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农村建设概括范文

新农村建设概括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新农村建设概括,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新农村建设概括

篇1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征;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046-04

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立足新的发展实践,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笔者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和实际调查研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概括总结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特征,阐述了中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指出了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旨在为中国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征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征可概括为“五新”、“三发展,一培育”。“五新”是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新房舍是指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新设施是指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新环境是指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时代特征;新农民是指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2],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新风尚是指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三发展”分别是:一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前提。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发展村镇。就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发展公益。就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一培育”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解决三农问题是个国际性的难题。解决中国三农问题要两条腿走路:一是要继续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二是要推动农村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城镇化进程总体上发展很慢。改革开放后,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水平从17.9%提升到43%,但此水平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减少农村人口才能繁荣农村;只有减少农民数量才能富裕农民。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推进城镇化。我们国家大部分人口在农村,即使国家城镇化水平提高到60%以上,还有6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民仍然是庞大的群体。解决好农民问题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任务。推进新农村的建设也有利于推进城镇化的发展,且城镇化要与生活水平相适应。解决三农问题时,要汲取国际上正反两方面的教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意味着反城市化、反工业化,而是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两大难题: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中国城乡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城市发展较快,农村发展滞后。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持续增长,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但城乡之间发展差距也在扩大。中国城市和乡村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差距扩大,突出反映在粮食生产滑坡和经济发展滞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就业保证上的差距也在扩大。突出表现为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贫困问题凸显,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安排。农民突出表现为六难:即看病难、吃药难、受教育难、上学难、社会保障难、文化享受难。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农村与城市的也存在着显著差距。二是农村本身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区域差别(如中西部农村和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的差别尤为明显)、农村居民贫富差距相当突出,且农村本身社会事业差距也比较大。 这些问题根源在于二元结构的矛盾。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在很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都是存在的。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解决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其根本出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实现农村现代化、市场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3]。目前,中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

篇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地域文化;建构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6-0087-02

1 湖湘文化的特色与作用

(1)湖湘地域文化的特色。

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结构中的―个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湖湘人物在历史舞台层出不穷,从蔡伦、欧阳询、王夫之、、等等,湖湘文化已受到世人的广泛瞩目与确认。根据湖南考古发掘和先秦文献考究,湖湘文化源自炎黄文化和前炎帝神农文化。《周易•系辞》将炎黄文化的基本精神高度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些文化传承迄今,成为湖湘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基础,形成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突出的爱国主义传统指向以及个人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可以概括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湖湘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就在于它具有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湖湘文化思想,以宋代胡安国为开创者,历胡宏、张拭、王船山、、谭嗣同、杨昌济,以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理学的道德精神与经世致用的实事实功相结合,这种学术文化的特色一直延续到近代。

(2)湖湘地域文化的作用。

湖湘地域文化在全国赫赫有名,他们以特有的风采,引领湖南乃至全国文化的发展。回顾历史,湖南省的漫长历史,构成了湖南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繁衍至今,也影响至今,成为湖南省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的指导精神。湖南文化现象最重要的标志是湖南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速度超越了湖南经济发展的水平,在全国处在靠前位置。另外一个标志是它的文化式样和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又具有普遍风格,得到了广大受众的欢迎。湖南自然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都很丰富,这些资源成为湖南地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成了新时代湖南的文化品牌打;另外,湖南人特别具有不怕辣,不怕苦,不信邪、不畏难。勇于拼搏、敢为人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是靠这种拼搏精神,靠这种创新精神,不断开创地域文化的新局面。

2 湖南新农村建设对地域文化的诉求

湖南省是全国文化大省,地域文化浓厚,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们不仅是湖南的历史见证,深刻反映了湖南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乡土文化;也是湖南历史文化和精神情感的根源。现在,湖南地域文化已经是湖南省进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发展是整个湖南省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湖南省新农村建设不断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湖南作为一个远古文化灿烂的省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究竟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以保障广大湖南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进一步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湖南人民文化素质,使其享受到本区域的文化发展成果,已是当前湖南省进行新农村建设亟待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新课题。

3 地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新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地域文化的支持。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从来都是相互促进的。新农村建设,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新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没有地域文化的经济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同时,没有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地域文化也不能代表先进地域文化的前进方向。经济越发展,就越离不开地方区域文化的支持。

(2)地域文化可以促进乡风文明。

在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表征,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乡风文明”的本质是农村文明程度提升的问题,它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地域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

(3)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地域文化的发挥。

当前,我国农村正处于矛盾凸显期,农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原有的区域界线和地缘关系进一步打破,各种矛盾将有所突出,各种利益之间的协调平衡也将更加困难。在这样的新形势面前,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地域文化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后富、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等各种关系,才能对社会的利益关系变化、生活方式变动带来的矛盾和问题更好地进行规范调节,以地域文化保持新农村社会协调稳定,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4)地域文化可以推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目前,农村的落后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更突出体现在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上。这些问题制约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从人类全面发展要求看,在温饱解决后,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的愿望更加强烈,这就需要地域文化发乎作用,满足追求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的愿望,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

(5)地域文化可以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人人享有公共特别是地域文化服务,这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农民的基本权利。加强和改进地域文化的巨大推动作用,增加新农村地域文化的投入,加强农村地域文化设施的建设,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新农村的文化生活质量,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全体公民都享有地域文化服务,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从而,为培育现代社会合格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4 湖南以地域文化建构新农村建设新举措探析

(1)重视地域文化建设。

湖南省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对于地域文化建极为重视。并把地域文化纳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新农村建设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新农村建设开发规划,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实行地域文化建设落实责任制,把地域文化工作列入创建文化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单位的评价机制,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情况作为文化单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推动地域文化建设的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发展。

(2)多元投入,积极解决地域文化建设中资金短缺问题。

湖南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解决地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的经费投入和财政支出问题。地域文化的沉淀需要时代的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湖南的相关部门,积极把地域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内容,并积极筹措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域文化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确保了对地域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作用,促进了推进新农村建设更好、更快的开展。

(3)多方建立地域文化建设的机制。

湖南的新农村建设以地域文化促进措施。按照新农村建设整体部署,积极推动地域文化的发展机制,以地域文化建立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其次,加强人们对地域文化认知与对地域文化的思维提升,并且把地域文化融入人们的现实生活。最后,大力发展地域文化的改善工作,该维护的维护,该推广的推广、该宣传的宣传。必要的时候可以有党委和政府联合进行,并且实行责任制,把对地域文化的创新机制工作落实到个人,做到人人思考地域文化;同时,把地域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积极融合在一起,共同发展,互相促进。

(4)全面开展全民地域文化活动。

首先,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地域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各个负责单位要以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区创作出人民群众满意的、健康向上的优秀本区域文艺作品,要积极开拓面向农村群众,组织好重大革命历史和现实题材的红色革命文化的推进速度,以带动新农村建设的继续开展。其次,积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加强对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实施湖南红色文化品牌战略,发展地域文化特色、红色旅游推广,等等。最后,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相关地域文化的文艺,加强历史文化的选题规划和区域文化建设,把地域文化题材纳入新农村建设中。

