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本科电子工程专业范文

本科电子工程专业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3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本科电子工程专业,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本科电子工程专业

篇1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194-02

两院院士王越教授曾说过:“人类是否可以有统一的教育模式?不可能,原因在于,教育效果的发挥是在‘未来’的时空中,而‘未来’是无法详细预测和提前采取行动措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只能不断讨论和不断永无止境地改革发展。”为了提高电信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专业性人才,做好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储备目标,培养出的学生可以与市场直接接轨是目前各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专业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模式的总体设计,是保证专业教学质量的纲领性教学文件[1]。因此,针对国内电子信息类人才需求情况的分析,在借鉴和总结国内外电信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及加强与工程背景紧密结合的思想,开展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研究适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不断发展的就业市场紧密接轨的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高校电信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1.国外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国外大都划分在电工类,也有归在计算机科学类当中。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例,其电信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可以分为电路、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及电磁场4大类。(1)电路类。电路类的体系结构以苏联和欧美体系最具代表性。其中,苏联体系注重理论基础,重视分析方法,授课内容强调其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欧美体系注重课程的实验教学及其工程应用性。国外的电路类课程教学体系多,教学内容涵盖面广,教学安排具有层次性,强调实验教学和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以工程应用为背景。同时,注重电路的工程应用背景、注重计算机技术在电路中的应用、注重电路问题的电磁场基础。(2)电子线路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设了“电路和电子学”、“微电子器件与电路”、“模拟电路”等课程及相关实验。英国剑桥大学通过本科前两年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在之后的专业课程设计中,更强调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开设了“电气和纳米材料”、“先进远程通信”、“电子传感器和检测”、“微电子机械系统设计”、“图像处理和图像编码”等课程及相关实验。(3)信号与系统类。国外信号系统类课程的建设在注重数字技术发展对体系的影响的同时,注意协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及时跟踪未来技术及其可能对课程产生的影响。(4)电磁场类。欧美大学的电磁学类课程的教学主要分为三步走:基础课程教学阶段、核心课程教学阶段和扩展课程教学阶段。基础课程教学阶段主要讲授电磁现象最基本的物理规律和特性;核心课程教学阶段主要讲授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特性;扩展课程注重的是与工程实践的接口。

2.国内高校。国内有442所高校设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其中辽宁省有29所。主要开设电路分析理论、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线路基础、数字电路及系统设计、通信电路、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系统设计、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电磁场理论、随机信号分析、通信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等专业主干课13门。

二、我国电子信息类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近年来,国内市场电子类发展方向主要有信息服务,电子元器件及集成电路,视听产业数字化转型,新型显示和数字电子及“三网融合”,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产业及计算机提升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2014年1月,国内就业市场对电子信息工程类方向的职位需求占总需求人数5.7%左右,到2014年7月,电子信息工程类方向的职位需求增长到总需求人数的1/5。可以看出,电子信息类人才,在国内市场的需求量非常大,且呈现逐月递增的趋势。

三、培养目标的确定

1.基本定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将电子类和信息类紧密结合的宽口径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息的获取、变换、传输、存储、处理、显示和利用等技术,接受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培养信息技术及其设备、系统与网络的软硬件开发及管理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基于该基本定位,在制定大连大学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别建设了理论类与技术实践类两大课程群,在强化理论类课程的同时,依托工程背景,突出实践应用,形成理论和实践并重、分析和综合并重的专业特色,具体做法是:厚基础――加大主要专业基础课学时,确保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牢固扎实,为今后继续深造打下良好基础;宽口径――加开“随机信号处理”、“现代通信技术”、“数据通信”、“DSP技术及应用”和“EDA技术及应用”、“卫星通信”等任选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重应用――增加实验比例,特别是增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同时将电子系统设计、创新项目等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2.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信号与信息处理、传输、交换及控制技术,具有良好的外语能力,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制、生产与应用和开发能力,可在信息产业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就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四、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培养大纲制定的厚基础、宽口径、重工程实践和应用的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制、生产与应用和开发能力的技术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确立了理论类和技术类两条专业课程主线。

1.理论类课程群建设。专业性和综合性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适应这个发展,我们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也应该朝着专业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开展改革,也就是在保证理论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是现阶段高等教育工科类专业的发展方向。结合我们的自身特点及优势,制定了大连大学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结构和实践类教学体系结构。理论类课程体系除公共基础课外,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将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三大模块,信息与系统和信息与通信两大课程群。信号与系统课程群包括:电路原理(含实验)、信号与系统(含实验)、自动控制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含实验)和信号检测与处理;信息与通信课程群包括:信息论与编码、通信原理(含实验)、通信电子线路(含实验)及电磁场与电磁波。

2.技术类与实践类课程群建设。确定了理论体系结构之后,我们又开展了技术与实践教学体系论证,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指向,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与理论体系结构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完成了计算机四年不断线计划,建立了以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创新实践、毕业设计等为主要内容的五大技术与实践类课程群建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群包括:高级语言课程设计和高级语言编程课程设计;电子技术课程群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含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含实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子工艺实习;EDA技术及应用课程群包括:EDA技术及应用(含实验)和EDA技术课程设计;微机与单片机课程群包括:微机原理与接口(含实验)、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含实验)、电子系统课程设计、印制电路板设计;创新实践课程群包括:工程项目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大学生机器人擂台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

五、培养方案的特点

经过多次调研、分析、修改完善及研讨,并经有关专家审核,最后形成大连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4年的培养方案。其特点如下:

1.提出课程群建设的思想,完善课程体系结构。整个培养方案共分为两大类(理论类、技术类与实践类)、7小类(信息与系统、信息与通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电子技术、EDA技术及应用、微机与单片机、创新实践)课程群。课程群思想的提出使得电信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变得十分清晰,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一目了然,便于师生理解和执行。

2.增加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与就业市场的直接接轨,必须对现有电信专业的技术实践类课程进行改革。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注重以工程背景为实践类课程设置的核心思想,力求建立完整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强电子技术、计算机软硬件及应用、电子系统综合设计、EDA技术、DSP技术、嵌入式技术等相关课程建设,采取稳扎稳打、稳步推进的原则。

3.计算机四年学习不断线。为了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就业市场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中还注意设计了四年计算机学习连续化,实现计算机四年不断线学习[2]。

大连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4整个培养方案的修订贯彻人才战略的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并获批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同时加强理论教学拓展,保持综合性、专业性的专业教学优势。坚持本科教育与工程教育接轨的教育思想,建设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编写注重工程应用的教材,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实现分类施教、差异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更强,系统观念、整体观念和分析能力都得到较好的培养,并且对自身的认识和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形成了独特的专业优势。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4-0020-02

教育部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会制定的专业规范中明确指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培养掌握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但是,从目前我国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来看,大多本科生的理论基础良好,但动手实践能力不强,缺乏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因此,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知识结构和特点,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推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是新形势下高等工程本科院校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掌握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应用技术,掌握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通过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分析、设计、开发、集成和应用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了解关于电子信息工程产业的政策和法规、理论前沿、发展趋势,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

二、教学内容改革

1 理论教学内容

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宽口径招生,强化公共基础,培养综合素质,拓展专业方向,按社会所需,动态调整学生专业走向,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可以将课程设置成基础、核心、提高三个模块。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电子电路系统的操作使用与维护维修技能,重点开设的课程有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等;核心课程主要用于培养学生对电子系统电路原理图的识读与分析技能以及对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能力,重点开设的课程有电工基础课程、电力电子技术课程等;提高课程主要用于培养学生应用模拟数字集成电路进行电子系统的应用开发设计能力,重点开设的课程有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模拟、数字集成电路系统应用设计课程等。为突出课程教学中的实用性与综合性,应加大跨学科课程、也就是所谓的通识课程的比例,以适应专业宽口径的要求。如开放“电路综合设计应用”课程等。

2 实验教学内容

(1)开放性实验

教师应积极改进原有的实验教学模式,采取开放性方法,包括时间、内容、元器件等诸多方面的开放。一是给学生更多参与实践的机会,并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实验时间。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公布开放时问,学生可以通过上网预约实验,灵活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二是学生除了完成教师规定的实践任务以外,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进一步扩展实践内容,由任课教师提供相关实验课题或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课题,学生自行独立设计方案和实验完成时间表。三是元器件的开放是指要把与实验相关的所有元器件发给学生,学生有统一的元器件库,在杜绝浪费的情况下,提交领物单,经培训老师签字确认后可以免费领取元器件。

(2)分层次实验

一是基础操作环节。该环节的教学内容主要以技能基础层实验为主,以电工基本技能、模拟电路实验、基本电子器件的应用开展有效的实验教学,学生自行安装并测试电路,以此增强学生应用电子器件的能力,同时书写规范的实验报告。在该环节中,要强化基础实验课所必须掌握的各项训练内容,让学生们用实验验证相应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掌握常用电子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二是设计实验环节。该环节的教学内容主要以综合设计性实验为主,教师只需要给出实验的要求,学生就可以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实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进行方案的制订,通过应用大中规模的集成电路、可编程逻辑器件、系统仿真及虚拟实验、单片机应用实验、DSP技术完成应用电路系统的设计。综合设计性实验强调各专业实验之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强调多门课程与实际生活结合,强调关键知识点在不同实验中的灵活应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突破进取,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三是研究性实验环节。该环节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电子信息学科的科研课题或者学生自主研究的课题等,要求学生跟踪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既可巩固理论知识基础,又可以获得更多教材以外的学习内容,并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三、实践教学改革

1 电子工艺实训

所谓电子工艺实训,主要指在学生完成了基本的模拟电子课程和数字电子课程之后开展的实践活动。在过去的电子工艺实训教学中,由教师统一发放电路图、印制电路板或元器件等,学生只要将各个元器件连接起来既可,操作过程非常简单,没有挑战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或提高实践能力。因此,加强对电子工艺实训课程的改革,将基本的电子电路原理图交给学生,提出明确的标准、要求等,由学生自主选题,在充分了解原理图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经过教师认可之后即可进入制作印刷电路板、焊接电子元件和调试电路的环节。若完成了既定的电路设计基本功能实训任务,则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制作说明书。通过这一训练过程,增强了学生对电路设计的模拟实践水平,将所学的数字电路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并可自主动手进行电路操作,增强了实践技能。

2 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

应按照工业园区实习公司的要求,修改部分教学大纲,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施能力。校内的实习可以和利用各类实验室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既节约成本,又可保障学生安全,利于管理;积极建立“产、学、研”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可以直接到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产岗位,使学生得到真实的工程训练。

