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30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教育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论文摘要:教育的伦理道德价值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对教育价值的再思考。它是对教育这一社会活动或社会现象之应该如何的表述,以理想和超越为本质的非功利的价值取向是其核心和灵魂。依据价值关系的主体。有教育的个体伦理道德价值和教育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之分。前者表现为满足个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渴求,后者是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柱的和谐统一。
读书是为了什么?有人说,是为了“考大学、找工作、娶媳妇、生孩子,再让孩子读书、考大学、找工作、娶媳妇……”。生命轮回,周而复始。当一个优秀的农村少年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行走过程时,他认为“这样的生活没有价值”,于是便留下遗书,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14岁的花季就在对生命意义的困惑和追问中悄无声息地凋谢了。我们不禁要问:这个责任究竟应该由谁来承担?难道这不是当代教育的失职吗?表面上看来.这样的责问似乎是有失公平。少年是连续三年的校级三好学生,是父母的骄傲.是老师的宠儿.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按照正常的发展逻辑和我们今天“通行”的评价准则.他应该是教育“成功”的典范。然而触目惊心的事实就摆在面前:丰富的知识和出众的能力非但没有使他实现人生的幸福和完满,反而使他原本单纯而稚嫩的心灵变得空虚和冷漠。试问:这就是我们千百年来孜孜不倦、梦寐以求的“善”的教育吗?警钟己经向我们敲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并不是教育的全部真谛,我们必须重塑教育的灵魂!教育的价值不仅具有工具性的一面,它同时也包孕着丰富的伦理道德内涵。本文的主旨就在于通过对教育的伦理道德价值的揭示.在更深层次上把握教育的实质.这既是对教育价值问题研究的深化.又是教育伦理学的重要使命。
一
教育的伦理道德价值是教育价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对教育价值的再思考。我们知道.对教育价值问题的讨论是教育理论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人们对教育价值的认识是与“价值”概念的界定密切相关的,价值的界定不同.对教育价值的认识也不同。因而,关于教育的伦理道德价值的探讨也理应要以对价值的理解为基点。但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对认知价值、审美价值、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宗教价值等各种具体价值进行高度抽象、概括的结果,伦理道德价值仅是蕴涵其中的一种价值类型。为此,我们有必要首先明确哲学意义上的价值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伦理道德价值的内涵。
关于价值的界定,我国哲学界给出了繁简不同的多种定义。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由此可见,尽管说法不一,但在研究价值问题时,大多都是从讨论主客体的关系人手,认为价值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即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因此.满足主体的需要是价值的首要内涵。一方面,这种需要是主体可以用身心来把握和肯定的东西,它“存在于我们的情感、认知、体验、享用之中”;另一方面,主体的需要既不是纯物质的,也不是纯精神的,它是多种需要的复合体。而伦理道德价值指的正是主体在伦理道德方面所需要和肯定的东西,即“能满足主体伦理生活的需要,是主体所愿意或相信的.并给主体带来道德满足感和崇高感的东西”。就其本质而言.它与人的心灵相契合,是一种非功利的精神向往。因此,伦理道德价值属于精神价值的一种,同时又以其特有的规范功能与一般的精神价值相区别。
事实上.哲学意义上的价值一直都是与人的追求和理想息息相关的。正如匈牙利著名的文化社会学家H.维坦依所言:“虽然他们使用的词不同,但在所有的定义中都有某种共同的东西:价值与现实性、存在相对立,不只是把它归人微不足道的东西.还把它归人将来。”伦理道德价值与其他价值类型相区别的独特之处也正在于此,伦理学本身就是通过揭示应有和现有的对立统一,昭示人们“应当如何”的一门价值科学,它注重用“应有”这一理想标尺来衡量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通过对“当然之则”和“必然之理”的揭示.旨在使人类趋于至善至美的最高道德境界。对伦理道德价值的研究如果仅仅停留在描述事实的层面,那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要涉及到是否值得或应当追求的问题。所以说,指向未来的理想性和批判现实的超越性是伦理道德价值的本质性规定。但是,它又不是绝对“形而上”的。伦理道德的诞生并不是要取消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它也内在地含有“效用性”的层次。所以,“价值即理想中的事实”,“应该” 就是理想和现实的高度统一。正是“应该”的现实性才使得道德的要求是当下可行的。同样,正是“应该”的理想性才赋予现实生活以内在的逻辑严整性,帮助人们把现实理解为不断力求达到的崇高目的和价值理想的发展过程。
二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理解,我们认为,教育的伦理道德价值就是对教育这一社会活动或社会现象之应该如何的表述,它反映了教育作为价值关系的客体对主体探索生活意义、超越现实与自我、进行创造的精神需求和体验的满足。教育的伦理道德价值是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和谐统一。其功利性的一面必须要通过善的、符合人性的方式来得以实现,它是教育的理想和超越的本质得以最终确立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功利的价值取向仅仅是作为一种手段而存在的,以理想性和超越性为本质的非功利的价值取向才代表人类对教育的真正期待。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一种在价值理想激励下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实现的活动。因此,对教育的伦理道德价值的思考是从伦理学的层面对教育本质的深层次理解,它的理论旨趣不是对教育现状的客观描述与说明,而是对“教育之应然”的表达与追问。它既是教育本身所固有的追求和理想的表征,亦是赋予教育生命的力量所在。
就其价值关系的主体形态而言,既是作为受教育者的个体,又是作为教育栖身之所的社会。因此,相应的教育的伦理道德价值就有教育的个体伦理道德价值和教育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之分。
首先,就个体而言,教育的伦理道德价值表现为满足受教育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渴求,这是从终极的意义和理想的层面对教育价值的规约。许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都将追求幸福的意向视为心灵的基本意向。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是最高的美德”,他就是把教育当做实现善即幸福这一理想的手段来论述的。一方面,教育能够使自然赋予个体的潜能得以充分挖掘和开发,除了传授生存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之外,它还能让受教育者具备他所处时代的各种规定性,这既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幸福生活赖以实现的物质前提。但是,人既是现实的经验的存在,又是理想的超验的存在,他在以“现有”为起点的同时,又对现有怀有一种“应当如何”的期望和关切。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人类存在的秘密并不在于单纯地活着,而在于为什么活着。”人的这种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反思正是人类“应然”属性的体现。因此,富有意义和内容充实的人生才是幸福的真正含义。为了实现每个人的幸福,教育应当把受教育者作为具有完整精神和独立人格的真正的人来对待,不仅仅关怀他的物质所需,更主要的是通过对其心灵的呵护,提升其探寻生活意义的能力。柏拉图说:“教育非它,乃是心灵转向。”他之所以把艺术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因为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的心灵以慰藉。在人类的工具性文化得到惊人发展的现代社会,人的心灵的慰藉、性情的陶冶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忽视和排挤,探求整个人生有无意义已经成了“人面对命运牧关的根本变革所必须立即作出回答的问题”。因此,真正关心人、提升人的教育“不仅要使我们的教育对象认识生活的意义,而且要教会他们如何设计生活,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不仅要使我们的教育对象理解生命的价值,而且要教会他们如何珍惜生命,使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铸造人类的精神世界,引导人对自我生存与生活意义的关怀,这既是教育的真谛所在,又是我们评价教育的内在尺度。真正善的、符合人性的教育应该指向个体生活的完满和充盈。
其次,就社会而言,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就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它与外部环境、社会生活的各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参与全部社会生活的复杂运动。因此,无论教育怎样发展,它都不可能游离于现实社会之外。教育本身就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生产性是教育社会属性的集中表现。教育应该反映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需求并且主动与其相适应,这是社会存在之所需。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更新和广泛的应用,而教育既是知识生产、积累、使用的主要手段,也是经济发展转向知识依赖的的根本途径,更是知识向经济过程融合的桥梁和纽带。因而,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更加紧密。这也恰好说明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性因素”。事实证明,教育在推动经济发展这方面的功绩是相当显著的。但是,教育并不是历史和社会的消极产物,“承认教育存在于现实的社会实际之中,教育要从这种实际出发,却并不意味着把教育的功能理解为将一个现存社会再复制、再生产”。教育虽然是“整个世界的反映”,但同时“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世界”,它绝不能把自己“湮没”在社会中。教育与社会生活相适应并不意味着教育对社会需求的简单迎合。因此,一方面,教育应积极主动地适应并服务于社会,为物质财富的创造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教育的理想和超越的本质又要求其“保有独立的资格”(),以“不为浮云遮望眼”的超然姿态,向人们展示一种崇高的理想目标和生活境界,为社会发展构筑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教育对社会的伦理道德价值就是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
三
以上我们分别在个体和社会的层面方面阐述了教育的伦理道德价值的应然取向。它不但教会人们“何以为生”的知识和本领,而且让人们懂得“为何而生”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它还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适应、服务于社会,又独立、超越于社会的完善而美好的教育图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我们衡量教育善恶的一把标尺。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用这把标尺来重新审视一下现实的教育实践。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评述哲学困境时说:“哲学现在所处的困境之原因是:有用的知识越增加,哲学则越忙于完成其于人生无关的任务。”如果把这种评价用在我们今天的教育评价上也未尝不可,有用知识的增加,也同样地使教育越来越与人相疏远。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现实常将人们的理想击得粉碎,家长让子女接受教育的目的大多是源于生存的考虑。正如诗人艾略特所言:“要不是教育意味着更多的金钱,或更大的支配人的权力……或至少得到一份稳定而体面的工作,那么费心获得教育的人便会寥寥无几了。”为了生存本身并没有错,但当教育与功利在理念上相统一时,它与人的分裂就不可避免了。在这种求学动机的驱使下,成绩自然就成了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的焦点,似乎它比一个鲜活的生命还要重要。残酷的分数竞争使他们变得虚伪、自私,物质空间的扩大与心灵空间的缩小形成鲜明的反差。孩子们高声宣泄着,“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试问:他们现在幸福吗?如果说现在的牺牲是为了将来,那么将来他们就一定会幸福吗?人并不是一个肉体或躯壳的简单存在,幸福是心灵的感悟和意向。理性训练的强化尽管可以在短时间内赋予个体谋生的技巧和能力,但这种表面的繁荣依然无法掩饰学生心灵上的空虚。当我们把一颗纯洁的心灵托付给教育时,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对待学生“要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极为小心”。这是一种何等的关爱与呵护!但是现实又一次让我们失望了。据《北京青年报》披露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小学生有心理障碍的占20% - 30%,中学生占40% -50%,远远高于成人。价值和意义的失落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这些屡屡见诸报端的新闻常常让我们感到揪心!“虚无的教育”已经让我们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我们必须反思:除了实用的知识,教育究竟还能留下些什么?
