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社会经济原因,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乐居村坐落于四季如春的春城――昆明,隶属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团结镇龙潭村委会行政村,属于半山区。其距离村委会仅有3公里的路程,距离团结镇也仅仅有3公里。该村国土面积10.59亩,海拔2200米,年平均气温13.2℃,年降水量920毫米,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得其成为名副其实的“苹果乡”。全寨共有人口1000多人,主要由彝族及白族所构成,其中彝族人居多,占比98%。
一、“空心村”的含义及其危害
1、“空心村”的含义
在我国,出现“空心村”现象的时间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现在“空心村”的发展速度较之从前快了许多,并已经呈蔓延趋势。“空心村”其实就是“空心化村庄”的简称,其含义主要可从两个层面进行阐述:一是从地理层面来讲,“空心村”即许多年以来,在农村新建的房屋基本都集中在村庄的外围,然而村庄内部几乎都是没有人居住的破烂不堪的老宅子,这是外实内空、外新内旧的一种现象;二是从经济意义上来讲,即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加以理解,“空心村”也就是指随着我国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都流入城市,村子里剩下的人群皆为“老、弱、病、残、幼”。
2、“空心村”的危害
(1)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阻碍农业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经济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住宅条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村民先后抛弃老房子,占用耕地盖新房子。在我国,农业占据着基础性的地位,然而土地是进行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资源,耕地能否物尽其用将影响着农业的发展。
(2)农村整体面貌很难改变。村庄内部空心,向外延伸建造新房子,给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造成极大的不便。新房子的建盖,使得村内道路更加狭窄,导致车辆的进出都很艰难;而内部的老村寨由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排水排污设施都不完善,使得道路泥泞。
(3)老寨子存在安全隐患。“空心村”的老宅子全部为土木结构,更为重要的是里面居住的大都是老年人,他们已经习惯了生火做饭,如果一不留神将会造成火灾;同时,这些老宅子皆为年久失修的房子,很容易发生倒塌,会对宅子内的居住者造成财产和人身损失。
二、乐居村“空心村”的现状
1、雄厚的产业基础
在乐居村,一二三产业均有分布,并且第三产业成为该村的支柱型产业,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在农村,有如此雄厚的产业基础,既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可以达到政治的稳定。重要的是稳定是发展的前提。
2、健全的基础设施
在乐居村,已拥有自己的污水处理厂,对于一个小村子而言,有自己的污水处理厂,说明其经济发达。经过调研我们还发现,该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采矿场产生的污染能及时排放。道路、桥梁及电力等基础设施发展比较完善。
3、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乐居村除基础设施发展比较完善外,还专门设立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活动场所,里面有很多在早些年当地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具以及一些乐器。据了解,茶余饭后村民们大都到“精神文化宫”来欣赏多彩的表演。
4、浓厚的封建思想
乐居村落属于少数民族――彝族村寨,少数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的信仰,一般都信奉原始宗教。以乐居村的传统民俗――百鸡宴为例,百鸡宴期间,全体村民都会自发的到当地寺庙祈福,也就是祈求下一年风调雨顺、家人平安、孩子顺利升学等。
三、乐居村经济发展较好的原因
1、第一产业基础稳固
乐居村主要是将种植玉米、苹果以及经营水果采摘园(主要是葡萄、草莓这两类水果)作为第一产业来支撑他们的生活,但这些不能算主业。其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是玉米,以前有水稻的种植,但随着村子里整体经济发展的状况现在已经很少种植。现在全村主要是用卖玉米的钱购买大米进行食用。由于光照、降水量以及气温的原因,该地成为远近闻名的“苹果乡”,这里销售的苹果香甜可口。
2、第二产业主导性强
乐居村的特色产业即为山砂销售以及运输。据了解,村子里的人不会出去打工,反而有很多其他省份的人到乐居村打工,在该村主要从事挖沙、土建、小工工作。村子里的矿场属于集体经济,把山砂销售出去后,年末全村人口一起分红,无论年龄大小,人人有份,每个人大约可以分到3000元。这可谓是村子富强的最根本原因。
3、第三产业带动性明显
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是带动当地发展较好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国家明令禁止这里的老房子不许拆除,有些旅游业的开发商看到了商机,专门来此村寨进行投资,大力发展旅游业,即体现古寨的参观价值。因此,村民们纷纷卖掉老房子,卖房款也是村民收入的一部分。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1、“空心村”形成的经济原因
(1)收入增加。随着党的惠民政策的增加,村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家庭环境也比以前改善很多,深感有余钱投资新房子的修建。据了解,该村大多数家庭都已搬迁到已经修建完成的新房子。
(2)产业结构转型。所谓的产业结构就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同一个产业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它所反映的是国家、地区发展的总体水平。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该村落紧跟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主业已经不是农业,而是第三产业。
(3)就业结构发生变化。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该村的居民已经不再从事传统的农业,而是转向服务业,比如很多居民开展农家乐。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得好,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空心村”形成的社会原因
(1)居住空间狭小。这里所谓的居住空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原因,即邻里之间的距离狭小,二是主观原因,即由于自家人口的增多而使得房子内部空间狭小。乐居村邻里之间的距离特别狭小,每户之间的距离相对拥挤,使得村民没有办法再继续居住下去,只能从老房子里搬出来,这便引发了一场“搬家潮”。村民搬到新房子,空间范围变大,交通便利,促使更多贸易的产生以及发展,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2)婚嫁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一天天长大,所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使得原来本就狭小的空间根本挤不下,所以就出现了树大分支的情况,即年轻的新人和父母及祖父母分开居住。现在年轻人跟着时代的步伐走,都不想住在既狭小又破旧的房屋,觉得“跌份儿”。
