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急诊科治疗流程范文

急诊科治疗流程精选(十四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1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急诊科治疗流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急诊科治疗流程

篇1

关键词:普外科急诊患者;术前检查;流程优化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mergency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in general surgery for preoperative examination the influence of process optimization. Methods: our hospital since 2013, the implementation of general surgery emergency hospital examination process optimization, a total of 156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selecting optimized inspection proces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ccording to the check whether patients with process optimization is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78 cases in each group. Control group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under the original process observation group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spection process optimiz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O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the averag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hospital and comparing preoperative waiting time.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with preoperative waiting time and the length of time i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s: preoperative examination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general surgery emergency process optimization to improve hospital efficiency, treatment effect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has clinical value.

Keywords: emergency patients in general surgery; Preoperative examination; Process optimization

当前致病因素的增加给医院的就诊治疗带来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医院里普外科急诊住院的患者,住院流程一般包括办理住院手续、部分或全身检查、等待结果、术前准备、术后恢复及办理出院手续等[1]。患者的术前检查结果影响到后期的治疗过程,因此对患者来说术前的检查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患者实施优化前后治疗的差异性进行比较,探讨优化术前检查流程对治疗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3年起开始实施普外科急诊住院术前检查流程优化,选取实施优化检查流程前后共156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是否进行检查流程优化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78例,男性40例,女性38例,年龄21~67岁,平均年龄为(33±3.21);观察组患者78例,男性45例,女性33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为(30±4.20)。患者病发的疾病种类包括肝脏、胃、血管等,两组患者年龄、平均年龄、性别及病因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患者常规术前检查流程:患者在普外急诊科进行初步检查判断后,再根据状况送往相应外科诊室,由外科诊室检查后确定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经过各项生命体征检查后,判断疾病类型,随即在急诊科室对患者进行检测确诊。其次对患者常见的病因检查进行规范化,部分由住院部进行的工作一并在急诊室完成,减少患者来回搬动的次数和距离,最后将患者送往对应科室进行治疗,提高患者的手术排程时间。

1.3观察指标

回顾性记录分析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及术前等待时间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P

2 结果

结果显示,两组治疗患者的术前等待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不成正态分布,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术前等待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流程指一件事情的过程和程序,是完成任务的一系列有序活动[2]。医院的服务流程指医院向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和完成该过程所有要素的组合方式[3]。医院里普外科的住院患者众多、病症多样且手术较复杂,其救治效率、医疗质量及安全性至关重要。另外由于急诊科部分医生辗转各科室具有流动性,造成当班医生对于常见病种的检查出现不规范现象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确,患者因此进行多项多次检查,出现医疗资源浪费现象及医患纠纷现象。因此规范医院检查项目,改进急诊科服务方式,有利于提高治疗效率。

普外科一边要面对数量众多的急重症患者,另一方面要对急诊的住院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分诊能力、救治效率及术前的安排等不急能够反映急诊科室的处理能力同时反映了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4]。影响急诊手术患者治疗效果和治疗效率的因素较多,涉及到医院各部门的配合力度和协调能力。较多急诊病种的术前检查项目能够得到心电图和检验室的良好配合,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和治疗时间。急诊检查费用经医保办公室协商后纳入社保报销,不仅提高了患者的配合度也保障手术的正常进行[5]。医院各科室配合制定急诊患者就诊手术绿色通道能够有效提高术前检查时间和治疗时间,提高了手术效率和治疗速度。

我院调查结果表明,优化急诊手术术前检查流程后,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从8.21d降至4.06d,患者的平均术前等待时间由10.12h降至6.94h,患者的平均医药费由12530.41元降至9873.20元。各项调查结果在患者术前术后医疗安全、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病率无显著差异的基础上得出的,充分说明优化流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急诊是医院服务的窗口,是救治病患生命、提升医院形象、缓解市民看病难的关键环节。医院需规整统计医疗资源、加大医院内部各部门之间的配合来改进优化病人就诊流程,切实有效的提高医院的整体服务水平和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宦小芳,郭秋.流程优化对改善骨折患者手术效率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4,07(03):139-140.

[2]刘玉兰,郑朝辉.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护理流程优化效果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3,16(09):243-245.

[3]李雪,张伟国,何安梅,等.CT检查环境及流程优化方案的实施与效果评价[J].重庆医学,2013,24(10):285-287.

篇2

结果:与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前对比,我们发现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后急性脑卒中患者接诊到确诊时间、确诊到接受专科治疗时间明显缩短,死亡率明显下降,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

结论:在急诊科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有助于缩短确诊时间、专科治疗时间,为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35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212-01

急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起病急骤、进展迅速、致残率、死亡率高等临床特点。发病后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1]。我院自2012年1月起对急性脑卒中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本文将结果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急诊科自2012年1月起对急性脑卒中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后1年内共收治急性脑卒中患者56例,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61.78±8.63)岁;体重56~85kg,平均体重(64.75±10.23)kg;发病至就诊时间2~8h,平均就诊时间(4.38±1.42)h。

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前1年内共收治急性脑卒中患者51例,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61.55±8.53)岁;体重55~86kg,平均体重(64.47±10.12)kg;发病至就诊时间1~8h,平均就诊时间(4.40±1.38)h。

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现其在性别、年龄、体重、发病至就诊时间等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前急诊科采用常规程序护理,接诊后挂号、分诊,观察并记录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瞳孔、呼吸道、颅内高压症状、言语、肢体活动等,遵医嘱进行开放气道、吸痰、吸氧、建立静脉通道、给药等急救操作。检查完成后联系收住科室,协助办理入院手续,实施院内转运 [2]。

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后应用快捷护理流程进行急救。接诊前接收到120提供患者的信息时立即准备平车、心电监护设备、急救药品、器械。患者到达急诊科后启动绿色通道,按规范的急救程序,在15min内迅速完成病情评估,配合医生实施急救措施 [3]。在医生诊疗的同时,护士迅速完成血液标本的取样和送检,20min内完成CT、MIR、心电图等各项辅助检查 [4]。同时电话联系专科医师现场会诊,根据检查结果迅速作出诊断,提出治疗方案供患者家属选择。有手术指征者30min内完成术前准备,同时通知手术室做好手术准备 [5]。

1.3 数据处理。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与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前对比,我们发现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后急性脑卒中患者接诊到确诊时间、确诊到接受专科治疗时间明显缩短,死亡率明显下降,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

表1 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前后急救效果比较

注:与实施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前比较,*代表P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变化,急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递增,70%以上的患者可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部分患者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死亡。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在最佳的治疗时间窗内给予急救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篇3

【关键词】 急诊; 滞留原因; 改进对策

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也是急危重患者进入医院的主要通道之一。留观对象主要包括暂时不能确诊、病情危重的患者,或经抢救处置后需要待床进一步住院治疗的患者。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也是医院工作的缩影。而部分急诊患者在急诊科的接诊处置中滞留时间较长,给临床护理和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我院急诊科部分急诊患者滞留原因,进行探讨并提出了改进对策。

1 滞留原因 

1.1 检查时间过长

急诊患者就诊时多数病情复杂危重,需要做一些的相关检查才能明确诊断原因。然而一些检查项目如血生化、CT等需要等20 min以上才能出检验结果,如果遇到复杂的疾病还要请多个专科医生前来共同会诊。这些都难免使患者在急诊科就诊时间延长。

1.2 特殊情况

急诊科面对社会,经常会遇到各种特殊情况、特殊患者,导致在急诊科滞留时间延长。如醉酒患者就诊时常伴有情绪激动,言行失控,不配合检诊等行为;一些自杀、服毒患者不配合检查治疗,错失最佳抢救时机;一些打架斗殴、车祸等纠纷患者到急诊科后常因双方对处理方式不满等原因继续打闹,有时甚至威胁到医护人员的安全。另外急诊患者就诊具有随机性、无规律性等特点,当大量伤病员(如严重车祸、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同时进入急诊科时,急诊科医护人员严重不足。只能按照“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急诊处置原则,往往让很多病情稍轻的患者等候很长时间才能得到处置。

1.3 留观观察

一些看似病情“轻微”的创伤患者,但是不能放走,常需要在急诊科留观进一步观察。部分这类患者在留观期间病情加重,多数需要转入专科进行治疗。如轻型颅脑外伤患者,在观察中出现颅内出血加重、昏迷等情况时;胸外伤致肋骨骨折合并少量血气胸患者,经胸腔闭式引流留观观察期间出现出血加重等情况时。这类患者通常会在急诊科滞留12~24 h。在急诊科滞留时间较长的主要为四肢神经损伤的患者,一般需要滞留24~72 h或更长的时间才能确诊转到专门科室。主要是因为四肢创伤特别是下肢创伤经清创缝合后厚敷料包扎固定,加上患肢肿痛不适等,早期不易发现和鉴别有无神经损伤的存在。

