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新农村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论文摘要]本文从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理论和观点进行综合归纳,探讨新农村建设的路径。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标明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广大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二元经济差距的发展要求。
2006年,全国各地进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成果集中在:
一、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提出
1.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刘易斯模型假定发展中国家存在两个部门,一个是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的传统的人口众多的只能维持基本生存的农业部门;另一个是有较高劳动生产力的能够接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其认为,只有当城市吸收所有农村剩余劳动力后,农业的劳动边际生产力才能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才能拉高。
2.拉尼思-费景汉模型。该发展的模型认为只有在农业生产率提高,劳动力转移速度高于人口增长速度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拐点才会出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把隐蔽失业人口转移到工业部门中去,必须在工业部门发展的同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业生产率与工业生产率同步增长,农业生产率提高是保证工业部门扩张和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条件,只有当农业生产率提高,劳动力转移速度高于人口增长速度,经济发展才能顺利从农业转向工业。
3.托达罗模型。该模型假定一个现实或潜在的劳动力把他在一定时间内城市部门的预期收入(即迁移的收益和成本之间的差额)同当时农村普通的平均收入相比较,如果前者高于后者,那么他就会迁移。提出应当尽量减少因发展战略偏重城市而引起的城乡就业机会的不平衡,创造城市的就业机会不足以解决城市失业问题;不应盲目扩大中、高等教育,导致学历门槛。
二、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提出
1.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研究。韩俊提出:土地收益应更多的让农民来分享。新型的城乡关系,一是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要使得农民能够享受到同城市居民基本均衡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二是建立城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四是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五是要按照农村的特点和农民的需求办好农村金融;六是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和户籍管理的制度,根本的目的是保障公民迁徙和居住的自由,关键是要消除附加在户口上的城乡居民权利不平等的各项制度。张晓山(2006)提出必须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第一,调整分税制结构,财政向地方让利,保证县及县以下机构有一定的税源。要着眼于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开发当地的资源优势,培养税源,逐步增加县及县以下机构的财政收入,形成县域经济的良性循环。第二,增大体制性、制度性的转移支付,将事权与财权一起下放,使转移支付做到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第三,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遏止地方政府以地生财,随意支配农民土地资源的权力。张强认为城乡之间的建设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存在制度,城市资源进入农村受到不合理因素的制约。制约的核心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如何参与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问题。调动农民积极性,重点是解决集体建设用地,社区合作组织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制度创新,核心是解决集体建设用地参与城市建设问题。
2.城乡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熊清华(2006)认为,目前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存在着如下问题:首先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难以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困境;其次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从而制约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大;三是农村社会事业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困扰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外,我国农村新阶段还存在着公共事业落后和公共服务缺失等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因素。因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王再文(2005)认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进而提出通过非市场供给和市场供给相结合的方式,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来推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允许多种资本进入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市场,在必要时还应积极鼓励外资参与经营。楚永生(2006)认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存在不足与过剩并存现象,不足主要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供给的不足和农业科技供给的匮乏以及农村义务教育供给的不足。同时,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过剩主要包括:与政府政绩、利益挂钩的非生产性公共物品供给的过剩;臃肿的地方政府机构本身就是一种过剩的公共物品;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结构不能反映农民需求的次序。郑新立、张晓山(2006)提出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是遏制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现在城乡差距主要体现在城乡居民在享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要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使农民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方面和城市一样,基础设施的投资重点应转向农村。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必须同步推进;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创造体制条件;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姜长云(2005)认为,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协调处理好城乡之间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创新的关系。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中,更多地强化政府特别是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责任,在城市公共物品供给体制中,改变发展型乃至享受型公共物品供给主要由政府“买单”的制度,较多地引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三、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出发提出
1.市场资源配置问题。夏耕认为应当研究价格信号如何更好地在农产品市场中传递从而更好配置农业生产资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型过程,实质上就是要素的积累和流动过程。实现城乡二元结构成功转型,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实现要素市场化,保证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城乡、产业、地区之间自由流动。要素市场的建立是二元结构转型不可忽视的制度前提。温铁军(2006)则从市场失灵出发研究政府对于农产品市场的调控,突出政府的作用引导农业生产资源。通过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成立和发展农村合作社,形成相对规模的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农产品产业。2.城市化建设。谢扬(2006)认为:“城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式可以有这样那样的选择,但是唯一不能动摇的是中国城镇化战略的决心,因为过去对城镇化政策的摇摆曾经给我们的发展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新农村建设历史上有过这样那样的经验教训,但应该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补充。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不可能奢望重新将农民留在农村来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最终‘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继续实施和完善推进城市化的战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上的转移和调整,实现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改革。唯有如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可能积累起发展资金,国家向贫困地区转移支付才有财力支持。郑海航、谢扬(2006)提出实施和完善推进城市化的战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上的转移和调整,实现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改革。
3.农村发展问题。韩俊(2006)指出重点抓好“富农”问题,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环节,通过分税制改革,财政向地方让利;增大体制性、制度性的转移支付;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来保障农村的资金投入,扩大农民的土地增值收益。林毅夫(2006)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当前经济形势下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手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现有自然村的公共基础建设为切入点,资金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由农民参与决定、设计和监工实施,新农村建设完成时间以2020年为宜。张晓山(2006)提出生产发展,收入增长,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要扶持农业专业户促进农业发展,需要统一现代技术支持,统一全面,及时的现代市场信息支持;统一的市场销售渠道支持;统一的质量标准支持;统一的品牌支持。五个统一支持要由市场中介组织提供。
4.农村经济结构优化问题。柯炳生(2005)侧重于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改变农村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即发展民营企业和农村服务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林毅夫(2002)认为新农村建设与中国整体经济发展周期联系在一起,事实上是将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紧缩的权宜之计,侧重在其投资拉动的方面。尤其发展符合我国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产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发挥其人力资本的优势,扩大就业,减少农村劳动人口。
参考文献:
[1]车:发展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3]许惠渊:产权理论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业发展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4、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带动农村
5、莫为小事争,莫把闲言讲
6、抢抓机遇 振奋精神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7、爱岗敬业勤劳富 精打细算聚财富 遵纪守法健康富
8、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构建环境友好型农村
9、坚持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走新型“三农”发展之路
1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11、改善农村环境 提升农民素质 促进农业发展
12、大家一条心 建设新农村
13、破除陈规陋习 倡导文明新风?
14、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构建环境友好型农村
15、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16、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17、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8、大家一条心 建设新农村
19、破除陈规陋习 倡导文明新风
20、坚持科学发展 着力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创造新业绩
21、开展家园清洁行动 建设美好家园
22、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带动农村
23、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24、讲整洁 爱卫生 共建农村好环境
25、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6、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带动农村
27、搞好村庄规划 改善农村面貌
28、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29、四季有花香,环境更优美
30、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31、全党动员 全民参与 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32、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33、好心总有好报,帮人就是帮己
34、鼓励农民创业,扩大农民就业,拓宽增收渠道,富裕农民生活
35、着力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
36、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 村传播
37、扶贫帮困,患难相助
38、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39、知荣辱 讲正气 树新风 促和谐
40、勤劳是幸福的右手,节俭是幸福的左手
41、弘扬“三创”精神,加快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42、推进农村科技创新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43、实施沼气工程 改善农村环境
44、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5、搞好村庄规划 改善农村面貌
46、建设新农村 倡导新生活
47、搞好村庄规划 改善农村面貌
48、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9、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
50、建设新农村 倡导新生活
51、推进农村科技创新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52、培育文明新风 构筑和谐农村?
