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教育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论文摘要:教育的伦理道德价值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对教育价值的再思考。它是对教育这一社会活动或社会现象之应该如何的表述,以理想和超越为本质的非功利的价值取向是其核心和灵魂。依据价值关系的主体。有教育的个体伦理道德价值和教育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之分。前者表现为满足个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渴求,后者是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柱的和谐统一。
读书是为了什么?有人说,是为了“考大学、找工作、娶媳妇、生孩子,再让孩子读书、考大学、找工作、娶媳妇……”。生命轮回,周而复始。当一个优秀的农村少年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行走过程时,他认为“这样的生活没有价值”,于是便留下遗书,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14岁的花季就在对生命意义的困惑和追问中悄无声息地凋谢了。我们不禁要问:这个责任究竟应该由谁来承担?难道这不是当代教育的失职吗?表面上看来.这样的责问似乎是有失公平。少年是连续三年的校级三好学生,是父母的骄傲.是老师的宠儿.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按照正常的发展逻辑和我们今天“通行”的评价准则.他应该是教育“成功”的典范。然而触目惊心的事实就摆在面前:丰富的知识和出众的能力非但没有使他实现人生的幸福和完满,反而使他原本单纯而稚嫩的心灵变得空虚和冷漠。试问:这就是我们千百年来孜孜不倦、梦寐以求的“善”的教育吗?警钟己经向我们敲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并不是教育的全部真谛,我们必须重塑教育的灵魂!教育的价值不仅具有工具性的一面,它同时也包孕着丰富的伦理道德内涵。本文的主旨就在于通过对教育的伦理道德价值的揭示.在更深层次上把握教育的实质.这既是对教育价值问题研究的深化.又是教育伦理学的重要使命。
一
教育的伦理道德价值是教育价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对教育价值的再思考。我们知道.对教育价值问题的讨论是教育理论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人们对教育价值的认识是与“价值”概念的界定密切相关的,价值的界定不同.对教育价值的认识也不同。因而,关于教育的伦理道德价值的探讨也理应要以对价值的理解为基点。但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对认知价值、审美价值、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宗教价值等各种具体价值进行高度抽象、概括的结果,伦理道德价值仅是蕴涵其中的一种价值类型。为此,我们有必要首先明确哲学意义上的价值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伦理道德价值的内涵。
关于价值的界定,我国哲学界给出了繁简不同的多种定义。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由此可见,尽管说法不一,但在研究价值问题时,大多都是从讨论主客体的关系人手,认为价值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即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因此.满足主体的需要是价值的首要内涵。一方面,这种需要是主体可以用身心来把握和肯定的东西,它“存在于我们的情感、认知、体验、享用之中”;另一方面,主体的需要既不是纯物质的,也不是纯精神的,它是多种需要的复合体。而伦理道德价值指的正是主体在伦理道德方面所需要和肯定的东西,即“能满足主体伦理生活的需要,是主体所愿意或相信的.并给主体带来道德满足感和崇高感的东西”。就其本质而言.它与人的心灵相契合,是一种非功利的精神向往。因此,伦理道德价值属于精神价值的一种,同时又以其特有的规范功能与一般的精神价值相区别。
事实上.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一直都是与人的追求和理想息息相关的。正如匈牙利著名的文化社会学家H.维坦依所言:“虽然他们使用的词不同,但在所有的定义中都有某种共同的东西:价值与现实性、存在相对立,不只是把它归人微不足道的东西.还把它归人将来。”伦理道德价值与其他价值类型相区别的独特之处也正在于此,伦理学本身就是通过揭示应有和现有的对立统一,昭示人们“应当如何”的一门价值科学,它注重用“应有”这一理想标尺来衡量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通过对“当然之则”和“必然之理”的揭示.旨在使人类趋于至善至美的最高道德境界。对伦理道德价值的研究如果仅仅停留在描述事实的层面,那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要涉及到是否值得或应当追求的问题。所以说,指向未来的理想性和批判现实的超越性是伦理道德价值的本质性规定。但是,它又不是绝对“形而上”的。伦理道德的诞生并不是要取消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它也内在地含有“效用性”的层次。所以,“价值即理想中的事实”,“应该” 就是理想和现实的高度统一。正是“应该”的现实性才使得道德的要求是当下可行的。同样,正是“应该”的理想性才赋予现实生活以内在的逻辑严整性,帮助人们把现实理解为不断力求达到的崇高目的和价值理想的发展过程。
