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13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9-0134-01
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行体会、检验、总结以及获取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心理的过程,而整个学习活动是一个认知的提高、情感的形成和意志锻炼的综合活动,而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总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情景下才能被激发出来,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情景可以激发学生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学习精神,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而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只是教育学生循规蹈矩,按照传统的要求做人,限制了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学生思想的闭塞和健康心理的形成,因此当前在政治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什么样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及他们达到什么样的道德标准,应引起各位政治课教师的重视和注意,笔者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浅论政治课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
一 教师在教学中应选取生活中的事例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实施教学
思想品德来源于生活,品德教育是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品德内化不是凭空实现的,而是要以一定的教学内容作为引导逐渐形成的,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越容易被学生接受、认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选择教育内容上要做到不脱离课标,不拘泥于教材,让思想品德走进社会生活,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1)在课堂教学中要选取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感受与体验真诚地表达出来,为了使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感受,政治课教材采用了大量真实反映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照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自己每天所做的事情都能在书本上体现,都走进了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书中的真实材料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真正有很多高尚的品德,从而把那种高尚的品德内化并形成自己的品德,从而也证明了课堂的活动其实也就是生活的再现。(2)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实施教学,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政治课的教学中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通过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教育,已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生活态度和一定的能力,而中学思想政治课正是在这样的发展基础上设想和建构的,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继续教育和良好品德的培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所以教师一定要善于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来实施教学,从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品德修养。
二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合作精神,以达到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培养科学精神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培养学生敢说真话、敢于质疑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即追求真理的精神,而我们传统的教育就是缺少这种科学精神的培养,往往只是要求学生循规蹈矩,按照课本上说的去理解、去掌握,很少考虑学生的想法和学生对问题本身的质疑,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这种思想品德教育往往会造成学生迷信、盲从和不敢说真话,因此在当今的社会发展时期,讲究的是科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势在必行,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作为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当今社会既需要竞争也需要合作,竞争和合作相互依存,竞争力离不开合作,合作离不开竞争,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大的工程的完成,都是不同部门相互合作后才取得的结果,因此,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合作,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人与人之间是否善于合作是取得成功的关键,现在的中学生出现了为竞争而竞争的思想,很少进行合作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品德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对提倡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很有帮助,教师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成、课程资源的选取等应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合作精神为出发点,开发学生潜能的思想品质,激发他们以事实为依据的科学精神,达到多类型、多层次进行合作的目的,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实施;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070-01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它不仅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成败,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将来。思想品德课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应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
一 素质教育必须把思想品德素质、道德素质放在首位,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人才的问题,我国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其目的是为社会主义服务。因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的人能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祖国未来发展需要,这是当前教育工作必须首先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而要解决这个根本性的问题,最根本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从小就树立起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去学习如何做人,学会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合格公民。为此,应主要加强以下两个方面的教育:
1.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基础性作用,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教育学生尊重科学、相信科学,相信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相信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及其内在规律性,提高学生辨别大是大非的能力,使学生从本质上认清封建迷信等各种的实质,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自觉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兴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全面实现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和优势也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才能真正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2.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育的导向作用,加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我国公民特别是青年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品德工作,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做人并做一个对社会、家庭和个人都有责任感的人,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做一个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可见,导向问题是决定受教育者朝什么方向发展、为谁服务的重大问题,而导向作用则是思想品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独特的作用。
二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树立现代教育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振兴,归根到底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国民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其中思想品德素质是国民素质的核心和灵魂,是培养教育合格公民的重要保证和重要条件。既然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智育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学习好并不等于一切都好,成绩考得高并不等于素质就高、能力就强,知识掌握的多少、深浅与能力、素质是不能划等号的。而在过去“应试教育”的情况下,学生和家长的喜和忧、乐与悲,以及学校一切活动的中心,都是围绕着“考试”、“分数”进行的,从而把教育教学工作引入了一条死胡同:教学上,死板、教条、搞题海战术;学习上,使学生只知道埋头于书本、做题,没有应变能力,缺乏青少年学生应有的活力。为此,我们必须克服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树立围绕“能力”、“素质”进行教学的新观念。