(5)实施地域文化推进工程。

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而培养新农民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以地域文化促进新型农民的培养。本文觉得,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必须提高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湖南的实践已经证明,通过实施地域文化推进工程,使更多的农民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掌握了地域文化的内涵,增强了发展的本领。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大力发展地域文化,大力实施地域文化熏陶的促进作用,拓宽地域文化促进渠道,丰富地域文化内涵,不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文化参与意识、市场经济意识,为农村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以地域文化达到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

5 结语

湖南省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载体和体现,湖南地域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深刻融合与促进,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内在积淀的个性解剖和继承发扬,也是弘扬民族精神,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应该积极了解地域文化的历史和现状,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的进行科学决策,以地域文化为湖南的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最终以地域文化促进并夺取新农村建设的新胜利。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中国新农村建设;内涵;发展方向

之所以如此重视新农村的建设,原因在于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对于缩小城乡差距相当有利,并且能促进现代农业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大会的精神,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城市的大力支持,同样地,工业化的建设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方向与城镇化和工业化之间能否等同起来一直困扰着人们,在这里通过讨论为大家揭晓答案。

一、有关新农村建设的言论及实施方案

不管是上层官员还是基层干部,亦或是业内学者都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方向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多言论实际上大致意思都差不多。概括起来就是工业化与城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

部分专家和学者也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方案。农村城镇化就是使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型,农民数量减少,在生存方式上不再仅仅依靠农业。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及全面化,工业的理念不再是城市的专利,在农村也应该得到大力推进。现在这些方案不仅仅只是形式上的,在许多地区都已经开始了实践。像山东省认为工业化就是现代化的标志,在农村积极推进工业化。一些不够发达的地方更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将城镇化和工业化摆在首位。

二、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

农村的城镇化并不是说在形式上把农村变成城镇,尽量使农村人口变成城市人口,而是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有实质性的提高,使其发展与城市相协调。虽然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不等同于城镇化和工业化,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城镇化和工业化作为外部推动力促进农业发展,反过来,建设好了新农村,又为城镇化和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两者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将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总书记代表中央精神也加新农村建设列入发展战略,指出三农问题在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设新农村的艰巨性,并做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部分地方领导也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抓紧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同时,要保留地方文化和特色,避免顾此失彼。

三、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

鉴于中国现在的经济情况,对新农村的建设可以说是大势所趋。我国的城乡差距日益增大,加上综合国力的增强,要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我国如今的情势堪比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韩国,我们可以借鉴其新村运动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韩国新村运动的目的、口号都具有正面能量,并且配以灵活的运动方式,在物质建设的同时不忘精神层面,以自愿为前提自上而下全民行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建设新农村却丢了新农村的后果,大规模的农村人员流失令建设空置,失去了建设的意义。鉴于这样的教训,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应该正确理解其内涵,找准发展方向,切不可简单照搬国外的形式,西方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老路实在不应该效仿。在学习韩国成功经验的同时,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两手抓,齐头并进。可以说实现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是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中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自己的创新理念。

四、对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的关系理解得意义

正确理解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的关系,绝不能相互替代。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都具有战略意义。由于我国地域宽广,各地的发展水平显然不在一个层次上。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工业化的地位很有必要。对一些城镇化和工业化程度非常低的市县和乡镇,突出新农村建设的地位才行。从长远角度考虑,正确的理解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发展相当有利。之所有具有独创性,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物质基础不无关系。

农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区别甚至可以当作区分不同国籍的标准。因为我国的城市文明和城市工业文明几乎是跟其他国家一样的。中国要想真正发展起来,生搬硬套别人的模式是不太现实的,必须得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就得在农业文明上下足功夫,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

五、总结

中国新农村的建设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推动力,并且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意义深远。我们必须从各种言论中自省,吸取经验教训,全面理解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正确把握发展方向,争取早日实现新农村的建设任务。

参考文献:

[1]刘德喜.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发展方向[J].中州学刊,2006,11,10(6):21-25.

[2]任志涛,姚国强.中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要性分析[J].建筑经济,2007,7,30(S1):27-29.

[3]任军利,朱晓锋.我国新农村建设与韩国新村运动的比较[J].求实,2008,7,10(7):93-95.

篇4

会议采取参观典型、专家辅导、集中开会、经验交流的方式进行。10月12日,在郑文芝副书记、陈巳副市长的带领下,利用一天的时间,全体参会人员参观了双阳、莲花山、九台、德惠、农安和绿园6个县(市、区)的11个新农村建设典型。10月13日上午,邀请省财经办郭庆海主任做了《关于农村发展形势与任务》的专题辅导报告;市委副书记郑文芝代表市委、市政府作了重要讲话。同时,会议总结交流了德惠市和双阳区整体推进经验,学习推广了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土地整理推进新村建设模式、九台市龙嘉镇红光村村企联姻建新村模式、莲花山开发区景观带建设模式、绿园区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模式等新农村建设模式。会议还就当前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并印发了《长春市城乡双向一体化试点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

会议对过去几年长春市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会议指出,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全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结合长春实际,突出抓好167个省级示范村建设,创新开展市级领导联乡包村活动,深入开展乡容村貌综合整治工作,长春市农村呈现了令人欣喜的显著变化。

会议认为,长春市新农村建设经验可以概括为:一是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机制;二是建立了领导、部门和社会力量帮扶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三是推广了旧村整治、新村建设、迁村并点等分类改造建设模式;四是丰富了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等发展形态;五是探索了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村民自治的有效途径。这些思路、经验和模式也是下一步继续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法。

会议对全市新农村建设进行了总体部署,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重中之重”和“三化”统筹的战略思想,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任务,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重点,继续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提升”工程。要突出示范村功能建设,科学谋划村镇布局,构筑城乡联动的新型村镇布局体系;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构筑城乡一体的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突出提升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新型产业,构筑结构合理的新型产业支撑体系;突出人居环境建设,整体推进村屯环境整治,构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生态建设体系;突出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党的建设,构筑和谐稳定的新型农村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建设繁荣、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创新思维,抓住工作重点,用现代意识教育农民,用现代装备武装农村,用现代生产经营模式发展农业。

篇5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空心村,回乡创业,公共政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则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新农村建设成了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建设新农村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有相应的资金投资。[i]但在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农村的基本面貌有了相当大改观之后,新农村并没有真正地发展起来。由于农村收入相对较低,留在农村没有出路,村子里的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导致建设中的新农村呈现出空心村的状态。新农村是为农民建的,但建设中的新农村却没有农民,这就出现了理论与现实的相悖,也应该引起我们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一、空心村概念的界定

学界对于“空心村”概念的界定存在两种主流观点:一是地理意义“空心村”。如李卫华认为:所谓“空心村”,是指由于村庄规划严重滞后,一些农民新建住宅时,为追求住宅宽敞,在村子外围新辟宅基地建房,造成了村中老宅基地空闲和地闲置,形成外实内空的“空心”村落。[ii]而张昭则认为:“空心村”就是村庄面积盲目扩大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新住宅多向村外发展,村庄内部出现了大面积的空闲宅基地的一种特殊结构布局的村庄。[iii]二是人文意义上的空心村。如张志胜就认为“空心村”是指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吸引农村中的有知识、懂技术的年轻人来到城市工作,造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空心化”;[iv]陈旭堂、王舒则更为简单地将在“空心村”概括为“缺乏青壮劳动力的农村社区”论文格式范文。[v]

