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3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新农村建设的建议,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转变服务思路
过去,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中行政干预比较多,部分农村金融机构把服务“三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被动地完成。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必须要遵循农村金融发展的内在规律,充分调动农村金融组织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实现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和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
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和差别监管。支持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健全金融体系
我国现已建立起了以合作金融、商业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为基础的农村金融体系,但它们的功能既有重叠,又有空缺,需要进行调整、完善和补充。
农信社改革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重点,不能急于求成,应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和连续。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信社改革要继续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一批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对老少边穷、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信社,要按照合作制原则进行改造,不能简单套用现代银行制度模式。要尽快理顺省联社同基层的关系,确保基层农信社的独立性。
农发行要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运作要求,根据区域和业务发展需要合理布局。在做好国家粮棉油收购贷款和专项储备贷款的同时,拓宽业务范围,将支农重点由农产品流通领域逐步转向农业生产领域,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农业银行的改革方向是按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要求,深化产权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鼓励农业银行在农村开办银行卡、、租赁、担保、保管、理财和信息咨询等新业务,满足农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鼓励创新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允许国有资本、私有资本、外资共同参股,设立社区银行、只贷不存的贷款公司和小额信贷组织等多种农村金融机构,建立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
引导邮储资金回流
引导邮储资金回流是解决我国农村信贷资金流失问题的可行性做法。在邮储银行组建初期,在资金运用过程中,应重视对“三农”的投入,通过资金拆借、购买重点建设债券等方式,用于国家级大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开发项目;对存放农村信用社的大额协议存款,当地财政应给予适当贴息优惠;通过税收优惠等配套政策,鼓励邮储银行将部分比例的邮储资金用于农村;在经济发达地区可尝试开办担保类贷款,增加贷款种类,扩大贷款的覆盖面;鼓励邮储资金参股农村信用社,试办农村小额贷款机构,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长期的资金支持。
降低农业风险
农业受自然和市场因素影响大,发展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可以分散、降低风险。
为了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建议: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可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根据各地农业风险状况和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各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投保农户的保费补贴;在免征种养两业营业税和印花税的同时,免征种养两业的所得税;建议设立中央级农业巨灾风险基金,对遭受巨灾损失的农业保险公司提供一定程度的补偿,并设立专门的巨灾风险基金管理机构。
为更好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建议:在规范发展原有农产品交易品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大宗农产品期货的上市研究论证工作,扩大农产品期货品种;尽快取消部分行业的资金准入限制和投资者准入限制,促进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引导相关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积极推动成立商品期货投资基金,扩大期货市场的资金来源,提高市场流动性。
改善金融环境
加大财政和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经济运行条件,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建议一:加快完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村级和集镇建设规划。编制村庄规划的总体思路是“撤并自然村、整治空心村、建设中心村、改造城中村”。在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要通过优化镇村布局,合理安排农村建设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引导居民适当集中。土地利用规划要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障农民生活用地,明确划分乡镇工业用地,确保农村的发展建设有章可循。同时,应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资源相结合,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节约资源,保障发展。
建议二:积极为农村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建设提供土地支持。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农村公路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农村沼气池建设、农村污水垃圾治理工程等,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本着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的原则,在提供土地支持的同时,把好节地关,做到最大程度地节约土地。
建议三:继续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特别是增加对提高耕地质量的资金投入。农村土地整理是一项反哺农业、反哺农村、反哺农民的“民心工程”,对改变农村的整体面貌也有很大作用。这就要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继续推进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整理复垦,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进一步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将土地整理专项资金向基本农田整理倾斜,相关配套资金主要投入到基本农田和粮食主产区。在充分听取群众对规划设计等方面的意见的基础上,抓规范化管理,在资金、前期工作、招投标、工程监理、工程审计等方面严格把关,使土地整理更有利于新农村建设。
建议四: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措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在新农村建设中继续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包括搞好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建立完善基本农田监管体系等。要层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严把规划关,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对建设项目用地进行规划审查,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一律不予报批。不允许擅自将耕地改为非农业用地,严禁违法违规占用、毁坏农田。
建议五:加强执法监察,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积极推行土地巡察制度。执法监察队和基层国土资源所每周应对所管辖的区域至少巡查一次,对农村土地违法案件易发地段实行重点巡查,以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现状,把土地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要重点严肃查处利用审批宅基地乱收费、乱罚款等侵害农民利益、加重农民负担的问题。同时,在坚持征地补偿直接支付的基础上,确保征地补偿及时、直接发放到被征地农民手中。研究制定规划区内的区片综合地价,积极探索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对征地补偿安置费用不到位,安置责任和措施不落实,引起群众上访且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暂停建设用地审查报批。
建议六:加强乡镇国土资源所建设。乡镇国土资源所建设是提高农村土地管理效率的基础。面对新农村建设对土地管理的新要求,国土资源部门应切实转变职能,按照统一模式、统一规格、统一工作职责的要求,切实推进基层国土资源所的硬件建设。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乡镇国土资源所的建设要下达建设任务和标准,逐步完善规章制度,改善基层所的工作环境。
一是要积极推广大额农贷。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以农户为单位的小生产逐渐向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发展,粗放式经营向集约经管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农户资金需求也由小额向大额发展。要针对这种实际研究探索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和联保贷款的办法,切实解决大额贷款难问题;二是开办住房、农机具等消费贷款业务;三是把支农再贷款、助学贷款政策宣传落实到农村,促进农民发展生产,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四是提供安全、便捷、高效支付结算服务。
二、转变观念,科学规划
一是科学制定规划。应结合当前县域经济和农村经济实际,科学制定金融发展规划,并抓好实施;二是树立不进则退、发展慢了也是倒退的责任意识,健全激励机制,发挥一切积极因素,工作早安排、早部署,政策早分析、早争取,积极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三是创新防范风险与经济发展思路,树立在支持中发展,在发展中防范风险,努力实现“双赢”的工作目标。
三、优化金融环境,深入创建农村信用工程
一是完善以政府主导、央行推动、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金融生态建设协作机制,及时解决区域金融生态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二是全力打造三个“信用平台”、加大A级信用企业的培植力度,为拓展业务发展黄金客户;继续深化“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镇”评审活动,增强全民诚信意识;积极开展创建信用工程和个人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三是建立健全正向激励和惩戒约束机制,加大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四、健全保障机制,构筑农业风险防范屏障
一是建立农业风险补偿基金。建议由政府财政补贴、龙头企业或公司出资共建农业信贷补偿基金,以此补偿农民遭灾等原因造成的损失;二是奖补激励政策。可采取扶贫贴息贷款管理模式,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作为“奖补资金”,用于贫困户贷款的利息补贴、亏损补贴或者奖励;同时对于支农贷款实行基准利率,效益不佳形成的风险损失,国家在政策上应予以倾斜;三是加快农业保险制度建设,把农业保险建设纳入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组建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引导和鼓励农户自愿投保,可实行政府给农户实行保费补贴的办法,以减轻农民负担和增强抗风险能力。
五、突出扶持重点,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金融部门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上要与扶贫资金、财政资金结合起来配合使用。要突出支持重点?押加大规模农业、特色产业、基础设施、订单农业的投入力度,引导农村农业结构调整,进而带动农村庭院经济向规模农业发展、小作坊向现代企业发展、农副产品从低质普通向优质品牌深加工发展、自产自销向订单农业发展。
六、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作用
农业银行应定位于服务农业的专业银行。一是稳定县域农业银行分支机构,给予县级金融机构更大的自,扩大基层机构的信贷权限,增强其融资功能。二是以立法形式,明确要求其在农村吸收资金的60%用于发放农业贷款。三是充分考虑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性,制定更加符合基层实际的信贷管理方案和信贷政策。四是接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重点支持农业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管等新型发展模式,逐步提高涉农贷款的总量和占比。
关键词:财政 新农村 建设 对策
一、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
近年来,新安财政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支持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了较大改观。
1.农村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税费改革以来,逐年降低农业税税率,并自2006年起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取消农业税后,全县基本实现了农民合同内的“零负担”。
2.农民得到了更加切实的实惠。近两年来,在取消农业税的基础上,积极落实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良种补贴、成品油补贴和贷款贴息等政策,大幅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06年以来,全县共兑付粮食直补资金5112.1万元,农机购置补贴255万元,优质改良玉米良种给予补贴360万元。在多种政策合力下,促使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3.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新安县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和公用经费保障机制,积极实施国家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危房改造工程,06年以来,先后投入1018万元资金,改造和新建校舍面积达2.5万平方米;同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实施了了“两免一补”政策(即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使全县农村贫困家庭共计22.7万人次义务教育学生享受到“两免一补”政策,基本解决了贫困学生因贫失学问题。
4.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06年以来,新安财政投入节水灌溉、人畜饮水、村村通自来水等水利基本建设资金2953万元,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等农田基本建设资金2800万元,投入农网改造、“村村通”工程、沼气池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9619万元,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5.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新安县以构建农村安全保障体系为着力点,初步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优抚对象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灾救济、农村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等一系列救助体系,在全县农村架起了社会救助的“网络链条”。目前,全县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近19.9万(人次)农民获得就医补助,补助资金2724.7万元。
二、目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矛盾和难点
总结该县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两大矛盾和五个难点:
两大矛盾:一是资金供给量小与需求强烈的矛盾。由于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刚性支出增长快,县乡两级财政无力拿出较多的资金支持农业发展,加上乡村经济实力不足,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增长有限。而与此同时,在“村村通”、农业产业基地建造以及各种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都需要较多的财政资金投入,资金供求矛盾尖锐。二是支农资金投入周期长、风险高与支农资金回收困难的矛盾。农业投资无论是农业产业基地建造、各种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都要有一个较长的周期才能产生效益,而在此周期内,由于自然灾害、市场变化等因素,使农业投资风险较高,农业投资回收较为困难,造成支农资金投资效益明显低于工业企业和加工企业,造成支农资金投入大与效益不保证的矛盾。
五个难点:一是农村产业发展缓慢。目前农业在产业化、市场化和外向化方面,与先进地区有较大的差距,龙头企业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不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弱,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迟缓,民营企业发展不充分,财政支持农村建设资金有限。二是村级债务沉重。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出现了旧的债务不去,新的债务又来。三是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民收入水平低、增长缓慢,不利于农民生活改善和扩大生产性投放。四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压力较大。当地就业容量有限、外出打工收益不大,城镇定居缺乏经济支撑等困难,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难。五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在教育、科技、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相对滞后。
三、财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以“增加投入、引导放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规范管理、提高效益”为原则,着力支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升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落后面貌,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1.准确把握财政政策,争取新农村建设更多的资金、政策。发挥财政部门涉及面广、信息灵通的职能优势,准确把握上级财经政策的实质和走向,紧密结合县情实际,提出对策和措施,争取多的政策倾斜。同时,加强同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协作,用足用好省、市帮扶政策和国家产业政策,共争取上级在项目和资金上予以倾斜,确保得到上级更多的政策性投入。
2.创新投资机制,发挥主导作用。建设新农村,投入是关键,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通过建立“各级政府出一点、涉农资金捆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政策优惠让一点”的融资模式,不断拓宽新农村建设的投资渠道,有效激活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同时,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农民自觉自愿参与新农村建设,主动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搞好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防止产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3.改变投资方式,提高资金效益。改变过去政府大包大揽、行政计划运作的做法,积极探索“政府出资、市场运作”的新型财政资金运作模式,更多地依法、依规采用补助、贴息、奖励等政策工具和激励措施,支持农村公共产品建设,把资金物资用到农民直接受益的项目上;改变过去支农资金撒胡椒面的做法,统筹安排和集约投放各类支农资金,集中有限资金分类分步投入重点项目、重点乡村、重点自然村。
大力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财政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又是“十一五”乃至今后时期财政工作的一项重大任务。财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县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积极主动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与各乡镇、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吴海峰,李沛沛.新农村经济视角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8,(55).
