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范文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学生品德养成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

篇1

一、前言

从目前小学教育来看,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衡量小学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标准。只有在小学教育阶段重点开展思想品德养成教育,才能有效满足小学教育的需求。基于这一考虑,我们除了要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还要重点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全面提升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从根本上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应结合小学生教学实际,从多个角度出发,认真开展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

二、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采用社会上的真人真事,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例如: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品德,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环境。现实生活中,我们知道身边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学生并没有觉得环境污染对自己的生活带来影响,水污染了,我们可以食用自来水;空气污染了,就用空气净化器;电池乱扔,对土地的污染一点儿也看不出;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威胁认识就更加欠缺。因此,我采用多媒体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变质,鱼儿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飞舞,垃圾成堆,人类生存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社会矛盾加大......"随着画面的切换,铁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我们要保护环境的意识立即萌发出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爱护环境,共创美好家园的品德情操。

三、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应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小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多数学生都能保证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生活。老师应利用小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教育中努力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1、积极开展小学思想品德课程

为了保证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取得积极效果,应在小学阶段设置专业的思想品德课程,保证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能够有正规的渠道和方式。

2、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积极的心态和心理素质

从教学实际出发,小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用积极的心态影响学生,并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素质,使学生的整体思想品德素质能够得到持续提高。

3、对学生展开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保证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应对学生展开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应利用学生集体教育

在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过程中,除了要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之外,还要利用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形成学生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模式,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整体质量。具体可以从以下入手:

1、认真分析小学生集体特点,做好集体教育

在小学教育阶段,应积极利用学生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集体教育的有效性和满意度,使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在开展方式上更加多元化。

2、建立集体教育理念,做好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为了保证集体教育取得积极效果,应在小学阶段建立集体教育理念,将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纳入到集体教育中,提升整个集体教育的成效。

3、提升集体教育的有效性,重视集体教育的成效

基于集体教育的诸多优点,在小学教育阶段,应重视集体教育的有效性,应重视集体教育的成效,应积极开展集体教育。

五、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应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集体活动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品质,学生在集体中成长,感染集体的力量,从中可以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得到激励,使集体荣誉感不断增强。文艺比赛,联欢会等活动,都是我们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极好机会,在这些活动中我有意识地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使其感受到集体荣誉跟每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同时鼓励学生齐心协力为班级争光,学生们取得了成功必然会产生自豪和荣誉感,当他们尽情体验胜利时,集体荣誉感便已形成。

考虑到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老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尽可能多的活动,使小学生能够在集体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使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得到全面培养。因此,在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过程中,应从集体感中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六、家庭、学校相互配合,重视榜样作用,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考虑到小学教育阶段的特点,在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家庭和学校的双重作用,应促进家庭和学校相互配合,同时树立学习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达到提升整体效果的目的。由此可见,在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应对家庭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实现家庭与学校的培养,利用榜样作用提升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思想品德水平。

篇2

关键词:思想品德;养成教育;德育;道德认知;爱心;案例

中图分类号:G416;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10-02

一、前言

军训第一天,在一张张可爱稚气的面孔中,看到一个特殊的男生小A。他小小的个子,面容却透出骄横,眼睛时不时扫教师一眼,认为教师没注意到他的时候,就会找旁边的同学说几句话,或伸手打旁边的同学一下。经过一个上午的观察,意识到他将是一个比较难管的学生,而且很可能成为影响班级纪律的“点”。于是,班主任决定任命他为临时体委,用职务来“约束”他,同时与他多谈心,慢慢了解他、教育他。接下来的两个星期,他的表现还是不错的。与他母亲交谈得知,他曾偷过东西,还曾用木棍打伤同学,至于顶撞老师、欺负同学、拖欠作业更是家常便饭。看来,对他的教育还任重道远。开学第三周,一个网吧老板找到学校德育处反映情况,原来小A暑假时偷了该网吧摄像头和U盘并卖给他人,所得赃款已挥霍一空。于是,学校请小A母亲到校共同处理问题。在与其母的交谈中得知,小A是其母婚前私生子,生父至今不肯承认他,继父嫌其顽劣不肯与其共同生活,所以,他只能随年迈的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外公很严厉,只要他一犯错误就拳脚相加,用皮带抽他也是家常便饭。三个星期过去了,班主任进行了一次班级表现最差学生的无记名投票,全班36票,小A得到35票。有同学反映小A有抢夺别人食品、欺负同学的行为,科任老师也反映小A上课管不住自己。更有甚者,小A竟然到检举他偷东西的同学家进行威胁。班主任立即召开班委会讨论,大家一致决定撤掉他的体委职务并要求他做出检查。光惩罚不能解决问题,针对他的情况,班主任决定对他重点进行品德养成教育,让他知法懂法,规范行为习惯。

二、严格规范日常行为习惯,犯错误时进行必要的惩罚

小A请班主任帮忙做事以后,班主任则要求他说“谢谢”,学会感激;他上课回答问题,则要求他先举手;他和同学说话若态度不好,就要求他立刻道歉,并告诉他同学之间要友好相处。要让他认识到:这是一个纪律严明的班级,自己必须注意言行举止,不能违规。针对他法律意识淡薄的情况,班主任利用晨检时间专门进行法制教育,组织全班同学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手册》,观看法制教育专题片,并让他们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展开讨论。对小A,更是要求他结合自己的行为每两周写一份学法认识。小A逐渐认识到偷窃、抢夺他人财物、上门威胁他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行为。他在学法认识中这样写道:“通过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手册》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我才知道,我以前干了那么多违法的事情,只是因为我是未成年人,才从轻处理了我。等我满十四岁,很多事情我就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后,我再也不干那些违法的事,否则我有可能因为自己的行为进未成年犯管教所。那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端正认识以后,行为自然而然地就开始改正。在初一上学期,再也没有出现抢夺同学财物、殴打同学、偷窃的行为。

三、生活中多关注,时刻给予爱和关心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针对小A的情况,班主任应该在生活中多关心他,让他从感情上接受班主任,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沟通和交流。小A的生活费,他母亲一个星期给一次,他没有零用钱。在学校一些临时性的活动中,不等他开口,班主任都主动替他垫上钱;在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班主任为他购买七十多块钱的食品;班主任还四处联系为他找到法律援助,解决他的抚养费问题;在他生日的时候,买小礼物送给他。这样的细心关怀,感动了小A。一次他跟班主任聊天时,流着泪说:“老师,您说吧,我应该怎么做才对得起您?”看着他难得的眼泪,班主任趁热打铁,跟他说:“希望你不要光想到对得起我,更要让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得起你自己的青春,对得起所有关心、爱护你的老师和同学,对得起你的家人。”他点头答应。一次,班主任偶然说起没吃饭,他就立刻送来一个月饼。对小A来说,这块月饼是对老师的回报;对班主任来说,是教育成功的喜悦。

四、抓住教育契机,及时端正学生的认识

小A从小缺乏管教,虽然在班主任的教育下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某些根深蒂固的不良行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在初一下学期的一天,他又被请进德育处,原因是他动手打别班的同学。问他为什么打人,他说那个同学瞧不起他,先骂他。这次打架事件,让他受了学校的处分。一些同学认为他给班级抹了黑,不愿意理睬他。小A被同学冷落,开始破罐子破摔,上课开始讲话,作业也开始偷工减料。这个时候如果不及时教育他,以前的教育将功亏一篑。于是,班主任放弃说教,精心组织一次主题班会“宽容与理解”。并设置一个小游戏:在教室中间放上一把椅子,让一个学生坐在那里,每个人都说他的缺点,再让这个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那个学生说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特别难受。由这个例子,班主任教育大家学会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他,被这样对待,也会是同样的心情;看人应该多看优点,对待别人犯的错误,应该多些宽容和谅解,应该帮助同学改正缺点,而不是一味批评或者干脆不理睬。然后,又进行“人生AB剧”的小游戏,让学生看到与他人发生摩擦时宽容处理和冲动报复的两种结局。最后,让每个学生拿出一张纸,在纸上写小A的优点。很多同学都说小A是一个热爱班级、积极参加文体活动的同学,有的同学甚至写下小A在平时偶尔做的一件好事。看着这一张张纸条,小A流泪了,同学们也感动了,大家纷纷表示要继续帮助他。这次主题班会,既教育了小A,让他明白处理问题时要学会宽容和理解,又融洽了他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让他感到同学们的爱心,及时回到正轨。

