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道德教育的作用范文

道德教育的作用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2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道德教育的作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道德教育的作用

篇1

一、自我对话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自我对话既是内在我与外在我的对话,也是目标我与现实我的对话,还可以是内心自我与他人的对话。任何对话,最终都要回归到受教育者的自我对话上来。对话道德教育,最终往往要落实到自我对话上来,以提升个人素质,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因此,在道德教育中,要不断引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行自我对话,以此来稳固道德教育的成果。受教育者自我对话是道德教育目标实现的必经阶段。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尽管不同的学者在其表述中各有侧重,但是毫无疑问的是,他们都关注了教育对象即受教育者道德素质的提升。在道德教育中,受教育者自身发展变化的情况,无疑地成为衡量道德教育实效的最好的标准,也只有通过受教育者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才能真正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在道德教育中,自我是对话的自我。自我对话既有自我前后的比较,又有自我与他人的比较。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各种道德教育手段,促使受教育者进行自我对话,使受教育者认识和感悟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从而发挥自身的内在动力。没有受教育者的自我对话,仅仅只从外部简单地将道德原理、道德规范灌输给受教育者,这只能是一种粗糙的教育。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对话,才能使受教育者彻底通过内心的斗争,明辨是非,感知善恶,从而实现其自身认识和行动的质的改变,以使其从内心深处要求督促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将道德教育的内容和体系展示给受教育者时,会将受教育者带入一个深深的思考和体验之中,促使其不断地对比和质问自身,从而形成自己的道德选择。这就是道德教育中受教育者自我对话的基本过程。没有这样的一个过程,受教育者不可能形成稳固的思想,产生坚毅的行为。正是通过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对话,才逐渐形成了受教育者自身独立的道德认知体系。离开这样的过程,道德教育对于受教育者只能产生暂时而轻微的触动,其影响力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而越来越弱,难以形成受教育者独立的道德品质。所以,道德教育中的自我对话,是受教育者实现其道德成长的必经阶段。教育者自我对话是道德教育更好地进行的有力保障。教育者的自我对话,就是教育者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面对复杂的教育对象和不断变化了的具体环境,为了实施更好的道德教育,而进行的自我调整,自我拷问,自我改变的反思性的心理活动过程。教育本身就是双向的,教育者在教育他人的同时,也在教育自己。教育者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教育对象,才能使教育活动获得良好的效果。受教育者在一批批地更换,时代在不停地发展,这就要求道德教育也要不断地更新其内容和形式。作为道德教育的执行者和主导力量,教育者的自我对话,自我反思,自我提升和发展,毫无疑问地在道德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主导着道德教育的方向。在每一个具体的道德教育案例和实践过程中,教育者的自我对话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者通过自我对话,不仅仅要不断地去适应变化了的道德教育环境和条件,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自我对话,提升自我的道德水平和教育能力。教育者如果做不到自我发展,而是坚持运用旧的理论及方法来面对变化发展了的道德教育现实,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教育者自身也要坚持自我对话,坚持理论创新,勇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为道德教育的良好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道德教育实践中自我对话的实施

教育者自我对话的实施。首先,每个教育者要树立自我对话的意识。道德教育本身是一个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的过程。每个教育者只有树立自我对话的意识,并以此指导其道德教育实践,道德教育才会取得更好的成效。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的自我对话意识,必将决定教育者以什么样的心态和基调去面对受教育者。教育者在面对每一个道德教育的场景和问题时,要主动地进行自我对话,主动地联系自身和受教育者的实际,进行对话设计和思考。其次,教育者要做到真正的自我对话,还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教育理论水平,做一个智慧的道德教育者。一个高水平的道德教育者,必定是熟稔道德教育理论的。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仅仅依靠自己或个别人的狭隘的经验来支撑道德教育实践,是行不通的。在道德教育中,自我对话作为一个全新的话题,需要我们强化自己的理论基础。离开强大的道德教育理论的指导,教育者就很难认清道德教育问题和自身现状,就谈不上自我对话。最后,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应当不断地对自己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加以批判性考察,要始终将拷问自身的道德教育方法和分析受教育者的道德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德性与德行的统一。教育者必须经常性地接地气,以了解受教育者的实际道德需求,而能否真正满足受教育者的实际道德需求,则是检验教育者道德教育方法科学与否的唯一标准。受教育者自我对话的实现。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要积极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对话,通过各种能够触及他们心灵,紧密联系他们生活实际的实践性案例或作业,引导受教育者针对道德教育素材进行深度思考。在积极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对话时,教育者应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引导受教育者自我对话的关键,是培养受教育者自我对话的态度和习惯。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自觉,是道德教育的目标。要更好地养成受教育者的道德自觉,就要培养受教育者自我对话的态度和习惯。“对话之心是对话之‘本’。”受教育者只有通过自身内在矛盾的不断化解,才能不断提高其道德素质。然而,受教育者自我对话习惯的培养和引导,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需要教育者通过一系列实践性活动的巧妙安排,促使受教育者渐渐养成自我对话的习惯。第二,道德教育的切入点要准。好的切入点,会促进受教育者的思考,因此,教育者应该时刻意识到,决不能简单地寻找一些无关痛痒的话题来开启道德教育的大门,否则只会引发受教育者的抵触情绪,从而影响教育的效果。教育者要认真寻求能引起受教育者关注的话题,在激发受教育者共鸣的同时,悄然引导受教育者自我对话。第三,在道德教育中,要不断创设一定的情境,促进受教育者自我对话。情景式体验,是道德教育中常用且行之有效的一种教育方法。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每个人都会触景生情。受教育者在情境体验的过程中,会自然地进行自我对话,并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言行,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在情景式体验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发掘真正关涉受教育者生活的事例,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只有扎根于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直面受教育者生活中的问题和困境,才能使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并引发其自我反思,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本文作者:牛晓琴工作单位:晋中学院

篇2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觉接受道德教育。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传情、说理作用,以教材为依据通过动人的讲述,以艺术形象的高尚情操熏陶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道德情感。首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师在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守则》中对道德规范理解的基础上,教育学生要尊重、理解、帮助他人,报效祖国,完善自我。如,在学习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等先进事迹后,了解他们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为实现独立、自主研发中国核武器,不计个人得失,坚持国家利益。让学生懂得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其次,培养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平时的养成教育上多引导,他们在整个的求学过程中就会潜移默化,形成好习惯。但也有一些学生成绩不理想,身上的毛病不少,我行我素,他们的缺点被不断放大,一直遭受教师、家长的批评、指责和同学们的冷眼,其实他们也非常渴望教师的关怀和赏识。针对这些状况,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加强“励志教育”。在教学中多讲一些励志故事,如《凿壁借光》《铁杵磨成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鼓励学生对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学习条件和成长经历,想想二者有什么不同,遇到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挫折是如何面对的?通过讨论学习,不少学生觉得自己心理比较脆弱,一旦遇到困难就会退缩、回避、经不起磨难,他们表示今后一定要坚强,遇到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坦然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在困难面前学会坚强、执着。2.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实施道德教育。语文教材作为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蕴藏着巨大的精神财富,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逐步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如在《游子吟》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文本情怀,呼吁学生去读诗、品诗、悟诗。并在学习后展开讨论,为什么孟郊的《游子吟》能成为千古绝唱?学生的回答令人耳目一新:因为诗中歌颂的“慈母”已不是单纯的狭义的母爱,而是蕴涵着对纯真人性的眷恋与向往。还有学生说,读唐诗能对人产生陶冶情操、教化的作用。教师紧紧抓住机会,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这些唐诗“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值得珍惜和传承的精华,并且也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对美好的追求所达到的一种全人类必须仰望的高度”,让学生在读书品诗中不断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

二、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懂得感恩

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由家庭、学校、社会几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教师要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懂得感恩。叶圣陶告诫教师说:“身教最可贵,行知不可分。”作为语文教师,对自己的言谈举止要特别注意,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余与学生交流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本人首先要做到,而且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用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行教育和感化学生。因此,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切不可采用教条说教、强加于人的方法。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讲解,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唤起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互相理解、互相依赖、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将正确认识转化为自觉行为。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学会珍爱自己、关爱他人。此外,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教育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在“爱的活动”中形成发自内心的感恩意识,学会感恩,做到感恩,从而塑造良好的品格,进而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展现出来,同时也为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3

【关键词】传统道德思想;大学生;道德教育;积极作用

我国传统道德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传统道德思想固然有其自身的阶级性和时代局限性,但不可否认,传统道德思想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陶冶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至今仍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其中“修身”、“仁爱”、“礼仪”、“信”、“义”、“廉耻”、“忠”、“孝”、“自省”、“慎独”等内容,如果剔除其消极的功利糟粕,保留其精华,对培养当今大学生基本道德准则、培养遵守日常社会规范行为,无疑是有益的。