[2]梁雄.梧州市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初探[J].广西农业科学,2008,(5).
【本文摘要】当前形势下,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制在全国范围的推开,县域金融服务如何更有效地为农村经济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更切实地搞好与农相宜的配套政策;更完善的提供安全、快捷的资金流动是金融系统发展的重要途径。不断探索和实践县域金融服务,已成为金融行业增强发展动力,提升竞争水平的关键,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以甘肃省合水县为例,对当前县域金融服务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对策及建议。
一、合水县金融服务新农村建设情况
合水县位于甘肃东部,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辖9乡3镇,5个社区居委会,80个行政村,49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9万人,总土地面积2941.79平方公里。全县现有贫困乡镇6个,重点贫困村64个,贫困人口5.1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30%。依靠金融贷款,扶持和发展壮大农业及农村经济,对于促进本县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向大中城市转移战略的实施和农业发展银行受业务职能定位的限制,农村信用社已发展成为支农的“主力军”。自2001年以来,合水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大力开展“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创建信用村(镇)、信用农户”工作,有效地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截止2006年底,已完成2.7万农户的调查摸底工作,建立农户经济档案2.5万户,评定农户信用等级2.1万户。创建信用乡(镇)2个,信用村24个。授信总额达20000万元,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32921万元,余额达22652万元(见表)。
合水县农村信用社历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情况表
(单位:万元)
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支农信贷投入的持续增加,有力地支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县域金融服务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国有银行重心上移,农村信用联社“一农”难支“三农”。按照集中化管理的要求和效益原则,工、中、建、农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业务重点逐步向大中城市转移,相应撤并了县级机构网点,服务功能齐全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基本上不介入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金融机构绝对数量明显减少,导致目前县域能为农村、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孤军奋战,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弱化的问题日益显现。
(二)金融信贷服务功能锐减,农村资金外流情况严重。随着农村经济产业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资金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但银行普遍缘于信贷权限上收、风险与收益的欠均衡等因素影响,将信贷投向聚集于大中型企业、优势产业,而放弃亟待融资投资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民营小企业,加之邮政储蓄量的大幅增加带走大量资金,使金融信贷服务功能锐减。截止2007年4月底,合水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0343.5万元,比年初增加10344.5万元,贷款余额52082.2万元,比年初减少4621.3万元,存差28222.1万元,按存贷比75%计算还可投放21166万元;县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存款余额33474.2万元,贷款余额16901.2万元,存贷比仅为50.5%,同时根据调查发现辖区的贷款仍将减少,上存还会增加,农村资金持续外流。
(三)金融部门服务手段单一,政策性金融支农弱化。随着农村工商业的迅猛发展和产业化、市场化程度提高,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趋向多样化。但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金融职能未充分发挥。目前,合水县仅存的农业发展银行,其业务限于单一的国有粮棉油流通环节信贷服务,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作用乏力,亟需政策扶持的农业开发、农业技术进步及农村基础设施却得不到应有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同时,农村金融部门缺少服务品种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低下;保险业对农业的介入程度低,在农村仍处于发展的初创阶段,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四)金融机构门槛过高、农民贷款难等问题仍然存在。一方面,由于农村经济底子薄,历史包袱重,在银行贷款的陈账、滥账多,农民拥有的土地、房产等财产均不能用做抵押,缺乏有效的贷款抵押品,形成贷款难;加之银行资金运作考核周期与农业生产周期的不相适应,造成农业生产资金的青黄不接,农民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县域企业普遍存在信用观念淡薄,还贷意识差的现象,部分企业借改制之机,大量逃废、悬空银行债务,而且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地方政府在中小企业设立、兼并、重组过程中打球,钻政策空子,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后管理难,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和贷款投放信心,致使金融机构不断提高放贷条件,出现了中小企业“贷款难”和银行“放贷难”的尴尬局面。
三、县域金融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县域金融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应当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完善结构,统筹考虑、协调推进,构建一个分层服务、互相补充,又适当竞争的多元化金融体系。
(一)要提高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的服务水平。
首先,要重新构建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系。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上级行要适当下放给分支机构一定的贷款权限,摒弃“贷款零风险”的不实际想法,充分调动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县支行要善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主动培养和支持符合借款条件的客户,对于中小企业这一庞大的客户群,要分类指导,改善服务质量,加大贷款营销力度,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
其次,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唯一直接服务于农村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要立足实际,进行重新定位,拓展业务范围,强化政策性银行职能。要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金融支持任务承担下来,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基本贷款支持,发挥主导作用。农业银行的城市化导向和业务转移不应成为其忽视农村市场的借口,应本着“反哺”农业的角度,自主地对农村有市场、有效益的项目进行支持;要在加快金融风险防范的同时,把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健全县域金融服务网络,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增加对县域经济的贷款支持,使其全面担负起政策性金融的责任。
其三,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要在深化改革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要牢固树立为现代农业服务的思想,拓宽金融服务范围和层次,在继续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基础上,想方设法满足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流通等方面的资金需求,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将信贷支持重点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转移,改变以前业务单一的局面。就合水县实际而言,主要是大力支持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化经营;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现有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县域金融机构在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支持力度外,还应围绕改善农民生存和生活环境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要改善农民子女受教育的条件,特别是解决好受高等教育的资金需要,采取各种方式,扩大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受益范围和受益渠道。要改善农民的医疗卫生条件,解决好农民看病难的问题。要逐步探索开办医疗险种、健康保险、养老保险等,增强社会保障能力的抵御风险能力。
(二)激励和促进更多的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要积极创造有利于县域金融良性发展的机制和环境。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改善县域融资状况所必须的基础环节,而且需要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发挥优势,通力合作,配套联动,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氛围,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使县域经济的发展建设走向良性循环。要尽力为金融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大力支持基层商业银行保全和维护债权,加大对欠、赖、逃债行为打击力度,调动基层行信贷积极性;尽快组建多层次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切实解决县域中小企业担保难问题;要改善执法环境,支持保全,维护债权,努力把贷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要制定具有强制性的金融政策和扶持性的财政政策,疏通金融对农业的支持渠道。一方面,制定具有强制性的金融政策,防止农村资金的严重外流。县域内各金融机构要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抓紧制定县域内金融机构承担支持“三农”义务的政策措施,明确其农业贷款的投放比例,也可委托其他金融机构投放;加快邮政储蓄银行的组建和试点工作,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另一方面,加大财政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其对农业的支持。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金融支持所产生的资金风险应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金融机构和贷款方共同承担。这当中金融机构不仅是投放资金的银行机构,也包括开办农业险的保险机构。这种风险分担机制可以有效地克服农业贷款中存在的超额风险,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农村借贷成本高造成贷款难的问题。应充分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合理构建支农信贷资金的风险管理和补偿机制。由财政划出一部分资金补贴农户投保的保险金。
一、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1、缺乏整体规划,重建设轻绿化。由于缺乏对绿化工作的宣传、组织与引导,农民对绿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绿化在改善生态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以及美化村容村貌等方面的作用认识不够。政府直至村级组织对环境绿化方面认识不足、要求不高、投入不够,导致在乡村建设及其发展过程中,对村内外的道路、村内房屋、公共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比较重视,而往往忽视绿化与环境建设。村庄普遍缺少系统的公共绿化,绿化投入低且缺乏维护与管理;农民家庭庭院内常常是简单地硬化,在房前屋后绿化的积极性不高,在田边、村边、水边、路边也缺少系统的绿化,更有甚者主要道路几乎没有绿化,或者绿化水平不高、绿化程度不够,整个乡村缺少了特有的生态环境与田园风光。