(3)房子老旧。由于老房子年久失修,其居住条件也相对艰苦,如果执意居住下去可能会对村民的生命安危造成威胁并影响当地村民的正常的日常生活。据了解,乐居村每户之间的距离狭窄,使得很多房子无法直接得到光照,这样日积月累,房屋里都很潮湿,在这种情况下再居住下去,定会威胁到人们的健康。
(4)交通条件不便利。交通条件不便利也是造成“空心村”的重要原因,无论什么东西都要用人工背上去,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这属于既耗时,又费力的表现。在如今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可以说时间就是金钱,要争分夺秒的创造价值,显然在老宅子里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想办法解决这样的局面。村民便自发的组织搬家,由于当时交通条件不便以及交通工具的缺乏,村民搬家时都是人工进行的。
五、乐居村“空心村”的发展出路
1、发挥第一产业的基础性作用
充分利用有利的光照及水源条件,发展第一产业。乐居村是“苹果乡”,要发挥这一优势,需利用多种营销方式,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注重果品本身的包装,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最终把其推向省外,推出国门。
2、合理利用第二产业,造福村民
充分发挥村子里采矿场主导性的优势,发展采矿业带领村民发家致富。采用更先进的管理方式以及经营方式,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不过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污水等一些污染物,不能由于采矿业的发展而污染了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
3、发挥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
1医疗服务利用公平的价值理念表达
1.1医疗服务利用公平的定性表述
世界卫生组织和瑞典国际发展合作组织在1996年的倡议书《健康与医疗服务的公平》中对卫生领域的公平理念给出以下界定:公平意味着生存机会的分配应以需要为导向,而非取决于社会特权。国内有学者认为,健康状况公平是指在不同的社会、经济、人口和地理环境的人群间,不存在可以避免的一个或者几个方面的健康差异[2]。这些代表性的言论都表达了一种基本理念:医疗资源在居民间的配置应以需要为基础,不宜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干扰。从社会学角度看,按需配置卫生资源和服务是保证居民健康状况均等的必备前提,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经济资源稀缺的硬约束使得我们在卫生保健领域只能追求居民获得(恢复)健康的机会公平。
1.2医疗服务利用公平的定量表达
关于医疗服务利用公平性的定量表达,应用最普遍的是Kakwani于1977年在集中曲线基础上提出的集中指数[3]。集中曲线对公平程度(或不公平程度)的表达是通过比较集中曲线与绝对均等线(绝对公平线)的关系来实现的,如果集中曲线与绝对均等线重合,则表示此时医疗服务利用的分布是完全均等的,当集中曲线偏离绝对均等线时,则认为医疗服务资源的配置是不均等的,如果这种不均等与需要的分布是不匹配的,这种不均等就是违背公平原则的。特别是如果集中曲线位于绝对均等线的上方,则被称为亲穷人(Pro-poor)的不公平,反之,则被称为亲富人(Pro-rich)的不公平。集中指数是建立在集中曲线基础上的一种对公平程度进行量化评价的指标,其定义是集中曲线和绝对均等线围成的面积与绝对均等线和绝对不均等线所围成的面积之间的比值。数值(绝对值)越大,表示不公平程度越高,正值表示亲穷人的不公平,负值表示亲富人的不公平。
2国外学者关于居民医疗服务利用公平性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居民医疗服务利用公平性的研究成果集中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研究对象一般以国家(或地区)为单位,有部分研究进行了国家(地区)之间的比较,研究方法以大样本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公平性的表达以定量表达为主。Wagstaff等对荷兰的研究[4]、Doorslaer等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OECD)国家的比较研究[5],TBd’Uva利用欧共体家庭面板(EuropeanCommunityHoseholdPanel,ECHP)数据对欧盟十国的研究[6]均发现医疗服务利用过程中存在不公平性,但不公平性在不同医疗服务项目间的亲穷人或亲富人的偏向并不一致。上述研究者也讨论了医疗服务利用不公平性的导致因素。在2000年针对荷兰进行的研究中,Wagstaff和Doorslaer将医疗服务利用的不公平归因于社会医疗保险和私人医疗保险制度的差异,其中包括保险覆盖、获得专科医疗服务的便利性和专科医生对私人医疗保险享有者进行诱导需求的可能性等方面。而Doorslaer和Masseria在2004年对OECD国家的研究则将医疗服务利用不公解释为收入、教育水平、工作状况、地区差异、保险覆盖状况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Doorslaer的研究还从实证方面给出了地区差异对医疗服务利用不公平产生巨大影响的证据。ZeynepOr等人在一项研究中讨论了医疗制度对医疗服务利用社会经济不平等的影响作用,指出合理安排全科医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职能对于降低医疗服务利用中的社会经济不平等的作用也许更加关键[7]。
3国内学者关于农村居民医疗服务利用公平性的研究
3.1农村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公平性
受数据获取困难的影响,国内学者多从区域性调研数据出发讨论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分布特征,从全国数据出发的全面研究还很少见。解垩利用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inaHealthandNutritionSurvey,CHNS)数据检验了中国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不公平性并计算了收入等因素的贡献程度。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存在亲富人的医疗服务利用不公平,在考察期的大多数年份,以集中指数表达的农村健康不平等程度大于城镇。收入因素对医疗服务利用不公平的贡献在0.13~0.2之间,医疗保险等因素也扩大了医疗服务利用的不公平[8];牛田华等基于山东省的抽样调查数据发现老年人相对其他人群的医疗服务利用率较低[9];崔立平认为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城乡差别依然存在[10];何利平等利用集中指数、LeGrand法和Logistic回归对云南省三个县的农民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进行评价,认为较差的经济状况限制了低收入农民的医疗服务利用[11]。
3.2农民医疗服务利用不公平的解释
针对农村居民医疗服务利用差异的现象进行因素分析的文献众多,但其中分析全面并加以实证检验的并不多见。杜乐勋的研究将导致医疗服务利用不公平性的因素分解为医疗服务需要、居民个人经济水平、医疗保险、医疗服务可及性四个方面[12]。而唐景霞等则将可能影响医疗服务利用差异的因素总结为四个来源:(1)家庭收入(消费)的贡献;(2)需要变量(自报患病率、慢性病患病率、年龄和性别)的贡献;(3)其他的非需要变量(教育、医疗保障、就业状况和居住地区);(4)残差部分的作用。在实证检验的基础上,唐景霞指出:收入(消费)的贡献都是正值,且影响最大;居民医疗保险的贡献也是正值,但作用非常有限;其他因素如教育、职业和居住地区的贡献都是负值,且作用都比经济因素小[13]。有学者还对教育程度、地理交通、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医疗服务公平性进行研究。龚幼龙[14]、吴静[15]的研究都显示教育程度是影响医疗服务利用的社会因素。毛丽梅等[16]的研究认为,到达医院的时间也是影响居民就诊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对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农民而言。孟玮等[17]的研究显示自然灾害对医疗服务利用公平性有着重要影响。车刚等[18]认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在覆盖面、保障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是造成农民在医疗服务的筹资、可及性和利用上存在明显不公平性的主要体制性原因之一。
