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品德教育与道德教育范文

品德教育与道德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3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品德教育与道德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品德教育与道德教育

篇1

道德教育,是指以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其内容主要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在传统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众多教师并没有真正重视道德教育,将工作的中心放在基本的教学任务上。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传输相应的理论,引导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忽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实践教学表明,在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与限制下,当代学生的成绩不断提高,但其素质仍旧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与此同时,当代学生已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更早地了解社会、深入社会,更容易受到社会中负面意识的束缚与限制,这就导致学生的道德素质容易受到负面的影响。由此可见,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重视道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抵御社会负面意识,并迎合时代的发展,使学生逐步成为高素质、高能力的优秀人才。

二、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道德教育的质量

(一)转变教学理念深挖教材内容

教学理念是教师教学意识的反应,是教师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教师要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道德教育质量,首要任务是转变教学理念,以此为基础深刻挖掘教材内容,并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选择适宜的教学行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发挥思想品德教学的真实效力。从初中思想品德的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以初一教材为例,其中《敬人者,人恒敬之》、《授人玫瑰,手留余香》、《让人三尺又何妨》等课时都表达了某种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宽容他人及奉献他人。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会突出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将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当做主要的教学目标。基于此,教师才能从中考制度的压迫下走出来,进而真正认识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内涵,明确新课程改革标准和教材编写的用意。深度挖掘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教师才能把握教学的真正目标,找到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并发挥自己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得到提高。

(二)在情境中引导学生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调整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并进一步让学生感受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在传统教学中,多数教师只是按照教材内容进行大量的讲解,或者利用课堂提问进行简单的师生互动与交流。这种教学模式具有极大的限制,学生只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内容、掌握考试的重点。同时,教师使用大量的讲述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要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开展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真实的体验。以初一第六课时《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教学为例,教师仅仅通过讲述很难让学生理解这句谚语的深层含义,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奉献他人所赢来的满足感。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入情境并进行角色扮演。例如教师可以创设一名带着小孩的妈妈在炎热的夏天赶路的情境,从两人的神态看,她们已经行走很长时间,小孩已经出现缺水的神态,两人的动态引起过路行人的关注。教师要求学生分别扮演小孩、妈妈及过路的行人。为创设更真实的情境,教师利用多媒体搭配一副夏日炎炎的背景图片,同时搭配夏天蝉鸣的背景音乐。在较真实的情境中,扮演路人的学生将带小孩的妈妈引入一边的阴凉处,另外的学生从商店里买水送给已经缺水的小孩和家长。在情境中,扮演小孩和家长的学生受到触动,从具体的情境中发出由衷的感谢。而扮演行人的学生则感受到来自被施予者的真诚的感谢,从内心涌现出一种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感动。通过情境教学,教师将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文字性的描述转变为更立体真实的表现形式,让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心灵得到触动,在情境教学中感受到高尚道德品质才带来的美好,引导学生逐步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三)借助信息技术提高教育的质量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提高道德教育的质量,利用信息技术拥有的巨大优势实现教学目标。在《生活需要宽容友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示相应的图片、视频,让学生在直观的观察中认识为什么生活中需要宽容,也可以通过强烈的对比提高学生的认识,例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相应的情景剧。在第一个情景剧中,两名学生在食堂排队买饭时发生争执,双方互不相让,最后上升为打架事件,两人都受到伤害同时也被学校处罚。相反,教师也给学生展示在公交车上一名乘客不小心踩到另一名乘客的脚,他连忙道歉。被踩的乘客显得非常宽容,礼貌地接受前者的道歉,最终两人成为很好的朋友。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真实事例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前后对比,学生很容易认识到宽容将生活中的矛盾消除,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基于此,学生才能认识宽容的必要性,才能在生活中宽容待人、待己,使学生的道德素质增加,同时也使生活变得更美好。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同时

教师也要认识到自己对学生的影响力。在教学中教师是与学生进行直接接触的人,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同时也是学生生活中的亲密伙伴。在教学及课间活动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必须端正自己的行为,利用自己对学生的影响力,让学生模仿自己优秀的行为并形成自己高尚的意识和品质,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出现迟到、旷课等现象,这就是对学生灌输一种诚实守信的信念,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到诚信、守时。在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见解,同时也要对学生宽容。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做的不是对学生进行责备与审问,而是宽容地对待学生,利用正面积极的评价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感受到宽容的力量。在课间活动中,教师不能在学生面前抽烟、骂人,必须尽量避免在学生面前出现不文明的行为。基于此,教师给学生树立近距离的道德模范,引导学生模仿与学习自己,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并在借鉴与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这就需要教师端正师风,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工作责任。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进而在学生面前保持更完美的形象。

三、结语

篇2

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是改革开放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但它的负效应所造成的急功近利、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等拜金主义思想对学生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对学生进行义利观教育已是当务之急。等价交换是经济生活中的通行原则,但有人把它引申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出现了“权钱交易”“互惠互利”等,奉献精神被淡化。因此,让传统道德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弘扬光大,很有必要。我们培养的学生是新世纪的一代,我们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于他们这一代是否具有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精神,是否具有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根据时代的要求,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美德,已迫在眉睫。因此,渗透传统道德教育是当前深化改革开放的迫切需要。

二、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1.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爱国主义是最具有凝聚力的时代精神,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孔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凡有治国平天下抱负者必须从修身做起“,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治国,治国而后平天下。”此后,爱国爱民成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豪言壮语不绝于耳,有了这样的宏大志愿,就有了充塞天地的“浩然正气”,有了一颗跳荡的火热之心。像、、雷锋、孔繁森、梁世奎、杨利伟等杰出代表,经历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洗礼,实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的光辉典范,青少年学习的楷模。

2.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非常突出的内涵。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优生优育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学生中多数为独生子女,这一群体的基本特征是:家长娇惯溺爱,孩子任性自私,他们怕吃苦不愿劳动,遇挫折灰心丧气。对他们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教育尤为重要。奢为恶之首,俭为德之最。奢侈历来为人们所反对和痛恨,它是亡国、败家、腐化堕落的重要根源。我国古代文人、政治家对此有过精辟论述。唐代诗人李商隐形象地概括了这一历史经验:“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宋代司马光位至宰相,但他教育儿子要崇尚节俭;清代诗人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指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以上这些古人的思想对于我们培养青少年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顽强拼搏的精神都有积极的作用。此外,古人对“立志勤学,谦虚戒骄”“,遵纪守法,改过从善”等都有精辟论述,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有机地渗透,并与当前反腐倡廉,勤俭节约的大背景紧密结合,有助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以达到培养“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一代新人的目的。

三、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主要原则

1.扬弃的原则

中国传统道德浩如烟海,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真扬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统道德中有不少封建糟粕,需要我们分析鉴别的,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伦理规范以及重男轻女等不健康的东西,至今沉淀在我们的民族心理之中,腐蚀着人们的思想,应该抛弃。

