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外科血管减压手术范文

外科血管减压手术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1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外科血管减压手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外科血管减压手术

篇1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手术应用体会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 effect of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in neurosurgical treatment of Trigeminal neuralgia.Methods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was conducted in our department to treat 80 patients with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TN)from Feb.2002 to Dec.2012.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were analyzed and evaluated via postoperative visits.Results 80 patients with unilateral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were subjected to standard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procedure with success,all the compressing blood vessels were identified.Postoperative visits were carried out in 6~12 months,no recurrence was found.Conclusion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is a reliable and effective neurosurgery procedure for treatment of primary 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 syndrome with low recurrence.Since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does not impair neurofunction,it also well fulfills the basic idealism of functional neurosurgery.

Key words:Trigeminal neuralgia;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Evaluation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科病症,由于其剧烈的颜面部疼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据统计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治愈率为86%~98%。本院2002年2月~2012年12月运用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80例,均取得满意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0例患者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45~72岁,平均61.4岁;均为单侧,右侧51例,左侧29例;病程2~3年;疼痛位于I支10例,II支12例,III21例,I、II支15例,II、III14例,I、II、III支8例;术前均经长期卡马西平治疗,但疼痛逐渐无法控制或因剂量越来越大而副作用增大,均经MR检查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

1.2方法 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侧俯卧位患侧向上,采用耳后发际内枕下乙状窦后直切口约5.0cm,将乳突置于术野最高点,开骨窗约2.5~3.0cm,上至横窦,外近乙状窦,一定要显露出横窦与乙状窦的移行处,"×"形或弧形剪开硬脑膜并悬吊,显微镜下打开枕大池蛛网膜缓慢释放脑脊液后,用窄脑压板轻柔牵开小脑,显露桥小脑角区,探查首先看到面听神经,继续向下探查可见三叉神经,打开其表面蛛网膜,仔细辨别并判断责任血管的性质、数量及压迫部位,游离出三叉神经,在责任血管与三叉神经间垫入Teflon棉片,间断缝合硬脑膜及皮肤,均常规放引流。

1.3结果 80例患者经微血管减压,术后疼痛立即消失50例,术后症状缓解19例,无变化者10例,1w之内症状消失;10例出现术侧不同程度面瘫,随访3个月后逐渐恢复;5例术侧听力下降,出院后逐渐缓解;1例发生术侧小脑梗塞,经治疗1个月后痊愈;无1例死亡;无1例发生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其余无明显并发症及副作用。

2 体会

2.1和切口 合理的手术是手术成功的基本保证,也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措施。此手术切口由于术野暴露清楚,操作顺利,使得手术时间相应缩短。微血管减压术属微侵袭性手术,具有疗效好、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

2.2手术体会

2.2.1骨窗约3.0×2.5cm,上显露横窦,下显露乙状窦,一定要显露横窦与乙状窦的移行处。

2.2.2手术操作尽量保持无血,尤其是剪开硬脑膜时注意保护,不得让血流入。

2.2.3打开枕大池蛛网膜后,轻柔、缓慢释放脑脊液,待小脑完全塌陷后再进行下步操作。

2.2.4看到岩静脉一定要保护,不得损伤更不得切断,否则易引起小脑梗塞而导致死亡。

2.2.5操作时尽量不要牵拉小脑,有专家提出"零牵拉"我们非常赞成。

2.2.6待Teflon棉片填塞三叉神经和责任血管后,将双极电凝电流降到5,烧灼三叉神经主干。

2.2.7关颅时间断缝合硬脑膜常规放引流,好处是脑脊液经硬脑膜缝隙流出,经引流管排出;反之紧密缝合,使脑脊液无法流出,容易引起皮下积液和脑脊液漏,增加颅内感染机会。