传统道德思想对中华民族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在一定时期甚至构成了民族共同心理和主要的思维方法,看不到传统道德思想的作用和局限,看不到传统道德思想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历史影响,是违反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

总括起来,传统道德思想侧重于政治伦理教育。它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的,它的核心是“有道”。以道德和礼制来教导百姓,劝告人们放弃恶习,回到天性的“善”的境地,使他们自爱自重,心悦诚服,那么社会自然就安宁了。所谓“有道”,就是所有的人都按照封建礼制规定,上下有序、各行其事,不允许越轨。如父母抚养教育子女,子女孝敬赡养父母,各自遵守基本社会伦理规范和生活规范,讲究礼节礼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会公德意识等。这些观点,在今天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仍然是必不缺少的重要内容。在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我们可以讲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的故事,教育大学生牢记父母养育之恩,孝敬父母,回报父母,推而广之,教育大学生感恩报德,回报社会,关爱他人;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引导大学生学会谦让、诚实、关爱亲友,培养亲情友情,这样就把传统的正确的道德观、伦理观灌输给了学生。当然这种灌输的方法要灵活多样,要重视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形象性。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可运用电影、电视、录音、录象、网络以及其他形式。例如扮演社会角色、参观名胜古迹、考察、旅行等,这样更适合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满足其好奇心,增加生动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要将传统道德思想有机地融入大学德育教育,就应挑选既懂得传统道德思想又热心德育工作的老师担当专职德育教师。一方面,加强学科教育中德育工作的不足,另一方面,更加突出德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开展各种利于道德行为教育内容的活动,丰富大学生活,扩展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大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积极向上、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能力,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意志和健康的生活情趣。

将传统道德思想有机地融入大学德育教育,应该注意层次性。首先要重视培养大学生基本道德行为习惯,学会自我控制,养成遵守日常社会规范的习惯。在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多。一些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遵守日常社会规范的习惯,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不懂亲情友情。对他们进行传统道德思想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在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强调自我探索精神,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高学历人群,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把大学生置于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对他们进行传统道德思想的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再就是重视大学生个性发展,强调培养大学生对待工作、学习、生活的正确态度。参照传统道德思想要求,制定严格而又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校规校训,从小处着手,优化大学生文明行为规范。如公共场所不随地吐痰,不抽烟酗酒,不嚼槟榔口香糖,不乱扔纸屑;谈恋爱讲文明,交往注意自己的仪表,待人诚实、守信;穿着适合自己的身份,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等道德品质。

在德育教育中对大学生灌输传统道德思想,还须注意形式的多样性和方法的灵活性。因为传统道德思想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我们的大学生面对的是开放的世界,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不分良莠冲击着传统道德,企图摆脱传统道德的影响,去发展个性,实现自我价值,我们的德育教育如果不打破僵硬、封闭的体制,还是“涛声依旧”,就难以为大学生所接受,也就不可能形成大学生健全健康的个性,那种简单粗暴、“重专业轻德育”、“重管理轻教育”的方法,只会增加大学生的反感抵触情绪,削弱传统道德思想的教育效果。

家庭教育方面,一些父母没有充分认识传统道德思想的教育作用,也没有认识到做父母的责任,他们要么对孩子过于溺爱,只重视物质生活,不重视基本道德和行为准则的养成教育,放任自流;要么一味拒绝、压制,长时间不能满足孩子的正当要求,因而造成孩子的压抑感,性格扭曲,到了大学仍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因此,要告诫家长,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带头做到,发挥家庭道德教育的示范作用。

当然,我国传统道德思想中的合理成分虽然对我们的德育工作开拓新思路、充实新内容有所裨益,但毕竟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广大德育工作者要明确大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绝不能把传统道德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当作或等同于大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本末倒置。大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应该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围绕这个目标,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总之,德育工作者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改变当前大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脱离大学生思想实际、呆板生硬倾向。提倡创新思维,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依据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实际需要、民族特有的风格和性格,既要承接历史遗留下来的财富,又要适应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事业的发展,批判地吸取借鉴优秀传统道德思想观念,充实和丰富大学德育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把道德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推广开来,使之转化为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提高大学德育的实效性。 [科]

【参考文献】

[1]韩东屏.追求和谐[J].道德与文明,2005,(1):11.

[2]周中之.伦理学[M].北京.

[3]王守实,等.高效德育学与教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李铮.心理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李玉环著.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若干问题研究,2008,4.

[6]臧知非注说.论语,2008,3.

篇4

一、用教师的爱树立起学生的自信,促其健康成长

当前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对孩子缺乏家庭管教,影视音像制品及网络文化的影响等,造成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中不少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未来感到渺茫,沉浸于虚拟世界中,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泡在网吧、游戏机室、台球室等营业性场所,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有学生逃课、旷课现象,日常行为极不规范。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用爱心、耐心感化学生,关注学生。以学生自成教育为平台,对学生自信心培养,对学生道德心灵呵护。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同学习同生活,谈心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积极响应区教育局提出的千名教师进万家活动,进行针对性的家访。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可塑性强,所以在学生自信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也非常关键。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完美其性格等。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主要焦点集中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忽视了与每个中学生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压抑、自卑、嫉妒、自私等心理疾病困扰着学生成长。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加强学生自信教育应成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应该视学生为己出,积极发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细节,因材施教。育人不易,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一定要学会苦口婆心,不能急功近利。人的塑造绝非一日之功,树立起学生学习、生活的信心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

二、用国情教育强化学生自强意识,促其树立远大的理想中华民族具有优秀的传统,她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又培育了为世人称道的道德风尚

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在封建社会里,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革命精神,在中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在近代,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中国人民百年以来,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再接再励,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崭新的面貌重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痛苦摸索,从多次失败中取得了成功。我们要教育学生应当珍惜民族的团结,祖国的富强来之不易,少年强则国强,只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才能强国富民。要同学生讲清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使他们了解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和前途的无限光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也得到很大发展,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学生了解到了我国的社会建设的巨大成就之时,从而树立起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远大的理想,自强意识,将来自觉地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同时我们还要使学生了解,我国是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们的生产仍然比较落后。经济不很发达,我国当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个国情,教育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还要广大青少年学生艰苦奋斗,自强自立,努力学习,意志坚强、以便将来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

篇5

当今,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已经陷入一个困境,传统的道德灌输严重阻碍了学生的道德发展,随着国内外对情绪智力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可以发现,情绪智力和道德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提升学生的情绪智力可以有效促进他们的道德发展,这为解决中小学德育困境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情绪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学校德育应对学生的情绪智力培养加以重视。

一、情绪智力的内涵

1990年,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沙洛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梅耶尔正式提出“情绪智力”的概念,他们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个人掌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和利用这些信号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1995年,美国作家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绪智商》一书,在这本书中,戈尔曼将情绪智力分为五个方面:知觉、认识自己情绪的能力;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识别、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调控他人情绪的能力。根据戈尔曼的理论,在本文中笔者将情绪智力归纳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对于自身来说,包括感知、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和调控自身情绪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他人来说,包括感知、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和调控他人情绪的能力。情商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使人具有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情绪、能移情理解他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二、道德的内涵

在我国古代,“道”和“德”原是两个含义不同的名词。“道”是指在人类交往过程中普遍认同并遵循的一套行为准则,具有普遍性。“德”指的是不同个体自身认同并按其行动的一套规则体系,具有特殊性。道德的本质就是“化道成德”,即把外在的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体内在的心理规范。另外,从道德的起源来看,原始社会中人类共同劳动,建立起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在这些关系中人们出于本能都会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为了维持群体的稳定,避免个体之间利益的冲突,就必然要求有道德来约束每个人的行为。由此看出,道德侧重的是人际关系的调节,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将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内化为人的道德认知,促进人道德成长,使人具有能合理调节人与人关系的美德。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情商教育和德育之间在培养目标上具有内在一致性,都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节。“情商”内涵中包括的对自我和他人情绪的感知能力、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调整人际关系的能力,都是道德形成的心理基础。笔者认为,以情绪智力的培养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三、中小学情绪智力教育现状

当前,我国的情商教育并不乐观。有关研究表明,“学校教育对情绪行智力的提高是有部分作用的,但效果不明显。这样看来,中国目前的教育还过多关注认知性智力,而对孩子们情绪智力的增长贡献不大”。在中小学德育课堂中,教师往往注重的也只是枯燥的道德知识的灌输,很少涉及有关学生情绪情感的内容,情商的培养在中小学阶段的德育过程中几乎是一个空白。