4政府干预农村居民利用公平性的政策效果研究
我国政府对农村居民医疗服务利用公平性的干预一直以合作医疗为主要政策载体,文献对政府干预效果的评价也集中体现为对合作医疗制度公平促进效果的评价与分析。一部分研究是从总体上对新农合的公平促进效果进行评价。如袁兆康从因病致贫现象缓解的角度肯定了新农合的公平促进效果[19],成昌慧以济南市为例从覆盖面公平性、筹资公平性、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需方医疗费用补偿公平性等方面分析了新农合制度的需方公平性,研究认为,由于制度设计的缺陷,农民在参合、筹资补偿及医疗服务利用诸方面均存在着有利于收入状况较好的农民的不公平性[20]。另一部分研究则对新农合在不同方面的公平效果进行区别分析。车刚的研究表明,用医疗服务利用量集中指数来衡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减小了农民医疗服务利用的不公平性程度,尤其是在减小住院服务利用的不公平程度方面作用更为明显。但以医药费支出集中指数来衡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后,农民门诊医药费用负担公平性没有得到有效改善,相反,不公平性有所提高[18]。
上述文献所包含的研究成果基本反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对农村居民医疗服务利用产生的干预效果。或正向或反向的干预效果反映我们已经建立并正在运行的新农合制度远未达到预期的制度目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然从整体上提高了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水平,但由于对门诊服务和医疗服务的干预效果产生了分化,对整体干预效果起到了部分抵消和削弱的作用,甚至导致了新的利用不公平性问题的产生。
5结论及研究展望
5.1主要结论
(1)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公平性的最高目标可定性描述为医疗服务资源的按需配置,但考虑医疗资源稀缺的现实约束条件后,医疗服务利用的机会均等将是政策制定者的最佳选择。若采用定量表达方式,社会学角度的医疗服务利用公平则被理解为集中曲线与绝对均等线的完全重合,若不重合则视为不公平,集中指数则能以数值形式具体度量实际利用状况相对绝对均等的实际偏离程度。
(2)主要医疗服务利用不公平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国内学者基于国家层面全面健康调查数据的研究和基于区域层面小样本调查数据的研究也证明了我国农民医疗服务利用不公平问题的客观存在。我国农村居民医疗服务利用不公平主要表现是:城乡间的不公平和不同收入群组间的不公平并存;亲穷人的不公平和亲富人的不公平并存,但亲富人特征更加明显;门诊服务的不公平偏向与专科(住院)服务的不公平偏向存在典型差异。医疗服务利用不公平并非农民偏好差异的结果,大多数研究将其解释为农民收入状况、教育程度和医疗保险覆盖等非需求因素,收入在不同群组间的分布不均衡是其中的主要因素。
(3)我国政府对农民医疗服务利用不公平问题的干预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要政策平台。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绩效,比较一致的研究结果是,新农合改善了农民就医流向,促进了农民医疗服务利用整体水平的提高,但在农民医疗服务利用不公平的纠正方面,效果不够显著,基于不同省份调研数据所得出的研究结论也并不完全一致,这说明新农合的公平促进效果对农民收入水平、医疗服务资源供给特征等制度运行环境具有较强依赖性。
(4)国内相关研究仍需通过研究方法的改进进一步提高研究结论的客观计量性和普适性。在公平性程度的评价方面,国外的研究一般以较规范的数理分析方法为基础,通过计算表征不公平程度的相关指数值(如集中指数等),对医疗服务利用的不公平性程度给出客观的计量结果。而国内对农民医疗服务利用公平性的研究多以比较法为主要分析方法,往往只能给出定性的分析结果。此外,国内的相关研究多局限于对不公平程度的判断,虽然也有文献进行了不公平解释的尝试,但多以理论分析为主,以严谨的数理方法为基础的不公平的分解研究还比较少见。在研究的数据基础方面,国外的研究一般以基于大范围抽样调查获得的横截面数据为基础,数据代表性好,研究结论的可比性强,最近还出现了以面板数据为基础的研究文献,分析了医疗服务利用不公平的动态变化特征;而国内研究除了部分研究使用了国家四次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或CHNS数据而具有此特点外,更多的研究是以小范围(省域或县域)调查数据为分析基础,有少量研究甚至基于村镇级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影响了研究结论的横向可比性和可信度,也是导致不同研究间研究结论分化严重的主要原因。
发展概况
美国的“社区”(通常是指COUNTY而非CITY)相当于我国地级市的概念。美国社区学院成立之初,通常承诺满足某一指定地区的需要,这一指定地区亦被称为该社区学院的服务区域(学区)。在美国,有约1200所社区学院,其中有970所是公立院校,几乎遍布所有州县,普遍具有转学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一般教育、补偿教育和社区教育五大功能。由于区域和文化差异,每个社区学院在功能方面也各有侧重,每一所社区学院都有自己的特色,为其所属地理区域与对象服务。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社区学院已经成为一个基于共同使命的,开放、平等、自由的,对社区和劳动力有着高度回应的独特高等教育机构。
亚特兰大技术学院(以下简称ATC)作为佐治亚州技术学院系统的重要成员之一,是一所公认的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学院,2012年被评为佐治亚州最佳技术学院。学校根据佐治亚州技术学院管理委员会的职业教育政策和要求,结合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提供副学士学位教育、文凭教育、技术证书认证、定制的商业和工业培训、继续教育等服务。ATC每年的预算经费约2400万美元。
在社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美国社区学院在其办学历程中,始终保持与当地社区的紧密联系。学院的招生以当地居民为主,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以满足当地企业和居民需求为出发点,学院的设施和资源为社区居民共同享用。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美国社区学院在社区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逐渐成为社区经济发展的决策中心、工商界的合作中心、领导者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训中心以及社区居民公共文化的服务中心。不同的社区学院因地理位置和产业重点的差异,往往体现出它的独特性,但毋庸置疑的是它们始终对本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催化作用:面向社区,设置专业课程,培养专门人才
美国社区学院根据本社区的人口、地理、历史文化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提供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密切相关的教育项目,推动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有着明显的面向社区的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及实用性的特点,体现了社区学院在人才培养上高度的地域性,充分发挥了社区学院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催化作用。
