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儿科医生必备知识范文

儿科医生必备知识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35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儿科医生必备知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儿科医生必备知识

篇1

关键词:儿科医生;人文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R1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197-01

一、 临床儿科医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加强临床儿科医生人文素质培养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医学社会化不断加剧,其发展越来越倚重于人文科学的发展。医学以人为服务对象,担负着保护人类健康和救死扶伤的使命,应该是一门最具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的科学。医生的爱心、医德及人文素质,无疑只有在深厚的人文土壤中才能培养起来,否则一切都成为空谈。因此,作为儿科医生,应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加强临床儿科医生人文素质培养是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存在过少的人文陶冶、过重的功利导向等弊端,培养的学生难以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难以成为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如果再偏重专业知识、忽视人文素质培养,必将影响到医学事业的发展。这就要求儿科医生不仅要懂得医学知识还要掌握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广泛地关注社会、关注人的心理,使医学在提高人身体健康的基础上,达到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完美和谐。

(三)加强临床儿科医生人文素质培养是解决人文素质匮乏的需要。有些年轻临床儿科医生很少涉猎人文学科,有些儿科医生视医疗技术为立身之本,人生观、价值观均向医疗技术倾斜,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这都不利于儿科诊疗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四)加强临床儿科医生人文素质培养是儿科医生成才的要求,也是未来医学科学发展的要求。要成为一个现代医生,不仅在智能方面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高尚的医德素养和较高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品格方面要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优秀的心理品质,同时还应是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病人和社区的代言人、出色的交流家、有判断力的思想家、积极的终生学习者。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怎样做事,以及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的正确态度,具有责任感、使命感和与人交流、相处及合作的能力,做到“做人”和“做事”的统一。

二、临床儿科医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基本内容

(一)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理想信念、医德医风修养是人文素质培养的根本。通过教育帮助临床儿科医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使儿科医生有健康的人格,以科学、人道态度对待自然、社会和人的生命,为履行医生的职业使命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基本文化素质培养。文学、历史、艺术、语言等知识是人文素质培养的基础。要求全面提高临床儿科医生的基本文化素质,通过优秀文化传统、文学艺术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文化品位及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的热爱,使他们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理解医学的意义和价值。

(三)社会医学教育。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哲学、卫生管理等都是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帮助儿科医生深刻理解医学的社会人文内涵,认识医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树立完整正确的医学价值观。

三、临床儿科医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及方法

培养儿科医生人文素养,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工作中的文化建设,完善文化素质培养体系。例如参加社区义诊活动、医疗卫生下乡等可以增强儿科医生的责任感,从社会实践中感知和体验人文科学的意义和动力 。虚心向老前辈们学习,临床工作中除了老前辈们的临床经验,他们所蕴含的人文气质也是我们晚生后辈需要学习的,医院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老专家给年轻人们进行专场交流,如我校通过邀请著名儿科专家廖清奎分享成长治学经历,对儿科医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以及人生价值观的洗礼。

培养和提高儿科医生的人文素质应对儿科医生有更高的要求。“医学是一种文化”,必然要求加强儿科医生文化素质培养,引导儿科医生,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最终使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完善的人格修养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多维知识视野。总之,作为新时代的医疗工作者,不仅具有高智商和高情商,更应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才能成为全面发展、高素质的新型复合型人才。由此看来,对儿科医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不容轻视的课题,需要引起社会的极大重视。

参考文献

篇2

为响应国际卫生组织及世界儿童基金会发起的创建爱婴医院活动的倡仪,为了普及爱婴知识,提高母乳喂养率,降低婴儿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于2014年9月起在我院开展创建“爱婴医院”活动。通过活动,提高我院产儿科技术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能力,提高住院分娩率,实现爱婴宗旨。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目标

通过在卫生院爱婴活动的开展,普及母乳喂养知识,促进母乳喂养的成功经验,使我院的产儿科专业技术服务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

1、推行住院分娩,在本镇住院分娩率达80%以上;

2、住院分娩的新生儿母乳喂养率达95%以上,6月婴幼儿母乳喂养率达80%以上;

3、实行母婴同室,按需哺乳,建立母婴同室制度。实现“三早”既早开奶、早接触、早吸吮,“三早”率达100%;

