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加快数字经济建设范文

加快数字经济建设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3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加快数字经济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加快数字经济建设

篇1

关键词:国土档案管理;档案数字化建设

开展档案数字化建设,是全面推进“数字国土”的必然要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既形成各类土地档案资料,又依赖于这些档案资料开展日常工作,要建设“数字国土”,必须建设数字档案室,随着国土资源综合事务系统的全面应用,建设用地网上远程报批和国土资源管理“一张图”的实施,国土资源管理网上办公的推进,必然要求档案工作紧随其后,实现国土资源档案数字化。

五莲县国土资源局,为此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数字国土建设步伐,现已经建立起针对全部室藏的数字档案室,建成“数字国土”,“数字国土”为我们服务县域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12年至2013年连续两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经济工作特别贡献奖”。2012年至2014年获得省级文明单位、全省国土资源执法模范县、全市国土资源依法行政中期先进单位、全市耕地保护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五莲县国土资源局档案室实现了档案信息数字化、档案管理数字化、查阅网络化,各基层站所、科室足不出户即可在网上共享档案资源,在我市国土系统是首家实现档案网络全覆盖的区县,在全省也处于领先地位,有较高的推广价值。近几年来,通过建立健全各类档案,在争引项目和资金方面为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以“满足公众需求,服务社会需求,维护公众利益”为基本思路,档案工作积极服务于社会和农村经济发展。在开展的农民土地房屋确权、历史遗留国有划拨用地上无权证房屋土地及房屋权证办理工作、建立基本农田档案、实现连续17年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等方面,档案发挥了巨大的信息资源作用,受到社会公众较高的评价。

一是抓资源保护,坚守“红线”不动摇。切实加大了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力度,逐级签订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将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逐一分解落实到乡镇、村庄、农户,层层落实保护责任。开展了专项检查,严厉打击各类破坏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行为,维护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严肃性。截止目前,全县耕地总面积93万亩,基本农田面积72万亩,全县共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片3942处,全部按规定建立了登记卡、统计簿,实现了图、表、卡与实地一致。连续17年实现了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

二是抓住省厅对规划进行微调的机会,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旅游及各乡镇招商引资建设等对土地的需求,通过查阅建设用地类档案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与修改,对部分用地布局进行了重新安排,使其更适应全县发展需要。由于我们早已实现档案数字化,大大提高了查阅速度和查全率,赢得了时间,我们备案全省最早、规模第一。

三是开展了历史遗留国有划拨用地上无权证房屋土地及房屋权证办理工作。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查阅了大量的原始档案,数字化的档案使查阅、统计更加快速和准确,结合原始档案到实地查看等,理清历史地块的用地权属和性质,共接受47个用地单位办理申请,申请办理住宅户数1953户、商业户数192户。目前已办理完134户住宅及2户商业用地手续,收取土地出让金600余万元。预计全部办理完毕后,可收取土地出让金超过1000万元,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切实为群众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实际问题。

四是根据县中心工作需要拓展档案业务。2013年编制并了五莲山-九仙山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并按规划开展了一系列地质遗迹保护方面的建设工作,于2013年1月揭碑开园;以地质数字档案为依据,编制了全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2-2025年》,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两山地质公园还争引省级地质遗迹专项保护资金450万元。

五是建立农村土地测量档案,服务基层,支持民生事业发展。按照上级统一部署,扎实开展了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广泛收集了二调、更新调查、土地详查、人口普查等文件资料和相关图件资料;编写了《技术设计书》,印制了工作表格、簿册等;完成了地籍信息系统建设,将档案网络系统与地籍信息系统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资料互通有无,互查补缺,建成了全市首个区县级独立土地登记发证系统,并成功申报了全市“机关工作创新奖”;开展了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截至目前,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发证工作圆满完成,后续资料整理也已基本完成。3月份,顺利通过上级检查验收,检查组对我县做法给予高度评价。同时,完成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发证外业航拍和数据纠正工作。在松柏镇王家口子村、后沟村和窦家台子村进行试点。现试点工作已结束,共发放宅基地使用权证122本。解析测量完成552个村庄,面积72.1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县村庄总数的87.4%、全县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总面积的84.1%。权属调查共完成402个村庄,形成地籍档案81926宗,发证960宗,按村庄完成率为63.6%,按宗地调查完成率为68.3%。

六是为行政务大厅中心窗口大力开展文明服务活动,积极推行“承诺告知制”、“服务限时制”,简化流程,缩短办事时限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因我县行政服务大厅距离我局较远,在未实行档案网络化管理之前,业主办理土地业务时所需资料需返回我局档案室查阅,来回往返也造成了业主不必要的麻烦。实行档案网络化管理之后,在我局窗口就能直接查阅打印出来,省去了来回奔波之苦。能当天办完的当天办结,不能当天办结的,主动说明原因,限期办结;审批方面积极推行“一站式”服务,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窗口全年共受理各项业务申请近1300余件,平均每个工作日近6件,全部按时办结。

参考文献:

[1]王晶.谈纸制档案与电子档案的区别[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0,13(1):24-25.

篇2

关键词:新时期;互联网经济;发展环境;发展策略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在步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我国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计算机及其它信息化时代产物的普及促使着整个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不得不说的是,信息化时代大背景之下,人们生活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而互联网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正在焕发着强烈的生命活力。并且在不断的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转型。因此,我们对互联网经济要引起高度的重视。所以,对新时期如何营造更好的互联网经济发展环境研究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将会从政府、企业两个方面对现阶段互联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总结,并且将会从沿海各个发达省份的成功案例中总结经验,以发现发展过程中的不足。经过研究、分析、比对将互联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政府监管

首先我们将从政府调控机制、财政税收和电子政务三个方面对互联网经济发展情况做出总结。其主要发展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因为我国的人口众多,各个企业众多,行业类型呈现多样化的趋势。这就使得互联网经济协调机制的建立、面临着众多的困难,机制建立进程缓慢,机制建立不够完善。因此在这一方面,政府应该通过宏观调控以及具体政策的制定建立政府主导地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分析现阶段的互联网经济建设现状可以发现,现阶段的互联网经济建设存在着发展明显不均衡的问题,尤其在我国西部地区。这一部分的互联网经济建设相比于沿海互联网经济发的展,用“空白”形容也不为过。因此对于这一部分的互联网经济发展更需要统筹协调、推进发展。由于互联网经济对于不同行业所产生的作用也不相同,因此需要进行分类发展、协调推进。现阶段,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已经完成了一批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但截止目前,这一批公共平台并没有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因而,对于这类公共平台的建设应该主要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主。在市场有相应的需求之后才对市场提供相应的服务,而并不是由政府全盘包办。总而言之,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政府的支持下发展建设互联网经济。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互联网经济发展中的审批项目较多,政府在这一方面的工作程序和效率还有待革新。一方面,整体的互联网经济发展中的财税政策激励创新效果还需要不断的检验。不仅要为行业中发展较好的企业锦上添花,更要为中小型企业及互联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企业“雪中送炭”。国家和各个地方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为中小型企业的互联网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同时政府还应该积极的面向大学生和社区,宣传已经出台的创业扶持政策。让更多的青年才俊可以加入到创业当中,并最大程度的享受政府支持。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在相关政策的支撑下,便可以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电子政务网站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以好很好的满足政府网站的办公。但是针对企业和公民个人的电子政务并没有真正实现“一站式”业务的在线受理办理。民众仍然感觉办事效率低不方便。

2.产业集聚

一方面,我国的互联网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互联网产业缺乏国际领军企业,并且互联网经济的国际领军企业大多集中北京等一线城市。虽然我们有了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概念,有了互联网经济发展的产业。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互联网经济产业链。也没有结合传统工业发展出具有传统工业个性、优势的互联网经济。另一方面,我国的传统工业正在由线下逐渐转变为线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工业正在进行着两极化的融合。但是却缺乏有鲜明时代意义、社会意义、代表价值的商品及在线品牌。在全国范围中小微电商众多,而中小企业与农村电子商务意识不强。

二、新时期如何营造更好的互联网经济发展环境

1.营造环境的总体思路

我们将会按照一带一部的战略定位和两极化融合的总体要求,来提升网络宽带化及应用智能化水平。并且将会以此为基础,加强政府的政务公开、政务完善、市场监控等工作。保证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加强互联网经济发展环境下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在电子政务、互联网产业和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之下,大力推进全国的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让社会大众共享互联网经济发展成果。

(1)智慧中国

新时期背景下,我国首先应该树立数字化中国的发展目标,以此为基础为企业的互联网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那么我们需要做到信息基础设施完备升级,大幅提高互联网网速,推进三网融合,建设云计算服务平台等工作。实现智慧中国下的智慧城市信息共享及应用普及,政府服务民生和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大幅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大力推动乡村信息化建设。加强政府企业公民大数据信息共享应用,推进物联网应用与智慧城市建设。

(2)产业聚集

为营造更好的互联网经济发展环境,我们需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一个良好的互联网经济产业链。打造一个新的千亿互联网集群,建立国际化的数字制造与服务产业。要在电子信息行业、汽车生产等行业寻求发展机遇。并且大力的发展卫星定位与直播等集成芯片产业、机器人制造新产业。积极培育智能硬件、物联网制造与服务业,鼓励创业创新。

(3)国商在线

鼓励中小企业积极的进行转型升级,增强国有商品的在线传播与销售,建设全国性质的专业型性商品批发市场。并且在发展中要不断的推进线上线下的资源整合,为实体经济拓展销售渠道。鼓励农民进入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培育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2.战略重点

(1)智慧城市公民服务工程

加快发展新的第四代移动通信,大力提高互联网的网速,推动三网融合,提高网络间的信息交互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利用率。促进第三方移动支付在公共交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广泛。保证政府数据在风险可控原则下最大限度公开人口、地理信息、交通、环境、医疗等城市的各项数据,明确公开数据的条件、规范和保障。

(2)移动互联文化产业跨融建设工程

推动互联网技术与社会文化的融合发展,鼓励数字出版、数字教育、数字视听、数字游戏、数字动漫等数字内容的原始创新,积极培育数字内容产业骨干企业。加快培育网络传媒内容和手机传媒内容新业态,加快培育数字内容品牌,重点建设数字出版基地。

三、结论

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已经让我们告别“旧时代”走向新时代。而无论我们处于哪一个时代,我们都不能忽略了经济建设。经济是发展的命脉,也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一个时代拥有着一个时展的特色。我们应该结合时代特征进行经济的发展,这样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并且可以在复杂的经济市场中长期保持有高强的行业竞争力。虽然现阶段的互联网经济建设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发展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互联网经济繁荣发展的今天,政府和企业应从不同角度发挥本职优势,在此基础上积极沟通配合,为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共建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影强.“十三五”时期我国由互联网大国~向强国的战略选择[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5~2016)[C].2016:6.