当前情况下,对于空心村的理解我们应该从两个维度出发:既要显示出其在地理上的状态,又要体现出其人文上的特征。因此,笔者认为:所谓空心村主要是指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和农村资源的有限性所造成的农村内部宅基地闲置或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的现象。大量农村人口的外流,不仅导致了新农村的“空心化”,更严重的后果便是与之而来的农村的衰落与贫穷。老人和小孩注定承担不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年青人的缺失,给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实施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新农村建设的空心村现状

为了客观地了解北京郊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其出现的问题,2010年12月18日至2011年6月27日,我们先后多次对延庆县井庄镇老银庄村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汇总访谈记录6篇;发放问卷110份,回收有效问卷105份,问卷回收率96%;男女比例56:49,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了北京郊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对新农村建设成效的评价

对新农村前景的看法

项目

比例

项目

比例

非常明显

4.80%

会让农村有一个彻底的改观

18.10%

比较明显

31.50%

会对农村有些好处,但作用不会太大

42.90%

一般

26.70%

只是一场政治运动,不会有什么改观

25.70%

不太明显

26.70%

不清楚

13.30%

非常不明显

10.50%

————

————

台湾清华大学黄春兴教授在谈台湾的收入分配变迁时提到:台湾的发展得益于私营经济的发展,而私营经济的兴起则得益于台湾的土地私有化政策,许多农民可以通过土地的抵押与转让获得资本的原始积累,进而发展台湾的工商业。科斯定理也告诉我们:只要产权明确且交易成本很低,那么市场配置资源就是有效率的。在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农村土地产权的改革来使农民拥有一定的产权,并且通过产权的使用与转让让农民获得其回乡创业的资金支持。在当前情况下,有效的资本原始积累政策不仅为农民工回乡创业开辟了市场,也为其提供了资金保障论文格式范文。

(2) 村庄环境的整治

由于我们所讨论的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主要是指引导其回到自己所在的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和工商业,所以农村的投资环境和整体状况对于农民工的回乡创业将有重要影响。通过表五我们也可以知道:农民对于政府的新农村投资意向和新农村建设的态度是相当理性的,为了自己村庄的发展,他们不仅愿意在口头上附议,也愿意付出自己的实践。

是否愿意去村办企业工作

对政府投资重点的意见

对义务兴修基础设施的看法

项目

比例

项目

比例

项目

比例

工资高了就去

13.30%

扶植种植大户,解决大众就业

17.10%

乐意参加

66.70%

工资说得过去就去

34.30%

补贴慰问贫困户

21.90%

不想参加

10.50%

不管工资多少就去

47.60%

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25.70%

给一定补贴才参加

22.90%

不想去

4.80%

村民平分掉

35.20%

篇6

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是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把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桃园村党总支、村委会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采取“四个一”的办法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

组建“一支”强有力的廉政文化建设领导班子、制定可行方案。一是成立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村主任任组长,村党总支副书记任副组长,村民小组长为成员,设立办公室于村委会。二是制定适合本村实际、操作性强的活动方案,使方案目标明确,内容充实具体,活动形式多样有新意,方法步骤周密可行。

建设“一个”文化活动室,加强党员干部廉政、勤政教育。“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的是干部”,只有党员干部带头廉洁,积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才能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桃园村利用村委会现有的条件,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建立一个文化活动室上,活动室配备电视、DVD等影音设备,订阅《人民日报》、《云南日报》、《红河日报》、《半月谈》、《支部生活》等报刊杂志,以活动室为依托,一是加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二是加强党员干部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三是加强党员干部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教育;四是加强党员干部党纪政纪和法律、法规教育。

挂好“一组”优秀、健康标语,夯实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新农村需要新农民,新农民需要先进文化来塑造,先进文化需要通过丰富的载体来营造浓厚的环境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和影响群众,唤起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情。桃园村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搞好廉政标语宣传。在村、组、街道墙壁、宣传栏、黑板等张贴一些通俗易懂、高度概括、富有哲理寓意,包含党纪法规、廉政建设的名言警旬,如:“弘扬廉政文化、构建和谐乡村”,“感恩尽孝、崇敬廉洁”,“名节重于泰山、利欲轻于鸿毛”,“一人不廉、全家不圆”,“执政万事民为本、居官百虑廉当先”,“不损人利自己、不损公肥私”等,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廉政文化教育。

奏响“一只”廉政建设的小喇叭。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形式要丰富多样,内容要生动活泼,特别是要适合群众的口味,抓住群众的心理,让群众主动参与。桃园村在广泛利用电视、报刊杂志、标语等途径传播廉政文化的同时,还利用现有的广播设施,定时或不定时播报一些宣传廉政文化建设的人和事,播放国家党风廉政建设的方针、政策,使廉政文化建设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使廉洁理念、廉政意识入脑入心,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社会效果。

篇7

关键词:新农村;中小城镇;生态优化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124-02

1 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中小城镇生态优化问题研究的意义

近十年来,河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依然存在,河南省农村发展滞后,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呈继续扩大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普遍落后,农民整体素质偏低,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制约着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鉴于河南省城乡现状,大城市的现代化成果直接进入农村落差太大,需要在城乡之间添加一个或多个台阶,才能比较顺畅地完成城乡一体化的和谐发展过程,新农村建设也会自然地获得外力的推动。因此,中小城镇将是协调新农村建设与大城市发展之间的重要角色,同时,发展中小城镇,也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是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的有效途径。

2 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中小城镇生态优化的主要内容

新农村建设,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它覆盖了“三农”工作的方方面面,覆盖了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覆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所以,新农村建设中中小城镇生态优化的内容可概括为: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树立符合自然生态原则的价值目标、价值规范和价值需求;在农业生产方式上,要转变高生产、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前提和保证以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生态化;在农民生活方式上,建立合理的社会消费结构,使绿色消费成为人们生活的新追求,从而使人们过上真正符合自然规律及社会道德的生活;在中小城镇社会结构上,使生态化渗入到社会结构之中,以期维持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最小损害并能进行一定的生态建设。

3 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中小城镇生态优化面临的困境

解决“三农”问题,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路径就是要实现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目标。但目前状况是:在加速发展城市和农村经济的同时,却经常损害到农村的生态平衡。当前,河南省生态环境形势相当严峻,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一些地方的新农村中小城镇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和严格管理,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化水平较低,居民点建设及道路建设用地迅速增加,加之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不科学施用,畜禽水产规模养殖污染治理的不配套,乡镇招商引资企业布局的不合理等,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的大面积污染。随着人口增多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愈加突出。假如不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无法实现河南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还将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4 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中小城镇生态优化的具体措施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优化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河南省各地正在开展的新农村建设既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的同时,也为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生态优化带来新的机遇。河南省新农村建设中中小城镇生态优化的途径主要体现在走循环农业的发展道路。循环农业,就是以循环经济理论来发展农业生产,它以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思考”为原则,以资源低消耗、废物低排放、产品高产出、转化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良性循环的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农业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产和生活的无害化。

河南省积极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等节约型农业技术,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和综合循环利用率。对耕地进行分等定级,改造中低产田;依托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行统一防治、承包防治等措施,提高农药的利用率;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减轻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同时,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积极开发生物质能源。普及农村沼气,加快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农村作物秸秆、生活垃圾、污水、粪便资源化利用。开发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燃料、肥料、饲料等,开展农作物秸秆固体成型燃料和秸秆气化的试点工作。以村为单元,建立物业管理站,由专人收集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秸秆等废弃物,并负责沼气、垃圾处理、污水净化等设施的运行、维护和服务。河南省洛阳市结合以上方面具体实施了数十个项目:

(1)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截至2010年上半年,洛阳市全市户用沼气池数量已达到了49.5万座,40%的农户用上了沼气能源,2981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有沼气。

(2)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截至2010年上半年,洛阳市发展沼气工程417座,70%的规模养殖场实现了牲畜粪便无害化处理。

(3)建设乡村清洁工程,基本解决了养殖小区、农村寄宿学校、敬老院等地的人畜粪便、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利用,村民享有系统的乡村物业服务;

(4)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通过推广秸秆直接还田、青贮、堆沤、生产食用菌、秸秆沼气等综合利用措施,2009年全市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75%以上,31个重点乡镇利用率达到92%以上,以秸秆综合利用为主的“种地养地”模式及“种植――秸秆――养殖”和“种植――秸秆――食用菌”等循环农业模式面积不断扩大,以前的废弃物如今成了优质的肥源、发展养殖的饲料、种植食用菌的原料、农民增收的资源。

(5)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合理减少化肥使用量。2009年洛阳市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630万亩,亩年均节约化肥4公斤、节本增效30元以上。

(6)推广旱作节水技术,采取使用耐旱品种、应用旱作栽培技术、地膜或者秸秆覆盖、修建集雨水窖、实行水肥一体化栽培、示范滴灌节水技术等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2009年,洛阳市旱作节水技术推广面积达到5万亩,农民节能减排意识进一步增强,节约型农业进一步发展。

(7)推广少耕、免耕等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土壤的可持续生产能力;2009年,洛阳市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17万亩,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8)推广农村节能技术。重点是推广日光温室及塑料大棚等保护地栽培技术,果园铺设反光膜技术,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多功能节煤炉和秸秆气化炉等,减少煤炭的消耗量。

(9)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使用节药型新器械和高效低毒新农药,建立机械化专业防治队,实行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量。

(10)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主要是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升农产品的品质,提高销售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11)建设循环农业示范村,组装、配套使用各种循环农业生产技术,为循环农业大面积推广应用积累经验、提供典范。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想实现“人-自然资源-农业”的良性互动与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就成了首选。新农村建设中中小城镇的生态化,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继荣.大众传媒与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J].新农村建设,2007,(8).

篇8

国家档案局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早在2007年就联合民政部、农业部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20lO年,为进一步落实《意见》要求,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的全面深入发展,国家档案局联合民政部、农业部发起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活动(以下简称“创建活动”),并以通知形式印发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实施办法》。各地收到通知后,积极响应,踊跃申报示范单位。今年9月,国家档案局首次联合民政部、农业部连续召开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推进会,对首批申报的单位进行验收。为了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创建活动,本刊记者采访了民政部档案馆馆长闫志壮和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简称“经管司”)副司长贾广东。

民政部和农业部眼中的创建活动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档案资料既是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真实记录,也是科学有序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基础,在提高农村基层政权和村民自治组织管理水平、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繁荣农村文化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这一点,贾广东副司长说:“农业农村档案是党和国家制订农村工作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是推动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的重要信息资源,是农民生产、生活及自治管理的参考和凭证,对于今后工作查考、经验借鉴、史实见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发展和延伸,是‘十二五’期间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他还特别强调:“如果新农村建设没有档案建设的同步进行,新农村建设一定是不完整的!”

创建活动的开展,旨在加强新农村的档案工作,把档案建好、管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闫志壮馆长在接受采访时对创建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创建活动是促进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工作方式,对我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来说,其涉及面之宽、影响范围之大是史无前例的,这是档案工作主动服务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一大创举。它的意义主要体现在:1.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通过在全国发掘一批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先进典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必将促进全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深入开展。2.营造了一种竞争向上的氛围,通过典型引路,充分调动起各地做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地将在组织领导、经费投入、部门协调配合、软硬件建设和优化服务等许多方面采取措施,形成推动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3.由于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是―项新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通过创建活动可以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把握规律,从而为下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是协作方也是受益方

这次创建活动,是由国家档案局牵头,联合民政部、农业部共同开展的。之所以能够达成配合并展开协作,还是源于创建活动这项工作的共同需要。

闫志壮馆长告诉记者:“民政部门承担着基层政权建设、农村社区建设、婚姻登记、殡葬管理、区划地名管理、优抚安置、救灾、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多项职能,许多方面覆盖广大农村,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全面收集、整理、保管并利用好这些档案资料,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对于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民主与法制建设,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民政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创建活动中,民政部、农业部作为协作方,与国家档案局联合成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活动领导小组,三家通力合作,共同承担了示范县活动的政策制定、组织协调和检查验收工作。

贾广东副司长结合农业部尤其是经管司的工作职能,介绍了农业部门在创建活动中的工作职责:“农业部门主要承担着对农业档案的管理、监督、指导和服务等方面的任务。具体来说,一是将创建活动纳入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去,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档案工作的管理、监督和指导;二是把农业档案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农业档案工作服务现代农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在创建活动中,民政部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应当积极配合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履行好民政部门应尽的职责,特别是在指导村民自治和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要把档案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提出明确要求,积极引导和推进农村村级组织建立档案工作体系和工作制度,完善新农村建设档案资源体系,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采访过程中,闫馆长和贾副司长一致认为目前三家部门的配合是积极的、合作是愉快的、成效是明显的,创建活动不仅推动了档案工作的发展,也促进了民政和农业农村工作的开展。闫馆长将创建活动对民政工作的影响概括为两个方面:1.推动农村基层民政档案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长期以来,农村的档案工作条件比较落后,在档案工作机构、人员、经费、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着政策盲点,在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等方面也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本次创建活动提出的示范县创建标准提出了较以往更加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因此必将推动基层民政档案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2.促进民政业务工作的发展。民政工作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工作过程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和形式的原始记录就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民政业务档案,管好用好这部分档案,可以为民政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各种原始材料,对于及时总结工作规律、创新工作思路、探索新的工作方式方法进而推动业务工作的深入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加深合作,争取更大成果

通过开展创建活动,我们可以看到,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规范化程度得到了明显提高,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还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1.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很多新的工作内容未在档案中体现出来,比如农村社区建设、新农合、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些档案的缺失影响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整体水平。2.个别单位创建活动准备工作不够充分,档案工作基础较薄弱,存在临时突击应付验收的现象。3.档案整理的规范化程度不高。4.从全国范围来看,创建活动宣传力度还不够,不少地方对此项活动认识不到位,组织协调也不太得力。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三个部门更深入地展开合作,必要时联合更多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统筹规划,合力推进创建活动稳步开展。

篇9

县级台新闻节目的定位

要宣传好服务好新农村建设,就要找准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实际上就是节目的坐标定位。找准结合点,就要从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特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两方面考察分析。

1、从县级台新闻节目的特点上自我定位

从县级台新闻节目的特性来看,去年我台作过一次收视调查,结果表明,综合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是新闻节目和娱乐节目。在新闻节目收视当中,除央视《新闻联播》外,本县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率大大高于省、市台的新闻节目。这就要求我们围绕县(市)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舆论主力军的作用。