2、丢失特色,农村建设存在城市化倾向。乡村应当有浓郁的本土特色,不应过分追求人为造绿和造景。有些地方,盲目模仿城市的绿化方式,违背生态发展和建设的科学规律,急功近利,追求形式主义。具体表现在盲目引进外地树种,追求名贵花木,种植大树;大面积种植草坪,对灌木进行模纹处理,有些村庄甚至脱离实际,盲目修建村庄公园。其结果是“城不城、乡不乡”,既没有城市绿化的精致与景致,也没有体现乡村简洁而生态、自然而质朴的特色与魅力。其结果是投人大、绿量少、效果差、维护成本高,既降低了绿化资金的使用效益,又加重了村集体的经济负担,也挫伤了农民绿化的积极性。
3、舍本求末,存在过度建设现象。一些乡村在环境建设上,盲目模仿城市手法,如在村内的公共空间建假山、修水池、设喷泉;公共场所地面过度硬化,甚至铺花岗岩地面,宅间支路也往往是全部硬化;生态的自然水系坡岸用石材硬化,不切实际地修建临水木栈道。其结果是不但增加了建设投入,还破坏了乡村的生态系统与环境,破坏了乡土风貌与气息。
二、乡村绿化要注重“三个效益”
乡村绿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在乡村的绿化工作中,必须注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让农民切身感受到绿化在改善生态、改善村庄面貌、提高生产生活条件、致富奔小康等方面的益处,让农民成为绿化的主导力量,保证乡村绿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1)注重生态效益。绿化要以改善生态为出发点,在尊重自然、保护现有植被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规划与系统的绿化建设,结合自然条件,有效地防风固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削减噪音,完善由乡村田野、自然植被和自然山水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逐步使空气更加清新、河流更加清澈、林木更加茂密、植被更加葱郁。那绿树成荫、瓜果飘香、蜂飞蝶舞,充满生机的、生态的自然风光,也正是乡村的特色与魅力所在。
(2)注重社会效益。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整治,是“村容整洁”和“乡风文明”的具体要求,也是“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足”的具体体现。在建设与整治中,绿化是投入少、见效快、效果好的有效手段,是美化乡村家园,改善农村环境、烘托村庄形态、提升乡村品质,彰显村庄风貌的有效途径。
(3)注重经济效益。在改善生态、美化乡村家园的同时,还要注重绿化的经济效益,让绿化成为帮助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要结合村屯的自然条件,努力把绿化与农林经济发展相结合,使一些有价值的经济林果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绿化不但可以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还可以形成浓郁的地域文化与特色,有效提升乡村的品质与魅力,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休闲度假,增加农民收入。
三、乡村绿化必须坚持“三个突出”
(1)突出乡村的“空间特征”。新农村的建设,应该具有与城市相异的,有浓郁乡土文化的空间特征。村庄外、村头、村内以及村民庭院共同构成了乡村空间。要通过科学规划,丰富乡村绿化空间层次与景观。在村庄的外部空间,通过系统的林网建设,使农田与林网交相辉映,形成独特的田野风光与绿色走廊;有条件的村庄,应在村头精心建设以乔木为主体的绿地或林地,形成与外界的过渡空间,同时也展示乡村特色与文化;在村内,要根据村庄的综合布局及自然地形地貌,以乔木为主体,以落叶和常绿树相结合,形成村内绿色骨架体系,在村内的活动场所、道路、宅旁与水旁,注重乔、灌、花、草的合理搭配,在村内形成多层次、错落有序、亲切宜人的绿色空间;庭院是村民居所的个性与风貌体现,庭院应以绿化为主、硬化为辅,以果树和乔木为主适当选种常绿的灌木和花卉。庭院围墙应空透并以藤蔓植物攀爬,形成垂直绿化,构成富有个性的、精致的家园。
(2)突出“乡土特色”。乡村绿化只有突出乡土特色,才能体现独具魅力的乡村风光。因此,绿化必须避免盲目套搬城市的绿化手法和模式,要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结合自然条件与地域文化,注重利用和保护现有的自然树木与植被,充分体现乡村的田园风情和自然风光。要因地制宜,尽量选用本地花木,原则上不采用模纹修剪、铺设草坪等绿化模式,要营造自然生态的绿化形态。同时,要注重利用瓜果蔬菜进行辅助绿化,进一步体现乡村特征。可选种李子、山楂、葡萄、杏等果树,挂果时间长、易管理;通过种植葱、韭菜、芹菜等常食用的蔬菜,既保持绿色常在,又方便生活;选栽既开花又结果,观赏实用两相宜的藤蔓植物,如丝瓜、葫芦、豆角等,进行垂直的空间绿化,还有利于房屋的夏季隔热,生态、实用并节能,一举多得。
一、城乡人均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使农村广大计生户的生殖健康服务缺乏资金保障,建议在新农村建设中全面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加大对农村群众尤其是农村“两户”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的投入。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在第二届中国医院院长大会开幕式上说,现在中国医疗资源80%在城市,广大农村仅占20%。在联合国公布的医疗卫生工作公平性排序中,中国位列192个成员国的倒数第四。测算显示,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村居民所花费的医疗费用,不足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她指出,政府承担维护公共卫生和公民健康权益的责任不能变。计划生育县、乡服务站(所)作为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生殖健康和避孕节育的服务机构,义不容辞地承担着维护公民健康权益的职责。如何有效解决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公,为广大农村地区90%的人群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确保我省广大农村育龄群众享有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质服务,切实维护公民的健康权益,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破解的难题之一。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日趋完善,服务能力得到提高,科技管理逐步规范,技术服务成效明显,在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育龄群众身心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基层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主力军,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诸如,服务能力较弱。全省40%的县服务站服务能力不足,乡镇服务所54%达不到规范化标准,3/4不能单独开展结扎、皮埋和妇女病普查。技术人员素质较低。具有医学本科学历的仅占1.94%,高级职称技术人员仅103人。从业人员大多为近年医学中专新分配毕业生,未取得执业资格人员占41%。服务机构、设备老化。全省县级服务站需要改、扩建、新建的34个,乡级服务所582个。县站缺少开展服务急需的基本设备,乡所开展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管理、教育、宣传、妇女病查治等工作缺乏必备设备。技术服务成本高,自主发展能力不足。我省地域辽阔,服务半径大,如玛曲、碌曲、肃南、肃北、阿克塞、敦煌等县、市面积在1~3万平方公里左右,陇南、定西等地山大沟深。据肃南县测算,放一个环仅车辆往返汽油费就需要近200元。宕昌县技术服务人员到有些边远乡、村开展环孕情服务必须背着发电机、b超上门。这些因素造成我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成本很高,服务站(所)很难良性发展,自主发展能力很弱。
要实现“十一五”期间我省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提出的“群众享有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出生缺陷发生率逐步降低,婴儿死亡率降到23‰以下,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42/10万以下”、“县级服务站达到国家标准,规范化乡镇服务所达到80%”的目标,我们认为,必须加大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建设的投入。建议实施四个项目:
第一、县、乡(镇)服务站(所)标准化建设项目
该项目直接成本属于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符合成本递减原则。主要是在目前网络已基本形成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建设,一并进行乡镇服务所和婚育学校一体化改造,增加农村公共医疗资源、改善农民生殖保健条件和计划生育服务的基础设施条件,有效提高项目区计划生育公共服务边际成本的收益率,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成为农村公共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农村出生缺陷干预项目
此项目含三个子项目,以乡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所为依托,对重点地区以提供免费药物的方式进行干预。甘肃每年出生1.5万缺陷儿,按干预成功率40%测算,每年可少出生6000名“缺陷儿”,减少6000个家庭近2.4万的贫困人口,缓解了给卫生资源带来的压力,有效降低人口出生率、新生儿死亡率,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将使农户享受到更高水平的优质服务。
第三,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妇女生殖健康促进项目
充分利用“十五”期间全省普遍开展妇女病普查及所建立的妇女健康档案等资料,在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等妇女病高发地区,开展以妇科病普查和宣传教育为主的妇女生殖健康干预项目,提高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健康水平和提高节育措施的有效率,减少对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改善项目区妇女的健康意识和生育观念。
第四、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技术公共服务项目
依托西北地区人口信息中心(待建)和甘肃省计划生育科研所,建设全省人口计生综合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居西北地区领先地位的省级计划生育技术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中心(甘肃省生殖保健院);甘肃省计划生育不孕不育/生殖技术服务中心;甘肃省计划生育遗传优生指导中心;甘肃省计划生育避孕药品/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信息中心;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学术交流中心(甘肃省性学会);甘肃省计划生育病残儿医学鉴定中心。
二、当前出台的一些政策对控制农村人口有不利影响,建议在新农村建设出台政策中,充分体现农村“两户”的现实利益,实现农村“两户”享受政策的利益最优化。
自二十世纪70年代推行计划生育以来,经过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我省人口计生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全省因实行计划生育少出生955万人,使人均gdp相对提高了1590元,为全省提前4年完成翻两番奋斗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压力,人口控制的重要性逐渐被社会各界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接受。但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和国家出台的一些重大政策措施和社会保障制度中,诸如发改部门的以工代赈易地搬迁、扶贫部门的整村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教育部门的“两免一补”等等,均按人头分配资金(项目),如此累加,必然使人口数量相对较少的计划生育户受助程度降低,政策帮扶力度减弱,现实利益受损。由此将严重挫伤响应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户的积极性,对控制农村人口数量产生不利影响。针对此,我们提出两方面的建议。
第一,在发改部门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和扶贫部门整村推进等项目中,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两户”的扶持力度。实践证明,以工代赈易地搬迁、整村推进的扶贫措施和配套政策是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最有效形式之一。2005年,在扶贫、发改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全省7万多户农村计生户得到项目资金8000多万元,这对平抑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有效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引导群众少生快富、转变生育观念起到十分明显的政策引导作用,产生强烈的激励效应。建议一是在整村推进等扶贫项目和配套政策中,能尽可能以家庭为单位实施资金(项目)补助,确保农村“两户”得到扶持;二是充分体现城市和农村计划生育两个利益导向,对农村超生者扶贫部门暂不扶持、民政部门暂不救济、其他部门暂不帮助,对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给奖励、给帮扶、给好处。建议在整村推进、以工代赈易地搬迁等扶贫项目中对超生户的扶贫补助资金加以限制,在总资金不增加的基础上,向农村“两户”倾斜。