五、勤于思考,多改变教育方法

用小A的话说,他以前进德育处的次数比进教室的次数还多。因此,一些常规的管理办法他都习以为常,根本不奏效。因此,班主任要积极向德育处老师、年级组长、其他有经验的班主任请教,同时结合小A的情况,想出一些管理小A的“招”。比如,在每周的小组竞赛中,把上课爱说话的学生编成小组,由最爱说话的小A担任组长。为了争取好的名次,小A不但自己克制上课说话的毛病,还能监督本组的其他同学。又如,在初一年级的建队仪式中,推荐小A担任小主持人,培养他的责任心和荣誉感,结果他表现得非常优秀,让老师、同学刮目相看。再如,让班里的每位同学写出小A的优点和缺点,让小A对自己有准确的认识和定位;然后同学们自愿组成帮扶小组,负责监督小A的上课纪律、督促小A完成作业。一个学期过去了,对小A的品德养成教育初见成效。一个刚入学时的“顽劣”学生有了起码的行为规范,不再有偷窃、殴打同学的行为,学习成绩也有了进步,期末考试英语达到及格,语文达到良好。在年终评优中,小A更是被同学们选为“赶超先进最突出的同学”。拿到奖状的时候,小A露出高兴的笑容,并由衷地说道:“老师,谢谢您!”

六、结束语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纵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在小A的品德养成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对陶行知先生的话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认识到班主任责任重大,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指路人。对待道德认知模糊、缺乏必要行为规范的学生,班主任千万不能只凭经验随意处理,一定要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认真研究适合学生个体的教育策略,同时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要把学生品德养成教育当作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去抓,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I:

[1]王敏敏.体验教育与品德养成的关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06).

[2]张庆敏.浅谈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3(06).

[3]俞土昌.抓品德课堂教学促学生养成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2(09).

[4]王艳.家庭如何对孩子进行品德养成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14(03).

篇3

关键词:思想品德;道德;教育;培养;建设;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090-01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品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如果坏了,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用处。否则没有品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就能为非作歹愈大。”孔子也曾告戒人们:“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说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是相对稳定的,终生都会起作用的,可见小学进行品德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即道德德育。道德是人们在生活中应当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道德教育是小学教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观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科学精神的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国情教育等。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这就确定了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统领优先地位,同时又指明了学校工作的目标方向。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德育工作为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供必要的精神动力,抓好了德育工作,不仅不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反而会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只有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使其提高道德认知水平,才能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只要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学习才能掌握更多的文化与科学知识,才能了解祖国的兴衰,才能增强其各种情感。德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由此,才能保证学习的精神动力,才能更好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近年来,我校在德育工作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强化班主任工作是促进学生品德养成的主渠道

班主任是学校的骨干力量,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班主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言道:言传身教,言教在说理,以提高道德认识,身教在示范,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在学校里,一个班学生的大小事情都离不开班主任,因此,班主任的言谈举止、学识文化等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具有明显的示范性与导向性。小学班主任的素质是做好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条件。班主任的思想、行为决定着班风的形成,班主任如果能严格管理班级,灵活引导学生,详细制定计划,加深师生感情和加强班级凝聚力,班级会更团结,学生会更进步。

二、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的建设,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当今社会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其本质就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而事实客观公正地告诉我们:思想品德课(德育)极其重要,它关系到将学生塑造成具有什么样思想道德面貌的人的原则问题。特别是在新世纪,各种思想、思潮、流派、学说尤为活跃,为使国家、民族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我校特别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的建设。品德与社会并不是以单一的知识教学为主的课程,而是一门以社会生活为主线,集地理知识、历史知识、社会知识及法律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内容丰富,知识面广,蕴含着大量的教育信息,可以这么说,它不仅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也是向学生展示世界、社会的大舞台,更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它系统的、分层的疏导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有效途径之一。

三、狠抓少先队工作,突出阵地作用,提高道德素养

少先队是少年儿童的先进组织,因而少先大队部要有先进的思想觉悟,在班级,在学校起带头作用。少先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它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少先队教育寓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对孩子们有很大的吸引力,是一个更加宽广、生动的课堂。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少先队的教育优势,广泛地开展各种活动。各中队辅导员要上好每周的主题队会课。队会课应该有丰富、鲜活的内容,如学习少年儿童的先进事迹,有目的地组织队员在班内开展有关理想的演讲会,出宣传板报,写一些激励学生上进的古诗词,名言警句等,这样对学生的理想道德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心理帮助及辅导是做好个别后进生思想工作的方法之一

我校为了切实转化后进生的思想工作,专门成立了心理辅导室,由富有教学经验、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的老师担任心理帮助及辅导工作人员。对于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只凭单一的说教是不够的,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一个细致的过程,担任心理辅导的教师应经常同需要转化的学生谈心,变师生间的批评为朋友式的良言劝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正确地进行心理疏导、情感交流,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自我转化。但个别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往往会有逆反心理,作为辅导教师一定要耐心引导,用温暖的爱去融化他们心灵的寒冰。

篇4

关键词:品德;教育;习惯;生活认识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52-02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他们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英国哲学家培根曾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说的是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成性,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而农村孩子的父母忙于生计,对孩子的思想动态、行为习惯、文明举止等缺少必要的关注和教育,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就很少过问和老师联系沟通,甚至于不管不问。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都是农民子女,这些孩子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行为习惯表现相对较差。因此,就应该通过教育和引导,让他们不但接受到基本的、有质量的教育,更要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也是关乎到农民子女能否成“才”的关键。在平常的教学中,常规的、硬性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往往不够理想。为此,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师应该把学科教育与学生的养成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卫生习惯及道德品质。

一、在情境创设中,促进学生养成教育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探索的问题,创设一个合适而又充满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去体验学科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利用电教设备创设情境。多媒体电化教学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吸引人的优越性,所以利用电教媒体,可以把文字教材中一些抽象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以形象、具体的画面呈现出来,如教学《马路不是游戏场》一课,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现象,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这些现象的危险性,再出示课文插图,就其内容——因两位学生违反交通规则,在马路上追跑打闹,造成一起重大交通事故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拓展思路,学习探求问题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及遵纪守法意识。

2.利用表演创设情境。在品德与生活课中,让学生当堂表演,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了他们的道德认识,让学生的言行在表演中得到演练。如教学《我是谁》一课,老师先让学生说说一个人在不同的生活场所,担当着怎样的角色。然后引出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还会担当不同的角色,那应该怎样做才能当好这些不同的角色呢?这时老师布置了以下场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边学习边表演。奶奶生病了,你回家该怎么办;今天我值勤,发现两位同学在追打、一个同学没戴红领巾;到图书室借阅图书;去商店买文具;去公园里游玩;在学校里,发现课桌坏了;乘车去县城,这时上来了一位老爷爷,你该怎么做;等等。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体验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还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3.模仿课文插图创设情境。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喜欢模仿,善于模仿。在教学时,让学生模仿课文插图训练学生的言行,效果非常明显。如:教学《生活中的各行各业》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课文插图内容,说说各行各业的叔叔、阿姨们是怎样干好自己工作的,然后再以表演的形式让学生知道他们之间分工与合作的关系。这样一来,静止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课堂成了小小的舞台,同学们表演的一个个精彩的小节目,使学生们从听得见、看得见、学得会的品德课中受到了良好的品德教育,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在学文明理中,促进学生养成教育

