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浅谈乡村振兴的必要性范文

浅谈乡村振兴的必要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浅谈乡村振兴的必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浅谈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篇1

关键词:城市物流;农村物流;城乡统筹;一体化;体系框架

伴随江苏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城乡物资流通需求增长,物流业同样也面临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城乡物流是城乡经济联系的纽带,是构成供应链、价值链的载体和基础,已成为城乡经济共同发展的“加速器”。城乡物流一体化作为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对城乡经济一体化有重要支撑作用。从城乡统筹层面考虑江苏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既是江苏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也是江苏“两个率先”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

一、 江苏城乡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江苏区域经济的整体持续健康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江苏城市物流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很多城市把发展物流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在江苏城市物流加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物流发展却相对滞后。因此,江苏物流业在实现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在结构上却逐渐呈现出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态势,呈现出城乡“二元”形态,影响了城乡一体化的顺利推进,碍了城市与农村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1. 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滞后。伴随江苏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全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为物流业提供了强大市场需求和发展机遇。2012年江苏省社会物流总额168 567.9亿元,同比增长13.6%,占全国的9.5%。省内一些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经济开发区,逐渐成为物流集聚的区域,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物流基地(园区)。然而,在江苏城市物流快速发展过程中,农村物流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占全省社会物流总额比例很低。管理部门对农村地区物流、农产品物流重视程度还不够,农村物流场站还不完善,相关运输装备和技术较为落后,多种运输方式。储运环节衔接不畅,物流标准化、信息化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2. 农村物流主体发展滞后。近年来,江苏城市物流主体发展迅速,一批具有现代物流意识的物流企业快速成长,已形成了由多种所有制、不同经营规模和服务模式构成的物流企业群体。相对城市物流来说,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农村物流发展缓慢。农村物流具有参与个体或组织规模小、层次低、离散型强、联合性差、组织化程度低等特点,使得物流企业将物流网点布置在每个镇村的难度比较大,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严重制约了江苏农村物流主体的发展。此外,农村物流服务提供商资金、规模、管理、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他们资源整合能力不足,难以融入供应链全过程管理,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3. 农村物流技术水平低下。目前,江苏农村物流体系尚不完善,服务农村物流的生产组织、流通组织和物流企业物流技术装备水平较为落后,现代物流信息技术、装备应用较少,物流服务质量和效益普遍较低。在商品储存和保管方面,用于农产品冷藏设施、制冷设备不足,影响了农产品的高效流通。农村运输、包装、流通加工等技术发展相对落后,导致农村配送作业速度缓慢、破损率大、差错率高。此外,农村物流信息化基础落后,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在农村物流中几乎为空白。

4. 农村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目前,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物流渠道模式单一,流通环节过多,延长了可控物流时间,使得物流的成本居高不下。一方面,农村商品配送的物流成本普遍比全省平均成本高25%左右,同时货品更新速度慢,使得农村居民难以享受到质优价廉的城市工业品与生活用品。另一方面,流通环节过多,物流损耗严重,增加了农产品的流通成本,也使得农产品不能及时投放到城市商贸市场。目前,全省农产品物流环节的损耗平均比例是30%,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则为3%、甚至更低。

5. 农村物流与城市物流对接不畅。由于城市物流和农村物流在组织形式上存在差异,两者在组织空间、组织时间、组织结构层面存在脱节现象。一方面,农村物流是分散的,城市物流是集中的;另一方面,城市物流需求持续、稳定,而农村物流具有季节性特点,经营风险更大;此外,城市物流经营主体大多规模较大,而经营农村物流的则是供销社机构和个体经营者,他们规模小、实力弱、技术落后。这些导致了,城市物流和农村物流组织差异性,进而造成城乡物流对接不畅。要注重城市物流和农村物流的有机衔接,发展创新城乡物流对接模式,密切各环节主体之间的协作,统筹安排好,保证整个物流体系和各环节的顺畅。

二、 江苏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

城市发展离不开农村的支持,农村发展也需要城市的助推,要打破目前的江苏城乡“二元”形态、建立城乡一体化网络,只有在实现江苏城乡物流一体化之后,才能真正起到实质作用。加快江苏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江苏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也是推动江苏早日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支撑。