二、实施内容与具体措施

1、建立领导机构

加强领导,组织实施我院开展创建爱婴医院活动,把创建爱婴医院与提高住院分娩、提高产科质量和促进孕产妇保健和儿童保健工作结合起来;成立组织机构,制定措施,抓好落实。要求按照创建“爱婴医院”全球十条标准的要求,进行自我评估。并要成立以院长为组长、妇产科、儿科、防保科等参与的创建爱婴卫生院领导小组,院长亲自抓。各司其职,积极主动的做好创建爱婴医院工作。成立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对创建工作的指导和业务培训,

2.制定爱婴医院的工作制度。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点措施》、《国际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制定出有利于贯彻母乳喂养规定的本院的规划及制度。规划应包括创建爱婴医院的组织领导、实施方案、培训计划、所采取的措施及达到爱婴医院标准的时间。有关规章制度应包括:住院分娩制度、健康教育宣教制度、母婴同室消毒制度、孕产妇保健管理及接诊、转诊、访视制度,医护人员工作职责等。并且建立促进母乳喂养的支持组织,通过医院的热线电话、母乳喂养咨询门诊,解决在母乳喂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宣传培训工作

宣传培训工作是创建爱婴

医院的重中之重。首先要在广大医务人员中开展促进母乳喂养的知识和技能的宣传培训。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爱婴气氛。在医院母婴所到之处张贴妇幼保健的挂图、海报以及促进母乳喂养的“双十条”规定等。也可利用书、画、板报、标语、展版、录像等多种方式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母婴同室的重要性和按需哺乳以及“三早”的重要意义。培训方面,制定对各类人员的书面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及教材按卫生部编印的《创建爱婴医院18小时课程》和《母乳喂养培训教材》、WHO/UNICEF制定的《促使母乳喂养成功的十点措施》和《国际母乳代用品销售守则》及本院母乳喂养规定、促进母乳喂养适宜技术等为教材。培训时间要求,全员培训时间至少要达到8小时,妇产科、儿科人员培训达到18小时,其中包括3小时的临床实习。重点人员(助产士、产儿科护士)可增加授课与临床操作时间,达到每一个医护人员都能宣传母乳喂养知识,指导和实施促进母乳喂养的适宜技术。培训结果及要求,必须对本单位全体职工进行母乳喂养知识与技术的培训。对所有接触母亲、婴儿和儿童的医务人员均进行促进母乳喂养适宜技术的重点培训。通过培训、考试使全院职工都掌握了有关爱婴医院的知识,成为爱婴医院的支持者、宣传者、执行者,人人树立爱婴的意识。

4.产儿科建设

创建爱婴医院与产儿科建设和产儿科质量密切相关,首先有产科和儿科。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硬件指房屋、设备和人员等。软件指制度规范和病历文书资料等。

(1)房屋。产科门诊:有妇产科门诊室一间,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产科检查床须用屏障与外界隔开,有条件的应设单独的检查室。分娩区:分娩区总面积应在80平方米以上,相对独立,远离污染源,分娩区与外界之间应有缓冲区,缓冲区内有更衣、换鞋处。分娩区内应设有待产室和分娩室。待产室应设待产床1张。分娩室面积不小于15平方米,地面、墙壁、天花板应便于清洁和消毒,光线充足,环境安静,室内应有调温设备,应设电源接口和流水洗手设施。分娩室在一楼应设地漏。手术室16平方以上。母婴同室区:每组母婴床使用面积不少于5平方米,有调温设备,室内安静、清洁、通风、光线好、温度适宜。

(2)、设备:基本设施:检查床、待产床、产床、照明灯敷料柜、器械台、推车(担架)、急救药品柜(内放急救设备药品)、紫外线灯、常规消毒设备、刷手与污物处理设备、污物桶、调温设备。诊断测量用具类:

