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2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1.学习贯彻《纲要》对推动学校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道德建设是社会和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础。青少年学生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人群,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认真学习领会《纲要》精神,首先学校党政领导、党员教师、"两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要做学习的表率,以身作则,带头学好领会《纲要》精神。要针对师生员工的不同特点,通过开讲座、座谈会、主题班会、主题团会等多种形式,有重点、分层次地组织广大师生员工开展学习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校园网、黑板报等媒体,在宣传橱窗举办以"努力践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主题的大型图片展,在校园主干道两侧悬挂"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标语牌。组织知识竞赛和读书教育活动,以"贯彻《纲要》,从我做起"为主题,开展征文演讲比赛,努力营造学习贯彻《纲要》的良好氛围,使《纲要》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加强对《纲要》的理解,全面掌握《纲要》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抓住重点,力求实效:一是学校领导清正廉洁,发挥好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二是教师要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要用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教育学生。三是学生要以德修身,通过教育和自身的体验践行,把道德规范化为自身的道德素质和行为规则。把道德教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各个环节,努力培育"四有"新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思路
把《纲要》渗透到课堂,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并延伸到社会实践活动中,统筹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按照《纲要》的要求,整体把握学校道德教育的科学体系。
2.1 要按照《纲要》的要求
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在青少年学生道德建设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增强课程的渗透性。按照教育部制定的大学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纲要》对公民的道德建设要求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融入进去,贯穿到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风、校纪建设,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求每位学生每周至少做一件弘扬"三德"的好事,设置"文明储蓄本"和"文明登记薄"及时记录学生所做的好事,不断积累自身的精神文明财富。继续抓好行为规范的检查和评比工作,优化值日班制度,进一步做好文明达标班级的评选活动,提高校园的文明水平,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不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对是非、美丑、善恶的道德判断能力,树立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2.2 要认真开展好"三月文明月"和"学雷锋、树新风"活动
用歌曲、舞蹈、小品等形式生动活泼地宣传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主要内容。
2.3 要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环节
把军事训练、社区服务和劳动技术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中,并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渠道和途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强化道德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实践第一的观念,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便青少年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2.4 要加强与社会、家庭的密切联系
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支持,共同构建有利于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环境。组织学生当好义务宣传员,向家长及家庭其他成员宣传《纲要》,把20字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带入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本学期家长学校的活动以"公民道德建设"为主题,组织《公民道德思行录》、《家庭:德性的摇篮》、《让道德观深入我们心中》等系列讲座,向家长寄发《成功家教启示录》和《失误家教警示录》两本家教书籍。组织家长委员会成员座谈、交流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经验,切实提高家长学校工作的实效。加强和当地政府、社会各界及公安、交警、法院等共建单位的联系,借助社会力量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教育,共同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青少年学生在健康向上、和谐优美的社会大环境中成长。
【论文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现在的社会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讲道德的事情,所以我们要通过对比中西方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发现中国学校在道德教育这方面仍存在哪些不足的地方,吸取经验,促进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能更全面的发展,使我们祖国接班人的素质得到不断地提高。
一、道德、道德教育的目的
众所周知,“道德”这一术语源于拉丁语。起初意味着传统的习惯之意。而“伦理”的源于希腊语,即风俗、习惯、传统型惯例。所谓“道德”可以界定为:“作为某社会对其社会成员或成员相互间的行为的一种约束,为公众所认可的规范的总体。它并不伴有诸如法律那样的外部强制力,而是一种个人的内在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说,构成社会的人们旨在制约行为的一般公认的规范总体,就是“道德”。然而,这不过是道德的一个侧面而已。就是说,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来看,道德是那个时代某集团所承认的行为准则的总体。