3 讨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科病症,由于其剧烈的颜面部疼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用卡马西平治疗虽有效,药物无法控制或因剂量越来越大而副作用增大。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治愈率为86%~98%。此手术不但可以保留三叉神经功能,还可较少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是目前首选外科治疗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采用小切口,免除了传统手术入路中的无效开颅,降低开颅手术创伤,减少了开关颅时间,减少出血量,从而降低了传统手术的医源性并发症如术后感染及颅内血肿等。合理利用使蛛网膜下腔自然间隙增大,尽可能最低限度减少和避免脑牵拉(有专家提出"零牵拉"我们非常赞成),使颅内视野扩大,以最小的手术空间,换取责任血管的充分减压,从根本上解除了三叉神经痛的常见病因。术后完全保留了三叉神经各分支的功能,是目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微血管减压术具有有效率高、复发率低、神经功能保全好等优点,是目前公认符合真正意义上功能神经外科理念的原发性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治疗手段。微血管减压术属微侵袭性手术,具有疗效好、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1-6]。

参考文献:

[1]郭京.三叉神经痛治疗现状与展望[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3,8(10):433-434.

[2]Barker FG,Jannette PJ,Bissonette DJ,etal,The longterm out come of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trigeminal neuoralgia[J].N Engl J Med,1996,334(17):1077-1083.

[3]张玉龙,和华元.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76例疗效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27(8):749-750.

[4]李世亭,潘庆刚,王戌远,等.三叉神经痛发病机理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3,2(3):248-251.

篇2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显微血管减压术;经皮球囊压迫术;外科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73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20-02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是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出现的阵发性电击样剧烈疼痛,历时数秒至数分钟,间歇期无症状,利用各种检查不能发现和发病有关的器质性病变[1]。PTN临床上常见于成年人与老年人,特别是40岁以上的成年人,女性发病率大于男性,发病部位常为单侧,右侧发病率高于左侧,双侧的发病率低于5%[2]。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以及医疗水平的发展,不但对于PTN的发病机制有了新的认识,在外科治疗上也有了新的进展。

1 PTN的发病机制研究

目前,对于PTN的发病机制主要有脱髓鞘论、蛛网膜粘连论与机械压迫论等三种理论,其中脱髓鞘论被医务人员普遍接受。脱髓鞘论认为,患者的三叉神经根和脑桥移行处的神经纤维缺乏雪旺氏细胞保护,这就形成了神经敏感区,当周围组织发生变化时,就会对三叉神经根以及脑桥移行处的神经纤维产生压迫,而长期的压迫就会导致神经纤维脱髓鞘,而发生了脱髓鞘病变的神经纤维信息传递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提高了轴突对于周围刺激的敏感性[3],是三叉神经传导时常处于激惹状态之下,一旦受到扳机点传来的神经冲动,常常会引发患者产生刀割、烧灼、撕裂、电击或者针刺般剧烈的疼痛,患者一旦发生PTN,任何刺激到扳机点的动作都会导致患者极度的痛苦,以至于患者萎靡不振,痛不欲生[4]。在PTN的治疗方法上,针对发病早期或者症状相对比较轻微的患者通常选择药物治疗,尽管使用药物治疗存在着一定的近期疗效,但是其远期疗效却难以让人满意,并且长期服用药物非常容易产生较强的毒副作用,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5]。

2 PTN外科治疗的新进展

21 显微血管减压术 1967年,Jannete首次将显微血管减压术应用于PTN的治疗,但是,由于当时影像学技术尚不发达,难以准确判断患者的血管和神经,在手术进行过程中只能依据临床症状进行手术,这样就使得显微血管减压术缺乏了客观依据[6]。研究发现,在血管和神经结构同时显示,以及成像序列的对比度以及空间分辨率达到最优效果时才能准确判定血管压迫神经的征象。而现代技术条件下的MRI就具有了多参数、多平面以及组织分辨力高的成像特点,为显微血管减压术的实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7]。

