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11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心脏外科常见手术,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1
心脏外科手术是临床手术治疗中常见的手术措施,对心脏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有着极大的作用,在随着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的当下,我国医疗技术也随之而不断的提高,使得我国心脏外科的医疗技术可以得到显著的发展。这样同时也给心脏外科手术室护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1]。鉴于此,我院研究心脏外科手术应用手术室护理的临床效果,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具体实验报告先报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来我院采用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的24例患者,分组方法采用动态分组原则,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其中常规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为12例,男性患者为7例,女性患者为5例,年龄35~60周岁,平均年龄(46.38±1.12);研究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为12例,男性患者为6例,女性患者为6例,年龄29~59周岁,平均年龄(43.17±0.83),将两组采用心脏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一般资料对照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采用心脏外科手术治疗患者之间具有极佳对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常规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对研究组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在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给予该组患者手术室护理。(1)一些患者在手术室中会急速的产生一种恐惧、害怕的情绪,给麻醉实施带来一定的影响,护理工作人员要及时的安抚患者,用耐心、温柔的语气慢慢的帮助患者放松情绪,同时护理工作人员可以紧握患者的双手,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使得患者更好的接受麻醉实施[2]。(2)护理工作人员要做好手术准备,依据实际要实施的心脏外科手术进行相关器械、设备的摆放,同时要做好常规手术设备以及循环设备的?时福?使得医生可以在手术中游刃有余[3]。另外护理工作人员要调整手术室温度以及湿度,一般温度控制在25°C左右,湿度控制在60%左右,注意手术中患者的保暖情况。(3)要密切观察患者在手术中的生命体征,当患者的皮肤颜色以及输液通路等发生异常时,要及时的对患者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要依据实际手术需要调整患者的,配合医生完成手术。另外护理工作人员同时也要做好医生开胸时的器械准备,要及时的给医生提供所需要的胸骨锯等设备,辅助医生开胸。在手术室中要记录手术所需要添加的临时器械以及设备,并在手术快结束时,清点手术器械。
1.3 观察指标
护理一段时间后,统计比较采用心脏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显效: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未发生严重不良事故;有效:患者手术完成效果较好,不良事故出现频率较低;无效:患者手术完成效果极差,且发生严重并发症。
1.4 数据分析
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采用心脏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卡方检验比较。P
2.结果
通过分析和研究统计数据,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67%),常规组总有效率为(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心脏外科手术的要求极高,配合有效的手术室护理,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同时采用良好的护理态度,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得患者的麻醉效果得到集中发挥。并在手术中调控手术室温度以及适度,注重患者保暖,避免患者因为低温引发室颤等现象。另外要配合医生完成手术,及时提供正确的手术器械,使得手术成功完成。手术室护理的有效应用,提高了治疗效果,具有显著的护理价值,受到护理专家的认可[4]。
【摘要】当前,心脏外科临床的实习能够促进学生顺利度过临床医疗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采取适合学生的方式对学生临床见习进行指导,提高学生医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临床经验的灵活运用能力。
【关键词】脏外科;临床见习;教学实践
1 引言
心脏外科临床见习是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了学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临床见习的效果能够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心脏外科临床见习具体内容
心脏外科临床见习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教师应给予学生详细的临床带教工作。其具体内容应包括:
2.1 制定临床见习计划和目标