从县级台新闻节目的收视范围来看,受众群体主要是农民和农村中的小工商业者,其他是县(乡)村三级干部,且收视群体稳定,对象性极强。因此,应以“农本位”作为节目的宗旨,把报道的触角伸向农民、农村和农业,发现农村中的新人、新事、新生活,引导农民的生产、生活与时俱进。

从县级台新闻节目的区分性来看,县级台新闻节目报道的都是本地身边人身边事,更具有亲和力和贴近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节目立足县(市)情,从本地实际出发,深入农民群众中去,及时、全面、深刻地反映新农村建设。

从县级台新闻节目的形式上来看,县级台新闻节目与央视、省、市台新闻节目相比没有那么大气、洋气,显得更“土”一些,形式上也较之更具有灵活性,不但可以根据地方党委、政府阶段性中心工作适时调整报道重心,更可以不断变换形式。

通过对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县级台新闻节目总体定位应当是围绕县(市)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本县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更加贴近和灵活的形式进行表达,把新闻节目办出个性、办得更有亲和力,办成县委、县政府满意的节目,办成农民群众喜欢的节目。

2、从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上自我定位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生活富裕”是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体现,二者体现的都是物质文明;“乡村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体现的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条件,体现的是生态文明;“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障,体现的是政治文明。这一目标要求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和谐的高度概括,为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定位指明了方向。我们就要依照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农民受众特征,锁定这个坐标点。

当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县级台要把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经验、新动态、新举措、新典型以及农民的增收、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等方面作为报道的主旋律,贯穿始终。

当好惠民政策的“宣传员”。有些政策措施着眼于农业、农村发展的长远利益,或许与农民当前的利益相冲突,为农民所不支持、不理解。我们的新闻节目就要通过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形式,释疑解惑,理顺情绪,为政府解忧解难。比如,针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扩大林果种植面积、村镇规划宅基地划拨、房屋拆迁等热点、敏感的问题,我们在新闻节目中开辟“政策解读”专栏,详释这些政策措施的意义、作用。让农民群众知晓和理解,真正弄懂这些政策、措施的精神实质,从而使农民群众提高认识,变为自觉行动。

当好和谐舆论的“播种机”。稳定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县级新闻节目要通过全面、准确的报道,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舆论监督,在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同时,缓解和化解矛盾,把维护农村稳定放在首位。

当好农民观念的“更新器”。县级台新闻节目应担负起农民观念“更新器”的重任,以帮助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己任,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型农民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新闻节目要有一种“舍我其谁”的责任感,要增强自身的“阵地意识”,多角度全方位地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创新

县级台新闻节目只有不断创新才有生命力和传播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县级台新闻节目的创新,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求突破。

1、新闻节目的内容要鲜活

对于“老题材”新闻,我们要善于发现其新内涵,做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报出新意、常报常新。对于同类题材,我们要善于对比发现,做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报出精彩,报出不同的“闪光点”。

2、新闻节目的形式要新颖

新闻报道的体裁和表达的手段多种多样,我们的新闻节目要不拘一格,并不断创新体裁和手段。第一,我们除了用好现场消息、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电视评论、口播新闻等新闻形式外,还创设了电视新闻故事、无解说现场新闻、画面配乐新闻以及大型新闻活动直播等。第二,栏目板块设置和形式不断有所创新变化。第三,创新栏目包装形式。

篇10

苏州统筹城乡发展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建立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机制、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建立城乡改革协同推进机制、建立县域经济、小城镇和新农村协调发展机制、建立城乡规划统筹机制,这些经验对各地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苏州农村过去30多年的变化是中国发达地区农村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可以概括为“三大突破”,即上世纪80年代初全面实行家庭承包制、90年代中期以后全面实施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入新世纪以后全面推进农村“三大合作”改革;苏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可以概括为“三次历史性的跨越”,即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加快了农村工业化进程;上世纪90年代,开发区和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加速了农村城镇化步伐;进入新世纪,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加快了城乡一体化步伐。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时期,是苏州农业现代化推进力度最大的时期,是苏州农村变化最快的时期,是苏州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苏州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既注重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等,更注重构建长效机制,建立起城乡一体制度框架,加快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现代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正在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城乡平等”的发展新格局。

苏州统筹城乡发展、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建立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机制,加强农业深度开发,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苏州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始终把农业放在重要位置,注重把发展现代农业与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加强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和新型农民培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

二是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机制,把鼓励农民创业作为富民的根本途径,推动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昆山市实施的“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的“三有工程”,就是一个成功的实践。

三是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实现农村“三大保障”全覆盖,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苏州市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三大保障体系,对各种农村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也逐步加大。苏州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个可喜的变化是正在推进农村与城市社会保障的逐步接轨。吴中区将失地失业农民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昆山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改为农村基本医疗保险,推动城乡一体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常熟市逐步将农村各类企业及其职工、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个体工商户及雇工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苏州正在加快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轨运行步伐。这些探索在全国都处在领先地位。

四是建立城乡改革协同推进机制,推进农村制度创新,赋予“苏南模式”新的内涵。苏州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农村“三大合作”形成气候,农民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苏州注重培育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积极探索政策性保险金融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了“三农”,农村金融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

五是建立县域经济、小城镇和新农村协调发展机制,实现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双轮驱动”。苏州市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注重发展壮大县级城市,积极培育中心镇。实践证明,县级统筹已成为苏州城乡统筹的主要形式和主体力量。在全市地方财政收入总额中,镇级财政占有半壁江山,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统筹功能也日益增大。

六是建立城乡规划统筹机制。纵观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他们是一代人造房几代人住,而我们往往是一代人造几次房。这既有经济发展水平的问题,又有建设理念的问题,还有规划与建设相脱节的问题。苏州市委、市政府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把城市各项专业规划向农村延伸,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城乡空间网络结构,使全市呈现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新农村为基础的城乡新格局。

篇11

显示土地规划时盘活强化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以及深化土地产能最为有效的措施。现阶段国内把土地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结合在一起,此举措可以保护耕地,同时可以统筹城乡土地的配置。

关键词:

土地规划;新农村建设;土地利用

土地规划主要是指按照当前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以及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用途,经济、行政、工程技术以及法律等措施,对土地现阶段的使用状态予以改进、调节政治,进而深化土地的利用率。近年来,我国将土地规划作为工作重心,土地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一种概括性的概念,其涵盖了土地整改、土地复垦与土地全面开发等等。文章将以浅析土地规划中新农村建设与土地利用影响作为切入点,提出了现阶段土地规划所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关举措。

1.现阶段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

对于土地的规划是社会利用自然并改造自然的一种手段,同时亦为时展的必经之路。土地规划在我国已开展多年,且有明显的效果,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1.规划制约

要全面实施土地规划项目,要明确其客观条件是要适应于《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若规划被批准,那么就是一项长久的大工程。不过近年来因为很多耕地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以往较肥沃的良田受到破坏,此类被破坏的土地就无法匹配于“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在规划期限内无法得到治理,这不但导致肥沃的土地被荒废,且这些被荒废的区域其生态系统也随之被影响。

1.2专项规划所存在的问题

对农村土地利用以及村庄建设等新农村建设上缺乏相应的专项规划,缺乏可操作性,因此,专项规划完善和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是农村土地集约和统筹整治的重要制约因素。