3 课外教学活动

可以依据科研项目的性质和需要,鼓励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他们提供实验室,配置仪器设备,推荐指导教师,以竞赛激励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提高其竞争、合作意识;引导高年级优秀学生进入专业实验室,以开放实验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形式,鼓励学生适当参与科研活动,达到扩展学生专业知识面、提升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养成团队合作意识的目标。可聘请著名专家、教授对学生举行学术讲座,活跃学术氛围;还可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如网页制做、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电子科技活动。

四、教学手段改革

1 制作高质量的CAI课件

应当在课堂中努力营造一种教与学的和谐教学环境,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凭借CAI课件的生动、形象、大容量等优势,以动画演示的方式将课本中的内容呈现出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充分利用专业的仿真软件

我们可以通过使用计算机软件来完成电路设计,这样可以大大减轻方案验证阶段的工作量,各种实验参考数据也能实时进行保存。在实验教学中,可以采用Multisim电路仿真平台。还可以在EWB技术基础上,运用专业化的仿真软件进行电路工作模拟,它的功能非常强大,既提供了电路的多种仿真分析技术,如交流频率特性、参数扫描分析、直流扫描分析、傅里叶分析、瞬态分析等,又提供了虚拟仪表和仪器,如直流电压表、直流电流表、数字万用表、函数信号发生器、功率表、示波器、扫频仪、数字信号发生器、逻辑分析仪和逻辑转换仪等。还可以由学生自主设计各种仿真电路,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注重课程网站的开发与应用,建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以此习题、补充相关资料等,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利用网络下载课件。也可以通过网络作为交流的园地,实现在线答疑、教学互动,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介绍电子工程网站、著名电子技术网站等,通过这些网络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促进与专业电子工程师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使学生拓宽视野,随时了解电子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主办、由各企业协办的新技术培训。教师分期分批到电子行业类公司挂职锻炼(半年以上),可以拓宽教师视野,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指导电子设计大赛等活动,积累指导及工程实践经验。同时,要引进兼职教师,在电子行业类企业的专家和工程师中招聘兼职教师,充实到教学团队中,参与校内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开发、实际教学等活动。

篇3

关键词: 实践教学 电子信息 工程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创新型、应用型技术人才。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就业率。实践教学是学生从学校理论学习走向社会专业领域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只有经过实践,才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专业素质。培养专业素质高的技术型人才,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践教学现状

目前很多高校开设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但不少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最常见问题就是学校理论学习和社会实际生产脱节[1]。

目前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课内实验学时偏低,验证性实验占的比例较多,综合创新性实验较少;课程设计、科研实践内容比较单一,容易造成学生抄袭;电子实习内容陈旧;实习环节内容不明确,指导教师缺乏经验,实习地点少且不稳定;毕业设计的选题和指导需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环节的层次性、连续性、实用性没有做到协调统一。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目前发展最迅猛的专业之一,对高校人才方案构成很大冲击。应用型院校必须与时俱进制订实践教学规划,以满足社会对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需要。应用型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求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和工程观念,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因此,有必要对现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创新。

三、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1.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实践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实践促进知识学习,掌握专业技能。因此,必须克服轻实践、重理论的现象。实践能力培养包括多方面,应有针对性、分阶段、分层次地实施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地将实践环节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根据学生学习具有的循序渐进的特点,实践教学改革从内容到目标逐步深入,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目的。

2.制订实践教学计划。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保证实践内容的层次性、实用性、先进性和日常化。

层次化,主要表现为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能力、专题设计等。实验内容要跟上产业的发展,结合应用型院校的专业特色,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需求和实践教学相融合,确保实践内容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让学生学到切实有用的技术。实践教学要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使之走向日常化,如成立电子科技协会、开展电子竞赛、开放创新实验室等。

3.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老师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性人才的重要保证。优化指导教师的层次,提高年轻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聘请校外基地有技术经验的专家担任指导教师,改善师资结构,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建立固定实习基地。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模式就是校企共建,这种途径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企业生产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在于使学生建立热爱专业的思想并激发其兴趣。因此一般要求合作企业的类型、生产开发计划及主导产品与学生专业基本对口;实践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内容基本一致”[3]。

5.改革考核方法。建立实践环节的跟踪管理机制。对每次实践过程实施动态监控,及时总结,并根据学生反馈意见,对实践方案进行完善。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对认识实习、课内试验、课程设计、电子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采用灵活多变的考核方法,对知识掌握、创新能力、分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考核[4]。

四、实践教学改革内容

1.社会实践与技能训练。社会调查实践、学科认知实习等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本专业在生产实际中的需求,锻炼学生交际能力及观察社会、分析问题的能力。技能训练包括金工实习、电子元件的辨识、电路板制作、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等。

2.课内实验与课程设计。课内实验以基础实验为主,多为验证性的,以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加深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为主。改革课内实验,将集中式改为开放式,包括时间上的开放和内容上的开放[5]。程设计是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电子系统的设计经过方案论证、设计与实现、系统调试、文字报告等环节,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力及协调能力。

3.综合实验与创新实践。课程实践改革的重点是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建立创新实验室,让有兴趣的学生有实践环境。积极参加各类电子设计竞赛或者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风气,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4.实习环节与毕业设计。建立一定数目的校外实习基地,规范实习内容,编写指导书,制定考核标准,是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最重要的环节。鼓励学生与指导老师协商课题,支持学生在实习单位做毕业设计,由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编写毕业设计指导书,规范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强化考核标准。

五、结语

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理论学习与生产实际的良好过渡。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行业发展形势,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盘书宝.应用技术型高校电子信息工程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J].教育观察,2015,4(7):39-40.

[2]张新安.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4):174-177.

[3]王天利,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认识与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10(1):89-91.

[4]王艳松,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2):86-88.

篇4

关键词 CDIO模式;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132-03

Study of Major Undergraduate Course System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ts Automation based on Concept of CDIO//LU Min,

GONG Lijiao, ZHAO Mi, CAI Xinhong

Abstract Based on CDIO model analysis, found the Shihezi Univer-

sity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ts automation major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problems through compared with electr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CDIO mode and the specific data analysis to build th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ts automation major undergraduate course system.

Key words CDIO mod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ts automation major; curriculum provision

1 CDIO背景介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隶属于电气类,目标是培养具有电气工程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并且能在电气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研发、运行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1-2],具有典型的工科学科特征,即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学科[3-4]。

CDIO分别指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

plement(实现)、Operate(运作),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查尔姆斯工业大学、皇家技术学院和林雪平大学在2000年提出的一种工程教育改革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不断完善,目前已有全球97所相关工程类高校加入,代表了新世纪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优秀成果(IET: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Skills & Demand in Industry Annual Survey)。CDIO这一理念的核心是强调工程师的工程能力必须在真实的工程实践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过程中取得,4个步骤代表了一个工业系统或过程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所有环节[5]。

2 案例研究与比较

本文以提出CDIO理念的工程高校之一的麻省理工学院电子电气类专业本科最新设置为例,分析该校电气专业培养方案的特点,并与石河子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作对比,提出新的专业课程设置方案。

麻省理工学院电气与计算机科学系核心课程设置 麻省理工学院电气科学与工程专业最新的核心基础课由2门学科入门课、3门基础课(4选3)和3门专业课(4选3)组成,其中2门入门学科为实验课,结构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不同于传统授课形式,该专业的课程设置采用实验理论实验的授课方式。以实验课程入门,可以使学生参与理论模型推导、归纳和验证环节,加强基础概念认知,提倡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且通过后续的专业实验课程能够再来验证前期形成的理论,这样就构成整个学习与实践的循环。

麻省理工学院的电气科学与工程专业在长期的工程实践教育中逐渐形成具有鲜明工程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分析麻省理工学院电气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设置特点,对比目前正在实施的石河子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013级培养方案的专业课程设置,发现目前石河子大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设置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人文,重必修、轻选修”的现象,具体表现为:

1)培养计划中工程实践课程所占比例较小,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相互独立,课程衔接性较差,课程内容较少涉及工程实际;

2)培养计划中工程科学和基础科学课程较少,专业技术课程比例过高,导致学生对于基础的科学知识没有了解;

3)轻视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课程计划中人文社科类课程所占比例较小,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较差;

4)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比例分配不平衡,选修课程数量不足,必修课比例过高,学生自主选择的范围有限。

表1中列出具体的数据,并且给出调整的方向和大小。

3 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模型重构

数据分析与结论 通过表1可以看出,与CDIO模式下的培养计划中各类课程在总学分中的比重相比,石河子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课程计划的课程结构模块存在偏高或偏低的比例差距。这不仅反映了课程比例设置不合理,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电气工程专业在教育理念、培养模式等根本性问题上的差距。因此,想要实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模型的重构,不仅仅是对课程结构比例的调整,更重要的是对工科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改革。

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目前石河子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还是采用传统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模式,这种模式下课程虽然是循序渐进的,但是各个课程之间关联性较差,理论和实践环节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学生理论和实践脱节,实际工程能力较差。所以,基于CDIO理念重新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就要改变目前的课程设置模式和授课方式,将整个学科看作一个整体,按照知识接受程度规划课程进度,并将能力训练或项目设计交叉其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知识、能力和创新培养一体化。

基于CDIO理念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模型 分析目前培养计划不足,借鉴CDIO理念,提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该课程体系模型中,从左到右是按课程或项目的时间进度安排,从下到上表示可以同时开展的课程。整个课程体系模型清楚地显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结构和课程组织形式,理论与实践知识相互支撑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项目培养为主线。课程体系模型中按照系统化理念分为三级项目,其中,―级项目用以提供基础工程的经验和能力;二级项目为学期项目,主要围绕主题内容进行课程群学习,并以课程群为基础,推动课程计划中―级项目的开展;三级项目属于课程群内课程间或课程内的小规模设计实践活动,可以根据课程自身的内容和特点灵活安排,其目的是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促进二级项目的开展。

2)围绕核心课程的课程群。在课程组织方面,为了推动和促进二级项目的实施,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按照不同的主题内容进行组织,形成相关核心学科课程群。

4 总结

本文首先探讨CDIO理念下课程结构组织原则,并具体分析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课程计划与CDIO标准专业课程计划相比存在的差距。通过差距分析,认为石河子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在课程设计、课程计划的顶层设计和课程体系结构要素设计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在CDIO理念的指导下,本文重新构建电气专业的课程体系模型,以系统化的三级项目为主线,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并按照核心课程构建课程群,实现知识、能力和创新培养的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邢贵宁.工学结合模式下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2]潘再平,黄进,赵荣祥,等.全面优化本科教学平台,培养电气工程创新人才: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S1):20-23.

[3]陈晓英,任国臣,巴金祥,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

8(2):51-53.