学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认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爱之切”,因而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在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前后,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如在教学《说声“谢谢”》一课时,教师为了突破尊重不仅仅是说声“谢谢”时,让学生根据课文50页一组图让学生讨论:你觉得这个同学做得怎么样?为什么?这样的内容设计旨在让学生明白,对他人劳动的尊重,不仅是能够表达对他人的谢意,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劳动,这里教师适时提出:如何尊重老师的劳动,如何尊重家长的劳动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同时也养成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良好品质。又如在教学《花草树木点头笑》一课,教师设计“森林舞会”这个活动,让学生分别带上代表不同植物的头饰,以自我介绍的形式,向大家介绍自己熟悉的或喜欢的植物的特征,如:形状、颜色、生活习性、作用等,教师及时拓展,出示音像资料,介绍植物的观赏价值、实用价值、美化净化价值等,进一步感受植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懂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植物。这时老师提出:花草树木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帮助,我们小学生应该如何爱护他们呢?这一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参与、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创造、有所升华,以达到让其珍爱生命、关注生活、热爱自然,并从小树立爱绿、护绿的良好道德品质。

三、在引导实践中,促学生养成教育

品德与生活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因此,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课堂上的指导是不够的,必须在特定的道德、情境中,沟通书内外、课内外、校内外的联系,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

1.与学校活动相结合,引实践,规范言行。如教学《今天,你安全吗》可邀请消防官兵到学校进行相关消防安全教育讲座、图片展,邀请交警叔叔到校给学生讲授相关交通安全知识,邀请派出所、司法所警官到校讲法律法规及预防上当受骗等事例,还可以结合班队活动、少先队活动及每月的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知识教育,让学生在教育中掌握知识,明辨是非。

篇5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年龄,所以这一时期对其进行养成教育,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故而,作为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好的行为习惯为己任,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待有利于学生一生的发展。

一、提升自身素质,言传身教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1)师生共同遵守校规校纪。校规校纪是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而形成的。所以,师生应认真学习有关条例,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重点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订开展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学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与教师在一起。每个星期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老师正规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

教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应该只教书,不见人,不能当“教书匠”。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认真探索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规律,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教书育人”切实装到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

二、结合课堂知识,渗透思想品德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使人受益一生。而小学阶段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故而十分重要。作为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习、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如: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好习惯;语文课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描述有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的部分找出来,加以分析理解;音乐课上,在音乐欣赏、解读歌词、了解创作背景中让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思品课结合有关课文辨析、导行……

通过各学科渗透,使行为规范教育与训练深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如,每年的清明节可组织学生去烈士纪念碑前扫墓,缅怀烈士的英雄事迹,从而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知道珍惜现在所拥的学习和生活。

三、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合力,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小学生的活动范围比较小,其活动范围不外乎家庭、学校及社区,其行为习惯形成的地方也主要在这里。作为小学教师,我们首先搭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桥梁,通过家访、开座谈会、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家庭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不让孩子进游戏厅,如何培养孩子在家的习惯养成等,形成共识。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回到家后,家长对孩子也要严格要求,不断督促和强化他们防止坏习惯的滋长,以便于继续深化养成教育,并让教育在实际的生活中得以运用。这样,家长和教师在养成教育方面,就能达成共识,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良好行为习惯的习得,需要从复提醒来巩固

小学生活泼好动,自我约束力差,一种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从复提醒不断强化。据说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年过8 旬仍能准确地背诵出圆周率小数点后面100 位数字。有人问他是怎么记住的。他回答说:“说起来也简单,重复,重复,再重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寄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就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继而多数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的深化实践,最终才能变成自觉遵守。

五、增加行为习惯评价,促进学生养成教育

篇6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2011年,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院校达1003所,占高校总数的90%,工科在校生占高校本科以上在校生的32%。数以百万计的工程技术人才分布在国家建设发展的各个岗位,他们的品格不但影响个人的发展,更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建设的进程和质量。青岛滨海学院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服务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大力营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环境,将培养思想品质好、工程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现场工程师作为人才培养目标,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应用型工科专业学生品格养成教育体系。

一、品格养成教育的目标

品格有其“确切的性质”,这种性质正是一个人内心的价值所在。良好品格的内涵就是美德,诚实、公正、勇敢、善良,是行为良好的内在动力[1]。品格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具备良好的品格成为社会用人的首要标准。为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青岛滨海学院对青岛地区100家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单位招录毕业生最看重的品质是诚信和敬业爱岗,将其放在首要位置的用人单位占76%,远远高于职业迁移能力、实践能力、工作经验、形象气质、学历等。对已接收的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责任心、诚信度的满意度较低[2]。对于应用型工科大学生而言,就业后大部分面向生产现场,从事较为艰苦的生产工艺、产品开发、售后服务等一线技术工作,因而更需要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

学校在全面了解用人单位对工科毕业生素质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目标定位,创建了以学生品格养成教育为基础,以渗透课堂内外的实践训练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主要形式,以技术的综合应用和创新为重点的CPPT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其中,C代表Character,指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工科大学生品格养成教育;P代表Practice,指渗透课内外的实践训练;P代表Production,指面向生产一线的工学结合培养形式;T代表Technology,指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基于CPPT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将工科大学生品格养成教育目标定位为:满足企业对人才的最基础性的需要,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职业道德、全面的人文科学素养,以及良好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服务意识,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通过系统的品格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情商,培养工程职业思维,养成习惯,形成品格,最终促进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二、品格养成教育体系的构建

学校从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育体系、环境育人体系三个维度入手,着力构建显性与隐性课程结合、实践与理论互融、文化与制度建设并行的品格养成教育体系。

(一)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教学体系包括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的通识教育系列课程和面向工科专业学生开设的工程素质系列课程、教育教学隐性课程。

1.通识教育系列课程

通识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是强调通过统整的知识培养健全的人格,使受教育者成为健全的人[3]。通识教育系列课程是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开设的,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养为目的的公共课程。课程分为人文社科、自然技术科学和外语三大模块。除按照教育部规定设置的思政、法律、历史、职业道德、心理健康、体育、数学、物理、计算机、外语等课程外,学校还增设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特色课程,如管理学原理、社交礼仪、创新思维等课程。

2.工程素质系列课程

工程素质是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工程人才知识储备和能力结构的综合表现。工程人才不仅要具备比较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还要具备正确的判断能力和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表现为面向工程实践活动时所具有的潜能和适应性。基于工程素质的内涵,学校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素质要素融合到系列课程和训练中,使素质要素在各门课程中综合化、整体化和目标化。工程素质系列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理念、质量意识以及工科的职业素养。具体课程设置:一年级开设自然科学概论、专业导论课,让工科学生熟悉和认识工科专业;二至三年级开设职场心理辅导、员工与企业等课程,让学生了解未来将面对的企业和岗位,以及将从事的工作,帮助其做好工程职业生涯规划;四年级开设创新设计方法、质量及安全管理课程,与企业员工培训接轨,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需求。工程素质系列课程中,除了专业导论为各专业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灵活安排课程开设时间。