满足社区需求,设置专业方向。社区学院的教育真正做到了与社区的良性互动,这是它们历经百年却长盛不衰的独特优势。如果一个地区的企业大多集中在某一类产业,当地社区学院就会根据就近就便的原则,重点发展这一类产业所需要的专业,培养相关专门人才,以适应本地区经济主导产业的发展需求。在开设新专业和课程之前,社区学院会做大量的社会调研工作,考察其是否符合本地区的企业行业的需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社区学院会聘请当地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作为专业设计顾问,每年召开2~3次顾问委员会,定期征求他们对学校专业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意见,使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需求。赛德・克里克物流公司是一家物流公司,专门提供仓储、运输及合同打包等服务,它是ATC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之一。罗伯特・佩里齐(Robert Pericht)是该公司仓库业务的高级副总裁,也是ATC供应链管理专业顾问委员会的主席。他经常就专业课程、校外实习及合作方面给学院专业教学团队提供指导与帮助,给予社区学院的专业建设提供过不少支持。
吸引行业专家,教授实用技能。社区学院的师资队伍专兼结合,很大部分教师是兼职的。兼职教师大多是各行各业的专家,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扮演重要角色。很多美国公民把参与教学,与别人分享知识作为履行公民责任的一个重要途径。ATC吸引了很多来自各行各业的、热心教育工作的知名专业人士参与教学工作,正是依靠他们丰富的工作经历和较高的专业水准,极大地推动了学校专业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ATC的航空器维修专业拥有6名全职教师,5名兼职教师,其中有4名兼职教师是来自达美航空公司的专家,1名是来自哈兹菲尔德―杰克逊国际机场的技师。正是由于大量兼职的行业领域专家参与教学与专业建设,使得以ATC为代表的众多社区学院的专业水平能够紧跟时代技术发展步伐。
助推作用:面向企业,实施项目运作,培训优质劳动力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美国经济也面临着全球竞争和挑战。面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美国社区学院通过与企业建立伙伴关系等多种活动,合作培养高技能的劳动力,提高企业劳动生产效率,进而推动整个社区经济的发展。2000年7月,美国新的劳动力投资法(WIA)通过后,社区学院参与地方企业劳动力开发的机会大增。此外,企业界也逐渐认识到高技能劳动力能够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渴望社区学院能够针对企业发展需要培训新型劳动力。
开展定制合同项目,为合作伙伴培训优质劳动力。为适应社区企业对于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社区学院必须与社会各界,特别是社区内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选择合作伙伴时,社区学院往往会优先选择与当地主导产业的重点企业进行合作,针对企业对于员工素质和技能的不同需求,制定专门的劳动力培训项目和课程。ATC对社区工商业的贡献主要通过制定各类培训项目来实现。ATC与哈兹菲尔德―杰克逊国际机场的伙伴关系是校企合作的典型案例。该机场每年的客流量达9千万人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机场之一。2008年起,校企双方形成密切的合作,ATC为机场量身定制优质培训项目,为机场维修部培训员工,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培训课程涉及水管维修、基建、铸铝、使用灭火器、预防回流设施维护等方面。机场方面认为,录取一名ATC的毕业生,就等于获得一名经过培训,能为其发展做出贡献的员工。此外,乔治亚电力公司一直倡导技术教育,ATC长期为其提供定制培训项目。2012年,ATC为包括亚特兰大航空局、福尔顿郡人力开发署、可口可乐公司、达美航空、福特汽车等50家以上的企业开设了290门培训课程,2743名佐治亚居民参与到再教育项目中,9585名工人从201778个小时的定制培训项目中获益,三家制造业公司在ATC所提供服务领域被提名佐治亚州制造业年终奖,定制培训项目也为ATC赢来311000美元以上的创收。
实施快速启动,助推新兴企业迅速成长。培养出得到企业高度认可的劳动力,大大提高了社区学院的声誉,从而吸引对高技能人才有特别需求的企业落户本社区,推动社区经济的发展。比如说“快速启动项目”(Quick Start)是ATC一项重要的吸引企业来社区投资的计划,主要是为新兴企业或500强企业提供免费培训。ATC制定相应的培训项目,教授员工基础知识、职业技能、人际交往技能,使企业建设和员工培训同步进行,使所在社区迅速满足企业先期发展的劳动力需求,从而实现高度竞争商业环境下的高吸引力。根据佐治亚州技术学院管理委员会2012年度报告,佐治亚州在2012年度共有快速启动项目161个,其中,70%的项目在郊区,27%的项目属于国际项目,89%的项目属于制造业,共培训有关人员57993人次,通过该项目新创造岗位8622个,并使4697个岗位的职工免于失业。其中,美国百特国际有限公司是一家全球性多样化经营的医疗用品公司,2012年初,百特国际在佐治亚州建立分厂,并宣布将逐步投资10亿美元,提供500个新的就业岗位。亚特兰大技术学院为该公司提供了“快速启动”培训,对员工进行基础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培训。
发展继续教育,满足行业发展新的需求。美国联邦政府鼓励社区学院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以满足快速发展行业不断增加员工的需要。如近期联邦政府鼓励私有、公有以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必须陆续采用医疗信息技术(HIT)和电子档案管理。因此,美国劳工部预测,未来5年,全美医疗机构将会产生近5万个HIT的岗位需求。ATC针对这方面的行业需求,开展继续教育,培训佐治亚居民从事医疗信息技术行业,填补这一行业内的人员缺失和技能空白。亚特兰大当地的多家医疗机构邀请ATC设计相关职业发展项目,培训电子病历管理从业人员。ATC通过申请,获得社区大学工会以及国家医疗新信息技术协调员办公室所拨款项100万美元,用于开发一个综合项目,让全州学生或在职人员都能通过网络参与在线培训。ATC的医疗信息技术继续教育项目(CEHIT)实施约一年时间,已经成为全国此类项目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目前,将近1000名佐治亚州居民报名参加此项目,并准备参加由美国卫生部准备的HIT职业技能考试。
辐射作用:面向居民,提供终身教育,共享教育资源
低门槛的入学条件,使得社区学院可以让更多的社区居民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社区学院通过为社区居民提供职业训练、就业及换岗培训,使其获得更高、更稳定的收入,既满足了经济发展对准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的需要,又有利于平息无技能无职业人员的社会对抗情绪,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开展就业准备计划,为实现个人发展提供终身教育。近年来,社区学院一直在倡导终身教育理念,鼓励社区居民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返校园继续学习,不断接受职业教育,提升个人就业、择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由于课程设置灵活,上课时间尽量方便学生,社区学院能够满足社区各行各业的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及对职业有提升需求人员继续学习的需要。最突出的是它们能够满足社区居民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时间及不同内容的教育与培训要求,充分体现了社区学院办学的人本理念。失业人员更会优先选择到社区学院接受教育和培训,利用社区学院项目化的培训课程,学到可以直接应用于实践的生存和发展技能,为他们成功就业提供帮助。ATC开展的“就业准备计划”,通过岗位筛选和就业评估机构的专业评估,综合比对和评估待就业人员的履历,确保相关人员找到合适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会花费更多的时间让社区居民丰富自己的就业档案。ATC为实现社区居民成功就业或职业提升的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准备培训,使社区居民成为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2012年,ATC为410名学生进行了佐治亚州就业准备培训,“工作之钥”就业评估机构为12767个佐治亚人进行了就业准备评估,其中10305人获得佐治亚州就业准备证书。同时,ATC还对本校毕业生提供就业保障,承诺毕业生如无法胜任企业的岗位要求,还可重返校园,接受免费的再培训,直至胜任岗位要求为止。