[2]黄志军,曹东坡,刘丹鹭.互联网经济、制度与创新价值链--基于人力资本与制度发展指数的测度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5,09:26-39.

[3]孙晓.中、美、日、韩互联网与通信产业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5.

[4]周柱.互联网Web2.0时期区域媒体网站的运营策略思考[D].湘潭大学,2008.

[5]罗文.互联网产业创新系统及其效率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6]孙中伟,张兵,王杨,牛建强.互联网资源与我国省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03:44-48.

篇3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file information age with new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promote surveying and mapping fil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work files and quality, is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archives work of urgent need.

Key words: surveying and mapping fil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测绘档案是各级测绘部门和单位在测绘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基础测绘成果、各类地理信息数据等文件资料,是测绘活动真实的历史记录,是各项经济建设的基础资料。随着社会发展和测绘工作的逐步完善,大量测绘成果信息的存储、电子档案的管理等具体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测绘档案管理模式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和新挑战。1 信息时代测绘档案工作新问题 测绘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化传统的测绘档案仅限于测绘系统或与基础测绘资料有关的建设部门。随着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测绘服务范围的拓展,目前已渗透到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交通、能源、规划等政府部门决策,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已越来越依赖于地理信息。正因为如此,测绘档案的服务范围已突破原有的范畴,扩展到社会任何需要地理信息资料的用户。测绘档案信息服务多元化、现代化传统的测绘档案主要是提供纸介质的各类比例尺、地形图及一些文本文献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纸介质的地图越来越多地被数字化测绘产品所代替。由于信息网络的建立,传统的保管方式、提供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测绘资料档案服务主要以手工检索为主,检索工具主要是目录、索引、接图表等,而随着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必须扩展为光盘检索、网络检索等。如何处理好原始资料保存、先进的数字测绘产品提供等问题,这已经是测绘档案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一大课题。2 加快测绘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步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是测绘档案工作信息化的技术支持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是测绘档案管理信息化实施的技术支持,也是保证其实施的关键。随着测绘档案数量的日益增加,档案的存储、保管仅靠传统的库房已经很难适应了,这些已成为测绘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严峻问题。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是测绘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具有手工管理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极大地提高测绘档案管理的效率,也是档案工作的科学化、正规化、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只有有效地发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处理信息的高效率、高性能,测绘档案信息资源才能集中、快速、准确传递和高效利用,才能更方便、更快捷地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用户、信息资源与网络环境构成了测绘档案工作信息化的基本要素,实现测绘成果数字化,解决可共享的测绘资源的有效利用,使测绘档案的管理模式和服务内容有一个根本性转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测绘档案工作信息化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创造了契机。建立数据库是推进测绘档案工作信息化的核心建立测绘档案资料数据库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作,准确、规范、系统的数据库是测绘档案工作信息化工程的核心和基础。数据库建设是测绘基础成果开发利用的重点,数据库的建立为数据转换和存贮提供了条件,可以对测绘基础成果进行科学的数字化整合,实现测绘资料档案的多元利用。因此,要切实加快数据库建设步伐,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加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整合、改造和完善,缩短更新周期,提高信息现势性,优化数据库结构,丰富信息内容。数字测绘技术体系全面形成为促进测绘档案工作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以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为代表的“3S技术”已然成为测绘科技发展的主流。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加快了基础测绘成果的转化,基本确立了地理空间信息从获取、处理、维护、更新到应用服务的运行模式。数字测绘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的提高了测绘信息获取与更新的能力和效率,信息化测绘已成为测绘发展的大趋势。测绘应用技术研究和测绘档案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测绘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数字区域”、“数字城市”的建设工作,为测绘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驱动力。数字测绘体系关键技术研究、全天候遥感影像获取技术、自动化和智能化地理信息处理技术、分布式和一体化地理信息管理技术以及网络化和社会化地理信息分发服务技术、具有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处理、更新、管理、分享、服务与应用等软硬件平台的研发,是促进测绘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科技动力。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测绘档案工作信息化向应用服务体系迈进在基本实现传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转化的同时,地理信息正成为一个规模可观的产业,走进社会和千家万户。作为一个面向社会进行开发应用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以基础地理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受到业界的高度重视。以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和开发利用为主要内容的地理信息产业迅猛发展,大大拓展了测绘服务领域,促进了测绘档案工作信息化向应用服务体系迈进,有利于充分提升测绘事业的服务保障能力。当前,基于基础地理信息的测绘成果档案资料管理信息系统为政府决策、城市规划、国土整治、公安交通、环境治理、应急指挥等提供了大量的、现势性的、可靠的基础地理信息,这极大地拓宽了测绘档案信息的服务领域。因此,大力推进测绘档案管理信息化,对提高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领域综合实力具有重要作用。3 测绘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要切实加快建设和完善测绘成果档案资料管理系统,充分整合测绘档案资源,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保证测绘档案的完整性和应用的及时性。要加快现有测绘档案目录数据库的建设,积极推进一些重要的、容易受损的、利用频率高的档案资源的数字化进程;加强对珍贵的、重要的测绘档案的保护。提高档案利用效率和使用价值,实现测绘档案工作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篇4

一、进一步提高区级档案馆对档案信息化建设重要性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对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重大改革。必须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地方经济建设的现实需要。档案对研究过去、指导现实、预测未来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利用好档案信息,不仅可以在工作中少走弯路,而且可以从历史对未来的昭示中产生新思路、找出新办法、提出新对策。尤其对创新理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只有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才能尽快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才能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广泛应用,使档案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档案类型增多、数量增大、科技含量增高;档案载体由纸介质为主发展为磁、光、纸、电等多种介质并存,呈现多元化特征;档案信息利用更加广泛,深度开发的要求更高。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工作需要,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加快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存储的数字化、传递的网络化、管理的自动化、服务的远程化,努力推进区级档案馆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切实把握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科学规划。区级档案馆要求档案信息化建设 “统一规划、分布实施,重点突破、整体推进,边建边用、滚动发展。”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和目标,各区级档案馆应结合本单位实际,摸清情况,反复论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要重点把握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按照标准实施,但考虑到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在建设规模和模式上不搞“一刀切”,充分体现各档案馆特色优势。二是突出重点。网络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安全保密等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点,也是重点难点问题,必须高度关注,集中突破。三是注重实用。信息化建设要从实际需求和能力出发,切实把方便利用,发挥档案最大效能,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集中力量建好数据库和局域网。档案馆保存着大量珍贵的资料,这些档案资料的数字化处理,工作量很大,任务十分繁重。一方面,要抓紧对现存档案进行目录录入、全文扫描和图像、语音采集压缩;另一方面要建设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质量可靠的局城网。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档案信息化建设专业性、技术性很强,需要从业人员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一定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当前,要突出计算机和网络使用管理、信息安全防护、多媒体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全面提高档案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以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三、按照实际需要,设计档案管理软件,有序推进“数字档案”工程建设

首先要事先做好规划和规范管理工作,以避免重复和浪费。如机读目录数据交换格式、著录标引、xml技术应用标准、电子文件存储格式、计算机检索体系质量评估和控制规范等各项内容,以提高整个档案管理软件的利用效果,保证档案数据的查准率和查全率,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其次要正确认识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指档案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一个方面,主要是对现有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档案的实际利用需求组织实施。

四、采取技术措施确保档案信息安全

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最为重要的档案数据的安全。它是档案信息化减少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关键之所在。加强档案数据安全的措施,是多方面的,如数据加密、文件系统加密、硬盘加密、异地备份等,但最为重要的措施,还在于从其环境入手,以确保档案数据的安全。

(一)强化硬件设备建设,确保档案数据安全

硬件设备的安全是档案数据安全的基础,包括直接载体和间接载体。直接载体如计算机、硬盘和光盘等,间接载体如传输介质、网络设备和安全设备等,都要配置良好性能的设备,同时要做好防盗、防毁、防电磁干扰及防电磁信息辐射泄漏等的工作外,还要及时备份数据,以应对意外的发生。

(二)强化应用软件的保护,确保档案数据安全

如果说硬件设备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那么,应用系统就是档案数据所处的“小环境”,它是特别的应用程序,其最大的威胁来自于内部或外部的非法访问。

(三)加强系统软件的安全性,保障档案数据安全

操作系统是档案管理软件运行的平台,是档案数据运行的最大环境。一要使用正版操作软件;二要安装正版杀毒软件;三要及时升级系统,以防操作系统的漏洞被黑客所利用,造成档案数据受到威胁。

五、努力提高区级档案馆服务保密工作

篇5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苏南地区;经济建设

中图分类号:G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312-02

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高校图书馆就开始向社会开放,如今,美、英等欧洲国家的一些高校图书馆都把向社会服务明确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他们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高校图书馆是公共文化资源的一部分,向社会开放是高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高校图书馆自身服务发展的方向。