体重计、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婴儿磅秤、软尺、骨盆测量器、多普勒胎心仪(或筒式、额头式听诊器)、集血器、量杯、磅秤、时钟、消毒手套。治疗器械类:注射器、开口器、舌垫(压舌板)、电动吸引器、胎头吸引器、产包、导尿包、侧切缝合包、刮宫包、内诊包、氧源吸氧装置、新生儿气管导管、吸痰管、新生儿复苏囊、新生儿保温用品、给氧面罩、新生儿喉镜、输液器、输液架、沙袋、上下叶拉钩、宫颈钳、卵圆钳、刮匙。其他设备:医院应具备B超、心电图机、X光机、健康教育基本设备和材料,医院应嗵开展血、尿、便常规、乙肝五项、血小板、红细胞积压、出凝血时间及肝肾功能检查等,应有测定血型条件。以上设备要定时检查维修,应保证在功能状态,要随时可及、随时能够投入抢救。

(3)、床位:设床位不少于6张。并配备婴儿床。

(4)、科室设置:设独立妇产科。条件不具备可暂不设独立的产科,但妇产科检查室与产科检查室分开;妇科病房与母婴同室严格分开。

(5)、药品:宫缩剂、心血管系统药物、解痉药、降压药、升压药、镇静药、利尿药、止血药、补溶剂、纠酸药、麻醉药、其他必备药品。以上药品要求:在有效期内、规范摆放、安全保存、随时可得、正确使用。

(6)、人员

助产工作应由2名以上获得助产技术资格的医生、助产士承担,并有儿科医师参与;取得助产资格并在产房工作的护士可作为助产士。助产技术人员应具有国家认可的中专及以上医学专业学历,取得医师执业资格或护士执业资格。助产技术人员必须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助产技术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与考核,具体考核内容根据助产相关技术所要求的确定。经考核合格,获得从事助产技术的《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助产技术人员每年应接受助产技术业务培训,培训应不少于20学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应结合实际提出助产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要求。助产技术人员脱离助产专业岗位2年以上者,需重新接收助产技术岗前培训与考核,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分娩室施行24小时负责制,接产时必须由2名以上助产技术人员在场,进分娩室负责抢救危重新生儿。建立妇产科医生、儿科医生、助产士分工负责制度。

妇产科医生:掌握所有助产相关技术

助产士:负责正常产程的观察和处理

儿科医生:参加新生儿日常查房及异常新生儿抢救。

(7)、助产相关技术

产前检查:及时筛查高位母亲和胎儿,给予保健指导,及时转诊;产程中母婴监测技术:提供全程护理、监测产程进展、正确绘制产程图、母婴生命体征检查、胎心听诊、羊水异常的识别等;正常分娩四个产程及新生儿处理;常用助产技术:包括催产素的使用、常规阴道分娩接生、人工破膜、人工剥离胎盘书、胎盘残留剖宫术、会阴侧切和简单裂伤缝合等、胎头吸引术等;、产妇及胎婴儿危险因素识别、紧急处理及转诊;难产的识别、紧急处理及转诊;产科出血的预防、诊断、鉴别诊断、正确测量及估计出血量的方法,以及处理与转诊;

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及转诊;正确的消毒和隔离技术;母乳喂养适宜技术;健康教育及咨询指导技术。

(8)、工作制度:产科质量管理制度;产科医务人员职责分工及管理制度;高危孕产妇管理制度产科转诊、急救制度;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制度;与产妇死亡评审及婴儿死亡评审制度;产科信息管理制度;人员培训制度;产科病历书写规范;母乳喂养工作制度;其他临床医疗规范和管理制度,包括值班及交接班制度、消毒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差错防范制度、急救药品管理制度、查房制度等。

(9)、必备常规

具体内容参照卫生部授权中华医学会的妇产科诊疗常规及操作规范。一般需具备并掌握以下常规:妊娠高血压疾病诊治:前置胎盘;胎盘早期剥离;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合并肝脏病;妊娠合并贫血;妊娠合并糖尿病;妊娠合并慢性肾炎;妊娠合并急性肾盂肾炎;子宫破裂;羊水栓塞;子宫内翻;产后出血;晚期产后出血;产科失血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产褥感染;引产、催产;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诊治;新生儿寒冷损伤诊治。