几年来,相当多的研究人员采用3D-TOFMRA(三维体积扫描时间飞跃发磁共振成像)技术对PTN进行诊断,在诊断过程中,通过连续薄层扫描,脑脊液显示除低信号,脑组织显示出中等信号,而中小血管则呈现出高信号,这样就能够非常清晰地显示出三叉神经与周边的血管。此外,3D-TOFMRA技术还可以轻松完成多方位重建,既可以采用斜冠状位与矢状位观察单侧三叉神经,又可以采取冠状位对比观察双侧三叉神经,并对比REZ段,从而和横断面观察到的信息相互补充,从而准确判断三叉神经受到血管压迫的情况,为显微血管减压术的准确实施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8]。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提出将3D-TOFMRA联合TCeMEPs(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对手术的效果进行评价,提出在手术前准确锁定责任血管后行锁孔手术下的显微血管减压术既能够提高治愈率,又能够避免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该种方法不但安全有效,而且并发症发生率低,能够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9]。

目前,在临床治疗PTN的过程中,相当多的神经外科医生选择乙状窦后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10]。首先经面听神经上方将蛛网膜打开,然后进入桥池,完全显露桥池段的三叉神经,然后使用显微镜仔细观察从出脑桥到进Mackels腔的所有血管,认真查找责任血管。大多数情况下,呈绊状的责任血管从三叉神经的REZ段通过,并对三叉神经造成压迫。如果三叉神经的REZ段存在多根血管,这种状态下的责任血管常常位于众多血管的深面。找到责任血管后,再将Ivalon海绵或者Teflon棉垫等垫开物将责任血管从三叉神经的REZ段分离后隔开,并认真进行处理以防止其复位[11]。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成熟,相当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使用内镜技术,内镜技术在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不但使手术视野大大扩展,降低了对小脑的牵拉,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与颅脑内感染率,提高了手术成功率[12]。

目前,显微血管减压术是唯一一种针对PTN病因的治疗手段,该方法不但能够保全患者的神经生理功能,而且还有远期疗效好,复发率低等优点,但是,由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侵袭性,非常容易导致小脑梗死、脑干损伤、脑神经损伤等严重的并发症,致使该手术方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13]。

22 经皮球囊压迫术 经皮球囊压迫术治疗PTN是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1978年,Mullan与Lichtor对这种手术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该手术方法是在X线的引导下,通过Hartel前入路穿刺,将穿刺针(内含钝头针心)穿进卵圆孔,然后将针心撤出,放入球囊导管,并注入非离子造影剂,将球囊充起,然后对三叉神经半月节压迫几分钟。统计资料表明,该手术方法术后立即有效率可达100%,两年后的复发率为45%。但是,该手术方法咀嚼肌无力的发生率高达66%,其原因可能是球囊压迫时间过长引发的。目前,通过改进手术中的压力、压迫时间后,球囊最优压迫时间缩短为为1-15min,有效降低了咀嚼肌无力的发生率。

这种手术方法最大的优点主要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患者痛苦小,安全性高,特别是对于高龄患者或者患有严重疾病难以承受大型手术的患者更加适用[14]。

3 小 结

作为一种目前病因尚存在一定争议的疾病,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与治疗也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这就需要广大医务研究者认真探索,,通过比较争取找到一种近期、远期疗效好,并发症少诊疗方法,为提高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病率,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任志文,刘棋,姬云翔,赵冬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显微外科治疗[J]吉林医学,2011,32(06):1192-1192

[2] 许健,王俊兴,肖创圣,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J]中国医学创新,2009(26):105-106

[3] 朱留鑫,秦坤明微血管减压术与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比较研究[J]微创医学,2012,07(03):232-235

[4] 于炎冰,张黎显微血管减压术与颅神经疾病[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1,10(02):97-101

[5] Park KJ,Kondziolka D,Bcrkowitz O,et alRepeat gamma knife radiosurgery for trigeminal neuralgia[J]Neurosurgery,2012,70(02):295-305

[6] 李志磊,史雪峰,兰正波,张新定,等三叉神经痛外科治疗现状[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3,18(02):87-89

[7] 汪挺舰,杨治权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外科治疗现状及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2,39(02):196-199

