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Abstract: Urban economy is an economic form taking the city as the carrier. It is the most progressive reg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o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not onl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y, but also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whole country. In the new era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ew features, it is of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modern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from the "three-high"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wo big development trends.
Key words: modern;urban economy;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5-0015-02
0 引言
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载体和发展空间,其中二、三产业繁荣发展,不断的优化其经济结构,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高度集中,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十分突出的地区经济。我国的现代城市经济在发展当中渐渐表现出经济总量高速增长,产业结构高度变换和生产经营高度集约的“三高”特征。并且在发展趋势之上显露出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城市经济国际化的两大趋势。对其发展特点和趋势的掌握,将有效的引导现代城市经济,因此对其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发展特点的分析
1.1 经济总量高速增长 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经济总量高速增长为城市经济生活带来了繁荣和发展。和过去相比,如今的城市商品市场最为繁荣,人们的生活也最为富裕。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服务业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为第三产业带去了巨大的活力。加之国民经济总值标准的普遍使用,综合性的描述出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能够较为直观和全面的了解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而进行有效的调整,促进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知识、信息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促使城市经济总量的内部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诸如咨询金融等产业,进一步的增长了城市财富。传统的以资金、规模、人力等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式正在转变,科技对发展的有利推动越来越明显。掌握经济高速增长的特征和规律,有利于发展城市经济的有关人员及时转变策略,进一步的提高对人才和知识的重视度,正确的认识到如今的市场竞争主要就是进行人才的竞争。要转变和摒弃落后的传统观念,紧随新时代的新特征,进一步的发展知识经济。
1.2 产业结构高度变换 新兴产业的增加促进产业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其增加的速度越快数量越多,相应的结构就会不断的进行变换和刷新,这是如今城市经济发展当中的一个常见现象。从两个方面来看其变换的过程,第一,第三产业在现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当中,其内部结构变换多。第二,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不断的促进新兴产业产生和发展,进而使得产业结构发生变换。产业结构高度变换的基本规律是:第一产业在城市经济结构当中比例偏少,且不断下降,相反的二、三产业却不断上升,并且相较之下第三产业上升,第二产业降低。科技是促进其高度变换的内在动力。对其规律的掌握能够有效的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注重科技的推力,并且不断的推动科技健康稳定发展,进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1.3 生产经营高度集约 从传统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对于知识和资金投入的密集性,进一步的提高产品当中科技和资金含量,进而从整体之上提高了市场竞争力。高度集约的生产经营主要有三大指标进行衡量与评价。第一,知识密集型。其中知识密集程度等于该项目所投入的知识或者技术价值,然后除以该项目所产出的产品的产量。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技术之上所花费的成本也将进一步上升,进而使得技术和知识的价值随之增加,相关人员对其的重视度也会上升。第二,资金密集型。资金的密集程度等于该项目产品所投入的资金金额,然后除以该项目产品的数量。第三,年技术进步速度。其主要是综合反映出企业在一段时间之内,其技术进步的速度。年技术进步的速度等于在一段时间以内,通过技术的进步所引起的产值增长速度,然后除以在该时间段内社会总产品增长的速度。如今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城市经济也要相应发生变化,满足时代的需求。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知识经济时代将在三十年左右时间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实现,到那时全世界大部分的人将从事服务行业有关工作。
2 发展趋势分析
2.1 城乡经济一体化 现代城市经济和传统的城市经济有所不同,从之前的城乡分离发展,到如今城乡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旧时的传统的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两者之间相对封闭,各自进行发展,而且两者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地位。而目前城乡经济一体化,更多的是强调通过互相合作、优势互补等,进而使之能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以此获得双赢的局面。城市经济在发展当中更多的追求通过生态化的发展,进而得到经济的快速进步。农村经济相对其而言,更加侧重于进行产业化的发展。要努力找到这两者之间的最佳契合点,进而互相推进。产业化的结果,使得农村不再只是依靠农业发展经济,而是以农业为基础进行对外拓展,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生态化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转型,不再只追求产值和经济效益,而是致力于三大效益的统一,即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把握好这一发展趋势,能够有效的推动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思想进行解放,转变传统落后的观念,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从而全面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针对城市经济的领导者而言,眼光必须长远,进行规划之时应该将城市和农村相结合进行考虑,以顺应时展潮流,推动经济发展。
2.2 城市经济国际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市场之上商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一个国家和一定的区域,国内市场已经渐渐饱和。城市想要寻求发展就只能不断的拓展市场,从区域走向国际,利用广阔的国际市场谋发展。这也是我国城市经济要得到进一步发展所必须要走的道路。此外,城市经济的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种类繁多,有的数量庞大,仅是依靠一个城市已经无法满足其发展需求。同时一个城市在各种资源之上的条件不仅存在差异性,而且在质量、数量、成本等之上城市与城市之间差异性更是明显。为了寻求利益最大化,进一步的降低发展成本,进行国际交换和合作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而且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各种技术的进步,跨国际公司等的发展,为其合作提供了便利和可能性。通过国际化的合作和交流,选择的范围更大,寻求发展的机会也更多。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通过取长补短还能够和谐国际关系,寻求共同进步。面对如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世界经济已经被渐渐连成一个整体,对外的经济交流不仅是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一个大的潮流要求。把握好这一趋势,将有利于发展城市经济的相关部门和人员立足于该趋势进行发展规划,促进观念得到进一步的解放,转变传统的落后的小农观念,不断的吸收国际之上成功的发展经验。立足于自身实际,不断的在国际市场中寻求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的全面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发展现代城市经济当中渐渐凸显出三大特征,科技、知识、人才等不断的推动城市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同时产业结构也在进行快速的变换,发展类型从传统的粗放型渐渐朝着集约型转变,进一步加大了在资金和知识之上的投入,有效的提高了产品的整体质量。这就要求立足于这三大特征,并且抓住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国家化的大趋势,从而促进城市经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淑霞.金融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
[2]谭啸.中国城市群发展的区域比较分析[D].辽宁大学,2012.
[3]邵士官.小城市发展的阻滞因素及消解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旅游业;城市经济;和谐发展
一、引言
泰安是中国山东省中部一座著名的文化旅游城市,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对外开放旅游城市。市内的泰山1984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1991年被列入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1998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2006年又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泰山以其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每年吸引着上千万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旅游业是泰安支柱产业,在城市经济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产业,集食、住、行、游、购、娱等为一体,通过产业关联带动、吸纳就业等功能,推动城市经济和谐发展。现在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对城市经济和谐发展的助推效应愈加明显。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旅游统计体系、统计方法和统计资料的不完善等原因,造成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和谐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全面、科学、客观的统计分析。
本文基于旅游经济学、统计学等理论,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城市旅游经济和谐发展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泰安为例,主要就优化产业结构和缓解就业压力两个主要方面对泰安市旅游业进行了比较全面、科学的统计分析,探讨了旅游业对泰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科学界定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二、旅游业对泰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优化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增长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对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按照旅游经济理论,发展旅游业能够增加国民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并能促进环境产业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等。
1、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关联产业发展
由于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极强,其经营影响范围涉及国民经济的许多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给相关产业提供广阔的需求市场,直接或间接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国民经济构成比例的调整和优化。据统计:旅游业直接影响的行业有12个,间接影响的行业有47个,引致影响的行业有20个。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又依赖于这些行业,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行业发展的基础上。为保障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必须向一些行业部门增加投入,必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和配套设施的完善。因此,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据2009年山东旅游统计便览:在旅游消费构成中入境旅游者长途交通的花费占总花费的17.35%,购物消费占总花费的19.45%,住宿费用占总花费的21.25%,餐饮费用占总花费的18.33%,即旅游活动中的基本消费占总消费的76.38%,而用于游览、娱乐、邮电通讯及其他消费项目的费用分别占总消费量的10.73%、5.27%、0.82%和11.35%。从以上统计分析可见旅游业在推动城市旅游发展的同时,支撑关联产业发展,进一步带动了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对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增加经济总量,提高财政收入
近十二年以来泰安旅游总收入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见图1)。据统计:旅游收入增加的同时,加大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尤其是旅游税收收入。
一个城市的旅游总收入指的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食、住、行、游、购、娱等所花费的总和,是旅游者直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收入。而旅游消费所带来的总的财政收入应是旅游直接影响行业、旅游间接影响行业和旅游引致影响行业因旅游而带来的财政收入之和。由此可见,旅游总收入对泰安GDP的影响反映的是旅游业对泰安GDP的直接贡献(见表1),也是旅游业对财政收入方面的显性贡献,除此之外,旅游业还可以通过由旅游业直接收入而产生的间接收入和诱导收入影响泰安GDP,影响财政收入。
通过以上统计分析可以得知:2007年旅游业总收入对泰安经济的直接贡献率就达到了9.07%。这充分说明了旅游业对增加泰安经济总量的重要,旅游业已成为泰安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缓解就业压力,加快城市化进程
旅游业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为劳动者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根据旅游业的内容以及旅游业的特点,旅游业为社会就业方面所做的贡献应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旅游业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这些就业岗位包括 “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服务的直接从业人员;二是旅游间接或引致行业提供的就业岗位。
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表明:旅游业直接就业者每增加1人,社会岗位就会增加3个-5个。2007年泰安市接待海内外游客约1000万人次,旅游接待人数与直接就业比(国内为25∶1-40∶1),假定全部按40∶1计算,则2007泰安旅游业可提供的直接就业机会为25万个,间接就业按1∶3计算为75万个,可见旅游业具有巨大的就业促进效应。随着泰安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产业,如旅游运输业、旅行社、旅游餐饮、娱乐等旅游配套行业迅速增加,大量吸纳社会劳动力,为社会劳动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化解了就业矛盾,起到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
三、结论
从以上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旅游业对泰安城市经济发展贡献显著:2007年泰安旅游总收入达到109.4亿元,对泰安市GDP的直接贡献率达9.07%;旅游业极大地带动了泰安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劳动力,缓解了就业压力。现在,旅游业已经成为泰安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并将为泰安城市经济和谐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瑜.旅游业对福建经济发展贡献度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
2、李江帆等.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分析――以广东为例[J].旅游学刊,2001(3).
3、刘海鸿.旅游业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山西经济,2003(10).
4、郭舒等.关于旅游业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探讨[J].渤海大学学报,2005(1).