当下,中小学生道德问题日益突出,新闻曾多次报道,几名学生在学校里由于一点矛盾就动起手来,高年级学生欺负低年级弱小同学,有的学生因为不服教师管教而与教师发生争吵甚至动手。不得不承认,这些问题的发生与学校对情商教育的忽视有直接关系,学生在遇到有关道德问题时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懂得如何移情理解他人。戈尔曼认为,在不同的年龄发展阶段,情绪智力的发展水平和表现形式各有不同,其中,幼年和青少年时期是情绪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小学德育要抓住这一关键期,提升学生的情绪智力水平。

四、情绪智力对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情绪智力对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重要作用

前文提到,情绪智力注重的是人对情绪的知觉和调节。通常情况下,良好的情绪能直接激发或促进学生对道德知识的学习。而痛苦、消极、无兴趣的情绪可能导致学生对道德知识学习的厌烦、抵触。当前,中小学德育课堂中仍以道德知识的传播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觉到枯燥,不感兴趣,产生不良的情绪,一节德育课下来,学生的道德认知很少得到提升。此外,道德教育需要在特定的道德情境中进行,由于“人的道德成长是在不断解决道德冲突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因此,这些道德教育情境中通常包含着一定的道德认知冲突,当学生在课堂中面临道德冲突时,会伴随着产生相应的特定情绪,如果学生不能在这些冲突中积极调控自己的情绪,必然影响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

(二)情绪智力对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重要作用

道德情感是在一定的“知”的基础上,对社会道德关系和道德现象的情绪反应和倾向,是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中介。道德情感往往来源于道德情境中主体对他人情绪的感知,当一个人具有较高情商时,他一定对他人的情绪变化具有敏感的知觉和深刻的理解,对所处情境有很好的掌控能力,具有强烈的同情心和移情能力,这些都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基础。当一个人的情商较低时,就不容易对外界的情境引起关注,也无法敏感地察觉到他人情绪的变化。因此,在道德情境中他的道德情感一定是薄弱的。人们通常将情绪和情感理解为同一概念,情绪的反应必定伴随着情感的发生,两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三)情绪智力对学生道德意志发展的重要作用

道德意志是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一个关节点,一个人是否有坚强的道德意志和他对自身情绪的调控能力具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中小学,处在这个阶段的学生还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于外界的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面对外界的种种不良现象,他们能否以坚定地道德意志抵住诱惑,排除不良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能够合理的控制和释放自己的情绪。控制情绪的过程,是人心理上发生变化的一个过程,而“意志是人的心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因此,在调节情绪的过程中,道德意志也会同时得到发展,良好的情绪可以成为道德意志发展的动力,不良情绪也可以成为其发展的阻力。

(四)情绪智力对学生道德行为发展的重要作用

道德教育过程中,道德行为是德育的关键,它体现着一个人真实的道德发展水平。“情绪的产生经常处于心理活动的前沿――有机体遇事,情绪总先被触发;有机体做事,首先要受情绪的监察”。这就是说,当个体面对一种道德情境在准备采取道德行为之前会先产生一种情绪,对这种情绪的感知将最终决定采取何种道德行为,以及采取的道德行为是否恰当。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好心办错事的现象,这是由于虽然人的道德认知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是相应的情绪智力的发展还没跟上,无法在道德情境中准确把握和调控他人的情绪,好心做出的行为并非对方所需。因此,想要产生正确的道德行为,就需要我们准确的把握他人的情绪。

五、道德教育中提升情绪智力的对策

(一)开展活动课程提升情绪智力

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提高学生情绪智力的重要手段,以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为出发点,通过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锻炼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从而达到培养情商的目的。其主要形式有游戏、劳动、各种社会服务、公益性活动等。教师可以在平时组织学生参加心理游戏,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进去,每个学生在游戏中面临不同的道德问题时会自然地流露出自己的情绪情感,这时,教师要敏感地察觉到每个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做出引导,使学生有一个积极的情绪体验。此外,教师也可定期带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社会上的公益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上的不同人群,丰富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增强共情、移情能力。

(二)促进学生同伴交往提升情绪智力

学校的生活是以班级为单位的,每个学生的成长必然离不开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在协作和交往中,可以培养、发展真正的责任意识和义务感。基于互利、互惠基础上的协作和交往是相互尊重、相互协调以及推己及人、由人及我的“移情”式理解能力发展的真正前提”。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团体道德实践活动,在团体活动中,学生不但可以对自己在团体中的地位作用、情绪变化有一个深刻的感知,同时可以观察到其他同学在团体活动里发挥的作用,进而形成一定的评价。这一过程,加深了学生的自我感受,提高了他们识别和影响同伴情绪的能力。

(三)提高德育教师自身情绪智力

篇6

关键词: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习惯养成

长期的学校德育工作实践告诉我们,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不能只靠学校,而必须协同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功勇,“综合治理、多管齐下,形成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环境”(《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也就是说要形成德育的正向合力,才能达到使学生形成优良德育品质的目的。对于未成年人,生长在中国改革开放经济体制变革及网络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面对环境的变化给传统道德教育带来的冲击,究竟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1]

一、营造通向成功的绿色通道

未成人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学校、家庭共同营造的良好、宽裕的环境,更离不开教师、家长的积极互动。

1.父母的表率作用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孩子的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很强,因此,做父母的在生活中应与人和睦相处,举止大方得体,勤俭节约,业余活动健康有益,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有的父母在家中说一些消极负性情绪的话,如对社会不满等,孩子在青少年时代常常感到不快乐,也会出现消极抑郁情绪。父母之间感情冷淡甚至出现争吵等不良家庭氛围都会给孩子的情绪带来不良影响。父母既是孩子的监护人,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更应该是孩子无话不说的挚友。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2.教师对未成年人教育负有重要使命。许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子女对父母的话不予理睬,对老师的话却视为真理,可见学生对老师的信赖和尊敬。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这一漫长的成长阶段,是孩子们从生理到思维的飞跃发展,从性格的成熟到人格基本定位的关键时刻,非常需要老师的重视和鼓励。所以说,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定要做到同志所说的:“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由此可见,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多么大的影响。

3.劳动实践是根治道德及行为问题的良药。马克思有句名言:“劳动创造了人”。劳动不仅使我们获得了力量和智慧,还给了我们强健的体魄和生活能力。现在一到放学时间,校门口挤满了来接孩子的家长,家长们不辞劳苦接送孩子上学,是担心孩子过马路出问题。但这样的呵护备至,会扼制孩子潜能的发挥。作为父母,应当尽量安排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的劳动中,锻炼出强健的体魄,品味生活的艰难,获得乐趣,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掌握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没有健康的心理、强健的体魄、良好的道德修养、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光有知识又有何用?

二、着力于因势利导

培养未成年人道德的自我发展能力,不能生搬硬套,强制灌输,只能积极引导。

1.习惯引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需要从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道德、习惯做起。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是孩子的生活习惯,比如早睡早起,不挑食偏食等;二是心理习惯。比如处理态度是否积极乐观,有没有爱心,肯不肯承担责任,能否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等;三是行为习惯。比如是否有集体和纪律认同感,是否合群等。对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往往比仅知道一个道理更重要。[2]

2.观念引导。在传授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对未成年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要培养他们的“四有”,即一有开拓进取的能力,对于未知世界、未涉领域、未解课题,充满探索的欲望和进取的勇气;二有思维开阔的头脑,对“事物的结构”感兴趣,有很好的条理性;三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刻苦学习并持之以恒、百折不挠、越挫越坚强;四有健康和谐的心境,过重学习压力下的稚嫩心灵很容易发生心理扭曲,保持健康心态十分重要。“四要”,即一要培养他们的耐挫能力;二要培养他们旺盛的创造兴趣和创新意识;三是正确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学会接纳和包容他人;四要培养他们自觉、主动学习的能力。

总之,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信息化产业突飞猛进,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未成年人所背负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是我们所无法体会和想象的。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学校、家庭必须遵循他们自身的成长规律,营造良好空间,做好积极引导。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道德教育 打架斗殴 所取作用

1 前言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对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由于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生打架斗殴的防止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这也对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中小学实施生活德育的必然性

