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能源土建范文

新能源土建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新能源土建,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新能源土建

篇1

【关键词】:新能源背景 土建工程 结构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本的土建结构设计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建筑设计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和共通点,目前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解决方法就是发展新能源,因此在设计方面需要把土建结构设计和新能源的发展做一个有机的统一,既能改善建筑周围的环境,又能给人们以舒适的生活环境。

一、新能源的含义

常见的新能源类型就是太阳能,太阳能顾名思义主要就是利用太阳光大道能源的使用效果,从能源特点上来说,其一清洁,在使用上没有其他能源对于空气、水等方面的污染;其二可再生,由于太阳能取之于太阳,因此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再生;其三可以转化为电能,为人们提供日常的生活所需。

二、土建结构设计与新能源相结合的重要性

目前从我国建筑业的现状上来看,对于各类建材的消耗十分大,尤其是能源的消耗,已经达到了近三成,而且由此造成的污染也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正是由于这一背景,在建筑设计上推行新能源的使用显得极为重要。而且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因此在土建上的需求也特越来越大,预计在近几年我国的建筑面积还将机一部增加,因此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来看,必须要实行新能源,人与环境、建筑和谐相处,逐步实现建筑的多样性和环保。在土建设计上,不只是要设计建筑本身的外观和布局,同时对于其配套的硬件设施和环境保护也是设计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对于土建中的基础设施而言,生态环境就是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对于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土建结构设计的时候,需要从节能的角度上来进行,大力推行新能源的使用。

三、新能源背景下土建结构设计的技术要点

从土建结构设计的角度上来看,有效的技术要点能保证建筑的能源消耗减少一半左右,因此在土建的结构设计阶段,需要在保证建筑正常的使用价值的基础上,采取合理高效的手段,实现原有能源的节约和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目前在很多国家都在努力实践这一发展思想,在土建结构设计之后,基本的技术要点九是尽可能减少原有能源的使用量,大力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保证建筑工程不能引起环境的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

1、减少空调的能源消耗

目前我国空调制冷和采暖的利用率已经远远超过能源的原有含量,因此在建筑设计的时候就要从建筑的外层保护和内部设计来那个发那个面减少空调的能源消耗。在土建结构设计的过程中,与环境保护专家和能源分析方面的专家共同完成设计过程,在保证土建工程实际应用的基础上,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环境来调整室内的温度和光照。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之后,主要有以下几点能满足这一要求:其一合理选择土建工程的地理位置;其二是做好土建工程的外部配套工作,例如在建筑周围配套相应的环境改造,包括绿化、水面等;其三是做好土建工程的外观设计,在外观设计上包括凹凸面对于光的接收能力和反射,朝向、通透等方面的问题。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保证室内的采暖和纳凉以及正常的光照。围护结构就是在土建工程的表面形成围挡,包括墙面、地板等,按照围护位置可以分为内部围护和外部围护两方面,在冬季采暖和夏季制冷方面都能很好的改变室内环境,起到围护的作用,在冬夏两季就可以通过围挡把能量传进或出室内,尤其是起到保温作用的围挡,对于室内保温方面有较好的效果,然后以空调位辅助措施,这样就能大大的减少资源浪费。因此从土建结构设计上来说,使用围护结构对于能源的节约又非常大的作用,主要能用到围挡的建筑部位主要有屋顶、墙面、门窗等,从成本角度上来看较为低廉,从能源的节约上来看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目前缺少的就是更加高效的围护手段和材料。

2、新能源的推广和利用

新能源在推广和利用在节约原有能源和保护环境方面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在太阳能的推广和利用上,已经明确了发展的方向,也做出了较好的利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其一太阳能发电,在一些地区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太阳能发电站,在逐渐的发展中可以让太阳能发电成为电能的主要获得方式;其二是目前在少数地区可以看见的“太阳屋顶”,这也是促进太阳能利用和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三是太阳能的热水器,目前在这方面的发展比较成熟,我国大多数地区都已经实现了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在制造工艺上并不复杂,而且从成本上来考虑也较为低廉,经过多年的发展,制造工艺已经步入成熟阶段。除此之外,在太阳灶和光伏水泵上也有一定的应用。在土建结构设计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新能源的具体应用作用,例如在冬夏两季的太阳能接收和阻止,保证室内的通风正常,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能降低其他能源的消耗程度。同时在照明方面也有了不小的进步,目前我国最常用的就是普通的白炽灯,可是还是有一部分人为了追求外表上的美观,并不注意使用条件的节能环保,因此造成了许多浪费,从新能源的角度上来看,就可以选用荧光灯,无论是从使用寿命还是照明效果上来看都要优于白炽灯。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在土建中浪费能源的现象十分要求安装,而且能源使用对于环境的污染也不容忽视,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和手段来改变这种现状,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现有的能源很难满足人们的需要,然后再对于建筑工程的改造上还会浪费大量成本,因此对于土建来说,在设计阶段就积极使用新能源,既能缓解我国能源资源的短缺现状,也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保证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义华. 也论土建工程的安全性及耐久性[J]. 华章,2012,26:343.

