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范文

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2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篇1

一、内蒙古城市发展中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地区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中小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小城镇建设速度快,城镇人口和非农业人口迅速增加,城镇人口从1998年的936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10351万人,但总体水平还很低,不仅城市化率低,而且城市本身现代化程度和治理水平也很低。有关机构在全国抽出51个城市,对其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估。呼和浩特市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相比固然有很大的差距,但同大连、石家庄、苏州等城市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仅名列第28位。我区的另一个大城市包头的差距则更大,名列第47位。由于城市化水平低,严重地影响到了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现代化进程。

推行城市化战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过度城市化”现象。从社会发展总趋势看,城市化过程就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多大改进,劳动生产率没有多少提高,农村人口却大量流入城市;城市化水平大大超过工业化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表现为没有工业化和没有经济发展的城市化。这种现象被称为“过度城市化”或“虚假城市化”。目前,“过度城市化”现象在内蒙古地区同样存在,一方面,由于当地农牧业经济落后,并且为城市收入和生活所吸引,农村牧区大量青壮年涌入城市,留在当地的精干劳动力越来越少,严重影响了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因为工业化水平低,无法消化这么多劳动力,无业人口增多,引起城市的恶性膨胀,城市化只是有其“量”而无其“质”。

(二)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近年来,内蒙古的城市规模有所扩大,城市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十分突出,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一般来说,城市化的动力来自三个方面:即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内蒙古城市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除个别城市外,大部分城市没有形成优势产业,没能实现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没有拳头产品和品牌。由于技术落后,缺乏深加工产品,没有高附加值。第三产业发展尤其落后,信息化水平低,严重影响到经济的发展。

(三)城市规划不科学,没有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而内蒙古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体系不协调,一些远离城市的小城镇建设速度虽快,但由于产业发展跟不上去,没有形成城市经济圈,反而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城市间产业结构雷同,产生恶性竞争,地区之间缺乏协作。同时,由于中心城市发展缓慢,不能有效地拉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驱动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的经济发展。

(四)市场理念淡薄,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内蒙古城市化发展缓慢,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长期以来,内蒙古地区仍没有摆脱计划经济时期单纯依靠政府搞城建这一传统思想观念,城市建设投资主体单一,没有打破城市基础设施主要由政府投入的格局。而且,在城市建设上存在着重投入轻产出的现象。许多人仍把城市建设当作公益事业来对待,缺乏市场经营理念,未能真正按市场规律办事。

(五)存在制度缺陷,缺乏完善的立法。内蒙古地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市场经济不发达。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没有良好的制度和完善的立法,在政府管理方式上,还留有很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投资者、经营者与政府各部门打交道的规章制度太繁琐,办事时间长、成本高,影响了投资者的热情。再加之立法不完善,立法工作滞后和缓慢,许多环节缺乏有效的管理,政策上的管理多于法律管理。因此,使得政策多变,朝令夕改,严重阻碍了城市化的发展。

二、对内蒙古城市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大力发展农牧业经济,提高农牧业生产现代化水平。城市化发展不能以牺牲农牧业生产为代价,解决“过度城市化”的措施之一,就是要促进农牧业的发展,增加农牧民的收入。为此,各级政府应大力支持发展农牧业经济,加速农牧业生产现代化,提高农村牧区的劳动生产率,使农牧业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发展,使农牧业产品生产和加工市场化;同时要加强农村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城乡间生活的差距。

(二)在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上,调整地区产业结构,树立城市经济特色。首先,要大力发展工业生产,一方面发展和改造内蒙古的传统产业,如能源产业,从输送煤炭向输送电力转变;如畜牧业产品加工产业,从初级加工向深加工转变,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应跟上时展的步伐,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内蒙古虽经济落后,但具有地缘优势和劳动力优势。特别是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距北京较近,交通便利,信息通畅,学校和科研机构集中,有利于发展高技术产业。包头市条件得天独厚,发展稀土高科技产业大有可为。其次,要不断提高内蒙古城市第三产业的水平。要想提高内蒙古城市化水平,必须发展信息业为首的第三产业。“信息化是加快城市化建设的推动力量,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升级的关键。”再次,城市经济发展要有特色。呼和浩特市市政府发展首府城市的战略是:“优化主体,扩展外延,注重精品,突出特色。”这个思路是非常正确的。城市经济建设不仅要全面发展,还要独树一帜,办出特色。如呼市要办成乳都,包头要办成钢城、稀土之都,鄂尔多斯市要办成羊绒之都。

(三)重点加强大城市周围的小城镇建设,发展城市经济圈。现阶段内蒙古的城市化建设,应以现有的城市为中心,在适当扩大城市规模的同时,大力发展周边的小城镇建设,形成城市经济圈。根据内蒙古的特点,小城镇建设不能一哄而上,遍地开花式的小城镇建设绝对不可行,应该围绕中心城市发展小城镇。中心城市周边中、小市镇有自己的优势,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进来,使当地的劳动力便宜,可以吸引外来投资;另一方面,中、小市镇可以依托中心城市,形成卫星城市,发展第三产业,为中心城市服务。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城市经济圈的建设不能撒胡椒面,要有重点,在财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自治区政府应集中资金优先建设呼包两市为龙头的城市经济圈。首府呼和浩特市应作为城市化的重点进行改造和建设,但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以发展地方经济为主要目的,不要盲目跟风,提出建设国内大都市的目标。内蒙古在发展城市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自身的特点,结合本地区的优势,才能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

篇2

关键词:城市化;产业聚集;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191-02

一、嘉峪关市城市化现状分析

嘉峪关市自1971年列为省辖市以来,在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城市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城市化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在人口城市化方面,1978年,嘉峪关市总人口8.3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85万人,城市化率为69.9%;至2010年,总人口增至20.9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95万人,城市化率90.3%。随着城市人口城市化规模的增加,城市人口就业结构也由1978年的19:68.5:12.5调整为2010年的9.3:53.5:37.2,符合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城镇人口规模增加,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逐渐下降、二三产业就业比重逐渐上升的普遍规律。在经济城市化方面,1978年,嘉峪关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713万元,至2010年,GDP总量达144.4亿元,自2005年以来一直位居全省第10位。地区性财政收入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不足千万增至2010年的26.1亿元,位居全省第6位。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经济结构也日趋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79年的9:60:31调整为2010年的1.3:80.3:18.4,呈现出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在社会城市化方面,主要体现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2010年,嘉峪关市建成区面积达60平方公里,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6.37平方米,城市煤气、自来水入户率均达10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741.16元,居全省第2位。

二、嘉峪关市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城市化质量提升问题

美国经济地理学家诺瑟姆于1975年提出了关于城市化进程的“S”型曲线,按照诺瑟姆对于城市化阶段的划分,当城市化率介于0―30%之间,为城市化的初期阶段,此时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城市化发展较为缓慢;当城市化率介于30%―70%之间时,为城市化中期阶段,此时工业进入发展腾飞阶段,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较强,城市化快速发展。当城市化率在70%以上,为城市化后期阶段,此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区域经济以服务业为主。嘉峪关市2010年城市化率达90.3%,若按诺瑟姆的划分,嘉峪关市已进入城市化后期,但是,2010年,嘉峪关市的第三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不足20%,按照国际经验,当一个地区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时,该地区第三产业比重应占到60%以上。嘉峪关市第三产业较低的产值,说明嘉峪关市当前城市化发展仍主要以工业推动为主,城市化质量不高。另一方面,较高的城市化率最初形成于嘉峪关市成立时独特的行政区划,1978年,嘉峪关市的城市化率就高达69.9%,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比同期全国城市化率高出52个百分点(1978年中国城市化率为17.92%)。特殊的行政区划以及近年来以酒钢为主的重工业推动之下,嘉峪关市的城市化率呈现一个“虚高”状态,城市化质量和城市化发展速度脱节,城市化质量亟待提升。

(二)地区产业、就业结构偏差问题

一般而言,国民收入水平、产值结构、就业结构以是衡量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而一定的工业化水平又对应着一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2010年,嘉峪关市人均GDP达10163美元,按照钱纳里关于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标准,嘉峪关市介于6373~11949的工业化高级阶段,在工业化高级阶段,一个地区的产值结构应该为一产比重小于5%、二产比重与三产比重大致相当。2010年,嘉峪关市产值结构为1.3:80.3:18.4,第二产业“畸高”与第三产业“畸低”的状态说明嘉峪关市产业结构转换没有与经济发展同步,地区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发展,嘉峪关市的产业结构还处于工业绝对推动阶段,这与嘉峪关市城市化水平及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符。

城市化发展质量还可以通过三次产业转移中的两大指标: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转移来考察,通常情况下以结构偏离度来衡量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转移是否同步:

一般而言,若结构偏离度为零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转移协调;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大,说明就业人口的转移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转移越不同步、不协调。2010年,嘉峪关市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0.87,说明农业产业GDP比重下降幅度大于农业就业比重下降的比重,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农村未能转移到二三产业;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0.54,说明嘉峪关市工业GDP增长幅度高于工业就业人口比重增长幅度,嘉峪关市属于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机器排挤工人的趋势较为明显;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为-0.55,说明嘉峪关市第三产业产值增幅低于就业比重增幅,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发展水平较低,没能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对城市质量的提升作用。

(三)城市聚集经济效益低、辐射带动功能弱的问题

聚集经济效益是城市经济的突出特征,城市通过其自身的优势和独特的魅力,吸引各要素向城市地区聚集,发挥强大的聚集经济效益。嘉峪关市城市聚集经济效益较低主要表现在城市产业结构上,在嘉峪关市三次产业产值构成中,第二产业产值占82.1%,说明嘉峪关市主要以工业聚集为主,工业内部又主要以冶金工业聚集为主,城市聚集经济效益呈现出典型的地方化经济效益,而地方化经济主要以推动城市规模扩大为特征。同时,嘉峪关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占GDP比重不足20%,第三产业的高度发展,可以促使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科技信息、交通运输等的快速发展,是城市化经济的重要表现,能发挥更高的聚集经济效益。嘉峪关市明显的地方化经济特征决定了嘉峪关市聚集经济效益较低。城市聚集功能低,制约着城市“磁场效应”的发挥,嘉峪关市向周边地区和郊区蔓延和辐射带动功能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很难形成良好的聚集和辐射带动机制,无法形成更大范围的区域城市化。

(四)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乡村城市化不能同步发展问题

乡村城市化是生产力发展和劳动分工加深的必然产物,是乡村与城市居民共同继承、创造和平等分享人类共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逐步缩小并消灭城乡差别,达到城市和乡村协调发展的过程。2010年,嘉峪关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6741.1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865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12,二元经济结构仍较为突出,另一方面,嘉峪关市农村工业化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很难形成农村工业化对农村城市化的推力,农村城市化发展非常缓慢,无法和嘉峪关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化速度同步。

三、促进嘉峪关市城市化发展的措施

(一)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强化城市化的核心动力

工业化是城市化直接产生和发展的推动力量,无论是近代还是在现代,国家工业化都导致了人口向城市的聚集,伴随这一聚集过程的是产业的空间聚集和产业结构转换。工业化实质上是一个由工业领域的革命逐渐向其他产业领域推进的过程:一方面,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农业的技术基础,推进了机器在农业上的广泛使用,建立了“按工业方式经营的大农业“;另一方面,工业革命本身是机器生产的普遍化过程,使工业技术条件改善,工业向纵深发展;最后,工业生产方式的分工和专业化,必然促使一部分人从事非生产性劳动,当工业的分工和聚集达到一定程度后,将极大地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由此,工业不仅直接推动着城市化的发展,而且通过产业间的连锁反应间接地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因此,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是城市化的“发动机”和“加速器”。