3.教育教学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的。当前,许多教育学家一致认为,隐性课程是德育的重要手段,是改进学校德育、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隐性课程是“活教材”,是没有被正式列入正规课程计划但又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通过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精神环境)有意无意地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教育因素[4]。学校非常重视隐性课程建设,如以德字命名的建筑物、震撼人心的院士长廊、步伐整齐的早操锻炼、庄严的学校教师誓词、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滨海精神、深入实际实事求是的滨海作风、要学做事先学做人的育人理念、广大教师的爱岗敬业、青年学子的比学赶超等,这些隐性课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对学生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使他们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主动追求更加充实的精神生活,最终发展成为全面和谐的实用型人才。

(二)实践教育体系

近年来,针对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学校建立了“以大学生品格养成为核心,以日常行为习惯养成为主线,以科技创新活动设计为载体,以社团文化活动为平台,以激励机制和质量监控为保障”的实践教育体系,坚持把加强实践育人作为培养学生品格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着力做好转观念、重保障、求实效三方面工作,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

1.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活动

养成教育活动包括早操、读书、普训、收看新闻、卫生保持等,逐渐养成大学生良好的习惯,以及坚持完成某项工作的品质,同时也起到拓宽视野、提高素质和能力的作用。一是坚持集体早操活动,并每学期开展体育达标测试。测试不限次数,直至达标为止。二是开展读书活动。学生在校期间阅读专业之外的书籍不少于15本,要求其中至少读1本文学类、1本历史类书籍。学校开发了“网上读书考核系统”,学生可以自行预约网上考核时间,并通过在线方式进行读书活动的考核。三是坚持每晚20分钟的普通话演讲训练。普通话演讲训练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每班每天安排4名学生进行指定题目的脱稿演讲。演讲训练题目根据年级、专业的不同而设计,包括热点话题类、思想政治类、励志类、新闻类、娱乐类、求职类、科技项目类等。学校将全国普通话测试纳入毕业资格审核,要求学生达到二级乙等以上。四是坚持每晚收看新闻联播。活动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在收看的同时记录新闻要点,既养成学生关心国际国内大事的习惯、扩大学生的视野,同时锻炼学生速记能力和书写能力。五是坚持卫生清扫活动。每人都有自己负责的卫生区域,责任明确,学校负责检查考核。这种卫生清扫活动,养成了大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强化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

2.学生科技活动

工程专业的科技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工程思维的重要载体。在各类科技活动中,注重学生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和严谨态度的养成。学校成立科技创新联合会,下设电气控制分会、电子竞赛分会、机械创新分会、建筑模型分会等,学校每年组织相关专业工科学生参加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大赛、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大赛等专业赛事。学校还针对工科专业学生每年举办一次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彩灯设计大赛、智能车比赛、结构设计大赛等专项科技活动。一系列科技竞赛活动的开展,锻炼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积累了宝贵实践经验。

3.社团文化活动

校、院两级除了组建各类文体、科技类社团外,还成立“青年志愿者协会”“一分钱基金会”等公益性组织,定期开展公益活动。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已经拥有5000余名成员,先后举办十几次大型无偿献血活动。“一分钱基金会”连续举办十届爱心拍卖活动,共筹得义卖款15万余元,捐助困难学生近千人。学校坚持开展随手捡拾校园垃圾的“弯腰工程”、师生互致问候的“微笑工程”等文化活动。社团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充实了学生的文化生活,也在潜移默化中蕴养着青年学生的精神品格。

(三)环境育人体系

环境育人的表征是营造一种氛围,即学校中为成员所体验到的、影响成员行为的、以成员集体行为感知为基础的、相对持久的学校环境特性[5]。

1.德育环境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学校一直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观,成立校、院两级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院部德育工作渠道和公寓德育工作渠道相结合的德育体系;健全德育规章制度,从严治校、从严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加强政工队伍建设,构建全方位德育服务体系;改革思想政治课程考核办法;加强德育理论研究,设立山东省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研究基地。

师德建设是营造德育环境的重要内容。学校在教师中开展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活动,引导教师自觉履行职责和义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树立任课教师对学生良好品格养成教育负责的意识。强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求教师无论在专业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楷模。大力弘扬师德先进典型,每年评选校、院两级滨海名师、德育骨干、德育专长教师等,制定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师的师德行为。

2.制度环境

制度环境是保障学生品格养成教育正常开展并取得实效的保障,同时也是学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外在表现。学校制定了《学生道德行为规范》《思想品德课成绩考核办法》《学生公寓管理办法》《学生操行等级评定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以制度规范学生日常行为,以和谐的方式保证管理者履行职能。

3.文化环境

文化是制度的非正规形式,表现为组织成员所共享的价值观、观点和信念。学校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通过凝练办学理念、打造社团文化和公寓文化、优化校园物质环境、制定系列规章制度等,提炼学校的控制文化、信任文化、效能文化特性等要素,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无声的教育。如学校45座教学楼、办公楼和公寓,均以“德”字命名,如启德楼、明德楼、厚德楼、陶德楼等;学校投资100余万元修建的名人广场,伫立着59座古今中外名人雕像,每座雕像下面都刻有名人警世格言;学校建设1万余平方米的博物馆,下设自然馆、油画馆、书画馆、陶瓷馆、中国文化馆、外国文化馆、校史馆等,成为全校学生的艺术殿堂。优秀文化环境建设,使工科大学生在发展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了综合人文素养。

篇7

关键词:中职学校;食品营养与卫生;教学现状;改革

随着人们食品安全与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饮食的营养和健康,这也就对食品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食品营养与卫生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十分关键的地位。结合课程教学现状来看,无论是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还是考核评价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

一、中职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传统

当前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材落后,同我国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的要求相脱节,难以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此外,自从我国成功加入WTO后,国家的食品卫生标准开始同国际要求接轨,人们的膳食指南也被赋予新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很少体现。

2.教学理念和方法落后

当前,很多中职专业课教师仍存在着“重理论,轻技能”的思想,不仅教学理念落后,而且教学方法依然沿袭传统的满堂灌法,导致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和动力,职业素养难以提升。很多教师将重点放在食品标准概念、用途、内容、技术指标等问题的讲解上,缺乏生动、形象的实践支持,导致理论知识的学习枯燥乏味,学生学完后不知如何运用,学习热情不高。

3.教学考核方式单一

教学考核仍采用单一的笔试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检验。这种单一化的考核方式不仅难以全面、综合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难以明确学生的学习弱点,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不利于教学方式的改善,导致教学考核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其价值。

二、中职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建议

针对当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如下改革思路和建议,以便对症下药,促进专业课教学水平的提升。

1.结合学生需求,优化教材与课程内容

该课程属于一门应用型课程,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注重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专业知识。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及需求,优化教材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修改、补充,以便学生更易接受。同时,注重选择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或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教学素材,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讲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讲解五谷杂粮营养价值时,可增加面食的烹调、加工方法,如何做更好吃,哪种方式能够更好地保存营养价值、更易吸收等。加强同日常生活的联系,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

2.运用多种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必须加快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思路,灵活运用讲导结合、情境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善于引导、启发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同时,增加讨论环节,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重难点知识的讨论,引导大家互助交流,合作完成知识的探索。以情境教学法为例,教师课前应搜集教学素材,制订完善的教学方案,对如何创设高效的教学情境进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讨论“如何评价保健食品中膳食纤维的营养价值”“营养缺乏症包括什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踊跃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查阅或小组讨论,总结结果,然后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上台就讨论结果与大家分享,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加以引导、总结。

3.优化考核制度

教师应转变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将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期中及期末考试等都纳入考核中。可以将学生的考勤、发言、讨论等情况作为成绩的20%,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40%,包括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总结,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考查其对知识掌握的具体情况。题型应尽量采用无标准答案的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结语

当前中职学校所开设的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因此,加快课程教学改革刻不容缓。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活跃地参与到讨论和自我探索过程中,极大地提升了成就感。当然,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障碍也不容小觑,因此学校和教师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促进教学改革的持续、健康、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初中体育 教学 意志品质

