的定题跟踪服务。高校图书馆可为教学提供定题服务,利用导航库定期向教师提供专题信息资料、学科发展动态、学科专业文献目录等。图书馆主动定期与用户联系沟通,并对用户的课题进行全程跟踪服务。
4.2 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是满足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的重要手段,更是网络时代图书馆生存发展的需要。高校图书馆开展个性化服务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研究用户的需求,建立用户信息档案!用户的需求行为直接影响着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只有通过对用户信息需求特点、方向进行跟踪分析,才能有效地开展服务,才能更好地满足用户信息需求!
第二,建立自己的特色馆藏数据库!图书馆要及时完整地将馆藏的各种纸质文献及其他介质的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利用已有的数据库,如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资讯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及用户类型,建立有自己特色的馆藏数据库,并随时更新,免费为用户提供服务。以培养读者信息获取和运用能力为基础,广泛信息素养教育。
第三,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对全面增进学生对文献信息的检索、分析以及开发利用的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信息素养教育的根本目让学生适应社会信息环境,培养他们的信息获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保密意识和信息更新。信息素养教育的关键是使大学生综合素养获得提升,为实现自我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书目】
[1]刘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变革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1(1).
[2]邹忠民.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特点及图书馆发展探索[J].中国图书馆报,2001,(1).
关键词关键词:MATLAB编程;数字识别;图像处理;神经网络
DOIDOI:10.11907/rjdk.162852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7)005004704
0引言
图像识别是一项利用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和理解,以识别各种不同模式目标和对象的技术[1]。图像识别技术目前还不能达到人类的认知水平,但在特定应用环境中,可以通过模式识别或者神经网络的方法来对图像中的事物进行分类判断。一般而言,一个数字字符识别系统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图1系统组成
其中,预处理模块将图片格式(例如JPG格式)转换为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数据流;图像处理模块则实现图像采集与转换、边缘提取、归一化等功能;字符识别模块可以由两种方法实现:模式识别或者神经网络方式,本文系统采用神经网络方式。
1识别目标及预期结果
此系统识别目标是在没有强干扰下,系统能够准确识别出图片中的0~9这10个数字。示例图片如图2所示。
系统识别中所用到的含单个数字的图片取自图2,均为纯色背景(不一定必须为白色背景)图片,且图片中数字图像无较大噪声干扰。系统经过一系列处理后,能成功识别,给出识别结果,并且给出处理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图片,以便更好地理解图像处理过程。
2预处理
预处理是将图片二值化的过程。预处理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把彩色图片处理为计算机更好处理的二进制数据流。预处理的过程主要分两部分:彩色图转灰白图,灰白图转二进制矩阵形式数据。
目前用于彩色图转换为灰度图的基本算法主要有:最大值法、平均值法、加权法,本文采用加权法。加权法的主要思想是设当前像素的三分量分别为R,G,B,然后利用公式(1)得到转换后的像素分量值:
GRAY=0.3*R+0.59*G+0.11*B(1)
在MATLAB中,函数img2gray就是采用加权法实现的。图像二值化就是将图像像素点的灰度值设置为0或255,也就是将整个图像呈现出明显的黑白效果。二值化的处理过程是将图像中有意义的特征和需要应用的特征进行分割,利用前景和背景灰度特性的差异,低于阈值的像素设定为一个灰度值,高于阈值的像素设定为另一个灰度值。这样可将前景色与背景色以明显差异的灰度级区分开来[2]。阈值选取有手动选取和自适应选取两种方法。MATLAB中图像二值化的实现主要依靠im2bw函数来实现。图像二值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阈值变换。比如数组a=[120,254,0,200,99],设定一个阈值125,并对a进行阈值变换,那么a中凡是大于125的,则变为255,小于等于125的则变为0。具体对临界情况处理可能不同,不过MATLAB中im2bw函数是按照上述方法处理的。a经过阈值变换后变为[0,255,0,255,0]。在MATLAB中使用im2bw函数进行图像二值化处理时(将图像转换为二值图像),人为设定阈值并不总是十分有效。MATLAB工具箱提供了graythresh函数[3]。该函数使用最大类间方差法得到一个阈值,利用这个阈值进行图像二值化通常有效。
