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范文

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1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稳定;转型发展

社会稳定是保证现代社会秩序有条不紊进行的前提条件,是社会转型时期决定国家最终走向的重要因素。只有实现社会稳定,才能够使全体社会成员全心全意地建设与发展。可以说,社会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及品质,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核心价值观。稳定的核心在于社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论,这是我党全心全意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诠释和具体体现。可见,就建设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社会稳定问题展开探析,对于在非常时期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的关系,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1社会稳定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社会稳定问题“脱颖而出”,成为了阻碍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法制意识在此过程也得到增强,同时各种社会稳定问题也不断显现,利益诉求表达更加多元化。由此聚集的社会矛盾更是引发了各种不同的突发性事件,如:群众上访、群众堵塞交通要道等,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与发展。倘若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但会影响到建设和谐社会的进度,更有甚者还会引发社会危机。对此,国家应加大对社会所存在问题的研究力度,注重社会稳定的维护。另外,社会稳定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自由个体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相信只有确保社会的稳定性,才能够把社会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才能更好地缓解社会矛盾。除此以外,确保社会稳定性,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水平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还有利于避免社会政治秩序陷入混乱。

2建设和谐社会视域下应对社会稳定问题的对策

2.1切实加强领导队伍干部队伍建设

首先,党要脱离传统维护工作观念的束缚,牢固树立符合时展潮流的“稳定也是政绩”观念,并把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主义社会工作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当中。其次,严格实行人员责任制,明确各人员、各领导的责任,对社会稳定问题的目标任务进行细化,严格考核维护稳定成果,并予以一定的奖惩。除此以外,为了把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扼杀在萌芽阶段,党还可以实行挂牌督办和领导包案制度,对一些因为工作失职、渎职而引发社会稳定问题的单位、领导和个人,追究其有关职责,并施以一定的惩戒。如此一来,在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干部队伍带领下,再辅以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制度体系,势必能够形成全党、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终极目标。

2.2协调和维护利益主体合法权益

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进行分析,我国所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在此背景影响下,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不同的利益主体,其主要体现在社会结构中不同的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毋庸置疑,不同的利益群体与社会阶层自然会有着其不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利益诉求等。面对着种种的不同,有关职能部门必须深入其中研究,并用一种正确的价值理念和工作方式去尊重和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切忌出现偏袒某一方利益、某一群体的行为。只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协调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不仅能够获取人民群众的认可,还能够实现社会稳定。

2.3努力提高公民的法律、法制意识

公民是构成社会的主体单位之一,无论是建设和谐社会还是维护社会稳定,都有赖于公民自身的文化修养以及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如前所述,当前环境下,社会群众的法制意识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他们总是习惯用一种因循守旧的逆向表现抗拒时代潮流,这无疑影响到社会的长久稳定性。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的法制、法律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一旦他们在经济领域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参与到社会政治活动中,试图从政治领域获得相应的利益满足。显而易见,提高社会公民的法制意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2.4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

近年来,党政府坚持把综合治理工作放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位置,切实加强对各地区、各单位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指挥协调,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和综合治理工作。第一,加强信息化建设,做好综合治理工作的资料收集、整理、建档工作,确保综合治理工作基础牢固。第二,大力开展隐患排查活动,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着力创建平安、和谐社会。第三,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以群众身边的一些案例为主线,以案例讲法规,教育社会群众用正规的法律途径来表达自身的诉求;引导执法队伍依法行政,自觉维护社会安定。第四,还要加强社会治安的防控体系,积极开展针对各类突出治安问题的整治工作,统筹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

2.5构建社会公平的保障体系

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必须构建一个公平的保障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缓解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保障弱势群体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建设和谐社会视域下,在构建保障体系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积极推进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加大对教育事业的资金、人力投入,尤其是一些经济落后的偏远山区,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保障弱势群体能够公平享有受教育权利。其次,重视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公共医疗服务设备的建设力度,切实提高基层群众的医疗保健水平。最后,还要完善住房保障管理体系,切实落实廉租房、保障性住房建设制度,引导房地产商合理发展以及购房者合理消费。

3结论

总之,社会稳定与建设和谐社会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和谐的社会是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基础和条件,而社会的稳定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社会转型期,做好社会维稳工作已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故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对社会稳定问题的关注力度,找出有效对策,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问题,从而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闫杰.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病态社会心理分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蒋耘中.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7).

篇2

一、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性

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企业是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而言,和谐的企业劳动关系是社会劳动关系和谐的基础,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对于企业发展显得至关重要。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当前我国劳动关系总体是协调稳定的,但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企业劳动关系出现了许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目前,一些职工的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权益受到侵犯的现象屡有发生,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有助于实现和维护员工自身的合法权益,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有利于妥善处理劳动关系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员工的劳动能得到尊重,劳动争议能得以解决。企业通过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保护、调动和发挥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职工与企业加强沟通,为员工自身价值得以体现提供舞台,还有助于体现企业员工主人翁地位。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不断巩固职工队伍与社会政治的稳定,使得员工有归属感,能更好地通过努力工作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实现员工合法权益的同时企业的利益也得以实现,进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2、有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作为市场经济体制基础的现代企业,和谐进步的人际关系作为一种生产力,对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谐劳动关系可以使职工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竞争力的最终形式是人才的拥有和劳动者智慧的发挥,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企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内容,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同时还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和谐劳动关系是企业产品质量、优质服务和社会责任等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而产品质量、优质服务等主体是广大劳动者,优质服务尤其重要。因此,企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保生产者和经营者、劳动者与建设者和谐相处、平等合作、互利共赢,使企业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3、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着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谐、发展、稳定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社会基础。社会和谐首先是社会关系的和谐,政府在劳动关系中扮演着两种角色,即同企业一样的雇主角色和企业与员工间的协调者。劳动关系不和谐也必然影响到全社会的和谐,和谐的劳动关系给政府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社会成本,节省的成本就可以用于其他对社会有意义的项目的建设。劳动关系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社会和谐是一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劳动关系的稳定,是协调最基本的社会利益关系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劳动关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如果关系恶化,引发纠纷,必将危及社会安定、财产和人身安全,保障劳动者权益,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就能够确保一方稳定安宁。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社会和谐又是劳动关系和谐的体现与保证。