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旨在发展“善”,培养“好孩子”、“好公民”。不过,这种“好孩子”、“好公民”是从社会的角度提出来的主张。从个体角度看,尊重个人、实现人格才是它的目的。降生于世的人,为了生存就必须有基本的能力。但教育教育的目标终究是完美人格的实现。每个人必须对自身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正确的思考、判断并能付诸实践。
二、学校的道德教育
在现在的社会中,学校是影响儿童最深的一个地方之一,大部分儿童都是在学校学习到很多知识,并且为以后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儿童在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里的一切都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然而,在人的一生中,不仅仅只有学习知识这一件事情,学会做人比学习知识则显得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只有知识,不讲道德,那将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我认为,道德的教育才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
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道德教育就构成了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可见,教育中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统摄性。实际上,居有统摄状态的道德教育又必然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非依赖于独立时空展开的。在此问题上还存有误区,很多人认为,只有安排了单独的时空,道德教育才会有了现实的抓手,这在实际的学校教育生活中就表现为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活动在时空设置上的冲突。其实,正如德罗布尼斯基所认为的那样,道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侵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道德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因此,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的方式完成的,而由此产生的影响最终也就变成人的内在稳定的心性品质。
1.西方学校的道德教育(以美国为例)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与美国国家的性质具有很大的关系。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多民族的国家。美国的年轻,体现出它较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注重现实,具有进取奋进的特性。美国的多民族,反映出它的多元性文化共存,具有开放、包容、公平竞争的特点。因此,美国提倡的总的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全体国民具有这种特性的美国精神。美国又是一个分权制的国家,各州掌管各自的教育事务。因此,很难整体性地描述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这是因为在美国根本就能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大纲或计划。然而,通过各州教育改革的文献和对道德教育的规定的及各州学校实施的道德教育方案,也可以大致勾画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较注重爱国家、对国家忠诚的教育。美国并不在学校中大张旗鼓地向学生宣传要爱国、要对国家忠诚,而主要注重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思想意识和基本技能,塑造具有爱国精神或没有精神的一代人。通过学习没有政治体制、法律制度、国家行政体制及功能、多元化、国家决策过程以及比较美国与其他类型国家的差别,是学生更好地了解美国的国情。注重通过国际理解、交流等国际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美国在国家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他国家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培养有责任心的公民这一目标,在美国的学校中倒是较为明确提出的,并通过专设的课程,使学生了解人人都享有法律上规定的各种文件、义务和责任,懂得尊重他人、遵守各种法律规定、履行自己的承诺等,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2.中国学校的道德教育
个人品德是个人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自我完善、自觉的和稳定的倾向。个人品德与政治观点等不同,在不同背景的人群中容易产生共同的理解,不易产生明显的分歧。这部分内容即古人“修身”的内容。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个人品德教育,应进行现代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教育;进行中华传统美德和文明社会应具备的品德教育。其主要内容是:正直、善良,诚实,宽容。这些品质为人们所公认,并容易在行为中表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仅仅把这方面的品质看成是对他人生活的适应,而不是主体人生活的需要,那么这种道德就必然是表面的,注重法律的。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刻苦勤奋,珍惜时间,有责任感,坚持不懈是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责任感、有毅力、自制力这方面的品质虽然被教育者认为是重要的,但学生却并不容易意识到,同时也是最难具备的。这类品德更多地突出了道德行为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能力,其特点是不易通过短时间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甚至没有特定的道德行为作为其载体。这方面的品德体现出学生对于其个人行为和个人欲望的控制能力,是内在的。
家庭,是学生的安身立命之地;家庭,也是学生的真情爱意之田。社会在进步,人心更重要;家庭在变革,美德值万金。家庭美德教育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珍爱家庭、孝敬父母、勤劳俭朴及文明礼貌的教育。人的生活从家庭开始。教育学生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家人,尊敬、关心父母,听从他们的教导和指点。无论大中小学生都要参加家务劳动,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学生有条件的可以勤工俭学,以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教育学生在生活上力求节俭朴素,不追求奢侈享受。虽然有的学生家庭生活条件较好或很好,但还是提倡勤俭朴素,在生活上不要攀比,不要追求高消费;在生活上要互相谦让,互相照顾,这样家庭才能安宁幸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校道德教育 西方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 中国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
一、道德、道德教育的目的