教师应制定心脏外科的临床见习计划和目标,准备充实的见习资料。按照心脏外科临床见纲的具体要求,根据心脏外科临床教学目标制定见习计划和目标,并逐步实施实习方案。构建临床见习指南,罗列学生见习需要完成的项目内容,并由教师对此进行评价。教师应对每位学生进行指导,采取分阶段的目标见习模式。每个心脏外科的实习病区设立主管见习老师,管理协调学生见习,完成实习阶段的目标带教任务。心脏临床见习辅助阶段完成指导学生的基础操作和相应的理论指导,并进行心脏临床见习的操作考核。在见习的辅助阶段,主管教师应首先讲解心脏外科常见疾病,帮助学生掌握心脏专科病种,顺利融入临床见习环境。为学生设立见习专用柜,放置实习操作的各类用品,并严格执行用品交接登记制度,降低物品费用支出。学生应认真学习心脏外科临床见习内容,例如:心脏外科常用药物的说明、病情观察和指引、操作流程等内容,使得学生熟悉心脏外科的临床见习内容[1]。
2.2 指导教师应加强言传身教
医院的心脏外科临床见习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比较高,指导教师在学生见习过程中,不断加强言传身教,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心脏外科临床见习要求的效果。见习指导教师应培养学生具备责任心、事业心、上进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临床经验。学生应在实习期间耐心、细致地操作完成各项任务,教师指导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并且结合操作技能,促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从实习中获得有益经验[2]。培养学生临床工作能力,指导教师应对学生严格管理,让学生树立临床责任意识,独立工作能力。指导教师应应在良好的实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得到支持和配合。指导教师应与学生及时沟通,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每周总结见习经验,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解决,促进学生顺利完成见习工作。
3 心脏外科临床见习阶段的指导
当前,心脏外科临床的实习能够促进学生顺利度过临床医疗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采取适合学生的方式对学生临床见习进行指导,心脏外科临床见习应从四个期间给予指导。
3.1 跟人管床阶段
心脏外科临床见习的指导教师应是具有一定权威的医师, 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超过一个月的见习期。指导教师应安排学生掌握心脏外科住院医生处理患者的工作程序,并认真学习规章制度。这段期间,指导教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指导,给学生以信心。指导教师应正确评估学生心脏外科见习临床表现、工作能力、病志书写、手术台配合能力,以此为学生规划见习阶段的规范操作,实行有针对性的临床培养计划[3]。学生见习应先跟好管床医生, 熟悉心脏外科临床医生的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配合医生的工作。这样就可以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使外科临床医疗操作走向规范。
3.2 独立管床阶段
心脏外科临床实习应由指导教师安排学生的具体工作,与学生进行商讨,指导学生正确地书写病志、医嘱,这些医疗诊治行为应经过指导教师的确认才能执行。见习期间的学生应在每日观察、询问病人病情的变化,并能够结合病情修改医嘱,学生可以管理2~3个床位。学生下一步就面临病人的小手术。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弄清楚心脏外科一些病症的临床表现,手术后有哪些并发症。这些问题能够考察学生对手术认识的深度。学生在此阶段遇到的问题比较多,应积极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探讨,在经过独立管床阶段后,学生在心脏外科临床工作能力就会有明显提高, 增强了其诊治信心,培养了临床的独立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3.3 独立值班阶段
学生在经过独立管床阶段后,就进入了独立值班阶段。在心脏外科临床见习过程中,学会处理一些疾病鉴别诊断,手术之前应做的处置,在遇到紧急情况,如术前诊断与术中诊断不符, 应进行合理的处置,学生应在手术后总结临床经验,确认患者那些临床表现而使得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掌握心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注意事项,学会心跳骤停的紧急抢救程序[4]。这个阶段的实习都是依靠平时医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临床经验的灵活运用。
3.4 总住院医生阶段
心脏外科临床见习应包括一个月以上的总住院医生。在此阶段,学生将面临难度较大的医疗风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医疗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学生应住在病房,主动巡视病房危、重、急病人,及时向治疗组请教。
4 多媒体在心脏外科临床见习的教学的应用
4.1 制作心脏外科的临床见习的教学课件
心脏外科的临床见习主要以心脏疾病为主,心脏疾病的病例较多,这些病例起病急,需要及时救治,否则就会出现生命危险。因此,学生临床见习很少遇到这类病例,在面对这样病例的时候,需要协调诊治环境、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态度,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可是心脏外科学习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发挥常规教学不能达到的效果。通过将以往积累的心脏病典型病例或重要症状和疾病的图片、动画、手术录像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这样为心脏外科临床见习的教学创造了有利因素。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能够提高师生的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
