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急诊科治疗流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关键词:普外科急诊患者;术前检查;流程优化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mergency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in general surgery for preoperative examination the influence of process optimization. Methods: our hospital since 2013, the implementation of general surgery emergency hospital examination process optimization, a total of 156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selecting optimized inspection proces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ccording to the check whether patients with process optimization is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78 cases in each group. Control group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under the original process observation group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spection process optim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O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the averag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hospital and comparing preoperative waiting time.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with preoperative waiting time and the length of time i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s: preoperative examination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general surgery emergency process optimization to improve hospital efficiency, treatment effect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has clinical value.
Keywords: emergency patients in general surgery; Preoperative examination; Process optimization
当前致病因素的增加给医院的就诊治疗带来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医院里普外科急诊住院的患者,住院流程一般包括办理住院手续、部分或全身检查、等待结果、术前准备、术后恢复及办理出院手续等[1]。患者的术前检查结果影响到后期的治疗过程,因此对患者来说术前的检查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患者实施优化前后治疗的差异性进行比较,探讨优化术前检查流程对治疗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3年起开始实施普外科急诊住院术前检查流程优化,选取实施优化检查流程前后共156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是否进行检查流程优化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78例,男性40例,女性38例,年龄21~67岁,平均年龄为(33±3.21);观察组患者78例,男性45例,女性33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为(30±4.20)。患者病发的疾病种类包括肝脏、胃、血管等,两组患者年龄、平均年龄、性别及病因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患者常规术前检查流程:患者在普外急诊科进行初步检查判断后,再根据状况送往相应外科诊室,由外科诊室检查后确定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经过各项生命体征检查后,判断疾病类型,随即在急诊科室对患者进行检测确诊。其次对患者常见的病因检查进行规范化,部分由住院部进行的工作一并在急诊室完成,减少患者来回搬动的次数和距离,最后将患者送往对应科室进行治疗,提高患者的手术排程时间。
1.3观察指标
回顾性记录分析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及术前等待时间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P
2 结果
结果显示,两组治疗患者的术前等待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不成正态分布,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术前等待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流程指一件事情的过程和程序,是完成任务的一系列有序活动[2]。医院的服务流程指医院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和完成该过程所有要素的组合方式[3]。医院里普外科的住院患者众多、病症多样且手术较复杂,其救治效率、医疗质量及安全性至关重要。另外由于急诊科部分医生辗转各科室具有流动性,造成当班医生对于常见病种的检查出现不规范现象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确,患者因此进行多项多次检查,出现医疗资源浪费现象及医患纠纷现象。因此规范医院检查项目,改进急诊科服务方式,有利于提高治疗效率。
普外科一边要面对数量众多的急重症患者,另一方面要对急诊的住院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分诊能力、救治效率及术前的安排等不急能够反映急诊科室的处理能力同时反映了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4]。影响急诊手术患者治疗效果和治疗效率的因素较多,涉及到医院各部门的配合力度和协调能力。较多急诊病种的术前检查项目能够得到心电图和检验室的良好配合,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和治疗时间。急诊检查费用经医保办公室协商后纳入社保报销,不仅提高了患者的配合度也保障手术的正常进行[5]。医院各科室配合制定急诊患者就诊手术绿色通道能够有效提高术前检查时间和治疗时间,提高了手术效率和治疗速度。
我院调查结果表明,优化急诊手术术前检查流程后,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从8.21d降至4.06d,患者的平均术前等待时间由10.12h降至6.94h,患者的平均医药费由12530.41元降至9873.20元。各项调查结果在患者术前术后医疗安全、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病率无显著差异的基础上得出的,充分说明优化流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急诊是医院服务的窗口,是救治病患生命、提升医院形象、缓解市民看病难的关键环节。医院需规整统计医疗资源、加大医院内部各部门之间的配合来改进优化病人就诊流程,切实有效的提高医院的整体服务水平和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宦小芳,郭秋.流程优化对改善骨折患者手术效率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4,07(03):139-140.
[2]刘玉兰,郑朝辉.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护理流程优化效果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3,16(09):243-245.
[3]李雪,张伟国,何安梅,等.CT检查环境及流程优化方案的实施与效果评价[J].重庆医学,2013,24(10):285-287.
