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社会经济原因范文

社会经济原因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社会经济原因,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社会经济原因

篇1

乐居村坐落于四季如春的春城――昆明,隶属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团结镇龙潭村委会行政村,属于半山区。其距离村委会仅有3公里的路程,距离团结镇也仅仅有3公里。该村国土面积10.59亩,海拔2200米,年平均气温13.2℃,年降水量920毫米,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得其成为名副其实的“苹果乡”。全寨共有人口1000多人,主要由彝族及白族所构成,其中彝族人居多,占比98%。

一、“空心村”的含义及其危害

1、“空心村”的含义

在我国,出现“空心村”现象的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现在“空心村”的发展速度较之从前快了许多,并已经呈蔓延趋势。“空心村”其实就是“空心化村庄”的简称,其含义主要可从两个层面进行阐述:一是从地理层面来讲,“空心村”即许多年以来,在农村新建的房屋基本都集中在村庄的外围,然而村庄内部几乎都是没有人居住的破烂不堪的老宅子,这是外实内空、外新内旧的一种现象;二是从经济意义上来讲,即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加以理解,“空心村”也就是指随着我国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都流入城市,村子里剩下的人群皆为“老、弱、病、残、幼”。

2、“空心村”的危害

(1)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阻碍农业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经济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住宅条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村民先后抛弃老房子,占用耕地盖新房子。在我国,农业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然而土地是进行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资源,耕地能否物尽其用将影响着农业的发展。

(2)农村整体面貌很难改变。村庄内部空心,向外延伸建造新房子,给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造成极大的不便。新房子的建盖,使得村内道路更加狭窄,导致车辆的进出都很艰难;而内部的老村寨由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排水排污设施都不完善,使得道路泥泞。

(3)老寨子存在安全隐患。“空心村”的老宅子全部为土木结构,更为重要的是里面居住的大都是老年人,他们已经习惯了生火做饭,如果一不留神将会造成火灾;同时,这些老宅子皆为年久失修的房子,很容易发生倒塌,会对宅子内的居住者造成财产和人身损失。

二、乐居村“空心村”的现状

1、雄厚的产业基础

在乐居村,一二三产业均有分布,并且第三产业成为该村的支柱型产业,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在农村,有如此雄厚的产业基础,既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可以达到政治的稳定。重要的是稳定是发展的前提。

2、健全的基础设施

在乐居村,已拥有自己的污水处理厂,对于一个小村子而言,有自己的污水处理厂,说明其经济发达。经过调研我们还发现,该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采矿场产生的污染能及时排放。道路、桥梁及电力等基础设施发展比较完善。

3、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乐居村除基础设施发展比较完善外,还专门设立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活动场所,里面有很多在早些年当地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具以及一些乐器。据了解,茶余饭后村民们大都到“精神文化宫”来欣赏多彩的表演。

4、浓厚的封建思想

乐居村落属于少数民族――彝族村寨,少数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的信仰,一般都信奉原始宗教。以乐居村的传统民俗――百鸡宴为例,百鸡宴期间,全体村民都会自发的到当地寺庙祈福,也就是祈求下一年风调雨顺、家人平安、孩子顺利升学等。

三、乐居村经济发展较好的原因

1、第一产业基础稳固

乐居村主要是将种植玉米、苹果以及经营水果采摘园(主要是葡萄、草莓这两类水果)作为第一产业来支撑他们的生活,但这些不能算主业。其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是玉米,以前有水稻的种植,但随着村子里整体经济发展的状况现在已经很少种植。现在全村主要是用卖玉米的钱购买大米进行食用。由于光照、降水量以及气温的原因,该地成为远近闻名的“苹果乡”,这里销售的苹果香甜可口。

2、第二产业主导性强

乐居村的特色产业即为山砂销售以及运输。据了解,村子里的人不会出去打工,反而有很多其他省份的人到乐居村打工,在该村主要从事挖沙、土建、小工工作。村子里的矿场属于集体经济,把山砂销售出去后,年末全村人口一起分红,无论年龄大小,人人有份,每个人大约可以分到3000元。这可谓是村子富强的最根本原因。

3、第三产业带动性明显

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是带动当地发展较好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国家明令禁止这里的老房子不许拆除,有些旅游业的开发商看到了商机,专门来此村寨进行投资,大力发展旅游业,即体现古寨的参观价值。因此,村民们纷纷卖掉老房子,卖房款也是村民收入的一部分。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乐居村形成“空心村”的社会经济原因

1、“空心村”形成的经济原因

(1)收入增加。随着党的惠民政策的增加,村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家庭环境也比以前改善很多,深感有余钱投资新房子的修建。据了解,该村大多数家庭都已搬迁到已经修建完成的新房子。

(2)产业结构转型。所谓的产业结构就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同一个产业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它所反映的是国家、地区发展的总体水平。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该村落紧跟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主业已经不是农业,而是第三产业。

(3)就业结构发生变化。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该村的居民已经不再从事传统的农业,而是转向服务业,比如很多居民开展农家乐。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得好,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空心村”形成的社会原因

(1)居住空间狭小。这里所谓的居住空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原因,即邻里之间的距离狭小,二是主观原因,即由于自家人口的增多而使得房子内部空间狭小。乐居村邻里之间的距离特别狭小,每户之间的距离相对拥挤,使得村民没有办法再继续居住下去,只能从老房子里搬出来,这便引发了一场“搬家潮”。村民搬到新房子,空间范围变大,交通便利,促使更多贸易的产生以及发展,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2)婚嫁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一天天长大,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使得原来本就狭小的空间根本挤不下,所以就出现了树大分支的情况,即年轻的新人和父母及祖父母分开居住。现在年轻人跟着时代的步伐走,都不想住在既狭小又破旧的房屋,觉得“跌份儿”。

(3)房子老旧。由于老房子年久失修,其居住条件也相对艰苦,如果执意居住下去可能会对村民的生命安危造成威胁并影响当地村民的正常的日常生活。据了解,乐居村每户之间的距离狭窄,使得很多房子无法直接得到光照,这样日积月累,房屋里都很潮湿,在这种情况下再居住下去,定会威胁到人们的健康。

(4)交通条件不便利。交通条件不便利也是造成“空心村”的重要原因,无论什么东西都要用人工背上去,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这属于既耗时,又费力的表现。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可以说时间就是金钱,要争分夺秒的创造价值,显然在老宅子里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想办法解决这样的局面。村民便自发的组织搬家,由于当时交通条件不便以及交通工具的缺乏,村民搬家时都是人工进行的。

五、乐居村“空心村”的发展出路

1、发挥第一产业的基础性作用

充分利用有利的光照及水源条件,发展第一产业。乐居村是“苹果乡”,要发挥这一优势,需利用多种营销方式,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注重果品本身的包装,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最终把其推向省外,推出国门。

2、合理利用第二产业,造福村民

充分发挥村子里采矿场主导性的优势,发展采矿业带领村民发家致富。采用更先进的管理方式以及经营方式,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不过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污水等一些污染物,不能由于采矿业的发展而污染了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

3、发挥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

篇2

1医疗服务利用公平的价值理念表达

1.1医疗服务利用公平的定性表述

世界卫生组织和瑞典国际发展合作组织在1996年的倡议书《健康与医疗服务的公平》中对卫生领域的公平理念给出以下界定:公平意味着生存机会的分配应以需要为导向,而非取决于社会特权。国内有学者认为,健康状况公平是指在不同的社会、经济、人口和地理环境的人群间,不存在可以避免的一个或者几个方面的健康差异[2]。这些代表性的言论都表达了一种基本理念:医疗资源在居民间的配置应以需要为基础,不宜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干扰。从社会学角度看,按需配置卫生资源和服务是保证居民健康状况均等的必备前提,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经济资源稀缺的硬约束使得我们在卫生保健领域只能追求居民获得(恢复)健康的机会公平。

1.2医疗服务利用公平的定量表达

关于医疗服务利用公平性的定量表达,应用最普遍的是Kakwani于1977年在集中曲线基础上提出的集中指数[3]。集中曲线对公平程度(或不公平程度)的表达是通过比较集中曲线与绝对均等线(绝对公平线)的关系来实现的,如果集中曲线与绝对均等线重合,则表示此时医疗服务利用的分布是完全均等的,当集中曲线偏离绝对均等线时,则认为医疗服务资源的配置是不均等的,如果这种不均等与需要的分布是不匹配的,这种不均等就是违背公平原则的。特别是如果集中曲线位于绝对均等线的上方,则被称为亲穷人(Pro-poor)的不公平,反之,则被称为亲富人(Pro-rich)的不公平。集中指数是建立在集中曲线基础上的一种对公平程度进行量化评价的指标,其定义是集中曲线和绝对均等线围成的面积与绝对均等线和绝对不均等线所围成的面积之间的比值。数值(绝对值)越大,表示不公平程度越高,正值表示亲穷人的不公平,负值表示亲富人的不公平。

2国外学者关于居民医疗服务利用公平性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居民医疗服务利用公平性的研究成果集中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研究对象一般以国家(或地区)为单位,有部分研究进行了国家(地区)之间的比较,研究方法以大样本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公平性的表达以定量表达为主。Wagstaff等对荷兰的研究[4]、Doorslaer等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ECD)国家的比较研究[5],TBd’Uva利用欧共体家庭面板(EuropeanCommunityHoseholdPanel,ECHP)数据对欧盟十国的研究[6]均发现医疗服务利用过程中存在不公平性,但不公平性在不同医疗服务项目间的亲穷人或亲富人的偏向并不一致。上述研究者也讨论了医疗服务利用不公平性的导致因素。在2000年针对荷兰进行的研究中,Wagstaff和Doorslaer将医疗服务利用的不公平归因于社会医疗保险和私人医疗保险制度的差异,其中包括保险覆盖、获得专科医疗服务的便利性和专科医生对私人医疗保险享有者进行诱导需求的可能性等方面。而Doorslaer和Masseria在2004年对OECD国家的研究则将医疗服务利用不公解释为收入、教育水平、工作状况、地区差异、保险覆盖状况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Doorslaer的研究还从实证方面给出了地区差异对医疗服务利用不公平产生巨大影响的证据。ZeynepOr等人在一项研究中讨论了医疗制度对医疗服务利用社会经济不平等的影响作用,指出合理安排全科医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职能对于降低医疗服务利用中的社会经济不平等的作用也许更加关键[7]。

3国内学者关于农村居民医疗服务利用公平性的研究

3.1农村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公平性

受数据获取困难的影响,国内学者多从区域性调研数据出发讨论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分布特征,从全国数据出发的全面研究还很少见。解垩利用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inaHealthandNutritionSurvey,CHNS)数据检验了中国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不公平性并计算了收入等因素的贡献程度。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存在亲富人的医疗服务利用不公平,在考察期的大多数年份,以集中指数表达的农村健康不平等程度大于城镇。收入因素对医疗服务利用不公平的贡献在0.13~0.2之间,医疗保险等因素也扩大了医疗服务利用的不公平[8];牛田华等基于山东省的抽样调查数据发现老年人相对其他人群的医疗服务利用率较低[9];崔立平认为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城乡差别依然存在[10];何利平等利用集中指数、LeGrand法和Logistic回归对云南省三个县的农民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进行评价,认为较差的经济状况限制了低收入农民的医疗服务利用[11]。