二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理解,我们认为,教育的伦理道德价值就是对教育这一社会活动或社会现象之应该如何的表述,它反映了教育作为价值关系的客体对主体探索生活意义、超越现实与自我、进行创造的精神需求和体验的满足。教育的伦理道德价值是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和谐统一。其功利性的一面必须要通过善的、符合人性的方式来得以实现,它是教育的理想和超越的本质得以最终确立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功利的价值取向仅仅是作为一种手段而存在的,以理想性和超越性为本质的非功利的价值取向才代表人类对教育的真正期待。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在价值理想激励下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实现的活动。因此,对教育的伦理道德价值的思考是从伦理学的层面对教育本质的深层次理解,它的理论旨趣不是对教育现状的客观描述与说明,而是对“教育之应然”的表达与追问。它既是教育本身所固有的追求和理想的表征,亦是赋予教育生命的力量所在。
就其价值关系的主体形态而言,既是作为受教育者的个体,又是作为教育栖身之所的社会。因此,相应的教育的伦理道德价值就有教育的个体伦理道德价值和教育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之分。
首先,就个体而言,教育的伦理道德价值表现为满足受教育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渴求,这是从终极的意义和理想的层面对教育价值的规约。许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都将追求幸福的意向视为心灵的基本意向。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是最高的美德”,他就是把教育当做实现善即幸福这一理想的手段来论述的。一方面,教育能够使自然赋予个体的潜能得以充分挖掘和开发,除了传授生存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之外,它还能让受教育者具备他所处时代的各种规定性,这既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幸福生活赖以实现的物质前提。但是,人既是现实的经验的存在,又是理想的超验的存在,他在以“现有”为起点的同时,又对现有怀有一种“应当如何”的期望和关切。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人类存在的秘密并不在于单纯地活着,而在于为什么活着。”人的这种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反思正是人类“应然”属性的体现。因此,富有意义和内容充实的人生才是幸福的真正含义。为了实现每个人的幸福,教育应当把受教育者作为具有完整精神和独立人格的真正的人来对待,不仅仅关怀他的物质所需,更主要的是通过对其心灵的呵护,提升其探寻生活意义的能力。柏拉图说:“教育非它,乃是心灵转向。”他之所以把艺术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因为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的心灵以慰藉。在人类的工具性文化得到惊人发展的现代社会,人的心灵的慰藉、性情的陶冶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忽视和排挤,探求整个人生有无意义已经成了“人面对命运牧关的根本变革所必须立即作出回答的问题”。因此,真正关心人、提升人的教育“不仅要使我们的教育对象认识生活的意义,而且要教会他们如何设计生活,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不仅要使我们的教育对象理解生命的价值,而且要教会他们如何珍惜生命,使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铸造人类的精神世界,引导人对自我生存与生活意义的关怀,这既是教育的真谛所在,又是我们评价教育的内在尺度。真正善的、符合人性的教育应该指向个体生活的完满和充盈。