第二、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和教育部门“两免一补”中,建议对计生“两户”加大扶持力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2005年,经过各级共同努力,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中,为计生户落实资金592.8万元;在国扶县有26万名农村“两户”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享受了“两免一补”政策,受助群众反响强烈,十分拥护。但是由于按人头实施补助,在同等条件下,未能更好地体现对计生户的优先优惠。建议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地区和人群逐步扩大,农村医疗保障成为普惠性政策的大前提下,由政府出资对农村“两户”自筹资金全免,实施全额资助参保;教育部门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基础上,对农村“两户”全部免除课本费和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费。
三、计划生育特殊困难人群成为农村中的不和谐因素,建议在新农村建设中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计生特困家庭的帮扶救助力度。
省委发[2006]2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探索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认真实施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办法。”这是省委统揽全局,结合人口计生工作重点和实际作出的科学规划和决策。同时提出,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主要指计划生育家庭中因父母或子女死亡、伤残、手术并发症等原因造成家庭生产、生活特别困难的,在我省有16万户,其中独生子女、二女户家庭因父母、子女死亡、伤残后丧失劳动力的有3515户。这部分为计划生育政策做出贡献的家庭虽然数量不大,但在社会上造成很大负面影响,是导致新农村建设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关心这部分人群,大力实施“两项工程”,增强新农村建设和谐音。
第一、全面实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工程。对农村“两户”因夫妇本人或子女死亡、病残造成的特殊困难家庭,由省、市、县三级财政按比例负担经费,进行救助。目前的13293户是多年来形成的,按照《甘肃省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办法》规定的标准,一次性解决需要1675.40万元。目前,已经为1万多个家庭每户给予1000元的一次性救助,解决了近900万元,尚需775.4万元。根据调查和测算,今后每年将新增1400户左右,每年还需增加一部分救助金。建议通过政府救助、结对帮助、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予以保障,体现党和政府亲民、务实,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民众的执政理念,营造实行计划生育光荣的良好社会风尚。
第二、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工程。在近期的工作调研中,我们普遍感到,仅有计生部门的奖励优惠政策不足以帮助农村“两户”困难家庭从根本上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仅仅能做到“雪中送炭”,如果加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措施加以扶持,可谓“锦上添花”,就能彻底帮助一部分家庭从根本上摆脱贫困,逐步减少计生户中的贫困户,进而提高我省农村地区整体扶贫水平。因此我们建议,选择在为国家做出奉献的农村“两户”困难人群中首先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工程,逐步为我省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借鉴。
1.我市农村居民点现状
本次调研范围内共有698个行政村,其中规划62个中心村,149个基层村,现已完成了33个中心村以及86个基层村庄的规划编制工作。并对区外一些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新典型、新做法进行了调研。从房屋建设、村庄组织、基础建设等多个方面的不同问题,从不同的视角对发现的问题展开了细致的调查,希望从中收获一份宝贵的经验,提供一点有用的信息与参考。
2.新农村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
(1)规划编制整体滞后,并且期限较短,发展后劲不足。长期以来,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规划仅局限于城市和城镇范围内,农村规划覆盖率较低,农民建房无序进行。在编制规划中,某些地方有短视现象,规划的年限较短,势必影响新农村的长远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是贯穿在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同步发展、相伴而行、共始共终。因此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有战略眼光和长远眼光,不仅要做好近期规划,还要对村庄的长远发展进行规划和展望。
(2)自然村庄规模散、小。调研发现,由于农村建设缺乏规划,农村建房主要是以组和自然村落为单位,依托行政地域,实行沿路、沿河发展,形成了马路村、河沿村,出现了“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的现象,也有一些自然村落几户一庄,既不成线,更不成块,“只见新房,不见新村”,这严重影响了我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农业规模化经营。
(3)农村居民点建设管理薄弱。有些乡镇有农村居民规划点,但进居住区的少,在老宅基地翻盖多。究其原因为:一是乡镇机构改革后,人员少、管理范围大,致使农村违法、违章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二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分类指导和区域协调政策和措施,各行政村的职能和定位不够明确,发展重点不突出。三是乡镇政府忙于招商引资、经济工作和计划生育,忽视了农村规划和居民点的规划建设。
(4)城市规划代替村庄规划,缺少农村特色。有些村庄套用城市规划手段来规划农村,忽视了农村经济的特点,把村庄建成了城市小区,这既不符合农村实际,也给农民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新农村建设规划有着不同于城市规划的特点,加之农村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差别很大。只有从各地实际出发,从农村特色的角度来规划农村现代化建设,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才能使规划的实施收到良好的效果。
(5)趋大攀比,实施困难。某些官员急于干出点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政绩,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未能充分考虑当地农村的经济实力,盲目攀比,超过了农村的实际承受能力,实施起来有很大的困难。当前、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政府财力有限,新农村建设规划只有立足现有的基础,以不增加农村负担为前提,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才能把规划的内容真正落到实处。
3.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几点建议
3.1加强管理、科学规划
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管理,科学规划十分必要。一是要统筹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村级新农村建设规划管理;二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把“实施村”的村级规划完成情况纳入年度考核,保证规划编制的顺利进行;三是要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办法及技术规程,使规划的编制有章可循;四是与规划内容相关的部门要联合协调,科学预测未来人口流动、产业发展、资源变化等各方面的发展趋势,保证编制质量;五是要出台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并在严格执行现有法规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健全和完善相关的监督管理制度,切实把新农村建设规划落到实处;六是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和优秀科技成果,对农村进行整体规划。
3.2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保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展生产是其关键所在,应将其放在首要位置。而改善生活则是新农村规划之中农民最关注的焦点。如果能够对于新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实事求是的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则可以一方面在改善生活环境的基础之上促进生产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者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之中,要注重发展生产与改善生活两者之间的统一,不能够将发展农业生产与改善农民生活两者之间教条的割裂。同时,新农村规划过程之中,要时刻将规划的受益体落在农民身上,要能够以服务于农民为主要导向。在新农村规划过程之中,要能够积极的听取农民的心声,坚持发展现代农业,积极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加强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建设,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农民利益的最大化。
3.3稳步推进、统筹规划
新农村建设规划要立足现状,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要依据不同农村类型,区别情况,采取不同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稳步推进、统筹规划。对于有经济实力、有改造条件的村庄,可先行进行试点,用市场经济机制带动其它村庄的规划建设。要从政策上鼓励、经费上支持、技术上指导、程序上规范,村庄的深度规划要成熟一个编制一个,稳步前进。规划要把阶段性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条件,按照规模适度,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便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的要求,制定村庄规模调整和撤村建居方案,解决好村庄总体布局问题。
3.4尊重民意、特色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园林;绿化;规划
当前,新农村建设热潮正在兴起,新农村方兴末艾,农民居住向中心村和居民小区相对集中,农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这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无疑是一件好事。
从目前情况看,在很多地方新农村建设雏型已经展现,充分显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美好前景。但据笔者观察,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绿化、美化,相对滞后,致使已经成型的街道和居住区,因缺少植树绿化美化,夏季水泥和马路酷暑难耐,冬季空旷街道则寒气逼人,有点美中不足。
1、新农村园林绿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1.1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与总体规划脱节
一些农村虽然编制了总体规划,但许多项目并不是由景观设计师一开始就参与其中的,而是由其规划师和建筑师独立完成的,造成景观建设的不完善性和被动性,甚至具有应付性。所以农村建设在景观建设方面还处在无序状态。
1.2建筑无法融入周围环境
“农宅”作为一种普通的居住形式,经过千年衍变,反映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对它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新建设住宅越来越多。在一些村庄,由于住宅建设的放任无序,加之一些农民显富、攀比等心理影响,致使一些新建住宅越建越大,越建越高,越建越乱,造成土地和金钱的极大浪费。大多住宅都是由农民自搭自建,建筑色彩、格局、样式一味的相互抄袭,缺乏整体的规划和设计,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这些建筑不但没有继承或发展当地民居的传统与特色,更不能体现当地的人文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不符合视觉美感的要求。
1.3已经富起来的村镇园林绿化建设急需引导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宾阳县出现一批富裕村镇,但是这些富裕农民在建设由一栋栋别墅组成原村镇过程中,并没有实现投入与园林美化的最佳“性价比”。如果在园林美化总体规划指导下,可能这些富裕村镇会成为主人留连忘返的风景地。
1.4各类构成园林绿化的空间要素破坏村镇景观
除了民居公共建筑外,院落、绿化、道路、桥梁、牌示等作为总体园林美化重要构成要素的各类构筑物的设立也大都缺乏园林绿化美感。其中有些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欠发展,而是由于审美意识和审美水平的低下。
1.5新农村园林美化绿化建设缺乏系统性
现在农村的集市、街道、公共绿地等农村公共空间及宅前屋后个人空间残留的景观滞后,多是居民建筑夹缝中保留下来的破碎区域,缺乏系统的规划。
1.6村镇各级管理者和广大农民园林绿化意识还未形成
通过调研发现无论是乡镇政府主管机构、乡村基层权力机构,还是各类建筑的所有者,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建筑和村镇园林美化意识还处于蒙胧状态,没有意识到园林美化建设在新农村规划中的重要性。
2、新农村园林绿化建设的原则
2.1人本原则
以人为本,处理好人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创造宜人的活动空间、休闲场所和聚居生活氛围。应按“人―园林―人”的顺序来表达设计意图,研究人与园林绿地关系的行为心理,使园林美化同时具有景观、生态、游憩等多种功能,在其功能中寻找最适合环境的平衡点。