一、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伴随着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苏南地区的经济模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最近几年,它的经济高速发展赢得了全球瞩目,目前,苏南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到全国的10%左右。但是,自“十五”发展时期以来,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遭遇到市场、资源的双重约束,生产总量扩张与效益下降的状况同时存在,环境破坏状况不断加剧等。如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无锡国土面积是新加坡的10倍,但土地产出效益只有新加坡的5%~10%,“十五”期间,无锡经济增幅达15%,年均用地却高达8万亩。这既是产业水平的差异,更是科技发展水平的差距[1]。《2007长三角蓝皮书》指出:苏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缺乏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创新能力强有力的支撑和推进,主要表现为促进苏南地区创新发展的制度机制不够健全,企业创新发展动力严重缺乏,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相当稀缺,创新发展的协作体系不够完善等[2]。特别是作为经济发展创新前提和基础的高等教育,其所蕴涵的自主创新动能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形成了很大的人才和资源的浪费。从2007年开始,苏南地区以全球视野谋划新一轮大开放、大发展,那就是要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融入世界经济。

二、苏南地区高校图书馆服务校内读者的现状

苏南地区是全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全国高校云集、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高校图书馆也随之成为面向全民终身教育的重要场所。然而目前苏南地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大都处于封闭、被动的状态中,服务对象大都限于校内师生,这与学习型社会提倡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一体化模式相距甚远。2002年2月21日,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第21条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面向社会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可根据材料和劳动力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效益收取适当费用。”[3] 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一方面是图书馆纸质图书和纸质期刊的借阅量逐年递减,尤其是2006―2009年,每年递减率达到20%。另一方面是图书馆馆藏在逐年扩大,每年以生均4册书的速度递增。然而同时图书馆队伍却不断扩大,人均工作量越来越少。现在很多高校由于连年扩大招生,收藏的信息资源从种类到数量都处于快速扩张阶段。而校内读者的阅读需求跟不上,大量的信息资源被“束之高阁”,浪费了高校每年投入的大量购书经费和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

三、苏南地区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苏南地区稠密的公路、水路和铁路网把苏南五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截至2008年3月,江苏省共有高等院校图书馆113所,苏南地区占有78所,占69%;其中 “211”工程参建院校图书馆10所;“985”工程参建院校图书馆两所。这一地区的南京市有高校图书馆43 所;其中包括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之一的南京大学图书馆,教育部外国教材中心、江苏省西文图书采编中心的东南大学图书馆等一批国内和省内知名的高校图书馆;除此之外,苏南五市还有遍布城乡,学科专业齐全的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38所[4]。

(二)丰富的馆藏资源

苏南地区高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都在百万册以上,有些甚至达到近五百万册;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也在50万册左右。目前,江苏省高校图书馆都使用了计算机管理系统。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有面向全省高校重点学科的外文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数据库的保障系统;有高校图书馆联合采购的方式和建立本地镜像的方式,面向全省高校图书馆提供网络服务的数据库资源建设,提高了全省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水平[5]。

(三)人力资源的保障

随着各高校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的扩大提高,苏南地区高校图书馆在不断加强现有图书馆员培训的同时,还不断引进各学科各专业的优秀人才,因此,苏南地区高校图书馆一般都拥有高素质的图书馆人才队伍,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全馆有正式员工93人,其中包括图书情报专业技术人员50余人,中高级职称近50人,17人具有硕士学历。从学科专业分布看,涵盖有文、理、工等各学科毕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苏南地区高校图书馆优秀的人才队伍为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力的条件,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保障。

四、苏南地区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具体措施设想

(一)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力度,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

苏南地区高校图书馆,首先,应以优化本馆纸质文献资源为基础,严把采购关,保证文献资源质量,围绕本校重点学科和当地经济建设需求,合理配置中外文期刊资源。其次,重点加强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本着适用的原则,作好信息资源的分级开发,为苏南地区的用户了解使用文献信息提供有效的导航途径;编制系统的文摘、书摘等,方便用户对信息资源的取舍;注重信息资源的有序化、系统化的开发,使用户快速了解某一学科、某一领域的历史回顾、学科进展和发展展望等。合理建立与该学科相关的成果数据库、论文数据库、题录数据库、人才数据库等,并通过各类搜索引擎、互联网信息整合系统,建构统一检索平台和分布式检索系统,为重点学科的教学科研及本地的经济建设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6]。

(二)建立苏南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优化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2009年,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下达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基层的意见。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经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但高校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仍不尽如人意。苏南地区高校图书馆要为当地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就必须加强建立苏南地区高校联盟:即结合高校图书馆发展的状况、信息资源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客观实际,根据当地经济建设的需求,建立苏南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的数字信息资源协调化、集成化体系,协调资源采购方案,优化资源配置,避免资源重复建设,解决好信息资源分散性与经济建设信息需求多样性的矛盾。切实加强苏南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下的联合编目、跨库检索、馆际互借、联合参考咨询和数据库建设。利用互联网加快信息交流与反馈速度,真正实现高校图书馆联盟下的资源共享。

(三)丰富和完善特色馆藏,满足用户对特色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

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满足所有用户不同层次的需求,因此,苏南地区高校图书馆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也必须走特色化道路。如江苏科技大学图书馆,可以立足于该校拥有的七十多年传统的船舶海洋工程资源特色,一方面积极参与所有船舶海洋工程行业的产学研服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收费服务或押金等信用方式,向苏南地区所有船舶海洋工程方面的科研团体和个人用户开放。高校图书馆为了便于管理,可以采用读者信用等级认证,有系统、分层次、分阶段地开展社会服务。再如,以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保护、发展为特色的河海大学图书馆,和无锡市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为特色馆藏的江南大学图书馆,以及遍布苏南城乡的各级高职高专院校图书馆,拥有特色馆藏条件,拥有地域环境优势,更应该积极与当地企业合作,采取行业组织的合作化方式,努力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的工程建设[7]。

(四)创新服务体系,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多渠道的文献信息服务

确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高校图书馆作好社会服务工作的基础。苏南地区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必须创新服务体系,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多渠道的文献信息服务。第一,落实学科馆员研究专题科技查新和定点跟踪服务。根据本学科研究的专业方向,及时跟踪动态信息,开展国际联机检索的科技查新,预测本研究专题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为用户提供所需信息资源的代查、代借、代复制以及电话E-mail、QQ、MSN、BLOG预约跟踪服务等。第二,利用网络导航,保障数字资源的有效使用。建立完善的网络监控体系,将本校图书馆的学科信息导航系统,及时链接国内外本领域相关站点提供的最新进展与成就的信息,如相关机构、专业协会、学科专题网以及学专业人士创建的优秀博客等。第三,加强与基层、公共图书馆合作,从图书、数字文献设备、人才队伍等方面,支持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有条件的图书馆还要根据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实际需要,设立图书馆员培训基地,利用高校图书馆自身优良的人力资源,帮助基层、公共图书馆系统培训图书馆业务骨干,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社会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焦然,徐机玲.苏南经济为何有较强的“抗震性”[N].新华日报,2009-08-19.

[2]王荣华.2007年:创新长三角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8-22.

[3]张红燕.关于高校图书馆向外来务工人员开放的思路[J].继续教育研究,2008,(10):84-85.

[4]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中国高校图书馆大全[M].石家庄:印刷工业出版社,2008:458-555.

[5]赵乃.电子期刊管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226-227.

篇6

中图分类号:P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12-0000-01

1测绘发展概述

1.1测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各项社会活动所产生的结果,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更好地开展这些活动,测绘活动应运而生,并随着其它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从测量手段来说,最早最原始的目测估计到后来的丈量,直到目前的3S技术,测绘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20世纪30年代后才形成了大地测量、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等3个分支(工程测量只是测量手段用于工程方面)。从测绘产品来说,最早最原始的示意图,后来的单要素图、多要素图,直到全要素地形图,测绘专业是在社会发展需求的推动下,在实现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中发展的,与人类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程度密切相关。

1.2测绘是随着其它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由于技术的原因,从古代出现测绘到形成测绘概念经历了较长的时期,直到上个世纪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测绘理论和测绘体系(大地测量、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此后,测量仪器和设备随着光学、电子学及其技术的发展而进入光学仪器时代、电子仪器时代,传统测绘技术体系延续了几十年。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计算机技术及其存储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测绘产品出现了数字化,测绘技术以及测绘产品的应用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与此同时,高性能计算机和宽带网络的迅速出现和普及应用,使得测绘从传统的测绘技术体系迅速实

现了向现代数字化测绘技术体系的转变,在不长的时期内实现了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的数字化获取、处理、管理和分发服务。而且这种体系随着信息化进程将逐步完善,并向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发展。测绘技术发展是与其它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进入信息化时代,测绘已成为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这是我们测绘工作者的骄傲和职责所在。

2测绘的地位与作用

2.1测绘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基础性产业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对测绘的定义:“是指对自然地理要素或者地表人工设施的形状、大小、空间位置及其属性等进行测定、采集、表述以及对获取的数据、信息、成果进行处理和提供活动。”并且明确“测绘事业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事业”,从法律上对测绘进行了定位,同时也确定了测绘的内容和应该提供的测绘产品的内容。测绘以及产品都是反映地表上的自然、人工要素及其在地理空间的位置和属性信息的,而这些信息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各行各业需要利用和必须依赖的基础,因此,国家将测绘列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事业。现在测绘除了为各行各业提供规划、设计的图件、基础数据外,还可提供作为政府辅助决策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利用3S技术为农业、资源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提供一系列研究、分析、决策的系统支持,从技术支持扩展到了决策支持。