[2]金伟良,牛荻涛. 工程结构耐久性与全寿命设计理论[J]. 工程力学,2011,S2:31-37.

篇2

一、信息素养界定及能力内涵

(一)信息素养界定

清华大学图书馆原馆长邓景康在2015年“全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研讨会”上做了题为《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新框架、新视野》的报告,对信息素养的概念进行了深化,概括为“信息素养指包括信息的反思发现,理解信息如何生产与评价,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合理参与学习社区的一组综合能力”。这一定义对经典概念进行了拓展和创新,更强调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而不仅仅是信息表达与利用,同时把信息交流的能力也纳入概念范畴。由此可见,信息素养实际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演化。笔者认为,信息素养可以定义为:在明确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规范下,运用信息知识进行有效检索和分析甄别,并利用所获信息与他人交流协作来解决问题和创新知识的综合能力。在此定义的基础上,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馆员信息素养还可能需要具备一流的信息素养教学和信息服务能力。

(二)高校图书馆馆员信息素养能力内涵

由上述信息素养的定义可以得出。

二、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筛选

美国大学与图书馆员学会在2000年颁布了《美国高等教育中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该标准已在美国高校图书馆中达成共识并被广泛使用。北京市文献检索研究会在2005年研制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该标准借鉴了美国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的内容,成为中国针对高等教育较为全面的标准。但该标准主要是面向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有些指标不适用于“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馆员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文章在参考北京地区的指标体系标准的基础上,依据国务院等部门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及《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定性加定量的方法确定了四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54个三级指标,并结合相关学者学术观点确定指标权重和分值,对所有指标进行了量化。

(二)指标权重分值

基于学科服务能力的评价指标权重分值表。为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信息意识中增设了政治意识指标;考虑到信息技术是图书馆服务创新的主要驱动力,以及瞄准世界一流学科发展动态的现实需要,在信息知识中增设了信息技术知识和外语水平指标;在信息能力中增设了信息创新能力、教学能力和学科服务能力指标。评价体系按百分制设置,一级指标中信息意识权重为10%,信息知识权重为20%,信息能力权重为65%,信息道德权重为5%。

篇3

服务新农村建设是涉农职能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保康县能源办从自身职能出发,把以沼气“一建三改”为主的清洁能源入户工程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抓手,突出“三个支持”,倾注人力、财力、精力竭力而为。

一是在组织力量上大力支持。由主任亲自挂帅,统筹业务股、综合股、沼气后续服务中心负责人组成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力统筹指导,服务新农村建设,成立建设和服务两个工作班子,进驻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专抓建设服务。一方面对未建和已建“升级”的农户,开展启动动员、建设技术指导等全方位建设服务;另一方面对已建沼气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清理检查,把脉问诊,巩固建设成果。及时解决使用过程中的问题,让不能用的能用,能用的好用。

二是在规划建设上竭力支持。其一,围绕项业务部门建设计划和县下达的能源建设任务,在规划布局时尽量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重点村倾斜;没有能源建设计划的新农村示范村,县能源办积极向省主管部门汇报,请求政策支持,将建设计划向示范村调节,使沼气建设重点围绕新农村建设展开,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其二,积极争取沼气工程政策,在规模养殖企业和小区配套建设沼气,帮助转化处理养殖粪污,解决发展难题,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其三,在资金扶持上加大投入,积极想法子、找路子,广开筹资渠道,加大建设资金的扶持力度。对开展“一建三改”示范亮点建设的农户,除给予2000元的政策扶持以外,还积极联系争取,采取多种形式再给于一定的奖扶补助。

三是在保障服务上全力支持。第一保证建设形象标准。对农户的“一建三改”,按照干净卫生、美观实用的原则,在建设时尽量做到统一“三结合”进行规划、建设。使沼气“一建三改”真正成为改善农户人居环境,提升村庄整体形像的引领工程,亮点工程。第二保证政策扶持标准。对所有“一建三改”示范户的政策补助不打折扣,优先及时保障物资供应到位。第三保证服务人员。克服人员少,经费缺等困难,抽出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技工全程参与建设之中。