3.2农民医疗服务利用不公平的解释

针对农村居民医疗服务利用差异的现象进行因素分析的文献众多,但其中分析全面并加以实证检验的并不多见。杜乐勋的研究将导致医疗服务利用不公平性的因素分解为医疗服务需要、居民个人经济水平、医疗保险、医疗服务可及性四个方面[12]。而唐景霞等则将可能影响医疗服务利用差异的因素总结为四个来源:(1)家庭收入(消费)的贡献;(2)需要变量(自报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年龄和性别)的贡献;(3)其他的非需要变量(教育、医疗保障、就业状况和居住地区);(4)残差部分的作用。在实证检验的基础上,唐景霞指出:收入(消费)的贡献都是正值,且影响最大;居民医疗保险的贡献也是正值,但作用非常有限;其他因素如教育、职业和居住地区的贡献都是负值,且作用都比经济因素小[13]。有学者还对教育程度、地理交通、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医疗服务公平性进行研究。龚幼龙[14]、吴静[15]的研究都显示教育程度是影响医疗服务利用的社会因素。毛丽梅等[16]的研究认为,到达医院的时间也是影响居民就诊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对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农民而言。孟玮等[17]的研究显示自然灾害对医疗服务利用公平性有着重要影响。车刚等[18]认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在覆盖面、保障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是造成农民在医疗服务的筹资、可及性和利用上存在明显不公平性的主要体制性原因之一。

4政府干预农村居民利用公平性的政策效果研究

我国政府对农村居民医疗服务利用公平性的干预一直以合作医疗为主要政策载体,文献对政府干预效果的评价也集中体现为对合作医疗制度公平促进效果的评价与分析。一部分研究是从总体上对新农合的公平促进效果进行评价。如袁兆康从因病致贫现象缓解的角度肯定了新农合的公平促进效果[19],成昌慧以济南市为例从覆盖面公平性、筹资公平性、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需方医疗费用补偿公平性等方面分析了新农合制度的需方公平性,研究认为,由于制度设计的缺陷,农民在参合、筹资补偿及医疗服务利用诸方面均存在着有利于收入状况较好的农民的不公平性[20]。另一部分研究则对新农合在不同方面的公平效果进行区别分析。车刚的研究表明,用医疗服务利用量集中指数来衡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减小了农民医疗服务利用的不公平性程度,尤其是在减小住院服务利用的不公平程度方面作用更为明显。但以医药费支出集中指数来衡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后,农民门诊医药费用负担公平性没有得到有效改善,相反,不公平性有所提高[18]。

上述文献所包含的研究成果基本反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对农村居民医疗服务利用产生的干预效果。或正向或反向的干预效果反映我们已经建立并正在运行的新农合制度远未达到预期的制度目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然从整体上提高了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水平,但由于对门诊服务和医疗服务的干预效果产生了分化,对整体干预效果起到了部分抵消和削弱的作用,甚至导致了新的利用不公平性问题的产生。

5结论及研究展望

5.1主要结论

(1)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公平性的最高目标可定性描述为医疗服务资源的按需配置,但考虑医疗资源稀缺的现实约束条件后,医疗服务利用的机会均等将是政策制定者的最佳选择。若采用定量表达方式,社会学角度的医疗服务利用公平则被理解为集中曲线与绝对均等线的完全重合,若不重合则视为不公平,集中指数则能以数值形式具体度量实际利用状况相对绝对均等的实际偏离程度。

(2)主要医疗服务利用不公平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国内学者基于国家层面全面健康调查数据的研究和基于区域层面小样本调查数据的研究也证明了我国农民医疗服务利用不公平问题的客观存在。我国农村居民医疗服务利用不公平主要表现是:城乡间的不公平和不同收入群组间的不公平并存;亲穷人的不公平和亲富人的不公平并存,但亲富人特征更加明显;门诊服务的不公平偏向与专科(住院)服务的不公平偏向存在典型差异。医疗服务利用不公平并非农民偏好差异的结果,大多数研究将其解释为农民收入状况、教育程度和医疗保险覆盖等非需求因素,收入在不同群组间的分布不均衡是其中的主要因素。

(3)我国政府对农民医疗服务利用不公平问题的干预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要政策平台。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绩效,比较一致的研究结果是,新农合改善了农民就医流向,促进了农民医疗服务利用整体水平的提高,但在农民医疗服务利用不公平的纠正方面,效果不够显著,基于不同省份调研数据所得出的研究结论也并不完全一致,这说明新农合的公平促进效果对农民收入水平、医疗服务资源供给特征等制度运行环境具有较强依赖性。

(4)国内相关研究仍需通过研究方法的改进进一步提高研究结论的客观计量性和普适性。在公平性程度的评价方面,国外的研究一般以较规范的数理分析方法为基础,通过计算表征不公平程度的相关指数值(如集中指数等),对医疗服务利用的不公平性程度给出客观的计量结果。而国内对农民医疗服务利用公平性的研究多以比较法为主要分析方法,往往只能给出定性的分析结果。此外,国内的相关研究多局限于对不公平程度的判断,虽然也有文献进行了不公平解释的尝试,但多以理论分析为主,以严谨的数理方法为基础的不公平的分解研究还比较少见。在研究的数据基础方面,国外的研究一般以基于大范围抽样调查获得的横截面数据为基础,数据代表性好,研究结论的可比性强,最近还出现了以面板数据为基础的研究文献,分析了医疗服务利用不公平的动态变化特征;而国内研究除了部分研究使用了国家四次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或CHNS数据而具有此特点外,更多的研究是以小范围(省域或县域)调查数据为分析基础,有少量研究甚至基于村镇级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影响了研究结论的横向可比性和可信度,也是导致不同研究间研究结论分化严重的主要原因。

篇3

发展概况

美国的“社区”(通常是指COUNTY而非CITY)相当于我国地级市的概念。美国社区学院成立之初,通常承诺满足某一指定地区的需要,这一指定地区亦被称为该社区学院的服务区域(学区)。在美国,有约1200所社区学院,其中有970所是公立院校,几乎遍布所有州县,普遍具有转学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一般教育、补偿教育和社区教育五大功能。由于区域和文化差异,每个社区学院在功能方面也各有侧重,每一所社区学院都有自己的特色,为其所属地理区域与对象服务。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社区学院已经成为一个基于共同使命的,开放、平等、自由的,对社区和劳动力有着高度回应的独特高等教育机构。

亚特兰大技术学院(以下简称ATC)作为佐治亚州技术学院系统的重要成员之一,是一所公认的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学院,2012年被评为佐治亚州最佳技术学院。学校根据佐治亚州技术学院管理委员会的职业教育政策和要求,结合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提供副学士学位教育、文凭教育、技术证书认证、定制的商业和工业培训、继续教育等服务。ATC每年的预算经费约2400万美元。

在社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美国社区学院在其办学历程中,始终保持与当地社区的紧密联系。学院的招生以当地居民为主,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以满足当地企业和居民需求为出发点,学院的设施和资源为社区居民共同享用。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美国社区学院在社区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逐渐成为社区经济发展的决策中心、工商界的合作中心、领导者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训中心以及社区居民公共文化的服务中心。不同的社区学院因地理位置和产业重点的差异,往往体现出它的独特性,但毋庸置疑的是它们始终对本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催化作用:面向社区,设置专业课程,培养专门人才

美国社区学院根据本社区的人口、地理、历史文化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提供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密切相关的教育项目,推动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有着明显的面向社区的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及实用性的特点,体现了社区学院在人才培养上高度的地域性,充分发挥了社区学院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催化作用。

满足社区需求,设置专业方向。社区学院的教育真正做到了与社区的良性互动,这是它们历经百年却长盛不衰的独特优势。如果一个地区的企业大多集中在某一类产业,当地社区学院就会根据就近就便的原则,重点发展这一类产业所需要的专业,培养相关专门人才,以适应本地区经济主导产业的发展需求。在开设新专业和课程之前,社区学院会做大量的社会调研工作,考察其是否符合本地区的企业行业的需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社区学院会聘请当地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作为专业设计顾问,每年召开2~3次顾问委员会,定期征求他们对学校专业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使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需求。赛德・克里克物流公司是一家物流公司,专门提供仓储、运输及合同打包等服务,它是ATC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之一。罗伯特・佩里齐(Robert Pericht)是该公司仓库业务的高级副总裁,也是ATC供应链管理专业顾问委员会的主席。他经常就专业课程、校外实习及合作方面给学院专业教学团队提供指导与帮助,给予社区学院的专业建设提供过不少支持。

吸引行业专家,教授实用技能。社区学院的师资队伍专兼结合,很大部分教师是兼职的。兼职教师大多是各行各业的专家,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扮演重要角色。很多美国公民把参与教学,与别人分享知识作为履行公民责任的一个重要途径。ATC吸引了很多来自各行各业的、热心教育工作的知名专业人士参与教学工作,正是依靠他们丰富的工作经历和较高的专业水准,极大地推动了学校专业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ATC的航空器维修专业拥有6名全职教师,5名兼职教师,其中有4名兼职教师是来自达美航空公司的专家,1名是来自哈兹菲尔德―杰克逊国际机场的技师。正是由于大量兼职的行业领域专家参与教学与专业建设,使得以ATC为代表的众多社区学院的专业水平能够紧跟时代技术发展步伐。

助推作用:面向企业,实施项目运作,培训优质劳动力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美国经济也面临着全球竞争和挑战。面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美国社区学院通过与企业建立伙伴关系等多种活动,合作培养高技能的劳动力,提高企业劳动生产效率,进而推动整个社区经济的发展。2000年7月,美国新的劳动力投资法(WIA)通过后,社区学院参与地方企业劳动力开发的机会大增。此外,企业界也逐渐认识到高技能劳动力能够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渴望社区学院能够针对企业发展需要培训新型劳动力。

开展定制合同项目,为合作伙伴培训优质劳动力。为适应社区企业对于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社区学院必须与社会各界,特别是社区内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选择合作伙伴时,社区学院往往会优先选择与当地主导产业的重点企业进行合作,针对企业对于员工素质和技能的不同需求,制定专门的劳动力培训项目和课程。ATC对社区工商业的贡献主要通过制定各类培训项目来实现。ATC与哈兹菲尔德―杰克逊国际机场的伙伴关系是校企合作的典型案例。该机场每年的客流量达9千万人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机场之一。2008年起,校企双方形成密切的合作,ATC为机场量身定制优质培训项目,为机场维修部培训员工,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培训课程涉及水管维修、基建、铸铝、使用灭火器、预防回流设施维护等方面。机场方面认为,录取一名ATC的毕业生,就等于获得一名经过培训,能为其发展做出贡献的员工。此外,乔治亚电力公司一直倡导技术教育,ATC长期为其提供定制培训项目。2012年,ATC为包括亚特兰大航空局、福尔顿郡人力开发署、可口可乐公司、达美航空、福特汽车等50家以上的企业开设了290门培训课程,2743名佐治亚居民参与到再教育项目中,9585名工人从201778个小时的定制培训项目中获益,三家制造业公司在ATC所提供服务领域被提名佐治亚州制造业年终奖,定制培训项目也为ATC赢来311000美元以上的创收。

实施快速启动,助推新兴企业迅速成长。培养出得到企业高度认可的劳动力,大大提高了社区学院的声誉,从而吸引对高技能人才有特别需求的企业落户本社区,推动社区经济的发展。比如说“快速启动项目”(Quick Start)是ATC一项重要的吸引企业来社区投资的计划,主要是为新兴企业或500强企业提供免费培训。ATC制定相应的培训项目,教授员工基础知识、职业技能、人际交往技能,使企业建设和员工培训同步进行,使所在社区迅速满足企业先期发展的劳动力需求,从而实现高度竞争商业环境下的高吸引力。根据佐治亚州技术学院管理委员会2012年度报告,佐治亚州在2012年度共有快速启动项目161个,其中,70%的项目在郊区,27%的项目属于国际项目,89%的项目属于制造业,共培训有关人员57993人次,通过该项目新创造岗位8622个,并使4697个岗位的职工免于失业。其中,美国百特国际有限公司是一家全球性多样化经营的医疗用品公司,2012年初,百特国际在佐治亚州建立分厂,并宣布将逐步投资10亿美元,提供500个新的就业岗位。亚特兰大技术学院为该公司提供了“快速启动”培训,对员工进行基础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培训。

