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服务地摊经济,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这是中国对世界的一个承诺。要达到这一目标,挑战不言而喻,为此,中国政府在过去倡导节能的基础上,更是把低碳经济提升到了国家的战略高度。其中,如何让IT更加绿色,在满足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更是重中之重。因此本刊也特别开设了相关专栏,与大家共同推动低碳IT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发展低碳经济,节能降耗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IT设备的节能降耗不容忽视。根据气候组织代表全球电子可持续性倡议(GESI)的报告:《Smart 2020:实现信息时代的低碳经济》,目前ICT(信息通信技术)行业的碳排放占全球的2%,而这一比例到2020年将翻番。而据了解,在能耗上,从机房用电分配看,服务器设备占电能总能耗的52%。显然,在机房当中,服务器的节能是实现绿色IT的主力。
在数据中心实现节能降耗,一方面是服务器自身的节能降耗,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应用整合,节约大量的物理服务器,从而避免了额外的能耗支出。在实现绿色IT方面,HP ProLiant DL785G6服务器就是这样节能降耗的高手――该产品非常适合于不断增长的企业级数据库或用于整合及虚拟化环境,帮助客户提高服务器利用率,有效缓解服务器数量激增的问题。
整合应用节能忙
在传统的数据中心,大部分x86服务器的利用率都在10~15%之间。从节能的角度考虑,这意味着有大部分电能并不是用在了计算或者事物处理上,而是白白当做热量被消耗了――这又进一步加重了数据中心的散热负担和成本。显然,通过虚拟化进行集中化整合是节约电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如果按照旧有的IT应用,4台服务器分别运行4个应用,每台服务器功耗为2KW,但每台服务器的资源占用率只有10%,总功耗为8KW;在引入虚拟化技术以后,将4个应用部署在例如ProLiant DL785G6等这类更强壮的服务器上,这样可能让服务器的资源占用率上升至70%,但总功耗仅为4KW――这意味着着50%的电能节省。实际上,目前在数据中心比较常见的整合比例是5:1,这意味着多数企业至少可以节省80%的物理服务器所消耗的电力和冷却资源。
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通过虚拟化技术进行整合,整合的比例越高,企业就越能享受到节能的巨大效益―_这也难怪第三方专家会建议,如果企业服务器虚拟化后的物理基础平台性能够高,那么最好将所有的基本应用都全部迁移到虚拟化平台上。作为x86服务器领域的虚拟化性能王者,HP ProLiantDL785G6最高可以支持210个标准虚拟机,这意味着他可以整合更多应用,这对于那些服务器应用大户,IT预算吃紧或者能源供应紧张的企业来说意义非常重大。
绿色节能服务器典范
即使不作为虚拟机的整合平台,像ProLiant DL785 G6这样的新一代服务器当做核心应用平台时,其绿色特性也可以随手拈来。作为绿色节能服务器的典范,新一代服务器从设计之初就已经考虑到了产品的在能耗上的严格控制:从处理器开始,再到每一个服务器部件的设计都集成了绿色理念,比如ProLiant DL785 G6:采用更小的2.5英寸硬盘比3.5英寸的硬盘可节省50%以上的电源;惠普内置于BIOS中的功率调节器(Power Regulator)能让服务器根据使用情况自动调节功率,Dynamic Core技术以及AMD Cool Core技术能通过控制每颗处理器子系统的功率消耗减少能源等等……
值得一提的还有一些特别的节能技术正在为x86服务器贡献着力量,如HPProLiant G6服务器的惠普海洋式传感器技术,该技术由32个功能强大的智能传感器组成,可自动跟踪整个服务器的热量信息。这些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控风扇、内存和处理器,进而优化系统散热并提升能源效率。
而通用电源插槽设计则允许客户根据自身独特的工作负载需求从四款功率不同、但电源转换效率都可以达到90%以上的电源中进行选择,从而最大限度降低能耗。采用不同的实际配置的客户均可实现92%的电源效率。
此外,动态功率封顶(DynamicPowerCapping)技术还可动态进行设置或限定服务器功率,从而帮助客户在数据中心内重新分配电力和冷却资源。这样,企业就能使能源容量提高两倍并延长数据中心的生命周期。
总结
在政府越来越重视绿色IT的今天,政府的IT越来越具有标杆及象征意义。最新一代的服务器通过应用集中,可以将多个服务器应用整合到一台服务器上,同时通过本身的节能技术,从而把整体能耗降低到一个新阶段,必将成为政府绿色服务器及绿色IT的一个新亮点。
华硕ESC1000成就绿色科学计算
日前,为了将计算性能与绿色节能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华硕最新推出的个人超级计算机ESS1000。
华硕ESC1000专门搭载Cool&Ouiet散热系统,CPU部分采用华硕大口径纯铜导管散热器,散热面积达8500平方厘米;而独特的散热导管设计可有效将主板芯片组产生的热量引导至后端I/O接口处的散热片上,这样,从CPU风扇产生的气流可将主板产生的热空气及时排出,不需要其它辅助散热装置,达到“冷”与“静”的统一。
不止如此,华硕ESC1000还引入了OFAN智能温控风扇技术,采用硬件保护监控芯片。根据CPU温度变化即时调控风扇转速,当CPU温度较低时,低转速可有效削减系统噪音。并延长风扇使用寿命。而针对ESC1000支持的四CUDA卡并联方案(3张Tesla C1060+1张Quadro FX5800),借助华硕优化设计的热空气导流架构和机箱上120mm大口径静音风扇,用户无需为噪音和散热的问题而担心。
关键词: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3—0083—05
地方高校能否赢得地方政府、企业和人民的赞誉,关键在于是否立足本地、办出特色。探索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策略与途径,拓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空间与渠道,对提升地方高校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现状及成因
(一)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现状分析
1. 高校服务机制不够健全。由于受计划经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地方高校仍然是“关门”办学,缺乏主动服务与合作互惠意识。在管理机构设置上,只考虑与上级主管部门相对应,在职能与功能定位上,只考虑满足自身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的需要,尚未设置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组织机构,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职能难以发挥。
2. 校企合作缺乏良好环境。个别地方政府对校企合作不重视,不少高校与地方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而这些书面协议大多只是应付上级检查的作秀凭据,既无实质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办学,更无合作共享的核心技术和经济共同体。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间缺乏信息交流与沟通机制,企业缺乏与高校合作的动力机制。
(二)影响地方高校服务能力的外部原因