2.2因借原则
因地制宜,借自然环境景观条件与景观要素提升新农村开发的环境效益。根据宾阳县环境特点,在建设中强调自然景观特征,尽可能地保留村落、庭院以及所辖区域的古树、名贵树种。在园林绿化树种选择上,栽种本地特色植物,形成独特的园林美化。
2.3生态原则
新农村的园林美化建设不应以城市园林绿化作为模板,乡村一举成名自有它的魅力――生态。因此坚持生态规划原则,减少非功能性的硬化,创造生态优良的新农村环境。
2.4和谐原则
园林绿化设计通过对环境的设计使人与环境相互协调,和谐共存,创造出高品质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品位。此外,在农村设计园林景观时,切不可与农田争土地,要在农田以外的闲散地、荒地、道路、河渠、湖泊、庭院上做文章,最佳作品便是园林、农田、庭院三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2.5经济原则
农村园林绿化建设很大程度上由于经济原因一直处于尴尬和被忽略的地位, 所以在进行园林美化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和注重经济合理性,以绿化为主,水景、小品等设施配置可适当减少,同时在设计这些景观时,不仅要考虑考虑一次性投入费用,还应考虑其建成后的使用和维修成本。在为农民创造良好的景观,满足他们观赏需求的同时,降低农民的经济负担。
2.6持续原则
园林绿化建设不仅能将农村建设成为园林式村庄,并具有城市园林的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和保护、美化、游览、创造财富四大功能,缩小城乡差别的作用。随着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需求也越来越高。优美的环境营造、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首要任务。建设生态的农业生态观光村、优美的园林景观旅游村,吸引大批城市游客观光旅游,促进新农村的经济发展。
3、新农村园林绿化建设的内容方向
3.1在公共景观建设上突出乡村空间特征
传统农村都注重公共空间营造,宗及附属的“风水点景”是当中的集大成者,是日常各种社会活动的中心,如市集、庙会、祭祀等活动场所。此外村委会也是村民集体活动的首选,所以在景观建设时结合这些已有的公共空间做成景观绿面,形成村民休闲娱乐的大空间,同时也建成村庄中的形象标志。
3.2在绿化景观建设方面,突出乡土特色
在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中,本着“大街绿化成景、小巷栽树增绿、庭院花木点缀、空地园林填趣、村边片林合围”的园林建设目标,强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要有现代化气息,人性化设计理念,注重服务功能完善,绿化、美化、香化居住环境。在绿化过程中注意观赏性树种与当地乡土树种的有机搭配,既有适宜观赏的雪松、石榴、腊梅、棕榈、玉兰等,又要有杨树、柳树、梧桐、国槐、苦椿、合欢等夏天冠大叶密适宜纳凉、冬天叶落枝枯,增强视线的本土大型乔木,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乔灌花草藤相结合的立体绿化模式和相宜的季象色彩,利用瓜果蔬菜进行辅助绿化,进一步体现乡村特征。可选种柿子、石榴、墨桔、葡萄、枣、杏等果树,挂果时间长、易管理;通过种植四季常绿的大蒜、葱、韭菜等常食用的蔬菜,既保持绿色常在,又方便生活;选栽既开花又结果,观赏实用两相宜的藤蔓植物,如丝瓜、南瓜、豆角等,进行垂直的空间绿化,还有利于房屋的夏季隔热,生态、实用并节能,一举多得。同时注重沿街路灯、休闲广场草坪灯、街心花园的亮化工程。
3.3其他景观设施突出节约型建设
农村园林景观及设施设计应体现农村社区文化的特殊性,要为农民提供休息交往空间和休闲娱乐场所,所以设置儿童、老年活动健身锻炼场地和器械,起到点缀和强化景观效果的作用。建筑小品等硬质景观设计应具有功能性、观赏性和趣味性,要适合农村环境所需,以亭台、水榭、假山等适合农村环境所需的小品为主,形成简洁美观。农村水景设计还必须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水源情况,利用现有水源,适当确定水体面积、深度和形状,采用多种手法创造以水为中心的动态和静态景观。
结束语
在新农村绿化建设中,要结合农村的现实情况进行各项具体规划,制定一套针对性强的新农村绿地系统规划原则,以达到新农村生活环境整洁、优美、健康、有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大连走活三步棋建设生态文明村》责任编辑:康永兴 来源;人民网 日期:2006-8-22
[2]《科学时报》2006.3.29俞孔坚“警惕和防止“新农村”名义下的破坏性建设――关于保护和巩固和谐社会根基的两个建议”
[3]《城市规划学刊》2006(05):38-45俞孔坚 李迪华 韩西丽 栾博“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以马岗村为例”
[4]《从旧村改造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者:朱 2006年06月02日
[5]《找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着力点》.t望新闻周刊.2006.2.20
[6]《新农村建设不要背离城镇化进程》中国建设报 作者:刘吉吉2006.2.7
[7]《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园林景观――以山地地区实践为例》作者:谭玫 古俊伟2006
【关键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影响因素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明确指出:中国的新农村应当是丰衣足食、健康向上、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农村社会。要完成这项重大而长期的历史任务,实现建设新农村的远大理想,就必须突出这个“新”字,其主要任务是“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成立新组织、培育新风尚”。
长期以来,城市人鄙视农村人,更没人愿意去农村生活。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改变过去农村的穷、脏、乱、愚的状况,让农村成为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应该以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的公共服务来体现地方特色和地域风情,不断加强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推广,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所以说,新农村应该是生态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明农村,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农村。
二、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因素
近年来,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产业化经营拉动了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的同步增长。但由于新农村建设涉及面广,需要的资源多,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各种因素。
(一)农用资金紧缺是新农村建设巨大障碍
无论是新农业、新设施、新环境、还是新农民,任何一个方面都需要资金,没有资金,就不能建造新房舍、购建新设施、美化新环境、培育新农民。然而,而我国的很多农村,尤其是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大多数都缺乏资金,乡镇工作人员的工资都难以维持发放,各乡镇基本上都有负债,且有的数额很大,拿不出资金来搞新农村建设。可见,资金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农村教育资源贫乏,劳动力素质偏低影响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之一是培育新农民。只有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能力提高了,才有能力建设新农村。否则,就不会或不能较好地运用现代生产技术和手段,无法进行科技创新,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经济。在对新农村建设情况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乡村只有村办小学,有初高中的村为数不多;农村没有图书室,农民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渠道受到限制,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偏低。在抽查的1000位农民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9.5%,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占18.5%,大专及大专文化程度以上仅占2%。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缺乏学习意识。这样知识结构的现状,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阻碍。
(三)农村交通问题制约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之二是发展新产业。发展新产业一是要解决资金问题,二是要解决人才问题,三是要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一个产业能否不断地发展,取决于该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是否能够顺利地占领市场,要占领市场需要将大量的产品运往销售地。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公路建设较为落后,路况多数为砂石路,土路也占相当比例,道路翻浆问题仍较突出。即使该地区生产出优质的产品,也难以到达消费者手中,无法实现销售,农村哪里能获得发展的资金,因此,交通不便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严重障碍。
(四)农民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缺乏也构成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
绝大多数农民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少之又少,资源浪费严重,掠夺式经营现象还时有发生,节能意识、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淡薄,集约式的生产经营理念还没有形成。农民们缺乏合理开发、有效利用资源的思想意识,也暴露了他们缺乏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和技术。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累更多的新农村建设资金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发展农村经济。新农村建设中,无论是能源建设、通讯设施建设,还是文化、卫生事业等都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使农村经济走出困境,集体经济也得到了发展,资金来源就有了保障,社会各项事业就有了发展的基础。所以说,发展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是培育新农民,培育新农民主要靠教育。针对教育兴村的现状,要突出农村教育列入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韩国发展农村教育的成功经验,提示我们要进一步突出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建设新农村,要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只有培育出众多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才会有新生力量。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共事业的发展,改善农村环境
让农民享用新设施,享受新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要发展农村电力和网络建设;要加快公共事业的发展,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疾病的防治;要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使农村居民和城里人一样拥有宽敞的公路、清洁的能源、卫生清洁的水源、优美的生活环境。
(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的。组织农民深入学习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思想,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护好各种资源;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健全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科学使用水资源、肥料和农药;最终实现农村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资源的永续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统文化延续及自然活力的维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国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新农村建设意义深远,影响因素众多,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搞好新农村建设必须着眼于本地区的实际,认真分析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每一个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因素的影响,只有找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路子才能扎实稳步地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徐小青.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些认识[J].科学决策,2007,(01).