(10).儿科建设

硬件:成立专门的儿科,其房屋设备逐步达到县级要求,至少有1名主治医生职称的儿科医生负责儿科技术把关。内儿科病房内设置1-2间房屋为儿科病房,设床位2-4张;逐步配备婴儿取暖设备,复苏设备,红外线辐射抢救台,吸痰器等。内儿科内有1-2名以儿科专业为主的儿科医生,同时兼新生儿科医生工作。

软件:建立必备常规,掌握镇乡能够处理的基本技术,按等级医院标准书写儿科病历及建立儿科文书

(11).产儿科质量管理。产科门诊建立健全与产妇保健及高危产妇管理监护制度;建立填写《孕产妇保健建卡登记本》、《孕产妇保健卡》和《高危孕产妇管理监护登记本》;常规开展孕产妇母乳喂养知识及妇幼保健知识指导,并填写《母乳喂养及妇幼保健知识宣教登记本》。产科病房实行24小时值班制,在第一时间迅速出击组织抢救高危重急孕产妇,并做好抢救记录。对本院不能处理的高危重急孕产妇建立转诊转院制度并能及时安全上转。及时认真填写分娩及产伤记录:产科病历按等级医院标准书写;病历产科一律书写病历。阴道分娩、各种难产、破宫产在施行手术前试产时均使用产程图,做到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及时识别产时高危,及时处理各产程。常规应用阿氏评分,凡评分>7分者做到产后半小时内进行皮肤接触并开始吸吮。对产妇常规开展母乳喂养知识及技巧培训指导。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保持母婴室、分娩室及产房清洁,环境物体消毒符合要求。院内发生孕产妇死亡一周内组织讨论及填写报告卡及时报告。熟练执行助产常规:产后出血诊疗常规;新生儿窒息诊疗常规正确掌握破宫产指标。效益指标要求:剖宫产率不能超过20%;住院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万分之四以下;产后出血率<5%;产褥感染率<0.5%;入院后8小时子痫发生率<0%;会阴Ⅲ度裂伤发生率0%;住院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为0;住院子宫破裂率为0;产科尿瘘发生率为0;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3%;无责任事故发生。

(13).医疗质量管理

建立正常、严谨的工作秩序,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促进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发展。逐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任务明确职责权限相互制约,协调与促进的质量保证体系,使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达到法制化、标准化,设施规范化,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健全质量管理及考核组织。成立院科两级质量管理组织,健全三级质量监督考核体系,建立病案管理委员会、药事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疗事故预防及处理委员会。分别负责相关事务和管理工作。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教育,增强法律意识、质量意识。建立医务人医疗技术缺陷档案。建立完整的医疗质量管理监测体系。建立医疗质量管理奖励基金。制订医疗质量管理奖惩办法,奖优罚劣。医疗质量的检查考核的结果与科室、个人的效益工资、职称晋升、年度考核、劳动聘用等挂钩,与干部选拔及任用结合,实行医疗质量单项否决。

四、考核评估方法

参照创建《爱婴医院标准》,进行自行评估后,由卫生局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初评验收。

五、实施要求

规范医院管理,推行创建爱婴医院活动,以此为载体全面提高医院产科服务质量,提高住院分娩率和母乳喂养率。医院必须建立健全爱婴卫生院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遵守爱婴医院的规定。

六、实施时间

准备阶段:2014年8月-10月

宣传发动阶段:2014年10月-11月

组织实施阶段:2014年11月-2015年1月

自评阶段:2015年2月

总结验收阶段:2015年3月

篇3

我国的儿科学教育开始于20世纪中期,有些医 学院曾设有独立的儿科学专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 儿科临床医师。后随着医学院校专业设置的调整, 至20世纪末,儿科学专业逐渐被取消,而将其归入 临床医疗专业0。长期以来,儿科学专业领域在研 究“中国儿科医师匮乏”的原因时,多将侧重点集中 于对整个医疗体制及社会环境的剖析上,而少有对 自身儿科学医学教育的反思H。

2014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加拿大渥 太华大学医学院成立了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 (简称“联合医学院”。联合医学院的教学设置参考 渥太华医学院,其儿科学教学内容和方式与目前我 国的儿科学教育存在诸多不同。此文,我们就‘‘课程 内容设置的差异”进行讨论。