[8] 付增彬,李九增,靳洪波,张志民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00例[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06):637-638

[9] 秦泗佳,王福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12):1293-1295

[10] Loescher AR,Radatz M,Kemeny A,et al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for trigeminal neuralgia:outcomes and com plications[J]Br J Neurosurg,2012,26(01):45-52

[11] 权,羊正祥,周志敏家族性原发三叉神经痛一例[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27:207-207

[12] 潘绵顺,王鹏,李勇,邱书裙,等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的有效性评估[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2,18(05):258-260,263

篇3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 ,TN)是一种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出现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又称痛性抽搐,为神经性疼痛疾患中最常见者,其治疗仍然是神经外科的难点。尽管1976年Jannetta[1]提出神经血管压迫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原因,并发展了显微血管减压术,但由于血管压迫并非系唯一原因,手术方案应以术中具体情况确定。1998-2006年对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53例,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根据术中探查有无血管压迫分别采用显微血管减压和感觉根部分切断术,取得了较好的手术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1998-2006年收治住院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男35例,女18例。年龄37~76岁,平均年龄51.3岁。病程0.8~21年,平均6.3年。均为单侧性,其中Ⅱ、Ⅲ支痛38 例,Ⅲ支痛13 例,Ⅰ、Ⅱ、Ⅲ支痛2 例。疼痛均较剧烈且发作频繁,术前均经长期保守治疗。

    1.2  影像学检查

    所有病人均经头颅CT 或MRI 检查排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和颅内其它病变。

    1.3  手术方式

    全麻下取坐位,头部向病变侧转15~30°,或侧卧位病变侧向上Mayfield-Kees 头架固定。取旁中央直切口,在乳突切迹内侧3~5 mm,长约5 cm。骨窗紧贴乳突后缘,直径约3 cm,上达横窦下缘,外侧达乙状窦后缘。骨蜡彻底封死暴露的乳突气房,手术显微镜下“十” 形切开硬膜并悬吊。将棉片放于小脑上外侧,把入路保持在后颅凹上部较高的位置,用显微脑压板将小脑外上角牵向内下,释放脑脊液,使小脑离开岩骨和小脑幕结合部。沿岩上窦下方逐步深入,电凝并剪断岩静脉,暴露三叉神经根颅内段。剪开桥池蛛网膜释放脑脊液,向内侧分离直至神经根入脑桥处,进一步仔细探查有无血管压迫现象(见图1)。对于压迫神经根的动脉,先将钝头神经剥离子插入动脉和神经根之间进行游离,粘连带用显微剪剪开。动脉与神经完全分离后,在两者之间垫以筋膜或肌片并将责任血管包裹悬吊远离神经根后生物胶粘附在小脑幕上;对于无压迫因素者,暴露三叉神经感觉根后,行部分感觉根(后1/3、2/3) 切断,并用双极电凝在低能量条件下烧灼两断端,并切除部分断端(见图2)。

    2  结果

    2.1  疗效及其评价

    将疗效分为治愈(术后疼痛消失且6个月内无复发)、有效(术后疼痛明显减轻,仅用少量或不用止痛药可维持)和无效(术后症状无明显缓解或6个月内复发者)。本组随访6个月~3年,治愈或好转50 例,有效率为94.3%;复发3例,复发率为5.66%。

    2.2  术后并发症

    本组无手术死亡。行血管减压手术者10例(20.4 %),术后出现面部麻木感、痛觉减退、嘴唇疱疹,均在术后3 d~6个月内恢复。8 例(15.1%) 发生面瘫者均在术后2~3个月内恢复。13例(24.5%)发生眩晕、共济失调、平衡障碍,在术后3~6月内恢复。本组未发现角膜炎、听力下降或复视等并发症。