2 改进对策 

2.1 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救治水平

急诊科在大多数医院均不够重视、投入不足,医疗设备相对落后,固定的专科医生很少,主要依靠轮转医生负责日常急诊工作,使急诊科的医护急救能力常落后于全院整体医疗水平。因此,医院有必要在资金、设备和人员上加大对急诊科的投入力度,改善急诊工作条件。重视和加强急诊医护人员技能培训,使急诊救护能力得到提高。才能加快诊治速度,减少误诊和缩短处置时间。

2.2 完善急诊流程缩短等候时间

在急诊患者就诊过程中,要经过分诊、检查、抽血、化验、缴费、做超声、拍X线片、查CT、MRI、会诊等多个流程环节,才能明确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这些环节中,患者(其家属)在等候缴费、化验及放射影像学结果时耗时最长。尤其是在白天,相关科室还有大量门诊和病房等候检查的患者,这对急诊患者的检查和出检验结果时间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延长。因此,医院在急诊管理上,需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设置专门、专人负责的急诊检查、化验和缴费专用窗口,确保急诊患者的快速检诊流程,减少患者在一些环节中的等侯时间,对快速为急诊患者做出诊断并及时进行治疗,提高救治率,减少急诊患者痛苦具有重要意义。

2.3 加强医患沟通改善服务质量

急诊就医的患者大多病情急重,进入医院后都希望尽快得到治疗。而受医学客观条件和规律的限制,接诊的急诊医护人员,面对大量的急诊患者,常常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处置、开检查单等方面。无暇顾及患者的需求,也未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耐心地交代和解释病情、检查、治疗方案等。当等候时间过长或处置不满意时,一些患者和家属不理解,不仅不配合检查、治疗,还容易导致纠纷和闹事,严重影响了急诊处置效率。因此,有必要定期对急诊医护人员进行文明语言和沟通技巧培训,有意识地培养职业沟通技能,才能更好的改善医护服务质量,提高诊治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晋.部分急诊病人在急诊科滞留的原因分析及对策.西南军医,2010,12(5):972-973.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急诊救治的特征

1.1.1 高度时间依赖性的疾病特征 急诊最重要的疾病,如急性胸痛、脑卒中、严重创伤以及脓毒症等,均为时间依赖性疾病,需及早干预,要求一站式诊察救治、过程流畅、序贯完成的整体救治。

1.1.2 大型综合医院急诊科工作特点 首先,他是抢救中心,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均在急诊科救治;其次,他是疑难患者的滞留中心,诊断不明的疑难患者均在急诊科详细检查以明确诊断;再次,他是复杂患者的滞留中心,三无患者、滋事伤员、刑拘患者、精神患者、拟诊传染病患者以及上访患者等均在急诊科诊治;最后,他是晚期患者的滞留中心,社会老龄化,多系统/器官功能不全或肿瘤晚期、多并发症等的患者均在急诊科诊治。急诊患者具有病情急、脾气急、病情重、资料少、时间紧、风险大等特点,要求急诊医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快的速度判断并明确患者的病情,以稳定其生命体征,为后续的治疗赢得时间。

1.2 急诊救治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多数医院的急诊仍为分诊形式,急诊人员以内科为主,急危重症、创伤、外科急症等仍靠各专科会诊后住院救治,尤其是三级综合医院,一旦遇到不是自己专业的急危重患者和创伤患者,就要呼唤相应的专科医生前来会诊,对一些复合/多发伤、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患者,甚至可能出现科室之间相互推诿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救治时间。而相关质控指标:①绿色通道窗口期救治的达标率(特别是急危重症死亡病例)?出院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目前仍缺乏相关统计学资料;②综合医院要求建立创伤、急性心梗、心衰、脑卒中等(肺栓、夹层)重点病种绿色通道,保障患者获得连贯的救治:患者从到院急诊至获得决定性治疗≤60 min (Door—to—needle time ≤60 min)现实与这一要求仍有较大距离。

相对于医院综合接诊救治能力而言,急诊科救治存在的问题有:(1)普遍存在急诊科诊察救治面积的不足,导致诊治环境嘈杂无序,人满为患;(2)急诊队伍不稳定,没有规范的业务平台和流程制度,缺乏执业价值/业务技术的感召力,加上急诊执业的高强度、高压力、高要求、低收入,导致人员流失严重,人员配置不足;(3)科室设置不合理,不具备完整的救治能力,大多缺乏EICU及急诊手术室;(4)急诊科模式不规范,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法律保障,设备设施相对落后,技术力量不足,严重影响急危重症“时间窗”内的救治;(5)与各相关专科及职能部门良性互动困难;(6)科室业务收入单一;(7)缺乏应急储备等。

1.3 急诊一站式救治诊察模式的提出

进入新世纪连年多起重大灾难的应急救治中,急诊及其院前在救治急危重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性越来越为政府和社会所关注,先后颁布了2009年卫生部《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急诊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的基本条件》、《广东省医疗急救体系“十一五”建设规划——广东省三级医院急诊科综合建设标准》、《2010深圳市医疗服务整体管理与质量控制评估办法》[2—6]。深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在这样的形势下也有了长足发展,于2010年7月完成了急诊一站式诊察救治模式的改建并成功运行。

1.4 急诊一站式诊察救治模式的实践

1.4.1 践行“三优化”策略 急诊设置优化:医院领导班子针对急诊救治的特点和问题增加急诊设置,为此行政办公移步仓库、会堂等处,腾出行政楼安置占据急诊楼三层的口腔科,将3600平米的急诊楼整体作为急诊中心配置,扩大和增设了抢救室及抢救复苏室,急诊ICU及病房,急诊标准手术室,血液净化,急诊内窥镜、检验、彩超、DR、CT、DSA等;急诊享有先进完备的救急救命所必须之医疗设施,组成空间构建合理、时间协同保障的一站式急诊中心。

团队建设优化:组建精湛的救治团队:创伤应急/绿色通道救治团队、胸痛绿色通道救治团队、卒中绿色通道救治团队、中毒救治小组、多器官功能衰竭及脓毒症救治小组。作好业务,人才第一。通过计划调配、培养业务骨干(如:ICU、介入、麻醉、创伤外科等人才),提高待遇、建立规范的业务平台和流程制度保证,达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稳定和壮大急诊队伍;展现出人员梯队合理,绿色通道救治团队完善,院前急救、院内救治和专科协同磨练成熟,极大地提高了急危重患的救治能力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诊疗流程优化 :急诊科应具有完备的诊疗流程、绿色通道、救治单元和收治能力:包括胸痛绿色通道、脑卒中绿色通道、创伤急救绿色通道;卒中单元、创伤单元;心脑肺复苏流程,创伤救治流程,休克/过敏性休克抢救流程,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流程,严重心率失常抢救流程,急性左心衰肺水肿抢救流程,呼吸衰竭抢救流程,急性中毒抢救流程等。

1.4.2 急诊制度管理与保障 “医改”目的之一就是要满足患者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回归其公益性。急诊科就是医院体现公益最重要的执行者,这就要求急诊科必须提升服务品质、引进服务理念,从制度方面严格执行“救急救命生命为先”和相关保障制度、财务绩效政策和保险偿付制度;制定并严格执行急诊病房收治流程和原则、急诊患者的责任医师制度和急诊分流原则;强调急诊责任医师首先是病情的全面评估者,是抢救患者当然的组织者、协调者和责任人;简化分诊、会诊、转诊环节,进而保证在极短的有效时间窗内完成对急危重症决定性诊疗。

篇5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管理式的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来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方式的选择。方法将2014年6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急诊科接诊并收治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将2015年1月1日~2015年9月1日由急诊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3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进行管理式的急诊护理流程,最后比较2组临床资料和临床结局。结果观察组在急诊室停留时间、门-药时间、患者满意度、溶栓效果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进行急诊护理流程管理,能使抢救开始到确定性治疗的时间最小化,使整个抢救过程最优化,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

