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教育的道德标准范文

教育的道德标准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16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教育的道德标准,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教育的道德标准

篇1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考核与评价标准的意义

(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考核与评价标准是提升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地位的前提条件

毋庸讳言,当前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地位并不高,学校不同程度存在“重技能,轻素质”的倾向,造成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缺陷,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要。但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之一,是目前还不能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一个系统的评价标准,造成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学校缺乏可操作性,甚至出现困境,最终促使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技能教育一浪高过一浪的热潮中逐渐边缘化。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考核与评价标准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考评体系的重要内容

考评体系是任何教学活动中的必要环节。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训实践环节再到考核评价是一个完整的教学循环。缺少考核评价,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活动就丧失自我检验评价的机制,从而造成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弱化,起不到应有的教育功能。而如果没有考核与评价标准就无所谓考核和评价,考核评价就失去了衡量的依据,就可能流于形式。

(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考核与评价标准是检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手段

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离不开考核与评价体系的建立,而考核与评价标准是考评体系建立的重要内容。会计技能教育目前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与实践的考评和测试标准,这个标准已主要成为学校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检验手段,也成为学生专业学业水平测评的依据。但光有技能考评标准,人才培养质量是不完整的,学生专业学业水平的代表性就存在缺陷。因此,学校必须建立起技能教学与素质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双重考核考评标准,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才是完整的,人才培养质量才能真正得到保证。

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考核与评价标准设计的原则

(一)操作性原则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考核与评价标准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考核评价标准设计是否成功的关键。作为一个成功的考核评价标准,必须具备易操作、可测量,便于教师公正评价学生在职业道德教学方面的成绩、学生在职业道德素质方面的提高。如果标准过于笼统、过于模糊,失去区分度,评价将失去意义。

(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必须承认,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本质上属于素质教育,是人的意识形态方面的转变,较为抽象,不象技能和理论教育易于量化可测,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性质决定其考评标准必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于会计职业道德要求的知识内容可以借用传统理论教育考核的形式采用定量测评(分数形式),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现实表现和思想的转变宜采用定性考评的形式。

(三)多样性原则

由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自身的性质决定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考核和评价的标准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必须呈多样化形式。考评样式可以是问卷调查式的,可以是答卷式的,可以是相互打分式的,可以案例判断式的。只有多样化的评价形式才能完成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多角度的评价考核任务。

(四)完整性原则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的考核评价标准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一样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考核评价标准也必须随着会计职业道德教学活动内容变化而变化。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有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讲座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因此,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考核评价标准也必须具备理论考核评价标准,同时必须案例评价标准、有实训实习的评价标准;有校内的评价标准,同时也有校外的评价标准。

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考核评价标准设计的内容

综上所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考核评价标准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特点,其形式和内容也可能因校而异,因教学对象而异,本文仅以五年制高职校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标准为例,分别介绍以下四种考核评价标准,仅供读者和同仁参考。

(一)理论性考核评价标准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根据其培养模式,也应该有理论教育方面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会计职业道德本身的内容和会计相关法律内容,这一板块内容教学目的在于形成五年制会计专业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的基本素养,属于“应知应会”的内容。尽管主要是识记方面的内容,但这是学生具备会计职业道德能力的重要基础。该内容与普通专业理论教学相类似,可以结合财政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并可以结合财政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形式进行评价,评价标准的形式主要采用以上“答卷式”的定量测试,具体内容和形式可以参照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形式,故不再在本文中赘述。

(二)实践性考核评价标准

实践性考核评价标准是针对会计职业道德校内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和实训)而设计的考核评价标准,会计职业道德实践性教育环节是形成学生会计职业道德能力的关键环节,而实践性考核评价标准是对学生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符合程度的测定,因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性考核评价标准是会计职业道德考核评价标准的核心内容。

针对会计职业道德实践教学内容的特点,会计实践性考核评价标准可设计5 个一级指标,13 个二级指标进行测评,宜采用定性考核形式,以等级作为测评成绩,其中A 设定为“优秀”,B 设定为“良好”,C 设定为“中”,D 设定为“及格”,E 为“不及格”,其模式可以参照以下表一。

(三)案例式考核评价标准

案例式考核评价标准是针对会计实务中涉及到会计职业道德的常见案例,要求学生进行专项判断,用于测评学生在一定的模拟情景中,遭遇会计职业道德冲突时的表现,以此评价学生在一定条件下的职业操守。本考核评价标准可以弥补以上(一)、(二)考核标准的不足。具体考核评价标准可采用会计实务中常见案例(样本),让学生进行判断,以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以学生的回答程度作为其相关测评成绩。其模式见表二所示:

(四)校外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标准

校外顶岗实习考核评价标准,主要是针对学生在最后一个阶段在实习单位工作期间的表现所做的职业道德评价。校外实习期间是学生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在社会的初步表现阶段,是校内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水平的一次集中体现。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阶段会计职业道德的考核主要由实习单位根据学生的实习表现所做的一次专门考察,其随同实习报告作为学生整个实习阶段的一次综合评价。其形式类似于问卷调查,指标设计主要以定性为主,根据校外会计职业道德的表现可从五个方面设计指标,其模式可参考表三:

四、结论

综上所述,五年制高职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是五年制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而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标准是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由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本身的复杂性、长期性和抽象性,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标准的设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形式必然是多样化、多角度和多纬度的结合;必然是一个定性与定量、校内与校外的结合。

基金项目: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立项课题(B/2012/07/020)。

参考文献:

[1]葛洪菲,张荣华.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体系的反思与重构[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

[2]吴诚.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D].湖南大学高校教师硕士论文,2009(10).

篇2

教师职业道德(以下简称师德)是一般社会道德或职业道德在教师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它在教师的职业实践中形成,反过来又指导着教师正确地处理教育工作中的各种关系,成为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2008年,教育部修订颁布了新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出了在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等新形势下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然而,截止当前,我国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并没有出台具体的法律法规。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求不一,标准不一。因而出现了诸多师德问题。随着时代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特殊教育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给予了重点关注。如何建立和完善当代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标准,笔者结合特教工作实践,认为特教教师职业道德应当具备以下几点。

 

一、无歧视性,以人为本

 

特殊教育的对象是特殊儿童,他们或在生理上、心理上和行为上存在差异性和特殊性。这就对特教教师提出了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无歧视性、公平公正。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在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不以种族、肤色、信仰、性别、国籍、年龄、政治活动、家庭、社会背景、性倾向或异常方面的不同而歧视特殊人群;(2)在测量和评价过程中,以人为本,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儿童,而非因人而异,随性而为。

 

二、尊重人格,维护儿童自尊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有尊重的基本需要。每个人都应得到应有的尊重,其中当然包括特殊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可以说特殊儿童对于自尊和尊重有更加明显的需求。在教育实践中,特殊教育教师应该更加关注特殊儿童的尊重需要和心理需求,保障他的人格和尊严,切忌简单粗暴对待、讽刺挖苦、冷漠、无耐心、管教过严等行为。

 

三、客观准确,实事求是

 

特殊教育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对特殊儿童的成长、发展和评价具有重要影响。这要求教师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客观准确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在教育训练、管理和咨询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事实资料、准确数据为依据,客观准确地对特殊儿童进行评价,向行政部门、同仁和家长提供资料。

 

四、保护隐私,坚持原则

 

我国法律规定,个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权利。隐私权是一种基本人格权利。特殊儿童的个人隐私更应得到应有的保护。因此,特殊教育教师的一个重要操守是保护特殊儿童的隐私,对特殊儿童的各项资料进行严格保密,绝不向任何商业机构、非法团体或个人泄露特殊儿童的隐私信息,或以非道德的方式以特殊儿童的隐私来获利,而是在尊重彼此隐私的基础上,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

 

五、注重合作,畅通渠道

 

特殊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特教事业的发展,服务特殊儿童和特殊群体。特教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也离不开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因此,特教教师应和其他专职者、相关人士、特殊儿童家长和社会机构等,相互合作,相互鼓励,共同努力,不断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畅通特殊教育服务渠道,促进特教事业发展。

 

六、提高专业,激发潜能

 

特殊教育教师是一个专门化的职业,也是一个随着时展不断变化,要求不断提高的职业岗位。特殊教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营造合适的环境,采用恰当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向特殊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生活和学习的潜能。这也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以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特殊学生的发展。

 

七、终身学习,与时俱进

 

为保证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特殊教育教师应通过参加专业培训、研讨会、专业会议等继续教育计划,参加专业学术团体的活动等来保持对特殊教育和相关教育领域先行研究和文献学术动态的了解,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八、为人师表,爱岗敬业

 

在特殊教育工作中,教师的道德水平集中体现在对待特教事业的态度上,这既是党和国家对教师的根本要求,也是根本的师德要求。因此,热爱教育事业是特教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也是搞好特教工作的前提和动力。特殊教育教师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职业操守,用行动践行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准则,绝不容忍、也不做违纪违法违规、有损职业操守的事。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区别于其他行业,究其原因是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特殊学生作为参与主体,其自身的特点直接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性质和要求。如何更好地促进特殊学生的发展,规范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和思考,才能不断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篇3