我国应试教育体系下的初中教育中,学生学习的内容繁杂,学习任务中,体育课程作为“小三门”之一,在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意志品质对空间、环境和情景有特殊的要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强调侧重师生共同参与完成,既包含学生身体素质,也包括学生的智力因素。初中的体育教学,将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与学生全程参与相结合,通过对教学形式的改变和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增强对学生品质意志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新课程改革中将素质教育作为主旋律,体育课所肩负的任务超越了体质的锻炼,强调身心全面发展。初中时期是学生青春期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及形成学生意志品质的关键点,注重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对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重要的课题,刻不容缓。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完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内涵的需求,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坚强意志品质的人才。物质的极大丰富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中学生独生子女所占比重大,“421”模式家庭中,作为“1”的独生子女占据家庭的核心地位,受到家长的极大重视和宠爱,过多的替代学生做学生本该通过自身完成的事情,娇生惯养之下的学生养成了怕苦怕累的生活习惯,意志力薄弱,自律性、坚韧性、自觉性差。家长的越俎代庖使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大幅度减弱,心理素质差,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对事物发展的方向估计不足,慌张惊恐,面对问题退缩逃避,不敢面对现实,缺少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一丝一毫的挫折就会悲观失望,消极情绪产生,自信程度差。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和高标准的用人要求,学生目前的适应力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意志品质的培养迫在眉睫。

初中体育教学能够在培养学生体质的基础上,通过训练,增加学生勇敢顽强,不畏困难,果断刚毅,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通过竞争合作培养学生敢于进取,增强心智,不断磨练自身的意志,实现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品质坚毅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注重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性、果断性、自制性、自觉性、坚韧性五个方面的意志品质,从内在气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在青春期养成勤勉刻苦、遵纪守法、持之以恒等良好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作用

(一)有效性

意志品质来源于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体质是教学的重点,它强调运动训练技能,以实践活动为主要教育形式,在教学中强调将知情意行完美结合。在意志品质培养过程中,学生的行为、情绪、认知情况都与意志品质的培养息息相关,将体育教学的实践性与学生意志品质的特质相结合,使意志品质的培养真实有效。

(二)全面性

初中体育课程模块的设置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这与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形形的困难从形式上相一致,也就是说,要面对各色的困难,人们总要积极的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面对困难的纷繁复杂,方法也变得多样化,初中体育教学的各个设定环节,与学生主动性、果断性、自制性、自觉性、坚韧性五个方面的意志品质紧密相连,体育教学的多样性确保了学生品质意志培养的全面和多元,为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比如在进行具有一定危险性训练时,学生的勇敢顽强的意志就会得到培养;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耐力和持久性就会被激发,耐久跑就是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意志的重要环节;在对器械进行训练中,要求学生冷静沉着,学生的自律自觉就得到了培养;而在竞技项目中,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的精神就会得到激发;在要求学生体现身体素质的时候,吃苦耐劳的精神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策略

(一)教师要适时的更新教学观念

思想指导行为,教师要在教学上有所建树,观念要先行。教师要适时的更新教学观念,这是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基础。教师要充分肯定体育教学在教育中的地位,同时要认同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将学校实际与新课标紧密结合起来,全面了解体育价值的性质和价值,在自身思想观念提升的基础上来调动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增强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二)体育教学要适度丰富教育因素

初中体育教学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它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与运动场地、运动器材、气候和环境密切相关。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设计教学内容,既要确保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又要调动学生参与课程的自觉性和覆盖面。教师要不断挖掘体育教学中各类运动所蕴含的意志品质并恰当的加以表现。比如小组练习,团队合作,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果断、合作、自制等良好品质。

篇9

一、自我教育动机的引发

引导自我教育的动机,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前提。自我教育动机,是培养学生自我参与实践,获得自我认识为基础。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民主化观念,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关系,做到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其次要发挥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交往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自我认识,不断增强有信心,从而萌发自我教育的动机。教学中可以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参与活动:①参与拟定教学目标。比如,让学生自读课文,共同确立教学目标。②参与发问。让学生自行探索,提出问题。③参与设计活动。如:自行设计辨析题,使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矛盾心理;自行设计品德行为模拟表演;自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行讨论学习方法、总结经验等等。④参与辩论,从正反两方面展开争辩。⑤参与评价与自我评价活动。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以课外延伸的形式开展某些宣传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等等。

二、自我悟理能力的培养

自我悟理能力指学生对品德行为观察、分析,从而正确掌握品德和品德规范要求的能力。它是自我教育的基本能力,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自我悟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一是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自行寻找品德行为,提高识别能力;二是要抓住品德行为的细微处,分析思想品质;三是要引导学生概括品德概念和品德规范要求。培养说理、评价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说理、评介,可深化学生品德认识,提高学生自我悟理能力。常用的说理方法:①正反说理法,即人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②多重说理法,即针对某一品德行为,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说理。③例证说理法,即从事例证明某一道理的说理方法。④追因说理法,即从某一品德现象引导学生寻找原因得出结论的说理方法。⑤条件说理法,既让学生说明要实现某一品德要求必须创造哪些条件。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辨明是非是深化品德认识的重要一环。教师要通过不同形式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①品德概念的辨析。让学生辨析相近的品德概念,弄懂概念的内涵和外延。②品德行为的辨析。训练学生将品德规范要求与品德行为实践相联系起来,进行品德评价。③问题情境的辨析。即创设情境,揭示学生的心理矛盾,让学生联系思想实际在具体问题情境中作出正确的行为抉择。

三、品德情感的自我体验

品德情感的自我体验对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常用的方法:①观察中体验。这种体验能直接激发学生的情绪,产生情感共鸣。②说理中体验。学生说理实际上是在相应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说服。③氛围中体验。情感氛围感染力强,教学中应营造情感氛围。方法有:用现代教育技术再现品德情境;教师自身品德情感外露;榜样感化和学生间相互形成正确舆论等等。④表现中体验。让学生用语言、动作、表情等表现形式表达自己的品德情感。⑤联想中体验。让学生从某一品德行为联想到一系列与之相近的或相反的品德的品德行为,并进行比较,从而产生正确的品德情感。⑥对照中体验。让学生将自己过去的行为与品德规范要求进行对照,从而出现满足情感或不安情感。总之,品德情感的体验是多方面的,学生只有充分地“自我体验”才能有效地实现自我教育。

四、自我控制方法的指导

篇10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小学生;道德情感;培养

一、课程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培养应符合小学生道德情感的特点

(一)小学生道德情感的特点

一是,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阶段性,主要包括道德情感程度的阶段性、道德情感内容的阶段性及道德情感形式的阶段性。首先,不同年级的小学生,其道德情感有强弱的差异、稳定与易变的差异、平衡与起伏的差异;其次,随着小学生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的变化,其道德情感的范畴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如由对自我道德情感的体验向对他人道德情感的体验拓展;再次,不同年级的学生,在道德情感的倾向性、表达方式上各具特色,如一个低年级的学生较少用同一的语言和行为来表达其对人的精神上的支持与帮助,常常是从物质上去支持和帮助他人。而一个高年级的学生,在表达其对他人的同情心时,往往既有言语上的表达,又有行为上的表达,在精神与物质上都提供帮助。

二是,小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依附性。小学生从家庭步入学校,正处于情感的启蒙、发展期,由于他们在家庭中被归属感和对父母的依恋感所包围,因此在学校也会去寻找类似的情感体验。例如,初入学的低年级学生,会从对家长的依附转为对老师的依附,而到了高年级,他们又会转为对学生群体的依附。