众所周知,“道德”这一术语源于拉丁语。起初意味着传统的习惯之意。而“伦理”的源于希腊语,即风俗、习惯、传统型惯例。所谓“道德”可以界定为:“作为某社会对其社会成员或成员相互间的行为的一种约束,为公众所认可的规范的总体。它并不伴有诸如法律那样的外部强制力,而是一种个人的内在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说,构成社会的人们旨在制约行为的一般公认的规范总体,就是“道德”。然而,这不过是道德的一个侧面而已。就是说,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来看,道德是那个时代某集团所承认的行为准则的总体。
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旨在发展“善”,培养“好孩子”、“好公民”。不过,这种“好孩子”、“好公民”是从社会的角度提出来的主张。从个体角度看,尊重个人、实现人格才是它的目的。降生于世的人,为了生存就必须有基本的能力。但教育教育的目标终究是完美人格的实现。每个人必须对自身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正确的思考、判断并能付诸实践。
二、学校的道德教育
在现在的社会中,学校是影响儿童最深的一个地方之一,大部分儿童都是在学校学习到很多知识,并且为以后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儿童在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里的一切都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然而,在人的一生中,不仅仅只有学习知识这一件事情,学会做人比学习知识则显得更重要。如果一个人只有知识,不讲道德,那将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所以我认为,道德的教育才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
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道德教育就构成了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可见,教育中人的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统摄性。实际上,居有统摄状态的道德教育又必然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非依赖于独立时空展开的。在此问题上还存有误区,很多人认为,只有安排了单独的时空,道德教育才会有了现实的抓手,这在实际的学校教育生活中就表现为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活动在时空设置上的冲突。其实,正如德罗布尼斯基所认为的那样,道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侵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道德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因此,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的方式完成的,而由此产生的影响最终也就变成人的内在稳定的心性品质。
1.西方学校的道德教育(以美国为例)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与美国国家的性质具有很大的关系。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多民族的国家。美国的年轻,体现出它较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注重现实,具有进取奋进的特性。美国的多民族,反映出它的多元性文化共存,具有开放、包容、公平竞争的特点。因此,美国提倡的总的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全体国民具有这种特性的美国精神。美国又是一个分权制的国家,各州掌管各自的教育事务。因此,很难整体性地描述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这是因为在美国根本就能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学校道德教育的大纲或计划。然而,通过各州教育改革的文献和对道德教育的规定的及各州学校实施的道德教育方案,也可以大致勾画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较注重爱国家、对国家忠诚的教育。美国并不在学校中大张旗鼓地向学生宣传要爱国、要对国家忠诚,而主要注重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思想意识和基本技能,塑造具有爱国精神或没有精神的一代人。通过学习没有政治体制、法律制度、国家行政体制及功能、多元化、国家决策过程以及比较美国与其他类型国家的差别,是学生更好地了解美国的国情。注重通过国际理解、交流等国际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美国在国家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他国家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培养有责任心的公民这一目标,在美国的学校中倒是较为明确提出的,并通过专设的课程,使学生了解人人都享有法律上规定的各种文件、义务和责任,懂得尊重他人、遵守各种法律规定、履行自己的承诺等,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2.中国学校的道德教育
个人品德是个人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自我完善、自觉的和稳定的倾向。个人品德与政治观点等不同,在不同背景的人群中容易产生共同的理解,不易产生明显的分歧。这部分内容即古人“修身”的内容。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个人品德教育,应进行现代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教育;进行中华传统美德和文明社会应具备的品德教育。其主要内容是:正直、善良,诚实,宽容。这些品质为人们所公认,并容易在行为中表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仅仅把这方面的品质看成是对他人生活的适应,而不是主体人生活的需要,那么这种道德就必然是表面的,注重法律的。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刻苦勤奋,珍惜时间,有责任感,坚持不懈是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责任感、有毅力、自制力这方面的品质虽然被教育者认为是重要的,但学生却并不容易意识到,同时也是最难具备的。这类品德更多地突出了道德行为主体的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能力,其特点是不易通过短时间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甚至没有特定的道德行为作为其载体。这方面的品德体现出学生对于其个人行为和个人欲望的控制能力,是内在的。
家庭,是学生的安身立命之地;家庭,也是学生的真情爱意之田。社会在进步,人心更重要;家庭在变革,美德值万金。家庭美德教育的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珍爱家庭、孝敬父母、勤劳俭朴及文明礼貌的教育。人的生活从家庭开始。教育学生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家人,尊敬、关心父母,听从他们的教导和指点。无论大中小学生都要参加家务劳动,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学生有条件的可以勤工俭学,以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教育学生在生活上力求节俭朴素,不追求奢侈享受。虽然有的学生家庭生活条件较好或很好,但还是提倡勤俭朴素,在生活上不要攀比,不要追求高消费;在生活上要互相谦让,互相照顾,这样家庭才能安宁幸福。
参考文献:
[1][日本]广辞苑(1983年版).