2.推陈出新的原则

篇3

一、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品德教育帮助其把握方向。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以积极进取的,符合社会进步方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作为人格的重要核心,并且具有高度的社会义务感和责任感,希望能够通过对自己身心潜能与创造力的不断开发来不断地体现出自身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这里可以看出价值观、世界观、信念等道德内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品德教育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2.品德教育能够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实效性。如今,品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已经成为了大众所关注的焦点,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中,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进行渗透,能有效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生品德教育中的优势

1.与品德教育有共同的教育目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的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都需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2.内容相互融合。无论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品德教育,都需要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进行关注,两者侧重点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解决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层面上的东西,而德育则主要是解决道德认知、爱国主义情感、遵守道德观念的意志等各种思想道德层面的东西。

3.职能相互衔接。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才,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学生是否能够成才、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品德教育的基本前提。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改善,让学生能够保持一种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完善自我的良好的精神状态,为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与其他教育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4.拥有可共同遵循的教育规律。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他人的价值观、重视个性发展等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所应该共同遵循的教育规律。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中的具体措施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理念之中。在进行品德教育时,德育工作者不仅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政治导向与道德导向,还应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重视,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分析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加强对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增强他们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让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2.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方法之中。在进行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采用一些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从而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与调试。同时要尽可能改变过去那种单项灌输的教育方法,让学生拥有自我选择、判断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如何进行判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3.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内容之中。教学中对学生最显而易见的道德影响体现在教学内容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了认知、情感、意志、性格、气质、能力、动机、学习、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做人产生影响。在进行品德教育时,不仅仅需要重视政治思想教育,还需要将现代人所应该具有的观念和素质、各种心理问题的防范和调节等各种内容纳入到德育中,让学生在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还学会如何为自己创造健康、幸福、美好的心理条件,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4.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品德教育过程之中。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必须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对相关内容进行领悟,并对自己的心理状况进行调适,让学生能够处于一种自觉自主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将“说服”真正转变成学生自己的“心服”,从而成为学生自己的内在素质和个性品质。

四、小结

篇4

[关键词]:思想道德 幼儿教育 品德培养

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高历高智商的人,缺乏应有的基本道德修养,这种种有失道德水准的现象让人触目惊心、痛心不已,面对这一切我们必须要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培养的不单单只是学科领域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一个有高尚情操,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我们的教育重点不应该仅仅限于知识的传授,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与教育是基础,也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核心。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孩子们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道德品质的教育对于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关系着全民的素质及国家的未来。道德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道德信念形成的最终结果。

一、关注孩子思想道德品质培养,不失时机地引导和教育孩子

孩子入园是迈入人际交往的第一步,第一次在集体的生活中体验与人的相处与合作。目前多数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家庭的呵护关爱过多,优越感很强,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互助协作,更不懂得在获取爱的同时,也要付出爱。扩展和深化幼儿道德情感为切入点,注重教学活动及日常生活中“养成教育”,看到不好的行为及时抓住教育点,给予纠正和适当的引导。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形成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为培养幼儿良好品行打下良好基础。教师应善于在细微处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对表现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鼓励,使他们在点滴的进步中,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良好思想道德的培养,需要符合孩子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

幼儿期是培养孩子高尚人格的初始阶段,也是道德意识形成的萌芽期。在教育过程中,那种只流于形式,没有让孩子从内心被良好道德行为感染,是幼教领域中德育低效问题的关键,我们要有好的德育内容,更重要的是有好的方法承载。那种枯燥、抽象的说教对于幼儿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幼儿阶段的孩子们思维方式以直觉行动和具体形象为特点,如何将抽象的道德行为规范转化为具体道德意识,并能够形成自觉能动意识是我们德育教育的目标。孩子们在幼儿段的道德体验很有限,教师尽可能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在活动中让孩子对道德有初步理解,感受与同伴之间友好、互助、分享、协作的体验,在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收获快乐,感受到在大家的心目中受欢迎的愉悦。如游戏“玩具要回家”,孩子们在游戏中懂得幼儿园的玩具不能随便拿回家,否则它会哭着找不到家,小伙伴也不愿再做你的好朋友。在形象化、童趣化的游戏中,孩子们懂得什么是道德的行为,什么是不道德的行为,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在思想意识上对“善恶、好坏、美丑”有初步的判断和理解。在活动“我为妈妈过生日”,孩子们知道在获得爱的同时,也要付出爱。妈妈为我们过生日,我们也不能忘记妈妈的生日,让妈妈也能感受到孩子对她的生日祝福;“妈妈的一天”中,体会到妈妈一天的辛苦与忙碌,为家庭和孩子付出的爱。懂得宝宝在小时候需要妈妈的照顾,但当妈妈生病或年老时要体贴关心妈妈的道理,并争做妈妈的小助手。在游戏中开发适合孩子的德育资源,寓品德教育于幼儿游戏之中,在游戏中反复训练强化。培养和巩固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以提高德育的实效,进而促进幼儿品德的最佳发展。体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德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营造生动活泼、和谐友善、团结合作的竞争氛围,培养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通过“穿越障碍”和攀、爬、跳、跃的运动,培养孩子们不怕困难、坚强勇敢、勇于战胜挫折的精神,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的喜悦,在体能得到锻炼的同时更是一种精神意志的磨练。

三、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孩子们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建立,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受到幼儿园、家庭、社会风气及社会道德评价取向的影响。需要家庭、教师、社会的关注和通力合作。良好社会风气的营造,如“保护环境,共建美好家园”、“争做文明市民”等活动,让孩子沐浴在道德的春风里,并能使颗颗幼苗茁壮成长。但社会上一些“拜金”思想、对人的歧视、利己主义思想等,都会对孩子有负面的影响,全社会应重视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弘扬。家庭是培养儿童良好道德品质的摇篮,是德育教育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阵地。父母的道德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对于儿童思想道德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父母要从自身做起,言传身教做好孩子的榜样。鼓励家长日常生活中抓住教育契机,肯定儿童点滴的道德进步。对道德言行不足的,及时纠正。就目前我国家庭道德教育的现状看,幼儿所接受的道德熏陶和教育不容乐观,孩子众星捧月般被呵护,孩子惰性、依赖性很强,家长重智轻德现象尤其严重。如何使家长的意识提到提高和转变,加强对家长的宣传力度,做好幼儿园与家庭之间配合与共建工作,开展与道德教育有关的观摩课并邀请家长参加。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园的德育工作的计划及安排,邀请思想道德教育专家来为家长和老师进行宣传讲座。开展“小手拉大手一起来环保”,“我为灾区献爱心”等活动,做到家长与儿童互学互动,共同提高思想道德意识。