 

一、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世纪以来,高等学校培养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理念逐步向教师教育过渡,但绝大多数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特别是课程名称和理念,继续沿袭着学科化、理论化、学术化的倾向。舞蹈课时少,训练时间大大缩短,训练内容大大减少,教学目标难以实现。[1]P143同时,学生基础差,出现了老师难教,学生难学,进而厌学的现象。在教学中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同的舞蹈老师教学内容不一,达成的目标也不清晰,没有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三门必修课程为主,适当增加幼儿园班级管理、现代教育技术选修课程。其中心理学、教育学始终按照学科理论课程的体系和标准开设,教学法经过20多年演变,也成了学科教育学。甚至教育技术也成为教育技术学,班级管理成为班级管理学。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舞蹈不仅自身要掌握舞蹈,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把舞蹈准确地应用到教学中。[2]P97《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基本实现了理念和课程结构特别是编制形式的变革,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理念,将学前教育的课程分为三大目标领域: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确立了六大学习领域,其中职前培养的学前教师教育为:1.儿童发展与学习,2.幼儿教育基础,3.幼儿活动与指导,4.幼儿园与家庭、社会,5.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6.教育实践。职后培养的课程包括加深专业理解、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身体验三类。这些学习领域和相应的课程模块,基本实现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专业化、职业化、实践化,将会引起教师教育领域的深刻变化。这一指引要求在舞蹈教学方面要打破教师教的痕迹,通过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运用,适应幼儿和相关岗位的需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

 

舞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通过舞蹈教学,使学生不仅具有正确的身体姿势,能够完整、流畅、正确、优美地表演各种风格的舞蹈,而且能了解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特点,学会欣赏舞蹈作品,提升学生的舞蹈素养及审美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表演技能、幼儿舞蹈创编能力,组织舞蹈教学能力是教师在组织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而成的。作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师如何在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背景下,分析教学培养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了解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合适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学的实践性和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都是应该要认真思考并且,并需要尝试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建设提供资源库

 

根据课程整合的总体要求,结合《意见》和《标准》的要求,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前沿,面向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借鉴国内外学前教育专业人舞蹈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完善教学内容,通过网络等视听媒体,收集与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教学课程相关的资源,通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提供丰富的舞蹈课程教学资源,包括基本功,民族民间舞、现代舞、舞蹈创编、幼儿舞蹈、舞蹈鉴赏等多种形式的舞蹈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整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体系。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与人才培培养方案一致的优质教学资源。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注重《标准》中课程及模块之间内容的内在联系,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充分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和运用能力,切实落实按需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终身学习的技能。在资源库的建设方面注重课程资源专业性与多样性结合,全面性与丰富性结合。

 

课程建设是方案开展的关键,针对目前学前专业理论性过深,学生学习困难的情况,依据“淡化理论,够用为度,培养技能,重在应用”的原则,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结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安徽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教师教育类专业教学实践工作的若干意见》对现行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加强技能型课程教学,整合论性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基础训练、各种风格舞蹈的表演能力、舞蹈创编逐步加深难度,提高学生能力的方式,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和素养。形成独具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体系。

 

(二)教学方法改革——为舞蹈教学改革创新的途径

 

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式,依托多媒体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手段,产生一批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成果。打破传统舞蹈教学仅仅是教师课堂讲解示范的模式,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活动小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等多种方式改变教师课堂上一直交的模式,充分利用学生中的特长学生,引导学生,自我学习,互相学习。鼓励小老师在教师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发挥特长生优势,推动学生兴趣小组的形成,提高学生可与学习的兴趣性和时效性;注重参与式、场景式、体验式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学生入职后能力转换的培养。

 

改革课程模式,实施分模块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研讨学习,合理设计教学方案有效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后自主学习的时间,提升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通过课前预习备课、课堂积极引导、课后及时反思的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教学过程中注重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平台,通过视频、图片、课件等多种载体展现教学内容,同时利用实训、实践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有效衔接,帮助学生建立理论指导实践的平台。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传帮带”,舞蹈兴趣小组发挥导师作用

 

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以及学校现有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活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将课堂教学与学生活动有效结合,继续推进完善学生活动小组的活动,将舞蹈兴趣活动小组分为民族民间舞、街舞、拉丁舞、爵士舞等方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小组活动,一方面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而且可以通过兴趣小组的活动,巩固教师课堂学习的内容,促进学生舞蹈课堂学习的知识向实践的转化。同时利用各级各类活动和比赛组织系部学生活动,提高学生活动额参与性及活动组织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同学们在学前教育宣传月,迎新生晚会、元旦晚会等大型文艺演出中参加实践体验。学校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完善校内外实训、实践教学设施和设备,鼓励高水平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通过活动参与提高学生舞蹈编排、舞蹈表演,活动组织等能力。实现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的目标。

 

(四)教学管理方式改革——改变舞蹈课程教学模式制度保障

 

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形成有利于支撑教师进行舞蹈课程教学改革的的教学管理模式,创建有利于教学团队安心教书、潜心育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探索。加速推进教师教育教学以及科研能力的提高。注重教学管理规范化,常规化,系统化,注重教学过程管理及动态管理,规范教学管理资料整理等工作,规范管理过程、提高教学管理科学性、进而更好的评价教师教育教学、科研水平。引导教师形成规范、提高质量、注重细节、不断增强自我提高的自觉意识。

 

健全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是实现和落实各项制度、措施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总体目标的必要保障。实行校、系、教研室、班级四级督导制度,坚持把日常工作规范化,提高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和监督,在规范之中抓创新,在创新之中抓提高,在提高之中抓特色,构建出一套适应技能课教学改革的现代管理模式。

篇4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体育教学观、学法

前言: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标志着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进入新的阶段,是学校体育课程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新起点。中学体育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思想,“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那么,在学校体育教学如何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呢?面向全体学生,师生互动进行教学,促进个性特长自我拓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强身健体和掌握运动技能,是学校体育教学观的本质功能和根本目标。

一、突破传统授课框架

1、打破桎梏,变更模式

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一味执著追求技术技能动作的养成,片面关注技术教学,“学”与“乐”等诸多积极因素难以体现,形成了“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的局面。这种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违反了“以人为本”的体育价值观,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障碍。教师转变教学观,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创造性学习,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是克服这一弊端的有效方法。由师生双方共建的新型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不仅有“官教兵”,也同样凸现了“兵教兵”,甚至是“兵教官”的场面。课堂上,老师简单地进行引导后让学生自行设计,自行操作。民主和谐的师生交往、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形成了新的教学风格,为体育课堂教学增添了浓厚的人性化氛围。这种以目标引领学习内容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体育教学相比,有了截然不同的闪光点。

2、改变教法,选用多种教材进行教学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单一乏味,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动积极性受到压抑,形成学生喜欢运动而不喜欢体育课的局面。新课程标准提倡“面向全体,注重个性,人人受益;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兴趣出发,时刻注意学生的安全”。强调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加强学生的体验和实践活动。要求教师全方位开发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加工、整合,变“教材牵着教师走”为“教师牵着教材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点睛画龙,不是照着教材死搬硬套,学生根据教材要求通过尝试练习、思考讨论,交流反馈、师生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优化学法,激活课堂

传统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传授、轻发展,教师是教学的主宰,学生仅是被动的学习那些运动员所应具备的技术,形成教者无味,学者不会的无奈局面。新的教学应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人格,放权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发展个性,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通过教师导趣,引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善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爱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以学定教,形成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个体化学习兼容并存,使多边互动的优化学习机制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教师的引导和激励使学生纷纷坦率地将自己的方式、方法展现出来。由此可见,新课程的教学中,学生主动的学习方式日益增加。

二、“健康第一”,勇于实践,激发学生开拓创新

1、适时激励,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激趣,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多向性、独立性的思维。在教学上运用启发式、点拨式、讨论式等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方法,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内容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由“授之以鱼”转向“授之以渔”,在无限的情趣中有所发现,并体悟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与不同需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展,才能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学生学习过程是认知——思维——行为过程。在阳光下、操场上、大自然中,学生在“自由空间”愉快地翱翔。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升华了。

篇5

教师是课程标准的主要执行者、实施者,充分认识课程标准正式颁布的意义,提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在创造性地执行过程中创造更多积极的可能性,是我们应尽的光荣职责。

倡导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首先要认真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体会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课改的基本精神体现在课标修订的基本不变的方向性、稳定性中,也体现在与时俱进的调整修正之中。比如,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三个面向”,在本次修订中仍然是灵魂性的,一方面体现在对国际经验的研究与借鉴,另一方面体现在时代精神的及时反映,体现在与时俱进合理吸收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崭新成果。再如,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课标修订更多地从儿童立场,从儿童健康成长的要求设计课程。又如,课程改革顶层设计的视角是超越学科中心,这就带来了课程一些根本性的变化:增强课程综合性;改进学科课程;激活地方和学校课程;构建选修课程;倡导探究性教学;推进多元化的评价;等等。这些设计思想在课标修订中得到进一步彰显。课程改革方向性、基本性的精神是超越课标又是贯注所有课标的,是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领会的。