道德的发生学基础要求中小学实施生活德育。生活德育作为一种新的德育模式,其目标在于为了生活而德育,并通过生活来培养道德。从历史的源头来考察,道德从根本上起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源于以物质生活为基础的社会往。人要生存,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生存资料,而要获取这些生存资料,人类必须进行生产劳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活动。在这种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了各种关系,也产生了各种矛盾和冲突,为了调节关系,解决矛盾,需要有一个大家公共认可或遵守的规则,这个规则就是道德。倘若世界上只是―个人存在或者人与人之间并不发生关系,那么,作为调节人际关系的道德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正如:爱尔维修所言:“如果我生在一个孤岛上,孑然一身,我的生活中就没有什么罪恶和道德了。”可见,道德源于生活,并存在于生活之中,它不能够脱离生活而单独存在,只能通过人的生活实践展现出来,具有和现实生活不可剥离的特性:然而,自从学校产生以后,学校教育就不断地远离生活,德育也不例外。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定位在培训社会精英,因而德育关注的是一个先于学生个体存在的、以社会宏大价值为中心的理念世界,试图通过德育活动把这种先行设定的价值世界灌输给学生,借以改造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培养他们成为社会宏大价值的真实体现者。这种德育模式为培养社会精英、净化社会空气、维护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早已不再是精英教育,如果道德教育仍然坚持使用社会精英的道德标准来培养普通大众,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当前的德育必须回归普通生活,学校需要实施生活德育。

3 中小学生打架斗殴的相关分析

3.1 中小学生特点分析。生长发育最为迅速、精力最为充沛、思想最为活跃。幼稚与成熟、烦恼与希望共存,处在“心理危险期”,思想具有易变性、困惑性、隐蔽性的特点,心理与行为易发生偏差。特别是学生在进入学校前的学习多是落后的,很少受到表扬与肯定,加上中考或者高考的失败打击,学生普遍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自信心严重缺乏、纪律性比较差,缺乏自我约束力、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行为习惯。在以上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下,言语稍有不慎、行为稍有冲撞,就会引发纠纷,甚至演变为打架斗殴。

3.2 学校自身相关特点分析。

第一,学校资源特点。多数学校校园面积有限,学生密度大,某些资源比较紧张,人均比较少,比如:住宿面积较小,卫生间、洗澡间较少,运动场地如篮球场、羽毛球场、足球场等较少,图书馆座位、食堂座位、网络室座位较少,热水供应、食堂某些菜食供应较少等等,校园内同学之间交往频繁,由于性格不合、见解不一、争夺资源、利益冲突等原因,必然会引发各种各样的矛盾和纠纷,从而导致打架斗殴现象发生。

第二,学校管理特点。学校长期以来“重学习、轻人文”,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学生思想教育往往无法渗透到教师的教学中去,失去了教学这块思想教育最有效的阵地,学生的思想观念很难有效改变,行为自然就出现偏差,打架斗殴是迟早会出现的事情。

3.3 中小学生打架斗殴规律分析。

第一,学生打架斗殴在发生时间上有一定的规律。学期放假时,新生入学时,开放时间和双休日,食堂就餐高峰时,课外文体活动时,体育竞赛活动时(如篮球比赛时)等等时段是学生打架斗殴高发时段。例如,本人2006年8日1日到2010年3日在望谟县石屯中学任教,本地属于少数民族地区,贫穷但很热情好客,一旦他们生气就以打架斗殴解决问题,在这期间所上过爱打架学生有,黄祖钦,黄愿,他们很喜欢在课后就餐等时间发生打架。

第二,学生打架斗殴发生地点有一定的规律。资源短缺场所,如篮球场、网络室等地方;脱离了教师等学校工作人员监管的场所,如校门前、宿舍等地方是学生打架斗殴高发场所。

第三,学生打架斗殴发生人员有一定的规律。学习不努力的学生(特别是上课喜欢睡觉的学生),言行举止不讲文明礼貌的学生,爱出风头的学生是打架斗殴高发学生。

4 防止农村中小学生打架斗采取的方法

4.1 充分发挥沟通的潜能。采取多种手段与家长沟通,如家访、电话交流、书信、探病、家长会、开放日等(尽量不请家长到学校,那样会造成家长和学生的反感情绪,不利于沟通)。通过沟通,灌输给家长正确的教育思想,引导家长采取合适的教育手段,协助学校进行教育管理。同时,与学生平等交往,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我一直坚持与学生在“日记”中进行交流,在学习、生活中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体验到老师的真诚与关爱。师生间产生一种介乎朋友、亲人的感情,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主动及时与我沟通,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苗头,及早解决。

4.2 加强法制教育。可充分利用法律课、班会、法制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意识到打架斗殴极易触犯法律,是青少年犯罪的常发案件,后果严重;同时教育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利益,避免“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九八年我担任汽车驾驶班班主任的时候,针对班级男同学较多、校园周边打架成风的实际情况,聘请了沙河镇站派出所法制科长担任我们班的校外法制辅导员,定期开展法制教育讲座,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对打架斗殴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4.3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鉴于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特殊性,学校应通过开展郊游、艺术节、技能节、主题班会、演讲、朗诵比赛等各种文明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竞争意识、交际技巧和责任感,还可以使他们体验到自身能力及价值,从而满足精神需要,丰富课余生活,消除空虚感。例如,我从2010年到现在在普安县青山中学任教,期间所上过爱打架斗殴昀学生有,杨晨,曹圣孟,这两位虽然爱打架但经过教育有好传,但刘迁贵,张科等经过多次教育毫无悔改,后来通过慢陧引导进行交流,和谐人际关系,打架的现象就减少了很多。

4.4 倡导文明而积极地使用网络。对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宜疏不宜堵”,应动员全社会力量,使学生远离带有暴力色彩的网络游戏,并通过专家讲座、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认识到网络暴力游戏的危害性,帮助学生制定使用电脑计划,与家长共同监督孩子按计划行事,探讨学习与电脑游戏两不误的方式……

4.5 从科学的角度审视中学生“早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首先明确,早恋是一个学生成长中很可能遇到的自然现象,这是心理因素使燃,与道德规范无关。不要轻易将之与道德败坏联系到一起,否则势必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会起到反作用,造成恶性后果。家长和老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给中学生一把科学的钥匙,坦然面对“早恋”问题。既要让他们明白:青春期对异性产生朦胧好感是正常的,又要使之认清早恋的危害性和后果;既要鼓励正常的异陛交往,又要引导他们把握交往尺度和交往距离。

4.6 加强学生自身修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克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虚荣心理,明确自尊是一个人具有积极意义的品质,培养科学的自尊。同时加强学生的个性修养,培养豁达大度、克己忍让、热情真诚的优良品质,由“看不惯”转变为“互为欣赏”,改善“心理不相容”。

篇8

【关键词】学生 道德需要 道德教育 作用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0-0050-01

一 激活和唤起作用

学生的道德需要对学生的接受心理活动起觉醒和指向作用,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内动力。正是学生的道德需要唤醒学生的接受注意,强化接受的准备,并对和自己道德需要有关联的道德信息源产生敏感与专注。学生的道德需要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发他们的思想接受活动的主动性能和积极性。学生的道德需要能使他们在面对适合自己需要的道德接受时,唤醒其接受准备,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道德需要是学生接受外来思想的动力和源泉,是学生求贤向善的原动力,是学生想成为“好人”的情感要求和行为冲动。

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需要,不能让学生出现需要满足后的沉沦,贴近学生的内在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去思考、观察、分析,培养他们追求道德的习惯,他们就会主动接受,成为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活动中的心理基础。学生的道德需要具有周期性,是动态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教育者要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就必须努力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在更高层次上刺激学生的受教兴趣,提升教育的效果。

二 定向和选择作用

“定向与选择作用”是指个体意识倾向性会使个体的行为具有一定目的性,依据主观愿望去实施并达到行动的目标。学生的道德需要左右学生接受选择教育的对象,需要越强烈,对道德教育的弃取选择、接受和拒绝的反应也越鲜明,影响接受的兴趣,并向一定的方向发展。学生的道德需要是学生在道德生活中因感到自主选择的欠缺而力求满足自身的需求,是机体对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脑中的反映。在学生道德认识形成过程中,如果教育适应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成为其需要的对象,则会引起学生极大的接受兴趣,产生积极的接受效果。当有关的道德要求与学生的心理需要存在差距,学生的反应将是麻木的、迟钝的,如果差距过大,则会产生逆反甚至对抗的心理。