急诊护理流程;脑梗脑梗死;效果

脑梗死是一种脑部血管血流障碍导致局灶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出现相应症状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出现脑梗死后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时间长短决定着患者预后恢复的好坏。因此,减少梗死患者再灌注时间,预防再灌注的并发症是护理的重点[1]。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人民医院自2014年6月1日起就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NIHSS评分管理,并记录了到诊到溶栓的时间。从2015年1月1日起本院开始增加了标尺管理,严格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执行急诊护理流程管理。与去年相比,大大缩短了患者进入急诊室到再灌注治疗的时间,对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自2015年1月1日~2015年9月1日经本院急诊科收治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3例,纳为观察组。对照组为自2014年6月1日~2014年12月31日由本院急诊科接诊并收治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为起病5h内到诊急诊科,症状持续1小时以上,经NIHSS评分为5~12分,且行颅脑CT未见梗死灶,排除了溶栓禁忌证。其中观察组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62.5±13)岁。对照组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64.3±12)岁。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使用常规急诊护理措施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抢救,具体措施包括:患者排号就诊,就诊后相关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血压、血糖、体温的测量,然后安排医师接诊,医师询问病史及相关神经系统检查后下达医嘱,护理人员根据医嘱要求行颅脑CT及抽血检查,同时建立静脉通道、吸氧、监护等。结果回来后,有指征者再通知神经内科专科医生会诊,并收住院溶栓治疗,无指征者在急诊科行输液观察。

1.2.2观察组

护理人员得到较大的主观能动性,并且严格按照流程,对患者就诊后的1h内完成所有溶栓前检查。具体方法如下:(1)早期识别,患者挂号排队时,即主动询问患者或家属,使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在2min内进入抢救室,进入管理的流程。(2)进入流程的患者均由1~2个经过培训的抢救室护士专门负责,与患者积极沟通,利用10min时间进行生命体征的测量,同时再次识别,呼叫医生接诊。(3)在接下来的35min,患者已经在走急性脑梗死的护理流程了。护士对患者进行吸氧,完善心电图、指尖血糖检查,同时进行脑科监测,开通静脉通道,并抽取相关血液,待医生下达医嘱后即送检查,并组织人员护送患者进行胸片和颅脑CT检查。(4)等待结果回复,如有溶栓指征而没有禁忌证,则在医生下达医嘱后送患者入住神经内科进行溶栓治疗,如没有溶栓指征,则在急诊科输液观察。(5)利用空档时间加强健康知识宣教,积极与患者家属交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以致于患者有良好的准备配合治疗。整个流程每一个步骤都有1个护士跟踪负责,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确保在就诊后1h内完成并护送患者入院。参考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院(NINDS)制定的脑卒中患者到达医院的关键时间目标[2-3]。

1.3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急诊室停留时间,门-药时间(接诊到溶栓药物进入血管的时间),患者满意度,溶栓效果(定位症状恢复的例数)进行统计学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在急诊室停留时间,门-药时间,患者满意度,溶栓效果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脑组织对缺血缺氧十分敏感。当停止供氧供血5min~1h,大脑的缺血灶中心部位就会出现不可逆的坏死,这部分组织即使回复血供,功能亦不会恢复。然而缺血中心周围的脑组织我们称为半暗带,半暗带的生物电活动虽然停止,但在3~6h内恢复血供,半暗带的生物电活动是可以恢复的。溶栓再通的目的就是拯救半暗带的脑组织。溶栓治疗的时间窗仅为6h,故争取溶栓时间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关键,其护理显得尤为重要[4-6]。刻意的对整个护理过程进行分工,使脑梗死患者进入急诊室的每1秒每1分钟都能得到高效的利用。包括床位的安置,生命体征的测量,静脉通道的建立,病史和标本的采集,接诊医生的协调,各个功能科室之间的转运,使患者自进入急诊室的每1秒都能得到有效的护理和治疗,保证患者在就诊后1h内能急性溶栓治疗。本院自2015年1月1日在急诊科施行脑梗塞患者急诊护理流程管理,而之间半年仅是时间的记录。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时间较前有明显缩短,功能恢复显著,患方满意度明显升高。可见急诊护理流程管理的效果显著,意义十分重大。所以,积极进行急诊护理流程管理,能使抢救开始到确定性治疗的时间最小化,使整个抢救过程最优化,值得在临床上推广[7-8]。

参考文献

[1]杜建蓉,荣秀华.影响脑卒中患者就诊延迟原因分析及干预对策[J].西部医学,2006,18(2):164.

[2]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70-171.

[3]张波,桂莉.急危重症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35-137.

[4]朱秀芬.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0,9(6):13.

[5]李灵芝.护理流程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0):1826.

[6]杨武,李晓萍,邓朝霞,等.急诊脑卒中识别评分量表在院前急救中筛选价值的探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9):3657-3659.

[7]王丽华.不同护理流程对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20):20.

篇6

关键词: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护理干预

急诊科危重患者具有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治疗难度大等多种特点,在救治过程中由于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检查、多方面的治疗,因此常需实施院内转运。院内转运在一定程度上可加重症状,增加死亡率,而在院内转运过程中实施安全护理干预,可大大减少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的产生,降低死亡率,减少护理纠纷,对患者的疾病治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收治的63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诊断和治疗后均选择进行院内转运。将63例分为两组。研究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20~80岁,平均(41.70±4.80)岁;疾病类型:急性呼吸系统疾病5例,心脑血管疾病10例,消化系统疾病4例,意外伤害11例,其它2例。对照组:31例,男18例,女13例;年龄21~82岁,平均(42.11±5.13)岁;疾病类型:急性呼吸系统疾病4例,心脑血管疾病9例,消化系统疾病3例,意外伤害12例,其它3例。两组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31例患者行常规护理,即实施传统的平车护送,加强输液处理,对呼吸困难者进行相应的吸氧措施等。研究组32例患者于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安全护理干预,贯彻"安全转运流程",其中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2.1转运前安全护理干预 参照危重患者的实际情况,由专科医生对其院内转运的安全性进行客观、科学地评估,部分患者症状较为严重或生命体征不允许等,均需暂缓转运[1]。经专科医生讨论,确定可以进行转运的患者,必须于转运前实施呼吸道护理,及时清理呼吸道内存在的分泌物。若为呼吸困难者,则必须加强吸氧处理,确保其呼吸道处于通畅状态[2]。转运前,必须加强相关设备的检查,确保各个设备能够安全、正常地使用,同时必须提前联系好转运目的科室,让其做好接收的准备,以便能够及时开展救治工作[3]。

1.2.2转运中安全护理干预 在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观察,及时掌握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所出现的变化,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症状,若出现这些症状,则需及时告知主治医生,及时实施对症处理,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4]。转运途中可取头高位,要尽可能避免震荡,同时必须确保中途的顺畅,以备突发状况出现后能够及时进行有效地处理[5]。若转运途中患者存在心脏骤停或严重的呼吸障碍,则需于第一时间内开展救治工作。

1.2.3转运后安全护理干预 在将危重患者顺利转运至目的科室后,必须及时安置好患者,同时加强各方面的检查,确保其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若患者症状较为严重,需立即进行引流或吸氧处理,则必须于第一时间装置引流,并应用相关的呼吸机。待患者安全安置,且检查未存在异常现象后,可进行签字确认,做好转运交接工作,转运工作完毕。

1.3统计学方法 组间比较实施χ2检验,应用软件为SPSS12.0,当P

2 结果

2.1院内转运用时情况 研究组转运时间30min的比例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家属满意度 研究组家属满意度(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67.7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死亡率 研究组死亡0例,死亡率为0%;对照组死亡2例,死亡率为6.45%。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782,P

3 讨论

急诊科危重患者是医院较为特殊的人群,其病情严重,随时都有丧失生命的危险,而在救治过程中,院内转运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关系到危重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对于急诊科危重患者,在其院内转运过程中实施安全护理干预,对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转运前安全护理干预可为院内转运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减少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的产生;转运中安全护理干预是危重患者安全、顺利转运的重要保障,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减少护理纠纷,转运后安全护理干预可使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的状态中,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我院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对31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另对32例患者给予安全护理干预,贯彻"安全转运流程"(见图1),其中后者转运时间明显短于前者,其转运时间

图1 急诊科患者安全转运流程图

综上所述,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推行安全护理干预,将"安全转运流程"贯穿于院内转运的每一个环节中,可有效缩短院内转运时间,减少突发状况的发生,降低死亡率,对危重患者的疾病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邰金萍.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应用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16:2689-2690.

[2]赵卫勤.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11:82+84.