关键词 健康第一 指导思想 足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9-0139-02
体育教育的实施者乃是体育教师,而其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体育教师肩负着培养、塑造学生健康素质的重任,只有通过体育教学才能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从而拥有健康的体魄,有一句说的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健康的体魄,过硬的身体素质,才能让学生拥有美好的明天。
一、“健康第一”是足球教学的基本理念
(一)健身性
健身是学校开展体育教育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目标,同时完全符合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所以,在开展足球教学时,应当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促使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更加健康的茁壮成长。在足球运动中应以健身为目的,但是有些运动并不以健身为目的,如,竞技运动、一些比赛等,这些运动都不能称作健身手段,真正的健身是一些比较简单的动作,普通人都可以做到的身体运动。
(二)基础性
我国新课标提出,应当将“健康第一”与发展终身体育的思想理念植入到体育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学校开展足球教学,将学生全部培养成优秀的运动员不是足球教学的至终目的,而是希望借助足球教学促使所有学生养成好的运动习惯,从而拥有健康的身体,成为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在足球教学中,不应以比赛成绩为重,应当秉承健康第一的理念,主要教授学生一些简单、易掌握的动作,或者在生活中可以使用最基本的运动技能,拥有健康的体魄,学生才能拥有更健康、美好的明天。
(三)兴趣性
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或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从学生的运动兴趣出发。每个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都会特别上心,不用别人督促,自己就会主动的去完成,运动也是如此。只有激发出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学生才会自发、积极的进行体育运动,慢慢的发展成为终身体育运动。由此说明,运动兴趣远比掌握技能要重要的多。
(四)教育性
教育是实施足球教育最重要一种举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想要掌握生活技能,通晓社会的行为道德规范,需要许多方法和策略去获得。在这些方法中,教育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手段。体育教学充分发挥教育性,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个性全面发展,同时让学生逐渐形成团队意识,遵守社会的规章制度,引导学生言行举止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健康第一”是足球教学最基本的任务
(一)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素质
在足球体育教学中秉承“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有其必然性,是由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而决定的。我国素质教育对体育学校及教师的要求就是培养学生足球运动能力,使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同时《国务院关于基础课程与发展的决定》中也强烈提出:要促使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两者的联合。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终身体育观,使学生慢慢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并掌握基本技能。
(二)突出学生的主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按照自己的经验和方法教授学生,而甚少考虑学生的所思所想,可以说学生的感受基本都被忽略了,使得学生的全面素质缺失。以往的足球教育也是如此。而在“健康第一”这一思想理念的指导下,对教师的要求是根据学生的能力、需求进行教学,给予学生平等的位置,注重学生的想法和情感,突出学生的主置,围绕学生展开教学任务。体育教师应当突破思维,开创全新、合理的教学方法,做个合格的引导者,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基于学生的视角下设计教材,用全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诱导、激励学生去创新,并赋予学生信心和勇气,敢于发言、提问,从而在求知的道路上勇敢去创新。
(三)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社会适应能力
现今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知识、技术更新速度加快,社会竞争愈加残酷和激烈,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将无法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立足。所以,在足球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与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学生步入社会后,可以独自很好的生活。体育教师在教学时应创设一种紧张的气氛,让学生形成竞争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将自身能量充分发挥出来,使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高。同时培养学生遇强则强、不退缩、敢于面对的精神,并同时兼具坚强的意志力。当下许多教育者越发重视对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而在体育教学中全面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对学生m应能力及全面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与足球教育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足球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健康,将“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植入到足球教育中,通过足球教育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而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立足社会。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致力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养成好的运动习惯,拥有健康的身体去接受社会的洗礼、磨练,从而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现代教育工作需要高尚的职业道德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对学生的需要最为了解,所以教师的素质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质量。
教育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技术性,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教学模式的不断转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新的教育理念的实施,对教育工作的科学性、技术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教育工作也由以往的单纯教育学生向全社会辐射,这就更需要教师有过硬的教育教学操作能力和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只有具备较高的师德修养,才能充分认识教育工作对社会的重要性,才能自觉地加强学习,适应现代教育工作的要求。
2 教师应具备的师德
一名师德高尚的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
语言和蔼可亲,仪表端庄大方,言行举止得体,能得到学生的依赖和尊重;对工作一丝不苟,具有很强的责任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最佳的心理与生理状态;对教育事业有坚定信念、热爱本职工作,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3 教师职业道德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
教师职业道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任何成功的教育都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劳动付出,教师既是教育工作的执行者,又是学校领导的密切配合者,他们参与教育工作的执行者,又是学校领导的密切配合者,他们参与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掌握着教书育人过程的第一手材料,这些材料成为学校决策人确定、修正教学实施方案的重要依据。
【摘要】当然,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影响会计行业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一项重大系统工程,单凭会计教育界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它还需要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需要会计理论界、实务界、学校及社会多方面的协助与配合,那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会计人员所提供的经济信息是社会进行资源配置的基本依据,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为社会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作为培养准会计人员的高等院校,其培养的会计人才不但应具有高水平的技术,而且应具有高水准的职业道德。所以,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会计信息质量、会计职业形象和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一、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迫切性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现有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这主要由会计职业团体及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来完成;二是对准会计人员进行职前教育,由于职前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各大专院校,所以对在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学校应承担的责任,应当由学校来完成。对前者,1998年财政部就下发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要求在职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提高政治素质、业务技术和职业道德水平。2003年3月,财政部又专门就会计职业道德问题下发了《财政部关于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宣传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部门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公信力。在此号召下,各地财政部门已大规模的组织了各基层在职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工作。可见,第一层面的教育已获得了重视。然而笔者认为,要使职业道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仅靠后续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职业道德教育关键还在第二层面,即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源头———高校教育(或学历教育)。学历教育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环节。大专院校学习阶段是学生们职业情感、道德观念、是非善恶判断标准初步形成的时期,所以对在校生开展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超过10万的高校会计专业毕业生,这些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主要有两个,一为企业财务部门,二为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企业会计人员,其基本职责是向管理者、投资者、信贷及其它利害关系人提供信息;作为注册会计师,其职责主要是合理保证其客户对外提供信息的真实与可靠。可见这两类人员的行为都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其职业道德水平也就直接关系到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由于在校学生思想还比较单纯,尚未受到社会上许多不良风气的影响,因而对他们进行有关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易使他们印象深刻,思想上能够先入为主,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高校的会计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忽视会计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通病。在传统的会计教育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传授会计知识,很少关注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和会计法律法规方面的教育。这种重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而轻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教育模式,是导致将来从业的会计人员高技能、理论,低道德素质、法律观念的一个重要原因。[1]经调研发现,在广州十余所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中,大部分专业培养计划中没有设置系统的会计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方面的课程,有些院校虽有设置(如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金融学院均开设了商业伦理与会计职业道德或会计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但只作为选修课程,且缺乏系统性,教与学的效果也不太理想。另有些院校在学生毕业前会安排其参与职前教育,但通常时间很短,系统性差,没有真正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今后的职业生涯相结合,效果不尽人意,而大多数院校甚至没有安排职前教育。显然,这种教育对学生职业道德观念的培养、会计违法的危机意识的树立均不能起到应有作用。当学生毕业后遭遇职业道德问题时,由于从未受到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教育而会感到茫然,且在没有固有教育基础及现有利益诱惑的情况下,极易走向反面。