四、教师个人思想道德情操对幼儿的影响

幼儿园把思想道德教育纳入到重要的教育目标,并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有时候一些习以为常有失道德水准的行为会被我们忽略,教师要具备对自己行为举止的检省意识,不断总结自己,提高个人道德综合素养,作好表率作用,用言行感染教育孩子。孩子最初的行为是以模仿开始的,教师的言行会被孩子效仿,一位具有良好道德敬业负责的教师,会直接对孩子们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应担负起把传统思想道德的精髓进行传承和发扬的责任。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要用高尚的品行和人格之光点亮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幼儿时期思想道德的培养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育人先育德”是教育的基础,是需要做长期不懈的努力。一个国家民族的强盛,离不开全民思想道德意识的提高,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幼儿期的德育工作需要打好扎实的基础,我们不应忘记自己的使命。

篇5

关键词:幼儿教育 道德品质 培养

当前,很多家长认为,幼儿教育应注重智力开发,道德品质的培养完全可以搁置一边,待日后再进行教育。这种错误认识的存在,导致很多幼儿往往过于任性和自我,缺乏独立意识,不利于幼儿日后的发展。作为培养幼儿道德品质的重要环节,幼儿教育一直在探求各种培养幼儿道德品质的方式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他们日后能够顺利融入社会提供保障。

一、问题的提出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一种个体心理的现象,它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或阶段的道德行为准则来规范自身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个体个性社会化方面的核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

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时期不仅是人类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要阶段,更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所在。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自然会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若培养不好,久而久之,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里所说的“人格陶冶”即品德素质的培养。然而,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很多教师往往比较重视文化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致使很多幼儿缺乏爱心,独立性差,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劳动习惯。面对这一现状,我们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如何更好地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

(一)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

众所周知,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年龄尚小的幼儿,其情绪、个性、情感、社会交往能力等往往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要想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广大幼儿教师就必须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适宜的教育环境。首先,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时刻保持亲切、大方的个人气质,为幼儿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其次,我们还应充分尊重每一位幼儿,帮助他们建立自尊心,这一点对进一步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十分重要。这就要求广大幼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动转变自身的角色,与幼儿做朋友,耐心听取他们的心声,认真回答他们的问题,这样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幼儿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多利用伙伴示范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时,也应该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让那些表现好的幼儿真正发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这样同样有利于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具体而言,广大幼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些“榜样“的事迹介绍给其他幼儿,并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鼓励幼儿向这些榜样学习,共同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实践证明,这样的方式更容易被幼儿接受,也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幼儿的赶超意识,提高了幼儿的道德水平。

(三)积极进行正确评价

每一个教育过程都少不了对教育对象的评价,幼儿教学也不例外。正确的评价可以帮助幼儿明确自身的优缺点,帮助他们找到日后的努力方向,因此必要的评价是幼儿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以表扬为主,并尽可能具体化,以便使幼儿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进而更好地坚持下去,增强自身的情感体验。比如,在一次教学过程中,一名幼儿不小心摔倒了,这时另一名幼儿主动将其扶了起来。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夸一句“你今天真乖”,幼儿往往会不明就里,这样的评价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相反,如果教师说:“你今天把小伙伴扶了起来,做得真好。希望你日后也能像今天一样,主动去帮助别人。”这样正确又具体的评价,既很好地肯定了幼儿,又培养了他们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四)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进一步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比如,我们可以在设计教育活动时,从知识、智能及品德三方面去考虑,深入挖掘教材中所包含的德育因素,并适时地对幼儿进行渗透,这样做不仅教给了幼儿一定的知识,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幼儿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然而,教学活动有时难免枯燥,长期如此,幼儿就会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为解决这一问题,广大幼儿教师可以转换思维,用游戏的方式吸引幼儿,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情感,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这样持之以恒,一定会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使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鼓励家园合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广大幼儿教师还应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结合起来,两者相互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家园合作,如开家长会、进行家访以及公布每周教育教学内容等,向家长们讲明在重视智力开发的同时,还要注意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向幼儿家长介绍一些基本的家教知识,真正实现家长与教师的有效合作,通过相互配合、互相探讨,摒弃自身的不足,发扬各自的优势,使幼儿道德教育真正获得实效。

总之,培养幼儿道德品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经验与看法。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有必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从点滴做起,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幼儿的未来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周爱萍.提高美德故事对幼儿道德行为养成的成效[J].江苏教育研究, 2007(03).

[2]卢乐珍.学前教育讲座――第六讲 幼儿道德教育的意义和任务[J].幼儿教育,1984(02).

[3]吴丛笑.游戏活动中幼儿审美素质的培养[J].早期教育,2000(11).

[4]幼儿道德品质方面得分最低的是“关心他人”[J].时代潮,1995(08).

篇6

一、当代中学生道德行为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当代中学生道德行为方面的主要问题一部分中学生对个人、家庭、公共生活等领域的道德规范知之甚少,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所以就很自然地导致了行为上的不良。大部分中学生对一些道德规范是知道的,但在实际行动中却不去遵守,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在学校,许多中学生都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方法,可是却不能做到不随便乱丢垃圾。有人在场和无人在场不一样,正规场合和非正规场合不一样,角色不同不一样。比如,老师在场,纪律很好;老师不在时,常常违纪。在学校是好学生,彬彬有礼,尊敬老师,善待同学;回到家里,却不尊敬长辈,不关爱兄弟姐妹。有些中学生做事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关心自己多,关心他人和社会少,对集体活动和公益事业缺乏必要的热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些中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脑子里装着各种各样的错误观念,如极端个人主义、“哥们义气”等。金钱方面的拜金主义思想冲击着青少年,产生了强烈的腐蚀作用。受社会上不良现象和影视作品的负面影响较大,不能确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评价标准,把本来错的看成对的,恶的看成善的,丑的看成美的。这些都为中学生道德导向及道德行为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中学生道德行为问题存在的原因

中学生道德行为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中国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腐朽的道德观念有时还会沉渣泛起;社会上一些负面思想对当代中学生的影响和冲击也是不容忽视的,加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造成了教育实践中德育不到位、不落实的现象。这些原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中学生不良道德行为的发生。

三、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1、家庭道德教育是培样孩子优秀道德品质的第一步。

“子不教,父之过” 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成功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家庭教育首先要培养孩子的爱心教育(即所谓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尊老爱幼等。)很多家长却常忽视孩子的爱心教育。从不教孩子,孩子从哪里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国家? 爱心是要父母精心培育的。 其次,要让孩子讲文明懂礼貌。比如不经允许不能随便拿他人东西;到别人家中要先敲门等等。第三要让孩子参与劳动。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让孩子理解劳动的意义,懂得劳动的艰辛,知道劳动成 果的来之不易,从中磨炼孩子意志,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第四要培养孩子诚实、正直、勇敢、乐于助人、积极进取、有责任感等等。