[3]潘玲燕.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08:108-109.

篇7

【关键词】急诊科;技术特征;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479-02

急诊医学已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急救模式的改变对急诊医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其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大多数急诊医学工作者仍被一些问题所困惑,而较为重要的是急诊医学学科的建设。关键可能在于我们仍为对这个新兴专业的技术特征和发展不甚明确,个别领导及职能部位对急诊工作认识不足,重临床轻急诊,重院内轻院外,急诊工作风险大、待遇低、工作累、无政策倾斜,这也是造成急诊队伍中部分医护人员专业思想不牢固,优秀人才不愿进、留不住人的根本原因。因此有必要认真地对这个问题加以思考和讨论。

1 急诊科的技术特征:

1.1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对急诊医学的定义决定了急诊科医生的专业特色。急诊医学的内涵包括院前急救、复苏、灾害医学、创伤、中毒、危重病、急诊医学管理七个方面。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其专业特色也会更明显,更不能代替。

1.2 急诊科的功能定位:近年来,大家对急诊功能的定位逐步达成了以下共识:(1)生命和脏器功能急症的紧急抢救;(2)鉴别、分流,以最快速度完成急症的鉴别诊断,主动向各专科输送病人;(3)一般急症的诊断和治疗;(4)危重症的监护治疗;(5)灾难事件的急救。

1.3 必须充分认识急诊医学的内涵 1994年美国急救医学会将急救医学定义为:对于非预期的创伤或疾病即刻评估、处理、治疗和预防的专门学科。即以“抢救生命、缓解症状、稳定病情、准备转出”为工作核心。

1.4 急诊医学已成为临床二级学科 急诊科已作为独立的临床学科在运作,但它有别于传统的临床专科,而是以疾病的急缓危重程度来界定,针对患者而言更加注重患者的整体性和救治的时效性。这说明急救医学自身特点主要表现为涉及的疾病谱广,急症发生的随时性和急救技术面对的复杂多样性。

1.5 急诊医学贯彻“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 有的学者提出急诊医学是以“时间维度”为标准(急与缓)的一种医学体系。所以,急诊医学不但涉及危重病,还涵盖包括慢性病和疑难病等其他方面的所有急诊问题。

1.6 我院急诊科根据急诊工作的特点,在建科过程中纠正了急诊科只是“转运站”的做法,设置专职科主任,固定内、外科医师。现在急诊科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占30%,配有专职麻醉师和固定的护士。我院初步形成了能独立完成诊断、治疗、抢救任务,与专科只有会、协作关系的自主型急诊科。

2 急诊科的技术要求及特点:

2.1 急诊科的工作流程:急诊医学的技术范畴应重点放在对急诊危重病的紧急救治方面,因而建立一个处理流程是至关重要的。我院通过对急性心肌梗塞实施院前溶栓治疗,对建立和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做了一些探索。我院急诊科于2005年6月专门组成院前溶栓小组,固定设置溶栓救治出诊箱,出诊人员有值班医师、护士和司机,一经接到病情报告即开往发病现场。在完善院急救体系中,我们还有计划地指导和培训基层医务人员,加强其AMI早期诊断专业知识的掌握,特别是心电图的识别,使基层人员具有院前早期溶栓治疗的意识,并及时与其进行诊治意见的交流、至今我院急诊科对所属医疗单位和附近社区431例AMI病人实施了院前溶栓治疗,从发病至开始溶栓的平均时间280分钟明显缩短(P<0.01)。所有接受院前溶栓病人无1例死亡,经与院内溶栓病人比较,血管再通率和30日预后良好率均有所提高。

2.2 急诊医师要掌握什么样的危重症技术?首先要有相应的设备支持,一是急诊学科带头人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想的多,做的少,不愿意付出过多的劳动。二是缺乏整体发展计划,当遇到病情需要某种技术时,就想试着用,但往往因事先准备不足,多有失败。三是闯劲儿小,瞻前顾后,犹豫不定,失去机会。解决这些问题,首先的是要树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思想,做出年度调整计划,二要文献先行,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和广泛调研,咨询或学习,充分了解该项技术的特点,内容,方法,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并写出完整的综述。三是逐步实践,主要熟悉程序方法,不力求效果,待熟练后再选合适病例。

3 急诊科的技术发展:

加强急救医疗队伍建设,应从突发卫生灾难事故医疗保障着眼,从满足平时社会急救医疗要求着手,从急救医学是由多学科组成的专业体系特点出发,发挥多学科技术优势,培养一批现代复合型急诊人才。

3.1 首先应突出抓好学科带头人的业务技术水平和协调,管理工作能力。具有宽广精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丰富和有较强管理能力的人担任学科带头人,正确认识高学历,高职称与实际工作能力的关系和差别,从根本上抓好医院的急诊医疗人才培养的工作。

3.2 其次是抓好队伍建设。急诊医学涉及多学科跨系统专业知识,不是简单的预诊、分诊工作。我院拟从院前急救、创伤外科、复苏、中毒、急危重病医学为切入点,针对性地加强学习与培养提高,并不断补充年轻医师到这个队伍中,形成急诊医师人才梯队,满足临床需要。

3.3 发展急诊专业,必须赢得其他专业学科的认可。因为从专业角度讲,急诊医师这方面知识全面牢固,技术操作熟练。参加现场抢救很容易成为核心指挥员,对树立急诊专业形象非常重要。

3.4 急诊科的专业技术发展,需要有一个大的急诊模式作为支持,这方面讨论很多,如院前急救---急诊室---ICU---一体化模式是目前认为较为理想的模式,如果没有和则急诊队伍不能巩固,科室业务水平难以提高,急诊科名存实忘或有名无实。

3.5 提高急诊科管理水平,促进急诊医学发展

我院急诊科2009年2月在急诊计算机单机管理基础上开始进入医院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其功能包括:急诊病人登记;急诊病人查询;工作量、病种等统计。急诊病人登记系统的运行为急诊管理提供了重要数据资料,有利于提高急诊服务质量,有利于急诊工作正规化管理,有利于流行病学的调查分析。通过网上交流可加强急诊专业人才的培训,进行急诊病例远程会诊、病例计论、交流经验、查阅中毒资料库,使更多的医务人员了解急诊医学的进展。

3.6 加强急诊工作的协调:急诊患者出口不够畅是多数急诊科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某大型综合医院急诊科1年共接诊患者73 865例,其中25 652例留观,1 334例进入抢救室,两者共占急诊就诊人数的37%。同期仅有1 032人被收住院,仅占留观与抢救室病人的3.8%。80%的急诊患者留观超过10天,而国外急诊病人留观时间不超过24小时。此外,在遇到多发复合外伤、涉及多系统危重病人紧急抢救时,各科室相互推诿、延误患者救治也是急诊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急诊疑难复杂病例的住院和多发复合外伤的抢救是医院有关部门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3.7 确定地位、完善功能、规范行为:虽然,近年急诊的地位有所提高,但仍与当前及今后的发展不相适应。急诊作为急危重症患者的主要入口,是医院医、教、研无法离开的。现阶段急诊功能的完善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3.7.1 决定性治疗前移:急诊危重伤病员病谱广泛、病情多甚重、凶险。存活与死亡间的时间狭小,稍一耽搁就会失去抢救生命的时机。因此,在积极实施复苏措施的同时,把决定性抢救治疗前伸到急诊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3.7.2 加强院前急救—院内急诊—ICU的一体化建设:院前急救—院内急诊—ICU的一体化建设要视当地急救体系的模式和各医院的具体情况而定。至于急诊科是否需拥有自己的EICU或与全院综合ICU合并成为一体,则应根据医院情况而定。

3.7.3 加强急诊外科的建设:近年来,急诊病种中创伤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我国每年死于创伤者在70万例左右,在人口死因中占第4位。另外,急诊工作的流程还不尽合理,很多抢救工作没有形成规范,随意性较强。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规范的工作制度、简单易行的诊治常规是急诊工作的当务之急。

3.8 结合临床实践开展科研,突出急诊医学特色

急诊科不仅有大量的临床工作和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应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较强的研究工作。结合国内外急诊医学的发展方向和医院的现状,冠状动脉闭塞早期的溶栓治疗和及时PCI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再灌注治疗;在中毒方面的研究集中于CO中毒迟发性脑病的研究;对急诊多发伤的研究,重点为创伤早期的治疗及多脏器衰竭的诊治。

参考文献:

[1] 王佩燕,我国急诊/急救医疗的现状及对未来改进的思考兼论“大急诊”、济南 ;第二届现代急诊医疗管理发展论坛资料汇编:105-108.