经过预处理后得到的二值化图像,还要经过一系列图像处理过程,才能用于神经网络训练。
3图像处理
图像处理的目的是将图片变为神经网络能处理的数据流。图像处理流程如下:
(1)利用梯度锐化。使得图像更加突出,以便分析。算法:当前点像素值与其下一个像素值之差的绝对值,加上当前点像素值与其下一行当前像素值之差的绝对值,如果结果大于阈值,则当前像素值置为此结果。
(2)去除离散噪声。利用递归方法查找当前像素8个方向是否存在黑色像素,这里设置连续长度为15,如果用递归方法得到连续像素值大于15,则认为不是噪声;相反,则认为是噪声,则置为白色像素。
(3)字符倾斜度调整。尽量保存每个字符的位置一致。
(4)分割字符。找出每个字符的区域,用矩形记录,记录每个字符矩形数据。
(5)字符归一化。根据图像预处理准备阶段设置的归一化标准,把每个字符的区域进行归一化,使得所有字符区域矩形一样大,只是位置不一样。
(6)字符紧密排列。把所有字符紧密排列,以备识别使用。
本文示例样本图片中只有单个数字,且无较大干扰,所以不需要去除离散噪声、字符倾斜度调整、分割字符和字符紧密排列等步骤。经过预处理的图像数据,只需要进行锐化和归一化处理,就可以用于神经网络训练。
图像梯度锐化的目的是使原来的模糊图像变得清晰。MATLAB中使用的梯度函数为gradient函数。Gradient(F)函数求的是数值上的梯度,计算规则:[Fx,Fy]=gradient(F),其中Fx为其水平方向上的梯度,Fy为其垂直方向上的梯度,Fx的第一列元素为原矩阵第二列与第一列元素之差,Fx的第二列元素为原矩阵第三列与第一列元素之差除以2,以此类推,如公式(2)。
最后一列则为最后两列之差。同理,可以得到Fy。
归一化就是把需要处理的数据经过处理后(通过某种算法)限制在要求范围内。对于图像处理中的w一化而言,就是将所有数字图像中的字符归化成为一个具有同一高度、同一宽度的图像,也即让其中的字符具有同样规格。MATLAB中用于实现图像矩阵归一化功能的函数是mat2gray函数[5]。该函数在数字图像处理中经常用到,归一化的具体流程如图4所示。
经过归一化处理之后的图片数据,将其存储在一个矩阵中,用于神经网络的训练。
4神经网络训练
人工神经网络算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先对待识别字符进行特征提取,然后用所获得的特征来训练神经网络分类器[6];另一种方法是直接把待处理图像输入网络,由网络自动实现特征提取直至识别出结果。前一种方法识别结果与特征提取有关,而特征提取比较耗时。因此,特征提取是关键。后一种方法无需特征提取和模板匹配,随着相关技术的进步,这种方法更实用。
神经网络有许多种,在MATLAB中已经有集成神经网络工具箱。本文系统中,对数字图像的识别采用BP神经网络来进行训练。BP神经网络为前馈神经网络,网络的学习状态为有导师学习状态。它是一种具有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的神经网络,主要由输入层、中间层、输出层3个部分组成。输入层、中间层和输出层可以具有不同数量的节点,具体数量随需求而定,没有具体的标准。单层神经网络结构如图6所示。
BP神经网络是误差反传误差反向传播算法的学习过程,由误差的反向传播和信息的正向传播两个过程组成[7]。输入层各神经元首先接收来自外界的输入信息,然后传递给中间层各神经元;输入信息经过中间层内部信息处理,实现信息变换,按照信息变化能力需要,中间层可以布局成多隐层或者单隐层结构;最后,一个隐层传递把信息传递给输出层,通过进一步处理,实现一次学习的正向传播处理过程,输出层把信息处理结果输向外界。当输出结果和预先期望效果不符时,就进行误差反向传播。误差通过输出层,根据误差梯度下降的方式改变各层权值,由隐层向输入层依次反传。多次交替的信息正向传播和误差反向传播过程,是各层连续修正的过程,也是神经网络学习训练的过程,这个步骤一直执行到最终输出的误差降低到能够接受的范围,或者预先输入的学习次数为止。
此系统中所使用的神经网络在中间层设置25个节点,1个输出节点。此系统采用三层神经网络来实现。采用s型对数函数logsig作为隐含层各神经元的传递函数,并采用纯线性函数purelin作为输出层各神经元的传递函数。此神经网络的训练函数采用traingdx,学习模式函数为learngdm。训练步数最长设为5 000,性能目标设为0.001。
神经网络模块的部分代码如下:
net=newff(pr,[25 1],{'logsig' 'purelin'},'traingdx','learngdm');
net.trainParam.epochs=5000;
net.trainParam.goal=0.001;
pr为前面图像处理所获得的矩阵数据。
神经网络的训练结果如图7所示。神经网络的性能曲线如图8所示。
5用艚换
考虑到该系统具有一定交互功能,让用户能自主选择需要识别的图片,向系统中添加如下代码段:
test=input('请输入用于测试的图片编号:','s');
x=imread(test,'jpg');
开始运行时,会提醒用户选择需要识别的图片编号,效果如图9所示。
用户输入需要识别的图片序号后,系统给出识别结果和图像处理各阶段中的图片,此处用subplot函数来实现一个窗口中显示多张图片的效果,部分代码如下:
6结语
通过样本识别验证,本文数字识别系统具有一定识别精度。本系统基本做到样本图片的100%识别,对于其它只有单数字的图片,经过训练之后,也能准确识别。本系统实现了部分人机交互功能,能让用户自主选择需要识别的图片,并输出识别结果和各个处理过程中的图片。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冈萨雷斯.数字图像处理(MATLAB版)[M].阮秋琦,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梁路宏,艾海舟,徐光佑,人脸检测研究综述[J].计算机学报,2002,25(5):449458.