1.树立现代教学观。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要变强调知识的量为强调知识的质;变强调学习的结果为强调学习的过程;变强调记忆为强调思维;变强调学会为强调会学;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变授之以点为点、线、面结合;变信息单向传递为信息双向传递;变只重教师的教法为注重师生共同合作的方法等。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大大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加强教育教学研究。真正做到向45分钟要质量,是加强教学研究的目的和归宿。为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应积极搞好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深入开展教材研究、教法研究,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生“会学”、“会用”上下功夫,以期收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否则,不深入研究教材大纲、教法,不去总结探索教学规律,而只是为教而教,必然会导致思想品德课育人功能的丧失。
三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敢于创新,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主动精神、健全人格、科学思维、自我教育能力、善于学习创造的可持续发展的新一代。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这一基本任务,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应紧紧抓住青少年学生时期这一形成创新基本品质的最佳时机。在学生中开展以主体性教育为纽带的创新教育活动,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意向、创造思维、创造技能、创造人格,力争在全面完成教育教学大纲的同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素质教育是一个关于教育的现在和未来的、具有深刻内涵的话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也就会越来越深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就越能得心应手地去操作、去运用,从而使我们真正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有的放矢地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去教学、去管理,使学生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人格得以完善、能力得以提高、技能更加巧妙、素质更加全面,展现充分的自我。
参考文献
[1] 胡志英.初中政治课素质教育的实施[J].读与写(教师教育),2008(04)
下面就此试谈几点看法与同行商榷。
第一,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统一性。
首先,传授知识的过程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共存在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不仅要传授知识,同时还要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世界观的基础,以及促使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的发展。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思想品德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形成的心理个性,两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统一,而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其次,传授知识过程与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相互渗透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解决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态度问题,而态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学生正是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态度;传授知识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态度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这就需要思想品德教育的保证。
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任课教师要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按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浸透知识传授。良好思想品德形成不能离开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第二,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差异性。
首先,从二者形式而言,传授知识是依据知识本身的系统性,结合学生思维发展程度、接受能力,使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由表及里地掌握知识的过程。
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广度与深度来判断智育高低,具有相对稳步发展属性。
思想品德教育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过程。四种基本因素的协调与平衡的过程意味着反复,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反复是在新的基础上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反复属性。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共同存在于同一教学过程,但是,同一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不同侧面并不是完全同步发展,往往出现“智高德劣”或“智低德优”的现象。
其次,知识内容直接受生产力的制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受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生产关系制约,反映统治阶级的立场观点,因此带有一定的阶级性。
第三,正确认识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问题。
在教育实践中,有人认为“学生的知识学多了,自然明事理”。这种教学态度强调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统一性,但是,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还存在差异性。知、情、意三种因素可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实现,道德行为则要求进行行为训练,一般内容包括:道德动机的激发,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意志的培养。“学生的知识学多了,自然明事理”的错误认识片面夸大思想品德结构中的道德认识,抹煞了道德为行训练的作用,教育结果往往出现言行脱节,道理会讲,但实际道德行为没有。
一、以行育情
情感教学的一大特点是感染性强,用情感去感染和影响学生,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我在讲到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果实时,亲自带领学生到农民田里劳动,帮农民割稻。同学们情绪高涨,争先恐后,个个累得汗流浃背。有的同学腰酸背疼,有的同学甚至划破手指。这样,通过同学们亲自体验劳动的艰辛之后,我结合课文让同学们讨论回答:为什么要珍惜劳动成果?为什么要尊重劳动人民?为什么说劳动是光荣的?一个家庭比较富裕的同学发言说:她从小就会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但根本不知道它的真正含义。通过这次劳动,她才真正感受到了“汗滴禾下土”的滋味。她说今后要注意节约,珍惜劳动成果,不浪费、不乱花钱……有的同学说:我们在学校里乱倒饭菜、用馒头打仗的行为是错误的,这是不珍惜劳动成果的表现。表示今后要改掉这种不良习惯,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行为。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我因势利导教育学生:劳动是艰辛而又伟大的,劳动人民是值得尊敬的。我们节约一分钱、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粮食就是尊重劳动人民的具体表现。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导之以行的教学活动,既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又激发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从而加深了对教材基本观点的理解。
二、通过身边事晓之以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尽可能地用形象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感染力,而且还要通过列举各种各样生动的例子,使教学内容具体、生动、活泼和有趣味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使学生乐于学习、自觉学习。例如,我在讲道德的实施要靠人们自觉和社会舆论来维持这一概念时,引用了这样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有位姓陈的大爷与儿子、儿媳、孙子住在一起。可儿媳不孝,大爷长年不得温饱,让人实在看不下去。有人就给他家门上贴了一首诗,上面写道:“隔窗望见儿喂儿,想起当年我喂儿,我喂儿来儿饿我,当心你儿饿我儿。”同村人议论纷纷,后来儿媳感到内疚,终于到老人面前赔礼,开始善待老人、孝敬老人。这一事例让学生印象深刻,其教育意义远大。这样,使思想品德教学中抽象枯燥的概念变得有血有肉了。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获得显著的学习效果。从而改变了思想品德课呆板生硬、学生不感兴趣的状况。
三、因人施教,实施个性化教育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正确发挥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好知识、发展健康身心的必要条件。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以及个性差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我班有个同学对画画特别钟情,墙上、地上、黑板上都有他的“杰作”,甚至上数学课、英语课他都在画。他的理想就是要成为徐悲鸿第二。针对他的爱好,我反复与他交谈,使他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画家,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个人修养和精湛的绘画技能,还要有宽广的理论基础知识。根据他的爱好,我特意安排他负责设计班上的黑板报。他认真设计每一期黑板报,同时把班级布置得十分优美。经过三年的培养,他不仅成为我的得力助手,而且他的思想品德成绩在班里也名列前茅。后来以优异的美术成绩被师范学院录取,实现了他的理想。上课时,我给不同爱好的同学发挥一技之长的机会。有时让擅长讲故事的同学结合教材内容编个小品;有时让爱唱歌的同学给大家唱上一曲。这些活动有的是引题开课,有的是解决重点难点。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时刻处在情绪振奋和智力高涨的状态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好荤者上荤,好素者上素”,何乐而不为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那么他就会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变消极为积极。学生在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后,我根据学科特点,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我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能“自动”“自觉”地学。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呢?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精通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应对学生加以指导。上新课前,先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看本课的课题、节题、框题和目题,使学生整体把握教材内容之间的前后联系和因果启承,从而让学生对总体有个了解。