53、坚持科学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
54、培育文明新风 构筑和谐农村
55、不断深化“三有工程”,巩固完善“五道保障”
56、建设新农村
倡导新生活
57、知荣辱 讲正气 树新风 促和谐
58、村有主导产业 户有致富门路
5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60、反对,远离
61、破除陈规陋习 倡导文明新风
62、爱岗敬业勤劳富 精打细算聚财富 遵纪守法健康富 家庭和睦同心富 邻里相亲互相富
63、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构建环境友好型农村
64、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65、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
66、大家一条心 建设新农村
67、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68、发展现代农业 增加农民收入
69、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化农村“文明福万家”主题教育活动
70、加快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两个率先”
71、突出产业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72、春耕不好害一春,育儿不严害一生
73、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74、全市动员,全民参与,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75、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76、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理顺基层管理体制
77、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78、诚实守信,勤劳致富
79、金乡邻,银亲眷;邻居好,赛金宝
80、牢记胡总书记嘱托 扎实推进新农村工作
1媒介在农村中的地位
我国媒体自改革以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气象,各类型媒体蓬勃发展,媒体的内容、节目形式也日益丰富多彩,尤其是网络的发展带动了媒体的信息生产呈几何级增长,然而如此巨量的信息主要满足的是城镇居民的需求,眷顾到农民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比较大众传媒在城镇的繁荣,广大农村地区和占总人口近80%的农民成为被传媒遗忘的角落和群体。大众传媒在农村的缺位直接体现在媒体内容不符合农民需求、涉农内容不足上。在当前中国农村,即使有钱,农民也很难买到想看的报纸。
笔者了解到,当前直接面向农村,面向农业的报纸只占全国报纸的2.1%。加上征订、投递等方面的原因,实际上发行到农村的报纸只有几种。真正到达农民手中的报纸就更少了。能够做到通俗易懂,为广大农民所容易接受,让农民感兴趣的报纸就更是寥寥无几。在报纸还未真正走进农村的情况下,电视形象生动,传播速度快的优势使之占据了农民接触的媒体的主要部分。大众传媒在农村的缺位还体现在接收媒体的客观条件不充分,设施落后。拿电视媒体来看,由于农民的收入整体偏低,大都舍不得花钱看有线电视,即使愿意花钱,很多地区也没有连通有线电视网络。传媒在农村的缺位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媒体的现行运作体制,缺乏体制关怀和政策倾斜。我国许多媒体在整改之后是事业单位企业运作,传媒在脱离政府的襁褓后需要经济独立,自负盈亏,这客观要求媒体要追逐利益,考虑内容的广告吸引力。城镇居民强大的购买力以及优良的地理,政治,经济主导地位使之成为大众传媒的主体受众群。
由此可见,媒介在农村中的地位没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但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文化消费作为农民生活消费的组成部分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农村传媒市场的发展相对于城镇传媒市场而言,具有更大的市场潜力。
2利用媒介繁荣农村文化
(1)根据服务型政府的背景来发展农村文化。众所周知,两会期间,乃至以后,政府应通过行政调控等方式打破现有的传播体制中城乡一刀切的格局,进行传媒资源的再配置,将地方文化建设与地方领导政绩挂钩。比如减免广告经营税、直接对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给予资金补助,多举办对“三农”问题起到突出作用的媒体单位和从业人员奖项评选。媒介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落后,所以在目前广大农民尚不富裕的背景下,政府应以国家财政投资加强媒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频道资源,让广大农民兄弟收听收看到与城镇居民同等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农村居民已经在经济上落后了,不能让他们在精神文化上再贫困了。湖北省省委书记罗清泉表示,建设新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政府应该将公共服务的职能向农村延伸,加快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贴身服务于三农。也即通过升级完善城乡信息基础网络,搞好城乡广播电视网和城乡信息资源共享等工程建设。
(2)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走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道路。“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最有发言权。我们可以从各大媒体上看到,最近几年,“三农”报道主体的农民,却被忽视了,农业部门或地方政府反而成为报道主角。湖北省团省委青农部部长燕元沂说到,讲述老百姓自己的事情,理应是农村受众的一致呼声。媒体应该在报道过程中应该多听农民意见,就像陕西农村广播提出的三句话一样,“听农民说话,为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新形势下媒体为农传播宗旨的实现。其实燕部长的话比专家学者的专业性建议更朴实、更实在,也最有针对性和贴切性。因此,大众传媒要主动为他们提供一个说话的平台,使他们获得足够的话语权,能在关系到自身切实利益的事情上拥有主动权,这是媒体应当为、可以为、可作为的事。重视对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这对无论是培养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还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来说,大众传媒在现代农村中的作用都是极其显著的。
(3)转换以前报道农民的诸多视角,以一种崭新的面目出现在媒介中。稍稍留意会发现,农民在传媒报道中经常以两种形式出现:一是以负面形象出现,这时他们多是被批评的对象。他们的愚昧,他们的顽固,他们的土气,经常成为报道批评的焦点。很多时候,他们无知,没有教养,卑下,邋遢,欺骗,自杀等等成为他们的代名词。其实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没有必要歧视和妖魔化这样的群体。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认为,理想的现代人应该有四个方面重要特征:①他是一个消息灵通的,参与的公民;②他具有明显的个人功效意识;③就与种种传统影响的关系而言,他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尤其是在他做出如何指导个人事物的基本决定时更是如此;④他容易接受新经济和新思想。对于农民自身而言,这个标准同样适用,也只有这样,传统意义上的个体农民才能逐步转变为日趋文明化的现代化职业群体,也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结语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有句话很值得品味: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那么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如何让媒介成为最重要的传播文化的手段,是值得大家深思的。如今农村中受众市场结构本身就是十分复杂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受众的收视习惯、审美需求的多元化趋势将更加明显。因此加强农民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必须从“媒介扫盲”开始。要通过新闻传媒,各级各类学校、培训班等形式来组织农民进行有关媒介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使农民掌握一定的传播和媒介方面的知识,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以平和的心态主动去接近媒介。总之,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媒介应该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信息传播者,从而营造一个健康的农村绿色媒介生态环境。我们要大力提高农民的媒介素养使他们能在信息社会中掌握主动权,成为积极的信息使用者,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美]罗恩史密斯.新闻道德评价[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2][美]罗伯特·麦金切斯.尼富媒体、穷民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对于泸县这样一个总人口达到109万,其中农业人口98万的传统农业大县来说,龙脑新农村示范片人口数量仅占总人口的10%以内,如何以成功探索的建设经验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域、全县、全面”发展?本刊记者专程赴泸县调查,并采访了泸县县委书记郭庆。
希望我们的农村像花园一样美
记者:预计2012年龙脑新农村示范片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1.23万元,比示范片建设实施前的2009年增加了6200余元,增幅达100%以上,示范片建设被评为全省优秀。那么您认为,其中最值得肯定的是什么?
郭庆:能不能在最广泛的层面解决“三农”问题,解决深层次的问题,这是地方党委政府思考和着力要解决的问题。经过我们3年多的实践,我个人认为,从点到面延伸,新农村示范片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自2009年开展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以来,全县通过创新,大力实施引才、引业、引资“三引”工程,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共同建设新农村。截至目前,全县新农村建设共引导金融、企业、农民等社会力量投入资金6.4亿元,是财政性项目资金的两倍以上,大大减轻了财政资金投入压力,促进了新农村建设良性循环和加快发展。
我县去年财政收入是16.2亿元,一般预算性收入6.2亿元,全口径支出29亿元。应该说,泸县还没有实现从“吃饭”财政到发展财政的跨越,比如对示范片新建农房一户的投入是1万元,改建房5000元,我们很想多投,但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财力又太有限。因此,创新体制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农村不全面小康,整个社会难以全面小康,这方面我们感受最深。所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我们决心用10—15年的时间持之以恒地努力,让农村的面貌有根本性的转变。希望我们的农村像花园一样美,农民生活得更愉快,这是我们的愿景。
只有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才能惠及全县农民
记者:根据昨天的调查走访,相比全县农民2011年人均纯收入7200元来看,示范片与非示范片农民收入差距还是比较大。目前示范片的农业人口占比是10%,今后如何在全县范围内更好地推广示范片建设,以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惠及更多的农民?
郭庆:这正是我们目前着手的工作。我们是从四个层面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
首先是科学规划。全县新村建设规划已经完成,这是新农村示范片整体推进的抓手,有了这个基础,才能知道今后怎么干。到2015年实现新农村覆盖面达到50%的目标。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是地方政府强力推进示范片建设的“牛鼻子”,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点投向新村聚居点和主导产业基地,通过基础配套、功能吸引,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
第三,产业发展。一方面,在泸县这样一个人均耕地少、人口稠密、基本是自给自足经济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工业,让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另一方面,必须实施以农村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统筹城乡改革。今年我们要借鉴成都市统筹城乡改革经验,在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逐步完成全县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为城乡要素流动创造条件,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着力打造川南蔬菜基地、西南花木之乡、全国畜牧强县、内陆晚熟龙眼主产区。
第四,让农民群众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力量。这个问题不解决,无法推进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培养和提升农民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自治意识,也包括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化管理创新。
我们的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在全县建成新村聚居点811个、新农村综合体19个,形成全域新农村新风貌。
不仅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记者: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泸县,传统特色文化和新农村建设实现了融合。与很多地方不同,泸县不是建好了新村,才考虑农民文化生活,才考虑在新村植入文化建设。
“三农”问题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的提出,为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力度丝毫不能减弱”。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形势、新要求,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把工业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结合起来。
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谋划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进行的,它与工业化、城镇化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人口逐步减少,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农民向工人转变,村民向市民转变;农民人均占有土地增加,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这是一个发展趋势。我们必须着眼于这一趋势来思考和谋划新农村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推进新农村建设。主张放慢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来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观点;认为工业化、城镇化才是现代化,只要把城镇建设好就可以实现现代化,不一定非要搞新农村建设的观点,都是片面的。目前,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在内的很多城市,都在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这一战略应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动城镇发展;一是通过城镇率先发展来带动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发展,而不能只强调城镇建设,忽视农村发展。