开放各种教育资源,为促进社区和谐提供公共服务。社区学院向当地居民开放学校各种资源,为促进社区和谐提供各类公共服务。社区学院的学习资料中心、图书馆、体育馆、剧场等场地和设施一般都对当地居民免费开放,如ATC 的德纳德会议中心经常租借给当地居民举办婚礼或各种宴会,只是象征性收取一些维护费。此外,社区学院还经常举办公益活动,吸引当地居民参加。通过提供这些服务,社区学院客观上减轻了社会对于特殊群体的资助、救济和治安压力,从而促进社区整体的和谐、繁荣和稳定。
对我国的启示
社区学院在美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不断创新办学模式来回应社会的需求,为它们在美国高等教育领域赢得了重要地位。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曾提出提高社区学院培训劳动力能力的提案,联邦和各级州、县政府不遗余力地为社区学院提供教育经费,罗斯福大学等著名高校非常重视与社区学院的合作关系,行业企业界都视社区学院为重要的战略伙伴,广大社区居民乐于接受社区学院的教育形式。可以说,美国社区学院在其办学历程中,始终为社区服务,为社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真正体现了社区学院办学的区域性、专业性、合作性、多功能性、服务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其在社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出的作用,对于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颇具借鉴意义。
明确办学定位,科学设置专业,体现区域性和行业性
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面向明确定位在社区,依托社区服务社区,社区学院的发展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我国高职院校学习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社区定位,就是要明确办学定位,体现办学的区域性和行业性。以江苏为例,全省有83所高职院校。近年来,全省高职院校逐渐划归省里管辖,高职院校的区域性得到明显增强。然而,有些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上,为了达到高职教育的办学层次,也存在粗放地追求全方位、大而全的现象。
高职院校在办学面向上要突显区域性和行业性,需要与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大型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定期邀请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及企业组织的领导和专家,共同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估。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合理设置专业、及时增删专业,吸引企业参与课程开发,使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满足企业需要的“抢手货”,才能体现高职院校和地区行业企业的紧密融合,突显办学的区域性和行业性。
深化校企合作,拓宽合作领域,体现专业性和多功能性
美国社区学院非常重视与政企行的合作,通过项目开发、伙伴关系、定制培训、升学教育等合作内容,多方位发挥其教育、服务功能。在我国,高职院校都把对地方经济社会的贡献度,作为衡量其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然而,我国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上与美国社区学院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校企合作还不够全面和深入,规模不大,层次不高。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往往是校方“一头热”,很难真正收到实效。此外,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开展失业培训、员工培训等服务功能还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高职院校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的一条重要路径就是坚持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与区域内重点企业开展全面、深入的合作,加大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力度,是我国高职院校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对于大企业,要通过合作,让企业出资支持和接受学生带薪岗位实习,为企业储备人才。同时,学校遴选教师到企业进行员工培训,企业接受教师到企业实践,感受最新技术发展成果,使学校教学内容紧跟最新技术发展成果。对于小企业,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为他们提供低廉的或者免费的新员工培训,切实履行服务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功能。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深度要靠共同开发项目、共同完成课题等多方面的举措来实现,只有与企业在项目开发、技术转化和运用的过程中结成利益共同体,才能为校企合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坚持以人为本,鼓励开门办学,体现服务性和开放性
美国社区学院办学定位在社区,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能够低门槛地接受各层次的学生,包括高中毕业生、在职人员、失业人员、家庭妇女以及退休人员等,让社会上更多的人能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为社会教育公平作出积极贡献。社区学院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地安排教育计划,学校专门制定帮助学生成功的计划和细致的服务学生成才的计划,这些人本管理理念值得我国高职院校学习借鉴。此外,社区学院还将学校的绝大部分教育资源免费提供给社区居民享用。这种无障碍式的入学政策、以人为本的培养计划、公平开放的教育资源,充分体现了社区学院的服务性和开放性。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高职院校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办出社会需要、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一切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环境都应该努力去营造,一切有利于学生成功的条件都应该努力去创造。我国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和社会培训方面要更加注重调研和论证,在教学培训中更多考虑学生的成长需求和职业诉求,满足他们多样化的自我实现需求。此外,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建立健全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的体制机制,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才能凝聚团结奋进的共识,才能积聚干事兴业的力量。
