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2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青年思想道德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年大学生,有着不同于其他年龄群体的一些身心特点:
1.1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
在青春期到来时,青年大学生的身体急剧的生长和变化。随着身体的不断发育和完善,他们不仅要适应发展中的新自我,同时还要适应别人对于他的新形象所表现出的反应。然而,由于心理方面的成长不一定能与生理发展平衡,因此会产生生理成熟,心理幼稚的不稳定现象。
1.2实现个人发展与他人期望的统一
青年大学生随着身体的变化和性成熟的过程,逐渐产生一些新的体验,也感到周围人对他们的新的反应。他们希望知道自己现在真实情况以及将来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也非常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尤其是在父母,老师及同辈群体中的印象。他们不断地认识和探索,不断地完善自我,接近自己的理想,同时也期望达到他人对自己的要求。
1.3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的不断发展
青年大学生早期的价值和道德标准主要来自父母,他们的自尊感基本上来自父母对他们的看法。当进入大学这个较广阔的世界以后,同伴群体的价值观,以及老师和成年人的评价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对原先的道德标准及自己的价值和能力都要做重新的评价,甚至改变他们以往的一些道德价值观,从而形成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新的看法和认识。
1.4渴望独立意识的增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年大学生越来越多的与社会接触,感受到了不同于家庭的新鲜事物,并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好奇,想要去探索。他们越来越渴望独立,渴望远离家庭的束缚,也对父母的权威产生怀疑,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发生反抗行为。与此同时,他们却与同辈群体产生了依恋,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信任伙伴们胜过信任家长和老师。
2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原因分析
虽然我国历来都很重视对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为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业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国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1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
部分青年大学生在学习上不思进取,懒惰成性,缺乏顽强拼搏的精神,在生活上更是好逸恶劳,追求享受,缺乏集体荣誉感,他们不比谁的学习好,谁对社会对学校和班级的贡献大,只比谁更能花钱,更能买名牌,相互攀比炫耀自己。有的一个月的生活费就要上千元,花钱大手大脚,节约意识十分淡薄,造成了严重的铺张浪费。
2.2心理脆弱,思想容易走极端
一些青年大学生性格较内向,不太愿意与人交流,自卑,厌学,想问题和做事都爱走极端,遇到一点挫折就想放弃,缺乏足够的心理抗挫折能力,对老师和家长提出的批评不容易接受,而且还存在着报复思想,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2.3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容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受社会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现在的一部分青年大学生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不好的现象没有足够的辨别能力,容易受社会不良分子的利用,去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吸烟、喝酒、赌博,逃学、泡网吧等现象在青年大学生中也是屡见不鲜。
3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
对于目前我国青年大学生群体思想道德现状存在的问题,我们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加以制止,不仅要符合青年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还要注意与时俱进,建立长效机制。
3.1重视家庭教育
父母在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青年大学生有很多时间是在家里面跟自己的父母度过的,父母的言行举止对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都有很大联系,所以父母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1)培养青年大学生独立的人格。不依赖他人,会照顾好自己,养成独立的生活能力;有意识的培养他们与别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和集体主义精神。(2)节约意识的培养。不管是什么样的家庭背景,家长都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品质。(3)用表扬和赞赏代替打骂和惩罚。现在很多父母都不注重孩子的身心发展,小孩做错事情,就一味的打骂,这很容易使青年大学生形成逆反情绪,产生于父母对抗的思想,不利于青年大学生的发展。同时对于孩子们在成长当中的努力,家长应该关注,并给予鼓励。(4)适当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多带他们去参加一些课外活动,接近大自然,陶冶他们的情操,防止青少年染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气。
3.2学校要注意加强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学校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能一味的看重升学率,大搞应试教育,忽视学生的精神世界。对此,学校应该在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上下功夫。(1)加强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模式要灵活化,不要只是单纯的填鸭式教育,不要只局限于课堂内,老师应该多与学生互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课外实践课程,让学生们分组参加,这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互帮互助,树立团队合作的精神。(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良好的教育氛围。可以成立一个“心灵抚慰站”,让专门的老师解答青年大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心理方面的困惑,及时与学生沟通,帮助他们度过心理迷茫期。(3)学校要下大力气提高教师的德育水平。教师不只是要教书,还要育人,将教书和育人相结合,同时还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组织和管理,制定科学的、系统的、规范的教育策略,多与家长沟通,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3.3重视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教育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爬坡说”