【关键词】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创造性;运用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内容丰富、源远流长,且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涌入我国,各种思潮相互碰撞,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一度出现了弱化的趋势。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现了内容贫乏、说服力下降的困境。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为了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我们需要使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中得到创新造性运用。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着丰富的内容。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个人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家庭生活的道德规范以及社会生活的道德规范。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十分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和行为规范的要求。我国古代很重视立志,并把立志当做个人进行修养的第一个环节。儒家先贤孔子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做到了“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就说明了立志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并且,孔子还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认为一个人在立定志向之后就要不断努力去达到自己的志向,不论面对多大的困难,遭遇了多么残酷的打击都不能丧失志向。接着,力行也是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十分重视的一个方面。一个人有了好的思想道德,如果不付诸实践,那么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孔子更是说过“听其言而观其行”,主张通过人们的道德实践来评判一个人道德的好坏。并且,宋明的理学家们还对知行问题进行了许多争论,更是表现了“行”也就是道德实践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也十分注重家庭伦理方面的道德要求。家庭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和才能够万事兴。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在家庭伦理方面是起始于“男女有别,授受不亲”的,因此,成年男女必须交往有度,言行有别,这是个人和家庭幸福的基础。其次,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十分重视孝道,孟子曾经说过“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要求人们敬重父母、兄长。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的家庭伦理方面的内容,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中国的传统道德教育一直非常重视社会生活的道德规范。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道德教育一直非常注重整体利益、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强调对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奉献精神。并且,“公私之辩”是我国传统道德发展演化的一条主线。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就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认为一心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礼记》则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其后,我国的道德发展把“公义胜私欲”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主张人们克己奉公。宋代的范仲淹心怀天下,吟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困顿但依然“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些高尚的境界,都显示了为国家、民族无私奉献的精神。面对当代的道德滑坡、私利横行,继承和发扬传统道德中为民族、国家和整体无私奉献的精神,尤为重要。
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对人们的道德修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现象时有发生,“道德滑坡”成为一个人们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问题。同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面临严峻挑战:思想政治课程对同学们的吸引力不大,教学的有效性逐渐下降。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创造性运用我国的传统道德教育资源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传统道德教育资源的创造性运用。
首先,我们可以挖掘传统道德教育资源中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在当今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加以运用。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孟子曾说过“以天下为己任”,表现了他心怀天下的国家意识;文天祥在被元军俘获后,高声吟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表达自己对国家的一片赤诚。的英雄林则徐也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豪迈誓言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挖掘历史中的爱国主义题材,同时探讨其时代价值,从而培养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接着,我们还可以把我国的传统终极关怀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我国传统道德教育中的终极关怀理论丰富而完备。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可以把传统的终极关怀理论中的美好社会理想与我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以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美好社会期望相结合;把传统终极关怀理论中的崇高人生价值观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相联结,用适宜的传统文化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
此外,我国传统道德的主要纲领是“三纲五常”,我们可以将其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从而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对于“三纲”,我们需要进行批判,而对于“四维”、“五常”,我们要进行批判继承,并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与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起来,从而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这样才能让同学们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鲜明的时代感,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结果。
【关键词】市场经济 大学生 道德教育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必然引发社会道德的深刻演变。我们从这个角度去审视和探讨当前社会状况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从而寻求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使之合乎时展的步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一、经济体制转轨对大学生产生的正负面影响