家庭教育必须从小事抓起,从身旁的点点滴滴做起。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物以善小而不为。家庭教育的的方法多种多样。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怎么做孩子也会怎么做。父母自己德行如何,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品行。一个老是口出脏话的父亲想要教育孩子做人言谈讲礼仪是绝不会取得相应的教育效果的。因为他自己的行为起了恰恰相反的作用。

2、学校品德教育是培养孩子优秀道德品质的关键。

应试教育使得学校德育在学校整个教育活动中只能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就是难以落实在行动上。涉及学生品德教育的各项活动大多都被教学活动所挤占,或者是“刮阵风”、“走过场”而已,而在教学活动中,真正渗透德育就显得更难了。

学校德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更新观念。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要按照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道德规范来培养塑造个体的品德、信念和行为习惯。优秀的民族道德传统需要保持和传承。在提及道德教育观念更新与发展时,仍需强调道德的继承与稳定。但是,道德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它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变化。

学校德育工作要注重内化求实效的思想。为什么我们课上刚讲过要遵守交通规则,课后他们就乱穿马路?问题不在于学生没有认知,不懂道理,而是在于学生没有把认知内化为相应的信念、情感与行为。所以,教育者一定要强调实践,少摆花架子,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指导学生自我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三、良好社会环境是培养孩子优秀道德品质的保障。

篇7

一、依托品德学科,对学生进行礼貌教育

我国享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人不识礼仪,寸步亦难移”为人们所称诵。一个国家的人能否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反映这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对个人来说,反映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水平。因此,教育学生从小正确使用礼貌用语,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

班主任老师,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要以身作则,细节导行。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模仿能力和可塑性非常强,老师又往往是孩子心目中的神,老师的一举一动,自然就成了他们有意或无意中模仿的对象。老师的行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认知。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礼貌用语并不陌生,从他们学说话起,家长就教会他们说“谢谢”等礼貌用语,在幼儿园中也进行过这方面的教育。作为他们的班主任,我平时除了利用晨会课和班队课对学生进行礼貌教育外,还充分利用《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充分挖掘《家里来了客》《我随爸爸去做客》《我跟妈妈看演出》这些课文蕴含的文明礼貌,让学生在模拟待人接客、情境辨析、听小猴做客的故事、跟妈妈进入影视厅的活动中认识到文明礼貌的重要性。培养他们乐于交往、尊重关爱他人、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生活态度,养成基本的文明习惯。

理想的教育,应该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宽松的场景,一首富有情趣的儿歌,一个有趣的故事,道出待客、做客的基本礼仪,真诚、热情,学生在赏析中情操得以陶冶,在榜样作用下,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惯。

二、依托品德学科,对学生进行诚实教育

诚实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的最基本的品质。孩子从懂事开始,父母就教育他们要做个诚实的孩子,不要说谎,因为说谎就会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而失去了别人的信任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但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犯错误是难免的。有了错误承认不承认是小学生经常要面对的问题。他们年龄小,承受能力差,有时由于不敢承认错误,带来很多心理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在我们班里,经常有孩子反应:他的铅笔没有啦,橡皮找不到啦!这些小事烦得我头疼,后来我请班干部做小侦探,留心观察班里的每一位同学。终于有一天,有人发现有个小女孩的书包里有很多橡皮。我问她这些橡皮是从哪里来的?她一口咬定是爸爸妈妈买的,坚决不承认自己拿了同学的东西。作为班主任如何处理这件事?我首先想到的是《品德与生活》上的小故事,我给学生们讲《皮诺曹的鼻子》《狼来了》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故事。通过一系列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做人诚实的重要性。让他们在讨论思索中明白一开始就不能撒谎,只要撒了第一个谎,就会接着撒一连串的谎来掩盖前面的谎,使每位学生认识到撒谎的害处。后来,我把那位学生叫到办公室,告诉她:一个人难免犯错误,最重要的是要勇于承认错误,并且改正错误,才能少犯错误,直到不犯错误。

三、依托品德学科,培养学生勇敢精神

娇弱、胆小、娇蛮是当前许多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这些儿童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锻炼,长大后就可能缺乏勇敢精神,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就该适时培养学生的勇敢精神。

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专心听老师讲解,可不爱举手发言,哪怕知道答案,也不愿意和大家分享,只想做个听众。细究原因,他们其实是胆小、不自信,怕说错。针对这种情况,我除了鼓励以外,更多的是结合《品德与生活》这门学科对学生进行教育,我利用《我不胆小》这课,引导学生正确区分胆小与蛮干,辨别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像掏马蜂窝,冬天到池塘里去捞冰等行为都是不计后果的逞强,也是蛮干的表现。最后通过“勇敢者点子会”的形式, 鼓励学生大胆展现自己,培养勇敢精神。

篇8

论文摘要:思想品德课是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然而,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在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仍存在着许多不足,本文从体制模式、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式手段、队伍建设、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分析。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理应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思想品德课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上应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教师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点,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积极改进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 然而,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效果不佳,严重影响着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的培养,削弱了该课程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功能。

1 教育评价体制制约着思想品德课德育教育作用的发挥

近年来,我国的素质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整个教育评价体制仍然相对落后,社会及教育行政部门往往把升学率作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得好坏的唯一标准,学校考核教师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在这种评价体制下,必然出现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

首先是来自家长的干扰,多数家长受单一的智能观、功利育人观的影响,偏重于对孩子的智力投资,望子成龙心切,家长们关心的是孩子成绩的好坏,考分的高低,把高考能否上名牌、中考能否上重点作为目标,至于学生思想品德如何,价值取向怎样,他们并不关心。其次是学校教育的缺憾,有的学校只看重升学率,学生的分数成了衡量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往往也是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思想品德养成,在课堂上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第三是社会的干扰,社会体系中诚信缺失、道德失范、功利观念的存在,这种社会风气必然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和心理品质的养成,导致学生重功利,重成绩而轻品质养成的现状。

2 重理论学习、轻社会实践的现象相当普遍

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应该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但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存在各种不同的畏难情绪,往往以怕耽误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成绩,怕出安全事故,怕经费没有保障,怕领导不支持为借口,这实际上是不重视社会实践的具体体现。很多学校几乎没有一节思想品德实践课,许多思想品德课教师也不布置实践内容,学生在课上只背诵一些空洞的理论知识。缺乏社会实践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情感得不到陶冶,意志得不到磨练。这种现象违背教育教学规律,严重削弱了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 转贴于