随着社会的经济的发展,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出现了问题。学者们主要围绕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虽然承认青少年思想道德存在许多不足,但坚持认为青少年主流思想道德状况较好。有学者认为较多的青少年对社会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有一定的认知,能够清楚地辨别善恶、美丑、是非、曲直,能够抵御外界的侵蚀。一方面对个人人生价值目标的定位基本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有较强的进取精神。一方面,他们注重不断学习积累知识,追求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对社会有所贡献,有较强的进取意识。此外,还有学者从时代的要求出发,进一步归纳出了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状况的四大特征:“对知识如饥似渴孜孜以求,其强烈程度超过以往的任何时期;在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追逐时尚生活;追求人格健全,企盼道德回归。”[1]
(二)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滑坡说”
2000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宣传部课题组又组织了一次大型调查,在对“您认为在当前青年成长的社会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限选两项)”问题的回答中,有48.3%的青年选择“社会风气不正,腐败现象严重”,列第一位;有30.8%的青年选择“社会上拜金主义日趋严重”,列第二位,并由此得出我国城市中由于人际关系冷漠和异化,人们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和沟通,致使社区居民普遍存在着交往半径短、家居生活封闭性强的特点[2]。有的学者运用大量的调查数据阐述了当前世界青少年道德问题,如犯罪率上升、泛滥、性混乱、家庭暴力等,并进一步指出,当前我国青少年社会道德下滑现象十分严重,主要体现在:对金钱的追求成了青少年价值取向的主要,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吸毒贩毒猖獗、冷漠心态、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下滑、家庭道德衰落。犯罪是道德沦丧的表现,目前已查获的作案成员尤其是严重犯罪的作案成员中,青少年所占的比重一直在半数以上,而犯罪率的上升则无疑表明道德水平的下降。有的学者指出,我国社会出现比较严重的道德“滑坡”现象,对青少年树立正确、高尚的道德理想信念影响较大,这种道德滑坡现象在青少年身上不仅表现为“不思进取、沉迷虚幻、自私狂妄”,还表现在丧失自强不息精神和诚信缺失[3]。
(三)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中间说”
关于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这个问题,有学者持中立的态度,他们认为当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没有呈绝对的上升趋势,也没有显示绝对的下滑,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还是持乐观的态度。有学者指出,当代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一方面呈向上发展的趋势、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高度吻合,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让人担忧、与和谐社会建构不符的问题。如,个人的价值取向居于社会的价值之上,重视个人利益取得忽视了社会利益,损害社会利益;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脱节,没有把对道德的理论理解落实到社会实践中。对社会的许多不良之风明知道是不正常的,但是无法消除面对这样不良风气的矛盾心理。有学者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做了探讨,在社会生活中,青少年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但也有部分青少年违公共秩序,破坏公共财产;在社会工作中,青少年具有努力奋斗改变自己生活现状的热情,但在奋斗过程中受到利益的诱惑,做出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在家庭生活中,注重对父母的赡养、履行做子女的义务,但是有部分人在履行自我的责任中只注重自我的感受,传统道德的约束力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青少年面前就显得无力。
二、关于新世纪以来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形成主要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影响,学者们围绕这几方面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做了探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他们社会化的过程,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思想的活跃,侵蚀着社会的各个方面,某些领域滋生了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这些都潜移默化地浸染着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腐蚀作用[4]。有的研究者认为,长期以来,由于教育的方法方式出现问题,学校的道德教育趋于理论化、形式化。因此学校的教育让学生只知道一些空洞知识,而没有真正让学生把这种理论落到实处,造成青少年对社会道德认知不够全面、深刻;对于社会丑陋的现象只能流于口头上的斥责,而无法抵抗这样的丑陋现象[5]。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造成孩子偏激失控;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传统教育方式,阻碍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提高;人格教育现实作用的无力、道德教育凸显的功利性、文化教育的失重、审美教育的匮乏,造成了学生思想道德偏离了社会主流;网络技术发展的利弊、使诚信面临危机的现状,造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失范,使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陷于困境。
三、加强新世纪以来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新世纪以来,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起阻碍作用,因此,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切实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素质教育首位
学校不仅是青少年系统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同时,也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主渠道。各学校要自觉地把德育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以达到强化青少年积极向上的良好道德目标。一是健全教育内容。加强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制观、道德观等教育。二是改善学校教学方式方法,传统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符合现代的要求,注重实践式的教育方式。把科学文化知识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做到智与德的统一。三是抓好师德建设。学校一定要注意培养教师的师德和敬业精神,使教师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渊博知识影响青少年学生。