心脏外科的临床实习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脏外科基础理论知识和外科技能,加强学生对心胸外科的常见疾病的了解。心脏外科的临床实习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心脏外科的医疗常规和技能,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技能。多媒体课件针对心脏的具体疾病展示具体操作,包括:手术部位、注意事项、操作技巧等, 使学生观看这些多媒体心脏外科课件提高实习效果。
4.2 心脏外科多媒体教学中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心脏外科多媒体教学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制作多媒体课件,重点学习心脏外科的知识难点,促使心脏外科中抽象的知识概念转化为直观的具体形象,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指导教师还应灵活运用教学大纲, 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进行充分备课,并且融入临床经验,引进国内外心脏外科研究的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
心脏外科多媒体的制作直接关系到课件质量,将教学内容与多媒体课件的生动性及全面性有效结合,在重视教学的主要内容前提下,运用多媒体的图像、声音、动画等,改善心脏外科多媒体教学效果。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应实现图文并茂、思路清晰、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多媒体课件内容, 优化和整合教学资源。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教学节奏,不应给学生造成知识量过大的压力,这样才能不断改善教学效果。
5 结论
在医院的心脏外科临床见习期间,学生遇到的问题需要向指导教师请教,这样的培养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诊断经验和手术技巧,学会对医学原理的深刻理解和言简意赅的医学表达能力。以此,学生通过见习教学实践丰富了医疗实践经验, 提高了自身的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 秦雄,徐志飞,王来根. 胸心外科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 医学教育探索, 2008, (05) .
[2] 丁广岩,裴振环,张华. 如何提高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J]. 现代医药卫生, 2007, (04)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628例外科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选择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628例患者中75例患者发生心脏外科手术后肺部并发症。肺部并发症的术后危险因素包括女性(OR=1.09),吸烟(OR=1.65),冷心脏停搏液(OR=1.78)需要血管活性药物支持(OR=2.09),二次开胸(OR=2.12),主动脉内球囊反搏(OR=2.31),胸腔积液(OR=2.57),术后脑血管意外(OR=5.61),膈神经损伤(OR=8.09)及术后肾功能衰竭需用肾透析(OR=9.79)。
结论:心脏外科术后多种危险因素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脑血管意外、膈神经损伤及术后肾功能衰竭需用肾透析最为明显。对此类患者需特别注意保护肺功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心脏外科手术肺部并发症危险因素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248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179-01
手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complications,PPCs)是指术后发生的有临床表现的肺部异常,并对疾病的进程有负面的影响。包括肺不张,肺水肿,肺部感染,需要机械通气的呼吸衰竭及慢性肺部疾病的恶化等。有很多因素可能影响心脏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准确判断哪些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危险性明显高于其他患者,有利于有效的围手术期干预,对于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究竟有哪些因素会导致容易术后肺部并发症,本文就我院600例外科手术患者的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分析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0月间连续600例心脏外科手术,其中非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185例,其余均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手术均用正中切口和右房-升主动脉体外循环。
1.2肺部并发症的诊断。参考ACC/AHA评分和Higgin评分,结合本组资料的部分特点,选取35项可能的肺部并发症危险因素,其中术前备选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脑血管意外、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长期应用类固醇激素、周围血管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心电图左室肥厚、左室射血分数低下、冠状动脉或非冠状动脉手术、手术紧急程度、单一手术或复合手术、再次手术;术中危险因素包括冷或温心脏停搏液、体外循环时间、体温、主动脉阻断时间、血管桥选择;术后备选危险因素包括肾透析、脑血管意外、室性心律失常、胸腔积液、ICU紧急开胸、术后开胸探查、心肌梗死、胸骨感染、术后延迟关胸、主动脉球囊反搏和膈神经损伤、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分析肺部并发症后,将其及上述35项危险因素一并用于分析围手术期死亡危险因素。