3 德育资源没有充分整合

很多地方,思想品德课教材单一,只有统编教材,没有与本地方、本学校德育资源进行充分整合,没有校本教材、乡土教材,教师只能按统编教材照本宣科的讲空洞的理论,学生不能联系身边生活的实际,教育的实效性差。许多节日都蕴藏着宝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对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法制教育等有重要作用。而教学中没有利用这些时机,没有充分整合这些德育资源。同时思想品德课教学也没有很好地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有机地进行结合。因此,严重影响了思想品德课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心理品质的养成。

4 课程设置存在不足

思想品德课的课程设置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发挥的作用是其它课程不可代替的,但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初中阶段,法律知识内容相对比较薄弱,心理品质教育明显不足。课程设置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实践体验,课程设置上存在的不足,不利于学生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5 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学方法陈旧

部分思想品德课教师不重视培训进修,不及时更新知识,信息不明、业务素质不高。部分农村学校,由一些年龄偏大,非专业教师担任思想品德课教学,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师在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讲一些空洞的理论,不能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学生的思想情感得不到熏陶,思想道德得不到升华。因此,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法因循守旧严重制约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影响了该课程德育教育作用的发挥。

以上仅仅是我个人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看法。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关系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的历史重任,是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必然选择。而在初中阶段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修养是最关键,最重要的时期,必须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农村教学一线的政治教师,还应该善于从教学中挖掘其中的教育因素,结合学生特点,有效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灵活有效、寓教于乐的活动,以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让思想品德课成为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参考文献

[1] 张大钧著.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

[2] 陈宗杰编著.有效教学—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篇9

关键词:小学教育;品德与社会;小学生;道德情感

自古以来,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一直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道德的培养与情感有着密切联系,主体通过道德情感的感知体验不断将自己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结合起来,最终以道德行为的表现方式体现出自己的道德品质,在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道德情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小学生没有深刻的情感体验,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来不断提高道德认知能力,进而促进自身的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

一、小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重要性

道德情感作为小学生道德行为体现的主要内容,能够对小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较大影响。在小学教学活动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对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这种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良好道德情感的培养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调动小学生品德与社会理论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中,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兴趣不断进行品德与社会内容的学习。其次,道德情感能够加强小学生对道德的认知,使学生将自有的情感经验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在清楚明白道德准则的基础上进行道德行为的规范,进而实现道德自律。再次,人在社会中的一切行为是受情感认知影响的,小学生能够通过形成的道德情感与道德意识进行道德行为,因此,对小学生而言,道德情感的培养和认识是极为重要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产生都是通过道德情感的培养实现的。最后,道德情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小学生起到终身影响的作用,促进其良好人格的形成。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道德情感培养现状

1.教师对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认知缺失

现阶段虽然小学已经开始注重对小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没有耐心对学生进行品德情感培养,许多教师依旧忽略了小学生道德品质教学的重要性,这种教学认知上的缺失给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带来了困难。例如,教师往往会抱怨学生没有上进心,无法从小学生的视角对小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的道德情感教育。

2.教师教学没有联系实际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课本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忽视了对小学生情感现状的了解,导致教学活动无法将实际与理论结合起来。对于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道德情感现状,教师常常选择了回避,这种纯理论的课程无法使小学生对品德内容产生兴趣。例如,在对小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情感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以假大空的方式进行讲解。

3.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式以说理型为主,这种单一、呆板的教学方式使小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厌烦感,在小学生没有产生兴趣的基础上使教学效果无法得以实现。小学生有着好动、好奇心较强的心理特征,他们对事物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因此,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吸引小学生学习的兴趣。

4.教学活动缺乏交流

在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一方面,教师无法将教学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教学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认知,导致学生的情感出现扭曲等现状,情感道德教育无法真正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学生一般不愿将自己的情感认知反馈给教师,这导致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无法将教师讲解的内容与自身情况结合起来,情感教学呈现出较差的效果。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道德情感培养的策略

1.利用情境加强情感体验

情境教学是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教学方式,情境的营造能够使小学生在增强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认真感知情感内容。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有着多样的情境设置。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实现道德情感培养。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的《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一课进行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对交通问题产生思考,并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真正了解与交通相关的问题,并将其应用于实践。

其次,通过模拟情境的设置让学生真实感受情感。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多元化的教学设备为模拟情境的教学提供了便利。例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内容教授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及特征,在学生了解民族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现实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知情感,将现实实际与课本内容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道德认知的基础上提升道德行为。例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我们的班干部选举》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引导学生进行一次选举活动,通过与学生交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选举方案设定,在强化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进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2.融入情感加强情感交流

教师作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引导者,其情感态度与人文素养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在对小学生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培养自己的情感,以耐心的态度对小学生进行讲解,通过自身道德情感的体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培养,通过交流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认知。例如,在品德与社会四年级《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一文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融入教学活动中,通过多媒体等形式的图像展现,和学生产生情感交流,在加强学生美育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提升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师只有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才能使这一内容教学达到效果。

3.利用实践实现情感内化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情感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将道德情感融入情感行为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真正将学到的情感内容融入情感实践中,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参观等形式激发学生情感实践体验,促使情感培养内容实现内化,进而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

总而言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置是基于小学生认知水平之上的品德教育,具有较强的情感性。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对小学生进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既能够影响小学生自身的人生发展,也能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现阶段,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情感培养存在许多问题,教师要根据实际,结合学生特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情感培养,促进小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刘玉兰.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J].读写算(教研版),2015,(23).

篇10

【关键词】儿童 道德品质 教育 引导

一、影响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主观因素,即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对其道德品质发展的影响。

1.智力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小学生道德认识的水平。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道德意识的发展同智力活动的水平有密切关系。他认为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意识经历了“他律”到“自律”的发展道路。他认为,小学生的道德判断属于他律的道德判断,具有前运算的性质,它意味着责任和价值取决于法律或命令的本身,与其跟同伴或成人的关系无关。

2.意志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小学生道德意志发展的状况。众所周知,仅有道德认识不一定能产生道德行为。比如明知不守纪律不对,但却不能控制自己;明知遇到坏人要同他斗争,但却因为胆怯而逃跑等。可见,意志的发展是道德意志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客观因素,即家庭、学校、社会对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直接影响。

1.家庭对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影响。家庭是小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几乎天天都离不开。父母是小学生经济生活的供给者,学习、思想、生活的监护者,几乎天天都要接触,天长日久,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所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和兄弟姐妹,是小学生接触最多,最容易产生影响的家庭成员。因此,父母、兄弟姐妹道德品质的好坏,对小学生有直接的影响。

2.学校和班集体对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集体主义定向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有良好影响。它使学生较容易掌握道德行为准则,使学生较易成为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并较好地做到言行一致。具有集体主义动机的学生自我调节道德行为的过程也较快,较有成效。