三是,小学生的道德情感易受感染。小学生自觉的道德情感具有优势,在感官上受到刺激而后很容易产生情绪上的激烈波动,并且在动作、表情、情态上表现出来。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学生,其道德情感都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人或事的影响,并且这种情绪的体验更容易留在其记忆系统中,成为其个人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二)根据小学生道德情感的特点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

一是,根据其阶段性选择合适的道德情感内容和方法。小学生对具体的、与生活较近的事物比较容易理解,感受也会较深,但是对抽象的道德概念与复杂的道德现象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讲空洞无物的大道理,而是要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

二是,根据其依附性,利用和创设社会生活情境。布置一个温馨的教师和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产生集体荣誉感,进而促进其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道德认知过程中,应该将道德规范、道德要求及道德品质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相联系,让抽象的道德内涵通过具体而形象的人或成学生感兴趣、容易理解的人生经验,激发其情感参与。

三是,根据其易受感染的特点,激发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的情感参与和请安体验是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重要因素,其爱憎好恶、喜怒哀乐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而要让学生具有道德情感,教师首要要对学生、对其从事的教育事业充满爱;其次对交给学生认知的道德,要有亲身的感受和体验。同时,教师在课堂内外对学生的道德实践都应该以引导为主。在引导时,除了外在的情感激励外,还应引发学生内在的为善之后的自我满足感、愉悦感,即“为善之乐”的情感体验。教师不断地肯定,赞扬某种行为,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群体行为倾向,被赞扬的学生由于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增强,会自觉进行道德实践,并从为善中获得愉悦,久而久之,道德习惯自然形成。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方法

(一)以境生情,启感体验

根据学生年龄与认知特点的差异,通过建立师生之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让教学在积极的情感与优化的环境中展开,有效激活学生的情境思维,并在其中获得知识,引导学生产生和教育要求相适应的多种内心体验,使得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体验,进而引起共鸣。道德教育的源泉在于生活,教师可以直接从生活中截取情境,就学生中所发生的道德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进行情境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并尝试解决问题,进而提升其道德认识,升华其道德情感。

(二)以情激情,促使情感的迁移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和教育事业充满爱,要以健康的、饱满的情感来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以情感人,情理交融”。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善于挖掘教育因素、捕捉教育时机,充分发挥其情感对学生的影响力,进而“以情感人”。

(三)以知促情,达到情理交融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项资源,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其道德知识向道德信念转化,进而外化为道德行为。对于教材中国的内容,教师应该依托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将蕴藏在学生生活中的道德性、社会性事件与问题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判断评价,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反复强化其情感体验,最终达到情理交融、共同深化的目的。

三、结束语

学生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具有差异化的生活背景、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情感体验、个性特长,在课堂生态中的功能与地位也有所差异。而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情感、认知、行为等不断融合的过程,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认真分析、仔细寻找学生已有的情感、认知、行为等水平与教材要求的差距以及这种差距形成的原因,并积极思考调整及解决的方法。《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必须要认真贯彻落实“两纲”,并站在教育目标的高度上来认识其意义与价值,单纯地将情感作为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运用,显然是不够的。该课程教学应该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协调发展,提高教学有效性为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茂聪.品德与社会课程综合性的多重教育价值[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08:43-45.

[2]冀培富,李彦.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道德情感培养策略[J].学子(理论版),2015,08:71.

[3]王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道德情感培养的策略[J].教书育人,2014,22:80.

[4]卢成福.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刍议[J].华夏教师,2015,02:86-87.

[5]朱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法浅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06:101-102.

[6]张敏.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以情感育人[J].学园,2015,10:10

篇11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能够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做好铺垫。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品德与道德情感培养为核心的学科课程,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感意识。本文从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重要性出发,以此为基础,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道德情感;培养路径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学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伴随着他们的一生,倘若学生在早期就培养了良好的道德认知,日积月累,将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感意识。品德与社会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基础课程,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应着力于在教学活动中进行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渗透教育,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结合我校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现状,研究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不仅能够丰富学科教学理论,还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实践予以理论上的指导。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重要性

小学生正处于感官、神经系统的巨大变化期,他们的行为习惯正处于形成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正如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儿童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更是一个转折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时期是充满希望和培养良好品质的黄金时期。对于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来说,由于其自身所具备的知识属性与教育功能,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及良好的道德品行,并督促他们在生活及学习中加以践行,实现自我道德行为的调节,加强道德自律。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要把道德教育落到实处,从点滴抓起,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寻找契机,让学生不由自主地、积极主动地接受德育知识的渗透教育,从而端正他们的思想,实现人格的完善。

二、当前小学生道德情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前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有些教师仍旧沿用呆板的授课模式,传统的教学观念在他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他们在授课中只是一味地按照课本内容授课,教导所谓的道德原则,s没有将道德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忽略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思想品德教学逐步走向一个死胡同,即教学未能调动学生的思维,未能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分析,学生无法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这样的教育带有盲目性,学生在这种盲目的教学模式中,逐渐丧失学习能力,走向学习误区,不仅降低了对道德的认知能力,还阻碍了创造力的开发与培养,道德教育成果并不理想。

三、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路径

1.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生精力旺盛,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有强烈的“趋新”心理和行为倾向。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出发,从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出发,从品德与社会课程本身的规律出发,营造良好的课堂情境氛围,把知识点和情境融合在一起,对学生内心深处的情绪进行激活、带动和渲染,使学生在此过程中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实现道德情感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爸爸、妈妈抚育我”一课时,为了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母爱的伟大,体验妈妈十月怀胎的艰辛,教师可以让学生把书包放在肚子上模仿妈妈怀孕,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经历“挺着肚子”爬楼梯、弯腰系鞋带等活动。刚开始时,学生都觉得很搞笑,一边模仿,一边嬉戏,但是慢慢地他们就体会出了其中的艰辛,由嘻嘻哈哈转为思考。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抓住教育契机,教育学生:“你们只是经历了几分钟就觉得辛苦了,但是你们的妈妈要坚持十个月,那是怎样的一种艰辛,你们可以想象吗?”在教师的教育中,学生都陷入了思考,真实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了。

2.丰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的培养是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渗透的,而不是仅依靠理论知识的教授。教师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唤醒身上潜在的本能,并自由自在地表露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课堂活动应从如下方向实施:第一,实施多元化的教育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认识活动的本质,并产生创造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书本理论知识内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第二,通过多种环境,由深化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引导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形成。

3.结合课外活动,内化学生的道德情感

课外活动的实施是德育教育的推动力量。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课外活动整体性的内涵,并重视渗透教育过程,才能更好地实现德育教育目标,达到良好的教育结果,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当然,要想在实施渗透教育的过程中有所作为,并非一件简单的事,只有把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寓于课外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再现品德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外活动的渗透教育功能。

例如,在教学“讲不完的家乡故事”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一周给学生发放调查表,让学生调查家乡地名的来历、传说、名人、贡献等。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相互交流所得的调查情况,在交流中,学生都体会到家乡拥有的悠久历史以及独特的传统。接着,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家乡的名人、英雄人物是如何为家乡做贡献的?”从而让学生了解到家乡之所以有今天的新面貌,离不开家乡人的付出,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随之而生。

4.挖掘德育课程资源,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

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学校应深入挖掘德育课程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放飞梦想,铸就希望。例如,在学习“腾飞的中国”这一章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思想教育节目,如大型公益电视节目《我的梦・中国梦》,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接受良好的思想教育。这些公益电视节目大多采用专题短片、演讲、互动的形式,形式新颖,生动活泼,能够从多层次、多角度展现理想信念,让学生明白理想的内涵。在观看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组织开展“放飞心中梦想,行动铸就希望”的活动,选取一些丰富而新颖的内容,让学生畅谈理想,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体现了德育教育的本质,促进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要深刻感受到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重要性,并立足当前的教学现状,推进教学改革,在日常的教学中渗透道德情感教育,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实现德育目标,逐步完善学生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宋宁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方法思考[J].速读(下旬),2015(8):74.