新型城市经济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
(一)基本内涵
新型城市经济,是与传统城市经济相对应的,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内容和新载体,其主要内涵是随着新型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加速发展,在中心城市功能提升、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形成的城市新兴经济形态,既包含产业内容的创新,也包含经营模式和发展载体的创新,其主体部分是二三产业、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成果。
从目前情况看,主要包括创意经济、楼宇(总部)经济、网络经济、空港经济、休闲经济等经济形态。一是创意经济。创意经济是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与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其核心因素是创意等智力及由此而形成的知识产权,主要包括设计、研发、软件、咨询、会展策划、印刷包装、文化艺术、时尚消费等。二是楼宇(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是以商务、商贸、商用楼宇为载体,通过开发、出租楼宇,发展现代服务企业、都市型工业和企业总部的经济形态。国内实践首先出现在深圳和上海,随后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逐步发展,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载体。楼宇经济是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集点,具有很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三是网络经济。网络经济是指以信息网络为基础或平台的、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应用为特征的、信息与知识起重大作用的经济形态,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狭义上讲,网络经济包括信息产业及电子商务。四是空港经济。空港经济也称临空经济,空港经济是指依托机场优势以及机场对周边地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影响,促使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在机场周边集聚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五是休闲经济。休闲经济是人们的休闲观念发生根本变化后带来的传统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和文化、体育、影视传播等行业的提升发展和新行业领域的涌现。据国际休闲研究权威人士预测,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将紧随其后。
(二)主要特征
新型城市经济,与传统城市经济在发展基础、生产要素、产出效率、活动空间、区域带动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概括起来,新型城市经济主要有以下五大特征:
新型城市经济是以工业化、城市化较高阶段为发展基础的经济形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的综合实力明显提高,消费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为新型城市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空间资源越来越稀缺,制造业等传统产业成本越来越高,环境承栽压力越来越大,发展新型城市经济成为保持城市经济持续增长与繁荣的必然选择。
新型城市经济是以智力、创新为核心要素的经济形态。这是新型城市经济与传统城市经济的根本区别。传统城市经济更多的是依靠土地等资源要素来支撑发展,而新型城市经济是以知识创新、产业创新、经营模式创新和载体创新来支持发展的。
新型城市经济是以产出高增值性为标志的经济形态。新型城市经济的高增值性主要取决于生产过程中的低消耗和高产出、高附加值性。在新型城市经济的生产过程中,大量运用的是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往往能在短期内创造出超过其本身价值许多的价值,直接或间接地减少了生产中的物质和能源消耗。
新型城市经济是以全球化为舞台的经济形态。新型城市经济本质特征不是技术创新的特征,而应是资源的配置和组合的特征。国际产业转移和企业总部迁移,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网络的形成,为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加快新型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而新型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推动要素和信息流动的国际化,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加快城市与国际接轨。
新型城市经济是以产业交叉渗透、区域辐射带动为发展途径的经济形态。新型城市经济是在大量相关产业交叉和渗透基础上形成的。新型城市经济的发展不仅会促进相关产业的提升发展,还能带动整个周边区域的发展。
杭州市发展新型城市经济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杭州市按照“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的战略目标,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大力实施服务业优先战略,积极培育新型城市经济,包括大力发展创意经济、楼宇经济、网络经济、空港经济和休闲经济,在新型城市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一)杭州市发展新型城市经济的基本现状与特点
发展氛围已经形成。杭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亲自主抓,形成了市、区(县)、乡镇、街道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创意产业发展、空港经济发展等领导小组,出台了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发展总部经济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规划和政策文件。今年,又先后召开了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大会、推进楼宇和文化创意产业招商工作会议、培育发展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动员大会、楼宇经济空间布局规划专题会议等一系列会议,市委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并作讲话,对相关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在人才方面,出台了《大学生和留学回国人员创业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大学生创业园建设,落实人才各类政策;在资本方面,努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市区两级政府投入5,4亿元设立创投引导资金,设立钱江产业投资基金,探索企业债券等金融创新产品。各区(县)也根据自身实际也出台相应的规划和政策措施,切实抓好工作落实。政府全力推进,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加快发展新型城市经济的良好氛围。
发展速度和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杭州市新型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其它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和比重持续上升。创意经济方面,2007年,杭州市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490亿元,占GDP比重为11.95%,占服务业比重为26%,居杭州市服务业各行业之首。楼宇经济方面,全市共有商务楼字163座,2007年创造税收31.3亿元,其中税收在3000万元以上的有36座。楼宇成为招商引资的主要阵地。2008年上半年,楼宇招商共引进971个项目,协议资金192.58亿元,到位资金125.45亿元。网络经济方面,2007年,杭州市实现电子商务服务收入23.69亿元,同比增长21%,2008年
1~7月,同比增长43.58%,并获得了“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称号;浙江行业电子商务网站数量接近全国的1/4,位居全国第一,而杭州又集聚了全省70%以上的电子商务网站。2007年,杭州国际服务外包和软件业营业收入达到280亿元,软件出口与离岸服务外包收入总额4亿美元,杭州市被列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空港经济方面,2007年萧山机场客、货吞吐量均排名全国第8位,规模在华东仅次于上海两大机场;目前空港经济发展各项规划正在抓紧编制完善,机场二期征迁工作正式启动。休闲经济方面,2006年杭州市成功举办了世界体博会,会展商务业、休闲度假业及相关产业明显提升。通过发展商业特色街区、推进工农业旅游、丰富夜游及文娱活动等多种方式,初步形成了国内游和入境游“两轮驱动”,观光、会展、休闲“三位一体”发展的产业格局。
特色发展和集聚发展势头良好。在区域分布上,各城区之间新型城市经济特色发展态势初现端倪。就杭州市8个城区看,西湖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优势明显,2007年西湖区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66.26亿元,占GDP的23.7%,占杭州市服务业增加值的13.5%,居8城区之首,同时也是唯一一个在杭州市规划建设的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占有3席的城区。拱墅区以运河文化为依托,以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为特色,积极推进创意经济发展,初步形成了特色发展新路子。下城区楼宇经济相对发达,目前下城区税收过亿元的楼宇有6幢,占杭州市的50%,在1000万元以上的楼宇有23幢,占杭州市的60%。以武林广场为中心的2.5平方公里核心区域内,每平方公里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产出分别达到了4.17亿元和2.46亿元。下城区聚集了世界500强设立的企业11家,全国500强和民营500强14家,注册资金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3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驻杭州办事处220余个。上城区针对80%以上楼宇建造于90年代中后期的实际情况,突出“楼宇调整招商”为重点,大力推进楼宇经济发展。近年来,累计引进楼宇企业入驻3000多家,占每年引进企业总数的80%。江干区围绕钱江新城的建设,积极推进楼宇经济发展。滨江区积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目前,集聚了阿里巴巴、网盛生意宝等24家知名电子商务企业,2008年1~10月电子商务实现服务收入26.8亿元。实现利税16.1亿元。
品牌效应逐步显现。近年来,杭州市在新型城市经济发展中,已经培育形成了若干个国家级的品牌基地,先后获得国家有关部门授予的“国家动漫产业基地”、“中国茶都”、“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和“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等称号。培育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的品牌基地。西湖区的黄龙写字楼群的顶级商务气氛渐已形成,黄龙商务圈已是杭州顶级商务圈的代名词;拱墅区的LOFT49创意产业园,一度成为杭州创意产业发展的代名词;良渚文化村、杭派女装一条街等已经为广大百姓所接受。此外,还培育了一批知名品牌企业,如阿里巴巴、佑康电子商务、三替集团等,引进了美国甲骨文、法国道达尔、IBM、菲利浦等世界500强机构以及金地、万科、雅戈尔等知名企业。
(二)存在问题与困难
缺乏统筹规划和协调推进的有效机制。目前,杭州在发展新型城市经济方面,按创意经济、楼宇经济、网络经济分块出台政策、召开会议加以推进。这就会导致两大问题,一是全市的新型城市经济发展缺乏整体的规划布局,缺乏统一的协调的机构,产业指导管理、统计分析、目标考核等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各区县也缺乏明确的产业发展定位;二是由于各经济业态之间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和统计口径,再加上工作考核等其它因素,往往会形成市里抓创意经济,就纳入创意经济范围,市里抓楼宇经济,就纳入楼宇经济的情况,各区县的特色优势无法充分发挥。在调研中,多数县区都建议要加强统筹规划,发挥各县区的比较优势,推进差异发展、错位发展,避免各县区之间的恶性竞争和同质化竞争;根据规划和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保障土地要素供给,推进新型城市经济加快发展。
省会城市和杭州都市经济圈的优势尚未真正发挥。从杭州自身的发展看,虽然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市区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但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并没有得到明显的优化,粗放型特征仍然比较明显,知识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作为省会城市,在引领全省制造业升级、技术创新和服务全省经济转型升级方面还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从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发展情况看,虽然在合作机制建设方面已经迈出了新的步伐,但杭州在联动周边县市推进都市经济圈建设中的牵头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阻碍要素流动、经济合作、人文交往的“同圈篱笆”现象依然明显,产业的梯次和分工不明显。
新型城市经济中高端领域发展相对滞后。当今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和散发迷人魅力的关键在信息软件、动漫游戏、影视出版等行业的发展。但在杭州创意经济发展中,文化用品、设备产销,以及教、卫、体等传统行业比重大,占增加值的65%;核心行业如设计服务、信息服务、影视传媒等行业发展不快,只占35%。在楼宇经济发展中,全市共有商务楼宇163座,其中2007年税收在3000万以上的有38栋,占23%,亿元楼12栋,占7%。商务楼宇总体上规划滞后、楼宇规模偏小、功能定位不清、配套设施不完善。以上城区为例,47座商务楼宇中,80%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楼层不高、外观陈旧。另外,楼宇的周边环境、物业管理、交通及停车问题的不配套,难以让知名公司成为落脚点。网络经济虽然发展较快,但总体上看,软件产业处于世界软件产业链条的中下游,偏向软件应用。虽然杭州人均R&D投入达到了近25万元,比国家平均水平稍高,但是比起苏州、深圳等地还是有很大差距;投入主要还是靠的政府与自由资金,风投市场还不够发达。民营企业、软件企业和农业企事业单位的科技活动更加匮乏,无论是科技活动活跃程度还是活动能力都存在明显不足。
高端人才、专业人才匮乏。推进新型城市经济发展,人才比项目更重要,引智比引资更重要。虽然杭州的高校较浙江其他城市来说已比较集中,但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城市相比仍显不足,难以满足新型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在学术背景、语言、服务交付能力等硬技能和实践能力、项目管理与国际经验等软技能上成熟优秀的关键人才不足。比如,据对浙大网新、网迅、东忠等服务外包骨干企业的调查,目前公司非
常缺乏从业在3年以上的软件工程师。此外,商务成本与生活成本偏高影响企业人才引进。虽然杭州有着得天独厚的投资环境,但是据企业反映,杭州与其他城市相比,在税收、房租和生活等方面成本偏高,限制了人才的引进。如信雅达公司反映,由于大连在员工养老保险及个调税方面的优惠政策,企业可以实际减轻负担,因此在大连成立了子公司,服务外包业务基本放在大连完成。
推进新型城市经济加快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总体目标,以统筹规划为先导,以创新开放和可持续发展为方向,以项目集聚区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把杭州打造成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全国民营经济总部中心、国际旅游休闲中心和长三角南翼空港经济中心,率先形成高层次的既与世界接轨又有杭州特色的新型城市产业体系,率先迈入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新型城市经济为主导的后工业化时代。
(二)指导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特色发展。杭州新型城市经济发展必须与城市和都市经济圈的总体布局规划相衔接,与产业发展导向和经济转型升级要求相一致。要在研究确定各区县发展重点的基础上,对全市新型城市经济发展作出整体规划,并配套出台相关土地、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意见,推动全市新型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特色发展。
坚持创新为本,开放带动。新型城市经济发展本身就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要积极推进创业创新体制建设,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资源要素配置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努力构建国际化的市场体系、产业体系和社会人文环境。提升新型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坚持龙头带动,重点突破。新型城市经济发展要突出重点,以重点园区、重点楼群、重点企业为龙头,带动新型城市经济的区域化发展和相关企业竞争力提升。要培植一批新型城市经济的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服务品牌,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
坚持集聚集约,可持续发展。新型城市经济本质特征是资源节约和产出高效。要突出集约、精致和高附加值发展,切实提高土地、能源等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新型产业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新型城市经济基础和动力在于市场和企业。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充分发挥政府规划和资源的主导作用,积极培育、充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实行政府、企业、市场“三力合一”,不断优化发展环境。
(三)重点领域和布局框架
大力发展创意经济。要围绕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目标,坚持量质并重,加快发展,重点培育现代传媒业、动漫游戏业、设计服务业、艺术品业、教育培训业、文化会展业等行业。一是以广播电视业和新闻出版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传媒业,推进“四网融合、天地合一”,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数字杭州”特别是“无线数字杭州”和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基地。二是以动漫制作、网络游戏制作等数字娱乐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动漫游戏业,办好中国国际动漫节,打造“动漫之都”品牌。三是以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规划设计、园艺设计、城市色彩设计等为重点,大力发展设计服务业,打造“设计杭州”品牌。四是以书法、绘画、金石篆刻等为重点,依托西泠印社、中国美术学院等名社名院,大力发展艺术品业。五是以职业技能培训和艺术类培训为重点,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业。六是以丝绸女装、动漫游戏、工艺美术、金石书画等文化会展活动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会展业,打响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暨中国国际女装展览会、中国国际动漫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等会展品牌。在空间布局上,以西湖区、滨江区和拱墅区为重点区域,以西湖创意园、之江文化创意园、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创意良渚基地、西溪创意产业园、湘湖文化创意产业园、下沙大学科技园、滨江卡通城等“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基地,把杭州打造成以文化、创业、环境高度融合为特色的“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J心。
做优楼宇经济。要围绕打造总部经济中心目标,坚持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品质培育,突出楼群建设和特色楼宇、亿元楼宇建设三个重点,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税源经济、省会经济,提升发展商务圈,培育创意、研发、软件、外包、商务等特色楼宇。规划布局上,要以下城区、西湖区、江干区、滨江区为重点区域,以钱江新城CBD、庆春广场区块、新东站商贸区、滨江中心商务区、黄龙国际商务区、运河商务区、庆春路金融街、和平会展区、武林CBD、创新创业新天地、钱江世纪城等为基地,形成规模强大、特色明显、布局优化、政策完善的国际化楼宇经济发展格局,把杭州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现代商务办公区。
做强网络经济。围绕建设“中国电子商务之都”,以互联网信息服务、有线广播电视传输服务、无线广播电视传输服务和卫星传输服务等为重点,做大做强电子商务、搜索引擎、即时通讯、网络游戏等产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成长性企业,大力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在区域布局上,以滨江区、西湖区为重点区域,以东部软件园、数源软件园、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天堂软件园、北部软件园为基地。把杭州打造成中国“互联网经济强市”和“电子商务之都”。
加快培育空港经济。围绕建设长三角南翼空港经济中心,以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为依托,以空港物流业、临空服务业和与空港有密切联系的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加快空港经济区建设。在区域布局上,以空港物流园区和保税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园区和出口加工区、临空商务区、旅游休闲区为基地,打造带动杭州经济结构调整和方式转变的新引擎。
做精休闲经济。围绕打造国际旅游休闲中心,坚持国内游、入境游“两轮驱动”和观光游、会展游、休闲游“三位一体”,以美食、茶楼、疗休养、保健、婴童、运动休闲等“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培育为重点,发展最具杭州特色的生活品质行业和旅游休闲行业,建设国际旅游综合体,办好西博会、休博会,打造“东方休闲之都”。
(四)对策建议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新型城市经济的领导和推进机制。要把新型城市经济作为杭州市加快转型升级,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主攻方向来抓。建立新型城市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市直相关部门和各区县主要领导参加。并研究确立联席会议的运作规程和工作制度,做
到每年有年度总体目标和分解工作任务,重大事项由联席会议讨论决定。要在继续深化调研的基础上,作出整体规划和统一部署,明确各区县发展的战略重点,明确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各区县的特色优势,明确发展的重点方向和领域,完善考核制度和指标体系,加强考核检查,共同推进新型城市经济发展。加快建立新型城市经济新的统计调查制度和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年度各区县新型城市经济结构体系、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的评价通报制度,努力从多角度多方面反映真实的发展情况,避免出现大的决策失误。
加强载体建设,构筑高能级高层次的新型城市经济发展平台。要立足杭州城市定位,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立足各区县的特色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差异性和特色化,明确一批体现特色的发展重点和区域。加快建设一批新型城市经济发展的园区和基地,建设一批重大项目,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和杭州都市经济圈建设,加速要素集聚、功能提升、产业拓展和品牌培育,尽快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企业,坚持内生与引进相结合,并结合城市品牌的塑造和推广,大力培育和引进品牌龙头企业,带动集聚区和中小企业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增长点和新亮点。积极搭建交流展示平台,继续办好西博会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博览会、丝绸女装会展博览会等展会,努力把杭州培育成为国内外新型城市经济发展研讨、创意推销、商机发掘和加强合作的首选城市之一。