关键词: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经济政策;社会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一度被称为“经济奇迹”。然而,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事业的发展却呈现相对滞后的境况,医疗、住房、教育和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却不断暴露出来,出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失衡。人民群众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并没有获得更多的实惠,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和社会保障不足等社会问题正在成为社会的现实,迫切需要解决。中国经济要健康平稳地发展, 必须校正这种失衡。
一、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失衡的原因
(一) GDP压倒一切的经济增长观。思想决定行动,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决定什么样的行动。我国改革开放一路走来,经济增长成为第一目的,而且这一目的一度被认为是压倒一切的目标。一个时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充斥着一切为了GDP的领导思想。自然,一切为了GDP就将经济增长凌驾于社会发展之上,甚至是牺牲社会发展部分利益来服务于经济增长。 GDP压倒一切的经济增长观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严重的挤出效应,主要通过社会的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形成。在这种发展观念下,经济增长是目的,经济增长的成果的初次分配难以形成公平分配,而是向政府税收和企业利润转移,以更好利用所得继续投资,继而再次促进增长,以生产更多的商品,而相比之下居民收入相应的增长有限,其内在的消费需求就相对收到制约。再次分配中,作为分配主体的国家财政,在一定情况下,支出结构偏向生产性投资,而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相对投资格局收到限制,原因很简单,这样的投资格局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当然,生产性投资中有很多投资转入民生性基础产品的投资,以促进民生的发展。但是,事实却并未如此。众所周知,民生产品的消费才是民众受到实惠的体现。即使投资民生产品的生产,但是由于社会保障和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的相对滞后,很难形成居民有效的消费。举例,在全国70大型城市,一个大学生不吃不喝不能生病不旅游不买衣服,也需要15-20年的时间才能买到一套住房,在北京和上海等城市这个年限还要延长。而大家都知道的是,一个人的有效工作时间也无非是20多年,这让广大民众情何以堪?
(二) 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的混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经济政策是社会市场化的竞争向领域还给市场;而社会政策主要解决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这部分应该退出竞争领域,从市场收回。而我们的经济发展中,将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混淆,把本该是收回市场的推向了竞争领域的市场,由市场来解决。改革开放以前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基本上是由政府提供的, 即使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审视, 这样的格局似乎也没有太大的不对, 因为即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 像医疗、社会保障、教育和房地产等具有高度社会性的领域, 政府不仅对私人投资具有非常严格的限制, 而且这些领域也是政府投资最多的。解决社会服务问题应该有社会政策完成,我们一些地方却盲目追求市场经济,大范围的将民生性社会服务交由竞争领域的市场来解决。以教育领域为例,用市场化的政策推动教育改革, 是混淆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典型案例。教育事业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是不可能靠市场机制发展起来的。教育本身虽不能赚钱,但教育投资却是政府投资中效率最高的。再教育市场化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三种情况:一是学校忽视教学质量,盲目的扩张和招生,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润;二是,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出现了严重的就业问题;三是,学费偏高,导致一些农村学生上不起学。以房地产市场为例,房地产问题是社会问题简单地推向经济领域的又一生动案例。房地产市场交由市场化竞争性领域的结果就是今天的局面。在供给有限的情况下, 市场只能解决高收入人群的住房。至于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 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离不开政府的援助, 甚至本身就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然而, 在目前的制度安排下, 地方政府显然不能让地价卖得过低, 于是我们看到, 一方面, 地方政府对于保障性住房明显缺乏兴趣, 另一方面, 如果房价跌落, 首先着急的是地方政府, 有的地方政府甚至不惜动用人民群众的纳税钱托市。
(三)市场与政府功能的错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市场是只无形的手,而政府是只有形的手。两只手都要抓都要硬,才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导致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错位的根本原因就是市场与政府功能的错位。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市场错位主要体现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宏观调控、资源配置等方面。在经济调控中,政府过多的依赖宏观经济调控,主要通过行政审批,即通过行政力量进行资源配置,而不是致力于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体制, 而是频繁地进行宏观调控。如果政府的宏观调控太主动、太频繁, 并且频繁使用行政手段, 就会干扰经济秩序本身的内在规律, 形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消极后果。
二、校正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失衡的对策
(一)明确政府与市场“两只手”职能
政府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只能是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以及高效廉洁的政府服务。这些属于公共产品或者准公共产品的领域通常由政府提供。2.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公平和正义比经济增长更重要。3.不断完善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 提供有利于公平竞争, 有利于吸引人才, 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制度安排和环境。
( 二) 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
放慢速度提升和调整结构, 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就必须把民生放在首位, 把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参考文献:
[1]王爱学. 社会事业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分析[J]. 江淮论坛. 2010(06) .