随着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农业和农村发展对工业和城市发展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在这种条件下建设新农村,必须跳出就“三农”抓“三农”的传统思维定势,实现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依靠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更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发展。这是现阶段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比较现实的路径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运及销售,积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这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促进城乡之间劳动力、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的流动整合,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科学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很多,现阶段应重点搞好城乡产业、就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这四个方面的统筹,推动新农村建设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促进三次产业在城乡之间合理布局,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一头连着工业、城市和市场,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和农民,是加强城乡产业联系和促进城乡良性互动的重要载体,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应将着力点放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上,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引导和鼓励其与农户之间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把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及储运、销售,促进农业的区域化合理布局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积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首先,建立城乡统一、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统一城乡就业政策和管理体制,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其次,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增强农民的就业竞争力。加快职业中介机构建设,在用工信息、就业咨询、法律援助等方面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优质服务,为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创造便利条件。第三,积极开辟和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加快城市二、三产业发展,特别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努力增加就业岗位。与此同时,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流通服务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开拓农村就业空间。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面貌。一是认真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长远发展规划,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的延伸。对村镇规划,应考虑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大趋势,重点建设好中心镇、较大的村。二是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完善农田灌排体系,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好骨干道路沿线的路、沟、渠、田、林、塘、湖、村的综合治理,塑造新的田园风貌。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建立有效的养护管理机制。三是加强村庄整治。重点抓好现有村镇的街巷整治、上下水改造及卫生管理等工作,使农民不需花很多钱就能使居住环境有明显变化。加强中心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确实需要新建住房的,引导其向中心村镇集中。加强管理,坚决制止不符合规划要求的私搭乱建行为。政府要结合实际设计一些有引领作用的新式住房,供农民建房时选择。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农村人口素质相对偏低,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必须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首先,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差距。继续支持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其次,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城乡文化资源共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全面推进和谐村镇建设,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第三,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快乡镇卫生院的规范化建设,探索建立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农村的机制,加强对地方常见病、多发病的研究。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实施少生优生工程,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第四,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逐步让农民老有所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按照“低水平、广覆盖、适度保障”的原则,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大病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不断提高“五保”对象的集中供养率。
探索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
统筹城乡发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的对口援助,而应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创新,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紧密结合起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为此,需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探索土地合理流转机制。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通过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实现土地的相对集中,有利于农业生产获得规模效益,这是农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但应充分认识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集中具有长期性。应在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对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应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种情况。公益性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应由财政包起来,但需要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内部搞活;经营性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则应走向市场。无论公益性还是经营性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都应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进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实现自身发展。同时,应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优秀农业科技人员的收益,吸引更多人才进入农业科技领域。
整齐的连排别墅、篮球场、音乐广场、健身设施、假山亭台……江苏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建设村的生活条件着实令人羡慕,这里的优美环境、文体设施丝毫不比城里小区差。我们和正在散步的张大爷拉起了家常,他的两个儿子均已成家,各有三百多平方米的别墅一套,“8个人600多平方!”张大爷不无自豪地说。也就是说,三、四口人的家庭,普遍可以住上三层高的连排别墅。在武进,这样现代化的新农村随处可见。目前全区14个镇都通过了全国环境优美镇的考核验收,年内有321个村达到武进区“整治村庄环境、共建美好家园”专项行动整治建设标准,全区农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农村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早在1996年,武进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开始了率先迈进农村现代化的实践探索。近年来,武进一手抓城市化推进,一手抓新农村建设,以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为目标,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和完善了共建新农村机制,探索出以统筹协调为主要特征的科学发展“武进版本”,成为全国城乡一体化先行区。
规划引领,典型示范,实现“点亮面美”
武进坚持规划优先的理念,在前几年制定的新农村建设五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订了《2008-2010年新农村建设三年行动纲要》,在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保障健全、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六个方面制订了全新的指标体系。还先后编制了《武进发展战略规划》等一大批重大规划和镇村规划,尤其在4600多个自然村的基础上,规划确定了364个集中居住点,并与区镇规划、产业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相衔接,形成了区、镇、村“三位一体”的城乡规划体系。目前,已有190个村庄规划通过区级论证,累计有387个村完成规划编制工作,2008年实现了规划全覆盖。
武进区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金刚介绍,武进以典型示范为先导,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实现了“点亮面美”,各示范村结合自身实际,创出和彰显了各自特色。
武进区围绕经济发展型、村庄优美型、特色文化型、自然生态型等功能定位,梳理各类示范村的个性特色,确定了新建、拓展、完善、整治等多种建设类型,选择横山桥等5个镇为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横山桥镇五一村等10个村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通过两年快速推进,10村形成了各自特色。如长虹、杨庄两村,依托重大项目建设进行整体拆迁、集中建设、统一安置,中心村建设快速推进;以东桥村为代表的整治型村庄,按照“不砍树、不填塘、不平坡、不破坏历史风貌”的要求,完善配套实施,展现了水清岸绿、整洁美观的现代农村风貌;拓展型的五一村,在发展规模经济、全力提升乡风文明、全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领先一步,综合实力名列“全国百强村”前茅;完善型村庄凸显村庄特色,如殷村村保护开发恽氏庭院,把古典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还吸引了常州艺校、城建学校等大专院校落户,打造成全国文化特色村。牟家村积极发展休闲旅游,挖掘生态旅游潜力,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横林、洛阳等示范镇按照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镇域环境优美的要求,合理布局商业、居住等功能小区,增强城镇集聚功能,引导农民向镇区集中。横林镇建设农民安置区面积超27万平方米, 2010年中心镇区居住人口达6万人,中心镇区扩展到12平方公里。10个示范村共投入近6亿元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集中居住率平均为36%,其中牟家村等5个村超过50%,农民人居条件大为改善。
优化环境,改善民生,提高幸福指数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雪堰镇雅浦村再现了山清水秀的美景,吸引了许多游客。雅浦村不搞大拆大建,利用原有空弃地、河岸、道路沿线进行环境整治和道路村庄绿化,全村绿化面积达88798平方米,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8%。村民喝上了安全洁净的长江水,用上清洁卫生的厕所。健身广场、篮球场、电子阅览室、便民超市等公共设施现代时尚,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武进为使全区农村呈现清新、秀美的美好景象,深入开展“整治村庄环境、共建美好家园”专项行动,启动“128”(“十路”、“两高”、“八河”)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强势推进生态创建、村庄整治、农村绿化。常州市下达每年50个村庄整治目标任务,武进区自加压力,自觉要求2008年所有行政村全面实现“三清一绿” (清垃圾、清粪污、清河塘、村庄绿化),每年有100个村、三年有300个村达到“五化三有”(即道路硬化、卫生洁化、河塘净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有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有公共服务中心、有乡村文化)目标。
武进集中财力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推进村庄整治改造上,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300万元,对达到区“五化三有”建设标准的村实行以奖代补,对村庄建设规划设计费、成片绿化、道路硬化等项目都制订了详细的补贴政策。对农业、水利、林果等涉农专项资金实行整合利用,各镇(开发区、街道)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相关配套补贴政策。
武进区农林局副局长诸东海介绍,近年来,武进围绕“治理、限制、利用、调整、建设、减少”六个关键词,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恢复了农村自然生态功能。同时发展花木、林果、蔬菜等优势产业,今年夏季花木交易额达到40亿元,林果业每亩收益平均达到5000元,好的有一万元。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武进区逐步健全保障机制,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目前,全区农村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累计已有21.97万人享有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鼓励农民通过参股、入股等方式参与农村集体经济和民营企业经营,已建立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892个,入社股东20.05万人,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03家,带动农户3.6万户,土地股份合作社6家,入股农户1067户,当年可增收5000多万元。
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村庄绿化美化、村组道路硬化等工作成效有目共睹。2008年以来新增村庄绿化面积近3万亩,已有181个村新建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256个村新建了健身广场310个,331个村新筑村组道路1859公里计583万平方米,已布设公交线路61条,所有行政村均实现了公交通达。
村企结对,以工促农,形成共建合力