三、值得借鉴的发达国家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从当今许多发达国家来看,其发达的市场经济与其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在发达国家,各种会计职业团体为了维护本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均十分重视。如在美国,其注册会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师协会、政府会计师协会都分别制定了本团体的职业道德规范,并制订了保证其规范得以执行的具体措施,如对违背职业道德的会员予以不同程度的惩处。近年来,这种对职业道德方面的重视情况已经从职业界扩展到了教育界。早些年,在有关教科书中,仅在个别章节有有关职业道德方面的案例,而近年来出版的《会计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学》等教科书,大都在每章后面附加了有关职业道德问题的案例。在很多版本的《中级会计》第一章中也会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定义、内涵及职业道德规范、职业道德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案例的分析方法进行系统介绍。一些教授或研究人员还对职业道德的不同教育方式所取得的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也得到了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及其他区教育机构的支持。[2]可见,尽管发达国家在职业道德(会计诚信)方面也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总的来说其对职业道德方面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为发达的市场经济的运行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保障的。
四、建议与思考
论文摘要:本文就建立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特点、评价的主要内容、评价的方法以及评价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进行思考,旨在与广大的同行们就职业教育教学的评价工作进行商榷和探讨。
一、建立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里评价体系的意义
进人新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事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改革不断深化,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对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职业技能培养等方面问题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做了很多的工作,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但不足之处是,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质量评价检查制度尚未建立和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病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质量评价观,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建立和完善定期评价检查制度。要把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成效作为对中等职业学校评价检查的重要内容,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规范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应通过评价,了解教学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从而保证职业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教学质量评价检查对职业教育发展起着导向、激励和反馈作用。因此,应建立完善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质且评价体系的特点
就特点而言,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基础教育评价体系有所不同,它突出体现学生的职业技能评价,体现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能力评价,体现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的过程评价。
三、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质且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应从源头抓起,评价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具体应该体现在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等方面。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和前提条件。
(一)对学校的总体评价
1.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的设置奠定了培养学生的基础。大部分的学生没有能力根据职业就业要求来判断和选择自己应该学什么课程,只是很被动地接受学校所安排的课程。因此,学校课程体系的设置,就成为培养学生的“模具”,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体现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努力形成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每门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很多,如何选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怎样设计教学过程,则有赖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这也是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
3.教学手段。可采用幻灯、电影、电视、录音、录像、广播、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和卫星等现代化工具,辅助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理解和学习所教的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4师资条件。师资条件包括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的比例、专业学科带头人或专业领军人物的数量、中高级职称以上教师的比例、实验师的较量以及师生比等。
5.实习实训条件。职业教育应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以及课程内容应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有多少实习实训基地和实习设备,实验室配备是否完善,有多少实训指导教师,实验开出率是多少,直接影响着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硬件条件具备之后,还应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亦即增强“学校的软实力”,包括良好的校园文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办学特色、价值观念、凝聚力、学校参与社会交流的程度、校企合作、激励制度、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师师关系、生生关系、领导与教师的关系、领导与学生的关系)、优美的校园环境、浓厚的学习和研究氛围、良好的教学管理环境等影响学生发展潜力和学校感召力的因素。
(二)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校有多少双师型教师和有实操经验的教师,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怎么样,师德,责任心,敬业精神等都会极大地影响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每位教是否都有过实践经验,是否有在企业或社会团体中任职,是否都能实际指导学生操作,直接影响着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三)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终极产品,教育教学质量怎么样,最终会体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身上,因此,学生最能反映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应该包括对学生的评价。
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还较多地采用学习成绩单一的评价指标。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它更注重职业就业技能的培养以及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评价指标上必须把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就业发展能力反映出来,同时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四、评价的主要方法
评价的时限:每学期一小评,每年进行一次总评。
评价的方法:第一,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评、互评,专家评价,社会评价,家长评价共同结合;第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第三,实地考查与问卷调查结合,等等。
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体即参与评价的人员。教学的效果主要应由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考虑到教师和学生本身就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如果教学效果只由他们进行评价,所得出的结论难免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另外因他们分别处在教学活动的单个方面,所得出的结论又会具有局限性,因此,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还应吸收专家参加,这样,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就由学生、教师和专家构成。
评价的客体:可以是某个学校,也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专业教学活动。
五、评价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专业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工科类专业和文科类专业的不同。工科类专业有很强的实践性,评价考核时实践操作能力所占的权重应该更大,文科类专业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相对没有那么强,评价考核时实践操作能力所占的权重应该稍为小一些,即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可以稍作调整。
二是几个影响因素中,学校、教师、学生本人的努力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权重,基本是3:4:3的比例。学校培养人才,教学效果除了学校和教师的外因,最终还要靠学生自身的因素。
三是评价与激励相结合。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激励。不能以评价来代替管理,以评价来代替激励。
四是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应该承认有些因素是不便用量化指标来考评的,可以考虑用量化指标加上写实性评语来进行评价。
五是全面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任何评价都或多或少地带有评价者的主观判断。所以指标体系应该具有全面性,尽可能地避免在指标上以偏概全,一叶障日,尽量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
【关键词】职业导向 高职 餐厅服务与管理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0067-02
当前,随着职业教育进入内涵发展的新阶段,高职教育需要以终身职业教育理念丰富“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促使“就业导向”向“职业导向”发展。高职餐厅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可应用“职业导向”的理念,构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实现餐厅实践技能与职业岗位素质能力的对接,培养具有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较强的餐饮人才。
一、高职餐厅服务与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
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其职业化的教育模式。以地方与行业为背景依托、以技术技能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相关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实践技能实训和生产实习等环节,突出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培养,力求突出旅游专业的特色,是高职餐厅服务与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本文以贵港职业学院的餐厅服务与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为例,紧紧围绕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构建了“课岗证融通”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构建“课证融通”的实践教学指标。“课证融合”是指专业课程与职业岗位和职业考证相融合。餐厅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也是如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餐厅职业考证相关“中级餐厅服务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级餐厅服务师”作为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指标。对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理论和技能各项目的比重表等作了详细介绍,并在教学中严格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日常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从而突出教学的职业性和开放性,使学生毕业时实现“双证”,甚至“多证”,实现充分就业和优质就业目标。