[2]陈家付,陈晓,刘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校学报,2006(4).
[3]杨世华.新农村建设应优先解决好的几个问题[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12).
[4]冯雷.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济南日报,2005-11-28.
农村规划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新农村建设成果的效益后评。一个好的规划设计,应能够放眼全局,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状况、自然条件、生产生活、风土人情和群众意愿等相关内容,做到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方案最优化、效益最大化和民众满意化的最高价值取向。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收到如此效益呢?本文笔者就结合实际工作中了解的一些实际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关于新农村规划中的一些问题。
新农村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专业性和表达民意性的工作。要使其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从目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倾向来看,实在不容乐观,新农村规划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而不是简单的建筑规划图纸的移植或“亮壳”工程。它需要规划师通过对规划区域现场踏勘,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确定该区域农村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统筹安排规划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景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做到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尽量不加重农民负担,才有可能顺利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 新农村建设中的种种困惑
在当今这样一个工业、信息、科技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已经陷入了“城市色彩农村化,农村个性模糊化,政绩驱动功利化,亮点频出空壳化”的困惑中,农村特色的消失,各种弊端的凸现,制约了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健康发展。
1.1 移植城市特色,乡村个性全然遗失
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盲目学习城市建筑设计是不可取的。农村建筑及布局与城市布局也存在有相似之处,但是对于使用功能分区、自然环境的和谐、生产生活的习惯、民风民俗的特点等等是不尽相同的。这些不同之处是众多农村个性和特点所决定的。如有的建筑物前后要有用于晾晒稻谷、茶叶之类的平整场地,是由使用分区和生产特点决定的;有的农村建筑物使用纸浆石灰墙面加民族特色的彩画(大理白族民居),它是继承发扬古朴建筑风格,体现和张扬个性的东西;猪厩、牛圈、鸡舍等是必不可少的设施;房屋周围的菜园也是农村生活的自给自足的重要角色;凡此种种都是农村生产特点和地方特色决定必要考虑的,绝不能一味的模仿城市建筑设计。那就使得新农村建筑规划断了胳膊少了腿——残缺不全,缺少了自己的乡土特色。
1.2 政绩驱动功利,乡村空壳亮点村频现
当今的世界是激励竞争的世界,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而一些地方政府却认为“发展政绩才是硬道理”,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后,很多地方挖空心思打造新农村亮点,来铸就政绩,造成了中央、地方各级财政资金的浪费,却收不到良好效果。一是重投入,轻实效,创造空壳亮点。有的地方不注重对农村建设的规划设计和预算,着力打造亮点,高标准、重投入,甚至不惜以增加农民负担,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目标只是为了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当然,上级领导满意,政绩也就树起来了。可是建成后的新村庄,因为不切实际,农民得不到实惠或得到的实惠不多,也就成为了供各级领导参观的空壳亮点村。二是重包装,少内涵,着力造就面子工程。有的地方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做得不多,面子工程做得不少。他们充分利用各类项目资金,在农村打造“容貌”工程,给农村房屋穿新衣;给道路入口树招牌;让农村名字谱神话…… 到最后,得到上级肯定的也不少,就是得不到农民朋友的认可。三是规划缺失,配套不全,脱离了群众的合理利益诉求与承受能力。水、电、通信线路、给排水、垃圾处理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文明农村建设的基本保证。但由于农村基础薄弱,村距相隔远,导致配套设施的建设一直成为建筑规划的鸡勒。很多乡村居民已习惯了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生活,在原来居住分散,人口不集中的情况下固然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规划成型成规模的居住区,则会造成很大的麻烦。当然这些方面也许广大官员是不一定考虑得到的,但作为新农村规划的专业人员是一定要考虑的。
综上所述,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规划工作尤为重要,它是做好新农村建设的龙头,正如有业内人士所说:“规划是龙头,是先导”。一个项目规划关系到项目的成败和对未来发展方向、发展空间的控制与引导。因此,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抓好规划十分重要。
2 未来新农村规划建设路子
新农村建筑规划,不是规划师在电脑桌旁就能设计完成的,而是需要规划设计师对特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民族民风情况、生产生活状况等等一系列的综合性指标做调查研究,再对该区域农村未来发展战略做出总体部署评价的基础上,来安排近期建设和未来远景部署。在新农村规划建设过程中,要让农民兄弟实实在在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并对将来发展留有余地。也只有如此,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呈现更多的看点、亮点和特点。当然,在实际建筑规划过程中,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过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笔者通过自身的调查与调研,提出几点仅供参考的意见。
2.1 重视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就目前农村规划情况看,存在规划缺失或规划不到位,主要是因为农村规划体制机制不健全。作为新农村规划工作,除了要了解农村实际,做好调查研究之外,还应该直接参与实施规划“决策”过程和间接渗透“规划理念”。
2.1.1 健全新农村规划体制机制 1993年5月17日,国家为加强村庄、集镇的规划建设管理,改善村庄、集镇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经国务院第三次常务会议通过,以国务院第116号令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条例》;1996年7月17日,建设部颁布了《村镇建筑工匠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建设部第54号令)。但是,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好多地方也没有很好的落实政策法规,没有出台或虽然出台但没有很好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导致新农村规划体制机制的缺失。所以,目前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新农村规划体制机制十分重要。
2.1.2 规划要参与“决策”和渗透“规划理念” 新农村规划是总体规划的一部分,笔者认为应该把新农村规划纳入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进行研究,使其进入法定框架,参与“决策”过程,让新农村规划最终体现到规划法律文本中,将会更有利于未来建设。新农村规划真正意义上是把对农村规划的研究成果渗透到规划理念中去。这样才能更好的把农村特质在创新中延续发展,把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向前推进。
以笔者之见,尽快出台和完善新农村规划编制相关管理办法,从法规体系上保障整个农村规划编制,明确法定地位和主体,对未来农村发展必定是一个很好的机制保障。
2.2 政府扮演好新农村建设各个时期角色
要切实抓好农村规划工作政府就首先要明确自己各个时期需要扮演的角色。在新农村建设初期政府一定要做好规划编制,实施建设过程中控制和引导要着力承担推动建设的作用,后期则要达到农民主动,全民参与的局面。
在新 农村建设初期,规划不切实际,中看不中用,是无法做好新农村规划工作的毒瘤。不少“规划师”、“策划师”游走各地,移植他人做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诊断把脉”实际就是一群仅仅会画图的骗子。他们蒙骗政府,坑害百姓,坐在电脑桌旁,为新农村建设亮点做规划。怎么可能切合实际,又怎么能完成历史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呢?笔者认为作为政府一定要有独到眼光,为农村扮演规划、控制、引导的角色。当然新农村建设只依靠政府是不够的,只有广大农村全民参与发展大计,才能形成合力推动发展。因此,当政府从初期的规划编制到实施建设、控制和引导成型以后,最终还是要让新农村建设回归到农民主导上来。到这个时期,农民已经是自觉形成了共识,政府也随之转换角色,必须从长远发展战略考虑,减少干预,保持农村规划的合理性和延续性,绝对不能搞换届换规划,一个领导一个思路,这是农村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2.3 尊重农村的自然和文脉,传承农村乡土命脉
农村空间和固有的建筑艺术是有生命的、鲜活的历史艺术的载体,它们能够传承下来就有存在的价值。城市讲风貌,农村也有农村的风貌,它是历史、自然、民族、文化、习俗和生产生活传承下来的农村乡土命脉,我们必须在尊重、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也只有在保护传承历史命脉,农村才有文化之根,也才有自身独特的内涵和魅力。因此在处理关系到农村乡土命脉问题上,绝对不能持对立态度。例如丽江的发展,是对纳西东巴文化、乡土特色、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才成为云南具有代表的民族文化窗口,他们甚至成为一种独有的“元素”。另外,著名的中国石寨子——银都的大理鹤庆的新华村,它以本身固有的特点,民族文化、银器首饰加工业等等为发展基石,在不断创新发展旅游等产业成为云南独特的新农村。
2.4 依据各自特点塑造自身文化
农村文化也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对传承农村社会文明,体现农村社会特质起到了一个综合媒介的作用。由农民组成的农村社会必然具有自身的特性。正如城市社会特质一样,有人说在北京生活可以感触到北京人的大气与实在;到成都就可以了解四川三星堆文化和麻将、休闲文化;在丽江可以认识到丽江人的慢板与休闲。同样到有特点的农村如中国石寨子村,你就知道子在哪里透射着中国银器艺术和白族民间文化。而这种特有的个性必然是当地特色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反应,并且是一种可为外界感受的个性。
因此,可以表现农村特质的个性文化,必将成为今后新农村规划建设的一个趋势。因为它与城市特色移居农村和生搬硬套亮点做法更有价值和生命力。
2.5 保护与创新并举合理开发农村