武进区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去年开始开展“千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按照以工促农、政策扶持、尊重意愿、注重实效的原则,引导企业在谋划发展思路、发展农村经济、兴办社会事业等方面与村结对共建。目前,武进全区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总数已超7万,注册资本超过5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122家。去年全区工业产销分别为2538亿元和2470亿元。这为武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创造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金刚主任欣喜地说,尽管不少企业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但这项活动仍然得到了企业家热烈响应。目前已有1688家企业与288个村结对共建,参与村庄整治、基础设施、物业发展等项目1058个,企业协议资助资金达2.59亿元,其中,资助资金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53家,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9家,最多的3000万元(侨裕集团)。企业直接投资参与村庄环境整治,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拓宽了村级经济发展路子,农民得到了更多实惠,企业赢得了更好的发展环境。
武进企业家富而思进、富而思源,心中装载回报桑梓的责任。这项活动顺应了企业家回报家乡的意愿,激发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热情。开展“千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对推动村企之间从简单的资金援助走向资金资助、项目投资、公益建设等全方位多形式合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如中国百兴集团投资5000万元与长虹村合作共建纺织城,建造标准厂房,推动了长虹村经济发展,该村可完成工业产值16亿元,村级年收入达2500多万元。在开展“五化三有”专项行动中,321个达标村中,有80%是村企结对共建的成果。如江苏武进建筑安装总公司向湟里镇岗角村资助200万元实施“五化三有”工程,使昔日的经济薄弱村成为全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村企结对共建,创新了新时期“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机制,当前,活动已初步形成了“四项机制”:即项目化的建设机制,企业与村镇携手排项目、排进度、排资金,以项目定目标、定任务、定责任,通过项目一步步推向前进;高效化的投入机制,政府、企业、群众共同监督新农村建设的投资方向,共同评价投入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群众的满意度;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企业介入结对村发展资源整合和市场化经营之中,带动了新农村建设组织方式、运作模式的创新;社会化参与的合力机制,企业家们率先走在建设新农村前列,他们创新创业又不忘回报家乡的感人事迹得到传扬,并汇聚起共同建设新农村、建设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
一、问题的提出
xx市位于xx省东南部高寒山岳地带,全市平均海拔高度在xxx米之间,全市农村人口xxx万人,占全市人口的33.3%,全市农村总户数xxx万户,农村劳动力xx万人。全市耕地总面积xxxx平方公里,农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148公顷,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6。2006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实现xxx亿元,占全市gdp的24.1%,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1%;粮食总产量xxx万吨,年均增长4.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1个百分点;农民现金收入为xxxx元,年均增长6.2%,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少435元和低1.8个百分点。
目前,xx市农村经济发展表现出了“经济发展乏力、农民增收困难、农民生活环境较差、受教育水平低”等诸多问题,其中也集中反映了金融服务能力不足、结构差异较大等深层次问题。虽然目前xx市农村有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以及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但是,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商业性金融机构越来越注重效益,而由于农业经济发展滞后,支持农村经济无利可图,还可能带来金融风险,金融业因此对农业服务力度不足,已成为新农村建设、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大制约因素,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将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二、影响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因素分析
(一)农村金融服务的客户需求特征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向规模化、多元化和产业化的不断发展,xx市农户、种养大户和特色农业产品企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各层次的农村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满足情况也存在差异。
1、以消费型为特征的小额资金需求满足度较高。主要表现为广大农民由于盖房、看病、婚丧、子女教育等需求向农村信用社借贷,这类消费型资金需求额度一般为几百元到几千元,农村信用社普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
2、以维持简单农业再生产而形成的资金需求基本可以满足。表现为农户因发展简单农业再生产而需要向信用社借贷资金购买农具、种籽、肥料、农药等等。这类贷款需求面广,需求的资金额度一般为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xx市农村信用社受支农再贷款带动,对此类需求支持力度也较强。
3、扩大农业再生产而形成的资金需求满足度较低。如各类种植、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养殖大户和其它农业企业组织在发展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由于自筹资金不足或流动资金紧缺而向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扶持。这类客户需求资金较大,但农村信用社满足程度较小。
(二)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结构及现状
1、农信社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截止2006年末,xx市有农户xxxxx户,有贷款需求的农户xxxxx户,得到贷款的农户xxxxx户,占贷款需求农户的66.5%。全市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和年累计发生额分别为xxx亿元和xxx亿元,占全市农业贷款余额和年累计发生额的比例分别为79.2%和67.6%。
2、农村贷款执行利率上浮幅度较大。据了解,农信社由于考虑抗风险因素能力、经营效益、市场竞争等因素,目前对农业及农户贷款利率一般执行上浮80%-100%。较高的利率浮动一方面有利于弥补农村信用社贷款运行成本偏高的不足,另一方面加大了农民的实际负担。
3、农村贷款额小面广,种类单一。经了解,xx市农信社发放的“三农”贷款种类较为单一,多为农户担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等其他形式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农业贷款发放较少,由于贷款额小面广,无法满足上规模的农业种养大户和其他农业生产组织的资金需要。
(三)影响农村金融服务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因素
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整体功能不强。表现在:一是政策性银行功能弱化,商业银行功能缺位,农村信用社等合作性金融机构整体实力不强。二是涉农金融机构运行机制尚不灵活。
2、防灾抗害保险体系尚未健全完善,抗自然灾害能力脆弱。自2004年以来,xx市相继发生了长期干旱、霜冻、局部区域冻雹以及检疫性虫害,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2005年度全市耕地受灾面积约xxxx公顷,年底农作物减产约在3成左右,直接经济损失约xxxx万元,其中有农业保险补偿的仅为2%。
3、农村教育信贷投放空白,农民受教育的权益很不平等。目前,xx市农民受教育程度还很低,教育信贷投放也处于空白阶段。一是农民教育资源低,且没有教育资源信贷支持。一方面,农民教育资源的数量明显偏低。另一方面,农民占有教育资源的质量明显偏低。农村学校的校舍、设施设备以及教学水平都难以与城镇相比,不少农村中小学的音乐、体育、美术、外语、计算机教师严重缺乏,有的甚至无专业教师,无法开课,不少农村中小学的音、体、美以及计算机设备设施匮乏,图书少而陈旧。二是农民子女享受教育的成本高,且没有助学贷款支持,只能以农户贷款填补。
4、农村社会资金“抽走”多、“反哺”少,农村信贷投放后劲乏力。首先是国有商业银行基层机构的撤并和职能调整,从1997年起对县级机构的贷款权限上收,使相当部分县级以下机构成了单纯吸收存款的机构,使本来就原始积累不足、缺乏资金的部分农村社会资金直接被抽走倒流投入城市,在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尤为突出。其次是定位“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的邮政储蓄,以其邮政代办点遍布乡村和办理邮政汇款的优势,将农民出售农副产品的资金和外出打工人员汇回的资金,最大限度地吸收逐级上划转存人民银行。
5、农村信贷资金流向和结构不合理,无法切实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是贷款种类单一,多为农户担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二是农户贷款利率偏高;三是贷款期限不尽合理,贷款期限时间最长不超过一年,没有中长期贷款,这与很多养殖业、种植行业的生产周期不匹配。贷款到期后,农民不得不借民间资金还贷,或因无法按时还贷而必须担负更高的利息费用,既影响农民的正常生产,又增加了贷款成本,也不利于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四是贷款额小面广,覆盖率大,但对规模化农业大生产的资金需求相对不足。
6、农村组织贷款、消费信贷结构的缺陷,制约了农村就业形势改善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方面,xx市种养大户、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涉农企业扩大再生产贷款的投放力度较小,满足程度不高。因此,信贷投放总量不足、信贷结构的缺陷影响了农村企业的发展,继而影响了农民企业就业形势的改善。
另一方面,xx市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32.8%,但其消费信贷余额仅占全市消费信贷的2%,而农村精神文化产品信贷投放至今尚属空白。农民的精神权益则更为缺失。
7、金融服务落后,进一步制约了新农村建设。
农业经济发展的结算渠道不畅,农村异地汇款结算难。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网点纷纷从乡镇撤离,在乡镇保留的邮政储蓄和农村信用社只具有同城、同地汇兑结算功能,而不具备跨市、县特别是跨省等异地汇兑结算功能,这就为农产品的大量外销,在资金结算上设置了障碍,影响了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一些农民懊丧地说,现在农村水路通了、电路通了、公路通了、广播电视通了,而资金汇路却不通了。
三、加强金融支持力度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一)创新现代农业保险发展意识。一是现阶段开展农业保险应逐步建立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的符合区域实际的农业保险制度;立足于政策扶持,商业运作的经营原则;实行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多元化,因地制宜地选择确定经营模式。二是培育发展农业保险市场,积极探索现代农业保险发展实践。根据“先起步、后完善,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逐步依靠政府支持,开展保险公司与政府联办、为政府代办以及保险公司自营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人民银行应牵头联合政府及保险部门,着手研究制定政策性农业保险鼓励支持政策,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目录,共同组成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小组,保证农业保险实践工作顺利开展。
(二)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健全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平等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
1、将完善邮政储蓄制度与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统筹协调起来。一是改变邮政储蓄的“大储蓄所”的经营机制,加强信贷投放的激励机制。二是扩大人民银行对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再贷款支持制度,增强再贷款带动效应,借此促进邮政储蓄存款回流农村。
2、适应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重新整合政策性金融业务,调整其业务载体。健全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功能,放宽其经营范围,将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收购资金纳入农发行的支持范围。
3、制定政策,鼓励并要求商业银行将在农村吸收的资金更多地用于农村。一是要求在农村设立网点的商业银行,包括邮政储蓄抽出一定比例资金支持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二是适当下放商业银行贷款审批、发放权限,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基础上适度支持规模化、区域化、产业化的农业种养大户发展农业经济。三是商业银行应改变作风,增强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意识,积极开发农村的信贷品种,拓宽新农村金融服务领域。
4、坚持农村金融立足于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经营方向,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不断增加助学贷款、消费信贷、异地汇兑等服务品种,改进贷款规程,简化贷款手续,对贷款期限的确定坚持宜长即长、宜短即短的原则,灵活掌握,合理确定,有意识加大弱势群体的贷款,帮助弱势群体致富。
5、研究制定有关财政贴息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贷款利息高、负担重的问题。坚持扶持农业经济发展为主题,农民担负的农业贷款利息尽可能按人民银行基准利率执行,对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农村信用社即可继续执行现行贷款利率的上浮政策,利息差额由财政部门来弥补。这样既可减轻农民贷款利息的负担,有利于支持农业生产发展,又可以支持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性发展。
6、建立和完善农村担保机制,规避农村金融风险。一是政府出资建立农业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缓解农民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二是建立农业担保基金,由政府、农村企业、农户等方出资,切实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担保难的实际情况。二是鼓励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三是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四是强化县乡信用的综合治理,切实改善社会信用,共同维护金融债权,提高农民信用意识,同时依法打击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
人物:
甘谢党——农民(种植大户)
艾教育——甘妻
董经营——县招商办主任
迈克尔——台商
索菲亚——迈克尔妻
场景:甘家
董经营上场。
董经营:革命老区要发展,引进外资是关键。为了继续保持咱们县的领先优势,我这个招商办主任到处去化缘!这不,两个老外刚到市里,就让我给招来了。不过,话又说回来,到了我们这,甭管你是路过还是旅游,只要你停一停站一站,走一走,转一转,看到这么好的环境,这么好的政策,想不投资都难!老甘,老甘!