1.3统计学处理。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各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并采用后向法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628例心脏手术共发生75例肺部并发症,占11.94%。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从35个术前和术后相关因素中得出10个肺部并发症危险因素,按危险性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为女性(OR=1.09),吸烟(OR=1.65),冷心脏停搏液(OR=1.78),需要血管活性药物支持(OR=2.09),二次开胸(OR=2.12),主动脉内球囊反搏(OR=2.31),胸腔积液(OR=2.57),术后脑血管意外(OR=5.61),膈神经损伤(OR=8.09)及术后肾功能衰竭需用肾透析(OR=9.79)。其中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不是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3讨论
在心脏手术后并发症中,肺部并发症是比较常见的。在本院开展的628例心脏手术中,肺部并发症75例,发生率11.94%。文献报道,术后肺部并发症增加的主要原因有吸烟、术前高龄、肥胖、高碳酸血症、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低蛋白血症、以及术前住院4d以上等;增加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将导致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几率;以下因素将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胃肠道出血并发、术后菌血症和心内膜炎、2次开胸、以及出血、不并发梗死或穿孔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通过临床资料研究,在35项备选危险因素中,通过0R值可以清楚的说明以下因素为肺部并发症高危险因素:膈神经损伤、肾功能衰竭需要肾透析、以及术后脑血管意外。但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不是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是术后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由于其肺功能基础差。为了防止此类患者在心脏外科手术术后肺部感染,应积极了解其术前肺功能,积极控制呼吸系统感染,改善肺通气,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吸烟患者容易发生肺部并发症。研究显示,每天吸烟超过10支者,发生术后肺部感染的风险是对照组的2倍。术前戒烟2个月以上,可明显降低术后肺部感染的风险。
单侧膈神经损伤,可导致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但是很少危及生命。最常见的如膈肌麻痹和肺不张,导致肺部抵抗力降低,损害肺功能,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或围手术期间肺炎,进而使机械通气时间延长或2次气管插管。
心脏外科手术创伤及体外循环带来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导致术后肺部并发症增高,开展心脏外科术后肺部并发症危险因素调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肺部并发症,积极维护肺功能,使患者顺利渡过危险期,提高手术成功率。
参考文献
[1]莫玉林,庞华琼,李小红,叶爱霞.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肺部并发症危险因素调查[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15:2198-2199
[2]刘楠.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相关风险因素评估[D].吉林大学,2012
[3]唐跃.重度吸烟和手术方式对老年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2
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现任武警总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心血管外科主任。军队重点课题《骨髓干细胞再动员治疗缺血性心脏病》负责人,对先心病、瓣膜病、冠心病、大血管疾病的诊治以及Bentall手术、Rastelli手术经验丰富,个人年大型心脏手术300余例,居驻京部队医院第一名。
即使不懂医学的人,也知道心脏对人的重要性,它必须一刻不停地跳动,人的生命才能维持。心脏外科手术是治疗严重心脏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人们对心脏手术的恐惧感比对任何外科手术都严重。这里我们请武警总医院心外科主任王奇教授带着我们,揭开心脏手术的神秘面纱看一看,心脏手术是怎么做的?风险到底有多大?做心脏手术有多大的价值?值不值得去“冒险”?
记者:虽然心脏外科手术已经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了,但是,人们对它的认识程度和接受程度都比较低,请您谈谈国内外在这方面有怎样的差异呢?
王主任:世界上第一例心脏外科手术是1953年由美国lillehei医生完成的,之后的10多年一直在低水平状态徘徊,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心脏外科手术有了质的飞跃。中国是在1957年由苏鸿熙教授做了第一例。我国的心脏外科手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了明显的起色,目前在省级以上的医院都开展得相当成熟。但是,患者对心脏手术的认知度还是很低的。美国两亿人口,每年40多万的人接受冠脉搭桥术,我国十几亿人口,每年不超过10万人接受手术。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当时发生严重的心肌梗塞,生命危在旦夕,做了搭桥手术,又活了十几年。美国总统克林顿也接受过搭桥手术。
记:什么原因使人们对心脏手术望而却步,不愿接受呢?