发展继续教育,满足行业发展新的需求。美国联邦政府鼓励社区学院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以满足快速发展行业不断增加员工的需要。如近期联邦政府鼓励私有、公有以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必须陆续采用医疗信息技术(HIT)和电子档案管理。因此,美国劳工部预测,未来5年,全美医疗机构将会产生近5万个HIT的岗位需求。ATC针对这方面的行业需求,开展继续教育,培训佐治亚居民从事医疗信息技术行业,填补这一行业内的人员缺失和技能空白。亚特兰大当地的多家医疗机构邀请ATC设计相关职业发展项目,培训电子病历管理从业人员。ATC通过申请,获得社区大学工会以及国家医疗新信息技术协调员办公室所拨款项100万美元,用于开发一个综合项目,让全州学生或在职人员都能通过网络参与在线培训。ATC的医疗信息技术继续教育项目(CEHIT)实施约一年时间,已经成为全国此类项目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目前,将近1000名佐治亚州居民报名参加此项目,并准备参加由美国卫生部准备的HIT职业技能考试。

辐射作用:面向居民,提供终身教育,共享教育资源

低门槛的入学条件,使得社区学院可以让更多的社区居民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社区学院通过为社区居民提供职业训练、就业及换岗培训,使其获得更高、更稳定的收入,既满足了经济发展对准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的需要,又有利于平息无技能无职业人员的社会对抗情绪,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开展就业准备计划,为实现个人发展提供终身教育。近年来,社区学院一直在倡导终身教育理念,鼓励社区居民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返校园继续学习,不断接受职业教育,提升个人就业、择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由于课程设置灵活,上课时间尽量方便学生,社区学院能够满足社区各行各业的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及对职业有提升需求人员继续学习的需要。最突出的是它们能够满足社区居民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时间及不同内容的教育与培训要求,充分体现了社区学院办学的人本理念。失业人员更会优先选择到社区学院接受教育和培训,利用社区学院项目化的培训课程,学到可以直接应用于实践的生存和发展技能,为他们成功就业提供帮助。ATC开展的“就业准备计划”,通过岗位筛选和就业评估机构的专业评估,综合比对和评估待就业人员的履历,确保相关人员找到合适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会花费更多的时间让社区居民丰富自己的就业档案。ATC为实现社区居民成功就业或职业提升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准备培训,使社区居民成为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2012年,ATC为410名学生进行了佐治亚州就业准备培训,“工作之钥”就业评估机构为12767个佐治亚人进行了就业准备评估,其中10305人获得佐治亚州就业准备证书。同时,ATC还对本校毕业生提供就业保障,承诺毕业生如无法胜任企业的岗位要求,还可重返校园,接受免费的再培训,直至胜任岗位要求为止。

开放各种教育资源,为促进社区和谐提供公共服务。社区学院向当地居民开放学校各种资源,为促进社区和谐提供各类公共服务。社区学院的学习资料中心、图书馆、体育馆、剧场等场地和设施一般都对当地居民免费开放,如ATC 的德纳德会议中心经常租借给当地居民举办婚礼或各种宴会,只是象征性收取一些维护费。此外,社区学院还经常举办公益活动,吸引当地居民参加。通过提供这些服务,社区学院客观上减轻了社会对于特殊群体的资助、救济和治安压力,从而促进社区整体的和谐、繁荣和稳定。

对我国的启示

社区学院在美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不断创新办学模式来回应社会的需求,为它们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赢得了重要地位。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曾提出提高社区学院培训劳动力能力的提案,联邦和各级州、县政府不遗余力地为社区学院提供教育经费,罗斯福大学等著名高校非常重视与社区学院的合作关系,行业企业界都视社区学院为重要的战略伙伴,广大社区居民乐于接受社区学院的教育形式。可以说,美国社区学院在其办学历程中,始终为社区服务,为社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真正体现了社区学院办学的区域性、专业性、合作性、多功能性、服务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其在社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出的作用,对于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颇具借鉴意义。

明确办学定位,科学设置专业,体现区域性和行业性

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面向明确定位在社区,依托社区服务社区,社区学院的发展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我国高职院校学习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社区定位,就是要明确办学定位,体现办学的区域性和行业性。以江苏为例,全省有83所高职院校。近年来,全省高职院校逐渐划归省里管辖,高职院校的区域性得到明显增强。然而,有些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上,为了达到高职教育的办学层次,也存在粗放地追求全方位、大而全的现象。

高职院校在办学面向上要突显区域性和行业性,需要与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大型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定期邀请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及企业组织的领导和专家,共同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估。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合理设置专业、及时增删专业,吸引企业参与课程开发,使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满足企业需要的“抢手货”,才能体现高职院校和地区行业企业的紧密融合,突显办学的区域性和行业性。

深化校企合作,拓宽合作领域,体现专业性和多功能性

美国社区学院非常重视与政企行的合作,通过项目开发、伙伴关系、定制培训、升学教育等合作内容,多方位发挥其教育、服务功能。在我国,高职院校都把对地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作为衡量其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然而,我国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上与美国社区学院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校企合作还不够全面和深入,规模不大,层次不高。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往往是校方“一头热”,很难真正收到实效。此外,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开展失业培训、员工培训等服务功能还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高职院校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的一条重要路径就是坚持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与区域内重点企业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加大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力度,是我国高职院校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对于大企业,要通过合作,让企业出资支持和接受学生带薪岗位实习,为企业储备人才。同时,学校遴选教师到企业进行员工培训,企业接受教师到企业实践,感受最新技术发展成果,使学校教学内容紧跟最新技术发展成果。对于小企业,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为他们提供低廉的或者免费的新员工培训,切实履行服务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功能。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深度要靠共同开发项目、共同完成课题等多方面的举措来实现,只有与企业在项目开发、技术转化和运用的过程中结成利益共同体,才能为校企合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开门办学,体现服务性和开放性

美国社区学院办学定位在社区,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能够低门槛地接受各层次的学生,包括高中毕业生、在职人员、失业人员、家庭妇女以及退休人员等,让社会上更多的人能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为社会教育公平作出积极贡献。社区学院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地安排教育计划,学校专门制定帮助学生成功的计划和细致的服务学生成才的计划,这些人本管理理念值得我国高职院校学习借鉴。此外,社区学院还将学校的绝大部分教育资源免费提供给社区居民享用。这种无障碍式的入学政策、以人为本的培养计划、公平开放的教育资源,充分体现了社区学院的服务性和开放性。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高职院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办出社会需要、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一切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环境都应该努力去营造,一切有利于学生成功的条件都应该努力去创造。我国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和社会培训方面要更加注重调研和论证,在教学培训中更多考虑学生的成长需求和职业诉求,满足他们多样化的自我实现需求。此外,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建立健全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的体制机制,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才能凝聚团结奋进的共识,才能积聚干事兴业的力量。

篇4

关键词: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经济政策;社会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一度被称为“经济奇迹”。然而,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事业的发展却呈现相对滞后的境况,医疗、住房、教育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却不断暴露出来,出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失衡。人民群众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并没有获得更多的实惠,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和社会保障不足等社会问题正在成为社会的现实,迫切需要解决。中国经济要健康平稳地发展, 必须校正这种失衡。

一、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失衡的原因

(一) GDP压倒一切的经济增长观。思想决定行动,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决定什么样的行动。我国改革开放一路走来,经济增长成为第一目的,而且这一目的一度被认为是压倒一切的目标。一个时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充斥着一切为了GDP的领导思想。自然,一切为了GDP就将经济增长凌驾于社会发展之上,甚至是牺牲社会发展部分利益来服务于经济增长。 GDP压倒一切的经济增长观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严重的挤出效应,主要通过社会的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形成。在这种发展观念下,经济增长是目的,经济增长的成果的初次分配难以形成公平分配,而是向政府税收和企业利润转移,以更好利用所得继续投资,继而再次促进增长,以生产更多的商品,而相比之下居民收入相应的增长有限,其内在的消费需求就相对收到制约。再次分配中,作为分配主体的国家财政,在一定情况下,支出结构偏向生产性投资,而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相对投资格局收到限制,原因很简单,这样的投资格局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当然,生产性投资中有很多投资转入民生性基础产品的投资,以促进民生的发展。但是,事实却并未如此。众所周知,民生产品的消费才是民众受到实惠的体现。即使投资民生产品的生产,但是由于社会保障和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的相对滞后,很难形成居民有效的消费。举例,在全国70大型城市,一个大学生不吃不喝不能生病不旅游不买衣服,也需要15-20年的时间才能买到一套住房,在北京和上海等城市这个年限还要延长。而大家都知道的是,一个人的有效工作时间也无非是20多年,这让广大民众情何以堪?

(二) 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混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经济政策是社会市场化的竞争向领域还给市场;而社会政策主要解决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这部分应该退出竞争领域,从市场收回。而我们的经济发展中,将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混淆,把本该是收回市场的推向了竞争领域的市场,由市场来解决。改革开放以前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基本上是由政府提供的, 即使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审视, 这样的格局似乎也没有太大的不对, 因为即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 像医疗、社会保障、教育和房地产等具有高度社会性的领域, 政府不仅对私人投资具有非常严格的限制, 而且这些领域也是政府投资最多的。解决社会服务问题应该有社会政策完成,我们一些地方却盲目追求市场经济,大范围的将民生性社会服务交由竞争领域的市场来解决。以教育领域为例,用市场化的政策推动教育改革, 是混淆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典型案例。教育事业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是不可能靠市场机制发展起来的。教育本身虽不能赚钱,但教育投资却是政府投资中效率最高的。再教育市场化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三种情况:一是学校忽视教学质量,盲目的扩张和招生,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润;二是,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出现了严重的就业问题;三是,学费偏高,导致一些农村学生上不起学。以房地产市场为例,房地产问题是社会问题简单地推向经济领域的又一生动案例。房地产市场交由市场化竞争性领域的结果就是今天的局面。在供给有限的情况下, 市场只能解决高收入人群的住房。至于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 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离不开政府的援助, 甚至本身就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然而, 在目前的制度安排下, 地方政府显然不能让地价卖得过低, 于是我们看到, 一方面, 地方政府对于保障性住房明显缺乏兴趣, 另一方面, 如果房价跌落, 首先着急的是地方政府, 有的地方政府甚至不惜动用人民群众的纳税钱托市。

(三)市场与政府功能的错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市场是只无形的手,而政府是只有形的手。两只手都要抓都要硬,才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导致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错位的根本原因就是市场与政府功能的错位。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市场错位主要体现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宏观调控、资源配置等方面。在经济调控中,政府过多的依赖宏观经济调控,主要通过行政审批,即通过行政力量进行资源配置,而不是致力于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体制, 而是频繁地进行宏观调控。如果政府的宏观调控太主动、太频繁, 并且频繁使用行政手段, 就会干扰经济秩序本身的内在规律, 形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消极后果。

二、校正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失衡的对策

(一)明确政府与市场“两只手”职能

政府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只能是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以及高效廉洁的政府服务。这些属于公共产品或者准公共产品的领域通常由政府提供。2.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公平和正义比经济增长更重要。3.不断完善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 提供有利于公平竞争, 有利于吸引人才, 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制度安排和环境。

( 二) 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

放慢速度提升和调整结构, 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就必须把民生放在首位, 把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参考文献:

[1]王爱学. 社会事业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分析[J]. 江淮论坛. 2010(06) .