嘉峪关市自建市以来,工业化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2010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395.92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43.44亿元,工业增加值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7.9%;全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639.28亿元,实现利润20.16亿元,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工业整体效益大幅提升。但是,嘉峪关市工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比较而言,总体上呈现出“大而不强”的态势,工业发展过程中,主要以传统的冶金工业为主,而以酒钢公司为主体的冶金工业发展,则面临着资源约束和生产技术升级、产业链纵深延伸等问题;新兴工业发育不足,工业结构较为单一。基于此,嘉峪关市当前工业化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强化冶金工业发展能力,促进冶金工业生产技术升级,强化嘉峪关市冶金工业质的提升;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不锈钢及钢铁延伸加工业,以博取较高的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建材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煤电及化工产业,不断优化工业产业结构,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走符合嘉峪关市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嘉峪关市工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强化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近年来,嘉峪关市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催生等多种举措,促进第三产业总体水平向更高层次提升。2010年,嘉峪关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3.69亿元,增长5.9%。但从总体上来看,尽管嘉峪关市服务业发展保持良好的势头,但与全市经济整体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需求相比,仍存在总量过小、比重偏低、水平不高、结构不尽合理、竞争能力还不强等问题:2010年,嘉峪关市服务业的比重仅占GDP的18.4%。这与嘉峪关市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经济发展状况严重不符,第三产业发展已不能适应嘉峪关市经济发展的要求;且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看,嘉峪关市服务业增长速度除2003年外均低于GDP增长速度,占GDP的比重呈逐年缩小的趋势,已经从2002年24.8%缩小至2010年的18.4%,平均每年缩小1.4个百分点。另外,从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结构看,传统交通运输、仓储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仍占主导地位。新兴产业尤其是信息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行业的发展水平相对偏低。因此,加快改造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的水平,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是发展嘉峪关市第三产业、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嘉峪关市经济结构的全面优化升级所亟需解决的问题。政府要加强规划指导,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着力点,大力发展需求潜力和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加快改造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物流配送、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对服务业的投入力度,改进政府投资管理,多渠道筹措资金。最终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改变部分服务行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低的状况,鼓励民间资金投入服务业,显著提高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逐步实现趋于合理的经济结构。

(三)合理引导产业聚集,以产业聚集增强城市聚集功能

产业聚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阶段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城市聚集经济具体是通过产业聚集来实现的。合理引导产业聚集,要求政府制定合理的产业集群规划,促进集群创新。在进行产业集群规划时,应以现有的或新兴的集群为前提。当前,嘉峪关市依托酒钢,以嘉东、嘉北、双泉工业园区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就需要政府制定合理的产业集群规划,为产业聚集创新创造有利的政策工具:如为雇佣技术人员提供补贴、进行风险投资、产业研究动态计划、促进中介机构的形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提供贷款等,引导嘉峪关市产业合理聚集。并在产业聚集的基础上,以三个工业园区为载体和纽带,发挥城市和工业的聚集功能,辐射带动三镇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乡村城市化的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嘉峪关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问题;对策

在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化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现在我国城市绿化已经取得了长远的进步,城市的绿化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随着园林绿化水平的提高,园林绿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想要真正提高城市的绿化水平必须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让城市园林绿化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化建设和人们的实际生活需要。

1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园林建设布局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进行城市园林绿化的主要原因便是提高城市的居住质量,给人们提供一个宜居的人居环境。但是,现在很多城市在进行园林建设和规划的时候,存在不合理的情况,没有考虑到长远的发展,导致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和实际需要不相符。主要在于有些城市在进行绿化管理的时候,管理人员存在急功近利的心理,互相攀比,导致资金和资源的浪费,给社会生态效益造成很大的影响。例如,重视特色以及风格统一,这会忽略植物的种类,很多植物都是通过移植而来的,没有足够的重视生态规律,这样不但无法让城市更加优美,还会导致整个城市建设的协调性降低,破坏自然环境。

1.2园林绿化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统一协调性比较差

我国很多城市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以及管理的时候,都根据实际需要,制定了一定的建设方案,比如,事业单位以及房地产开发商在园林绿化的过程中,都制定了属于自己的体系,这也直接导致了全局性以及统一性比较差。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现代城市进行园林绿化的时候,管理体制没有真正的健全,无法将相关部门的作用发挥出来,协调性比较差,出现的问题也非常多。此外,很多城市在进行园林绿化管理的时候,还存在随意砍伐园林树木和侵占城市园林绿地的情况,这会给城市整体环境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对现代城市形象的构建也非常不利。

1.3人们绿化意识比较差,园林绿化管理成本太高

在很多城市中,人们本身的绿化意识比较差,看到花草会随意攀折,这会破坏自然景观,也增加了园林管理的难度。城市化建设的速度非常快,但是园林管理的时候,管理手段不够先进,并且相关的制度不够完善,这也给园林绿化养护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此外,还有些城市在进行园林绿化建设的时候,并没有针对当地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植物,这也会导致成活率比较低,增加了养护费用和园林绿化管理的实际成本。

1.4管理水平比较低下

在城市园林中,经常出现无人修剪和无人除草的情况,这会导致整个绿地和花园比较杂乱,在很多城市中都存在随意踩踏草坪和攀折树木的情况,这也会破坏城市的景观。现在很多城市中,园林执法队伍不够健全,在管理的时候也没有根据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景观造景技术比较差,管理手段比较落后,这些情况的存在也直接导致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水平和体系比较落后,和先进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2做好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策略

城市园林绿化对于促进城市发展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须认识到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性,并采取各种措施,完善相关制度,切实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实际质量。

2.1根据需要对城市园林绿化进行规划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相关部门,在规划园林绿化的时候,首先应该具备系统科学的眼光,将城市的发展和绿色园林规划结合在一起,这样能够在城市建设的同时,不断提高园林绿化的实际效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将城市本身的特点更好地体现出来。在建设大型园林绿化工程的时候,应该根据当地的地域特点、人文自然、自然环境以及具体项目地点的地形情况、水体特点、地貌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植物,切实提高园林植物的实际成活率,降低建设的投入。此外,相关部门还应该做好监督和跟踪管理方面的工作,在完善工程监理体系的时候,将园林规划部门添加进去,这样能够更好地监督其行为,确保园林绿化目标真正的实现。

2.2重视园林绿化管理体制的健全

首先,应该根据需要完善城市的园林绿化管理制度,在完善制度的时候,政府单位应该参与进去,对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责任体系进行完善,明确各方面的管理责任。推动不同的管理部门更加主动和积极地参与到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中去,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有效性。其次,规范和完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相关条例,明确现代园林绿化管理过程中的相关内容。最后,根据需要制定管理的基本原则,完善园林绿化的管理体系,消除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这样才能够让其更好地给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服务,不断提高绿化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城市的绿化管理水平。

2.3重视全民绿化意识的提高

想要给人们创造出舒适度的环境,必须重视全民绿化意识的树立。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态环境理念和园林保护观念。此外,还应该根据需要培训绿化管理人员,在培训的时候,不但需要重视其技术水平的提高,还应该帮助其真正认识到园林绿化的重要性,提高其责任感和荣誉感,这样能够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人员本身的素质,推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更好地进行。

2.4提高对园林绿化管理的重视

现在很多城市在进行绿化建设的时候,都存在重视建设而轻视管理的情况,在工程建设完毕之后,后期投入不足,这会导致园林绿化荒废,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所以,相关部门领导必须认识到园林绿化管理的重要性,在进行园林管理的时候,不断加大投入,确保资金投入能够满足园林绿化后期养护的需求,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实际水平。

篇4

【关键词】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相关问题;对策建议

一、引言

自2006年上海银行进行第一家异地分行设立以来,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已经历了五年时间。“十一五”期间,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快速推进。截至2010年末,共有78家城商行实现了省内或省外跨区域发展,共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和境外代表处286家。2010年,共有65家城商行跨区域设立异地分支机构103家,其中有30家城商行跨省设立了42家异地分行。由于城商行长期以来局限于单一城市开展业务,缺乏跨区域经营管理经验,在跨区域发展初期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着重探讨一下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对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城商行需要跨区域发展,但绝不是盲目设点。城商行应该在坚持风险可控、管理有效、成本合算、地域毗邻、市场需要的前提下,稳步实施跨区域经营。目前,城商行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尚处于发展初期,还存在一些的不足与问题,主要集中的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科技水平落后与科技投入不足

城市商业银行目前的科技水平相较成立之处而言,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城商行总体科技水平不高,特别是在科技信息系统建设的配套方面略显不足。

首先,城商行实现跨区域发展后,由于地域相距遥远,网点更加分散,各地分支机构对业务流程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这对系统的稳定性和兼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随着总分支架构的变化,所有的管控流程全部要再造,IT支撑也要全部进行改造。其次,城商行异地机构网点少,与当地金融机构竞争必须要通过电子结算手段进行,因此必要的科技投入是迫在眉睫的。再次,由于城商行目前正处于快速扩张阶段,受制于规模和财务能力的限制,信息科技的建设往往跟不上业务的快速发展,信息科技水平的落后,不但会造成一定的操作风险,而且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异地分支机构各项业务的快速稳健发展。

(二)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城商行新设立的异地机构要想尽快开业并步入正轨,总行必须尽快为其配备充足的具有业务经验的各类人手。显然,仅靠城商行自身培养是不现实的。更为重要的是,为了适应当地的经济金融环境,异地分行的大部分岗位需要本土人才,而长期以来一直在单一城市开展业务的城商行显然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储备。

目前城商行的应对办法是异地分行人员本土化,即在当地招聘人员。人员的本土化虽然有利于分行迅速介入当地市场,尽快适应当地经济金融环境,但也带来新的问题。由于分行人员来源于不同银行,必然带来分行文化与总行文化的差异和整合,甚至于分行内部的文化差异与整合问题,从而增加经营管理成本。而那些拥有多家异地分行的城商行还面临不同分行之间由于人员来自不同银行从而存在文化和经营管理理念差异的问题。城商行如果对此不加以重视,极有可能再次面临成立初期出现的不同信用社文化的整合问题。此外,人才储备的缺乏也使得城商行跨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一些城商行的跨区域发展进程已因此受到制约。

(三)市场定位与差异化发展存在偏差

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后,异地分行往往在盈利的压力下,需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做大规模,为此必然倾向于抢大企业、做大项目。这一方面使得城商行原有定位和优势不能复制到异地分行,无法形成跨区域发展特色,影响跨区域发展的持续性;另一方面又会因做大型业务占用总行更多的资源和信贷额度,进而影响到城商行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加剧本已存在的城商行与大型银行同质化发展、同质化竞争问题。特别是在一家城商行跨区域发展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的冲击和弱化业已形成的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的融资对象一般都是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这些企业一般在本地银行已有足额授信。异地分支机构的进入,可能导致银行对同一客户贷款集中过多,形成贷款“垒大户”现象,容易造成不可控的风险发生。

(四)监管体系缺乏经验

已实现跨区域经营的城商行普遍管理能力不强,对异地分行的有效管控缺乏,这就造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总行对异地分行“过度管控”,仍沿用以前对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办法,导致异地分行缺乏活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另外一种情况是总行对异地分行“过度宽松”,除分行行长室人员选聘和对分行的考核等重大事宜外,其他基本不管,容易造成失控。

大多数城商行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传统对同城支行的管理模式,这导致无论是对异地分行的管理能力,还是服务支撑能力,都不能适应跨区域发展的要求。特别是为了迅速打开当地市场,城商行对异地分行大都实施人才本地化策略,分行的主要管理人员甚至于全部都是从当地同业招聘而来,使得城商行异地分行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加盟店”的意味,潜在风险较大。跨区域发展,无疑会造成内控的有效性降低,发生操作风险和各种案件的可能性增大。跨区域经营之后,就会面临与大银行一样的管理环境。另一方面,银行的信用风险加大。异地分支机构营业网点少,对部分企业贷款的管理鞭长莫及,加之很难对当地企业的经营、财务、信用等情况进行全面、透彻、准确的了解,存在信息不对称性,难以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和控制。