甘谢党上场。
甘谢党:党的富民政策就是好,生活水平年年有提高,以前都说老区穷,现如今我们成了宝。从前嫁出去的闺女都不回门,现在一个劲儿的往娘家跑。以前亲戚都不来往,现在又兴起了寻亲的热潮!这不,就这月光我们家就来了五拨认亲的,两拨是东北的,一拨是西北的,还有北京和上海的。上星期来的那个说是我二大爷的小舅子的三姐夫的外甥,昨天那个更有意思,进门就喊爹,害得我让我老伴审问了半天,好家伙,生活作风差点出问题!
董经营上前拍门。艾教育系着围裙上场。
艾教育:(轻轻一推甘谢党)有人敲门。
甘谢党:(摇头苦笑)肯定又是上门认亲的。
艾教育:(疑惑)不是那个找爹的又来了吧?
甘谢党:(摆手)那我就告诉他爹不在!
董经营:(敲门)有人吗。
甘谢党:谁呀,爹不在!
董经营:爹不在?开门,我不找爹,我找你!
甘谢党:找我也没用,爹不在!
董经营:(不耐烦的)老甘,开门!
艾教育:听这声音挺熟,不是昨天那小子,哎呀,是董主任,快开门!
甘谢党开门。董经营走进。
甘谢党:(上前一把握住董的手)董主任来了!
董经营:(握手)我说老甘呐,你搞什么呐,开个门这么费劲?还得认爹?
艾教育:不是,董主任,这不是寻亲的太多嘛,都弄串了,快请坐!(摆手势让座)
董经营坐下。
艾教育:(端上茶水)董主任今天怎么有空过来了,有事啊?
董经营:(点头)嗯,有事。
甘谢党:啥事儿呀?
董经营:(笑)好事!
艾教育:能有啥好事?不是又介绍人上门认亲的吧?
董经营:(一拍大腿)你咋知道的呢?就是就是!
甘谢党:(苦笑)哎呀,董主任呐,你就饶了我吧!
董经营:(端起茶杯)怎么的了这是?
甘谢党:唉,这一段时间来寻亲的特别多,我都纳了闷儿,哪来的这些亲戚?
董经营:党的政策好哇,这些年咱们县的经济发展是突飞猛进呐,以前的茅草房现在都变成了小洋楼,以前吃了上顿没了下顿,现在鸡鸭鱼肉生猛海鲜可劲造,咱们县也出名了,不但在全市,全省,就是在全国也是数得着的。不是有这么句话吗,人怕出名猪怕壮,没有亲戚也要攀上。嘿嘿,尤其是你,谁让你是咱们县的种植大户,还是乡土亲友会的会长呢!不找你找谁?
................................
一、 农民的生活如今已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一) 农村的交通大为改观 我们调研的第一个村子是山东省临沂市费县新庄镇 东流村。虽然说的只是这一个村子,但从市里回来的路上我们已经已经看到了,现在的农村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那些原本比较偏远的山村,一改过去那种天气变化,道路变化,交通中断的状况,现在条条水泥路修进了村子里,家民再也不用担心天气给他们的交通带来的不便了。
(二) 农民的观念提高了 现在的农村已经免农业税几年了,农民对国家的政策的认识水平也提高了,每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也是他们必看的。农民感激政府对农民的照顾,对这几年兴起的“新农村建设更是喜上眉梢。农民一改往日那种只靠种田,秋天卖粮食来获取收入的方式。他们开始寻找自己的致富项目。村里的果园、大棚、养殖场像雨后春笋一般到处兴办。
(三) 生活水平达了小康 过去的农村,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想都不敢想,而现在呢?嘿嘿…… 全村彩电的普及率几乎达到了100%,包括年龄已高的老人,我奶奶今天已经是70多岁的高龄,而他们家今年把自己原有的黑白电视机封存起来,购置了一台彩电。今天村里还要实现家家连有线的目标!这样更放便了农村及时了解国家的最新方针政策。 通信发展也是更赶得上了速……固定电话已经是每家一部,手机普及也已过半,年轻人差不多人人一部了,好多家庭也已经购置了电脑,每晚回家的时候也会上网冲浪,那种感觉实在是好……
二、 农村也有自己的不足
(一) 计划生育做的不够到位 国家政策规定一对夫妇只要一个孩子,如果第一胎是女孩的可以再生二胎。但现在农村近些年政策好了,收入增加了,有的人也通过做生意或搞运输赚到了一定的积蓄。虽然自己的家庭不符合生二胎的标准,但是冒着被罚款的惩罚,躲着藏着最后再生孩子,我的一个邻居本来有一个男孩,今年又要了个女孩,当我们问及他们为什么还再孩子,现在都有一个男孩了,他们的回答却是:现在只要有钱,就可以再要嘛。听说他们被罚了接近三万元钱。
(二) 农业机械化程度还太低 因为我所处的村子位于山区,山路曲折,田地也多在山坡上,而非在平原地区,每户的每一块土地也是比较狭长的,很不适合使用农业机械。所以到目前山上的田地还保持着最原始的耕作方式。
(三) 村干部队伍状况令人担忧 我们在村里及周围几个村里调查,每每提到村干部的,村里人都很是村里的百姓都无语。村里的人民普遍反应村里的干部为政不够谦洁,每次选村干部的时候那些所谓的候选人则会挨家送礼,送烟,送酒……百姓只有收的份,因为毕竟大部分老百姓收了烟都会选那个送烟的人,如果不选他的话,等以后请村干部办什么事情或帮忙的话都会受挫的,在村里的日子也不会太好过,然而选了村干部后,那些当选村干部的人在村民眼里又成了一个个大米虫!把公款装进了自己的口袋。而百姓却又无能为力。偶而出现一个为百姓某事的好官,不愿与其他人同流合污,并且在村干部里处处受到排挤……
三、 通过调查,我也颇受启发,我觉得发展农村要对症下药
(一) 加强农村领导队伍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1、国家的政策再好如果不执行那也只是一纸空文!而一批有素质,有文化,有道德的农村领导干部则是国家政策顺利执行的有力保证。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
新农村建设正在我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越来越多的经验表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有效模式之一。目前中国的旅游业形势的发展迅速,从旅游业产生的对经济与社会效益强劲推动作用来看,旅游产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效益、改变城乡的二元结和为农村增添活力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将着重探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建设策略.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
1.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为乡村旅游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①乡村旅游建设获得了政策和资金扶持。新农村建设以发展农村经济为宗旨,国家鼓励更多的企业在农村地区投资兴业。乡村旅游以投资小、见效快,成为众多企业青睐的项目。政府部门为了促进乡村旅游建设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而且也使农村地区得到更多社会资本。同时,政府还增加了对农村经济的总体投入,乡村旅游也得到部分款项建设资金.
②乡村旅游建设获得了科学技术和智力支持。新农村建设重视对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产业经营模式的改变,这给农村旅游业建设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而农村教育水平的改善,不仅提升了农村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同时也为乡村旅游重点培养了经营管理人才.
③加强乡村旅游设施建设能力。新农村建设成果具体体现在极大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状况,尤其是交通、通讯、环境卫生基础设备的改善。这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为乡村旅游业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大大提高了旅游接待能力.
④乡村旅游建设注入了充实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的发掘与保护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例如,原始古老的乡村庆典节日、喜庆的婚嫁活动、文化艺术节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艺术戏剧舞蹈、民间文学和其他文化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将成为乡村旅游的新资源,以满足游客的多层面的需求。充实的文化内涵使游客的旅游活动不仅仅停留在游山玩水视觉享受,更带来丰富的心理体会.
2.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①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当地商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断扩大的旅游需求同时直接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②可以提供农民就业岗位。乡村旅游所幅射的行业十分广泛,涉及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方面。这些服务性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较大,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富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久居都市的人们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让农民提供在服务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回报,而农民从收入增长中体会到新农村建设的带来的实惠.
③可以提升农民文化素质。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将带来先进的文化、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通过农村旅游,可以缩小城乡之间距离,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特别是在偏远山区,能够打开一扇了解外界的窗口,促进人们观念的转变,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④可以促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了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各级政府将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乡村则以集体或个人出资的方式,不断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旧村改造步伐。通过这些人们的共同努力,使农村进出的公路、通讯条件、公用设施、垃圾处理等设施明显改善.
二、乡村旅游鲜明的时代特征
1.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创新新农村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深入分析当前局势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本身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由于新农村建设产生的背景特殊,必须承载了当前这个时代要求的许多重任,并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状况现状提出新的解决方法。乡村旅游建设正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立足农村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2.生态和谐共存乡村旅游以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城镇居民前往消费,既实现了农民增收,又让游客得到了满足,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建设农村旅游中,必将更加重视生态保护和环境的可持续性,这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3.乡土文化丰富乡土文化一种围绕农业为主题的文化,有一个明显的区域差异,体现了历史、经济、科技、民俗、文学和其他文化丰富的内容.
乡土文化不仅包含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包含了自然生态文化,这正是乡村旅游的突出特色.
4.农家休闲体验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渴望回归自然放松心情,乡村旅游中的农家休闲体验正给了人们一个这样的机会。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游客采摘果实、垂钓网鱼,体会简单淳朴的农家生活方式。而这种独一无二的农村地区的魅力,让游客流连忘返。
三、乡村旅游建设的基本条件
1.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反之,旅游资源是否丰富决定了在乡村旅游建设能否成功。乡村旅游是以自然资源为基本条件,辅以一定的旅游活动内容的一种新的旅游模式。因此,建设乡村旅游只有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才可能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共同进步.