[2]姚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矛盾、难点与出路[J]. 江汉论坛. 2010(11)

[3]吴春垒. 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J]. 经济研究导刊. 2009(18) .

[4] 荆林波.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难点之我见[J]. 理论视野. 2011(06).

[5]徐佩华.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性[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8(03) .

[6] 张序. 试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J]. 西南金融. 2007(06) .

[7] 周群艳. 上海社会事业财政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0(03) .

[8] 王浩. 城市倾向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J]. 农业经济. 2008(08) .

篇5

关键词:雾霾;经济原因;社会因素。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雾霾污染成为危害市民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2013年,全国平均雾霾天数达29.9天,创52年来之最。

2013年以来,长沙雾霾频发,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空气质量问题备受关注。据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29日期间环保部重点监测的74 个城市空气质量情况(“空气质量指数APP”),长沙空气质量为:207天优良,78天轻度污染,42天中度污染,35天重度污染,1天严重污染,超标天数比例为43.0%(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数)。

长沙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级旅游城市,雾霾天数的增多不利于长沙生态城市的建设和社会整体形象的提升。因此,雾霾防治问题的研究已成为长沙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分析长沙雾霾天气形成的经济社会原因,对于雾霾治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雾霾形成的经济原因。

1.1 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以“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中国每创造1美元增加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每万元GDP消耗的钢材、铜、铝、铅、锌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很多,万元工业总产值用水量是国外先进水平的数倍。

这些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中国是燃煤大国、化工生产大国、钢铁生产大国,中国还是汽车生产、消费大国,中国正在经历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过程。这些都是以资源的高消耗换来的发展,导致如今很多工业城市的上空经常出现雾霾天气。

2013年元旦过后,连续的雾霾天气不断席卷中国大部分地区,持续时间之长创造了历史之最。在环保部74个重点监测城市中有近半数为严重污染。而雾霾频发的地区,往往又是我国经济发达和最活跃的地区。严重的污染对中国式经济增长进一步发出了警钟。

近年来,长沙经济飞跃式发展,从图1可以看出,长沙人均GDP逐年增加,2012 年长沙的人均GDP大概是1990年的52倍。2012年长沙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2年长沙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 399.91亿元,排名位于广州、成都、武汉、杭州、南京、沈阳之后,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七位。从发展速度看,长沙增速最快,潜力较大。2008年~2012年的5年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5%,高于其他城市。但长沙GDP的增长是以高能耗为代价的,尽管近几年单位GDP能耗在不断降低,但与国内发达城市人均GDP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尽管长沙经济高速增长,但根据中国社科院《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中人均收入水平变化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标准判断,2012年长沙人均GDP为89 903元,按照2012年汇率1∶6.288计算,约合14 297美元,长沙正处于发达经济初级阶段的水平,未来的5~10年也将是长沙人均GDP快速增长时期,如果不改变粗放式增长模式,必将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1.2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突飞猛进。

据2012年长沙统计年鉴,2012年,长沙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之比为4.3∶56.1∶39.6,其中,第二产业的比重一直处于上升阶段,且是三次产业中比重最大的,长沙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因此,未来5~10年,长沙还将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而工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甚于农业、服务业。

城镇化水平是体现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根据长沙市各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近年来,长沙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由2002年的46.2%上升到2012年的69.4%。而人口城镇化中人口大规模向城市中心集聚,会加重城镇环境污染,土地城镇化伴随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会增加大气污染,加重环境负担。目前,长沙城市化还处在中级阶段,5年后将进入黄金时期,如果城市大气污染控制状况得不到全面改善,将无法实现治理雾霾的目标。

1.3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从产业结构来看,呈现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持续降低,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根据2001年至2012年长沙统计年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9.7∶38.7∶51.6调整为2012年的4.3∶56.1∶39.6。产业结构排名由“三二一”转变为“二三一”发展格局。

长沙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2004年的58.3%提升到2012年的61.5%,可见,第二产业是长沙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

1.4 偏重于重工业的工业结构。

根据2005年至2012年长沙统计年鉴,2005年~2012年的8年间,长沙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32.6%、35.6%、37.1%、41.6%、41.5%、44.4%、47.4%、47.7%,该比例呈现上升态势,表明长沙工业化正处在中期阶段,并呈现出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态势。

2012年工业总产值3 051.94亿元,同比增长15.7%,占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7.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 309.62亿元,增长16.8%,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全市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 329.88亿元,比上年增长16.6%。

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7.6%,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7.1%。

工业在提供原料和产品的同时,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排放大量污染物。因此,为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的同步发展,我们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工业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1.5 不合理的城市经济结构、能源结构。

表1显示,2005年~2010年间,长沙市经济发展迅速,GDP由2005年的1 520亿元提高到4 547亿元,翻了3倍,能源消耗总量由2005年的1 565万t标准煤提高到3 755万t标准煤,提高了2.4倍,说明能耗的增长幅度略低于经济的增长幅度,我们正在改变传统的“高能耗”生产方式。表1中单位GDP能耗逐年降低,正好验证了这一推测。但是,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长沙的单位GDP能耗还比较高,能源利用效率较低。

2011年,长沙市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石油石化等高耗能行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74.97%,而全部工业增加值中,这行业只占22%左右。充分说明这高耗能企业生产效率低下,产业增值主要依靠消耗大量能源资源来实现,因此,控制高耗能行业能耗增长是当前节能降耗工作的紧迫任务。

由表2可以看出,煤炭、石油、电力是长沙市能源主要消费种类;煤炭消费所占比重最大,但呈下降趋势;电力消费仅次于煤炭,但呈上升趋势;石油消费所占比重也呈上升趋势,而天然气消费所占比重最少,但略有下降。说明煤炭仍是长沙市的主要能源,煤炭消费比重降低的同时,电力消耗和石油消耗比重呈上升趋势,部分煤炭资源被电力、石油资源所取代。天然气使用量偏低,今后要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

表3显示,长沙市三次产业中消耗能源最多的是第二产业,占总能耗的一半以上,2005~2010年,所占比例略有下降,但下降比例仅为1.13%;因此,工业企业是最大的耗能主体,能耗强度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改变工业产业的生产方式是节能降耗的关键所在。此外,第三产业的能耗量占总能耗的30%左右,属于第二大耗能主体,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对节能降耗有着重要的意义。

2 雾霾形成的社会因素。

2.1 汽车尾气的排放。

由于目前我国在用汽车排放性能差、车辆维护保养技术差,加上机动车所用油品质量差,燃油中硫的含量高等原因,机动车尾气成为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汽车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占到PM2.5的1/4至1/3的比例。汽车在加速或减速时的汽车尾气排放量更多。据报道,1辆轿车1年排放的污染物比其自身的重量大3倍多。

截至2012年底,长沙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136万辆,平均6个人就拥有1台机动车,且仍在以年均17%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5年将突破200万辆。

2.2 北方冬季烧煤(草)产生的废气。

每年进入秋收季节,长江中下游水稻主产区大面积秸秆焚烧,秸秆焚烧所产生的烟雾(CO2、CO、氮氧化物、苯等有害气体)输入长沙市,造成环境空气质量短时间恶化,进而影响人体健康。

随着冬季来临,北方取暖开通,由北方输入性污染将加重。而长沙的不利气象条件将进一步加剧,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空气污染的程度和污染天气出现的频率将大大增加,污染特征将以灰霾(局部雾霾)为主,主要超标因子是PM2.5。

2.3 工业源的废气排放。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废气成了大气污染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如冶金、汽修喷漆、建材生产窑炉等燃烧排放的废气。根据2012年长沙统计年鉴,长沙工业废气排放量由1999年的2 405 157万标m3增加到2011年的10 219 789万标m3;工业粉尘的排放总量由1999年的为8.2万t增加到2010年的10.52万t,这种粗放式增长必然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2010年,工业是煤炭消费的主要领域,达到91.8%,煤炭燃烧主要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粉尘等等。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粉尘恰恰是雾霾的化学组成部分。

在工业内部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建材、冶金、石油炼化、火力发电、化工等占工业总比重达70%,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工业污染占长沙总污染的60%以上。由于环保控制不当,这种“三高一低”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严重污染大气环境。

图2显示,长沙2001年~2011年的SO2和PM10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但NO2的浓度略趋于稳定。另外,长沙周边地区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粉尘随着空气的流动,也将造成长沙大气的污染。

PM2.5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在空中停留的时间长,漂浮的距离远。长沙出现雾霾现象,也受周边地区如湘潭、株洲、岳阳、益阳的影响。当这些城市的PM2.5浓度比较高时,受风向的影响,气流经过这些地区后,长沙就会出现PM2.5浓度比较高的现象。因此,如果长沙周边地区不改变现状,那么长沙的空气质量整体上很难改变。

根据各市环境质量月报显示,2001年~2012年,长沙和周边城市监测的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但二氧化氮缓慢上升,上升的主因,是越来越多化石燃料被使用。据估算,燃烧1 t天然气,形成6.35 kg氮氧化物;燃烧1 t石油,形成9.1~12.3 kg;燃烧1 t煤,形成8~9 kg。

2.4 建筑工地和道路上产生的扬尘。

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增加了建筑扬尘、灰尘等悬浮物的沉积,导致城市空气质量下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长沙城区内有1 500多个建筑工地,这些建筑工地产生的扬尘也是形成霾的原因之一。

扬尘是雾霾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扬尘不光是指工地扬尘,还来源于石化燃料燃烧,一般居民家庭燃烧等。

可吸入颗粒物是雾霾污染的首要污染物,而扬尘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分量。机动车尾气、挥发性有机物等通过非机械作用产生的颗粒物均为细粒子,而这些细粒子沉降到道路、裸地、广场、屋顶、农田等下垫面后,还会通过次级扬尘过程再次被送入大气之中。进入深秋及冬季,由于气候干燥,二次扬尘污染将加重。

2.5 生活中产生的雾霾。

生活中形成霾的因素也很多,比如,烹饪油烟、烧烤和炉灶烟雾没有经过治理直排环境中;生活垃圾和城市园林绿化废物(落叶等)露天焚烧;燃放烟花爆竹和吸烟、宗教和祭祀礼仪活动(焚香、焚化祭品);为汽车、冰箱等喷涂油漆,家庭装修中使用黏合物等等,这些都会产生挥发性有机物,增加大气反应的活跃程度和大气氧化性,生成更多的二次颗粒物;而挥发性有机物本身也会形成二次颗粒物的前体物。

3 结语。

大规模“雾霾”天气的爆发绝不是偶然,它与我们在城镇化进程中工业不合理的发展、不合理的生活和消费模式息息相关。因此,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形成雾霾污染的关键性诱因,如果不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方式,减少雾霾、改善空气质量将更加困难。

参考文献:

[1] 钱诚,李跃森“。 雾霾经济”研究[J].现代商业,2013,(12):272.

[2] 韩文科,朱松丽,高翔,等。从大面积雾霾看改善城市能源环境的紧迫性[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4):27-29.

[3] 胡名威。雾霾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16):13-15.