1.3.土地规划后权属调整

受阻规划项目在完工后,新增耕地、土地权属的变化及建设用地怎样合理配置都存在难度,不管是集体承包,亦或在新增用地的集体经济体中予以均衡分配,缺少具体的规定,容易产生纠纷,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民配合的主动性,进而造成农民对土地集中整治规划产生抵触情绪。

2.依附于土地规划,深化新农村建设

2.1.整合土地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依附于合理集约用地、有效布局与保护耕地的基本理念,调整村庄与集镇规划,结合小城镇与农村小城镇与农村居民点的密集度、布局与用地状况,遵循整体规划、整体设计以及整体施工的原则,对违章违规建设要从严处理,要让新农村建设具有较强的法律性,按照严格的规定有序开展。土地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土地规划的根本目的是扩大有效耕地,深化土地使用比例,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为提高农民的生产品质奠定良好的基础,完善土地利用的集约化。

2.2.通过法律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控制

农村居民点用地,尤其是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定的条件下有序的流转。流转后,根据土地利用规划与城镇规划确定的用途予以有效的使用,可以让土地收益及经济收益偏低的低效企业用地,通过转让、出租土地等措施,实现兼并、收购与合作,不仅要使原建设用地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同时还要为一些需要建设的基础设施用地腾出一些建设用地空间,从根本上深化集约土地资源的使用程度。

2.3.调整观念,加强土地规划力度

土地规划需转变过去仅对适耕的适宜性没有利用,且予以开发整理以深化直接用于耕种的有效面积的观念。要对沟渠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使农、田、路、水、林布局合理,具有完善的水利设施,深化耕地保土、保水的综合能力,提升耕地的品质。土地规划应走改善农业生态机制,完善土地构架,深化劳动者的生活、生产条件的核心路径,同时亦为保护耕地,扩大可利用土地面积及有效耕地面积,增加产出比例,实现耕地制衡与粮食安全的核心条件。

2.4.全面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得到全面的保护,土地资源才可以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同时人的生产与生活才能得到保障,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才会相制衡,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也才会有序的进行。我们要先深化水利设施建设;根据差异化地区,实施科学的树木种植;加强对农村区域的能源建设;通过生物和工程相结合的手段,对生态环境予以整体的治理,对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要施行退耕还林这一举措,尽可能保护水土原有的生态功能。只有解决因生态问题才可以稳定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更好的深化新农村建设。

2.5.调整土地规划项目的管理机制

从根本调整对土地规划项目的管理模式,技术需要行之有效,强化政府在群众心里的威信,提升农民对政府的信任度。在分得利益的同时,要赋予农民对土地整体的使用权利,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允许农地使用权进行交易,这样可以解决集体对农民家庭经营干预的问题,从而确保了农民的经营权,全面激发农民参与土地规划工作的主动性。

3总结

土地规划下的新农村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亦为加设和谐社会的先决条件,土地规划是农村现代化的促进剂。只有将土地资源进行长久的利用,才可以确保耕地总量制衡,进而保证粮食的安全及社会的稳定,只有经济社会的良好运行,才会使新农村建设达到所需的条件。土地规划与新农村建设是相关职能系统与土地开发领域的责任,是时展的促进者,我们要全面提高土地规划的适用度,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关江华;马才学;;土地整理中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研究与实证分析[A];节能环保和谐发展——2015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15(02):16-21.

篇12

一、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地位不容动摇。从一定意义上讲,当前“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事业的真正主力军,依靠农民辛勤劳动,确保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地位,充分调动农民建设自己家园的积极性,是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关键。中央多次强调,要遵循“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和“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的原则.突出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公益设施投资投劳。

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地的立地条件不同,脱离实际建设新农村必然不会成功,因此,建设新农村,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一定意义上讲,从实际出发就是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意愿,同时根据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新农村。就准格尔旗而言,就是要让农民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最适合本村的项目,政府决不越俎代庖,替农民决策或大包大揽,而要通过宣传动员、制定规划、组织协调、提供服务以及给予财政、技术支持等措施,倡导和支持新农村建设。同时,要积极组织企业、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实现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

二、坚持党的领导.完善政策环境

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保证。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出台惠农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准格尔旗旗委、政府对“三农”问题格外关注,不断在政策层面和实践方面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2003年,准格尔旗在全区率先免收农牧业税,实现了农民“零负担”;2004年,在全区率先开展了农村低保工作;同年,准格尔旗作为全区的试点旗县之一,正式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5年,准格尔旗又在全区率先启动实施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8年,准格尔旗在全区首家启动农民养老保险制度,首批实现了12年免费义务教育和免费职业教育。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准格尔旗开始了以工补农、统筹城乡发展的探索和实践。这些探索和实践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准格尔旗应加大对“三农”资金的投入力度,按照“收缩转移、集中发展”的要求,投入2亿多元,建成十二连城6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沿河高效农牧业经济带,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牧业区,深入推进以肉羊、饲草料、蔬菜和林沙产业为主的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和循环农牧业,大力扶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发展,积极培育和规范各类专业协会,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现代化,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土地整合,实现规模化经营。按照以上发展思路,准格尔旗出台了《加快准格尔旗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准格尔旗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的意见》、《准格尔旗发展现代农牧业实施方案》、准格尔旗《心系农村、服务百姓》活动和各种惠农、支农政策,通过政策支持,必将大大加快准格尔旗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步伐。

三、夯实产业基础.促进生产发展

根据全旗自然条件的不同,新农村建设应主要分为三种类型:①以农牧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北部黄河冲积平原为主的新农区建设;②以矿区资源丰富的东、西部丘陵沟壑区为主的新矿区建设;③以薛家湾沙圪堵两镇等重点镇为主的城郊区建设。新农区建设要与其发展优势产业相结合,根据不同地理特点,立足一产,建设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牧业区;通过政府引导和企业化运作,加快土地整合,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转包、出租、人股或者其它符合法律、政策的方式流转,允许企业跨苏木乡镇整合土地,使部分种植能手成为经营者,其它农民再去打工成为生产者,这样双重收入,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新矿区的建设要依托煤炭资源,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实施集中搬迁建设,大力发展服务业,同时,要加大矿区生态建设力度,实行“一企一矿治理一山一沟”的政策措施,达到“地企和谐、企民共富、交通便捷、生产安全、矿区整洁”;城郊区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发展城郊农牧业、观光农牧业、花卉农业、特色餐饮业,逐渐形成规模,开拓周边市场,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具体来说,就是要建设以十二连城为中心,辐射大路、布尔陶亥、龙口镇部分地区的20万亩高效现代农牧业区;以薛家湾、沙圪堵两镇为中心,辐射大路、龙口的城郊特色种养殖业区;以暖水、准格尔召为中心,辐射纳日松、龙口及沙圪堵部分地区的生态经济区。全旗规模化经营面积达到20万亩,其中设施农业达到5万亩,建成20万亩饲草料基地,5万亩无公害蔬菜、瓜果生产基地,200亩花卉、苗木生产基地,50万亩以山杏为主的核果类生产基地,5万亩绿色精品小杂粮生产基地等。同时,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建设富有特色的农业旅游景区,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的运输服务体系。