篇12

1 产品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现存问题

1.1 基础课程教育与专业课程脱节

目前,国内产品设计专业多数设置在艺术设计学院,多个设计类专业并存。基础课程的设置往往是通用式的素描、速写和色彩,并没有针对产品设计专业的特点,去训练学生对产品内部结构的把握能力和整体塑造能力。这种万金油式的教育,使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设计课程之间衔接不到位;同时,由于总学时的限制,产品设计专业的许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被勉强塞进后两年,学生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专业基础教育[1];另外,许多院校受实验条件的限制和实践基地的缺乏,材料与工艺、产品模型制作、模具制作工艺等课程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

1.2 设计理论与专业设计课程呈割裂状态

设计理论课的教学因学时和上课方式的限制,缺乏设计实践的训练,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专业设计课也因学时所限只是展现了一定的设计方案,而缺乏理论的归纳与总结。因此,学生无法把相关的艺术美学、设计理论、工程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客观地运用到设计之中[2]。

1.3 设计类课程之间存在重置现象

每一门专业设计课程均包括市场调研、设计草图、模型制作、工程制图、方案展示等环节。然而,受课时量的限制,许多设计课程无法深入开展,造成许多环节的缺失,整体学习效果不理想。另外,在教学模式上,许多专业设计课程采用独立的单元制授课方式进行,任课教师要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计划,需要保持完整的教学体系,这使得该课程与其他课程衔接不够,造成了各专业课程之间的重置现象。

2 基于CDIO教育模式的产品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策略

2.1 学习借鉴CDIO教育模式

CDIO教育模式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探索出许多丰富的成功经验。首先,明确产品设计是一门艺术与技术交叉、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应该打破应用艺术与纯艺术之间的壁垒,实现艺术与科技的新统一;同时,要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树立专业设计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与设计能力的设计师。其次,注重培养学生设计表达的能力,设置产品速写、设计草图、产品设计快速表现、产品设计表现技法等多种形式的手绘课程,以及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产品模型制作等三维训练课程,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第三,将设计项目带入课堂,以此来整合学科知识,让学生在设计中探讨设计方法,了解材料工艺与加工流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

2.2 组建产品设计专业课程群

产品设计专业需要依托设计学科、机械学科的教学资源,突出科技与艺术的交叉融合,突出以创新为中心、“艺”与“工”相结合,实施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并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课堂教学与项目教学并行的培养思路[3]。积极打开学科前沿窗口,打造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卓越的产品设计专业设计师的教学模式。以齐鲁工业大学产品设计专业为例,在满足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将课程按相互关联度分为造型艺术、设计基础、表达基础、工程基础、设计理论、专业设计、实践教学等多个课程群。其中,表达基础课程群主要针对学生创意思维的表现,设置了设计草图、产品设计手绘技法、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产品模型制作等课程,借以训练学生的手绘、软件和立体模型制作能力;专业设计课程群分为家居生活用品设计和交通工具设计两个方向,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组班上课。在学时安排上要结合实际需要进行系统整合,重点提高学生的手绘表现能力、计算机软件操作能力、模型制作能力、设计思维创造能力、设计交流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

2.3 增设中国传统文化类设计课程

增设中国传统文化类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远离抄袭与模仿。课程设置上,除了开设西方设计文化类课程拓展学生国际化的视野,同时可适当增设中国设计文化类课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培养民族文化情操,提升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齐鲁工业大学产品设计专业结合齐鲁文化的地域特色开设了《旅游产品设计》课程,在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中屡次获得优异成绩,也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许多设计方案已被有关企业或机构采用。开设特色课程形成自身办学特色。产品设计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专业办学特色尤为重要,有特色才能有生命力和竞争力。要结合地方特色优势开设相应的特色课程,这样不仅形成专业办学特色、提高专业竞争力,还可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2.4 校企双方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共建实践课程

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实践课程的设置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既要安排高校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详细了解相关产品的设计程序与方法,积累丰富的设计经验,又要聘请企业资深设计师担任兼职教师,进入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实际课题的设计训练[4]。邀请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以及课程设置环节,共同设立校企双方互利的实践课程,形成“高校+企业”的联合培养方式。

3 基于CDIO教育模式的学生能力培养

3.1 创新能力培养

产品设计创新能力,就是指运用创造性思维开拓性地解决产品设计中的问题。欧、美、日等先进国家的产品设计教育十分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他们提倡多元化的设计形式,反对模仿和抄袭。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互动和引导式教学,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实践、交流的时间,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基础。鉴于CDIO教育模式的成功之处,我们在上课方式上要杜绝满堂灌、照本宣科的现象,应该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去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消化所学的知识,让学生不仅注重对基础知识的传承与掌握,更要培养独立思考、开拓性创新的能力[5]。

3.2 交流能力培养

产品设计专业的学习,由于其多学科交叉的特性和产品设计流程的需要,交流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课堂上,在专业学习方面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需要交流,走上工作岗位,设计师与设计师之间需要交流,设计师与客户之间需要交流,可以说交流无处不在。总之在设计方案形成的过程中设计师不仅需要好的创意还需要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在设计方案面对客户时,设计师还需要将设计方案完整地展现出来让客户认可并接受该方案。这种交流不仅是语言的准确表达,还需借助设计草图、产品效果图、工程制图,甚至是精细的产品立体模型。这就要求一位合格的设计师,不仅具有开拓性的创意思维能力,其手绘表达能力、計算机建模与渲染能力、立体模型制作能力都要具有相当的水平。产品设计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通过交流设计师可以扩充和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从而设计出打动客户的设计作品。

3.3 实践能力培养

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充分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学以致用的能力。国外大学课程设置了大量的专业实践内容,并且大多数学校具有较好的实习基地,甚至有些课程直接到企业授课,学生成绩由企业或实习基地来评定。国内的产品设计专业,实践课程课时偏少,评价方式也不够完善,导致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不到位。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设备资源和人力资源,最大效率的满足教学需求,力所能及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结语

篇13

【关键词】少边贫;初中学生;养成教育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你受害终生;相反,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也会使你受益终生。中学阶段,正是学生行为习惯、道德情操、思想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养成教育是中学教育永恒的主题,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那么,什么是养成教育呢?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的,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一生取得非凡的成就,他在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我们知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决定人生!”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直接决定自己的人生命运。而在少数民族边疆贫困地区,由于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社会发展还比较迟缓,大部分地区还很落后。要推动这些少数民族边疆贫困地区的发展,培养人才最为重要;而要培养人才,养成教育又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很难成才的;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更不可能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那么,在少数民族边疆贫困地区的初中教育中,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呢?