    1.对儿科医师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树立

    我国5年制医学生本科学习阶段《儿科学》大 课和见习课堂教学的课时总数约在80个学时(每个 学时40 mm)。一般会在第一堂课介绍“儿科学”(多 称为“儿科学绪论”,主要对儿科学的学科内容给予概括介绍,1 ~2个课时),之后便进入专业内容(主要 是基于各种疾病)学习。大课教学和见习教学有相 当部分内容重复讲解,例如“腹泻病之液体疗法”,无 论是大课还是见习都会重点讲解。

渥太华医学院的儿科学教育课堂教学时间约 80 h (没有专门列出“见习小讲课”,但因为教学方法 多样,实际涵盖了见习目标)。在课程内容上,更注 重对于儿科医师眼界( vision)、使命感(mission)的培 养。 无论是儿科学总论,还是各个分论的教学内容, 处处渗透着“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成为 未来儿童问题专家和领导者”的塑造意识[4。儿科 医师的责任被定义为并不仅仅拘泥于对某种疾病的 诊断和治疗,而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躯体、心理和 社会)为儿童健康服务。这一教育理念与现代医学 ‘‘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是相一致的。我们 在这里举2个例子:①在“儿科学总论”部分,除了传 统意义上对儿科学的专业内容进行介绍以及阐述儿 童生长发育特点等问题之外,有1 h的课程内容是 “全球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原因及如何预防”(The causes and prevention of mortality in the under five age group worldwide),另外1 h的内容是“从社会文化背 景认识儿童的健康权”(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ontext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ld rights in community health policies, practices and advocacy work)。目的非常明确,前者帮助儿科医师以更广阔 的视野来看待自己未来所承担的责任,后者帮助学 生理解现有文化背景下儿童健康政策的现状和儿科 医师在提高儿童健康权利过程中的引领作用。②在 “新生儿疾病”这个部分,除了讲解一些新生儿常见 的疾病之外,有1个小时的课程内容用于讲解“全球 及本地围产期新生儿死亡原因探讨” Explore issues related to perinatal mortality in the global (local) con¬text] 。目的是希望儿科医师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疾 病、疾病谱在全球范围内的不同及产生这种差异的 深刻背景,并从社会的角度来认识自己的工作。这 样有助于儿科医师在实施医疗行为同时,不断提升 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2.以崇尚“精英”文化的多元化现代社会为背景,培养合格的儿科医师

   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医学教育改革是 适应当时西方社会发展的产物。当时的西方社会, 医生也常因“态度傲慢,医疗行为不顾及患者利益” 而备受指责。正因为此,在医学改革后,西方医学教 育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教学内容0。在渥太华医学 院教学课程中,这部分内容被称之为‘‘社会、个人和医学(society, individual and medicine content, SIM) ”。 举例而言,在儿科学总论中,有个环节讲述“儿童及 其家庭对现有医疗保障体系的理解”(Develop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ld and families’ perspectives of being cared for within our health care system),所教授的内容是帮助医学生理解,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个 体对于同一医疗保障体系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并 不相同,继而对于医生医疗行为的认同度也有很大 差异;而且,会让医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医生的医疗行 为和决定是在社会限定的医疗保障体系内进行的, 医生个人并不能够随心所欲,不恰当的医学决定会 使原本单纯的医疗行为变成一个社会公共事件。这 样的课堂教学内容,是适应在多元化社会中,医生与 不同背景社会群体间建立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关系 的需求。

在某些方面,我们正经历着二三十年前西方医 学界相同的困难。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是我国 儿科学教育的特点(也是我国整个医学院教育的特 点)。究其实质,是将医生作为技术人员来培养。在 评价医生时,工作量(如门诊量、手术量或文章发表 数量等)和技能水平(如手术难度、文章发表杂志的 级别)是最主要的指标。但是,事实上,随着社会的 发展,医生不再是仅仅治疗“躯体疾病”,现代社会 中,社会群体对于“心理”和“社会”的关注度,远远超 过以往任何一个社会阶段。所以,即使所患疾病相 同,不同个体所能接受的医疗决定存在很大差异。 对医生的培养,从关注‘‘疾病”向关注‘‘患疾病的人” 转变,是中国社会逐渐向多元化现代社会转变的 要求。