(二)发挥家庭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的态度对孩子产生深刻影响。因此,父母应担任起教育青少年的责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不能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其身心健康和品德修养;要改变“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方式;要加强与孩子的情感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把握好对孩子的关爱;还要与孩子共同欣赏积极健康的作品,培育青少年良好的道德素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三)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青少年群体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其思想道德素质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要发挥社会的教育功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正确引导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对其监督,把优化社区育人环境列入精神文明建设中,建立德育基地;要加强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弘扬社会主旋律,引导青少年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净化各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化环境,取缔各种不文明的文化场所。
四、简要述评
关键词: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一、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与特点
(一)社会公德意识增强
在对社区青少年公德意识的测试上,设计了公汽让座、十字路口过马路及关水龙头等三个问题。在回答“在公共汽车上,见到老、弱、病、残、孕,你一般选择怎么做?”有72.4%的青少年选择“立即主动让座”;23.8%的青少年选择“经犹豫后,最终让座”。这说明在96.2%的青少年在公共汽车上给人让座。“十字路口遇红灯,此时又没有车通过,你会怎么办”,选择“等到绿灯才过”的有63.2%,对于“公用水龙头滴水,你通常怎么做”,有89.2%的青少年选择“立即上去关掉”。以上说明绝大部分社区青少年对学校对班集体的公物、活动是关心的和积极参与的,社区青少年社区公德水平较高。
(二)家庭道德有所进步
青少年家庭道德方面问题主要是指青少年以个人为中心,不关心他人,较少干家务等方面。通过本次调查,发现青少年在这方面有较大改观。对“你在家做家务吗?”的回答,有42.7%青少年回答“常做”;而“你对于父母的生日?”这一问,回答“都记得清”,占63.2%,以上回答说明青少年在家庭中关心父母,经常帮助父母干家务。
(三)社区青少年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观、价值观中涉及的核心问题是对集体的认可和接纳。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56.8%和23%的社区青少年对“你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回答是“个人事业有成,实现个人价值的人”和“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人”。由此可见,目前绝大多数社区青少年对体现集体主义内涵的雷锋精神、奉献精神、服务社会等观念是接受和认可的,并在其心目中占据主导地位。
(四)学校政治课改革取得成效
调查结果显示,对学校政治课有55.7%和34.1%的社区青少年回答有“较大帮助”和“一些帮助”,合计为89.8%的社区青少年认可学校政治课教育。
(五)家庭教育更注重全面发展
本次调查中,“你觉得父母最关心你哪个方面情况?”,46.5%回答是“学习”,16.7%回答是“品德、心理状况”,34.6%回答“身体健康”,还有2.7%回答是“交往状况”,这说明家长对孩子关注不仅仅只是学习。
(六)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相结合有所改进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八荣八耻”内容掌握,有33.5%青少年选“很了解”,有47.6%的回答是“较了解”,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八荣八耻”的内涵已经深入普及到广大社区青少年的内心,并得到他们的广泛响应和高度认同。这说明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一定效果,尤其是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有所改进,才有可能是我们创导的教育内容为青少年所了解和接受。
当前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令人欣慰的,他们在思想道德方面表现出具有青春气息的群体特征和强烈的时代特点。
二、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教育有待进一步改革
1.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
在问卷中,我们询问了“班主任最关心你哪方面的情况?”社区青少年回答“学习成绩”的最多,为46.5%,回答“思想品德”的为16.2%,回答“身体健康”的为34.6%,回答“同学、朋友交往”的为2.7%,回答“社会上的人际交往”的为1.3%,回答“精神生活”的为2.0%。教师最关心学生的是其学习成绩,与关注学生思想品德的两者相差30个百分点,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应试教育”仍有相当市场,不少学校以应试和升学为办学目标,一味追求考分和升学率,关注学习尖子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严重影响了社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2.中小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教学还需进一步改革
虽然学校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学校还要加强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德育过程,扎扎实实地抓好德育工作。
(二)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重学习轻品行
中国的家庭教育中重学习轻品行、重智育轻德育是个顽症,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家庭教育问题,在中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有“父母最关心你哪些方面的问题”。结果反映出近一半的家长最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关心孩子“思想品德”的家长只有16.2%。
2.部分社区青少年同父母的情感交流有问题
当问“你消除烦恼的办法通常有哪些”时,回答“找伙伴诉说”的为45.9%,回答“记在日记里”的为25.4%,回答“向父母或老师诉说”的为16.8%,回答“上网聊天”的为10.8%,回答“找老师诉说”的为1.1%。与此相应的是,对中学生的问题“你与父母沟通情况是”,回答“与父母无所不谈,很容易沟通”的为31.4%,回答“与父母基本能沟通,但有些话不向他们讲”的高达53.5%,回答“与父母谈不来,较少沟通”的为11.4%,回答“与父母基本没有沟通”的占3.8%。以上两个问题至少反映出这样一种家庭教育状况:部分社区青少年同他们父母存在情感交流的困惑和障碍,社区青少年不愿意向父母倾吐其心声,家长也难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这种情况对家长对孩子来说都是可怕的。