依据马斯洛的观点,包括自主选择需要在内的道德需要是人类的“似本能”,同时又是一种超越性需要,指向的是一种终极的价值。无论是作为一种“似本能”还是一种超越性需要,它都是柔弱而易受伤害的,同时也是易被忽视的。作为一种超越性需要,自主选择一旦被剥夺,便会导致“超越性病态”。如果学生的道德品质得不到发展,只停留在自然的和习俗的水平上,那么他就会渐渐地失去对求知的渴望和道德的良心。学生接受道德教育不仅有对道德理性的思考,更多的是对道德情感的需要。面对“选择的时代”,道德教育要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道德需要的选择功能,而且要积极利用学生的道德选择需要。

三 调节和强化作用

调节作用是指学生的道德需要在其接受道德教育过程中自发产生的积极的自我调节作用,学生的道德需要对学生的受教起调节器和控制阀的作用。强化作用是学生的道德需要是其接受道德教育中的倾向性因素的动机作用,使其道德接受中具有某种情绪色彩,从而能够对自己的行动进行组织与强化,使道德接受活动能够顺利完成。具有强烈的需要和意向,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必要条件。需要是人的本性,不存在没有需要的人,没有哪一个学生愿意被人称作“缺德的人”。学生道德需要影响学生对道德教育的接受记忆,催发学生接受和转化。学生的道德需要越强烈,为满足这种需要而产生的情感冲动也就越强烈,越能对新接受的思想信息转化为内在的情感、意志,并迅速转化为言论、行为,促使学生新的思想的社会化。

篇9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让少年一代健康成》),这有力他说明了少年儿童早期培养良好道德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小学教育应该把道德习惯的养成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习惯的形成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年龄较小的少年儿童要从初级的、简单的、具体的事情做起。他还就培养和形成道德习惯的规律作了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在加强对小学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我们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注重对学生的道德习惯的养成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明理激情法。这是最基本的一种方法。我们知道,任何一种道德现象,只有当少年儿童对它形成了正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内化为情感和意志,外化为行为和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觉性是形成道德习惯的必须条件之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从向提高其自觉性。我们对学生每提出一种道德习惯要求,总要做好充分的说理工作。譬如对于升国旗时立正致礼的习惯要求,我们开展了“知国旗、爱国旗”的教育周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给学生讲解国旗的来历、国旗的象征意义,使学生从内心深处生发对国旗的热爱之情,自觉地养成习惯。

2、榜样激励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对小学生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因此,在训练学生的道德习惯时,我们注重树立道德习惯方面的榜样以导向、激励学生既注意把历史上及当今社会上的具有良好道德习惯的人物介绍给小学生,引导他们学习,更注意在本校学生中树立道德习惯榜样。每学期,我们都要结合“家乡好孩子”活动,评选出道德习惯方面的小标兵,如最讲礼貌标兵、最守纪律标兵、最勇敢标兵等等,张榜公布,并组织宣传小标兵事迹的演讲会、故事会,号召学生学标兵、赶标兵。由于标兵就在身边,就是自己的同学,学生觉得亲切、可学。

3、师德垂范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对青少年学生接触最多,了解最深,影响也最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常常是学生的楷模。因此,教师垂范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习惯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要求教师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提出“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应该做到;凡是不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也应该做到”的口号,全体教师严以律己,在道德习惯的各个方面为学生做出了典范,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

4、自我教育法。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自我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他反复强调“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重要的一个因素”、“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帕夫雷什中学》),同样,道德习惯的养成教育中,自我教育也是“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我们制订了《在校一日常规》、《道德习惯二十条》等制度,并把其中的主要内容编成儿歌、顺口溜,还谱成歌曲,让学生吟唱,使其牢记行为习惯方面的基本要求,在平时自我对照,自我约束。我们还制订了道德习惯考评细则,其中有学生自评、互评,并采用量化的方式,让学生定期自我评价,自我矫正,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习惯水平。

5、环境熏陶法。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道德习惯的养成,具有很重要的示范、熏陶、感染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这是一个比喻,实质上是要求学校注重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我们一方面栽种花木、辅设草坪、堆砌假山、绿化、美化、净化校园,让学生在优美洁净的环境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我们努力创设良好的的校园文化,如在每层楼的走廊张挂伟人、名人画像、张贴名人名言,把校风、学风镶嵌在教学楼的栏杆上,黑板报定期刊出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专刊,营造出一种浓郁的道德习惯教育的氛围,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篇10

目前,我国高校道德建设的内容大多都是陈旧、僵化的,这种道德教育离学生的生活越来越远,其本身就缺乏丰富性以及生活化的形态,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构建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除此之外,我国的道德教育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把道德理论灌输给学生,希望学生能够自己把这些理论付诸实践。然而,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构建道德人格的主观性缺失,让学生成为一个学习道德的机器。久而久之,学生极有可能采用消极的方法来抵抗这种教学模式。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人的呵护中长大,一直以来都是把知识教育摆在首位,不注重人格修养,所以很多大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他们只关心自己,却很少关心身边其他人,也缺少感受身边其他人对自己关心的能力,所以我们常常听到很多大学生抱怨“没有人关心自己”。其实,父母的唠叨、教师的批评,都是对他们的关心,只是他们感受不到罢了,而且他们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缺乏对他人的信任。面对大学生出现的各种道德问题,包括自虐、伤害他人以及自杀等,作为一名教育人员,在感叹学生为什么如此缺乏道德修养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反思自己的道德教育方法是否合理呢?学生做出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高校的道德教育缺乏对学生心理的关心教育。

二、心理学对于高校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关心他人、关心自己且有能力的人,并强调教师只有重视个体性、具体性以及学生的真实感受,才能实现道德教育的要求,才能培养出有能力、会关心自己和他人的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人生的幸福。鉴于此,有的教师提出了重视个体的差异性,教师应以关心为基础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培养学生感受关心的能力,即关心理论——关注学生关心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对关心进行界定时,心理学家发现,关心不仅仅是人类对于其他事物产生的情感,同时也是人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的考虑,它能够体现出生活的最终本质。还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关心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能使人以很强的责任感去完成事情,对人、对事都有所担心和牵挂,所以关心也意味着对某人、某事负责。马丁斯认为关心的品质是具有生成性、渗透性、开放性以及基础性,所以关心有助于道德修养的学习。和道德修养学习的其他一些方法相比,形成、渗透以及催化的关系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道德修养,发展学生的道德人格。就关心理论来说,心理学的道德教育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也是高校道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四个部分:树立一个榜样、与学生进行对话、进行实践、证实效果。树立榜样是心理学道德教育中最关键的一部分,教师不需要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只要通过自己与别人的相处,来展现自己如何关心别人即可;与学生进行对话,主要是指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来了解彼此,这样就可以建立人与人之间充满关心的良好关系;进行实践,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发展自己个性的态度;证实效果,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了解人的本质。

三、心理学教育在高校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1.让大学生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

关心是一种含有积极关注、尊重、宽容等价值取向的主题。从整个社会角度看来,在呼唤整个社会和谐的同时,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整个社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大学生是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承担的社会角色能给整个社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并且他们承受着道德价值的期望,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所以合作、关心、尊重等理念应该成为大学生应有的道德品质;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学关心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目前,大学生因不具备关心的能力和态度而产生的各种问题,就能够充分说明心理学的关心理论对整个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教师应高度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通过心理学的关心理论让大学生真正学会关心别人、了解别人、爱护别人,引导大学生走出去了解别人、关心别人,学会与别人进行分享和沟通,他们才能做出一系列有道德的行为。

2.促进师生的德性共同成长

事实上,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教育。价值观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不仅仅是受环境的影响产生,更多的是主体在进行思考以及实践时产生的。所以说,只是简单地给学生灌输道德思想的观念,是没有多大作用的,特别是大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很强,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根本不起作用。心理学关心理论强调师生之间应该多交流,互相尊重、互相关心。通过这种交流方式,可以把关心和尊重的道德观念传递给学生。学生只有体会到教师的关心,才能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从而达成价值观的共识。

3.营造出充满关心的学习环境

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其实是生活道德上的教育,而不仅仅是课堂上的道德教育。所以,用心理学的关心理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更具有情感性、自悟性、实践性、内在性等特点。通过运用心理学思想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体会到道德的存在,并且能够从中获益。同时,很多高校的知识性教育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以至于教师根本没有时间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所以说,利用心理学的关心教育,可以营造出道德教育的良好环境,让学生不需要在课堂上专门学习,就能感受到道德教育。

四、结束语

篇11

【关键词】道德;教学;形象化;言传身教

如今,各N丑恶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世风日下,道德败坏现象屡见不鲜,不但损人利己的事接连不断,就连损人不利己的事也时常发生。频繁地出现丧失道德的现象和不讲道德的事件,令学校德育工作者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这是学校道德教育的苍白无力和不良的社会风气大环境相互影响和恶性循环的结果。长此以往我们有理由担心:做人做事没有道德底线,甚至更无道德可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会荡然无存,将是中华民族的严重灾难。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对如何改进德育教学进行深刻地思考。

何为道德?道德,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形成的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跟影子一样时时刻刻伴随并影响着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也有人称之为天经地义的道理,即天理。高标准的道德也称之为美德。个人如果违反法律,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如果不讲道德,不受法律的约束,但会受到公众的严厉谴责。

德育就是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学校德育课是系统传授高尚道德品质的专门课程,通过德育课让学生逐步明白道德的基本含义。在我国,中小学把德育教育课一直称之为思想品德或政治课,大学称之为马列主义原理或哲学,这种把道德、政治和哲学合为一体的做法,让人们对道德产生了错觉,认为道德就是政治,削弱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力量。这也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家从2016年秋季已启用了“道德与法治”教材,替代了原来的“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把道德与法律融合在一块进行教学,效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当前,虽然教育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始终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但是,社会道德品质的低劣已是不争的事实,这说明我们的道德教育是失败的。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思想品德课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教条和抽象的文字游戏,教学内容很难被青少年接受并影响其行为。如何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呢?