完善政策体系,加大对新型城市经济的扶持力度。积极向国家和省里争取有关政策,完善空港经济区及其它相关产业园区的规划,争取列入省级开发区序列,争取设立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在原有创意产业和软件产业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系统的梳理,研究制定新的扶持政策。加大宣传执行力度,用活用好税收地方留成部分这篇文章。对于新型城市经济在土地等资源要素保障方面给予倾斜,在财政贴息、科研立项等方面优先扶持,在政府服务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研究设立新型城市经济发展基金,积极争取省财政支持,加强市、区(县)财政投入,积极吸纳社会民间资金参与,对市级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提供资金扶持。鼓励各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切实解决相关项目和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积极创新招商模式,加大招商力度,以更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新型城市经济项目和知名企业落户杭城。设立创业引导基金,鼓励大学生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培育新型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完善新型城市经济考核体系,将其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科学发展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各项工作任务和责任落到实处。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各国各地区面临着“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形势,竞争空前激烈。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各国各地区而言,利弊并存。纵观全球,以地缘与人文背景为基础的“联合称霸”、“联合抗强”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欧盟与东南亚联盟的成立与扩张、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非洲联盟成立的首脑会议的召开以及目前世界其它100多个区域化经济集团的组建,正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在国内,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正在寻求新一轮的合作,以上海为首的长江三角洲也在加快协调整合,特别是上海市打“长江牌”,把协助周边地区发展经济当作自己的任务,在安排投资、贷款和项目时一视同仁。毫无疑问,这些做法大大增强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国际国内竞争力。在国内外竞争对手咄咄逼人的情况下,北京市不能不考虑同天津及周边县市加强联合,聚散为整,增强对外抗衡力。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把北京、天津及周边地区称为“首都经济圈”或“北京经济圈”或“京津唐经济圈”。但笔者认为,“京津经济圈”这一叫法较为妥当。正如前文所分析那样,首都经济圈就象首都经济一样,也不是一个理想概念。因为,如果有首都经济圈的话,那么,整个中国都应该在这个经济圈之内,而不象现在所说的那样,仅包括京津及其周边地区。因此,相比较而言,北京经济圈可能是一个更好的概念。
但是,北京经济圈的概念也不全面。因为它没有突出本圈层的另一特大城市——天津市应有地位。天津市也是一个人口1000万以上、行政级别与北京相同的四大直辖市之一,它对北京地区、华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不能被忽视,在国外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因此,在给这个圈层命名时,应该考虑天津的地位。至于圈内的唐山、秦皇岛等城市,无论是行政级别上,还是经济、社会影响力方面,均与北京市、天津市不在同一个层次上,在这个圈层的命名上可以不加考虑。所以,我们认为,京津经济圈是一个最好概念。
(二)关于“首都经济”与“北京经济”的问题
近年来,“首都经济”一词,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之中,但笔者认为“首都经济”的提法值得商榷。理由有以下几点:一是首都是属于政治范畴。首都是全国的首都,是中央机关所在地,其影响力是全国性的。与之相对应,首都经济也应该是影响全国的。事实上,从经济辐射功能的角度上,在我国首都目前的这种影响很小;二是从国外来看,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出现“首都经济”的提法,倒是有人专门研究过大伦敦地区经济或大巴黎地区经济;三是谁也不能保证一国首都或永恒不变的,世界上不少国家的首都并非定位于大城市,有些原来在大城市后迁移到小城市或新区。而北京市作为中国的一个城市,永远不会发生改变,“北京经济”是一个永久性的概念。因此,我们认为,与“首都经济”的提法相比,“北京经济”的提法更适合。
我们知道,城市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有机综合体,其要素可分为两大类:基本要素和非基本要素。一切非地方性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科研机构、基本建设部门、国防军事单位等都是城市的基本要素,基本要素的存在和发展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起直接的决定作用。而非基本要素的产品或服务则是为了满足本市居民(而非外埠)需要的。据此研究范式,我们也可以把“北京经济”分为“基本经济”与“非基本经济”两类。前者是指为北京以外的地区(即外埠)服务的经济,后者是为本市(即本埠)服务的经济。从“首都经济”与“北京经济”二者的关系来看,后者应包含前者,“首都经济”应是“北京经济”的一部分。其关系如下:
首都经济的一个比较流行定义是:首都经济是立足首都、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经济;是充分体现北京的城市性质和功能,充分发首都优势,充分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经济;是向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密集、高度开放、资源节约、环境洁净方向发展的经济;是既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又体现较好效的经济。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对“首都经济”这一概念的涵义的最好界定。其实,从逻辑学的角度上讲,这一定义是过于宽泛,不太符合给概念下定义的要求。如果把上面定义中的“北京”和“首都”都换成国内其它某一城市(如上海、天津等),那么就变成“某一城市经济”(如上海经济或天津经济)的概念,这似乎没有不妥。因此,与之相比,我们认为,首都经济是“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的定义,是一个更恰当的定义。
(三)关于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大都市”的问题
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集中和作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本质特征的。在划分城市等级时,通常是以非农业人口数量作为依据。在我国正式的城市分等中还没有都市这一概念。都市一词来源于日语,但在日语中,都市与城市有同等的意义。因此,大都市即为大城市。从人口规模角度来界定大城市,不能揭示一些城市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特殊作用。为此,一些学者提出了世界城市(worldcity)与全球城市(globalcity)、国际城市(internationalcity)、国际大都市(internationalmetropolis)等。
英国城市与区域规划学家霍尔(PeterHall)认为世界城市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世界城市通常是政治中心。它不仅是国家和各类政府的所在地,有时也是国际机构的所在地。世界城市通常也是各类专业性组织、工业企业总部的所在地;(2)世界城市是商业中心。它们通常拥有大型国际海港、大型国际航空港,并是一国最主要的金融和财政中心;(3)世界城市是集合各种专门人才的中心。世界城市集中广大型医院、大学、科研机构、国家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各项科教文卫设施,它也是新闻出版传播业的中心;(4)世界城市是巨大的人口中心。世界城市或城市集聚区都拥有数百万乃至上千万人口;(5)世界城市是文化娱乐中心。美国学者约翰·弗里德曼(J.Friedmann)和戈兹·沃尔夫(G.Wolff)等认为,世界城市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世界城市是全球经济的控制中心,世界城市的判别标准为:第一,城市与世界经济体系联结的形式与程度,即作为跨国公司总部区位的作用,国际剩余资本投资“安全港”的地位、面向世界市场的商品生产者的重要性、作为意识形态中心的作用,等等。第二,由资本控制所确立的城市的空间支配能力,如金融及市场控制的范围是全球性的,还是国际区域性的,或是国家性的。全球城市与世界城市的涵义相似。与世界城市相比,国际大都市和国际城市的内涵并不十分严密,通常是指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城市,而且国际性有时具有世界性、全球性,有时则只具有国际区域性意义。国际大都市与国际城市相比,在于大都市的人口较多,如日内瓦只有30多万人,只能称作国际城市,而不能称作国际大都市。一个城市的国际性并不和其人口数量成正比。因此,国际城市或国际大都市是一个外延较广的术语。根据国际城市的特点,可把国际城市划分为不同类型:国际政治中心城市,如维也纳、日内瓦等;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如香港、新加坡等;国际旅游城市,如檀香山、蒙特卡罗等;综合性国际城市,如伦敦、巴黎、纽约、东京等。
国内一些学者把世界城市发展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全球性城市(GlobalCity或WorldCity):是指在世界城市格局中处于最高层次、能发挥全球性经济、政治和文化影响的国际一流城市。目前公认的全球性城市有纽约、东京和伦敦,集中了远远超出常规比例的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机构(如国际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总部等),发挥着全球性的战略作用与影响。二是即区域性国际城市(RegionalCity):是指经济实力雄厚,功能相对齐全,能够在世界上几个主要地区和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城市。处于这一层次的城市往往被看成是地区性国际城市中心或次全球性城市。它们既是国际资本和商品集散中心,国际经济、政治、文化、信息中心,同时也是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结合点。如巴黎、柏林、罗马、悉尼、大阪、洛杉矶、香港等大约20个城市。三是国家或地区中心城市(CentralCity):这是一些迅速发展起来的国家和地区的首要城市,经济规模和人口增长都很迅速,一般兼为各国主要海港或航空港口,多数为各自国家的首都或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学术中心,联系外部世界的窗口,也是带动国内各类城市融入世界城市格局的前卫力量。在亚洲、拉丁美洲这样的巨型城市正在兴起,中国的北京和上海就属此列。这三个层次构成了世界城市格局最主要的层次,进入第一与第二层次的城市通常被人们称为国际城市(InternationalCity),处于世界城市发展的领先水平。有些学者把处于第一和第二层次的国际城市统称为国际大都市,但是考虑到它们在国际社会发展作用层次上的差别和影响力的不同,区分这两个层次是有意义的。
分清上述概念后,结合北京市目前的市情,我认为,笼统地说把北京建成“国际大都市”,不太确切。北京市的近期目标应该是建成一个区域性综合型国际大都市,中远期目标是建成一个全球性综合型国际大都市。当然,前面均还可以加上“现代化的”几个字。
(四)北京也是“知识型经济中心”
我们一直强调北京的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而不强调北京的经济中心地位。但是,作为一个13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不可能没有很强的经济功能——这种功能对北京以外地区表现也非常明显。其实经济中心性并不一定表现在工业或制造业上。北京的巨大消费能力、发达的第三产业、国际著名的旅游胜地以及全国的交通枢纽的地位和“买世界,卖全国”贸易中心地位等,就足以表明北京是一个很有影响的经济中心。更何况北京还有着较为庞大的制造业体系呢?据北京市经贸委的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02年11月,世界500强企业累计有159家在京投资。目前全市共有外商投资性公司119家,占全国总数的55%。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9家,各类研发机构50多家。另椐最新一期《财富》杂志公布了2004年全球500强企业名单中,中国(未包括台湾地区)仅有15家,即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天然气、中国人寿、中国移动通信、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电信、中国化工进出口、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粮集团、国家电网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和记黄埔有限公司以及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等,其中前12家的总部均在北京。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北京也是中国大型跨国企业的控制与决策中心。北京经济中心的地位,是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我们不仅不能削弱这一中心地位,反而应该强化它。考虑到北京作为首都和北京市目前的发展特点,在强化经济中心地位时,特别要强化北京市的“知识型经济中心”地位。为此,应该做好北京市经济结构的调整,禁止新建、限建或转移现有的高能耗、高污染、用水量大的产业或项目,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把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高精尖的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开忠等著:持续首都:北京新世纪发展战略(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
2.王文元:东京大都市(M),北京大学图书馆。
3.蔡来兴:国际经济中心的崛起(M),北京大学图书
关键词:城市规划;产业经济;城市规划与产业经济发展
一、产业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是紧密相关的
实际上,从规划的本质角度来说,就是对城市土地的合理布局、开发和利用。而一个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目标的实现,落在地域上也表现为各类经济产业对土地的使用。具体的两者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城际联系的影响
由于城市不是孤立的个体,它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是有形的如城市的对外交通,无形的如邮电通讯以及电子信息等,而产业的生产过程涉及原材料的采集、生产设备的引进、产品的市场销售等都需要与外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每一次产业经济的发展,都对城市的对外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要对对外联系特别是大型的交通枢纽的基础设施进行统筹安排,而合理的安排必然会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对城市内部联系的影响
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所谓“动一发而牵全身”。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者,城市规划中就要为这些劳动力提供相应的生活设施、交通设施与社会福利保障设施及其子女的文化教育设施,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脑力劳动者,这样一来对城市的科技文化设施如高校、科研院所等的设施要求就会更高。重工业则需要提供充足的能源设施与便捷的交通设施相辅助。所以规划中一定要考虑到产业及其相关设施的需求。
(三)对城市功能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撑,在低级产业如原材料生产的地区,甚至影响到所在城市的生死存亡,当然在具有全面与发达的综合性城市,不会由于一种产业的兴亡而决定城市的兴衰。但是合理的产业结构、健康的产业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将导致城市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功能的失衡与矛盾的恶化,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绊脚石。
因此,产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规划是息息相关的,有了城市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平衡,产业发展才有了支撑基础,而产业的优化发展又为城市的壮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对城市规划的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产业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对城市土地规划的影响
土地是城市的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它由于规模大小、地理位置、地质水文、地形地貌等不同呈现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二)对城市环境规划的影响
这里指的环境一方面指的是环境污染的层面,另一方面指的是地理环境如靠山、沿河、滨海、或临近铁路、港口及城市主要干道等层面,一般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需要建立在环境优美离城市中心较近的位置;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通常情况下资源消耗大、污染较严重,所以必须依据情况规划在城市下风向的郊区。
(三)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影响
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环卫设施等等,也包括交通、通讯等设施,产业生产的发展无时无刻离不开这些基础设施的支持,并且对这些基础设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对电力电信,除了单位产量耗电量,对电压、电流也根据生产的工艺要求有不同的需求;又如给水排水,各个产业的需水质量、水压、净化程度都各不相同,还有就是用水性质,农业用水、生产用水还是消防用水都有不同的要求。
(四)对城市服务设施规划的影响
产业生产需求对产品原料及成品进行及时地流通,也需要对资金的流通。这就形成了对城市商业、金融、仓储等其他服务设施有了需求,这些服务设施主要来自第三产业,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的今天,这种需求度将越来越高。这也对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但要使产业在量上得到发展,更要在质上有新的飞跃,是产业更具有生命力。
三、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规划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存在的几个问题
1.从城市规划的编制依据来看。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如GDP目标及其相应的经济指标。相应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如何,现有的产业结构将做哪些必要的调整,产业布局情况如何,都是规划部门要考虑的因素。所以产业经济要想实现城市空间地域的合理落实和布置就必须遵循规划的思想。
2.从规划编制的时限来看。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具体化,除了对城市进行长远设想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规划年限。但实际工作中,常出现规划期限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期限不一致的现象。所以要真正发挥规划对产业经济的指导作用,就要加强规划时限确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3.从规划的方法来看。传统的规划方法是先根据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与自然增长预测城市的总人口,然后根据城市规划用地标准计算城市用地规模,并按照城市用地的现状与合理的用地比例进行功能布局与用地划分。而事实上这样是不够的,如果过多考虑人的因素,忽视产业经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就会适得其反。因此规划期限内应对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规模及各产业结构进行预测来换算成用地规模、基础设施规模,并落实到城市空间中去,这样的规划更具说服力。
4.从城市规划实施的情况来看。传统的规划模式强调功能分区,这就忽略了城市固有的文化内涵。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史脉和文脉,不是靠规划来改造或设计就能形成的,所以不应该过分强调主观的意识,应结合每个城市的独特经济活动内涵,进行规划布置以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
(二)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影响的基本因素
基于上面提到的城市规划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应及时修缮,用新方法、新思路使其对产业经济的影响向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1.规划新的空间模型,对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中,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增大,如“加速城市地区的新城和卫星城建设、推动工业企业向外迁移、城市中心地区功能的转变和重建”,随着这些规划的实施,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面貌有了创新性的改变,城市规划已经在产业经济结构的空间深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借助新的城市规划手段,增强城市的资本竞争能力。实践证明,基础设施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将会促进个体和群体部门的投资欲望,刺激城市企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有助于城市产业发展的高级化。现阶段高水准的城市基础设施可以增强城市优势和吸引力,尤其是能够增强引入国际资本的竞争力,所以基础设施规划的好也会促进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产业竞争力强了就会扩大优势不断创新进步使其自身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3.加速城镇化脚步,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机遇。城市地域分布格局的转变,将意味着经济的结构更加合理,有利于发展城市及城际的经济联系,促进城市工业分散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化,扩大产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第三产业的需求,更好地推进城市经济的增长。
四、如何利用两者的紧密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社会发展的基础,城市社会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城市经济的发展即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它包含一、二、三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但不同的城市性质,三者的权重不同,但在城市经济中第二产业应该有相当的比重来作为支撑,那么,
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发挥产业优势,体现产业经济规律,使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重视城市第一产业的发展,创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环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证。现阶段,我国正在全面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又在不断的吞噬着农村的地域,一面是生命的基础,一面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有需要不断的扩展空间占用土地。事实表明:尤其是大城市农业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这样任凭城市扩张忽视农业发展的现象,在城市规划中应得到足够重视。
(二)进行第二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城市新空间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脚步,国有企业的干戈、改制工作的逐步推开,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刻的调整,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进入WTO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世界经济环境的新格局、新挑战,城市规划也要与时俱进,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与改革。
首先,要把握重点,针对第二产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不同的规划发展方案;其次,充分重视高新技术或资金密集无污染型产业即都市型工业在城市中的再定位问题,从而使城市的布局形态更趋合理,使城市发展更为有序、有效、有机统一。
(三)加速城市第三产业发展,重组产业规划布局
在加速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加快信息、金融、商贸、文化、教育、旅游、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事业的发展蕴藏着极大的潜力。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城市中心的经济结构,扩大第三产业服务范围。把城市中心地区建设成为全市甚至全市域的城市经济指导中心,对未来经济产业诱导和前瞻影响。第三产业用地,不是简单的商业用地、办公用地,只要符合总体规划要求,适合第三产业布局,均可纳入这类产业用地,从而克服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局限性,而对于小型的第三产业布局则可以在社区规划、居住区规划中,使服务的对象更具体化,使产业发展真正贴近居民的生活。
五、总结
综上所述,产业经济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城市产业经济对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中心地位的确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十七大的胜利召开,提出了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号召,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前瞻理论,这些必将为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的各自发展及其相互作用产生有利的影响。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尽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使我国的城市乃至国家建设朝着有序、稳妥地方向不断的推进。
【参考文献】
[1]胡建东.城市产业经济与城市规划关系初探[J].上海城市规划,1999,(6).