社会多元化的同时,对‘‘精英”文化的崇尚是我 们这个社会的另一个特点。所谓“精英”是指出类拔 萃的人。除了出色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外,得体的衣 着装扮、诚恳具有亲和力的言行、丰富的精神世界, 以及对于不同观点的宽容态度都是一个“精英”应该 具备的职业(professionalism)素质。在渥太华医学院 的儿科学教学内容中,儿科医生的着装、与患者(家 长)谈话的姿势和语调、与医院同事的沟通方式以及 如何应对患者或同事的不同见解都被列入教学内容 (称之为“医师能力培养(physician skill development, PSD) ” 0。经过这样有目的性、有计划培训出来的 儿科医师,进入社会后才能被主流社会群体所接受、所尊重。但这些内容,在我们传统的儿科学教育中, 完全是个空白。

3.在不完美的现实社会中,履行儿科医师的职责

   ‘‘著名美国小提琴家乔舒亚贝尔扮成街头艺 人在华盛顿特区的某个车站里演奏。45 min里,贝 尔演奏了多支巴赫的名曲,当时有1 097人经过,但 只有7人停下来聆听。”这段在网络上曾经引起热议 的视频也是渥太华医学院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对这 段视频,每个人或许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将它作 为医学生的教学内容,目的是希望医学生未来能够 以更加坦然和释怀的心态面对自己的职业。即使站 在医生的角度完美无缺,但也会因为身处不完美的 现实生活,而被忽视,甚至被践踏。

在医疗环境不尽如人意的中国,医学教育从不 涉及这部分内容。相反,在我们看来医疗环境和人 文素养非常优越的加拿大,这样的教育却始终被认 为对医学生必不可少。当年轻的儿科医师,感受或 经历来自社会、病患或者同事、领导的“不公正”反馈 时,容易选择退出“医学人生”。这种事件中,最受关 注、承受最多痛苦的是事件主人公个人,但如论及受 害者,整个儿科医师群体乃至儿科学都应在列。因 为负面讯息的传播会远快于正面效应,而且在传播 中负面效应会不断扩大。在不完美的现实中,如何 妥协,又如何坚守儿科医师的职业理想和道德,是远 比治疗疾病更困难的医学命题。让医生从‘‘医学人 生”开始的那一刻,就面对和思考这个命题,可以帮 助他们在未来工作遭遇“不公正”时,仍以积极的态 度应对。只有这样的积极应对越来越多,我们的儿 科医师队伍才能走上持续增长的通路。

4疾病知识的传授方法与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相适应

    母庸置疑,在科学和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医学 本身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归纳而言,这 种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医学知识、技术本 身的更新速度,其次是获得/传授医学知识的途径的 改变。结合本文的内容,我们仅讨论前者。

教科书(各种版本的《儿科学》)是中国所有医学 院儿科学教育的必备。即使教科书的讲述内容已经 不符合目前循证医学的结论,但仍是老师讲课的基 准、学生考试的标准答案。这样不仅抑制了学生的 学习主观能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循证医学的思 维模式,更造成了医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国际上主流 临床诊治方法的脱节。

在渥太华医学院的儿科学教学中,不采用任何 教科书&],老师只向学生提供文献(教科书的内容也 只是文献的一种形式)。学生根据这些文献的阅读, 融会贯通疾病相关的各种知识。疾病相关知识的教 授从教科书扩展到文献,学生不仅需要知道结果,更 需要知道获得结果的过程。更为关键的是,学生需 要通过自己的工作来获得这些结果与过程。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培 养,医学教学也从“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 而且,在教育层面,推动了传统的“经验医学”向“循 证医学”理念的转变,这无疑是培养高质量儿科医师 的重要环节®。

5 儿科学不等同于儿内科学

    准确地说,我国大部分的OL科学》课堂教学和 见习教学仅是儿内科学的课程,所以医学生的教育 主要集中在儿内科(有些医学院会给儿外科1 ~2个 学时的课程)。这种培养模式,不利于医学生全面了 解儿科学内容,也不利于培养“儿科全科医生”(国外 称之为“general pediatrician ”)。从某种程度说,我国 基层医院合格的儿科全科医生®的匮乏远甚于三级 甲等医院儿科各亚专科医生。没有胜任的儿科全科 医生,我国分级诊疗体系的推进就会成为空谈。如 果没有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必定会影响整个儿科 学专业的健康发展。