1. 高校服务社会的政策法规不完善。地方政府对国家有关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法规贯彻落实的不够,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在进行社会服务时无章可循,不仅影响了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也阻碍了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顺利开展。地方政府没有将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列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政策导向不够清楚、不够明确,对如何开展社会服务缺少实质性规定。地方政府财政扶持产学研的政策很难到位,缺乏鼓励企业支持高校的激励措施,产学研结合的社会环境与高校服务地方的诉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2. 企业对地方高校缺乏了解和信任。由于企业对高校了解渠道不通畅,许多企业对地方高校科技服务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缺乏信赖感,加之受“品牌”意识的影响,宁愿花高价、舍近求远去寻求大城市或外省高校,也不愿意接受本地高校“方便快捷”“物美价廉”的技术服务。一般大型企业科技研发力量较强,都有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接纳技术服务的外需量较少,“屏蔽”了与外界的科研协作。一些中小企业由于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研发与创新需求小,加之受经济条件的限制,缺乏与高校合作的期望与项目。由于校企双方需求信息不畅、资金缺乏、中试风险大而导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高不成、低不就”的现状制约了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导致高校科研与产业的脱节,影响科技成果推广的产业化与商品化。
3. 现行地方高校的评估指标欠科学。就地方高校来说,上级评估主要考核有多少立项课题、与地方企业签订了多少合作协议、开办了多少“订单班”,而合作项目的投入与产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却无具体评价指标;所签订的合作协议是否具有真实性却不进行实地考察;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程度与校企融合的深度缺乏具体的量化指标。对高校教师而言,以主持或完成项目的多少、级别、成果获奖和数量等指标作为评职称的硬件。因此,校企合作只是在玩弄花架子,只看重项目对职称评审的作用以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至于经济效益与社会需求则放在其次,存在明显的功利性。
(三)影响地方高校服务能力的内部原因
1. 缺少专门的管理机构。地方高校大多设有教务处、科研处、学工处、财务处、人事处等二三十个管理机构,却缺少行使服务地方职能、推进校企合作、广泛联系社会和争取社会资源的职能部门,社会服务还没有上升到高校的组织目标上来,没有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列入学校的战略发展规划。有些高校社会服务仅仅注重表面,重计划、轻落实,有口号、无行动,为应付检查和评估而“做材料”。也有些高校社会服务队伍缺乏组织领导,集体合作攻关少、单兵散兵作战多,教师的个人行为还没有上升为高校的社会职能,致使社会服务的能力不强,客观上造成社会服务难以有效开展。
2. 缺乏激励服务的政策。有些高校没有出台规范社会服务的政策和配套措施,缺少相应的激励政策和分配政策。考核教师参加社会服务的管理机制不完善,只对教师的授课课时、科研成果进行量化,而教师是否进行了社会服务、社会服务质量的好坏、创造的经济效益、受益者的评价等,都没有列入绩效评价指标而给予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与奖励,伤害了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积极性。
3. 高校办学定位不准确。不少高校存在“攀高”、“求全”“贪大”,以追求升格、发展为综合性大学或教学科研型大学为目标,丢弃了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依托的办学特色。地方高校的定位准确与否,能否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于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不考虑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造成教学与就业的脱节,从而影响地方高校内涵式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升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之策略
高校是一个地方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承担着为地方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提供科技支撑服务的重要使命。高校图书馆,做为高校的情报信息职能中心,在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同时,也可以为所在地区提供一定的文献信息服务,这不仅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1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可行性
1.1 规章制度
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定:“大学图书馆是高等学校文献信息中心,是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的学术性机构,也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①明确指出了高校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为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信息参考,促进社会信息化的实现。
1.2 服务地方经济是高校图书馆自身的发展需求
首先,地方高校在行政关系上是隶属于当地政府部门的,它的办学经费来源于当地政府并由当地财政划拔,为了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它有责任服务于社会。其次,随着近年来高校规模的迅速扩大,学校的招生、就业等竞争也越加激烈,如何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是高校的当务之急。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依托,开展社会化服务就是十分有益的举措:第一,它能扩大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可以使更多的人对高校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提高高校的社会声望。第二,可以提高图书馆的馆藏利用率,并通过对社会范围内的信息反馈,有针对性的补充图书资料,提高藏书质量,形成优势特色藏书。第三,社会化服务的开展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单一性经费来源的不足,提高馆藏的质与量。
1.3 高校图书馆具有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优势
