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传统能源和新能源范文

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18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传统能源和新能源,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传统能源和新能源

篇1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线控技术 串行复合制动系统 再生制动力

一、线控技术

汽车线控技术(by-wire)就是将驾驶员的操纵动作经过传感器变成电信号,通过电缆直接传输到执行机构的一种系统。传统的操纵汽车的方式是:当驾驶员踩制动、踩油门、换挡、打转向盘时,都是通过机械机构来操纵汽车。而线控技术则是将动作转化为电信号,由电线来传递指令操纵汽车。

线控技术是在控制单元和执行器之间用电子装置取代传统的机械连接装置或液压连接装置,由电线取代机械传动部件,取消了机械结构。线控系统的基本结构原理是:驾驶员的操纵指令通过人机接口转换为电信号传到执行机构,控制执行机构的动作;传感器感知功能装置的状态,通过电信号传给人机接口,反馈给驾驶员。

二、并行复合制动系统

复合制动系统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能有效地提高整车的经济性能,因而受到国内外各汽车企业和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复合制动系统主要分为电液并行复合制动系统和基于线控制动的电液串行复合制动系统两种型式。电液并行复合制动系统的特点是无需对传统摩擦制动系统进行改造,电机的再生制动力仅在制动过程中成比例地叠加在原摩擦制动之上,系统可靠性高。

并行复合制动系统,在制动踏板开度很小时,由于制动踏板的自由行程使C械制动力矩存在一段死区,之后随踏板开度增加而制动力矩增大。这与传统汽车的制动方式是一致的。而电机的制动力矩一直随踏板开度增加而缓慢增大。这两种制动力力矩在相互叠加形成最终的车轮制动力矩,与机械制动不同的是,在踏板开度为零的情况下,也存在一定的电机制动力矩,这时存在制动能量回收。但并行复合制动系统在工作过程中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①滑行能量回收虽然有利于经济性,但从驾驶舒适性角度来说,扭矩要小一点,避免由于滑行能量回收导致速度降低太快,而让驾驶员踩油门踏板,得不偿失。 ②在机械制动力矩和电机制动力矩合成中,车轮制动扭矩未考虑车速变化带来的影响。在实际中,车速较高可增大电机制动力矩;车速较低时可减小电机制动力矩,但总趋势不变。 因此,并行复合制动系统虽然结构、控制简单但能量回收率低,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节能要求并不理想。

三、基于线控技术的串行复合制动系统方案

基于线控技术的电液串行复合制动系统能够在不依赖于驾驶员对制动踏板操作的情况下对汽车前后轴的摩擦制动力独立控制。因此,车辆制动时可首先将电机的再生制动能力发挥到极限,然后再根据需要施加摩擦制动力。因此该系统能够尽可能多地回收制动能量。一个功能完备的串行复合制动系统必须具备以下功能;①保证制动安全性;②有效地回收制动能量;③驾驶员有明显感觉;④制动力可控的液压制动系统结构;⑤可靠的机械备份制动能力。

根据以上复合制动系统的功能分析,提出一种新型的机电双用制动阀方案,此制动阀可完成制动系统液压的线控,并具备机械备份制动能力,系统可靠性高。

正常线控制动过程中,当踏板位移增加时,控制比例电磁阀电流增加,输出电磁力将阀芯向右移动,打开P口,高压油通向制动轮缸,制动管路压力增加。制动管路压力通过油道反馈到阀芯的右端,形成反馈力。当反馈力与电磁力平衡时,阀芯再次回到中位,制动管路压力保持。当驾驶员放松制动踏板,在踏板感觉弹簧的作用下踏板位置减小,电子控制器控制比例电磁线圈电流减小,从而电磁力减小,反馈力将阀芯左推,T口与A口接通,制动管路压力下降。

本方案中,液压控制模块直接独立地控制前后轮的液压制动力,制动液压升高和降低完全线控,驾驶员踏板与制动管路的连接完全断开,驾驶员的踏板感觉靠踏板感觉弹簧提供。因此,在复合制动过程中,与并行复合制动系统不同,当驾驶员踩下制动踏板时,制动踏板位置传感器将制动踏板位移量转变为电压信号传递给ECU。ECU首先通过降低驱动电机电源电压的方式来产生电机制动力矩并给动力电池充电。只有在电机制动力矩不能满足车轮制动要求时,液压制动系统才参与到制动过程中。ECU根据驾驶员制动需求判断液压制动系统是否参与到制动过程中。当电机制动力矩不能满足制动需求时,ECU控制高压油源系统电机工作向外泵油,蓄能器通过制动阀向车轮制动轮缸提供制动油压。而且在液压制动系统中,前后轮液压制动力不再必须成比例增长,而是可以灵活地单独控制其增长和降低。

总结:新能源汽车采用线控串行复合制动系统后,可以充分利用电机的再生制动能力,提高车辆的节能效果延长高压动力电池电量。而且根据本方案可以实现在纯再生制动阶段结束后,单独控制后轮液压制动力,而前轮液压制动力保持为零,从而进一步提高制动能量回收率。

参 考 文 献

篇2

【关键词】云技术网络平台新能源开发利用无线传输技术系统三者互为系统平台的全立体交互式综合应用

一、云技术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分布式计算技术的一种,其最基本的概念,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搜寻、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透过这项技术,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数秒之内,达成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上亿计的信息,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效能的网络服务。

“云计算(Cloud technology)”是一个很时尚的概念,它既不是一种技术,也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商业模式的体现方式。准确说,云计算仅描述了一类棘手的问题,因为现在这个阶段,“计算与数据”跷跷板的平衡已发生变化,即已经到“移动计算要比移动数据要便宜的多(Moving computation is cheaper than moving data)”。《著云台》的分析师团队结合云发展理论总结认为,基于云计算商业模式应用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整合技术、管理平台技术、应用技术等的总称,可以组成资源池,按需所用,灵活便利。

二、新能源

新能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能源泛指能够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得的可利用能源,外延涵盖了高效利用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代替能源、核能、节能等。狭义的新能源指除常规性能源和大型水利发电之外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海洋能、小水电和核能等能源的总成。现阶段对风能、海洋能、小水电和核能的利用主要集中在电能的转换上,而对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的利用除了将其转换为电能外,还应用于向热能和燃气的转换上。总体来讲,新能源的利用主要是围绕发电展开的。新能源的共同特点是比较干净,除核裂变燃料外,几乎是永远用不完的。由于煤、油、气常规能源具有污染环境和不可再生的缺点,因此,人类越来越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无线传输技术

无线传输技术按技术领域大致分为:无线能量(电能)传输技术、无线通信(数据)传输技术。

无线能量(电能)传输方式及技术原理:无线电力传输是一种传输电力的新技术,它将电力通过电磁耦合、射频微波、激光等载体进行传输。这种技术解除了对于导线的依赖,从而得到更加方便和广阔的应用。

无线电力传输的基本原理:

①电磁感应―――短程传输。电磁感应现象是电磁学中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它显示了电、磁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与转化。电磁感应是电磁学中的基本原理,变压器就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进行工作的。利用电磁感应进行短程电力传输的基本原理为,发射线圈L1和接收线圈L2之间利用磁耦合来传递能量。若线圈L1中通已交变电流,该电流将在周围介质中形成一个交变磁场,线圈L2中产生的感应电势可供电给移动设备或者给电池充电。

②电磁耦合共振―――中程传输。中程无线电力传输方式是以电磁波“射频”或者非辐射性谐振“磁耦合”等形式将电能进行传输。它基于电磁共振耦合原理,利用非辐射磁场实现电力高效传输。在电子学的理论中,当交变电流通过导体,导体的周围会形成交变的电磁场,称为电磁波。在电磁波的频率低于100khz时,电磁波就会被地表吸收,不能形成有效的传输,当电磁波频率高于100khz时,电磁波便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并且经大气层外缘的电离层反射,形成较远距离传输能力,人们把具有较远距离传输能力的高频电磁波称为射频(即:RF)。将电信息源(模拟或者数字)用高频电流进行调制(调幅或者调频),形成射频信号后,经过天线发射到空中;较远的距离将射频信号接收后需要进行反调制,再还原成电信息源,这一过程称为无线传输。中程传输是利用电磁波损失小的天线技术,并借助二极管、非接触IC卡、无线电子标签等等,实现效率较高的无线电力传输。

③微波/激光―――远程传输。理论上讲,无线电波的波长越短,其定向性越好弥散就越小。所以可以利用微波或激光形式来实现电能的远程传输,这对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解决未来能源短缺问题也有着重要意义。1968年美国工程师彼得格拉提出了空间太阳能发电(Space Solar Power,SSP)的概念,其构想是在地球外层空间建立太阳能发电基地通过微波将电能送回地球。

无线通信(数据)传输方式及技术原理:无线通信(Wireless communication)是利用电磁波信号在自由空间中传播的特性进行信息交换的一种通信方式。无线通信技术自身有很多优点,成本较低,无线通信技术不必建立物理线路,更不用大量的人力去铺设电缆,而且无线通信技术不受工业环境的限制,对抗环境的变化能力较强,故障诊断也较为容易,相对于传统的有线通信的设置与维修,无线网络的维修可以通过远程诊断完成,更加便捷;扩展性强,当网络需要扩展时,无线通信不需要扩展布线;灵活性强,无线网络不受环境、地形等限制,而且在使用环境发生变化时,无线网络只需要做很少的调整,就能适应新环境的要求。

(1)常用的远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目前偏远地区广泛应用的无线通讯技术主要有GPRS/CDMA、数传电台、扩频微波、无线网桥及卫星通信、短波通信技术等。它主要使用在较为偏远或不宜铺设线路的地区,如:煤矿、海上、有污染或环境较为恶劣地区等。

①GPRS/CDMA无线通信技术:GPRS (通用无线分组业务)是由中国移动开发运营的一种基于GSM通信系统的无线分组交换技术,是介于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间的技术,通常称为2.5G。它是利用“包交换”概念发展的一种无线传输方式。包交换就将数据封装成许多独立的包,再将这些包一个一个传送出去,形式上有点类似寄包裹,其优势在于有资料需要传送时才会占用频宽,而且是以资料量计价,有效的提高网络的利用率。GPRS网络同时支持电路型数据和分组交换数据,从而GPRS网络能够方便的和因特网互相连接,相比原来的GSM网络的电路交换数据传送方式,GPRS的分组交换技术具有实时在线、按量计费、高速传输等优点。CDMA是码分多址的英文缩写(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是由中国电信运行的一种基于码分技术和多址技术的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原理基于扩频技术。其最早是由于军事上对高质量无线通讯技术的需要而开发设计。CDMA在数据传送过程中,将数据用一个带宽远大于信号带宽的高速伪随机码进行调制,使数据信号的带宽被扩展,然后经载波调制将数据发送出去。接收端使用完全相同的伪随机码,进行相反过程的处理,把宽带信号换成原信息数据的窄带信号从而进行解扩,以实现数据传输。其特点是抗干扰能力强、抗衰落能力强、信号隐蔽性强、抗截获的能力强、可以多用户同时接收发送。

②数传电台通信。数传电台是数字式无线数据传输电台的简称。它是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数字调制解调、具有前向纠错、均衡软判决等功能的一种无线数据传输电台。数传电台的工作频率大多使用220~240 MHz或400~470 MHz频段,具有数话兼容、数据传输实时性好、专用数据传输通道、一次投资、没有运行使用费、适用于恶劣环境、稳定性好等优点。数传电台的有效覆盖半径约有几十公里,可以覆盖一个城市或一定的区域。数传电台通常提供标准的RS-232数据接口,可直接与计算机、数据采集器、RTU、PLC、数据终端、GPS接收机、数码相机等连接。传输速率从9600到19200 bps,误码低于10-6(-110 dBm时),可工作于单工、半双工、时分双工TDD、全双工方式。无线数传电台是通信行业发展较早的通信方式,也是比较成熟的一项无线通信技术,已经在各行业取得广泛的应用,在航空航天、铁路、电力、石油、气象、地震等各个行业均有应用,在遥控、遥测、摇信、遥感等SCADA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③扩频微波通信。扩频通信,即扩展频谱通信技术(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是指其传输信息所用信号的带宽远大于信息本身带宽的一种通信技术。最早始用于军事通信。它传输的基本原理是将所传输的信息用伪随机码序列(扩频码)进行调制,伪随机码的速率远大于传送信息的速率,这时发送信号所占据带宽远大于信息本身所需的带宽实现了频谱扩展,同时发射到空间的无线电功率谱密度也有大幅度的降低。在接收端则采用相同的扩频码进行相关解调并恢复信息数据。其主要特点是:抗噪声能力极强;抗干扰能力极强;抗衰落能力强;抗多径干扰能力强;易于多媒体通信组网;具有良好的安全通信能力;不干扰同类的其他系统等,同时具有传输距离远、覆盖面广等特点,特别适合野外联网应用。