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一般的学习方法,而且要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例如:学生独立阅读了“潘星兰、杨大兰不惜牺牲生命,保护国家财产”的事例,懂得了爱护公物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道理之后,教师就要教育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一定要时时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珍惜、爱护公共财物,使思想教育与行为养成真正统一起来,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的自学能力还需学生自己在自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和发展。我们知道,掌握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本途径。因此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阅读,充分理解教材内容。在此基础上,逐步把握重点难点。学生通过不断的思考、质疑和讨论,在教师帮助下,使问题不断得到解决,最终获得满意的答案。经常这样反复训练,逐步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三、及时对学生自学效果作出评价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自学效果作出评价。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在自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他们的自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及时发现,找出原因,纠正偏差。这实际上是教师对课堂进行调控的过程。教师从课堂调控中引导学生根据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这也是一个教师给学生排忧解难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适时地给学生以表扬和鼓励,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能动性。教师通过对学生自学效果的评价,审时度势地指导学生,能坚定其克服困难的信心,不断增强他们战胜挫折的勇气,使他们真正感觉到“我能!”“我行!”。从而乐于自学,善于自学,并在自学中发展,在自学中创造。
下面就此试谈几点看法与同行商榷。
第一,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具有统一性。
首先,传授知识的过程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共存在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不仅要传授知识,同时还要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世界观的基础,以及促使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的发展。知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思想品德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形成的心理个性,两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统一,而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其次,传授知识过程与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相互渗透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解决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态度问题,而态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学生正是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态度;传授知识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态度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这就需要思想品德教育的保证。
传授知识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任课教师要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按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浸透知识传授。良好思想品德形成不能离开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第二,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差异性。
首先,从二者形式而言,传授知识是依据知识本身的系统性,结合学生思维发展程度、接受能力,使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由表及里地掌握知识的过程。
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广度与深度来判断智育高低,具有相对稳步发展属性。
思想品德教育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过程。四种基本因素的协调与平衡的过程意味着反复,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反复是在新的基础上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反复属性。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共同存在于同一教学过程,但是,同一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不同侧面并不是完全同步发展,往往出现“智高德劣”或“智低德优”的现象。
其次,知识内容直接受生产力的制约,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受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生产关系制约,反映统治阶级的立场观点,因此带有一定的阶级性。
第三,正确认识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问题。
在教育实践中,有人认为“学生的知识学多了,自然明事理”。这种教学态度强调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统一性,但是,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还存在差异性。知、情、意三种因素可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实现,道德行为则要求进行行为训练,一般内容包括:道德动机的激发,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意志的培养。“学生的知识学多了,自然明事理”的错误认识片面夸大思想品德结构中的道德认识,抹煞了道德为行训练的作用,教育结果往往出现言行脱节,道理会讲,但实际道德行为没有。
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是为了科教兴国而提出的具体实施方案,是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初中教学研究的重要话题之一。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素质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还能帮助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在飞速发展的社会,各种矛盾和元素都多少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有着一定的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就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左右,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从中进行正确地引导。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观念是最强的执行力,教育观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
确立新的教育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型”人格。增强师生平等的观念,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这是使教学生动活泼,充分发挥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和保证。只有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敢于真实地表达自己,深入思考问题,进而提高自身的素质。
2.素质教育能够帮助国家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想要实现素质教育,教师要巩固自身的专业知识,及时更新,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不断地学习和充电能够帮助教师在改革发展和政治理论不断丰富的今天适应发展的需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课堂与社会之间相互结合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不同的年级,不同的课题,要让学生能够从课堂走向社会,在社会教育的环境中,用学生所掌握和理解的知识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可以根据课题需要,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采访,通过这些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的发展。这样,不仅使课堂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升华,还能从中激发学生对社会的探索欲望和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通过体验生活,开始关注科学,走向社会。通过感受自然、发现社会、体悟人生,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判断、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发展,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让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特别是通过故事引趣、设疑引趣、诗歌引趣等,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人人积极参与、乐于学习、明理导行的目的。
4.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时展赋予的深刻内涵,也是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必由之路。归根结底,课堂教学依然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对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创设学习情境,帮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体验成功的乐趣。指导学生开展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活动,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如:谈话式教学、阅读、对话、游戏、表演等等,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见解,敢于标新立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培养创新型人才。
总之,要想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素质,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周云帅.浅探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3).
[2]代明荣,代明富.面对素质教育,如何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6).
[3]于清业,李静.思想政治课要转入素质教育的轨道[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02).