三、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发展对策建议

(一)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科技水平

城商行应本着先急后缓、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尽快提升科技水平,为异地分支机构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一是在现有科技水平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发达金融城市的先进经验,认真了解和分析异地机构的业务需求和改进意见,在风险可控和系统允许的情况下,对现有系统进行优化改造。二是进一步加大人才和科技投入,按照跨区域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相应的科技保障和支撑。三是加快核心系统的升级换代,从支持单一城市经营转向支持跨区域经营,从单纯面向经营转向经营与管理并重,重点提升风险管理的科技水平,开发上线操作风险管理系统、风险预警系统、在建立数据仓库的基础上,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提高科技对管理活动和创新活动的支撑能力。

(二)加快城商行人才的培养

城商行应按照跨区域发展的要求,尽快配备和培养相应的人才资源。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适应跨区域发展后总行功能转变的要求,重点引入具有区域性、全国性商业银行总行工作经验的人才;根据建立总分行管控模式的需要,重点培养和引进风险管理、审计、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科技方面的人才。二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跨区域发展人才储备库,重点培养异地分行管理人员。加强总行与异地机构之间的人才交流培养,在学习与交流中使员工开阔眼界,提高素质,尽快达到异地工作岗位的要求。三是完善人才培训体系,特别是对异地分行员工的经营和管理方面的培训,促使其尽快融入并适应城商行文化氛围和经营理念,建立起具有城商行特点的培训机制。

(三)努力进行产品创新,开发本地化产品

异地分支机构要在城市有核心竞争力,必须要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和开发本土化产品。要结合自身特色和异地经济特点,改造和创新原有特色产品,开发出适合城市使用的特色产品。对原有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完善或变形,形成一些基于原产品上的新品种就成了当务之急要解决的问题。这些新产品可能更多地是对原有服务方式或条件的变更。如果这些变更能够弥补原有产品的缺陷或能为客户带来更多便利和收益,就有可能塑造银行的差异化形象。另外开发本土化的产品就是要挖掘当地客户的需求,主要是通过客户行为的深入分析,在满足客户一般金融需求的同时,发现客户的潜在需求,并通过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将客户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从而能比竞争者提供更多有效的服务,达到差异化竞争目的。

(四)加强对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城商行应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尤其是总行对异地分行的管控体系,努力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一是要根据跨区域发展后管理流程和管理架构的变化,相应调整全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起垂直化与分散化相结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二是要适应跨区域发展的要求,探索建立以管人、管物、管财和管风险为核心的总分行管控体系,强化总行对异地分行的管控能力。三是总行应根据跨区域发展的要求,尽快实现从服务单一的当地分支机构向服务异地和当地多元化的分支机构的功能转变,从专业知识、服务理念、产品开发、规章制度等方面提升对异地分行的服务支撑能力,尽快成为“真正的”跨区域经营的商业银行总行。

参考文献:

[1]李明富.城商行路遇―中小城商行跨区发展策略及路径选择的思考[J].金融电子化,2007(11).

[2]植凤寅.城商行的联合重组与跨区域经营[J].中国金融,2008(2).

[3]李路炜.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发展现状及问题[J].银行家,2009(8).

[4]高佳洲,贾学一.河北省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模式分析[J].河北金融,2010(9).

篇5

(安徽大学 经济统计专业,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我国许多城市属于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开采产业占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开采和减少,经济衰退、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等问题必然会推动煤炭资源型城市走向更加可持续的发展转型.淮北市作为皖北地区最大的煤炭型资源城市,是安徽省煤炭资源城市的典型代表.近年来,淮北市以食品工业为转型突破口,取得了较为良好转型成果,但也存在不能忽视的发展问题,本文立足淮北市的产业发展现状对淮北市的产业发展转型中存在问题做出分析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可持续发展;食品工业

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098-02

1 淮北市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必要性

1.1 产业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发展方式占主导地位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产业的构成、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的结构特征概括为产业结构.在淮北市煤炭城市产业的建设发展中,主要的产业特征有以下两点:

(1)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简单粗犷,产业构成较为单一,产业有机性较差.同时,单一的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中城市的应变能力变差,无法应对诸如煤炭国际市场变动、资源逐渐衰竭、环境恶化等问题,这也成为煤炭型资源城市随着矿业开采强度加大而经济逐渐衰微的原因.

(2)产业资源依赖性过强,同时产业群体构造方式主要为单一递进式.构成煤炭产业的相关产业群关系密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而随着矿产资源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单一链条”式的产业模式的矛盾也变得日渐突出,不仅资源供给出现一定的危机性,同时一旦其中某个链条断裂,就会引发城市经济发展的结构性衰退危机.

1.2 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淮北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多以“煤”为主,采矿、选矿、煤化工等产业的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日渐尖锐,在追求GDP发展的同时忽略了绿色GDP的相关指数.煤炭开采引发大面积地表的下沉和塌陷,形成了城市内部的“塌陷区”,引起城市建筑物、道路、桥梁的损坏,使城市地质环境与生存环境逐渐恶化;同时大量煤矿的焚烧引起空气中SO2等有毒气体和烟尘的含量增加.

1.3 煤炭产业已成夕阳产业,产业经济出现负增长

2000年以后,淮北市煤炭产业迅速发展,开采规模不断扩大,截止2008年普通混煤含税价由不到200元/吨增长至650元/每吨,煤炭产业荣极一时,成为了淮北市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但受国际经融危机和国际煤炭市场的剧烈变动以及国内天然气等技术的普及推广等因素的影响,自2008年8月起,在短短的半年内普通混煤的价格由650元/吨跌至300元/吨,随着天然气等清洁资源的推广,煤炭产业已然成为夕阳产业,煤炭产业经济增长也时常出现了负增长的状况,仅仅依靠煤炭产业来支持城市的经济发展的道路已经行不通.

1.4 煤炭资源属不可再生资源,大量开采导致资源日渐枯竭

淮北市建市可以说是“缘煤而建,因煤而兴”,但目前淮北市煤炭资源的开采已经进入了中后期,在近十年内,先后有4对大型国有矿井、10对地方小煤矿倒闭.预计到2015年,现有11对国有大中型煤矿中的9对狂进将面临资源枯竭的境地,前期大量、无节制、不科学的开采模式导致的煤炭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资源瓶颈的日益显现,因此城市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2 淮北市食品工业持续发展转型的现状

2.1 食品工业园区建设趋于完善,产业集聚效应开始形成

淮北市全市已经初步建设相山区凤凰山食品工业园、濉溪县百善矿粮油工业园、口子集团工业园、杜集区六和工业园等食品工业园区,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食品加工集群基地,这些集群地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食品产业的产业集聚效应也开始慢慢的显现出来.

2.2 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市场体系初步建立

据统计,淮北市全市共有销售收入500万以上的食品加工企业50余家,年销售过亿元企业8家,全市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8家,省级龙头企业12家.截止2012淮北市共建成各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182个,其中辐射力较强的专业批发市场25个.通过数据可以看出,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近年来良好的市场发展形势,食品工业的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食品市场体系的初步建成也给淮北市的食品工业转型道路起到了示范和带领作用.

2.3 食品工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全市支柱产业

截至2013年,在宏观经济下行、煤炭价格大幅下降的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淮北市煤炭税收同比下降27%,但非煤产业增加值为284亿元,同比提高10.9个百分点,占全市全部工业总增加值的56.2%,,其中食品工业增加值的份额占大部分,产业整体发展势头强劲,食品工业也已初步转型成为全市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产业所占全市经济总值总份额仅次于传统的煤炭产业.

3 淮北市食品工业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力不足

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一大批优秀的企业逐渐发展起来,但其中的能够发挥指导、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却十分稀少.截止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业年销售收入平均只有6000万元左右,缺少像双汇、思郎、曦强这样规模大、品牌响、效益高、有较好的龙头带头效应的企业.食品加工业的龙头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肩负有开拓市场、创新科技、带动产业发展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同时能够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带动商品生产发展,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良好的食品工业龙头企业不仅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够进行农产品深精加工,也可以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带动千家万户的发展.缺少龙头企业的现状使淮北市在食品工业转型发展中缺少引导和示范效应,使经济发展转型进程有较大阻力.

3.2 产业链条较短

在淮北市的食品工业转型发展中,食品加工业的形势趋同,商品也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同时产业链条较短,多为面粉、速食、饲料等,而类似速冻食品、熟食、特色食品等食品加工业发展缓慢,产业链延续不流畅,企业间业务和技术关联性较差.产业整体链较短且单一,不仅不利于新企业的出现,也不利于企业创新竞争氛围的形成.

3.3 利益机制不完善

食品工业在淮北市的发展已经有一定时间,但相关的利益机制尚且不明确完善,例如超过半数以上的企业未能和农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原料生产合作关系,一家一户的分散型生产方式使农民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原料在品质、品种、数量、质量方面远远不能与食品工业的飞速发展相适应.例如,淮北市重点打造的榴园村美好乡村建设项目:榴园村主要以种植石榴及石榴深加工为主,目前拥有石榴种植面积8万亩,为全国6大石榴产地之一,年产石榴1000余万斤;拥有石榴深加工企业一个,年加工石榴600万斤,年产值150万元,这在全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对其他企业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淮北市榴园村的石榴栽植面积和品种均居于全国前列,但石榴的主要是以鲜果出售,并没有形成深层次的食品加工市场,也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缺少企业与农民的共同利益机制.

3.4 农业开发与食品工业发展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虽然政府大力支持淮北市食品工业转型,出台大量政策支持食品工业转型,但就全市范围来看,食品工业发展处于起步时期,加工技术与设备仍与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存在例如食品工业发展配套设施不完善、从业人员学历素质较低、产业发展缺乏创新机制、配套设施产业成本过高、人才供给不足等问题.

3.5 食品安全问题不受重视

在淮北市食品工业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日益凸显,这些问题既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影响了淮北市的对外形象.除了一些企业法制观念、质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淡薄外,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尚不健全,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等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整合.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淮北市食品工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面对可能出现的种种转型问题,政府应发挥本职职能,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如通过产业、信贷、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扶持和培育一批产品新颖、资质良好、发展潜力较大、有市场前景与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促使其快速发展,成为特色突出、竞争力较强的强势企业,为全市食品企业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4.2 加强食品工业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与创新在城市转型与食品工业的发展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传统的食品工业基础上,着力加强食品工业科技创新.如建立研发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依托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提升食品工业的科技实力和创新实力,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综合竞争优势.

4.3 加大投融资力度,完善产业利益机制

产业发展不仅依托于政策支持与科技创新,投资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发展食品工业的城市转型中,应用加大项目投资、降低银行信贷条件、加强政银企联合等方式,促进形成市场引导的投资机制,通过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投资效益.同时政府与企业以及农民可考虑发展新型合作组织,积极调动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的利益机制.

4.4 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以高质量换取高效益

必须抓住制约全市食品安全的重大瓶颈因素,健全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和标准,组织开展相关技术、方法、设备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有效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以高质量换取高效益,才能保证食品工业发展的持续盈利与城市转型构想的成功.