    3  讨论

    尽管存在大量支持神经血管压迫理论的证据,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迄今仍有争论。Jannetta[2,3]通过大量手术发现90%以上的病例存在神经血管压迫现象,且80%~90%的病例显微血管减压术可使疼痛缓解或消失;但国内陈岩等[4]报告有3.3%~5.5%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例未发现血管压迫。可见,神经血管压迫是大多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但少数非血管压迫引起。因此,三叉神经痛应是血管压迫、局部解剖结构的异常、中老年人脑萎缩三叉神经被相对拉长变细失去弹性或动脉硬化引起缺血、以及三叉神经的内在损害等多因素引起。我们认为存在血管压迫者应首选显微血管减压术,非血管压迫因素引起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目前仍不明确,减压手术效果差,对这类患者应采用感觉根部分切断的方法,以提高1次手术的治疗成功率。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曾经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经典手术,但随着三叉神经痛是因为三叉神经根桥脑入口处受到压迫及神经脱髓鞘病变而引起的这一认识上的统一,显微血管减压术已逐渐取代了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要提高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降低复发率,需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暴露。让病人取坐位可以提供一个松弛的术野,各解剖结构能保持原来的位置关系。此外,脑脊液及冲洗液不会存留在伤口内,从而减少吸引器使用时导致神经及其他脑内结构和小血管等损伤的潜在风险。切开硬膜后所有的操作均必须在显微镜下完成,此可望最大限度减轻手术创伤以保护好脑干和神经,术后面部感觉、咀嚼功能等多能保持正常;(2)责任血管确定。对神经根压迫的血管大多为1根,但有时可以是多根同时压迫,因此,在显微镜下将覆盖三叉神经的蛛网膜广泛锐性切开以暴露此区域,仔细探查后颅窝的整个三叉神经根(即自三叉神经入脑桥处至出Meckel 囊全段),所有压迫血管均应处理[5]。不能仅仅满足于处理单一血管压迫;(3)分离神经血管压迫时动作应轻柔,在面神经、听神经和岩静脉以及小脑外缘形成的三角区深部寻找三叉神经感觉根,尽量在显露感觉根前保护好岩静脉,就有可能发现压迫神经根的静脉,减少错误的阴性探查结果。处理岩静脉时要防止自根部撕断发生出血,减少术后血肿的发生率。少牵拉或触动神经(特别是面神经、滑车神经),以免引起术后神经功能受损;(4)神经与血管间垫入的筋膜既要安放妥当,又不宜垫入过多,否则前者可因血管搏动引起垫片移位,后者则易造成新的压迫及神经根过度扭曲,两者均可导致手术失败[6]。用生物胶将筋膜及肌片悬吊于小脑幕后,责任血管远离神经根其稳定性可靠,肌片被吸收及复发率均有所下降;(5)处理感觉根时要适当加深麻醉,避免麻醉浅时病人因疼痛而躁动,误伤周围神经血管。同时电凝神经根后或外2/3后,要在电凝处切除约0.5 cm长神经根,能有效避免复发及术后疼痛未完全消除。

    总之,我们的研究再次证实了神经血管压迫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微血管减压术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上的优越性、可靠性,同时掌握一定的显微手术技巧对避免术后并发症及复发起到良好的帮助[7~9]。另对非血管压迫引起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选用感觉根部分切断术,不仅对解除疼痛效果颇佳,且无传统感觉根切断术所产生的严重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Jannetta PJ.Microsurgical approach to the trigeminal nerve for tic douloureux[J].Prog Neurol Surg ,1976(7):180-186.

    [2] Jannetta PJ.Vascular compression is the cause of trigeminal neuralgia[J]. APS Joural ,1993(2):217-222.

    [3] Jannetta PJ,Barker FC,Bissonette DJ,et al.The long-time outcome of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trigeminal neuralgia[J].New Eng J Med, 1996(17):1077-1079.

    [4] 陈岩,段云平,于志斌,等.显微外科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937例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0(16):4-8.

    [5] Bonicalzi V,Canavero S. Role of the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trigeminal neuralgia [ letter ] [J] . LanCET , 2000(35):928-929.