相对于公共图书馆和其它社会中介服务机构,高校图书馆有很多优势。(1)资源优势,我国高校图书馆拥有馆藏6.6亿多册,而公共图书馆藏书为4亿多册,馆藏量低于高校图书馆。(2)人才优势,高校图书馆在长期的发展建设中,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专业管理人才队伍,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3)技术服务优势,高校图书馆普遍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建设了馆藏书目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为方便读者检索图书馆资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障碍性
2.1 思想观念障碍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最大的障碍是思想观念。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一直被认为是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是其主要职责。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高校图书馆长期实行着封闭式的服务方式,而忽略了高校图书馆的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高校图书馆资源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2.2 管理制度障碍
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制度都是围绕本校教学与科研的需求制定的,组织结构也围绕着校内服务而设置,没有专门的社会服务部门,一旦向社会开放,必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工作人员紧缺、工作量增加、校外人员不熟悉馆内的规章制度及借阅流程造成的种种不便等,都会给管理增加难度,从而抵消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经济的积极性。
2.3 文献资源与资金障碍
介于经费问题,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复本量一般不会很大,本校师生的需求基本可以满足,但是,一旦面向社会服务,资源的紧缺立即就会显现出来。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源,也就谈不上什么服务了。再加上对社会服务的复杂性远远高于封闭的校内服务,仅仅依靠原来简单的服务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需要有强大的技术支持,或与其它信息机构开展协作服务,或引进国外成型的社会化信息系统等,但这都需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才能实现。
3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措施及途径
3.1 加快法制化建设,完善服务体制
高校图书馆向社会服务要有统一的制度,要积极寻求图书馆立法,这样才能确保在高校图书馆在向社会开放的过程中,如果遇到种种问题,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顺利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正确的处理好服务校内和服务社会的关系,建立协调的平衡机制,以保障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不会给校内服务带来障碍,而是可以促进高校及图书馆的发展。
3.2 转变服务观念,拓展服务内容
高校图书馆要想做好社会化服务,就必须先要转变观念,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社会与经济的实际情况与地方政府合作,为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除了传统服务外,还可以根据地方特色,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了解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文献信息需求,以便为政府和地方企、事业单位搭建起一座信息的平台,为企、事业单位和学院相关项目攻关、科技成果转让与转化等提供中介服务,从而体现出高校图书馆的社会经济价值。
3.3 与政府共建共享
单纯依靠高校本身的资金力量,很难达到图书馆社会化的硬件要求,但是,高校在办学时往往也考虑到了要培养能够服务于地方经济的人才,这样一来,高校在教学、科研与当地政府部门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上就有了共同的需求和利益,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和当地政府部门就可以达成共建共享的协议,依托双方的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建立一个有能力,有条件为社会开展服务的高校图书馆,使高校与当地的政治经济都能从中受益,得到长远发展。
3.4 开展有偿服务
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必然导致工作时间延长、工作强度加大以及工作难度的加深,图书馆原有的工作人员在面对新的工作要求时难免显得力不从心,引进新的工作人员则又面临经费问题,社会服务很容易因此变成空谈。如果能开展有偿服务,根据服务所包含的知识信息量成果的多少,收取一定的费用,使图书馆的经费问题得到部分解决,人员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同时,经费的增加也可以促进图书馆自身的发展,以更好的开展社会化服务。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社会是为社会经济和高校图书馆带来“双赢” 局面的文化盛事。只要高校、社会、政府部门三方能够共同努力,循序渐进,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社会化就不会再仅仅只是一个口号,而将切切实实为高校及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长远贡献。
参考文献
[1] 舒炎祥,钱薇.地方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29(4):98~102.
[2] 刘宇.汪徽志.王玉玲.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的可行性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9(9):42~59.
[3] 帕提曼.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障碍举要[J].图书与情报,2007(6):21~49.
【关键词】区域经济 校企合作 模式探究
一、切合产业,优化专业,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建立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办学机制,关键在于能否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早在“十一五”期间,长沙市围绕城市发展实际和发展方向,确定长沙高职院校发展走向,探索出一种“服务长沙、一校多制、机制灵活、特色鲜明”的市属高校发展模式。近几年,长沙新型工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长沙市属高职院校积极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战略重点,优化专业结构,初步形成对接长沙经济发展的专业建设格局。