篇6

【关键词】 心脏介入术;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原因;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7-0114-03

心脏介入术对治疗多种心血管疾病,如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心绞痛等,均有较好的效果,是心导管技术最具意义的一项临床应用。但该治疗方式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其中最为严重的是血管迷走神经反射,虽然该并发症比较少见,但危害极其严重,一经发生而又无法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理,极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深入研究该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方式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笔者回顾性分析了1000例符合条件的患者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5月前收治的行心脏介入术的500例患者,归入A组,男322例,女178例,其中行PTCA(及支架)术193例,射频消融术145例,冠状动脉造影术162例,年龄34~70岁,平均(50.4±5.1)岁。选取2011年5月后行心脏介入术的500例患者归入B组,男315例,女185例,其中行PTCA(及支架)术202例,射频消融术141例,冠状动脉造影术15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

2011年5月前收治的A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2011年5月后收治的B组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具体护理方案如下。

1.2.1 抢救方案 一旦确定为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立即开始心电监护,马上停止使用硝酸甘油,行静脉补液、面罩吸氧,对血压及心率下降幅度较大者,行多巴胺或阿托品静脉注射[1]。待患者症状稳定后,开始针对性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2.2 术前心理护理 心理因素作为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重要原因,已得到了公认,为有效降低因心理因素造成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症状,应该注意术前心理护理。(1)积极进行教育指导工作,讲解手术的相关信息,尤其注意需要明确指出手术的注意及禁忌事项。(2)对出现负面不良情绪的患者,做好心理排解,必要时可辅助播放音乐、电视等,对部分患者还可行药物镇静处理。(3)积极介绍手术环境、主治医生,避免患者因环境陌生而影响心情。(4)术前准备时保护患者隐私,对女性患者尤其需要注意缩短肢体暴露时间。

1.2.3 保证血容量 因为本手术方案对患者营养支持要求较严格,所以在术前不应该进行严格的禁食,患者需要食用一定量的流质食物,而在术后,则更应及时补充营养、恢复饮食,饮食尽量按少食多餐的原则进行。对术中使用过造影剂的患者,则应该鼓励患者大量饮水,对部分患者还应以静脉滴注的方式补充体液,从而保证造影剂能够及时从患者体内排出[2]。

1.2.4 预防尿潴留 部分患者应积极进行诱导排尿,包括热敷、按摩等,对诱导无效患者,则应以导尿管行导尿处理,防止出现尿潴留,对尿量较多患者,应该注意第一次导尿量,避免超过600 ml。

1.2.5 拔管护理 拔出鞘管前,护士应备好急救品,随时准备处理任何异常情况。拔管应注意按规范进行,做好麻醉及预拔管工作,并注意拔管力度。拔管过程中需向患者明确介绍拔管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建立静脉通道,行心电监控,在保证光线、温度等外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开始拔管;在进行拔管时,有必要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并行试探性拔管,对痛感重的患者可行局部麻醉,在保证心血功能稳定的前提下缓慢轻柔拔管;行压迫止血,保证按压力度在能够感受到足背动脉波动,持续半个小时左右,对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血管缝合器缝合穿刺血管。拔管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心电图动态,对产生迷走神经反射先兆的患者,立即增加脑部供氧,行吸氧、补液处理,遵嘱用药。

1.2.6 监护护理 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数据,尤其是心率、心电图数据应保持密切关注,频繁性询问调查患者感受,对任何异常都应及时上报。对存在不良负面心理的患者,还应注意做好心理护理工作,以平稳心情,促进预后。对穿刺点进行积极的护理,行强力绷带加压包扎,密切观察患者穿刺局部生理特征,要求患者尽量不要做任何增加腹部内压的动作,如咳嗽、用力抬头等。

1.2.7 术后日常护理 (1)术后饮食需保证饮水量,术后5 h内需饮水1.5 L左右,以保证造影剂及时排除,避免血容量不足,对部分患者,可行静补液。(2)术后饮食以易消化的流质食物为主,避免肠胃剧烈;再次,术后保证患者以平卧位卧床休息,平展术侧肢体,于24 h后,在保证恢复的前提下鼓励患者下床活动,必要时可行人工推拿按摩以保证恢复。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A组患者出现迷走神经反射12例(2.4%),B组4例(0.8%)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0650,P

3 讨论

3.1 并发症发生机制

人体内脏及血管分布有大量的迷走神经,主要位于内皮系统中,其兴奋反射作用会导致血管扩张,影响血压、心率,进而威胁患者生命安全。而其兴奋反射作用又和植物神经张力增强有关,在心脏介入术下,必须对血管进行一系列的物理穿刺,刺激作用则能够使这个张力增强。所以心脏介入术可能导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3]。

3.2 并发症原因分析

导致该并发症出现的原因,可能与外界刺激、血容量降低、精神因素等有直接关系,本例的研究虽无法直接证明这一论点,但B组患者护理方案皆围绕于这几项因素,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以从侧面显示该论点的正确性。现具体分析几项原因如下。

3.2.1 外界刺激 大动脉感觉神经末梢均属于迷走神经系统,是负责调整血管舒展收缩进行血压以及血容量调节的组织,外界刺激极有可能导致这些感觉神经末梢误反应,造成迷走神经的不良反射[4]。在进行心脏介入术时,必不可少会带来这类外界刺激。(1)在进行手术时,导管可能刺激患者的动脉内膜等部位,会自然引起神经系统反射,引发迷走神经兴奋。(2)术后拔管时,麻醉效果不佳会引起疼痛反应,拔管工作人员操作不规范时,也可能造成血管腔内压下降,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迷走神经系统做出自然反射。(3)造影剂也可能刺激心肌,而通过迷走神经系统激活副交感神经,导致血管扩张。(4)造影剂还具备有一定的利尿作用,与此同时患者排尿功能也可能受到卧床制动的影响,尿液不能及时排除,会导致尿潴留,即便有效排尿,还是可能因过排导致膀胱回缩,另外饮食过量对胃肠也存在一定的刺激,这类刺激通过机体内相关感受器作用,最终也有可能导致迷走神经反射。还有一类迷走神经反射格外具有威胁性,即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时,误穿刺颈内静脉,该区域的迷走神经反射往往更加强烈,危害往往更大。

3.2.2 血容量降低 手术通常都容易引起血容量降低,而本手术方式术中失血较多,还可能用到造影剂,血容量下降程度相较其他手术而言更多。与此同时,拔管过程中,心率还存在一个骤降的过程,进一步减少了血容量,这种情况下,机体出于自卫反应,会大量分泌血管内压素,引发迷走神经反射。

3.2.3 精神因素 手术及预后过程中,患者或多或少均呈现出一定的精神紧张状况,而精神紧张会导致一系列机体生化反应,可能会导致迷走神经兴奋,同时多种不良心理均可能导致患者营养支持不住、食欲不高,从而加剧血容量降低的程度,进而导致迷走神经兴奋。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虽然危险,但其致病因素主要和外界刺激、血容量过低、精神因素有关。进行标准化的手术操作,已能够有效控制其并发率。在B组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准确抓住这三点可能引发并发症的因素,有效降低了该并发症的出现率,500例患者中仅有4例患者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症状,这显然和护理措施的合理性是分不开的。(1)严格的抢救护理步骤,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2)各种针对性的术前护理措施,保证了患者能够以最合理的身体状况接受手术;(3)术后护理又有效降低了可该并发症的诱因。

参考文献

[1]李彩英.心理干预对心脏介入术并发症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8,11(3):3074-3075.

[2]毕晓燕.护理干预对心脏介入术后病人排尿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9,12(5):1370-1371.

[3]李宝寅,秦雷,冯雁.心脏介入诊疗中56例血管迷走神经反射临床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8,6(2):85-86.

篇7

一、社会转型背景下的我国大学生日常行为问题

(一)理想信念模糊

部分高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出现淡化,部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导致当前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和集体主义观念的淡薄。如在陌生人遇到困难是视而不见;对待社会上的见义勇为行为表示明确赞赏,但如果是发生在自己身上则表现出犹豫和不会干;这无疑都源于理想信念的模糊不清或者缺失。

(二)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动力不足,可以说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日常行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多数学生抱着“不必非常努力,只要考试通过”的想法,有的则认为“工作看的是能而不是成绩”,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认为可敬,但却认为不可学;学生对学习表现出茫然,对学习无长远规划。

(三)人际关系疏远

学生间的关系越来越物质化,物质化的关系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庸俗、疏离。只有少数学生认为跟同学之间的关系不错,多数学生认为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一般,也就是勉强过得去。学生们也普遍认为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是越来越疏远,表示出担忧。

(四)心理问题突出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上出现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中焦虑、自卑报复心理、愤世嫉俗的态度和极端的思维方式等;稍微取得了一点成绩或者做成功了一件事就表现出的极度兴奋、喜形于色;而同学之间的一点小事、一句不当的话语,则可能引起勃然大怒,甚至是大打出手。这些异常的心理问题如不及时调节治疗,可能会引起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

(五)消费行为不良

目前,部分大学生最大费不是花在学习上,而是多花与学习无关的餐饮、购物、娱乐上,学生之间越来越多的“应酬”。这说明当前部分大学生在消费上是不适当的,也是不理智的,攀比、讲排场、比阔气等社会不良风气充斥其中。

(六)过分沉溺网络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工作、学生、娱乐工具,多数大学生都是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拓展知识面。但大学生上网除了获取与专业有关的资料、知识、信息外,玩游戏、交友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控,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过分的沉溺于网络游戏中,其中男性大学生居多;而女性大学生则较多的沉溺于网络购物。

二、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大学生日常行为问题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大学生自身素质是知识、技能、道德、情感等内化与沉淀。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间明显表现出接触社会少,生活经验、生活阅历不足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弱。这是导致上述大学生日常行为问题的内在原因。具体表现为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欠缺科学方法,不具备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欠缺,等等;这样片面或者错误舆论宣传引导下,很容易发生思想混乱,导致理想信念丧失。

(二)高校教育教学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高校教育教学普遍存在着重智轻德、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功利轻素质的问题。部分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升学率,往往重视文化知识、技能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造成学生在较长时间里不能适应大学生活,花更多的时间去享受。同时,消费观念教育的缺失,也是导致学生盲目消费、追求高消费的原因之一。如不进行适时、适当引导,就很容易引起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偏颇;而高校教育教学机制在这方面明显存在不足。

(三)多元文化的负面影响

社会转型时期的一大特点就是多元文化;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科技、教育国际化大趋势的影响下,我国基本形成了一个多元而复杂的文化环境,而高校则是多元文化的集散地;这其中不免存在着一些低俗、不健康的文化,使大学生过度的注重娱乐、消遣,甚致游戏人生、及时行乐当作人生信条。

(四)市场经济的两面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逐步完善,极大的强化了高校学生的自主观念和竞争意识,但也导致高校部分大学生为人处世功利化,过于浮躁,人际交往趋于庸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越来越开放的过程,开放的国内国际环境直接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观念、行为,金钱对高校大学生思想左右的力度越来越大,部分大学生将个人价值实现看成是金钱愿望,甚至为了金钱放弃应有社会责任感,甚至放弃道德观念,为达个人目不择手段,不考虑到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社会主我市场经济下的开放环境,给我们带来喜的同时也带来了忧。

篇8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精神,满足广大中低收入居民购房的需求,各地应继续抓好经济适应住房建设。按照国家计委、建设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安居工程)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计投资〔1998〕1474号)和《关于上报2000年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投资计划和信贷计划的通知》(计电〔1999〕114号)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中央有关部门、计划单列集团上报了2000年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投资计划和信贷计划,经汇总审查,确定了2000年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投资计划和信贷计划规模,现予下达,并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2000年全国经济适用住房年内施工面积为24273.67万平方米,其中:续建项目施工面积10998.9万平方米,新开工项目施工面积13274.77万平方米;年度投资规模1889.37亿元,其中:银行贷款指导计划481.26亿元(含收回再贷)。