(二)构建“课岗融通”的实践教学内容。餐厅服务与管理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应以真实的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与组织教学实训项目,并合理安排课时,突出餐厅岗位的核心技能的训练。具体见表1。
(三)构建全过程、多维度的考核体系。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采用全过程、多维度的实践考核,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考核过程动态化,将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一方面,我们对各技能项目进行单独考核,学一项考一项。同时又将托盘、摆台、折花、斟酒等核心技能项目融入到“中餐宴会摆台”中,在期末进行综合考核。并形成科学的考核比例:过程性考核(采用项目化考核)占70%,结果性考核占30%。总评=过程性考核成绩(项目化考核)×70%+结果性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30%;另一方面,采用“核心指标一票否决制”,即核心考核项目内容(托盘、折花、摆台、斟酒)之中只要有一项表现欠妥,则该项目考核成绩即为不合格,并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练习后重考。第二,实践考核主体多元化。贵港职业学院构建由教师、企业、团队成员等组成的多元教学考核主体,如课内考核以教师和学生所在小组为主体,而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训、顶岗实习等成绩由企业方在学生的实训报告、实习报告中进行评定。第三,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在教学中推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学生实践教学的总成绩结合课程考核成绩和职业技能鉴定成绩。
二、职业导向视角下实践教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坚持以行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行为导向教学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它由教师创设新颖的学习情境,提供课题和相关信息资料,在教师的行为引导下,通过多种不定型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主动地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行为导向教学并不局限于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以行为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与策略,是由一系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教学技术、手段、方法结合而成。
因此,在高职餐厅服务与管理课程改革中,我们紧紧围绕餐厅相关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首先,采用任务驱动与项目教学。在实训中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做”方式,尽量使其任务化、项目化。通过“确定项目—分组讨论—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检验、控制计划—展示、汇报结果—评估总结”完成某一项目的某一实践项目的教学。其次,注重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意识作为从业人员的根本素质,是一个社会职业者必备的条件。因此,在餐厅服务与管理实践教学中也需要注重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如专业教师可充分利用实物展示、多媒体教学等设置职业情景,将迎宾、点菜、餐间服务等餐厅服务中常见情境教学放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实施,使学生能更形象、具体地理解各项技能的具体要求,从而达到知识与能力同步提高的目的。也使学生提升课堂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大大增强其职业意识。对托盘、斟酒、餐巾折花、铺台布、中餐摆台等餐厅服务基本技能的教学,可以与中餐宴会服务的各个服务流程中进行模拟训练,并通过到饭店定岗实训、实习加以巩固提升,从而培养其职业能力。
(二)以人为本,坚持“三主”育人的联动作用。职业教育也应该和其他教育一样,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把教育的目的回归到“育人”,而非就业或其他。因此,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发挥餐厅服务与管理实践教学的“三主”作用至关重要。“三主”是指教学活动的三大参与主体即教师、学生和企业。第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包括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餐厅技能的准确示范、学生技能操作的及时指导、技能比赛积极指导等,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职业意向。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只有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技能高超的学生。因此,要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贵港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此做了一系列尝试:一是实施由行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共同开发本课程,并进行共同编写教材、共同授课、共同考核等措施。二是组织校内专任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升教师的餐厅职业技能。三是选派教师参加酒店管理师、餐厅服务师等考证师资培训,提高专任教师职业考证培训能力。第二,发挥学生的核心主体作用。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和受益者,应激发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第三,发挥企业方的职业强化作用。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企业为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毕业综合实践及其他多种层次多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资源平台。并利用自身在师资、技术、管理、情景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培养,同时通过在企业将学生“岗位人”、“职业人”和“社会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符合职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实践教学平台。一方面,建立完善的校内餐厅实训平台。为了保证餐厅实践教学的展开,应配备设施完备的校内餐厅模拟实训室,以使模拟场景更接近行业实际,以保证中餐宴会摆台、西餐宴会摆台等实训需要。同时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产学结合的校内综合实训基地。试行“学院监督、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经营管理、教学与经营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锻炼,也使学生的职业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构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主要是通过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在餐厅服务与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中,通过与企业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机制,构建“认知实习—现场教学—顶岗实习”的三级实践教学管理平台,使学生与酒店全过程接触,实现学校环境与企业环境、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的双结合。
综上所述,餐厅服务与管理课程应该在“职业导向”下紧紧围绕技能人才所必备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以饭店餐厅服务与管理岗位要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行业基本素质培养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目标,开展实践性教学,从而使学生掌握从事饭店餐厅服务与管理的基本能力与基本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通过实践训练,成为适应餐饮业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成棉.浅议行为导向教学与模块教学的整合[J].教育与职业,2006(29)
[2]徐涵.行为导向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
[3]彭宜佳,闫秦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三课堂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8)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二五”第一批立项项目研究课题(2012JGB 398);贵港职业学院2011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10201)
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 职业道德建设 对策
高校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教师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专业素质,才能全面承担起时代所赋予的重任。40岁以下(包括40岁在内)的青年教师人数高达87万,所占比例超过了 60%,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道德品质、专业素质和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关系着“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稳步推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1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师德建设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而且能够为社会道德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年轻老师年轻、学历高,但社会和科研经历不足,还处在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形成阶段,对自由化思潮、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等缺乏足够的辨识能力和抵御能力,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政治观念淡化,价值标准失衡
高校教师处于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缺乏政治鉴别能力,忽视对政治理论和国家发展形势的学习和认识,不能正确把握个人利益追求的重点和方向,过于追求世俗化的名利和物质享受,不利于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贯彻执行党的方针和政策,有悖于教书育人的初衷。
1.2轻教学重科研,敬业意识不足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青年教师工作的两部分。但随着国家在科研政策的制定和科研经费的投入,教师职务晋升的评价体系把科研成果作为评价教师能力和水平的核心标准,但青年教师不可避免地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学术研究中争取经济利益和发展机会。
1.3示范意识淡薄,道德素养滑坡
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育人的重点是塑造人格。但是部分青年教师为人师表意识淡薄,不遵守教学纪律;有的教师学术道德差,弄虚作假;有的教师言行穿戴不得体工作作风散漫对同事缺乏团结协作精神,严重影响学生整合素质的培养和道德品格的塑造。
1.4师生交流不足,育人意识缺乏
热爱学生应该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高校青年教师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多与大学生交流思想,但事实上,部分青年教师为了个人利益而忙碌,而疏于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不能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从不过问,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2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全面深化改革给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带来的挑战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物质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价值取向、道德评价、行为选择、生活方式也发生着变化。一方面人们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同时也为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滋生培育了土壤,部分青年教师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自身品格的提升和职业道德的完善。
2.2高校师德建设机制不健全,评价机制不科学
长久以来,很多高校对师德建设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将其纳入战略发展规划中,只重视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等“硬”指标建设,而忽视了师德等“软”指标建设。在师德培训方面,没有从教师自身发展需要出发,只注重单线师德知识教育,培训目标设置和内容安排上,过于高深和宽泛,脱离教师生活实际。
2.3部分青年教师职业转换意识不强
青年教师执教生涯一般是从学生到教师的单纯角色转变,他们既有的年龄特征和职业素养使得他们不能较快适应角色转换,容易引发其心理困惑,严重影响青年教师的自我师德的培养。
3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3.1加强师德教育,树立科学教育理念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理论教育和价值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教师,提高青年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水平,端正思想认识,掌握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教书育人,从而促进良好师风的形成深化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培养其职业情感,并将其内化为职业理想。