第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任何人学习工作的前提。在少数民族边疆贫困地区,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着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在很多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有饮酒的习惯,而且是男女老少都喝酒,家里有一瓶酒,大家平均分配,见者一份。致使一些学生也从小就有饮酒的习惯,甚至有的还上瘾,几天不喝,就非常难受,寝食不安,无法安心读书,而喝酒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百害而无一益。还有的不讲究个人卫生,早上不洗脸,晚上不洗脚,一双鞋子从开始穿到穿烂了一次扔掉,从来不洗。有些少数民族边疆贫困地区的家庭还住着千脚落地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口,垃圾直接从楼上往下丢,好多家庭根本没有垃圾桶,形成随意丢垃圾和随地吐痰等一些不良习惯。还有大部分人家早上一掀起床,晚上一盖睡觉,从来不叠被子。物品随意摆放,丢三落四。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形成了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学校必须通过反复耐心的教育,帮助学生改掉这种不良的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二,要养成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尔基说:“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乾坤”。人是社会化的人,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跟别人打交道,一举一动都在影响别人,也影响自己。所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重要。初中阶段是个体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初中学生具有半幼稚半成熟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思想性格很不稳定,可塑性很强。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边疆贫困地区,在家庭教育极度缺乏的情况下,学校更要承担起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一定要让学生在这一阶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这方面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于学生学会做人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校应在小学基础上,认真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培养学生勤劳节约,艰苦奋斗,不怕挫折,文明礼貌,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爱护公共卫生,遵守公共秩序等行为,还要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上好法制课,树立法律观念,遵纪守法,学习理解公民的权力和义务,培养社会责任感,开展一系列安全教育活动如地震自救知识,防火、防电常识等。学校要结合实际,比如边疆贫困地区往往是多民族大杂居,有的学校有数十种少数民族学生,就要突出民族团结教育。大部分少数民族边疆贫困地区的学生来自农村,就要突出培养学生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良好习惯。要让学生凡事从细节入手,从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出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三,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进入初中后,无论是学习内容、学习范围,还是学习方式方法,与小学比较起来,都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少数民族边疆贫困地区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学习基础普遍薄弱,很多学生进入初中后,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学习上出现了困难。小学和初中在学习上的主要差别在于:小学课程门类集中,主要学习语文、数学两科,内容相对简单,反复性强。进入初中后学科门类大大分化,从语文、数学两科增加为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政治、信息技术等科目,初二还要加物理,初三要加化学。而且初中每门学科的内容都已接近科学体系,是每学科的基础知识,概念反映不仅是一般常识知识,而是每门学科中最基本的原理及规律。由于学科的分化,课程要求的不同等,进入初中学习必须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及自觉性,学习方法也必须具有灵活多样性,特别是寻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尽快地适应初中学习生活,顺利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同时,初中阶段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但对少数民族边疆贫困地区的学生来说,那么多的科目已经让这些基础本来就薄弱的他们难以接受,再加上学习内容难度增大了不少,很多学生难以适应,有的甚至因此而辍学。所以在少数民族边疆贫困地区,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动脑动手动口的习惯,培养独立学习、主动探索、积极进取的习惯。要遵循学习规律,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节省学习时间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为基本的方法。特别是对少数民族边疆贫困地区的学生来说,更为重要,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也为他们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14

1 任务的设计原则

任务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任务是一种活动;任务与现实生活关联度高;任务的完成度较高;任务的评价以完成度相关联。任务是任务导向教学的核心,任务设计是实施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学生主导完成任务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1.1 任务设计目标明确设计的任务应要求明确,便于学生领悟要求。教师可将采用任务导向模式教学的内容分解细化为容易的完成小任务,任务要涵盖某一阶段教学目标所涉及的知识,使学生通过完成小任务达到总的学习目标。

1.2 任务应可操作,难度适中教师要深刻理解教程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取教材中与学生生活紧密的教学内容,具有可操作性,难易适当,设计的任务还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和认知能力的前提下,符合绝大多数学生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和可实现任务的能力,从而大多数学生通过思考和努力可以顺利的完成任务。

1.3 任务的设计应有助于教师监控教师是任务的设计者,要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加以引导和组织,及时评价学生完成的情况。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时充当观察员、协助员、学习顾问的角色,从总体上监督引导任务的进展。

2 任务导向教学法在《食品营养与卫生》教学中的应用

在《食品营养与卫生》的教学,按创设情景,提出任务,教师指导,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成果展示,任务评价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提出蛋白质营养与与人体健康脂类的营养与人体健康碳水化合物的营养与人体健康膳食纤维的营养与人体健康维生素的营养与人体健康大学生的家乡饮食认识食品添加剂身边食物的保存我的饮食习惯饮食与疾病食物污染食物中毒共12项任务。

2.1 任务的提出将任务不知不觉的提出,融于情景之中,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脂类的营养与人体健康为例,脂类是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作用的一类化合物,营养学上重要的脂类有甘油三脂和磷脂、固醇,脂类在膳食中的重要性和对人体的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在同学中存在着恐脂症的错误认识及不良节食的行为,单纯的课堂讲解不能有效地改变学生错误行为,先在课堂中讲解,评价人体的体重指标(BMI),先正确认识自己的体重,讲解脂肪的相关知识,提出脂类与人体健康这一任务,明确此任务的知识目标是能描述脂类的分类,脂类的生理功能,食物营养价值的评定指标,脂类的食物来源,脂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正确认识胆固醇。

2.2 学生自主学习在任务导向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白完成的任务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真实任务,在脂类营养与人类健康中,我们把任务转化为实际生活中,每一位同学每天摄入的脂类的量,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给出适当的提示,指导学生查阅各种资料:图书、期刊、专业的网站等,在任务的要求下,学生主动探索,因为同学的知识储备不同,在自我学习过程中,可完善各人不同的知识要求,而且使学生及时了解与相关知识的最新动态,累积了完成知识所需的知识,加深知识的理解,既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3 学生任务分解任务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把学生分组,学生可先自由组合团队,一般5人左右,在课程期间成员基本不变,但每个任务可推不同的负责人,负责人负责协调某项任务的完成,在任务的完成规定期间内,组织同学按任务实施目标和要求制订任务实施计划,任务实施计划确立后,团队成员在分工的基础上按照计划推进。

2.4 成果展示任务完成结束后,团队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展示成果或作品,汇报任务完成中的主要任务分工、实施步骤、经验教训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交流,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任务的结论。由于任务导向教学模式的学习过程具有特殊性,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不能用试卷作为评价学习的唯一方式,可规定学生制作相关的PPT或微课,制作PPT每组选派一名学生讲解7~8min,教师加以点评,确定哪些内容讲解不够深入,哪些内容只需一带而过,如何展开教学内容,校正模糊的认识,并加以总结,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在学生制作10min左右的微课,学生可本人出镜讲解,教师在课堂可根据学生微课的内容,提出相关的食品营养与卫生的问题,学生加以回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等应作为任务完成情况的重要评价内容。

3 任务导向教学应用的效果分析

在当今社会,网络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方便。在食品专业课程中尝试教学改革,针对《食品营养与卫生》的教学特点,运用任务导向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1 加强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因有共同的任务目标,要求在一定的的时间内能完成,同组的同学必须团结合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加深同学相互了解,取长补短,而且在交流中学会对知识的评价、接纳和反思,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的探索能力,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2 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避免以前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学生对老师有疏离感,而且可借助于QQ群等现代的社交平台进行线上和线下的交流和探讨。融洽了同学间、同学与老师间的相互关系,而且让同学与家人关系更为紧密,以前多是家长关心学生,现在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学生关心家长,将所学的营养知识传导给家长。

3.3 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学生的自行查阅书籍资料和文献的能力,在归纳、总结等过程,在完成任务的训练下,培养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知识的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学生将在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把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更能灵活运用相关的知识解决问题,而不是机械地记忆,比如脂类与人类健康的学习,很多同学能更理性的认识脂类,关注自己的饮食和身材。

3.4 提高了教师的综合能力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和教学方法,使自己具备综合的理论知识、宽阔的视野和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轻车熟路地驾驭课堂,在不知不觉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进行任务导向式教学的尝试,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本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情况,教师要解决各种专业和非专业的问题的提出,任务设计要合理。另外,采用任务导向教学,其大部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教师走下讲台,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和督导,当学生遇到问题和困难,通过自己思考和小组讨论不能解决时,要及时指点和指导;在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不能很好配合时,要督促其完成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或遇到共性问题时,要走上讲台进行归纳、总结,把问题讲清楚。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