[2] 邵孝鉷 蒋朱明,急诊医学、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3.

[3] 吕传柱,中国院前急救近十年的发展及未来展望,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5(20):1487-1488.

[4] 梁子敬等,急诊医师专业特色的新思考,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5,2(6)1015-1018.

[5] 吕学苏,胡大一 . 急诊医疗的组织管理浅议[J].中国医药导刊,2005,7(2):103.

[6] 王佩燕. 培养急诊医学专业医师促进急诊医学发展[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3):173-174.

篇8

【关键词】急诊;优质护理;护理方法;临床效果

急诊科收治的患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病情变化快等特点,患者及患者家属因为担心患者病情,情绪多较为激动,导致该科室发生护理纠纷的几率较大。如在工作中实施一种科学有效的护理服务措施,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避免出现护理不良事件[1]。为了研究对急诊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本文特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研究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于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患者,16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最小12岁,年龄最大52岁,平均(31.13±3.1)岁;对照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8岁,年龄最大63岁,平均(35.02±3.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存在的差异不显著(P>0.05),对比结果有意义。

1.2入选标准

(1)于我院急诊科进行全程治疗的患者;

(2)无严重威胁生命的组织或器官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

(3)精神正常,神志清楚,能完整流畅回答出研究人员提出的有关于疾病的相关问题的患者;

(4)在研究人员的讲解下,对本研究有一定的熟悉,自愿参与其中,并在书面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的患者;

(5)本研究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许可下进行[2]。

1.3护理方法

在实施相同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根据患者病情采取环境护理、饮食护理等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具体如下:

1.3.1优化就诊流程

急诊科的传统就诊流程为先挂号再治疗,患者等待时间较长,易延误治疗,故急诊科可实施先治疗再挂号的就诊模式,保证患者在入院后能及时得到有效就救治;患者因为对医院各病室的结构陌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到达诊疗地点,浪费时间,故护理人员应对就诊患者做好引导工作,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安抚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增强患者的信任度,急诊工作繁重,压力大,护理人员在实施各项护理措施时,应时刻保持镇静从容,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保证各项护理措施有序进行,让患者及其家属看到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其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3]。

1.3.2提升服务质量

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多换位思考,顾及患者主观感受,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的生活要求,重视基础护理,保证质量[4]。

1.3.3弹性排班管理

急诊科相对于门诊,主要收治夜间前来就诊的患者,为保证护理质量,夜间值班护理人员人数应适当增加,保证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能及时进行有效抢救;值班护理人员应新老搭配,以保证护理质量[5]。

1.3.4提升护士专业素养

为保证在短时间内正确判断患者病情,护理人员应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储备,吸纳临床新知识,科室内也可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专业考核,考核结果与奖金挂钩,提升其重视程度及学习积极性[6]。

1.4观察项目和指标

(1)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基础护理、文书书写、消毒隔离、药物管理、安全风险管理,每项满分100分;

(2)焦虑抑郁评分:通过SAS焦虑评分表对患者的焦虑程度进行判断,分数低于35分表示心理健康,分数高于65分表示重度焦虑;通过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的抑郁程度进行判断,总粗分上限是41分,分值越低表示心理状态越好;

(3)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根据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满分为100分,90分以上代表满意,80-90分代表部分满意,80分以下代表不满意。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在护理质量评分上的比较

比较经过不同的护理。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在焦虑抑郁评分上的比较

在进行治疗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无显著差别,经过不同的护理,观察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上的比较

经过不同的护理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达96.67%,对照组仅76.67%,观察组显著更优,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急诊科是一家医院整体医疗护理水平的缩影,体现医院的整体服务质量,该科室的工作相对较忙,突发状况多,对医疗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及人际交流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对于收治入急诊科的患者,在积极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优质护理服务,对于提升患者的生存率意义重大[7]。优质护理服务不同于传统遵医嘱行各项护理操作的模式,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目的在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各项护理操作的依从性,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度高,保证各项治疗措施顺利进行,保证治疗效果;弹性排班可以有效保证护理人员的休息时间,使其在工作时间能有充足的精力完成各项护理操作,保证质量;对护理人员进行科室相关疾病的知识讲座,使其有效掌握各种疾病相关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减少护理不良时间的发生几率。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指标均较对照组较好,P<0.05,结果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优质护理服务对于提升急诊护理质量,改善急诊科患者的不良状态的效果显著。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对急诊科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疗效显著,且能显著降低患者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几率,提升患者在治疗期间的舒适程度,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韩彦辉,李海霞.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的应用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9):837-839.

[2]李娟.人性化护理在急诊患者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2):28-29.[3]孟晓杰,郝君华.急诊护理路径与传统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5):557-558,559.

[4]张晓霞.优质护理与常规护理在急诊自毒中毒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差异[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7):104,100.

[5]程云芳,石燕.流程化护理对急诊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5):1197-1198,1199.

[6]卢延娟,李欣华,韩自华等.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护理应用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6,29(28):168-169.

篇9

近期,我们对北京朝阳医院急诊患者进行了跟踪研究,并采集量化数据来分析大型综合医院急诊科的服务效率。

高效——急诊医学科品质的核心

近年来,急诊科成为我国许多城市大型综合医院中发展最快的部门之一。一方面,随着社会对城市急救体系的要求越来越高,急诊科依托医院的有效资源逐渐向成为区域内急救中心的方向发展,院内急救、院内监护的患者数量明显增加,急救的功能大大增强。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患者的比例越来越高,对急诊科的使用也越来越频繁,对急诊科室设置要求更加全面,急诊功能也相应提高。

在急诊科的设计中,如何保证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抢救,一般患者得到有效处置治疗?如何避免高负荷、高强度的工作忙中出错?确保“快速、畅通、规范、高效”的设计就成为急诊科设计的首要目标。对于设计师来说,急诊科各功能区域的合理设置、急诊急救流程的规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

功能完善的急诊科应包括5个区域:

抢救区:抢救设施齐全,对呼吸、心脏骤停和危重患者实施抢救;

急诊诊疗区:开放式设置,分为内、外诊区,妇科、五官科、儿科诊室、处置室,对普通急诊患者诊疗、检查;

留观区:设置急诊观察病房,对病情不稳定、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实施观察、治疗;

急诊病房和急诊ICU区:对危重病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和重症监护;

功能检查区:设有急诊化验、X光室、B超室和CT检查室,使急诊患者能在同一个平面内完成一站式救治诊疗过程。急诊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节省抢救时间,形成急诊抢救—手术—留观—急诊病房—急诊ICU一体的高效急诊救治系统。

功能和空间——提高急诊医学科服务效率的方式

2007年启用的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是国内最大的急诊科之一,位于新建的门急诊楼地下一层,分为医疗区与工作人员生活区。2008年全年急诊量达16.19万人次,平均每天接诊急诊患者近450人(最多时突破700人)。我们基于对该院的实际调研结果,以循证设计理念为基础,分析了其急诊科设计对于医疗效率的影响。

急救入口

为了使急救车方便到达,急救入口特别设计有急救车专用坡道(图1),与门急诊楼地下车库坡道综合考虑,设计为两车道,左车道为住院楼地下车库坡道,右车道为急救车道,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图2)。车道出口处有3个急救车专用停车位,使急救车不必停放于地下二层停车库,以提高出车效率,节约时间(图3)。

急诊入口

急诊科位于地下一层,急诊患者可以选择门诊楼南侧的急诊专用电梯或楼梯两种方式到达(图4)。电梯直达急诊科;楼梯距离急诊入口很近,虽是室外楼梯,但有雨篷,方便患者就诊(图5)。

功能区域布局

急诊科设置于一个楼层,大大减少了患者往返不同楼层的周折,设置有抢救区、诊疗区、功能检查区、EICU区和输液留观区(图6),分区明确,功能完善。

如图6所示,急救患者区(抢救区、EICU区)位于北侧,急诊患者区(诊疗区、输液留观区)位于南侧,急诊、急救相对分开;功能检查区位于5个区域的中部,距离急诊患者、急救患者均很近;抢救区与EICU区邻近,急救流线清晰、流畅,房间的布局按照换床—抢救—复苏—监护的急救医疗流程设计;诊疗区与输液留观区邻近,方便急诊患者从诊室前往输液区输液。