[4]马桂芳,吴春富,谢煌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建设[J].湖北理工W院学报,2015,

篇5

服务地方经济,开展多行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大量的地方性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不准导致了本科阶段职业教育的缺位,从而使得高等职业教育成为“终结性教育”,也导致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性的矛盾。随着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出台为地方性本科院校指明了方向。

根据我校专业教师对浙江省10多家企业的调研分析,综合考虑本专业已有建设条件及学生生源特点,打造专业特色,并且提供给学生主动选择专业方向的权利,因此,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定位于在制造业、汽车行业、建筑业等多个行业的电气技术与服务人员。

制造业对电气技术人才的需求

浙江省是世界重要的新型制造业基地之一,制造业已成为浙江省的支柱产业,产值占全省GDP的46%,提供的就业岗位占1/3,财政收入占58%,出口额占93%;浙江省将围绕先进制造业建设三大产业带、十个全国制造业中心和二十个重要产业基地,实施打造先进制造业强省战略。宁波市是一个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的城市,存在着大量的生产制造型企业,生产设备大多是进口的、由计算机进行控制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在企业技术岗位中,蓝领层(承担机床具体操作的技术工人)约占70%,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技术工人。企业对蓝领层的技术工人有很大的需求,并且对他们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灰领层(承担编程的工艺人员和机床维护、维修人员)约占25%,随着企业进口大量的设备,灰领层人才需求明显增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电气自动化工程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维修和管理工作。

汽车行业对电气技术人才的需求

近几年,我国的汽车市场发展很快,汽车保有量直线上升,汽车售后维修保养服务市场也迅猛发展。但是目前,汽车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技术水平及数量远不能满足汽车行业发展的要求。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汽车的电子化水平越来越高,汽车保养维修越来越复杂,大批高科技检测与维修设备应用于汽车维修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汽车保有量的增加需要大量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人才,汽车新技术的迅速推广使用也需要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支撑。各级汽车维修保养企业急需掌握汽车电控应用技术,具备相应检测、诊断、维修、维护与保养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建筑行业对电气技术人才的需求

一直很热门的建筑行业中,电气设计人才需求增加明显,未来市场依然看好。据知名分行业专业人才招聘网站英才网联旗下建筑英才网统计数据显示,建筑电气工程师需求连续三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与建筑电气行业直接紧密相连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将更加深入发展,这不仅为建筑电气行业的发展蕴藏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更为中国建筑电气行业的发展带来丰富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可以预见,在未来建筑电气设计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加。

从职场行情看,制造业仍然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大户,其需求还将进一步增长,重点发展领域人才的需求特点是:高层次研发人才需求呈现旺势;具有一线操作和管理经验的高技能工人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复合型、实用型、经验型人才是需求重点。

通过对地方行业的调研分析,本专业的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电气自动化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与应用能力,具有电气系统技术应用、运行维护、分析测试、客户服务和销售的能力,能够在制造业、汽车电器、建筑电气等领域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和产品服务等工作,具有多元人文背景,有道德、善学习、勤思考、富有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重构人才培养方案

理论教学课程体系

围绕着上述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构以“培养企业需要的人”为主导思想,进一步完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三大课程体系,以“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校企合作,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建立起“电气控制、汽车电器、建筑电气”为专业方向的模块课程群。图1为以多方向人才培养为特点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第一层为普通教育课程,第二层为专业基础教育课程,第三层为专业核心课程,第四层为专业方向课程。

普通教育课程与传统高校一样,设置专业论证所需的各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含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主要整合的思路是“理论与实验一体化”。如传统的课程体系中,设置有模拟电子技术理论课程4学分,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程1.5学分,还有模拟电子技术设计课程1学分,现在整合成模拟电子技术及实践1门课程,总学分为6,开展项目驱动式教学,全程在实验室小班化教学,做中学,学中做,理论与实践融合教学。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含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可编程控制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变频调速系统等,开设的课程为成为电气技术人员必备的课程,理论性太强不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大胆删去。第四层即根据人才培养定位而设计的方向课程,设计“电气控制”“汽车电器”及“建筑电气”三个专业方向。

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结合“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理念和本科职业教育改革特点,经过五年的探索和努力,构建了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基础实践训练、专业实践能力训练、行业技能训练、毕业综合设计5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开放创新及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训练贯穿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层是基本实践技能培养层。其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电子基本技能、电工基础认知、程序编程思想及计算机基础。相关的课程有金工实习、电工基本技能实习、电子基本技能实习、计算机应用软件实习、C语言程序设计、电子线路辅助设计等。第二层是基本专业基础实践能力培养层。其教学目标为全面培养工科学生应具有的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科学有序的实践素质和进行科学实践研究的兴趣,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相关实验的操作,使学生懂得电子电路原理,掌握数字电路设计、模拟电路设计与制作、基于单片机的软硬件的设计,具备基本读图能力、电路设计能力、电子系统初步设计能力等,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软硬件测试能力。第三层是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层。其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电气技术核心专业实践能力,如电机特性测试、电机速度自动控制方法、电力电子电路的设计与测试能力、非电信号的检测能力、工厂电气设备控制电路分析及排故能力、基于PLC与触摸屏、变频器的系统设计及分析能力。相关的实验实践课程有维修电工实训、电机拖动实验、可编程控制器实践等。

专业方向模块课程

人才培养方案最大的特色是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的构建。这些课程群的设计需要行业人士的参与,而且基本上以行业专家的意见为主。三个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参见表1。

表1 三个专业模块课程设置

专业模块方向 课程设置 学分

电气控制

(15学分) 交流调速系统 3.0

计算机控制技术 3.0

DSP及应用 3.0

可编程逻辑器件应用 3.0

控制电机实训 3.0

汽车电器

(15学分) 汽车构造 4.0

汽车电子技术 4.0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 3.0

汽车综合实训 4.0

建筑电气

(15学分) 智能建筑概论 2.0

建筑安防与消防工程 3.0

建筑供配电及照明技术 2.0

综合布线技术 4.0

电气识图与绘制 4.0

模块课程细分就业市场,课程设计与行业需求对接,产教融合,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及将来喜爱的就业方向选择一个模块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程在第6学期全程在实验室开展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对学生进行行业能力训练。

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

在理念上,提升实践教学体系的地位,明确实验教学在工科教育中的主导地位,使之重要性不亚于理论教学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大力提倡“做中学、学中做”,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维修电工实训、可编程控制器中融入维修电工考证与PLC设计师考证内容。方向课程由企业专家参与建设。目前本专业学生的实验课时数已经占总课时数的70%左右。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小班化、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并学会应用。

电路分析、自动控制原理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则尝试将部分时间安排在实验室,基于Matlab/Simulink等仿真软件,通过虚实结合的仿真实验项目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施全程在实验室的“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学内容围绕着“单灯闪烁、键控灯亮、流水彩灯、简易电子琴、竞赛抢答器、双机串行通信、温度计、简易信号发生器、人机交互设计”等9个任务进行课堂的学习与课外的项目化练习。

篇6

关键词:资源勘查工程专业 本科生培养 核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a)-0183-02

Nuclear Characteristics Resources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training status and Suggestions

Hu Yang1,2 Tan Kai xuan2 Feng Zhigang2 Xie Yanshi2 Chen Liang2 Huang Wei2 Wang Zhengqing2

(1.Post-doctoral Research station of Mining Engineering of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2.School of Nuclear Research Engineering of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 Hunan,421001,China)

Abstract:Nuclear Characteristics Resources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training is related to china’s uranium resources explor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Nuclear Characteristics Resources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training,the paper put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from three aspects,in order to improve Nuclear Characteristics Resources Exploration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training mechanism,and train more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needs of society and more competitive on the market of professionals.

Key Words:Resources Exploration Engineering;Undergraduate Training;Nuclear Characteristics

铀是国防建设的战略性资源,也是核电发展的基本原料。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增长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世界核协会(WNA)所给出的最新报告指出:在2020年之后,全世界需在整个核燃料循环领域内大力提升燃料基础设施的产能[1]。而在我国核电中长期(2005―2020年)发展规划与核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提出,到2020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要占到全国总装机容量的4%,核能在整个能源供应总量中的比例逐步提升,铀资源的保障体制也将提高[2~3]。

但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核能机构(OECD/NEA)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2012年7月26日联合公布的《2011年铀:资源、生产和需求》指出:低开采成本的铀资源量已经出现了明显下降[4]。且我国现有铀资源也仅能满足不到1/2的需求,按我国核电中长期规划来看,铀资源的供需状况严重失衡,这就对铀资源地质勘查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大好的发展形势。

由于前些年核工业经历了各项深化改革,铀资源勘查工作一度出现萧条局面,有相当一部分专业人才流失,且很多曾经以培养铀资源勘查专业人才为主的地质院校转向或停止本科招生,因而目前急需大量的铀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充实到相关科研院所与企业中去,南华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成立的。2000年,中南工学院和衡阳医学院合并成立了南华大学,2002年,原核工业部的第六研究所并入南华大学,这也为南华大学创办“核特色”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这就要求在培养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生时,既要保持传统固体矿产勘查方向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延续性,又要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核特色”,有作为地承担起培养和为国家输送“核特色”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的重任[5~6]。

1 现有“核特色”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专业课及实践教学学时少,学习深度不够

近年来,国家要求各大高校贯彻“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的原则,统一设置公共基础课平台,并压缩总体教学时间,使得专业课和实践教学学时减少。而我校资源勘查专业学生要学习的专业课课程门类多,根据《南华大学2012版工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学生完成本科教育的学业学分为180分,而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共计128学分,超过总学分的2/3,使得专业教学课和实践教学课时被明显压缩(表1)。

而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学生要门门课程面面俱到去学,很难说学生已将全部课程听懂或掌握,这样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就可能使用人单位觉得“不好用”,也与我国核工业建设的发展速度与宏伟目标不匹配。

1.2 学生缺乏专业责任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目前,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很多用人单位都认为毕业生最缺乏的就是工作责任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一是由于本专业的工作特点,一开始就决定了大部分工作地点会在比较艰苦的地方,毕业生又都必须从一线基础工作做起,要经受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所以也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愿意甚至害怕出野外工作;二是受到市场经济和西方思潮的影响,部分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正在发生了悄然的变化,择业的时候更为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而忽视社会责任和国家需求等,就业首选目标已经由“到需要自己的地方去”变成了“到效益好的地方去”,这样一来,有的学生工作后就“跳槽”或从事其它专业工作。

如此结果,从国家安全战略等长远发展角度考虑,以及行业单位对毕业学校的认可,可见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对学生的专业责任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是个亟待提高的问题。