1. 促进江苏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谋划,联动改革,是一条新路,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城市痼疾的根本出路。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江苏就提出了“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农村为基础,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2007年,江苏明确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重点,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五个一体化”;2010年,更进一步,将城市化战略拓展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成为贯穿全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灵魂。通过江苏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能有效推动江苏城乡统筹发展,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2. 提高江苏农业竞争力的手段。江苏不仅是经济强省,也是农业大省。2012年江苏省粮食总产达674.5亿斤,超过沿海广东、福建、浙江、上海4个沿海省市粮食总产之和,继续保持全国第4位。然而,当前农村物流发展的滞后影响着农业现代战略的推进,也是制约江苏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瓶颈”。通过江苏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能畅通农产品、农资的生产流通渠道,推进农业生产与流通的组织创新,提高农产品加工、农资流通技术水平,提升江苏农业综合竞争力,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3. 推进江苏城镇化发展的举措。江苏城镇化必须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把化解“三农”难题作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中之重,把“减少农民、致富农民”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重点,走上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能推动改造江苏中小城镇的工业,有助于加快江苏城镇化发展的步伐,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 提高城乡农民生活水平的需要。江苏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能带动农村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商贸的发展,加速农村和城市双向物资高效便捷流通,有利于形成全面融合、全域覆盖的城乡物流体系,适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保障居民食品安全的需要。

三、 江苏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框架设计

1. 建设目标。江苏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是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总体目标根据江苏城乡物流资源状况及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基于统筹发展思路,采用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技术,破解城市物流与农村物流二元物流之间的分隔、分离,促进城乡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共享,推动城乡物流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发挥城乡全域物流系统的战略协同效益,以达到物流供求的相对平衡,保障城乡生产建设与人民生活的需要,真正实现江苏城乡经济共同、协调发展。

2. 总体架构。江苏城乡物流一体化要结合江苏城市物流和农村物流的特点,分地区、分阶段统筹规划好城市物流和农村物流发展。一方面依托已有的城市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向农村方向扩展,另一方面大力加强农村物流设施建设,与城市物流相对接,进而促进城乡物流网络融合,实现物流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发挥城乡全域物流系统的战略协同效益,促进统筹城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

四、 江苏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建设重点

1. 城乡物流基础设施一体化。在推进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规划的“龙头”作用至关重要。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江苏省政府《江苏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的要求,从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高度,统筹城乡物流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物流网络;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梯度建设的原则,统筹城乡物流发展,构建有利于推进农村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引导农村物流业可持续发展;加大对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形成市级物流中心、县级配送中心、乡(镇)级配送站、村级联托运网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物流四级联动网络。

2. 城乡物流渠道一体化。由于城市与农村经济活动分布于产供销网络及物流体系的不同环节中,因此,要以城乡物流渠道一体化为纽带,发挥城市物流对农村物流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将城乡间产供销、产加销业务各个环节连为一个有机整体。城乡物流渠道一体化需要重点依托联盟或供应链核心企业,统筹安排好“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双向流动,注重城市物流和农村物流要素合理流动,加大城乡物流资源的整合、共享和衔接,积极发展创新城乡物流对接模式,保证整个物流体系和各个环节的顺畅,促进城乡物流之间的合理分工,实现城乡物流畅通直达、无缝衔接。重点依托各大商贸市场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配送基地,完善农村物流集散体系和城市物流共同配送体系,促进城乡物流渠道对接,形成纵横交织、共生共荣、紧密联系的网络化城乡物流服务体系。

3. 城乡物流配送一体化。从江苏城乡居民生活物流需求来看,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居民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以及绿色消费理念的加快普及,将带动电子商务、网络购物、邮政快递、城乡配送等新兴物流市场需求,生活性物流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因此,要进一步加快农村物流网点建设,引进和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大力发展面向城乡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工程”,依托中心城市和供销等大型综合商贸流通企业,加快建设多层次城乡日用消费品和农资配送中心,完善乡村服务网点,推行连锁经营。利用遍布城乡的邮政网点资源,整合农资生产企业、农家店等社会资源,拓展农村邮政物流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以“物流企业为龙头、农村客货运站场为载体、乡村农村物流服务站点为节点”的县、乡、村一体化的新农村物流网络,加快推进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直销和配送以及农资、农机、日用工业品的配送下乡,打造便利、快捷、高效的城乡一体化配送物流体系。