首先要从学校教育特别是改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做起。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教学过程是枯燥和乏味的,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自然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急需改进和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事实证明形象化的东西总能被青少年甚至成年人轻而易举地接受并引发模仿。模仿能力强是青少年的优势所在,因此,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或许不失为德育教学的好方法。我们知道青少年喜欢体育明星、歌星,出现大量的球迷、粉丝、追星族,使明星、歌星成为巨星、歌后、影帝。这都是影视等形象化的媒体传播的结果。大家知道,电视剧《西游记》、《射雕英雄传》等作品能够雅俗共赏,老少皆喜爱,令人过目不忘、百看不厌,电影《少林寺》让多少青少年对中国武术产生浓厚兴趣。电影《霍元甲》使人们顿时产生爱国之心,这都是形象化的威力。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为全面实现形象化教学提供了可能。教师如果在教学时巧用影视等多媒体技术把作为做人做事的规律和标杆的道德形象化,把道德模范的事迹通过影视形式在课堂展现给青少年,相信一定会引起大家的共鸣,我相信同样会产生道德明星、巨星。如果教师在播放影视前再加以引导,观看后组织讨论,让真善美、假丑恶形成鲜明对比,没有人会说,我不喜欢真善美而喜欢假丑恶。陋习和不道德想象就会如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久而久之,社会风气就会逐步好转,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就会逐步实现。如果教师平时注意搜集整理相关影视资料,在课堂上大胆使用影视教学,让抽象、枯燥的道德成为形象化的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东西,学生就会喜欢这门课,乐于上这门课,就会逐步体会到道德的含义,喜欢道德高尚的人,愿意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也就达到了品德教育的目的。例如讲到雷锋的时候,先播放一部电影《雷锋》,看完后让学生说出雷锋干了些啥?雷锋身边的人怎样看待雷锋,为什么大家觉得雷锋伟大?雷锋所做的一切我们可以做到吗?为什么我们能做而没有做?这正体现出雷锋伟大的所在。如果今天的人们都跟雷锋一样,我们的社会会成为怎样的等等,通过一系列设问和分析,让学生明白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人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做到的好事,伟大是在平凡中体现出来的,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还会快乐自己。知道了雷锋精神,雷锋能做到的,一般普通人都能做到,人人都喜欢雷锋这样的人,有谁还不愿意当雷锋呢?

篇12

美育不仅旨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更是塑造学生端正的人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机会和手段。笔者在自己的课堂中设置不同的任务和活动,使学生在研究语言的同时,塑造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以下是笔者以自己一节对外公开课为研究对象,对美育之德育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的浅显分析和见解。

一.课堂实例分析:

该案例取材于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第二单元笔者的一节公开课,课题名称为Growingpains,即“成长的烦恼”。在这节课时中,笔者设定的教学目的除了让学生阐述和分享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和烦恼,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的听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还包括更深一层的德育意义:即让学生在一步一步的学习与讨论中找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与家长之间的问题与矛盾及其原因,并要求学生通过更深入的讨论,思考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

课堂教学设计主要依据What(即学生在成长中有什么样的问题和烦恼)---why(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烦恼)-----how(如何来对待和处理这些问题和烦恼)这根主线来连接和铺展,以Role-play(角色扮演),Brainstorm(头脑风暴),groupdiscussionandcompetition(分组讨论和竞赛),presentation(汇报呈现)等任务和活动来辅助和推动课堂教学的进行。具体内容如下:

Step1:Leadingin(导入)

笔者以一首脍炙人口的《阳光少年》(《家有儿女》的主题曲)引入主题,立刻引起学生共鸣。设置问题如下:

T:---Whatisthemaintopicofthesong?

S:---Growingpains.

Step2:Role-play(角色扮演)

导入主题后,为了让“成长中的烦恼”以更生动形象的方式在课堂上得以展示或重现,为了推动课堂教学向更深层次递进,更为了体现和遵循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笔者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成长经历,演绎了四个不同的“成长的烦恼”的版本。在他们的演绎中,有三组学生(即75%的比率)表现的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产生的矛盾冲突。这正是笔者在下一个课堂教学环节中要涉及的问题。

Step3:Brainstorm(头脑风暴)/groupdiscussionandcompetition(分组讨论和竞赛)

设置任务如下:

1.Thinkaboutasmanysituationsofconflictsandmisunderstandingsinyourlifewithyourparents.

2.Thinkoverwhydoyourparentsoftenaskyoutodothethingsthatyoudon’twanttodo.Whydotheyoftenforbidyoutodothethingsthatyouwanttodo?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组成小组展开积极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在presentation(汇报呈现)的时候都争先恐后,踊跃发言。下面是笔者选取的部分学生对于上述问题的答案:

Answersofquestion1:

IwouldliketolistentothemusicwhileIamdoingmyhomework.However,myparentsdonotlikemetodoit.

Myparentsforcemetoarrivehomebefore6.Ifnot,Iwillbescored.

Ihavemyfavoritestar---BruceLi(李宇春),andIliketolistentohersongsverymuch.IboughtalotofCDsofherswhilemyparentsthinkitisawasteofmoney,timeandenergy.

Ilikesurfingtheinternet,butIamforbiddenunlessthevacationcomes.

Ilikeplayfootballandbasketballverymuch,butmyparentsdon’tallowmetoplayanymore.

OnceIamfree,myparentswillaskmetostudy.Ineedmoretimetochatwithmyfriendsandrelaxmyself.

Answersofquestion2:

Ithinktheywanttomakeusstudyhardandachievegreatsuccessinthefuture.

Ibelievewhattheydidaimtohelpustocontrolourselveswhilenotallarenecessary.

Iguesstheyoftenworryaboutoursafety.

Ithinktheyareafraidofusofbeingaddictedintothewebgames.

Iknowtheyhopemetobeadmittedtoakeyuniversityandhaveagoodandsteadyjobinthefuture.

Iknowtheywantmetotreasuremytimeandtrymybesttostudy.Theydon’twantmetoleadthebitterlifethattheyaresufferingandregretwhattheyareregretting.

从学生的答案中,我们可以发现,通过讨论和思考,他们了解了与父母产生问题的原因,也渐渐体会出父母的良苦用心,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在理解的同时他们心中也还存有那么一点小小的不服与无奈。这时候,教会或者说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处理方法和心态就显得尤其重要。因此,笔者在下一个教学环节中设计了一个与之相关的任务。

Step4:Questionandgroupdiscussion

问题设置如下:

Whenwehaveanargumentwithourparentsorwehavesomeconflictswiththem,ortheymisunderstandus,whatshouldwedo?

同学们经过热烈讨论与认真思考后,得出了如下结论:

1.Whenwestarttoarguewitheachotheroversomething,weshouldfirstcalmdown.

2.Weshouldshowrespectinsteadofourangertoourparents.

3.Themostimportantthingistoexpressourselvesandletourparentscometounderstandus.

4.Ifourparentscannotagreewithwhatwesayanddorightnow,weshouldgivethemmoretimeandchancestoknowandunderstandusinsteadoffightingandscreaming.

笔者认为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将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理性思维的高度,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如果这节课就到这里,就仿佛太理论化,太过空洞了,因此,为了深华和深化学生对于这堂课的理解这个问题的处理,笔者设置了这样的一个环节来结束本课:

Step5:writing

任务设置如下:

Writealettertoyourparents.Inthisletter,youcanwritethewordsthatyouwanttotellbutdidn’ttell;thefeelingsthatyouhavenochancetoexpressortooshytoexpress;thepromisethatyouwanttomakebutdidn’tmake.TranslateitintoChineseSendthislettertoyouparentsafterschool.