[3]罗华飞.MATLAB GUI设计学习手记[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
[4]聂影.MATLAB软件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2014,13(7):102104.
[5]赵春兰.《MATLAB软件应用》课程教学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5(22):178179.
【关键词】数字环境 高职英语 网络教学 教学设计
数字环境渗透在学校科研、教学、管理、公共服务、社区服务等各个领域,基于数字环境的高职英语网络教学,重点围绕培养模式和培养环境展开,高职英语课程作为高职必修课,要求高职学校构建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数字环境要求的英语网络教学模式,改变高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课堂教学模式。基于数字环境的高职英语网络教学学习过程具有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开放性、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一、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1.高职英语课程缺乏重视。高职院校英语课属于属于一门必修的公共课程,而非专业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有真正喜欢上英语,对英语学习不重视,抱着应付的态度,只追求英语成绩及格,部分学生片面的认为,学好专业课就可以,从主观上对英语课程学习缺乏重视。
2.教学方式单一。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教学方式单一化、固定化、程式化,教师没有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难以激发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热情。教师占据主要角色,采用传统应试的教学方法,没有多角度锻炼学生,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兴趣,使高职英语教学变得枯燥,难以真正有效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3.高职英语缺乏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主导教学方法,高职英语教师过于注重课堂知识的教学,忽视了英语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侧重的应该是英语的应用和实践,而高职英语教学仅仅将英语教学看做一门学科,未能充分发挥教学应有的作用。
二、数字环境融入高职英语网络教学的优势
1.发挥高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职英语网络教学利用数字环境丰富多样的素材,调动高职学生英语的兴趣,克服学生的恐惧心理,有机结合数字环境平台和英语听说读写,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2.数字环境丰富多样。基于数字环境的高职英语网络教学,将英语课程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达到高职英语的弹性教学。易用性网络教学交流平台,突破高职英语教学学时的限制,可以使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随时记录英语学习心得,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时间,使得高职学生英语学习更加灵活、有针对性。
3.个性化和差异化优势。高职院校学生英语水平程度不一,而高职英语课程知识点多、涉及面广,教师课堂教学时间不够,通过数字环境融入高职英语网络教学,高职学生可以根据英语学习的水平和时间来安排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与教师、与同学进行充分交流遇到的问题和学习体会心得,通过网络交流和锻炼自己口语、写作、听力等英语能力,高职学生通过网络上交英语作业,反馈学习效果,这样有利于高职网络教学教师及时的、更好的把握教学进度。
三、数字环境高职英语网络教学的特点
1.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随着互联网、计算机等数字环境的普及发展,高职院校英语网络教学中,应尤其注重高职英语网络教学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成为网络教学的主角,使学生对高职英语学习有兴趣,主动接触英语。
2.大力开展互动式教学。以往的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高职教师普遍缺乏在教学课堂中的互动,使得高职英语课堂显得较为沉闷枯燥,无法调动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因此,高职英语网络教学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在数字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组织学生和老师开展互动式教学。针对高职英语网络学习中的问题,互相交流,不断克服困难,真正提升自身能力,充分提倡互动式教学,使高职英语网络教学模式更加多元化,适应当前时代需求。
