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范文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2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学生品德养成教育,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学生品德养成教育

篇1

一、前言

从目前小学教育来看,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衡量小学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标准。只有在小学教育阶段重点开展思想品德养成教育,才能有效满足小学教育的需求。基于这一考虑,我们除了要对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还要重点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全面提升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从根本上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应结合小学生教学实际,从多个角度出发,认真开展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

二、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应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采用社会上的真人真事,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例如: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品德,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环境。现实生活中,我们知道身边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学生并没有觉得环境污染对自己的生活带来影响,水污染了,我们可以食用自来水;空气污染了,就用空气净化器;电池乱扔,对土地的污染一点儿也看不出;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威胁认识就更加欠缺。因此,我采用多媒体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变质,鱼儿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飞舞,垃圾成堆,人类生存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社会矛盾加大......"随着画面的切换,铁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我们要保护环境的意识立即萌发出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爱护环境,共创美好家园的品德情操。

三、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应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小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多数学生都能保证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生活。老师应利用小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教育中努力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1、积极开展小学思想品德课程

为了保证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取得积极效果,应在小学阶段设置专业的思想品德课程,保证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能够有正规的渠道和方式。

2、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积极的心态和心理素质

从教学实际出发,小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用积极的心态影响学生,并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素质,使学生的整体思想品德素质能够得到持续提高。

3、对学生展开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养成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保证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应对学生展开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四、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应利用学生集体教育

在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过程中,除了要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之外,还要利用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形成学生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模式,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整体质量。具体可以从以下入手:

1、认真分析小学生集体特点,做好集体教育

在小学教育阶段,应积极利用学生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集体教育的有效性和满意度,使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在开展方式上更加多元化。

2、建立集体教育理念,做好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为了保证集体教育取得积极效果,应在小学阶段建立集体教育理念,将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纳入到集体教育中,提升整个集体教育的成效。

3、提升集体教育的有效性,重视集体教育的成效

基于集体教育的诸多优点,在小学教育阶段,应重视集体教育的有效性,应重视集体教育的成效,应积极开展集体教育。

五、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应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集体活动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品质,学生在集体中成长,感染集体的力量,从中可以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得到激励,使集体荣誉感不断增强。文艺比赛,联欢会等活动,都是我们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极好机会,在这些活动中我有意识地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使其感受到集体荣誉跟每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同时鼓励学生齐心协力为班级争光,学生们取得了成功必然会产生自豪和荣誉感,当他们尽情体验胜利时,集体荣誉感便已形成。

考虑到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老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尽可能多的活动,使小学生能够在集体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使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得到全面培养。因此,在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过程中,应从集体感中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六、家庭、学校相互配合,重视榜样作用,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

考虑到小学教育阶段的特点,在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家庭和学校的双重作用,应促进家庭和学校相互配合,同时树立学习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达到提升整体效果的目的。由此可见,在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应对家庭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实现家庭与学校的培养,利用榜样作用提升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思想品德水平。

篇2

关键词:思想品德;养成教育;德育;道德认知;爱心;案例

中图分类号:G416;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10-02

一、前言

军训第一天,在一张张可爱稚气的面孔中,看到一个特殊的男生小A。他小小的个子,面容却透出骄横,眼睛时不时扫教师一眼,认为教师没注意到他的时候,就会找旁边的同学说几句话,或伸手打旁边的同学一下。经过一个上午的观察,意识到他将是一个比较难管的学生,而且很可能成为影响班级纪律的“点”。于是,班主任决定任命他为临时体委,用职务来“约束”他,同时与他多谈心,慢慢了解他、教育他。接下来的两个星期,他的表现还是不错的。与他母亲交谈得知,他曾偷过东西,还曾用木棍打伤同学,至于顶撞老师、欺负同学、拖欠作业更是家常便饭。看来,对他的教育还任重道远。开学第三周,一个网吧老板找到学校德育处反映情况,原来小A暑假时偷了该网吧摄像头和U盘并卖给他人,所得赃款已挥霍一空。于是,学校请小A母亲到校共同处理问题。在与其母的交谈中得知,小A是其母婚前私生子,生父至今不肯承认他,继父嫌其顽劣不肯与其共同生活,所以,他只能随年迈的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外公很严厉,只要他一犯错误就拳脚相加,用皮带抽他也是家常便饭。三个星期过去了,班主任进行了一次班级表现最差学生的无记名投票,全班36票,小A得到35票。有同学反映小A有抢夺别人食品、欺负同学的行为,科任老师也反映小A上课管不住自己。更有甚者,小A竟然到检举他偷东西的同学家进行威胁。班主任立即召开班委会讨论,大家一致决定撤掉他的体委职务并要求他做出检查。光惩罚不能解决问题,针对他的情况,班主任决定对他重点进行品德养成教育,让他知法懂法,规范行为习惯。