二、我国企业劳动关系中存在问题

随着公有制企业的改革改制和非公经济的迅猛发展,劳动关系和谐是企业得以发展的保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当前劳动关系虽然有一定的改善,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企业劳动关系发展的因素,如何构建现代企业的和谐劳动关系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

1、劳动者的构成多元化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劳动关系实质上就是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随着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化发展趋势使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劳动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已变成一种雇佣劳资关系,原有的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劳动关系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劳动关系发展的需要。现代企业的劳动关系中,劳资结构在劳动关系中的比重日益扩大,企业的劳动队伍构成了新型的劳动关系,企业劳动者的构成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在此形势下,如何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成为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企业协调机制不完善

建立协调稳定的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认定问题上存在误区,尽管企业普遍实施了劳动合同制度,但由于诚信缺失、道德失范、劳动合同格式化现象严重,一些劳动合同不是在职工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履行;国有企业集体协商签订劳动合同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国有改制企业改制后签订劳动合同短期化现象突出,并且由于转制过程中缺少制约和监督机制,随意辞退和解雇工人,工资支付立法层次低,企业拖欠职工工资、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集资款等现象时有发生。

篇3

关键词:群众文化 社会和谐 和谐发展

文化是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的生活中的方式、地方习俗、行为规范、价值观等的体现。群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来自于人民群众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其中包含着人们期待美好生活的心情也蕴含着深刻的和谐精神。顾名思义,群众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而社会的和谐是需要全民的配合和支持的。群众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的觉悟、认识、以及思想等的提高和改变,直接影响这社会的和谐发展,两者是息息相关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针对群众文化的特征,和社会和谐的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群众文化的发展的前提和意义,进行简单的分析讨论,更深一步了解群众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

一、群众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和谐

群众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和谐,和谐就是以人为基础。人类活动的和谐就是社会的和谐。人们常说的“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时地利人和”等无不昭示着“和”的重要性,以及它在社会上起到的作用。和谐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代代相传的美好传统。诸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劳动节、国庆节等中国传统的节日,那种喜庆和谐的气氛,全民同贺的快乐,无不体现着和谐的氛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群众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共同携手建设的结果。群众具有强大的力量,是宣传和继承文化的基础。它能够促进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相处之道。和谐不仅是中国群众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新时代群众文化的时代精神。因此,群众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

二、群众文化的提高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

群众文化和社会和谐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只有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涵养及素质,社会才能和谐进步,才能看到和谐快乐的场面。试想曾经的远古时期为什么人都是野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用最粗暴的方式,那是因为人们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生活方式,没有文化的教育和规范,更没有一定的制约,一切都是混乱的,也就没有和谐之说。所以群众的文化,是千百年来人们生活中所提炼出的生活模式,是一种生活的规范准则。群众的文化越高,认识越高,社会的整体素质就会越高。社会是由一个又一个的群众组合起来的。群众和谐了,社会也就和谐了。群众文化发展了,那社会和谐也就会进步了。社会的和谐进步更加快带动了群众文化的发展。两者是相互关联,相互进步的,是互利互惠的,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要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进步,就必须要以群众文化的发展作为指导的方向,找好群众整理文化发展的重点、采取有力有效措施,以最有效的方法达到最直接的效果。譬如可以发动政府重视起群众文化,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努力积极的倡导群众学习的热情,让广大的人民群众也认识其重要性,认识到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建设公共的文化学习体系,尤其在农村或偏远的地区,发展和健全这种体系措施,组织群众积极学习,让整个社会能够平衡稳定的前进,不能让任何一个地方的文化认识落在最后,否则也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进步发展。

三、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保障和前提

社会和谐的进步不是一步到位的工程,它需要漫长的路程,是长期的工作。群众文化的提高也是漫长的过程。群众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的进步上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逐步的加强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的进步。群众文化的教育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是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撑。群众有很强的传播信息的作用,文化在人民群众之间的传播速度是惊人的。所以我们要广泛的建立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成立文化中心、休闲驿站、文化馆等等,让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发扬,让社会和谐的进步的精神能够深入人心,得到全民的认可和支持。通过文化活动的传播和发扬,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丰富了人民大众的生活精神内涵,塑造了他们美好的灵魂,提升了他们的精神境界,社会风貌就会因为群众文化风貌的改变而改变,社会和谐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进步。

四、提高群众文化、创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篇4

【关键词】 劳动争议;劳动关系;调解;和谐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1-0015-01

随着劳动人事改革的不断深化,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矛盾比以往增多,工会依法参与调解,促进了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有利于医疗单位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劳动法》第七条规定,“工会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法》第八十条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七条规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职工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和工会代表组成。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代表担任。”这样就把医院工会作为劳动争议调解的地位、责任和作用明确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全新论断,这是党对工会组织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我们所追求的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整体和谐的社会。其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通过劳动关系体现出来,没有劳动关系的和谐,也就没有医院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放在突出位置上。劳动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和谐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是社会和谐与医院发展的基础和具体体现。如果劳动关系不和谐,职工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工作岗位不稳定,劳动安全卫生得不到保证,不能得到合理的劳动报酬,职工的生存权受到影响,那么劳动关系势必处于紧张状态,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工会积极参与劳动争议调解,发展、加强和谐劳动关系,是历史的责任。