(三)社区与学校、家庭缺少联动,青少年思想工作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
社区青少年思想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有赖于方方面面的合力,尤为紧要的是社区、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联动共建,以形成合力。 在调研中了解到:从大多数学校看,与社区的关联度并不密切,缺少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存在“各归各”“单打一”的状况。不能否认,有些社区的党、团组织在组织青少年参与社区活动方面做得有声有色,但却忽视了与学校和家庭的联动,没有将活动的效果最大化,而少了学校和家庭的反馈和联动,社区也很难长期保持青少年思想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在目前发展商品房、“人户分离”的条件下,怎样密切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形成德育整体合力,是一个新课题。
(四)一些部门领导对社区青少年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担负起领导责任。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虽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但因为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带来直接的效应和收益,在一些部门领导的心目中,它在社会实际生活中的地位并不高,看不到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认为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可有可无,对其不加重视。
三、加强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议
(一)端正育人成才的指导思想
要突破“应试教育”的思维桎梏,认识其危害性,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以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指导德育工作,纠正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倾向,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营造舆论。在这个基础上,要着力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在社区的舞台上增长才干,锻炼能力。同时要强化社会实践的制度化安排。
(二)强化学校对社区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主渠道的重要功能
1.学校教育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真正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加快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改革,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与建设,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需要的德育课程体系;要积极改进中小学德育教学方法与形式,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要拓宽德育教学渠道,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有机统一起来;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要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强化班主任制度,选派责任心强、素质高的教师担任班主任。
2.制定实施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知识结构平衡的教育政策
充分认识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青少年教育问题的复杂性,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特征,采取新的教育战略和政策,促进青少年知识结构的平衡,也是有效防范青少年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为此,首先要实施学科地位平等化战略。尽快扭转人文社会类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地位非平等化状况,在教师专业要求、考试制度、学生考核等方面,做到与所谓“主课”同等的地位和要求,为青少年获得完备的知识结构奠定制度基础。其次,继续推行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教育活动均衡化战略。最后,要研究并加快现有高考制度的改革,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技术教育,为青少年成材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道路。
(三)重视家庭教育对培养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特殊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教育好孩子不仅是家长的私事,也是父母应当承担的意义重大的社会职责。因此,要通过大众传媒报道宣传家长教子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帮助和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亲子观、教育观、人才观,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自觉性。此外,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家庭教育研究团体、各级妇联组织、各社区家长学校都要发挥各自的优势与特点,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让广大家长了解孩子成长的心理和规律,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四)充分发挥社区在青少年思想工作中的作用
1.完善“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德育建设体系
学校、家庭和社区就像一座功能完整的“综合加工厂”,锤炼了青少年的综合素质,缺少哪一道“工序”,产品都会有缺陷。要加强社区、学校、家庭之间联系,探索三者联动共建的途径与方式,健全网络,形成制度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完善寒暑期报到制,确保参与社区活动的时间,做到严格考核,认真总结;建立学校与社区、家长间的通报制度;办好家长学校,指导家长科学育人;做好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工作,重视强化家庭的法律监护责任,优化家长的家教意识理念,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监护方法,支持子女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学校方面要关注青少年在社区、家庭的学习、活动、生活情况,倡导班主任做好深入细致的谈心工作,因人制宜地帮助青少年成长,必要时开展家访活动;社区与学校要积极探索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联手建立科学考评制度;设立中学生“道德实践奖”,对于在志愿公益活动、道德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者予以表彰,并把成绩列入德育考评;完善“社区十佳青少年”和“好人好事”的评选、讲评制度,形成浓厚的道德建设氛围。
2.建构社区青少年思想工作社会化运作机制