笔者旨在通过这个任务,将课堂作为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向父母倾吐和交流的机会。这样,学生既巩固了课堂的语言知识,更将这些语言知识化为信纸上那一句句发自内心的呼喊,表白和承诺.课堂里,随着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学生们思绪万千,写了许多。笔者从学生的信中截选出了几段:

1.----mum,Iknowyoulovemeverymuch,butIamnomorealittlegirl.Ihavemyfriendsandsecrets,sowouldyoupleasedon’treadmydiaryanymore.---------mum,IwanttotellyouIloveyouverymuchandIwillstudyhardtomakebothyouandmydreamcometrue.

2.------Mydearfather,Ibelievewhenyouwereaboyasmenow,youmustlikeplayingbasketballandfootballverymuch.Sowhycan’tIplay?IpromisetoyouthatIwillstudyhardandcontrolmyselfwell.YouknowallworkandnoplaymakesJohnadullboy.IhopeonedaywecanplaybasketballtogetherandIwishyouwillbeagoodopponent.---------dearfather,inmyheart,youwillalwaysbetheonewhoIrespectandlovemost.------

3.-----mamaandpapa,thereasonIwaslatefordinnerlastFridayisnotthatIplayedwithmyfriendsbutIwenttothebookstore.BothofyouscoredmebeforeImadeanyexplanations.IwassoangryandsadthatIwouldnotsayanythingatlast.Dearfatherandmother,Iknowyoutwoarealwaysworryingaboutmysafetyandwhethermyfriendsaregoodenough.TodayIwanttosay,mydearpapaandmama,Iamoldenoughtotellthegoodfromthebad.Ihavetheabilityandwisdomtoprotectmyself.Sofromnowon,pleasedon’tworryaboutme1anymore.-----

这三段文字,既是学生的心声也是他们对父母深厚情谊的表达。在这三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这一堂课中体会到了父母的期盼和良苦用心,也可以看到他们在体会到父母心意之后所树立起来的对于学习和生活的决心和勇气。笔者认为这就是德育教育在这节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成功。

Step6:TranslatetheletterintoChineseandsendittoyourparents

上面的五个步骤其实已经完整的实现了笔者备课时所设定的学科教学目标和德育教育目标,但笔者认为德育教育不该是一纸空文,因此,笔者让学生将他们在课堂上写的文章翻译为中文,并在感恩节那天统一寄到父母的手中。笔者认为这个行为的达成,才真正实现了这堂课在德育教育上的意义。

二.理论分析道德教育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要将道德教育明确纳入教学目标

台湾的一位教育家高震东先生对德育这样说道: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群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群育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美育就是腐败的催化剂。因此,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时,我们就应该将美育中的德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以高中牛津英语模块一的第一和三两个单元为例,我们可以分别设立这样的教学目标:第一单元schoollife(学校生活),我们可以以“如何在开学初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为德育教育教学目标,也可以“如何适应学校学习生活环境或如何与老师同学相处”为德育教育教学目标。第三单元lookinggood,feelinggood(看着美,感觉美),我们可以以“一起寻找真正的美”为德育目标,让学生发觉行为美,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

(二)要将体现德育美的行为带进课堂内外,即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注重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课堂任务和课外活动中去。

课堂应是实行德育的主阵地,应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主战场。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应该多花心思,多想点子,让更多涉及德育教育的活动项目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当然,布置学生在课后去完成或实践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德育活动,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们还是以高中牛津英语模块一的第一和三两个单元为例。第一单元是有关学校生活(schoollife)的主题,教师可以事先要求学生在课外思考如何尽快适应学校环境并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体会怎样才是最好方法,然后在课堂上做出汇报。教师也可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讨论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并要求学生在课外将其付诸实践。而第三单元lookinggood,feelinggood(看着美,感觉美)的主题,是一次很好的德育教育的机会。课堂上,老师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来让同学们对真正的美有更深刻的认识。老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一件好人好事,让这堂课的德育目标真正的得以实现。

(三)让动人美好的音乐和故事等非课堂语言形式成为德育教育的有利辅助手段

音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古代《晋书•乐志》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说明音乐中的“五音”可以把握人的性格与行为。人们的道德、意志、品格、情操会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况下受到影响。虽然,不能完全象我国古代儒家那样,把音乐艺术对道德的作用扩大到相当巨大的地位,但高尚的音乐,确实会使人们的情趣高洁起来,铿锵雄壮的声音,也会使人们意志坚强起来,情绪高昂起来。而动人美好的故事也有着同样的功效。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在课程设置中让学生更多的接触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能对学生的道德与品格产生积极影响的音乐和影视作品,让他们成为德育教育的有利辅助手段和催化剂。

篇13

【关键词】跆拳道;体育教学;大学生;思想教育

近年来,运动健身成为了深受人们喜爱的活动,在众多运动当中,跆拳道运动凭借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人们最喜爱的运动之一。不仅各大高校中都设置了跆拳道体育课程,在社会上也存在着许多跆拳道课程训练班,跆拳道运动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一、高校跆拳道体育教学开展的价值

跆拳道体育教学是我国各大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教育体系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跆拳道体育教学对于当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有着很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其价值的具体表现包括以下几方面。(一)具有身心教育的价值。高校跆拳道体育教学对于学生身心教育的价值十分显著,在实际的跆拳道教学中,可以实现许多素质方面的教育。因为跆拳道体育教学的内容中,不仅包括跆拳道的基础训练,即动作与力道的训练,还包括对于跆拳道体育精神的训练。跆拳道运动讲究尊师重道,还讲究武德,在训练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耐心和自信心,教育学生要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跆拳道运动对于磨炼运动员的心性方面有着很强的作用,通过跆拳道的基础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尊重前辈、尊重他人的意识,也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忍耐力、谦虚品质、恭敬品质以及积极向上的品质等,这对于学生以后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二)具有健身的价值。高校跆拳道教学是属于体育教学的一种,跆拳道作为一种运动本身就能够锻炼人的身体素质,起到健身的作用,因此,高校跆拳道教学具有很高的健身价值。跆拳道体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强身健体,对于学生身体的成长也是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跆拳道运动重视腿部的训练,无论是竞技类的跆拳道训练还是实用性的跆拳道训练都有很多关于腿部技巧的训练,跆拳道腿部技巧的训练包括各种腿部力度和踢腿准确度练习,有利于锻炼学生整个身体的协调性和稳定性,通过对动作连贯性的训练,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此外跆拳道还具有防身的功能,有利于学生遇到危机时自保能力的提高。(三)具有观赏的价值。目前,跆拳道体育教学是各大高校体育课程中的热门课程,受到很多学生的喜爱,这种情况的一部分原因是跆拳道运动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跆拳道运动的动作干净利落、较为帅气,具有很强的外在魅力。跆拳道运动的这种外在魅力也有利于跆拳道体育教学的开展,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动作的训练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希望自己能够锻炼出利落的动作,因而教学效率较高,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品势教学也是跆拳道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品势教学可以用于高校的集体性和竞技性表演,从观赏的角度出发,就具有极强的气势,有着鼓舞人心的作用。