不同的农村有不同自然环境,气候特质,人文脉络。但是任何一个年数已久的农村建筑模式,都有它自身的形成理由,其包含了先人的智慧和积累的经验,例如南方和一些山区的建筑,由于气候潮湿,很多房子窗户都开的比较小。因而进行新农村建筑规划。同样要考虑当地气候、风向、日照、地形地貌、水文特征等。另外很重要的一点要尽量避开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同时尽量利用原有河流、树林、绿色等地理特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相互依存,筑成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如果在规划中没有充分考虑到自然因素和生态因素,该规划必然成为败笔。在充分考虑自认因素的影响和心态环境的和谐的同时,要特别注重乡村建筑规划和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在规划乡村建筑时,把原有传统乡风民俗、古典建筑、碑、坊、亭等体现乡村历史文化的元素纳入到规划保护中。如果失去了传统的历史文化的沉积,建筑再漂亮也只能算一个个形状各异乃至如出一辙的火柴盒。建筑规划则成了简单的住房设计。这些导致新农村乡村建筑规划在内涵上成为简单的村镇建造,新村只是改造面貌的村庄。因此,我们对待农村建设规划问题上,一定要保护与创新并行,适度合理地开发。
2.6 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群众广泛参与
要推动群众对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有效参与,首先还得从依法依规运行,规范程序操作入手,然后在加以管理运作机构机构和人员的保障。做到有专门机构和必要人员对广大农村群众进行政策宣传,知识普及,行为规范,规划引导,建设监督等各个层面开展工作,最终达到新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政府指导,专家把脉,农民自主的格局。
2.6.1 依法推动农村规划建设工作
农村规划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一样具有自身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约束。但是,由于前几年中央和地方各级对农村建设投入的力度相对较小,许多地方对农村规划不重视,导致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规划的严重缺位。而近年来,随着资金的大量投入,为保证资金的有效投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投资和浪费。农村规划编制与修编越来越必要,而在编制或修编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村庄集镇规划建设条例》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认真落实程序,规范操作。规划一经批准,严格执行,不以个别领导意志而改变,才能更好的推进新农村全面建设。
2.6.2 完善机构,健全机制有序推进农村规划建设工作
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长期对农村建设投入资金存在不足的现象,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中央地方各级对农村建设投入已迅速增长。而随之带来的问题是资金项目分散在各系统,具体到乡镇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使资金和项目运行管理难度加大,发挥效果不明显。
为此,笔者建议在县乡两级设立一个执行农村规划建设管理职能的单位,并配置相关专业管理人员,对新农村各类项目的规划建设实施监督管理。从而使资金有计划按要求使用,发挥更好的项目效应。
2.6.3 加强对群众的科普、法制宣传,推动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目前,新农村规划建设除在法制上完善规划程序、规划公示、规划听证和规划监督等方面让群众参与外,还应该对群众进行科普、法制和规划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引导群众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中来。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对居住环境中的绿化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城镇建设中,环境绿化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新农村环境绿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在农村中绿化不切合实际
例如,花灌木和1、2年生花卉的使用过多,大量的花灌木、草本1、2年生花卉等引入城乡,虽然从整体上增加了城乡的美观性,但是从管理需要方面讲就要加大精细度,而且要时常的维护,这样成本上会有所增加,对大部分地区而言,并不适用。而且绿化植物缺乏适当的维护和保障。绿化植物被栽植到一个新地方就需要时间来适应所在地的气候和环境,因此在绿化植物成熟前需要特别的关心和管理。村中栽植的绿化植物,正是因为缺乏这样的关心和管理,有的被折断,有的因缺水而死,或因不适应当地的气候而死,浪费了许多的树苗。村容、树貌也因为绿化树木的残缺受到了影响。
1.2 植物的种类单一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审美观念的要求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植物种类上的单一,从整体上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多样性的植物是大自然留给人们的物质财富,它培养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加本文由收集整理注重环境的绿化,所以草坪的铺设、种植都很多,为了使绿化程度变的更好,各地区都大量铺草坪,这在农村是不科学的,偶尔种上乔木的树种,可以说是草坪上的点缀,把环境绿化简单的理解成为铺设和种植草坪这样说是不全面的。对于草坪的过度铺设,从整体上占用了人们的活动休息空间,会直接影响到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如果将草坪改变成树木种植会更好些。因此,提倡对草坪的大量铺设和种植是存在问题的。
1.3 对垂直绿不重视
在村庄中很少有过多的绿色,所用的植物种类也都较少,在村庄的道路两旁可以看见有成排的柳树和杨树,它们确实起到很大的作用,特别每到春秋季节刮风的时候这些树木会阻挡风沙,但是不仅要将树木种到道路两旁,还应将它们放置在村庄中,但是在村庄中,垂直绿化中所用的植物与乔灌木争夺生存环境,对乔灌木生长的环境存在一定的影响,所以很难起到垂直绿化的作用。
1.4 在农村绿化的风格存在雷同
为了改善农村的面貌,适应新农村建设,每个村都花了大量的资金去修建了小公园,方便村民日常的锻炼和休闲。可是往往在园内总会看到相似的园路、植物,无法分清村庄间的区别,从这点看有悖于新农村建设的宗旨,不利于农村的发展。所以说,农村的环境绿化应该避免雷同,要做到自身的独特性。而且有的村庄不注重季节变化和颜色变化,使得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不当,在冬季可观赏的景物太少,应该做好比例上的分配。
1.5 整体上疏于管理
现在都提倡搞新农村建设,大多数城乡都舍得花钱搞好绿化工程,但是只注重了建设,而忽略了管理,对种植好的树木就放置一边,忽略了对它们修剪、浇水,施肥等,在季节变化时树木所生的虫子,更多的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而无法让人们更好的去享受绿化给人带来的方便之处。
2 对新农村环境绿化的主要对策
2.1农村绿化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
充分满足当地村民的需求。不同地区有着不同风俗习惯、地理形态,对于自然美有着不同的看法。比如说:一些山区,可以种植符合气候的果树;这样既满足了审美方面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增加经济收入。一些地方背阴向阳,气候好,比较适合种植花类植物例如玉兰、紫薇、牡丹等。这样不仅使环境得到美化,还能体现出本村的独特性。
2.2农村绿化尽量要符合当地的乡土
尽量减少对绿化植物的日常维护费用。如松柏,在一年四季都是常绿的,可以村庄的主道两旁,既美化环境又可以防风防沙。又如紫薇,夏季开花,而且花期较长,适合种植在背风向阳的公园中,方便人们进行赏玩。虽然同为绿化的植物,有些植物它独特之处。如臭椿,可以杀菌、滞尘,适合在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作为绿化植物进行种植。
2.3建立村内绿化植物的保护制度
对村内的绿化植物进行适当的养护。派遣专人对村内的绿化植物进行养护,向村民宣传绿化植物对空气对环境的重要性,动员全体村民对绿化植物加以爱护,做到为本村的绿化植物的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并且要制定出奖罚条例,对于破坏绿化植物的人要惩罚,对于爱护植物的村民要表扬。新农村的发展建设,离不开良好的绿化环境,好的居住环境能够培养出人们的高雅品位,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绿化植物定能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的一个亮点。
2.4加强对环境的管理和宣传教育工作
解决管理不恰当和人为损坏绿色植物等问题的办法,首先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来束缚人们的行为,其次是加强对居民对爱护环境和珍惜环境等社会公德的宣传和教育,普及村民的绿化美化知识,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
根据会议日程安排,15日下午,常务主席__*召集部分代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进行了专题审议。
代表们认为,近年来,市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积极落实支农惠农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综合效益逐步提高,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改善,农村经济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代表们针对“三农”工作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建议意见:
一、突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强产业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当前应继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以市场为导向,从实际出发,扩大优质高效农作物种植规模,突出区域比较优势,科学布局,减少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和趋同性;进一步发展壮大畜牧业,强化动物防疫和检疫工作,提高标准化饲养水平;不断扩大林业生产规模,突出抓好木材深加工,提高林业产业化水平和规模效益;大力推广名、优、特、新农作物品种,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不断培植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切实搞好标准化生产。农业龙头企业是农民走向市场,实现农产品深加工增值的重要途径。牢固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在资金、土地、信贷、税费收取等方面提供支持,进一步培强做大现有龙头企业,支持鼓励各类企业和工商户到农村建基地、搞开发,着力打造一批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引导和协调,进一步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合体,实现生产与加工的有效对接。大力实施农业名牌战略,通过制定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建立起从种苗繁育、生产管理到食品加工各个环节的标准化生产体系,严格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提高各类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强化农技推广工作,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要不断加大农技推广投入的力度,适当增加试验、示范和推广经费,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调整充实基层农技推广力量,完善基层农技推广网络,增强服务功能,为农民产前、产中和产后提供有效的科技服务。强化对农民的技术培训,通过农民夜校、短训班、远程网络教育以及送科技下乡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切实抓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落实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农技组织、贩销大户、种养大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兴办、合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切实解决信息不灵、生产盲目、流通不畅等农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农家书屋;作用;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25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3-20-02