倡导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要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的教学期待。这需要我们十分重视课标的教学建议的方向性表述,如“品德与生活”新增的教学建议有三条:第一,“深刻理解本次课改的性质、特色和基本观点”;第二,“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法的基础”;第三,“以活动作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相信老师们坚持这样的三条原则,就能从整体上实现教学与课标的吻合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坚持对课程特质的整体把握,比如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最为核心的概念,课标修订坚持了“素养——养成”的基本模式。我们在教学中要多加领会。对于一门课程,我们还要学会关注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课标组核心成员,初中数学教材主编杨裕前先生指出,要注意把握教学内容蕴含的教育价值——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能够感悟的“基本思想”,以及可能积累的“基本经验”,从而结合教学内容,努力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与“情感态度”四方面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种思想对于各科教学都是有启迪意义的。倡导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还要按照课标要求上好每一节课。这些年来,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等学者对这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崔先生很有创见地提出制订学段课程规划,提出一节一节的课都要基于标准设计。比如,崔先生指出:学习目标与学习结果都要源于课标;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教学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的质量;要思考标准、教学、评价的一致性,等等。强化基于课标的意识,学习借鉴一些教学技术,对于防止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跑冒滴漏”是很有作用的。

篇6

基于英语课程标准的教学就是教师根据高中学段内容标准规定的学习结果来确定学习目标、开发评价、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改进教学等一系列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其具体表现就是:通过界定学生应知、能做和存有什么(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开始教学规划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达成清晰地界定的标准或目标。同时也告知学生评价的标准,融合评价和教学的过程,把评价与真实世界的任务连接起来,评价学生在知识应用和高水平思维技能方面的能力,而不是低水平的认知。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基于此笔者提出了“高中英语目标导向课堂教学模式”,其目的和意义是:

(一)目标导向是提升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略

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学会了,这本是常识,但我们的许多教师在进教室前思考的更多是:“这节课我该教什么内容”,而不考虑“学生该学会什么”,“学生能学会什么”,也即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意识不明,甚至根本没有依据课标的课堂目标来制定教学目标。教师教学的出发点是课本与复习资料,无视课标与考纲要求,单纯依据参考书与自身经验教学;教师也缺乏把课程目标分解为课堂目标的能力,虚幻表述课堂教学目标,结果是教学结束时还不知道自身教学到底到达了哪里;另外,许多老师错误地理解“三维目标”,把“三维目标”理解成“三种目标”,描述目标时,人为割裂三者的整体关系,贪多求全,难以落实。再有就是教师没有形成“以学定教”理念,研究学生不够,没有分析学情,脱离学生实际制定目标,不考虑自己的学生到底“能学会什么”。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操作性强的课堂操作“模式”.

(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众多问题的解决期待有模式化策略

笔者所任教的武平二中是一所普通农村高中,学生近2500人,教师220多人,生源在武平县是二流生源。在我校组织的针对英语课堂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中,其结果反映出我校的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教师的教学设计不依据课标,设计意图不明,教学目标大而空;教师无法把课标目标转化为教学目标,不能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在确定教学策略时,常常只体现“教”的过程而忽视“学”的过程;课堂上教师讲得太多,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太少;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面太窄,差生容易被忽视等等。面对二流的生源和教研水平不高的教师队伍,再加上普通中学教研缺少专家引领,缺乏相关的培训,教研部门业务指导不到位,多数教师对课堂教学认识与理解模糊,教学效率水平总体不高。我们课题组认为建立一种操作性强的课堂操作“模式”是消解这些问题的有效策略,因为课堂教学模式化,操作简便,可以减少随意性,增加有效性。基于此,我们提出“目标导向,简约教学”,目的就是让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培养学生的预学能力。我们认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当堂达标,完成教学任务,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发展自己的能力与特长。

二、基于课程标准的高中英语目标导向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模式

“目标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课前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制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的预学目标或指定预学材料,也就是教师在进教室前必须明确自己到底要带领我们的孩子们到达哪里,然后教师通过对学生预学情况的判断把握学情,坚持让学生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保证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把教学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然后实现实现当堂达标,完成教学任务,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发展自己的能力与特长。

三、在基于课程标准的高中英语目标导向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要重点突破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各种课型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设计这一难题,将目标导向课堂教学理论和课堂实际操作相结合,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广大教师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的操作方法。

(2)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其学习效率。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要根据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探索出适合高中英语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的“目标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评价体系。

基于课程标准的高中英语目标导向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预学结果为目标,按照学生学习的认知心理过程确定教学活动模式;预学检测、教学过程的检测以及教学反馈使我们从教者能把握学习者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变化和提高,从而保证了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书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新课标词汇》、《新课标词汇》编写组.词汇用书.辽宁教育出版社

[3]《课程论:基础、原理和课程》艾伦.C.奥恩斯坦和弗朗西斯.P.汉金斯

篇7

    盗窃犯罪与一般盗窃行为在许多方面都是一样的,如都是秘密窃取他人财物,都侵犯了他人财产所有权。但两者仍有本质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两者的社会危害程度上,作为盗窃犯罪,其社会危害主要表现在盗窃数额上,也就是说,盗窃数额越小,社会危害性就越小,盗窃数额越大,社会危害性就越大。盗窃是一个典型的由量变引起质变的犯罪。因而,在区别盗窃犯罪与一般盗窃行为时,应当把盗窃数额的大小作为其区别罪与非罪的主要标准。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以数额为犯罪构成要件的,只有盗窃“数额较大”的,才能构成盗窃罪。何为“数额较大”,不同时期有不同规定,1992年12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个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一般可300—500元为起点;少数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可以600元为起点。”“铁路运输过程中发生的盗窃案件,盗窃‘数额较大’以 400元为起点。”修订刑法公布后,最高人民法院在1997年11月4日通过的《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500元至2000元以上的,为‘数额较大’,并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在上述《解释》规定的数额幅度内,确定本地区的数额执行标准。在司法实践中,应当把最高人民法院和各地确定”数额较大“的标准作为划分一般盗窃和盗窃犯罪界限的基本标准。

    二、“盗窃数额较大”并不是划分罪与非罪的绝对标准

    在司法实践中,应当特别注意的是,我们强调数额在区别罪与非罪上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盗窃数额是区别一切盗窃罪与非罪的唯一的绝对的标准。我们在十分注重盗窃数额的同时,也绝不能忽视其它情节。要把盗窃数额和其他情节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用刑法总则第13条关于罪与非罪标准来判断是否构成盗窃犯罪。特别是对于刚好达到或稍微超过规定的盗窃犯罪起点数额,或者尚未达到但已接近规定的盗窃犯罪起点额的盗窃案件,不能搞唯数论,要结合其他情节综合判断。有的虽未达到规定的数额较大的起点标准,但通观全案,社会危害性较大,应认定为盗窃犯罪。有的虽然达到了规定的数额较大的起点标准,但通观全案,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应作为盗窃犯罪处理。为此,我曾建议:将“数额较大或情节严重”作为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删除“多次盗窃”,用“情节严重”作为数额较大的补充要件,以避免单纯数额和次数在定罪上的缺陷(详见笔者拙著《盗窃罪定罪量刑案例评析》一书,在此不再赘述)。

    三、盗窃数额未达到较大,可以作为犯罪处理的情形及其适用

    最高人民法院1997年11月4日《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接近“数额较大”的起点标准,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1.以破坏性手段盗窃造成公私财产损失的;

    2.盗窃残疾人,孤寡老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人的财物的;

    3.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具有其他恶劣情节的。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盗窃数额未达到“数额较大”标准,可以作盗窃犯罪处理的,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盗窃公私财物必须已“接近”,即离“数额较大”起点标准相差不远的。一般来讲,实际盗窃的数额应达到“数额较大”起点标准的2/3以上,才能算“接近”,否则,不能算“接近”。如盗窃数额不到“数额较大”起点标准的一半,甚至只有1/3以下,虽具有所列情节,也不能作犯罪处理。二是必须具有所列特定情节。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列举了三种情节,这三种情节的一、二两种情节比较具体,司法实践中比较好掌握。而第三种情节比较抽象,对所谓“造成严重后果或具有其他恶劣情节”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我们认为,对“因盗窃造成严重后果或具有其他恶劣情节”,既要从严掌握,不随意扩大范围;又不能死守数额,放纵犯罪。从司法实践来看,因盗窃“造成严重后果或具有其他恶劣情节的”,主要指这样一些情况:盗窃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医疗款物或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盗窃生产资料,严重影响生产或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流窜作案的;因盗窃多次受到治安处罚的;因盗窃被判刑或劳改,在服刑或劳教期间或服刑劳教期满不久,又继续盗窃的;等等。其情形难以穷尽,关键是要看是否接近数额较大,并具有其他严重情节。如昨天正义网公布的为“规避法律故意实施盗窃数额不足较大起点的行为”,就可以作犯罪处理。何某系一青年人,某日晚,路经林某宿舍时,见其门开屋内无人,遂进入,将林某放于床头柜内的5000元,取出1900元偷走。后因与他人实施抢夺而案发,何某称其之所以只偷1900元,是因为他知道盗窃数额达2000元要被判刑,故只偷1900元。我们认为,何某有意规避法律,盗窃数额接近较大,即与盗窃数额较大仅仅只有100元之差,这种数额(量)之差,不能引起犯罪“质”的变化。试想,如果何某的盗窃数额与数额较大的标准,只有1元或1角,甚至1分之差,我们也是否认为:他没有达到数额较大标准而不作犯罪处理呢?显然不能。在本案中,何某在盗窃中有故意规避法律的行为,而且还有其他并发性犯罪,更应对其盗窃行为定罪处罚。