4. 城乡交通资源一体化。交通设施是城乡商贸发展的硬件,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空间集聚的引导作用。能否加快推进城乡物流一体化进程,关键在于城乡交通的衔接程度。统一规划干线、城市道路、乡镇公路等的网络布局是城乡物流发展的基础性的工作,也是当前城乡物流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只有首先实现城乡空间形态上的一体化,建立有效联结城市与农村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才能将城市物流和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统一纳入物流业发展整体系统之中。城乡交通资源一体化具体包括交通场站资源整合、交通场站优化布局、运输方式的衔接、城乡公共货运与共同配送的推广等。

5. 城乡物流信息一体化。鼓励和支持城乡物流企业,广泛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条形码、无线射频(RF)等技术,构建全程可控、可溯、可视的新型物流配送体系。鼓励有条件的批发市场、物流中心建设基于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形成覆盖主要城市、辐射农村的快捷、便利、畅通的智能配送体系。在中心城市引导建立一批以网络平台为依托、以第三方物流服务为主体,集信息、交易结算、跟踪、信用评价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产品、农资网交易中心。加快城乡物流供需信息共享,引导物流企业发展一体化、多功能、全流程的物流业务,推广应用VMI、JIT模式,通过城乡全域库存的分级、分类、集约化管理,促进城乡库存共享,合理调配安全库存量,控制库存水平,提升物流服务质量。

总体而言,当前江苏城乡物流“二元”状态的存在,导致城市物流和农村物流在自我封闭、自我循环的环境里发展,使得大范围的物流资源配置受到局限。这种发展不平衡,也阻碍了城市与农村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影响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不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从城乡统筹发展、双向流通的视角,加快构建江苏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体系,分地区、分步骤、差异化推进城乡物流基础设施一体化、物流渠道一体化、物流配送一体化、交通资源一体化、物流信息一体化等重点工程建设,有助于江苏城乡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和经济互融,加速江苏城乡一体化的整体推进,保障江苏“两个率先”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锋.江苏城乡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名城,2012,(1):28-32.

2. 白晋湘.湘西城乡物流一体化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62-65.

3. 李汉中.基于PEST分析法浅谈江苏农村物流产业的发展.江苏商论,2010,(12):57-59.

4. 丁俊发.城乡经济一体化与物流业发展.中国流通经济,2011,(8):8-10.

5. 钟铃.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城乡物流体系构建.商业时代,2010,(22):31-32.

6. 卢美丽.基于城乡物流一体化的连锁经营配送网络优化研究.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22):71-78.

7. 刘宝.我国物流发展的城乡“二元”形态及其破解思路.经济问题探索,2008,(4):47-49.

8. 王忠伟.城乡物流一体化的内容体系的战略探讨—以成都市为例.中国商贸,2009,(10):109-110.

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项目号:10EYD03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课题(项目号:2012-R2-5);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加快流通领域现代化问题研究”;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2012SJB630006)。

篇2

2016调查报告模板一:

近几年,随着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区农村劳动力也出现了大量外出现象,农村土地弃耕荒芜面积日渐加大,农业经济收入比重下降,农业生产潜力逐渐丧失,后继农业技术人才匮乏,农村青年务农意识淡化和劳动力老化,这些因素已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不利于今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青年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培养更多的懂科技、善经营、能从事农业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农业新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

(一)农村青年外出多,农业产能日渐乏力

**区辖34个镇(办),总人口101.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9万人,占总人口的78%,属典型的农业大县。据调查综合统计,全区农村劳动年龄人口38.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17.15万人。其中:外出打工人数达**.5万余人,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84.5%,形成了以主要青壮劳动力务工挣钱的格局,传统的农业主导地位大大削弱。20**年底区统计局全面统计粮食播种面积为54260公顷,比2005年80773公顷降了265**公顷,近六年间减少32.8%。农户牧业畜禽存栏数量逐年大幅下降,从农村住户抽样调查20**年前三季度数据显示,人均出售肉猪及猪肉总重量2.46公斤,比2005年同期减少83.5%。农牧业比较经济效益过于低下,第一产业收入272.6元与2005年818元同比下降66.7%。大部分的农户完全放弃土地经营,或是只经营小块土地,满足自食自用,致使可供出售的农产品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农户吃粮吃肉吃菜完全依靠购买。劳动力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农业劳动力减少,必然导致农业产能的下降。