3.2建立科学的师德建设运行机制
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性工程, 高校应对青年教师的师德进行全程化培训,积极拓宽师德培训渠道,把师德教育贯穿于教师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培训中积极开展以青年教师为主题的师德沙龙经验交流活动,创新培训载体,丰富培训形式。
3.3强化青年教师激励机制
完善青年教师的激励机制是提高青年教师师德水准的重要保障,通过加大奖励、建造教师公寓等多种方式缓解青年教师的生活压力,为其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消除后顾之忧。高校青年教师的隐性激励主要体现在职位晋升与声誉,在对优秀的青年教师给予物质奖励的同时,应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对其表彰和宣传,提高其职业荣誉感。
3.4完善考核评估机制
首先,健全师德评估方案。对青年教师的考评,应将关于教师道德的思想道德水平、科研能力、学术道德、价值取向等进行评估;其次,高校应将师德考评常态化,将考核结果作为青年教师评职评优的硬性指标。将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给予表彰,且在评优评先和职称评定中优先考虑;对于师德表现较差的青年教师予以批评教育,情况恶劣者在评定中实行“一票否决制”。
参考文献
为进一步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竞争激励机制,规范学校岗位竞聘工
作,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石
柱县事业单位岗位竞聘工作指导意见(试行)》(石人发〔2012〕7号)、
《石柱县人事局关于事业单位竞聘上岗有关问题及报送材料的通知》(石人
发〔2012〕9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各级各类学校实际,现就学校职员
、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岗位竞聘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一、岗位竞聘的原则、范围和对象、条件、基本程序、管埋与监督等完全按
石人发[2012]7号和石人发[2012]9号文件执行。
二、原石人发[2012]124号文件提供了岗位说明书样本,其表内的岗位名称
、岗位类别、岗位等级、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工作标准、任职条件七项提
法不变,其内容可参照制定;但“内设机构名称”项要统一改为“学校名称
”。岗位名称栏内分三种情况填写:属专业技术岗位类的分别对应填写“教
师”、“学科实验”、“图书管理”、“财务会计”、“电化教育”、“卫
生保健”;属管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类的应如实填写所从事的岗位名称,
如“设备维修”、“门卫”等。
三、《业绩考核评分细则》制定原则
各校在制定岗位竞聘方案时要制定出详细的《业绩考核评分细则》。《业绩
考核评分细则》应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制定(总分值90分)。
1、教龄。(建议占总分值的15%)
2、任现职年限。(建议占总分值的18%)
3、工作量。(建议占总分值的15%)
4、工作效果。(建议占总分值的30%)
5、年度考核。(建议占总分值的5%)
6、奖惩情况。(建议占总分值的7%)
对“工作量”和“工作效果”两项的最高分值和最低分值之差不宜过大;学
校校长的“工作量”和“工作效果”两项得分由教委考核提供;各校可根据
本校实际情况在“细则”项目和分值比例上作适当调整。
四、对若干实际情况的原则界定
1、县级有关部门经正规程序借用(含农教专干)以及在外进修学习、挂职
的学校教职工,其“工作量”和“工作效果”两项得分分别为教职工所在学
校此两项的平均分。
2、所有学校间经教委同意借用(借调)的教职工,一律回原工资关系所在
学校参加岗位竞聘。其“工作量”和“工作效果”两项得分,分别为教职工
工资关系所在学校此两项的平均分。
3、所有原已由教委正式调动而未办理工资、编制等手续的教职工,必须于
2012年4月21日 前到县人事局和县编办办理调动手续,并参加调入学校
的岗位竞聘工作。不办理调动手续的教职工,一律回原校参加岗位竞聘工作
,并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回原校从事所竞聘岗位的工作。
4、对所有因工作调动而降工资的人员,在调入学校有空缺岗位的前提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0年4月~2011年4月随机抽取296例高血压病患者且所有患者均符合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试行本)》[3]中高血压病诊断标准,另外296例研究对象中无严重并发症和精神障碍、言语障碍和智能下降者,同时所有患者均能配合完成本次研究。296例高血压病患者中男188例,女108例,年龄64~77岁,平均60.00±3.00岁;文化程度分类,初中及以下者197例,高中者75例,大专及以上者24例。
观察方法:对所抽取的296例高血压病患者基础资料进行回顾性观察与分析,且设计《高血压病患者社区健康教育指导调查问卷表》,同时指定专人负责对表中内容进行调查与填写,其中表中主要内容包括全部研究对象的基础资料、高血压病分级、健康情况、饮食情况、运动情况、血压控制与监测等;然后将所观察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
社区健康教育指导方法:①建立健康档案、发放宣传手册;②心理干预:根据患者具体心理状态进行问题疏导;③健康教育指导内容:高血压病相关知识讲解、教育、开展各种形式讲座和活动,指导正确饮食,如低盐饮食(每日摄入量5~6g)、低脂饮食,血糖过高者控制总热量和糖分摄入、肥胖者控制体重,同时嘱咐患者多食用富含钾、钙食物和粗纤维食物;合理运动,遵循循序渐进、能够耐受的原则,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取合理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或太极拳等有氧活动,1次/日,30分/次,且避免剧烈运动,保证患者充足休息和睡眠。用药指导遵循个体化用药原则,药物剂量从最小有效剂量逐渐增直至最佳药物浓度,另外药物选取应遵循尽量减少血压波动的原则,因此以长效、缓释制剂为主;一旦血压控制不理想可采取有效小剂量联合用药的方法给药。血压监测,指导患者养成定期、定位测定血压的良好行为。④健康教育形式:利用板报、多媒体、举办沙龙等多种形式进行为期8周的健康教育指导,系统安排14次课程、2次/周、共计7周,第8周教育安排则以提问、交流、解答为主互动,共2次。
生存质量评估标准[4]:共计144分,主要含有患者自觉症状、躯体生理功能状态、日常生活及社会活动、心理情绪状态等项目,其中正常人群评分为121.5~127.5分。
统计学处理:本次观察到的全部数据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其中对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96例高血压病患者社区健康教育指导前后遵医行为统计情况:健康教育前后296例高血压病患者遵医行为得以明显改观,说明本次健康教育效果显著。结果见表1。
296例高血压病患者社区健康教育前后血压控制情况:健康教育前后296例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本次研究对象血压得以明显控制。结果见表2。
296例高血压病患者社区健康教育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健康教育前后296例高血压病患者生存质量总分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本次健康教育能够明显促进患者生存质量提高。结果见表3。
讨论
所谓社区健康教育是通过组织社区内高血压居民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从而形成健康环境、规范人们行为和生活方式、降低危险因素、改善其生存质量[5]。高血压病虽然是一种高发病率、并发症多的疾病,但其疾病知晓率、控制率较低,因此以社区为基础、开展健康教育指导成为提高高血压病知晓率、规范患者行为、树立健康观念的主要方法。
鉴于此种情况,从本社区将近1000例高血压病患者中随机抽取296例研究对象进行社区健康教育指导,本研究结时显示,通过此次教育指导高血压病患者遵医行为得以较好改观,提示健康教育对规范患者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同时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控制良好也从侧面印证了本次社区健康教育指导的有效性及可行性;另外通过健康教育,高血压病患者生存质量得以明显改善,因此有效的促使了患者更好地遵从医嘱,形成良好习惯,所以形成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社区健康教育指导在高血压病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该方法能够明显规范患者行为、有效控制血压。
参考文献
1 段秀芳,吴锡桂,顾东风.中国人群血压分类与高血压患病率研究[J].高血压杂志,2002,10(3):271-273.
2 谭小梅.社区居民健康状况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社区医师,2010,34(12):263-264.
关键词:区间疏散;指示系统;智能
中图分类号:U213.2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的公益行业,直接服务于大众,安全是其运营的永恒主题。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具有绝大部分线路和车站位于地下、空间封闭、人群聚集量大、公众疏散困难等特点,一旦列车在区间隧道发生火灾等灾害事故时,能否安全、高效的疏散人群显得至关重要。因此,科学合理地配置区间疏散指示系统,对灾害发生时人群安全疏散、逃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区间事故类型介绍
区间事故分为紧急事故(需第一时间逃生的事故、火灾、区间长期阻塞等)和非紧急事故(动力拖动问题、区间临时阻塞等)两类。火灾事故是对城市轨道交通造成影响最为严重,是危害最大的一类事故。历年来国内外发生的火灾事故情况见表1.1-01。
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火灾事故统计表 表1.1-01
表1.1-01中粗体部分为区间发生火灾事故引起伤亡的情况。由此可见,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区间的空间特殊性,一旦发生火灾等严重事故且无法有效组织疏散的情况下,将导致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和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鉴于此,在城市轨道交通区间设置安全、可靠的疏散指示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造成区间隧道火灾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车辆本身故障引发的火灾。
2)车辆撞击起火。
3)人为纵火。
4)区间隧道内的设施、设备故障引起着火。
其中,区间隧道内的设施、设备按规范要求均应采取难燃、阻燃或耐火产品,一旦因自身原因起火应能快速熄灭,通常不会导致车上人员下车疏散情况的出现。因而对区间火灾的疏散工况主要针对车辆本身故障起火、车辆撞击起火、人为纵火等需要人员立即下车疏散的情况。
2标准、规范的相关要求
早期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中,除了采用《地铁设计规范》中对疏散指示设备的要求外,还执行建规和民规中的一些要求,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新规范中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疏散指示系统的要求越来越明确,针对性也越来越强,详情如下:
1)《GB50438-2007地铁运营安全评价标准》第8.2.5条的第4款明确要求“区间隧道内应设置集中控制型疏散指示标志”。
2)《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2009版》第7.3.27条也明确提出“车站的站台、站厅公共区、自动扶梯、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楼梯转角等处应设置灯光或蓄光型疏散指示标志;区间隧道应设置可控制指示方向的疏散指示标志。
由此可见,相关规范对区间疏散指示系统的“集中控制型”和“可控制指示方向”的要求的措辞均采用“应”,属于强制性要求。
3区间疏散指示系统分类及比较
区间疏散指示系统从原理和功能上可分为传统疏散指示系统和智能疏散指示系统两类。对两类系统的分析比较如下。
3.1技术比较
3.1.1传统区间疏散指示系统
该类系统是根据人工确认后的火灾或事故信号开启事故区域内的相关指示灯具,指示灯具群开群关,无法针对具体情况控制具体指示灯具的指示方向,疏散指示路径单一且准确性差,容易发生疏散误导情况。相对于智能系统,传统系统在人员密集等特殊场合使用时存在以下局限性。
1)无法满足相关规范的强制要求。
2)疏散指示标志独立工作,不会考虑火灾发生时疏散引导方向的安全与否,一旦发生火灾,固定不变的疏散指示方向可能将人员引向危险区域,由此耽误的疏散时间和造成的疏散次序混乱将增加人员的伤亡概率。
3)疏散标志灯独立工作,无法实时监控系统主要原件的状态正常与否。标志灯出现故障后无法及时发现并修复,很容易在火灾发生时因标志灯不能正常工作而出现疏散引导盲区,由此造成的人员伤亡将给运营带来极大的管理压力。鉴于此,需要维护人员平时定期检查以及时发现故障灯具并进行修复,运营管理水平低下且工作量大。
4)疏散标志灯普遍自带蓄电池,在一定时间后,蓄电池极易氧化腐蚀造成损坏,需定期对灯具进行电池更换,以保证灯具正常工作,工作繁琐并增加不必要的运营成本。
5)疏散标志灯供电电压为交流220V,在不能完全保证绝缘的情况下,漏电情况会时有发生,有可能造成人员触电等重大事故。
3.1.2区间智能疏散指示系统
该类系统能接收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转入应急工作状态的联动控制信号,控制相关疏散指示灯具转入应急工作状态,并依据火灾报警点的不同,结合现场情况经分析判断后开启安全区域的安全出口指示,关闭危险区域的安全出口指示,主动引导人员通过最佳的疏散路径快速疏散至安全地带。智能区间疏散指示系统结构见图3.1-01。
图3.1-01区间智能疏散指示系统结构图
相对于传统的区间疏散指示系统,该类系统具有以下显著优点。
1) 能满足相关规范的强制要求。
2) 设计构架简洁,系统运行稳定。
3) 指示灯具均由系统主机集中提供安全电压供电,系统运营安全。
4) 系统主机采用直观的人机交互图形操作界面,操作管理简便。
5) 指示灯具内均带有独立地址码的微处理器,可实时向系统主机提供指示灯具、控制线路、电源线路等关键元件的运行状态信息。当关键原件发生故障时系统主机可自动报警并引导维护人员准确的进行检修、维护,从而提高的系统运营维护管理水平、降低维护工作量。
6) 系统主机可根据火灾报警源控制系统的联动信号集中控制每个指示灯具的动作和工作状态,以准确的指示出最佳线路疏散路径。
3.2经济比较
以南昌地铁1号线工程为例,平均车站间距约1.2km,每个车站按区间供电0.6km进行计算,智能系统与传统区系统主要投资(以一个车站为单元进行估算)见表3.1-01、02。
智能系统投资估算表表3.1-01
传统系统投资估算表表3.1-02
3.3结论
综上所述,传统系统虽在投资上低于智能系统,但相对于智能系统,传统系统存在多种技术弊端且不满足规范要求,不应在日益提倡高安全性、高可靠性、低运营成本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继续使用。而智能疏散指示系统则顺应了技术发展的趋势,适应工程现场的功能需求,并能有效提高运营管理的水平,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和使用前景。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50438-2007地铁运营安全评价标准.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7
林静:美国大学从许多渠道为学生提供了国际化的机会,如联邦政府、各州政府、各学校都自行设立国际交流项目等。但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应该注重国际化的双边效益问题。例如,美国将本土学生通过各种项目送到北师大来交流、学习,对于美国学生而言,他们无疑能从中获得发展。对于北师大这类接收机构而言,应该更注意应用这批“资源”,实现自身的收益。此外,当今大学的国际化指向应该越来越具体、明确,你是来提供服务还是教学都应该是接收方需要注意细化的问题,不能将国际化项目仅仅作为出境旅行的实现途径。
《中国教师》:具体来说,您认为大学国际化的重心应放在哪个主体上,教师还是学生?