2.有利的政府政策如前所述,乡村旅游业与商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发展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旅游发展相关的旅游、环保、教育、商业、卫生等各个部门通力协作。要重点解决一些乡村旅游建设中的迫切问题,如基础设施改善、人力资源储备等,给予乡村旅游建设有利的政府政策。同时,在旅游开发项目时应享有必要的优惠倾斜,为刚刚起步的乡村旅游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3.完善的基础设施政府在制定农村基础设施规划时,除了满足村民的一般日常生活需要外,还要以发展的眼光充分考虑到发展旅游业的需要.
只有配备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才有能力满足游客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和其他方面的需要。同时,这些基础设施应有机结合农村的传统特色和一定的时尚设计元素.
四、乡村旅游建设具体措施
1.科学规划建设,做到全面发展在旅游开发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与农村的其他建设项目相结合,通过科学规划,全面整合资源,策划好旅游项目,帮助乡村旅游平稳有序的发展。当地政府要在深入调研本地农村旅游资源后进行科学论证,制定出符合本地农村实际的旅游发展规划。
政府部门之间需要通力合作来为乡村旅游构建科学的政策环境,做到全面发展.
2.打造知名品牌,推广自身的特色乡村旅游能够让那些久居都市的旅游者远离那些喧嚣的环境,在农村的自然环境中得到身心的放松。因为乡村旅游的亮点与特色就是乡土气息和田园氛围,能够让旅游者体会农村湖光山色和传统习俗文化。当地政府要将各个景点统一包装,积极宣传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主动出击寻找客源。不断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和具有强烈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满足旅游者需要,打造并推广自己的旅游品牌.
3.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以期能够高水准的发展我国的农民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普遍有限,而他们的素质对乡村旅游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在急需对乡村旅游就业人员开展专门培训,让农民增加对游客的接待能力。对于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可以向外引进或者挑选接受能力较强的人员前往专业院校进修.
4.加强环境生态的保护,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基础,空气和环境如果遭到污染破坏,也就无法吸引游客。因此我们需要对资源合理规划,避免资源的破坏性利用,这样不但能够使得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渠道,也可以推进农村的环境保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五、结语
乡村旅游建设是富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科学的结合了旅游业尤其是乡村旅游业与新农村建设,使二者得以和谐互动发展。虽然乡村旅游建设还在探索阶段,但它所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和前景是无可争议的。在乡村旅游的建设过程中,要结合当地自身特色,在全力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依靠科学规划的指导,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庆雷,马继刚,杨帆.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及实现路径探讨[J].乡镇经济,2007,(10).
【关键词】农村建设;经济结构;农民;科学规划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说,21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市化。据统计,到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1.27%。中国仅花费了22年,完成了英国用120年、法国用100年、美国用40年,才取得的城市化率。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与农村间滋生诸多问题,中国农村面临新的发展。新型农村建设成为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焦点问题。对比中外农村建设,由于各自社会背景及经济状况的不同,国外农村建设在总体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及成果,有许多值得借鉴学习之处。
一、国外农村建设综述
从19世纪末开始美国开始其城市化,到20世纪50年代进入其城乡一体化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建立起发达的高速公路网络,该系统将全国联系起来。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发展加速了城乡一体化,并逐渐出现了城市人口向郊区迁移。与此同时,制造工业衰落,第三产业崛起。虽然农业产值在国家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很小,但美国一直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用于农村开发的生物技术投入年均增幅达15.5%,现代农业、工厂化农业和观光农业成为美国现代农业的主要的主要组成部分。高科技应用于美国农业生产中,诸如用计算机监测土壤,识别杂草和病毒等。农业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系。美国农业相关市场信息由农业部市场营销局和当地配备的农场品市场报价员及市场调查员提供。农产品出口方面,美国国会要求农业部每月对世界农产品供求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农民根据市场信息经营管理农场,对生产和销售做出决定。其农业信息化程度高于工业。借助互联网,农民使用全国各地的政府农业中心、大学、科研院所和图书馆里的数据库,获得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市场相关最新数据。20世纪末,美国家庭农场达89%,拥有81%的耕地面积,83%的谷物收获量,77%的农场销售额。这种集约规模化管理经营模式,使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很便利。[1]
韩国的新村运动在政府主导下进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新村运动经历三个阶段。在三个阶段中,韩国政府从初期进行农村项目开发、工程建设及农村教育、投资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别,发展为鼓励农村发展相关农业产业。有前期政府工作及教育的展开的基础上,韩国新村运动形成以农民主导发展的模式。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农村经济研究、农民协会等民间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在新村运动中,韩国政府注重文化建设,倡导勤勉、自助、团结、奉献精神。这一文化内涵在新村运动中逐渐渗透到城市,从而在韩国确立起民族自立、身土不二、事业报国的国民精神。经过新村运动,1993年韩国人均GNP达7660美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城市居民的95%,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21%。[2]
与韩国政府主导展开的农村建设不同,北欧的瑞典则采用由农民自己组织参与的合作社形式作为推进其农村发展的主导。这些合作社以行业进行划分,总有15个行业,分别涉及农村奶制品、牲畜屠宰及养殖、粮食生产、林业发展等方面。农民自愿加入多个合作社,交纳一定股金,采取独自结算的方式,与合作社就农产品订购签订协议,不同的合作社会在不同领域中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其所涉及的范围囊括农产品生产的所有环节。合作社同时负责给成员提供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由全国各地合作社作为重要成员的农民协会与消费者协会、政府共同协定农产品价格,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
德国的农村发展被纳入国家整体发展规划体系之中,以科学为指导确立农村可持续发展,并很好地保留村庄原有的文化历史特色,形成德国村庄独特的自然文化风貌。德国的农村建设主要从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和相关法规,德国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统一出资建造污水、固废处理设施,并实行收费。对于边远地区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政府给予支助。其次,科学规划。村庄规划纳入国家整体规划,通过实施一些列项目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村庄城市化。第三,重视村庄形态、文化历史,新规划中注意处理好村庄的文化脉络,对旧建筑、生态环境等进行科学整治、有限改造。20世纪50、60年代德国曾经片面追求建设新村庄。意识到失误后,德国制定法规,规定将保护村庄原有形态、有限度的改造老建筑和保护村庄的生态环境作为村庄更新的主要任务。同时德国农村规划也实行了全民参与机制,对农村建设进行管理和监督。德国农村成为德国最具特色的地方。不同区域农村呈现不同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而完善的基础设施、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融入自然的生活品质,使得德国农村具有独特的魅力。
二、国外农村建设发展经验
梳理国外农村建设,纵观其所取得的成就,我们能获得一些农村建设的经验。虽然各国经济基础及社会状况有所差异,但从科学发展角度来说,任何发展建立在可持续发展模式基础上才可能在发展中既不危害生存环境的同时获得长效性。这也是国外农村发展所遵循的根本原则。国外农村发展经验可资借鉴之处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点:
1、政府主导下的建设。国外农村建设运动的展开都旨在改变农村、农业落后于城市、工业的面貌。中国目前进行的新农村建设目标也在于此。综观德国、日本、瑞典等国的农村建设,都是政府充当农村建设项目启动者,同时制定相应法规保障农村建设。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每五年就修改一次农业法,其现有农业法规涉及到农业生产中的很多环节,包括农业税收、土地所有权及使用、农业合同信贷、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运输及加工以及相关的环境问题。同时由政府主导制定的长远而系统发展规划明确农村建设目标,并对农村建设进行规范。由政府引导和扶持下的日本“一村一品”农村建设确立起日本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2、发挥农民自身的积极性。把农村建设落到实处,让农民成为真正的受益者,从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鉴于此,很多国家在进行农村建设时通过立法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如德国《农业法》第一条就规定农民与其他职业人员福利等同。德国还制定了《农业社会保障法》、《农民医疗保险法》等法规,将现代完善的保障制度规定覆盖整个农村,使得农村从业人员及其雇佣人员都获得平等地社会保障。要在农村建设中保障农民的利益,有效激发农民积极性,需要农民参与其中。这也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农村建设最为重要的经验。日本造村运动中成立了三级农协组织,农户、农村、农业形成三位一体的综合社区组织。德国也成立了立体的层级农民组织。美国、瑞典、法国也有较成熟的农民组织。这些农民组织在引进推广农业技术、农民技能训练以及维护农民权益上发挥关键性作用。