[2]姚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矛盾、难点与出路[J]. 江汉论坛. 2010(11)
[3]吴春垒. 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J]. 经济研究导刊. 2009(18) .
[4] 荆林波.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难点之我见[J]. 理论视野. 2011(06).
[5]徐佩华.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性[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8(03) .
[6] 张序. 试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J]. 西南金融. 2007(06) .
[7] 周群艳. 上海社会事业财政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0(03) .
[8] 王浩. 城市倾向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J]. 农业经济. 2008(08) .
关键词:雾霾;经济原因;社会因素。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雾霾污染成为危害市民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2013年,全国平均雾霾天数达29.9天,创52年来之最。
2013年以来,长沙雾霾频发,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空气质量问题备受关注。据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29日期间环保部重点监测的74 个城市空气质量情况(“空气质量指数APP”),长沙空气质量为:207天优良,78天轻度污染,42天中度污染,35天重度污染,1天严重污染,超标天数比例为43.0%(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数)。
长沙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级旅游城市,雾霾天数的增多不利于长沙生态城市的建设和社会整体形象的提升。因此,雾霾防治问题的研究已成为长沙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分析长沙雾霾天气形成的经济社会原因,对于雾霾治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雾霾形成的经济原因。
1.1 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以“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中国每创造1美元增加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每万元GDP消耗的钢材、铜、铝、铅、锌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很多,万元工业总产值用水量是国外先进水平的数倍。
这些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中国是燃煤大国、化工生产大国、钢铁生产大国,中国还是汽车生产、消费大国,中国正在经历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过程。这些都是以资源的高消耗换来的发展,导致如今很多工业城市的上空经常出现雾霾天气。
2013年元旦过后,连续的雾霾天气不断席卷中国大部分地区,持续时间之长创造了历史之最。在环保部74个重点监测城市中有近半数为严重污染。而雾霾频发的地区,往往又是我国经济发达和最活跃的地区。严重的污染对中国式经济增长进一步发出了警钟。
近年来,长沙经济飞跃式发展,从图1可以看出,长沙人均GDP逐年增加,2012 年长沙的人均GDP大概是1990年的52倍。2012年长沙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2年长沙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 399.91亿元,排名位于广州、成都、武汉、杭州、南京、沈阳之后,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七位。从发展速度看,长沙增速最快,潜力较大。2008年~2012年的5年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5%,高于其他城市。但长沙GDP的增长是以高能耗为代价的,尽管近几年单位GDP能耗在不断降低,但与国内发达城市人均GDP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尽管长沙经济高速增长,但根据中国社科院《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中人均收入水平变化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标准判断,2012年长沙人均GDP为89 903元,按照2012年汇率1∶6.288计算,约合14 297美元,长沙正处于发达经济初级阶段的水平,未来的5~10年也将是长沙人均GDP快速增长时期,如果不改变粗放式增长模式,必将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1.2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突飞猛进。
据2012年长沙统计年鉴,2012年,长沙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之比为4.3∶56.1∶39.6,其中,第二产业的比重一直处于上升阶段,且是三次产业中比重最大的,长沙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因此,未来5~10年,长沙还将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而工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甚于农业、服务业。
城镇化水平是体现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根据长沙市各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近年来,长沙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由2002年的46.2%上升到2012年的69.4%。而人口城镇化中人口大规模向城市中心集聚,会加重城镇环境污染,土地城镇化伴随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会增加大气污染,加重环境负担。目前,长沙城市化还处在中级阶段,5年后将进入黄金时期,如果城市大气污染控制状况得不到全面改善,将无法实现治理雾霾的目标。
1.3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从产业结构来看,呈现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持续降低,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根据2001年至2012年长沙统计年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9.7∶38.7∶51.6调整为2012年的4.3∶56.1∶39.6。产业结构排名由“三二一”转变为“二三一”发展格局。
长沙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2004年的58.3%提升到2012年的61.5%,可见,第二产业是长沙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
1.4 偏重于重工业的工业结构。
根据2005年至2012年长沙统计年鉴,2005年~2012年的8年间,长沙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32.6%、35.6%、37.1%、41.6%、41.5%、44.4%、47.4%、47.7%,该比例呈现上升态势,表明长沙工业化正处在中期阶段,并呈现出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的态势。
2012年工业总产值3 051.94亿元,同比增长15.7%,占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7.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 309.62亿元,增长16.8%,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全市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 329.88亿元,比上年增长16.6%。