1.3 学生缺乏正确的专业认识,学习兴趣与动力不足

近年来,由于核资源需求出现热潮,就业形势较好,使得学生报考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激情有所提高,但仍与一些热门专业存在较大差距,其主要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生还不能全面客观的认识自我,对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不明确,更有部分学生是被迫选择或调剂至本专业,对专业学习就带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只想在学校混日子;二是对专业的了解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对“核特色”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认识停留在条件艰苦、有辐射、待遇低、或没有前途等方面,相关的信息渠道不通畅,且与其他行业相比,社会认同感低,也不够体面;三是学生认为目前“核特色”资源勘查人才较缺,部分用人单位开始放低招聘条件,本专业学生认为只要毕业就可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就业竞争压力不大使学生不仅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且对专业学习毫不重视,专业思想不稳定,甚至有的学生产生了换专业的想法,专业人才将出现流失。

2 构建新形势下“核特色”资源勘查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建议

新形势下“核特色”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应结合新观念、新技术和新需求。

2.1 争取国家政策扶持

国内外核工业飞速发展形势迫切要求“核特色”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必须要有新思维和新举措,要争取国家进一步加大人、财、物投入,由于目前核地矿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多,办学成本高,使得核地矿类院校办学压力较大。尽管学校一直在培养总量和思想教育上下功夫,一些相关地矿单位也采取了为毕业生报销学费、提供安家费等措施吸引人才,试图解决地质人才紧缺和教学培养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的现状,但收效甚微,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再有,由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贫困生和农村学生较多,学生的经济问题成为了这类人群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如果完全依靠学生本来就很贫困的家庭或者是经费有限的学校或单位来解决人、财、物的问题,是势单力薄。故都必须要有国家的政策和具体措施的支持和给予倾斜。

2.2 夯实地学基础教育的同时,坚持“核特色”

多年来,南华大学一直坚守着“核特色”,并在不断拓展和精心打造“核特色”。在目前学生学时有限的情况下,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不仅要夯实地学基础教育,还要坚持对“核特色”有增无减。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减少专业课及实践教学学时等教学方面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进行适当调整着手,如对本专业课程进行新分类,分为学科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及专业核心课模块。这样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模块设置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而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去选择需要重点学习的课程,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能让学生在某个方向上相对较熟练掌握课程知识。

再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单位的选择相对固定。学校及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应通过收集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情况,在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建设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将过时、适用性低的课程进行必要的调整,该舍去的舍去,该淘汰的及时淘汰,选择行业较热的技术支撑课程,尽快与国内外行业需求接轨,达到学生到单位后具备掌握热门技术的基本知识,从而更好更快地适应行业工作的要求。

2.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专业适应能力

针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和专业适应能力不强的情况,笔者认为:一是可以对刚入校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样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为专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开端。可以通过报告、讲座、参观交流等多种方式对学科专业相关情况加以介绍,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感性认识,产生兴趣;二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教育实践主要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野外实习,让学生通过实习了解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深化,锻炼吃苦耐劳精神和野外工作经验,更能够感受到通过运用知识得出真实结果的喜悦与成就,具备能承担各项工作的能力。

现阶段,正是核地质类人才紧缺、核地质教育大发展的大好时期,南华大学资源勘查专业需要在人才成长和市场需要的双重引导下,进一步确定自身“核特色”优势,深入思考“核特色”资源勘查专业本科生培养工作已刻不容缓,笔者坚信通过不断完善“核特色”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机制,将会为国家培养出更符合社会实际需求和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专业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 谢焱石,涂彩蓉,谭凯旋.立足核特色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构建“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新体系[J].中国地质教育,2011:30-33.

[2] 陈元初,赵声贵,梁毅.我国核电工业及铀资源供应对策[J].中国矿业,2011,20(1):19-22.

[3] 张金带,简晓飞,李友良,等.“十一五”铀矿勘查和地质科技进展及“十二五”总体思路[J].铀矿地质,2011,27(1):1-7.

[4] 伍浩松,郭志峰.新版铀红皮书表示:全球已探明铀资源增加12.5%[J].国外核新闻,2012(18):17-18.

篇7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人才培养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1.121

1 前言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社会和企业需要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具备综合能力,不仅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同样也能够德、智、体全面发展。一方面能够掌握机械电子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毕业之后可以直接从事机电一体化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这样一来,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就会有更多的选择。学生也能够在很快的时间满足企业的要求。这是应用型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和依据。

2 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人才培养现状

从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层次上来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主要可以分为研究生层次、本科层次和专科层次三个层次。但是在这三个层次的人数分布来看,主要以本科生为主。这主要是因为,很多学校都设置了本科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很多普通高校的专业目录上都有这一专业。此外,很多学校也设置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下开设的机械电子或机电一体化专业方向,也称为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这种学校数量众多[1]。

但是就目前的情形来看,这些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主要还是以学科本位为基础,把课程主要分为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也主要是根据课程的内容来安排的。但是很难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但是随着高等本科教育的普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学生就业的形势发生变化之后,对于本科生的培养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2]。因此,本科机械电子工程在人才培养的时候,必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既要有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还应该具备学习能力、应变能力、拓展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诸多能力。

3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原则

应用型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人才,是现代工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因为现代工程所包含的内容多且相对复杂。因此需要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时,必须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是要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和其它研究型大学发展不同。学校和教育不需要建立太多的机械、电子、信息、控制、管理的知识体系,而是更好地建立起运用和训练体系。因此,在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时,既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理念,时刻跟踪各个高校工程训练的最新发展理念和动态。另外,也要根据自身学校的发展,再结合现实的需要,根据人才需求多样性,进而构建出合适的工程训练体系。

二是要将这一培养体系贯穿于学生的四年学习当中。因为客观的规律告诉我们,理论与实践是相互补充的,并且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学生首先要在四年本科教育中,努力学习理论知识,之后依靠理论做支持,再通过大量的实践和高强度的训练,最终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定要经历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才有可能锻炼出的实际操作能力,突出“应用”的特点。

三是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任何一个学习过程,都必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在学校的基础培养之下,学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逐渐构建出适合自己的循序渐进的工程训练体系。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途径上,以及训练的安排上,都要努力做到先简单、后复杂的过程,从不熟练到逐渐熟练,最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校企合作与校校合作的原则。在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时,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多让学生进行实践。而学生进行实践的主要途径就是要让学生进入企业,尽早地进行实践。因此,进行校企合作,就是社会资源开展工程训练的重要途径。也是应用型本科培养的关键举措。实行校企合作,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可以提前选出一部分综合能力比较强的人才,作为企业的储备人才。另一方面,对于学校来说,能够适时地安排学生利用暑期,或者是其它集中时间,来进行实践学习。而对于学生来说,校企合作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技能和技术水平,积累一部分工作经验。

4 应用型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人才培养策略

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出应用型的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人才,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

首先,就是要收集相关资料,对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尤其是了解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人才需要情况,与企业进行交流。通过走访和了解企业,与企业进行合作,形成双方都较为满意的人才培养方案。

其次,通过达成口头协议之后,之后再与相关企业签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协议。一方面能够努力建立起由学校、企业双方共同的专业、就业指导专家组。通过专业的专业指导,一方面能够指导企业选择合理的人才,另一方面也能够指导学生如何在就业的过程中更好地使自己适应的企业的要求。

另外,学校要充分利用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学校首先要引进合适的人才,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在观念上、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上都比较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学校一方面要提升师资队伍,来建设相关制度。

最后,就是需要有强大的硬件条件作为支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尤其是应用型的。很多时候都需要进行实验,因此,必须要加大教学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学校需要在国家的资金支持下,加强实验室以及实习实训基地[3]。

5 总结

总之,培养应用型的本科机械工程的专业人才,就必须要每一个模块的具体内容和形式都有针对性的培养。一方面可以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改变原先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尤其是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最后,能够较好地适应目前这种动态而又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福元,倪骁骅.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本科办学现状与分析[J].内江科技,2007(11):26-27.

篇8

美国一直把科学、工程和技术视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仍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其高等工程教育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通过分析威斯康星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本科生培养方案,比较其通识教育在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上有何异同点,进而吸取美国在高等工程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优化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体系。

关键词:

高等工程教育;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一、两所院校的电子工程的培养计划简介

威斯康星大学的工程专业在全世界排名位于前30名,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有一定的成就。其工程学院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科学的相关知识。学校为准工程师们提供教育,是希望他们能够在未知领域进行开发、研究以及应用,并且推动世界先进科技的发展。哈尔滨工业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理工类全国重点大学,电子工程专业也是哈工大的优势学科之一。该校倡导“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人才培养理念,电子工程学院旨在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在电气工程领域从事电子类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等实用型的创新型人才。

二、两所院校本科生电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对比

威斯康星大学电子工程专业要求本科生在校期间修满121个学分,大一就配有专业咨询服务,一边学生规划自己的学业。在大三时会开设较多专业领域课程,例如,电磁场、模拟电子学等等。在大三、大四阶段,学生可以自由选择50多个专业课程(本学院或者其他学院都可)。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本科生学业年限是4年,在大一和大二两学年主要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如:电子线路基础,电磁场与电磁波等),而专业课大部分集中子大三、大四学年(如:微波技术,嵌入式设计与实践等)。(一)通识教育比较从两个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学分比例表看,威斯康星大学通识教育比重大于专业课比重,可以看出学校更加重视通识教育。其中,人文与社会科学教育相对重视,共16学分。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自由选课,为了使学生在人文与社会科学方面的学习无论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有所进步,学校规定:在人文学科的选课至少选够6学分,在社会科学的选课至少选够3学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专业教育比重高于通识教育的比重。其中在通识教育的课程中,自然科学和公共基础课所占很大比例,而人文社科类专业只有4个学分,并且是限选课,学生没有自由选课的权利。人文社科限选课仅仅在两个学年夏季的小学期中修完,开设时间短,且大多以讲座的形式开设,没有贯穿在几年的本科学习过程中。哈工大的通识教育课中,政治类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占到了很大的比重,这也是中国高校都要开设的国家规定的几门政治必修课。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美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是“通才教育”,也展现了美国高等工程本科教育“厚基础,宽口径”的特色。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专才教育”,专业化教育是我国高等工程本科生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

三、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启示

美国是高等工程教育公认的最成功的模式之一,我国处在学习别国先进经验、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的阶段,合理学习和借鉴美国在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方面的成功经验,有利于优化我国高等工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提高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高质量合格人才为我国的工程建设做贡献。首先,要重视通识教育。要全方位、宽领域的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其次,要给学生更多的自,大量开设选修课和实践课。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对专业以及专业外领域的研究。最后,要重视跨学科教育。重视基础学科之间,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之间的碰撞和摩擦,为传统领域及新兴领域提供更加优秀的高等工程人才。