2.2测绘是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产业

现在社会发展进入了信息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几乎所有的信息都可以用数字来表示和在计算机中再现,这是这一时代的特征。据统计,在所有的信息中,与地理空间或地理坐标有关的信息占80%左右,可以认为地理信息是信息化的基础和支撑。早期的测绘,在测量手段和产品方面比较单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飞速发展,高性能的微型计算机广泛使用在各个行业和部门,测绘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测绘产品也出现了多品种、多种类、多样化的特点,尤其是数字测绘产品打破了过去模拟产品的局限,能够实现地理空间的三维可视再现;虚拟现实技术、巨量数据传输存储技术以及高精度移动GPS技术的使用,使得我们可以在计算机上实现客观物质世界的真实再现,并且可以利用在所有行业和部门,包括个人。现代的测绘正从数字化走向信息化,现代测绘技术和手段已被利用在精细农业、水利、林业、交通、资源、环境、规划建设、商业、公安、银行、旅游等诸多行业甚至个人。

2.3测绘是数字地球的基础

数字地球是一个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的、多分辨率的、真实地球的三维表示。它是以信息高速公路为基础,以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为依托,以虚拟现实为特征的一个广泛的概念,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在建设中可以大体划为三个大的方面:信息基础设施、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或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和各种应用信息。测绘就是以获取、分析、处理空间数据为己任,以分发利用和提供技术支持、服务为目的的空间信息学(地理信息学),构建地理空间基础框架是今后测绘业的任务。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为数字地球的运行提供了保证,它是连接信息基础设施和数字地球最终实现科学计算可视化的纽带,因此测绘必然成为数字地球的基础。

3测绘信息化展望

总书记在谈到测绘工作时强调要“推进‘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提高测绘保障服务能力”。这一指示精神充分体现了十六大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的方针,明确了“数字中国”战略实施的重要性,明确了测绘在推进我国信息化进程中的历史使命。现代测绘是以空间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是一个发展信息技术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业。测绘业要首先加快自身信息化技术体系建设,提高测绘产品信息化水平和提供测绘保障服务的能力,同时要大力推进国家信息化进

程。

3.1测绘技术信息化

测绘技术信息化主要表现是空间数据获取、处理、管理和分发服务的信息化,就是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和网络化的快速、动态的信息获取、处理、管理、更新与分发服务等。在不远的将来,将实现高精度、高动态的地面影像信息的快速获取、空间信息的自动提取、空间数据的智能化处理、三维景观的可视化与虚拟再现、3S技术的紧密结合和一体化的空间数据快速或实时采集处理,实现空间数据动态更新和建库,实现地理信息数据的全社会共

享。

3.2测绘产品信息化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未来的发展将是结合可持续发展战略、数字地球战略的实施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开发虚拟现实技术软件,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可视化技术和基于空间数据的知识挖掘技术,开发基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集成化、信息化、知识化的数字测绘产品和技术信息一体化产品,包括网络化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决策支持地理信息系统等各种信息系统产品,实现产品形式的数字化、空间数据的信息化、数据应用的可视化、产品服务的网络化。不久的将来,测绘产品也将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休闲娱乐。

篇7

【关键字】基础测绘;基础地理信息;地理空间数据;数字化城市;卫星遥感(R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测绘已成为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技术工具和信息来源,并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环境保护、交通通信等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条件,信息系统之间的共享和结合越发紧密。

基础测绘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项基础性、前期性的公益事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测绘产业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服务范围涉及与地理信息有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领域。为城市规划与建设、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区域经济规划、交通、水利、电力、电信、广播电视资源利用及重大工程建设、城市防灾减灾、社会公共服务等工作提供保障服务。基础测绘成果和地理信息技术在政府宏观管理、科学决策和社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城乡规划

当前,一提到城市建设、工程建设,就反射性地想到“规划是龙头”,但很少有人知道和重视,作为规划的必要前提和载体之一的测绘工作,是“规划设计”的保障。一座城市在编制或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规划决策所需要的空间信息的定位,最后的规划成果都要表现在地形图上,而在基础地理信息中地形图只是其中的一个元素而已。为了提供有效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测绘部门以目前各种基础地理信息作为基础,进行专题数据分析统计,为专项规划研究和最终的规划修订提供科学可信的技术支持。

二、基础地理空间数据服务于城市防灾、赈灾

利用地理空间数据,可以建立城市防灾减灾信息服务系统,通过空间信息与水灾、地质灾害和地震灾害等信息的汇总,有效建立起城市公共防灾应急系统。城市的结构复杂,繁简不等,受灾的种类众多,自然的、人为的交互作用而无论是灾前、灾时和灾后的各项减灾措施,都必须在统一的时空网系上加以描述、认识和管理决策。另外,我国各类灾害监测系统数量虽然很多,但是分布很不均匀,以往都是在分散的地理点位上描述自然因子的动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这些监测系统统一起来,分析动态信息,提高动态信息的定量化分析精确度,使得这些信息更好的发挥监测和预报的效能。以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为主要核心,完全可以建立各公共安全部门实时联动的城市灾害决策支持与应急指挥调度的综合系统。实现具有跨越各个部门的信息集成、共享管理和三维表达的功能,这样可以准确、快速、直观地为各种突发性事故和灾害应急管理提供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进入新时期,基础测绘保障服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测绘部门充分发挥基础测绘成果优势和现代测绘技术优势,紧急建立了低空、航空、航天三位一体的遥感影像获取和灾区观测体系,以相当快的速度整理出灾区地震前后的各种灾情信息、基础地理信息及经济社会信息,以最快的速度绘制出各种抗震救灾专用地图,满足了抢险救灾、灾情评估、灾害监测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需要,为灾区城市重建取得阶段性胜利作出了贡献。

三、基础测绘推动数字化城市建设

数字城市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地理空间信息的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是指对城市的一切自然资源信息与经济社会人文信息在空间位置上的统一的数字化表示;实现数字城市需要多方面的技术,包括现代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储存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卫星遥感(R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数字化技术和虚拟现实(VR)等等技术,其基础平台和核心是基础地理信息系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和竞相投资的焦点。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认清加快信息化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应当看到,目前我们国家的信息化建设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要对信息化建设予以高度重视,把信息工作和经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经济发展越快,对基础测绘需求就越大,要求越高。无论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优化和升级,还是政府宏观管理决策、社会公共服务,加快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智能交通等建设都需要地理空间信息的支撑。推进数字城市建设,必须加快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的建设,从而为其提供坚实的空间基础。数字城市的建设将进一步加快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而基础测绘则是实施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主要产业,是建设数字城市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产业。数字城市以大规模的信息基础设施和海量的空间数据为依托,需要社会各相关行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

四、基础测绘技术为重点工程开路

当前,测绘技术正逐步走向与城市建设各专业项目的有机结合,以充分体现其价值。例如,在北京奥运工程中,基础测绘为奥运主体育场建设和外部钢结构安装提供高精度控制测量、为奥运体育馆、国家大剧院建设提供工程测量。2010年,河南省测绘工程院承担了郑州地铁五号线测绘工作。地铁工程建设期长,投资大,测量工作贯穿始终。地铁测量工作是施工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测量的精度直接决定了地铁工程质量的优劣。郑州地铁5号线是线网中唯一一条环形线路。郑州地铁5号线大体走向为农业路—未来路—航海路—桐柏路,覆盖城市东北半环客流走廊和西南半环客流走廊,属于城市核心区边缘的环形线路。根据规划,5号线线路全长约40.7km,均为地下线,设站30座,平均站间距为1.362km,均为地下车站,其中换乘站15座。全线设车辆段和停车场各一座。分别设于中州大道的西侧和朱屯东路东侧。投资测算每公里成本5.83亿元。在整个5号线工程勘测中,航测数字化测图、航测正射影像和纵横断面测绘、全站仪、GPS定位技术、数字水准仪与计算机组合测量和数据处理系统等基础测绘技术的综合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社会效益。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学科间的影响和相互渗透将不断的为工程测量提供科学的技术和方法,更好的为工程建设提供精确、高效的技术保障。

五、结束语

基础测绘是一个庞大的、持久的系统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前期性、先行性的基础工作,既为经济建设部门和社会各方面提供基础地理信息,又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是城市建设的基础,而作为城市地理空间信息的各个城市测绘部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测绘行业务必把握住历史的机遇,努力实现新的跨越。我们要以城市基础测绘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为契机,积极发展测绘科技,加强测绘技术研究,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建设城市基础空间信息系统,更好的为国土资源管理与城市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吉兰英;浅议加强和完善基础测绘体系建设 [J];科技资讯;2011年36期

[2],汪祖进,李海明; 城市空间数据生产的技术框架探讨[J];测绘科学;2001年04期

[3]李惠云;谭光营;浅析基层基础测绘工作中的不足与建议[J];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17期

[4]寇有观;吴洪涛;数字城市与应急体制[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篇8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由于长期在传统经济体制影响下,致使我国的高速公路发展滞后于发达国家。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我国的高速公路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尽量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已位居世界前列。虽然我国的高速公路发展速度较快,但因其各地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同,所以在高速公路的建设上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如何能让我国的高速公路更好、更快的发展起来,带动经济的快速进步,这就需要把现代通信技术科学的应用到高速公路的建设当中来,这是当前需要业内人士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现代通信技术

经济的提速,也使科学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随之也带动了高速公路建设的现代通信技术的完善和发展,在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运营、管理当中现在已普遍采用卫星定位系统、数字地图技术、gis等相关通信技术,并很好的实现了各项技术的相互融合,从而推动了高速公路智能化的发展速度。

将现代通信技术中的卫星定位系统,数字地图技术运用到现代高速公路中来,保持了高速公路各管理部门之间的通讯快捷顺畅,并将高速公路的内部各部门和外界密切的联系起来。作为交通专用的通信网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交通信息的传输载体,现代通信技术为各种网络服务和高速公路中重要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动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在高速公路的建设方面取得了喜人的成果,高速公路干线基本上覆盖了我国的大部分区域,在高速公路工程中,通信技术的应用比较广泛,对于高速公路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在信息化本文由收集整理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通信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形势需要,所以要对通信技术进行改革,利用现代先进的通信技术,对高速公路进行科学化的网络信息管理工作,为高速公路向智能化管理方向发展奠定基础。