1.思品教师的素质要自觉提高
“打铁先要自身硬”,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下面几点:
(1)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知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2)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教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
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成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教师做到:①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议论,误导学生;②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教师要热心善事,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在学生中传扬。
2.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育效率
初中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根据《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使学生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理论知识,必须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改进教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运用“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教师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提出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是教师对关键的问题的点拨。教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编、解疑;“练”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
教学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总之,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教学原则,达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知识水平,又发挥德育功能,提高学生道德觉悟和政治素质,使知与行统一起来。
3.渗透心理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应在激发学生兴趣、动机,形成良好的观念,陶冶情感、塑造个性、培养记忆、观察、思维、想象等方面有所作为,这些是心理素质的主要方面,也是会思考、会创造的心理基础,同时也是学习知识和形成能力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和个性的解放;其次,要利用恰当的教学模式。综观现有的教学模式,无外乎五种,即:讲授――接受式;示范――模仿式;指导――自学式;提问――讨论式;引导――探究式。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知识内容以及学生的客观实际,灵活运用模式,并有所创新。无论采用哪种模式,都要渗透心理教育,就应有解放个性、解放思维、学生自学、生生互动、学生自我反馈与评价这五方面的体现。再次,要充分挖掘教材、寻找知识渗透点,并考虑在哪个环节,采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去训练,心理素质教育必须以知识为中介,这样才能既提高心理素质又能完成教学任务。
把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构建并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模式,是一场攻坚战,是时代的要求,是对每一位教师的严峻考验,课堂上要坚持面对学生全体,全面提高。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不着教。”又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不培养自学能力,无论如何是学不好的。”“要教会学生自学,力求使学生通过教学而逐步达到‘用不着教’。”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乐学”、“爱学”、“思学”最终达到“会学”就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目标。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第一要务。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相信学生有学习的本领。心理学有个罗森塔尔效应,说教师给学生高期望,学生则会有高成就。而我们则把学生看得低,恨不得什么都包办代替,结果是自己很累,学生也没有尝到学习的乐趣。其次,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强调,在各个学科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掌握该门学科的学习方法,教师应告诉学生如何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再
次,给学生自学的时间。自学能力是在自学过程中形成和提高的,只有在自学过程中,学生才能有所领悟、有所
发现、有所创新,并能自觉地运用学到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教学 法制教育 重要问题
思想品德教学与法制教育相结合,对于贯彻党和国家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法制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应该着力让学生弄清楚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一、法律的作用是什么?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作为当代公民应该努力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因此,青少年首先应该明白法律的主要功能是规范人们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来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和保障社会生活的有序与和谐。
案例
2011年5月9日上午,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以危险驾驶罪判处北京市醉驾入刑首案被告人郭术东拘役4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
2011年5月13日,四川省成都市首例醉驾入刑案被告人陈伟被都江堰市人民法院以危险驾驶罪判处拘役3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
2011年5月17日,因为醉驾造成4车追尾事故并致人受伤的音乐人高晓松,被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判处6个月拘役,并处罚金4000元。
2011年5月2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宁夏第一例醉驾入刑案件,被告人张金林被判拘役3个月、罚金1000元。
2011年5月26日,天津醉驾入刑第一案被告人李会军被当庭判处拘役4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
2011年5月1日,新修订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将醉驾、飙车等危险驾驶列入刑事犯罪范畴。“醉驾入刑”后,对酒后驾驶的震慑作用非常大,酒驾现象大幅度下降。就全国范围来看,仅在5月前半月,全国查处的醉驾数量较去年同期下降35%,全国因醉驾发生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37.8%和11.1%。自“醉驾入刑”以来,我国酒后驾车数量、酒驾交通事故及死亡人数均大幅下降。这是法律规范人们行为,通过制裁犯罪,达到有效保障社会和谐的目的。
二、法律是一个正义的制度,是用来维护社会公平的,要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
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程序与规则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而制定。每个人都能从制度规则的正常运行中受益,也都受正义规则的约束。如果没有正义制度规则的支持,就难以实现社会公平。
【案例】2010年10月16日晚21时40分许,在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大学新区超市前,一牌照为“冀FWE420”的黑色轿车,将两名女生撞出数米远。被撞一陈姓女生于17日傍晚经抢救无效死亡,另一女生重伤,经紧急治疗后,方脱离生命危险,现已转院治疗。肇事者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爸是李刚。”2011年1月30日,河北保定李启铭交通肇事案一审宣判,李启铭被判6年。
从肇事者的嚣张到最后的认罪伏法,充分说明了法律是正义属性的制度,是人们行为准则,它规范一切组织、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言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什么人,只要触犯了法律,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我们青少年要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尊严。
三、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远离非法之事。