[关键词]河北省;经济发展潜力;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一、引言
显而易见,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河北省的经济水平也有所提升,但是存在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问题。河北省各市区有着不同的特色,比如唐山市的工业发展较好,承德、秦皇岛二市是旅游城市,而邯郸和保定二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因此它们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动力可能存在差异。研究河北省各市经济发展潜力可了解各市近期经济发展的潜力的差异,将经济发展的潜力激发释放为经济发展的实力。李刚[1]从经济、民生、消费、投资、人口资源六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两种方法研究江苏省经济发展潜力现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但是在研究过程中由于数据的缺失,剔除了人均受教育年限等指标;余昭朋[2]从消费能力、城市实力、政府作用、相关产业、商业现状、不可控因素六方面研究分析无锡市夜经济发展潜力,但是并没有根据发展中的问题给出合理的建议;董辉[3]重点关注了资源、劳动和环境保护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研究表明提升经济发展潜力的关键是提高技术效率,但其研究时间较早,不能准确代表河北省目前的发展状况。本文针对上述文献存在的问题,以河北省为例,用2020年的数据,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两种方法,探究河北省各市经济发展的潜力,并针对研究结果,为河北省的发展提出建议。
二、经济发展潜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理解经济发展潜力概念的基础上,整理分析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河北省各地级市的发展特点,从经济、社会、教育与科技、资源与环境四个方面全面考虑影响因子,建立指标体系。数据来源于2020年河北省各市统计公报、中国城市科技发展报告以及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
三、河北省各市区经济发展潜力的实证分析
(一)河北省各市区经济发展潜力的因子分析
1.研究思路利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从上文所述的四个方面确定的21个指标中适当提取若干公因子,通过加权得到综合因子得分,以综合因子得分来反映各城市经济发展潜力的大小。本文用来提取公因子的方法为主成分分析,进行因子旋转的方法为最大方差法。2.研究过程(1)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通过相关性检验,发现:X1与X3、X7,X6与X7、X8,X10与X16、X18,X11与X14的相关系数在0.8以上,相关性较强。这说明21个指标反映的信息部分重合,所以适用因子分析。(2)确定公因子数目提取的这若干个公因子对21个指标的解释能力随累积方差贡献率的增大而增大。由表2可知,这4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5.6%,大于一般情况下有效提取的临界值85%,解释能力较强,因此提取4个因子是合理的。(3)旋转成分矩阵为了解每个因子所代表的具体意义,进行因子旋转。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利用外资、进出口总值、平均受教育年限、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科技创新发展指数、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化率这些变量有较高的载荷在第一因子上,主要反映经济、教育、科技方面的信息,因此称第一因子为“经济与科教因子”;常住人口、老龄人口比重、旅游收入、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在第二因子的载荷较高,主要反映社会资源方面的信息,因此称第二因子为“资源因子”;土地面积、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指数、公路路网密度这些变量有较高的载荷在第三因子上,因此称第三因子命名为“环境因子”,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二者有较高的载荷在第四因子上,因此称第四因子为“产业结构因子”。(4)各市区经济发展潜力因子得分按照第一因子(F1)的方差贡献率44.5%,第二因子(F2)的方差贡献率17.1%,第三因子(F3)的方差贡献率12.7%,第四因子(F4)的方差贡献率11.4%,综合因子(F)得分由这四个因子加权求和得到,系数是贡献率占累积贡献率的比重。表3为2020年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经济科教、资源、环境和产业结构四个因子的综合得分和排名。3.结论经济实力、教育科技因素对于经济发展潜力的影响最大,在这些方面实力较强的城市,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潜力。总体来看,在2020年,唐山市的经济发展潜力最大,居于河北省市级城市的首位,唐山、石家庄和邯郸三市位列前三;承德、衡水、张家口三市的经济发展潜力较差,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经济与教育科技方面,石家庄市、唐山市发展最好,衡水市、邢台市发展较差;在资源方面,保定市、邯郸市发展最好,这两个城市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较多的人力资源、教育资源、旅游资源和医疗资源,而张家口和秦皇岛二市这些方面的资源较少;在环境方面,衡水市、廊坊市的环境较好,有较好的空气、水以及交通环境和较多的生活空间,张家口市、承德市应在多方面提升自身的生活环境质量;在产业结构方面,唐山市、邯郸市的因子得分最高,原因是这两个城市的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较小,这对于经济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石家庄市作为省会城市,综合排名第二,它的经济、科教,资源发展较好,在河北省都处于领先的位置,但是环境质量还有待提升;承德、秦皇岛二市是旅游城市,其中承德市各方面的发展都处于河北省落后的水平,秦皇岛市的经济科教发展较好,但资源、环境发展并不领先;唐山市是重工业城市,经济科教方面发展较好,但要使经济发展潜力得到提升,应注重资源、环境方面的发展。
(二)河北省各市区经济发展潜力的聚类分析
1.研究思路为探究河北省各城市间经济发展的潜力的异同之处,了解河北省各城市经济发展的潜力,根据本文上一部分因子分析的结果,通过系统聚类的方法,对11个市区进行聚类。类间距选择最短距离、用欧式距离计算样本间距。2.聚类结果通过聚类分析,将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潜力分为三类,见表4。3.结论第一类城市唐山市和石家庄市综合得分最高,是河北省经济发展潜力最大的两个城市。在经济科教因子上位列前两名,说明这两个城市的经济科教水平在河北省处于领先水平,但是在资源、环境两个因子上的排名并不靠前,这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对于资源、环境产生了负向的影响,唐山市是一个工业发展不错的城市,这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优势。第二类城市秦皇岛、廊坊、沧州、保定和邯郸五个城市的综合得分较高,经济发展潜力较强。其中,秦皇岛市、廊坊市在经济科教方面发展较好,在河北省各市中也处于较为靠前的位置,秦皇岛市的旅游业、廊坊市的地理位置对于两地的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邯郸市、保定市的资源丰富,土地面积大、人口数量多,也有较多的旅游资源。第三类城市邢台、衡水、承德和张家口四市的综合得分较低,经济发展潜力小。其中,衡水市在交通、空气和水的质量方面较好,但是这些对于经济发展潜力的直接影响较小,邢台、承德、张家口不存在特别明显的某些方面的优势,因此这些城市发展较差。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研究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潜力,发现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潜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现状、教育科技对于经济发展潜力的影响程度最大,河北省11个地级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发展差异且有着不同的发展特色。面对这些情况,首先,各地级市应当重视经济水平的提升,重视教育、科技的发展,调整教学制度,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全面发展,爱动脑、爱思考的优秀学生,加大科技的投入力度,为科研创造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并利用好科技成果,使之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其次,城市经济发展应当充分利用城市特色,比如承德市、秦皇岛市旅游资源丰富,两市可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建设旅游品牌和旅游基地,建设避暑山庄等重点景区,使之发展成为河北省乃至整个中国的旅游强区,廊坊市和北京邻近,唐山、石家庄两市的经济实力最强,可充分发挥经济强市对于其他地区的经济带动作用,使其他地区的经济得到更好地发展,邯郸市、保定市可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发展特色经济;第三,各城市应把握机会,交流经验,合作共赢,尤其是经济发展潜力较小,没有明显发展优势的城市,应当充分把握国家的相关政策,借鉴其他城市的发展经验,紧跟时展潮流,谋求自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刚,张诗雨,孔靖婧.江苏省经济发展潜力影响因素及预测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7):74-81.
[2]余昭朋.无锡夜经济发展潜力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20(6):89-91+102.
[3]董辉.河北省经济发展潜力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6.
[4]王少英,石立叶,陈海俊.河北省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9,49(7):288-293.