1 要加大协调劳动关系力度,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目前,我国劳动关系总体是协调稳定的,职工利益得到较好的实现。但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企业转制时期,工会面临着经济成份多元化、分配方式多样化、劳动就业市场化、劳动保障社会化的新形势,劳动关系和经济关系日益复杂,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因此,党和政府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工会组织协调劳动关系,发展和谐社会关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工会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协调劳动关系是工会的主要任务,是工会突出履行维护职责的集中体现。职工权益的产生和发展,与劳动关系的建立与运行息息相关。工会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贯彻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牢固树立“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权观;就必须抓住发展劳动关系这条主线,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利益问题为重点,通过加强源头参与,积极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医院活动、完善困难职工帮扶体系等多种途径,协调劳动关系,切实维护好职工群众的劳动经济权益。当前许多医院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对近年新参加工作的医生、护士基本实行临时合同制。许多医护人员工作了四至五年,还是临时工,待遇达不到同时工作的其他系统职工。这支临时合同制的医务人员队伍正在不断扩大,这一切影响了医务人员队伍的稳定,影响了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也影响了医院整体的和谐发展。为此,一是医院工会要主动介入,从源头上维护这部分职工以及全体职工的合法权益。工会要在劳动者就业时就介入,要推动积极就业政策的贯彻落实,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依法督促医院规范用工行为,稳定就业岗位,提高就业质量。二是在收入分配方面,要按时召开职代会,要按照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求,大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完善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促进职工工资与医院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增长。三是社会保障方面,工会要督促医院依法为职工缴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费用和住房公积,加强职工互助互济保障体系建设。

2 建立健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制度与机制

制度和机制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健全和完善协调劳动关系制度和机制,是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医院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王兆国在全总十四届十次主席团(扩大)会议上明确指出,当前,各级工会组织要按照六中全会的要求,围绕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和调处等环节,在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上下功夫,积极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活动,促进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努力为工会加强维权工作,参与协调劳动关系,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提供制度机制保证。因此,从宏观上,要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和工会与政府联席(联系)会议制度,协助人大、政府制定和出台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进一步推动协调劳动关系的法制建设,从源头上参与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和劳动关系;从微观上,医院要建立健全劳动合同、集体合同与医院职代会制度。积极落实《劳动合同法》和“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医院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约率,积极推行集体合同制度,重点抓好以工资和福利为主要内容的集体协商,建立健医疗卫生行业性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建立健全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职代会的“五权”和职工代表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通过权、决定权和监督权,促进医院和谐发展与职工权益的实现。

3 坚持党政主导和工会运作的协调劳动关系工作格局

篇5

一、加强领导,确保落实

为切实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领导,切实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有效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做到对各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矛盾、民间纠纷、问题和突出治安问题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我办结合实际,把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活动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一是成立了关于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由主任任组长,副主任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和督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日常工作,确保此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二、宣传到位,认识提高

我办把排查调处矛盾纠纷作为综治工作的重点,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开展这项活动的重要性,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群众互谅互让、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消除分歧隔阂,达到定分止争,息事宁人的目的。

三、强化措施,深入排查

篇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而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和谐劳动关系与和谐社会具有同质性和互动性,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基础和内容。应该不断探索和谐劳动关系的新途径,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劳动关系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

劳动关系与和谐社会的内涵、关系

内涵。劳动关系的内涵,通常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人们参加社会劳动的方式;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组织形式;人们因参加社会劳动所取得的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即个人消费品分配形式。劳动方式和组织形式,实际上是指就业与劳动组织管理;个人消费品分配,是指劳动者获得收入和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的这些内容,涉及人们利益和生存条件的最基本方面。

关系。和谐的劳动关系可以保障社会的有序、良性运转。没有和谐的劳动保障制度和劳动关系,社会纠纷就不能得到妥善解决,社会秩序就不能得到有效维护,社会和谐也就自然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之,实现劳动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

和谐社会的劳动关系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分析

通过对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做一些分析与考察,可以看出总的劳动关系是协调的、稳定的,但是,与和谐的劳动关系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有一系列应予关注的问题。当前劳动关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为:

在某些企业中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严重。劳动争议的数量逐年增多。分配不公平造成贫富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劳动力供大于求,使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公有制企业转改制过程中忽视保障职工权益。有些管理部门角色存在错位。

以机制建设协调劳动关系矛盾的对策思考

建立有效的价值引导机制。劳动关系作为协调社会经济关系的机制,涵盖了社会、经济、政治等领域。在全社会确立公平、公正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职工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利益关系,对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劳动关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强大的思想舆论对人的价值观、社会道德的整合有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

建立合理的利益表达维护机制。应加强宏观参与,站在整体的高度,建立和完善职工群众利益的表达维护机制,在宏观层面上,通过建立和发展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政府,企业家组织代表企业,工会组织代表职工建立多层次的三方协调协商机制,政府、企业家组织和工会,通过相关机构和程序规则,就有关立法、经济与社会政策制定,以及与劳动关系调整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的解决,相互沟通、平等交涉、共商对策、合作共事。

建立健全的权益保障机制。和谐社会不是无矛盾社会,劳动关系矛盾始终存在。劳动关系双方各自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关键是利益双方通过一定的机制,通过有序的利益竞争与抗衡,实现利益的协调,在某个阶段实现劳动关系与利益关系的和谐。

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在劳资关系问题上,有效的监督管理表现为确保能够运用法律和制度的强制手段,对各种侵犯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约束;确保有一个良好的组织系统对各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越轨行为进行有效和及时的处理:确保能够对劳动关系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迅速作出反应,及时在管理政策和管理制度上进行调整、完善和创新。

建立良好的矛盾疏导机制。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但是,和谐社会必须是一个有能力化解各种利益冲突的社会。建立良好的矛盾疏导机制,提高化解矛盾冲突的能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要建立和完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法律法规,使化解社会利益冲突走向法制化轨道。要畅通民意反映渠道,运用教育、协商、调处方法,合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意义