【案例】一对“80后”的姐妹花,姐姐叫张晶,妹妹叫张蕊。六年前,姐姐张晶和一个青年谈恋爱。男朋友是个“瘾君子”,热恋中的张晶也因此吸食了。小她5岁的妹妹受姐姐的影响,出于好奇也尝试了。后来,没有经济来源的姐妹俩同大多数吸毒者一样,走上了以贩养吸的道路。2010年1月,姐妹俩被公安机关抓获。2010年6月,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法院,考虑到姐妹俩的犯罪情节和认罪态度,依法以贩卖罪分别判处姐姐有期徒刑二年、妹妹拘役六个月。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任何违法犯罪,都是危害社会的侵权行为,它对自己、家庭、社会和他人都有百害而无一利。
大千世界五光十色、无奇不有,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的诱惑。一些不良诱惑有时就像“杀人蝙蝠”,让人舒舒服服地上当,不知不觉中成为它的俘虏。学会分辨并自觉抵制他们的诱惑,才会有幸福健康的生活。否则,我们会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青少年要学会管住自己,一定要重视道德修养,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自觉远离“黄、赌、赌”和其它不良场所,避免沾染上不良习气,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和健康的娱乐上。
四、要学会用智慧保护自己,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案例】2005年初中生王强放学回家,恰巧遇到未成年人陈民、李安和贺民。三人便拦住王强,对他拳打脚踢。之后陈民从王强身上翻出四元钱。在贺民走后,陈民和李安又把王强带到附近的公园里,李安和陈民轮流用皮带抽王强的后背。整个过程持续了3个多小时,两人才匆匆离开现场。案发后,两名已满14岁的未成年人被判刑,一名未满14岁的未成年人承担民事赔偿。
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前预习中引入时政。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本的精神,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预习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根据教材合理设置问题,巧妙引入时政是设置预习通知单的关键。这样,从基础知识出发,小到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大到对国情、国策、发展战略的分析,恰到好处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希望得到这样的预习通知单,他们感到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未知世界在等着他们探索发掘。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升华时政。思想品德课给人的印象始终是讲大道理、背死教条、死记硬背、枯燥无味。这里有历史原因、社会原因、也有我们思想品德课自己的原因,如果教学与学生实际相脱节,与学生认识水平相脱节,结果学生听起来必然索然无味。要使学生学有所获,知行统一,就必须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有目标的入时政。这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材,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处理教材,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用精练的语言准确的传授基础知识,揭示知识内在联系,教会学生在体系中把握知识。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课本事例,恰当引入时政。从而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为了使引入的时政事例具有针对性,教师要注意博采,广泛选材,电视、广播、报纸、网络都是选材的常用信息渠道,要注意精挑细选、归类存档。一般来说这些材料最好是学生熟知的。因此我常从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经济半小时、生活等学生熟悉的材料中选择。学生常有“怎么我没有想到?”“原来个中竟有如此奥妙!”的感慨。渐渐也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这种平凡中寓神奇的感觉,这种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思想品德课对生活的指导性,由此激发学生探索精神和求知欲,并培养了良好兴趣下的自主学习精神。这比传授知识本身具有更大的意义。
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在活动中激活时政。传统思想品德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往往造成“一言堂”的结果,为提高参与意识,我主张积极进行教学形式的改革。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在日常教学中加强时政训练。
知识竞赛。指在预习通知单的基础上,先让学生结合自己实际发表观点,列于副板书。然后,通过传授分析掌握新知识提高学生认识能力,课堂小结之后,请学生点评先列的观点,教师予以总结。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基本理论的目的性和趣味性,培养了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下作业再设置拓展型的“学而用之”:你还能用这些知识分析那些现象?从而顺利完成知识迁移。
时政快讯。思想品德课不仅要重视课内所学,还要不断开阔学生视野。如果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其结果是非但圣贤书没读明白,窗外事也一无所知,学生视野狭窄,能力低下可想而知。为此我特设置了时政快讯栏目。时间一般是一周一次,但不确定,若重大事件发生时,甚至可以一天两次及时报道,组织者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内容可以是国内外大事也可以是班内或学校的新闻。期末评选出反映知识点、热点的最佳新闻和典型材料的报道,对报道事件及时准确、报道效果反映很好的通讯员予以奖励。时政快讯活跃了课堂气氛,开阔了学生视野,使学生树立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思想。
自由论坛。我们常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在具体的操作中,由于课时所限、教学内容多的原因,真正让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并不多。因此,我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了自由论坛栏目。在这个自由的时间里,学生就某个问题畅所欲言,或辩论、或演说、或私语,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论题的确立、会场的组织都是学生,教师是配角。回顾一下,曾有许多热点问题我们讨论过,以思想品德为主,也有别的方面的,如:家庭投资与股票、再就业以及中初中生早恋等,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合理评价他人的观点,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水平和能力,教师可以发表意见,但话不宜多,重引不重论,否则,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创造力的培养。在自由论坛里,学生感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主动发现问题,明是非、辨美丑,不经意中形成了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高层次的能力。
时政剧场。课本剧是指为强化教学内容,根据课本题材组织学生编演的舞台剧的一种活动形式。为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参与意识,我在立足思想品德教材的基础上,改进了这种形式以适合本学科教学的要求。具体作法是以教材知识点或某一社会热点为内容,借鉴成功电视栏目的形式如: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新闻调查等,由学生担任记者、主持人、嘉宾,编演案例。在讲解《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框题时,我采取这种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小组为单位,评比出最佳主持人奖、最佳构思奖、最佳表演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了基础知识,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了全方面的素质。
实践证明,把以上多种教学形式灵活运用于课内、课外,彻底地改变了传统思想品德课给学生的印象,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探索,拓宽了视野,发展了能力,带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改革;教材使用
一、教材的定义
学术界关于教材的定义有很多,如广义上理解,教材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种材料与信息的总和;学科知识体系;课程的内容;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等等。新课程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的物质载体,也是师生双边活动的主要依据,是教师备课与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在传统的教学中“教教材”的教材观尤为盛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提出了“用教材教”的教材观。 现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是与新课程改革同步的教材,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在教材中有了深刻的体现。