    二、2000年经济适用住房贷款计划为指导性建议数,各商业银行要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和《经济适用住房开发贷款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对项目进行评估、审核,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

    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计委(计经委)商建委(建设厅)等有关部门在分解下达2000年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投资计划时,应优先落实好续建项目的建设资金;新开工项目要抓紧做好前期工作,待条件具备后,可分期分批组织下达。在实施过程中如需调整项目,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计委(计经委)商建委(建设厅)等有关部门和承贷银行省级分行进行。

    四、2000年下达给中央有关部门下属单位和计划单列企业集团的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必须是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利用已取得合法使用权的存量建设用地,组织本单位职工集资合作建房的项目。

篇9

1.1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模型

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是衡量经济不同的发展阶段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程度及其供求关系。整体上来说,协调度越大,则水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越强,相反地,协调度越小,则水资源对区域性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越小[13]。通过对协调度的评价结果可知,协调度大于1,则表明这一地区的水资源对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大于安徽省的平均水平,有利于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协调度小于1,则表明这一地区的水资源对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小于安徽省平均水平,其结果不利于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1.2指标体系的选取

水资源开发利用主要目的即满足人口和社会经济的需求,因此选取可供水指标:人均水资源拥有量G1(m3);每公顷平均水资源拥有量G2(m3);人均可供水量G3(m3);万元GDP工业产值水资源拥有量G4(m3);需水指标:人均用水量X1(m3);每公顷平均需水量X2(m3);人均生活用水量X3(m3);万元GDP工业产值需水量X4(m3)作为安徽省水资源与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的指标。

2安徽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评价

2005年安徽省平均降水量120813mm,较多年均值多310%,属平水年份。本文选择平水年份的2005年作为安徽省平均状态进行分析。根据2005年5安徽省统计年鉴6和5安徽省水资源公报6计算,全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指标。1993年国际人口行动提出,区域人均水资源量少于1700m3时,将出现用水紧张现象,少于1000m3时出现缺水现象,少于500m3则为严重缺水[14]。表1中,平水年份的2005年安徽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低于1700m3,因此全省都呈现用水紧张或缺水的现象。根据安徽省的水资源开发及利用的实际情况,并且借鉴各地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划分标准:利用率小于20%,为低开发利用区或低难开发利用区;利用率在20%~40%中的闭区间为中开发利用区;利用率大于40%的则为高开发利用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协调度的评价标准划分为:综合协调度小于0175为极不协调;在0175~0195闭区间为不协调,在0195~1115闭区间为基本协调,大于115为协调。

2.1安徽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分析

根据协调度计算公式,计算安徽省2005年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度,见表2。可以看出,平水年份2005年为中开发不协调。虽然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的发展,安徽省节水水平逐渐提高,单位GDP用水和单位工业产值用水从2001年-2005年近5年内明显减少,尤其是单位工业产值用水5年减少了27%,但是单位耕地用水量、工业用水量和生活用水量甚至都高于偏丰水的2003年,加上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用水量大增,因此2005年仍呈现出中开发不协调状态。周亮广等人在2011年[15]选取相同指标和相同年份,从社会经济干旱角度得出安徽省2005年为中度干旱,与本文结论相吻合。

2.2安徽省各地市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度空间差

选取平水的2005年进行安徽省各地市协调度空间差异分析。根据52005年安徽省水资源公报6和52005年安徽统计年鉴6各地市水资源供需指标。(1)平水年的安徽省各地市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状况以高开发利用极不协调(5个城市)和低开发协调(6个城市)两个类型最为突出;其他地市基本以中度开发协调或基本协调为主。(2)高开发利用极不协调的5市有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淮南。这与周亮广等(2011)从社会经济干旱角度得出的2005年安徽省经济干旱最严重的区域也相一致。由表3可见5市的人均GDP在全省都正排在前五位,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最高: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省会,人口众多,经济发达,GDP量(853亿元)高出其他城市的2~3倍;马鞍山、芜湖、铜陵3市主要由于工业用水量巨大,是全省工业平均用水量的2~4倍,人均用水量占居全省第一二三位;淮南作为全国13个亿t煤炭基地之一和全国6个煤电基地之一工业用水量最大,高达15161亿m3,占到全省当年工业用水量的23%。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聚集使地区水资源需求量大增,带来水资源的供应与人口和社会经济的极不协调。进一步分析发现,5市中又以淮南和马鞍山两市协调度最低,都在0.3以下,两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都超出了200%,需要大量地外部供水维持居民生活和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经济高度发展、本底水资源不足,更加大了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极不协调。(3)低开发协调的6市有亳州、宿州、阜阳、宣城、池州、黄山。可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如阜阳、亳州和宿州人均GDP在全省排在倒数第一、第二位和第四位,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用水量也在全省处于最低水平;另一类是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区,如宣城、池州和黄山人均水资源量在全省位列前三。可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社会发展用水量少和区域本底水资源总量丰富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需太高就可维持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6市在社会经济干旱评价[15]中也基本是干旱指数最低的无旱情,不过在协调度和社会经济干旱评价吻合度上要低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两者表现出更高的一致性。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中水资源以需定供的原则,经济发展水平低,需水量相对也较低。故虽然水量较小,但同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同样不会出现干旱状况。在安徽省的17个地市中,与淮北市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芜湖市,见表4。两市的水资源量、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及其水资源模数和人均水资源量都相当。但是在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度方面,淮北(111470)为中开发利用基本协调,而芜湖(016241级)属高开发利用极不协调。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不在于水资源的自然条件,而是由于两市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引起的水资源供需量迥异,GDP、人均用水量、每公顷平均用水量与工业用水量的比值都在2~3倍。可见,在水资源量相当的情况下,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是造成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度迥异的主要原因。这与利用社会经济干旱[15]研究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时得出的结论相一致。

3结语

篇10

艺术的技术性、文化性决定了只有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才有艺术文化的繁荣。从艺术其本身的发展来看,艺术起源有两个显著特征,其一是劳动的分工,其二是生产工艺的改进使得大规模生产和低消耗成为可能。艺术发展变化,都处在因社会分工而造成的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时期。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结合下的经济无疑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

艺术服务于社会经济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人们不再仅满足于物质需求,而越来越重视消费过程的精神享受。这个时代我们越来越需要社会给予我们的精神食粮。艺术本身将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知识经济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土壤。时代的变革,经济形态的变化,为艺术的创新发展将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艺术也必将以自身更为完善的运作体系,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GDP的增长不等于幸福水平的提高。不能以物质消费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人在物质生活方面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更高的精神需求,所以人们对产品的层次需求也会提高。艺术作产品就是以满足人的需求、引导人的需求、创造人的需求为目标的,艺术产品的服务对象是人的精神需求,它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物。艺术在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同时,也会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例如,话剧,歌剧,画廊和博物馆,还有电影等,这些艺术活动所来带来的经济效益可以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向前迈进。还可以服务于社会的需求,繁荣人们的社会生活。艺术所带来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艺术家的创意产品的产生,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发展的层次上的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经济的进步。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时代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艺术的内容也要以社会的物质生产为基础。在物质基本并不匮乏的今天,艺术体现着人民生活水平程度。

当代产品不仅要有消费功能还要有审美享受功能。最好的产品应该是物质效应与体验效应的统一,要使消费者在消费中有审美的体验。当人们在生产劳动过后,茶余饭后,在闲暇时间我们对艺术活动的需求就会上升。当代人们对艺术活动的需求不断高升,以至于现在人已经脱离不了艺术产品带来的精神食粮的享受。艺术活动帮助人类丰富社会生活,丰富情感世界,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艺术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同时艺术活动所带来的经济收入在国名经济生产总值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艺术产品也为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

小结:

一个地区艺术活动完全可以体现出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水平。艺术活动繁荣与否应作为当代经济水平的衡量标准。来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高低,评价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我们可以从这个地区艺术活动的多少,参与艺术活动的人数,艺术活动的产所,以及接受艺术教育人群的年龄和多少,可以判断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程度。

总结:

篇11

1.1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耦合是复杂系统通过各子系统或要素相互作用与影响,促进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并且决定着系统相变的特征与规律[2]。耦合度反映区域各子系统或要素协调程度,它刻画了某一时点区域系统之间、系统各要素之间交互胁迫、交互依存关系的演进趋势[9]。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利用和改造也更加积极和迫切;而由于生态系统支持能力的有限,反过来制约社会经济超速发展。生态经济协调论指出,一定区域发展的实质就是区域生态支持系统与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相互胁迫、相互作用、由低级协调共生向高级协调演进的过程。耦合协调模型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主要有熵值法、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而熵值法能够深刻地反映出指标信息熵值的效用价值,其给出的指标权重值比层次分析法和专家经验评估法更具可信度,适合对多元指标进行综合评价[10]。因此,选用熵值法确定丝绸之路东段生态支持能力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模型的各指标权重。

1.2指标体系和评判标准根据丝绸之路东段生态经济区域特色,参考由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中国学者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以及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2-11],确定生态支持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表1)。评判标准是衡量区域自然生态支持能力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状况的尺度参考。社会经济发展必然会消耗自然资源,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但这并不代表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破坏自然生态支持能力为代价。高水平社会经济可以通过发展新技术,开发新能源等,减轻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更可以对自然生态进行一定程度的保护和修复。因此在两大系统耦合发展评判标准的划分中,既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要考虑经济发展水平。为了更准确地反映两大系统的耦合关系和发展水平,以生态支持能力综合指数(F)、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指数(G)和耦合发展度(D)为基础,提出丝绸之路东段生态支持能力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发展评判标准(表2)

2结果分析

2.1丝绸之路东段生态支持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000—2012年丝绸之路东段生态支持能力整体呈波动减弱趋势(图1),生态支持能力指数平均每年降低0.02,其中R2=0.78,通过了α=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近13a,研究区生态支持能力指数平均值为0.494,2000年生态指数最大,为0.655,最小值出现在2009年,仅为0.290,极差0.365,进一步表明处于干旱区的丝绸之路东段生态环境脆弱,稳定性低。分析2000—2012年研究区生态支持能力变化,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2000—2004年生态支持能力缓慢减弱,主要原因为研究区降水量下降和工业废水废气排放量增加;第2阶段:2005—2009年生态支持能力快速减弱,生态支持指数平均每年减小0.07,远高于近13a的平均减少速率,且R2=0.92,通过了α=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2009年生态支持能力指数出现极低值的原因主要是该年研究区的废气排放量剧增,由2008年的1.17×1011m3激增到2009年的1.61×1011m3,尤其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加速了局地小气候的变暖趋势,影响区域降水,增加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进一步扩大该段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第3阶段:2009—2012年先增强后缓慢减弱。2000—2012年丝绸之路东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不断提高(图1),由2000年的0.049上升到2012年的0.362,平均每年增加0.02(R2=0.85,通过了α=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分析2000—2012年研究区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2007年社会经济相对低速发展,研究区该时间段人均GDP、全社会固定投资资产和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由3240元、66亿元和72亿元上升到9077元、304亿元和193亿元;第二阶段:2008—2012年社会经济相对快速发展,年增长速率(0.05)较上阶段的0.01增加了4倍。该时段人均GDP则突破了万元大关,增长至31199元,全社会固定投资资产也达到了1105万亿元。