在渥太华医学院中,儿科学的知识传授,将涵盖 儿科护理专业、儿科皮肤科专业、儿科眼科专业、儿 科药理学专业、儿外科专业和儿科五官科专业等所 有与儿童和青少年相关的领域。通过这样的培养, 医学生会对儿科学有非常全面的了解。了解是兴趣 的基础,有了兴趣,才会有更多的医学生关注儿科专 业,进而选择儿科专业作为未来的职业。对于最终 能够成为儿科医师的医学生而言,全面的儿科学知 识更是他们最终成为优秀儿科医师的牢固基石。

篇4

和许多年轻一代一样,芭芭拉认为,手机上的聊天软件几乎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模式,让人在地铁、公交车上能随时随地和朋友保持联络。而当我问到她,平时有没有关注过社交媒体上的育儿信息时,她的回答是:几乎为零。

没错,在社交媒体上,法国父母更偏向于把它们作为一个简单的沟通工具使用,或者说是了解社会新闻的渠道,它不是获取知识或育儿常识的学习工具!在这点上,我想,首先要归因于法国父母多数对自己的教育方式非常自信,他们坚信,只有自己才最了解孩子!当然,他们也会主动去获取更多的育儿知识,但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他们更偏向于去购买育儿书籍,或者是去图书馆借阅。他们认为这样了解到的知识会更系统、更全面。

因此,育儿杂志在法国仍然非常受欢迎,父母会为杂志上关于儿童营养等自己认为对育儿有帮助的文章而在书报亭购买该杂志。在脸书(Facebook)上,一些育儿杂志有自己的主页,也拥有不少妈妈粉丝团。

许多法国妈妈认为,太多的育儿知识其实真的没什么用,除非你是做儿童养育这个专业的。不然每天花那么多时间去读那些貌似很有用的知识,还不如用这段时间好好陪伴孩子,一起读本书、做个游戏有用。法国妈妈也认为,如果孩子真的有问题,应该及时交由专业人士解决,而不是从网上乱找东西看,乱问人。

篇5

关键词:儿童; 用药安全性;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261-01

儿童是一类具有特殊生理状态的群体,其免疫力差、机体各组织脏器发育尚不完全,故药物应用具有其特殊的反应性和敏感性。据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我国患病儿童的比例约占患病总人口的20%[1],儿童用药需求量较大。然而目前儿童药品的现状、用药情况不容乐观,用药不合理现象频现。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重视和管理儿童安全用药问题。本文通过对某儿童医院药物管理和用药安全性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隐患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现报道如下。

1药动学水平浅析儿童生理的特殊性

吸收方面:儿童的药物吸收程度受胃内的pH、转运时间、胃肠道的表面积、酶活性等多种因素影响,出生后的10~15天胃酸相对较缺乏,2岁以后才能达到成人的水平。因此,使用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时需特别注意。分布情况:由于分布容积不同,婴幼儿的体面积和体重比例较年长儿高,月龄较小的儿童给药剂量的换算与年长儿是不同的。因此,全身性用药物(如抗组织胺药,糖皮质激素等)对幼儿的影响对比成人更大.幼儿更易出现毒副反应。代谢方面:目前我们所研发的大多数药物均经肝脏代谢,肝药酶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婴幼儿由于肝药酶发育不尽完全,因此,药物代谢的速度较成人要缓慢得多,且婴幼儿体内的各种代谢途径成熟程度均存在显著差异,所以儿童用药应予以监测血药浓度。排泄情况:药物的排泄取决于肾血流量,而2岁以下的儿童,肾血流量情况与血清肌肝及内生肌肝清除率等肾功能指标相关。因此,将结合这些指标,是研究儿童用药安全性的基础。