4.5 加大品牌宣传,实施品牌推进战略

可借全市食品工业博览会、煤炭机械博览会等大型会议为宣传平台,大力宣传食品工业发展的建设和招商政策,为发展食品相关产业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积极招商引资,吸引投资者,弥补企业资金来源不足的相关问题.同时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加大研发和品牌推广力度,实施品牌推进战略,促进产业知名度.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市政排水工程;施工问题;措施;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市政给排水工程是我国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工程之一,同时,它也是城市化建设的基础。在整个排水工程当中,由于这些各种各样的管道都是敷设在地下的,并且管道敷设的范围较广,布线也很长,所以,一旦在具体的施工操作中出现漏洞,就会给后期的维修工作带来很大的隐患。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市政排水工程施工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把好工程的质量关,将后期的维修几率降到最低,严格按照施工前的设计要求,进行标准的施工操作,使市政给排水工程可以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使工程的整体功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2、我国市政排水工程问题分析

2.1、给排水管道闭水性差

发生这一问题时可能与基础沉降及管材质量有直接的关系,所以需要在施工时对管理基础的强度和稳定性进行复测,同时在土方回填时应将软土层进行置换为稳定性好的碎石等材料,同时管材进场时要进行严格的监测,使其质量满足施工的要求,施工时要注意接口的水密性,当管材接好后要进行通水复查,以保证其密封良好,一旦有裂缝地段时则需要有胶进行密合,从而提高其闭水性能。

2.2、给排水管道位置偏移

在管道施工时,由于存在着一些建筑不能拆除或是测量人员在测量时出现误差,这二点都导致给排水管道在施工时位置发生偏移的情况。所以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在施工时严格按照标准来进行,同时严格进行复测检验,只有复测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施工,同时在每个环节的验收时要严加要求,保证全面性,对于无法拆除的建筑,则要选择适当的位置增设连接井,从而保证给排水管道在施工时与设计时的位置相符合。

2.3、雨污分流设计不合理引发管网排水不畅

虽然目前的雨污分流模式是在国内外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但是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致使道路等不透水面积急剧上升,使城市雨水呈现出洪峰流量高、时间短、速度快的特征。有些城市安装的截污管口径较小,加上溢流口高程设置不当,导致污水排水不畅,区域大面积的积水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当天气原因引起的暴雨,雨水充满管线却得不到排放,极易引起污水回流,管道破裂。因此工程设计应涉及到管道系统的排水流向、污水的排放量标准、管道安放的坡度和埋深根部。这些设计的合理与否对城市排水系统的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2.4、配套设施不完善,维护不当

一般情况下,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不同步,城市道路规划往往先于排水规划。致使许多地区道路下游无排水出路,造成道路积水。如北京的朝阳区安立路、小红门路等道路,雨天道路积水十分严重,主要原因就是因规划管线未修建。此外,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排水设施管理和维护能力相对较差。实际上,我国许多城市每年均会对排水管道进行检查和维修,但是由于排水管道破裂或堵塞引起的污水淤积现象仍时有发生,仍有待进一步改进。

2.5、检查井下沉与配件质量差

检查井自身出现变形导致下沉,井盖质量和安装质量差,井内爬梯安装随意性太大,影响外观及其使用质量,或者因为作业随意性较大以及安装的井盖质量未能保证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对于此项问题的对策: (1)一般检查井基础由垫层、基层组成,为避免出现沉降现象,必须做好这两部分的检查;(2)在进行井体施工时,要确保井体砌筑质量,并对井中心位置加以检查核对,从而达到理想效果;(3)检查井井盖与井座配套;安装井座砂浆要饱满;轻重型号和面底不错用,铁耙安装时要控制好上、下第一步的位置,偏差不要太大,平面位置准确。

2.6、管道渗漏

管道渗漏水不仅与管材选择、基础条件、载荷有直接关系,同时也与井体施工质量、闭水段封口不密实等因素有很大关系。管材质量差,混凝土管道存在裂缝或局部混凝土松散,抗渗能力差,容易产生漏水;塑料排水管质量较差,有渗漏、孔洞等。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①为避免产生施工质量问题,施工前必须对管材的合格证及其他数据报告进行核对;②管材表面要求平整光滑,无凹凸,敲打时发出清脆的声音;③施工前对管材进行复查,对有严重质量问题的管材坚决不用,对稍有瑕疵的管材必须修复后使用。

3、对于市政给排水工程管理解决对策

3.1、健全安全管理机构

在市政给排水的工程中,建筑单位的负责人要加强对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当中的安全管理。要对工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最大限度上避免施工中出现危险。同时,施工单位也要不断的完善工程的安全管理机构,并且加强机构对市政给排水工程的安全监管力度,配备对工程安全监管的专门管理人员,时刻注意工程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力争在出现不安全现象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内解决问题。

3.2、加强市政排水工程的技术管理

施工过程主要包括编制施工与质量技术、道路的拆除施工和管道施工等。特别是在管道施工的过程中要严格监控。如在铺设管道前,要检查管道是否符合规划设计的要求,特别是管材、口径等对排水设施起重要作用的条件,负责会影响管道接口的质量。同时在安装管道时一定要按照设计要求严格控制管道的顺直度和坡度。此外在管道铺设完成后,管槽回填也需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对于管槽较窄的部分需要采用微型压路机填压,且填料应严格把关,防止造成结构破坏或者影响压实效果。

3.3、严格执行国家的质量检测标准

作为国家重点城市建设项目之一的市政给排水工程,国家对它的质量要求标准也很严格。这就要求相关的质量监督管控人员,要对工程施工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和严格的管理。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施工人员有偷工减料的现象或者没有按照施工标准进行操作的现象,监管人员要及时的制止。同时,监管工作也要与时俱进,要做到监管方案以及监管手段符合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

3.4、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完工试验与验收管理

(1)工程施工后期总承包单位应邀请建设单位有关人员积极参与工程收尾工作;(2)中间交接:试车阶段开始,总承包单位应邀请建设单位参与工程收尾工作,并且对工程质量、工程完工日期相应的了解,试车合格后,由总承包单位组织按施工规范有关规定办理工程中间交接。(3)竣工交接:完成设计文件全部内容且预试车成功,工程质量达到要求,技术资料齐全并且达到要求,清理机械,办理全部工程的交接。

4、市政排水管道应用趋势分析

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市政排水管网的建设提供了许多新的技术和材料。过去,许多城市采用以钢筋混凝土为主要材质的排水管道,这种材质价格较低,降低了市政成本,但是其接口的密封性较差,管道内壁较为粗糙且耐腐蚀较差,使排水管道常常出现问题造成积水。为了满足排水管道发展的需求,出现了如 HDPE双壁波纹、管塑料缠绕管、夹砂玻璃钢管等多种新型管材。其管材性能及优劣见表 1。

5、结束语

简言之,要解决市政给排水施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必须要加强每一道施工工艺的技术监督及安全管理,相关方要积极的研究新方案,吸收国内外的优秀工艺,切实的开展好项目的建设工作,只有在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确保施工质量达到标准的提前下,才能够有效的发挥出市政给排水工程建设的作用,实现其在城市化建设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城市道路;道路绿化;发展对策;城市化

城市道路绿地作为城市美化中的重要因素,不但在城市规划中占重要地位,而且对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传承和一个城市人口的健康,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在国内,有很多城市,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由于其发展较早,使得其自身虽然有工业实力,但是在城市规划,特别是在道路绿化方面十分的不合理,所以自改革开发以来,至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调整和完善中小城市中道路的绿化问题,日渐变得重要。而随着工业的发展,国家不断提倡资源合理地开发以及再利用,使得这些中小城市自身存在的城市规划问题,也接连浮出水面,其中,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

一、现阶段我国中小城市道路绿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现阶段中小城市道路绿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路绿化面积与绿化形式方面

目前我国许多中小城市的道路绿化面积远远达不到国家要求的《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中所要求的道路绿化覆盖面积规定,特别是在一些建设较早的老旧城区,这种现象十分严重,甚至有的个别老城区,根本没有道路绿化带,且现存的绿化带形式也十分单一,如是道路两旁式绿化形式,整个城区就全部是同一形式,如是道路中间式绿化形式,就整个城区全部是中间式绿化,大大降低了绿化带功能,达不到绿化带应达到的标准。

2.绿化植物种类方面

目前城市道路绿化所种植的树种比较单一,如沿海城市宁波市主要是香樟、杜英、栾树等,由于没有不同树种的合理搭配,不但对土地消耗不合理,而且起不到预期的绿化效果,生态效益较差。而且一般绿化带内的行道树都是单排种植,不美观,不宜于观赏。其实在园林绿化中,植物是主体,是生命力。植物的样式、搭配、及其所发挥的绿化力和展现出的美感,直接决定着整个道路绿化的成功与否,所以道路绿化带种植植物的景观效果十分重要,合理的绿化带植物种植配置,所要求的季节性观效果概括来说就是“春红、夏荫、秋实、冬绿”,而现阶段的道路绿化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最适宜春季景观的灌木种植率较低,乔木也很少,而秋季的景观,阔叶树木种植率低,显得没有生机与生命力。

3.绿化养护工作与管理方面

对于绿化带种植植物,从一开始的种植工作和日后的养护管理工作常常脱节,这样经常导致种植植物之后的养护管理工作不能全面地进行,其中原因很多,有经费问题导致的养护工作不足,施工种植之后常常无人看护管理,导致杂草丛生的情况出现。还有是一些维持植物养护管理的绿化队,专业性知识不是强,专业化程度低,缺乏专业性的培训,对植物的生长特点,养护工作了解不足不够,对养护工作中的机械使用不熟悉,达不到对绿化带植物的养护效果。

4.特殊交通枢纽的绿化方面

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机动车辆的增多,城市交通网也迅速发展起来,中小城市的立交桥、地下通道等类似的交通枢纽建筑业越来越多,而随之而来的交通枢纽绿化问题也不容忽视。目前城市道路绿化工作中,只注重立交桥周围的绿化工作,在立交桥桥体四周,美观的绿化系统很多,但是存在的问题是,立交桥上行驶道路两旁却基本看不到绿化带,这其中的问题严重的,如果城市道路绿化工作,只注重美观,那么一切的绿化工作就失去了其绿化的根本意义。

二、加强中小城市道路绿化工作的相关对策

1.城市绿化配置和规划设计应趋于合理化

随着城市化不断发展,道路的分布与布局的合理化显得日益重要,要想完善城市道路绿化工作,首先就是对道路绿地的合理规划,无论是城市主干道还是交通支线道路,在修建之前都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道路的宽度与绿化的宽度要做出明确的比例,道路样式要合理,增加三板四带等样式,减少单一和绿化带面积狭小等不合理的道路样式,这样不仅能提高城市的绿化美化效果,而且能更好更合理地实现道路的交通功能。尤其是城市的重要干道和重要地段,不但要突出道路绿化配置的合理布局,而且应考虑地段具体情况进行因地制宜,合理地进行道路的绿化和改造。预先制定较完善的道路绿化计划,不但要对道路绿化方面有合理安排,还要对资金的投入以及人员的选择方面,应该有比较周全的部署,以及日后的绿化带养护、管理,甚至于以后的修复重建工作都应有所考虑。

2.绿化类别应趋于丰富化和色彩化

首先要增加种植数量,在不影响树木生长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进行道路绿化,增加城市的“绿色”,把城市远郊道路的行道效果引入城市中,以达到城市绿量的最大值。此外就是要增加绿化植物的种类样式,尽量避免道路绿化景观色彩一致,在种类的搭配上,要科学合理,增加灌木植物种类和色彩明显的观色叶植物,这样不但能增加道路的色彩性,还能丰富绿化带的景观效果。此外就是要注重攀缘植物和地被植物的合理种植,在目前的道路绿化中,攀缘植物和地被植物的种植很少,甚至于几乎没有,主要原因是这两种植物不好应用,所以目前攀援植物的种植主要是在大型交通枢纽的周围和标志性建筑物的四周,而地被植物的应用在道路绿化中更少,主要种植在公共场所。根据各类植物的形态、花期、生长等特点,合理搭配种植,增加绿化景观效果。

