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新农村建设范文

新农村建设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09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新农村建设,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新农村建设

篇1

[论文摘要]本文从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理论和观点进行综合归纳,探讨新农村建设的路径。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标明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广大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二元经济差距的发展要求。

2006年,全国各地进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成果集中在:

一、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提出

1.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刘易斯模型假定发展中国家存在两个部门,一个是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的传统的人口众多的只能维持基本生存的农业部门;另一个是有较高劳动生产力的能够接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其认为,只有当城市吸收所有农村剩余劳动力后,农业的劳动边际生产力才能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才能拉高。

2.拉尼思-费景汉模型。该发展的模型认为只有在农业生产率提高,劳动力转移速度高于人口增长速度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拐点才会出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如何把隐蔽失业人口转移到工业部门中去,必须在工业部门发展的同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业生产率与工业生产率同步增长,农业生产率提高是保证工业部门扩张和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条件,只有当农业生产率提高,劳动力转移速度高于人口增长速度,经济发展才能顺利从农业转向工业。

3.托达罗模型。该模型假定一个现实或潜在的劳动力把他在一定时间内城市部门的预期收入(即迁移的收益和成本之间的差额)同当时农村普通的平均收入相比较,如果前者高于后者,那么他就会迁移。提出应当尽量减少因发展战略偏重城市而引起的城乡就业机会的不平衡,创造城市的就业机会不足以解决城市失业问题;不应盲目扩大中、高等教育,导致学历门槛。

二、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提出

1.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研究。韩俊提出:土地收益应更多的让农民来分享。新型的城乡关系,一是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要使得农民能够享受到同城市居民基本均衡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二是建立城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四是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五是要按照农村的特点和农民的需求办好农村金融;六是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和户籍管理的制度,根本的目的是保障公民迁徙和居住的自由,关键是要消除附加在户口上的城乡居民权利不平等的各项制度。张晓山(2006)提出必须建立农村公共财政体系。第一,调整分税制结构,财政向地方让利,保证县及县以下机构有一定的税源。要着眼于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开发当地的资源优势,培养税源,逐步增加县及县以下机构的财政收入,形成县域经济的良性循环。第二,增大体制性、制度性的转移支付,将事权与财权一起下放,使转移支付做到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第三,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遏止地方政府以地生财,随意支配农民土地资源的权力。张强认为城乡之间的建设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存在制度,城市资源进入农村受到不合理因素的制约。制约的核心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如何参与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问题。调动农民积极性,重点是解决集体建设用地,社区合作组织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制度创新,核心是解决集体建设用地参与城市建设问题。

2.城乡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熊清华(2006)认为,目前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存在着如下问题:首先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难以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困境;其次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从而制约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大;三是农村社会事业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困扰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外,我国农村新阶段还存在着公共事业落后和公共服务缺失等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因素。因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王再文(2005)认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进而提出通过非市场供给和市场供给相结合的方式,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来推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允许多种资本进入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市场,在必要时还应积极鼓励外资参与经营。楚永生(2006)认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存在不足与过剩并存现象,不足主要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供给的不足和农业科技供给的匮乏以及农村义务教育供给的不足。同时,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过剩主要包括:与政府政绩、利益挂钩的非生产性公共物品供给的过剩;臃肿的地方政府机构本身就是一种过剩的公共物品;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结构不能反映农民需求的次序。郑新立、张晓山(2006)提出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是遏制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现在城乡差距主要体现在城乡居民在享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要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使农民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方面和城市一样,基础设施的投资重点应转向农村。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必须同步推进;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创造体制条件;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姜长云(2005)认为,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协调处理好城乡之间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创新的关系。在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体制中,更多地强化政府特别是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责任,在城市公共物品供给体制中,改变发展型乃至享受型公共物品供给主要由政府“买单”的制度,较多地引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三、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出发提出