二、思想品德新教材知识存在方式
1.教材应关注知识的存在方式
最初, 传统教材的编写弊端主要是要求重视知识存在方式。历史经验表明: 教材的编写与制定必须要重视知识(系统化了的知识),而且要避免出现知识对学生的强制状况,这就要求编者处理知识时要使知识内容以恰当方式存在于教材。其次,思想品德课程性质最重要的特点是突出了知识存在方式改革的重要性。思想品德课程与其他学科不同,其价值取向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为已任,为此它不只是强调学生对于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按照国家对青少年的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要求使学生不断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并融入到每个学生个体的精神世界之中,使之内化为纯真的道德品质,外显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2.新教材知识存在方式特点
新版的思想品德教材知识存在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山东人民出版社与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文字陈述+栏目”的知识呈现方式,即教材在呈现知识同时设置相关的问题栏目,如议一议、说一说、读一读等等,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活动相交替;第二种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思想品德教材,它的内容以活动化知识存在方式贯穿教材,知识学习与活动情景融为一体;第三种是广东版教材,它注重社会实践与说理教育相结合,运用“探究园”设计实践活动后,借以“心灵导航”板块呈现出相关的知识内容,凸显有较为系统的知识存在方式。虽然四个版本的教材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知识存在方式,但这几个版本的教材已经尽可能用恰当地知识存在方式去破除知识对于学生的束缚,使知识内容由一种外在于人的、被动的客体性存在转变为一种内在的、主动的“主体性存在”,达到知识内容与学生个体精神世界的完美交融。
(1)知识的存在方式具有开放性。新版教材改变了过去教材“封闭的”、“静观的”知识存在方式,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途径,例如通过问题、活动、故事、图片等,联系学生生活的经验,丰富学生与知识的联系,使知识主动走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的途径,破除对于知识内容学习的边界,使知识内容具有开放性特点,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如人教版的教材“日新又新我常新”这一课,教材编写内容通过让学生描述自己综合方面的变化、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出自我总结和他人评价,为学生形成对自己全面又准确的认识提供了帮助。
(2)知识的存在方式具有情境性。富有生命力的知识是存在于一定的思想情境、问题情境和生活情境的知识。教材的根本任务是合理联结学生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恢复学生创造知识的活力。新版教材重视知识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及精神世界的关联性,重视知识存在方式的“情境”特点,使学习者与知识的对话享有自由。
(3)知识存在方式具有综合性。现如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突显出变革性、一体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它要求中学校内课程关注知识之间、事物之间的关联,并鼓励学生以整体的视角解决问题,使之更全面的观察世界,并且以探究的方式学习知识,这些都将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
三、教师对新教材的有效处理方式
1.分析教材
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依据,结合教材的基本知识点、基本观点和教师本身基本技能组织教学,并以此为基础选用适当的教学方式,设计精心的教学环节,组织紧凑的教学过程。分析教材必须基于教材,这是处理和驾驭教材的基础,也是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的必要条件。
2.整合教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设计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纵坐标,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思想品德课教材遵循课程标准,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它的显著特点在于教学内容将纵横坐标有机地整合起来,并以螺旋式排列形式呈现出来。教师经过研读课标,领会课标意图;同时依据课程标准,不违背思想品德的学科教学特点,不随意改变教育教学目的,实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真正实现“依标施教”。
3.创生教材
新课程理念认为,创生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合理创生教材有利于着眼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知识习得,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因此,教师要做到因“课”制宜,创生教材,重新审视和界定教材,改变“教教材”的思维定势和习惯做法,确立全新的“用教材教”的新课程教材观。完美的课堂效果也是教师衔接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联系学生实际的结晶,它可以让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有效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郭晓明,蒋红斌.论知识在教材中的存在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4
[2]戴建华.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有效驾驭教材摭谈[J].课程教材,2011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价值;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3-0020-02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出发点
教学是有出发点的,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也不例外。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同行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但如果针对这个问题展开思考,我们会发现答案并不是唯一的。比如说我们可以认为教学的出发点是教材,教材上写了什么,我们就从那里开始教学——我们的教学现状不正是如此吗!但如果真以此作为绝对的教学出发点,我们会发现其中存在着无法解释的问题:教材的制定者真的能够确定那么多学生的思想出发点吗?那我们可不可以认为教学的出发点是老师呢?因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往往是凭着自己的经验实施教学的,基本上是我们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而这一判断的逻辑难点也在于,我们老师能够精确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吗?如果不能,那学生的学习起点亦即教师的教学出发点在哪里呢?笔者以为,在学生那里。
我们说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是向学生传递一种伦理关系、社会关系的学科,其要教会学生具有符合时代特点的社会核心价值观,而这些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的。因此我们才强调因材施教,因此我们才强调以学定教。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基础各有不同,尤其是在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各种媒体刺激层出不穷的情况下,不同学生接触的生活世界有所不同,因而他们的品德基准就不相同。如《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不同的学生那里就有着不同的认识,又如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四性”(思想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在不同的学生那里也会有不同的体验。这些不同决定了教学的起点不同。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如何因材施教
真正的思想品德教学的价值实现途径依然是我们强调过多年的因材施教,只是现阶段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面对现在的学生的不同出发点进行教学。关于这一点,我们注意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怎么理解?笔者的理解是,因材施教的具体实施策略要从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中去寻找。在此笔者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苏教版九年级教材的第一课内容是“成长在社会”,其中包括感受社会变化、关心社会发展、学会亲近社会、自觉服务社会等四个内容。
在学会亲近社会的知识板块中,有“不做‘看客’”的知识点,要让学生去感悟“对他人、对社会的冷漠和‘看客’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表现;谈谈自己对这种‘看客’现象的感想”。对于这个感悟的教学,我们可以通过口头或书面调查,了解学生的大致观点。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是因为笔者根据以前的教学实践,判断学生的起点基本相同,故而教学出发点差异不大,因而可以采用相对统一的教学方式进行。