④无线网桥。无线网桥是无线射频技术和传统的有线网桥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无线网桥是为使用无线(微波)进行远距离数据传输的点对点网间互联而设计。它是一种在链路层实现LAN互联的存储转发设备,可用于固定数字设备与其他固定数字设备之间的远距离(可达50km)、高速(可达百兆bps)无线组网。扩频微波和无线网桥技术都可以用来传输对带宽要求相当高的视频监控等大数据量信号传输业务。

⑤卫星通信。卫星通信(satellite communication)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来转发无线电信号,从而实现在多个地面站之间进行通信的一种技术,它是地面微波通信的继承和发展。卫星通信系统通常由二部分组成,分别是卫星端、地面端。卫星端在空中,主要用于将地面站发送的信号放大再转发给其它地面站。地面站主要用于对卫星的控制、跟踪以及实现地面通信系统接入卫星通信系统。卫星可分为同步卫星和非同步卫星,同步卫星在空中的运行方向和周期与地球的自转方向及周期相同,从地面的任何位置看,该卫星都是“静止”不动的;非同步卫星的运行周期大于或小于地球的运行周期,其轨道高度、倾角、形状都可根据需要调整。卫星通信的的特点是:覆盖范围广、工作频带宽、通信质量好、不受地理条件限制、成本与通信距离无关等,其主要用在国际通信、国内通信、军事通信、移动通信和广播电视等领域,卫星通信的主要缺点是通信具有一定的延迟,比如打卫星电话时,不能立即听到对方回话,主要原因是卫星通信的传输距离较长,无线电波在空中传输是有一定延迟的。

⑥短波通信。按照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的划分,短波是指波长l00m~l0m,频率为3MHz~30MHz的电磁波。短波通信是指利用短波进行的无线电通信,又称高频(HF)通信。短波通信可分为地波传播和天波传播。地波传播的衰耗随工作频率的升高而递增,在同样的地面条件下,频率越高,衰耗越大。利用地波只适用于近距离通信,其工作频率一般选在5MHz以下。地波传播受天气影响小,比较稳定,信道参数基本不随时间变化,故信道可视为恒参信道。天波传播是无线电波经电离层反射来进行远距离通信的方式,倾斜投射的电磁波经电离层反射后,可以传到几千千米外的地面。天波的传播损耗比地波小得多,经地面与电离层之间多次反射之后,可以达到极远的地方,因此,利用天波可以进行环球通信。天波传播因受电离层变化和多径传播的严重影响极不稳定,其信道参数随时间而急剧变化,因此称为变参信道。短波通信的特点是:建设维护费用低、周期短、设备简单、电路调度容易、抗毁能力强、频段窄,通信容量小、天波信道信号传输稳定性差等。长期以来,广泛用于政府、军事、外交、气象、商业等部门,用以传送电报、电话、传真、低速数据和图像、语音广播等信息。

(2)常见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是指通信双方通过无线电波传输数据,并且传输距离在较近的范围内,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及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标准有:Zig-Bee、蓝牙(Bluetooth)、无线宽带(Wi-Fi)、超宽带(UWB)和近场通信(NFC)。

①Zig-Bee。Zig-bee是基于IEEE802.15.4标准而建立的一种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Zig-bee来源于蜜蜂群的通信方式,由于蜜蜂(bee)是靠飞翔和“嗡嗡”(zig)地抖动翅膀的来与同伴确定食物源的方向、位置和距离等信息,从而构成了蜂群的通信网络。其特点是距离近,其通常传输距离是10-100米;低功耗,在低耗电待机模式下,2节5号干电池可支持1个终端工作6~24个月,甚至更长;其成本,Zig-Bee免协议费,芯片价格便宜;低速率,Zig-bee通常工作在20~250 kbps的较低速率;短时延,Zig-bee的响应速度较快等。主要适用于家庭和楼宇控制、工业现场自动化控制、农业信息收集与控制、公共场所信息检测与控制、智能型标签等领域,可以嵌入各种设备。

②蓝牙(Bluetooth)。蓝牙(Bluetooth)是在1998年5月由东芝、爱立信、IBM、Intel和诺基亚等公司共同提出的一种近距离无线数据通讯技术标准。它能够在10米的半径范围内实现点对点或一点对多点的无线数据和声音传输,其数据传输带宽可达1Mbps。通讯介质为频率在2.402GHz到2.480GHz之间的电磁波。蓝牙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局域网络中各类数据及语音设备,如PC、拨号网络、笔记本电脑、打印机、传真机、数码相机、移动电话和高品质耳机等,蓝牙的无线通讯方式将上述设备连成一个微微网,多个微微网之间也可以实现互连接,从而实现各类设备之间随时随地进行通信。蓝牙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无线办公环境、汽车工业、信息家电、医疗设备以及学校教育和工厂自动控制等领域,蓝牙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芯片大小和价格较高;抗干扰能力较弱。

③无线宽带(Wi-Fi)。Wi-Fi诞生于1999年,它是一种基于802.11协议的无线局域网接入技术。Wi-Fi技术突出的优势在于它有较广的局域网覆盖范围,其覆盖半径可达100米左右,相比于蓝牙技术,Wi-Fi覆盖范围较广;传输速度非常快,其传输速度可以达到11mbps(802.11b)或者54mbps(802.11a),适合高速数据传输的业务;无须布线,可以不受布线条件的限制,非常适合移动办公用户的需要。在一些人员密集的地方,比如火车站、汽车站、商场、机场、图书馆、校园等地方设置“热点”,可以通过高速线路将因特网接入上述场所。用户只需要将支持无线网络的终端设备该区域内,即可高速接入因特网;健康安全,具有WiFi功能的产品发射功率不超过100毫瓦,实际发射功率约60~70毫瓦,与手机、手持式对讲机等通讯设备相比,WiFi产品的辐射更小。

④超宽带(UWB)。UWB(Ultra Wideband)是一种无载波通信技术,利用纳秒至微微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其传输距离通常在10m以内,使用1GHz以上带宽,通信速度可以达到几百兆bit/s以上,UWB的工作频段范围从3.1GHz到10.6 GHz,最小工作频宽为500MHz。其主要特点是:传输速率高;发射功率低,功耗小;保密性强;UWB通信采用调时序列,能够抗多径衰落;UWB所需要的射频和微波器件很少,可以减小系统的复杂性。由于UWB系统占用的带宽很高,UWB系统可能会干扰现有其他无线通信系统。UWB主要应用在高分辨率、较小范围、能够穿透墙壁、地面等障碍物的雷达和图像系统中。军事部门利用UWB技术已经开发出了高分辨率的雷达。据相关报道,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UWB收发器已经被开发出来,用在了能够看穿地面、墙壁、身体等障碍物的雷达和图像装置,这种装置可以用来检查楼房、桥梁、道路等工程的混凝土和沥青结构中的缺陷,以及定位地下电缆及其它管线的故障位置,也可用于疾病诊断。另外,在救援、治安防范、消防及医疗、医学图像处理等领域都大有用途。

⑤NFC。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是一种新的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由飞利浦、索尼和诺基亚等公司共同开发,其工作频率为13.56 MHz,由13.56 MHz的射频识别(RFID)技术发展而来,它与目前广为流行的非接触智能卡ISO14443所采用的频率相同,这就为所有的消费类电子产品提供了一种方便的通讯方式。NFC采用幅移键控(ASK)调制方式,其数据传输速率一般为106 kbit/s、212 kbit/s和424 kbit/s三种。NFC的主要优势是:距离近、带宽高、能耗低,与非接触智能卡技术兼容,其在门禁、公交、手机支付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价值。NFC的应用情境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五类:A、接触-通过,主要应用在会议入场、交通关卡、门禁控制、和赛事门票等方面;B、接触-确认/支付,主要应用在手机钱包、移动和公交付费等方面;C、接触-连接,这种应用可以实现2个具有NFC功能的设备实现数据的点对点传输;D、接触-浏览,用户可以通过NFC手机了解和使用系统所能提供的功能和服务;E、下载-接触,通过具有NFC功能的终端设备,使用GPRS\CDMA网络接收或下载相关信息,用于门禁或支付等功能。

四、三者互为系统的立体式应用

篇3

关键词 新能源 能源强度 经济增长

传统能源的资源消耗和新能源的发展研究一直是我国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需求和传统产业的生产结构,造成了大量传统能源的开采与消耗。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很多的环境问题,不仅破坏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根基,还降低了人们生活环境的质量。在这种发展背景下,新能源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新能源的研究力度,促进新能源的发展建设,不仅可以满足经济发展对新能源的需要,也可以改善我国的产业发展结构,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强大的能源支持。

一、相关概念认知

(一)新能源

新能源是相对于传统能源来说的,是可以进行再生产的能源,它主要包括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聚变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在世界上的总量非常丰富,而且都具有可再生能力。随着传统能源的总量减少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更加注重新能源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新能源具有传统能源不可比拟的发展优势,第一,新能源的分布较广泛,且具有可再生性,可以基本满足产业的能源需求,供人类长期使用;第二,新能源的开采与利用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小,不会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第三,新能源的开采和利用可以弥补我国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降低我国对国际能源的进口依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能源和经济的安全性。

(二)能源强度

能源强度就是指所消耗的能源总量,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资源消耗总量与经济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在经济生产总值不变的情况下,能源消耗总量与能源强度成正相关关系,即能源消耗总量越大,能源强度就越大。但是,它们两者始终是与经济生产相联系的,能源开采与消耗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总值的增加。由于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较大,能源强度较高,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新能源的生产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国传统能源的能源强度,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持续的增长。

二、当前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要点

就我国以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能源结构基本是以传统能源为主体,通过对传统能源的开采与利用来获取经济效益。近几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空气污染加重、气候极端变化,导致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下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国家和社会要求调整经济发展结构,降低传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产业发展现状调整能源结构,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一)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一直以来,我国的产业发展都依赖着传统能源的供给,例如:石油、煤炭、天然气和核能等。大量传统能源的消耗与浪费,导致了众多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温室效应、酸雨、雾霾等。中国资源分布不均,大部分传统能源都聚集在西部地区。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布局的影响,大量传统能源必须经过长途的运输到达东部发展区,才能实现传统能源的存在价值。可是,长时间的运输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产业发展的成本。随着经济发展的持续需求,生态环境已经承受不住传统能源的频繁开采,传统的能源结构已经不能满足新的发展要求的需要。

(二)大力发展新能源,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

随着环境问题的突出和传统能源的减少,水电、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中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必然需要能源的大量供给。由于中国的能源的稀缺,很多传统能源只能进口。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该跟紧时展趋势,重视新能源的发展建设,在未来的发展期间,着重建立健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体系,促进我国新能源的发展建设。在此过程中,我国的各个产业要看到新能源的发展前景和建设优势,将新能源发展特点和已建立的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现况相结合,尽可能为新能源的发展建设提供政策支持,从制度规范等方面改善我国的能源发展结构,促进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发展,满足我国巨大的能源需求。

三、新能源发展对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新能源发展在我国的发展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减少国家产业发展对传统能源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还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建设,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增强我国发展的可持续性。了解和明确新能源发展对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为我国调整能源结构提供重要依据,促进我国能源结构的合理化、科学化、时代化。

(一)新能源发展对能源强度的影响

能源强度是指一个国家、区域、行业在固定的时间内所消耗的能源总量,在这段时期内,能源的使用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密切相关,因此,能源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此地区、国家或者产业对能源的需求量和依赖性。新能源的发展对能源强度具有重要影响,第一,新能源的发展,可以减少产业发展对传统能源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国产业发展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性。第二、新能源的建设发展还可以缓解我国因传统能源开采和生产而造成的环境压力,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改善我国的环境现状,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由此可以看出,新能源的开采和利用减少了我国传统能源的消耗与浪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的能源强度,促进了我国能源结构的改善。

(二)新能源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新能源的发展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国家、社会、产业之间的共同努力与扶持。在新能源发展的初期,因新能源发展技术的限制和知识的匮乏,导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一定的时间内呈下降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能源已经无法再长久的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促进了新能源的发展速度增快。新能源发展技术的成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国产业发展的成本,从而增加了我国的经济收入,而新能源产业也成为了我国济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新能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和影响作用是不同的。

四、结语

在未来的能源发展进程中,我国致力于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尽可能地调整和改善能源建设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促进新能源的健康发展。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同时也是能源的生产大国,因此,我国要更加注重新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明确新能源发展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加新能源的研究投入,提高我国的新能源发展技术,培养新能源建设人才,科学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动我国的产业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建设水平。

(作者单位为中石化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方国昌.新能源发展对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影响[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11).