    四、盗窃数额虽然达到较大,可以不作为犯罪处理的情形及其适用

    根据1997年11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司法解释,对于盗窃公私财物虽已达到“数额较大”起点标准,但情节轻微,并具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可不作犯罪处理:

    1.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作案的;

    2.全部退赃、退赔的;

    3.主动投案的;

    4.被胁迫参加盗窃活动,没有分赃或者获赃较少的;

篇8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进程不断完善,高校辅导员作为当今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导者,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201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不难看出我国对于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一点的重视程度。本文试图对照《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对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要求,就如何强化高校辅导员的教育能力,进一步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以分析,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不足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 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理论教育水平

 

目前还普遍存在着对“辅导员”这一职位工作职能认识的不足,对辅导员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视程度不够的缺点。[1]辅导员不仅仅需要在课堂教育上发挥理论课教师的职能,更要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发挥辅导员自身易于与学生打成一片的优势,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条主渠道中进行拓展。

 

(一)提高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

 

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直接取决于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一名优秀称职的辅导员,不但要对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有所涉猎,对国内外经济形势有所了解,更要做到能解决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当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过硬的基本素质也是必需的。所以,高校辅导员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与时俱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2]

 

(二)改变理论教学模式

 

在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射式”与“填鸭式”的教学还占了大部分的比重,这种教育方式只会使大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良好的教育应当是自我教育,当然,“自我教育”并不意味着大学生脱离辅导员独自学习,而是希望辅导员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承担起引导者的作用,发挥与学生密切联系这一优势,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不但扮演着教育者,更是扮演着领路人这一职责,让每位大学生在学习中从“被动填充”逐渐走向“主动诉求”。[3]

 

(三)网络虚拟拓展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提到,把握大学生对网络技术的应用趋势是高校辅导员必须做好的工作,熟练地运用微博、微信、qq、博客、网络社交等一系列新型媒体技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够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丰富教育工作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理论教育向网络虚拟拓展,更是要充分利用高校辅导员更容易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线上教育”。[4]网络资源具有丰富蔽性的特点,一是可以从丰富的网络资源中寻找更多的理论依据,二是可以利用网络的隐蔽性通过网络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让其在不知不觉中思想升华,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实践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理论教育为主,实践教育为辅,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策略方针。将实践教育作为理论教育的重要补充,并与理论教育相辅相成。由于实践教育具有操作性强、反馈及时的特点,能很大程度上与思想教育内容契合。《能力标准》更加清晰地定义了辅导员的职能,高校辅导员不但要对自身的工作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和认识,同时也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辅导员应充分认识自身的工作性质,实现从单能到多能的改变。[5]将零散的工作点穿成线,再将线织成网,全面系统地实现职业功能的升级。《能力标准》提示了能力、社会、文化、心理、互助、规划和指导等多方面的要求,这些都是辅导员从业工作中将要面临的大方面。而想要提升工作能力,明确工作路径,为学生们提供可靠的保障,辅导员就有义务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同时为其全面发展做出指向作用。

 

(一)参加和引导社会实践活动

 

辅导员应与大学生一同,杜绝面子工程,形式主义,切实地引导和配合学生做好社会实践,帮助学生真正锻炼其动手操作的能力,及互帮互助的品格。在基于社会实践的同时,更能有助于形成其完整的意识形态。诚然,当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由于种种的主观或客观原因导致结果差强人意,形式主义成了大学生实践教育的最大问题,这种只注重结果的实践其实并没有实现其最初的构想,更是与社会实践本身的意义差之千里。很多学生观念上将社会实践看做取得学分的途径,反而更注重形式,有时可能就是为了一个公章。而造成这种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组织与明确的方向。流于形式的宣传并不能做到对学生心理的触动,更不要说改善其固有的观念。想改变现状,还需从根本入手与学生共同参与,一对一反馈,了解,对学生偏离的思想及时矫正,予以指导。辅导员实现企业、高校、个人三方面的转换连接,将组织、宣传、实施多方面整合,形成凝聚力,做到齐抓共管的形式,共同努力,将其带入社会实践的行列,使其从内心里接受社会实践这一程序。

 

(二)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校园文化,是我国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当今的校园文化正日益向彰显和满足学生个性化能力的方向发展,而辅导员的工作就是在这种校园文化中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走向,给予他们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在形式上要生动活泼,内容上要健康向上,载体上要多以新型的网络、移动终端为主。在校园文化的活动中,要尽可能地发掘大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凸显每个人的主体性,激发他们参加活动走进集体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成熟。此外,辅导员要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引领大学生参加各种第二课堂文化活动,使学生们根据自己的优点,有选择地自由全面发展。

篇9

关键词: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变化;实践策略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18-0008-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011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修订版课标”)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改革逐渐深化的过程中,对2001年印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版课标”)的修订与完善。这一次修订对于进一步注重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实施的现实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质量有重要意义。

1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概述

这次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大背景下,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学课程体系而展开的研究。本次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反映了从理想到务实、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修订的重点在于“如何应对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现实和我国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上,着力提升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来说,十年来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实施现状是化学课程标准修改的出发点。随着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逐步实施,无论是课程设计者、课程研究者,还是各地教研员、一线教师,都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也产生了不少对新课程的看法。尤其是一线教师,伴随着他们对化学学科发展认识的深化和对化学教育研究的深入,在经历了从迷茫、困惑到清晰、理性,从不认可、不支持到不断尝试、产生认同的过程之后,对化学新课程有了更合理、直接、理性的认识。在看到新课程实施带给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效益的同时,也看到了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及缺陷,如对化学实验及其教学重视不够、课堂开放与实效难以双赢、知识教学观念落后、探究教学不能常态化、多样性评价不能很好落实、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先进教学观念不一致等。在这样的情形下,只有正视成绩与问题,认清优势与劣势,推广课程改革中的成功经验,逐步解决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才能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良性发展。

2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2.1 进一步凸显化学课程的基础性,弘扬其基本价值

基础性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主要特征。修订版课标在课程性质部分开宗明义地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基础性。要给学生提供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同时,在课程目标部分增加了诸如“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能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等更为具体的体现课程基础性的课程目标,适当地降低了部分课程目标的难度。例如,将“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改为“……,说明并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针对于化学学科的多元教育价值及其与人类生活生产之间的密切关系,修订版课标在原有实验版课标的基础上,“着眼于从学生发展、社会需要和化学发展的视角,重新审视学科价值和课程理念,不仅观点阐述力求更严谨,更符合中国的教育实际,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的文字组织上也凸显了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实际指导意义。”具体来讲,在修订版课标“课程性质”部分,强调化学课程“能为学生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能帮助学生逐渐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部分,增加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等重要观点,从而全面地弘扬化学学科的教育价值。

2.2 对科学探究的内容和要求做进一步的调整与明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以来,科学探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基于科学探究的教学设计难度大、对教学条件和教师基本水平的要求较高,不易被教师很好把握,造成了诸如科学探究开放性与实效性产生矛盾、不能常态化等问题。基于现状,修订版课标对科学探究做了更为科学的要求和规范,以提高教学实效。

2.2.1 调整科学探究内容

为了保证科学探究活动能够顺利开展,修订版课标在主题一“科学探究”部分增加了“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等八个必做的学生化学实验活动,并明确指出“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校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来开展上述实验活动。在其他主题中,修订版课标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础性的特殊要求,对“活动与探究建议”中的内容进行了修改,一来降低了课程难度,二来使得探究内容更加符合时展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需求,从而保证科学探究活动的正常开展。例如,删除“观察在水中加入少量盐后凝固点和沸点的变化”、“用简单的方法将衣料上沾有的油污等洗去”就体现了上述思想。

篇10

2001年6月,教育部制订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并于2001年9月1日开始在全国正式实施。沿用了半个世纪的体育教学大纲悄然隐退,取而代之的是体育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

体育教学评价是科学管理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推动着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及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体育教学评价的地位在体育教学管理中更显为极其重要。因而正确认识体育教学评价是保证体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

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评价目的及评价重点

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并根据这样的原则对教学评价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评价目的

1、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2、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改进教学。