四、坚持规划先行。加大经费投入

规划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前提。有一个好的规划,不仅能加快发展速度,而且能提高发展质量,使发展建立在有序、健康、全面、协调的基础上。新农村建设同样离不开科学规划的指导,新农村建设应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按照现代乡村理念,科学合理、全面细致地进行规划。

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

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严格规划管理。严格执行新村镇“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确保村镇规划的落实。建立科学、高效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系。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条件编制不同的规划建设标准,条件好的应高起点规划建设,条件差一些的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建设模式力求形式多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也可城郊集中式。要提高房屋建设质量和设计水平,务求新颖别致,美观大方,经济实用。要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先规划后实施,做到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切实可行,使农民真正体会到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好处。在规划到位的基础上,精心组织安排,迅速启动实施,保质保量确保新农村建设见到实效。

同时,新农村建设必须有资金保障。从准格尔旗的实际来看,加大经费投入主要有以下四种渠道。一是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二是加大项目资金的投入,统筹移民、扶贫、以工代赈、农牧业、林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专项资金,集中投向农村;三是从企业中筹措资金,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四是帮扶部门、社会各界捐助,推进城市带动农村,统筹城乡发展。

五、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建设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中强调农民的主体地位,并不否定政府参与的重要意义,政府尤其不能“无为而治”。概括地说,政府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更好地为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提供良好的支撑平台,借此帮助农民减少从事新农村建设的成本与风险,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为了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旗乡两级应成立建设新农村工作领导机构,通过宣传动员、制定规划、组织协调、提供服务等措施,积极探索和实施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为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切实加强领导,把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摆上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旗、乡两级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机构,负责本地区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具体指导协调和督促,掌握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好农民群众关心并急切盼望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要认真总结各地的成功经验,总结推广好的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不断扩大和巩固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成果。

政府各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搞好服务,形成合力。规划建设部门要抓好村镇规划建设,及时做好村镇规划编制任务,并提供尽量多的村镇规划、房屋设计图纸供各地参考,并负责对从事规划工作的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国土部门应严格按照规划要求把好土地审批关;交通部门应抓好村镇公路勘察设计,协助搞好中心村主干道的规划设计;卫生、城建、农业部门应抓好环境整治、改水改厕所和沼气池建设;供电、电信、广播电视部门要协调配合,做好中心村及自然村落的通电、通信、通广播电视工作;金融部门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简化贷款手续,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

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民主政治文明

近年来,随着准格尔旗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陋习、赌博以及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一些地区广泛存在。有病不到医院看。而是请神官讲迷信;攀比修建坟墓,甚至出现豪华的活人墓;露天厕、泥水街、压水井、鸡鸭院;农闲时聚众赌博、婚丧事大操大办等等现象屡见不鲜。针对农村这些不文明的现象,通过广播、电视、“三下乡”印发宣传材料等手段,深入开展农村形势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普及科学技术、法律知识,积极发展农村文化,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整治村容村貌村风,倡导新风尚,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貌,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篇13

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关键词】新农村 文化建设 对策

一、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而使农民持续增收最有效的途径,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严格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所谓现代农业,就是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农业。所谓市场经济规律,首先是生产的产品要适合市场的需要。第二,市场经济有两个显著特点,即具有契约经济和法律经济的特点。第三,市场经济有严格的市场运行规则。所有这些,对刚刚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且从总体上看文化水平还不高的广大农民来说,的确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时,农村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还要与时俱进地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努力培育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努力培养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新农民。从目前农村的一些地方和农民来看,集体主义思想、团结互助精神有些淡化,法律意识淡薄,诚信度不高,发展意识、竞争意识不浓,文明意识、健康意识不强,一些传统陋习,与建设新农村、树立社会新风尚、建设乡风文明的要求格格不入。必须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推动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保障新农村建设健康顺利进行。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农民不仅要富,农民还要有乐。从农村的实际情况看,虽然党和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农村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要。因此,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成了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当前农村文化事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近几年来,由于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采取了一系列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农村的文化事业也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有了迅速的发展,总体呈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还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与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建设新农村及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相差甚远。当前农村文化事业及文化工作普遍存在着“三少”和“三多”的问题。

(一)“三少”的具体表现

1、文化设施少。农村文化设施不仅仅是短缺,而且是奇缺,有的地方,不要说农村,就县城而言,没有一个影剧院,在县城要看一场电影都非常困难。据有关资料介绍,有的县很少有乡镇有文化站,村一级文化设施更是少得可怜,大部分村除了部分学校有一些简陋的篮球场外,村级体育设施也很少,即使部分村有了文化室、图书室也没有管理好、发挥好。

2、文化队伍少。不少地方农村基层文化队伍严重萎缩,人员严重老化,其他各种文化队伍也越来越少。许多传统的文艺项目正在逐渐消失,文化队伍尤其是文艺队伍严重老化,年轻的文艺骨干可谓凤毛麟角,传统文化面临断代,农村文化队伍已到了青黄不接的地步。

3、文化活动少。农村文化活动少,农民文化生活仍然十分单调、贫乏。看电视、打麻将等已成为许多农民文化生活的全部。农民看戏难、看电影难、看书难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农民一年到头看不到一场电影、三五年看不上一场戏。家中无藏书、手中无报纸现象更为普遍。

(二)“三多”的具体表现

1、抹牌赌博多。目前,一些地方,无论是在集镇还是在农村,打麻将随处可见,麻将室遍布城乡,赌博公开化、赌具自动化(麻将机),赌资高额化。打麻将是农民的主要文化生活之一,赌博已成为农村的一大社会公害。

2、封建迷信多。有部分农村,三里一庙,五里一寺,庙宇星罗棋布。中老年人尤其是中老年妇女,是这些地方的常客,求神拜佛,为生者算吉凶祸福,为死者开路做七,为病者“驱邪”开方,以此作为精神寄托。

3、大操大办多。现在农民尽管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一般而言却并不十富裕。然而,在今天的农村,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却大有人在。他们盲目攀比,比排场,比阔气,“打肿脸充胖子”,一次花费至少也得几千几万元人民币。请客从农村请到城市,车接车送,好不气派。

三、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欠债多

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村文化事业积累起来的问题多,历史欠债太重,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与形势发展差距大,要办的事情太多,年复一年沉积下来,问题就更加突出。尤其是村组设施建设,过去投入太少,设施也少,现在群众的需求急剧加大,供求矛盾就必然更为加剧。

(二)形势变化大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大批青年男女外出打工(其中不乏文艺骨干),留在家里的大多是老人小孩,这是农村文化队伍萎缩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前进,科技的进步,许多传统项目逐渐失却吸引力。

(三)集体经济弱

尽管现在农村群众逐渐富裕起来,但不少地方尤其是内陆地区一无地区优势,二无资源优势,因而招商引资相对困难,企业难办,开发无力,集体无收入,相反背负巨额债务,税改以后,这个问题更加突出,根本无力投入文化设施建设和开展文化活动。

(四)政策不落实

党和国家对农村文化事业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在不少地方得不到贯彻的落实,电影2131工程、图书出版工程、“三下乡”工程等在有些地区也难以落实。

(五)机制不健全

运行机制不健全,也是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举步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是镇、村、组文化网络不健全,不能形成上下配套的运行机制。其次是工作考核机制,工作任务不明确,考核标准不细化,难以操作,部分干部缺乏责任感,奖惩不明,难以推动工作。第三是缺乏社会联动机制,一些学校不抓人才培养,一些文化艺术团体不下乡等。