3.绿化空间应趋于立体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交通日渐尤为重要了,特别是在中小城市中,经常会出现特定时段的交通拥堵现象,而交通网的分布,道路的覆盖率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增加,而这其中所反映的问题就是,道路的绿化面积正在不断缩小。因此,面对如此情况,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城市的绿化工作都要走立体化道路。如此,道路绿化的垂直化、立体化,变道路的平面化为立体化,也逐渐受到相关人员的关注和重视。情况虽然如此,而实际上中小城市的道路平面绿化尚不完善、不成熟,城市的相关设施建设也不完善,所以绿化立体化很难实施。这就要求政府与相关部门,在政策上对中小城市的道路绿化方面进行协助,增加中小城市的立体化绿化空间,以求中小城市在城市道路绿化进程中,道路绿化能有一个较大跨步的发展。

4.养护管理工作应趋于专业化和技能化

在增加绿化植物种类的条件下,增加绿化带种植、养护、管理人员的专业性知识显得更加重要。对于一个城市道路的绿化工作,在其整个过程中,不仅规划、种植重要,之后的养护、管理工作更是一个城市绿化效果的决定因素,针对目前这一方面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增加种植、养护、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受到重视,应把道路绿化的相关工作,看做是一个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而不是简单的体力工作。

总结:

总体说来,目前我国关于城市绿化的方面的法律法规较少,虽然有一些相关条款贯彻和执行,但是普遍民众对于城市道路绿化及生态绿化的法律观念还不太熟识,由于城市生态绿化是一项服务于社会、造福全人类的工作,所以每一个普通民众都应该有生态绿化意识,要树立起,“生态绿化,人人有责”的观念,保护、爱护城市绿化带,每个普通民众应积极地参与到城市的规划、绿化工作中,一方面使规划目的、及相关方案措施宣传给民众,一方面民众对于城市的绿化工作应提出宝贵意见,以达到“依法植绿、依法养绿”的效果。宁波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已深刻地认识到绿化建设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道路绿化的升级改造目前已取得显著的效果。相信各个中小城市历经几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城市面貌都会焕然一新、景色怡人。

参考文献:

[1]邱巧玲. 城市干道绿化的几个问题[J]. 中国园林, 2002,(03).

篇8

关键词:焦作 影视城 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b)-0177-01

1 焦作影视城概况

焦作影视城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北部,距离市中心仅有1 km。北靠太行山,南临黄河,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且处于新焦、焦枝、焦台铁路以及焦郑、焦晋告诉公路交汇之地,交通十分便利。其主要功能是为影视剧的拍摄提供服务,同时具备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以及文化娱乐等,总的占地面积为三平方公里,其中建筑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包括文化广场区域、周王宫区域、市井街区域、楚王宫区域、古战场区域等。近些年著名的《大秦帝国》、《战国》、新版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以及《孔子》等百余部影视均在此地完成拍摄。

影视城每年接待国内外的游客数量逐年递增,逐步形成了以餐饮、购物、游乐为一体的旅游产业,并且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焦作影视城积极抓住重大节假日(劳动节、建军节、国庆节等)的商机,开展各色各样的趣味游园活动,带动旅游收入持续增长。尤其是近两年紧扣“春节”时期的消费需求,自2013年起举办“春节庙会”活动,更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收入。2014年春节期间的旅游人次为10万人,较2013年增长15.34%;门票收入为70万元,比2013年增长了62.22%(表1)。

2 焦作影视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焦作影视城建于1995年,是首批“全国影视指定拍摄基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影视城的发展也表现出与经济发展不适应的地方。

2.1 设施陈旧

焦作影视城当前问题较为突出的便是房屋和设施的陈旧现象十分严重。有些仿古建筑由于拍摄的场景较少,维护工作更是处于缺失的状态。前些年这些仿古建筑虽然破旧,但是还是有一定的参观价值,现在部分墙面已经脱离,且建筑物出现了较为严重漏雨、场院杂草丛生、配套的道具损害严重等情况。导致建筑物丧失原有的参观价值,其拍摄功能也受到极大的限制,某些更像是一处废弃的场地一般。

2.2 文化类表演时间安排不确定

在周王宫、市井街等主文化场地,安排有相应的文化表演,如霸王别姬、汉宫歌舞、卖鞋、真假李逵等县城表演。这些表演在旅游高峰时节可能是严格按照一定的时间进行循环表演,但是在普通的工作时间里游客要想看到此类的歌舞或者表演就要等到特定的时间,且具体的时间并未在网上、门票或者注释牌上进行公告。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一部分游客没有机会看到这样的表演,影响影视城在游客心中的整体印象。

2.3 绿色环境维护不到位

焦作影视城有着良好的环境基础,尤其是夏天一片绿色,给人以清爽之感。但在几次去那里观赏的经历中,环境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一条本是河道的区域却长满了杂草。或许是经营着为降低成本,在场地不用的时候放干水渠,但杂草无人管理最终结果只能降低旅游环境的总体印象,导致游客一次性旅游。旅游业要发展不能只靠新客户,还要拉回头客。环境维护不到位必然会对客流量产生不良的影响。

2.4 特色服务单一

影视城内仿古的宫殿和街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其中最有特色的便是观看文化类表演和古装照片,前者游客在特定的时间可以免费观看,后者则需游客根据自己的需求支付一定的费用。目前,影视城在重大的、节假日虽然也积极开办各种各样的活动,但除此之外没有能够运用到全年的特色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顾客消费和影视城经济增长的作用。

3 焦作影视城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大对建筑物的维护工作

焦作影视城的建设本身具有电视拍摄和促进焦作旅游业发展的目的。那么对该区域内的建筑物除了做好日常的修护工作之外,还应加大维护力度,使之处在一个良好的经营状态。具体来说,就是增加影视城内修缮费用的预算支出(包括人力投入和资金投入两部分内容)。如此以来,一方面能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另一方面也能保持其原貌给游客和拍摄组留下良好的印象,进而增加其使用频率,增加经济收入。

3.2 制定明确的时间安排计划

在焦作影视城的网站上不仅要公布开放的时间安排,还应增加各种活动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安排计划,以便游客能自由选择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合理安排时间。一方面减少在游客众多时期出现拥挤现象,尽量做到合理疏导游客分流;另一方面加强游客的自主选择性,使得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感到影视城服务更加人性化,提高顾客满意度。

3.3 注重绿色环境建设

对影视城内的绿色植物,不能任其自由的生长,而且还应增加相应绿色植被的种植。即组织人员定期对已存在的树木、花草进行修剪和除虫等工作,保持其拥有良好的生长形态;对于地表出现的区域,有针对性的选择种植一些绿色植物,既要考虑四季变化也要考虑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美化影视城总体环境,提升影视城的总体档次。

3.4 开发旅游新服务

吃是旅游产业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带动消费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游客观光一是为了欣赏独特的风景,二是品尝有特色的饮食。因此,焦作影视城可以增加当地有特色的事物供游客食用,例如焦作武陟油茶;或者提供绿色有机饭菜,当前绿色消费备受人们的追捧,尤其是具有农家风味的绿色有机饭菜。另外还可投资建造一些仿古的住宿地区,配上影视城特有的环境,相信不少游客想要感受不同的氛围,愿意在此地多做停留。

4 结语

焦作是国家第一批资源转型城市,充分利用当地已有的条件和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首选。尤其焦作影视城兼具旅游和拍摄两重作用,本身已出具规模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的知名度,是实现焦作旅游大发展比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文根据焦作影视城当前面临的发展瓶颈,对其发展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作出简单描述,以期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改善城内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的现状,促进影视城经济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以促进影视城繁荣发展来带动焦作经济的增长,为焦作快速、成功的实现转型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城市园林;规划建设;问题

引言:

随着城市园林规划建设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笔者综合城市发展的需要分析,结合城市园林规划建设中仍存在规划建设布局管理设计的品种搭配档次较低,还未达到科学化理想化的建设效果,提出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规划中,应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提高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的技术含量,以体现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1、城市园林规划建设的重要作用

(1)城市园林是体现一个城市的风貌,一个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建设的水平和层次不仅代表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还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一个城市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应在充分了解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主要作用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做好与城市发展适应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是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美化环境、改善城市面貌。园林城市规划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城市居民的大量涌人,工业"三废"及生活垃圾产生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同时,城市园林化规划建设既是物质文明的体现,又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

(2)城市园林规划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发展中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的同时,园林城市建设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

(3)城市园林规划建设是提升城市品味、改善投资环境的需要。进入21世纪以来,宿迁城市全面推进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建设的标准定位。改变了宿迁城市面貌,提升了城市品位,改善了投资环境,招引了外地客商踏绿而来,奔森林城市而至。增强了客商的投资的信念。

2、当前城市园林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体制尚未健全,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园林绿化规划缺乏系统、统一、规范的管理体制,没有把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纳入到各级政府部门政绩考核的范畴内,甚至未列入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之中;有的地方虽已编制了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但缺乏长远眼光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加之人员、资金的投入不足,导致城市园林规划工作实施不到位。一些地方甚至认为园林绿化只会占用大量的土地,增加投入,却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因而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造成侵占城市园林绿地、伐木毁绿事件时有发生。

2.2功能性不足,缺乏人文关怀

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 "以人为本"是一个需要自始至终贯穿的原则,但一些城市的园林规划功利化倾向严重,好大喜功,追求一时的轰动效应,盲目追求形式,缺乏人文关怀,功能性不足。一些地方过于突出绿化对城市的装饰美化作用,热衷于建设大广场、大色块,追求模式统一、尺度宏伟,大量使用不锈钢、花岗岩、大理石、玻璃幕墙等材料,导致硬地过多,绿荫不足,忽视了园林的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和调节小气候的生态功能,疏远了人的需求,使得人们很难真正地在其中放松身心去休憩、玩赏,人与自然无法亲近交流,更谈不上和谐相处。

2.3规划设计缺少科学性,不够规范

一些城市在进行城市园林建设的整体规划设计时,未能做到因地制宜,缺少对客观环境周密的调查和可行性研究,致使人口稠密的城市中心区和市民居住区的绿地不足、绿地面积少的现象普遍存在,限制了绿地功能的发挥,直接影响到人居环境质量。规模上一味地贪大求全,建造大量的人造景观公园,这不仅异化了城市园林建设的功能和意义,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浪费;缺乏创意,忽视传统园林艺术风格和地域特色,缺乏文化底蕴。

3、城市园林建设中应注重的原则

3.1科学规划、注重细节

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应成立相应的园林设计院和园林监理公司才能立意鲜明准确,规划科学合理,实施管理到位。应把园林绿化设计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做到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同时园林监理公司应对某项工程实施苗木调进的质量标准以及栽植质量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3.2因地制宜、经济适用

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目前宿城市还属于欠发达地区,加之土地资源紧张,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或是国内大中城市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阴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

3.3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相结合

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又要遵循美学法则。通过合理的设计科学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城市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

3.4以人为本,园林风格多元化

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人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阴、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3.5借景喻意,彰显地方特色

要充分挖掘各地区文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底蕴,根据各市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充分展示各地区生态立市、奋勇拼搏、创先争优、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在此基础上,尽可能维持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物种和各地区文化特色,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进一步丰富园林城市的文化内涵。

4、结束语

城市是人口大量聚居的地方,其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市民的身心健康,因此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城市园林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建筑、道路系统、市民休闲娱乐等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搞好城市绿化,不仅可以改善城市面貌,丰富城市园林景观效果,同时具有净化空气、减弱噪音、遮阴挡风、调节温湿度等功能,为城市创造了一个人居和谐的空间。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城市园林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城市园林工作者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在城市园林规划中要注重园林景观的人性化、生态性设计,并充分考虑经济合理性,以最少的投入创造出宜人的景观环境,达到城市园林建设不断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之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铮生.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姚时章,王江萍.城市绿化居住外环境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篇10