2.2生态支持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度

2.2.1丝绸之路东段生态支持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度演变由图2可以看出,2000—2012年丝绸之路东段生态支持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度整体不断提高,由2000年的0.15上升到2012年的0.61,平均每年增加0.04(R2=0.97,通过了α=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尽管该区域的生态支持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度不断增加,但最大值(2012年)0.61仅达到低水平协调发展标准。按表2的评判标准,研究区2000—2012年生态支持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耦合经历了3个阶段。第1阶段:2000—2007年严重失调发展阶段,且其g(y)/f(x)均小于0.8,因此属于经济损益型,即经济发展滞后,勉强保持在生态承载力阈值内;第2阶段:2008—2009年轻度失调发展阶段,g(y)/f(x)小于0.8,属于经济滞后型;第3阶段:2010—2012年低水平协调发展阶段,仅2012年的g(y)/f(x)大于0.8,属于经济发展与生态同步低水平协调发展型,其他年份仍属于经济滞后型。

2.2.2丝绸之路东段生态支持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度空间分布对f(x),g(y)和D,g(y)/f(x)值进行分析,可将丝绸之路东段生态经济耦合发展类型划分为4类:轻度失调发展生态损益型、轻度失调发展磨合型、低水平协调发展同步型、低水平协调发展经济滞后型(图3)。其中,甘肃省兰州、武威和定西地区属于轻度失调发展生态损益型,耦合度D分别为0.56,0.56和0.58。这些地区人口较多,经济发展超过了自然生态的最大支持能力,有限的生态支持能力无法满足相对快速的社会经济发展。生态支持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不调和,系统落后,如果长此发展,该地区经济和生态必将走上恶性循环的道路;甘肃省酒泉和平凉地区属于轻度失调发展磨合型,虽然整体发展缓慢,但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支持能力处于相互适应磨合的调整阶段,短时间内可以促进二者共同发展;甘肃省张掖和陕西省的咸阳、西安地区属于低水平协调发展同步型,这些地市g(y)/f(x)值在1附近,生态压力不大,社会经济发展尚在生态支持能力范围内,二者处于低水平协调状态;而天水市和宝鸡市则属于低水平协调发展经济滞后型,其F值大于G值,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低。经济发展滞后,基本保持在生态支持能力范围内,生态环境压力小,社会经济发展仍有较大空间。总体来看,丝绸之路东段生态支持能力不断下降,且耦合协调类型多数为生态损益或滞后型,表明该段生态支持能力无法满足目前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快速工业发展模式,给该段经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讨论

生态文明建设不只是生态、环境领域一项重大研究课题,而是人与自然、发展与环境、经济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发展平衡、步入良性循环的理论与实践,是人类社会跨入一个新时代的标志。对于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干旱区,尤其是承担复兴西部经济发展,解决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更是重中之重。从丝绸之路东段现实情况出发,当前最紧要的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第一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适当调控第二产业;实现由主要靠物质(资金、资源、环境)投入向主要靠知识和技术进步加快发展的转变;调整优化经济区域布局,按照不同生态功能区确立发展方向、重点;坚持经济、社会、环境、资源、民生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发展。本研究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丝绸之路东段的生态支持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表征。但是,本研究以值域标准来进行刚性划分耦合基本模式评判标准的方法,势必会带来一定误差[12]。另一方面,由于个别数据为插值以及数据标准化的原因,计算结果具有一定的相对性[13],因而在反映生态支持能力与社会经济的协调耦合方面尚有不足,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和深入分析。

4结论

篇12

关键词:城市化;房地产投资;经济增长;关系

1城市化、房地产投资以及社会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1.1城市化建设和社会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经济也因此得到了迅猛发展。第一点,城市化建设能够有效拉动内需,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今,我国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普遍高于农村居民,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之中,我国消费市场还会因此进一步扩大,促进了消费需求的进一步增长。并且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如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房地产投资需求也会随之大大增加;第二点,城市化建设会对供给产生影响,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城市的数量以及规模都得到了有效扩张,这使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被聚集到城市之中,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同时对于知识外溢、技术创新和扩散等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点,城市化建设能够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今,我国城市化建设中第一产业的占比正在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占比正在逐步上升,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通过经济增长能够有效加快城市化建设的进程。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民众的收入水平也随之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民众的消费需求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购买生活必需品开始朝着购买奢侈品进行转变,更加注重教育、文化等精神方面的投入。此外,由于城市之中关于这些产品的供给要远远优于农村,这也促使更多的农村人口朝城市转移。同时消费需求结构的改变将会进一步促进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产业结构的变革。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空间上也会更加倾向于城市聚集,因此其也会促进更多农村人口朝城市转移。除此之外,在当前我国重城轻乡政策的影响之下,非均衡的经济增长将会导致城乡之间的经济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并且由于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以及养老资源等等,这也进一步促进了农村人口朝城市转移,有效加快了城市化建设的进程。

1.2房地产投资和社会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通过房地产投资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增长。第一点,投资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有效拉动经济增长。而房地产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之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可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点,房地产行业的产业链非常长,并且它与其他五十多个行业都存在关联性。因此,房地产投资的增加能够带动其他五十多个行业的共同发展,从而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第三点,房地产行业以及其相关产业有着非常强的吸纳就业能力,就业岗位的增加不仅能够提高民众的收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还有利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房地产投资也会随之增加。第一,房地产开发投资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只有社会经济发展了才能够保证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基本资金保障;第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民众的可支配收入也素质大大增加,这使得我国民众的购房能力大大增加,有效激发出他们的购房欲望,从而拉动房地产投资。

1.3城市化建设和房地产投资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城市化建设有效带动了房地产投资的增长。第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将生产、消费、土地以及人口聚集在一起,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有效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房地产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地域空间也随之不断扩张,空间结构也随之不断改变。许多农用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需要大量的房地产投资进行建设。并且,城市化建设还会对城市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造成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变,进而对房地产开发的空间布局造成影响,最终影响到房地产投资结构;第三,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之中,这部分人口的安家置业也使得城市之中对于房地产的需求大大增加,有效促进了房地产投资的进一步发展。房地产投资有效加快了城市化建设的进程。第一,通过房地产投资能偶有效拉动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加快我国城市建设的进程;第二,房地产投资的增加能够加快如公路、桥梁以及供水供电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有效提高了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为城市化建设的进一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由于房地产行业的产业链非常长,同时和房地产行业相关联的其他行业也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其能够有效解决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所带来的就业问题,有效保证社会的稳定性。

2城市化、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以我国江西省为例,从长期来看,江西省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房地产投资之间存在着比较稳定的经济关系。但是以因果关系为出发点,随着江西省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江西省社会经济也因此得到了明显增长,但是社会经济的增长并不能说明江西省城市化建设进程得到加快。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近些年江西省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到城市之中,加快了江西省城市化建设进程,同时江西省的生产、消费、土地以及人口聚集到城市之中,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有效加快了江西省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反过来,经济增长却无法有效加快江西省城市化建设的进程,造成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的户籍制度以及我国民众普遍存在的乡土情结。现今,我国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之中采用的主要方式就是进城打工,虽然这些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之中,并在城市之中安家落户,但是这部分人口之中绝大多数人的户籍依然属于农村,而我国城市化指标当中采用的依然是城镇人口比重,这就导致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推动作用需要较长实践才能够体现出来,而短期内过快的城镇化将会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这也突出了江西省在城市化建设过程当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一点就是在城市化建设初期,大量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之中,但是城市之中的配到基础设施却没有建设完成,导致城市无法有效消化这些人口,并且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到城市之中使得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种种因素导致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对于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无法在短时间内体现出来。江西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房地产投资之间的关系也是单方面的,也就是社会经济的增长能够有效增加房地产投资,但是房地产投资的增加却无法有效促进江西省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这也说明了房地产行业的繁荣是经济发展下的自然状况,想要通过刺激房地产投资来加快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不可能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江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内仍属于较低水平,随着近些年来江西省内房地产投资的飞速增长,其也挤占了江西省其他行业的投资以及银行贷款,由于资金有限,这一情况加重了投资结构失衡的问题,并且在房价不断飙升的情况之下,江西省城市中企业的商务成本以及投资成本也随之大大增加,最终导致出现房价和民众收入脱节,民众购房意愿大大下降的情况发生。较强的挤出效应对于社会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也抵消了房地产投资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城市化建设和房地产投资之间的关系也是单方面的,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能够有效促进房地产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村人口开始转移到城市之中,这部分民众的安家落户产生了大量的住房需求,刺激了房地产投资的增长,并且这一效果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也会随之不断增长,具备较强的可持续性。房地产投资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化建设进程造成阻碍,这充分说明了江西省的房地产投资和城市化建设进程之间并没有形成良性共同发展,房价过高以及住房供应体系存在的缺陷阻碍了农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变,不利于城市化建设进程的进一步推进。

篇13

关键词:生命周期;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融资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将闲置的社会资金集中起来配置给需要资金周转的企业主体进行运营发展,融资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活动,对参与活动的双方或者三方都有利好,是当前社会经济中的中小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主要途径。生命周期理论是一种基于企业主体发展全过程的一种科学、系统的企业发展理论,基于生命周期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从企业主体发展的各个时期、各个阶段出发对企业主体不同时间的不同融资需求出发来进行。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对基于生命周期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特点分析

1.不同类型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特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已经变得相当严重,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优势主体,但是在融资领域其获得的融资金额只有大型企业的百分之一,中小企业因为自身体制的原因无法在社会上直接公开融资,政府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也较为有限。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项:一是融资渠道过窄,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中小企业无法公开集资,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都需要通过银行贷款来实现。二是难以获得信贷支持,当前我国的信用评级体系还没有完善,在对社会经济主体的信用评级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导致银行的信用贷款无法准确、高效的发放。三是融资结构与企业需求匹配度低,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活动中银行主要提供的是一年期左右的短期贷款,其对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存在着一定的限制作用。

2.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主要包括有企业自身融资能力、市场金融体制、政府制度等等影响因素,从微观角度和宏观角度分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如下:

从中小企业自身的角度分析,当前受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的影响国内已经进入到一个开办企业的时期,加上中小企业进入的门槛较低,很多不健全的中小企业大量的进入到市场经济中,大量没有核心技术、没有充足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匆匆成立,自身的经济效益并不理想增加了市场融资负担;中小企业在建立之初因为规模较小,缺乏必要的担保,导致其很难获得银行的贷款;中小企业的财务信息透明度较低,其运营状况信息外界很难获取,因此很难获得融资主体的信任,进而增加融资的难度。

从社会经济形势的宏观角度来分析,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型时期,由于社会担保体系和社会信用系统发展的不完善,很多资质优秀的中小企业也无法获得充分的融资支持。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融资制度尚不完善,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市场融资主体管理比较混乱,缺乏一个统一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导致资金的需求主体和供应主体无法就融资问题有效的接触、洽谈、合作。

3.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对融资的要求

在中小企业的不同发展时期,企业主体因为自身发展形势和发展现状的不同其对融资数量和融资形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在中小企业发展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正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风险最大的时期,由于其自身的高风险性。企业的资金一般来自于个人投资和风险投资,同时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商业银行的借贷。在中小企业的成长阶段,外部融资是其主要的发展资金来源,在这一时期因为企业主体逐渐走向正轨,企业主体融资主要来自商业银行、投资公司和社会开发公司这些社会融资主体。在中小企业发展的成熟阶段企业主要的资金支持来自公司参股、雇员认股、股票公开上市等方式。

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与融资特点

1.初创期融资

在中小企业的创业阶段,企业的所有者一般都是凭借其自身对社会经济形势的判断而决定要创办企业的,这一判断是一种极为主观的判断,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而且在这一时期企业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企业融资问题面临既没有抵押能力也没有信贷记录的难题,同时内部财务信息的透明度极低的窘境,导致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信贷主体很难相信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对自己的投资预期回报没有积极的估计,所以中小企业在产生之初获得社会融资的支持是较为困难的。