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劳动关系和谐,能激发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潜在的劳动能量,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而生产力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因此,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能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有力地促进社会和谐。

有利于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就业权益,促进充分就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是劳动者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劳动者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根本途径,是家庭稳定和幸福的支柱,也是维持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最重要的保障。

劳动关系作为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重要手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其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最基本的内容。社会和谐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的一切行为皆根源于利益。在促进发展的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篇7

XX年,xxx社区在街道办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相关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在社区干群共同努力下,平安建设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顺利迎接了省市县各级多次的检查,被县上评为平安社区、文明社区,受到了上级和群众的积极支持和认可。

建设和谐社区首先要抓好平安建设,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确保社区平安稳定的前提条件。为此,今年将认真落实以平安社区建设为核心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全力营造平安、稳定、和谐的社会治安大环境。

(一)树立维护社会稳定的强烈责任意识。

没有社会稳定,构建社和谐社区、平安社区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将充分认识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牢固树立起维护社会稳定的强烈责任意识。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摆上社区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以居民联防、门店联防等防范模式为主的群防群治组织,充分调动社区各方面的力量,形成社区、社区警务室、驻地企事业单位、居民等积极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努力把社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建设和谐平安社区提供有力保证。

(二)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牢筑治安防范有效屏障。

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范机制,扩大社区居民联防和门店联防范围,把辖区内的居民都汇集在社区的综治网络之中,初步建立起以街道办为领导,以社区为核心,以社区警务室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以强化治安防范为重点,以科技手段为支撑,多方联动,警民携手,点线面结合,人物技配套的治安防控体系,使社区的治安防范工作步入科学化、社会化、规范化、群众化的轨道。切实提高社区社会治安整体防范水平,确保各类可防案件的发案率逐步下降,努力实现年内无刑事案件、无重大治安事件、无吸贩毒新增人员、无新增两劳释放人员的目标。

(三)构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台 提高群防群治整体水平。

把平安社区建设作为推动综治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平台,深入发动群众,吸收社区老居民、老党员、老干部、保洁员等人员加入社区防范队伍,科学、合理地整合群防群治队伍,不断提升群防群治能力,切实提高社区治安防范的整体水平。积极开展“和谐社区”、“平安社区”、“无毒社区”“无xx社区”等创建活动,形成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以确保平安社区、和谐社区建设的整体推动。

篇8

【关键词】群众文化;社会和谐;和谐发展

文化是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的生活中的方式、地方习俗、行为规范、价值观等的体现。群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来自于人民群众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其中包含着人们期待美好生活的心情也蕴含着深刻的和谐精神。顾名思义,群众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而社会的和谐是需要全民的配合和支持的。群众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的觉悟、认识、以及思想等的提高和改变,直接影响这社会的和谐发展,两者是息息相关的,不可分割的整体。针对群众文化的特征,和社会和谐的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群众文化的发展的前提和意义,进行简单的分析讨论,更深一步了解群众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

一、群众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和谐

群众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和谐,和谐就是以人为基础。人类活动的和谐就是社会的和谐。人们常说的“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时地利人和”等无不昭示着“和”的重要性,以及它在社会上起到的作用。和谐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代代相传的美好传统。诸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劳动节、国庆节等中国传统的节日,那种喜庆和谐的气氛,全民同贺的快乐,无不体现着和谐的氛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群众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共同携手建设的结果。群众具有强大的力量,是宣传和继承文化的基础。它能够促进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相处之道。和谐不仅是中国群众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新时代群众文化的时代精神。因此,群众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

二、群众文化的提高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进步是相辅相成的

群众文化和社会和谐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只有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涵养及素质,社会才能和谐进步,才能看到和谐快乐的场面。试想曾经的远古时期为什么人都是野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用最粗暴的方式,那是因为人们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生活方式,没有文化的教育和规范,更没有一定的制约,一切都是混乱的,也就没有和谐之说。所以群众的文化,是千百年来人们生活中所提炼出的生活模式,是一种生活的规范准则。群众的文化越高,认识越高,社会的整体素质就会越高。社会是由一个又一个的群众组合起来的。群众和谐了,社会也就和谐了。群众文化发展了,那社会和谐也就会进步了。社会的和谐进步更加快带动了群众文化的发展。两者是相互关联,相互进步的,是互利互惠的,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要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进步,就必须要以群众文化的发展作为指导的方向,找好群众整理文化发展的重点、采取有力有效措施,以最有效的方法达到最直接的效果。譬如可以发动政府重视起群众文化,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努力积极的倡导群众学习的热情,让广大的人民群众也认识其重要性,认识到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建设公共的文化学习体系,尤其在农村或偏远的地区,发展和健全这种体系措施,组织群众积极学习,让整个社会能够平衡稳定的前进,不能让任何一个地方的文化认识落在最后,否则也不能达到社会的和谐进步发展。

三、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保障和前提

社会和谐的进步不是一步到位的工程,它需要漫长的路程,是长期的工作。群众文化的提高也是漫长的过程。群众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的进步上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逐步的加强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的进步。群众文化的教育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是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撑。群众有很强的传播信息的作用,文化在人民群众之间的传播速度是惊人的。所以我们要广泛的建立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成立文化中心、休闲驿站、文化馆等等,让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发扬,让社会和谐的进步的精神能够深入人心,得到全民的认可和支持。通过文化活动的传播和发扬,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丰富了人民大众的生活精神内涵,塑造了他们美好的灵魂,提升了他们的精神境界,社会风貌就会因为群众文化风貌的改变而改变,社会和谐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进步。