二、严格规范日常行为习惯,犯错误时进行必要的惩罚

小A请班主任帮忙做事以后,班主任则要求他说“谢谢”,学会感激;他上课回答问题,则要求他先举手;他和同学说话若态度不好,就要求他立刻道歉,并告诉他同学之间要友好相处。要让他认识到:这是一个纪律严明的班级,自己必须注意言行举止,不能违规。针对他法律意识淡薄的情况,班主任利用晨检时间专门进行法制教育,组织全班同学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手册》,观看法制教育专题片,并让他们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展开讨论。对小A,更是要求他结合自己的行为每两周写一份学法认识。小A逐渐认识到偷窃、抢夺他人财物、上门威胁他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行为。他在学法认识中这样写道:“通过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手册》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我才知道,我以前干了那么多违法的事情,只是因为我是未成年人,才从轻处理了我。等我满十四岁,很多事情我就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后,我再也不干那些违法的事,否则我有可能因为自己的行为进未成年犯管教所。那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端正认识以后,行为自然而然地就开始改正。在初一上学期,再也没有出现抢夺同学财物、殴打同学、偷窃的行为。

三、生活中多关注,时刻给予爱和关心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针对小A的情况,班主任应该在生活中多关心他,让他从感情上接受班主任,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沟通和交流。小A的生活费,他母亲一个星期给一次,他没有零用钱。在学校一些临时性的活动中,不等他开口,班主任都主动替他垫上钱;在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班主任为他购买七十多块钱的食品;班主任还四处联系为他找到法律援助,解决他的抚养费问题;在他生日的时候,买小礼物送给他。这样的细心关怀,感动了小A。一次他跟班主任聊天时,流着泪说:“老师,您说吧,我应该怎么做才对得起您?”看着他难得的眼泪,班主任趁热打铁,跟他说:“希望你不要光想到对得起我,更要让自己的所作所为对得起你自己的青春,对得起所有关心、爱护你的老师和同学,对得起你的家人。”他点头答应。一次,班主任偶然说起没吃饭,他就立刻送来一个月饼。对小A来说,这块月饼是对老师的回报;对班主任来说,是教育成功的喜悦。

四、抓住教育契机,及时端正学生的认识

小A从小缺乏管教,虽然在班主任的教育下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某些根深蒂固的不良行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在初一下学期的一天,他又被请进德育处,原因是他动手打别班的同学。问他为什么打人,他说那个同学瞧不起他,先骂他。这次打架事件,让他受了学校的处分。一些同学认为他给班级抹了黑,不愿意理睬他。小A被同学冷落,开始破罐子破摔,上课开始讲话,作业也开始偷工减料。这个时候如果不及时教育他,以前的教育将功亏一篑。于是,班主任放弃说教,精心组织一次主题班会“宽容与理解”。并设置一个小游戏:在教室中间放上一把椅子,让一个学生坐在那里,每个人都说他的缺点,再让这个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那个学生说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特别难受。由这个例子,班主任教育大家学会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他,被这样对待,也会是同样的心情;看人应该多看优点,对待别人犯的错误,应该多些宽容和谅解,应该帮助同学改正缺点,而不是一味批评或者干脆不理睬。然后,又进行“人生AB剧”的小游戏,让学生看到与他人发生摩擦时宽容处理和冲动报复的两种结局。最后,让每个学生拿出一张纸,在纸上写小A的优点。很多同学都说小A是一个热爱班级、积极参加文体活动的同学,有的同学甚至写下小A在平时偶尔做的一件好事。看着这一张张纸条,小A流泪了,同学们也感动了,大家纷纷表示要继续帮助他。这次主题班会,既教育了小A,让他明白处理问题时要学会宽容和理解,又融洽了他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让他感到同学们的爱心,及时回到正轨。