【关键词】生成课程教育启示

一、生成课程的发展历程

早在19世纪初爱德华兹教授曾赴意大利北部小镇瑞吉欧·爱米里亚实地考察,对方案教学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她用大量实地拍摄到的录像和照片,对瑞吉欧方案教学作了较详尽的介绍。他们把这些经验带到了并推广到美国的幼儿园,形成了生成课程,生成课程是瑞吉欧方案教学在美国的进一步发展。

到了1970年,美国太平洋橡树学院的贝蒂·琼斯在为《课程就是发生的事》一书作前言时,第一次提出了"生成课程"这一术语。1994年《生成课程》一书在美国出版。2000年秋天,在南京师范大学的邀请下,《生成课程》的作者之一约翰·尼莫在南京和全国各地的300多位与会者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学术交流和讲学,该活动使我国的部分幼教工作者对"生成课程"有了初步的认识。为进一步扩大在中国影响,让中国更多的幼教工作者对生成课程更系统、全面的了解,2004年,周欣和卢乐珍等翻译了伊丽莎白·琼斯和约翰·尼莫的著作《生成课程》,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至此,中国幼儿教师开始借鉴生成课程的理念和模式进行开展课堂活动。

二、生成课程的内涵及特点

什么是生成课程?它适合于几岁的孩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这是幼教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只有深刻的理解生成课程的内涵和模式,才能更好的把生成课程融入到幼儿教学活动中。因此对生成课程内涵的界定,作者查阅了丰富的科研资料,对生成课程的界定进行了这样的梳理:美国早期幼儿专家美.伊莉莎白.琼斯认为课程不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计划,而是在了解幼儿产生的问题的过程中逐渐生成的;而教专家卡络科贝尔强调生成,就是强调课程计划必须是从幼儿和成人的生活中、特别是从幼儿自身的兴趣中生长出来,他提醒我们幼儿的自发性需要一个他们能够自由游戏和学习的空间;而课程则表明教师的存在,计划的存在。自发性和计划性是生成课程的两个侧面;我国北师大学前教育界权威教授冯晓霞则把生成课程定义为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育者对儿童兴趣的需要和感兴趣的事物的价值判断,不断地调整活动,以促进儿童更加有效的学习课程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认识的过程。

从幼儿园生成课程的理论界定和相关的实验研究看,针对3-6岁的幼儿,幼儿园生成课程的理念在总体上贯穿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思想,为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能力幼儿发展提供了可能的机会。由于幼儿年龄和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不可能独立的去面对一个专题,必须在教师或家长的参与指导下组织活动,而幼儿园生成课程的制定必须适合幼儿心理发展需要,因此其课程特点: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指导,具有自主选择性;必须围绕某一专题或主题展开的,具有主题性;以一般性方法和规律为指导,具有规定性;教师在活动中期指导和帮助作用,具有指导性。另外,课程据有探究性、开放性和计划性的特点。

三、生成课程的内容来源

生成课程的内容来自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一些幼儿教育专家把它概括为以下几个个方面:

一是,儿童的兴趣。

首先儿童的好奇心必须得到承认和支持,这种内在动力能够促进幼儿的学习。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兴趣,家长和幼儿教师都应该关注这一点,把这些作为幼儿生成课程的基石。

二是,教师的兴趣和现有的经验。

幼儿教师在儿童面前是一个真实的人,她的个人兴趣和好的经验应该与幼儿一起分享,同时教师的兴趣、经验和热情可以激发幼儿探究知识的欲望。

三是,儿童发展的阶段任务。

儿童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一些必须完成的任务,如爬、走、说话、跳跃等。适当的课程可以为儿童提供许多机会去选择自发的技巧练习活动,还可以促进个体不同阶段的社会情感的发展,如自律行为、同伴关系、友谊等。

四是,物质环境中的事物。

儿童的经验是很重要的。人为的物质环境是标准化的、可以预设的、而自然环境是非标准化的和不可预设的,如反映本地的水土,地势,风俗习惯等。两方面的经验对儿童都很重要。

五是,社会环境中的人们。

儿童对各种各样的人都很感兴趣,想知道他们是谁,他们在做些什么。家长、厨师、兄长、图书管理员、门卫、汽车驾驶员、邻居等都可以成为儿童学习和关注的对象。

六是,课程中的资料。

图书馆、展览厅、资料中心等有着丰富的有关课程资料的构想的资料,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风格和儿童的兴趣,选取各种资料。

七是,意料之外的事件。

意外事件往往是对儿童的一个创造性的教育时机,当意外的事件在教师里出现时,教师要做出选择:是忽略它,简单的参与,还是把它纳入短期或者长期的课程规划?

八是,社会、社区、家庭、学校的生活及价值观。

所有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合作、解决的冲突、照料、常规都是幼儿潜在的课程内容。健康护理、自我照料、吃饭、休息、洗手、穿衣等是儿童每天的生活经验,这些是儿童最基本的课程。而生成课程的价值取向,不单纯是教师本人价值观的集中反映。儿童可以是中心,但儿童的周围不容忽视。课程不是孤立的,儿童的成长历程、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关系,以及儿童的生活,家庭、社会都在深刻的影响着儿童。

五、幼儿教师在"生成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只重视目标和任务,忽视幼儿的实际需要。

幼儿教师在组织课程时,考虑最多的往往是目标意识和教学任务,即这个课如何达到预设教育目标,如何完成的教学任务,而很少去关注孩子们对课程的体验和感受,即他们关注什么,他们需要什么,他们希望接受什么。幼儿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模式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而生成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幼儿教师应该通过观察幼儿,根据幼儿内心的需要来选择主题,而生成课程的有效实施也是以观察幼儿行为为基础的。"

因此,今天的幼儿教师只有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坚持不断地观察幼儿的行为,倾听幼儿的心声,了解幼儿的内心需要,才能真正走进幼儿的世界,才能真正的实施生成课程,提高有幼儿园的教学质量。

(二)启发问题太多,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所谓教学即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幼儿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幼儿教师在组织这样或那样的教学活动时,忽视了幼儿的主体作用,往往是用大量的问题启发儿童,让他们跟着老师的思路转,完成老师设想的既定计划,很少由儿童来发问,更不用说教师随着儿童的思想随时改变计划,不断改变课程计划,生成新的课程了。生成课程的内容之一:"就是以幼儿的兴趣需要为课程的生长点,围绕幼儿的需要来组织日常教学活动,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的兴趣显示了它所蕴含着生成课程所要生成的内容,课程应对幼儿特定的需要有所呼应,而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最难得一点就是如何把握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兴趣需要,来形成适合幼儿发展的新课程。因此,幼儿园要实施"生成课程",就必须以幼儿的兴趣需求作为生长点,经验顺应幼儿的兴趣需求,收集幼儿兴趣和关注点形成主题,而不是提出较多的问题去引导幼儿的课程活动。

(三)忽视了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作用。

早在1930年陶行知先生就提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的思想,因此教师利用日常生活的资源选择幼儿园生成课程的主题。大自然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而这些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符合幼儿内心发展的需要。而生成课程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丰富自然资源的自然资源为幼儿新课程的生成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蕴含丰富的知识,它是幼儿园生成课程的重要来源,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是幼儿学习的不竭资源,也是教师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因此,幼儿教师在实施生成课程时,必须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时机,接纳幼儿提出的疑问,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生成新的课程。

(四)忽略幼儿幼儿具有学习的潜能,缺少师幼互动。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往往把孩子当成一张白纸,只重视了传授,忽视了互动。生成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认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具有无穷的学习潜力。而相信幼儿的学习能力就意味着幼儿教师关注并尊重幼儿的自发活动,而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相信还意味着教师相信幼儿具有主动成长和发展的倾向。当个体获得了从事某种力量之后,她就会积极主动的从事这项活动,以进一步发展自身的潜能。如当幼儿能走之后,便不再满足于爬;当幼儿能说话后,便不再满足于以前的体态语等。正如蒙台梭利所说的,幼儿是要在其"合适"的领域内发生作用。因此,幼儿教师要相信幼儿具有学习的潜力,并主动和孩子一起组织活动,成为孩子活动的"小帮手",而不是驾驭活动,使教学活动失去活力和动力。

参考文献

[1]伊丽莎白·琼斯和约翰·尼莫(周欣.卢月珍.译).生成课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柳志宏.编译.生成课程从哪里来.理论研究.2002

篇11

【关键词】:影视城旅游 存在的问题 创新方式

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化程度的加深,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许多地区都以旅游业来带动当地经济的增长,而且近几年影视业的发展状况也呈上升趋势,所以,影视旅游业也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影视旅游,体现了影视与旅游之间的亲密关系 。影视旅游是将影视创作的地区与旅游相结合,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文化。从狭义来看,我们可以将影视旅游看作是对于影视作品拍摄、制作的过程以及与影视相关的地点,事物,影视基地吸引了大量游客来参观。影视旅游的发展不仅能够带动影视基地更好的发展,而且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影视与旅游的结合将传统的走马观花似的旅游转化为深度旅游。

一、 影视城旅游的现状

近几年我国影视地的选址也大都是风景优美的景区,这大大带动了影视旅游

的发展。标志我国影视旅游的兴起的地点是在1987年的无锡太湖,这也是几年来我国其他影视城旅游创建的典范。随着影视产业的发展,影视城已经不仅仅是电影拍摄地,也是我们国家旅游开发的重要基地。我国当今较大规模的影视城旅游基地有横店影视城、广东南海影视城、无锡中视拍摄基地等等。在我国影视旅游快速发展的今天,各个影视城的经营状况也各不相同,横店影视城从2002年到2005年游客量持续增加,但有的影视城却出现亏损。目前我国影视城旅游的现状,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二、 影视城旅游中所出现的问题

1、 实力不强,创新不足

现在我国影视城旅游的基地越来越多,许多基地都是大同小异。影视城

旅游,是一种高投资,高运营的行业。许多地区在还没有对影视城的运营方法以及运营方式了解的情况下就将其作为旅游项目,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却没有得到回报,也就没有对其影视基地进行翻新和保养,以至于游客量越来越少,影视基地也就荒废了,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情形。所以,要想将影视作为旅游项目一定要充分了解行业的模式,营造最强实力。对于大多的消费者,在旅游的过程中也会想见到不一样的影视城,所以为了不被时代所淘汰,我们就要创新影视城,“景点和表演”的模式已经让消费者产生视觉和审美上的疲劳,要保持影视基地的常新,吸引游客来体验。

2、 科技含量低,游客重游率不高

影视旅游是一个时代的旅游潮流,因此,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影视城

必须要将科技化、娱乐化、观赏化融为一体,让游客感受到一个不一样的影视城。每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尽相同,所以,为了尽量的满足更多人们多层次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将科技应用于影视城当中。有一个成功的例子,美国的迪斯尼乐园,就运用了大量的科技元素,将在电影中出现的激光,电子,色彩,魔幻等与乐园更好的融为一体,赋予了乐园一种灵活性、舞台性的视觉,打破了传统游乐园单点的方式,吸引了更多来自全世界的游客。我国影视城相对比与美国的迪斯尼乐园来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国家也要积极利用科技的力量,尽快的提升影视城的作品,实现影视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 探究影视城旅游的方法创新

1、挖掘文化内涵,突出主题特色

影视旅游产品成功开发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将要将旅游与当地的文化以及影视的作品相结合。每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文化,每个影视城也都会有它自己的特点,所想要表达的东西。所以影视旅游业的开发首先要使影视城的各个景点鲜活起来,然后突出影视城所要表达的含义,也就是文化内涵。俗话说“知识改变命运”,作为影视城,我们也要利用它独特的历史文化,来改变影视城的旅游命运。要想在影视城中突显其文化性,就要向游客们展现原本城市中的生活场景,有杂货店、小作坊、商铺等设施,想要展现历史性,要体现其衣着服饰,可以有定期时间段的具有该城市文化底蕴的节目表演,给游客一种身在另一个时代的错觉,也就营造出了历史氛围。