1997年建区以来,丰泽区委、区政府发挥优势,勇于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走出了一条“以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路子,全区城市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4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34.46亿元、8.07亿元和4.33亿元,分别是建区时36.2亿元、1.69亿元、1.16亿元的3.71倍、4.78倍、3.73倍。
目前,加快城市经济发展,丰泽区具有以下几个有利条件:
1、区位优势独特。丰泽区地处泉州市中心城区,随着泉州市中心城区东进步伐的加快,辖区城市初步建成区由建区时的6.6平方公里拓展到22平方公里,正逐步发展成为泉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有利于更多地集聚发展城市经济所需的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
2、产业聚集效应凸显。工业形成了纺织服装、包袋鞋业、树脂工艺、机械电子等四大主导产业,2004年实现产值105.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1.31亿元。正在建设中的浔美工业项目聚集区域已基本完成二期市政基础设施和区政府投建标准厂房建设,引进的46家企业中,已有25家企业投建、6家企业投产。农业形成了花卉、果蔬、水产等特色产业群体,城市生态农业也已初具规模。第三产业服务业蓬勃发展,建成一批专业街(市),服务业增加值不断提升,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供水供电网络健全完善,辖区内现有6座变电站、2座自来水厂,水、电供应基本能满足生活生产的需要。现代化通信网络覆盖全区,邮电通信快捷高效。辖区内立体交通发达,有泉州火车站、中心汽车站、汽车东站、后渚港等交通设施;国道324线、省道307线、福厦高速公路、漳泉肖铁路穿境而过。其中国家一类口岸――后渚港,目前拥有万吨过驳浮筒3个、码头9个,已开通至香港、日本散杂货、集装箱班轮航线。距丰泽区仅12公里的泉州晋江机场,开通20多条国际国内航线。后渚跨海大桥、大坪山隧道接线工程、江滨路丰泽段等市级重点工程已先后竣工并投入使用。
4、民营经济十分活跃。2004年,全区共有民营企业2388家,实现企业总产值157.2亿元。
5、人文资源丰富。丰泽区人文荟萃,区内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个,保留着弥足珍贵的“四南”文化,文化积淀深厚,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区内拥有国立华侨大学、泉州师院、黎明大学等高等院校,集聚了大量城市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将为丰泽区发展城市经济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和智力支持、精神支撑。
6、政务环境日益优化。建区以来,先后建立了街道“一层楼”办公、“一个窗口”办理流动人口“三证”、企业收费“一张卡”制度、机关窗口单位双休日便民办公等制度,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便民利民服务体系,极大地提高办事效率,深受企业和群众的好评。
当前,加快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是城市经济结构性矛盾仍较为突出。工业企业规模不大,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不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不多,高科技、高附加值、集约用地的项目少,发展后劲不足。农业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相对匮乏,农业生产规模小、经济运行效益不高。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适应城市经济发展需要。
二是城市经济发展空间有限,城市功能不够完善。由于中心城市面积小,发展空间已日益萎缩,特别是可用于引资的载体少。中心城市的功能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城市环境竞争力仍不够强。
三是民营企业家素质不高。目前全区大部分企业家学历层次低,管理水平不高,结构性和素质性矛盾相当突出,导致企业运营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经验决策多、科学决策少,日常管理多、战略规划少,传统管理多、现代管理少。
四是市、区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市、区在土地、规划、综合执法等管理体制方面的体制和机制需要进一步理顺和完善。
加快发展城市经济的思路和措施
一、从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入手,提高城市经济综合实力。
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优化发展工业、扩大发展服务业,推进城市产业结构由“二三一”调整为“三二一”,不断增强城市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
1、加快发展服务业。要把服务业作为今后丰泽区发展的重点产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大力发展客运、货运、水运以及仓储、货运中转等配套行业,提高整个运输网络的畅通能力和交通运输的适应度。规范发展房地产业和搞活房地产二、三级市场,不断扩大服务业第三产业经济总量。
继续发展壮大商贸服务业。积极发展大规模、上档次的商贸业。通过“培育、引进、共建”的方式,逐步建设一批规模大、知名度高、覆盖面广的专业街(市)。重点整合田安路等市区的专业特色街(市),加快推进城东汽车贸易城、泉州国际箱包物流商城、建材市场、东海生活市场等专业市场建设。
加快发展新兴和现代服务业。探索建设城市中央商务区,重点扶持中芸洲区域总部经济区建设。积极引进企业投资建设现代物流基地和物流配送中心,重点扶持奇龙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以带动连锁经营、现代物流配送等新兴业态商贸业的发展。发展城市会展经济,通过会展带动产业、商贸经济的发展。
大力发展旅游业。积极推进旅游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兴办多种成分的旅游企业和旅游中介组织,着力推出精品旅游路线,构建旅游网络,不断提高丰泽旅游的知名度,逐步打响“海丝”旅游品牌,培育和发展以“海丝”为主题的旅游产业,以此带动集旅游、购物、娱乐、休闲、美食为一体的新型业态服务业的发展。
2、优化工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大对纺织服装、树脂工艺、包袋鞋业、机械电子等优势产业的扶持、改造力度,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建立行业技术中心,不断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推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和广泛应用。
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继续扶持发展先创电子、雷克通讯、临海电器、华林电子、海的科技等一批科技型企业,积极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的高新技术企业。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抓好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引导、敦促用水效益低、耗水高的工业企业,挖掘工业节水潜力,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精心培育“名企业”,打造一批名牌产品。努力打造一批质量领先、拥有广阔市场的品牌产品。逐步壮大一批上规模、上水平、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创建一批“名企业”。
3、积极发展城市生态农业。组织实施《丰泽区城市生态农业规划》,加快推进普贤生态农业观光园、宝山农业观赏园、泉州市清源山花博园等一批集生产、销售、休闲、观赏为一体的城市生态农业项目建设,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着力抓好“两区一线”生态公益林建设。实施《丰泽区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区划》,依法加强海域管理,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促进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
围绕泉州市中心城市发展规划,不断优化城市经济布局。
中心组团:地处泉州市中心市区,要按照“巩固、整合、提高、壮大”的构想,巩固提升工业运营质量和效益,扶持壮大隆泉(隆基)服装、虎都服饰、旗牌王制衣、三盛橡塑、雷克通讯等重点企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手对工业区及“城中村”、“城中厂”进行改造,腾出空间,用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东海组团:要紧跟中心市区东移步伐,着眼于政治、文化、教育中心这一定位,发挥区位、自然、历史、港口等优势,积极引进配套项目,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加快推进产业集聚;积极发展物流业、信息业、旅游业、知识型产业集群,依托高校发展知识型的咨询中介服务业和高校后勤服务业;大力发展为工业生产服务的现代服务业,实现服务业与工业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城东组团:要通过创建一批“名企业”,做大做强树脂工艺、包袋等产业群;利用火车站、汽车东站、高速公路入口处等完善的交通设施和高校、工业园区优势,规划建设大型商贸城,因地制宜发展物流业、生态旅游业和房地产业,把城东组团打造成为一个人流密集、人才汇聚、工业竞争力强、服务业发达的区域性商务营运中心。
北峰组团:以推动树脂工艺、机械电子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要以“二产”带动“三产”,扶持发展为生产服务的生产资料市场和劳务市场;规划田园风光过渡区建设,发展闽南特色文化产业和生态旅游服务业,并适度发展为旅游配套的购物、餐饮和娱乐酒店业。
二、从优化发展平台入手,加快构建全方位开放型城市经济格局。
1、大力扩大外贸出口。要加强对出口形势的分析和研究,加强预警信息的收集和传递,加强对汇率、利率、税率动态研究,及时收集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最新动态,积极帮助企业制定应对措施。继续做好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的各项工作,鼓励和帮助具备条件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和流通性贸易权,推进进出口贸易主体多元化。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坚持发展高附加值出口商品与改造提升传统出口商品相结合,积极推进名牌产品战略,促进外贸从数量增长为主向数量和质量并重的方向转变,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确保外贸出口稳定增长。
2、创新引资方式,提高引资质量与成效。要转变招商引资观念,创新引资方式,实行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网络招商等招商引资方式。强化引资导向,积极引导外资重点投向传统产业改造、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城市生态农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项目。把企业增资扩营作为利用外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服务质量,使外资企业乐于增资、多增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3、重视内联工作。要充分利用丰泽区相对较好的投资环境,加强与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省、市的经济合作,积极推动和参与厦泉漳城市联盟,以吸引国内有实力的大集团、大企业和科研单位到丰泽区投资兴业和从事科技研究。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的束缚,扩大与周边县(市、区)多领域、多层次的区域协作,推动区域间设施共建、资源共享、产业互动、市场联动新格局的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4、加大市场开拓力度。要继续安排市场开拓专项资金,组织企业参加英国伦敦亚洲博览会、华交会、广交会、新疆乌洽会等国内外大型商贸展洽活动,巩固欧、美、日等传统市场,开拓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不断提高丰泽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占有率。
三、从优化发展环境入手,促进城市经济加快发展。
致力营造宽松的政务环境。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切实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宽松发展环境上来,通过优化“静”的因素,来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等“动”的因素,努力创造一个更加优良、更具吸引力的软环境和服务体系。要围绕建设精干、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的目标,通过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配合市体改办研究制定市直有关职能部门管理权限下放的具体方案,扩大区级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城市管理权限。完善中介服务体系。鼓励建立各类行业协会、同业公会,采用“行业协会和龙头核心企业共同注资”的办法建立研发中心、检测中心、技术服务中心,集中力量攻克行业发展的关键难题和共性技术。加强市场整规和安全生产监管。做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创新用人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通过培养、引进、使用等方式,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丰泽区城市经济建设中来,抓好区人力资源综合服务服务中心的社会化运作,活跃劳务市场。吸引大批劳动技能型人才到丰泽区就业;加大劳动监察工作力度,规范用工秩序,引导企业建立人性化的生产生活环境,以优越的条件吸引求职者和留住员工。
四、完善中心城市功能。
以建设“功能完善、设施配套、市容整洁、环境优美、管理规范”的现代化城市为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效能管理,围绕要素集聚、产业发展的要求,加强中心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不断完善中心城市功能,精心打造独具个性、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为城市经济提供充裕的发展载体。
关键词:产城融合;城镇化质量;新城区:老城区:小城镇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6)11-0023-07
近20余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获得快速发展,2015年城镇化率高达56,1%,但城镇化质量不高,产城融合度低,突出表现在产业布局和城镇发展分离,睡城和鬼城现象频现。产业规划与城镇规划不协调、不同步,既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隐患,也阻碍我国工业化的转型与升级发展。因此,本文试图从提升城镇化质量视角来研究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形成机理及其实现路径。
一、现有城镇化与工业化共生模式的实践误区
纵观已实现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实践经验,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如一对孪生兄弟,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共融共生;反之,虽形似但神不合,甚至互相掣肘。目前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正在大力推进中,就两者共生模式来说,全国各地实践模式不尽相同,总结起来,无外乎有三种类型,即唇齿相依、若即若离和天涯海角等城镇化与工业化共生模式,其中真正能够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的城市较少。
1.唇齿相依模式
厂房挨着住房,住房连着工厂。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唇齿相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城镇化和工业化共生模式在全国老工业城市较为普遍。其形成既有当时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发展态势等历史原因,也有缺乏发展工业化经验和未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的主观因素。厂房连着居民生活区发展模式,最大的优势首先是体现在产业工人上班路程近,节省工作时间成本。其次,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形成。厂房连着职工宿舍便于工人之间、工人与工厂领导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员工对公司认同感的快速形成,在工作和生活两个领域形成熟人社会,沟通成本能够降低。当然,该类模式也有鲜明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容易造成对居民区的噪音、热、废水、粉尘、有毒气体等工业污染,特别是一些重化工、重金属等工业企业的污染更严重。二是居民区容易被工厂无序地分割。造成地方政府无法集中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即便供给,也会造成供给成本高。三是城镇化与工业化过度融合带来其他负面效应。如城镇化扩展会受到工业化地理边界的限制,同时,工业转型升级也会受到城镇化质量良莠不齐的制约。总之,城镇化和工业化唇齿相依共生模式的优势和劣势都很明显,要想扬长避短发挥两者优势,必须走科学的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道路。
2.若即若离模式
居民生活区、商业区和厂区总是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城镇化和工业化之间仿佛有一条楚河汉界将彼此分割,但这条分割线一般没有清晰边界,也没有设置准则,如同若即若离的恋人,在给定的城市空间彼此相望而不相及,相顾而不相交。一般说来,具备若即若离特征的城市,在其城镇化和工业化实施过程中可能有两种情况会发生。一种是无长远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规划,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无法系统考虑产业和城镇的合理布局;一种是有系统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规划,但这种规划有典型功能分区的特征,对居民生活区、商业区和厂区给予相对固定的地理布局,但未对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给予科学的安排。产业和城镇发展呈现若离若离模式,最大的危害是导致产业和城镇关联度低,互动发展不强,更谈不上融合发展;最大的优点是降低居民区受工厂各类污染的概率。为未来城镇化质量提升及其与产业融合发展留下了空间,降低了相关治理成本。总之,边界不清晰和摇摆不定的产业和城镇发展模式不符合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实现两者在空间和功能等要素上的融合发展,才能构建现代城市生产和生活体系。
3.天涯海角模式
目前最被人们诟病的就是工厂与居民区空间上严重分离,功能上不能互为补充,即产业和城镇自成体系、分x发展。这种天涯海角模式直接导致上班族在城市辛苦地来回奔波,工作成本高,幸福感差。间接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很多:第一,人为制造睡城和鬼城。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开发区大量涌现,这些开发区后来演变成城市的新城区,主要承担工业化的任务,而老城则成为居民生活主要集聚区,因此形成了开发区或者新城区白天生产繁忙。商务活动频繁,但夜晚人去楼空,空旷的新城就成了鬼城;而老城正好与新城相反。住在老城区的工薪阶层清晨从老城出发,傍晚如候鸟般返回老城休息,老城就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睡城。第二,造成城镇化与工业化“两张皮”现象。由于产业和城镇分离发展,工业化得不到城镇化的工作便捷和时间成本低的人力资源支持,城镇化也没有得到工业化就近提供的公共产品和设施的支持,彼此独立发展,造成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呈现“两张皮”现象。第三,造城社会资源浪费。由于产业工人在新城和老城穿梭,一些城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耗费巨资修建轨道交通,不仅造成人力资源在时间上的巨大损耗,也造成因提供公共交通而浪费巨额的财政资金。
二、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形成机理
不论是唇齿相依或若即若离模式。还是天涯海角模式,产业和城镇在融合发展上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未能按照现代市场经济规律实现两者良性互动和功能互补发展。产城融合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和实践模式,在理论界和学术界均未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尚未弄清楚其模式的形成机理。只有弄清楚其融合路径,才可以有的放矢地引导其沿正确的路径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在空间上至少有三种类型,即开放或者新城区、老城区和农村城镇化类型。本文认为,不同区域的融合模式存在着较大差异,每种类型应遵循内在规律,因地制宜地按照各自路径发展。具体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