成立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区社区青少年工作联席会议,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建立了调研、培训、督查、通报等一系列工作与会议制度。在街道的层面上,建立社区青少年工作领导小组,其中社区明确第一责任人是街道党工委书记、主任,或是副书记、副主任。各居委也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居委专设青年干事。从社区共青团的组织体系来看,街道、镇建立街道(镇)团工委和居民区团支部,街道、镇建立社区青工委,街道、镇建立社区少工委和居民区少先队组织,街道、镇建立各类青年活动性社团或协会。
3.建立社区青少年思想工作专业化队伍
调查发现,对建立社区青少年社工队伍呼声很高。从中小学抽调教师担任专职帮教社区青少年的“社区教师”,他们以针对性极强的、高超的工作艺术,开展心理援助,为青少年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五)党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社区青少年工作,积极营造有利于社区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首先,要解决好思想观念问题,一定要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克服认为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软指标的模糊认识,社会各方面都要主动承担责任。其次,要强化齐抓共管的意识,整合社会资源,整合工作载体,实现社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由部门工作向全局工作、由学校抓向社会抓的转变,共同净化社区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六)加强保护社区青少年权益和立法工作
现在,侵犯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地方还十分严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全社会都要维护社区青少年合法权益。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做好关于未成年人的立法和执法工作。要切实加强保护社区青少年权益方面的立法工作,加大执法力度,逐步形成有利于社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完备的法律保障体系,努力为社区青少年成长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斯.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3]C. P. 斯诺 :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M]. 北京:三联书店,1994.117-118.
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是构成社会的一个最基本的单位。孩子是家庭的基本成员,他们从出生开始到长大成人,走向社会,几乎要在家庭中度过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这三分之一的时间里,家庭对孩子不仅有抚养义务,而且确确实实地构成了陶冶孩子情操、品德、性格、理想的关键场所。“家庭教育担负着帮助未成年家庭成员接受文化生活知识、培养道德品质、熟悉行为规范、巩固和发展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成果,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职责。”①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时期,因此,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的第一个教育过程。现代社会的文明水平首先取决于家庭文明的水平。家庭教育在每个人的成长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成员的身体素质、社会素质、心理素质、和睦的家庭关系以及亲密的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非常大的影响作用。因为是青少年的可塑性最大,如果青少年家庭关系和睦、早期家庭教育良好,对培养积极、健康的性格、品德及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否则,如果对青少年的早期家庭教育不当,就会对青少年以后的教育和成长带来许多无法估量的负面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父母要以自己崇高的理想、良好的道德、健康的情趣教育和影响孩子,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如自尊、自信、尊敬师长、遵纪守法等。父母担负着教育好下一代,提高下一代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历史责任。父母对子女的影响不仅全面而且深远而持久。
我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过程,它同时是一种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转型。由新旧体制转轨所带来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动所决定,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正在发生着一场悄悄的革命。思想道德观念的新旧更替,不仅构成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它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提供必不可少的价值支撑。”②综上可知,家庭教育不仅对青少年的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更由于外来生活环境的变化为我国目前的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目前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家庭教育历史悠久,对家庭教育的研究和探讨也从未中断过并在这里形成了诸多优秀的理论成果,我们主要探讨当前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重养轻教
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家庭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不停地刺激人们的物质欲望,体现在家庭教育中即有的家长特别注重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而忽视孩子的精神世界的培养。一些家长特别宠爱孩子,盲目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不少的家长有这样一种共识:我们吃的苦太多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再也不能让孩子受一点苦。殊不知,这种片面的关怀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大障碍,从而导致了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空虚,道德理性的缺失。在一个班级中,基本不可能通过观察学生的用品、日常的开销来判断学生的家庭条件到底是怎样的,除了极富裕和极贫困家庭的孩子,绝大部分的家长不会对孩子的日常开销吝啬,无论那是有用还是无用的。“我家孩子用的不能比别人家的孩子差,进我最大的所能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和教育”这是绝大部分父母的想法。家长注重的是为孩子提供了什么条件或生活,而不是教会了孩子什么。
2、重智轻德