作者:王莹玥 单位: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篇9

关键词:“3+4”中本衔接;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8-0138-04

“3+4”中本衔接物联网工程专业”没有现成的案例,需要理清的问题很多,其中课程衔接是根本问题。“3+4”中本课程衔接必须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能力、就业岗位、工作任务、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等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而本文主要讨论 “3+4”中本衔接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衔接的具体思考和做法。

1 “3+4”中本衔接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建设背景

“3+4”中本衔接物联网工程专业,进行衔接的两个专业虽然同属于信息类且相关性较强的专业,但如图1所示,本科阶段衔接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属于电子信息类专业且偏底层硬件,中职阶段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属于计算机类专业且偏上层应用(偏软)。在此基础上,通过互补、整合、优化的路径,重组“3+4”中本衔接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因此,出现了课程衔接相似课程较少、相关课程较多的现象,甚至被个别专家误认为是“两张皮”,其实不然。

2 “3+4”中本衔接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衔接的整体思路

课程衔接紧密围绕人才总体培养目标,紧扣岗位能力培养要求。突出人才培养整体性、针对性和适应性,以及强调前3年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并突出其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后4年强调拓宽理论知识和加强工程设计能力培养,将理论结合实践并将其深化、突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通过有效衔接优化及平滑过渡,形成7年一贯制课程体系。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任务进行重构,工作场景通过学习领域来体现,构建融合物联网行业特色和规范的“中职-本科衔接、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3年中职阶段的课程体系,基础理论知识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以实际应用为目的,突出实践技能的训练。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组成。为了达到本科入学标准要求,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通识课程中的英语、数学等课程称为接口课程,定为核心基础课。按照本科要求,加大课时和加深内容,考核由江苏理工学院主导负责出卷、阅卷等工作。专业课程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构成。其中专业基础课程是知识形成的主体,旨在形成专业学习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能力,需要增加此类课程的课时数以及课程门数,将C语言程序设计、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定为接口课程,考核由江苏理工学院主导负责出卷、阅卷等工作;专业课程是专业特色的集中体现,包括学生必须掌握的本专业的基本技能;专业综合能力课程为计算机维修实训、电子电工实训、网络组建与管理实训、网站建设实训、网络综合布线实训,是实践性教学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专业必修课程考核由江苏理工学院主导负责出卷、阅卷等工作。

4年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把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加强专业工程设计能力、实践创新素质三者的培养教育融为一体,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符合物联网工程领域和行业乃至区域经济建设需求、既有本科层次专业理论、又经工程实践能力强化、具有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物联网工程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组成。以电子技术基础、电路信号与系统、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物联网应用软件设计等为核心课程;以物联网工程软件实习、硬件实习和综合训练为实践环节,突出物联网专业特色。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及研发学习能力。

3 “3+4”中本衔接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3+4”中本衔接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是通过对衔接的中职和本科原有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互补、整合、优化后重组而来,因此原有中职和本科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都直接影响着课程衔接的具体实施。

3.1培养目标导致的衔接问题和对策

中职学校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十分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目的的教学计划,十分重视针对岗位的专业技能的训练,理论知识学习相对薄弱,其中基础通识课学习弱化更为明显。本科教育则重视学习、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性技能培养不足,没能实现人才层次的提高,造成中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延续性。选择中职与应用型本科专业这类培养目标比较接近的专业衔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策略。江苏理工学院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主体人才输出口径是具有“大工程观”视野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从培养目标的衔接方面看,与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三年制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比较接近。

3.2 课程结构导致的衔接问题和对策

通过调研发现,中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学时占的比例很高。而本科类院校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导致课程结构衔接有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文化基础课存在脱节现象,专业理论课程部分重复,专业技能(实习)课程倒挂现象明显,职业资格证书与课程对应关系不紧密等。为此,针对我们物联网“3+4”项目,在课程结构设置上采用两兼顾和两加强的措施,兼顾中职和本科课程的基本结构和导向,加强各自文化基础课程设置,重复的课程在双方协商下进行调整和优化。

3.3 课程内容导致的衔接问题和对策

课程内容的衔接包含文化课和专业课,文化课和专业课应分别针对性的进行课程内容衔接的设计,制定可行性的课程标准。

由于中职学校着重强调的是职业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对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要求相对淡化。如果在中职阶段不重视基础文化课程的学习(包括数学、语文、英语、物理等),进入本科阶段,首先对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产生困难;进而,对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掌握形成障碍,限制了对专业实践知识、技能的理解,形成“知识建构塌方”的典型现象。同时,由于缺乏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从而影响专业新知识自学能力的提升,最终影响学生职业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为此, “3+4”的中职阶段建议要适当增强针对专业的“够用”的基础文化课程,特别对英语和数学的要求,在进入本科时要科学制定转段要求,设置合适的准入门槛,中职阶段设置月考模式,多方面促使学生在中职阶段自觉打牢文化基础,为后续学习做好起步准备。

3.4 课程教学模式导致的衔接问题和对策

中职阶段专业课程教学普遍采用项目化教学,突出做中学和学中做,相应的月考和课程终结性考核主要是通过完成考试要求的操作项目或任务的形式进行。根据“3+4”中本衔接物联网工程衔接的规定,中职阶段的专业必修课程考核由江苏理工学院主导负责出卷、阅卷等工作。应用型本科学校目前仍然较多的采用学科教学的模式,导致本科学校老师在出卷时受本科学校教务规定的要求,主要以书面考试的形式。因此产生了课程考核模式的矛盾,而考试模式又直接影响到教学模式和内容。为此,“3+4”的中职阶段建议专业课程的考核采用书面和操作相结合的考试方式,约定书面和操作内容的各自比例。

4 “3+4”中本衔接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衔接的具体做法

课程衔接问题的实质是使得“中本”衔接课程内容能够相关,课程衔接的前提是能实现“中本”课程内容层次化的描述,以促使课程任务在“中本”之间获得合理分配。

以下将主要从培养能力、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衔接方法这四个方面对中职阶段的专业核心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电工电子基础)与本科阶段相关课程的衔接进行具体的说明。

4.1 C语言程序设计

在中职阶段设置了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6学分,102学时,其中理论50学时,实验52学时),本科阶段与之相衔接的是程序设计(C)课程(4学分,80学时,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32学时)。在中职阶段,主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C语言的基本语法,基础的数据类型和程序结构进行介绍。在本科阶段,主要针对C语言中的函数、指针等重难点内容进行较为深入的讲解,并着重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的衔接情况如表2所示。

4.2 电工电子基础

在中职阶段设置了电工电子基础课程(8学分,132学时,其中理论50学时,实验82学时)。本科阶段与之相衔接的是电路、信号与系统(5学分,80学时),以及电子技术基础(5学分,80学时)这两门课程,特别是电路、信号与系统课程中的电路部分和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模拟电子技术部分。在中职阶段,电工电子基础课程主要包含了传统的本科电路分析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适合中职阶段学生学习的较为基础内容,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旨在让学生建立起对电路系统的基本认识,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与普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相比,此课程的比重和地位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而在本科阶段,通过将一部分基础内容下放到中职阶段,成功地将原有的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及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进行了整合,从而可以开设更多的软件类课程,更好的实现对软硬兼修的物联网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具体的衔接情况如表3所示。

5 “3+4”中本衔接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衔接后续研究的思考

对于中职阶段的学科专业课程,在本科阶段均有相关的课程与之对应。 为了使“3+4”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保证相关课程之间在培养能力、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方面形成良好的衔接。以上已经讨论的问题和相应对策外,课程衔接还直接体现在课程标准、课程教材和课程评价;除了专业课程衔接,文化课的衔接也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 黄小璜.现代职教体系试点:着眼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质量保障――以常州市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4(11):58-60.

[2] 谭文培.英_澳_美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对我国的借鉴[J].科教文汇,2014(7):104-105.

[3] 郝丽萍,熊昕,熊茂华.物联网技术专业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标准的研究[J].时代教育,2015(11):51-52.

篇10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就业岗位;资格证书;课程体系;转型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6-0152-02

1 应用型本科转型背景

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016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向应用型转变”,已成为近年来高校转型发展的一个热点。但由于对“到底为什么转”“转什么”“转到哪”“怎么转”“谁来转”等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和理性思考,如何回答和破解这一难题成为政府、高校和学界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我校已被省教育厅批准为首批转型试点院校,各项改革势在必行。教学方案设计如何改,没有好的方案与方法,仍在不断的探索中。

2 我校应用型本科转型的现状

我校虽已启动转型发展的改革之车,各种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及制度也相继出台,也于2015年部署实施了转型发展新形势下的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也已初步成型。对于我校来说,转型不光要有宏观的理论指导,更要有具体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配套支持。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虽已初步完成,但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相应配套措施还未实施。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如何转,如何改,仍然没有经验可以借鉴。

3 现有课程体系及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校以前定位的问题,致使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还以普通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模式为依据,对本科学生的培养仍然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几乎照搬普通高校,学生的学习与就业“两张皮”。致使学生毕业后面临与一本、二本的学生同样的竞争形式,造成简单工作不愿干,复杂工作干不了,动手能力差,缺乏职业资格证,就业困难等等问题。归根结底是我们教的内容与社会需要的脱节,课程体系、课程内容需要急需改进。正值我校改革之际,以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论述“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建设。

4 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论述课程体系建设

4.1电信专业就业岗位群

2014年国家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曾经在信息技术与微电子产业发展研讨会上表示,未来10年是我国发展微电子产业的关键时期,国家将微电子产业作为重中之重,优先扶植发展。信息技术已是经济发展的牵动力量,而在关系到一国生死存亡的军事领域,电子工业更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针对于以上背景,近年来相对适合本专业及就业较好的岗位有:

1)信息处理技术;2)专业硬件设计;3)PCB设计与应用;4)嵌入式硬件开发;5)FPGA设计与应用;6)通信设计与应用;7)电子信息专业从教;8)工业生产及自动化;9)创新创业。

4.2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

1)信息处理技术员资格证书

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举办的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全国通认,含金量高。

2)电子设计工程师资格证

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Electronic Desig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简称edp)是中国电子学会为了满足社会对电子设计工程师的需求而推出的一项专业认证。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的性质属于同行认可,社会承认。认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坚持标准、注重能力,追求最大的社会认可度和最终的国际互认。

①目前进行的认证考试主要有两项:电子设计工程师认证考试;板级设计初级工程师认证。

② 目前进行的初级认证考试主要有:电子设计初级工程师(含初级、助理);板级设计初级工程师(含初级、助理)。

③2012年开始试行的电子设计中级、高级认证电子设计中级工程师;电子设计高级工程师。

3)网络工程师资格证

网络工程师考试属于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简称计算机软件资格考试)中的一个中级考试。网络方面共有三个等级:初级为网络管理员;中级为网络工程师;高级为网络规划设计师