(二)农村青年务农少,明天耕地无人种

**区由于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0.6亩,农业生产机械化作业程度低,大部乡村农民全靠肩扛背驮进行传统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单一,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农业收入低,农村年青人多数根本不愿再吃父辈这样的苦。从初中、高中、大中专以上毕业生调查,农村青年都想跳出农门做城里人,不愿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很普遍。特别是初中毕业生都早早打算外出打工或从事其它劳动,对农业发展无信心。多数家长也不主张孩子从事农业生产,形成如今农业基本上为老人、妇女和儿童。明天耕地无人种,这种情况无不叫人担忧。

(三)政府培训机会多,农业技术培训少

教育、农业、劳动和扶贫等部门实施的人人技能工程、阳光工程、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和雨露计划等多项目的培训系统,无论劳动力转移培训还是农业培训,长期和短期都在并进,减免措施也相应配套。但参加过技能培训的人数很少。目前,以外出务工培训为主,农业培训辅之。劳动力监测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从业劳动力中,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9%,其中只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占2.2%,较高学历的和学农专业农村青年务农就更少。据培训部门综合调查统计,全区每年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不到1万人,只占全区农村劳动力40万人的0.25%。如果不尽快加强对农村青年培训,既是对现有农业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又错过了提高农村青年整体素质的最佳时机。

(四)农业基础条件差,农村青年创业难

**区20**年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农民人均总收入5358元,其中:人均纯收入4537元,属于全省比较贫困县区。农业人均收入526元,占农民人均总收人9.8%。现有871个村中,村无经费积累、村委会无办公楼、村无专业技术人员的三无情况的村委会,要占三分之二以上。据三季度在龙潭、王山、新丰、官家等多村调查,村委会正常开支十分困难,必要组织活动受限,大部分村就连村干部开会议事活动,一般都需要占用学校校舍,或者直接在村干部家中进行。农业培训、技能学习更是困难多。即使有的村委会有办公地、有图书室、配有一到两台电脑设备,多数上不了网,都成了摆设。多数年青人在农村感到信息闭塞,对先进的农业技术掌握研究渠道窄,错过多种学习机会。尽管可以参加中长期培训,但本地主导产业不明显,参与受训人,学用不能结合,导致农业培训没有吸引力。加之一部分村干部对本村经济发展和主导产业缩手缩脚,思想保守,长远认识不足,不重视本村长远经济发展和青年创业培训,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进展慢,一定程度阻遏了农村青年在农业创业。发展现代农业,前期工程资金启动量大,少则上几万元,多则上百万,自筹资金缺乏,种种困扰让农村青年即便是有心创业,也无力投入,制约了农业项目发展上档次、上规模。

二、产生原因

(一)外出打工对农村青年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本地产业吸收的劳动力十分有限。政府也鼓励富裕劳动力外出,**、**、**等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大大的吸引了农村劳动力的走向。外出从业参与面广,资金获得直接等特点,优于农业的经济收入。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年**区外出打工人均总收入达16418元,全区外出打工总收入23亿元左右。如此可观的收入,对改善生活条件,解决子女就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两年本地非农务工也开始走强,农村建筑增多,不外出的青壮年每天也能最低挣到100元到**0元收入,眼前利益驱使,务工好于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萎缩成为必然。

(二)传统农业制约农村青年发展

**区山多地不平,农户土地分散,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水利建设损毁复修任务大,大型农业机械进不了地,传统的耕作方式无法改变,要扩大农业生产靠劳力和技术,而劳力和技术缺乏又制约了发展。现有农业生产成本逐年上涨,产品价格波动大,经济效益低位徘徊,农业投资风险依然很大,导致农民不愿在土地上多投入。目前,支撑的农业的是低文化、低技能、低体能三低人员。全区38.2万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有22.9万人,占60%;高中文化程度的9.54万人,占24.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有5.72万人,占**.9%。大量低素质人员从事农业生产,发展农业产业无条件,特色产业不明显。由于多数村缺乏帮扶措施和必要的财力支持,农村青年普遍深感农业创业难。