3.人机互动。人机互动是高职英语网络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随着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机互动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人机互动使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化,同时,也给予高职学生更大、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更好的主动学习。借助计算机,建立完善的高职英语教学平台,可以极大的方便教学,计算机网络技术本身具有强大的资源数据库,方便高职学生的学习。
四、基于数字环境的高职英语网络教学设计
1.课前学习。高职英语教学内容设计是高职网络课程建设的主体,网络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时,主要根据高职英语教学的重点、难点,注重高职学生学习的内容,遵循学习心理,进行模块教学和分层教学。高职英语网络教学课前探究是高职英语知识建构的前提。网络教学课前预习过程中,高职学生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选择学习,主要通过文本、PPT课件、图像和录像视频等多种方式指导高职学生预习网络教学课前内容,给学生更加生动活泼的展现课程内容,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在开展网络教学任务时,认真开展读前活动,第一步采用自由展示,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Which country or plac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most? Why?”高职在线学习学生们自由组成小组,通过上网查找课题相关资料,对所搜集的想去的国家和地方信息进行整理,最后形成自己的powerpoint展示文件。第二步采用自由交谈,给学生提出问题“If you have a chance to visit Canada, what would you expect to see there?” 先小组内讨论,再全班发言。然后开展小组讨论。
2.课中学习。高职英语网络教学远程开放的状态,就需要教学设计更加重视高职英语教学过程。强化高职学生的指导、管理、监控、服务。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对学生学习安排、小组讨论内容需要明确规定和具体安排。通过七大板块理论Time to imitate、Time to learn、Time to watch、Time to practice、Time to enjoy、Time to discuss、Time to show模式,通过网络平台指导学生学习和复习提交作业,通过邮件请教问题。在高职英语网络教学中,教师采用互动问答、课件展示、小组讨论、视频配对、抢答竞猜等多种形式,有效地提高高职英语网络教学效率,很好地促进了学生与教师互相沟通、互相学习、互相联系。
例如某高职英语网络教学小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校内网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在与小组成员间学习讨论中,学生积累的素材展示了思维的多样性。小组成员对风味和家乡的景点、家乡的旅游路线、文化和历史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小组成员还对项目的展示方式提出建议,如图片、照片、录像、角色扮演等,也可提供相关词汇和固定句型,以强化其表达能力。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如需帮助,如打印,相机、碟机、多媒体教室等,教师都要给予积极的配合。
3.课后互动。课后互动是高职英语网络教学的延伸。综合运用电话、Email、BBS、实时讨论、在线测试、FAQ等多种方式进行师生交互,通过电话、QQ等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高职英语网络教学结束后,网络英语教师要鼓励学生再网络上巩固知识、积极探讨、分享学习心得。教师在网络上课后作业,英语学习的学生以课件、图片、语音、文本等方式提交作业。教师与学生通过数字环境交流互动,教师及时、经常地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给予监督、反馈和讲解,使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五、结语
数字环境时代,在高职院校英语网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切实注重网络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加强对高职学生的主观引导,使高职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感受英语,体验英语,真正爱上英语学习。网络教学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字环境网络平台,开展师生互动教学,并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深化教学,实现人机互动。使高职院校英语网络教学与时俱进,教学效率得以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杨柳.数字环境环境下的网络英语教学[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5,(06):43-45.