患者分级管理

在诊疗时,医生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分为A、B、C三个层级:随时有生命危险的患者和需即刻抢救的患者为A级;生命体征不稳定而需要监测和干预的患者为B级;一般急诊患者为C级。对不同级别的患者采取不同的诊疗方法,实行不同的诊疗流程,有助于急诊科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A级患者直接送入抢救室抢救,实行先抢救后诊断的原则。B级患者在诊疗时实行优先原则,以维持生命体征稳定与明确诊断为先。对于C级患者,首先辨明有无潜在的威胁生命的因素存在,然后做出相应处理。以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为例,患者进入急诊大厅后,分诊台的护士会对患者进行简单询问,如有发热症状,会对其进行体温测试,患者凭分诊单办理相应挂号手续,随后持分诊单前往相应内科诊室,由医师依患者病情做出诊断。

分诊台

预诊、分诊是急诊的前期工作,在就诊前由护士进行分诊,可大大减少患者盲目找医生或错误挂号所浪费的时间。分诊已成为现代急诊科流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分诊台护士是急诊患者入院最先接触的专业人士,应由具有丰富急诊科工作经验、熟知医院各科布局的护士担任,通过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基本判断患者是否属于急危重病症,完成分诊。分诊的主要作用包括:判明患者危重程度和性质,危急时先通知医师抢救;根据患者病状判断可提供诊断的科室,并指导其挂号;呼叫急诊科未设置的科室的医师参加急救。

北京朝阳医院共设置了两处分诊台(图7),分别位于急救入口处(第一次分诊)和急诊诊区(第二次分诊),均是人流集中的区域(图8)。急救车随车护士不一定了解医院科室分布,第一次分诊的主要任务是当急救患者到达时帮助其换床(图9),并护送患者去往抢救室或一般患者就诊区。第二次分诊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急诊患者去往不同科室,联系可移动的板式病床或轮椅。两个分诊台的功能明确,提高了急诊和急救患者的就诊效率。

篇10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11(a)-0194-03

Influence of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optimization on emergency efficacy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emergency patients

OUYANG Hua

Department of Emergency,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Pingxiang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Pingxiang 337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for emergency patients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Methods From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in 96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research time was from April 2015 to April 2017,according to the time of admission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among them,the study group (from April 2016 to April 2017) and 50 cases of application of emergency nursing process optimization measures,46 cases of the control group (from April 2015 to March 2016) the application of conventional nursing measure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triage assessment tim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the time of venous blood,rescue Success rate. Results The study group triage assessment time,ECG monitoring time,venous blood collection time,intravenous medication time and treatment time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while the success rate of rescu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Emergency care flow optimization;First aid effect;Nursing satisfaction

急诊是医院重要的部门,急诊科收治的患者病情通常较严重、危急,护理操作较繁杂,工作量大[1-2]。急诊科护理人员应积极做好各项急救准备工作,配合医师进行抢救,以保证急救顺利完成。本次研究则主要探究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急诊患者急救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患者9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2016年4月~2017年4月)50例应用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措施,对照组46例(2015年4月~2016年3月),研究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21~79岁,平均(45.38±11.47)岁;发病至急诊时间1~18 h,平均(8.43±2.11)h,17例创伤性休克,10例农药中毒,23例急性心肌梗死。对照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20~75岁,平均(45.51±10.68)岁;发病至急诊时间1~24 h,平均(9.62±3.50)h,14例创伤性休克,11例农药中毒,21例急性心肌梗死。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比较,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接受X线、CT、MRI等措施检查,明确相关诊断[3];所有患者家属均对本次内容知情,自愿参与,并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监督、允许下同医院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昏迷、听力损伤、精神疾病等患者;抢救过程中死亡患者。

1.3方法

对照组应用一般急诊科护理措施,护理人员主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包括开通静脉通路,遵照医嘱予以急救药物,监测患者各项体征等。研究组应用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措施开展护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接诊时间的优化:院前急救接到急救电话后立即出诊,与患者家属电话联系,了解患者状况,抵达现场后进行院前抢救,做好途中监护运送至急诊科。提前通知抢救室做好急救准备工作。②开通绿色通道:急诊室优化接诊流程,先抢救,后挂号缴费,听到救护车鸣笛声后,急诊人员至门口接诊,急诊医师做好相关准备,初步诊断患者病情,对患者生命体征、病情变化进行观察,并进行分诊治疗。③急救程序的优化:构建定时、定人、定位抢救模式,定时是指护理人员在短时间内做好院前急救检查工作,包括连接心电监护、血压检查、予以吸氧、开通静脉通道等操作;定人是指急救室组长和相关急救人员完成抢救工作,护士长、责任护士协助抢救;定位是指急诊人员分工的定位,急救室高年资护士对患者情况进行初步评估、判断,与医师交流确诊,站在头位负责患者呼吸系统支持及现场指挥,较低年资站在腰位负责循环系统支持,遵医嘱予以药物治疗,低年资护士负责物品准备、记录等,其他护理人员遵照医嘱监测血样,将血液标本送至检验室,检验单加盖绿色通道专用章,半小时内追踪检验结果。④沟通和护理文书的优化: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心理干预,向患者家属讲解患者情况,耐性解答患者家属提出的问题;根据急诊部门实际情况,结合相关规章制度,简化急诊护理文书,制作急救患者抢救记录、交班报告模板,实时记录急救过程。

1.4观察指标

对两组分诊评估时间、心?监护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静脉用药时间、治疗时间、抢救成功率进行记录,并以问卷形式调查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主要内容包括护理态度、业务水平、病情解释等内容,按百分制计分,满意(>90分)、一般满意(70~90分)、较差(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心电监护时间等指标的比较

研究组、对照组患者在分诊评估时间、心电监护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静脉用药时间、治疗时间、抢救成功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总满意度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比较[n(%)]

3 讨论

急重症患者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因此如何迅速控制患者病情进展是抢救的关键[4]。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是将原有护理流程重新进行整合、改进,确保各项护理工作质量,改善急救护理工作效率[5-6]。急诊护理流程优化的优势主要见于以下几点:①急诊科常规急诊护理比较被动,缺乏紧迫感,容易浪费抢救时间,且分诊时间较长,各个科室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导致医师接诊通知较晚,提示科室之间欠缺沟通[7-10]。②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则能有效缩短分诊时间,且能及时与主治医师进行沟通,能在患者抵达医院时可立即开展抢救,避免分诊医师在接诊时无紧迫感[11-12]。③急诊护理流程促使抢救人员在接诊之前先了解患者病情,做好针对性抢救准确工作,而且开通了绿色服务通道,且应用先抢救后缴费的模式,能有效降低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13-14]。④急诊护理流程优化能促使护理人员主动地开展急救相关知识的学习,可促使护理人员自身职业素质、护理操作技术水平均得到提高[15]。医疗机构内部也可积极安排急救相关培训课程、操作技能比赛等活动,对于培训后成绩优异者或比赛获胜者提高一定的待遇,颁发相应奖杯以及奖金。

急诊护理以患者为工作重心,以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残及致死率为工作目标,因此需不断优化急诊护理抢救流程,但在此过程中,需注意与患者、其他科室之间加强沟通与交流,同时在抢救中迅速准确判断病情,预测病情未来进展,尊重并保护患者隐私、自尊,并通过讲解治疗成功的病例、告知其抢救目的及方法等措施,消除患者顾虑,获得患者信任,改善其不良情绪,促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有助于提高其诊断及护理依从度,保证临床效果,以及患者满意度。

篇11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急诊科位于主院区第一住院楼东南角底层,原有急诊医疗业务用房面积约2600m2,于2003年初建成并投入使用。至2011年,医院的年均急诊量已逾15万人次,其中年抢救危重病员达3万多人次,还承担了四川省及成都市公共卫生事件及灾难事故的救援与急救工作,特别是在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和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还同时承担了抢救地震伤员的艰巨任务。随着急诊学科的发展和急诊业务量的快速增长,原有医疗业务空间已不能满足急诊科的使用需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急救空间严重不足,且原有急救区域通道较多、空间利用率偏低;

——急救患者与急诊普诊(含夜门诊)患者没有进行分流,原有流程布局比较混乱;

——急诊资源共享性偏低,特别是原有急诊药房和挂号收费等区域相距较远,患者及家属来回动线较长;

——急诊医疗辅助检查区域空间紧张,辅助服务区与医疗业务区协作性差,患者就诊往返次数多,影响急诊服务效率;

——污物通道与医疗动线局部有交叉,达不到院感要求;