[2] 张意翔.探讨新能源发展对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影响[J].财经界(学术版),2015(07).

篇4

Abstract: To actively cope with the challenge of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raditional industry, lift the growth of high-tech increment,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new energy vehicles were promoted in Changsha city. Due to the poor fiscal subsidy pattern, shortage of core technology, weak product price competitiveness, the relative lag of supporting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the impact from the self optimization of traditional automobile industry, the promotion of the applications of new energy vehicles in Changsha city did not achieve the desired effect. To improve this situation, it's useful to consider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ttach importance to 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novative marketing mode, adjust the policy stimulus ports,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finance and tax subsidies, accelerate the core technology breakthrough, strengthening the exemplary role of three typical kinds of cars, improve the post-sale service of new energy vehicles, and narrow the cost gap between tradtional and new energy vehicles.

P键词:长沙市;新能源汽车;政策建议

Key words: Changsha city;new energy vehicles;policy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F426.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4-0016-04

1 长沙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困境

近年来,为加速推进节能减排和两型社会建设,长沙市对新能源汽车产业予以高度重视,将其划为区域重点发展产业并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助力其发展。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长沙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方面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消费市场驱动力不足,政策红利缩减趋势加快,具体如下:

1.1 消费市场驱动力不足

一个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大体应经过三个阶段,即政策驱动的培育期、市场驱动的成长期和产业驱动的成熟期。长沙市乃至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政策驱动的培育期,市场驱动作用十分有限,产业发展尚不成熟。[1]由于依靠政策驱动,新能源汽车在公共服务领域市场表现较好,已由原先单一的公交逐步推广至环卫、物流、出租等多个领域。与公共领域用车不同,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市场尚未完全打开,多数消费者仍处于持币观望的状态。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与传统能源汽车相比仍然较高,短期内成本优势不够明显,而私人消费更加倾向于10万元以下的产品,政府补贴吸引力不足以抵消高额的购车费用带来的消费心理落差;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仍存在一定的偏见,如认为新能源汽车性能不够稳定、续航能力不足、使用不太方便、维修费用太贵等。这些因素大大制约了消费市场驱动力的增强,进而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产生较大的阻力。[2]

1.2 政策红利缩减趋势加快

自新能源汽车进入我国汽车市场以来,政府部门一直给予较大力度的资金补贴,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不断增长,政府财政压力不断加大,在整个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方面处于入不敷出的疲软状态。综合考虑到规模效应、技术进步等因素,相关政策的调整逐步推进,政策扶持为新能源汽车提供的红利逐年退坡。以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乘用车、纯电动专用车、燃料电池汽车的补助标准为例,2014年和2015年在2013年标准基础上分别下降10%和20%之多。政策红利缩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内的不规范行为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为规避企业骗补行为,国家和地方的补贴政策已开始收紧,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在年6月20日公布与新能源车型推广目录捆绑在一起的《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要求仅新能源车型推荐目录提及的车型才可以进行补贴申请。除此之外,减轻由于新能源汽车补贴缺乏完善的监管措施所造成的部分新能源汽车厂家国家补贴政策漏洞行为,也是政策调整的一大方向。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发改委四部委办公厅自今年1月联合表示将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情况及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专项核查。新能源推广应用的政策红利因为政策的调整而被大大削减,给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2 制约因素分析

2.1 财税补贴模式欠佳

产业化发展是当前全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整体思路方向,而产业化的关键在于推广应用环节,为此我国投入了相当可观的财政资金进行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贴。然而目前相关财税补贴模式欠佳,财税补贴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终端即消费者购买使用环节,对基建的资金投入力度较少[3],如图所示,2010年至2014年7月出台的几条主要财税支持政策及相关法规均未涉及基础设施建设,而基础设施的配套程度恰恰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因素,更是制约当前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瓶颈难题之一。这种过于单一粗放的财税补贴资金投放方式使得财税补贴的成效大打折扣。此外,由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政府与地方政府近年来出台的财税补贴政策大多为尝试性补贴政策,其政策类型交织混杂,内容要求较为繁琐复杂,购买补贴手续操作流程较多,不少消费者因缺乏对新能源汽车的财税政策的精确认知而打消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念头,这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表1)

2.2 核心技术短缺制约产业发展

与传统汽车相比,我国各类新能源汽车在技术方面均存在一定短板:混合动力汽车的性能和稳定性较差,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的电池续航能力弱,无法进行较长里程的行驶行为。[2]

电动汽车的关键性技术有“三电”,电池、电机和电控,其中电池是研究的重点。电池技术目前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在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中,电池的价格占据了整车成本的50%以上,对电动汽车的定价起决定作用,我国目前的电池隔膜和铝塑膜材料的研发与国外差距甚大,60%需要依赖进口,这两种电池关键材料的稀缺致使目前电池价格居高不下,严重拉高整车成本;其次,我国拥有的电池专利技术过少,就锂离子电池技术来说,美国拥有四分之一的专利权、日本拥有50%以上的专利权、欧洲和韩国拥有20%的专利权,而我国只拥有1%;最后,电池使用寿命较短,平均在10万公里左右,而电池的更换维护费很高,导致了消费者虽然在燃油费上有所节省但是却花费更多的维护费,而且由于电池技术不成熟,使用过程中存在燃、爆裂等安全问题,这严重影响其市场表现。此外,新能源汽车不仅充电困难,而且充一次电只能行驶100公里与传统汽车的一次可以行驶600公里相比,差距过大。

2.3 产品价格竞争力不强

现阶段,新能源汽车生产面临着较多的难题,一方面,原材料、锂电池等成本价格不断上涨;另一方面,生产工艺控制水平、生产流程设计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依旧明显。[4]

此外,政府为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虽然这些政策在短期内为新能源汽车在市场竞争中提供了优势地位,但长期来看却导致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出现科研创新动力不足、推广模式探索意识不强、上市危机意识薄弱、政策依赖过强等负面情况,进而大大减弱了企业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驱动成本降低的意愿,新能源汽车的价格长期居高不下。尽管新能源车型具有节油环保等优点,但价格竞争优势依旧是我国汽车企业赢得市场的利器,价格因素依旧是消费者决定购买传统汽车还是购置新能源汽车首选变量,因而过高的价格导致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很难普及。[4]据调查显示,有超过半数的消费者只能承受新能源汽车销售价格比同档次的传统汽车高出1万到5万以内,否则他们将选择购置传统汽车,而新能源汽车价格整体偏高,中高端新能源汽车的均价与同档次传统汽车价位相比,大多超过消费者预设的1-5万的范围,因而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方面,新能源汽车价格过高的问题不容小觑。[5]

2.4 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新能源汽车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情况。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规划的车桩比应接近1:1。截至2015年11月,长沙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过6500辆,按规划应建成充电桩约6000个,但长沙市建成充电桩仅有1500个,车桩比约为4:1,未达到1:1的标准配备比,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除了数量上的不足之外,由于现有的新能源汽车充电形式存在直流电和交流电之分,加上每个企业都会有自己设计的充电插口和充电桩与所销售的新能源汽车匹配,因而导致充电桩安装标准难以统一,大大提升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此外,新能源配套基础设施的安装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和相关主体,涵盖规划选址、建设用地、电力供应到维护管理和居民协调等多个环节,且不说设施安装难度大,仅仅是在这些环节中进行协调工作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经济成本,故而导致建设推进速度缓慢。

2.5 传统汽车产业自我优化

当前,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阻力较大,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传统汽车在整车成本、配件制造、配套服务等方面发展态势良好。通过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鼓励科技研发与技术创新,提高创新能力,传统汽车企业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此外,产业集群模式、供应链整合模式、系统模块化供应模式等新型发展模式为传统能源汽车带来新的活力,推动了传统汽车产业的发展。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2013年中国汽车年产量和年销售量分别达到2211.68万辆和2198.41万辆,连续五年蝉联世界第一。 [6]就普通消费者而言,尽管充分肯定新能源汽车存在能源替代和环境保护等“经济外部性”,但消费者选择商品时更多关注的是仍旧是自身的效用,而非“经济外部性[7],也就是说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考虑,绝大多数消费者更加倾向于选择价格低廉且能够提供相对完善服务的传统汽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传统能源汽车产业的自我优化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产生强有力的冲击。

3 政策路径建议

3.1 重视政企合作,创新销售模式

重视政企合作,创新销售模式是解决长沙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难题的关键之举。综合考虑长沙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现状及长沙市经济政策环境,笔者认为长沙市新能源汽车销售应以PPP模式为改革方向,高度重视政府部门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同时创新销售模式,加速从单一销售模式向“租售结合,以租代售”的新型销售模式转变。

PPP模式是一种以合作为纽带,以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为目的,社会资本与政府部门彼此之间优势互补并在合作过程中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伙伴关系和合作模式。[8]新能源汽车具有节能环保、减排降污等特点,使其具有一定的公益色彩,而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也成为一项类公共服务。现阶段,新能源汽车产业的PPP模式应集中于两大领域:一是,以政府部门出资为主体,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能源汽车基建;二是,以新能源企业为主体,政府通过资金入股的形式强化新能源汽车推广销售。

“租售结合,以租代售”是对传统汽车产业运营模式的一种创新,具体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在消费者与售卖公司之间建立具有法律效力的融资性租赁合同,通过分期支付的方式提前获得使用权,租赁期间新能源汽车所有权归金融机构,租赁期满后,新能源汽车所有权归出;二是新能源汽车经营性租赁模式下的推广应用。不同于传统汽车在推广应用中所追求的一次性销售收益,此种租赁使用模式更加注重具有可持续式的重复利用,这一特点与当前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现状十分契合,利用这种租借使用的新型消费方式,可以减轻一次性购买的资金压力,给予新能源汽车受众使用体验机会,进而提升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与应用。目前,长沙市注册登记的新能源汽车租赁公司已有十多家,其中代表企业有湖南轩悦行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左中右电动车服务(长沙)有限公司、湖南众泰新能源汽车租赁有限公司,均取得较好的市场业绩,前景十分广阔。

3.2 调整政策刺激端口,提高财税补贴效益

现阶段,政府财政补贴主要作用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消费端,对于配套设施建设端刺激明显不足,同时财税补贴政策过程冗长、手续繁琐,受此影响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速度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为解决这两大难题,必须调整政策刺激端口,提高财税的补贴效益。

政策刺激端口转变的实质是消费端向配套设施建设端的转变。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新能源汽车基建项目优先拨付财政资金,充分利用资金的激励作用,推动充电基础设施示范区等具有示范性的工程项目投资兴建;充分发挥资金的协调作用,合理利用财政资金缓和配套基础设施中的土地、道路、电路等核心矛盾问题,协调建设中多方利益关系,进而加快新能源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进程,加速因其滞后所导致消费动力不足等问题的解决。

提升财税补贴效益的核心要求在于便民,提升财税补贴效益的关键在于打通消费者参与渠道。因此,对有意愿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群体应提供补贴申请专项“便民服务”和“绿色通道”,提供即时财税资金补贴政策解读服务,安排专业人员对新能源汽车潜在消费者进行一对一、多对一等形式的政策咨询辅导,重拾消费者因政策复杂而消退的购车信心;在消费者购买新能源之后,设立“绿色通道”对资金申领流程进行简化,引导消费者通过“绿色通道”进行资金补贴申请,政府优先批复新能源汽车相关手续办理、资金落实工作,促进新能源资金补贴环节调整,推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发展。

3.3 加速核心技术突破

新能源汽车的质量与功能直接决定其市场表现,而加速核心技术突破则成为解决其推广应用难题的治本之策。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的发展整体上是基于传统汽车的共性技术展开研究,而针对新能源汽车独有的核心技术则缺乏突破性进展。新能源汽的关键性技术集中在电池、电机和电控“三电”方面,其中,电池的续航能力及其充放电效率问题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为此,必须合理调整新能源汽车的资金投放方向,将资金补贴的重点投放在新能源汽车进行核心技术研发方面,针对新能源新“三电”技术突破进行精准化资金奖励。在鼓励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研发创新方面,可以专门划拨一部分新能源人才技术奖励专项资金,定期召开新能源汽车科技交流大会,重点表彰在新能源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的个人和企业,以科技为核心促进长沙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取得革新性发展。同时,进行战略技术储备,在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以模块链式推进形式,统筹动力总成系统、发动机、变速箱、底盘、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动力系统等技术,展开专业化研发,促进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升级。[9]