关键词:数字环境 网络环境 图书馆编目 新思维
目录(Catalogue)或书目(Bibliography)是读者与文献之间的桥梁。编目(Cataloguing)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则,对某范围内文献信息资源每种实体(Item)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进行分析、选择、描述,并予以记录成为款目,继而将款目按一定顺序组织成为目录或书目的过程。编目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描述、揭示、组织、报道文献信息。编目的目的是使读者(用户)通过“书目”来发现(find)、识别(identify)、选择(select)、获取(obtain)其所需的文献。使得每一份文献都能在最需要它的时间、地点和特定的读者手中得到充分利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编目工作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编目的对象在变(电子资源日益增多),编目的技术在变(FRBR的应用等),编目的环境在变(在网络共享环境下、编目外包等)…。因此探索数字环境、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编目工作,可更好地为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服务。
1.对编目工作价值的再认识
纵观图书馆目录目的与功能的发展,编目从单纯的抄录缮写,到具体描述作品实体与内容的馆藏诠释,再进而成为利用馆藏的指引和导航。在数字环境和网络环境下,目录亟待被重新思索与定位,编目亟需回顾历史、前瞻未来,发掘其更深层次的潜在价值。
编目工作是以读者(用户)对信息的检索利用为核心的服务工作,是对人类智慧创作的有效组织与永久记忆,唯有了解社会需求,了解读者(用户)群特性,了解信息内涵,才能为人类记忆与记忆的寻求者做更高效益的媒介。随着书目记录功能的重新思考,编目工作价值被重新认识:目录不再仅仅是读者获得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一种方法,书目控制的效益通过合作也可通过设计,扩大到更大范围的信息资源,包括图书馆的所有文献信息资源、多元化的读者(用户)以及多样化的信息检索点。馆藏目录对馆藏内容的诠释功能,让读者(用户)可以在最简洁的描述中,判断信息内容与找寻主题的相关程度。馆藏通过书目控制功能,构建为一个经纬分明的知识网络。因此有人倡议在新时代新思维下,应将图书分类法更名为知识分类法。知识组织和整序工作在数字化信息时代作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是未来编目工作最应该承担、也是最适合承担的内容。
2.数字化、网络化带给图书馆文献编目工作的新发展
2.1文献编目的范围不断拓展
“传统的图书馆文献编目,是指为图书馆馆藏文献编制款目并将它们组织成目录的过程。”从对馆藏文献编目扩展到对网上各类信息进行编目,从对文献资源的机读数据的录入、名称规范、主题标引等基本内容延伸到对信息资源的精加工和深层次开发,传统编目工作范围正在进一步扩展。编目对象向虚拟电子资源延伸:传统编目工作的对象是图书、期刊等印刷型出版物。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日益多样化,除印刷型出版物外,还包括录像带、光盘、磁盘等非印刷品及大量虚拟电子网络资源。
2.2文献编目组织向联机编目网络化方向发展
网络化使分散编目走向联合编目,最终实现联网联机编目和编目成果共享,并使联机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成为可能。
2.3数字化的信息加工使文献编目向资源整合转变
与纸质文献一样,数字化信息资源同样需要进行组织和内容的揭示,并提供必要的检索途径,以方便用户在庞大的数字资源中迅速找到所需信息。信息组织已经走出个体的图书馆、档案馆、数据库,甚至走出了局域网。如何在信息的海洋中发现、整合、重组信息,建立信息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和互操作,提供高精度的检索,也就成为当前文献编目工作的重要任务。