五、勤于思考,多改变教育方法

用小A的话说,他以前进德育处的次数比进教室的次数还多。因此,一些常规的管理办法他都习以为常,根本不奏效。因此,班主任要积极向德育处老师、年级组长、其他有经验的班主任请教,同时结合小A的情况,想出一些管理小A的“招”。比如,在每周的小组竞赛中,把上课爱说话的学生编成小组,由最爱说话的小A担任组长。为了争取好的名次,小A不但自己克制上课说话的毛病,还能监督本组的其他同学。又如,在初一年级的建队仪式中,推荐小A担任小主持人,培养他的责任心和荣誉感,结果他表现得非常优秀,让老师、同学刮目相看。再如,让班里的每位同学写出小A的优点和缺点,让小A对自己有准确的认识和定位;然后同学们自愿组成帮扶小组,负责监督小A的上课纪律、督促小A完成作业。一个学期过去了,对小A的品德养成教育初见成效。一个刚入学时的“顽劣”学生有了起码的行为规范,不再有偷窃、殴打同学的行为,学习成绩也有了进步,期末考试英语达到及格,语文达到良好。在年终评优中,小A更是被同学们选为“赶超先进最突出的同学”。拿到奖状的时候,小A露出高兴的笑容,并由衷地说道:“老师,谢谢您!”

六、结束语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纵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在小A的品德养成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对陶行知先生的话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认识到班主任责任重大,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指路人。对待道德认知模糊、缺乏必要行为规范的学生,班主任千万不能只凭经验随意处理,一定要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认真研究适合学生个体的教育策略,同时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要把学生品德养成教育当作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去抓,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I:

[1]王敏敏.体验教育与品德养成的关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1(06).

[2]张庆敏.浅谈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3(06).

[3]俞土昌.抓品德课堂教学促学生养成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2(09).

[4]王艳.家庭如何对孩子进行品德养成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14(03).

篇3

关键词:思想品德;道德;教育;培养;建设;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090-01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品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如果坏了,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用处。否则没有品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就能为非作歹愈大。”孔子也曾告戒人们:“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说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是相对稳定的,终生都会起作用的,可见小学进行品德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即道德德育。道德是人们在生活中应当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道德教育是小学教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观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科学精神的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法制教育,国情教育等。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这就确定了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统领优先地位,同时又指明了学校工作的目标方向。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德育工作为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供必要的精神动力,抓好了德育工作,不仅不会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反而会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只有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使其提高道德认知水平,才能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只要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学习才能掌握更多的文化与科学知识,才能了解祖国的兴衰,才能增强其各种情感。德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由此,才能保证学习的精神动力,才能更好地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近年来,我校在德育工作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强化班主任工作是促进学生品德养成的主渠道

班主任是学校的骨干力量,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班主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言道:言传身教,言教在说理,以提高道德认识,身教在示范,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在学校里,一个班学生的大小事情都离不开班主任,因此,班主任的言谈举止、学识文化等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具有明显的示范性与导向性。小学班主任的素质是做好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条件。班主任的思想、行为决定着班风的形成,班主任如果能严格管理班级,灵活引导学生,详细制定计划,加深师生感情和加强班级凝聚力,班级会更团结,学生会更进步。