3、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都非常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这些国家同时重视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使农民掌握现代化设备操作技能,掌握现代农业管理方法,同时革新观念提供认识水平。
4、注重农业生产区域化产业化。发达国家所进行的农村建设引导农民进行生产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结合不同区域的生产资源特点进行合理布局,区域化规模化生产,发挥区域优势,较为典型的是日本的“一村一品”新村建设。日本在实施村庄农产品特色生产方面可谓取得了突出成就。日本很多农村乡间保留传统的手工艺生产通过此次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且逐渐发展成为区域特色经济产业。
三、中国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实例分析
中国由于地域广阔,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差异较大。这些历史形成的差异性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各地农村建设的速度。结合各地发展状况可将中国农村区域总体划分为三个大的区域: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及西部地区。
中国东部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农村建设与当地经济高速发展一起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地区发展最为迅速均衡,实行了城乡共富裕。其最为根本之处在于,中国包括东部在内的沿海区域农村发展,以乡镇企业起步,脱离传统农业的范畴,由此展开从传统农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过度和深度发展。以东部省份浙江来说,东阳的花园村和乐清的长虹村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花园村在1990就成立了村级工业公司,1993年成立花园集团公司,1996年将发展目前确定为高科技领域,同时与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合作进行高科技产品的研发,从此走上产业结构调整之路。花园村摆脱穷山村面貌,形成医药化工、纺织服装、肉食加工、外贸出口、旅游休闲等多元格局。富裕起来的农村人加强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建立和健全相关的保障医疗制度,科学规划乡镇,着手进行乡镇建设,关注生态环境,提升生活品质。[3]浙江乐清的长虹村被打造成为中国电器交易第一村。长虹村在发展电器市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这个1.2平方公里的小渔村里建立了3家企业集团,27家股份制企业和200多个家庭工业车间。在电器市场的带动下,长虹村形成了运输业、广告业、信息也、加工业、出口服务业、餐饮业等多元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多元化后以前的农民极少以农业为业了,更多的人投入到第二、第三产业中。江苏江阴的华西村则是中国新农村发展不可复制的典范。[4]
与东部地区地区农村发展不同,中西部的发展艰难而缓慢,既有地理环境的影响,也有历史原因。总体来说,西部区域农村人多地少,在寻求发展上并没有完全脱离农业产业,多围绕种植业展开其产业结构的发展,并依靠当地优势发展畜牧业,多采用小规模家庭式模式,经济上的受益也远远没法跟东部地区以集体或集团形式所获取的经济效益相提并论。由于发展规模有限,劳务输出成为剩余劳动力安置的最主要途径。青海湟中县苏尔吉村、拉萨市藏热村及甘肃永晶县七坝村都具有这一特点。藏热村以奶牛养殖推动包括养鸭、养兔、豆腐制作等行业的发展。蔬菜种植方面实行了统一管理,种子、化肥、农药进行统一服务。甘肃永晶七坝村主要采用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蔬菜,啤酒大麦种植形成一定规模。围绕农牧业发展起来行业在发展中同时催生了包括运输、旅游等相关行业。
中部地区的发展较西部多样,但第一产业仍在经济结构中占重要比例。但很多地方能够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生产产业化。现代农业除了机械化生产外,同时也呈现出从传统粮食作物种植向经济作物种植业发展,如种植花卉、绿色果蔬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观光旅游型生态农业模式。以湖北武汉黄陂区武湖街为典型。黄陂区武湖街地处武汉市三环和外环之间,天兴洲长江大桥、阳逻长江大桥、天河机场、阳逻深水国际港为其购筑了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其辖区国土面积7.76平方公里,人口5.2万。武湖街属于典型的城郊块的次经济区域,经济类型仍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对城市依赖性较大。十一五期间,武湖街确立农业生态化的发展方向。自2005年包括现代蔬菜园、武汉农科院、湖北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和研发基地及其一批科技种业公司进驻,同时加快向外走引进来步伐。2008年创立的“黄陂台湾农民创业园”,成为中部地区第一家台湾农民创业园。该园规划面积240平方公里,涵盖黄陂区包括武湖农场在内的几个街道。该园区在后续建设中逐渐建成为国家4A级“农耕年华”体验模式的旅游生态景区。台湾农业现代化的先进经验带动武湖街农业从传统的以生产种植为主转向科学化、生态化的道路。到2009年该园区已经进驻台资企业7个,投资额达2.1亿元,形成了水禽水产、蔬菜水果和花卉苗木、食品饮料等生产加工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及其相关工业产值达到21亿元。[5]2012年武湖街辖区已经呈现出生态农业为主,加工生产配套进行的多元化发展态势。“精武鸭脖”、“弘毅钢构”、“仟吉西饼”、“雨润花都”等1100多家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企业相继入驻武湖,形成武汉市以汉口北为核心的新的经济区域。而诸如中国家俱CBD、五洲国际建材城、中农农机大世界、长江金属交易中心、中楷医药等企业进驻就地解决了从土地上富余出来的剩余劳动力。
对于中西部来说,除却政府政策上的倾斜扶持作用,一般多依靠自身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获得更多的发展先机。所以,那些在交通枢纽有效范围内的乡镇往往具有较活跃的经济行为,外来投资也会更多。而这一点在东部地区或沿海一带影响性并不显得特别突出。
四、中国新农村建设成绩与不足
结合上文对中外农村建设的介绍,不同的政策及实施后产生不同效果,中外在农村建设上有同有异。
与其他国家的农村建设一样,中国新农村建设也是在国家主持下进行。中国新农村建设着重于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改观很大,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话,一些经济状况好的乡镇甚至加强公共照明设施。同时一些基础较好的公共区域进行绿化,建立了一些适合公众活动休闲的公园。住房改造极大改善了农村居住条件。这被称作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亮化”工程。农村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人们生活品质得到提升。
与国外农村建设相比,中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状况略显不足。新农村建设应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传统经济结构,发展现代农村产业,提升农村经济竞争力。科学规划显得非常必要。而在现实中,农村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上,缺乏地域特色区分,“以工辅农”的思路没能从根本上确立起农村经济良性发展模式。农村产业方向多与项目资金来源相关,一些引入的投资项目往往依附于城市经济,而不是立足当地。农村土地已经被各种项目开发圈占,用于耕种的土地逐渐减少,土地耕作所获得的经济收益无法满足农村家庭一般生活需求,大量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围绕农业特色经济发展起来的生态农业种植项目在很多地方启动。这些项目多实行以土地租赁的方式将土地转给第三方的经营模式,土地所属地农民仅以打工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极少的农民能够获得工作机会。初级种植形式的农业,包括蔬菜和经济农作物的种植,缺乏相关的技术指导和市场指导,在市场机制下成为市场层级利益博弈中的牺牲者。
从上文所列举的几个国家情况看,在农村建设中,政府主导下农民积极性极大提高,形成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组织,而且这些合作组织能参与到政府政策制度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同时,也有相关的法规制度保障从事农业相关生产的人员的权益。最为突出的不同之处在于,国外农村与城市之间没有像中国如此明确的城乡二元差异。虽然中国新农村建设旨在消弭两者之间的差异,但是从目前的状况看,新农村的发展还不没有解决这一问题。相反,更多农村居民脱离乡村生活,进入城镇,造成很多乡村“死亡”。而农村旨在加强土地利用率实施的并村建立新的居民村的方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农村原有生活模式。这种被称作“上楼运动”的新农村居住建设,对农村居民心理的改变,引发农村问题新的研究领域。中国农村发展规划实施情况对区域经济特色及区域文化关注显不足。新农村建设成为投资项目的圈地运动,缺乏地域文化指导的乡村民居改造简单地实施旧房改造,很多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气息的古建筑被强拆复建,变得面目全非。中国各地的农村变成面貌统一的农家小楼或者富有城市气息的高层建筑。盲目招商引资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高强,王富龙.美国农村城市化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2(5).
[2]田辉.韩国的新村运动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3).
[3]王媛.当代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成功范例[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11):29-32.
[4]同上,P85-89.
[5]http:///roll/20090511/64328.shtml.