2目前我国儿童用药存在的问题

2.1专用于儿童的药品种类少,说明书模糊,剂量剂型标示不清。目前,国内专业生产儿童药品的厂家极少,市场上流通的药品中,只有不到10%为儿童专用剂型[1],很难满足儿童用药的需求。此外,国内的药品说明书内容简单、模糊,一些重要信息未能标明清楚,例如儿童用药时的药理作用、用法和用量、不良反应、有哪些禁忌证、需要注意什么事项等均缺少相关指导[2]。儿科医生在选择成人药品治疗儿童疾病时,多依据个人经验,将成人的剂量折算给儿童使用,如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卡托普利、氢氯噻嗪、螺内酯等由于没有儿童的规格,经常需要分为1/5甚至1/10等。因为没有适当剂量的药品,药房常需将成人药品进行分装,一般的处理方法为:片剂粉碎、胶囊内容物倒出后分装。这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在分装过程中即有可能出现目测的误差、分装的损耗,甚至有可能造成药品的污染或混淆,从而使药品质量不能保证,这不仅给儿童用药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还造成了药品的浪费。同时由于儿童专用剂型的缺乏可能致给药的错误几率增加。如易将卡托普利1.25mg误看为12.5mg,导致发出超出剂量10倍药品,存在相当大的医疗差错隐患。

2.2常见的不合理用药:患儿的不合理用药突出表现为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感冒药及维生素的不恰当使用。

目前我国儿科抗生素的滥用非常严重,存在普遍的抗生素使用广泛、种类较多、注射用药高的情况,如治疗单纯性呼吸道感染,许多医生及家长不究其因便先用抗生素治疗,往往效果不佳,殊不知儿童呼吸道感染多因病毒引起,一般不使用抗生素治疗。且随着新型广谱三代头孢菌素以及酶抑制剂复合抗生素的使用频度增加,细菌的耐药问题也日益加重。有研究结果表明,抗生素使用率高达100%[3]。

儿童疾病许多由病毒引起,部分医生便把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联合抗生素一起作为常规用药。事实上,阿昔洛韦是一种靠疱疹类病毒胸苷激酶活化的药物,对疱疹类病毒起特异性治疗作用,而对呼吸道流感病毒、鼻病毒等并无抑制效应。

感冒是常见疾病,因此,家庭也常必备感冒药品,孩子一旦出现流涕,发热等症状时,家长就马上使用感冒药物,甚至为使症状好转,过量使用感冒药物,目前感冒药已经成为仅次于抗生素的第二大滥用药品。但感冒药物若选择不当则极易发生不良反应。曾有文献报道儿童因过量服用感冒药致死的病案,其主要原因为抗组胺剂和麻黄素过量引起,前者常致心律不齐,后者则会引起心率增快及血压升高的副作用。

3相应预防措施

(1)制定用药指南,开发儿童专用剂型,注重药品管理:我国目前尚缺乏特制的儿童用药指南,但其他很多国家开展了此项工作。因此,我们可以借鉴他国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儿童用药指南;医院内部也应注意药品管理,加强风险药物和相似药物的规划。此外,积极鼓励药品生产企业研发,引进新的技术,制出适用于儿童的专用药物,详细整理药品说明书关于儿童用药的信息。这样既有利于药品安全使用,又对医生的用药进行有效的指导、制约和监督,以促进规范化、合理化用药。

(2)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促进儿科合理用药:药学人员培训应注重理论知识结合具体的操作技能,将避免差错作为人员培训的重点。首先,要对儿科常用药进行临床药物监测。建立儿科用药的再评价系统,积极开展儿童各期药动学方面的研究。不再将成人用药的参考值来反映儿童,尤其是新生儿、婴幼儿的临床疗效及毒性,合理用药,以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其次,重视病原学的学习研究。反复药敏试验,熟悉儿童疾病的抗菌谱。减少习惯性及经验性应用抗生素,严格把握用药的指征.正确的选择用药的品种,设计更为合理的给药方式。第三,相关人员应充分了解儿童生理特点和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的相互作用、中毒的危险和药源性的疾病,切实地进行合理用药,从根本上提高儿童疾病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4结论

儿童用药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领域,安全性与合理性用药迫在眉睫。让我们每个孩子都远离“药害”,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我们每一个医务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和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欣华.国内九成药物没有儿童专用剂型[J].首都医药,2004,12(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