结果:与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前对比,我们发现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后急性脑卒中患者接诊到确诊时间、确诊到接受专科治疗时间明显缩短,死亡率明显下降,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
结论:在急诊科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有助于缩短确诊时间、专科治疗时间,为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35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12-01
急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起病急骤、进展迅速、致残率、死亡率高等临床特点。发病后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1]。我院自2012年1月起对急性脑卒中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本文将结果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急诊科自2012年1月起对急性脑卒中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后1年内共收治急性脑卒中患者56例,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61.78±8.63)岁;体重56~85kg,平均体重(64.75±10.23)kg;发病至就诊时间2~8h,平均就诊时间(4.38±1.42)h。
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前1年内共收治急性脑卒中患者51例,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61.55±8.53)岁;体重55~86kg,平均体重(64.47±10.12)kg;发病至就诊时间1~8h,平均就诊时间(4.40±1.38)h。
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现其在性别、年龄、体重、发病至就诊时间等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前急诊科采用常规程序护理,接诊后挂号、分诊,观察并记录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瞳孔、呼吸道、颅内高压症状、言语、肢体活动等,遵医嘱进行开放气道、吸痰、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给药等急救操作。检查完成后联系收住科室,协助办理入院手续,实施院内转运 [2]。
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后应用快捷护理流程进行急救。接诊前接收到120提供患者的信息时立即准备平车、心电监护设备、急救药品、器械。患者到达急诊科后启动绿色通道,按规范的急救程序,在15min内迅速完成病情评估,配合医生实施急救措施 [3]。在医生诊疗的同时,护士迅速完成血液标本的取样和送检,20min内完成CT、MIR、心电图等各项辅助检查 [4]。同时电话联系专科医师现场会诊,根据检查结果迅速作出诊断,提出治疗方案供患者家属选择。有手术指征者30min内完成术前准备,同时通知手术室做好手术准备 [5]。
1.3 数据处理。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与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前对比,我们发现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后急性脑卒中患者接诊到确诊时间、确诊到接受专科治疗时间明显缩短,死亡率明显下降,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
表1 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前后急救效果比较
注:与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前比较,*代表P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变化,急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递增,70%以上的患者可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部分患者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死亡。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在最佳的治疗时间窗内给予急救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关键词】 急诊; 滞留原因; 改进对策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也是急危重患者进入医院的主要通道之一。留观对象主要包括暂时不能确诊、病情危重的患者,或经抢救处置后需要待床进一步住院治疗的患者。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也是医院工作的缩影。而部分急诊患者在急诊科的接诊处置中滞留时间较长,给临床护理和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我院急诊科部分急诊患者滞留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了改进对策。
1 滞留原因
1.1 检查时间过长