其次,就社会而言,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就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它与外部环境、社会生活的各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参与全部社会生活的复杂运动。因此,无论教育怎样发展,它都不可能游离于现实社会之外。教育本身就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生产性是教育社会属性的集中表现。教育应该反映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需求并且主动与其相适应,这是社会存在之所需。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更新和广泛的应用,而教育既是知识生产、积累、使用的主要手段,也是经济发展转向知识依赖的的根本途径,更是知识向经济过程融合的桥梁和纽带。因而,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更加紧密。这也恰好说明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性因素”。事实证明,教育在推动经济发展这方面的功绩是相当显著的。但是,教育并不是历史和社会的消极产物,“承认教育存在于现实的社会实际之中,教育要从这种实际出发,却并不意味着把教育的功能理解为将一个现存社会再复制、再生产”。教育虽然是“整个世界的反映”,但同时“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世界”,它绝不能把自己“湮没”在社会中。教育与社会生活相适应并不意味着教育对社会需求的简单迎合。因此,一方面,教育应积极主动地适应并服务于社会,为物质财富的创造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教育的理想和超越的本质又要求其“保有独立的资格”(),以“不为浮云遮望眼”的超然姿态,向人们展示一种崇高的理想目标和生活境界,为社会发展构筑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教育对社会的伦理道德价值就是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
三
以上我们分别在个体和社会的层面方面阐述了教育的伦理道德价值的应然取向。它不但教会人们“何以为生”的知识和本领,而且让人们懂得“为何而生”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它还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适应、服务于社会,又独立、超越于社会的完善而美好的教育图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我们衡量教育善恶的一把标尺。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用这把标尺来重新审视一下现实的教育实践。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评述哲学困境时说:“哲学现在所处的困境之原因是:有用的知识越增加,哲学则越忙于完成其于人生无关的任务。”如果把这种评价用在我们今天的教育评价上也未尝不可,有用知识的增加,也同样地使教育越来越与人相疏远。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现实常将人们的理想击得粉碎,家长让子女接受教育的目的大多是源于生存的考虑。正如诗人艾略特所言:“要不是教育意味着更多的金钱,或更大的支配人的权力……或至少得到一份稳定而体面的工作,那么费心获得教育的人便会寥寥无几了。”为了生存本身并没有错,但当教育与功利在理念上相统一时,它与人的分裂就不可避免了。在这种求学动机的驱使下,成绩自然就成了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的焦点,似乎它比一个鲜活的生命还要重要。残酷的分数竞争使他们变得虚伪、自私,物质空间的扩大与心灵空间的缩小形成鲜明的反差。孩子们高声宣泄着,“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试问:他们现在幸福吗?如果说现在的牺牲是为了将来,那么将来他们就一定会幸福吗?人并不是一个肉体或躯壳的简单存在,幸福是心灵的感悟和意向。理性训练的强化尽管可以在短时间内赋予个体谋生的技巧和能力,但这种表面的繁荣依然无法掩饰学生心灵上的空虚。当我们把一颗纯洁的心灵托付给教育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对待学生“要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极为小心”。这是一种何等的关爱与呵护!但是现实又一次让我们失望了。据《北京青年报》披露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小学生有心理障碍的占20% - 30%,中学生占40% -50%,远远高于成人。价值和意义的失落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这些屡屡见诸报端的新闻常常让我们感到揪心!“虚无的教育”已经让我们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我们必须反思:除了实用的知识,教育究竟还能留下些什么?