——患者家属等候空间十分有限,整个急救区域为开放式,对患者家属不能有效管控,严重影响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急救工作等。

二、急诊科功能区域及流程的全面改造

基于医院存在的上述问题,经研究决定,将医院急诊科原有医疗功能区及其使用流程进行全面改造,将附近的肠道和肝炎门诊移至院内特殊门诊区,为急诊科提供一定的医疗空间,并在原急诊科主入口进行局部扩展。经调整后,急诊科的建筑面积约3500m2,重新规划急诊功能分区和使用流程布置,并进行室内装修及安装改造工作,以解决急诊科医疗空间严重不足和流程不够合理的难题。

首先,对急诊患者的就医流程进行梳理和分析,根据急诊患者的性质(是否需急救或抢救)进行分流,并结合急诊科原有空间及资源共享的原则进行急诊医疗功能分区规划。经使用科室和医院相关部门共同研究讨论,将急诊医疗功能主要分为入口前区、急救区、急诊监护区、急诊普诊区、输液观察区、医护区等6个功能区。其次,分析急诊患者的动线及每个功能区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每个功能分区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并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资源。由医院相关职能部门和使用科室共同研究、反复讨论后确定了急诊科功能分区及使用流程的平面布置。各分区具体使用功能如下:

(一)急诊入口前区

将原有急诊主入口向外扩展,作为急诊主入口前区,设有急诊门厅及分诊护士站、清洗间(为冲洗伤员使用、配卫生热水)、患者家属休息室(设对讲探视系统)。在急诊普诊区与急救区之间设急诊挂号及收费室、急诊药房等(两面均有服务窗口),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

(二)急救区(抢救区)

经过急救绿色通道直接进入急救区,为充分利用急救空间,将原来相对独立的多个小急救室及通道整合为一个大的急救空间,经过合理布置急救床位,共设47张抢救床位(比原来增加了26张,其中2张床位相对独立,为特需病员服务)。整个急救区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抢救区(设9张床位)和第二抢救区(设36张床位),且每张床均配置了抢救设施设备(采用吊桥模式),用隔帘进行相对分隔,在合理位置设开放式医护工作站及治疗室;为方便患者饮水及擦洗伤口等,在急救区靠后的角落设有开水间(含卫生热水)。

同时,因急诊空间有限,在抢救区内设置抢救手术室1间(其空气净化为万级)及医护刷手间,其余急诊手术在二层门诊手术区完成;在急救区入口左侧设置清创室2间(其中1间为感染的患者服务,相对独立);在急救区入口右侧靠公共卫生间处设置洗胃室(配卫生热水冲洗患者),为节约使用空间,在卫生间内设置拖布池及便池。

整个急救区通过门禁系统进行有效管控,患者家属不能进入急救区(除特殊情况经医护人员同意外),这样可避免急救时的干扰;在靠柱子处设洗手盆(配热水供医护人员洗手),达到了院感的相关要求。

(三)急诊监护区

在抢救区之后设急诊监护区(EICU),充分利用空间,将原有综合办公室进行空间整合,共设16张监护床(其中1张为单间,可相对隔离),比原来增加了10张,每张监护床均设置了吊桥及监护设备,并设治疗室及半开放式医护工作站,提高了急诊监护区空间的使用率。

(四)急诊普诊区

在急诊主入口右侧设置急诊普诊区(含夜门诊),设管控护士站及男(女)注射室、男(女)卫生间及无障碍卫生间以及供患者及家属使用的开水间等公共设施,共设8间诊室,每个诊室设洗手盆、呼叫系统及医用气体终端等设施。

(五)输液观察区

在靠近急诊普诊区处设输液观察室,根据急诊患者的病情轻重,分为坐式和卧式输液室两部分。充分利用原有空间进行座椅和床位的布置,坐式部分设20张座椅,卧式部分设32张观察床(在原有空间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5张),两部分共享护士站、治疗室与配药室等资源。卧式输液室每张观察床配置医用气体终端带接口(含2个氧气、1个负压、1个压缩空气、电源和网络接口、局部照明灯、呼叫器等),中间两排床头之间利用柱子间位置设有半高柜式隔断(便于病员物品存放),在输液观察区还设有医护洗手盆。

(六)医护区

在急诊区后集中设置医护区,包括医护办公室、值班室、医护卫生间等,该医护区与急救区和输液观察区相邻,便于在紧急情况时医护人员及时赶到患者身边实施抢救处理。

另外,在普诊区与急救区之间设有共享的超声检查室(两边开门,设医用气体终端)。为急诊配套的放射检查设备靠近急诊科普诊区布置,设1台CT和1台DR专供急诊患者24小时诊断使用(这部分在本次改造中无变化)。

篇12

目的:探讨急诊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措施与实施成效。方法:医院急诊科自2015年3月开始,对全体护理人员加强优质护理服务培训与学习,强化基础护理与护理管理工作,实施一系列优质护理服务措施。在优质护理实施前后分别对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进行评分,并比较两组的评分结果。结果: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后,急诊科护理质量评分、基础护理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后,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8.40%,显著高于实施前的87.20%(P<0.05)。结论:在急诊科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加强基础护理服务,能够切实提升临床护理质量,让患者满意,缓和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矛盾。

关键词:

优质护理服务;急诊科;基础护理;医患关系

急诊科作为治疗危急重症,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科室,其肩负的工作职责重大。急诊患者的病情危急、变化多端,对医护人员的专业能力、应变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医护人员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关系到患者的生死,所以急诊科也是医院内医患关系最为紧张的科室[1]。近年来,随着人们医疗意识的增强及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临床护理服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急诊科自2015年引入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以来,护理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医院急诊科护士共有24人,均为女性,年龄为24~45岁,平均年龄为(33.60±5.70)岁;大专7人,本科14人,研究生3人;护师8人,主管护师10人,副高级以上职称6人。

1.2方法

2015年3月以前,急诊科实施常规护理服务。自2015年3月开始,医院急诊科对全体护理人员加强优质护理服务培训与学习,并制定了一整套的优质护理服务措施。(1)加强优质护理服务文件精神学习:护士长组织急诊科全体护理人员学习优质护理服务相关文件精神。要求全体护理人员通过学习文件精神,充分掌握优质护理服务的精神内核。深度剖析急诊科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相关内容,掌握并内化文件精神,明确优质护理的目标与要求。科室护士可通过集中学习讨论、领导讲解答疑、自学等方式进行学习,学习完成后集中进行优质护理理论及实践考试,以保证全科护理人员都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优质护理相关文件精神。(2)强化护理管理工作:派科室护士长到其他医院学习成功的优质护理实施经验,然后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护理管理实施方案。优质护理方案在科室全体会议上进行讨论、修正,最后提交上级审核。审核通过后,严格按照优质护理服务方案执行,对护理管理工作加以强化。护理管理强化措施包括:①确保急诊绿色通道随时畅通,以实现危重患者转移与抢救的无缝连接。②在“以患者为中心”这一护理宗旨的指引下,健全急诊科相关服务流程与标准。③培养并强化服务意识,组织全体护士学习护理心理学知识,以利于护患交流。④开展三级岗护理模式,一级岗在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要及时地向二级或三级岗护理人员汇报,获得帮助。⑤定期组织患者、患者家属、社会监督员举办座谈会,听取多方意见与建议,不断地完善护理管理制度,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3)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根据护理人员考评体系,加强三级知识学习,组织护理人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着重培养护理人员的护患沟通能力,为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服务。按照护理人员不同的岗位设置,对各级岗护理人员实施相应的业务能力培训、考核,明确各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业务素质水平,从而为临床护理服务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4)加强基础护理:根据优质护理服务文件精神,对急诊科的基础护理流程加以细化和完善,随时保持科室内部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要求科室护士做到技术操作规范、娴熟,举止大方,值班护士务必检查确保各类抢救设备随时运作良好。三级岗护士负责监督基础护理质量,护士长每周不定时抽查,了解护理人员的基础护理工作情况。强化护理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并将科室的护理服务流程、标准公布给患者,让患者对科室的护理服务流程了然于心,有助于加深患者对护理服务工作的理解,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5)健全激励机制:定期对科室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水平、业务能力进行考核,三级岗每隔2年进行1次竞聘上岗,这能够有效激励护理人员不断提升自我业务能力,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3观察指标