1.市场资源配置问题。夏耕认为应当研究价格信号如何更好地在农产品市场中传递从而更好配置农业生产资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型过程,实质上就是要素的积累和流动过程。实现城乡二元结构成功转型,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实现要素市场化,保证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城乡、产业、地区之间自由流动。要素市场的建立是二元结构转型不可忽视的制度前提。温铁军(2006)则从市场失灵出发研究政府对于农产品市场的调控,突出政府的作用引导农业生产资源。通过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成立和发展农村合作社,形成相对规模的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农产品产业。2.城市化建设。谢扬(2006)认为:“城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式可以有这样那样的选择,但是唯一不能动摇的是中国城镇化战略的决心,因为过去对城镇化政策的摇摆曾经给我们的发展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新农村建设历史上有过这样那样的经验教训,但应该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补充。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不可能奢望重新将农民留在农村来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最终‘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继续实施和完善推进城市化的战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上的转移和调整,实现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改革。唯有如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可能积累起发展资金,国家向贫困地区转移支付才有财力支持。郑海航、谢扬(2006)提出实施和完善推进城市化的战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上的转移和调整,实现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改革。

3.农村发展问题。韩俊(2006)指出重点抓好“富农”问题,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环节,通过分税制改革,财政向地方让利;增大体制性、制度性的转移支付;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来保障农村的资金投入,扩大农民的土地增值收益。林毅夫(2006)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当前经济形势下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手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现有自然村的公共基础建设为切入点,资金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由农民参与决定、设计和监工实施,新农村建设完成时间以2020年为宜。张晓山(2006)提出生产发展,收入增长,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要扶持农业专业户促进农业发展,需要统一现代技术支持,统一全面,及时的现代市场信息支持;统一的市场销售渠道支持;统一的质量标准支持;统一的品牌支持。五个统一支持要由市场中介组织提供。

4.农村经济结构优化问题。柯炳生(2005)侧重于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改变农村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即发展民营企业和农村服务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林毅夫(2002)认为新农村建设与中国整体经济发展周期联系在一起,事实上是将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紧缩的权宜之计,侧重在其投资拉动的方面。尤其发展符合我国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产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发挥其人力资本的优势,扩大就业,减少农村劳动人口。

参考文献:

[1]车:发展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3]许惠渊:产权理论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篇2

1、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业发展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4、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带动农村

5、莫为小事争,莫把闲言讲

6、抢抓机遇 振奋精神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7、爱岗敬业勤劳富 精打细算聚财富 遵纪守法健康富

8、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构建环境友好型农村

9、坚持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走新型“三农”发展之路

1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11、改善农村环境 提升农民素质 促进农业发展

12、大家一条心 建设新农村

13、破除陈规陋习 倡导文明新风?

14、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构建环境友好型农村

15、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16、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17、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8、大家一条心 建设新农村

19、破除陈规陋习 倡导文明新风

20、坚持科学发展 着力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创造新业绩

21、开展家园清洁行动 建设美好家园

22、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带动农村

23、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24、讲整洁 爱卫生 共建农村好环境

25、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6、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带动农村

27、搞好村庄规划 改善农村面貌

28、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29、四季有花香,环境更优美

30、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31、全党动员 全民参与 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32、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33、好心总有好报,帮人就是帮己

34、鼓励农民创业,扩大农民就业,拓宽增收渠道,富裕农民生活

35、着力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

36、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 村传播

37、扶贫帮困,患难相助

38、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39、知荣辱 讲正气 树新风 促和谐

40、勤劳是幸福的右手,节俭是幸福的左手

41、弘扬“三创”精神,加快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42、推进农村科技创新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43、实施沼气工程 改善农村环境

44、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5、搞好村庄规划 改善农村面貌

46、建设新农村 倡导新生活

47、搞好村庄规划 改善农村面貌

48、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9、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

50、建设新农村 倡导新生活

51、推进农村科技创新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52、培育文明新风 构筑和谐农村?

53、坚持科学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

54、培育文明新风 构筑和谐农村

55、不断深化“三有工程”,巩固完善“五道保障”

56、建设新农村

倡导新生活

57、知荣辱 讲正气 树新风 促和谐

58、村有主导产业 户有致富门路

5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60、反对,远离

61、破除陈规陋习 倡导文明新风

62、爱岗敬业勤劳富 精打细算聚财富 遵纪守法健康富 家庭和睦同心富 邻里相亲互相富

63、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构建环境友好型农村

64、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65、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

66、大家一条心 建设新农村

67、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68、发展现代农业 增加农民收入

69、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化农村“文明福万家”主题教育活动

70、加快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两个率先”