2、丰富市场产品,增强影视参与

随着科技化时代的到来,无论是不是影视旅游,都在对其旅游的场所进行创新,丰富产品。而作为影视旅游的基地,更要丰富自己的产品。游客去影视城旅游,更好的期望值是想体验影视的感觉,看到影视的拍摄的场景。所以,影视场景可以创新方法,以体验为主,开发新的活动项目,新的产品。我们并不要一味的去模仿其他国家优秀的乐园,我们也要结合自己的国情,尽量的考虑消费者的心理因素,追求经济、效率一体化的效果。我们要尽量的保留影视剧中的地点,场景,让游客可以拍照留念,亲临影视剧的场地,可以进行三维立体的或者更高层次的拓展,让消费者感受影视氛围,并可以参与其中。活跃了气氛,加大了游客量。

3、提高接待服务能力

在旅游场所,我们游客对场地并不是很了解,所以就需要景区的工作人员进行耐心的讲解,但许多影视城的范围比较小,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人员的素质也有待提高,所以,我们要完善影视城旅游的配套设施,扩大迎接的规模,对服务人员的素质培训也要加强,才能够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以便迎接更多的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

综上所诉,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影视城旅游发展也会被越来越多人认可,但影视城旅游的发展也需要经营者去经营创新。才能够给游客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它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会带来影视产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辉.谈谈导游客“职业化”( N). 中国旅游报. 2004(6)

[2]王红芳.影视旅游多维价值及发展研究(U).经济问题,2008(3)

篇12

关键词:集中供热 节能 管理 热计量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舒适度的要求也不断的在提升,供热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倍受重视。从20世纪50年代起步至今我们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落后到不断完善的艰苦历程。时而至今,我国北方大多数城市已经具有集中供热的设施。并且每年改建与扩建的多数民用建筑都会采用集中供热。这势必需要我们对集中供热的技术、设备、管理和服务质量等设立更高的目标,提出新的要求,加快城市集中供热的健康发展。

1 国内外的集中供热状况

1.1 发展现状 东欧较多国家夏季凉爽,冬季寒冷,他们主要采用集中供暖的方式。集中供暖始于前苏联,目前俄罗斯也是世界上集中供热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城市集中供热占总热量需求的86%,其中热电厂供热占36%,大型及超大型锅炉房占46%。据俄罗斯有关专家报告在2003年俄罗斯已经有供热汽轮机工作压力24与13MPa的热电厂162座,供热汽轮机工作压力小于13MPa的热电厂大约450座,各种单机容量的锅炉房188700座,其中含83000座工业锅炉房,热网干线和分配管线大约257000Km。尽管俄罗斯的燃料资源很丰富,平均人口指标高于中国,但是他们仍然将发展集中供热作为节能的战略,改善设备机动性能,对热电厂进行改造、改装和技术革新,广泛应用国产高效热力管道结构对热网进行保温处理①矿物聚合泡沫制成保温层,可使热媒温度达到150℃;②钢筋泡沫混凝土制成保温层,可以使热媒温度达到180℃;③用聚氨酯泡沫塑料保温层和聚乙烯材料做外壳,适用热媒温度为110°~130°。不断地提高现代大型热电系统效益,降低发电燃料消耗量的比例。

此外美国、日本、丹麦、瑞典、德国等都是集中供热发展较先进的国家。他们充分利用天然气、油、垃圾、生物能、热泵等作为集中供热的主要热源,例如垃圾处理型热电厂,充分利用焚烧垃圾产生的热能,同时提取燃烧过程中的金属、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加工成建筑材料,这样节约能源的同时有效的促进了经济效益。

在我国,集中供热近年来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我国有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等采暖地区132个地级以上的城市都有城市集中供热设施。且城市集中供热面积以2亿-3亿平方米/年的速度快速增长,由10多年前的10亿平方米迅速增长至当前45亿平方米。我国集中供热主要形式之一也是热电联产,虽然在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提高供热质量方面都有不少优势,但据统计从二十世纪末至2010年末,热电联产从城市供热热源供应总量的63%下降至44%。区域锅炉房供热量从所占比例的36%上升为55%。这说明我国热电联产行业还存在着体制不顺,利益分配不合理,政策执行不到位等显著问题。

1.2 计量收费 对于计量收费方面欧美国家按户计量热量使用的方法基本是以下三种:①用热量表直接测定用户从供暖系统中用热量,在法国、瑞典等国应用较多。②用热量分配表测定用户散热设备的散热量从而确定用户的用热量,在丹麦、德国广泛采用。③通过测定用户的热负荷来确定用户的用热量,目前美国、法国有使用。

北欧国家城镇供热多采用供热量计量与按热耗计量收费。常见的供热计量方式是以某楼栋计量、按户分摊。实践证明,按热消耗量计费能节约15%-30%的能源,且可以使用户的节能意识增强。

在我国,城市集中供暖主要还是按建筑面积计算收费的,而不是按实际耗热量计算收取,严重制约了供热节能水平的提高,造成能源浪费严重。

2 我国城市集中供热发展的主要问题

与国外的集中供热相比我国的城市集中供热还是存着居多的不足:

第一,供热热源较为单一,热电联产和区域锅炉房大都是以煤为能源的,资源消耗严重,同时也不断的增加环境的压力。第二,热网管路系统设计布置不合理。有的供热项目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的建设程序,整体规划不够合理,在新增支线时不经过计算,造成部分管网超负荷运行。第三,热网调节比较单一,缺少有效调控设备,造成热力工况失调,用户冷热不均匀,部分用户供暖温度达不到规定标准。用户的热调节设备落后,没有温度、流量、热量等仪表不能根据需求调节用热。第四,运行维护管理不够。很多较早的管路系统腐蚀老化,维修更换不够及时出现破裂、渗漏,导致系统失水,热量损失大,往往还会造成管道事故,不能保证供热质量。第五,供热计量改革仍然困难重重。从200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意见》以来,指出要建立热能谁交钱的热费制度,但几年过去了,供热计量改革仍在多个地方存在阻力。目前,在北方地区的供暖家庭存在装假表、假计量收费现象。热用户不能按照实际用热收取取暖费。

3 结语

我国北方还需要大力的发展城市的集中供热,通过与国外的交流与对比,得知我们的不足之处还有很多,那么就需要我们继续积极地学习借鉴国外的技术、经验,结合我国自身的情况,将我们的城市供热这一重要的基础产业推向更先进更人性化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邹平华.借鉴俄罗斯经验积极发展我国集中供热事业[J].暖通空调,2000,30(04):33~37.

篇13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向;转变;问题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1 能源消耗过大

近些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年均增长率都是非常的高,但是在这个背后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高增长主要是依靠投资方面的增长来实现的,而投资也是没有一定的规划,没有进行一定的市场考察,就盲目的进行投资,在资金上造成了大量的浪费。而且在项目的选择上毫无规律可循,大量的重复性项目被开发建设,造成了在某一个领域内出现了拥挤的现象,大量的资源被耗费掉,而在产出上却没有相应的回报。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在量上来看是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在质上来讲是下降了,所以这种增长是一种盲目的增长,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一种假象,不利于健康有序的发展。

2 环境污染严重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在经济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经济上也确实是比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增长,但是这种增长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因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只是注重在效益上的产出,却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建设。大量的资源被用作原材料应用经济建设上来,却没有相应的建设和保护,导致了生态环境的失衡。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们的生活将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对人们的健康也有一定的危害,对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来说也会产生很大的阻碍。比如说前一段时间我国的渤海,黄海流域的赤潮现象,就是因为沿海的工业单位太多,而这些单位又不注重对于环境的保护,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渣被排入到环海流域,致使渤海和黄海营养充足,而发生了赤潮,赤潮的发生造成了大量的海洋生物中毒,附近的渔民由此失去了经济来源,也给我国的海鲜市场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这些流域的污染不仅对海鲜市场有所影响,同时对生态平衡也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后果,如果是光靠海洋自身的净化能力,会需要很多年的的时间,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将是一笔很大的损失。所以说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局面。

3 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

我国长期以来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特别是靠高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消费长期不足。据统计,从2003年以来,我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都保持在25%左右,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0%。但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消费率)却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6年的50%,而世界平均的消费率是80.1%(2002年),我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支出尤其是居民消费支出在GDP中所占比重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投资所占比重却过高,分别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比重的2倍和1.6倍。

4 产业结构不合理

自2004年以来,我国钢铁、水泥和电解铝3个行业的投资增长过快,不仅引发了这些产品的价格轮番上涨,加大了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还使得产业结构的矛盾进一步加剧。由于市场供需矛盾,导致钢材价格上涨,致使钢铁产业盲目扩张,这样的生产规模势必造成高投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效益低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基本持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幅上升。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1.9调整为2007年的11.3:48.6:40.1。与1978年相比,2007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16.2个百分点。但从国际上看,我国第一、二产业尤其是物质资本密集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过高,而人力资本相对密集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过低,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明显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从三大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来看,2003年以来,我国的GDP增长率都在10%以上,但第一产业的贡献率都在0.8个百分点以下,第二产业在5.3个百分点以上,第三产业在4个百分点左右。第一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低,而第二产业的贡献率过高。20世纪80年代,我国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同时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大量引进外资,主要发展加工产业。90年代后期,中国更成为发达国家与地区加工产业转移的主要对象,从而急剧扩展为世界的“加工车间”。第二产业的急剧扩展成为80年代以来促进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

5 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

在我国发展经济建设的脚步上,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是在城乡和区域上却是受到了限制,发展脚步出现了差异。在沿海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由于自身所处的地理环境有比较大的优越性,在交通上和市场环境都有一定的优势,所以说在经济的发展上就会有很大的优势,发展的脚步就会很迅速。内陆地区相对来说,有些区域由于位置比较闭塞,交通环境受到限制,信息落后,无法及时有效的和外界进行沟通,相对来说市场也比较闭塞,所以在经济的发展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脚步就会有所落后。这样一来,沿海和内陆在经济发展上就出现了不协调的局面,对我国的经济全面发展会形成一定的影响。

6 自主创新能力低下

我国在目前来讲,对于在科技创新上的投入还是比较不足的。科技创新对于一个国家的产业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产品的科技含量上来了,那么对这项产品的投入就会有所下降,成本的降低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无形中就增加了在市场中竞争的砝码。科学技术的应用对于拉动企业的产品增长有着很大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只是在一些大型的企业中有对产品的研发部门,但是研发的力度还是不够,那么在中小企业中根本就没有设立研发部门,这样一来,我国在自主研发方面就比较欠缺了。自主研发可以为企业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份额就会增加,将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形成有利的影响。但是我国无论是在资金投入上还是在制度的制定上都缺乏相应的机制管理,所以自主创新能力比较低。

7 企业海外投资困难

国际投资有利于全球资本、资源、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外投资问题,部分企业也有对外投资的积极性。但是,由于受到诸因素的限制,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方面困难重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海外投资法规与政策落后;2)境外投资手续繁琐;3)外汇管制的制约;4)境外投资缺乏资金支持;5)政策支持措施不完善;6)信息服务欠缺,境外投资信息不畅。

参考文献

篇14

1.1能源消耗过大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虽实现了年均增速超过9%的高速度增长,但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增长方式相对粗放。一些产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虽实现了产量的增长,但却以消耗大量资源能源为代价,不但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而且也无益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2006年我国以占世界总量15%能耗、30%钢材消耗、54%水泥消耗的巨大投入和消耗仅产出了占全球产值总量的5.5%的国内生产总值①。在过去的20年,能源需求弹性系数平均为0.5,“十五”期间却超过1.0。我国“十五”计划预测,200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0年的1995万吨降到2005年的1796万吨,结果反而增长了27%,达到了2549万吨②。从我国与西方7个发达国家能源消耗的比较来看(表3一1),G一7国家平均创造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为n.7*1O(6)焦,而中国每创造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为:69*10(6)焦,是西方7个发达国家平均的5.9倍,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这说明了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③.