党的“十”以来,我国新农村建设进入全面、快速、科学发展的快车道,与之相适应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也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农家书屋”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最基层的管理人员,长期从事乡镇“农家书屋”管理和日常维护工作,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尤其是“农家书屋”的建设、推广、管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全面推进“农家书屋”建设的现状、面临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现结合所在的乡镇“农家书屋”工程的由来、作用、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1 农家书屋工程的由来
“农家书屋”工程是主要由政府投入建设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2007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人口计生委等八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在全国启动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2007年6月新闻出版总署成立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随即,我省也下发了《安徽省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正式启动了农家书屋创建工作。
2 农家书屋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2.1 农家书屋是农民致富的“好帮手” 我国地理结构复杂,资源分配不均,各地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农家书屋可以起到知识引导作用。有的农村地区风景秀丽,农家书屋就有与农村旅游发展相结合,增加旅游村的餐饮、礼仪等方面的书籍,有的农村地区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农家书屋应有农村产业相结合,帮助农民朋友解决种植、销售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帮助农民朋友认识农业市场等书籍。例如,长丰县某一草莓种植大镇自从在镇农家书屋开设了草莓网上营销课后,该镇早春大棚草莓刚上市就通过互联网上传信息,很快北京、上海等大客户主动与草莓种植户联系,解决了草莓销售的问题,草莓的价格也较以往有较大上浮。
2.2 农家书屋是老年人的“欢乐剧场” 我国一直关注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多的是物质上),却忽略了他们的晚年精神生活,大多数农民晚年精神生活却很缺乏。农家书屋建设无疑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新突破。首先,农家书屋可以作为一个集会点,把孤寡老人聚在一块,有文化的老年人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讲述给没有文化或者阅读有困难的老年人听,丰富他们的生活。其次,农家书屋各种音像制品的配置,考虑当地的文化习俗和老年人的欣赏习惯,他们可听到喜欢的音乐,怀念过去的日子。再次,农家书屋可定期开展各种养生保健讲座,提高老年人的养生保健意识。
2.3 农家书屋是留守儿童的“欢乐海洋” 笔者所在的长丰县,经济基础薄弱,境内多处于江淮分水岭,易涝易旱,县经济发展缓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滞后,农民外出务工比例远远高于合肥市的其他县区,农村留守儿童素质教育问题也一直得不到较好的改善,因此,农家书屋承担着为留守儿童提供重要学习、娱乐场所的职责。
2.4 农家书屋是中青年的“休闲俱乐部” 农村中青年娱乐项目少,喝酒、打牌、赌博等不良风气盛行。农家书屋的扎根,可让原本想看书而又没有书看的青壮年重拾以前的梦,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青壮年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通过读书解决了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惑、掌握外出打工的基本常识、了解文化常识等,使他们摆脱一天的劳累,获得精神上的放松。
3 农家书屋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农家书屋运作经费不足 经费问题是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问题。国家主导建立农家书屋,因而政府是农家书屋资金的主要来源,农家书屋的发展就受限于政府的资金,而这些资金对于农家书屋运营后的后续保障是少之又少。经费不足将影响农家书屋的图书更新速度,比较贵重的图书难以购买,无法满足村民阅读需求,影响书屋长远发展。
3.2 图书配送不合理 目前,不少书屋的藏书主要来自政府部门统一配送和社会团体、个人捐赠,这对于差异性、多样性明显的中国广大乡村,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现实问题。第一,图书配送上,没有考虑千差万别的乡村需求;第二,图书、报刊等资料更新速度慢,不能紧跟时事热点;第三,图书内容与乡村生产生活现实知识信息,与农民读者的阅读能力和兴趣存在较大差距。
3.3 图书借阅率不高 农家书屋的积极建设和有效管理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但是由于我国农村文化现状,农村大多数农民缺乏阅读习惯,阅读兴趣不高,对书屋的认识程度不高,导致书屋虽建,但图书借阅率偏低。笔者所在的农家书屋,占地面积逾50m2,藏书达4 000余册,但书籍的平均借阅率不到10%,借书的85%以上是中小学生,所借书目为少儿和文化类书籍,大部分图书仍处于闲置状态。
3.4 书屋管理员的专业素质较低 当前农家书屋管理员基本都是由村工作人员兼任,从未参加过任何专业的培训。由于基层主管部门组织培训困难,造成图书管理员培训欠缺,成为阻碍农家书屋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农家书屋的发展,对管理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管理员队伍建设落后必将影响整个书屋的长远发展。
4 推进农家书屋建设的对策建议
4.1 创新书屋管理机制 在农家书屋资金管理方面,建立“农家书屋建设基金”机制,每年对农家书屋的财产进行盘点,审计监督,防止公共财产的流失。在书籍更新管理方面可以建立“租借买”三合一制度,在买和租方面可给农民朋友以优惠价格;在多媒体建设方面可以建立公用电子阅览室,农民朋友只要缴纳很少费用就可上网;在书屋开放时间方面,要充分考虑农活时间,不能照搬传统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在图书借阅方面,要考虑农村范围小不必办理借阅证,简化借书环节;在书籍保护方面应耐心引导农民爱护书籍,减少书籍破损;在服务质量方面,应提供个性化服务,定期向村民预报新书目,制作新书调查问卷,让每家每户及时了解阅读需求;邀请农业专家到农村讲座、授课,密切专家与农民群众的联系。
4.2 优化书屋的藏书结构 首先,要依据农村现实情况重点增加农村种植、养殖、加工、制造业、医疗卫生、科普知识、法律等图书;要将专业类、教育类、大众类图书兼顾配置,针对各地的生产实际,地域差异,在配书细节上因地制宜,切莫规模化、一体化。其次,要适当购置一些引导农民提高生活质量的书籍,如生活类、文体类、休闲类,丰富村民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第三,建议购置一些能提高农村中小学生文学素养的文学书籍,鼓励中小学生多读文学名著、传统文化书籍。因此,制定一套符合中小学生的购书计划对书屋吸引学生人群起着重要作用。
4.3 创建新型管理员模式 农家书屋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管理员模式。农家书屋管理员的选择标准应重点从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上考虑。只有找到喜欢服务、不怕服务、愿意牺牲的个人利益的人,才会使农家书屋的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
(1)试行残疾人管理模式。残疾人管理员对加强农家书屋管理与使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保证了书屋的开放时间,方便了村民借阅图书,改变了农家书屋“铁将军把门”的现象。
(2)试行大学生村官模式。大学生被选派农村当农家书屋管理员,优势是大学生年轻,工作热情高,敢于接受挑战,更重要的是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有管理书籍的自身经验和学习管理的弹性值高。
(3)试行退休教师自办模式。各级政府要鼓励、支持退休教师自己出资建图书室,自己管理,免费为村民服务。政府要对教师自办农家书屋给予高度的肯定和表彰,这样退休教师乐意为村民服务,充分调动退休教师的有利条件,发挥退休教师的预热。
4.4 农家书屋建设争取多方支持
(1)争取当地主管领导支持。“父母官”的话远比书屋管理员的有效。主管领导获得社会援助渠道信息较多,但他们工作忙,有时难以顾及,书屋管理员要做的是向领导反映乡亲们的阅读需求,反映邻地书屋的受援情况等。
(2)主动与当地民政局、文明办联系。社会、民间社团的援助一般都希望取得受援地民政局、文明办的支持与宣传,可以从中获得相关信息。
(3)关注专门网站的信息。例如乡村图书馆网、中国农家书屋网,是为援助乡村图书馆建设搭建的平台,书屋管理员应及时获得图书援助或专家指导信息,汇报给上级并参与各地农家书屋、乡村图书馆建设经验交流。
(4)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家书屋建设,除各级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之外,倡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参与,积极开展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资金的社会募集工作。
5 结语
农家书屋建设毫无疑问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美好的一道风景线。我们要使这道风景线更加迷人,就必须全心地去建设它,爱护它,利用它。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农家书屋也不例外。农家书屋的建设和利用离不开国家和农村,更离不开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相信,只要人们意识到了农家书屋不仅仅是一间小屋,更重要的是整个国家文化建设的传播室,农家书屋的明天会更加的灿烂!
参考文献
[1]方允璋.农家书屋实用手册[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0.
[2]王淑秀.对“农家书屋”工程的冷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