3.4 加强“三公”用车示范作用

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离不开政府的引导,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使用会对消费者的采购倾向与购买行为产生较强的引导与示范作用。针对目前长沙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困境,长沙市政府应当以身作则,发挥政府的领导带头作用,将公交车、公用车(出租车、环卫车、邮政车、物流配送车等)、公务车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汽车推广应用作为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重点领域,着力推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公共机构对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公安、城管、环保、交通等单位更新或新增执勤执法车应首选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料汽车所占比例,三公用车减少燃油补贴,并根据车辆类型增设不同标准的新能源汽车公用补贴。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在“三公”用车示范引导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闲置“三公”用车,建立新能源汽车体验中心,鼓励市民前往试驾体验,推进市民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使用。

3.5 完善新能源售后服务

政府与新能源汽车厂家必须以“三个必须,两个加强”为关键,切实做好新能源汽车配套服务建设,努力消除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顾虑,提高消费者的购买积极性。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家必须在市内设立固定的售后服务点,保证产品售后服务的质量与水平;必须对其推广应用的新能源汽车定期定次地进行安全检查和性能测试,做好风险隐患的排查工作;必须对安全检查的相关资料和性能测试的有关数据进行及时存档,实现档案的科学管理、取用高效。相关责任部门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管工作,定期对本地区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施运行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分析,确保运行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安全可靠;加强宣传引导和舆论监督工作,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介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新能源汽车在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成本低廉、政策优惠突出等方面的综合优势,逐步提高全社会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让消费者放心安心。[10]

3.6 缩小新旧能源汽车费用差距

为有效应对传统汽车发展的强劲势头对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影响,缩小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之间的费用差距应当成为长沙市政府在新能源推广应用中一大思路方向。着眼于传统汽车供给端、运营端以及消费端,重新定位传统汽车产业地位,全方位规划汽车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以政策扶持与规划资金投入配给度适度扭转由于技术成本较高所造成的新能源汽车在价格方面处于明显劣势地位的局面。在新能源汽车供给端的调整措施可以以提升生产成本为核心,增加传统汽车转化效率不高的部分配件的税费,既有利于传统汽车技术升级也通过提升成本缩小现阶段新旧能源汽车价格差距。运营端的价格调整措施可以建立在质检标准的微调之上,在对传统汽车进行质量检验的环节中,重新进行质量合格评判标准的制定,合理提升达标难度,趋使传统汽车加大成本用以提升产品质量。在消费端的举措应当从车辆动力能源和税费政策入手,一方面对汽油燃油实行阶梯定价收费政策,抵冲汽油燃油价格下降红利,凸显新能源汽车在动力能源价格方面优势;另一方面,通过提升大排量传统能源汽车购置税和适当增加传统汽车保险费率,以价格调整为基础引导消费者转换购车思维,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

4 结论

在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严峻的形势下,推广新能源汽车符合我国国情,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不仅能够缓解当前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而且对推动传统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升高科技经济增速增量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加快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具有高度的战略性与实效性。基于上述原因,本文在对长沙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困境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以政策理论为研究方向,给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几点政策建议:重视政企合作,以PPP模式和“租售结合,以租代售”模式为改革方向,创新销售模式;调整政策刺激端口,着眼于政策红利由消费端向配套设施建设端转变,打通消费者参与渠道,提高财税补贴效益;加速核心技术突破,力求在新“三电”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发挥政府的领导带头作用,加强三公用车示范作用;完善新能源售后服务,保证产品售后服务的质量与水平,打消消费者后顾之忧;合理增加传统汽车价格,缩小新旧能源汽车价格差距,缓解新能源汽车价格劣势,引导消费者转换购车思维,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致谢:感谢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社会稳定风险研究评估中心主任冯周卓老师对本文的指导。

参考文献:

[1]董本云.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济,2015(3).

[2]高铭泽.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D].吉林大学,2013.

[3]丁芸,张天华.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效应研究[J].税务研究,2014(9):16-20.

[4]邵继红,辛明亮.探析影响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因素[J].企业导报,2012(2):83-86.

[5]赵斌.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0.

[6]王传兵.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4.

[7]薛震.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过程中的风险及其规避[J].商业时代,2009(14):113-114.

[8]贾康,孙洁.公私伙伴关系(PPP)的概念、起源、特征c功能[J].财政研究,2009,(10):2-10.

篇5

关键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定价

一、绪论

1.新能源的概念

一般认为,新能源是使用新技术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具体指除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以外,直接或间接利用来自太阳、地球内部热能以及采取清洁方式产生出来的生物燃料和氢能。新能源。

2.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起步相对发达国家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并且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国际领先地位。比如太阳能产业,目前我国的太阳能电池己经达到全球市场的一半以上,成为太阳能电池的第一出口国,光伏产业己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光伏制品的第一生产国。又比如风能产业,目前我国国内的风机销售量远超1万台,风电的装机容量稳居全球第一。再比如核能产业,目前我国投入运营的核电机组超过10台,占世界核能利用的3%左右。

二、新能源产业定价的特殊性

与传统能源产业或者一般的行业不同,新能源产业在产品定价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特殊性在于新能源产业具有强烈的正外部性。这种强烈的正外部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新能源产品比较环保,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和不可再生能源的资源消耗,具有环保正外部性;第二是新能源产业使用的是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整个社会产业的升级换代,具有技术正外部性;第三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还会对传统能源产业的发展形成冲击,抑制高消耗、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具有市场正外部性。正外部性效应对产业带来的影响就是社会边际收益高于产业边际收益,这样势必会造成产业的实际供给不足。

三、新能源产业定价策略分析

以上我们分析到,新能源产业存在市场失灵,产业定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能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当然也不能完全由政府来决定,原因有二:一是完全由政府来决定的新能源产业不适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环境;二是完全由政府定价会削弱生产者的积极性,弱化我国新能源产业相对于国外的竞争优势,不利于新能源产业的长远发展。所以最优的方式应该是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来定价,随着产业的逐渐发达逐步增加市场化的程度。

市场对新能源产业价格的影响机制主要是靠影响新能源生产者的供给和新能源消费者的需求,而政府对新能源价格的影响机制除了通过这两个方面来进行之外,还包括通过对新能源以及传统能源市场的直接管制。从影响新能源生产者的供给角度来看,政府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增加对新能源生产者的研发补贴或者价格补贴、减少对新能源生产者的税收或者对新能源生产者实施一定税收优惠等等。从影响新能源消费者的需求角度来看,政府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对新能源消费者实施消费补贴、对传统能源生产企业增加税负并实现税负向消费者的转嫁等等。从对新能源以及传统能源市场实施管制的角度来看,政府可以采用的方法有提高传统能源产品价格或者原料价格、降低新能源产品价格或者原料价格、对应当承担可再生能源发展义务的企业实施配额制管理、责令传统能源产品逐步退出市场等等。

四、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定价经验探析

1.政府对新能源产业进行一定的补贴,降低新能源产业的生产成本,提高新能源产业的供给水平。美国政府在科学确定使用新能源生产电的价格的基础上,对电的价格进行一定的价格补贴,倡议电力生产企业使用新能源来生产电。德国政府规定电力公司不得通过提高联网费用等方式限制使用新能源发电,同时为使用新能源发电企业按生产的电量提供一定数量的现金补贴。

2.政府对新能源产业进行一定的税收优惠,降低新能源产业的生产成本,对传统能源产业进行一定的税收惩罚,限制传统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美国早在2005年就划拨出近150亿美金的减税额度供企业使用,引导企业使用新能源。法国政府发动了“清洁汽车免税计划”和“建筑物太阳能计划”,对经检测判定为高污染的大型车辆征收高达双倍的行车执照费,而购买低能耗、低污染的“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将得到两千欧元的现金补贴。

3.政府积极培育新能源市场主体,注重建立新能源发展的市场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新能源产业的市场定价机制。许多国家采用了配额管理制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配额管理制通常有以下特点:一是配额管理是在市场尚未完善之前强制推行的,有责任的企业都要无条件的承担。二是在配额本身的流转上实施市场机制,承担配额的企业可以通过自身节能减排的方式去完成,也可以通过支付一定款项向其他企业购买配额。三是监管和惩罚机制对于配额管理制的落地实施非常重要。

五、研究结论

根据对新能源产业定价的特殊性的论述、新能源产业定价策略分析以及对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定价经验探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1.新能源产业在产品定价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体现在新能源产业具有环保正外部性、技术正外部性、市场正外部性等强烈的正外部性。正因为这种正外部性的存在,导致新能源产业若由市场来完全定价,会导致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进而导致产业的实际供给不足,或者说是实际投资水平低于社会最优投资水平。

2.新能源产业在产品定价方面也不能由政府完全来决定,一是完全由政府来决定的新能源产业不适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宏观经济环境,二是完全由政府定价不利于新能源产业的长远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定价既要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同时也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进行必要的调节,才能实现产业发展的最优均衡。

3.发达国家新能源产业定价经验主要有三点。一是政府对新能源产业进行一定的补贴,降低新能源产业的生产成本,提高新能源产业的供给水平。二是政府对新能源产业进行一定的税收优惠,降低新能源产业的生产成本,对传统能源产业进行一定的税收惩罚,限制传统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三是政府积极培育新能源市场主体,注重建立新能源发展的市场保障机制,不断完善新能源产业的市场定价机制。

六、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基于定价机制视角,对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政府应该努力提高财税政策的效果,此外还要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政府的定价作用发挥的关键就是政府正对新能源产业实施的各项财税政策和管制手段能否落到实处。建议政府多采用生产者研发补贴、税收政策优惠和消费者购买新能源产品现金补贴的方式,直接有效地促进新能源产品的研发和消费。在加强对能源消费的管制上,政府首先要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并加大监督管理力度,确保得到执行落实。

2.新能源企业在对产品定价时,除非政府由相关限价约束或者指导性价格,应该尽量遵循市场规律,根据市场供求和政府补贴合理定价,这样才能在将来真正实现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实际最优均衡。此外新能源企业一定要切实提高产品质效。因为新能源的消费者大多在培育阶段,很多消费者对于消费新能源本身就有着很多的疑虑,新能源企业生产的产品一旦有很多劣质品,势必会带来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破坏稚嫩的市场。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借鉴国外经验通过立法手段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R].北京: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2006.

[2]江凯,杨美英.全球新能源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水电能源科学,2010年1月,第28卷第1期 :151~154.

[3]李靖. 推动我国新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财政研究,2011(6):17~20.