3.社会环境对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影响。社会环境远比家庭和学校环境复杂,在小学生道德品质形成中起作用的因素也就更多。一般认为,对小学生影响最大的是他们的社会交往关系。学生渴望广交朋友,朋友的选择则是十分重要的。和幼儿相比,小学生逐渐摆脱了对成人的依附关系,并从成人的权威影响下独立出来。他们有了苦恼,首先向同龄朋友诉说,有了欢乐也首先和同龄朋友共享,有什么知心话也是先向同龄朋友倾吐。

二、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培养的教育与引导

(一)发展智力,提高对道德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理解水平。

1.重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施教。对于接受主体来说,不同年龄、不同认知水平、不同个性心理和情感体验以及所处的不同环境,都可以影响其受教过程。

2.引导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调节。小学生对自身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不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调节,是其对一切道德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理解的保证。

3.创设各种道德情境让学生去判断,去体验,去付诸实行。为了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理解力,必须为他们创设各种道德情境,让他们去判断,去体验,去付诸实行。在学校生活中,这种机会是很多的。

(二)丰富情感,促成良好的道德情感的发展。

人的情感总是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的,消极情感多了就容易引发不良的道德情感,积极情感多了则会引发良好的道德情感,这类事实在生活中屡见不鲜。为此,我们应该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满足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要求,并为他们创造健康的生活气氛,尽量激发他们积极的情感反应,以促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三)增强意志力,提高道德意志水平。

一般的意志力是形成道德意志力的基础,也可以说,道德意志是意志力在道德行为中的表现。一般的意志力不能自然地转化为道德意志力,它必须通过道德行为的锻炼。生活中需要道德意志努力,以促成良好的道德行为的事情随时都可能发生,要引导小学生有意识地在这类情境中锻炼自己。

(四)发挥学校教育功能,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1.在良好的校风、班风中重陶。如学校、班级均有明确的目标,健康的集体舆论,制定好共同遵守的校规、班规,形成团结友爱、互助合作、好学的富有朝气的坚强集体,那么就易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篇11

一、道德概念分年段教学水平

思想品德课的道德概念教学水平,是以年级为纵轴螺旋上升的。这种渐趋推进的轨迹,是与学生的年龄增长、生活经验的日趋丰富,知识的增多和思维水平的发展相统一、相吻合的。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道德概念教学不能不带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征。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要求掌握的道德概念,大多属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概念,反映或代表了确定的行为模式,只要凭借形象思维的作用就能把握。如教学什么是“不娇气”,通过感知摔倒了不哭,爬起来,掸去土;天气冷,照常到户外跑步做操……等直观形象,然后引导学生从中领悟不怕困难,不怕吃苦就是“不娇气”的表现。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概括水平不高,这个年段还不可能进行严格意义的道德概念教学。

到了中年段,学生的思维有了较大发展,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有人把它叫做形象——抽象思维阶段。一方面,他们借助形象的东西作支撑,通过概括和抽象,能够把握事物的一些本质特征。另一方面,他们概括、抽象的能力还不太高,对道德概念的理解还有不太深刻、不太全面的地方,教学时切莫求全求深。

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实践活动的日益增多,活动范围逐渐扩大,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一些实验表明,高年级儿童已经能够摆脱具体事物的形象,而抽象出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据此,高年级有可能对道德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揭示得更准确、更全面。

以上谈了思想品德课低、中、高三个年段道德概念教学的不同水平,下面举一个实例来说明。如“勇敢”这个概念,按照《大纲》精神和教学要求,明显区分为三个等级。低年段是结合儿童亲身经历和自己身边的事,侧重让他们理解勇敢就要不胆小。中年段是提供两类鲜明的形象,引导学生划清“勇敢”与“蛮干”的界限,在此基础上说明:为了完成一件有益的事情,不怕困难,不怕危险,就是勇敢行为;如果仅仅为了显示自己,行为后果对人对己都有害无益,就不是勇敢行为,而是逞强蛮干。高年段教学这个概念,是在透析榜样人物的心灵以及学生深深受到榜样人物高尚情怀的感染后,再从范式中抽象出真正的勇敢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它表现为人们为了正义的事业,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维护和捍卫真理,而不怕艰难和危险,甚至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个例子再次表明,思想品德课道德概念教学,是由初级水平逐步发展、上升到较高水平的。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分年段,认真把握每一道德概念教学所应达到的“度”。中、高年级要防止起点过低,低年级要避免拔高教学要求。

二、道德概念教学的基本程序

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里建构道德概念,其教学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道德概念引出,道德概念形成和道德概念巩固等三个环节。

(一)道德概念引出一般借助“什么是××”加以表述。为了吸引学生注意,有时借助故事引出道德概念。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道德概念形成这是最关键、最核心的一步,一般采取较为细腻的教学步骤,包括:

1.感知教材中的故事或事例,并适当扩充事实,给学生以刺激。

2.感性概括。这是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即从列举的具体事例中找出共同点。

3.理性抽象。在感性概括的基础上进行,主要是让学生抽取、领悟和把握道德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三)道德概念巩固主要是运用道德概念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环节实际上是道德概念具体化的过程。随着道德概念的每一次具体化,都会促使对它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

总之,道德概念的建构,要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三、道德概念教学方法

对于道德概念教学,应当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下面择要介绍几种方法。

(一)响鼓重锤法

道德概念是由词语组成的。它的本质特征,有的就凝结在关键性词语中,如在“做事要有始有终”这个概念中,关键词是一个“终”字。它点明了做一件事情不要半途而废,要做完做好。采用“响鼓重锤法”,就是抓住这个“终”字,加大力度进行剖析,让学生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领略该概念的内涵。

(二)情理协同法

道德概念由外而内移入学生头脑,既是主体道德思维的成果,也是学生情感选择的结果。表达道德概念的词,一般带有赞扬、喜爱或贬斥、憎恨的感彩,既然评价性因素渗入到了道德概念中,学生在感受、理解和接纳它时,就必须有相应的情感投入。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的协同作用。如教学“管得住自己”的概念,除了要启动认知因素,让学生获得“该做的,即使自己不愿意做,也要坚持做;不该做的,即使自己很愿意做,也要控制自己不去做”的认识外,还要调动情感因素,使学生从正负方向上得到管得住自己,就能做好事情、获得愉悦的体验;管不住自己,就会出现过失、心情沮丧的体验。像这样借助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协同作用,学生才乐意接纳并掌握这个概念。

(三)讨论辨析法

对于比较复杂的道德概念,可围绕设定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既“辨”又“析”,教师则伺机点拨,以追索出道德概念的内涵。例如,“助人为乐”概念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引言)今天,老师先和同学们讨论一位老大爷三次过马路的事。

2.学生按照具体情况对教师设定的问题讨论辨析:

(1)双目失明的老大爷,第一次要过马路,李丽同学站在老大爷身旁,正与一个人讲话。老大爷说:“请说话的这位小朋友,扶我过马路,好吗?”李丽同学满口答应,并迅速将老大爷搀扶过了马路。老大爷向李丽道谢。李丽说:“不用谢,我应该主动地帮您。”

(2)学生发言(略)

(3)双目失明的老大爷第二次过马路,魏铭站在老大爷身边,魏铭想,这是一个机会,我把大爷搀扶过去,肯定会得到老师的表扬。魏铭的想法对不对?