王:心脏是人体的动力泵,给心脏做手术,让人们难以接受,有恐惧感是很正常的。这种恐惧有来自传统观念上的影响,也有对手术过程和方法的不了解。科普教育工作做的还不够。虽然有些老同志也看到身边的人做了搭桥术后,生活质量比原来提高了很多,但是轮到自己头上,还是下不了决心。宁愿忍受不时发生的心绞痛,或冒着心梗的危险,挺着忍着,过一天算一天。实际上心脏外科手术是建立在科学安全的基础上进行的。半个多世纪的冠脉搭桥史已证实,它挽救过数以千万计冠心病患者的生命。
记:请简单介绍一下冠脉搭桥手术是怎么做的呢?
王:冠脉搭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体外循环下手术,另一种是不用体外循环的较新方法,两种方法究竟哪个更好,目前还不能定论。但是现在绝大多数使用前一种方法。体外循环下做搭桥手术,是久经时间考验的方法,技术上的进步使它的病死率很低,效果很好,目前应用最广。
冠状动脉狭窄就像淤积堵塞的河道,冠脉搭桥手术就像在淤塞的河道上“改道开河”,另辟蹊径,使血流在新“航道”上流动通畅,心脏的血供变得充足。冠脉搭桥术简单地讲就是移植一段血管。具体方法是将身体其他部位的动脉或静脉(如腿的大隐静脉)取下一段,移植在梗阻冠脉的旁边,建立一条新的血管通道,医生们形象地将这条新血管称为“桥血管”或“血管桥”,这样血液通过血管桥绕过梗阻部位,使心肌得到正常的血液供应。取走这些血管并不明显影响局部的血流。通常动脉用的是乳内动脉,静脉多采用大隐静脉。心脏手术中关键的技术支持有两个:一是体外循环,二是心肌保护。这两方面是心外手术成功的关键,也是术后顺利恢复的关键。体外循环机又叫人工心肺机,就是用人造的机器来代替心脏和肺工作,可以说体外循环是心脏手术开辟的革命性的变化。在心脏暂时不能供血时,保证身体其他脏器的血液供应。心肌保护是在切断血供的情况下,使心肌不受缺血的损坏,手术中心脏要处于停跳状态,常用的方法是低温和高钾停跳液,能量供给剂如磷酸肌酸、心肌肽等。除去麻醉、体外循环等术前准备时间,医生搭一个“桥”只需要六七分钟时间。许多患者在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几天便能上下楼梯。若恢复良好,一周后便能出院。一般术后1~2个月能胜任轻便工作,3~4个月基本能复原。用“立竿见影”来形容术后效果是不过分的,因为从根本上改善了心肌原来的缺血状态,有效地缓解了胸前区疼痛,所以患者感觉轻松多了,60%~70%的患者术后能保持十年的血管畅通,远期效果很好。
记:冠心病在什么程度时适合做冠脉搭桥手术?
王:目前做冠脉搭桥手术的根据是:三支以上的血管病变(通往心脏的三支主要动脉本身均闭塞)、冠脉左主干病(主要动脉本身狭窄至十分危险程度)和糖尿病人的三支血管病变;心脏功能严重降低或除冠心病外还有其他情况(如换瓣或心肌重构)的病人。
记:武警总医院从2005年7月与中国红十字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扶贫救心”活动,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您共为500多名患儿进行了心脏外科手术,成功率达98.9%,还多次到贫困山区去义诊,请您谈谈我国先心病发病状况及治疗现状?
王:通过医院开展的面向全国的“扶贫救心”活动,使我有机会接触了大量来自贫困地区的先心病患儿,感触有很多。我国每年大约有15万先心病患儿出生,但有1/3的患儿得不到治疗,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发育,有的孩子甚至不到20岁就失去了生命。这里面主要是经济上的问题,还有就是由于偏僻闭塞,不知道先心病可以做手术治好,有些是知道能治好,但重男轻女不给女孩子治,就那么拖着,错过了最佳治疗期。先心病是心脏病中最常见的一种,90%以上可以通过手术治愈,根治后的患者,无论在工作中、体力上、还是自然寿命上,基本与正常人相同。如果没有耽误最佳手术时机,手术后的效果会更好,完全可以达到正常人水平。所以无论怎样困难,都不要耽误孩子的身体发育,让孩子尽早得到治疗。
记:冠脉搭桥术后应注意些什么呢?