(三)农业技术培训对接错位

一方面是来自农业专业学校困扰。五年前,**区两所专业职中,大同新建职中开设了以蚕茧、食用菌种植、养鸡猪等农业为主专业;新安职中也有固定的以农业为主相关的经济管理、会计电算化等专业。如今为了市场需要和生存发展,承接了政府以外出为目的多项长短期培训任务,农学环境转变,学农生源锐减,学校对农村技能培训专业设置单一化,所以农业培训科目相应调减,甚至无法开设农业科目班。就连区农广校也面临办学困难,七月中旬区农业局在招生关键时期抽调十八名干部,分片包干,由局领导带队用一周时间分赴乡镇办督促落实招生任务。另一方面参加培训人员积极性不高。农村贫困落后,大多数青年对现代化农业发展缺乏认识,选择学习专业随意,加之对免费教育无心里压力、无紧迫感,学员有想学就学,不学就走,学员流失率高达15%。加之农村青年往返学校和家庭之间,一些交通费、生活费用等开支加重了家庭负担,也造成家庭对培训的不支持。由于学员减少,相应专业学校面临对任务完成和获得国家不同类型的补助减少,形成了学校资金紧张的压力,特别是农业人才招生更难,政府陷入一头热怪圈。

(四)农业培训部门之间未形成合力

近年来,职中、农广校教育专业学校,以及劳动、扶贫、科技、妇联、共青团等部门有比较系统的培训项目,相应的都组织过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但在市场经济转型中,都以外出培训为主,更有多数部门对农村以几小时或一两天时间的简单培训而为之,对其农村青年在农业发展问题上培训力度明显不够。其次,各部门虽然都有专项培训资金、场地、师资队伍,但在扶持政策、资金划拨方式和培训计划、目的上却不尽相同,各自为政、各自为营,不能相互协调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极易形成培训内容和对象的重复,浪费有限的培训资源,造成培训目标脱节、影响培训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未能调动社会参与农业发展的积极性。

三、对策建议

(一)重视农业人才优先规划,建立青年人力资源信息库

区镇村三级政府,要统一联手,对村中现有40岁以下农村青年和初、高中返乡毕业生,进行全方位的调查摸底,充分掌握青年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并建档立卡,组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信息库。按不同对象、不同年龄段、根据本人意愿和村镇产业,制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主动规划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类型、时间和标准。大力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造就新一代高素质的农民劳动者。认真做好以外出培训为主到农业技能培训为主的转变;要根据本地产业发展情况, 由以短期培训为主到与中长期培训并举的转变;由以现有劳动力技能培训为主到与新增劳动力教育并重的转变。增强学农热情,鼓励接受现代农业培训政策,为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化农业打好基础。

(二)搭建农业发展平台,改善农村青年创业环境

一是整合领导机构,成立一个专门负责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领导工作办公室。专业机构与部门联手,统一组织联动,做到统一计划,统一管理。镇级设立农业**0工作站,做到农业技术困难有人管,电话咨询有人接,培训认证有人抓。二是完善 政府主导,多方筹集的投入机制。在国家和地方现有政策资源的基础上,着力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对职中、农广校的农业培训资金投入,采取奖、贷、助、补、减、免等多种方式给予特殊支持,特别是对初中、高中毕业后的返乡学生进行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实施分片包干办法,北部区域乡镇农业培训到新建职中,南部区域乡镇农业培训到新安职中进行培训,减少交通费用。实施毕业实名报账制,制定培训等级补贴,学员经初、中、高级培训结业后,培训机构凭项目合同书、到乡财政部门报账领款。对交通较远贫困生,免培训费补贴外,报销一定的车旅费用;对青年到见习基地或到创业实训基地实训的,给予见习或实训补贴;大力鼓励和发展社会力量,多途径开展农业技能办学,方便农民接受培训;积极争取企业、院校与乡村培训对接,给予相应的税费减免和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扶持。三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结合本镇村主导产业,同步建立一批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农业园区,开办青年农场,筑巢引凤。加快创办经济合作组织、农业合作社,培育青年农业科技示范村、示范户步伐,扩大农村青年创业环境。四是落实完善农村青年小额贷款助力资金和优惠政策。对农村青年向农业园区和规模化发展创业者,采取乡镇推荐,财政为农业青年提供必要担保,信用社顺畅对接的便利贷款直接通道。凡是接受农业各种培训后,在农村产业发展中可优先享受支农优惠政策。五是建立网络通道。利用村部活动室,积极开通网络服务,运用计算机网络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跟踪服务和指导,及时解决农村青年创业中生产问题、营销困难,为农村青年创造生产服务环境,使农业增值增效。