3.数字环境、网络环境下编目人员的角色重塑
3.1编目人员的工作内容进一步拓展
由于现在的编目工作普遍采取直接套录和联机联合编目方式,各馆的原始编目工作大为减轻,从原始整序工作中解脱出来的编目员的工作重心要放在数据规范、数据库维护、编目研究工作上,同时要尽快熟悉各种网络资源的特点、内容及获取方法,尽快掌握编目网络资源的方法,同时开发馆藏资源,建设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库。目前高校图书馆开发的CALIS学位论文数据库、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等,就是编目员在完成文献分编任务的同时建立的特色数据库。编目人员是文献编目工作的灵魂。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编目员不仅是文献信息的初级整理、加工者,还将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导航者。编目员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将不断深化和拓展。
3.2对编目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有研究显示,在美国,对图书馆编目人员这一角色的招聘要求,自20世纪8O年代起就产生了变化。在名称方面,从过去被称为编目馆员(catalog librarian)到现在称呼为电子/数字资源馆员(electronic/digital resources librarian)或元数据馆员(metadata librarian)等;在学历方面,不仅要求编目员具有图书馆学专业的学历,还要求其具有其他学科学历背景,便于在建设特色书目数据库时发挥作用。在工作能力方面,要求编目员不仅会利用OCLC等书目中心,还要具备针对电子资源编目所需的元数据、都柏林核心集的新编目知识。还有不少图书馆对编目人员的网站开发或网络创造(web authoring)提出了要求,表明这部分编目员的工作重心已从对文献信息的编目转移到网络技术方面。
4.编目工作要与科研工作实现有效的对接
编目工作应深入到科研课题,有效地开展目录咨询工作。编目工作在拓宽服务界面和提高工作深度的同时,还应深入课题,引导科研型读者利用目录及主题索引,为不同的科研课题的研究型读者(用户)提供专门目录咨询工作。
4.1发挥编目优势,传授利用文献信息知识。编目人员向科研型读者(用户)开展有关图书分类、主题标引和利用目录的基础知识的讲座,利用讲座向科研人员讲解一些文献分类的基本原则、进行主题检索时如何选取主题词的方法、介绍图书馆目录体系的组织结构、排检规则及书目数据库的检索特点等相关知识,达到科研型读者(用户)充分利用馆藏文献信息的目的。
4.2了解课题动态,学习科研专业知识。编目人员通过深入课题,对该课题有一个相对的了解,可以掌握了课题中的专业术语,习惯用语、最前沿的研究方向以及与该课题相关的交叉学科,以便今后在文献编目工作中更全、更准的揭示文献特征,为科研型读者(用户)提供更好的目录信息服务。
4.3积极开展咨询工作。编目人员应积极开展目录咨询工作,进行目录利用状况的调研和开展目录利用调研,既可了解读者(用户)对目录的认知程度、使用方法、检索中的困难和需求,也可了解他们最喜欢和最易于接受的目录利用指导方式。通过调研可以改善目录利用,更好地指导读者(用户)信息服务工作。同时编目工作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针对读者(用户)的多样化需求考虑相对应性的措施,目录服务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从而吸引更多的读者(用户)来利用目录。
只有编目工作与学校科研工作有效对接,才能及时、准确、有效地服务于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使图书馆各种信息资源和馆藏信息充分被教学、科研利用,发挥图书馆为高校教学科研保障文献信息服务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