关键词 健康第一 指导思想 足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9-0139-02
体育教育的实施者乃是体育教师,而其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体育教师肩负着培养、塑造学生健康素质的重任,只有通过体育教学才能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从而拥有健康的体魄,有一句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健康的体魄,过硬的身体素质,才能让学生拥有美好的明天。
一、“健康第一”是足球教学的基本理念
(一)健身性
健身是学校开展体育教育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目标,同时完全符合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所以,在开展足球教学时,应当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促使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更加健康的茁壮成长。在足球运动中应以健身为目的,但是有些运动并不以健身为目的,如,竞技运动、一些比赛等,这些运动都不能称作健身手段,真正的健身是一些比较简单的动作,普通人都可以做到的身体运动。
(二)基础性
我国新课标提出,应当将“健康第一”与发展终身体育的思想理念植入到体育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学校开展足球教学,将学生全部培养成优秀的运动员不是足球教学的至终目的,而是希望借助足球教学促使所有学生养成好的运动习惯,从而拥有健康的身体,成为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在足球教学中,不应以比赛成绩为重,应当秉承健康第一的理念,主要教授学生一些简单、易掌握的动作,或者在生活中可以使用最基本的运动技能,拥有健康的体魄,学生才能拥有更健康、美好的明天。
(三)兴趣性
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或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从学生的运动兴趣出发。每个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都会特别上心,不用别人督促,自己就会主动的去完成,运动也是如此。只有激发出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学生才会自发、积极的进行体育运动,慢慢的发展成为终身体育运动。由此说明,运动兴趣远比掌握技能要重要的多。
(四)教育性
教育是实施足球教育最重要一种举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想要掌握生活技能,通晓社会的行为道德规范,需要许多方法和策略去获得。在这些方法中,教育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手段。体育教学充分发挥教育性,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个性全面发展,同时让学生逐渐形成团队意识,遵守社会的规章制度,引导学生言行举止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健康第一”是足球教学最基本的任务
(一)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素质
在足球体育教学中秉承“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有其必然性,是由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而决定的。我国素质教育对体育学校及教师的要求就是培养学生足球运动能力,使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同时《国务院关于基础课程与发展的决定》中也强烈提出:要促使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两者的联合。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终身体育观,使学生慢慢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并掌握基本技能。
(二)突出学生的主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按照自己的经验和方法教授学生,而甚少考虑学生的所思所想,可以说学生的感受基本都被忽略了,使得学生的全面素质缺失。以往的足球教育也是如此。而在“健康第一”这一思想理念的指导下,对教师的要求是根据学生的能力、需求进行教学,给予学生平等的位置,注重学生的想法和情感,突出学生的主置,围绕学生展开教学任务。体育教师应当突破思维,开创全新、合理的教学方法,做个合格的引导者,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基于学生的视角下设计教材,用全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诱导、激励学生去创新,并赋予学生信心和勇气,敢于发言、提问,从而在求知的道路上勇敢去创新。
(三)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社会适应能力
现今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知识、技术更新速度加快,社会竞争愈加残酷和激烈,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无法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立足。所以,在足球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与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学生步入社会后,可以独自很好的生活。体育教师在教学时应创设一种紧张的气氛,让学生形成竞争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将自身能量充分发挥出来,使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同时培养学生遇强则强、不退缩、敢于面对的精神,并同时兼具坚强的意志力。当下许多教育者越发重视对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而在体育教学中全面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对学生m应能力及全面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与足球教育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足球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健康,将“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植入到足球教育中,通过足球教育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而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立足社会。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致力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养成好的运动习惯,拥有健康的身体去接受社会的洗礼、磨练,从而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现代教育工作需要高尚的职业道德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对学生的需要最为了解,所以教师的素质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质量。
教育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技术性,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教学模式的不断转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新的教育理念的实施,对教育工作的科学性、技术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教育工作也由以往的单纯教育学生向全社会辐射,这就更需要教师有过硬的教育教学操作能力和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只有具备较高的师德修养,才能充分认识教育工作对社会的重要性,才能自觉地加强学习,适应现代教育工作的要求。
2 教师应具备的师德
一名师德高尚的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
语言和蔼可亲,仪表端庄大方,言行举止得体,能得到学生的依赖和尊重;对工作一丝不苟,具有很强的责任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最佳的心理与生理状态;对教育事业有坚定信念、热爱本职工作,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3 教师职业道德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
教师职业道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任何成功的教育都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劳动付出,教师既是教育工作的执行者,又是学校领导的密切配合者,他们参与教育工作的执行者,又是学校领导的密切配合者,他们参与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掌握着教书育人过程的第一手材料,这些材料成为学校决策人确定、修正教学实施方案的重要依据。