2.现代通信技术与高速公路应用发展与融合

2.1卫星定位技术

卫星定位技术已经在我国大部分领域中都有所应用,在高速公路建设中亦是如此,并且应用的范围比较广泛。比如说在工程建设的初期,可以利用卫星定位技术进行野外勘探工作,对于桥梁的定点工作和对汽车进行的监控等,卫星定位技术的应用为高速公路建设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2.2数字地图技术

在这个数字时代,大量的现代化的处理方式都与数字有关,可以说,数字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符号。在这一点上,我国国内与国外的发展史不同的,因为在国外,数字地图已经非常完善,而且形成全国的网络式的分布,对于在高速公路上的人来说非常具有指导性,相反,在国内,我们的数字地图还不完善,突出表现在没有全国统一的数字地图,大多是个人的自主研发,生产,相较于国外,数字地图的指向性功能就大大减弱了。

2.3公路数据库与技术

在我国公路数据库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公路实际上的发展的需求,我们通常说的gis通信技术是适用于地理空间的数据的计算机系统中,而我国的高速公路具有线性的地理特征,这一点使得gis技术在高速公路的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4枢纽站得休息和服务技术。

在这项技术上,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因为,我们的高速公路系统虽然建成了很多的枢纽站,但是仅仅是建成,相关的服务体系还没建成,在这一点上同样重要,因为,现代的发展更加的注重以人为本,体现人的自我意识的提升,所以,建立枢纽站,可以大大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为整个高速公路系统的建设添砖加瓦。

3.我国现代通信技术与高速公路发展应用成果与局限性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高速公路的建设也有了显著的提升。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在高速公路方面结合了通信技术中先进的技术,对高速公路的经营管理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运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在高速公路的经营发展和维护中,可以提高运行效率,减少了事故的发生率,并且节省了大部分的经济成本,对我国的财政也缓解了压力。

通过现代通信技术在高速公路中的应用,为我国的高速公路发展起到的促进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我国在通信技术上的起步较晚,所以一些核心的技术发展的还不够完善,在高速公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就不相适应,那么在高速公路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就会存在隐患,对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同时由于这种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为我国的财政增加了压力,不利于下一步的发展。

4.解决方案与展望前景

鉴于我国通信技术运用到高速公路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自己粗浅建议:

(1)政府应坚持多种投资融资的策略,鼓励各种社会主体参与到现代通信技术的研发,实现关键领域国家控制,多种投资融资策略并行的体制,进一步减轻国家财政压力。

(2)国家应出台各种鼓励优惠政策,支持核心技术的研究,鼓励将现代通信技术不断完善,促进将现代通信技术运用到高速公路建设中的进程,使科技转化为动力的进程加快。

(3)不断研发核心的通信技术,在借鉴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实现自我突破,自力更生,不断完善现代通信技术,不断促进现代通信技术与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运营,管理,维护的融合。

5.结语

篇9

1.公共文化平台简述

柳州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由市图书馆实施与运作,旨在对我市的优秀文化进行信息采集、整理、数字化、网络及资源保护,主要工作包括文化信息的数字资源加工、采编、网站建设与维护及数据库存储等内容。

2.公共文化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建立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是人们在网络上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需要,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实现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并使之成为网络上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建立柳州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是加快柳州文化信息资源加工处理速度和动态反映速度,扩大柳州对外开放和开发利用程度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是使柳州文化资源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基础之一,是实现柳州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前提和有效方法。

其次,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文化信息服务的需求相比,我国真正可用的网上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十分缺乏,急待一个大发展,因此,我们柳州应当与各地文化部门一样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开发反映地方特色的专题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等多种形式的数据库,使之成为网上信息资源的一部分,全面搭建自身的柳州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在建设中国先进文化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上有所作为。

此外,建立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是柳州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实需要。众所周知,文化有多种表现形式,既有静态的、已成体系的历史资料,也有正在发展变化、不断产生的动态和现实资料,有正式出版物和非正式出版的印刷品,也有抄本、图片、书画、信札、音像制品,而其中占大部分的文化资源仍是杂乱而不成系统、分散各处的。不说形成编目、标引、方便检索与服务,就是普通意义上的传承与保护都难以确保。因而建立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已成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实需要。建立柳州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能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对柳州本地区的文化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系统地收藏、整理、加工、标引,进而让璀璨的柳州文化成果得以以数据的形式系统而便捷的得到合理保存与开发,并以网络的形式提供给用户,促进柳州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化,加大自身文化影响力,从而进一步推动柳州特色文化发展繁荣。

3.公共文化平台建设意义

柳州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全市的人文资源优势、文化品牌优势,通过文化标准的统一和文化资源的整合,建立一个有柳州文化特点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心信息资源数据平台,是本地区进行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建立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能为本地区两个文明建设的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为本地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信息,为发展科技文化、学术研究服务,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教材,为编纂志书和地方史书提供翔实的原始资料。建立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还能以最快的速度为各种读者提供最为全面完整的文化信息服务与检索,从而减少读者的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为本地区两个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同时,通过提升资源组织管理技术,提高资源整合的效率和质量,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文化数字资源建设,加快存量文化信息资源变为数字服务资源优势的进程,不仅能充分展现柳州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及卓越的文化工作成就,塑造和提升柳州城市整体文化形象,宣传柳州文化品牌。而且可以有力充实基层文化建设内容,服务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打造文化柳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公共文化平台主要建设内容

做好柳州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主要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内容:

4.1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

4.1.1现状:目前,只有市图书馆整合了部分文化信息资源,初步建成了奇石文化、三江农民画、刘三姐文化、民间美术、柳州名人等极具柳州地方文化特色的主题资源数据库,并购进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部分数据库,从中整合出农业科技信息等专题数据库,总共容量约为1.4G,资源建设初见成果。在应用方面主要是通过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共享工程网络推出信息资源,并结合“文化流动服务车”下到基层、乡镇开展农科咨询服务等等,产生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但总体来说,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而由于经费的困难及文化系统各单位工作的专业性,多年来,柳州文化信息资源仍处于比较分散的状况。目前,还有许多珍贵的文化资源都无法整合及进入系统化管理,使得柳州文化资源结构很不合理――资源量少、类别分布不均,结构散乱、资源组织管理技术落后,使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大大限制了利用文化资源开展信息服务的方式和范围,服务效果与社会需求的期望也有一定距离。

4.1.2建设内容:柳州从建城至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所辖地域侗、苗、壮等民族风情浓郁。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甲级旅游城市和广西重要的工业重镇,具有良好的人文历史背景和丰富的现代文化生活元素。同时近些年来文艺精品和群众文化等方面的文化建设发展成就,也使得柳州成为广西乃至西南地区的文化大市,无疑是广西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柳州的名片。柳州文化对城市和谐社会建设的贡献率日益提高,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中承担着提供智力支持、精神支柱等重要作用,其巨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与经济活动环境结合紧密并形成良性互动,对宣传柳州文化有着重要的文化与经济价值。

4.1.3作用效果: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充分利用全市的人文资源优势、文化品牌优势,通过文化标准的统一和文化资源的整合,建立一个有柳州文化特点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心信息资源数据。同时,通过提升资源组织管理技术,提高资源整合的效率和质量,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数字资源建设,加快存量文化信息资源变为数字服务资源优势的进程。

4.2资源加工搜索平台

4.2.1现状:作为柳州公共文化信息传播和存贮中心的市图书馆,信息建设的平台主要是依托ILAS图书管理系统和图书馆网站,并且已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分中心。但是图书馆管理系统和网站的专指性太强,不能有效地全方位整合的文化资源,而共享工程系统的定位和设计思想与柳州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实际情况也有一定偏差。

4.2.2建设内容:拟采用数据加工平台系统与数据平台系统共同构建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平台的数字化建设和管理平台。

4.2.2.1数据加工平台系统

特色资源库建设是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重要任务,特色库从书目、篇名型数据库向内容数据库转变,这里指的主要是全文数字化数据库、专题数据的建设,如奇石文化专题数据库、柳州山歌专题数据等。目前我馆正在筹建一套完整的数字资源加工、制作、标引、、检索的系统平台,要求采用当前国内外成熟的、规范的,有大用户使用案例的数据库建设、加工、及检索平台系统。

4.2.2.2数据平台系统

目标是为用户提供信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将制作的各类专题信息,有效地组织起来,使用户可以方便地查询和利用这些信息。同时,利用此系统完成实际应用平台,设计、制作柳州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等前端(或页面)。此系统要求保证开放性、可靠性、系统性、连续性、完整性、兼容性;应遵循关于数字化加工、资源描述、资源组织、资源互操作和资源服务等方面的业界国际或国内业务标准和规范。如元数据与数字对象(METS)规范、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规范(OID)、数据访问接口规范、OpenURL资源调度接口规范、WebService安全通信规范等。

4.3数据存储设施及数据加工设备

4.3.1建设目的:随着我市相关信息的图文影像资源库如:柳州市文化信息资源联合目录、柳州地方剧目数据库、地方文献数据库、柳州历史文化及旅游库、图书资料全文数据库的相继建立以及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系列数据库和读秀图书数据库的引进,数据量将迅速猛增,现有的文件服务器、磁盘阵列的存储空间将无法满足需要。增加数据存储设施及购置公共文化信息数字化加工的相关设备,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设备,将本市自拥有的丰富文化资源及其文化事业所涵盖的图书文献、影视戏剧、文化旅游、民族民俗、文物古迹、文化艺术等有关资源转换成数字化信息。借助“两个网络”即已有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网”和将要建立的“柳州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广域网”,实现全市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最终实现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我市优秀文化信息为广大群众服务的目标。