林静:两方面都应兼顾。教师的国际化程度应该也是大学的责任之一,但教师的国际化往往是通过各种项目,例如某些研究经费可以为教师提供参加国际性会议的经费,或者美国政府设立的富布赖特项目,或者自己去申请做访问学者,或者与国际学者进行科研合作等。也就是说,教师主要是从研究和教学的层面上进行国际合作,而学生主要是出国学习或服务。因此,应该规定好不同主体进行国际化的任务。
《中国教师》:刚刚您在会议上阐述了在美的华裔家长如何关注大学入学的故事。那您认为美国大学的招生过程是否存在对本国学生的偏向性呢?
林静:在美国大学负责筛选学生入学的并非大学教授本身,而是专门的招生办公室(Admission Office)。招生办公室的录取标准不仅仅是学生的成绩,他们很大程度上会关注学生作为社会公民的参与度和领导力,如为社会提供服务、本身是否有创新能力等。以往有很多学生在申请美国大学时仅仅专注在考试成绩上,后来渐渐发现成绩并不足以帮助他们申请大学,你一定要有社团或社区生活的参与经验,需要在学业成绩和社会实践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美国大学的总体入学比例比较高。为了促进社会公平,对于美国的少数族裔学生和贫困家庭学生,美国大学会给他们提供一些优惠入学政策,例如他们可能成绩比较低但仍可以进入不错的大学,并获得奖学金资助。因为美国大学的理念是,如果不在大学入学时给予这部分弱势群体一定的帮助,那么,他们与其他群体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但对于亚裔学生而言,比如中国人,他们的学业成绩在美国高中生群体中算是优秀的,如果所有大学的专业都以学业成绩为录取标准,那就会剥夺其他族裔学生的入学权利。像今天上午格洛丽亚教授所说的在美国的确是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保障整个种族之间的平等,是保障机会平等,而不是只看成绩。今天北京大学的文东茅教授所讲的非常重要,在国内大家认为高考就是很平等,但事实上按照中国目前的这种方式来看,农村和城市就是不平等,特别是有权、有势、有钱的家庭与贫困家庭相比较更是不平等的。所以在我看来,其实中国农村的学生在大学入学方面应该得到相应的照顾,但好像并没有人关注这个问题。
《中国教师》:我注意到美国很多州都会针对州内少数族裔、贫困家庭学生设立资助项目,帮助他们接受高等教育。但一部分大学教授认为通过这种特殊渠道进入大学的学生可能不如其他学生优秀。您怎么看待这种入学后的“歧视”?
林静:美国高等教育的主管机构是州政府,尤其是州立大学,既然从纳税人处获得经费就的确应该从政策上倾向于州内公民,这一点在美国是没有疑义的。至于你说的入校后“歧视”问题,其实在这类政策刚开始实施时可能存有这种看法,但近几年通过资助项目进入大学的学生群体中的优秀率越来越高,很多优秀的少数族裔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也可以与其他学生比肩。重要的一点是,“优秀”是个很相对的概念,在中国可能认为优秀就是成绩好,但在美国标准是很多样的。例如美国的非裔学生在篮球、踢踏舞、唱歌等领域有着别的族裔学生不可比拟的优势,如果以这些领域为评判标准的话,你能选出谁更优秀吗?所以总的来说,现在的评价标准都不是很公平,还是更强调头脑的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中国教师》:像您所说的美国大学招生其实并不太看重分数这种客观因素,而是靠招生办公室来筛选简历,那我是不是能理解为这种方式有点过于主观?
林静:招生办公室的主要评价依据是看考生写的个人自述能不能特别触动他,也就是说看考生个人是不是真的有自己独特的东西,例如能凸显你的创造性、幽默感、领导意识或同情心等多个方面。因为对于审核材料的官员而言,他们每天阅读的申请材料都是大同小异,尤其学术成绩上相差十几、二十分的根本就是微小的差距,可以忽略不计,所以主要还是看学生的特质。毫无疑问,这种评审方式是很主观的,但也并非完全不可控。每个学校都还是有一个自己默认的录取范围。
《中国教师》:林教授,最后您能跟我们谈谈您眼中大学教育质量的提升问题吗?
林静:我最近在3所民办大学做了一个项目,是关于学生能动性、参与性和创新性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我觉得现在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最关键是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上,要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真正把自己的潜能开发出来,包括他的个体能力、意识、兴趣等。比如课程内容,美国大学的课程内容的量要比国内大学多很多,而且很多元化、多样化。教授本身有很大的权力决定整堂课的内容,包括如何安排课程框架,如何选择课程内容等。而对学生的评估则整个渗透了对学生能动性、参与性与创新性三个方面的考查。学生必须要参与到课程中来,参与本身也是一种学习。但目前国内大学却完全不把参与当作一种学习,其实参与、付出、讨论、研究都是一种学习。还有一点,我认为国内外大学是很不一样的。国内特别注重课内学习,而在国外大学,学生需要在课前做的功课特别多,需要有备而来地进入课堂、参与讨论。所以,我认为能否提高大学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把学生视为被动的人还是主动的人。只有让学生主动地、创新地参与到学习中,才能真正地提升教育质量,而不能只是简单地将知识塞进脑子里。教师只能起到引导作用,关键在于学生自己。
《中国教师》:那在您眼中推动教育改革的关键途径是什么呢?