    [6] 赵长地.三叉神经痛术后随访及复发再手术[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3(2):147-150.

    [7] 韩宏彦,栾国明,凌至培,等.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显微血管减压治疗[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6(3):135-137.

篇4

[关键词] 微血管减压手术;颅神经疾病;临床疗效

颅神经疾病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包括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及痉挛性斜颈等,临床上以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和舌咽神经痛三类疾病最为常见[1-2],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此类疾病目前为止,采用普通药物难以达到治疗的目的,而微血管减压手术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微血管减压手术自Jannetta等[3]创立以来,临床应用中效果显著,据相关文献报道其平均有效率约为85%,国内文献报道有效率在78%~98%之间[4-5]。我院自2012年起采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舌咽神经痛等颅神经疾病,发现其临床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神经科在2012年10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患者58例,均采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患者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为(38±22.5)岁;病程8个月-5年;男21例,女37例;其中三叉神经痛31例,面肌痉挛25例,舌咽神经痛2例。患者入院后采用头颅 MRI 检查,均排除局部占位等病变。患者大多采用其他治疗手段无法痊愈或对药物毒副作用耐受度低的难治性患者。

1.2 排除标准

结合术前头颅MRI以及MRA 等手段排除颅内病变继发症状患者,以及严重心、肝、肾损害疾病不适合动手术的危重病人。

1.4 治疗方法

患者采取全麻手术,患者采用侧卧位,头部屈曲,并略向健侧旋转,健侧上肢置于手术床头以外,使颈肩角大于100o;头部使用头架固定,采用耳后发际内0.5 cm与发际平行的竖切口,具体切口位置根据疾病的类型适当调整,切口长度根据具体情况(如患者颈部的长短、胖瘦)适当调整,一般保持在5~7cm之间。同时采用错层式软组织切开的方法防止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倒T形切开硬膜并悬吊,全部过程在显微镜下操作完成。

1.5 疗效标准

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患者术后评估采用Barrow神经科学研究所面部疼痛评分标准[6]:Ⅰ级:疼痛消失,不需服药; Ⅱ级:偶发疼痛,但不需服药;Ⅲ级:轻微疼痛,疼痛控制满意; Ⅳ级:疼痛存在,药物不能完全控制;V级:疼痛较重或没有缓解。将术后患者疼痛Ⅰ级、Ⅱ级、Ⅲ级视为手术有效,计算有效率。面肌痉挛术后评估采用Cohen制定的痉挛强度分级标准[7]:0级:无痉挛;1级:外部刺激引起瞬目增多或面肌轻度颤动;2级:眼睑、面肌自发轻微颤动;无功能障碍;3级:痉挛明显,有轻度功能障碍。4级:严重痉挛和功能障碍。将术后患者疼痛0级、1级、2级视为手术有效,计算有效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颅神经疾病总有效率为79.31%。其中三叉神经痛患者总有效率为80.65%,其中Ⅰ级6例(19.35%),Ⅱ级13例(41.94%),Ⅳ级6例(19.35%);舌咽神经痛患者总有效率为100%,其中Ⅰ级1例(50%),Ⅱ级1例(50%);面肌痉挛患者总有效率为76.00%,其中0级2例(8.00%),2级13例(52.00%),3级4例(16.00%)。

3 讨论

颅神经疾病如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面肌痉挛等患者症状痛苦,严重影响生活及工作,早期药物、封闭等虽短期有效,但后期保守治疗往往效果不佳。采用微血管减压手术针对病因并保存神经功能的治疗却能够取得明显的效果。随着手术经验的积累,微血管减压手术的治愈率越来越高,并发症及复发率越来越低,值的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黎, 于炎冰, 冯利东, 等.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多根颅神经疾患[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4, 20(4): 299-302.

[2] 梁维邦, 倪红斌, 季晶, 等. 微血管减压治疗颅神经疾病274例分析[J].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5, 18(1): 16~18.