3、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并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4、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

1.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评价重点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评价的重点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强调与教学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和行为的评价。

2、强调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评价。

3、强调对运动技术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的评价。

4、既注重终结性的评价,又注重过程评价和对进步幅度的评价。

5、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把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教师的评价相合。

2 学校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在学校体育教学管理中,体育教学评价一直是个薄弱环节,但体育教学评价又是一重要环节,这就构成了体育教学评价的重要性与难题性的这样一种现象。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虽然体育教学评价有所改进,但在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的体育学习评价目的

体育学习评价的目的是要通过考试、测验,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及时了解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情况,以便体育教师能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提供帮助,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完成体育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从体育课程评价的理论来说,对于学生而言,通过体育教学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是否达到学习目标,目标达到的程度如何;自己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进步情况以及有哪些技术环节是需要改进的地方,判断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以提高体育学习成绩;为自己提供了展示自我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对教师而言,体育教学评价能够及时检查教师的教学情况,帮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能够有的放矢地改进教学。

体育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此可见,我国体育学习评价的目的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评价中,我国学校体育还是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的现象,尤其在体育学习评价上表现较为突出。体育评价往往是为评价而评价,为评价而教学,把评价作为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体育教学仿佛是为了考试测验而进行的,考试考什么,体育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一切教学活动都为了考试。可以说,我国学校体育评价的目的仍停留在理论上,许多的问题需要研究与解决。

2.2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单调

体育教学评价过于单一化,评价内容不全,难以体现体育学习评价目标达成的整体性要求。长期以来我国都把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技能评价作为体育学习评价的主要内容,在体育教学的考核上,学生们的跑、跳、投等运动数据成为了评判学生成绩好坏以及教师教学效果好坏的唯一标准。评价主要是重视最终的考试、测试结果,而忽视了在学习的过程中体育意识、体育态度、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这些非智力因素的评价不仅是体育教学的目标组成部分,而且还从深处影响着学生体育学习的过程及其结果,同时还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的养成有着重大的影响。过于精简的评价标准,往往忽视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3体育教学评价方法较为单一

体育教学评价大多都采用量化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方法。所谓量化评价就是通过计时、计量对外显性行为进行测量的评价。这种评价往往只关注可测得的品质与行为,忽略了那些难以量化的重要品质与行为,即使有些内容勉强量化后,也只会流于形式,并不能对评价结果作出恰如其分的反映。终结性评价注重的是教学的结果,主要是为了判定最终的学习成果,并做出成绩评定。虽然终结性评价简便易行,能够做出准确判断,但终结性评价对学习反馈具有滞后性,对学习进程的激励促进,提高学习效果和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面有局限性。在体育教学中如果采用单一的评价方法势必会导致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并且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教学效果,这必然会降低体育教学评价的功能与作用。

3 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开展学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措施

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是实现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教学评价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发展:

3.1不断扩展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

体育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基准,运用科学的手段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而进行的活动,可以说评价是为目标服务。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教学评价的内容也就明确了。以日本和美国为例: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在新学力观的影响下,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评价内容主要包括4方面:关心、意欲和态度;思考和判断;技能和变现;知识和理解。其中又把关心、意欲和态度评价放在评价的首要位置,而体力的测定则没有列入评价的具体内容中。在美国最佳体适能教育计划的评价内容包括5个方面:身体活动态度、健康概念知识、健康测验、身体活动的努力水平和健康技能的应用。由此可见态度在美国最佳体适能教育计划评价内容中所占权重最大。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实验稿),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强调每个领域、每个学科的教学目标要注意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以此为参考,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也应当注重评价的多元性,从认知、技术技能和情感态度三方面进行评价,而不仅仅是技术技能的考评或测验。

3.2 采用诊断性、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三者结合的评价方式

课程改革强调要充分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培养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就是比较重视终结性评价,也就是每学期结束后对所学的运动项目进行技术考核或者达标测试。这样的评价方式实际上已经失去了评价的有效反馈功能,并不能及时激励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也不能帮助教师及时改进教学。基于这种现象,体育教学评价应改变单纯使用终结性评价的方式,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者相结合。诊断性、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三者相互渗透结合,将使整个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活动始终处于一个不断进步、上升的动态之中。

篇11

关键词:可靠性;可用性;可维修性;安全性;轨道交通;标准

高速铁路的目标是在规定时间内保证列车的安全运行及旅客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安全问题的良好解决,可有效保证高速铁路的运输能力和社会效益。在铁路高速、重载情况下,为保持和提高高速铁路运输能力及安全,以前很多学者对于铁路信号的研究仅仅局限于系统可靠性的研究,目前已扩展到对系统可靠性(Reliability)、可用性(Availability)、可维修性(Maintainability)和安全性(Safety)的全面评估,即RAMS评估。

伴随着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进程,行业技术标准特别是高速铁路建设和动车组等技术标准,从无到有、从追赶到超越、从探索到成熟,各方面的技术标准显著得到了提高。而国外轨道交通RAMS工程技术发展相对成熟,RAMS已成为先进轨道交通行业普遍采用的关键技术,法国、日本、英国、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在轨道交通方面成功地实施了RAMS工程。其中以欧洲国家为代表,不仅建立了RAMS系列标准,使RAMS工程实现了系统化发展,还在其产品技术平台上推广RAMS工程,使轨道交通产品的可靠性、维修性和安全性等指标得到了显著提高。如香港地铁、庞巴迪、阿尔斯通、西门子等世界知名运营商和企业,在公司内部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规范,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要提高轨道交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开展RAMS工程,多数铁路运营单位和地铁公司已经逐渐认识到其重要性。国内轨道交通在2003年左右也已开始接触RAMS,但至今仍处于起步阶段。

1 RAMS标准体系及相互关系

有关铁路RAMS的最早标准是英国标准协会制定并颁布的EN50126:1999《铁路应用--可靠性、可用性、维修性和安全性的规范和验证》。该标准是目前铁路行业实施RAMS的基础,该标准对系统的RAMS(reliability、availability、maintainability和safety),即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进行了定义,同时规定了安全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对RAMS的管理和要求。为了达到所规定的RAMS要求,必须在整个系统的生命周期内有效控制影响RAMS的各种因素,即系统的随机故障和系统故障。图1所示为影响铁路系统RAMS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我国GB/T21526-2008《轨道交通可靠性、可用性、可维修性和安全性规范及示例》对轨道交通应用RAMS进行了较详细地阐述和说明。表1为RAMS标准对应关系。

2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轨道交通RAMS

英国标准协会制定并颁布的EN50126:1999《铁路应用--可靠性、可用性、维修性和安全性的规范和验证》自正式生效以来,已成为欧洲各国轨道运营商和供货商广为采用的RAMS标准,也是目前轨道交通行业实施RAMS管理的基础。后来又相继推出了轨道交通应用的安全标准:EN50128《铁路应用-通信、信号和处理系统-铁路控制和防护系统软件》和EN50129《铁路应用-通信、信号和过程控制系统-信号的安全相关电子系统》等。

了解上述系列标准后,欧美国家结合本国的特点,把轨道交通RAMS的评估要求列入本国的相关法规或技术标准中,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覆盖轨道交通系统整个生命周期的过程,其它国家和地区也以欧美的做法为参考,相继开展了轨道交通的RAMS研究和评估。

欧洲铁路从生产厂家开始就重视RAMS评估,如铁路用户在招标购买列车时,不但对列车的结构形式和性能(速度、功率、牵引力和动力性等)提出严格要求,而且还要对列车的RAMS提出定量指标。如庞巴迪、西门子公司等很注重阶段性的RAMS的研究和评估,把系统整个生命周期内分为不同的阶段,要求在不同阶段提交不同的RAMS文件,只有前一阶段的文件得到批准,才能进入下个阶段。庞巴迪参照的标准主要有EN50126(IEC62278)、IEC61508、美国军用标准MIL-STD-785B,MIL-HDBK-217F-N2和MIL-HDBK-472。同时庞巴迪在项目投标阶段在RAMS方面也会广泛征求承包商的意见,对所提指标是否合适,经过反复的沟通,使RAMS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际意义。

EN50126:1999《铁路应用--可靠性、可用性、维修性和安全性的规范和验证》,该标准虽然成为欧洲各国的国家标准,但该标准主要是定性的规定,没有给出定量的分析方法和模型。早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就规定了机车的可靠性定量指标;日本国家铁路于20世纪70年代对新干线高速列车大力开展RAMS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日本拥有一套提高产品质量可靠性的独特方法,不采用传统RAMS的方法,而是将质量和可靠性工作融合在一起实施。美国各铁路公司、机车车辆制造公司应用RAMS技术建立了完善的可靠性信息系统,并将RAMS技术贯穿于机车设计、制造、试验、使用、维修和管理等各个环节,形成了系统工程。由此可见,国外轨道交通行业RAMS工作的研究已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并可为工程应用提供有效的支持。