四、提高群众文化,创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要充分发挥群众文化的和谐功能,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为社会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随着社会的高速迅猛的发展,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逐渐明显、人们的心理变化,矛盾的扩大和激化,社会现象越来越复杂,人与人之间变得不信任,相互猜忌指责,抨击,所以人们在长期生活工作上的压力日益加大,心态开始变得浮躁。在社会体制的影响下,金融危机、住房危机、事业危机等等都可能激化矛盾。群众都存在不安的情绪和心理的不平衡。面对社会的现象,需要宣泄一种不满的压力,导致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的时有发生。基层群众文化作为当代中国文化体系的基础部分,在时代的呼唤中脱颖而出,发挥了丰富群众生活及活跃群众思维的巨大作用。它关系乡镇和城市社区的千家万户,关系基层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文化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项需要长期抓实抓好的基本任务。但由于历史、地域、经济等多方面原因,在一些地方特别是贫困地区,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依然十分贫乏,封建迷信、赌博等活动蔓延,也有一定市场,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基层政权建设。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一个国家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取决于民智的开发和人文的开发。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基层文化工作者当仁不让,要把基层文化内容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努力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对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文化活动在公民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改善这种社会矛盾的计划,提高群众的认识,正常、公平、客观的看待面临的问题,妥善的处理所面对的困难,社会才能和谐的发展,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可见群众文化提高,创建和谐社会意义远大,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和奋斗。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提高意义远大。群众文化以其独有的和谐的特征,影响着社会和谐的发展;社会和谐的发展直接制约人民群众生活的质量。群众文化的提高和社会和谐的发展是无法分割的整体,两者的进步和发展是相互的。社会和谐是一切事业发展之基本,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谐是前提,群众是基础。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没有群众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生活的安居乐业。社会由群众组成,群众来自社会的大家庭。加强群众文化的教育,社会和谐也必然就随之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燕妮.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途径[J].大众文艺(理论), 2009(08).

[2]张良.城市社区文化认同建设对农村社区文化认同建设的启示[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01).

[3]虞敏.关于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科技财富,2009(08).

[4]王红星.我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05).

篇9

一、必须从全局出发,高度重视稳定工作

一是从构建和谐社会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满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特别是要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是当前引发不稳定因素的突出问题。

二是从建设和谐铁路来看。部党组提出建设和谐铁路的战略任务,是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要加快建设一个“运能充足、装备先进、安全可靠、管理科学、节能环保、服务优质、内部和谐”的铁路。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稳定的安全环境,更离不开稳定的内部和谐环境。

三是从建设和谐办事处来看。洛阳铁路办事处认真贯彻路局、路局党委建设“安全、高效、文明、和谐”郑州局的要求,切实履行上级赋予的职责,提出了“安全有力、文明有效、稳定有为”的和谐办事处创建目标,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强化安全检查监督、服务地方政府、协调地区关系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外,如果不能确保队伍有稳定的心态、工作有稳定的环境、生活有稳定的待遇,是不能很好地完成路局、路局党委所交办的任务的。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来充分认识维护稳定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把稳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从建设和谐办事处的实际出发,在维稳上着力,为促进社会和谐、推动铁路发展创造良好的前提和稳定环境。

二、必须从实际出发,把握稳定工作重点

铁路管理体制改革后,洛阳铁路办事处主要履行四个方面的职责。协助铁路局负责抓好原洛阳分局管辖内的运输安全检查监督工作;受路局、局党委委托,协调组织落实地方党委、政府布置的任务;完成路局和路局党委交办的工作;做好办事处内部的稳定工作。从稳定的角度看,目前办事处各级组织和各级领导对稳定工作是高度重视的,队伍也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如何在现有成效的基础上,巩固和发展稳定局面,进一步调动积极因素为建设和谐铁路作贡献,应是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掉以轻心。要从办事处实际出发,及时排查影响稳定的因素,始终把握稳定工作的重点,有的放矢地做好稳定工作。当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一是在职职工队伍的思想稳定,这是我们稳定工作的重中之重。办事处现有干部职工237人,其中调研员87人,工人59人。尽管绝大多数职工心态是好的,思想是稳定的,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铁路的发展,一些职工对办事处去留的猜测、职级收入的考虑,一些干部到现场检查、协调遇到的权威性考验,以及一些退二线调研员徒感失落的情绪等等,都会对职工队伍思想稳定带来影响。

二是离退休人员的思想稳定,这是我们稳定工作的又一重点。办事处管理离退休职工916人,其中离休老干部87人,退休老干部20人,副处以上和高级职称退休干部147人,退休职工662人。随着铁路改革的深入,一些新的问题如离退休职工的医疗问题、老干部的待遇问题、社会职能移交遗留的问题、老战士协会和老年大学的活动经费落实问题等,使退管工作遇到了新的难题。

三是所在地区有关民生问题方面的稳定,这是我们稳定工作不可推卸的重点。原分局撤销后,一些续建、待建的民生工程,如燃气、暖气安装,小区垃圾清运等职工家属直接关注的问题凸显出来,如果不积极主动地协调解决,势必造成地区职工家属的不稳定,影响到安全生产和发展大局。办事处作为路局的派出机构,要在路局、路局党委的领导下,在确保办事处内部稳定的同时,要在确保洛阳铁路地区一方稳定上当好参谋助手,积极协调,发挥作用。