(4)学生发言(略)

(5)双目失明的老大爷第三次过马路,冯星同学站在老大爷身旁。他赶忙上前搀扶大爷过了马路。老大爷向冯星道谢,冯星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他在作文中写道:“我伴盲人老大爷安全过了马路,心里感到舒服和快乐。”

请同学们讲讲:冯星为什么要帮助老大爷,他帮助别人后有什么感受?

(6)学生发言(略)

3.(教师借助反馈信息,对同学的讨论进行小结)魏铭是为了图表扬才帮助人,这不好。李丽是应别人请求,才帮助人的,不是主动的。冯星是主动助人,当别人因获得帮助而克服了困难,他感到快乐。

4.(抽象)通过这次讨论辨析,我们明确了帮助别人的目的,既不是为了得到报答和求助对方,也不是为受到表扬和奖励,而是为了解决别人的困难。只要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就是最大的安慰和快乐,这是非常崇高的精神境界。我们要从这个高度领会“助人为乐”的含义。

这个案例借助情境系列题,让学生讨论辨析,通过一层层“剥皮”,一层层“过渡”后,学生就能把握道德概念的本质特征。

四、道德概念教学要强化运用

注重实践性,是道德概念教学的又一特点。俗话说:经常用的钥匙才是光闪闪的。学生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巩固、迁移和活化。

怎样增强道德概念运用的密度和力度呢?主要靠训练。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设计类型一般有三种:其一是“变式”练习,即环绕某一道德概念,向学生呈现形式上有变化、而本质属性不变的问题。借助这类练习,可以让学生加深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其二是“反例”练习。即环绕某一道德概念,向学生呈现形式相似而本质属性有别的问题,借助这类“似是而非”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把握道德概念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三是对概念间易混点的辨析,如对于“刻苦学习”与“主动学习”这两个既有紧密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概念,学生容易产生混淆。为了区分两者的内涵,教师精心编制了一个选择题:

请你从题后的几个备选答案中,选择出正确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1.读书、做作业不用别人督促,落下的功课自己补上。这是具有________精神的表现。

(A.刻苦学习B.主动学习)

2.夏天的蚊虫很多,努努同学把脚放在装满水的脚盆里,目的是防虫蚊,为的是多读一会儿书。这是具有________精神的表现。

(A.刻苦学习B.主动学习)

篇12

关键词:中职体育教学;道德品质教育;中职生当代大部分中职生多为90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受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常表现出如自我定位高,不能吃苦耐劳,与人良好协调配合等方面的不足。加之现在社会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往往使这些并不成熟的心灵非常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甚至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体育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能通过各项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很好地处理这一系列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体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体育课中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强健体魄,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信、坚强意志、吃苦耐劳、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良好道德品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为学生今后走入社会,适应社会的需求,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自信与他的成功率成正比例:成功越多,期望越高,自信心越强。体育运动学习的特点就是学习结果和成绩马上得到检验,这种快速而明确的反馈信息,能使人迅速而频繁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同时刺激人的进取精神。体育运动项目丰富多彩,总有一项运动适合不同个性的学生,每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

在活动的过程中非真实的事对未来的生活却具有了完全真实的意义:在游戏中轮流活动可能是克服自我为中心的最佳途径;与同伴的交往活动为学生的道德品质提供“现场经验”;能帮助学生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同时在体育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下,学生会通过努力取得不断的进步,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积累成功的经验,从而增强自信心。

体育运动的各项目比赛的胜负结果能有效锻炼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信心是人们获得成功和不懈努力的基本保证,对一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来说都是很宝贵的。胜负是比赛永恒的主题,成功和失败是体育参与者都会遇到的。真正的自信心并不仅仅表现在认为自己将是一个胜利者,也不是只有在成功时才具有,失败时的自信恰恰更加宝贵,真实的、稳定的自信心就是在这种成功和失败交替体验中培养和形成的。参与体育运动的人会频繁感受到失败与挫折、失意与沮丧、胜利与成功。而正是这些过程锻炼了青少年抵御失败和挫折的能力,并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品质。自信心也会在不断的体育运动和比赛中逐渐建立起来。

二、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精神

体育运动一般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性强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习兴趣,激励他们克服困难,使意志品质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提高。还要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品尝解决困难的乐趣: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给其设置较高的目标;对身体素质较差、心理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应适当地帮助其降低标准,鼓励其树立信心,完成任务,同样让他们体会到完成任务的喜悦,以达到培养坚强意志的目的。

体育教学可以采用各式各样的游戏教学。在体育游戏中,学生通过对抗与竞争的形式参与其中,通常会产生不甘落后的心理,在自我鼓励、自我命令的过程中完成各种练习。通过这些游戏,激发了学生的进取精神,培养学生的机智、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等优良品德。在体育锻炼中,培养学生敢做敢干、机智果断、顽强拼搏、坚持到底、团结协作、坚忍不拔、奋发前进的意志品质,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

三、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

由于中职生存在懒散与纪律性差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规范的贯彻落实,使学生养成听从指挥,服从领导的良好习惯。比如点名,对破坏纪律的学生进行少量运动性的锻炼,有时还可以采用一个违法纪律,一组陪其集中加强素质锻炼的方式。通过这些方式来约束学生,增强其团队精神。

另外,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编排体育游戏和比赛。通过这些游戏和比赛,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游戏或竞赛的各项规则,学生都必须受到游戏规则的约束,严格遵守游戏规则和道德规范,这就要求学生有高度责任感和认真态度,服从裁判,履行一定的职责,学生逐渐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在游戏中,他们通过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在规定的时间内共同完成一些规定的任务,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和增强了团队凝聚力。学生在每一次成员间的默契配合、斗智斗勇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交能力

体育竞赛和游戏是集体进行的,带有趣味性与娱乐性,作为参加者的中职生在身心上感觉比较轻松,不太拘谨,说话也能开朗、自信些,特别是在一些需要集体配合的游戏中,学生之间配合密切、相互帮助、相互鼓励,能有效地消除学生练习中出现的紧张情绪、害怕心理,以及其他可能发生的不良因素,为学生创造了许多交往与沟通的机会。学生通过游戏相互交往,能加深同学之间的了解,增进友谊。

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乐意与同学和教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帮助学生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在游戏中也能极大的锻炼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从而在体育运动中增长社会交往的知识与经验。

总之,体育教学是中职学校教学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中职学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体育教学要以增强学生体质和身心健康为出发点,使学生树立终身锻炼的体育观,培养终生锻炼身体的兴趣、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一般自律性比较差,基础薄弱,同时,也会有部分学生在体育课上暴露出缺乏某些良好品质等问题。因而,这些都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最佳的教育方法,使所有学生在体育课上既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又能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作者单位:广东省轻工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李华伟.浅析中职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 [J].科技信息,2012,(1).