王:有些患者以为搭桥后症状改善就万事大吉了,不用维护,这种思想是非常错误的。冠脉搭桥解决了冠状动脉因狭窄或闭塞造成的血流不畅问题,并非根治了动脉粥样硬化,术后要按照医生的康复建议来做:要有一个适合自己的运动处方;戒烟;保证长期正确的冠心病药物治疗;控制血压和糖尿病;改变不科学的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定时与医生联系,听从医生的指导。
高纪平主任医师,湖南省儿童医院党委书记、大外科主任、心脏中心主任。
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先心病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医学会小儿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医院协会医疗质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临床小儿外科杂志》编委会副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从事心胸外科临床工作二十余年,1997年底负责筹建湖南省儿童医院心胸外科并担任第一任科主任,仅三年时间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量达全省第三。目前体外循环心内直视年手术量为500台。研宛方向: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
什么是先心病
心脏自主的节律性搏动驱动血液周而复始的循环,这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人的心脏具有非常复杂而又十分精巧的结构,这是人类经过亿万年进化而来的产物;单个个体的心脏从胚胎第三周开始发育,至第八周基本形成,在这短短的几周发育过程中,先后有数千种基因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位点、以不同的强度表达,这种序贯性的基因表达是一种精确的指令,就是在这套基因的指令下,形成了复杂而精巧的心脏及大血管结构。这套基因指令对于正常心脏结构的重要性,就像是完美的设计图纸对于高楼大厦一样。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某些基因的病变,再加上某些特定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可能导致心脏出现不同程度的结构性缺陷,新生儿脱离母体后,其心脏难以高效地驱使血液循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多由遗传、环境及怀孕期间服用某些药物等因素造成。只要能及时诊断,及早进行手术治疗,绝大多数可以治愈,术后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但有不少先心病患儿因种种原因延迟求医,使病情已达晚期,或完全失去手术机会,或并发心肺功能不全,使手术难度加大,风险提高,从而也使治疗费用成倍增加。
我国先心病现状
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我国古代《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此病的描述。先心病的发病率约占足月新生婴儿的千分之七至千分之八,如果是早产儿的话,其发病率更高,是成熟儿的2~3倍。我国人口基数巨大,每年出生人口众多。按上述发病率计算,则每年新增各类先心病患儿近20万,此类患儿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1岁以内的自然死亡率为20%~50%;再加上多种原因,真正得到有效治疗的患儿不足1/3,因此,目前先心病已成为5岁以下儿童的最重要死亡原因。
先心病的分类
非紫绀型先心病
先天性心脏病的种类繁多,其中以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最为常见,合起来占到了所有先心病的半数以上,这几种先心病的初始阶段均不会导致患儿缺氧,所以又统称为非紫绀型先心病。
非紫绀型先心病一般表现为患儿呼吸困难、心力衰竭和生长发育滞后等,严重者早期夭折。因此,为了保障患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心脏外科医师越来越强调早期手术,以尽早结束先心病带来的多种不利影响。
当然,也有部分非紫绀型先心病的症状较轻,平时没有特别的异常表现,可存活至学龄前期,个别还能存活至成人期;在这种情况下,同样也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因为随着时间的延长、年龄的增长,心脏的负担日益加重、心功能受损,还可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形成肺动脉高压;因为患儿家长对此认识不足,加之经济困难,临床上有不少患儿因出现了严重的肺动脉高压而失去手术机会,令人扼腕叹息。
紫绀型先心病