三、坚持稳定有为,促进办事处和谐发展

一是抓教育,在正面引导上下功夫。要把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铁路改革发展的形势以及建设和谐办事处的目的意义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领导宣讲、支部学习、网络宣传、交流互动等有效形式,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进取意识和奉献意识,进一步增强岗位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要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明确办事处定位、职责和作用,进一步增强工作使命感,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和生活现场。要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自身的潜质和能力,进一步增强个人的价值感,为建设和谐办事处贡献聪明才智和力量。同时,要坚持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工作,及时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把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是抓活动,在沟通交流上下功夫。办事处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安监、综合、社保、财务、离退、党群各部门均负有独立职责,工作关系少有来往。特别是三个调研员支部负责87名调研员的学习和管理,平时也少有见面交流。去年以来,办事处根据这一特点,适时地开展了报告会、各类体育比赛、郊游、太极拳练习等集体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广大职工的好评。这一活动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我们要充分运用各种活动的优势,尽可能地吸引全员参加,使大家在活动中,在陶冶性情的同时,达到相互沟通思想、交流情况,凝聚人气、营造和谐的目的。

篇10

一、工会要把加强协调劳动关系作为构建和谐企业的切入点

工会是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的桥梁和纽带,工会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对工会工作的坚强领导,是工会参与协调劳动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企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要依靠职工,理解职工,关心职工,爱护职工,如果片面地追求利润最大化,甚至在基本福利、劳动保护和职工的民利上侵犯职工的利益,不仅影响企业的形象,不利于和谐企业的建设,而且还会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要把职工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推动落实好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方针,广泛听取、采纳职工和职工代表的意见。同时要监督企业行政切实履行好《劳动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维护其执行的严肃性和公平、正义。

推动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与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是一致的,其目的就是达到劳资互利,推动企业的发展。工会参与协调劳动关系的过程,就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过程。劳动关系越和谐,职工队伍和社会的稳定就越有保障。在实际工作中,工会组织要将推动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作为推动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切入点。

二、工会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构建和谐企业的基本原则

建设和谐企业,就是要使构成企业系统的各个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平衡发展状态。而人作为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随着经济结构多样化、社会阶层多样化、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多样化,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呈现多元交织、错综复杂的局面,社会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阶段。这一特点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坚持以人为本,促进职工的全面发展。善待职工就是善待企业,而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就是最好的善待职工。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为了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始终坚持维护广大职工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时时为职工着想,处处为职工谋利;始终坚持依法治企,德法并重,形成有效的构建和谐企业的保障机制,努力促进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

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推进民主管理,切实维护职工民益。为职工搭建发展平台,发挥职工的聪明才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在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要帮助职工认清形势,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调整,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为企业发展、社会和谐尽心尽力。

三、工会要把正确处理职工矛盾作为重点工作

企业发展得越快,越显示出了“和谐”的重要性;收入提高得越多,人们对生活标准要求也越高,工会作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能部门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也越多。正确处理新形势下职工矛盾,认真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正确处理职工矛盾作为工作的重点,才能使企业的发展永葆生机与活力。

一方方面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疏导职工们的心。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对象,用与时俱进的世界观、方法论去教育人、启发人,解开人的想法、疑惑等,从而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从对立、矛盾、抗拒的思想中解脱出来,避免非人性化的一切事态发生。着力构建人与人融洽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工作环境,使企业成为一个充满亲情、友情、温暖的大家庭,浓厚的和谐氛围也就形成了。

二是找准着力点,化解主要矛盾。企业工会要在构建和谐企业中有效地发挥好作用,就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做到有的放矢。当前,应从利益矛盾、生产安全、制度规章等方面着力下功夫,注意分析研究当前劳动关系中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对重大劳动关系隐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掌握协调的主动权。要统一研究应对措施,协调采取一致行动,从而使各项矛盾化解在萌芽当中。

三是提升职工素质。它包括职工的文化知识,技术技能等。在构建和谐企业的过程中,广大职工包括管理者和一线人员具有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身份。职工素质的高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与否,对构建和谐企业的认知程度,对政策的理解水平,在执行制度、遵守规章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篇11

党的十即将召开,为有效地解决和预防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和问题,确保社会大局稳定,根据省、市有关通知要求,利用8、9、10三个月时间在全镇范围内集中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排查化解工作,重点开展“四项排查”。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开展“四项排查”工作的重要性

开展“四项排查”是从源头上化解矛盾、消除隐患、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各村、各单位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迅速组织开展“四项排查”工作,找准影响社会大局的突出问题、安全隐患和社会矛盾,着力消除各种不安全、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坚决防止发生,坚决杜绝发生赴省进京上访活动,坚持防止发生大的公共安全事件。

二、开展“四项排查”工作内容和要求

一是排查突出问题。重点排查环境保护、劳动社保、集镇建设、村庄环境整治、土地流转、涉法涉诉等。通过领导干部下访活动,加强矛盾纠纷分析研判,及时掌握苗头性、倾向性、涉众性问题,努力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二是排查有风险预警的项目。全面摸底调查在建和拟建的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和公共服务项目,重点分析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对已发现有风险预警的项目要立即采取措施,有效化解风险,防止引发事端。特别是对虽然合法合规但群众意见较大,一时工作没有做通,矛盾没有完全化解的项目要暂缓。

三是排查安全事故隐患。突出抓好危险物品的生产、储运、运输和使用的监督排查,抓好超市、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和油库、燃气站、食品药品等重要单位的安全检查,抓好突出治安问题的整治,进一步落实各项管理措施。

四是排查基层基础工作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基层组织对矛盾化解、纠纷调解、预警报警和各项维稳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做到有人管事,针对排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努力提高基层处理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篇12

【关键词】和谐;邻里关系;路径

邻里和谐,人人期盼、邻里和谐,人人有责。邻里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社会和谐的保证。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邻里关系的传统。清朝宰相张廷玉作诗劝导老夫人正确处理与邻居的纠纷:“千里捎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南史・吕僧珍传》就记载了“百万买宅,千万买邻”、《左传・昭公三年》:“非宅是卜,唯邻是卜。”《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等。

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和谐邻里关系的构建。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战略目标;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这些为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提供了政策支撑。