二、高校跆拳道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作用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包括许多方面,其中包括道德教育、文化教育、意志力和品质、美育、集体意识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等。而体育教育也是能够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途径之一,跆拳道体育教学也是从多个方面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一)跆拳道体育教学对于大学生道德方面的影响。大学生是马上要迈向社会的一批人才,在学好文化理论课程之外,对于大学生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学会做人,培养自身的道德品质,要明辨是非,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做一个对社会发展而言有用的人,以后才能够在社会上立足。跆拳道作为一项格斗术,其历史悠久,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该运动最早的发源地为朝鲜,朝鲜在古时候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因此,跆拳道运动中也蕴含了许多中国的传统美德,尤其是道德方面的美德,其中包括仁、义、礼、智、信等。在跆拳道体育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师特别注重学生礼仪方面的教育,在以格斗形式进行训练时,双方都要发自内心的向对方表示敬意,抱有一种学习的态度,无论训练多么激烈都始终将锻炼自身意志力作为目的,跆拳道运动有着“以礼始,以礼终”的高尚武德精神,因此对于锻炼学生的道德素质方面有着很深的意义,能够培养出品格坚毅的人才,有利于学生的思想教育[1]。(二)跆拳道体育教学对于大学生文化方面的影响。跆拳道运动发展历史较为悠久,与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跆拳道运动的精神包含了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以及儒家文化,道教与儒家思想文化对于跆拳道运动的影响可以说是十分明显的,在跆拳道教学的过程中也能够明显地体现出来。跆拳道体育教学特别重视谦虚品格的培养,教育学生不能够轻视他人,要谦虚谨慎,这也是跆拳道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在技巧和动作上对学生进行培养,也鼓励学生培养求知的欲望,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丰富学生的视野,在竞技过程中培养高尚的品质和精神。同时,学生在学习跆拳道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跆拳道的核心文化牢记在心,让学生培养自身的传统美德,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自觉地规范自身言行,将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贯穿于生活和学习,对于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也有着深刻的意义。(三)跆拳道体育教学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跆拳道体育教学对于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有着很高的作用,心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在社会上的发展情况,心理素质高的人抗压能力较强,具有较高的拼搏精神,也能够在社会上更好地立足。跆拳道运动的很多技巧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也十分有效,例如,跆拳道运动中的大吼发声,是可以提高大脑中枢神经的兴奋度,还可以保证运动员在竞技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增强自身的自信心。心理素质培养方面,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自信心的培养,没有自信心就没有热情,也就无法将事情高效完成,当前高校中的许多大学生都存在着自信心不足的问题。这也是由于在高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为了能够考上自己理想的高校,更加注重智商方面的培养,而不注重情商方面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情商较低,心理素质也不高,在大学期间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说十分重要,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而跆拳道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让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四)跆拳道体育教学对于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影响。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可以说是跆拳道体育教学的精髓所在,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也是学好跆拳道运动的基础,因此,在跆拳道体育教学过程中,教练也特别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当前高校的很多大学生由于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下,其独立能力较差,意志品质较低,不利于以后在社会上发展,因此,跆拳道体育教学对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十分重要。在对学生意志品质进行培养和锻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耐挫力和忍耐力的培养,耐挫力和忍耐力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着较大的帮助,其中耐挫力的培养就是在反复的基础练习中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忍耐力的培养就是在竞技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隐忍克己精神,最终培养出坚韧不拔、积极向上,意志品质较高的学生[2]。(五)跆拳道体育教学对于大学生美育方面的影响。跆拳道运动的内在魅力和观赏价值,意味着其对于美育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跆拳道运动还被列入了奥运会体育项目,这也是由于其自身的观赏价值。跆拳道运动也被称为腿的艺术,它将竞技、格斗、表演以及娱乐都融为了一体,在高校跆拳道体育教学的课堂中,教练不只重视技巧的训练,也重视着动作的整体美感,教会学生欣赏跆拳道的内在魅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品位。

三、强化跆拳道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策略

(一)强化跆拳道课程教师的自身素养。高校跆拳道体育教学能够顺利开展的关键就是跆拳道课程的教师,要想发挥跆拳道体育教学培养对学生思想教育的促进作用,首先就要强化跆拳道课程教师的自身素养。教师的自身素养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专业素养,要保证跆拳道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较高,对于跆拳道运动的研究较为透彻,能够确保跆拳道训练具有一定的效果才能够促进学生思想方面的培养;另一方面是教师的思想观念,教师本身的思想观念要端正,要深刻领悟跆拳道运动的精神,才能够彰显出跆拳道运动独特的精神魅力,引导学生领会跆拳道精神,促进思想素质的进一步提高[3]。(二)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思想教育理念。为了提高跆拳道运动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作用,跆拳道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贯穿思想教育理念,重视思想教育的价值。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当只进行理论方面的诠释,应当更注重思想教育的实践,例如,在跆拳道礼仪教育的过程中,不应当只讲解跆拳道运动礼仪的基本理论,应当让学生了解到跆拳道礼仪的发展历程并愿意主动去遵循跆拳道礼仪,在每次训练之前都要将礼仪精神刻在心中,表现在行为上,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更加成熟的人才。(三)在跆拳道比赛中融入思想教育。竞技类教学也是高校跆拳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竞技教学也是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理念的载体。教师在进行测试或竞技类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培养学生的耐挫力,通过比赛思维形式让学生了解到自身的学习情况,然后对于比赛中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要教导他们不能够骄傲自满,要学会谦逊,始终保持着学习的态度,对于比赛中成绩落后的同学,要给予相应的鼓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始终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学习跆拳道,这些思想教育对于学生以后在社会上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跆拳道体育教学在身心教育培养、观赏以及健身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价值。由本文分析可知,高校跆拳道体育教学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作用包括促进学生道德方面、文化方面、心理素质、意志品质以及美育等方面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金梦雯.高职体育教学中跆拳道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9:109

[2]黄金玲.高校跆拳道教学训练常见问题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5):168~169,172

篇14

1.道德认知是指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反映,即,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客观存在的道德现象、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主观反映。具体说来,道德认知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与其他社会主体进行社会交往中,通过对其他道德对象外在特征的感觉感官,来判断其道德角色的个性、动机和心理状态,以及判断其道德生活对象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并最终形成人们对各种社会德行现象的理解和评述。

2.完整的道德教育包括道德认知的形式和道德认知的内容,二者缺一不可。道德认知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主建构性。道德认知是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建构而成的。道德认知的过程,实际上是个体在基于自己心理的自我样式来建构内在的道德观念或道德原则的过程。第二,阶段性。个体的道德认知发展不是不加修改的直接吸收社会道德规范,相反,它是一种同化吸收道德认知内容和结构中的矛盾冲突,并在调节二者的平衡中而不断向前发展的。个体的道德认知水平就是通过这样的平衡—不平衡—平衡这样同化吸收和调节平衡的过程来实现质的飞跃,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最终不断的提高道德认知水平。第三,反复性。人们在面对一些道德观念、道德准则时,习惯于把这些观念同自己的理解和看法相比较,对那些和自己理解相一致的观念青睐有加,而容易排斥那些和自己观点有冲突的观念。此外,人们在面对一些新的道德观念时,会不自觉的将它与社会主流道德观念相比较对照,以判断其真实性,从中做出选择。当它与社会主流道德观念相一致时,这些新的道德观念就会被主体接受,主体也就获得自己所要的道德认知,反之,新的道德观念就会遭到排斥。道德认知就是这样通过理性的推理判断最终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个体的道德需要和情景都会发生变化,导致道德认知的不稳定和反复性。

二、家庭教育的论述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也是父母的“作品”。孩子性格的养成,与父母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息息相关。所以,家庭是孩子的港湾和后盾,家长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助手和人生导师,负责孩子的身心健康,负责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和智力发育。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性格和行为习惯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恰恰是影响孩子性格和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是基础性的教育,同时也是主导性的教育,它是孩子接受其他教育的基础,是其他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家庭教育更能塑造孩子的道德品行和价值观念。运用道德认知的有关知识对家庭教育进行引导和支持,能够使个体健康的成长,并具有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三、如何发挥道德认知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以育人为目的,而家庭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和第一场所。道德认知对于家庭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在家庭成员以及个体自身的参与下,道德认知能够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1.根据个体不同的成长时期,采用不同的道德认知方式和道德认知内容,发挥道德认知的作用。个体从出生到十四岁之前,个体的自我意识从萌芽到逐渐产生再到拥有初步的自我意识。这个时期,主要是发挥家长正确的道德认知作用。个体的自我意识尚不突出,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模范带头作用,为个体树立良好的道德认知榜样。对待个体错误的道德认知,要耐心引导,给以道德认知的灌输,使其拥有主流道德认知。而在成年之后,个体从家庭走向社会,但家庭教育仍然是个体接受其他教育的基础,这个时期,要积极引导个体接受主流道德认知,将自己与主流道德认知相悖的道德观念进行修正。

2.发挥良好“家风”道德认知的作用。家风是家庭教育观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社会美德的一种,它是调整各家庭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和情感关系的道德行为规范,引导家庭成员的行为符合家庭美德的要求,即符合良好“家风”道德认知的标准。家风通过潜移默化来不断影响个体道德认知的塑造和形成,道德的个体应该通过自身内心稳定的道德认知去决定自身的道德行为,从而不为外部环境所影响。

3.努力提高家庭成员的道德素养,促进个体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水平的提升,发挥道德认知的作用。家庭是由不同的家庭成员构成,其政治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参差不齐,形成的家庭道德认知氛围也会不同,因此,作为家庭中的一份子,为了营造良好的正能量的家庭道德认知,每个人都应该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从而充分发挥道德认知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总之,道德认知在家庭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向家庭成员灌输主流道德认知,提高其道德认知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个体成人成才。

作者:黄琳庆 杜中原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汪才明.论道德认知及其能力培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