①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前后,分别随机抽取250名急诊科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以了解患者对护理服务工作的满意程度。②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前后,分别对急诊科的护理服务质量、基础护理质量进行评价,总评分100分,评分越高说明护理服务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录入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为(χ±s),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见表1。急诊科实施优质护理后,护理质量评分、基础护理质量评分均较实施前显著提高(P<0.05)。

2.2实施前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2。急诊科实施优质护理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40%,显著高于实施前的87.20%(P<0.05)。

3讨论

急诊科是医院的危急重症科室,其中任何一项医疗护理操作都可能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所以急诊科护理人员承担的护理服务责任十分重大,同时急诊科护理服务质量的优劣也将关系到患者对医疗工作的满意程度及医院的整体形象[2]。因此,在急诊科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切实提高基础护理及急诊科护理服务质量,对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提升医院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医院急诊科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来,在医院护理部的支持与引导下,组织科室全体护理人员积极学习优质护理服务文件精神,并根据急诊科实际情况,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意识,从临床护理工作的各个方面着手,通过优化护理流程,提升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强化护理管理,加强基础护理等措施,以实现急诊科临床护理服务质量的有效提升[3]。急诊科除了要对危急重症患者进行及时的抢救、治疗外,还需要对患者进行转运,比如将患者转运至手术室、普通病房或检查室等,存在着一定的转运风险。在优质护理服务中,对急诊科的护理流程进行了优化、改进,且这一工作涉及医院多个科室,在医院各科室的配合支持下,保证了危重患者转运流程、抢救流程的无缝连接[4]。在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提升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综合素质是关键,只有护理人员具备了较高的综合素养、业务水平,才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有效的护理服务,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基础护理是一项重要组成内容,其不仅需要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还应当满足患者其他方面的护理需求,比如心理方面、生活方面、健康教育方面等等,其是护理工作之本[5]。优质护理服务重视基础护理服务,同时也强调护理服务质量监督,双管齐下以有效提高基础护理服务质量。综上所述,在急诊科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加强基础护理服务,能够切实提升临床护理质量,让患者满意,缓和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矛盾。

参考文献

[1]陈祥莺,陈祥燕.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护理中的推广与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1):272-273.

[2]郭亚丽.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抢救室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2,10(11):1026-1027.

[3]刘颖.循证护理在急诊科抢救室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9):41-42.

[4]曾文莉,付敏.急诊科患者实施个性化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评价[J].四川医学,2014,35(1):136-138.

篇13

【关键词】个案追踪法;安全管理;护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630-02

安全管理在是衡量护理服务的关键质量指标之一,同时也是现阶段护理管理的探究重点。一般的护理安全管理主要是指在整体的治疗护理过程当中,对于出现的种种焦躁问题实施了及时、科学与有效的措施,也减少了病者的伤害或者是不好的结果,其中主要包括了意外、错误以及偏误,做种实现了安全管理在护理上的效果。由于急诊科是医院的特殊窗口,是医院设置用来专门接待急危重患治疗的看护点,这样子的护例工作都伴有忙、急、易于感染以及多学科性的特征,有关护理的安全隐患大多数都是会穿插在整个抢救治疗的过程当中。所以为了要提高安全管理在急诊护理上的应用,本医院从2011年具开始采用个案追踪法,并且在急诊病患中实施治疗的全部过程进行了追踪检测,安全管理使用于急诊上仍然要保持时刻完善,因此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报告如下。

1 有关追踪法的实施措施

1.1成立追踪调查的小组

首先任用该科护士长作为小组的组长,和急诊科的其他护士人员建立追踪调查检测安全管理在护理上的检查小组,同时还要组员们学习追踪法的应用原理与基本原理中的知识,并且要熟悉掌握其中的步骤和内容。

1.2制定有关追踪的方案

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确定所要追踪的对象;规划好追踪的路线,实施表格规划图,同时还要包括院内与院外的急救;确定检查的内容,并且要以中国医院颁布的十大患者安全作为基本目标;给小组成员安排任务,每位组员必须完成2例院内或者是院外急救的病人追踪检查;定期召开护理安全管理追踪小组的会议,并且进行研讨、汇报、分析整个追踪法在护理安全上存在的问题,快速做好防范措施以及改正。

1.3有关追踪的步骤

1.3.1实施有计划的追踪

首先确定追踪的目标,作为检查人员英爱使用随机抽样与有意向选择来相结合实施有效追踪,在文章中就已脑挫裂患者3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次就是追踪的项目,该项目就是使用科学的追踪法进行辅助追踪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表现。再次就是追踪的方法,依据病人所接受的护理治疗方法来确定所需要的追踪路径,在这次的追踪过程中实行追踪的是急诊科的病患。

1.3.2具体的追踪内容

①先收集有关病人的基本资料,其主要是包括:症状、病史、护理、体征与治疗。②调查清楚病人在急诊科治疗的整体护理步骤,也包括就诊的准确率,病人是否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就诊,同时还要保证在就诊的过程当中得到严格的护理治疗,作为护理人员要严谨执行整体的护理步骤,熟练急救的技能。对于病人能够使用准确的急救药物,在做护理报告上应该做到详细汇报。③应当熟悉掌握患者复诊的有关程序、病人的病情记录以及评估。对于治疗上需要的仪器应该实行严格监管检测,得出的最后结果要及时通知其病患的家属,并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④作为追踪的人员要在患者入院的两三天之内进行一次随访,缓解病人的压力。⑤及时追踪病房和急诊科两者的交接程序,主要体现在收住病房和急诊科运转的交流,同时还要注意调查病患的住院流程。

2 追中的结果

在追中的调查下发现急诊科的预检不够详细,分诊建立的制度不完善,也没有做到24小时的监护。不过经过了使用个案追踪法的评估与分析,很快就能够找到并且解决了问题,这样子的追踪法不仅仅是得到了很有的完善,还降低了急诊护理上的风险,也促使了安全管理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病人的满意度有所提升,病人与护理人员的管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 讨论

使用个案追踪法的护理上的应用是能够创新管理的观念,在护理的过程上也得到了注重,同时也避免了护理质控检测上的形式工作;在检查的方法上提高了护理安全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同样经过检查追踪还可以找出管理上的很多不足。个案追踪法在这方面上还体现了人文理念,并且对于病人的治疗全部过程都实施了很好的质量改进,痛是也能够很好地提升护理的治疗,避免了护理上的风险,保证了病人得到优秀安全的治疗服务。

总的来说,个案追踪法的安全管理在护理上的应用对于整个急诊科都是有很大的益处的。

参考文献:

[1] 杜洪燕.关于急诊科护理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医学,2011,17(2):124

[2] 钱莉;董桂红浅谈急诊科护理工作中的安全管理[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1,4(06):55.

篇14

[关键词]急诊科;心跳骤停;抢救流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急诊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接受治疗的84例心跳骤停患者选为研究对象,依据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n=42)、试验组(n=42)。对照组中男、女各22例、20例,年龄26~69岁,平均年龄为(50.2±4.3)岁;试验组中男、女各23例、19例,年龄28~68岁,平均年龄为(50.5±4.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抢救流程救治,即严格按照科室规程执行常规抢救流程。试验组患者予以心跳骤停抢救流程救治,内容如下(1)设计思路:为了让医护人员短时间内了解患者具体情况,采取恰当救治措施,应直观显示心跳骤停抢救流程,以此做好救治准备工作。遵循实用性、先进性、科学性原则设计心跳骤停抢救流程,并用图表方式展示,保证设计内容层次清楚、全面、精炼,从而更好的救治患者[2]。(2)设计步骤:全面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给予抢救药物治疗,规范使用抢救仪器设备,合理评估救治效果,加强医护人员之间的配合,以此提高救治成功率。(3)抢救操作:高级职称医师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备好气管插管,监测心电图变化,并指导医护人员对患者予以点击除颤、心脏按压等;安排中级职称医师与高年资护士备好抢救物资,实施气管插管,设置静脉通道,静注强心剂等药物;安排住院医师与低年资护士备好吸痰机、呼吸机等仪器设备,给予患者心电监护、留置导尿管等,同时对救治过程予以详细记录。

1.3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心跳骤停时间、有效救治时间及救治成功率予以统计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软件对两组患者临床数据予以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x±s)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来表示,采用x2检验,若结果显示P<0.05,表示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心跳骤停时间与有效救治时间

试验组患者与参照组患者心跳骤停时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有效救治时间短于参照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对比两组患者救治成功率

试验组患者救治成功率高于参照组患者,数据分别为90.5%(38/42)、69.0%(29/42),对比有统计学差异(x2=5.9736,P=0.0145<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