一、现代邻里关系的现状、危害、原因

(一)邻里关系的现状

与传统邻里关系相比现代邻里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邻里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传统的邻里关系人们主要是基于两种因素而聚合在一起而结为邻居(1)因继承关系而结为邻居。主要表现:现在在城市进程中逐渐消失的的大杂院、四合院,在大杂院、四合院中生活的人们,他们彼此相互了解、相互信任、资源共享,大家共同生活在一起,生活相对稳定和安全。(2)因工作关系而结为邻居。主要表现:正逐渐消失的筒子楼和单位集资所建的家属院。而现在,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择业的多元化、人口流动不断加快以及城市化建设不断深入,上述两种现象正逐渐消失,过去稳定的邻里关系被打破。

2、生活的资源发生了变化。在过去的大杂院和单位的筒子楼里,大家共同享用共同的生活资源:共进同一个院门、共享一个水笼头、共用一个厕所等。这样他们就有明确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和自我意识。而现在各家都搬进单元楼房内,过去共用资源逐渐减少,乃至消失。现代城市小区的共有资源主要是楼梯和垃圾投放站。

3、待人接物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在过去,人们正常的聚会往往都是在家里举行,亲戚、朋友、同学、邻居聚在一起,很放松。而现在则不同,处于对自身以及邻里的空间和时间的保护,邻里的聚会往往都不在家里而是到饭店举行。有调查显示,80%以上的人都没有进过邻居的家。

(二)不和谐邻里关系的危害

1、导致邻里之间的冷漠、淡化、隔离;

现代城市社区是由不同的小区组成的,而小区是由不同的单元楼和生活在不同的单元楼的来自五湖四海的居民组成,这样的小区的居民没有工作上的同事关系、没有经济上的来往、没有亲属关系,在生活中他们彼此不认识对方,或从内心他们也可能从一开始就忽视对方的存在。更谈不上邻里的交往了。

2、为一些意外事件的发生留下了空间;

由于邻里彼此联系的不是那么紧密,对对方的任何事可以说是漠不关心,而不法分子就是利用了邻里的这样的心理,而造成了犯罪分子肆意偷盗对方的财产,而对门的邻居以为对方在搬家这样的“笑话”。

3、不利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和谐的邻里关系会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对老年人来说,可以减少他们的孤独,消除自闭的心理,同时在关键时刻可以感受到邻里的温暖。

(三)原因分析

1、各种压力的加大而无暇顾及邻里关系。竞争是现代社会的主旋律。压力主要来自于子女上学的压力、购买房屋的压力、就业的压力、养老的压力、消费的压力等等,使现代的人无法分心,无力去关心那么多的人和事。而邻里关系作为最基本、最应该经常关注的一种社会关系自热而然的被忽视了。

2、缺乏对邻居的了解,而不愿意或认为没必要交往。业主的身份是随机的,无法限制的,那么你在购房时,你的邻居的身份你是无法了解的。你由于不认识他,就会对他敬而远之,就不会和他交往。

3、人们处于自身安全的需要。当前我国社会虽然社会秩序还不错,但还不太平,有些地方的社会治安还不能令人放心,利用邻里身份进行欺骗、诈骗的案件还时有发生。一方面,邻里之间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而不愿意主动去进行交往。另一方面,现代人的自立性比较强,比较注重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4、住房结构的变化,阻断了人们的正常交往。过去的大杂院的邻里是相对开放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可以说是没有那么多的束缚的。而现在则不同,不管你有什么事,当你敲门或叫门,对方即使是在家里,他也不一定会答应或给你开门。所以,有些社会学家总结说,现代矗立的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不仅阻断了人,还阻断了人们的视野和语言,更阻断了人们的交往的心。

二、和谐邻里关系构建的路径

(一)调整好邻里交往的心态:

1、将邻居当成朋友,相信对方,真诚待之;2、尊重邻居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个性;3、不可歧视、忌妒邻居;4、适应环境;5、多想他人;6、串门走走;7、邻里和睦;8、宽容谦让。

(二)完善小区改善邻里关系的内部机制:

1、街道、社区应积极加以组织和推动;2、转变观念。首先,社区要加强引导,使小区居民意识到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其次,提高小区居民的热情,让他们每人都为小区的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再次,要提高小区居民的素质;第四,小区居民要积极主动的搞好邻里关系,并积极参与邻里活动;3、建立丰富多样载体。如聚餐、郊游、义务劳动、下棋、打牌、唱歌、跳舞、戏曲晚会、文化周末等;4、应增加社区的公共服务空间。如公共图书馆、社区俱乐部、义务社区服务站等;5、建立业主QQ群 。形成了一个“舆论场”,以利于邻里之间交流感情,增进了解,建立起互相信任新型关系。6、设立“邻里节”,使邻里间的活动具有长效化和正式化。7、建立业主定期会议的规章制度。

参考文献:

[1]周云芳.怎样处理邻里关系[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2]袁岳、方大为.邻里关系比以前疏远了[M].中华工商联出版社.2006

[3]张路.新邻里关系[J].互联网周刊.2006.2;

篇13

运用法律手段,预防和解决当前凸显的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这是律师工作的重大使命,也是律师工作履行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责所在。为维护社会和谐、安定,全市律师要牢记使命,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积极协助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进一步充分发挥律师职能,围绕当前和涉法涉诉问题多发的实际,全力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现就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律师法》,进一步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特别是部门做好涉法信息访处理工作

近几年来,我市律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在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引导群众正确表达诉求,减少不和谐因素中,已形成一种机制,如医患纠纷的解决办法和为部门提供法律意见等,在促进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律师要从思想上进一步认识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法配合政府各部门,教育和引导当事人学法、用法、守法,帮助其正确理解《条例》中的有关规定,指导他们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矛盾和纠纷,以理性合法的方式有序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和投诉请求。同时,主动配合部门做好化解矛盾纠纷、息诉罢访的工作,处理好涉法工作。