急诊患者就诊时多数病情复杂危重,需要做一些的相关检查才能明确诊断原因。然而一些检查项目如血生化、CT等需要等20 min以上才能出检验结果,如果遇到复杂的疾病还要请多个专科医生前来共同会诊。这些都难免使患者在急诊科就诊时间延长。
1.2 特殊情况
急诊科面对社会,经常会遇到各种特殊情况、特殊患者,导致在急诊科滞留时间延长。如醉酒患者就诊时常伴有情绪激动,言行失控,不配合检诊等行为;一些自杀、服毒患者不配合检查治疗,错失最佳抢救时机;一些打架斗殴、车祸等纠纷患者到急诊科后常因双方对处理方式不满等原因继续打闹,有时甚至威胁到医护人员的安全。另外急诊患者就诊具有随机性、无规律性等特点,当大量伤病员(如严重车祸、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同时进入急诊科时,急诊科医护人员严重不足。只能按照“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急诊处置原则,往往让很多病情稍轻的患者等候很长时间才能得到处置。
1.3 留观观察
一些看似病情“轻微”的创伤患者,但是不能放走,常需要在急诊科留观进一步观察。部分这类患者在留观期间病情加重,多数需要转入专科进行治疗。如轻型颅脑外伤患者,在观察中出现颅内出血加重、昏迷等情况时;胸外伤致肋骨骨折合并少量血气胸患者,经胸腔闭式引流留观观察期间出现出血加重等情况时。这类患者通常会在急诊科滞留12~24 h。在急诊科滞留时间较长的主要为四肢神经损伤的患者,一般需要滞留24~72 h或更长的时间才能确诊转到专门科室。主要是因为四肢创伤特别是下肢创伤经清创缝合后厚敷料包扎固定,加上患肢肿痛不适等,早期不易发现和鉴别有无神经损伤的存在。
2 改进对策
2.1 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救治水平
急诊科在大多数医院均不够重视、投入不足,医疗设备相对落后,固定的专科医生很少,主要依靠轮转医生负责日常急诊工作,使急诊科的医护急救能力常落后于全院整体医疗水平。因此,医院有必要在资金、设备和人员上加大对急诊科的投入力度,改善急诊工作条件。重视和加强急诊医护人员技能培训,使急诊救护能力得到提高。才能加快诊治速度,减少误诊和缩短处置时间。
2.2 完善急诊流程缩短等候时间
在急诊患者就诊过程中,要经过分诊、检查、抽血、化验、缴费、做超声、拍X线片、查CT、MRI、会诊等多个流程环节,才能明确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这些环节中,患者(其家属)在等候缴费、化验及放射影像学结果时耗时最长。尤其是在白天,相关科室还有大量门诊和病房等候检查的患者,这对急诊患者的检查和出检验结果时间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延长。因此,医院在急诊管理上,需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设置专门、专人负责的急诊检查、化验和缴费专用窗口,确保急诊患者的快速检诊流程,减少患者在一些环节中的等侯时间,对快速为急诊患者做出诊断并及时进行治疗,提高救治率,减少急诊患者痛苦具有重要意义。
2.3 加强医患沟通改善服务质量
急诊就医的患者大多病情急重,进入医院后都希望尽快得到治疗。而受医学客观条件和规律的限制,接诊的急诊医护人员,面对大量的急诊患者,常常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处置、开检查单等方面。无暇顾及患者的需求,也未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耐心地交代和解释病情、检查、治疗方案等。当等候时间过长或处置不满意时,一些患者和家属不理解,不仅不配合检查、治疗,还容易导致纠纷和闹事,严重影响了急诊处置效率。因此,有必要定期对急诊医护人员进行文明语言和沟通技巧培训,有意识地培养职业沟通技能,才能更好的改善医护服务质量,提高诊治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晋.部分急诊病人在急诊科滞留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西南军医,2010,12(5):972-973.
1 资料与方法
1.1 急诊救治的特征
1.1.1 高度时间依赖性的疾病特征 急诊最重要的疾病,如急性胸痛、脑卒中、严重创伤以及脓毒症等,均为时间依赖性疾病,需及早干预,要求一站式诊察救治、过程流畅、序贯完成的整体救治。
1.1.2 大型综合医院急诊科工作特点 首先,他是抢救中心,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均在急诊科救治;其次,他是疑难患者的滞留中心,诊断不明的疑难患者均在急诊科详细检查以明确诊断;再次,他是复杂患者的滞留中心,三无患者、滋事伤员、刑拘患者、精神患者、拟诊传染病患者以及上访患者等均在急诊科诊治;最后,他是晚期患者的滞留中心,社会老龄化,多系统/器官功能不全或肿瘤晚期、多并发症等的患者均在急诊科诊治。急诊患者具有病情急、脾气急、病情重、资料少、时间紧、风险大等特点,要求急诊医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快的速度判断并明确患者的病情,以稳定其生命体征,为后续的治疗赢得时间。
1.2 急诊救治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医院的急诊仍为分诊形式,急诊人员以内科为主,急危重症、创伤、外科急症等仍靠各专科会诊后住院救治,尤其是三级综合医院,一旦遇到不是自己专业的急危重患者和创伤患者,就要呼唤相应的专科医生前来会诊,对一些复合/多发伤、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患者,甚至可能出现科室之间相互推诿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救治时间。而相关质控指标:①绿色通道窗口期救治的达标率(特别是急危重症死亡病例)?出院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目前仍缺乏相关统计学资料;②综合医院要求建立创伤、急性心梗、心衰、脑卒中等(肺栓、夹层)重点病种绿色通道,保障患者获得连贯的救治:患者从到院急诊至获得决定性治疗≤60 min (Door—to—needle time ≤60 min)现实与这一要求仍有较大距离。