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作用于社会道德,有其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首先是积极的、进步的因素,从道德教育的实质和总体上讲,目前我国道德风气中最深刻、最明显的变化,是人们的道德心理和行为特征逐步由“假”向“真”、由“虚”向“实”、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由“依赖顺从型”向“独立自主型”的转变。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其阻碍道德进步的消极因素的一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各种观念随之发生变化,其中包括社会道德观念的变化,因此在不同程度上会诱发如“钱权交易”、“红包现象”、“有偿救人”、“公款挥霍”等违背社会公德的现象。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的成长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很强,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容易造成其道德认知的困惑和道德规范选择的艰难,若不及时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思想政治教育,势必会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面对这种形势,积极主动的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培养大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是摆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亟待解决的崭新课题。
二、大学道德教育的目标任务
大学道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影响的一种过程和行为。这种教育应具有一种整体目标的可控性。因此,要有效地实施道德教育,必须科学的构建道德教育的目标导向体系。人类道德观念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嬗变的多层次的历史系统,因此,大学道德目标的构建也应毫不例外的在这其中寻求内涵和支撑。它的教育目标应该指向全部历史,即过去、现在和未来,而决不能简单地定位于当前对市场经济的单一适应,否则不仅违背人类对美好道德价值的追求,而且有悖于道德发展的历史规律而使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失去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依托。道德教育目标的构建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内容。
1.社会传统道德教育即指向学生进行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联系的传统美德教育。主要内容是:提倡“公忠”爱国的道德原则(如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强调“人伦”价值和“人伦关系”的准则(如孟轲“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人伦”准则);向往理想人格的道德追求(如孟子“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身而取义者也”的道德精神);重视修养践履的道德行为(如孔子的“修己”、“克己”的道德修养等)。
2.社会基础道德教育即指向学生进行与现代化社会相呼应而又超出经济道德范围的一种道德教育。主要内容是:教育学生树立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真诚、友爱、合作、助人的道德品质;要求学生履行遵守各种社会公德的道德义务等。
3.社会经济道德教育即指向学生进行的与市场经济有直接联系并可以能动地适应其发展的道德教育。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信、自主、自尊的道德意识;造就学生竞争、务实、实效、创造的道德精神。
4.社会理想道德教育即指向学生进行超越现实,面向未来的一种高层次的、具有理想境界的道德教育。主要内容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精神教育;以国家和社会利益为重的道德取向教育;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公而忘私的道德情怀教育。
三、实现大学道德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1.整体目标与层次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如前所述,大学道德教育应是一种规范的科学的教育行为,而不能成为一种简单零散、修缺补差的狭隘的短期教育行为,因此必须具有内容的系统性和目标的整体性。其实现也应该是有层次、循序渐进的。首先应将道德教育的整体目标与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分学段、分步骤地对道德教育的整体目标做出科学的安排和合理选择。
(1)新生入学时应主要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基础道德、社会传统道德中的一些基本道德观念的灌输教育和道德规范的养成教育。
(2)随着学生认知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的逐步发展,对进入高年级学习的学生应主要向他们进行社会经济道德、社会理想道德中的一些基本的道德品质、道德人格、道德情怀的理性教育。我们应该因学生的道德水平、思想觉悟的差异而有不同层次的区分,要本着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对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和不同方法的教育,以达到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2.道德灌输与榜样示范相结合的原则
各种优秀道德观念的内化都不具有自发性,道德能力和觉悟也不能游离于道德灌输之外,而是系统的、科学的外部灌输教育的结果。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外部灌输是自觉内化的前提,自觉内化是外部灌输的升华。通过外部灌输教育,将代表社会本位的优秀的道德观念内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信念,外显为规范的道德行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决不能轻视或舍弃道德的灌输教育,要随时帮助大学生校正人生方向,避免偏离正确的人生道路,但这种灌输决不是指枯燥无味的、死搬教条的说教,而应该下大力气、花大功夫以丰富的内容、多种多样的形式向学生进行优秀道德知识的灌输教育。
换言之,与学生接触的同时,要多一些人情味,甚至以服务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真正地帮助学生释疑解惑,积极回答其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这样使他们能够对老师产生一种特别亲切的感受,并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使思想道德得到质的提高。 同时,还应与榜样示范相结合,在大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生动活泼鲜明的形象能使学生受到激励和感染,因此具有较大的教育功能。教师既要向学生宣传中华民族优秀的志士仁人,也要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范例,如学校、班级中的先进模范,党员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使思想道德教育成为实实在在的行为,而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也应成为学生的楷模。实践证明:言传重于身教永远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教师不但自身应具有较高的道德理论修养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学生营造出道德效应的优质氛围,使学生产生一种追求道德完善的驱动力,而且要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做出表率,这样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从而避免个别学生一听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就排斥和厌恶的现象。 总之,将灌输教育与榜样示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寓娱乐于教育之中,才能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产生“教育共振”,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