4)ARM工程师资格证书

ARM工程师资格证书,考试通过后,获得由ARM公司统一发放的AAE认证证书,行内认可,含金量高

5)通信工程师资格证书

通信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是由信息产业部颁发的国家级职业资格证书。

通信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的实施范围及对象:各通信运营企业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所有从事通信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

通信工程师职业资格分为:助理通信工程师、通信工程师、高级通信工程师。

6)电子信息工程师资格证

经职业技能鉴定、认证考试合格者,颁发加盖全国职业资格认证中心(JYPC)职业技能鉴定专用章钢印的《注册职业资格证书》。权威证书,全国通用。政府认可,企业欢迎。网上查询,就业首选。该职业资格共分三级:助理电子信息工程师、电子信息工程师、高级电子信息工程师。

7)教师资格证

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教师的许可证。教师资格证考试从2015年开始,不再分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区别,想要做教师都必须参加国家统一考试,方可申请教师资格证。

8)自动化工程师

自动化工程师资格证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由于自动化工程师的研究范围广,应用前景好,因此该职位的就业形势非常好。此外,其还可以从事教学或是研究工作。

9)创业咨询师

此证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资格证书》。该证书实行统一编号登记管理和网上查询,全国通用。其可作为招聘录用、考核晋升、岗位续聘、职称评定、加薪的重要参考依据。 创业咨询师目前等级分二级,依据《创业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职业等级,本职业共分两级,分别为:二级创业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三级创业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4.3“三位一体”课程设置体系

为了突出我校非外语专业的“专业+外语+创新创业技能”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外语类课程坚持了几乎是4年不断线。为了适应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形势,专门开设了创新创业类课程。在课时的安排上,本着理论适度,重在实践,但又不能等同于高职教育,认为此专业实践类课程比例占总课程的比例在35%左右比较合适,本专业实践类课程比例占总课程的比例为34.72%。

5 小结

我国部分高校的应用型教学改革已拉开序幕,各个高校都在摸索着前进,试图找到符合各种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学校也已基本完成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尤其是课程体系的建设,经由校内外专家的审定,都觉得较符合我校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以此建立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一定会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 杜希宙,韩伏彬.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与人才培养模式转变[J]. 衡水学院学报,2016(4).

[2] 李平,张锐.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探索,2013(11).

篇11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机制

社会的发展与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不断推进,促进了复合型工程技术本科院校的诞生与前进。在社会对人才需求种类不同的背景下,在复合型工程技术本科学校同传统本科学校的交叉前行间,地方本科院校要把人才培养方向定在:造就具备较好技术基础理论、兼具实践技能,为产、管、建最前战线做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未来教育改革战略。总理强调:加速推进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其策略之一是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打通中职、专科、本科至研究生的前进管道,促成一些普通本科学校转轨至应用技术类学校,而普通本科学校数量庞大,问题繁杂,参差不齐,决定了分流转型改革是必然的,且地方高等学校是转轨的重点分子,“转型方向就是现代职业教育,社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转型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填补这个缺口”。地方院校顺应社会形势,服务地方经济,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其不二的选择。现阶段高等教育体系与劳动力市场结构失衡,造成电子信息类人才的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出现明显错位,使地方本科院校出现输出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的人才脱节现象。复合类工程技术本科教育究竟要造就什么样的人才?它与其他教育有什么区别?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如何定位?它的课程体系、育人程序如何满足其人才培育目的?怎样评议其教育的好坏?地方性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该如何布局呢?

一、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复合型

1.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当前电子信息类工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地方本科院校要着重培养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基础、系统的工程概念和工程知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能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的专门性技术技能人才,应在课程建设体系方面实施变革。(1)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符合社会市场的需求课程建设方面应重点建设电子信息类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基础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学校根据学期课程安排,在相应的学期选修方向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安排,增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注重“双师型”教师的教学任务安排。学校要强化实践实验课程教学,彰显“重能力、能创新”的培养理念,增加实习实训和集中实践的课时比例和学分比例。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重点学生的培养团队合作与创新意识,学校可结合创新设计竞赛组织,提高学生参与创新研究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热情。笔者所在学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先后邀请了校友、省内外相关兄弟学校、用人单位等人通过座谈,征求人才培育计划的修订稿,就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育计划前后共修订6次之多。2015年10月31日,学校利用在本校承办《湖南省电子信息技术研究会学术年会》的机会,请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湘潭大学等相关兄弟院校把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新增、删除。教学内容调整:《智能电子系统设计》课程名改为《电子综合设计》(主要讲解经典硬件电路设计与制作)和《智能电子系统软件设计》(主要讲解针对电子系统的程序设计与编写)两门课程,课时由纯理论64课时改为理论32+24课时、实验32+16课时。理由: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实践能力。新增课程:《电磁场与电磁波》《信息论》。原因:教育部要求的专业核心课程。智能机器人方向增加了《PLC原理与应用》《机器人学》,删除《数字图像处理》和《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理由:根据专业调研和已毕业学生反馈的就业市场需求。

2.注重电子信息类行业需求,密切结合地方经济建设

学校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开发校企合作项目,密切联系地方经济建设,注重将课程教学和实践实训环节移步至企业一线,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和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为适应社会企事业单位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学校从一开始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方面予以考虑,设定相应的课程与学分。相关措施还包括邀请地方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论证,尤其是根据当前企事业单位生产、服务的需要,学校结合生产一线技术与流程建构、技术技能体系的具体要求,将企事业单位的行业内课程设置进入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当前发展的前沿与技术革新,结合学生的兴趣与发展方向,选修行业内课程。

二、地方本科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复合型

1.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管理改革的策略设计

笔者所在学校坚持国家需求导向、服务地方经济的教育理念,结合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国家重大战略,建立有地方、行业、用人单位参与的专业综合改革指导委员会制度,树立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相结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观,重点进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等内容的改革。学校打造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的产教一体化机制,与培养人的育人模式相和谐,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校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推行把学生作轴心的合作型、启发型、参与型教学,一步一步推广学生主动选课的空间。学校以企业技术创新课题当作人才培育的首要平台,以行业企业的当务急需成为毕业论文选题的源泉,广泛推进案例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学校全面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推行教改,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联合开发在线开放课程。学校凭借专业管理建设试验点的改革,促进本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办学特点愈加有特色,期望在国内外同类学校里喷发推介力与榜样力。具体如下:(1)学校成立“校企用”专业综合改革委员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育、评价过程,将社会人才需求跟踪和毕业生质量跟踪常态化、制度化。(2)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探索“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掌握专业核心课程群知识结构为基础,以实践性教学为主线”的“三元”互动的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学校与行业联合培养,教学、生产、科研三方面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深化学校与行业合作进行学生工程实践锻炼,细化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以此形成“三化”相连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比例大于30%。(3)大力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学校强化师生双向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研究习惯,开设多种形式的讨论课。学校利用已有的数字化校园平台,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学校积极开展学校与行业共建的“多维课堂”。学校整合课程内容、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的融合,讨论课总学时达120学时以上,形成一种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4112”人才培养新模式。

2.采用培养与引进并举、专职与兼职并存、教学与科研并立的方式

改革教师配置,调整教师聘任机制与评议方法,踊跃调进行业一致认可的专业能才,聘用企业出色的专技人才、高管才俊与高技才俊当专业发展的领路人、专兼职教师笔者所在学校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建设,发挥其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的方向引领作用,努力建成一支符合“三并”原则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使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专职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和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具有工程背景的老师比例达到60%以上。学校聘任9~10人以上的企业高水平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本专业兼职教师,每年为学生开设工程实践类型课程,专心打造在省内学校具备些许号召力的教育团体,培育1至2个在省内电子信息工程范畴拥有较高认可度的学科领路人,3至4个取得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研核心人。

3.夯实制度设计,不断完善校、院、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

与质量监控体系,不断规范日常教学管理制度,形成健全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笔者所在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对学生负责”的工作理念,构建“学校督导检查、教务处质量监控与评价中心日常检查、学院教学检查(教务秘书、学生辅导员)的日常检查、学生信息员的检查、随机教学检查和教学专项检查”六位一体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4.通过政府引导与经费支持、校企实验班、校企联合实验室和实验班等方式,重点建设一批能有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平台与基地笔者所在学校对专业实验室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地优化实验室资源配置;抓好校内电子信息工程综合实训平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一批由企业主导、教师参与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创建一种“政用校企产学研”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开放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一批一流的校企人才培养平台和实践教学基地。

5.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国际行业认证考试、学生就业拓展到

国际市场、引进海外名师授课、引进国际学术前沿课程和教材,实现教育国际化。学校努力建设并形成一种对接国标、国际专业认证的地方高校国际化专业建设范例。

6.对接地方经济产业转型,建立协同职业培养机制,强化职业综合素养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正面临转型期,经济与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方向的变革无疑是促进产业间流转与产业内升级的一大策略。地方本科院校应突出“地方性”特点,根据其地方性特质,密切注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地方经济发展与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双赢”机制。

三、笔者所在学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复合型

1.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实践

(1)确定培养目标,构建“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4112”人才培养新模式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学校应充分考虑国家与地方发展战略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充分考虑学校办学条件与特色。学校应该走访行业内相关企事业单位,了解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等的实际需求,按照普通高等院校对本科生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基本要求,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的,以学生为本,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笔者所在学校以原来专业设计为根基,按照新时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要求,构建“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的“4112”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质量和就业水平。在大学教育的前4个学期,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和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教育,第5个学期分专业方向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第6个学期开始与企业展开深度合作,第7、8个学期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项目实训。其中最后1学期的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可以作为企业项目实训的延伸。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实施“考证结合”的“双证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按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做到“两个渗透”。

2.采用培养与引进并举、专职与兼职并存、教学与科研并立的方式,建成一支“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1)加强师资队伍培养笔者所在学校对青年教师实施“助教—导师”制度,在教研能力等方面加大培养和训练力度,使他们尽快成熟,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支持教师攻读学位,参加学术会议、国内访学、外单位进修等,重视“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2)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在完善师资队伍学历、职称等梯队结构的基础上,笔者所在学校充分考虑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与学科团队建设,与学校人事部门协调,引进数量充足的、高质量、高层次师资队伍。(3)实行教学人才队伍的校校合作与校企合作学校对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或实践性强的课程,在找不到本校合适的教师的情况下,开展校校合作与校企合作,特别是核心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尽量做到有合作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