而在自觉服务社会这一知识板块当中,有“忠于职守”这一小知识点,其中也有一个“感悟”内容,教材设计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事某种职业,应当承担相应的职责;二是作为国家的公民,应当承担以下的职责。前者列出了教师、军人和公务员三个身份(当然前面还有清洁工人这个身份),对于这样的三个身份,如何让学生去感悟相应的职责呢?如果机械地让学生去唱高调,那学生也能填出让教师高兴的答案,但那显然不是真正的思想品德的教学。根据以前的教学经验,笔者知道本知识点的学生理解差异较大,故而不能采取统一的教学方式,需要精致地实施因材施教。笔者的设计是这样的:首先,提前一段时间让学生去了解自己的亲人或朋友当中有没有这三种身份的,如果有的话,则与他们交流,让他们说说他们自己对职责的想法;如果没有的话则采取另一种途径,到网络或其他媒体上了解这三种身份的人和事,感悟他们的内心活动;笔者自己也准备了相关事例,以供课堂上缺乏体验的学生来感悟。通过这样三个层次的准备,学生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感悟起点,这样在课堂上生成的“教书育人”“保家卫国”“为人民服务”等就有了体验的基础,从而就不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笔者以为,这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终点”在哪里
思想品德的提升本无止境,但就三年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而言,我们仍然认为应当存在一个终极性的目标。有了这个目标,教师与学生心里才会有一种期待与追求,才知道自己要通过思想品德的教学与学去获得什么。如苏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级的“致同学们”所说:立足今天,向往明天。我们要自觉融入社会,学会合作,善于竞争,笑对生活,和谐发展……你看,这里所说的二十个字何其好。这不正是我们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目标吗?只不过,我们要做的是将这些目标描述细化成具体的教学思路与策略而已,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或许要做这样几点努力:一是要有科学合理的终点意识,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教,要教成什么样子。而对于学生而言,要依照以前的目标教学法一样,要指导学生明确为什么而学,要学成什么目标。二是要注意教与学的方式,想方设法以最符合学生需要的方式进行教与学的互动。从某个角度来看,思想品德课程的人文性非常强,其涉及对人对事的观点非常多,而这就给课堂教学多样化带来很大的空间。讨论、合作、探究等要能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持久兴趣。三是要养成一定的“政治眼光”,学会从思想品德的角度去看待人与事,一旦形成这种习惯,那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堂之外的生活中,思想品德课上所获得的观点便会成为影响自身行动的默会知识,这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意义是非常大的!
参考文献:
[1] 郑丽红.初中思想品德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只有充分认识各种教育和各科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其 优化才能收到预期效果。思想品德课是小学的一门学科,和语文、数学甚至和音、体、美等学科比较,它课时 少,每周每班只有一节课,而且几乎没有书面作业,也很少笔试,但它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决不亚于任何 一门学科,甚至还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课的特殊作用,首先是由它的系统性决定的。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 ,就是要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各科教学都承担着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 教育的任务。然而其它学科都是根据各科教学大纲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按各科自身 的教学特点,有机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只有思想品德课才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 育,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以指导他们行为的专门课程。各科教学 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而思想品德课的系统性就决定了它是各科教学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 教育中的主渠道。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课的特殊作用又表现在它的情感性。素质教育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得到发展, 因此就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成年人和青年人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信念和需要,而小学生的学习动力 则主要来源于情感和兴趣。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讲,也可以说是一种情感教育。斯霞 的母爱教育和李吉林的情感教育之所以获得成功,其奥妙也就在于有情。各科教学都要有激情,但只有思想品 德课是把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列为首要任务的。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要贯穿于每一节思想品德课的始终。 如果思想品德课这一教学要求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则强烈的道德情感能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强大的学习动力 ,进而促使素质教育的实施。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课的特殊作用也表现在它的辐射性。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大学校德育工作力 度。各科教学是学校德育最经常的途径。校级、班级教育和少先队教育也是学校德育的实施途径。然而各科教 学和各种班队教育在实施德育时,除考虑自身的特点外,还要注意德育的层次性。比如,爱国主义教育这是一 个永恒的主题。各科教学和各种教育都要结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高年级和低年级应该有层次上的区别,思 想品德课的课程标准就是这种区别的重要依据之一,这也就体现了思想品德课对各科教学和班队教育的辐射功 能。临川市小学德育1、2、3一体的整体实验,就是认真上好每一节思想品德课, 然后结合一课或一个单元的 思想品德课的训练要求,组织开展一次班会或少先队中队活动。经有关专家认定,该实验是有效的。之所以有 效,原因之一,就是充分地利用思想品德课对班队活动的辐射作用。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课的特殊作用,还表现在它的突破性。在应试教育泛滥时,思想品德课不被 重视,不少的学校思想品德课很少有专职老师,更谈不上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有的学校把思想品德课上成语 文课或数学课,连课本都不给学生订。有的学校,虽然开了思想品德课,但由于只是搭头课,老师把课上得枯 燥无味。因此,选择思想品德课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突破的力度将会更大。我们萍师附小,在全面 实施愉快教育的改革中,选择德育为突破口,要求把思想品德课上成学校的拳头产品课,因而有力地推动了愉 快教学改革实验的深入。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素质教育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初中思想品德是培养中学生健康思想品德的必修课程,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并与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课程。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与困难。
其一,学生、教师都认为思想品德课程教材内容很抽象,再加上应试教育观念,在课堂上过于注重理论的传授和道德的训诫,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其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性的引导,课堂教学只传授了概念性的知识,缺乏引导到生活实践的解释,只让学生将其当做某种理论知识来掌握、识记,难以化为学生真正的思想,用来指导其实践。其三,关注理论、关注权威是大部分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模式。这些都是不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渴望了解社会、了解身边的一切与生活相关的事物。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还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这也正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因此,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模式需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探索出合理的教育模式。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符合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