【摘要】当然,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影响会计行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一项重大系统工程,单凭会计教育界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它还需要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需要会计理论界、实务界、学校及社会多方面的协助与配合,那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会计人员所提供的经济信息是社会进行资源配置的基本依据,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为社会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作为培养准会计人员的高等院校,其培养的会计人才不但应具有高水平的技术,而且应具有高水准的职业道德。所以,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会计信息质量、会计职业形象和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一、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迫切性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现有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这主要由会计职业团体及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来完成;二是对准会计人员进行职前教育,由于职前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各大专院校,所以对在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学校应承担的责任,应当由学校来完成。对前者,1998年财政部就下发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要求在职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提高政治素质、业务技术和职业道德水平。2003年3月,财政部又专门就会计职业道德问题下发了《财政部关于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宣传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部门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公信力。在此号召下,各地财政部门已大规模的组织了各基层在职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工作。可见,第一层面的教育已获得了重视。然而笔者认为,要使职业道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仅靠后续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职业道德教育关键还在第二层面,即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源头———高校教育(或学历教育)。学历教育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环节。大专院校学习阶段是学生们职业情感、道德观念、是非善恶判断标准初步形成的时期,所以对在校生开展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超过10万的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这些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主要有两个,一为企业财务部门,二为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企业会计人员,其基本职责是向管理者、投资者、信贷及其它利害关系人提供信息;作为注册会计师,其职责主要是合理保证其客户对外提供信息的真实与可靠。可见这两类人员的行为都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其职业道德水平也就直接关系到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由于在校学生思想还比较单纯,尚未受到社会上许多不良风气的影响,因而对他们进行有关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易使他们印象深刻,思想上能够先入为主,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高校的会计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忽视会计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通病。在传统的会计教育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传授会计知识,很少关注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会计法律法规方面的教育。这种重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而轻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教育模式,是导致将来从业的会计人员高技能、理论,低道德素质、法律观念的一个重要原因。[1]经调研发现,在广州十余所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中,大部分专业培养计划中没有设置系统的会计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方面的课程,有些院校虽有设置(如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金融学院均开设了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或会计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但只作为选修课程,且缺乏系统性,教与学的效果也不太理想。另有些院校在学生毕业前会安排其参与职前教育,但通常时间很短,系统性差,没有真正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今后的职业生涯相结合,效果不尽人意,而大多数院校甚至没有安排职前教育。显然,这种教育对学生职业道德观念的培养、会计违法的危机意识的树立均不能起到应有作用。当学生毕业后遭遇职业道德问题时,由于从未受到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教育而会感到茫然,且在没有固有教育基础及现有利益诱惑的情况下,极易走向反面。
三、值得借鉴的发达国家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从当今许多发达国家来看,其发达的市场经济与其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在发达国家,各种会计职业团体为了维护本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均十分重视。如在美国,其注册会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师协会、政府会计师协会都分别制定了本团体的职业道德规范,并制订了保证其规范得以执行的具体措施,如对违背职业道德的会员予以不同程度的惩处。近年来,这种对职业道德方面的重视情况已经从职业界扩展到了教育界。早些年,在有关教科书中,仅在个别章节有有关职业道德方面的案例,而近年来出版的《会计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学》等教科书,大都在每章后面附加了有关职业道德问题的案例。在很多版本的《中级会计》第一章中也会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定义、内涵及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案例的分析方法进行系统介绍。一些教授或研究人员还对职业道德的不同教育方式所取得的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也得到了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及其他区教育机构的支持。[2]可见,尽管发达国家在职业道德(会计诚信)方面也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总的来说其对职业道德方面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为发达的市场经济的运行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保障的。
四、建议与思考
论文摘要:本文就建立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特点、评价的主要内容、评价的方法以及评价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进行思考,旨在与广大的同行们就职业教育教学的评价工作进行商榷和探讨。
一、建立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里评价体系的意义