3 国内轨道交通RAMS现状

2015年3月31日国家铁路局组织召开了第一次铁路行业的技术标准专题会议。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截止201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2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1.9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如今,高速列车以200~300km/h以上,甚至500km/h(高速磁浮列车)的速度运行。但我国在RAMS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与欧美国家有着不小的差距,但我国轨道交通产品的用户和制造商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轨道交通行业RAMS工程的重要性,在2008年11月1日实施了GB/T21526-2008《轨道交通可靠性、可用性、可维修性和安全性规范及示例》指导性文件,虽等同采用了国际电工委员会的标准IEC62278:2002,但通用性不强。国内大部分RAMS规定参考的标准为国家军用标准,例如,GJB299C《电子设备可靠性预计手册》、GJB841《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我国目前只是局部建立了质量与可靠性信息系统,利用各研发单位、生产和使用单位提供的质量与可靠性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重点产品已开始应用RAMS工程技术,例如基于安全系数的可靠性工程设计、故障模式影响分析(FEMA)、可靠性框图分析、故障树分析、GO法、事件树分析法(ETA)、马尔科夫模型、Petri网、可靠性试验等。这对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还不够系统,可靠性技术的应用范围还受到很大局限。

目前,由于在轨道交通行业,不同的客户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也不同,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标准规范,同样国内与国外的客户也不同,使得展开RAMS评估工作的难度相对更大,总的来讲,目前国内轨道交通RAMS标准的特点与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缺乏行业RAMS标准和指导性文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求,一些企业已经陆续开展FMECA(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RACAS(故障信息闭环管理系统)等专项的RAMS评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工程效果。国内各大主机厂也很重视RAMS工作,主要开展的RAMS工作有故障信息闭环管理系统(FRACAS)、可靠性建模、FMEA、FTA、ETA、全寿命周期费用(LCC)、维修性预计分析等。但由于国内各大企业之间存在竞争,都对各自的技术进行保密,资源很难得到共享。同时各个供应商与主机厂的沟通不够,虽然在签订的技术条件中要求提交RAMS的相关文件,但对供应商没有进行全程管控,即使是设计和生产阶段。只在检验的时候看看是否有RAMS的相关文件,如果有就可以了,对于文件的正确与否不做研究。导致对文件的审核完全变成一种应付或是走过程。这直接导致影响安全的措施整改不到位,RAMS水平很难提高。要提高RAMS水平,如果供应商的主动性不能调动,整个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不可能得到提高。对于关键供应商应定期开RAMS评审会,随时掌握情况,相互交流,针对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和补偿措施,进行设计优化。轨道交通RAMS是个行业工程,只有全国铁路相关企业联合起来,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规范,相互配合,才能提高行业整体的RAMS水平。

3.2目前的RAMS工程技术尚不能完全满足行业需求,缺乏RAMS专业人员

RAMS的专业人员应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熟悉产品的设计、研制、生产、使用等每个环节。尤其要掌握怎样通过实验暴露产品的故障以及怎么排除故障。同时要掌握质量与可靠性的基本理论知识。因为这些人员是企业可靠性工作组织、监督和控制的主要骨干力量,同时还指导可靠性的相关工作,所以他们也应具有善于与人沟通、相处和管理的能力。但实际上,在企业很难找到技术能力强、管理水平高,同时又能做好RAMS工作的人。

3.3 没有建立系统的RAMS工程体系

目前,国内对于系统或产品的可靠性建模、可靠性预计与分配、危害因素分析、安全性分析、综合定量评价等方面都是一些专家学者进行研究,但这些专家学者很多都是进行理论分析,与实际的系统或产品结合少,尤其是试验数据缺乏,导致这些分析结果没有真正影响设计,没有找到故障率高的元器件、零部件。企业设计人员或设计团队没有开展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但RAMS文件大多数由团队自己完成,因而系统或产品故障模式分析不全面,发生概率估计不准、预防或纠正措施过于笼统,导致很多估算结果具有不可操作性等。最终设计工作与RAMS工作脱节,导致设计没有考虑可靠性、维修性等指标与经济性指标的权衡。可靠性评审是可靠性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我国没有或很少做可靠性工程方面的评审,可靠性评审是一种运用及早告警的原理和同行专家评议的原则,充分利用专家群体的智慧和经验弥补开发团队和个人可能的不足和局限,对产品研发过程中的可靠性设计、制造、试验等各项工作进行监控的管理手段。RAMS评审与设计评审必须同步进行,同时有关工艺、质量、售后人员都应参与。

3.4 缺乏行业RAMS信息数据库

RAMS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故障数据库,现我国缺乏行业RAMS基础信息数据库,有些企业建立了FRACAS(故障报告、分析和纠正措施系统),但由于不能共享,导致RAMS很难开展;另外还有些企业建立了FRACAS系统,但是记录的信息缺乏参考价值。企业建立FRACAS就是对故障加以管理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企业可靠性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如果运行的效果好,既能有效改进和提高新研制系统或产品的可靠性,又能给企业在新产品研发中提供借鉴,防止类似故障的再次发生。

4 结束语

以上通过对国内外轨道交通RAMS标准规范及现状的对比分析,国内外轨道交通RAMS技术及管理水平差距较大,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轨道交通都建立了统一的标准规范,有专业RAMS工作团队,制定了工作程序,技术管理水平高。国内轨道交通对于RAMS工作的开展相对比较薄弱,缺乏专业的RAMS工作团队。要提高我国轨道交通RAMS标准水平,必须从源头即铁路供应商、运营商、到各大系统集成商等开始抓起,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规范,统一的管理理念,资源共享,严格评审,才能做到RAMS标准水平的真正提升。

参考文献

[1]瞿建平,郭其一.轨道交通RAMS国家标准中若干问题的研究[J]. 铁道技术监督,2011(12):6-14.

[2]周桂法,邵志和,曾嵘.轨道交通RAMS工作的理解与实施[J].机车电传动,2014.

[3]IEC62278:2002 Railway applications-The specification anddemonstration of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Maintainability andSafety (RAMS)[S].

[4]IEC 62278-3:2010 Railway applications-Specification anddemonstration of reliability, availability, maintainability andsafety(RAMS)-Part3:Guide to the application for rolling stockRAM[S].

[5]IEC 60706-2:2006 Maintainability of equipment Part 2:Maintainability requirements and studies during the design anddevelopment phase[S].

[6]于敏.轨道交通安全性标准简介[J].电子质量,2012.

篇12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技能;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9C-0078-02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该文件的出台为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指明了方向,成为高职教育教学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本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从职业技能出发分析与探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

铁道机车专业对应岗位群分为机车运用方向和机车检修方向。“机车乘务一次标准化作业”面向机车运用方向岗位群,是机车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出口。就学习内容来讲,“机车乘务一次标准化作业”全面、系统地涵盖了机车运用方向岗位群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在传统的教学中,是通过若干独立设置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完成的,而机车乘务作业过程是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密切结合的过程,情景性、过程性、实时性很强,按学科思想设立的独立专业课程自成一体,与岗位作业实际若即若离,指向性、适用性不强,与岗位作业情景脱离的理论教学方式难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铁道机车乘务岗位工作的特殊性,在校内、在铁道生产现场难以提供满足岗位训练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因此,打破传统课程体系,围绕机车乘务作业岗位工作标准重构“机车乘务一次标准化作业”教学内容,并采用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以三维立体实景的方式实现机车乘务一次标准化作业的教学和演练,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学习、训练,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合,教学过程与岗位作业过程一致,实现机车乘务作业的一体化教学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重构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重新构建高职教育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内容要体现职业岗位需求,体现工作任务。课程体系的重构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突出教学内容的职业性和实用性,加大对原有课程的整合力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把单纯的课堂教学向课堂与现场岗位工作一体化教学转变,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这种变革正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精髓所在,也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三、重构课程体系的总体原则

第一,根据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的需求来构建教学内容,改革、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符合高职教育实际的学习模式。

第二,树立“大平台,模块化,多方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大平台”和“模块化”是为了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增强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在相近的职业岗位群中,建立统一的公共课程平台,并根据职业岗位工作的技能要求,设置模块化课程,以适应不同的职业岗位要求,达到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集中教学资源、提高专业办学水平的目的。

第三,凸显实践性教学的地位。在教学标准的编制(修改)中,加大实习、实训力度,确保实践性教学不少于总学时的50%,打破以往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性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局面。形成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甚至突出实践性教学的态势,体现高职教育在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特色。

第四,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将行业、企业规范(标准)及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融入课程,本着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学以致用、讲求实效的原则,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基础理论知识课程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明确理论知识旨在为后续的专业技术、专业技能服务的方向。对与学生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培养关系不大的课程该精减的尽量精减。同时,加大与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培养直接、间接相关课程的开设力度,突出核心技能专业知识在教学中的比重。

第五,贯彻产学结合思想。教学标准的修订和实施过程,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企业现场专家的建议、要求,共同制订和实施,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设置,这样的高职教育才有生命力,才能保证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