4.3.2现状:目前在整个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当中,国家只对县以下的基层节点进行重点扶持和投入,对于市级分中心是要求本级财政负责。目前我们只建成有磁盘阵列、服务器、卫星接受系统和馆内局域网。磁盘阵列还面临饱和的情况,两台服务器已经是超负荷工作;资源整合加工系统、信息系统和地区资源交换系统等后台支撑系统因没有后续投入一直未购置相关设施和软件,柳州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总体框架仍没有形成整体效益。

4.3.3建设内容:采用性能较高的服务器、中心交换机、防火墙及较大容量的磁盘阵列等硬件设备,可以保证日益增加的大容量的信息存贮和运行速度及质量(预计建成后的数据库容量为2T,每年增长为1T)。此外,硬件设备还需要一定数量的PC机、交换机、路由器、扫描仪、UPS电源、扫描仪、数码摄像机、数码照像机、读带机、采集卡、视频头等必备设施。

4.4柳州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网络

4.4.1建设目的:柳州公共文化信息服务网络是柳州市文化信息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应用途径之一,是柳州文化信息对外传播的窗口,是柳州与外界进行文化沟通的桥梁。柳州文化信息网络的组建,可纳入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总体框架,依托柳州市图书馆作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分中心的优势,将柳州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并融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这一重要窗口。它将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扩大对外交往的渠道,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作为文化信息网络,旨在将文化和科技结合起来,借助因特网这种高科技手段宣传柳州本土文化、介绍文化政策、传递文化娱乐信息,将文化作为资产来盘活,形成自己的网络文化产业。主动出击,将各种柳州文化元素和文化服务内容融入到信息网络中,努力建设内容丰富、服务完善的柳州本土文化信息网络。可以说,柳州公共文化信息网络是融合前面几项工作的平台,最终把柳州文化信息平台建成海内外人士了解柳州文化和为群众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窗口。

篇10

突出一个重点,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步伐

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是信息化背景下整合档案信息资源、保护档案原件、实现资源共享、创新管理与服务模式的平台。近年来,河南在数字档案馆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省档案馆建立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对民国档案、革命历史档案以及“建国”后重点全宗纸质档案进行了数字化,完成了馆藏声像、照片档案的数字化,建立了全省革命历史档案、民国档案文件级目录数据库,与陕西省档案馆互为异地备份;郑州市、洛阳市、济源市初步建成了数字档案馆;各省辖市档案馆互结对子,开展了异地备份;省档案局把各级综合档案馆数字化数量和电子档案接收数量纳入了全省档案工作目标考核体系,落实到2020年数字化数量比2012年翻两番的目标任务。河南省数字档案馆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先进省份相比,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在经费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数量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加快河南档案事业发展就要以数字档案馆(室)建设为重点、为龙头,依据《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指南》要求整体规划,循序渐进,把各级综合档案馆(室)建成以数字资源为基础、安全管理为保障、远程利用为目标的数字档案馆(室)体系。下一步,要把数字档案馆(室)建设作为深化河南档案改革的重要内容,成立河南省数字档案馆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制订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方案,把各级数字档案馆(室)建设纳入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务、智慧城市建设工程。同时要陆续制定相关标准,为数字档案馆(室)规范建设提供保障。

夯实两个基础,推进档案馆舍和档案资源建设

档案馆库是档案事业发展和档案永久安全保存的重要条件和基础。河南档案馆库建设基础薄弱,还存在面积不足、标准不高、设施落后等问题。要抓住国家实施《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规划》战略发展机遇,认真落实纳入中央财政“十二五”扶持规划的县级档案馆建设任务,尽快消除“无库馆”、“危房馆”现象;未列入中央扶持规划、已难以适应发展需要的县级档案馆,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加快新馆建设步伐,扭转馆舍建筑老化、库房面积不足和功能设施落后的局面,加快河南省档案馆新馆建设步伐。省档案馆现在馆库面积约1万平方米,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档案数量的需求。省档案馆新馆已列入河南省政府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目前已完成了选址、征地与规划设计,即将开工建设,预计“十二五”期间主体工程完工。届时,一批符合《档案馆建设标准》和《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要求,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体现文化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特点的档案馆舍的落成,必将有力地推动河南档案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事业的立身之本,要大力整合民生档案资源,建立与河南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文化资源大省地位相适应的,数量充足、内容丰富、结构合理、主题多元、富有特色、覆盖民生的档案资源体系。全省各级档案部门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服务民生为重点”,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扩大档案收集范围,加大对不同门类、不同载体档案的接收、征集和整合力度,不断丰富馆藏资源,优化馆藏结构。在依法接收文书档案的同时,面向社会和民间征集珍贵档案资料,积极参与本地区各类重大活动的档案收集,实现档案资源在数量上有明显突破,内容上形成特色。

找准三个着力,服务改革发展大局

全省各级档案部门要把服务中心工作与业务工作相结合,找准工作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做到“经济社会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一是着力服务经济建设。指导各类企业深入贯彻落实《企业档案工作规范》,不断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依法开展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登记,加强项目档案监管与指导,参与项目竣工验收;积极为民营企业建档提供指导和帮助,使更多民营企业通过建立健全档案管理体制机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着力服务社会民生。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整合开发馆藏民生档案资源,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站式”的民生服务。进一步简化利用手续,不折不扣地执行利用档案零收费,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方面利用民生档案资源的需要。三是着力服务文化建设。近年来,充分挖掘利用馆藏档案资源,编辑出版了《走进河南档案》丛书和《省委、省政府重要文件汇编》;结合时代主题,先后举办了“建党90周年成就展”、“中原经济区诞生过程展”、“焦裕禄精神展”等一系列档案专题展览。今年,继续围绕“建党”93周年、“建国”65周年等重大节庆日,适时举办一些专题展览,进一步传播档案文化,扩大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同时,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媒体等各种形式和手段,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常态化的档案文化服务。

篇11

1.城市规划档案管理概述

1.1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

规划档案主要指建设项目选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建设单体的放线、验线、建设工程管线规划、道路工程规划等规划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利用和保存价值的技术资料、文本、图册、数据信息(光盘),电脑盘片等相关资料以及有关规划许可的证件资料及审批材料等。

1.2规划档案管理

城市规划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系统工作,对档案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而且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另外还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能够熟练的应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来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化社会环境下,更需要档案管理人员不断的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的做好规划档案的管理工作。

1.3规划档案管理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城市规划档案,其并不是某一个部门自已的事情,其需要各个部分相互配合,做好城市规划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对于有价值的资料要自觉进行保存,从而统一进行归档案和保管。

1.4“一书两证”的档案管理制度

对“一书两证”的审核及发证情况做好逐项登记及按编号造册制度,年终汇总,并上报上级城市规划局进行备案。

2.做好城市规划档案的归档工作

在城市不断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城市规划项目不断增加,所生成的档案数量也越来越多,在大量的需要保管和利用的规划档案面前,给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所以需要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使城市规划档案更好的发挥出自身的价值。

2.1加快规划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在档案管理中运用好电子计算机技术,系统的完成档案检索、登记、汇集统计等工作,使档案的运行、转换等在各个环节上与数字化办公衔接起来,这种数字化科技手段,能让档案管理在数字信息化时代充分满足信息社会对档案工作的要求。因此,档案管理工作者要系统的结合自己的岗位工作,注重计算机技术、数字信息的学习掌握,提高现代化的管理技能。

2.2利用现代化技术整理档案,做好归档

档案作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其记录着大量有价值的信息,而对这些档案信息进行整理不仅工作量较大,而且较为繁琐。因此在当前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在档案整理工作中充分的利用计算机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加快了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进程。而且利用数字化方法进行规划档案的管理,这样对于以后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带来了较大的便利,能够使规划档案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3.加强城乡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3.1加强对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

城乡规划档案主要产生于城乡规划审批管理,勘察设计,各种工程技术资料等,它的积累形成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城乡经济建设对规划档案的有效利用,是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及工程维修、扩建、改造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依据,而且它还是解决建设纠纷的重要依据。目前,规划档案在城乡建设发展中已经占有一定的位置,而且正在被社会逐步认识和重视。从城市的发展趋势来看,规划档案的作用将尤为突出,其价值将会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3.2强化档案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

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培养个人职业素质,使职业素养成为一种文化习惯,通过组织管理将工作中必备的素养切实落实到岗位责任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工作推向有序、系统、计划、协调、效率、负责的工作状态。

3.3在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中,要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

城乡规划档案工作的本质是一项服务性工作,是为促进城乡建设经济发展提供信息资源的服务工作。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以服务促发展,才能确保各项规划档案资料的完整、齐全、系统、准确、规范。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及时向归档人员介绍档案的整理标准,详细介绍工程档案立卷、组卷、整理的基本原则,这样便于城乡规划档案管理人员能快速、准确掌握文件归档标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篇12

2000年12月,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印发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把“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现有档案的数字化进程”列入其中,同月国家档案局在中国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研讨会上宣布:十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由此,传统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且有一些档案馆已经开始对此投资建设。我们认为,传统档案馆的数字之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这个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有了清楚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规划和解决好档案馆的数字化之路,为今后的数字化档案馆进而是数字档案馆、虚拟档案馆的建设打好基础。近年来,我们临海市档案部门在数字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工作中数字化建设也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首先我们充分认识到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紧迫性