林静:在国外,教育改革、质量提升等问题全部都是由教授自己决定,是一种托管模式。我在国外给学生们上课时的课程规划都是自己决定,包括如何提高这门课的学生参与、教育质量等都需要自己动脑去设计,而不是说上面的管理层给我定了很多很多的规定。现在国内对大学课程内容的干涉好像越来越多了,我看了一下大学评估的要求觉得十分震惊,校内评估、校外评估、自我评估、政府评估、学生评估,这么一大堆名目的评估其实都是程序性工作,容易分散教师真正用于改进课程教学质量的精力。许多访问学者告诉我,他们50%的时间都用来填写各种表格。还有一个问题是,各种规定都特别的严苛,例如教师对学生论文的评价字数一定要80个,以至于很多教师都已经成为熟练工,一下笔就是79~81个字,十分精确。这既是一则笑谈,也透露着些许的无奈。在美国大学,教授的话语权是很强的,尤其是与学术相关的事务,教授更是主导。就算是行政事务,教授们也有很强的发言权。但在国内大学,教授总是处于最低一级,对学校事务的话语权很弱。
《中国教师》:我只在美国访学了一年,我最深刻的体会是美国大学办公室的教学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特别强,真的是服务而不是管理。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 军校士官英语教学 教学策略
新时期将建构主义理论渗透于大学英语教学,并将其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俨然成为一种趋势。它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尴尬教学局面,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灵动教学,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推动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 向主动吸收知识的转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极大提升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分析、创新、协调与实践能力,对提升军校士官英语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一、建构主义理论基本内涵
建构主义理论源于“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但这种反应与行为心理学所描述的刺激反应是有所差别的,它强调人的思维活动受自身认识结构的影响,而认识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建构,在此基础上,建构主义理论应运而生。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涵如下:它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倡导学习者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发现学习意义,体味学习真谛,从而主动、顺利完成知识建构,提升学习能力的一种知识观、教学观、学习观。自建构主义诞生以来,它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教育领域,并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认可与接受。建构主义理论通过全新的学习认知过程理论引导大学英语教学,并将创新型、实用性认知模式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大学英语也为军校士官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状况的改善提供全新的视角,创设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特点与优势
建构主义理论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强调互动性。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教学不是简单、机械的单方面灌输,而是师生双方,外加学生新知与旧识之间的互动推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计与引导,增强教学的互动性,促使学生在对原有知识的掌握中,对新知识进行整理与加工,以达到轻松、高效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二是凸显主动性。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他们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旨在通过优化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促使学生主动、自主的探索求知,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的辅助人员,起引导作用,整个学习过程的推进要靠学生自主来完成。三是动态性与开放性。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英语课堂具有动态性与开放性的双重特点。所谓动态,即课堂氛围是流动与发展的,知识获取的自由性强。所谓开放,即教师教学模式的开放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灵活。
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军校士官英语教学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推动教学模式的与时俱进。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如情景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互动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模式等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且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二是有效处理教员、学员与教学环境的关系,促使三者和谐发展。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环境是轻松、灵动、活跃的,能更好地实现教员的“教”和学员的“学”,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下师生矛盾以及师生与教学环境之间的矛盾,推动士官英语教学的成功开展。
三、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军校士官英语教学的策略
1.更新理念,以学员为中心开展教学。传统的以教员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理念严重挫伤了学员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员成为课堂的主导与主体,学员只知道被动地听讲、记笔记、机械地思考,在教员的命令中进行思维的缓慢匍匐,这种缺乏自主与探究意识的教学模式成为“聋哑英语”滋生的温床。建构主义理论倡导学生是课堂中心,是学习主体,理应成为学习过程的探索者与体验者,积极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在主动学习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因此,承担军校士官英语教学任务的教员应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精髓,以学员为中心开展教学。首先,教员要定位好自身角色,由知识的灌输者变为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其次,要打破“教员说、学员听,教员问,学员答”的传统“注入式”教学程序,构建“以教为导、以疑促思、自学为主、实践伴随、互动交流”的创新教学模式。再次,教员要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将学员看作信息加工与整理的主角,并高效率地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和其他先进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理论,不断提升建构主义理论的践行效果。最后,要强化评价机制的过程化、动态化。学习评价是激发学员兴趣、提升学员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方式,建构主义指出,动态化、科学化、过程化的评价机制更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达到成功构建的目的。因此,教员要改变用英语考试成绩定位学员学习状况的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公平的过程评价、激励学员,促进其学习能力的不断提升。
2.建立开放、互动、动态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为学生自由学习与探索求知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场所,开放、互动、活跃、动态的学习环境更能促使学生积极运用各种课堂资源,如文字、图画、音频、视频以及各类Internet网页信息等,高效地实现自己的学习目的。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教员应致力于良好学习环境的构建,以良好的学习环境引领与推动学员对英语知识的主动吸取与建构。教员可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充分发挥模拟教具、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资源、课堂任务等手段和资源活化学生思维、激活学员的知识储备,提高知识建构效率。开放、互动的动态学习环境需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为学员创设真实可感、交际意义强的信息输入、信息整合与建构环境,有意识地提供给学员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促使其主动理解、消化并学以致用。二是突出教学活动的多边互动性。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符合建构主义理论所强调的多边互动性,故在士官英语实践教学中,教员应拒绝模式化、固定化的教学方式,还原学员知识构建的自主性与创造性,丰富课堂实践活动,让学员掌握活动主动权,实现教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学员与环境之间的多边互动。
3.科学引导学员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将“合作学习”作为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其对意义建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引导学员实现与周边因素,即教员、周边学员、教材之间的互动,实施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强化学员对知识的建构很有必要。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有效教学模式,即学员在教员的组织与引导下,针对某一活动主题进行合作式讨论与交流。在各个小组中,学员可以畅所欲言,并对各种观点、理论和假设进行批判式协商并且展开辩论,最后通过互相借鉴与吸收,对某一学员个体知识建构或整个小组的知识建构起到推动作用。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中,教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强调独立思考与协作学习的兼顾。教员在将学员进行分组和将任务进行分配后,要鼓励各组学员进行独立思考、认真分析,力图建立基本的知识框架,在自我学习遭遇瓶颈无法突破时鼓励合作、交流学习,通过听取别人意见和看法拓展自身思维,弥补不足。因此,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是相对的,不可分割的。二是善用思辨情境促进合作学习。可以采用辩论、模拟工作场景等方式培养学员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思辨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等思维能力,加深其对英语学习材料的理解与感悟,从而使其知识与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4.基于学员不同的知识构建因材施教。建构主义理论更加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因此,在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军校士官英语教学时,一定要基于不同学员的认知结构与知识构建能力的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方式。在创设有利于学员自主学习的英语学习环境时,应将“分析构建主体(学生)”放在比“分析构建主题(教学目标)”更加重要的地位,凸显构建的意义。因此,军校士官英语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基于“构建的个体意义”为核心开展,凸显建构的价值,使每一位拥有不同知识建构能力的学员都能在教员的引导下实现轻松建构。这就要求教员特别注意以下三个面:一是认真分析与研究不同学员对知识建构的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与语言知识,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辩证地认知每位学员的学习方法,并通过观察其学习效果认识其知识建构的科学性和建构程度的深浅,最后及时帮助学员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其构建能力。三是基于学员知识建构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特别是在情境构建方面,所构建的学习情景既要凸显趣味性、开放性、动态性,又要使不同知识层次的学员均感到受益匪浅,故而教员在这方面也要下苦功夫。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理论是新时期军校士官英语教学重要的指导理论,它以其独特的优势领先于其它教学理念,它强调学员课堂主体性地位的发挥,促使学员成为知识与能力的主动获取者。无数的教学实例证明,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军校士官英语教学是迎合军校英语教学改革需求,提升英语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只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设计和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才是新时期军校士官英语教学的新出路。
参考文献: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摘要] 特色教材是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创新,它代表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材发展新的方向。进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特色教材建设具有解决“统独之争”、提升教材质量、纯化教师队伍等重要的意义;当然其中也存在课题性质界定不清、级别不高、配套经费难落实、覆盖面窄、特色难以挖掘等问题;需要通过设立省级就业指导课程特色教材课题以扩大覆盖面、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结合以凝练特色和加强自身研究等方式加以完善。
[
关键词] 高校就业指导;特色教材;就业质量报告;就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1-0128-03
[收稿日期] 2014-12-06;[修回日期] 2015-01-29
[作者简介] 屈振辉(1977-),男,河南信阳人,湖南女子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创新创业。
2014年,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下发《关于开展2014年度全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特色教材课题研究工作的通知》(教毕指[2014]45号),本人所主持申报的课题有幸成为当年获批立项的88项课题之一。在研究过程中,本人对其理解日益加深并对某些问题进行了思考,撰成此文以求教方家。
一、进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特色教材建设的重要意义
教材是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之“本”,非常重要。“教材建设是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要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就业指导与训练,必须要有系统的、高水平的就业指导教材作保证。”[1]特色教材是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它解决了就业指导课程教材使用上的“统独之争”。以往主管部门出于对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宏观把握的考虑,总是试图统编各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教材;而各高校总是认为统编教材无法反映本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所以都纷纷编写各自的就业指导校本教材。双方理由都很充分也造成了矛盾。而特色教材“统分结合”则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特色教材之“特”,主要体现在其在内容上由公共部分和特色部分组合而成。前者为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基本理论,由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统一撰写;后者为不同地区、行业和高校的就业规律、特点、趋势和就业典型案例等,由各申报院校按要求各自撰写。这种“合编”的体例兼顾了主管部门和高校双方的考虑,很好地解决了上述矛盾。其次,它又提升了就业指导课程教材的质量。各高校在就业指导教育与研究方面的力量普遍比较薄弱,在撰写就业指导校本教材时大多都是勉强为之,这也是造成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普遍不高重要的原因之一。加之就业指导在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中处于边缘化的位置,校方往往不愿拿出经费进行就业指导教材建设。各高校在自身力量和建设经费捉襟见肘下写出的教材质量可想而知。“教材是高等学校进行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2]。为提升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质量,必须加强就业指导课程教材建设。主管部门以课题形式组织各高校展开这方面研究并予以资助,而且承担了教材公共部分的撰写任务,可以让各高校有财力且集中精力以研究的态度挖掘自己学校毕业生就业的特色,提升了就业指导课程教材的质量。最后,它还纯化了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队伍。自从就业指导被教育部列为高校公共必修课程以来,就业指导课程教材市场就变得越来越混乱。“现阶段,各高校编写的就业指导教材可谓是五花八门……教材质量也是参差不齐”[3]。而这背后其实与某些书商的运作不无关系。教材作为公共必修课程教材人手一册,编写起来也似乎也没有专业课那么难,而且还不像马列课程教材那样统得非常死,对书商来说是很好的赢利点。于是就有些书商就打着“参编”、“挂名”等各种名义,用高额的“使用费”诱使某些教师订购其教材。试想在高额“使用费”和书商自身盈利挤压下,那些就业指导课程教材的质量能有多高呢?其结果只能是东拼西凑、粗制滥造、贻害学生。而有些教师的心思也放在关注谁给的“使用费”更高上,而无心在编写教材上下功夫。而主管部门以课题资助形式组织高校开展特色教材建设,使就业指导任课教师能在潜心编写教材中获得更多经济收益,从而能将其心思凝聚到本业上来。