进人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事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改革不断深化,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对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职业技能培养等方面问题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做了很多的工作,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但不足之处是,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质量评价检查制度尚未建立和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病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质量评价观,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建立和完善定期评价检查制度。要把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成效作为对中等职业学校评价检查的重要内容,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规范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应通过评价,了解教学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从而保证职业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教学质量评价检查对职业教育发展起着导向、激励和反馈作用。因此,应建立完善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质且评价体系的特点
就特点而言,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基础教育评价体系有所不同,它突出体现学生的职业技能评价,体现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能力评价,体现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的过程评价。
三、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质且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应从源头抓起,评价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具体应该体现在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等方面。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和前提条件。
(一)对学校的总体评价
1.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的设置奠定了培养学生的基础。大部分的学生没有能力根据职业就业要求来判断和选择自己应该学什么课程,只是很被动地接受学校所安排的课程。因此,学校课程体系的设置,就成为培养学生的“模具”,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体现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努力形成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每门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很多,如何选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怎样设计教学过程,则有赖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这也是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
3.教学手段。可采用幻灯、电影、电视、录音、录像、广播、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和卫星等现代化工具,辅助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理解和学习所教的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4师资条件。师资条件包括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专业学科带头人或专业领军人物的数量、中高级职称以上教师的比例、实验师的较量以及师生比等。
5.实习实训条件。职业教育应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以及课程内容应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有多少实习实训基地和实习设备,实验室配备是否完善,有多少实训指导教师,实验开出率是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硬件条件具备之后,还应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亦即增强“学校的软实力”,包括良好的校园文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办学特色、价值观念、凝聚力、学校参与社会交流的程度、校企合作、激励制度、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师师关系、生生关系、领导与教师的关系、领导与学生的关系)、优美的校园环境、浓厚的学习和研究氛围、良好的教学管理环境等影响学生发展潜力和学校感召力的因素。
(二)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校有多少双师型教师和有实操经验的教师,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怎么样,师德,责任心,敬业精神等都会极大地影响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每位教是否都有过实践经验,是否有在企业或社会团体中任职,是否都能实际指导学生操作,直接影响着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三)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终极产品,教育教学质量怎么样,最终会体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身上,因此,学生最能反映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应该包括对学生的评价。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还较多地采用学习成绩单一的评价指标。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它更注重职业就业技能的培养以及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评价指标上必须把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就业发展能力反映出来,同时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四、评价的主要方法
评价的时限:每学期一小评,每年进行一次总评。
评价的方法:第一,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评、互评,专家评价,社会评价,家长评价共同结合;第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第三,实地考查与问卷调查结合,等等。
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体即参与评价的人员。教学的效果主要应由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考虑到教师和学生本身就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如果教学效果只由他们进行评价,所得出的结论难免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另外因他们分别处在教学活动的单个方面,所得出的结论又会具有局限性,因此,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还应吸收专家参加,这样,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就由学生、教师和专家构成。
评价的客体:可以是某个学校,也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专业教学活动。
五、评价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专业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工科类专业和文科类专业的不同。工科类专业有很强的实践性,评价考核时实践操作能力所占的权重应该更大,文科类专业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相对没有那么强,评价考核时实践操作能力所占的权重应该稍为小一些,即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可以稍作调整。
二是几个影响因素中,学校、教师、学生本人的努力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权重,基本是3:4:3的比例。学校培养人才,教学效果除了学校和教师的外因,最终还要靠学生自身的因素。
三是评价与激励相结合。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激励。不能以评价来代替管理,以评价来代替激励。
四是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应该承认有些因素是不便用量化指标来考评的,可以考虑用量化指标加上写实性评语来进行评价。
五是全面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任何评价都或多或少地带有评价者的主观判断。所以指标体系应该具有全面性,尽可能地避免在指标上以偏概全,一叶障日,尽量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