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不仅注重文化知识的传递,更加注重社会规范、道德习俗的学习即青少年品德的培养。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已成为普遍生存理念,社会压力不断地加大,越开越多的家长认为自己孩子将来要想更好的立足社会,就要有好成绩、好学历从而找到一份好工作。家长这种普遍的认识直接导致了家庭教育内容上出现的偏差,只注重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培养,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智力的开发,却忽视了对孩子“成才”之前“成人”的教育即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教育。
更多的家长重视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在班上的名次,而非孩子的学习过程。家庭教育在诚信、友爱、尊重、社会使命感等方面的教育严重不足。这种轻视个体品德能力培养的失衡很可能造成青少年自私任性、信任度低、道德情感冷漠。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是当今家庭教育的最大失误。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重智轻德的教育价值观成为家庭教育中比较普遍的问题,并在教育实践中也较多地体现出来。
3、重言轻行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对子女进行教育,并讲究“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言谈举止和行为习惯会给孩子的人格、性格和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使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并不能真正做到“言”、“行”一致,家长教孩子一套自己做另一套。只是在思想上有认识,行动上不重视。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品德教育经常停留在“只有好好学习,才能……”、“不要去学邻居某某,简直就是坏孩子”等言语层面的说教,却不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止,有些家长本身自己不干家务活、无所事事,偏偏要孩子做个勤奋文明的人,或者是一边搓着麻将,一边叫孩子好好学习。殊不知,孩子最好的学习的榜样就是自己的父母,他们在家庭中耳濡目染受到父母的熏陶,学习了家长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格。
4、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尚未形成合力
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尤其是在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密切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不能很好地有机结合起来。在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上不能保持一致或者具有连贯性,甚至会产生冲突。妈妈说的与老师教的和孩子自己在社会上看到的完全不一样,这会给青少年造成很大的困扰,从而影响正确的道德观念的树立。
二、解决的对策
1、把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
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和投资的确是一件好事,它可以为子女将来的学业奠定基础,可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但是,对于子女的培养,必须树立“成才先成人”的教育观。历史与现实一再证明“有德无才,难当大任;有才无德,才足以助其奸”。在家庭教育中,教育子女成人与成才,做人与做学问,孰先孰后,孰重孰轻,是毋庸置疑的。德是人才的灵魂,是立身的根本,智力的高低可能会决定一个人的发展的深度,但道德品质的好坏则决定一个人的发展方向。道德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任何一个健康的社会,都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即便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青少年除了要学会知识、学会学习,更要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生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黑格尔认为,一个人做了一件这样或那样的合乎伦理的事,这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才可以说他是有德的。而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家庭教育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当今的家庭教育应当遵循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这不仅关系着家庭的文明更关系这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家长要遵循子女的生理、心理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可以从提高道德认识做起,特别要注意保护并培养子女青少年时期那种同情心、正义感、荣誉感等道德情感,同时从形成道德行为的习惯开始,或者同时并进,互相促进,逐渐培养青少年的高尚道德品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2、家校联系,形成合力
青少年道德教育是事关国家命运和社会未来发展趋向,因此需要整个社会同心协力才能得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这深刻揭示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重要作用。针对目前家庭与学校结合、沟通的现状,以及本人从事班主任工作的经历和体会,认为应从三个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第一,学校及老师要积极主动与家长沟通。通过召开家长会、采用书面的或电话等方式与家长进行积极沟通。第二,家长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加强与学校老师的沟通。家长要主动到学校或与班主任电话联系了解学校对孩子教育和要求。及时参加家长会、接待好教师的家访等。家长要主动地经常地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思想、学习等方面的情况,与老师共同研究孩子的教育方法,尽量和学校保持一致。第三,家长应主动配合学校工作,教育子女积极参加学校所开展的的教育活动或实践,使子女得到良好的锻炼。
3、提高家长素质,营造良好家风
家长是家庭主导者,决定着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等,因此家长素质高低制约家庭教育的成效,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品德发展状况。家长的以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教育能力素质对孩子品德形成影响较大。一般来说,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家长能比较客观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有正确的人才观,比较重视对子女品德各方面的教育。另外由于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因此父母的语言举止、待人处世总是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影响到孩子。如果家长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比如孝敬长辈、节俭、勤奋、正直等,会使青少年在家庭中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自觉地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