一、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信息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要求,包含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等多方面,涵盖了“三农”工作的各项任务。而农村信息化正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在农村工作实践中,要切实落实这五项要求都离不开信息化。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我省建设现代农业,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应用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和谐农村”社会。
(一)“生产发展”离不开农业信息化。要想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必须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首先,信息技术能发挥先导作用。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对信息的需求程度要高于其他行业,但由于城乡间存在着数字鸿沟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导致农业生产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局面,产生巨大浪费。通过信息化手段及时了解和预测农产品供需、价格变化,可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其次,信息技术能指导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指导,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大大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第三,信息技术能促进农产品销售。掌握市场供需状况和价格走势,更需要信息的指导,避免和减少“增产不增收”、“卖难”,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我省不少种养殖大户通过农民信箱,广开销售渠道,取得良好的经济小议。第四、信息技术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途径。农村经济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人,农民素质的高低关键是信息接触和受教育机会。充分利用计算机网、广电网和电信网等多种方式,搭建一个覆盖广泛的农村信息平台,使农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就能充分接触有用的信息,就地培养农村人才,无疑是目前最适合我省省情、既经济又高效的手段。
(二)“生活宽裕”、“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离不开信息化。一方面,只有实现了“生产发展”,才能使农民“生活宽裕”,才能有经济实力改善生存环境,进而实现“村容整洁”;另一方面,丰富的文化、精神生活也应是生活宽裕的应有之义,而这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广播、电视、网络)。同时,通过信息化的支持,可以加速现代科学文明和现代生活方式渗透影响农村的进程,推动农村移风易俗,促进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加快实现“乡风文明”。
(三)“管理民主”需要农村信息化
农村信息化主要包括农村行业信息化、农村行政管理信息化、农村生活消费信息化和农村社会资源信息化等内容。乡镇和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对象,具有数量多、地域广、差别大等特点,其组织管理和服务难度较大。建立面向基层的电子政务系统、小城镇信息化管理系统、社区/农村管理信息系统等,实现对乡镇和村日常事务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上传下达,实现政务公开和管理民主,对提高基层政府执政能力,密切干群关系,推动基层管理民主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现在及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农民大量外出而农民身份维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村务公开、征集意见、展示村容村貌,可以使外出村民有效关心和介入村庄管理,维护农村的安定,推动农村建设和管理民主化。
二、浙江省农村信息化的现实基础
“*”期间,浙江省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为“数字新农村"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经过“*”发展,我省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步。各级农业部门都相继建立了局域网,我省乡镇级已基本实现宽带接入,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全部乡镇和80%的行政村实现有线电视联网。全省构建了以“浙江农网”、“浙江农业信息网”、“农技110”为龙头、总数达90多个的农业信息网站体系,各类涉农网站、平台等陆续搭建完成并发挥有效作用,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已实现“乡乡通”。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建设取得积极成果,温州市已实现行政村100%覆盖。“百万农民信箱工程”推进迅速,省、市、县、乡联络站建立率100%,全省农民信箱注册用户20*年底已达121万户。信息技术已为传统农业改造、建设现代农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浙江省农村信息化的症结
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能力的发挥至关重要,不能脱离了农民去谈新农村建设;同时,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受益者,这要求新农村建设中,不但要改造农村,更要提升农民。在现实条件下,这并非易事。进一步推进农村信息化,首要的,也是最主要的问题是,绝大多数农民,尤其是仍居住在农村的农民缺乏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技能滞后。由于农村有文化、高素质的年轻人大量外流,人口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如永嘉县霄岭村共一千余人,长年居住在村的不足二百人,而且多数是老年人、妇女和儿童等。即便是农村基层组织战斗堡垒的党支部,其成员的年龄和文化程度也不容乐观。例如霄岭村村32名党员,51岁以上党员共18名,占总党员数的55%(见下图);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党员16名,占总党员数的50%(见下图)。实际情况比这还严重,因为党员中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务工或经商,其中就还包括村委会主任。例如,今年9月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铺设到该行政村,但能够操作电脑的农民却找不出来。在农村普遍缺少使用计算机的氛围,农民对计算机还保持着神秘感,更进一步阻碍了他们使用计算机的尝试,操作技能难于提高。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土地;利用;问题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6.02.020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这与我国的各项产业的进步分不开,同时也是城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体现。因此,要求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农村建设和发展也需要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而从农村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趋势来看,土地利用的是否合理、是否科学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焦点。此文以吉林省的新农村建设为例,对土地利用问题进行剖析。
1新农村建设中土地利用的问题
1.1政策引用方面的失误
吉林省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在农产品、粮食的生产方面担当着重要角色,然而吉林省的一些农村土地并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科学协调、统筹规划的发展理念,使得农村土地的利用出现了浪费现象。仅仅追求GDP增长,对于土地本身的利用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
1.2土地投入减少
部分农民因过度使用化肥使得土地养分降低,为追求高产重度利用而轻于养护,导致土壤的质量逐年下降,耕地中的氮、磷、钾等元素含量非常不平衡。
1.3耕地非农化严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农村兴建各类产业。虽然国家会征用耕地占用税,但是并不指对非农化产业对农用耕地起到相应的利益负担,进而造成了不少耕地转型成非农产业,再加上农村干部不具备长远的思维,造成农村耕地减少。
1.4土地利用的违法现象
在部分农村出现未批先用,少批多用及农村宅基地扩建等现象,虽然国家各部门共同配合,齐心整治,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而且诸多用地是在出现问题后进行补办手续来逃避问题的,这也反映出土地管理部门中存在一些工作疏漏问题。
2针对农村土地利用问题的对策
2.1加强耕地的保护工作
一方面要求在农村耕地方面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从而确保耕地总量不会减少,耕地质量不下降,进而保护农民对于土地的经营权和承包权。对于耕地的水利设施进行改造,由大改小,保证田地的水供应同时提高耕地的防灾减灾能力。实施科学积极的农业标准,使得在节约土地、节约水源、节约肥料、节约药物、节约种子方面做到最优,实现节约型农业;对于化肥的使用能够做到科学合理,一方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对于土壤的养分进行科学调动;另一方面从生物学角度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从节约土地资源的角度对农村的建设进行规划和管理,从节约、经济的角度为农户提供科学合理的住宅设计图样,引导农民合理建设家园。另外,从现有住房的基础上进行设施和房屋的改造,从而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保证农村建设的需要及农民生活提高的需求。对于农村产业用地尽量设在荒地、山坡地带,尽量减少此类用地对于耕地的占用。
2.2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在农村的进度
农村土地市场化是通过市场作用达成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手段,推动土地制度改革能够使农村闲置土地及其他类型土地更好的得到利用,结合土地承包制度及土地承包永久化以推动土地使用权的自由转移买卖,对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土地问题能够起到积极的效应。同时也能够稳固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各个方面,对于吉林省的发展现状而言,这样的方式对于诸多出外务工而家中闲置的土地来讲就有了更多提供他人利用和改变的机会,进而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带来利好效果。
2.3加强农村土地整理
新农村建设的土地利用需要对农村土地进行规划和整理,对于一些零星的散地、道路、田地、沟塘等进行重新整理和布局,以使得农村的整体布局和规划更加分明,农村的土地利用率也就更高,吉林省农村大多在冬季有大量的闲置未用土地,也存在多种土地浪费的现象,再如铁路栅栏圈掉原为耕种土地的现象,从这个层面能够发现,土地整理问题势在必行,而且也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从而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的土地利用问题。
2.4建立农用地质量评估体系
新农村建设的土地利用存在多重问题,其中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一个合理科学的土地质量评估体系,农用地质量评估体系不单纯的只是土地的养分及矿物质含量评估,同时也包括土地的使用质量,利用一套科学合理的农用地质量评估方案制约农村用地的弊病和缺陷,从而实现农村用地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的可用性和科学性,为完善我国经济发展提前做好规范化准备。同时结合质量评估体系对于农用地的各类补偿和处罚也有了明确的章程,才能真正的落实政策,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布局。
2.5优化农用地结构,提高农业土地综合效益
在完善土地划分和布局的情况下,结合农村农业发展的不同情况对地块地势能够有效利用,结合土地投入的大小顺序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布局,从专业化的角度和方向带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土地利用的最优。
3结语
结合吉林省部分农村的土地利用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我们能够发现,农村的土地利用情况仍存在各类问题,这也要求相关部门和人员通过不断的调查和总结对于农村土地的利用情况作出实际的考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结合以上建议和对策,希望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新农村建设在土地利用方面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以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进程。
参考文献
[1]张玉华,刘东生.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韩国新村运动的启示[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奉献在农村,青春无悔》
在党的89岁生日到来之际,我们大学生村官在这里齐聚一堂,共话理想,共叙心声,共同讴歌火热的青春,我感到十分的高兴和自豪。89年的历程,见证着您奋斗的足迹,89年的沧桑,留下您坚韧的身影,您领导广大人民,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青春的赞歌,用鲜血迎来了黎明的曙光。
我们选择了党的事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已经选择了奉献。远离了都市的繁华,城市的喧嚣,沉淀了心情,在这里驻足、扎根、守望。我们是失去一些东西,但我们没有失去最为宝贵的青春,我们也没有辜负自己的青春,我们正在用汗水见证着成长,用奉献丈量着价值,在这片热土上,我把梦想放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21世纪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三农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投入了大量资金使诸多惠民政策得到落实,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农民收入逐年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农村正在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站在青春的山岗,振兴祖国的己任让风华正茂的我们倍感清晰。曾记否,红旗列列,国歌激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祖国最贫困的地方去,到祖国最困难发的地方去。”曾记否,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带着父母的期望,人民的重任,我们行走在赴任村官的路上笑靥如花。曾记否,第一次,踏上阡陌绿野,大街小巷,我们心潮澎湃,从此我们的青春就在基层扎了根,我们的奉献之歌就在场发了芽。
如今,行走在新农村建设的路上,在深感农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我们高举紧握的拳头在国旗下庄严宣誓,建设祖国的热血悄悄在我们心中沸腾,我们愈感责任重大。
将我们的汗水,挥洒于这方养育我们的土地上,以此描绘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明天!用我们的青春点亮新农村建设崭新的希望,用我们的激情点燃新农村建设光明的未来!在我们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彰显自己的使命,开启一份不平凡的人生之门!
工作已半年有余,通过半年来的工作实践,感受最深的是干部们扎实的工作作风和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是乡亲们淳朴的民风和农民固有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不需要什么豪言壮语,只要有一马当先的身体力行。让我们把农村基层做为我们施展才华的舞台,把为人民服务做为工作立足点,把无私的关怀和真诚的帮助带到需要我们的人民群众中去!让农家小院能够听到我们的欢声笑语,让田间地头多一张晒得黝黑的脸庞。大到修桥、铺路、建学校,小到走街、串巷、去填表,都洋溢着我们年轻人身上的工作热情。努力做一名细心观察,不计回报、乐于助人的好村官。做一名急人之急,解人之难,帮人之危的大学生村干部。让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村官”的责任和对“三农”工作的执著和热爱,站高一点,看远一些,想深一层,踏实走好每一步,用汗水、鲜血和生命谱写出一曲新时期大学生的奋斗之歌!在潞城走向富强过程中,让我们大学生村干部团结一心,携起手来,听从责任的召唤,共创奇迹,让使命与生命同行,让村民和我们一起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