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要抓住两个关键:学生的主体认知与个性化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两个要求,以下几种教学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有着很好的效果。
1.导学式
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作为引导者来进行师生互动,导学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导学式是指以引导为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对比传统传授式的教学模式,导学式更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导学教学模式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舞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主体认知能力。
思想品德教学的导学模式关键在于正确提问。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重要”。导学式的提问包含老师提问和学生发现问题两个方面,老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阐述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与动力。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老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探索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学记》里有:“君子之教,喻也。”其意在于强调教学要注重引导,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与相关技能。也可以用学生了解的、身边的事物来提问引导。例如,学习“民族文化”时,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事来提问引导,如“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体现文化特色的小说、电影、电视剧作品正在流行”“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文化特色”等。
2.案例式
案例教学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是一种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模式,而且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案例教学模式是以情境认知理论、人际交互决定理论、构建主义理论等心理学研究理论为基础构建的。采用案例教学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案例模式构建需要从教学目标开始。将案例教学的目标置入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把教学材料合理有效地组织起来,这是构建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模式的第一步。案例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第二,确定好教学目标之后就是教学案例的选择与撰写。案例教学模式的核心是预备良好案例,案例的整理与撰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案例要包含教材中知识性的概念和原理,也要切合实际,能反映社会现实。应用的案例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生存的相关问题,如经济、科技、社会、生产、生活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到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提升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第三,在实行案例教学的课前要做好准备,老师与学生都要熟悉并掌握教学内容,教师还要把握教学的难点。第四,案例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是讨论。讨论可以是个人发言、小组分析、大型辩论等,这主要根据预定的教学目标、案例案情、学习环境等,由教师采用合理的组织形式来教学。
案例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以下程序进行:理论讲解—出示案例—个人分析—小组讨论—小组互评—全班分析—课堂总结。当然课堂教学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一定拘泥于某种固定的程序,根据教学内容可以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教学。如案例出示可以提前,个人分析可以放在最后或以作业的形式布置。案例教学模式是实现教与学双方面的良性互动,体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综合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
3.教案学案一体化模式
关键词:与时俱进 思品 教学理念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新课标的实施,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平台,对学生和教师互动交流是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需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与时展同步,确保学生的学习能够跟上时展,成为社会上高素质人才。下面笔者结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工作就与时俱进的职教思想品德课教学新理念谈点看法。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实施“以学生为本”人本位教学
我们知道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的的心身得到全面发展。为此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新理念,要认识到教育教学是促进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学生潜能得以开发、心身得到较好发展的过程;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做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引导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演者。在教学中要做到这些,就能很好地实现新课标要求的实现教育的新价值。
二、实施“互动交流”的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新课标要求创设了较为宽松、民主、自由的人本位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学习、探究。一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认知、感悟、探究做人、办事的道理,逐部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参加“教与学”互动活动,让学生学会讨论、交流,进而明确自己的地位和所处的角色,培养学生进入社会后应承担的责任,完善个性,进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实施“创新教学”的新理念
《职教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社会实践活动是本学科不可缺少的部分。”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生活、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让学生明了实践对他们进入社会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加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可量的为学生创新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活动,并在活动中进行学习探究,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二是将学生学习的课程情愫赋予一个新的含义和内容,最后通过师生的课堂教学的双向双边活动,使本学科的教育教学目标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学生身上真正得到实现,从而让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圆满完成教育教学目标。三是教学不局限于课本知识和学生基本的认知能力,要在关注、培养学生情感、人生观的形成上下功夫,要把学生的思维进行拓展和延伸;四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科书作为与学生交往、沟通的纽带,达到学生和教师的的思想情感在演绎中碰撞;五是教师不只是要课前精心准备课堂教学的设问,还要精心准备学生可能提出的接连发问;六是教学活动要把学生的活动安排得得当就好,而不是搞花样、形式、更不要大容量的去搞什么排场,要真正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中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任务的同时,让学生有自主活动和支配的时间。
四、实施“综合评价”的教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