1.2环境污染严重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没有把环境污染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而是延续了西方国家发展初期所走的道路,先发展经济,后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工业排放废气、废渣、废水污染环境,尤其污染江河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例如:我国七大江河水系,有54%的断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6%的河流受到污染。工业经济发展,大量消耗资源,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剧增,固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污染环境.

我国废弃物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2006年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453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排放1348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2120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2005年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在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20多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根据中国科学院2003年的估计,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损失占GDP的巧%。①目前,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不够完善,财政政策出台滞后,公共财政政策对循环经济的扶持力度不够。如:涉及环境保护的税种太少,目前只有资源税和所得税涉及到环保问题,其他主体税种对综合利用“三废”生产的项目没有优惠政策,这样就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专门的用于环保的税收收入来源,弱化了税收在环保方面的作用;对排放污染项目缺乏制约作用,有些税种对环保项目本身免税,却对排污项目没有限制作用,同时,那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无污染的产品和清洁生产,又没有享受到优惠的税收政策;就现有涉及环保的资源税来说,税率过低,各档之间的差距过小,征税范围狭窄,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起不到明显的调节作用,这与我国资源短缺,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的情况极不相称,由于资源税收入大部分归地方,在执行过程中又因为是对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盐等自然资源所获得的收益征税,往往起到了鼓励地方对资源过度开发的作用,反而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1.3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

我国长期以来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特别是靠高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消费长期不足。据统计,从2003年以来,我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都保持在25%左右,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0%②。但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消费率)却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6年的50%,而世界平均的消费率是80.1%(2002年),我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①。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支出尤其是居民消费支出在GDP中所占比重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也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投资所占比重却过高,分别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比重的2倍和1.6倍(见表3一2)。从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开放度高的国家来看,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欧洲的几个大国,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都是消费,如美国是国际上进出口第一大国,但出口对经济的贡献率只有百分之十几,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远排在国内消费之后。高投资低消费的后果是投资效率低下,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居民整体生活质量的提升,最终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4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高技术产业比重低。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

自2004年以来,我国钢铁、水泥和电解铝3个行业的投资增长过快,不仅引发了这些产品的轮番上涨,加大了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还使得产业结构的矛盾进一步加剧。由于市场供需矛盾,导致钢材价格上涨,致使钢铁产业盲目扩张,这样的生产规模势必造成高投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效益低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基本持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幅上升。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1.9调整为2007年的11.3:48.6:40.1。与1978年相比,2007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16.2个百分点。但从国际上看,我国第一、二产业尤其是物质资本密集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过高,而人力资本相对密集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过低: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明显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见表3一3).

从三大产业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来看,2003年以来,我国的GDP增长率都在10%以上,但第一产业的贡献率都在0.8个百分点以下,第二产业在5.3个百分点以上,第三产业在4个百分点左右。第一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低,而第二产业的贡献率过高20世纪80年代,我国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同时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大量引进外资,主要发展加工产业。90年代后期,中国更成为发达国家与地区加工产业转移的主要对象,从而急剧扩展为世界的“加工车间”。第二产业的急剧拓展成为80年代以来促进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

急剧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如资源的极度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农业的相对落后、第三产业的发展不足等一些后遗症。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服务业占GDP比重较小,还不到40%,国际上比较发达的国家一般都在70%以上②。三次产业间的不协调,已经到了不仅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也影响到第二产业本身持续发展的地步.

从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就业比例(各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看,2007年为40.8:26.8:32.4。与一978年相比,2007年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大幅下降了29.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上升了9.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显著上升了20.2个百分点。但是,我国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比例与其就业结构严重不相称:第一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11%,却集中了40%多的就业人数;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到GDP的近一半,却只吸纳了l/4多的就业人数;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与其就业比重虽然基本相称,但同国际相比较,其就业比重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也比许多发展中国家低得多(见3一4)。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不仅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充分就业这丫最大民生问题的主要途径.

1.5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沿海的东部地区,还是广大的内陆地区,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区域之间市场分割、地方保护、产业结构类同、无序竞争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特别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

据2007年2月国家发改委的《2006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5年,我国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分别比2004年扩大了462元和545元。同时,各地区内部的“城乡收入差”比上年扩大500元以上;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①.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社会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别已经十分明显。我国甚至被国际上称为不平等发展最快的国家,改革已经不能够普遍提高各群体的“收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就有对中国的地区差距、贫富差距的描述。据国家统计局披露,内地最富裕的10%人口占有了全国财富的45%;而最贫穷的10%的人口所占有的财富仅为1.4%;银行60%的存款掌握在10%的存户手里。这些都表明,中国经济多年高速增长的成果未能被社会各阶层共享,而是聚集在少数人手里。①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大量居民属于低收入或中低收入阶层是我国GDP中居民消费所占比重过低的根源。这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等税制不健全,再分配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直接相关。如: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所得税制,没有综合考虑居民家庭的人口、生计、健康状况和教育支出等实际负担,税负分配不公.

1.6人力资本资源医乏实现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者,他们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体力量。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的主要途径。教育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还应加强劳动态度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为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持.

目前,我国对科技人才、教育及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偏低,严重影响了科技水平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从而制约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例如:从教育事业看,2007年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在4%以上,而我国仅为1.32%。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前后实现“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同样是发展中人口大国印度,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不如我国(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2007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为2360美元,而印度只有950美元),但印度早在2000年就己经达到了该目标,并雄心勃勃地向OECD国家平均为5%的目标努力。②因此,尽管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事业,在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支出的平均增长速度,但由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太低,所以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太低,这必然会制约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我国劳动力人口众多,但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不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供的研究结果表明,生产率与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呈现高度的正相关关系。与文盲相比,小学毕业生可以提高生产率43%,初中生可以提高108%,大学生可以提高300%.

因此,我国人力资本资源是比较匾乏的,我国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急需提高.

1.7自主创新能力低下

与创新型国家相比,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显薄弱,自主品牌缺失现象严重,自主知识产权与主要工业化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将难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持,并会造成国家创新地位下滑。据央视报道,2002年一2003年度中国“全球竞争力”的排名为第33位,2004一2005年度的排名为第46位①.

造成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主要原因是研发投入不足、科技人才短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税收政策在促进自主创新的应有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我国现行激励自主创新税收体系不健全,税收政策目标不明确,缺乏.系统性,税收优惠受益不均。如:在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的科技发展领域缺乏倾向性,在如何协调发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发展高新技术和改革传统技术等方面目标不清晰;现行优惠政策使科技成果的受让者受益较多,而科研单位和科技工作者获益较少。我国对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以事后优惠为主,缺乏事前的鼓励和支持。如:我国现行的高新技术产业税收政策激励的重点在产业链的下游,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规模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缺少了对产业链上游的政策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受到抑制。缺乏针对风险投融资的相关税收政策。在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着资金风险,而由于技术创新活动自身所具有的高风险性和收益的不稳定性,一般难以得到商业银行的支持,而仅仅利用政府的直接财政支出来资助企业技术创新的效果是非常小的,所以,我国具有核心技术创新项目的高科技企业和拥有核心技术创新项目的个人,在技术创新的起步阶段,都面临着筹资难、利润低的困难,而我国目前缺乏相关针对风险投融资的税收政策使其在自主创新方面受到影响。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中,对于高科技人才的收入并没有明确的个人所得税优惠,尤其是对高科技人才的创新发明所获收入缺乏相应的税收激励,对高科技人才的技术入股、股票期权的个人所得税征收等问题也没有得力的税收措施。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不利于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又降低了高科技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使得大量人才流向海外.

1.8企业海外投资困难

国际投资有利于全球资本、资源、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外投资问题,部分企业也有对外投资的积极性。但是,由于受到诸因素的限制,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方面困难重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8.1海外投资法规与政策落后

我国涉外投资法律体系和结构不尽合理,现行涉外投资立法仅限于有关吸引外商来华投资方面,而有关企业海外投资方面的立法工作几乎一片空白。长期以来,我国对海外投资企业发展缺乏总体规划,海外投资处于企业自我发展状态.

境外投资的政策依据主要是《海外投资项目审批所需主要文件的内容和要求》,它完全是按中央各部委文件的内容要求而制定,政府并未制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

上述《要求》仅仅涉及国有及集体所有制的企业,没有规定民营、“三资”企业的海外投资审批程序.

1.8.2.境外投资手续烦琐

国家有关部门对境外投资项目进行审批的初衷是试图从严把关,为对外投资项目的落实和实施后的经济效益提供保障。但是,目前参与审批的政府部门层次太多,范围太广,环节太多,加上各部门把握的尺度不同,为企业进行项目申请带来许多困难。这不仅挫伤了企业对外投资的积极性,而且也会延误商机.

1.8.3外汇管制的制约

我国迄今没有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化,对境外投资所需外汇的汇出管制严格。尽管中央已经定下了促进海外投资的总体方针,但具体的外汇管理措施还没有相应改变。这对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资本项目外汇管制过严,阻碍了境外投资的发展:利润汇回保证金管理,对企业资金周转不利;现行《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提高了企业的用汇成本,加大;海外中资企业融资的难度.

1.8.4境外投资缺乏资金支持

目前,我国金融保险业的发展还远远不能适应海外投资的需要。主要表现在:海外企业获得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企业能采用的融资方式不够灵活,对国际商业融资的控制,阻碍了企业利用国际资金市场;对租赁业务认识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租赁业的经济地位和作用尚未得到充分肯定,缺乏完善的租赁立法,影响了企业依靠租赁业务增强资金实力并向海外扩展;投资咨询业发展滞后.

1.8.5政策支持措施不完善

我国在对境外投资保护方面缺乏必要的科学机制,利益比较和风险评估方面的工作尚未形成体系,甚至连承担海外投资担保的合适机构也没有,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对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制约和阻碍.

1.8.6信息服务欠缺,境外投资信息不畅

政府尚未建立和完善海外投资企业服务网络,境外信息渠道少。海外投资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的投资,通常要求企业事先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由于由于我国企业实力薄弱,难以独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了解国际市场信息,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建立涵盖广泛市场空间的境外投资服务网络,为国内企业投资提供从考察、调研、注册到办公场所、经营、税务、法律、会计等全面的咨询服务.

1.8.7对企业海外投资保护力度不够

进入海外市场投资,若遇到东道国经济政策、政治形式、国际收支和汇率政策等多方面的影响,具有较大的风险,可能使企业遭受重大损失,因此发达国家对境外企业和境外投资行为都有比较完善的风险保障机制。而我国在这方面做得不够,至今还没有海外投资保险机构为企业进行海外投资保险.

1.8.8企业境外投资实力不足

与国内经营相比,企业开展海外经营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因此需要较强的实力。与西方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实力比较薄弱,中小企业尤其突出。从海外投资项目规模来看,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平均投资规模为60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为260万美元,而我国非贸易性企业平均投资额仅为120万美元。①1.8.9缺乏跨国经营人才成功的跨国企业离不开优秀的管理人才,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跨国经营更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且要有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人才匾乏的问题己经显现,国际性、复合型经营人才更是奇缺,这使得我国企业外派人员素质不高。同时,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实力薄弱对人力资源的挖掘和培养也产生了制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