(三)选好突破口,重点培养一批农业带头人

一是每村优先重点培养5-10人农业规模带头人。根据该村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帮助青年围绕现代农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林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造就一批如粮食种植、大绷设施蔬菜栽培、果树栽培、苗浦花卉种植、食用菌种植、家禽,家畜,水产特色规模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机耕种、农艺工、绿化工等方面的专业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增强引领作用。其次对现有农村青年生产经营能人、农村致富带头人挖掘,协调荒芜耕地快速向他们流转,支持鼓励他们做大做强,拓宽辅助劳力更好的投入农业生产。动员支持农村外出青年返乡创业,借鉴吸收外省外县农业先进成熟经验和技术,建设家园,做到村村都有农业经济致富带头人。再者对新生劳动力(即未能升入高中和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直接由各镇办推荐到农业培训机构接受高层次职业技能培训,取得大中专学历证书教育、使他们具备高素质农业后备人才。

(四)创新培训方式,加快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一是以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区农广校)作为总输扭,利用职中、农业部门培训中心现有基地优势,向乡村延伸,向基层加强,设点挂项,打造农民学习加油站。二是支持帮助每村创办 农民夜校培训班,利用农闲、晚间定期开设各种培训班。利用农家书屋、教学光盘,方便农民就近学习,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农业部门对其培训班开展定期认证工作,提高参与度和培训率。三是认真实施送技能下乡培训工程。增加经费,组织农业专家教授到农村讲课,传授科技知识,到现场为村民答疑解难。邀请农村产业起步早,有一定经验的致富能手,采用田间地头、院坝培训、示范性教学。四是保证培训时间,提高培训效果。农业实用技术学时保证10天以上;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总学时保证2个月;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学时保证1个月。力争做到培训一人,合格一人。

2016调查报告模板二:

中小企业是我们县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普遍缺乏品牌意识。中小企业要得到进一步长足的发展,必须走出思想误区,树立品牌意识。本人结合质监基层工作经验,浅谈我们县中小企业的品牌现状及做好品牌建设的策略建议。

一、我县中小企业品牌发展的现状

品牌是指消费者对产品及产品系列的认知程度。 企业品牌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品牌所体现的质量,品牌所具有的附加价值,成为消费者购买的重要原因。关于品牌建设,我们县中小企业中一直存在着很多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其导致了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忽略和曲解了品牌建设。

(一)品牌意识淡漠。中小企业资金少、规模小、竞争力弱,管理理水平落后,导致其工作重心放在产品经营上,主要考虑产品销量的提高,忽略了品牌创立和经营。而认为中小企业完全没必要也没这个能力进行品牌建设,维持现状就好,没有认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品牌定位模糊。我们县中小企业的品牌意识薄弱,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中小企业即使已有自己的品牌,但都不能准确找出与其他企业有差异的目标市场,在进行品牌定位时,不能定位出个性化、差异化的品牌。品牌定位的本质就是围绕着消费者最愿意接受的品牌要素去进行定位并传播。其中对品牌的消费者市场的定位是最关键的地方。当前大部分中小企业还没有清晰的品牌定位战略,导致了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很低。

(三)缺乏企业品牌的管理人才。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人才,中小企业品牌的管理就成为企业发展战略与实际运作中的一大问题。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不少中小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以及新产品的开发上。对于品牌的建设毫无经验,这就是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的一大难题。

(四)忽略了品牌产品的质量。 质量是品牌的根本,是品牌的立足点。众所周知,世界名牌无一不品质过硬。而很多中小企业却认为做品牌就是做销量,只要销量提升了,品牌自然也会提升。因此,在公司的营销计划中常把产品销量放在第一位。