在这一阶段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内部融资一种是有限范围内的直接融资,在中小企业发展的初期大部分的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企业的内部有充分的人力资源具备内部融资的条件,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的规模限制、信心限制等一系列限制原因,内部融资方式能够提供的资金支持十分有限。在中小企业的运行过程中中小企业自身固有的没有抵押物、没有信贷记录、财务管理信息不透明等固有缺陷,并不会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完全无法解决。中小企业产生以后其自身就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一个节点,其与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上游供应商、下游分销商、同行等社会关系网络会让中小企业变成一个普遍联系中的社会主体,这些与中小企业有直接关系的经济主体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有深入的了解,是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主要来源。

2.成长期融资

随着中小企业的逐渐发展,其在自身经济实力和发展规模上都有了一定的成就,这一时期的企业在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之后,其在发展需求上的表现往往是急于扩大生产规模。所以在这一时期中小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是极为强烈的,而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利润明显不足以支撑企业的大规模扩张行为,所以在这一时期融资还是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这一时期银行在掌握了企业的有效抵押物品和信贷记录之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贷款不再受到信贷配给的限制,企业的融资活动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

但是前文所叙述的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活动中贷款抵押物、信贷记录、信用担保等等银行信贷的这些必要因素也是中小企业获得信贷支持的必要因素,在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中缺一不可,导致一些并不健全或者较为弱势的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融资问题严重。

3.成熟期融资

在企业经过一定时间的经营实践以后,中小企业变成了大型企业,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减少,不确定程度降低。同时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信贷记录,同时企业的财务管理相对规范透明度提高,融资主体对企业主体的信任度和发展预期会有大幅度的提升。银行可以为其发展提供时间相对较长的信用贷款。

在企业发展的成熟期,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前一阶段的资金积累,同时大型企业能够通过在经济市场公开募股的方式向吸收社会资金,实现自身发展的必要融资。公开募股的融资方式本身是一种成本较高的融资方式,同时融资方式内部也存在着较强的集聚效应,也就是说大型企业因为自身募集的股份较多,其在公开募股活动中能够产生集聚效应,从而降低自身的募股成本,而中小企业却没有这样一个能力。同时在企业发展的成熟阶段大型企业的融资也不仅仅依靠募股,直接融资也是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大型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因为自身发展稳定、信用良好,大型银行都愿意对其进行贷款,大型银行对企业的肯定也是社会资金投资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志,会帮助企业吸收更多的社会直接投资。

三、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融资战略

1.企业初创期的融资战略选择

在企业的初创期,大多数企业主体认为经营风险比财务风险更加重要。因此。从整体上看创业期企业主体的融资战略应该更加关注经营风险,尽量降低财务风险。与此相对应的企业主体在这一时期更加适宜通过权益资本筹措建立牢固的财务基础,保证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有效成长性。在企业初创期企业的发展经营尽量不要考虑负债经营模式,因为在这一时期企业的经营存在着较大的风险,相关的融资主体往往对企业主体的经营安全和未来发展没有足够的信心,债权人出借资本要以较高的风险溢价为前提条件,会导致企业主体的融资成本较高,这对于盈利能力较差的中小企业来说是极为不利的。从中小企业发展初期应该承担的义务角度来分析,在发展的初期企业主体要承担的税费责任并不是很重,想要利用负债经营来降低企业发展的成本本身并不具有可行性。

2.企业成长期的融资战略选择

在企业发展初期对企业进行资金支持的风险投资主体,是一种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社会经济主体,一旦企业成功打入市风险投资主体就会要求获得因冒险投资成功而带来的高回报,以回流资金进行新的风险投资。所以在企业的成长初期可以借助风险投资的力量,但是在企业的成长期为了维护企业运行的稳定性,对这种风险性较大的融资方式敬而远之。对企业资本中的风险资本要尽量找到适宜的其他融资来源进行替代,在这一时期企业的经营风险仍然较高,财务风险相对较低,所以其在融资活动中的融资方式还是应该以权益筹措方式为主。同时由于企业已经度过了风险最大的时期,自身的发展相对稳定所以新进的投资主体所要承担的风险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中小企业往往能够寻找到更加优秀的融资主体和融资方式来解决融资问题。

3.企业成熟期的融资战略选择

企业在进入到发展的成熟期以后,其自身的经济实力有了极大的提升,发展的稳定性也有较大的进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主体可以考虑使用相对激进的筹资策略,当然这种激进是相对于前两个阶段的稳定而言的,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激进,其准确的含义是企业能够承担较高的负债率。因为企业在成熟时期自身的资本数量极为庞大,盈利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升,同时因为资本集中效应的大量资金投入在成熟期企业中会产生的经济效益更高,所以企业主体可以考虑利用多种资金筹措方式,让企业维持一个较为合理的负债率,充分发挥资本的杠杆作用。

四、结论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活动中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构成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基础,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具有巨大的影响,所以从生命周期角度出发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特点分析、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与融资特点、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融资战略三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以期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解决水平提高提供支持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温静.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研究[D].江苏大学,2009.

[2]张亚光.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4.

[3]张小川.基于融资租赁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4.

[4]郝鹏鹏.基于生命周期与动态能力的中小企业成长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5]张鑫.基于风险控制视角的中小企业债务融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6]韩春明.经济周期中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7]李春光.社会资本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

[8]李庆伟.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中小企业品牌创建―策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

篇14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经济;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1月3日

现如今,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得以大力的发展,高校不断地扩招,开展更多的高校教育课程,在这样的教育大环境之下,一方面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资源难以满足高校体育教育事业,虽然我国政府及高校学校不断地增加体育建设的投资,但仍旧难以改变这一现状;而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设施存在大量的闲置浪费的情况,未能被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不仅造成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困难,更是极大地阻碍了我国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深入分析高校体育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找出其中的根本原因,才能找准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一、高校体育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先进的高校体育经济发展观念。进入新时期以来,不仅是我国的高校教育在不断地改革,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传统的经济和教育观念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经济和教育发展需求。在我国高校管理者之间,还未能形成较为先进的体育经济的观念,还未能认识到体育经济发展对于高校教育的重要意义。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与体育经济基本处于分离的状态,高校管理者只注重自身体育教育事业,未能意识到高校体育与社会经济之间的联系,使得两者之间的相互促进、推动的作用被抑制,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利好条件未能应用到高校体育教育中去,而高校体育经济也未能给社会经济发展发挥到应有的作用。缺乏先进的高校体育经济发展观念,落后传统经营理念阻碍了高校体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落后的体育经济发展观念是阻碍其发展的首要原因。

(二)高校体育经济发展紊乱,发展模式单一。根据我国现有的体育经济发展现状来分析,许多高校虽然已经开始了体育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缺乏管理经验以及系统性的发展制度,导致了我国的高校体育经济发展紊乱,并且其发展模式过于单一,未能走上快速、健康的经济发展道路,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严重脱节。高校体育经济发展并没有形成一套合理的管理模式,高校的体育经济发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隶属于体育部门管理之下,同时又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导致了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既要联合学校又要联合体育部门,使得体育经济事业发展过于繁琐,难以形成具有条理性的管理组织,一旦在发展中遇到问题,各部门之间难以达到意见上的协调统一,相互之间责任不明确,问题也就难以解决。体育经济中单一的发展模式和紊乱的管理组织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高校体育资源严重浪费,未发挥应有的价值。国家、政府以及高校对于体育教育非常重视,不断地为高校体育教学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建设教学设备,优化教学环境,然而,由于对于体育资源的管理不善以及使用不当,造成了高校体育资源的严重浪费,高校中体育课程的安排以及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偏好,对于高校体育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在没有体育课程的情况下,大量的体育教学资源都处于闲置的状态,而未能充分地实现其价值。高校体育经济也因此而受到负面影响,高校体育教育与体育经济未能进行有机的结合,闲置的体育资源未能进入经济市场中发挥其经济价值,既浪费了国家政府的资金,也对体育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高校体育资源的浪费,是阻碍高校体育经济发展的直接原因。

(四)缺乏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高校体育经济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必然会受到市场经济的考验与冲击,现如今,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迅猛,各种产品的推出越来越快,人们对于服务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体育经济要想在市场中取得一席之位,就必须要有强大的优势,而这个优势,则要依靠高素质的市场经济管理人才。然而,我国高校中的人才多数以教育与研究为主要发展方向,却极少有与经济管理相关方面的人才,这就使得我国的高校体育经济缺乏专业的人才进行管理,经营模式与市场要求不符合,也就难以形成足够的竞争力,即使走入市场,也会被其他的体育经济形势所排挤,高校体育经济难以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缺乏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阻碍高校体育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二、解决高校体育经济发展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转变思想观念,重视高校体育经济发展。现如今,我国经济得以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满足,因此人们的消费不仅仅停留在基本的衣食住行,而是更注重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其中,体育消费成为了人们的一个主要消费方向。在这种社会观念的大背景之下,高校体育应当逐渐地从单一的体育教学功能中走出来,及时地认识到体育经济的作用,将高校体育经济进行大力发展,让高校体育经济能够融入到市场中。相比于其他的体育经济形势,高校体育经济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有着难以企及的优势,通过对高校体育经济的正确认识,使其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然,高校体育经济不能只是以经济利益为唯一的追求目标,更应当注重高校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结合,使高校体育经济能够同时为高校和社会带来双方共同的利益,从而让高校体育经济得以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建立健全的高校体育经济管理制度。高校体育经济是高校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应当建立一个专门的管理部门,来对高校体育经济事务进行及时的管理,积极地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进行探索,明确市场对于体育方面的消费需求,从而将高校体育进行合理的规整,将富有经济价值的高校体育资源投入市场,为高校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另外,还应当制定一套完善的高校体育经济管理制度,通过依照规章制度的方式来对高校体育经济进行有条理、有依据的管理,使高校体育经济与社会经济市场的消费需求进行有效的结合,让高校体育经济在服务于社会经济市场的同时,也能够让高校从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也就能够在促进社会经济市场中的体育经济发展的同时,为高校发展带来更多的资金支持。

(三)有效利用高校体育资源,抓住体育经济发展机遇。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并不同于其他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也有着难以取代的特殊价值。相对于其他的体育经济形式来说,高校体育经济更具有教育意义,高校应当从这一方面出发,深刻地挖掘高校体育经济所具备的潜力,清晰地认识到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方向,从人民对于体育消费的需求中寻求契合点,抓住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机遇。高校还应当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体育经济发展计划,明确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目标,并且通过具体的实施方案来实现,以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将高校体育经济在社会经济市场中的价值发挥出来,从而让高校体育经济被更多的人认可、接受,让高校体育服务于社会大众,同时,也让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反过来促进高校的发展。

(四)高校体育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高校体育的本质在于对学生的教育,而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让更多社会中的人能够得到更为优质的体育消费服务;另一方面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是为了给高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以此来支撑高校教育的资金支出。因此,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不能将资金收益作为唯一的目的,而是同时注重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这也就意味着,高校的体育资源首先要满足高校体育教育的需求,而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其自身的规律,高校体育经济自然也不能脱离这个规律独自存在,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发挥高校体育经济的社会作用,才能取得长久的发展。

(五)大力培养高素质经济管理人才。高校中体育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需要专业的人才来发现。高校体育经济的运营,也需要专业人才来进行管理。因此,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而拥有体育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较为稀少,高校应当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培养更多的人才。以体育教育为主的院校以及普通高校中的体育专业应当作为培养这一方面人才的主力军。通过目的明确、专业性强的培训,来输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提供根本性的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程维华.关于我国发展体育经济几个问题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