篇6

【关键词】新能源;应用;可持续发展

1前言

社会经济急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能源供需问题越来越严峻,亦愈来愈得到全球各国的热点关注。我国的新能源应用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核心技术不完备、市场培育脚步缓慢等,新能源可持续发展并不容乐观[1]。由此可见,研究新能源的应用和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新能源的概述

2.1新能源的特征

和传统的能源对比,新能源的特征为:(1)还没有被大量用作能源进行开发应用,部分仍旧处于起步研发时期;(2)资源赋存状况及物化特点与传统能源存在显著差异;(3)开发应用技术较为复杂,开发成本高;(4)应用环保,能够降低污染物排放量;(5)储备量大,分布较为广泛,且大部分新能源存在能量密度不足的问题。

2.2新能源的类别

以新能源应用情况及技术开发水平而言,各个历史阶段、各个国家地区对于新能源的理解存在一定的不同。西方先进国家将常规的煤炭、石油、水资源及天然气等归类为传统能源,而将小水电界定为新能源。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新能源应用水平相较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新能源的类别划分自然也大不相同。现如今,我国大体上将新能源范围界定为:核能、核聚变能、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天然气水合物以及氢能等9个类别。

3新能源应用现状

3.1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产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未有完备的核心技术。现阶段,我国能源框架仍旧以石油、天然气及煤矿等常规能源为主,因为新能源应用涵盖了各式各样的领域,相较于传统能源应用,其技术要求要复杂的多,再加上未有完备的核心技术,新能源应用成本高等,从而使得新能源现目前还无法更替传统能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2]。

3.2新能源企业经营发展状况不景气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新能源企业经营发展状况不景气,新能源项目普遍存在亏损情况,新能源行业全面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新能源企业未得到科学合理发展规划管理,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方向模糊,未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再加上,我国新能源应用存在较高的对外依赖度,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为了满足我国社会经济急速发展需求,需要大规模地向国外进口能源,能源进口较高的依赖度,一方面会对我国经济发展构成负面影响,一方面还面临巨大的潜在风险。

3.3新能源市场需求没有保障

新能源产品还没有广泛地为人们所获悉、接受,再加上缺乏充分的政府引导力度,社会大众新能源消费欲望较弱,使得我国新能源产品需求保障严重依赖国际市场,一定程度上对新能源产业商业、规模化发展构成不利影响。在新能源产业中,企业过度关注投资,而不重视市场的发展趋势、市场的开发,市场培育进展十分缓慢,造成新能源形成设备闲置、能力浪费的局面[3]。

4强化我国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

社会经济急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能源供需问题越来越严峻,亦愈来愈得到全球各国的热点关注。新能源应用凭借其各方面优势,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能源应用方式的不足,构建了更为科学合理的能源应用模式。全面新能源产业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强化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如何进一步强化我国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相关策略着手:

4.1战略定位,经济援助

结合现如今历史背景及新能源技术发展实际状况,我国应当充分认识新能源产业所肩负的艰巨使命,促使新能源更替传统能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促使优势能源更替稀缺能源,促使可再生能源更替化石能源等,全面深入强化新能源的战略核心地位[4]。此外,还应当给予新能源产业必要的经济援助,包括税收政策、补贴政策以及投资、信贷政策等。以税收政策为例,可适宜地为供给清洁新能源的相关企业实施增值税减半、减免征收,国家应当许可从事新能源开展、应用的企业于纳税前提取风险准备金等。

4.2构建新能源示范工程,设立新能源生态园区

经构建新能源示范工程,促进新能源在部分区域先头展开推广,并发挥示范、聚集作用,进一步达到新能源产业商业、规模化发展。同时,应当引入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科学应用企业相互间的关系,设立新能源生态园区,好比金属硅生产厂、太阳能用多晶硅生产厂及芯片级高纯硅生产厂等,全面借助企业内外的资源、能源,积极促进控制成本、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目标实现[5]。

4.3技术创新,人才培养

企业应当学习国际先进新能源技术成果,在对国际资源技术进行整合利用的一并,实施企业自主创新,以构建起先进水平的新能源技术研究中心[6]。同时,企业还应当提升新能源技术、管理人员培养力度,开展满足企业实际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确保人才功效的充分体现。

5结语

总而言之,鉴于我国未有完备的新能源市场经济发展机制,导致新能源市场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机制条件,为了实现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有效性,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专研研究、总结经验,“战略定位,经济援助”、“构建新能源示范工程,设立新能源生态园区”、“”等,积极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毕夏,史长东,程竹,饶金涛.低碳背景下我国新能源行业利用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32(05):86-90.

[2]赵华,张吉平,潘跃明,苏海红.新能源发展能否“风和日丽”?——我国近年来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J].资源导刊,2011,32(03):16-17.

[3]吴琼,潘光杰.浅析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经济科苑,2012,13(11):60-61.

[4]竹,张任之.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10(03):8-12.

[5]鲁峰.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09(11):44-46.

篇7

关键字:新能源 新能源接入 智能配电网

引言

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传统能源危机导致能源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本着有限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一场全世界范围的新能源革命序幕已经开启。电力行业作为传统一次能源的最大使用者,需要在这场新能源革命浪潮当中充当先驱者的角色,大力研发新能源转换科技,加快新能源开发综合利用的脚步。

一、概念

(一)新能源

新能源也称为非常规能源,是区别于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包括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新能源相较传统能源的资源有限和环境污染特点,具有资源丰富,普遍具备可再生特性,可供人类永续利用,环保等巨大优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大,新能源开发利用的脚步在不断加快,新能源取代传统能源人类生活发展物质基础地位是社会发展必然结果。

(二)智能配电网

智能电网是电力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智能配电网是智能电网中配电网部分的内容,是实现智能电网的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灵活互动的有效途径。智能配电网相较于过去的传统的配电系统具有自愈、安全、信息化、提高电能质量、支持与用户互动等明显优势。全面推广和推进智能配电网应用发展是电力工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二、新能源接入对智能配电网的影响

(一)智能配电网新能源接入现状

目前的电力工业新能源开发利用当中,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的推进速度最快,世界电力工业大多都将其作为新能源接入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

1.光伏发电

光伏发电也叫离网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光伏发电相较传统发电有着无枯竭危险、无噪无污染安全可靠、不受地域限制、建设周期短。能源质量高等优势。我国是全球光伏发电安装量增长最快的国家,发展潜力巨大,配合积极稳定的政策扶持,到2030年的光伏装机容量将达1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300亿千瓦时。在今后十几年,我国光伏发电市场将会由独立发电系统转向并网发电系统,目前存在并网成本过高的问题。

2.风力发电

风力发电就是通过一定技术把风的动能转变成机械动能,然后再把机械动能转化为电力动能。风力发电的特点是具有是清洁、可再生、建设周期短、规模灵活等优点的同时,也有着噪声,视觉污染大、运行波动大,间歇性、不稳定、成本高等缺点。风力发电是目前我国电力工业新能源接入当中最具潜在规模化商业开发可能的新能源发电方式。我国风力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已达260万千瓦,是世界风力发电的主要市场之一。特别是在我国西部地区,2008年,我国风力发电装机总量达到700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五,意味着我国进入了可再生能源大国行列。我国风力发电前景辽阔,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会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和光伏发电一样,实现并网运行是风能发电的必然方向,也是当下制约风力发电的一个瓶颈。

(二)新能源接入对智能配电网的影响

新能源势必会取代传统能源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这只是早晚的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当前新能源开发转化技术能力还不够成熟,电力工业新能源开发利用还不足以起到主导的作用,但对电量补充和一些偏远地区的供电等还是起到很大的作用。新能源发电本身所具有的波动性,间歇性、不可控、可调度性差等特点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电网接纳能力不够的背景下,新能源发电并网运行难度大,成本高,同时也会给原有电力系统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

1.电能质量影响

①新能源波动性间歇性发电特点

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受天气等自然条件影响会呈现发电间歇性和波动性的特点,电量变化随机性大。并网会产生冲击电流,引起电网频率偏差,电压波动与闪变,引起馈线中的潮流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稳态电压分布和无功特性,使电网的不可控性和调峰容量余度增大,使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受到影响。

②谐波注入

新能源发电电子装置会产生一定的谐波和直流分量,当谐波和直流分量注入电力系统后,会引起电网电压畸变,影响电能质量,还会造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自动装置误动作,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③孤岛现象

所谓的孤岛现象就是在电网出现失压情况时,并网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系统仍保持对失压电网的供电状态,与本地负载连接形成独立运行状态。

2.并网标准

目前我国国内缺少统一的关于新能源发电的并网标准定论,相关并网和检测技术标准,系统检测和认证体系等都还在逐渐完善中。这就导致在新能源发电并网过程当中没有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标准指导,大规模的新能源发电并网无法展开,并网系统得不到保障。

3.网损

现有配电系统的单电源辐射式网络在新能源接供电接入后变成用户互联、多电弱环网络。使得配电网损不确定,受负载、电源位置、大小等多因素影响。

4.增加配电网监控难度

现有的配电网信息采集,操作,调度等监控工作较为简单方便。一旦新能源供电接入,将使配电网监控复杂化,高难度化,直接导致配电网供电的可靠性。

结束语

新能源开发利用是生产商,投资商和消费者共同参与博弈的市场,更是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新能源革命势必早晚改变人类生存发展结构。当下电力工业新能源接入还存在诸多研发利用问题,新能源的接入可靠性得不到保障,但其快速的发展和无限的潜能都是让人欣喜的,人类离不开能源作为物质基础,大力加强新能源开发利用力度,提高新能源转换科技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吕艳坤.浅谈新能源接入对智能配电网的影响[J].科技资讯,2011(30):128-129.

篇8

一、农村新能源概述

新能源指的是利用新的材料和技术,对传统能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可再生的新能源的开发与推广,代替不可再生的传统能源利用方式,减少对环境产生的污染。通常情况下,除了石油、煤炭等基本能源之外,太阳能、小水电、风能等能源都属于新能源的范畴,而新能源在农村的推广与应用,可以极大的缓解农村能源紧张的问题,也可以降低能源消耗的费用,从而有效的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传统的石油。煤炭等能源相比,新能源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清洁性。新能源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会产生污染,或者产生很小的污染,对于环境有很大的保护作用;第二,储量丰富。新能源通常都属于可再生能源,而且储量丰富;第三,开发技术要求高。新能源的分布较为分散,而且对开发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先进的技术做依托;第四,新能源具有间歇性和随机性,比如太阳能、地热能等,不能完全受人类的控制。

二、农村新能源推广模式

1.能源推广模式的创新。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种植业、养殖业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新能源的建设与推广,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加强农村环境建设等几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农村新能源推广进程中,起步最早的是农村沼气能源的推广,而如风能、太阳能等其他新能源的推广,也需要在沼气推广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创新,积累沼气技术推广的经验,建立起适合不同新能源的推广模式,从而促进农村新能源的积极推广。

2.拓宽新能源技术的推广范围。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村的发展水平还不高,很多时候甚至需要依靠国家的资金扶持,因此在农村新能源推广方面的投资也十分有限,除了沼气这种推广力度较大的新能源,在其他新能源的推广方面还仍然缺乏足够资金支持。为了缓解这种现象,国家在农村新能源推广方面的投资力度也正在不断加大,以期通过新能源技术推广范围的不断扩大,可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不同类型新能源的需求,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沼气,适合在农村加大推广力度的新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质成型燃料、小型风电和水电、地热能源等等。在新能源的推广方面也要拜托传统思想的束缚,从农村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拓宽新能源的推广范围,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3.促进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农村新能源的推广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基础和保障,目前来看,我国在新能源建设与推广方面的规定主要体现在《可再生能源法》与《节约能源法》两部法律体系中,但是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仅仅是将新能源的推广作为一个法律框架,从理论的层面上进行规范,但是却缺乏具有指导性的、可操作性的实践性的指导文件,因此,为了推动农村新能源的大力推广,需要过在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方面加大例如,对能源、价格、建设体系、推广模式等方面进行细化。对于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和利用,在系统的规范基础上,需要分别制定针对不同类型能源的开发和推广战略,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等,可以提高法律法规的针对性,也可以使农村新能源的开发与推广工作具有更多的指导和依据。

4.政府财政支持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新型推广模式。农村新能源的建设与推广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农民难以负担其高昂的费用,而政府的资金投入可以在推广期间注入较大的资金力量,有利于保证新能源的顺利推广。比如在太阳能的推广方面,我国西部地区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技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资金困难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如果政府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用于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可以为当地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用来进行购置设备和推广技术。同时,农村新能源的推广也应当走市场化道路,当新能源的推广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可以适当的推行市场化经营模式,鼓励农村经济自给自足,不仅可以为新能源的推广创造更有效的运行条件,也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新能源的持续推广和应用。

5.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科技创新力度是影响农村新能源推广的重要技术基础,为了实现农村新能源技术的有效推广,必须要解决科技这一关键问题。当前,我国农村的民用建筑中普遍应用太阳能,但是由于受到技术的限制,对于太阳能的利用也仅仅是依靠其集热作用获得热水,而对太阳能的其他方面的利用却十分匮乏,比如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因此,要实现农村新能源的有效推广,要突破其技术瓶颈,实现科技创新,才能推动新能源推广模式的创新。

6.加大宣传力度。农村新能源的有效推广,需要以农民这个群体为根本,因此需要通过有效的宣传活动提高广大农民对新能源的认识,并且认识到新能源推广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性。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农民对于新能源并没有足够的认识,甚至存在排斥心理,所以导致农村新能源的推广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对此,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现场讲座、技术咨询等方式,让农民对新能源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并且积极宣传新能源为农村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并且注重对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展示,可以让农民群众对新能源有更加直观的认识,以此来增强宣传的效果。

7.加强新能源推广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加强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除了在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掌握程度,还需要树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导的重要思想,并且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通过与相关技术单位、科研所等进行技术交流,实现科技人员综合素质的持续提升,为农村新能源的推广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推广队伍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解决好新老交替的问题,积极实施干部交流制度,在选用领导干部上实行公开竞争、量才任职、双向选择、合理配置、逐级聘任,始终保持农村新能源技术推广队伍的活力。

篇9

【关键词】徐州市城镇居民 新能源汽车 购买及使用现状 政策建议

一、徐州市新能源汽车购买及使用现状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从调查数据中显示,新能源汽车在徐州的普及率很低,居民购买新能源汽车在购买汽车的数量中所占的比例很低。目前新能源汽车以电动及混合动力为主。城市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公交车,私家车,教练车。