1.新城(开发)区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大力建设开发区来促进经济发展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由国务院和省、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城市规划区内设立诸如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国家级、省级类型开发区。由于开发区早期主要承担发展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功能,随着入住开发区的工业企业数量的增加,工人上班的时间成本成为开发区发展制约因素时,开发区建设者们开始意识到规划职工生活区的重要性,但由于规划滞后,后建的居民生活区往往选址不科学,未能体现产城融合发展的理念。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开发区产城融合效果好的地区经验基础上,遵循产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和新空间经济学等原理,试图探索适合我国开发区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
(1)新城区产城融合的发展原则。一是新城区产城融合中要坚持功能配套至上的原则。产城要融合发展,首先是城市化要满足工业化发展需要,这一点对于新建的开发区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开发区因工业而兴建,也会因为城镇化而兴盛。因此,开发区城镇化水平直接决定产城融合的效果。从我国产城融合效果好的城市实践来看,在开发区建设完善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是一条普遍遵循的原则,不仅为工业生产配套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还要在交通、购物、居住、学校、休闲等生活设施上进行配套,来满足区域内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双重需要。二是新城区产城融合中要坚持人本主义原则。本文引用人本主义意在批评在开放区产城融合实践中重“物”轻“人”的错误做法,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关心人的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因素是人本主义与其他学派最大的区别。坚持人本主义原则,就是要改变重视开发区工业化建设和产业发展,轻视产业工人工作、生活、学习和娱乐等人文环境建设的传统做法;坚持人本主义原则,就是产城融合实践中要更加重视人文环境建设,围绕以“人”为核心开展城镇化建设,形成稳定人才、引进人才、重视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新城文化。三是新城区产城融合中要坚持科学规划原则。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直接导致各地各种类型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受当时思想观念、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的制约,老开发区大多没有科学的规划指引,一般采取边建设边调整边规划思路,导致新城区只见工厂不见城市,产城分离现象严重。这些老开发区未来只有通过旧城改造来解决历史欠账问题,但各地在_发区新建或扩容中一定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坚持城镇化和工业化就地或就近原则,坚持依靠规划引导城镇和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则。
(2)新城区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最优的方式,但其天生具有滞后性、盲目性和自发性,具体到产城融合实践中往往表现为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导致鬼城和睡城等产城分离现象。因此,对新城区的产城融合需要系统和宏观的理论指导。笔者认为,在遵循上述原则下新城区产城融合模式有自己的独特性,即应该沿着园区产业化-园区城镇化-产城共生化-产城融合等路径。首先,新城区因产业进驻而设立园区,也因产业发展而集聚人气。不容置疑的是,新城区建设初期很难实现产城融合发展,因此,园区城镇化也不会一蹴而就。其次,随着进入园区企业数量的增多,不论是生产性还是生活业都会因此迅速发展起来,为产业发展提供所需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最后,随着产业规模的发展与壮大,为园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就业和税收岗位,从而呈现产业和城镇共生共荣发展之态势,实现产城融合目标。
2.老城区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
相比较而言,我国老城区产城融合度要比新城区普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我国城市化形成的历史原因,也有工厂围城而建的现实根源。虽然老城区产城融合度较高,但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的情况复杂,也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如重化工业与居民区安全距离不达标,人口密集与交通拥挤造成企业物流成本高,规划缺乏导致老城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因此,在产城融合发展的原则和模式上,老城区与新城区应体现差异性与特殊性。
(1)老城区产城融合的发展原则。第一。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开发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而不是肆意破坏老城区,因此,开发老城区不能破坏老城区的历史与文化。由于老城区基础设施既缺乏又存在老化问题,开发与建设的重点是弥补与新城区在公共设施与服务上的不足。当然保护老城区不是保护落后与陈旧,应予以科学甄别,与适度合理开发并行不悖。第二,要坚持商业地产做减法与环境保护做加法的原则。一些不适宜继续在老城区发展的重化工等危害公共安全或者经多年整改环保仍不达标的企业,应彻底搬出老城区,留下安全生产、环保工作到位的企业继续在老城区发展壮大。同时,对因搬迁老城区留下的闲置企业用地,不适宜大规模将其作为商业房地产项目来开发,从而进一步加剧老城区的拥堵和环境压力;确有需要的也应与棚户区改造相结合,以提升老城区人民的居住环境与环保水平为开发目的。
(2)老城区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由于历史原因,老城区承担工业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大量工业企业、事业单位分布在老城区,造成老城区人口密集、交通拥堵,居民区和厂区安全距离缺乏,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因此,要实现老城区产城融合,首先要对老城区进行改造,特别对一些老工业基地实施整体搬迁工程,把碧水蓝天还给老城区。其次,要对老城区落后的服务业进行大力提升,实现老城服务业现代化。现代物业管理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环节,但多数老旧小区普遍缺乏现代物业管理。因此,不仅要分片分批进行棚户区改造,而且要引进现代物业管理企业人驻老城区,提升老城区城市管理水平。再次,在老城区改造和服务业实现现代化基础上。逐步实现老城新城化。一手抓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宜居老城区;一手抓新型工业化建设,加快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最后,在新型工业化和老城现代化的双轮驱动下,老城区实现脱胎换骨式改造升级,实现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
3.农村城镇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
一直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重点放在大中城市,这种城镇化发展模式不仅造成小城镇发展滞后,而且造成大中城市人口膨胀、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城市病”,客观上制约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小城镇主要分布在县域经济范围内,属于农村城镇化范畴,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伴随农村城镇化的规模扩大和加快发展,产城融合发展问题也会逐渐凸显,因此,在规划和发展农村小城镇时应未雨绸缪,科学合理地协调产业和城镇发展关系。
(1)农村城镇产城融合的发展原则。第一,坚持服务于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原则。农村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有别于大中城市,其产城融合首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符合小城镇发展的产业集群,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村人口集聚,夯实农村经济基础。大中城市产业基础良好,但与之相应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发展相对滞后,因此,大中城市产城融合的第一要务是改善和增加优质公共服务。而小城镇产城融合发展,要坚持优先发展产业原则,同步配套和推进城镇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小城镇建设良性互动发展。第二,坚持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农村城镇产城融合有其特殊背景,即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因此有其特殊的使命。即服务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因此,小城镇建设和农村产业发展必须既满足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带领农民致富,又要建设美好城镇,让农民变成市民,在最大程度上节约公共产品的建设和运营成本。第三,坚持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原则。小城镇在空间上居于大中城市和乡村之间,承担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和第二、三产业的重要职能。而实现农业现代化有一个重要前提,即大量过剩的农业人口要实现就地或就近转移,从而实现“三农”现代化。至少在农民市民化转化的初级阶段,小城镇是进城生活和就业的转移农民的最佳选择。因此,在小城镇实现产城融合发展还要坚持服务于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历史使命。
(2)农村城镇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基于“三农”现状的国情,我国农村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相比其他地区,要更加彰显物的产业化与人的城镇化发展,同时,在推进中采取市场化与非市场化路径双管齐下的策略。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推进,乡村美好化推动新农村建设目标逐渐实现,中小产业集群在小城镇得到快速发展,从农村转移的人口被小城镇产业吸纳,城镇人口会持续增长,二、三产业也因得到更多廉价和充足的人力资源而加快发展,越来越多的产业会集中在小城镇。农村地域空间大,具有较强的发展弹性,产城融合在小城镇发展具有天然的优势。一方面,近似一张白纸的农村小城镇有利于规划出符合产城融合发展的城镇化,乡村美好化与小城镇建设相得益彰。另一方面,三次产业在小城镇融合发展的优势上得天独厚,有利于三次产业耦合发展,从而加快产业和城镇在小城镇融合发展。因此,在农村要遵循一种从新农村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从农业现代化分离出来的大量人口集聚于小城镇,并因中小a业集群的发展而吸附农民就地或就近就业,最终形成“人”的迁移和“物”的发展的城镇和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三、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提升城镇化质量的实现路径
1.总路径:四化同步下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道路
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征途上,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两个异常重要的任务。走什么样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道路,不仅关系到两者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更关乎能否实现产业和城镇融合协调发展这一重大使命。如同前文分析,我国传统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导致产城分离,并愈发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因素,已到了必须认真反思和扬弃阶段。在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协同发展的现实经济背景下,本文认为,只有走节能环保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在新城、老城和农村等不同区域产城融合发展的形成机理,才有可能找到实现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提升城镇化质量的长效机制和发展路径。这是一条中国实践城镇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总路径,具体到不同区域的实践路径,应根据其融合机理的不同,选取差异化的分路径。本文用一个比较直观的方框图来说明产城融合模式的总路径和分路径,如图2所示。
2.分路径
(1)新城区:产业规划与城镇规划相匹配的实践路径。
首先,走空间相匹配的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道路。解决新城区产城分离问题,要解决厂区和城区空间“天各一方执手相看泪眼”的窘境。笔者对新城区进行专题调研时发现,一些城市在规划城市与产业发展时人为地造成产城分离,而非市场无序发展所致。因此,解决产城分离发展要排除非科学规划因素干扰,依靠走产业和城镇空间相匹配发展的路径。一方面,要准确理解产城融合发展的空间含义,绝不能把产城融合理解成工厂和居民区零距离相互依存发展,科学的产城融合是厂区和居民区应依据工厂生产性质不同而保持相应的安全的环保的科学空间距离。另一方面,要科学规划产城融合的空间距离。目前产城融合的空间距离有市场自发形成,也有政府规划形成的。实践证明两种形式形成的空间距离成败参半,均有偏颇之处。究其原因,前者是市场失灵造成的偏差,后者是规划本身不科学造成人为的失误。随着区位向城市边缘接近,不同规模城市的消费者效用都随之降低。另外,城市规模与地租反向变化,所以对于企业而言,为了降低地租,通常会根据企业的技术密集度和相应获得的收益,将企业设立在规模不同城市的合适区位,以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因此,技术密集度越高的企业,分布在越接近大城市中心地区的区位;技术密集度越低的企业,或劳动密集型企业,则分布在大城市的边缘区域或中小城市相对离城市中心地区较近的区位。对于消费者,离城市中心地区越远,其通勤成本越高,甚至工资也随之下降,使得消费者效用降低。因此,正确可行的路径是在遵循市场规律和依赖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规划不同产业的产城融合发展的空间距离。
其次,走功能相匹配的产业和城镇协调发展道路。所谓功能相匹配是对象之间互相满足某种需求的一种属性。本文所指的产业和城镇功能相匹配即产业的经济功能和城镇化的服务功能在融合发展中能够互相支撑和互相促进。要达到以上匹配效果,就要弄清楚产业功能和城镇化功能两者在特定语境下的科学内涵。在产城融合语境中,产业功能主要表现为经济功能,而不是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使用功能;城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服务功能,而不是拉动内需的经济功能。要搞清楚两者功能相匹配的具体路径,第一条路径是城镇化发展需要产业提供经济基础,解决城镇居民就业和用来投入到公共服务和设施的财政资金等问题;第二条路径是新城区产业发展离不开城镇化为其提供水、电、气、路、污染物处理等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除了提供“物”的城镇化,还需要为工作在新城区的产业工人提供生活便捷、舒适和工作环保、高效的“人”的城镇化服务。因此,准确的功能匹配应围绕以上两个具体路径来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目标。同时,还要搞清楚两者在产城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功能、过剩功能和不必要功能。不足功能是指城镇化尚未满足使用对象即产业发展所需求的必要功能,不足功能可能会导致产城分离发展,因此,需要尽快补缺补差。对于因好大喜功或设计失误而超过产业发展需求的过剩和不必要功能,应予以剔除,以节约产城融合发展的成本。
第三,走效率相匹配的a业和城镇高速发展道路。当前,产城融合度低主要由三个方面原因造成:一是产城分离发展带来一系列的社会成本增加问题,造成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效率低下。二是新城区产业发展速度滞后于城镇化发展进度,形成公共服务与设施资源闲置与浪费,并因两者效率不匹配造成产城融合度低。三是城镇化速度滞后于新城区产业发展,因基础配套跟不上而拖累产业发展速度,客观上造成产城融合度低。因此,新城区产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要同步发展,不能一前一后或一快一慢式发展,否则都将因两者效率不匹配而造成产城融合度低。具体来说,一方面,新城区城镇化规划应当超前,建设可以适度超前。当有新产业园落户新城区时,城镇化跟进速度要快;另一方面,新城区产业发展应根据自身规模、技术和市场需要,加快或减缓发展速度,在发展中应不考虑城镇化对其制约作用,即假设城镇化发展完全可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所有条件。
(2)老城区:产业升级与城市功能升级并举的实践路径。
第一,走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融合的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道路。如前文所述,由于历史原因,老城区是传统工业集聚区,不仅企业生产设备陈旧,工艺落后,而且产品缺乏竞争力,企业经营效益差,并在其漫长的发展中给老城区带来一系列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对老城区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走信息化和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道路应该是现有技术条件下的最佳选择。以信息化的技术优势来改造传统产业,以新型工业化的效率优势促进信息化规模化发展,形成两化融合发展态势,从而带动老城区产业全面升级,以满足产城融合对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变的内在需求。
第二,走以人为本的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道路。产城融合成功的美国纽约曼哈顿区和中国苏州新加坡工业园等范例表明,成熟的产业发展园区也一定是以人为本的城市社区。我国老城区不仅人口密度大,居住环境差,而且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历史欠账多。因此,要大力改造老城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因产城融合发展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因为这与产城融合来改善和提升居民的生活、生产条件这一根本目标相契合。随着以人为本的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老城区日趋完善的城市功能和日益提高的城市品位,将会为老城区产业改造与升级提供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并最终实现人与城市、城市与产业、产业与人和谐发展,实现由产城融合走向产城共兴的目标。
第三,走智慧高端的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道路。近年来,我国加快智慧型城市建设的力度,这为老城区破解产城融合难题提供了事半功倍的解决路径。所谓智慧城市是有别于传统城市的运行模式。与数字城市、感知城市、生态城市和智能城市等区域发展概念相互佐证。学界对其定义各有侧重,有的学者强调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有的学者强调城市网络建设的先进性,有的学者强调人的参与的重要性,但本文认为智慧城市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将组织(人或企业)、业务或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等六个核心系统形成既高效又高端的协作运行的城市系统,更加强调智慧城市的系统性和宏观性。因此,老城区功能的改造与升级要以建设智慧型城市为目标,最终实现能够智能分析、感测、优化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为产业和城市开辟一条智慧、高端、高效的融合发展道路。
(3)农村小城镇:实施一镇一产业集群与小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实践路径。
首先。走产业集群优先发展的产业和城镇融合道路。农村小城镇产城融合任务有其艰巨性,要克服两大难题:一是缺乏与大中城市相媲美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相对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即缺少产城融合的地理空间:二是小城镇在产业发展上有天然的短板,即缺乏产城融合的经济基础。很显然,既没有适度的地理空间,又没有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小城镇产城融合的难度远甚于其他地区,必须产业发展和城镇化两条腿走路。因此,农村小城镇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条件选择一个或二个产业发展,并努力形成集群发展模式。小城镇一般不具备大资本和高技术优势,单个企业实力弱,形成产业集群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获得规模经济竞争优势,从而为小城镇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后盾。同时,从城镇化发展规律来看,因产业发展而兴起城市,也因城市扩张使产业做大做强。但对于农村小城镇来说,优先发展的战略是实施一镇一产业集群。其后才是城镇化建设的跟进。