家风是家庭精神文化的一个层面。父母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等所产生的家庭文化,影响着孩子的品德发展。在长达五千多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我们不难发现,众多的家庭有着自身优秀的家风,这构成了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人民的优秀品质和智慧。良好的家风主要体现在严以治家、节俭持家、济贫睦邻等。严以治家体现在家庭长辈避免对孩子溺爱和过分娇宠子女,不能一味迁就孩子的错误,要严爱相济、恩威并施。因此,处于新时代的家长更要以身作则,把建构良好的家风作为家庭建设的重点,让孩子生活在愉悦的氛围中。
参考文献:
一、开辟“第二课堂”,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
生活就是最好的教材,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社会中接受“开放式”教育,到社会中去体会,去感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如参观各种历史遗迹,像纪念馆、名胜古迹等,根据教学内容开展有意义的社会调查,调查一些先进人物和事迹并进行总结,这些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很大,使他们在行动中体会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调研与讨论活动,让学生明白懂得感恩、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知行合一等品德的重要性。
二、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去影响学生
身教重于言教。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其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对中小学生世界观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当然,这里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应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和素质。因此,教师要为人师表,严于律己,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通过定期开班会、团会,教育学生要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要丢掉个人主义,崇尚集体主义,要尊重老师,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要比学习、比进步。这样反复教育,可使学生和班集体在相互作用中实现良性循环。另外,要利用一切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意识,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有意义活动,积极主动地学习,要有为集体争光、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学习习惯,培养他们较高的集体荣誉感。
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长高峰。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在迅速发展,是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但这一阶段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问题的阶段。作为老师不仅应该充当好管理者的角色,还应了解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能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要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心谈话;要用远大理想的推动作用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使其懂得如何迎接困难的挑战,以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
五、重视个性发展教育
中小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必须对学生进行合乎科学规律的塑造和引导,另一方面又必须注意随时发现和矫正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异常倾向。只有确保个性心理特征始终处在正常的健康状态,其发展才有意义和可能。不可否认,中小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及教育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少人不同程度地具有某些不良的能力、气质和性格倾向。这些不良倾向的存在,不但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且威胁着个体的心理健康。若不及时加以矫正,则极可能发展为病态的心理和行为。因此,个性发展教育的迫切任务之一就是要在尊重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培养健康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六、重视网络在中小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互联网的出现,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它虽然给我国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使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坏都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我们要主动迎接网络信息时代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正视网络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结合实际,积极深入研究探讨网络条件下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找出更合理有效的方法。开创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已经成为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从当前中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其原因,寻找其思想根源,找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足,利用一切可用的现代化手段,充实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丰富其形式、完善其方法,以提高效果。因此,充分利用网络,使之成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有力工具。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艰苦而又复杂的工作,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还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全社会都要关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支持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才能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把未成年人培养成健康、活泼向上的一代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