二、进一步健全群体性案件的备案工作

各律师事务所要结合推进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律师参与维稳工作的各项工作制度。一是律师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办案中发现的不稳定线索和苗头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牢牢把握维稳工作的主动权,尽可能避免所的案件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二是对于群体性案件和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除要及时备案和接受司法行政机关的指导外,主要意见和辩护观点要经所主任或者合伙人审核;三是律师在群体性案件和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在向市局备案的同时,还要向纠纷发生地的区、县级市司法行政机关报告。

三、律师要从严掌握群体性案件的范围

市局在对律师办理的群体性案件和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监督指导时发现,个别律师的不能够通过诉讼和仲裁等有效法律途径解决的纠纷,极易引发并影响社会稳定。为此,律师群体性案件和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应仅限于能够通过诉讼、仲裁等有效法律途径解决的纠纷,除此之外原则上不宜接受委托。律师在过程中,应当引导委托人,依法有序表达诉求。对于不听律师劝导,不向律师承诺依法有序表达诉求或利用律师达到其他目的委托人,律师应严格职业操守和执业纪律,终止。

四、律师不得参与影响社会稳定的活动

律师必须以法律法规以及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业内外言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影响、加强公众对于法律权威的信服与遵守。在涉及本人利益的纠纷中,律师更应当为其他当事人做出表率,严格依法有序表达诉求。因此,律师即使是当事人,也不得参与任何规定以外的上访、闹事等不利于社会稳定的活动。律师应当牢记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的职业使命,恪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行为规范,注重职业修养,珍视和维护律师职业声誉。

五、律师不得暗示、鼓动、策划当事人上访

篇14

关键词:价值观 和谐社会 领导干部 目标生成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以及知识创新能力的增强,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态势。同时,国内的政治和经济环境等也发生了对应的变化,这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在高度开放和不断变化的环境下执政成为了当前领导干部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同时,在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党政领导干部价值观的重塑。

一、新时期领导干部重塑价值观的必要性

1.1 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是我国当前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需求和主体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目标指向,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内容。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相关不和谐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做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党政领导干部价值观的重塑是构建和谐社会以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求。

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领导干部的价值观所发挥的作用是一个循序渐进和逐步演进的过程,需要通过整体布局来整体性的思考与操作才能得到均衡的发展,最终形成一个立体性质的价值观体系。根据加尔布雷思的相关理论,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所有的公民都享有完全的个人自由、生活有保障、民族平等以及生活有价值。因此,在确定和谐社会的构建目标时,应该通过促进社会的自由、平等、和谐、有序来对领导的行为选择提出对应的价值要求,即促进领导干部的行为方向以及价值定位朝着这些目标而努力,最终实现政治文明、行政文明以及领导艺术的向前发展。和谐社会还要求领导干部作为人民公仆,达到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以及民主法治的价值理念,通过对应的服务来促进绩效的改进与提升,促进社会和谐价值的构建。

1.2 我党执政地位的稳固的客观要求

党政领导党性修养以及政治道德建设是我党执政能力得以保证的基础。在新时期,经济环境的变化给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以及政治道德的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尤其是在社会利益结构分层以及价值观多元化的过程中,市场经济对既有的价值体系造成了对应的冲击,影响到了局部利益、全局利益、个人利益以及集体利益的分配。这时,领导干部必须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之下,通过重视党性修养来杜绝价值观扭曲以及价值观不坚定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在提高领导干部内在执政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利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工作。从与国家长治久安、全局发展以及根本建设工作相关的重大问题出发,对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市场经济的完全驾驭、复杂局面的从容应对、执政的法制性等方面加以管理和控制,构建起满足建设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尤其是当前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级党政领导干部都承担着对应的改革、法制以及局面稳定的任务,通过正确对待与合理运用来杜绝利用公共权力谋私的腐败现象,从容的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正确的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国家以及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

1.3 现代科技发展和创新的客观需求

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思想的解放以及智力的提升过程中,现代科技发挥出了重要作用,给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可能和可行。技术发展和创新在促进人们相互交流增多的同时,也使得价值观念得到了转变,社会整体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创新推动了社会的民主化进程,这给国家的治理以及政治领导等工作提供了对应的挑战和机遇。在这个过程中,领导干部需要不断的吸收新的科技知识,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创新工作中去,通过提升自身的知识修养更好的给科技决策提供政策依据和管理理论方面的基础。再者,科技的发展还给社会管理依据国家治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给管理理论的实现提供了基础条件。针对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传统领导在决策、领导以及管理过程中就应该重视科技传播带来的新变化。这时,管理者必然需要主动的改变自身的价值理念,促使自己更加满足新时期的执政需求。

二、新时期领导干部价值观重塑的若干对策

2.1 加强理念教育,增强领导干部党性

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在于执政党,在构建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发挥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而领导干部在价值观的重塑过程中,应该从思想、政治的层面来对价值观的塑造进行重新的定位。通过加强党性教育,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以及先进性是一个有效的手段。通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来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满足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价值观的诉求成为了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方向。

领导干部价值观的重塑应该从思想、政治的层面来进行重新的审视与定位,对价值理念来进行重新塑造。通过强化党性教育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满足构建和谐社会的相关要求。在重塑的过程中,应该巩固的思想指导地位,以坚持不懈的精神来武装全党,教育全党的所有党政干部。通过加强理论学习来增加党政领导干部执政意识的先进性,自主的将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价值修养以及一种政治觉悟,事中坚持的立项信念。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应该担当其学习工作的先行者,通过认知水平的提高、价值水准的提升以及政治觉悟的增强来实现价值观的更新与重塑。最终形成反映公众诉求、倾听群众呼声以及保证群众利益,体现执政为民的宗旨,发挥新时期领导干部新价值观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