二、进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特色教材建设遇到的问题
特色教材是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创新,既然是创新就会遇到很多新问题:首先,特色教材课题的性质界定不清、级别不高且配套经费难落实。特色教材是以课题形式进行的,但它究竟属于学术研究课题还是属于教学改革项目?从主管部门目前所发文件的内容上看界定得不是很清楚,以致造成有些获批立项的课题甚至在所在院校科研处与教务处的相互推诿中无法备案和开展研究。这项课题的组织和立项单位是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这是由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联系的厅局级直属事业单位,其所立项课题照道理来说至少也应该是厅局级课题。但据了解各院校对于这项课题级别的界定并不相同:大多数院校都将其列为了厅局级课题;有些院校重视就业工作,将其列为了级别更高的课题;但也有些院校并不重视就业工作,甚至将其列为横向课题,且不给予配套经费支持。真可谓是同“题”不同命。其次,特色教材课题项目“僧多粥少”,无法很好满足众多院校需求。截至2014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 542所,而该年度经单位申报、专家评审和复核后立项的全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特色教材课题仅88项,覆盖面仅占3.5%。而且获批立项的大部分都是本科院校,其中还不乏很多的重点高校,但是高职高专院校仅占了五分之一。高职高专院校整体实力大多较弱,其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力量也不强,往往更需要特色教材课题项目的扶持并在参与其过程中获得提高。现有全国特色教材课题只具有示范效应而并不具有覆盖效应。最后,特色教材中的“特色”难以挖掘。高校办学要有特色,“任何高校或多或少都会有其自身的特色,如体现在办学思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管理风格、校园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可以或多或少地呈现出 高校自身的独特色彩和风格,从这个角度讲,学校有特色是必要和正常的,学校无特色则是偶然和不正常的”[4]。这段话虽然揭示了特色对高校的重要性,但在其列举中却忽视了就业这个最重要的方面。不同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有不同的特色,例如行业背景、地域优势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甚至已成为高等院校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挖掘和发扬它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任务。将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特色写入就业指导课程教材中,这就是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要有特色教材的根本理由。但探索本校毕业生就业特色是艰难的研究工作,它不仅要对历年毕业生就业各项数据进行分析,而且还必须摸索和总结其中的规律性。它在写入教材时还需经过理论升华,因此更不是易事。
三、完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特色教材建设工作的思考
鉴于上述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特色教材重要性和其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完善其建设工作:首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应参照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做法,尽快设立省级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特色教材课题,特别是向广大高职高专院校倾斜;在设立省级课题时最好还能够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将其纳入到教学改革项目中,因为从本质上说教材建设属于教学改革的范畴。其次,各高校可以本校年度就业质量报告为基础凝练就业特色,作为撰写就业指导课程特色教材中“特色”部分的基础。2013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编制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号),要求各高校都要按此规定就业质量报告,对本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相关分析和发展趋势做出数据统计、分析及规律探索;其中基本情况包括毕业生的规模、结构、就业率、就业流向等,主要特点包括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指导服务等,相关分析主要是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数据分析、结论总结等,发展趋势主要是对毕业生就业的趋势性研判。实际上就业质量报告的编制过程也是各高校凝练就业特色的过程,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特色教材中的“特色”主要应建立在对本校三至五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上述情况的汇总分析基础上。因此对各高校来说,编制就业质量报告与撰写就业指导课程特色教材这两项工作其实是相辅相成的。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课程特色教材建设时应紧紧抓住就业质量报告这个突破口,这样就不会因为找不到“特色”而迷茫了。虽然编制就业质量报告属于高校就业管理工作,而进行就业指导课程特色教材建设则属于高校就业指导教学工作,但实际上两者是相通的。探索本校毕业生就业特色是每所高校都必做的工作,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以及教材编写中也必须反映出这些特色,因此我们认为就业指导课程特色教材建设今后不应以择优的课题形式进行,而应当像编制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那样成为每个高校的就业常规工作。最后,应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特色教材自身的研究。特色教材作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中的创新,其自身也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例如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编写的公共部分与各立项单位编写的特色部分如何自然衔接、浑然一体等。
如前所述,特色教材是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创新,但它“统分结合”的新形式以及融合高校就业特色的新思路,却代表了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材发展新的方向,对推进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及整个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不揣冒昧地提出了很多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其中难免有不少的疏漏之处甚至谬误,因此只当作是抛砖引玉,旨在引起同仁们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梁远海.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体系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122.
[2] 陈均.论搞好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几个问题/孙宗禹.跨世纪的探索:’98湖南省高校教学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8.6.
[3] 梁远海.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体系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90.
近日,省委书记秦光荣和省委常委、省委高校工委书记李培分别作出批示,要求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和各高校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省委书记秦光荣和省委常委、省委高校工委书记李培的重要批示精神,举一反三,切实加强和改进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是全省教育系统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立即行动起来,把切实加强和改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工作抓紧、抓实、抓好,抓出成效,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握要求
切实加强和改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是深入学习党的十精神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教育效益,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回应人民群众最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的迫切要求;是解决云南教育自身改革发展问题的内在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握要求。
(一)高度重视群众反映的教育问题,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广泛听取意见,认真查摆问题,深刻剖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乙要树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把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作为学校软件建设的重要任务,学校综合实力提升的重要工作来抓。
(二)更加重视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强化办学特色,把提高办学质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关键着力点抓紧抓好。要软件硬抓、虚功实做、虚实结合、重在建设。
(三)进一步弘扬园丁精神,教好书、育好人,以广博的学识、良好的师德和有效的工作,赢得学生及社会的尊敬与赞誉。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突出重点,系统推进,综合施治。
(四)进一步研究具体措施,强化教学管理,加强作风建设,努力推动内涵发展,履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职责。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持之以恒,扎实推进,务求实效。既要着眼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抓,又要建立长效机制经常抓,推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常态化。
二、突出重点,系统推进,建立机制
切实加强和改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要根据各地各校实际,着力抓好以下主要工作:
(一)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统一部署、分类指导、分层实施、分步推进,有序地、全方位地开展端正办学思想大讨论,引导干部师生员工查找教育教学、学习生活、管理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学习观、人才观,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二)着眼促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依法建章立制,把基础管理、常规管理、重点管理、创新管理、系统管理等有机统一起来,加强学校现代管理,建立健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组织领导体制、投入保障机制、责任落实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等。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教风建设及学术道德建设,提高教书育人能力;加强管理队伍和服务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能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合力;完善教师资格制度、职称职务评聘制度和人事分配制度,坚决落实师德教风问题“一票否决制”。
(四)从学生基础道德、文明礼仪、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入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中职、中小学德育工作,推进思想道德建设。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严肃考风考纪,使学生愿学、会学、乐学、善学。
(五)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建设以师生为主体,具有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地域性、民族性、开放性相统一的学校文化,形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融合的学校精神,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六)结合各地各校实际,落实人才培养的基本规范,从最基础的工作抓起,从细节做起,对教师备课、上课、课后辅导和批改作业、考试命题、评卷、学生评价,学生预习、上课、课后作业和自学、参加考试、反思提高等教育教学全程一抓到底。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改变教学评价,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七)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评估、骨干专业评审、学科学位评审、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办法等,鼓励和支持高校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发展。全面落实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省文明办新修订的《云南省文明学校创建管理办法》和《云南省文明学校“十有十无”创建条件及评价指标体系》,切实推进学校全员积极参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八)继续加大力度把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纳入州市年度教育目标责任制考核、教育督导检查、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等,奖优罚劣。建立对校风、教风、学风方面发生严重问题的责任追究制度。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培育和树立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方面的先进典型,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和引领辐射作用,传播正向力,壮大正能量。
三、当前要做好的几项重点工作
切实加强和改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当前要做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机关和各地各校要迅速行动起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省委书记秦光荣和省委常委、省委高校工委书记李培对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作出的重要批示精神,深刻领会批示的思想内涵和本质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光荣书记和李培常委的批示精神上来。
(二)各高校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本单位的实际,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台和完善办法措施,把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作为整改的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
(三)认真调研,精心准备,拿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适时召开全省教育系统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工作会议,对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进一步作出全面部署。
(四)对2013年的州市教育目标责任制考核、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文明学校复查与申报、非义多。教育阶段学校等级评估工作等进行必要调整,加大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方面的考核评价力度。
(五)加大监督力度,把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设立师德教风意见(举报)箱,开通举报电话,对违反师德教风和行为规范的教师,要依纪依规严肃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