就公共交通来看,2016年,徐州公交购置新能源公交车辆298台,其中纯电动公交车200台、柴油-电混合动力公交车98台。目前为止新能源(含清洁能源)公交车占车辆总数80%以上,发展水平走在行业前列。徐州市已经开始投入新能源汽车的租赁,让新能源汽车进去居民的日常生活。就私家车来看,徐州市新能源汽车虽然在所购汽车所占的比例很小,但是近几年来,居民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数量在成倍的增加,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在逐年增加。在所购的新能源汽车中,老年代步车所占的比例很大。徐州市的教练车有接近95%是新能源(含清洁能源)汽车。

二、徐州市城镇居民购买及使用新能源汽车比例很低的原因分析

1.新能源汽车相对传统汽车的价位仍然过高。阻碍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与传统汽车相比其价格过高,而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对单位和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双重补贴,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之间的价差,从而提高了其相对竞争力。但是,徐州市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情况却不甚理想。徐州市属于二线甚至是三线城市,居民收入相对于发达城市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就普通居民收入而言,年收入在3万―5万之间。虽然新能源汽车有很大的补助,但最后购车的价位还是很高的,对一个工薪阶级而言购买一辆新能源汽车还是有很大的压力的。传统能源的汽车七万左右就能买到,可想而知居民更倾向于传统汽车。

2.居民对新能源汽车及其相关推广政策的认知程度低。虽然我国在大力提倡使用新能源汽车,但是从目前的调查结果来看,89%的居民知道新能源汽车的存在,但是只有49.8%左右的人对新能源汽车有了解,大概只有8%的人对新能源汽车进行过全面的了解。就新能源汽车的法规政策及优惠政策而言,居民更是不了解了。从我们调查结果来看,真正了解相关政策的居民数量不足5%。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政府及生产商的宣传力度不够大。

3.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不便利

3.1充桩(站)等配套设施不完善。从调查数据显示,徐州市第一个投入使用的充电桩是在2015年才开始的,到目前为止,充电桩虽然已经建了1000多个,但是投入使用充电桩的数量才140个左右,很多分布在一些繁华地段,而在居民区分布的充电桩数量更是少得可怜。虽然充电站的数量与加油站数量相比占据一定的优势,但加油站提供动力的效率是充电站的几百倍甚至上千倍。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司机在路上开着车,半路出现没电的情况,周围有没有充电站,流动充电车充电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司机本身会有不满,甚至会出现影响道路交通等一系列的问题。

3.2电池充电时间长。纯电动汽车充电方式一般为快速充电方式、慢速充电方式。快充和慢充是相对概念,一般快充为大功率直流充电,充满电要一个小时,慢充指交流充电,充电过程需6小时-8小时。电动汽车充电快慢与充电机功率、电池充电特性和温度等紧密相关。在调查中,有一位徐州市民向我们大吐苦水,他说买了新能源汽车之后,充电成了困扰他的一个问题。在买车时候厂家自带一个小型充电桩,但是由于家住8楼,充起电来很麻烦。另外,他害怕充电过程中出现事故,一直使用慢充,充电要8个小时左右,很是麻烦。燃油动力汽车补充动力仅仅几十秒,而新能源汽车需要6-8个小时,这的确是一个大问题,要想使新能源汽车进入千家万户便民性是努力的方向。

3.3新能源汽车在技术方面存在缺陷

在现阶段,新能源汽车给人的感觉是技术上不成熟、不可靠,使用起来不方便。目前,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成熟性主要体现在驱动车辆行驶的电池的能量密度低和电池存在爆炸起火等安全隐患,导致续航里程和熟读都远劣于传统能源汽车。就目前电池的实际单位储能比只有汽油的十分之一左右。我国纯电动汽车部分核心技术仍然缺乏,高性能纯电动汽车产品在可靠性方面落后于国外的先进产品。

三、相关的政策建议

1.政府加大宣传,增强居民新能源汽车的认同感。以政府的名义宣传新能源汽车,增强广大消费者对使用新能源汽车的信心和认知度。厂商、政府、媒体应联合一致,让“低碳”、“环保”、“新能源汽车”深入人心,并且要对新能源汽车的概念,类型,优势及相关政策进行具体阐述,让居民有充分的认识。

2.加快充电站(桩)配套设施建设,使居民真正享受实惠和便捷。。新能源汽车要在私家车购买及使用方面取得突破,政府在政策方面必须大力充电桩配套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应用。要明确地方政府和汽车厂商的责任,推动落实徐州市各区域建设充电设施的要求。如果充电设施非常普及,汽车充电与加油同样便捷,价格又比加油实惠,居民自然会做出选择。

3.加大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投入,联合相关企业及研究机构,进行技术革新。新能源汽车要想取代传统能源汽车成为真正的主流,就需要在技术方面有重大突破,无论是在价格或是实用性方面都能够充分满足居民的需求,这样才会使居民能够真正认同,使用新能源汽车。

篇10

关键字:新能源 可持续发展发展前景新能源产业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s increasingly accelerated, the economy has entered a rapid development period, the high-spee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energy was correspondingly increased. Energy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 conditions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nergy on the face of the energy crisis will gradually elevated to the agenda, new energy-rich, clean, sustainable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the transition to a new energy structure , is to deal with the inevitable choice of energy depletion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but als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the only way.Keywords: sustainable energy development prospec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industry

中图分类号:P7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

前言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依靠新技术和新材料,使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得到现代化的开发利用,用无限使用的可再生能源取代污染大、资源有限的化石能源,是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新能源是一些刚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新型能源,如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目前在中国已经形成产业的新能源主要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等,都是可循环利用的清洁能源。

二、新能源的概述

新能源的定义为:依靠新技术和新材料,使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得到现代化的开发利用,用无限使用的可再生能源取代污染大、资源有限的化石能源,是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新能源通常是正在开发尚未广泛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核能、氢能等。随着经济发展导致的能源枯竭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的日趋凸显,环保和可再生的新能源越来越得到各国的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既有效补充了整个能源供应系统,也起到了保护环境及节约资源的作用,是满足人类需求、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能源选择。

三、新能源的特点

新能源包括各种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是解决当今世界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最终选择,同时它的广泛分布也间接地解决了地区能源战争的威胁,是未来社会的最佳选择。据世界能源委员会预测,石油,煤矿等资源将加速减少,核能、太阳能即将成为主要能源。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存在以下特点:(1)资源丰富,都具有可再生特性,可供人类无限制的利用;(2)资源的密度低,开发利用所占用的面积大;(3)碳素含量低或几乎没有,可减轻对环境的污染;(4)分布广泛,有利于分散开发利用;(5)波动性大,不利于持续供应;(6)目前除水电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成本基本上都比化石能源高。

四、新能源开发的意义

中国经济的急剧增长完全打破了国内能源自足的现状,使得中国不得不介入世界能源市场的竞争行列。由于中国化石能源储藏量的相对不足,使得中国的能源问题越来越严峻。国际贸易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使得国际石油市场的不稳定将严重影响中国的石油供给,进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冲击。因此大力发展新能源可相对减少中国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及进口化石燃料的不稳定因素,提高中国能源、经济安全。保障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对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大力开发新能源还可以有效地解决许多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的和谐。大力发展新能源可以解决能源危机、运输紧张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减轻电力、燃料紧张的局面,防止因煤电资料的紧张导致的社会混乱的发生。

新能源产业对世界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新能源产业不仅可以大量地吸纳投资还可以缓解国内的就业紧张问题,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因素。其次,新能源产业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新能源产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不仅可以促进自身的发展,而且对与其相关的产业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如相关的交通运输、制造装备和技术服务等产业都能从中得到有效推动,从而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密集产业群体。这种显著效应使新能源产业有可能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发展新能源产业还能有效地减低经济成本,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保护环境,大大地减少能源成本和环境成本,保障我国经济的可持续高速增长。

五、新能源的开发前景

中国的新能源产业目前呈现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新能源的产业化已初具规模。国家“十二五”期间,新能源产业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七大领域之一,国家和各地政府都给予了相关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发展新能源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资金来源也成为了很多企业发展新能源产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国家对新能源产业支持其上市或通过银行贷款、融资等积累资金,保证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除此之外,有业内人士预计,国家将综合运用贷款贴息、风险投资、偿还性资助等多种投入方式,对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给予重点支持,引导企业加大投入,进一步巩固企业在新能源产业投入中的主体地位;完善财政科技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对财政科技资金的全程监督,实现财政科技投入效益最大化。

据中国能源研究会的研究表明,长远来看,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将逐步改变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减少化石能源的利用,缓解传统能源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协调我国能源、经济与环境三者的的关系,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新能源的开发以及新能源产业的崛起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新能源产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国内新能源领域的巨大商机将会引发大型能源集团、国际资本、民营企业、风险投资等诸多投资者的相互追捧,因此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乐观。

六、新能源行业遇到的困境

1、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差 新能源产业虽然是国内的重点开发项目和炙手可热的投资商机,但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现状却不容乐观,国内的大部分新能源产业普遍缺乏足够的技术创新能力,把原本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弄得呈现出明显的技术低端化,产业发展的道路困难重重。具体来说有以下两方面:新能源行业与其他各行业不同,整个新能源产业仍属于新兴产业,很难与传统的能源行业进行市场竞争。它急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以及政策倾斜,其自身的竞争力弱,但经济压力又迫使政府不能长期地支持。例如太阳能、风能发电成本高,几乎为火力发电的数倍,如果国家没有强制性的规定,其根本无法与传统的火力发电竞争,发展现状堪忧。

2、深层次危机中国的新能源的市场受到发展规模和空间的限制,就需要国家财政的持久补贴,而且基础研发领域投入不足是新能源产业基础薄弱,关键技术更是令人堪忧,同质化严重,优质产能紧缺; 再者产业存在明显的安全风险,盲目地扩大市场,但技术根本无法跟上市场的扩张步伐。目前,成本太高,投入太大仍是新能源及其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制约因素。

总结:

能源是人类生存发展中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在传统能源日趋紧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当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被人们寄予厚望。它改变了当今的世界格局,减小了地区矛盾,保护了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对人类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能源产业不仅可以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扩大内需、拉动投资、增加就业,而且还对气候变化,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是快速发展经济,提升中国能源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诠释[N].光明日报,2009,6,2.。

[2][EB/OL].杨万东.谈国外低碳经济方面有哪些亮点和经验值得借鉴

[3]李怀政.生态经济学变迁及其理论演进述评[J].江汉论坛,2007,(2):32-35。

[4]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 [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5]王萌萌.发动新能源引擎英国打造低碳绿色经济[N].中国证券报,2009,8,14。

篇11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产业;经济增长方式

一、低碳经济相关概念

(一)低碳经济概述

1.低碳经济概念

2003年英国政府的《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概念,低碳经济随之引起了国际关注。本文将低碳经济定义为经济持续发展过程中,在涉及的与生产活动有关的传统能源减排技术、新能源开发与使用、低碳产业的发展以及与生活有关的低碳生活、消费方式。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1]。

2.低碳经济特征

低碳经济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低碳经济相对于高碳经济;二是低碳经济是相对于化石能源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三是低碳经济相对于人为碳通量。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碳偏好,减少碳足迹,实现低碳生存。

(二)发展低碳经济与经济发展

当前,继美国之后,中国是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高排放、高耗能的发展方式已经不能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在依靠新能源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中,如何处理好传统能源向新能源的转换将直接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发展,两者之间合理有步骤的转换,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能源支持。

二、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发展SWOT分析

(一)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优势与劣势分析

1.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优势

顺应世界能源发展趋势与发挥成都比较优势相结合,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新能源产业由于市场前景广、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环境污染小而成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和支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第一,成都市作为西部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基础设施完善、科技实力雄厚;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辐射功能较强;

第二,成都市发展新能源产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基础,四川大学、研究院所以及一些龙头企业都具有新能源产业发发展较好的研究基础,可以充分得到新能源发展所必须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撑。

2.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由于能源结构不合理,长期依赖传统能源,制约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成都市新能源发展面临以下劣势:

(1)对于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强制性市场保证政策缺失,新能源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没有形成稳定的市场需求;对于新能源产业的对外合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

(2)技术产业化转化能力较低

新能源产业技术水平偏低,核心技术多依赖国外,导致新能源产业的产业化、商品化和技术化转化能力程度低,产品附加价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2]。