高职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高职院校应与企业、行业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的需求。针对专业面向的行业、企业和岗位群进行市场调研,通过对岗位工作流程、工作任务和专业技能的分析,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以此为切入点构建学习内容,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科学分析和归纳,并结合工作流程、工作任务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学习模块,通过对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标准设计,获得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或课程模块。按照工作过程导向、技能提升顺序和知识学习逻辑三者有机统一的思路,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紧紧围绕“职业技能”这一核心来进行。

(一)以职业生涯为目标,定位专业发展方向

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实现学生发展和企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应使学生获得与企业发展需要一致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态度,并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拓展成长空间。

篇13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AFC系统;标准体系;结构

中图分类号:U213文献标识码: A

一、当前城市轨道交通AFC系统标准结构的主要构成

1、国家标准

自动售检票系统(AFC)是基于计算机、通信、网络、自动控制等技术,实现轨道交通售票、检票、计费、收费、统计、清分、管理等全过程的自动化系统。AFC系统的国家标准目前主要有GB 50381-2010《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和GB/T 20907-2007《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技术条件》等。由于目前国内国外都无统一的自动售检票系统及其产品的标准,欧美经济发达城市也只是在综合性标准内列有AFC技术的章节,对于AFC系统的技术要求和产品标准大多数还停留在企业内部标准的状况。AFC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自动化系统,其中涉及到机电专业和工程建设领域,但目前在这些领域中都有一些相关的现行国家或行业标准,因此国家标准在编制过程中大量引用现行标准并与相关标准保持一致。

国家标准对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的结构、车票、车站终端设备、计算机系统和清分系统提出技术要求。但由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历史和背景的差异,城市轨道交通的收费系统类型呈现多样化趋势。因此,国家标准在总结各城市中采用不同系统的经验和教训,对城市轨道交通AFC系统提出通用性要求,以适应各地的城市发展,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的设计、生产和运行管理。

2、地方标准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自动售检票设备,最初是通过国外厂家直接引进整套设备,近年来我国已进行了大量的自主研发,设备的国产化程度大大提高,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AFC系统也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针对各城市的经济特点及发展需要,各地的轨道交通AFC系统也不尽相同,也相应出台了不同的AFC系统地方标准。例如上海地方标准DG/TJ08-2037-2008《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AFC)检测规程》和 DGJ 08-1101-2007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通用技术规范》 ,以及广州的行业标准CJJ/T 162-2011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检测技术规程》等。

由于各地投入使用AFC系统的时间不同,系统中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也日新月异。地方将轨道交通AFC系统与城市一卡通系统接轨,实现城市交通一体化,甚至不同城市间的互通互联,对于AFC系统提出更高的标准化要求,保持各个线路以及城市之间AFC系统的技术统一、标准统一、接口统一以及软件兼容。但目前在各个地方这些标准化要求还没实现,甚至同一个城市间的不同轨道线路使用的AFC系统的也不一致,造成接口复杂,重复投资等现象。

二、城市轨道交通AFC系统标准体系结构的不足

1、系统建设层面

AFC系统的构建通常涉及到多个组织部门的参与,尤其是在初始设计阶段,由于尚缺乏较为具体的行政运营管理机构,从而使得运营经验与管理方式的欠缺,再加上支付手段的开发滞后,通常会导致AFC系统标准的构建充满较多的不确定性因子。伴随着构建工程的不断往前发展,一些外部环境方面的要求也就逐步清晰起来,而这显然可为具体的标准设置提供明确的内容方向。

2、技术层面

我国不少城市轨道交通的AFC系统自构建伊始就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导致在应用层面的不方便。这些问题多是来自于技术层面,如在进行接入时,相应的通信协议并未加以有效的整合,从而导致两者之间的不兼容,再加上内部所传输的信息格式的不同,也无法很好的应用互联网技术,对这些信息加以传输,也使得所构建的AFC系统通常会受制于某一个具体的供应商,无法实现大范围的应用。

三、城市轨道交通AFC系统标准体系结构的改进

1、技术标准制订层面的完善

第一,明确标准建设初期的主要内容。就初期而言,城市轨道交通AFC系统的标准必须包含最基本的目标,并考虑到营运过程中的最近本需求的满足。就初期的标准内容而言,如下方面必须包含:车票与乘车卡相关技术规范、非接触式IC卡的相关技术规范、乘车卡读写装置的技术规范、自动售票及进出站系统的公共端口接入技术规范、对于整个设备有效操作的界面设计规范、设备维护管理的界面设计规范以及数据表格规范等。在这些规范当中,必须应当加以注意的是乘车卡、非接触式IC卡及卡片的读写装置的规范标准,其应当分别符合诸如ISO、IEEE等相关的体系要求。

第二,标准建设中期的主要内容。在标准的建设过程中,应当将标准的构建视为一项不断改进的任务,不断将各项标准体系的基本内涵加以拓展,以确保技术标准能够不断适应所出现的新问题。在这一时期,标准规范的制定应当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路网范围内的每条线路所拥有的LCC体系与各种设备之间进行有效对接的技术标准;按照实际的AFC设备的运营情况,构建起符合不同地域特征的票务流程技术标准体系。

第三,明确标准建设远期的主要内容。中期标准体系的构建主要目的在于确保整个AFC系统在的远期标准体系目标的实现,并且满足AFC的可持续应用的现实要求。就远期技术标准体系而言,其应当涵盖如下一些内容:在AFC所涉及到的路网范围内,针对不同的系统、不同的设备的对接构建起相应的标准体系;不同设备内的主要零部件的端口对接标准体系;AFC系统与其他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端口的对接标准;对于各项营运指标的拓展方法标准体系。

2、技术标准执行层面的强化

一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AFC 系统技术规范要充分体现在各新线招标工作中,一些关键的技术规格或接口标准,要求不同供货商必须严格遵守,以保证各线系统设备的相对一致性和互通性。另外,借助于检测的方式验证实施的效果。建议搭建相应的检测环境,该测试环境主要用于设备对票卡的处理流程的测试、以及设备仿真系统和测试管理,便于对系统接口测试和对日常测试工作管理。

二是政府在技术标准构建方面提供支持。政府部门应当监理一个健全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AFC技术标准制订制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预防不合理技术标准制订情况的发生,关键在于政府构建制度的完备性与执行性,而为了确保制度的有效性,政府部门应当综合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的AFC系统应用情况及技术体系加以了解,从而确保制度制定的适地性;二是制度的制订应综合轨道交通行业专家人才的建议,不仅需要有政府工作人员、学者,更需要深层了解城市轨道交通AFC系统本身人员的建议。

三是城市轨道交通部门有必要对于技术标准应用状况进行长期跟踪监控。技术标准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这一特征也使得城市轨道交通部门对于该项工作需要进行长期性的跟踪管理,并定期进行技术标准应用状况汇报。这种汇报制度可以按季度,也可以按月,应该根据不同城市轨道交通部门的具体背景而定。汇报必须尽可能多的涉及到技术标准工作的所有问题,而这显然也有求不同部门及单位专门配备技术标准方面的人员,确保汇报工作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丁 耿,赵 宇.地铁AFC系统储值票发行方案的探讨[J].金卡工程,2006(06).

[2]刘 靖,李宇轩.广州地铁AFC系统的IC卡工程[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5(05).

[3]赵文龙.自动售检票小清分系统构建方案[J].都市快轨交通,2009(04).

篇14

关键词: 新课标; 高等院校; 体育舞蹈;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7-0116-02

一、引言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始,我国高校体育舞蹈课从无到有,经历了从交谊舞(大众体育舞蹈),到以国际标准交谊舞(体育舞蹈)为主,大众体育舞蹈为辅的发展过程,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舞蹈课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内容,有的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以交谊舞为主,有的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以交谊舞、摩登舞和拉丁舞的部分内容为混合教学内容,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体育舞蹈课。随着新课程标准逐渐在我国高校的实施,高校体育课已由过去只注重身体素质和技术技能,向注重新课标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考虑体育舞蹈教学实践的方向发展,这对高校体育舞蹈课则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改革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实践,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1]。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舞蹈功能价值解读

(一)提高学生参与能力

体育舞蹈共有十种不同风格的舞种,这十种舞适合不同年龄不同脾性的大学生。发挥体育舞蹈音乐与韵律舞蹈的作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为终身参与体育奠定基础。“兴趣是一个人的心理现象,是指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和事物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结的一种心理倾向。”[2]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参与锻炼的兴趣爱好,达到自我锻炼的目的,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无法使学生形成自我锻炼的意识,就很难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充分发挥体育舞蹈音乐韵律的舞蹈作用。把学生喜欢的音乐和欢快的韵律舞蹈与体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和美感,提高了学生动作的表现力和审美力,又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终身参与体育奠定了基础。

(二)体育舞蹈与运动技能

体育舞蹈分为摩登舞与拉丁舞两大类,共十种舞。其特点是舞种,音乐丰富,有阴柔、圆滑、流畅的华尔兹;有动挫有力,富阳刚之美的探戈;有缠绵、浪漫的伦巴;有欢快、活泼的恰恰等风格各异的舞蹈。其运动技能的形成关键在于舞蹈风格的掌握。