先心病中还有一类叫紫绀型先心病,这样的孩子在出生后立刻或是经过长短不一的一段时间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氧表现,患儿嘴唇呈暗紫色,皮肤、指甲等部位发绀,活动能力极度下降。
缺氧的危害更大,患儿形成低氧代谢,全身所有组织尤其是心肌细胞、中枢神经细胞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缺血缺氧性损害,早期死亡率更高;即使是能存活至学龄期,也往往留有体力、智力等方面的重度缺陷。临床上常见的紫绀型先心病有法洛四联症、大动脉转位、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等。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不管是何种先心病,都应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只要能做到“三早”,绝大部分先心病是能够根治的,孩子将完全可能成为健康人。
先心病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外科手术和介入封堵治疗,其中以外科手术为主,介入封堵治疗一般仅用于少数简单先心病或作为外科手术的辅助治疗手段。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医生吉布森经过反复的实践,发明的体外循环机,其原理是把回归心脏的血液收集到了体外循环机中。并在体外循环机中氧合,再灌回至人体,这样就可以使心脏暂时得到休息,医师可以对心脏畸形进行矫治手术。
体外循环技术的出现是现代心脏外科技术的重要标志,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心脏外科技术已日趋逐步完善,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高度结晶。今天,绝大多数先心病均可经过外科手术得到根治性的矫正。而且。在国内比较先进、系统的心脏中心,婴幼儿先心外科手术总死亡率低于5%,完全达到甚至领先于国际水平。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心脏外科在我国还远不够普及,有实力开展心脏外科手术的医院还不是很多,心脏外科专业技术人员还相对缺乏;这种现象在我国部分相对贫困地区尤为明显,这就导致了相当多的先心病患儿难以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甚至在个别地区,根本就得不到治疗。
提前干预,避免出生缺陷
婴儿出生缺陷排在前5位的是:先天性心脏病、外耳畸形、多指(趾)、唇裂、肾脏畸形。
减少出生缺陷,不仅政府部门和医院要付出努力,每一个家庭也要高度重视。
首先是孕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双方都不要抽烟喝酒,要十分注重身体健康,避免接触放射性物质,少吃或不吃烧烤类食物,怀孕早期孕母适当补充叶酸的不足,避免病毒感染,少用或不用电脑等含电磁波的物品,还要定期去医院进行检查。
预防胜于治疗,大家必须树立计划怀孕观念,将出生缺陷的预防防线前移,做好一级预防工作。
凡具有以下情形的孕妇,在怀孕4~6个月时,一定要进行产前检查和遗传咨询。这些情形为:年龄在35岁以上的孕妇;曾生过无脑儿、脊柱裂或其他畸形胎儿的妇女;有习惯性流产、多次胎死宫内的妇女;家族中有先天性代谢性疾病的患者,或孕妇本人曾生育过代谢性疾病患儿;夫妇双方均为同一种地中海贫血患者;怀孕早期,曾患过风疹、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等病毒感染的孕妇;孕前及孕期饲养宠物并经常接触宠物的孕妇;孕早期曾服用可能致胎儿畸形的药物,或接受过放射线诊断或治疗的孕妇。
先心病治疗三误区
先心病儿长大后自然会好?
有家长认为,孩子出生时心脏有毛病无关大碍。长大后自然会正常。因此,许多心脏有缺陷的孩子就这样失去了治疗机会。确实有极少数患儿可自愈,但专业心脏外科医师都很难为其做出准确判断。
所以,小儿先心病应早诊断、早治疗。虽然大部分先心病儿未有实时生命危险,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负担增大,会造成心功能受损,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会出现缺氧,形成低氧代谢、血液浓缩、血管堵塞,容易导致死亡,而大部分非紫绀型心脏病,只要及时治疗,孩子将完全可以成为健康人。否则,可能形成不可逆转的病变。
治了也白治。花了钱保不了命?
过去,由于技术理论的不成熟,人们对心脏病外科手术存在着许多顾虑。认为先心病的孩子不做手术也许还能多活几年,做了手术也不能和其他人一样正常生活。但现在先心病的手术成功率已提高到97%以上,特别是对于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膜狭窄等常见的几种心脏病完全可以治愈。手术后完全可以成为正常人,和其他孩子―样生活、学习、长大成人。
家境贫困等存够钱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