[3] Jannetta PJ, MclaughlinMR, CaseyKF. Technique of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J]. Neurosurg Focus, 2005, 18(5):E5.

[4] Lovely TJ. Efficacy and complications of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a review[J]. NeurosurgeryQuarterly, 1998, 8(2): 92-106.

[5] 赵长地,孔 姣.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及面肌痉挛长期随访[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4,17(1):30-32.

篇5

面肌痉挛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面肌痉挛指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节律性抽搐或痉挛或强直性发作。从眼轮匝肌开始,逐步向下扩大波及口轮匝肌和面部表情肌,因此又称面肌抽搐。严重者引起面部疼痛,并影响视觉、讲话和睡眠。其病因多为搏动性血管压迫面神经根出脑区,造成局部脱髓鞘,神经纤维接触传导过度兴奋所致。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主要方法。自2010年1月—2011年6月我院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肉痉挛100例,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1 临床资料

100例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54例,年龄30-80岁,平均43.8岁,病史最长为22年,最短约为1年,均有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均从眼胎开始发病,之后扩展到整个面部。

2 手术方法

全麻后侧卧位乳突后斜行5cm左右手术切口,常规进颅后原在显微镜下松解神经血管粘连,寻找责任血管,将绝缘减压材料Teflon棉插入责任血管和受压迫面神经根部之间。

3 结果

手术平均时间为40min—90min,术中出血30—100ml,平均50ml,100例显微血管减压术全部顺利完成,无一例发生术中出血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治愈率达98%。

4 手术配合

4.1术前访视 巡回护士术前1天到病房访视,了解病情及有无相关系统疾病,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过程和术前准备注意事项,检查皮肤情况,讲授我院开展手术的情况,增强患者自信心;疏导患者紧张情绪,保持术前晚良好的睡眠,配合手术。

4.2药品准备 10%盐酸肾上腺素1/3支加入生理盐水200ml内(高血压者忌用盐酸肾上腺素)用于局部浸润麻醉以减少出血。术中地塞米松加婴粟碱盐水冲洗,备骨蜡、明胶海绵、止血纱布、 绝缘减压材料、耳脑胶。

4.3手术器械准备 常规开颅手术器械,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器械(2mm显微吸引器、神经外科显微剪刀、枪状显微剥离子)及Teflo垫棉,并准备双极电凝、单极及吸引器。

4.4术中配合 手术过程中,注意观察肢体受压情况。在进入颅内后,将吸引器吸力和双极电凝功率调小;在分离面神经根部血管时,注意患者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变化,并提醒术者和麻醉师。

4.5器械护士配合 术前应了解患者病情,熟悉手术过程和术者的操作习惯,将常规器械和特殊手术器械分开,与巡回护士清点数目,整齐摆放在手术车上。

4.5.1常规消毒铺单后 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用乳突牵开器牵开软组织;递单极和骨膜剥离子,逐层切开肌肉,暴露乳突后方枕骨骨质。

4.5.2暴露枕骨后 递骨钻在乳突根部钻骨孔,咬骨钳扩大到2.5-3.0cm直径骨窗,骨窗前方到乙壮窦前缘,上方到横窦下缘。遇到导静脉出血,用骨蜡封闭。

4.5.3切开硬膜后 用脑压板将小脑轻轻下压,逐步向下扩展显露桥小脑角蛛网膜,切开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上方蛛网膜,在小脑绒球下方暴露面神经根部,辨认压迫血管,用显微剥离子将血管从面神经根部分开。

4.5.4分开责任血管后 用适当大小的Teflon垫棉置于压迫血管和面神经根部之间,并将垫棉向脑干处推移,达到牢固固定的目的。

4.5.5血管压迫解除后 用复方氧化钠注射液、地塞米松和婴粟碱冲洗术腔,清洗液需清亮后关颅。缝合硬膜后用胶原蛋白和生物胶封闭骨窗,外面用人工骨或钛板修复骨质缺损,逐层缝合肌肉,皮下组织和皮肤,不放置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