二、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的建设,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当今社会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其本质就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而事实客观公正地告诉我们:思想品德课(德育)极其重要,它关系到将学生塑造成具有什么样思想道德面貌的人的原则问题。特别是在新世纪,各种思想、思潮、流派、学说尤为活跃,为使国家、民族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我校特别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的建设。品德与社会并不是以单一的知识教学为主的课程,而是一门以社会生活为主线,集地理知识、历史知识、社会知识及法律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其内容丰富,知识面广,蕴含着大量的教育信息,可以这么说,它不仅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也是向学生展示世界、社会的大舞台,更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它系统的、分层的疏导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有效途径之一。

三、狠抓少先队工作,突出阵地作用,提高道德素养

少先队是少年儿童的先进组织,因而少先大队部要有先进的思想觉悟,在班级,在学校起带头作用。少先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它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少先队教育寓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对孩子们有很大的吸引力,是一个更加宽广、生动的课堂。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少先队的教育优势,广泛地开展各种活动。各中队辅导员要上好每周的主题队会课。队会课应该有丰富、鲜活的内容,如学习少年儿童的先进事迹,有目的地组织队员在班内开展有关理想的演讲会,出宣传板报,写一些激励学生上进的古诗词,名言警句等,这样对学生的理想道德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心理帮助及辅导是做好个别后进生思想工作的方法之一

我校为了切实转化后进生的思想工作,专门成立了心理辅导室,由富有教学经验、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的老师担任心理帮助及辅导工作人员。对于后进生的思想转化,只凭单一的说教是不够的,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一个细致的过程,担任心理辅导的教师应经常同需要转化的学生谈心,变师生间的批评为朋友式的良言劝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正确地进行心理疏导、情感交流,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自我转化。但个别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往往会有逆反心理,作为辅导教师一定要耐心引导,用温暖的爱去融化他们心灵的寒冰。

篇4

关键词:品德;教育;习惯;生活认识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52-02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他们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英国哲学家培根曾指出:“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说的是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成性,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而农村孩子的父母忙于生计,对孩子的思想动态、行为习惯、文明举止等缺少必要的关注和教育,把孩子送到学校后就很少过问和老师联系沟通,甚至于不管不问。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都是农民子女,这些孩子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行为习惯表现相对较差。因此,就应该通过教育和引导,让他们不但接受到基本的、有质量的教育,更要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也是关乎到农民子女能否成“才”的关键。在平常的教学中,常规的、硬性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效果往往不够理想。为此,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师应该把学科教育与学生的养成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卫生习惯及道德品质。

一、在情境创设中,促进学生养成教育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探索的问题,创设一个合适而又充满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去体验学科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利用电教设备创设情境。多媒体电化教学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吸引人的优越性,所以利用电教媒体,可以把文字教材中一些抽象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以形象、具体的画面呈现出来,如教学《马路不是游戏场》一课,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现象,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这些现象的危险性,再出示课文插图,就其内容——因两位学生违反交通规则,在马路上追跑打闹,造成一起重大交通事故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拓展思路,学习探求问题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及遵纪守法意识。

2.利用表演创设情境。在品德与生活课中,让学生当堂表演,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了他们的道德认识,让学生的言行在表演中得到演练。如教学《我是谁》一课,老师先让学生说说一个人在不同的生活场所,担当着怎样的角色。然后引出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还会担当不同的角色,那应该怎样做才能当好这些不同的角色呢?这时老师布置了以下场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边学习边表演。奶奶生病了,你回家该怎么办;今天我值勤,发现两位同学在追打、一个同学没戴红领巾;到图书室借阅图书;去商店买文具;去公园里游玩;在学校里,发现课桌坏了;乘车去县城,这时上来了一位老爷爷,你该怎么做;等等。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体验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还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3.模仿课文插图创设情境。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喜欢模仿,善于模仿。在教学时,让学生模仿课文插图训练学生的言行,效果非常明显。如:教学《生活中的各行各业》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课文插图内容,说说各行各业的叔叔、阿姨们是怎样干好自己工作的,然后再以表演的形式让学生知道他们之间分工与合作的关系。这样一来,静止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课堂成了小小的舞台,同学们表演的一个个精彩的小节目,使学生们从听得见、看得见、学得会的品德课中受到了良好的品德教育,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在学文明理中,促进学生养成教育