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7.6%,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7.1%。
工业在提供原料和产品的同时,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排放大量污染物。因此,为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的同步发展,我们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工业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1.5 不合理的城市经济结构、能源结构。
表1显示,2005年~2010年间,长沙市经济发展迅速,GDP由2005年的1 520亿元提高到4 547亿元,翻了3倍,能源消耗总量由2005年的1 565万t标准煤提高到3 755万t标准煤,提高了2.4倍,说明能耗的增长幅度略低于经济的增长幅度,我们正在改变传统的“高能耗”生产方式。表1中单位GDP能耗逐年降低,正好验证了这一推测。但是,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长沙的单位GDP能耗还比较高,能源利用效率较低。
2011年,长沙市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石油石化等高耗能行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74.97%,而全部工业增加值中,这行业只占22%左右。充分说明这高耗能企业生产效率低下,产业增值主要依靠消耗大量能源资源来实现,因此,控制高耗能行业能耗增长是当前节能降耗工作的紧迫任务。
由表2可以看出,煤炭、石油、电力是长沙市能源主要消费种类;煤炭消费所占比重最大,但呈下降趋势;电力消费仅次于煤炭,但呈上升趋势;石油消费所占比重也呈上升趋势,而天然气消费所占比重最少,但略有下降。说明煤炭仍是长沙市的主要能源,煤炭消费比重降低的同时,电力消耗和石油消耗比重呈上升趋势,部分煤炭资源被电力、石油资源所取代。天然气使用量偏低,今后要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
表3显示,长沙市三次产业中消耗能源最多的是第二产业,占总能耗的一半以上,2005~2010年,所占比例略有下降,但下降比例仅为1.13%;因此,工业企业是最大的耗能主体,能耗强度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改变工业产业的生产方式是节能降耗的关键所在。此外,第三产业的能耗量占总能耗的30%左右,属于第二大耗能主体,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对节能降耗有着重要的意义。
2 雾霾形成的社会因素。
2.1 汽车尾气的排放。
由于目前我国在用汽车排放性能差、车辆维护保养技术差,加上机动车所用油品质量差,燃油中硫的含量高等原因,机动车尾气成为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汽车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占到PM2.5的1/4至1/3的比例。汽车在加速或减速时的汽车尾气排放量更多。据报道,1辆轿车1年排放的污染物比其自身的重量大3倍多。
截至2012年底,长沙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136万辆,平均6个人就拥有1台机动车,且仍在以年均17%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5年将突破200万辆。
2.2 北方冬季烧煤(草)产生的废气。
每年进入秋收季节,长江中下游水稻主产区大面积秸秆焚烧,秸秆焚烧所产生的烟雾(CO2、CO、氮氧化物、苯等有害气体)输入长沙市,造成环境空气质量短时间恶化,进而影响人体健康。
随着冬季来临,北方取暖开通,由北方输入性污染将加重。而长沙的不利气象条件将进一步加剧,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空气污染的程度和污染天气出现的频率将大大增加,污染特征将以灰霾(局部雾霾)为主,主要超标因子是PM2.5。
2.3 工业源的废气排放。
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废气成了大气污染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如冶金、汽修喷漆、建材生产窑炉等燃烧排放的废气。根据2012年长沙统计年鉴,长沙工业废气排放量由1999年的2 405 157万标m3增加到2011年的10 219 789万标m3;工业粉尘的排放总量由1999年的为8.2万t增加到2010年的10.52万t,这种粗放式增长必然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2010年,工业是煤炭消费的主要领域,达到91.8%,煤炭燃烧主要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粉尘等等。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粉尘恰恰是雾霾的化学组成部分。
在工业内部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建材、冶金、石油炼化、火力发电、化工等占工业总比重达70%,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工业污染占长沙总污染的60%以上。由于环保控制不当,这种“三高一低”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严重污染大气环境。
图2显示,长沙2001年~2011年的SO2和PM10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但NO2的浓度略趋于稳定。另外,长沙周边地区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粉尘随着空气的流动,也将造成长沙大气的污染。
PM2.5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在空中停留的时间长,漂浮的距离远。长沙出现雾霾现象,也受周边地区如湘潭、株洲、岳阳、益阳的影响。当这些城市的PM2.5浓度比较高时,受风向的影响,气流经过这些地区后,长沙就会出现PM2.5浓度比较高的现象。因此,如果长沙周边地区不改变现状,那么长沙的空气质量整体上很难改变。
根据各市环境质量月报显示,2001年~2012年,长沙和周边城市监测的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但二氧化氮缓慢上升,上升的主因,是越来越多化石燃料被使用。据估算,燃烧1 t天然气,形成6.35 kg氮氧化物;燃烧1 t石油,形成9.1~12.3 kg;燃烧1 t煤,形成8~9 kg。
2.4 建筑工地和道路上产生的扬尘。
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增加了建筑扬尘、灰尘等悬浮物的沉积,导致城市空气质量下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长沙城区内有1 500多个建筑工地,这些建筑工地产生的扬尘也是形成霾的原因之一。
扬尘是雾霾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扬尘不光是指工地扬尘,还来源于石化燃料燃烧,一般居民家庭燃烧等。
可吸入颗粒物是雾霾污染的首要污染物,而扬尘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分量。机动车尾气、挥发性有机物等通过非机械作用产生的颗粒物均为细粒子,而这些细粒子沉降到道路、裸地、广场、屋顶、农田等下垫面后,还会通过次级扬尘过程再次被送入大气之中。进入深秋及冬季,由于气候干燥,二次扬尘污染将加重。
2.5 生活中产生的雾霾。
生活中形成霾的因素也很多,比如,烹饪油烟、烧烤和炉灶烟雾没有经过治理直排环境中;生活垃圾和城市园林绿化废物(落叶等)露天焚烧;燃放烟花爆竹和吸烟、宗教和祭祀礼仪活动(焚香、焚化祭品);为汽车、冰箱等喷涂油漆,家庭装修中使用黏合物等等,这些都会产生挥发性有机物,增加大气反应的活跃程度和大气氧化性,生成更多的二次颗粒物;而挥发性有机物本身也会形成二次颗粒物的前体物。
3 结语。
大规模“雾霾”天气的爆发绝不是偶然,它与我们在城镇化进程中工业不合理的发展、不合理的生活和消费模式息息相关。因此,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形成雾霾污染的关键性诱因,如果不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方式,减少雾霾、改善空气质量将更加困难。
参考文献:
[1] 钱诚,李跃森“。 雾霾经济”研究[J].现代商业,2013,(12):272.
[2] 韩文科,朱松丽,高翔,等。从大面积雾霾看改善城市能源环境的紧迫性[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4):27-29.
[3] 胡名威。雾霾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16):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