相对于医院综合接诊救治能力而言,急诊科救治存在的问题有:(1)普遍存在急诊科诊察救治面积的不足,导致诊治环境嘈杂无序,人满为患;(2)急诊队伍不稳定,没有规范的业务平台和流程制度,缺乏执业价值/业务技术的感召力,加上急诊执业的高强度、高压力、高要求、低收入,导致人员流失严重,人员配置不足;(3)科室设置不合理,不具备完整的救治能力,大多缺乏EICU及急诊手术室;(4)急诊科模式不规范,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法律保障,设备设施相对落后,技术力量不足,严重影响急危重症“时间窗”内的救治;(5)与各相关专科及职能部门良性互动困难;(6)科室业务收入单一;(7)缺乏应急储备等。
1.3 急诊一站式救治诊察模式的提出
进入新世纪连年多起重大灾难的应急救治中,急诊及其院前在救治急危重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性越来越为政府和社会所关注,先后颁布了2009年卫生部《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急诊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的基本条件》、《广东省医疗急救体系“十一五”建设规划——广东省三级医院急诊科综合建设标准》、《2010深圳市医疗服务整体管理与质量控制评估办法》[2—6]。深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在这样的形势下也有了长足发展,于2010年7月完成了急诊一站式诊察救治模式的改建并成功运行。
1.4 急诊一站式诊察救治模式的实践
1.4.1 践行“三优化”策略 急诊设置优化:医院领导班子针对急诊救治的特点和问题增加急诊设置,为此行政办公移步仓库、会堂等处,腾出行政楼安置占据急诊楼三层的口腔科,将3600平米的急诊楼整体作为急诊中心配置,扩大和增设了抢救室及抢救复苏室,急诊ICU及病房,急诊标准手术室,血液净化,急诊内窥镜、检验、彩超、DR、CT、DSA等;急诊享有先进完备的救急救命所必须之医疗设施,组成空间构建合理、时间协同保障的一站式急诊中心。
团队建设优化:组建精湛的救治团队:创伤应急/绿色通道救治团队、胸痛绿色通道救治团队、卒中绿色通道救治团队、中毒救治小组、多器官功能衰竭及脓毒症救治小组。作好业务,人才第一。通过计划调配、培养业务骨干(如:ICU、介入、麻醉、创伤外科等人才),提高待遇、建立规范的业务平台和流程制度保证,达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稳定和壮大急诊队伍;展现出人员梯队合理,绿色通道救治团队完善,院前急救、院内救治和专科协同磨练成熟,极大地提高了急危重患的救治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诊疗流程优化 :急诊科应具有完备的诊疗流程、绿色通道、救治单元和收治能力:包括胸痛绿色通道、脑卒中绿色通道、创伤急救绿色通道;卒中单元、创伤单元;心脑肺复苏流程,创伤救治流程,休克/过敏性休克抢救流程,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流程,严重心率失常抢救流程,急性左心衰肺水肿抢救流程,呼吸衰竭抢救流程,急性中毒抢救流程等。
1.4.2 急诊制度管理与保障 “医改”目的之一就是要满足患者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回归其公益性。急诊科就是医院体现公益最重要的执行者,这就要求急诊科必须提升服务品质、引进服务理念,从制度方面严格执行“救急救命生命为先”和相关保障制度、财务绩效政策和保险偿付制度;制定并严格执行急诊病房收治流程和原则、急诊患者的责任医师制度和急诊分流原则;强调急诊责任医师首先是病情的全面评估者,是抢救患者当然的组织者、协调者和责任人;简化分诊、会诊、转诊环节,进而保证在极短的有效时间窗内完成对急危重症决定性诊疗。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管理式的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来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方式的选择。方法将2014年6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急诊科接诊并收治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将2015年1月1日~2015年9月1日由急诊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3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进行管理式的急诊护理流程,最后比较2组临床资料和临床结局。结果观察组在急诊室停留时间、门-药时间、患者满意度、溶栓效果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进行急诊护理流程管理,能使抢救开始到确定性治疗的时间最小化,使整个抢救过程最优化,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
急诊护理流程;脑梗脑梗死;效果
脑梗死是一种脑部血管血流障碍导致局灶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出现相应症状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出现脑梗死后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时间长短决定着患者预后恢复的好坏。因此,减少梗死患者再灌注时间,预防再灌注的并发症是护理的重点[1]。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人民医院自2014年6月1日起就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NIHSS评分管理,并记录了到诊到溶栓的时间。从2015年1月1日起本院开始增加了标尺管理,严格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执行急诊护理流程管理。