篇4

本次设计实施的项目为将原中誉旧涂装车间改造为一个应用硅烷前处理、水性漆喷涂、喷漆室循环风再利用以及空调热泵等国内外最新节能减排技术的新型涂装车间。

设计思路

本次设计充分利用原中誉公司已有涂装车间进行改造。整条生产线可实现钢制与铝制车身混线生产,前处理采用低温的硅烷技术,同时中涂、面漆采用水性3C1B喷涂工艺,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此外,还采用了壁挂式机器人、循环风再利用技术以及废气余热再利用的RTO焚烧炉来降低能耗。全车间机械化输送采用悬链、地面链和摩擦线相结合的方式。

本车间主体为两层楼钢结构厂房,同时紧贴主厂房建有一跨单层辅房,生产附属设备、化验室和办公室设施都布置在辅房内。

本次设计实施中完全彻底地做到了分区布置,即车间按照功能分为底漆区、喷漆区、烘干区、空调区、人工作业区等。

主要工艺流程

工件从焊装车间来预冲洗预脱脂主脱脂水洗1#水洗2#纯水洗硅烷纯水冲水洗3#水洗4#纯水洗高压水冲洗新鲜纯水洗电泳超滤水洗1#超滤水洗2#新鲜超滤水洗转挂底漆烘干拆卸工装密封喷涂PVC胶烘干钣金修正底漆打磨中涂前擦净喷中涂中涂预烘喷色漆色漆预烘喷清漆晾置面漆烘干精修贴膜喷黑漆注蜡转挂去总装

主要技术特点

1.前处理电泳线

前处理采用了低温无磷脱脂以及硅烷技术,消除了涂装车间传统的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含磷化学物质与含铬钝化工艺,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

电泳采用无铅油漆,减少了铅对环境的污染。电泳槽采用槽液逆向流循环专有技术,提高了电泳涂装质量。

2.密封线

密封线包括车身密封胶和底部PVC的喷涂。底部PVC采用机器人喷漆、提高了喷涂质量和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材料消耗。

3.喷漆系统

中涂和面漆线的自动喷涂工位都采用了壁挂式机器人及静电旋杯喷涂水性漆,减小了喷漆室宽度,降低能耗。

4.机械化输送系统

本车间机械化输送系统采用摩擦输送与工艺输送链相结合的运行方式,在存储、转运、打磨、密封及精修等大多数区域采用摩擦驱动输送型式。摩擦输送机与输送链相比,节能降耗达60%以上。同时,本车间直接在地面输送机上就能实现车身底部PVC的自动喷涂,不需增加空中输送链,减少投资50万元。此外,本车间能适应多平台车型的通过。

5.输调漆系统

输调漆系统采用了电动输漆泵,电动泵的电力安装容量为37kw,相比气动泵160kw与液压泵70kw,大大降低了能耗。

6.烘干炉

烘干炉设计吸收了国内欧美、日系合资公司的先进节能技术和工艺,采用节能的桥式烘干炉,避免了烘干炉内的热量外泄。同时升温段炉内吹风口形状结构设计独特,确保车身底部厚板快速升温。另外在烘干炉进出口的梯形段设置有排气风斗,设有热风循环,防止炉顶部附着的焦油滴落到车身上。

7.回转式蓄热式脱臭装置RTO

本车间通过RTO装置对排放废气进行800℃高温焚烧处理,避免了烘干炉中排放废气对大气的污染,同时对处理后的余热进行热能回收再利用。与其它公司轿车涂装车间主要经济指标的对比本车间采用一系列节能减排技术后,与其它公司轿车涂装生产线相比至少节能30%,同时降低VOC排放50%和 CO2排放20%、减少车身通过生产线时间15%以及节省主厂房占地面积10%。

结语

本文对东风乘用车公司新能源工厂涂装车间的设计与实施进行了总结,重点分析介绍了前处理电泳线、喷漆系统、烘干炉、输送系统等涂装关键设备的设计与应用情况,对轿车涂装车间的设计与实施有一定的指导与帮助作用。

篇5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创新能力;优势与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137-02

1956年,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创办于东北农学院[1],目前全国将近90所普通高等院校开设了该专业。重庆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从2009年秋季开始正式招生,目前该专业共有在校本科学生300多人。近5年来,根据我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多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明确了该专业的发展定位、建设目标和各项建设措施,并积极开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专业起步晚、硬件设施落后和师资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水平还有待提高[2]。因此,本文结合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现状和学科发展趋势,分析该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究财经类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改革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现状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核心课程及主要实践环节的要求,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重庆工商大学关于“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和转型升位目标的要求制定的。该方案是指导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包括专业总体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培养途径与手段、学制学分与授予学位、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课程结构与学分及学时分配、专业课程流程图、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表等。在2011年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2014年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其中公共基础课(通识基础课)53.5学分、通识核心课与通识选修课10学分、学科基础课2分、专业核心课21学分、专业选修课32.5学分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24学分。学科基础课包括地学基础、土地资源学、土地法学、土地经济学等,以及有财经类特色的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等课程。在2014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面向社会人才需求,进一步突出了方法手段课群,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与就业市场形成对接。