各高职院校着力加强内涵建设,不断完善校内基础设施,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适度扩张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时,重点指导高校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发展地方经济建设急需专业,使高等教育的专业门类、层次结构更趋合理,努力实现培养模式国际化、科研成果产业化和后勤服务社会化,以此培养服务长沙经济发展的专门人才。
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要与发展区域经济相结合,长沙市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设置应面向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的方向,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增强专业结构调整的前瞻性,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拓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首先,针对湖南省是农业大省的特点,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调整涉农专业的学科结构;学科建设应着重发展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等方面。其次,针对湖南省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不断迈进,结合工业结构升级的特点调整学科专业。机械制造、汽车、食品工业、石油化工、煤化工、新能源等产业的发展潜力很大,是未来能够支撑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应重点围绕这六大产业设置、扶持学科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能源、新型功能材料三大高新技术先导产业是湖南省具有高成长性的行业,应将此类学科重点建设,使其成为满足湖南省工业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高等教育支撑点。再次,针对湖南省服务业将全面发展,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的产业结构调整特点调整学科专业。湖南省服务业的调整优化方向是:强化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公用事业、农业服务等传统服务业的改造提升,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益;培育和发展现代商贸业和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保险以及会计、审计、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房地产、物业管理、旅游、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服务业不仅能吸纳大量就业人才,还能对第一、二产业产生就业牵引效应,因此,针对湖南省服务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不仅能够提高就业率,还能推动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二、围绕地方资源,开展特色科研,促进与地方的产学研合作
加强产学研结合,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实践证明,产学研相结合是学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和方式。结合地方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依托人才、技术和实验条件等优势,与地方生产经营部门联合开展科研工作,其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第一线。学科建设取得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可以直接转让给地方企业进入生产销售,也可以以科技股份的形式联合开拓市场,既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就业岗位,同时也为学科建设赢得了资金和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地方生产企业由于人才、技术和实验设备等方面的原因不能设立研发机构的,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企业发展相对缓慢;作为高职院校,由于缺乏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使得学科建设取得的大量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高校以创办科技企业的形式构建技术的吸纳平台,直接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已成为高校学科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现阶段高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必然选择。
为发挥高校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我国建立了大学科技园,不少已形成科技产业群,试验区可以使高校成果在一个区域内进行辐射,使新的产业结构比重不断上升。比较著名的有杭嘉湖科技开发实验区、中关村科技园等,实践证明,大学科技园区不但促进了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速了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与应用,缩短了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进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也促进了新技术和新思想的不断涌现,提高了大学的教学质量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通过发展高等教育,提高城乡地区劳动者素质,促进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不断涌现,新旧产业的内部结构也不断得到优化。像长沙某高职院校成立了“利之生”超市、“会计咨询公司”、“教育旅行社分社”等专业依托的产业基地,有效地促进了长沙地方经济发展。
三、突破障碍,组建职教集团,推进高校与企业多方位合作
建立职业教育集团,有效整合行业、企业、中职院校等校外社会资源,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开展多方合作,使学校办学能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质,是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关键环节。各高职院校应不断创新“职场体验-实践训练-定岗历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校内设厂、厂内设校、校企互动、双向介入”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企业共建学院、共建专业、共建专班,通过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通过订单培养、项目合作、接受实习、教师锻炼等多种方式开展合作。持续推动课程建设,带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适应性。建设校企合作样板,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构进一步实质化。学院坚持”校企深度合作就是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岗位身份趋同,任务工单“的指导思想,制定合作标砖,重点量化在招生、课程改造、双十成长、实验实训、定岗实习、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经济创收以及学生就业等指标上的分级标准。