关键词:城市发展;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城市发展是一个全局的概念,是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整体发展做出的全局性、长期性、决定全局的谋划和规划。由于城市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巨大系统,因此在关注城市发展战略时我们必须关注城市的整体以及长远的发展,避免因为一时的经济利益而破坏城市长远发展问题的产生。
一、目前城市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由农业文明转向了工业文明,再转向目前的生态文明。然而,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上却留下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的生活垃圾污染严重
随着城市化地步伐不断加快,必不可少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生活垃圾的增多。然而,我国的垃圾处理方式却是极其不科学的,主要是实施“污染物转移”,即将生活垃圾集中起来,进行填埋。然而,现有的亟需处理的垃圾数量以及规模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所能承受的能力范围,大量垃圾露天堆积已经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一个大难题,不仅占地过多,而且对大气、水体以及土壤都会带来一定的污染,甚至会传播一些有害的生物传染疫病。
除此之外,公众的环境意识明显不够。目前城市中的垃圾已经基本实现了密闭收集,但这也需要每一个城市居民能够自觉配合,将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然而,有些居民却任然有随手扔垃圾的习惯,特别是一些塑料袋,这些都给现代城市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在很大意义上是取决于每一个公民的素质。同样地,环境问题也需要每一个公民自觉的从小事做起,注意自己平时的一举一动,谁都不愿意将自己生活的城市变为一个“垃圾王国”,因此必须注意自己的日常行为,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坚持做好垃圾的分类工作,从源头上将垃圾问题遏制住。
(二)城市的大气污染问题严重
在1999年国家环境监测总站的一份空气质量监测报告中,对我国的335个城市做了一份综合的评价,其中太原、阳泉等30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较差,特别是太原,已经被列为世界10大空气污染城市之首。
大气污染是城市工业发展带来的又一环境问题,主要原因有:工业技术较为落后的工业城市,工厂大量分布,导致SO2排放量增加;一些以燃煤为主要燃料的工厂,对燃煤的污染控制力度不够,燃煤中还有大量其他污染气体;另外,城市中车辆的增加,导致汽车尾气排放量超标,给城市大气带来了污染,当然还有以一些其它方面的原因,总之,大气污染为城市的发展以及居民的正常生活都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三)城市的噪音污染和水污染严重
城市中车辆的增多,带来的另一直接后果是城市的噪音污染。噪音污染对居民的正常生活有一定的影响,而且长期生活在高分贝的音响下,对人们的健康也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另外,由于一些工厂的环保意识不强,直接将一些工业污水排入江河、湖泊中,严重污染了水资源,而且直接影响居民的正常饮用水问题。要解决水污染及噪音污染问题,首先是政府要加大投入进行整治,其次是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要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避免再次污染,减轻为害和损失。
二、将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随着环境问题的越来越严重,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我国开始渐渐将城市的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我国,自从环保事业在我国逐渐兴起,《环保法》在其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保护环境和防止生态的破坏,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随着城市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我们开始强调城市可持续发展发展的重要性。
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指的是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可持续的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
由于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因此在城市发展历程中,必须加强对这些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避免走上“重开发,轻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应该在一些重大经济发展建设问题上对环境进行全面的评估,综合考虑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的影响,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做打算。
另外,应该坚决贯彻环境保护法,对于一些违反环保法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严厉的打击。企业是环保政策的主要实施者,因此必须加强对企业的监管措施,避免企业负责人只顾眼前和局部的利益,而不顾长远以及全局的利益,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于企业破坏环境的行为给予严厉地处罚。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企业的技术投入力度,帮助企业处理污染物的排放,使其达到环境标准,避免造成更大范围内的生态环境污染。
总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态体系和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除了在对现有的环境问题进行治理外,还必须加强城市的绿化建设,通过栽花,种草,种树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既美化了环境改变了环境,又调节了气候,削减了城市噪音及煤尘的污染,有益于市民的身心健康,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目前城市森林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森林与综合竞争能力等,已经成为一项基本国策。我们期待,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社会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们的家园到处充满着碧水蓝天。
参考文献:
关键词:物流园区;配送城市;经济发展
一、济南市物流园区及配送发展基本情况
(一)济南市物流园区及配送发展现状
截止目前,济南市已形成大桥路片区、保税物流园区、临港开发区和崔寨物流集聚区,润华汽车物流园、郭店钢铁物流企业群、广友物流茶叶批发市场等专业化物流园区。
城市配送主要面向最终用户提供末端服务,其性质决定以陆路运输为主。济南市配送发展现状如下:
(1)城市物流规模扩大。2014年济南市物流总额1.73万亿元,较去年增长9%。具体占比见图1.1。2014年货运周转量、货运总量分别是400亿吨、1.9亿吨。(2)城市快递配送发展迅速。伴随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济南市网购快递量激增,带动城市配送规模增长,70%以上的快递业务源自消费者网购。(3)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二)济南市物流园区发展及物流配送存在问题。(1)园区缺乏合理规划,竞争优势不强。“十二五”规划确立了济南市三大物流片区,目前郭店片区因地价高等因素影响并未形成规模,担山屯片区因“十艺节”项目影响未发展,因此只有大桥路园区得到快速发展。(2)园区管理体制上,呈现“多头管理”现象。物流园区在自发形成过程中,政府管理体制出现多头管理,如物流企业运作管理由经信委物流处负责、物流土地规划证由规划部门负责、商品相关物流活动由商务局负责等。
二、加速物流园区与配送的融合发展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物流业成长为经济增长的强有力支撑点。济南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在发展物流业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济南市提出建设“四个中心”,其中包括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为济南市物流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济南市规划建设多个物流园区,园区入驻企业众多,可以实现资源的集聚,利于物流业的集约化发展。
三、物流园区与配送相结合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加速产业集聚,提高城市各产业运作效率。物流业属于符合型产业,是联系各产业的重要纽带。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及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物流业带动系列相关产业发展能力日益突出。我国各城市在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方面,主要考虑发挥园区货物相对集中并集成各项物流功能的优势,实现资源集约化。物流园区与配送相结合,发展相对集中的配送模式,可提高各企业的物流运作效率,激活城市流通活力,带动城市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商贸流通及服务业的发展,进而推进城市各产业的整体运作效率。
(二)整合区域资源,促进各要素的合理优化配置。城市本身作为商品集散地,可通过“四流”(即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动向外辐射。物流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城市的经济水平。物流园区作为重要的物流节点,入驻企业众多,车、货资源丰富,物流园区与配送相结合,将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及劳动力资源集聚,缓解城市配送过于分散带来的交通、环境压力。
(三)带动就业市场,促进城市商业业态多元化。物流园区对于整合物流资源,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带动当地物流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物流园区建成后,园区及周边地区各种资源集中过来,从业人员创业、就业人数大幅度增加,形成大量税收,为城市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物流园区与配送相结合,推动流通领域的快速发展,将利于商业业态的多元化发展,保障各类商业经营形式实现有效的物流运作,如日本针对集中配送采用的便利店模式。
关键词:都市圈;港口经济圈;新港城联动
“建港兴城、以港兴城、港为城用、港以城兴、港城相长、衰荣共济”,这一世界范围内港口和港口城市发展以及演变的普遍规律,不仅揭示了港城关系的变迁历程,也反映了港城相互作用的机理。港口的发展带动城市的兴盛,城市的兴旺也将促进港口的繁荣,双方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不可偏废。以往阶段的港城互动只是局限于一个城市,空间范围比较有限,随着港口内涵的不断提升和交通通讯手段的改善,港口与城市在互动范围、互动形式和互动途径上都应寻求更加广泛和多样化的模式,以适应新常态下城市发展的要求。
宁波地处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的“T”字型交汇处,又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建立了紧密而广泛的通商合作关系,在当前国家相继提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举措的契机下,宁波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如何借力港口优势和其辐射作用形成的圈层经济链,在国家战略中凸显宁波的地位,并以此为契机,打造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升级版,成为宁波这座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本文将深入探讨宁波新港城联动的发展模式以及具体的路径和对策。
一、宁波新港城联动发展的必要性和良好机遇
宁波位于长江经济带与南北沿海运输大通道的“T”型结构的交汇点处,紧邻亚太国际主航道要冲,是长三角地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联结纽带。宁波港口地理位置适中,是我国著名的远洋干线港和深水枢纽港之一。宁波港现有生产性泊位300多座,其中建有万吨级以上港口泊位90多个,目前已经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建立了通航业务关系,2014年的货物吞吐量达到5.2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870万标准箱,分别位居世界港口的第四位和第五位,具有强大的内外辐射力。
自宁波市委提出“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发展战略以来,宁波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2015年上半年,宁波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45.2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比全国、浙江省分别高出1.5和0.2个百分点。临港工业优势不断显现,已形成绵延20多公里的沿海临港产业带,临港工业占全市工业总比重的三分之二左右,宁波一跃成为华东地区主要的临港工业基地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港口物流中心,产业带动能力和城市综合实力明显提高。据估算,2014年宁波港货物吞吐量达5.26亿吨,占宁波市全年GDP的37%;集装箱业务拉动宁波市经济1090亿元,约占经济总量的14.3%;完成海铁联运集装箱约13.5万标准箱,同比增长31%。
但是,在傲人成绩的背后,目前的港城关系和发展模式也遇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在浙江省和宁波市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把推进宁波港口经济圈建设作为今后的一项重点工作,并希望能够借此契机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任何的发展模式都需要与时俱进,那么面对新形式下宁波港城关系展现出的新特点,更加需要积极探索和研究新的港城联动发展模式。
二、宁波新港城联动发展的基本思路
明确发展思路是推进宁波新港城联动发展的前提。都市圈和港口经济圈的联动发展要立足宁波发展的现实条件,结合当前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主动辐射和带动长三角一体化和周边城市的发展,更要与宁波的“十三五”规划有机结合。
1、明确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抓住“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使港口经济圈成为宁波融入国家战略的重要支点。以改革创新为发展理念,坚持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态度;以提升港口辐射力、建设江海陆联运服务中心、推进产业合作共荣、拓展开放合作层次领域、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力争把宁波基本建成长三角港口经济中心、国际贸易物流中心、江海陆联运服务中心,成为亚太地区重要国际开放门户和“一带一路”的战略支点城市。
2、突出发展重心
一是围绕宁波―舟山港这个中心,以宁波市和腹地城市群为载体,以港口产业链为主要支撑,促进都市圈和港口经济圈的深度融合,塑造经济、社会、人文、信息等紧密联系、相互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发展的经济共同体。二是打造互联互通的江海陆联运服务中心,强化港口基础设施支撑力,推进海港、空港、内陆无水港“三位一体”建设。三是提升产业结构和层次,积极寻求中高端合作,释放港口产业带动力。产业合作是港口经济圈的重要内涵,要立足宁波产业优势,瞄准圈域城市的市场需求,把宁波产业转型升级、临港工业转出去、优势产业走出去有机融合,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3、建立联动发展新渠道
一是构建港区联动新平台,提升港城联动发展成效。港区联动的内涵是指促进保税区政策优势和港口区位优势相融合,将保税区的特殊政策覆盖到港区,形成保税区与港口良性互动发展的局面,这也是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国际通行模式。二是从多个层面适当调整城市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着力构筑以中心城六区为核心、以余慈地区和宁波杭州湾新区组团为北翼、以奉化宁海象山组团为南翼、以卫星城和中心镇为节点的开放型网络型都市新框架。三是注动发展新动力。加快各类开发区、保税区和保税物流园区建设,使之变成宁波吸收外资、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借产业升级之东风,大力发展都市商贸、金融、文化、休闲、临空产业、海洋产业,使之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点。四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筑立体化的现代交通网络。提高港口集疏运能力,推进公路、铁路和空港建设。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并且在现有基础上,将轨道交通线延伸至港口区,缩短港口与城市的距离,促进港城新一轮联动发展。
三、宁波新港城联动发展的具体对策
港口对城市的经济带动作用体现在推动贸易、物流、临港工业等港口产业的发展,形成城市的重要产业集聚区;城市则为港口的繁荣提供良好的要素支撑和市场需求。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港口,而港口所在城市又是港口发展的重要依托。在新形式下,城市功能不断提升,港口与城市的空间得到充实与拓展,新港城联动对策的提出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港口城市的服务功能,拉近中心城市与港口的距离。
1、利用好港口优势,加大港口与中心城市的互动
港口与中心城市的互动是港城联动的核心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宁波的中心城区要更加注重固本强基,培育更大更强的市场主体;二是提升北仑、梅山、镇海等临港城区的功能,形成现代舒适的商务环境和生活氛围。三是统筹建设三江口休闲码头、游艇码头,及梅山国际邮轮港,北仑、镇海、象山、奉化、宁海等游艇(渔人)码头,使港口为城市添香增色。此外,港湾旅游经济圈是潜力成长圈。滨海旅游潜力巨大,宁波不仅需要加强港口工业景区,如三江口风情建筑群、招宝山海防遗迹、梅山大型泊位群等开发,还需建设一批国际一流港湾景区,如象山港浙版“维多利亚港”,石浦港海上花园群、梅山港“欢乐梅山湾”,以提升宁波国际美誉度,成为港口经济新增长点。
2、强调与上海、杭州、舟山等周边城市的合作,重点推动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发展
港口与周边城市互动是港城联动的紧密层,城市群或者城市经济区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组织形式,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宁波市应通过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发挥现有基础设施的作用,充分对接上海自贸区、舟山群岛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特区,提升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的地位。此外,可与舟山、台州、绍兴组建浙东经济区,与上海、杭州、舟山等周边城市的合作,共同开展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措施,都有利于拓展港口的腹地,增强争夺港口货源的实力。
3、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强港口与国际国内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
港口与其他城市互动可以作为港城联动的松散层,通过建立江海联运、海铁联运等合作形式,以港口为纽带,加强与国际国内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具体来说,可以把长三角区域作为核心区域,把国内内陆腹地城市及国际上与宁波有经贸合作的相关区域作为拓展区。通过“圈层带动、线性辐射、链式集合”的模式,结合宁波发展实际及比较优势,着力谋划构建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服务链等五条“链”,使国际国内大企业“走进来”,宁波本土企业“走出去”,做强国际一流大港口,发展临港经济大产业,构建区域互联大通道,建设开放合作大平台,推进社会人文大交流,优化政策制度大环境,进而形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大城市。
参考文献
[1] Merelene A. Port Economic Impact Studies[J].Ports&Harbors,1999(9).
[2] 许继琴:港口城市成长理论与实证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16).
[3] 陈再齐、曹小曙、阎小培:广州港经济发展及其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关系研究[J].经济地理,2005(3).
[4] 王志明:2003年中国港口经济论坛工作论文[Z].2003(12).
[5] 隋丽丽、王泽宇:大连经济发展对大连港口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1).
[6] 林建华、陈淳:厦门港口经济与城市经济定量分析[J].厦门科技,2002(3).