3.打造用“多维课堂”,丰富教学模式

笔者所在学校踊跃探究电子信息工程应用类才俊的培育模式,建设实习、生产、论坛、合作、模拟等多彩别致、规模丰富、分合协调的“多维课堂”,形成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1)学术前沿的论坛课堂针对电子信息的热点问题,《电子信息工程导论》课的一种创新形式是专题讲坛,由学校教师同行业兼职教师所采取的探讨式教育方略,和学子一起探究专业热点问题。(2)真题亦真作的生产课堂“毕业式实习”课需要学校与企业的生产课题相联系。学校要把学生带进企业的生产基地,开展“参与型”教学模式,深入生产一线,与企业工程师一起探究现实疑问。(3)由专家评议的模拟教室“课程设计”课常使用“真题而假作”,使用“集体式评议”教模式。学校教师、行业兼职教师或专家团体对学生开展模拟评议。(4)携手努力,协同创新《电子全面设计》课与生产目标“真题亦真作”的结合,采取“合作型”教育模式。人人参与,公共材料共用。教师与学生依据多重而全面的评议完结一个优秀预案以成就生产硕果,齐心协力成就初评预案或者正规成品,团结一致成就一套合适而简便的设计成品并参与答疑辨析。

4.强化实践,突出应用,创建“政用校企产学研”的协同育人机制

笔者所在学校通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校企联合实验室和实验班等方式,创建一种“政用校企产学研”的协同育人机制,打造一流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实践教育系统,充分提升学生的创造技能与工程践能。学校建设校外高质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以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实习与实训内容,建设省级产学研基地,以学生学习、科研、生产的全过程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应用、创新能力。

5.创新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构建一套全过程、立体化的“多位一体”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

(1)教学计划的安排要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近年来,电子信息工程行业快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领域新技术层出不穷,该专业本科教育出现学科内容膨胀快、课程门数增长快、总课时反弹快的“三快”现象,这不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所以,教学管理改革需要修改教学计划,整合课程内容,削减课堂教学学时,以与“4112”人才培养新模式相适应。(2)提高对教育进程的管制工作学校采用“4112”人才培养新模式,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开放性学习环节大大增加,因此教管尤为重要。学校加强教管工作,有利于学校尽快找到教学的不足之处,且马上予以修正,能规避教学的偏差。学校依据多种途径掌握教育情势,收集各方建言,以此推动教育工作的创新,促进教育工作取得实际成效。(3)对教育质量监控系统的改善“4112”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教育质量监控系统首要改善的是对教师教育的调查与考核策略。因为,校外教学环节增多,如果教师不认真组织教学,许多实践环节会流于形式,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就成为一句空话。(4)建立一种符合专业特点的评价考核机制传统的卷面考试形式已与“4112”新人才培养模式不相称,学校需要改变单一的“一考定乾坤”和“分数定高低”的现象。根据专业特点,学校采用“ETSR”(即考试、测试、仿真和答辩)和专业认证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课程和实践环节进行评测。根据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获奖成绩,给予其一定的学分。笔者所在学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综合改革实践证明,该培养机制是行得通的,能解决课程建设系统改革的问题,提升人才培育的质量,有利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在电子设计比赛上赢得优异成绩。学校依据采取“4112”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学生,提升了他们的践履能力与创新水平,促进了学校同企业的彼此认识,加强了实习基地建设,便于产学研一条龙式的实施运行,推进了双方在产学研诸多内容上的综合协作。该路径有不足之处,如某些课程在具体实施时如何取舍、课时设置的量、先后怎样设置等。它们需要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不断改善,使该路径日益合理、科学。

参考文献:

[1]祝秋香,肖卫初,张学军,等.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认证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08

[2]郭慧,贺杰.地方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6.29

[3]周小清,邬云文,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湖南西部民族地区“三化”建设人才需求的对接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02

篇12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

一研究背景

在发达国家,应用型本科院校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也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对我国高等教育系统未来发展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金陵科技学院作为教育部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单位、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创始单位,也正在积极地去探究相关的应用型专业建设模式。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学校的一门深度涉软专业,也要紧跟南京城市软件建设发展方向,这对应用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不但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方式,而且为人们进行信息的获取、存储和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目前,各行业大都需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而且薪金很高。2015年5月8日,备受瞩目的《中国制造2025》由国务院正式下发,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该规划二个突出特点是,将"加快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作为贯彻始终的主题,提出坚持自主研发和开放合作并举,加快建立现代电子信息产业体系,为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建设网络强国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在今年,随着国家“两会”的盛大召开,人工智能首次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人工智能技术的重大突破将带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电子信息技术的巨大成功和进步,使人工智能可以深层次、多维度地参与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中,使科技的进步快速融入到跨界合作中。比如,电子信息技术的成熟,使人工智能可以深度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配合甚至取代医生进行精确的手术治疗。在无人驾驶领域,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驾驶飞机、无人驾驶舰船都已经陆续投入使用;在军事领域,人工智能的运用更是已经炉火纯青,俄罗斯与美国的人工智能作战部队和相关系统,已经在反恐作战中屡立战功,威力无比,作战效能与性价比远远超越人类士兵。由此可看出,人工智能在电子信息技术大发展的当下,终于在应用层面开始发光发热,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后续无穷无尽的成长潜力,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是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能升级改造、产业结构优化、核心技术创新获得成功的关键。随着BAT、华为、大疆无人机等高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应用和开发上的不断探索,刺激更多人才和资本向人工智能商业应用领域涌入。目前,基于人工智能学习背景下,软硬件相关知识过硬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已经成为社会上最为紧缺的人才,薪水待遇很高。

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将“人工智能”新概念融入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中,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校企紧密结合,培养出复合型的,应用型的社会紧缺人才,是需要去解决的关键问题。1.像当年互联网的崛起一样,人工智能真正的发展才刚刚兴起,相关的概念及定义还不完全定型,如何把握好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在传统的电子信息工程课程计划中规划与人工智能息息相关的课程,比如人工智能原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课程,将两者有机融合,在人才培养上面临较大的挑战。2.人工智能是一门综合了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哲学等多门学科的崭新概念。如果要将“人工智能”融入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中,就不仅需要学生学好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技术,C/C++程序设计等传统的课程,打好基础,还需要加强在数据挖掘,神经网络等以数学为基础的课程方面的建设,扎实学生的数学物理基础。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更高,老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加强此方面的师资专业培训,是一个该课题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3.一个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优秀的师资力量以及良好的学风,还需要有相关的硬件实验平台作为支撑。如何根据“人工智能”新概念,针对性地新建一些诸如智能传感器实验室,人体特征识别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等,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的电子器件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等应用于人脸识别,智能家居,机器人等热门领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该课题需要去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三研究内容

本文以“人工智能”新概念下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及实践模式为研究内容,重点研究如何将人工智能相关的理论及实验课程建设融入到传统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做到无缝结合,在培养模式上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以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类的高新电子信息技术企业对相关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目前拟以现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专业方向为基础,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导向的应用型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在未来的专业发展规划中,逐渐形成物联网、智能家居、机器人,无人机,人脸识别,语音交互,智能驾驶等不同的专业方向,增加学生的就业面,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加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教学的形式多样

可采用以“学生兴趣爱好”为依据的引导式教学实践模式,在扎实学生数学物理等理论的基础上,将最新的人工智能概念贯穿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通过不同的应用型实验项目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将课堂教学、校内实验和校外企业实习三者相互结合,鼓励学生参加诸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设计竞赛,中美创客大赛等赛事,以确保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同时,让学生从大二开始就自选课题、进实验室、根据兴趣爱好组建不同研究方向的实验团队,并为学生按照不同的研究方向配备专业教师,以此让学生融入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去,形成所谓的本科生导师制制度,由相应的导师全程指导,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注重提高教师的教学及科研水平

在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注重提高应用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师的教学及科研水平,使其能够很好地将“人工智能”新概念用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参加相关的各种竞赛,提高教师团队的实践能力及技术水平。通过海内外招聘和内部强化培养(教师博士化、教师双师化、教师国际化)等举措,加强师资团队建设;通过鼓励教师积极开设MOOC课程,参加教师技能大赛以及国内外教学培训,从多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基地

企业工程师可以参与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部分的教学实践工作。这种合作制度既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应用水平,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注重课程大纲修改,实验室平台建设

以改革传统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为目标,总结在“人工智能”新概念下教学及实践的相关经验,形成一个有鲜明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育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未来的发展战略和改革方向,应重点考察“人工智能”新概念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缺点。重点关注“人工智能”新概念下的教学及实践课程大纲修订、教师教学及科研能力培训体系构建、实验室软硬件平台建设、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讨及校外实习基金建设等工作。

四结语

本文探讨和研究了“人工智能”新概念下应用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结合金陵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发展情况,对原有的专业培养模式做了一定的理论创新,引入了“人工智能”新概念,从理论和实践教学,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教研技能培养,校企合作办学,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姚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6(S1):357-358.

[2]叶全意,徐志国,吴杰,等.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6(46):93-94.

篇13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实验改革;电子信息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是多领域多学科交叉。它是一门集数学、物理、电子学、通信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控制理论以及智能科学技术等于一体的交叉学科。这种多学科交叉既包括信息学科内部的交叉(如电子学、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又包括信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如物理学、数学、生物学、材料学等)[1],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以电子信息学科为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21世纪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以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为主体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机遇。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在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上,如何把新技术迅速体现在教材教学中以适应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2)在实验手段上,如何使教学实验与崛起发展的IT企业的实际运作与技术需求相适应;(3)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上,如何适应时代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养成学生自发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2]。

作为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工作者,以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政策方针为指导,围绕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研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技术创新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问题,是新世纪新形势下的一项紧迫任务,对促进我国信息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3]。

本文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点,特别是新世纪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实验以及教学观念思想三个方面的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教学方面需要整合专业课程,从专业基础课、技术型专业课和研究型专业课三个方面优化教学结构,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实验体系改革既需要强调基础,又需要紧跟时展,有选择的适应社会对多方面人才的需求;最后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观念改革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本文后续部分主要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实验以及教学观念思想三个方面的人才培养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最后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进行了总结。

一、整合专业课程,优化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模式

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专业基础课;(2)技术型专业课;(3)研究型专业课。创新教学模式需要研究相关课程的整合问题,将教学改革的成果固化到教学计划中,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善知识结构。既要注意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又要保持专业特色[2],使教学计划具有较大柔性,给学生自我发展留出时间和空间。例如为了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可以要求学生跨方向选修。