篇13

关键词:思想课;德育教育;导向作用

思想品德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由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及其多种要素按一定的方式联结起来,具有稳定倾向的立体结构。而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德育教育课程系列化,覆盖从小学到大学的每一个阶段。中央也为此颁布了有关促进思想品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文件,把它和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命运、党的事业联系在一起。战略上高度重视,指导思想非常明确。

由于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的根本性质,是本课程的灵魂,决定着课程的方向,规定着课程的基本特征。因而中学思品课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德育教育功能。它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那么,中学思想品德课如何增强教育性、发挥德育功能?

一、要有明显的思想行为导向功能。

就目前的课程教学改革看,主要是强化目标教学,做到:①在教学思想中增强德育意识,时刻牢记思想政治课在本质上是一门德育课;②充分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根据教学大纲确定好德育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它突出出来。为了实现德育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在讲课中把该堂课的德育目标明确的提出来,以引起师生的共同注意,由师生按照目标实施教学。如: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的第一课第一节:《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这一课,我这样安排:⑴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丽壮观;⑵祖国的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文明;⑶祖国受尽屈辱的百年历史;⑷祖国的独立强盛。这其中始终贯穿的主线就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以中国传统教育告诉学生什么该为,什么不该为,影响着学生行为规范、思想道德观念及生活方式的选择,减少思想教育的随意性、盲目性,从而提高思想教育质量。

二、要具有独特的认识功能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课要紧贴学生的思想。

理论联系实际是增强思想政治课教育性,发挥其德育功能的关键,但理论联系实际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针对不同的班级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通过课堂教学以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特别是对一些热点问题的认识,经过分析加以整理。我在讲授《热爱祖国,就要热爱社会主义》一课时,提到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使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富裕幸福,要靠人民辛勤的劳动。这时有学生就问“那就要挣钱是不是?”作为教师,我认为该大胆的说一句“是”。

提到金钱,中学生十分敏感,受社会上“一切向钱看”的影响,有部分学生对钱缺乏正确的认识,以致受其诱惑弃学经商,所以要教育学生懂得金钱既是财富的象征也是沉重的枷锁,金钱不是万能的它也有买不到的东西,如友情、文才、威望、忠贞等等,总之,钱能买到一切商品买不到良知和精神追求,更买不到理想和见识,人应该有更崇高的追求,像居里夫人不要镭的专利;诺贝尔将他920万美元作为发展科学事业的奖励基金。通过以上事实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理直气壮的使学生明白,为了祖国的建设、人民的幸福,中国需要钱,可中学生现在就是在学习本领,包括挣钱的本领,这样,教师以坚定的态度,铿锵的语气,再次重申:热爱祖国,就要建设祖国,就要去掌握建设祖国的本领,来表现自己对这一真理笃信无疑,这样才能发挥思想政治课应有的德育功能。

三、要具有优化环境的功能。

我在上课的时候,曾遇到这样一件事:两个学生因打钢笔水发生争吵,一学生(男生)将钢笔水瓶向另一学生(女生)掷去,结果,钢笔水瓶砸在墙上,溅到了周围同学的脸上、身上,引起同学们极大的反感,对此,我给予了制止,首先对其他同学说:“他也是一时恼怒,不计后果的扔了钢笔水瓶”,然后对这个男生说:“既然她阻拦你打钢笔水,你也可以换支钢笔写,不至于扔瓶子,是吗?“。男生点头认错,于是,我用这样一句话平息风波,即:“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余地;因为每个人都有犯错误而余姚别人原谅的时候”。在教学中我这样做了,这样我觉得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了,也更增加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它也使我深深的体会到,这种宽容的爱,对于优化班级、学校环境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当然,思品课的教学所起的效果不是万能的,德育教育的成功依赖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然而,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政治教师所起的作用与其本身的素质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真正实现思品课在德育教育中的导向作用,作为教师应该做到:①勤于学习,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这样有助于提高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如果对一些基本理论观点理解不好,把握不住,是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甚至还可能在教学中出现偏差,出现失误,对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观点,一定要认真钻研,悉心体会。②要善于观察社会实际,经常注意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尽可能做一些社会调查,积累一些必要的信息。③当理论和实际出现“反差”时,既不要回避,但也要慎重,尤其注意把握理论与实际“反差”的程度,给学生讲解时尽可能做到恰如其分,切不可夸大问题的严重性,否则,不仅不能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社会实际问题,反而会对学生造成思想上的混乱。

总之,思品课教师的“悟、敏、博、勤、细”对于提高思品课在德育教育中的导向作用是十分有利的。

参考文献:

篇14

教师对初中教学很多都是本着升学教育和素质教育,很多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改变,也就导致在对思想品德道德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很多的观念都没有发展健全,对于老师教学也就没有更好地发挥实效。随着现代知识的快速发展,老师的思想也要不断转变,跟上时代的进步,不断增加新思想,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由于思想品德学科自身的特点,学生很多时候会感觉学习的无聊,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也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再加上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师追求的就是升学率,大多数都是要求学生对思想品德课进行牢记,应付考试,没有充分考虑教学合理安排,不会特意地安排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贯彻道德教育的方法

1.提高教师整体的道德教育水平

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要引进专业的道德教育教师,聘请道德教育的专员人员,通过道德专业教育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他的道德教育水平,未对学生进行专业的道德教育提供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教学者不断地提高创新意识。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时候都是单一的教学方法,都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没有更深地进行教学,在学生学习的时候比较枯燥,对于思想品德教学在道德教学中要提高创新理念。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是影响其行为举止的重要因素,而一个教师的思想观念对其教育方式、理念、策略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老师要改变学生传统的被动的服从,要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地对新知识与能力进行获取。

2.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初中生道德观念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在形成道德意识的时候需要从抽象的法律现象逐步形成法律概念,通过长期的培养最终形成道德习惯。在对这些抽象的知识的学习中也就需要老师在课前充分做准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十分重要,由于思想品德课具有特殊性,没有语文课那么多优美的诗句,也没有历史课那么多典型的实例和传说,也更没有地理课那么丰富的图片和各地趣事。所以,要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提高兴趣也就需要老师能够精心地准备课堂,然而在对思想品德道德教育中,老师首先就要充分地理解道德教学的概念,要充分地把握时间和课堂有效性的相结合。

3.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