关键词:海西区市工业化阶段综合比较
一、海西各城市工业化进程的评判过程
按照钱纳里、库兹涅茨、配第克拉克等国内外相关经济学家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历史发展的经验总结,从通常情况看,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可以运用人均总量指标和经济结构指标来进行评判,也就是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等方面来综合判断一个城市的工业化发展阶段。下面从上述四个方面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各城市的工业化进程分别进行探讨。
(一)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考查
借助钱纳里的国际标准模式来分析海西各区市工业化水平及所处阶段,由于比较过程中需综合考虑汇率、通胀等因素变化的影响,在判断工业化水平所处阶段时采用粗略地按当时汇率为参考依据来考查人均GDP指标,如下图1和表1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海西区域内部福州、厦门、泉州、三明、龙岩、衢州六个城市步入了工业化后期成熟阶段,莆田、漳州、南平、宁德、温州、丽水、汕头、鹰潭、潮州、揭阳10个城市仍处于了工业化中期阶段,梅州、抚州、上饶和赣州三市则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可见从人均GDP指标来看,海西20个主要城市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梯度差异,主要分布于三个完全不同的工业化层次上,从分析结果看,沿海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要明显高于内陆地区,福建的主要区市工业化水平高于边界地市。当然,如果考虑通胀因素的影响,其程度还将呈现出一些细微的调整,在此不再赘述。
(二)从产业结构演变过程考查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等人在研究成果中阐述了工业化进程的规律:工业化演进始终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动呈现出来的。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主题是,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工业和农业之间“二元结构”的调整和转化过程中。当第二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时,进入工业化初期;当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到20%以下,且第二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三产业时,进入工业化中期;当第一产业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到10%左右,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峰值时,进入工业化后期。
从表2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海西20个城市产业结构变动基本符合上述演进规律,各区市第一产的比重稳步下降,除梅州市和南平市外第一产业比重均已降至20%以下,按照上述变化规律看莆田、三明、漳州、龙岩、宁德、赣州、抚州、上饶、揭阳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温州、衢州、丽水、福州、厦门、泉州、鹰潭、汕头、潮州等市第一产业比重降至10%以下,开始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从整体层面看,第二产业均已成为海西各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且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尤其是福州市的第三产业比重已开始超过第二产业,呈现出高级化发展的态势,这与省会中心城市的地缘作用不无关系。
(三)从就业结构的变动考查
经济理论研究的成果表明,就业结构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考查海西各城市2000年-2009年从业人员比重结构变化,基本上遵循了配第-克拉克定理所阐述的演变轨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劳动力由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产业转移,二产的从业人员比重稳步上升,当经济进一步发展到更高水平时,呈现出新的变化特征,从业人员开始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详见图1、图2和图3)。按照配第克拉克的阐述区域就业结构的变动,是由于各产业部门生产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会产生高低调整和变化,因此,从业人员的转移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
海西20个城市中除厦门、泉州两市外均可按照配第克拉克的标准进行判断,对2009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可得出,海西所属城市均处于工业化或后工业化阶段,具体来看,温州、丽水、宁德、鹰潭、上饶、梅州、揭阳7市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赣州、抚州、汕头、潮州4市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衢州、莆田、漳州、南平4市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福州、三明、龙岩处于后工业化阶段。此外,按照世界银行对不同收入国家劳动力结构变化规律的分析标准看,可以得出海西各城市中福州、厦门等领先城市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已达到20世纪80年代高收入国家发展水平,而其他绝大多数城市劳动力就业结构尚大致处于中等收入国家90年代的发展水平。
(四)从人口集聚程度方面考查
按照钱纳里等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区域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中,工业化进程中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成为城镇化的重要推手,城镇化又为工业化提供了重要支撑,成为促进工业化发展的动力,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从国际通用的标准看,工业化准备期的城镇化率在32%以下,工业化初期的城镇化率在32%-36.4之间,工业化中期的城镇化率在36.4%-49.9%之间,工业化后期49.9%-65.2%之间,后工业化阶段的城镇化率则在65.2%以上。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海西各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尤其是近十年城镇化率快速提高,但各个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参差不齐,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而且差距不断扩大。上饶、莆田、丽水等城市的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而厦门、汕头等市城镇化水平遥遥领先。从具体情况看,温州、衢州、丽水、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鹰潭、赣州、抚州、上饶、梅州、潮州14个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尚处于工业化准备期阶段,三明、南平、揭阳3个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福州市城镇化水平则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而厦门与汕头二市城镇化水平已处于后工业化阶段。
二、海西工业化进程的研究结论
1、海西各区市工业化程度存在梯队差异
通过上述对海西区域内各城市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研究分析,可以得出各个城市间工业化进程呈现出比较明显的梯队差异现象,各个不同梯队城市其工业化发展水平处于明显不同的发展阶段(如图6)。第一梯队的城市主要有厦门、福州、泉州等市,这三个城市经济发达,拥有较强的临港工业实力,已开始步入后工业化阶段;第二梯队的城市主要是三明、龙岩、衢州和温州四市,这个四个城市原来的工业基础较好,经济规模也较大,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第三梯队的城市是鹰潭、丽水、莆田、漳州、南平和宁德六市,这些城市具备良好的工业发展所需资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发展稍显滞后,基本上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正积极谋求借助发展新型工业化的机遇迎头赶上;第四梯队的城市是汕头、潮州、揭阳、抚州、梅州、赣州、上饶7个城市,这几个城市基本上都是海西区边界城市,明显的特征是均处于省际交界地带,工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仍然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但工业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2、工业化水平的差异为产业合作带来机遇
海西经济区区域内部各区市的工业化水平层次性差异及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海西区域内工业产业的资本和技术构成也将存在明显不同。通过前人研究得出的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可以知道国家或地区之间产业的资本和技术构成不同是形成垂直分工的基础,而国家或地区之间产业的资本和技术构成相近则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的专业化程度,通过实行互补性的水平分工来提高总体效率。这种产业的资本、技术构成的差异在某种意义上可以通过工业化所处的阶段来反映。因此,处于层次不同的地区之间可以加强产业的垂直分工,而处于同一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地区则可以主要通过地区之间的互补性的水平分工来加强产业联系,这便使得海西区域的产业合作具备了广阔的空间,为同层次之间的水平产业整合和不同层次之间的垂直产业整合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为此,针对海峡西岸经济区未来工业发展的战略,可以充分利用区域内工业化水平的层次性差异这一现实,构建起城市工业产业交流合作的机制,深化区域间产业发展的融合互通,促进区域产业发展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H.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三联书店,1989.
2、李悦等编著:《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3、尹炳文,配第-克拉克定律与日本经济结构性增长,南开经济研究,1987年06期。
4、于刃刚,配第――克拉克定理评述,经济学动态,1996年08期。
5、(美)库兹涅茨 著.常勋等译,各国的经济增长,商务印书馆,1999年11月。
6、宁德市统计局,宁德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思考,宁德市统计局官方网,2010年7月5日。
[关键词]城市;综合交通;经济系统;协调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274-01
1、引言
交通系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深刻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其他行业生产运营和发展的前提,是保证社会发展的基本环节。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可以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的经济效益,经济收益的增加又反作用于交通,加大建设城市交通设施力度,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只是建立在协调发展基础上,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发展,否则不协调的交通体系只会阻碍经济发展。
对比我国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与其他先进国家,虽然近些年发展迅速并得到了有效完善,但总体的交通系统协调能力、多事联运等还比较薄弱,出现较多的交通拥挤现象,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因此,本文研究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具备重要的现实意义。
2、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与经济系统
2.1 城市综合交通系统
城市综合交通系统是在社会化运输范围内和统一的运输过程中形成的由公路、铁路、航空、管道、水路等多种运输方式根据不同的技术、经济、运输特点而组成的具有布局合理、分工协作、连接贯通的有机结合的综合交通形式。其中公路运输是城市综合运输的主力,铁路运输和航空运输联系着城市和边远地区的交通,管道运输是运输石油、天然气的最佳选择,水路运输应用在对外贸易中,这些交通运输方式围绕着公路运输进行相互连接。
2.2 经济系统
经济系统的中心是人类活动,包括的领域有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生态环境等,从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相关性、适应性和层次性等,其显著特点是系统的城市性和动态性。城市经济系统是在城市内形成的经济系统,属于动态变化的系统,在国民经济和城市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城市综合交通系统是城市经济系统的子系统,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关系
城市综合交通系统是城市经济中的一个子系统,和城市经济有着密切、复杂的关系,且两者之间作用。城市经济具有空间特性和结构特性,且其特性体现在城市布局和产业结构上,城市经济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整体,实现与人、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较量,并通过城市交通运输系统来实现这个开放过程。
城市综合交通系统是一个整合系统,通过固定设备和移动设备在运输组织工作下形成的,并和其他经济部门一起组成了城市经济系统。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在城市中具有内循环和外循环功能,作用于经济系统、系统环境,系统内部的人、物、能源流动,并在交通系统下实现城市经济的开放性。在交通运输系统下,城市经济的子系统进行内外原料、产品的运输,随着经济子系统的发展给交通运输系统带来了更大的运输需求。
3、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
3.1 城市综合交通与经济的相互作用
(1)城市综合交通对经济的作用。城市综合交通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形成一个不可风格的整体,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作为城市经济的一个子系统,使得城市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交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影响,如企业的布局、各部门的分布等,影响着城市经济的生产布局。城市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因是城市投资,而城市投资又受城市投资环境优劣影响,城市投资环境优劣由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整体功能、产业政策、科学技术水平、劳动力素质等因素评定。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和开发大规模城市,投资者不仅要考虑城市的资源、劳动力等生产因素,更关心的因素是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状况。是否具备良好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将直接关系大规模开发城市的成功率,也直接关系着是否吸引投资者进行城市建设投资,从而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
(2)经济对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作用。城市综合交通子系统的现代化程度和发展水平由城市的经济水平决定,也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服务对象。通过城市综合系统实现城市内各经济部门的原材料、产品等运输,并形成劳动力流动。较低水平的城市经济往往形成的交通运输水平也较低,两者相互适应,基本保持同一水平。如农村的小农经济,实现的是自给自足,不太需要外界商品,人员交流较少,因此不可能会有发达的交通运输系统,人们不需要,也没有经济支持;相反的如发达城市,必然存在较多的外界联系,运输原材料、产品频繁,人员流动大,需要较发达的交通系统来维持内外联系。
3.2 两者的协调发展研究
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密切联系,两者中一方发生变化必然会造成另一方的变化,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以实现交通与经济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两者的内在机制促进两者发展的作用机制。
(1)提高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功能,增加城市经济系统的开发程度。交通运输系统作为空间位移的主要载体,帮助城市经济系统的生产要素、产品等运输,随着交通系统的发展,可以提高城市的内外经济联系,增加经济系统的开放程度,提高运输效率。
(2)提高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功能,改善其系统结构,扩大城市经济系统的非平衡性。随着交通运输系统的结构改善和功能提高,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城市在我国区域内的联系强度,扩大市场范围、降低产品成本,增强城市的经济优势,更加凸显和集中城市经济系统中的分工协作,强化城市主导产业,扩大城市经济的非平衡态
(3)提高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功能,改善其系统结构,强化城市经济系统的非线性作用机制,集聚城市经济,增强规模产业的经济效益,加强城市经济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关系,扩大城市主导产业的范围,深化产业程度。交通条件的便利可以让城市经济系统具有更加突出的区位优势,投资者喜欢在交通便利的地方进行投资促进城市投资建设,带动开发城市优势资源,促进新的产业形成,并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4)提高城市经济水平,促进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发展。提高城市经济水平,则要加强城市经济活动,增加原材料、劳动力、产品的流动,促进交通运输需求提高,从而促进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发展;提高城市经济水平,则要加强投资资金,加强建设城市经济,而城市综合系统属于城市经济,作为城市经济子系统是城市投资的方向之一,需要增加投资建设城市综合交通,进一步提高城市经济子系统功能。
4、结语
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是一个多环正反馈系统,各环节之间相互影响,任意环节产生变化都会造成另一环节的变化,通过不断提高各环节的功能,形成相互影响的关系网络。只有通过协调发展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和经济系统,才能形成良好的城市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城市发展能力,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郭红霞.柳州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8年05期.
[2] 林晓言.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和谐评价――基于我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数据[J].技术经济.2011年12期.
关键词:低碳经济 现状 意义 措施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内容。低碳经济的最终目的就是维护生态平衡。
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革命,又是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
一、我国目前现状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1%,由于近几年经济增长快速,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总量突出,碳排放强度偏高,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超过了世界的20%,且还在逐年增大,但是碳排放空间却不大。能源短缺是先天的不足,环境恶化是后天的粗放利用造成的,这种发展模式,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从客观上来说,实行节能节排,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1 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摒弃以往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使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必然选择。
2 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我国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将以往低技术、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业,逐步转变成为高技术、低能耗、高附加值的行业;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比较切实可行的措施。
3 发展低碳经济可促进我国区域结构调整,改变目前我国煤炭、矿藏等不可再生资源掠夺式开采的状态,减缓不可再生能源的枯竭;是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必由之路。
4 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减少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人类消费能源、资源的必然产物,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阻止全球变暖的步伐,还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气候异常带来的各种灾害,从而缓解温室效应的恶化。
5 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充分利用碳减排、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先进技术,开发低碳产品,有效提高我国低碳技术与产品的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生产与消费模式的转变。
6 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为城市发展带来很多机遇。通过节能减排和生态城市建设相结合,促进和协调各地的优先发展领域,强化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经济竞争力。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几项措施
1 由政府主导,把相关指标整合到各项规划与政策中去,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开展行业、企业、城市、社区的低碳发展试点工作,以确定低碳发展模式,不能搞大帮哄,走形式,这样才能使“低碳化”能够有序发展,有效控制碳排放的增长率。
2 加快研究制定和完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注重应用法律手段促进节能减排,因为完善的机制,是促进节能减排和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如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金融等激励政策,可以使节能减排更紧密地与企业切身利益结合起来。
3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感,要通过环保评估审查、提高准入门槛等手段,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和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节能减排目标是否实现是衡量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能减排的成效的关键。也是检验经济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因此要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必须淘汰生产能力落后企业,加强重点流域、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
4 强化各级领导和公众对低碳经济的认识,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对低碳的宣传引导,使他们了解低碳经济及发展低碳经济对推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改变的意义。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和低碳的生活方式,做任何事都应适度、适宜、合理节约。
5 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完备的工业化体系,加强工业品的回收再利用,实现真正的循环经济体系的发展,而不是人们所理解的废渣利用、尾气回收等表层概念等。循环经济体系应如同人体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一样,是相辅相成的。
6 整合市场,鼓励企业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努力解决人才匮乏问题,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投入,大力开发低碳产品和发展低碳技术,并加速推广和应用。低碳技术包括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7 以城市为单元开始实践低碳经济理念,有效利用土地和能源,制定实施我国城市的低碳发展战略,加强城市公共治理力度,促进建设发展低碳城市。
7.1要想使城市具有发展的活力、清洁的环境质量和便捷的交通系统、适合居住的绿色建筑、高效的低碳能源,首先要对城市进行科学的规划,这是建设低碳城市的第一步。
7.2城市是经济增长的重点,低碳城市的工业产业布局应低碳化、循环化。实施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是低碳城市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