(五)品牌策略运用不当 。 很多的中小企业都误认为建立品牌的途径就是加入大量的广告投入,进行媒体轰炸,且进行频繁的促销活动。实际上广告的作用只是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而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是品牌联想。联想的集合具有较高的资产价值,联想通常能够为消费者提供购买的理由。

(六)品牌缺乏核心价值 。 品牌是一个复杂的识别系统,真正的品牌化就在于创建出具有内涵和深度的品牌,让品牌的核心价值得以体现,并得到市场的高度认同,这样的品牌才能持久。

(七)品牌缺乏创新 。 品牌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企业若想保持自己的品牌魅力,就必须在营销方式、产品、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若企业不注重品牌创新,品牌建设就注定以失败告终。

(八)品牌传播方式单一 。 品牌的塑造离不开广告传播,但如果过高地依赖广告,甚至把广告当作建设品牌的唯一手段, 便是典型的品牌建设误区。其实一个成功的品牌不仅体需要一个响亮的名称,还需要优越的产品包装、性能和分销渠道,只有通过这些优越性才能使品牌的核心价值得以体现。广告只是品牌传播中的环节之一,并不能给予品牌长久的生命力,也不能建立长久的消费者忠诚。

二、我县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的对策

(一)强化品牌意识 。 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对产品安全的要求及自身品位越来越明确。他们关心产品的使用功能,更关心产品的品牌,并希望所购买的产品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大的附加价值。品牌最能体现产品差的异化,也是高额利润的来源,同时又是企业持续竞争的经营核心。好的品牌有助于在消费者中形成很高的知名度和忠诚度,有助于企业拓展新产品的销售。因此中小企业不能忽视品牌建设,应该建立自有品牌,维持企业的持久竞争力。

(二)品牌定位要准确、清晰。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如果想让消费者容易辨别和认识自己的品牌,那么品牌的定位一定要和产品的个性概念相结合。当我们看到某种品牌产品时,会对该品牌产生联想,包括企业口号、经营范围、产品色彩、产品类型等,其中品牌个性是很重要的一点。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在塑造品牌时必须注意品牌个性的定位。品牌定位针对的是产品的品牌,核心是打造品牌价值。

(三)培养品牌建设人才队伍。人才的缺乏,是导致中小企业的品牌建设无法推进的最主要的因素。因此,中小企业应通过良好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吸引大批优秀的人才共同建设企业品牌,并为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推进品牌的建设。

(四)重视品牌质量。消费者最初的品牌体验是产品的质量。产品质量是企业创名牌的根本,是使顾客产生信任感和追随度的最直接原因,是稳定品牌的根基。许多消费者青睐名牌,甚至不惜以高价购买,主要就是由于名牌过硬的质量使消费者产生了信任感和追随度。质量作为品牌的基础和本质,会影响品牌的生存和发展。质量是中小企业创名牌的根本。现代企业都应该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开拓市场,占领市场,以优质取胜。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产品质量,加紧积累品牌资产。只有质量有保证,消费者才会忠于品牌。

(五)确立适合自己的品牌战略。品牌战略是中小企业品牌经营的纲领,关系到中小企业的生死存亡问题,是中小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适当的品牌战略会使企业的品牌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种品牌战略各有利弊,中小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权衡利弊,确定合适的品牌战略。

(六)维护品牌核心价值。品牌核心价值是品牌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使消费者明确地识别并记住品牌的个性与利益点,是促使消费者认同、喜欢以至爱上一个品牌的主要力量。核心价值是品牌的最终追求,企业的一切价值活动都要围绕品牌核心价值而展开,是对品牌核心价值的体现,并完善和强化品牌核心价值,不会被周围的一切所干扰,久而久之,核心价值就会在消费者大脑中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对消费者最有感染力的内涵。

(七)重视品牌创新,培养顾客忠诚度 。创新是企业的利润之源、谋求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中小企业应该增加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大投入研发资金,不断地对技术和产品进行创新。赋予老品牌新的内含,展现老品牌新的生机,将会使消费者从中感受到企业为满足其需求所付出的努力,进而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同时提高品牌美誉度。在品牌产品的宣传、营销还有促销上,企业要做到既吸引消费者,又考虑到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充分调动消费者的积极性。在品牌建设中,不断地创新才能实现差异化,保持品牌形象的个性化,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