设置专业基础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课程设置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研究优势,充分结合该方向的优秀师资以及多年来的项目研究积累和研究生培养经验,同时这些资源优势也能为打造特色课程平台和今后精品课程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以上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本专业毕业生在电子、计算机、英语、实践和专业课等方面可以得到合理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毕业后可以胜任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事业单位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的研究、教学、开发和管理工作。如果继续攻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以及相关技术学科、交叉学科的硕士学位,夯实的专业基础亦将使得本专业毕业生更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技术型专业课基于专业基础课的同时需要结合实践实验课。专业实验依托实验基地,在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入改革与探索,探索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人才为基础的,具有全面知识结构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探索和实践具有创新性能力的研究型人才、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技术型专业课以课程设计为补充,使学生在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同时,能够理论结合实践,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有充分认识,加深理解。创新与实践可以通过开放专业实验室平台为学生提供,内容要紧随学科发展,涉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前沿方向,为学生创新和实践提供优越的开发环境。开放专业实验室平台的课程实践将对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个人能力和素质具有良好的激励作用。

前沿讲座已成为大多数研究型大学的必设课程。本专业已经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前沿讲座的课程性质由“限选”调整为“必修”。由专业领域内从事前沿研究的教师讲述该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安排专业教师对所授特色课程进行深入的启发和讨论。学科前沿讲座的意义,一方面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感受大师的风采和科研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作为一个科研平台,促使师生相互交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其有机会、有兴趣直接参与授课老师的科研项目,或独立申请创新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创新的能力。

任何教学改革都离不开教学方法的指导。实施电子信息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有长远的规划,包括本、硕、博一体化设计,分步培养。从本科教学到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全面一体设计每一个阶段的知识体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架构,最大限度消除各阶段知识结构的交叠,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提升研究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从教学方法出发,要围绕“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研究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构建从知识理解到知识发现和知识创造性的教与学模式。

本科低年级以知识理解为主,逐步的以开放式、引导式、自主学习为主,以“任务”驱动带动实验教学,提出任务,设计问题,通过观测、分析、讨论和总结,达到学习的目的。欧美国家多采用观察物理世界,提出疑问,分析对象特征,总结归纳规律,发现存在问题,给出解决方法和创新提高这种适合激发学生灵感和创造思维的教学模式,强调“以问题为纲”,启发主动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而不是“以结论为纲”,满堂灌输;重“渔”,而不只是“鱼”;重“林”,而不只是“木”。授课教师要以问题为纲,重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又发现新问题的教学方式[4]。我们需要借鉴这种国际教学模式,用学生自我发现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替代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本科高年级建立导师制,由导师负责指导学生小组的科研实践方法和方向,通过辅导大学生创新实验、吸取部分学生参加教师科研等形式,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独立科研能力,实现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为今后的工作与科研打下基础[4]。

二、基础与发展并重,发展实验体系建设

实验体系的建设既要重视基础又要紧随时代技术的发展,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需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时代性。实验课程的内容选择要体现当下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反映电子信息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实际经验,增强实验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实验课程的内容要具有时代性,根据时展的需要及时的进行调整和更新。

(2)基础性。实验课程强调掌握必需的电子信息技术软硬件实验的基础知识及灵活运用电子技术的基本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注重培养搜集和处理新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电子信息技术实验内容既要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也要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

(3)选择性。为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电子信息技术基础的前提下,针对不同学科发展方向分类别、分层次设计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电子信息技术软硬件实验。通过优化、更新实验课程内容,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逐步实施开放性实验教学,强化学生工程训练和设计能力培养[5]。

三、传道与授业共进,升华教学思想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今后毕业的学生不仅要服务于运营业还要服务于众多的设计、制造、服务、应用等行业,不仅要为信息产业服务,而且要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服务。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市场经济的发展,过去由少数院校培养电子信息人才的局面已被彻底打破。因此不断进行本科教学改革是高校之间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我国加入WTO以后,面向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因此,适应时代要求,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电子信息类人才,形成电子信息类主流专业的办学特色,成为院系发展的立足之本、发展之基。观念的转变是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需要就如何加强电子专业建设,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电子信息类人才等问题展开讨论,认真分析院系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并结合多年实践经验,理清改革思路,谋求生存和更大发展。

目前,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教学改革,需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重视实践,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全面培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专业结构调整要适应时代要求,课程设置要符合IT发展的要求,教学改革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人才培养模式要符合学校学院的自身定位,教学实践要有利于形成、发扬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

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本科创新人才,需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关系,处理好专业特色与全面提高素质的关系,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关系。

总之,本科教学改革的目标,即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立足IT,注重特色,以贡献求支持,以创新促发展,培养包括IT产业在内的多方向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复合型专业人才[2]。

四、结论

本文针对21世纪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IT人才为目标,分析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实验以及教学观念思想三个方面的人才培养问题,并对电子信息专业教学改革模式和思路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参考文献

[1]谢云,谷爱昱,王钦若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Z):19-22.

[2]迎评工作组.适应时代要求,拓宽专业口径,培养IT人才[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59-63.

[3]夏定元,马杰,邹传云,黄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22(4):83-86.

[4]焦李成,石光明,钟桦等.“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11):26-29.

篇14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电子信息工程;创新;培养模式

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人才需求日益递增,同时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很多高校纷纷开办相关专业,供给随着需求在增长,按理来说供给应该可以实现平衡。但现实情况是企业招不到适合的应用型人才,高校毕业生又面临着改行、改专业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对于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和培养模式上出现了理解上的偏差,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地进行结合,为此,我们应该深入了解电子信息行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将工程实践能力贯穿到教学中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让学生毕业后能很快地适应企业需求。

1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培养学生具有信息系统和电子技术等知识的本科热门专业,毕业后学生能从事各种信息系统和电子设备的开发与设计。在景德镇陶瓷大学机电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重点建设的应用型工科专业,它是在原来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上发展起来的,以电子技术、自动化及信号与系统为主干的宽口径学科专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现代新型应用型人才。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2.1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现状

目前,企业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在与日俱增,但实际情况是企业没有招到适合自己的人才,而高校毕业生又不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岗位,这日益尖锐的矛盾让工程教育与产业需求越发凸现出来。过去几年,很多高等院校都找到其关键问题在于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不合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体系陈旧,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跟不上市场与企业的需求;2)实践环节中理论验证占较大比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体现在认识阶段,不利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实际工程化训练的项目不够,整个过程的实现存在较大的困难。通过对相关企事业单位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需要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搭建人才成长平台,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系统工程意识、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工程应用能力的现代化应用型人才。

2.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

①转变和优化教学观念。应用型本科人才和学术型人才是有明显区别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也不仅仅是本科和高职的叠加,需要在本科教育层次达到基本要求时,还需全面进行整合和优化,使学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以及解决工程实际的实践能力。由于高校所处地方和区域经济在发展中存在较大差异,学校需要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应综合考虑教学资源倾斜度、教学资金的配备和教学体系的构建,要有精确的评价体系来适应地方经济电子信息行业发展需求;②在教育改革常态背景下构建全新的培养体系,在进行教育和改革的过程中优化教育模式,积极优化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实践方面的能力,以便以后进入企业后能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以此为背景,在电子信息专业教学过程中采用“3+1”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前三年形成扎实的理论知识,最后一年强化实践能力,为“最后一公里”的路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了能够与行业需求接轨,在教学过程中还需积极突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丰富学生实践知识的经验,促进形成专业素养;③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创新课程内容。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创新课程体系,优化人才结构,促进行业所需人才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在应用型教育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模拟法、案例法、项目驱动法以及渗透教学法等,在教学中要横向联系,纵向推进,整合教学资源,在实训过程中完善就业技能和本领;④创建“双师型”队伍,提高教师水平。在进行“双师型”队伍建设过程中,必须建立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梯形队伍,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鼓励进修,也可给教师挂职锻炼的机会,促进教师对教学和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同时,也可聘请优秀经验丰富的专家或者企业技术人员对师资队伍进行补充,让学生第一时间感受最新的电子信息专业研究成果,为毕业后进入该行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景德镇陶瓷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按照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目的,在制定培养方案时,注重学生基础理论、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个性化教育与大众化教育相结合,把握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新需求。电子信息工程2013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公共课、专业课、实践环节设置进行优化,重构新的课程体系,把第二课堂纳入新课程体系当中,实现两大课堂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专业基础牢固、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结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通过坚持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切实促进学生工程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与相关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完善“专业共建、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产学研合作有效机制。实现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共建提升学生适应社会和专业核心的能力。为促使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对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认识及课程设置情况,掌握电子信息行业最新发展动态,我们在第一学期开设了“电子信息工程导论”专业基础课程;为增强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等大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我们适当的增加了一些相关专业课程的学时数,如:“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并把电子线路CAD专业课程提前至二年级上学期;为突出应用型人才非学术型人才的特点,我们也适当地把与主干学科不符的专业课程删除,如:“随机过程”、“数据库原理”等;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我们增设了课外创新学分,学生可通过参与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获取学位所必需的学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习的热情;学校每年年均投入20万余元用于创新创业项目的经费,不断有学生参与到项目中来,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好的创意和效益。

4专业建设的后续设想

4.1实施“导师制”培养方案

大四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毕业设计,但是由于学生忙于考研或者找工作,往往毕业设计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拟建立的“导师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大三时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给学生安排好一名导师,导师除了给学生答疑解惑外,还可指导其创新创业项目,或者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导师制”可以增强学生专业认知,这样到毕业设计时,选择与项目相关的题目,学生兴趣大幅提高,时间充裕,效果也更好。

4.2加大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大力开展实践教学

目前,已经投入使用的实训室主要用于电工电子实习和金工实习,除了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外,还要从长远考虑在当地及周边地区建立一批校外实习基地,以满足电子信息专业实践教学需求。目前,学校在昌河铃木有限责任公司、江西联创(万年)电子有限公司建立了实习基地。现在江浙沪电子企业中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开创校外资源,培养应用型人才。

4.3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对于电子信息企业来说,毫无疑问最为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在校期间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会优先录用。目前,电子工艺师、电子信息工程师、电子设备工程师系列是很能被电子信息相关企业单位认可的,为了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我们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调整课程体系,强化学生技能,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中,不但让学生获得学历学位证,也要让学生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4.4加强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完善齐备的实验室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先决条件。目前,一些知名半导体生产企业面向有一定条件的大学提供一种资助计划,这样的资助对于教学和课程建设都有着重要作用。上海华清远见公司免费为学生提供实验和学习用的芯片,并每年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提供免费周嵌入式培训,对学校的单片机嵌入式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给予有力的支持。目前,我院正积极争取建立嵌入式实验室。

5结论

通过近几年来对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学生的创新和就业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0%左右,毕业的学生也受到了企业单位的广泛好评。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如何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一直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作者:傅莉 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

参考文献:

[1]朱晓慧,于润伟.以就业为导向的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J].中国电力教育,2005(3):50-82.

[2]张兴旺,吕树清,查小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江西教育科研,2007.8.

[3]张闯.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周绍斌.高等院校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高春,王志伟.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

[6]许志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

[7]张兄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