(3)新能源企业生产规模较小,成本高,创新能力弱

在成都市新能源企业中,企业生产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进而导致生产成本高,效益不好,能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定份额、有一定规模的和名牌支柱产品的企业(集团)较少。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与威胁

1.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机遇

当下国内外的新能源发展的新态势,对于成都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多种机遇。

第一,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能够有效推动成都市相应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第二,“碳金融”服务业的广阔前景,为成都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新能源产业前景看好,国内外金融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升温带来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机遇。

2.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威胁分析

低碳经济作为发达国家率先提出的概念,与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现状是分不开的。现阶段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外部威胁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企业规模方面。

(1)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产业的发展基础和发展能力,相比武汉以及东部沿海城市,成都市相对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对传统高耗能、高排放经济方式依赖较强。

(2)企业规模小,竞争优势不明显

由于新能源产业处于行业发展的初期阶段,现有企业的规模比较小,而发达地区的产业已经处于相对稳定发展阶段,技术方面的差距,使得成都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面临外部威胁。

三、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建议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针对成都市目前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采用“三维一体”的框架来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一)政府层面――积极扶持

基于全球能源现实,成都市新能源的战略定位可以围绕国家能源定位。坚持有步骤的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进一步强化新能源的战略中心地位;同时,根据成都市实际发展,在不同的阶段应有所侧重的发展。

(二)行业层面――集群发展

以功能互补、适当错位、集群发展为原则,构建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为目标,逐步建立“生产基地与产业园区互补”的格局,实现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造跨区域产业集聚,打破不同行政区划之间产业发展限制,鼓励跨区域产业集聚的形成,实现优势互补,壮大产业集群。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主导产品优势突出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新能源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之间组成战略同盟,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

(三)企业层面――管理创新

在整合利用先进技术资源的同时,开展自主创新、内联外引与产学研结合;开发新能源产业下游产品,扩展产业价值链。大力引进顶尖技术和管理人才,形成人才梯队,保证人才效能的最大发挥。加快新能源产业化进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大规模新能源 电力安全 高效利用 基础问题 思考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6-0288-01

21世纪,能源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突出问题。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提出了建成能源节约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领域有所突破。然而,面对当前我国经济不断增长、居民生活以及企业生产用电需求急剧攀升的形势,电力行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新能源的利用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大规模新能源电力安全高效利用问题,已然成为我国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大规模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特点

电力系统是一种包含电力生产、传输与使用的消费系统,存在供求与需求平衡的特点。相对于传统能源电力系统来说,新能源电力系统则具备一些更为鲜明特征,包括不可约制性、不可存储性以及不稳定性等等,其中,能源储存问题最为突出。为了增强对电源侧控制的有效性,在具体展开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构建过程,需要进行科学的中长期负荷预测,优化机组调度,加快发电控制自动化发展步伐,以保障电网稳定性。与过去传统的水能、核能发电大为不同,在风能、太阳能这种形式的新型能源电力生产过程中,不仅出现了存储困难现象,而且也无法有效控制电能的输出。一次能源的随机波动性特征,决定了电能也具有较强的随机波动性。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电源侧,既包含了传统电力系统中的电源,又增加了新的虚席部分电源,能够响应负荷侧,并影响电源侧功率的随机波动性,这是新兴能源电力系统的基本特点。

二、新能源电力系统建设中的基础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新能源电力系统构建的基本原理

以基础性电气动力学视角为基础的多时空尺度特性,在新能源电力系统的整个建设过程都存在,其是对新能源结构及其重要参数进行凭借的依据,更是推动新能源电力系统实践工作顺利展开的客观基础。新能源电源空间尺度所具备的各种特征(包括分散性、随机波动性等),导致其运行系统,也带有明显的随机性以及不稳定性等特征。电源、电网和负荷的响应,是建立新能源电力系统时空多尺度动力学特性的理论依据,在此原理下,要想实现新能源电力系统完美、高效输出,则必须平衡好电源和电网之间的关系,促使多个新能源电力系统之间,能够达到彼此平衡与彼此互补的状态。因此,新能源电力系统构建,需要把新能源电力系统的不确定性度量与建模理论建立放在首要位置,依据其动力学特性深入研究规模化新能源电源与电网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从而为提高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奠定理论根基。

(二)多元化新能源电力系统间的互补与协同调控问题

虽然新能源电力系统具有电源多元化、负荷多类型等特征,但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电力系统中存在的电力输送延迟性问题。两者之间的运行机制虽有不同,但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因此,在构建独立的新能源电力系统平衡互补机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客观性借鉴传统能源电力系统的工作实践经验,即:依靠不同电力系统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客观性的合作制约结构,完成输电任务,从而为新能源电力系统调控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支持。而为了促进大规模新能源电力得到安全、高效的利用,我们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对电网结构进行优化,使各局部电源与新能源电力系统的要求保持一致。制定多元互补方案,为实现对新能源的高效利用以及对新能源储存量的有效控制,奠定良好基础。此外,完善新能源电力系统所使用的输电方式,实现创新转变,通过增强电网的输电能力,促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三)新能源电力系统的保障机制及防御策略

新能源电力系统在发电工作过程中,常常会涉及到风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使用问题,这些形式的能源大多集中分布在人口稀疏的偏僻地方,其获取装置容易出现系统瘫痪或者其他故障。基于此,在新能源电力系统生产工作过程中,需要我们重视对其生产装置的和系统运行安全性的日常维护,定期组织对其关键组件和运行状态的检查活动,及时发现和排除其技术故障,完善设备保障环节。其次,要加快构建新能源电力系统特有的质量安全控制与保障机制,以科学、合理的保障机制,规范安全控制环节。此外,先进的能源发电技术,在提高新能源的利用效率、保障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应注重对先进的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使用。最后,科学解决新能源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纳问题和存储问题,采用就地消纳的方式,提高电网的消纳能力,并强化对新能源电力系统稳定性的保障;促进能源储存技术的创新发展,以解决电力系统运行中存在的平抑问题,即:增强对电力系统安全的控制能力,防止电网干扰情况下发生故障。

结束语

大规模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建立,使得我国的电力系统实现了创新发展。但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及输出效率不足等问题,导致其难以发挥更大的实用价值,也难以彻底取代传统能源系统。因此,必须加快建设智能化电力系统,优化新能源电力生产、传输、安全控制以及系统设备的维护等环节,建立规范、科学的保障机制,提高多元化新能源电力系统间的互补与协同调控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大规模新能源电力系统得到安全、高效利用。

参考文献

[1] 杨财业.大规模新能源电力安全高效利用基础问题[J].能源与节能. 2014(11)

[2] 寿瑜江.探讨大规模新能源电力进行安全高效利用的问题[J].科技视界. 2014(15)

篇13

分析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在企业生产、销售及消费者购买环节的税收政策中存在的问题:税制设计政策支持导向不明、税收结构不合理、税负过重等问题。以上市公司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报表数据为例,与国内外发达地区作比较,提出促进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建议:调整税收结构,降低生产销售环节,加大使用和保有环节税收,同时降低税负,将使用环节税收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挂钩,给予投资新能源汽车外部环境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产业;税收结构;税收政策

近几年,迫于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应运而生。然而由于配套基础设施、资金、人力、技术等资源的不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目的的税收政策有利于推动该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引导购买消费行为发生转变,还可以引导生产者的研发和生产行为的转变。2011年国家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列入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产业,政府出台了很多的财政扶持政策,积极的税收优惠政策也为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税收政策现状

我国汽车行业涉及的税种主要是生产环节的增值税、销售环节的消费税及企业所得税、消费者购买环节的车辆购置税、保有过程中的车船税及使用过程的燃油消费税等。下面以安徽省上市公司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梳理出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各个环节目前正在使用的税收政策:

(一)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环节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环节过程中涉及的主要税种有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等税种。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以流转税为计税基础,相对税负较少,对汽车的销售价格影响不大。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消费税在所有税负中占了很大的份额,也是影响汽车销售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消费者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以下主要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三个方面分析税收政策对新能源汽车销售环节的影响。1.增值税从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报表来看,目前增值税的税率主要有以下几种:6%、11%、13%、17%、免、抵、退等。对于运输公司适用11%的营改增税率;农用车适用13%的增值税税率;现代服务业如文化、兴业公司实行6%的增值税税率;出口汽车享受出口退税或者免税政策;而对于江淮汽车各个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及整车生产和汽车销售执行17%的所得税税率。增值税是按企业的规模和类型设置增值税税率,而新能源汽车只是作为江淮汽车公司的一个具体项目,政府并没有针对企业的某个项目设置不同的税率,因而新能源汽车在研发、生产及销售等环节并没有执行优惠的税收政策。从江汽的财务报表数据可以看出,安徽省新能源汽车有关的生产、销售环节一般纳税人的税率仍适用17%的增值税税率,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是3%;新能源汽车在技术研发过程中的中间试验产品销售时也是17%的增值税税率。2.消费税目前,在消费税税率设置上,我国对于汽车产业的消费税税率是按排气量设置级差的,近年来对于用车大排量的税率逐渐提高,小排量税率有所降低,这种消费税税率的设置有利于消费者转向购买排放少无污染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和传统能源汽车一样,也以气缸容量为征税依据,不管是否属于新能源汽车,有气缸就征消费税,没气缸就免征。对于纯电动的新能源汽车无气缸也即没有消费税,但是燃料和混合动力的新能源汽车有气缸,并没有实行差别税收政策,政府在消费税的设置上没有体现出对新能源汽车的税收优惠政策。应该对混合动力和燃料新能源汽车设置差别化税收政策,与传统汽车相比具有更低的消费税税率,这样才能在消费上体现节能减排汽车的优势,从而合理引导消费者使用新能源汽车。3.企业所得税江淮汽车公司国内各公司的所得税税率主要为15%、25%。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标准并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执行15%的企业所得税标准,不符合的执行25%的税率标准,新能源汽车符合高新技术产业标准执行15%的税率政策,也就是说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企业与大多数传统汽车的所得税执行同样的税率标准。在企业所得税税基计算上,新能源汽车技术、市场均不够成熟,广告费用、研发费用投入较多,税前扣除部分与传统汽车适用同样的标准,不利于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和市场推广,也没有体现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这样的政策规定,没有考虑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推广阶段所承担的比传统汽车更高的风险,可见所得税政策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广阶段扶持力度不够。江淮汽车的固定资产普遍采用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计提折旧,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属于新兴的产业,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开发费用,然而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研发费用的核算同传统汽车没有区别,没有形成无形资产的研发费用按150%计入当期损益,对已形成的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费用按150%摊销,企业所得税的核算方法抑制了新能源汽车企业产品创新的动力。

(二)新能源汽车购买环节在车辆购置税上安徽省目前执行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自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底,凡购买节能环保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汽车三类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不符合此三类的汽车仍执行10%的车辆购置税[1]。此项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力。

(三)新能源汽车使用和保有环节1.车船税2012年1月1日施行的新税法中规定新车船税按照车辆排气量为计税依据,对小排量车辆实行低税额,对大排量车辆采用高税额。目前对于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免征车船税,其他混合动力汽车按照同类车辆适用税额减半征税[2],这也体现了税收政策对新能源汽车使用的引导。安徽省新能源汽车车船税执行国家标准免征或者减半征收的政策。2.燃油税我国对汽车燃油和燃料均执行同样的标准,同时比率较低,其税收比例只占零售含税价格的17.82%,不足以通过燃油税调节燃油量的消耗,没有体现对燃料节能环保汽车的鼓励,没有体现税制对消费者选择节能环保产业的引导。

二、安徽省新能源汽车税收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一)税制设计政策支持导向未体现各国汽车产业税收政策的改革趋势都是以鼓励人们选择更加节能减排的交通方式,我国也不例外,我国正在研制的新能源汽车代表了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虽然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新能源汽车的财政扶持政策,但新能源汽车由于技术及研发费用等因素,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成本一直都高于传统汽车,过高附加值的新能源汽车相应的也承担了更高的税负。从汽车产业设计的税种剖析,安徽省目前仅车辆购置税和车船税对部分新能源汽车实行了单独免税,其余税项未能体现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同时也不利于对传统汽车产业高污染高能耗的限制。所以说目前的税制设计,未能体现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导向作用。

(二)税收结构不合理各个国家在税制结构设置导向上是一致的:即鼓励购买限制使用。据统计,发达国家购置环节税费占整个汽车税收的30%左右,保有和使用环节税费占70%;而我国汽车的税收结构正好与之相反,以价格和排量计算,税收主要集中在购买阶段占60%,保有和使用环节占40%[3]。我国新能源汽车税收结构及计税基础仍沿袭传统汽车,虽然表面看来这种税负结构不会增加企业的负担,但却抑制了汽车的销量。从长远发展来讲不利于节能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也不利于环境的治理。