1、档案数字化,可改善档案管理工作。只有实现档案数字化,才能冲破档案利用的种种局限,使档案管理部门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档案的保管和利用职能向信息采集、管理和服务职能转变,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2、形势发展的需求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临海市政府把数字临海建设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无疑是十分及时和正确的。数字档案馆是数字临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档案馆就是市委、市政府保管和提供利用档案信息的职能部门。它馆藏有数十万卷档案资料,数百万件档案文件,是本地区最丰富、最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资源库,这样一大批浩如烟海,珍贵的档案信息资源不能很好地为各级领导和广大公众利用,充分实现信息共享,数字临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临海。所以,要建设数字临海,首先要建设数字档案馆。其二,档案载体的更新换代迫切要求档案馆数字化。档案由原始的甲骨、竹笺、贝叶、丝帛到纸质,发展了几千年,记录下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史。近年来,档案载体逐渐并迅速地被磁盘、磁带、光盘所取代或更替,电子档案的出现给档案馆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那就是电子档案的收集、保管、保护和利用手段,而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档案馆的数字化。目前,档案馆的档案保管、利用与形势的发展要求不相应,仍然停留在纸质档案的管理及较原始的检索利用水平上,使得绝大部分电子档案无法采集、收集和提供利用,甚至绝大部分电子档案已经被清洗、丢失。这是一个极其重大的损失和无可挽回的错误。

3、社会强烈需求

当今,人们的时间意识越来越强,领导做出重大决策需要迅速、准确;各职能部门工作查考要求快速及时;社会广大公众对档案信息需要量不断增加,如婚姻档案,有一些农村,尤其是僻远山区的利用者要查阅婚姻档案十分清便,来回要好几天,他们迫切要求信息共享。还有一些外商投资者,他们想了解临海的整体情况,才敢于投资,那么要了解临海的详细内容恰恰只有市档案馆才是最全、最新、最直接、最方便的一个场所,特别是我们建立临海市现行文件查阅中心之后,对各界人士及外商投资查阅信息更为方便,这都迫使档案馆这个信息保管和提供利用的部门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原始管理、检索和提供利用的手段,以现代化、多功能的服务措施,使档案馆馆藏的信息能及时、方便地提供给各方面的需求者。

二、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容

1、推进档案数字化,必须提高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目前,档案信息数字化的现状是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滞后和应用软件多乱,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取得共识是档案数字化建设思想上的一次飞跃,它使我们的观察视野从计算机系统扩大到整个档案信息管理。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内涵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其中首要的是档案业务要规范,档案标准要建立健全和真正实施。档案标准和规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必须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掌握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2、数字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着眼点应是整个系统,组成系统的纵向和横向的各个节点都应达到一定水平,并通过网络加以联通,这样才能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系统的综合能力。部分节点甚至一个重要节点的障碍,都可能造成系统的梗阻。当然,要求每个节点的装备水平和应用能力齐头并进是不现实的,不可能“齐步走”。鼓励和支持先进单位提高水平,在一些单位进行较高水平的试点,以取得值推广的经验,对整个系统是有利的,但其基本出发点就是为了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只有少数先进的节点不可能组成先进的系统。

3、有重点地抓好数据库建设

目前,我们临海档案数字化系统从总体上看仍处于由文件处理向数字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完成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数据库建设。开发和建设数据库系统是国家档案信息工程的核心和基础,是工程的主体。数据库的含义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方便的使用。建立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过程。经过实践我们认为建设数据库经验中最主要的有:领导重视,统一认识,坚持计算机技术人员同档案业务人员协同配合;面向应用,建立“活库”,以利用频率和使用效率考核数据库的“活性”;突出重点,由单一库向系统库发展等。当前若能把综合数据库的完善提高和各单位档案目标库建立起来,通过网络联接形成开放的分步式数据库群,将使自动化系统效率大大提高一步。

三、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步骤

1、建立档案数据库。第一步,输入文件级目录。从1997年开始,我们把馆藏档案的文件级目录输入数据库。截止2005年5月,已输入文件级目录30万多条、案卷级目录1万多条,我们准备再用1-2年将全部完成。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可边输入边打印,一方面补齐卷内文件目录,另一方面检验输入的正确性,从而确保档案数据库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第二步,采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实现原文件信息数字化。临海市档案馆婚姻档案、知青档案、山林土地档案利用十分频繁,尤其知青档案已十分破烂,只有实行数字化,才能确保原件的永久保存。从实践看,档案数据库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如出具无婚姻记录证明,我馆由于实行了数字化管理,虽然保存着1962—2001年10多万条婚姻档案,利用者可以随到随办。而靠手工管理的市办事大厅保存着2001年—2004年不多的婚姻档案,则需5个工作日。利用者对我馆的数字化建设十分满意。

2、建立了档案局(馆)网站。并与市政务网、公众网联网实施资源共享。在互联网上向政府和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查阅,政策法规查询、举办网上展览,展示本地两个文明建设的成果;建立网上现行文件查阅中心提供全文查询,逐步实现政务公开,营造有利于当地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3、加强电子文件的收集和积累工作。电子文件是未来馆藏数字档案最主要的来源。以前,进馆单位只移交纸质档案和纸质文件目录,现在我们要求进馆单位实行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的归档双轨制,一般将电子文件拷贝两套,异地保存,并随纸质文件一并移交档案馆。这样既推进了机关档案室的电子化进程,又节省了档案馆建立数据库的工作量。

4、加大档案管理软件推广力度。电子文件是包括电子文件内容、电子文件载体和电子文件显示、修改的电子计算机软硬件平台的组合。由于种种原因,各进馆单位电子文件所依赖的软硬件平台不同,这给集成到档案数据库造成困难。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积极的措施予以解决。印发电子目录数据库结构与交换格式,对案卷级和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结构的字段名称、类型、长度作出了规定,规范软件和数据格式,确保数据库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截止2005年5月,临海市市镇两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已有20多家使用了PDE档案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或其它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今后,我们准备加大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推广力度,对新达标升级的单位要求全部安装,对已达到各类标准的单位要求在1-2年内全部安装。另外依托市政府OA网上办公系统,做到文档一体化,及时迁移电子文件。随着系统设备更新、扩充,在不同系统之间交接电子文件,及时对归档电子文件进行迁移操作,确保电子文件的有效性。

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任务,不可能一步到位。工作中我们力求分步实施,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

1、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王刚同志在《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词》,《中国档案报》2000年第547期

篇13

2000年12月,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印发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把“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现有档案的数字化进程”列入其中,同月国家档案局在中国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研讨会上宣布:十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由此,传统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且有一些档案馆已经开始对此投资建设。我们认为,传统档案馆的数字之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这个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有了清楚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规划和解决好档案馆的数字化之路,为今后的数字化档案馆进而是数字档案馆、虚拟档案馆的建设打好基础。近年来,我们临海市档案部门在数字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工作中数字化建设也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首先我们充分认识到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紧迫性

1、档案数字化,可改善档案管理工作。只有实现档案数字化,才能冲破档案利用的种种局限,使档案管理部门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档案的保管和利用职能向信息采集、管理和服务职能转变,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2、形势发展的需求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临海市政府把数字临海建设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无疑是十分及时和正确的。数字档案馆是数字临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档案馆就是市委、市政府保管和提供利用档案信息的职能部门。它馆藏有数十万卷档案资料,数百万件档案文件,是本地区最丰富、最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资源库,这样一大批浩如烟海,珍贵的档案信息资源不能很好地为各级领导和广大公众利用,充分实现信息共享,数字临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临海。所以,要建设数字临海,首先要建设数字档案馆。其二,档案载体的更新换代迫切要求档案馆数字化。档案由原始的甲骨、竹笺、贝叶、丝帛到纸质,发展了几千年,记录下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史。近年来,档案载体逐渐并迅速地被磁盘、磁带、光盘所取代或更替,电子档案的出现给档案馆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那就是电子档案的收集、保管、保护和利用手段,而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档案馆的数字化。目前,档案馆的档案保管、利用与形势的发展要求不相应,仍然停留在纸质档案的管理及较原始的检索利用水平上,使得绝大部分电子档案无法采集、收集和提供利用,甚至绝大部分电子档案已经被清洗、丢失。这是一个极其重大的损失和无可挽回的错误。

3、社会强烈需求

当今,人们的时间意识越来越强,领导做出重大决策需要迅速、准确;各职能部门工作查考要求快速及时;社会广大公众对档案信息需要量不断增加,如婚姻档案,有一些农村,尤其是僻远山区的利用者要查阅婚姻档案十分清便,来回要好几天,他们迫切要求信息共享。还有一些外商投资者,他们想了解临海的整体情况,才敢于投资,那么要了解临海的详细内容恰恰只有市档案馆才是最全、最新、最直接、最方便的一个场所,特别是我们建立临海市现行文件查阅中心之后,对各界人士及外商投资查阅信息更为方便,这都迫使档案馆这个信息保管和提供利用的部门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原始管理、检索和提供利用的手段,以现代化、多功能的服务措施,使档案馆馆藏的信息能及时、方便地提供给各方面的需求者

二、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容

1、推进档案数字化,必须提高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目前,档案信息数字化的现状是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滞后和应用软件多乱,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取得共识是档案数字化建设思想上的一次飞跃,它使我们的观察视野从计算机系统扩大到整个档案信息管理。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内涵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其中首要的是档案业务要规范,档案标准要建立健全和真正实施。档案标准和规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必须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掌握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2、数字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着眼点应是整个系统,组成系统的纵向和横向的各个节点都应达到一定水平,并通过网络加以联通,这样才能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系统的综合能力。部分节点甚至一个重要节点的障碍,都可能造成系统的梗阻。当然,要求每个节点的装备水平和应用能力齐头并进是不现实的,不可能“齐步走”。鼓励和支持先进单位提高水平,在一些单位进行较高水平的试点,以取得值推广的经验,对整个系统是有利的,但其基本出发点就是为了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只有少数先进的节点不可能组成先进的系统。

3、有重点地抓好数据库建设

目前,我们临海档案数字化系统从总体上看仍处于由文件处理向数字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完成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数据库建设。开发和建设数据库系统是国家档案信息工程的核心和基础,是工程的主体。数据库的含义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方便的使用。建立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过程。经过实践我们认为建设数据库经验中最主要的有:领导重视,统一认识,坚持计算机技术人员同档案业务人员协同配合;面向应用,建立“活库”,以利用频率和使用效率考核数据库的“活性”;突出重点,由单一库向系统库发展等。当前若能把综合数据库的完善提高和各单位档案目标库建立起来,通过网络联接形成开放的分步式数据库群,将使自动化系统效率大大提高一步。