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为适应我校转型升位的要求,学校和各级部门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具有博士学位、高职称的教师队伍,同时加大了对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依托我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专业实验室,使得人才培养方案得以顺利实施。但是,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管理实践能力的新要求,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的教师梯队。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现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9人,讲师7人,正高级职称占的比重较少,并且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特别需要通过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2.专业定位模糊,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我校是以经济管理学科为特色的财经类高校,学科建设以经济管理专业为主,这导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只注重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较差。但是,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土地资源管理相关工作对技术能力不断提高的需求。

3.实验设施和条件还不能满足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需求。我校实验实践教学统一归口到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下设经济学、管理学和创新创业等分中心,其中专门针对学院的土地资源管理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创设“3S与区域综合规划实训”实验平台。由于缺乏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实验室的设施和条件只能满足本专业基本实验要求,对于一些专业性强的特色实验则难以满足教学使用需求。

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

“特色兴校”是我校的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将学校经济管理学科特色与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形成了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人才培养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1.具有财经类院校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背景。我校是一所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鲜明财经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则兼有管理学和理工知识交叉特点,强调专业与学校优势学科之间的交流和渗透,加强理论基础知识的整合,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发现和解决科学技术问题能力,培养适应多种就业需求的厚基础和宽口径型人才。

2.本专业依托土地科学、管理学和空间信息技术的学科背景,以城市土地利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和土地信息技术为方向,教学和科研主要涉及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理、不动产评估、房地产策划营销、土地信息系统建设等领域,在重庆市相关领域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特别是注重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分析技术的培养,学生在土地资源调查、地籍信息化管理、土地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3.本专业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期为地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持,毕业生在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开发、房地产开发经营、土地信息系统等领域具有熟练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强化“3S”技术和土地信息系统技术,形成“理论-技术-应用”一体化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1.以土地资源管理社会人才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基本要求。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要求,结合我校的专业特点,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管理学、土地科学、经济学、房地产经营方面的基本理论,具有计算机应用、遥感测量、规划、设计分析等基本技能,熟悉土地评价、规划、管理和房地产经营及政策法规,在土地调查评价、土地开发与整理、不动产评估、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设计与景观规划、产业用地组织等领域从事教学、科研以及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和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在此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地理学和土地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土地开发利用、规划设计、调查评价、管制管理的原理方法;具有地籍测量、遥感判读、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调查、土地规划评价、土地信息系统建立与管理等实际操作技能;熟悉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国内外土地利用与规划管理的发展动态和研究前沿。

2.依托学院与地方共建实践创新基地,探索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一是加强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通过多学科的交叉渗透,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发现和解决科学技术问题能力,培养适应多种就业需求的厚基础和宽口径型人才;二是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分析基本技能和以“3S”技术和土地信息系统管理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培养在土地资源调查、地籍管理、土地制图等方面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三是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畅个性”的人才培养理念。采用启发式教学,倡导学生自学,参与互动。开设课题研究型课程,结合课程实验、专业实习和科研项目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土地资源管理现实问题的观察、分析、解决能力。

3.结合土地资源管理社会人才需求和我校以经济管理为特色的学科背景,改革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2009年以来,在我校加大本科教学改革和“转型升位”的背景下,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科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群分工与内在联系,分成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大模块,专业教育模块进一步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三个层次,形成逻辑关系清晰、模块功能明确、课程群关联协同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同时,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和“理论―技术―应用”关联互补,课程设置既有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等公共管理类课程,又包括土地信息系统、建设工程与投资概算等理工类课程。突出课程实用性和学生自主选择性,将专业选修课分为专业方法手段、城市土地开发经营和实务与应用三类课程群。此外,学院十分重视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开设了土地利用调查与评价、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地图与测量等多门实验课程,强化实践能力训练,注重综合素质提高,建立由基础验证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组成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结合社会目前广泛开展的实际工作,有针对性地开设土地定级估价、土地集约利用、土地整治与环境修复、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聘请政府、科研院所、公司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来讲授“房地产策划与市场营销”、“土地管理案例与实务”等课程。结合三峡库区后续工作,开设“三峡库区土地利用与生态保育”地区特色课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