(三)税负过重据统计,我国消费者在汽车购买的过程中承担的税费占整车价格的30%-67%,而美国汽车购买和销售过程中税收仅占汽车销售价格的6%,日本降为6%-11%[3]。从几者比较中不难看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仍沿袭传统汽车税收政策,新能源汽车生产成本普遍高于传统汽车,因而承担了更高的税收费用。应该对新能源汽车实行差异化的税收政策,降低新能源汽车的税收负担,从而推动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缺乏鼓励新能源汽车创新、投资的政策新能源汽车行业属于技术、资金密集型新兴产业,需要大量配套的基础设施、资金、人力、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采用加计扣除科研经费、加速计提折旧等手段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企业创新。而安徽省新能源汽车现行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车辆购置税及15%的企业所得税,不过大部分的传统汽车企业也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对新能源汽车也未体现鼓励研发投入、鼓励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目前的优惠对象仅限于取得的收益行为,而对未取得收益的创新投入忽略考虑,不利于企业的创新投入。安徽省江淮汽车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仍采用年限平均法和工作量法,这种核算方法不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资金回笼。在金融投资的资金流向上税收也没有合理的引导,目前金融企业统一的营业税5%,不论投资任何行业,统一标准,不利于资金的有效配置。因为新能源汽车属于新兴产业,高附加值、产品周期长、成果转化慢,风险高,同时需要大量的资金,政府应该合理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虽然《十二五规划》中强调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结合税收政策和税制改革方向,研究完善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政策。但目前在税收设置上并未体现这种引导作用,可以给予资金投向新能源行业的金融企业实行营业税税收优惠政策,同样对于技术支持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个人、企业给予个人所得税或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从而吸引各项资金、技术、资源等流入到节能环保产业促进其发展,既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又能达到资源有效配置。

三、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税收政策对策建议

为实现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战略目标,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税收政策的成功经验,现就安徽省现行税收政策改革和优化提出建议。

(一)调整税收结构,降低税负前文已述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各个环节的税收政策,总体来说销售购买环节与使用和保有环节的税负比例为66%:34%,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仅为30%:70%,也就是说我国新能源汽车在购买环节的税负较重,使用和保有环节的税负较低,这种结构的税收政策不利于销售,同时也不利于环保和道路交通堵塞状况的改善。为了“鼓励购买,抑制使用”,我们的税收结构应该适当调整,降低车辆购买阶段的税费,刺激消费;提高车辆使用阶段的税费,控制使用减少道路拥堵降低能源消耗。具体措施为:1.降低或减免增值税新能源汽车附加值高,与传统汽车相比价格过高,也就承担了更多的增值税。虽然增值税不直接增加汽车的生产成本,但流转税最终转嫁给了消费者,增加了汽车的销售价格,过高的销售价格削弱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力。为了抑制传统汽车的销量,引导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政府应该降低或减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增值税。首先,降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增值税税率。为了增加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市场竞争力,政府可以对新能源汽车实行13%的增值税税率优惠政策。其次,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试验产品或样品免征增值税。研发阶段的产品属于试运行阶段,产品性能不稳定,免征增值税利于降低试验品的价格,利于新产品的推广,同时减轻新能源汽车研发企业的负担,鼓励研发企业研发新产品的动力。最后,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不同阶段实行差别增值税税收政策。在初创时期,研发投入大量资金,市场风险大同时又没有利润空间,企业偿债能力和举债能力比较差,可实施增值税即征即退100%的税收优惠政策;在成长时期,企业已经能产生一定的利润,可实施即征即退50%的税收优惠,以实现企业规模化生产能力。2.减免所得税或调整所得税的核算方法出台有别于传统汽车行业但又更优惠的企业所得税政策,增强新能源汽车研发动力,给新能源汽车行业留有一定的利润空间。通过税收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于企业新能源汽车项目可以税前预提研发科研基金,对企业的研发投入给予减税的优惠政策可以支持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也可通过税收手段支持新能源汽车企业加速设备折旧。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新能源汽车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根据我国的税制结构特点,从“所得税优惠为主‘转向’流转税、所得税优惠并重”兼施,从深度、广度上更加有效激励新能源汽车企业自主创新行为。

(二)将税负与环境污染相挂钩前文已述,应该调整新能源汽车的税收结构,降低购买阶段的税收,提高使用阶段的税收。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一项节能环保项目,为了积极应对资源压力和缓解环境污染的压力,应该鼓励人们使用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如何在税收设计上突出新能源汽车的优点,通过减少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成本或增加传统汽车的使用成本来引导消费者选择。在税收设计中将尾气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作为计税的一个参考标准,这样增加了传统汽车的使用成本,也突显了节能环保汽车的优势。同时增加了汽车使用环节的税收,控制车辆的使用,减少资源和环境压力。

(三)给予投资新能源汽车外部环境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新能源汽车公共基础设施相当薄弱,能源补给基站没有保障,消费者使用该汽车没有便捷的动力充电设施,这也是影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政府应加大加气站、充电基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给予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相关税费的优惠政策。引导金融资本或民间资本投资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速配套设施的建设也是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途径。

总之,对于生产者而言,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的引导,可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创新能力,降低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成本,降低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价格,以增强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消费者而言,通过税收政策的实施,可降低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购买成本,降低使用成本,从而刺激新能源汽车销售,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使新能源汽车产业步入良性可持续发轨道。

参考文献:

[1]陈燕燕.购买新能源汽车将再享税收优惠.

[2]林莉,肖圆.新能源汽车产业税收政策探析———基于上市汽车公司税负的现实分析[J].三明学院学报.2010,10(05):23-28.

[3]杨娜.湖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税收政策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14:19-21.

[4]顾瑞兰.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84-90.

[5]乔亮国,李占元.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J].税收与实务,2015,4(07):86-87.

[6]李维臻,鲜晓花.发达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4,(04):62-64.

[7]李晶,李施雨.新能源汽车产业税收政策的国际借鉴与措施[J].税务研究,2013,(10):92-93

[8]路春城,黄志刚.关于新能源汽车消费的税收政策分析[J].税务研究,2011,(05):29-32.

[9]孙庆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33-35.

篇14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 产业战略 路径依赖

一、引言

自2010年以来,我国汽车产销连续多年世界第一,2014年我国汽车产量2372万量,占全球的27.2%。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能够带动就业、拉动内需、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2014年,我国石油表观消费量已达50000万吨,且逐年增加,但国内产量仅20000万吨,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9.5%,汽油消费占比20%。中国经济过去20年快速发展,也伴随着严重的环境问题,近几年雾霾问题尤其突出。根据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公布的数据,北京市机动车尾气排放占城市污染物的31.1%。能源及环境问题迫在眉睫,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此背景下有快速发展的必要。

二、现状

自2009年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试点,到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33.11万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十二五”期间,新能源汽车被列为中国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2012年7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规划纲要提出,2015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50万辆,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500万辆。2015年新能源汽车数据还未达到《发展规划》设定的目标,离设定2020年的目标还相差甚远。

在市场经济中,从产业创新链角度考虑,其至少包括基础研发、技术研发与示范、市场示范、商业化、市场积累、市场扩散等6个步骤。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目前处在市场示范和商业化初期,现阶段是关系到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能否市场化的关键。

我国政府大力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发展模式是“政府+市场”型,政府积极参与新能源汽车研发、市场示范,通过政策补贴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研发,通过多种补贴带动新能源汽车需求市场。

三、遇到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产业尽管能够一定程度的缓解能源、环境问题,代表着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但目前仍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传统能源汽车路径依赖效应短时间内很难打破。

技术和制度演变过程中路径依赖效应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物体在运动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保持原有状态不变的属性。尽管新能源汽车代表着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但是传统能源汽车依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对于汽车生产商和消费者而言,新能源汽车存在着一系列的技术不确定性,而传统能源汽车技术信息更容易获取,市场参与者结合历史经验,思维惯性的选择传统能源汽车。尽管从长期看这并非是最优的选择,但决策者往往认为技术选择的工具理性比价值理性更重要。传统能源汽车经过规模经济、学习效应、网络效应、适应性预期四个阶段持续自我强化,报酬递增,进一步巩固了自身的市场领导地位。传统能源汽车在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基础设施、质量标准等方面与新能源汽车有较大差异,其中关键设备与基础设施投资周期长,投入资金巨大,专用性强。如果现阶段强行进行产业升级,相当一部分资源将会闲置,重置成本极高。传统能源汽车产业拥有技术锁定和制度锁定优势。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汽车技术经过长期发展与完善, 已经成为主导技术,伴随着其发展,政治、经济、社会等制度不断的适应融合,形成“技术-制度复合体”。“技术-制度复合体”一旦形成,就会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既得利益者阻碍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传统能源汽车路径依赖效应进一步强化,短时间内很难打破。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战略高度不够。

我国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的主要目标导向是基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实现“弯道超车”,并非追求社会环境效益最大化。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具有排他性,主要是通过政府主导支持国内企业,封闭的利用本地技术,阻碍了先进资源的引进与吸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推动主体科技及产业发展部门,环境资源部门并非主导力量。

(三)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技术水平不高。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主要面临的技术问题有:安全性、续航里程短。整体来看,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我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仍相差较远。我国传统汽车工业技术较国外差距较大,而现阶段新我国能源汽车主要是通过对传统汽车动力系统做替代,对整车其他部位改进较少,混合动力汽车表现尤为明显。

新能汽车零部件核心技术有待提高,电池动力系统技术、电机驱动系统、整车控制技术跟国外先进技术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电池能量密度较低、充电时间过长、安全性不高、使用寿命较短、电机驱动系统效率低下。

(四)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进展缓慢。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初期,相关基础设施具有一定公共物品的属性,投资周期长、投资规模大、不确定性高等特点。相关利益参与方分歧较大,相关技术和建设标准没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缓慢。政府激励方向不明确,补贴资金分配上,建设企业与运营企业还存在较大分歧,且补贴资金力度存在不确定性。充电、换电设施建设还远远跟不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进度。

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跟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我们从以下4点提出建议优化战略。(1)把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2)打破新能源汽车发展封闭环境,改革开放,调动市场参与各方积极性,破除仅以发展地方经济为惟一目的的狭隘观点,引进先进产品及技术,才能激活市场,优化资源配置。(3)商业化初期创新运营模式,使商业模式适应现阶段新能源汽车生命周期。(4)加大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宣传,增加公众对新能源汽车认可程度,最终实现产业经济利益与改善环境质量双重目标。

(二)促进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关键技术突破。

新能源汽车实现对传统能源汽车替代的基础是其自身技术和性能的完善。只有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才能够降低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提升其汽车性能,实现对传统能源汽车替代。产业关键技术实现突破需要注意两点:

(1)注重专利池和标准工作,发挥技术标准下专利池对产业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促进产业技术进步。(2)构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企业作为研发主体,搭建高校、研究所共同合作的研发平台,通过产学研创新平台的资源优势互补,实现产业关键技术的突破。

(三)优化政府政策制定,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政府应加大新能源汽车供给端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基础技术研究投入,尤其是电池、电机等核心技术的投入。激励企业技术研发方面,注重“金融支持”及“税收优惠”政策工具利用,降低企业技术风险。环境支撑端方面要积极鼓励充电桩、换电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封闭环境思维,促进基础设施合理科学建设。需求端政策结合长短期策略,通过政府强制措施快速进行市场示范,尽快实现商业化,为长期私人采购新能源汽车做好基础。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新能源汽车配套施舍建设,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社会资本弥补等多层次投资,政府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加大配套设施补贴力度,多方受益。

(五)支持技术兼容策略,建立缝隙市场,破除路径依赖效应。

既得利益群体为维护自身利益,希望维持现状,对新能源汽车发展消极怠工。技术兼容可以顾及各方利益,大力发展混合动力车,兼顾传统汽车方利益,也为发展新能源汽车创造条件,创造缝隙市场。以混合动力汽车作为突破口,快速到达临界容量,破除化石能源汽车非良性路径依赖。

参考文献:

[1]张贵群,张欣.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路径依赖及其破解[J].工业技术经济,2014(2):75~80.

[2]卢超、尤建新、戎柯、石涌江、陈衍泰.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J].科研管理,2014(12):26~35.

[3]谢志明、张媛、贺正楚、张蜜.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趋势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5(9):127~141.

[4]张政、赵飞.中美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比较研究――基于目标导向差异的研究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4(4):53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