(三)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

体育的本质功能在于增进人的健康,增强人的体质和促进人的社会化过程两方面。将体育舞蹈应用于体育教学实践,不仅能增强学生下肢、踝关节的肌肉、韧带力量,发展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而且可使学生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得到良好锻炼,使心率下降、肺活量增大,达到增强心肺功能的目的。体育舞蹈的运动强度随着舞种的不同而不同,只要坚持半小时活动,其生理负荷不亚于打一场网球赛和中长跑。体育舞蹈起到了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作用。

(四)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随着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过程中表现出求趣、求知、求动的心理活动,使昔日的传统体育活动和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体育舞蹈作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他以丰富的内涵以及运动性与艺术性有机的结合,加上鲜明的节奏变化动作,满足了当今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及精神需要。体育舞蹈是男女对舞的运动形式。学生在舞蹈和音乐中改善心理、调节情绪、陶冶情操所表现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舞蹈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3]

(五)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舞蹈是一项以舞蹈、礼仪、社交融于一体的一项高雅的体育项目,随着人类社会演变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们已不能满足过去那种只注重运动技术填鸭式的体育教学,而体育舞蹈特有的男女对舞的运动形式在礼仪、社交上有了新的要求和变化。在体育教学中,男女舞者在音乐中翩翩起舞,在有礼、友善、高雅中交往,让大学生正确处理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友谊和情感沟通,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身心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体育舞蹈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领域。

三、体育舞蹈教学实践程序的尝试

新课标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五个方面,要求体育舞蹈教学实践一是全面系统,二是要层次递进,现今由于交谊舞主要目的是以娱乐为主简单易行,又比较实用,很受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可作为体育舞蹈的辅助学习舞蹈,也可独立为一门教学课。又由于交谊舞、摩登舞和拉丁舞舞种丰富,体育舞蹈课课时有限。因此可将现在交谊舞和体育舞蹈的部分内容为一体的体育舞蹈课,细分为交谊舞、摩登舞和拉丁舞三门独立的教学课,这也是今后高校体育舞蹈课的发展趋势。

(一)交舞谊舞教学实践程序

交谊舞教学实践程序。如图1所示:由于布鲁斯音速缓慢舞步也慢,节奏鲜明,舞步简单,辅助动作很少,特别容易学会。所以,把布鲁斯作为学习交谊舞的开始部分,平四步舞是以中国的秧歌舞步为基础吸收了水兵舞和伦巴一些有特点的舞步组成,平四步舞是平均的四步舞,音乐节拍24或4/4,没有快慢之分,舞步自由舒展,协调平稳,速度适中,因此把平四步舞放在布鲁斯之后第二位学习。快四步舞音乐节拍44,每小节四拍,速度:每分钟48-50小节,舞步快速灵活,轻盈潇洒,朝气蓬勃,基本节奏是:慢、慢、快、快。慢占两拍,快占一拍,由于和布鲁斯、平四步舞的音乐属同一类型都是24或44的音乐,因此把快四步舞,放在布鲁斯,平四步舞之后学习。慢三步舞音乐是3/4拍,它的特征是身体的姿态要挺直,而且有上下的起伏。每小节共三拍,第一怕用脚后跟先着地,紧接着在第二拍、三拍慢慢立到半脚掌上。每一个循环是三步,是单数,起步要换腿。因此,把慢三步舞放在布鲁斯、平四步舞、快四步舞之后学习。快三步舞的音乐优雅动听,轻盈活泼,音乐速度为小快板,节奏是3/4拍,一般每小节的第一拍舞步要稍大一些。但就整个舞蹈风格来说还是要文雅、平稳、流畅,好似在溜冰场一样旋转速度快,动作不容易掌握。[4]因此,把快三步舞放在交谊舞教学程序的最后阶段来学习。

(二)摩登舞教学实践程序

摩登舞包括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探戈、狐步和快步舞五种舞,摩登舞中五种舞的教学实践程序如图2所示:

华尔兹和维也纳华尔兹的音乐都是34拍音乐,只是音速快慢不同,风格特点不同。舞步都是三步一个小循环,第一步在34音乐中的重节拍上。华尔兹阴柔、圆滑、流畅,在舞步运用中有起伏、升降、摆荡的动作要求。如先学维也纳华尔兹,由于音速快,很难掌握其运步及风格特点,对于初学者相当困难。因此,应先学华尔兹,再学维也纳华尔兹较为科学合理。狐步舞曲为44拍,每分钟30小节左右,由于狐步舞的特点是舞步平稳,自在悠闲,动作流畅,行如流水加上音乐优雅、恬静、婉柔流利,使其舞蹈特性更加文雅,舞步变化多样,需要舞伴之间配合更加默契。因此,把狐步舞放在摩登舞教学程序的第三位来学习。探戈舞风格是动静交织,潇洒奔放,头部左顾右盼,快速转动,舞曲为24拍,每分钟30-34小节。跳探戈舞时要求膝关节松弛、微屈、重心下沉,脚下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因此,把探戈舞放在摩登舞教学程序的第四位来学习。初学者在掌握了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狐步舞和探戈舞步以后才能学跳快步舞。否则,在快节奏中跳复杂的舞步会手忙脚乱,跟不上节奏或是动作变形。这样会使舞步之间的配合比较默契,体现出快步舞轻松活泼的特点[5]。

(三)拉丁舞教学实践程序

拉丁舞教学实践程序如图3所示:

体育舞蹈姿态的要求是以芭蕾舞姿态为标准的,也就是体育舞蹈的姿态都是芭蕾舞的姿态要求。因此,芭蕾舞的练习内容是体育舞蹈教学的第一步辅助舞蹈。

爵士舞是一种热情奔放、节奏强烈的现代舞蹈。对节奏感与协调性的提高有良好有练习效果,而这一点正符合拉丁舞对节奏与协调性要求极高的特点。因此,把学习爵士舞作为拉丁舞教教学前期第二步的辅助舞蹈。

伦巴舞在拉丁舞中是一项具有独特魅力的舞蹈,它的音乐缠绵,舞蹈风格柔媚而抒情,以表达情侣之间的爱情为主题,被称为位丁舞之魂。伦巴的音乐是4/4拍,音乐速度为每分钟27-31小节,是一种四拍走三步的舞蹈,学生较易掌握,因此把伦巴舞放在拉丁舞教学中的首位。

恰恰舞为4/4拍,速度为29-32小节/分钟,由5步构成,风格较欢快,所以把恰恰放在拉丁舞教学中的第二位。

桑巴起源于巴西,音乐2/4拍,速度为每分钟40-56小节,舞蹈风格欢快、热烈、兴奋。在一小节当中,舞步可以跳出二步(SS)、三步(SQQ)、四步(QQQQ)多种步型,所以把桑巴放在拉丁舞教学中的第三位。

牛仔舞起源于美国,音乐为4/4拍,速度为每分钟40-46小节,舞蹈风格欢快、热烈、诙谐、风趣。牛仔舞的基本形式为三步,关键要使膝和踝关节放松,然后快速弹动,体现升、降、升的感觉,所以比较难跳。因此,把牛仔舞放在拉丁舞教学中的第四位。

斗牛舞音乐为2/4拍,速度为每分钟60-62小节,一小节2拍。斗牛舞中的男士是表现斗牛场上的斗牛士,女士作为男士手中的牛蓬,因此,在舞蹈中都应始终保持一种英武、敏捷、自豪的姿态,用很多的原地步、基本动作和追步来过渡和连接,动作组合较难,并且身体呈反弓形,要求极高,姿态难掌握,因此把斗牛舞放在拉丁舞教学中的最后来学习[5]。

根据以上论析,交谊舞、摩登舞和拉丁舞各成体系,又互相联系。因此,将现今的体育舞蹈课可分为交谊舞课、摩登舞课和拉丁舞课,是符合高校体育舞蹈课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

四、结论

新课程标准下高校体育舞蹈课,摩登舞和拉丁舞舞种丰富与教学时数限制的矛盾,体育舞蹈是新兴的时尚体育运动与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教师缺乏的矛盾,交谊舞是大学生容易学习又是实际需要的与交谊舞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体育舞蹈的矛盾。因此,根据交谊舞、摩登舞和拉丁舞的教学实践特点以及新课标下的体育舞蹈功能价值解读,通过改革高校体育舞蹈课,把现今的高校体育舞蹈课,细分为交谊舞、摩登舞和拉丁舞三门独立的教学课,才能解决这些教育教学矛盾,是今后高校体育舞蹈课的发展趋势。在新课程标准的方向指引下,体育舞蹈特征功能的发挥,以及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教育的提高,交谊舞、摩登舞和拉丁舞对塑造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将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阮宜杰.对我国部分高校体育舞蹈课开展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运动,2009(9):90-92.

[2] 段建华.愉悦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J].四川体育科学,2002(4):77-78.

[3] 曹保莉.对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思考[J].晋中学院学报,2005.22(4):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