与去年相比,大大缩短了患者进入急诊室到再灌注治疗的时间,对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自2015年1月1日~2015年9月1日经本院急诊科收治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3例,纳为观察组。对照组为自2014年6月1日~2014年12月31日由本院急诊科接诊并收治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为起病5h内到诊急诊科,症状持续1小时以上,经NIHSS评分为5~12分,且行颅脑CT未见梗死灶,排除了溶栓禁忌证。其中观察组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62.5±13)岁。对照组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64.3±12)岁。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使用常规急诊护理措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抢救,具体措施包括:患者排号就诊,就诊后相关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血压、血糖、体温的测量,然后安排医师接诊,医师询问病史及相关神经系统检查后下达医嘱,护理人员根据医嘱要求行颅脑CT及抽血检查,同时建立静脉通道、吸氧、监护等。结果回来后,有指征者再通知神经内科专科医生会诊,并收住院溶栓治疗,无指征者在急诊科行输液观察。
1.2.2观察组
护理人员得到较大的主观能动性,并且严格按照流程,对患者就诊后的1h内完成所有溶栓前检查。具体方法如下:(1)早期识别,患者挂号排队时,即主动询问患者或家属,使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在2min内进入抢救室,进入管理的流程。(2)进入流程的患者均由1~2个经过培训的抢救室护士专门负责,与患者积极沟通,利用10min时间进行生命体征的测量,同时再次识别,呼叫医生接诊。(3)在接下来的35min,患者已经在走急性脑梗死的护理流程了。护士对患者进行吸氧,完善心电图、指尖血糖检查,同时进行脑科监测,开通静脉通道,并抽取相关血液,待医生下达医嘱后即送检查,并组织人员护送患者进行胸片和颅脑CT检查。(4)等待结果回复,如有溶栓指征而没有禁忌证,则在医生下达医嘱后送患者入住神经内科进行溶栓治疗,如没有溶栓指征,则在急诊科输液观察。(5)利用空档时间加强健康知识宣教,积极与患者家属交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以致于患者有良好的准备配合治疗。整个流程每一个步骤都有1个护士跟踪负责,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确保在就诊后1h内完成并护送患者入院。参考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院(NINDS)制定的脑卒中患者到达医院的关键时间目标[2-3]。
1.3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急诊室停留时间,门-药时间(接诊到溶栓药物进入血管的时间),患者满意度,溶栓效果(定位症状恢复的例数)进行统计学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在急诊室停留时间,门-药时间,患者满意度,溶栓效果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脑组织对缺血缺氧十分敏感。当停止供氧供血5min~1h,大脑的缺血灶中心部位就会出现不可逆的坏死,这部分组织即使回复血供,功能亦不会恢复。然而缺血中心周围的脑组织我们称为半暗带,半暗带的生物电活动虽然停止,但在3~6h内恢复血供,半暗带的生物电活动是可以恢复的。溶栓再通的目的就是拯救半暗带的脑组织。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仅为6h,故争取溶栓时间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关键,其护理显得尤为重要[4-6]。刻意的对整个护理过程进行分工,使脑梗死患者进入急诊室的每1秒每1分钟都能得到高效的利用。包括床位的安置,生命体征的测量,静脉通道的建立,病史和标本的采集,接诊医生的协调,各个功能科室之间的转运,使患者自进入急诊室的每1秒都能得到有效的护理和治疗,保证患者在就诊后1h内能急性溶栓治疗。本院自2015年1月1日在急诊科施行脑梗塞患者急诊护理流程管理,而之间半年仅是时间的记录。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时间较前有明显缩短,功能恢复显著,患方满意度明显升高。可见急诊护理流程管理的效果显著,意义十分重大。所以,积极进行急诊护理流程管理,能使抢救开始到确定性治疗的时间最小化,使整个抢救过程最优化,值得在临床上推广[7-8]。
参考文献
[1]杜建蓉,荣秀华.影响脑卒中患者就诊延迟原因分析及干预对策[J].西部医学,2006,18(2):164.
[2]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70-171.
[3]张波,桂莉.急危重症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35-137.
[4]朱秀芬.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0,9(6):13.
[5]李灵芝.护理流程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0):1826.
[6]杨武,李晓萍,邓朝霞,等.急诊脑卒中识别评分量表在院前急救中筛选价值的探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9):3657-3659.
[7]王丽华.不同护理流程对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