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举措

了解当前一些地方农村文化事业现状,分析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我们就应该对症下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改进,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加强领导力度

农村文化建设,关键是领导。广大农村各级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文化工作的认识,明确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关心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工作的开展,落实各项政策,健全文化网络,为农村文化建设排忧解难,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各级干部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积极组织引导农民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用科学发展观占领思想文化阵地,抵制腐朽落后的文化,用先进文化推动新农村建设。

(二)加强规划力度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我们要脚踏实地,从头做起。首选要抓好整体规划,文化建设只是一个方面,既要有长期规划,又要有短期计划。文化建设包括文化设施、文化队伍、文化活动等都要有目标任务,并研究措施,逐步实施。从小到大,从易到难,分期进行,不断完善。

(三)加强投入力度

新农村建设包括文化建设,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作保障。重视文化工作,关心文化事业发展,最重要而又最难的问题就是经费问题。文化事业发展要与经济发展同步,文化建设所需经费必须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增加。村级集体也应该在发展生产、壮大集体经济的基础上,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形成全社会关心文化、投资文化、兴办文化事业的良好局面。

(四)加强考核力度

新农村建设责任重大,广大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工作考核机制。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包括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分解,任务细化、工作量化,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人。要把文化建设的工作考核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考核之中,奖优罚劣,奖惩兑现,把考核同干部的提拔、晋级、评先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以推动工作的开展。

(五)加强联动力度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社会工程,必须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力量,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财税部门要保障经费投入,减免政策兑现;教育部门要抓人才培养,为农村培养文化骨干人才;文化部门更要全力以赴,对农村文化队伍加强辅导,对文化活动加强指导,同时要做好送戏剧、电影、图书下乡;各级驻乡村工作组,也要满腔热情,为农村的文化建设乃至新农村建设,给予必要的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解决不了的问题。

篇14

一、新农村建设规划面临的问题

农村村镇建设和农民住宅建设存在的问题相当明显,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农民建房布局分散、无序、面貌陈旧单一。

除个别乡镇外,大多数乡村没有统一规划,居民点基本上是按照行政村组编制建设,居民点多而散。同时,还有一些村镇沿路无序建设非常严重,道路建到哪里,房屋就建到哪里,即影响交通又不安全。这类沿路而建的居民点,“一字”长蛇阵,造型呆板、单调,结构琳琅满目;还有的在自家的承包地上建房,由于土地承包到户,许多农民土地私有观念十分严重,在自家的承包地上建房,这样,房子分布越来越散,极其凌乱。

(二)农民住宅模式单一,结构功能混乱。

现有农民住宅大多建于80、90年代,全部为平房,大多为单间和两开间,生产、生活用房不分,功能混乱,房屋结构多样,多数为土木、砖土木结构,且各家建设时间不一,基础标高不一,房屋高低不齐,居住环境脏、乱、差的问题严重,后院生产工具、家禽家畜、农资、麦草等乱堆乱放,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三)耕地严重浪费,基础设施投入成本高。

村镇建设布局分散,造成土地和社会投资的大量浪费。有的乡镇由于居民点布局分散,不仅浪费土地,也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户均占用土地大,占用土地也多。此外无序分散建房把农田划得支离破碎,导致基本农田保护难落实。

(四)农民建房投入过大,资金浪费问题突出。

富起来的农民对住房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去农民用一生的积蓄造一次新房算不简单,而现在的农民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对房子的款式、结构、功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甚至形成互相攀比。造成农民有限的资金投入建房的比例过大,影响对生产建设的投入,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农村脏、乱、差问题严重。

由于民房布局分散,大多数村无力搞好公共设施配套建设,使得农民生活外部环境难以改善,道路硬化率不高,公共卫生差,有不少村,露天粪坑臭气冲天,庭前、屋后垃圾成堆,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严重影响农民身体健康;村庄绿化没有跟上,公共绿地没有,缺乏体育、文化、娱乐设施,农民业余时间没有去处,农民的生活质量得不到根本的提高。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目前农村建设之所以存在上述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村镇规划滞后于村镇建设。

从行政村来看,基本上没有编制规划,多数是根据历史沿革,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周边延伸;即使有规划的乡镇,村镇建设的规划执行有很大的随意性,规划按村组干部个人的意图确定,乡镇政府对村庄建设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关注,工作上放任自流,因而一定程度上出现村庄分布杂乱无章的现状。

(二)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不到位

农村建房,往往只管土地指标,不管地段。一是路边建房带来了样式呆板的直立式“长蛇阵”的农民住宅群的出现,农民专挑道路边建设,往往把道路修到哪里,农民的房子也造到哪里。二是农民为了图方便,避免各种矛盾,往往选择自己的承包地申请审批宅基地,这样必然会带来农民住宅分散混乱,中心村行不成,集镇建设难拓展,农民因建房蚕食、浪费土地的问题加剧,特别是耕地的浪费更为严重。

(三)有关部门缺乏对村庄和农民住宅建设的指导

目前,村庄建设和农民住宅基本上处于农民自主的状态,只要没有少批多建,界址清晰,至于样式、结构、功能都是农民自己的事。由于有关部门缺乏应有的指导,村庄建设、农民建房只能相互之间参照,因而村庄和农民住宅的结构功能难免缺乏长远全面考虑,必然会出现村庄建设和农民住房拆了又建、建了又拆的情况,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三、解决问题的办法

以上对农村村镇建设的现状、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综合分析,要解决当前村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加快新农村建设,我认为应从加强村镇建设的规划工作入手,把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一)明确新农村规划的基本方向

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从各镇各村的实际出发,确立村镇建设的基本格局。对城区周边地带,农民住宅和有关社会事业的建设项目,要与城区建设规划相配套、相衔接。对远离城区的重点镇要尽力扩大拓展,提高档次。在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乡镇,适当进行迁村并点,将原先一些自由发展且分散的村落相对集中,依托某一个村发展成大村或向中心村迁移。提倡综合开发和集中成片建设。在规划上要体现合理布局,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区、设施完备、功能齐全。

(二)重新编制乡镇规划

搞好乡镇级规划编制,要根据本乡镇的地理条件、人口、产业优势、经济发展水平,还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相结合,确定乡镇定位,体现时代气息和突出个性特色。明确乡镇功能、范围。

(三)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搞好中心村、一般村的规划编制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传统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自然村落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一些条件较好的乡镇,适当进行迁村并点,将一些分散的自然村落向中心村迁移。中心村选址应遵循以下五条原则:一是交通闭塞的村庄向交通便利的村庄集中;二是经济落后的村庄向经济发达的村庄集中;三是规模小的村庄向规模大的村庄集中;四是集镇临近的村庄向镇区集中;五是几个行政村在不大破行政界限的前提下在互相接壤的中心村集中。中心村的人口为2000-3000人。按新农村建设要求,把中心村的道路、绿化、供水、供电、通讯、文化等设施一步规划到位,分步付诸实施。一般村离集镇较远,又不具备并入中心村条件,人口大多在1000人以上。这些村,在编制规划时,要大胆调整,打破现有规模小、分散零乱的自然村现状,建立相对集中的居住区、工业区、农业区,这样,既可节约土地,减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又有利于农业规模经营,还可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