关键词:高职院校;服务;地市;经济;社会
中图分类号:GT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8-068-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要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支持和督促地市政府履行职责,发展管理好当地各类教育。从各省级政府制定的教育规划纲要和政策导向来看,支持地市政府发展主要为当地服务的高等职业教育。《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要增强服务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需要。我国95%以上的地市至少有一所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是地市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承办者。如何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战略部署,发挥高职院校的服务功能,明确服务的原则,找准服务的着力点,寻求政策措施推进,使高职院校为地市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是摆在省级政府和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服务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
1.积极主动原则。虽然我国各高职院校在办学实力上还存在差异,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高职院校以地市政府举办为多,与当地经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具备服务当地诸多有利条件,高职院校积极发挥服务功能,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努力满足地市发展需求,是区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高职院校采取积极主动态势,倾心为地方发展服务,不断提高办学质量,能够赢得当地企业和社会各界认可,获得省级政府更大支持,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这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
2.围绕中心原则。我国各地市已经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奋斗目标。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指引,从自身实际出发,符合地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寻求服务的结合点和切入点,满足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需求,是高职院校服务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径。当前,各地市高度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进步、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促进就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项工作。高职院校只有顺应形势发展要求,围绕地市中心工作,才能找准服务的着力点,增强服务的针对性,提高服务的实效性。
3.发挥优势原则。我国中职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院校)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功能。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上与中职学校和其他高等学校不同,服务社会的侧重点也就不同,其优势在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技术推广和服务,实施高职文化建设,以及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等方面,具有“高等”、“职业”、“技能”、“技术”等特点。高职院校只有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实现服务效益最大化。
4.服务大局原则。高职院校立足区域发展,注重为地市发展服务,能够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这不仅是对地市区域发展的重要贡献,也是对国家和省域发展的重要贡献。高职院校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积极为其他区域发展服务,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增强服务本地和其他区域发展的能力,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只有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服务国家和省域大局,高职院校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高职院校服务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
1.高职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和高端技能型人才。由于地市“转方式、调结构”情况不尽相同,对高等职业教育也呈现出不同的需求与变化。高职院校依托地缘优势,方便与当地企业联系沟通,容易与当地产业紧密对接,及时开设急需专业、开辟新专业、开发新课程,能够增加高职人才有效供给,为产业和企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另外,高职院校积极接纳当地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或为当地培养更多的高职人才,能够提高地市人口素质,促进就业和创业。
2.技术推广和服务。高职院校依托自身的人才、专业、技术、设备等优势资源,面向当地企业和社会,开展高端技术和新技术的宣传、推介、咨询、指导,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解决技术应用难题,能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保证企业生产经营顺利实施。另外,高职院校走产学研结合之路,针对当地企业需求开展技术应用研究,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取得技术创新,能够增强地市科技创新实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