学文明理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习课文,分析归纳,让学生悟出道理,初步形成道德认识,而情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中产生的,“知之深,爱之切”,因而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文明理过程中,在学生形成道德认知前后,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如在教学《说声“谢谢”》一课时,教师为了突破尊重不仅仅是说声“谢谢”时,让学生根据课文50页一组图让学生讨论:你觉得这个同学做得怎么样?为什么?这样的内容设计旨在让学生明白,对他人劳动的尊重,不仅是能够表达对他人的谢意,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劳动,这里教师适时提出:如何尊重老师的劳动,如何尊重家长的劳动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同时也养成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良好品质。又如在教学《花草树木点头笑》一课,教师设计“森林舞会”这个活动,让学生分别带上代表不同植物的头饰,以自我介绍的形式,向大家介绍自己熟悉的或喜欢的植物的特征,如:形状、颜色、生活习性、作用等,教师及时拓展,出示音像资料,介绍植物的观赏价值、实用价值、美化净化价值等,进一步感受植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懂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植物。这时老师提出:花草树木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帮助,我们小学生应该如何爱护他们呢?这一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参与、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创造、有所升华,以达到让其珍爱生命、关注生活、热爱自然,并从小树立爱绿、护绿的良好道德品质。

三、在引导实践中,促学生养成教育

品德与生活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因此,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课堂上的指导是不够的,必须在特定的道德、情境中,沟通书内外、课内外、校内外的联系,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

1.与学校活动相结合,引实践,规范言行。如教学《今天,你安全吗》可邀请消防官兵到学校进行相关消防安全教育讲座、图片展,邀请交警叔叔到校给学生讲授相关交通安全知识,邀请派出所、司法所警官到校讲法律法规及预防上当受骗等事例,还可以结合班队活动、少先队活动及每月的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知识教育,让学生在教育中掌握知识,明辨是非。

篇5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年龄,所以这一时期对其进行养成教育,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故而,作为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好的行为习惯为己任,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待有利于学生一生的发展。

一、提升自身素质,言传身教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1)师生共同遵守校规校纪。校规校纪是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而形成的。所以,师生应认真学习有关条例,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重点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订开展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学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与教师在一起。每个星期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老师正规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

教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应该只教书,不见人,不能当“教书匠”。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认真探索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规律,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教书育人”切实装到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

二、结合课堂知识,渗透思想品德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使人受益一生。而小学阶段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故而十分重要。作为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习、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如: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好习惯;语文课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描述有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的部分找出来,加以分析理解;音乐课上,在音乐欣赏、解读歌词、了解创作背景中让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教育;思品课结合有关课文辨析、导行……

通过各学科渗透,使行为规范教育与训练深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如,每年的清明节可组织学生去烈士纪念碑前扫墓,缅怀烈士的英雄事迹,从而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知道珍惜现在所拥的学习和生活。

三、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合力,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小学生的活动范围比较小,其活动范围不外乎家庭、学校及社区,其行为习惯形成的地方也主要在这里。作为小学教师,我们首先搭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桥梁,通过家访、开座谈会、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家庭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不让孩子进游戏厅,如何培养孩子在家的习惯养成等,形成共识。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回到家后,家长对孩子也要严格要求,不断督促和强化他们防止坏习惯的滋长,以便于继续深化养成教育,并让教育在实际的生活中得以运用。这样,家长和教师在养成教育方面,就能达成共识,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良好行为习惯的习得,需要从复提醒来巩固

小学生活泼好动,自我约束力差,一种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从复提醒不断强化。据说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年过8 旬仍能准确地背诵出圆周率小数点后面100 位数字。有人问他是怎么记住的。他回答说:“说起来也简单,重复,重复,再重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寄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就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继而多数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的深化实践,最终才能变成自觉遵守。

五、增加行为习惯评价,促进学生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