三、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步骤

1、建立档案数据库。第一步,输入文件级目录。从1997年开始,我们把馆藏档案的文件级目录输入数据库。截止2005年5月,已输入文件级目录30万多条、案卷级目录1万多条,我们准备再用1-2年将全部完成。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可边输入边打印,一方面补齐卷内文件目录,另一方面检验输入的正确性,从而确保档案数据库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第二步,采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实现原文件信息数字化。临海市档案馆婚姻档案、知青档案、山林土地档案利用十分频繁,尤其知青档案已十分破烂,只有实行数字化,才能确保原件的永久保存。从实践看,档案数据库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如出具无婚姻记录证明,我馆由于实行了数字化管理,虽然保存着1962—2001年10多万条婚姻档案,利用者可以随到随办。而靠手工管理的市办事大厅保存着2001年—2004年不多的婚姻档案,则需5个工作日。利用者对我馆的数字化建设十分满意。

2、建立了档案局(馆)网站。并与市政务网、公众网联网实施资源共享。在互联网上向政府和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查阅,政策法规查询、举办网上展览,展示本地两个文明建设的成果;建立网上现行文件查阅中心提供全文查询,逐步实现政务公开,营造有利于当地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3、加强电子文件的收集和积累工作。电子文件是未来馆藏数字档案最主要的来源。以前,进馆单位只移交纸质档案和纸质文件目录,现在我们要求进馆单位实行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的归档双轨制,一般将电子文件拷贝两套,异地保存,并随纸质文件一并移交档案馆。这样既推进了机关档案室的电子化进程,又节省了档案馆建立数据库的工作量。

4、加大档案管理软件推广力度。电子文件是包括电子文件内容、电子文件载体和电子文件显示、修改的电子计算机软硬件平台的组合。由于种种原因,各进馆单位电子文件所依赖的软硬件平台不同,这给集成到档案数据库造成困难。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积极的措施予以解决。印发电子目录数据库结构与交换格式,对案卷级和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结构的字段名称、类型、长度作出了规定,规范软件和数据格式,确保数据库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截止2005年5月,临海市市镇两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已有20多家使用了PDE档案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或其它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今后,我们准备加大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推广力度,对新达标升级的单位要求全部安装,对已达到各类标准的单位要求在1-2年内全部安装。另外依托市政府OA网上办公系统,做到文档一体化,及时迁移电子文件。随着系统设备更新、扩充,在不同系统之间交接电子文件,及时对归档电子文件进行迁移操作,确保电子文件的有效性。

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任务,不可能一步到位。工作中我们力求分步实施,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

1、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王刚同志在《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词》,《中国档案报》2000年第547期

篇14

2000年12月,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印发的《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把“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现有档案的数字化进程”列入其中,同月国家档案局在中国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研讨会上宣布:十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由此,传统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且有一些档案馆已经开始对此投资建设。我们认为,传统档案馆的数字之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这个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有了清楚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规划和解决好档案馆的数字化之路,为今后的数字化档案馆进而是数字档案馆、虚拟档案馆的建设打好基础。近年来,我们临海市档案部门在数字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工作中数字化建设也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首先我们充分认识到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紧迫性

1、档案数字化,可改善档案管理工作。只有实现档案数字化,才能冲破档案利用的种种局限,使档案管理部门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档案的保管和利用职能向信息采集、管理和服务职能转变,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2、形势发展的需求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临海市政府把数字临海建设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无疑是十分及时和正确的。数字档案馆是数字临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档案馆就是市委、市政府保管和提供利用档案信息的职能部门。它馆藏有数十万卷档案资料,数百万件档案文件,是本地区最丰富、最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资源库,这样一大批浩如烟海,珍贵的档案信息资源不能很好地为各级领导和广大公众利用,充分实现信息共享,数字临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临海。所以,要建设数字临海,首先要建设数字档案馆。其二,档案载体的更新换代迫切要求档案馆数字化。档案由原始的甲骨、竹笺、贝叶、丝帛到纸质,发展了几千年,记录下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史。近年来,档案载体逐渐并迅速地被磁盘、磁带、光盘所取代或更替,电子档案的出现给档案馆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那就是电子档案的收集、保管、保护和利用手段,而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档案馆的数字化。目前,档案馆的档案保管、利用与形势的发展要求不相应,仍然停留在纸质档案的管理及较原始的检索利用水平上,使得绝大部分电子档案无法采集、收集和提供利用,甚至绝大部分电子档案已经被清洗、丢失。这是一个极其重大的损失和无可挽回的错误。

3、社会强烈需求

当今,人们的时间意识越来越强,领导做出重大决策需要迅速、准确;各职能部门工作查考要求快速及时;社会广大公众对档案信息需要量不断增加,如婚姻档案,有一些农村,尤其是僻远山区的利用者要查阅婚姻档案十分清便,来回要好几天,他们迫切要求信息共享。还有一些外商投资者,他们想了解临海的整体情况,才敢于投资,那么要了解临海的详细内容恰恰只有市档案馆才是最全、最新、最直接、最方便的一个场所,特别是我们建立临海市现行文件查阅中心之后,对各界人士及外商投资查阅信息更为方便,这都迫使档案馆这个信息保管和提供利用的部门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原始管理、检索和提供利用的手段,以现代化、多功能的服务措施,使档案馆馆藏的信息能及时、方便地提供给各方面的需求者。二、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容

1、推进档案数字化,必须提高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目前,档案信息数字化的现状是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滞后和应用软件多乱,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系统整体水平的提高。笔者认为对这一问题取得共识是档案数字化建设思想上的一次飞跃,它使我们的观察视野从计算机系统扩大到整个档案信息管理。档案信息自动化的内涵包括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其中首要的是档案业务要规范,档案标准要建立健全和真正实施。档案标准和规范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必须抓好档案标准化、规范化,掌握好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2、数字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

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着眼点应是整个系统,组成系统的纵向和横向的各个节点都应达到一定水平,并通过网络加以联通,这样才能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系统的综合能力。部分节点甚至一个重要节点的障碍,都可能造成系统的梗阻。当然,要求每个节点的装备水平和应用能力齐头并进是不现实的,不可能“齐步走”。鼓励和支持先进单位提高水平,在一些单位进行较高水平的试点,以取得值推广的经验,对整个系统是有利的,但其基本出发点就是为了提高系统的整体水平,只有少数先进的节点不可能组成先进的系统。

3、有重点地抓好数据库建设

目前,我们临海档案数字化系统从总体上看仍处于由文件处理向数字管理系统的过渡阶段,完成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数据库建设。开发和建设数据库系统是国家档案信息工程的核心和基础,是工程的主体。数据库的含义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方便的使用。建立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过程。经过实践我们认为建设数据库经验中最主要的有:领导重视,统一认识,坚持计算机技术人员同档案业务人员协同配合;面向应用,建立“活库”,以利用频率和使用效率考核数据库的“活性”;突出重点,由单一库向系统库发展等。当前若能把综合数据库的完善提高和各单位档案目标库建立起来,通过网络联接形成开放的分步式数据库群,将使自动化系统效率大大提高一步。

三、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步骤

1、建立档案数据库。第一步,输入文件级目录。从1997年开始,我们把馆藏档案的文件级目录输入数据库。截止2005年5月,已输入文件级目录30万多条、案卷级目录1万多条,我们准备再用1-2年将全部完成。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可边输入边打印,一方面补齐卷内文件目录,另一方面检验输入的正确性,从而确保档案数据库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第二步,采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实现原文件信息数字化。临海市档案馆婚姻档案、知青档案、山林土地档案利用十分频繁,尤其知青档案已十分破烂,只有实行数字化,才能确保原件的永久保存。从实践看,档案数据库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如出具无婚姻记录证明,我馆由于实行了数字化管理,虽然保存着1962—2001年10多万条婚姻档案,利用者可以随到随办。而靠手工管理的市办事大厅保存着2001年—2004年不多的婚姻档案,则需5个工作日。利用者对我馆的数字化建设十分满意。

2、建立了档案局(馆)网站。并与市政务网、公众网联网实施资源共享。在互联网上向政府和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查阅,政策法规查询、举办网上展览,展示本地两个文明建设的成果;建立网上现行文件查阅中心提供全文查询,逐步实现政务公开,营造有利于当地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3、加强电子文件的收集和积累工作。电子文件是未来馆藏数字档案最主要的来源。以前,进馆单位只移交纸质档案和纸质文件目录,现在我们要求进馆单位实行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的归档双轨制,一般将电子文件拷贝两套,异地保存,并随纸质文件一并移交档案馆。这样既推进了机关档案室的电子化进程,又节省了档案馆建立数据库的工作量。

4、加大档案管理软件推广力度。电子文件是包括电子文件内容、电子文件载体和电子文件显示、修改的电子计算机软硬件平台的组合。由于种种原因,各进馆单位电子文件所依赖的软硬件平台不同,这给集成到档案数据库造成困难。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积极的措施予以解决。印发电子目录数据库结构与交换格式,对案卷级和文件级目录数据库结构的字段名称、类型、长度作出了规定,规范软件和数据格式,确保数据库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截止2005年5月,临海市市镇两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已有20多家使用了PDE档案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或其它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今后,我们准备加大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推广力度,对新达标升级的单位要求全部安装,对已达到各类标准的单位要求在1-2年内全部安装。另外依托市政府OA网上办公系统,做到文档一体化,及时迁移电子文件。随着系统设备更新、扩充,在不同系统之间交接电子文件,及时对归档电子文件进行迁移操作,确保电子文件的有效性。

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任务,不可能一步到位。工作中我们力求分步实施,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

1、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王刚同志在《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词》,《中国档案报》2000年第5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