71、突出产业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72、春耕不好害一春,育儿不严害一生

73、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74、全市动员,全民参与,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75、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76、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理顺基层管理体制

77、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78、诚实守信,勤劳致富

79、金乡邻,银亲眷;邻居好,赛金宝

80、牢记胡总书记嘱托 扎实推进新农村工作

篇3

1媒介在农村中的地位

我国媒体自改革以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气象,各类型媒体蓬勃发展,媒体的内容、节目形式也日益丰富多彩,尤其是网络的发展带动了媒体的信息生产呈几何级增长,然而如此巨量的信息主要满足的是城镇居民的需求,眷顾到农民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比较大众传媒在城镇的繁荣,广大农村地区和占总人口近80%的农民成为被传媒遗忘的角落和群体。大众传媒在农村的缺位直接体现在媒体内容不符合农民需求、涉农内容不足上。在当前中国农村,即使有钱,农民也很难买到想看的报纸。

笔者了解到,当前直接面向农村,面向农业的报纸只占全国报纸的2.1%。加上征订、投递等方面的原因,实际上发行到农村的报纸只有几种。真正到达农民手中的报纸就更少了。能够做到通俗易懂,为广大农民所容易接受,让农民感兴趣的报纸就更是寥寥无几。在报纸还未真正走进农村的情况下,电视形象生动,传播速度快的优势使之占据了农民接触的媒体的主要部分。大众传媒在农村的缺位还体现在接收媒体的客观条件不充分,设施落后。拿电视媒体来看,由于农民的收入整体偏低,大都舍不得花钱看有线电视,即使愿意花钱,很多地区也没有连通有线电视网络。传媒在农村的缺位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媒体的现行运作体制,缺乏体制关怀和政策倾斜。我国许多媒体在整改之后是事业单位企业运作,传媒在脱离政府的襁褓后需要经济独立,自负盈亏,这客观要求媒体要追逐利益,考虑内容的广告吸引力。城镇居民强大的购买力以及优良的地理,政治,经济主导地位使之成为大众传媒的主体受众群。

由此可见,媒介在农村中的地位没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但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文化消费作为农民生活消费的组成部分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农村传媒市场的发展相对于城镇传媒市场而言,具有更大的市场潜力。

2利用媒介繁荣农村文化

(1)根据服务型政府的背景来发展农村文化。众所周知,两会期间,乃至以后,政府应通过行政调控等方式打破现有的传播体制中城乡一刀切的格局,进行传媒资源的再配置,将地方文化建设与地方领导政绩挂钩。比如减免广告经营税、直接对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给予资金补助,多举办对“三农”问题起到突出作用的媒体单位和从业人员奖项评选。媒介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落后,所以在目前广大农民尚不富裕的背景下,政府应以国家财政投资加强媒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频道资源,让广大农民兄弟收听收看到与城镇居民同等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农村居民已经在经济上落后了,不能让他们在精神文化上再贫困了。湖北省省委书记罗清泉表示,建设新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政府应该将公共服务的职能向农村延伸,加快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贴身服务于三农。也即通过升级完善城乡信息基础网络,搞好城乡广播电视网和城乡信息资源共享等工程建设。

(2)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走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道路。“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最有发言权。我们可以从各大媒体上看到,最近几年,“三农”报道主体的农民,却被忽视了,农业部门或地方政府反而成为报道主角。湖北省团省委青农部部长燕元沂说到,讲述老百姓自己的事情,理应是农村受众的一致呼声。媒体应该在报道过程中应该多听农民意见,就像陕西农村广播提出的三句话一样,“听农民说话,为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新形势下媒体为农传播宗旨的实现。其实燕部长的话比专家学者的专业性建议更朴实、更实在,也最有针对性和贴切性。因此,大众传媒要主动为他们提供一个说话的平台,使他们获得足够的话语权,能在关系到自身切实利益的事情上拥有主动权,这是媒体应当为、可以为、可作为的事。重视对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这对无论是培养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还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来说,大众传媒在现代农村中的作用都是极其显著的。

(3)转换以前报道农民的诸多视角,以一种崭新的面目出现在媒介中。稍稍留意会发现,农民在传媒报道中经常以两种形式出现:一是以负面形象出现,这时他们多是被批评的对象。他们的愚昧,他们的顽固,他们的土气,经常成为报道批评的焦点。很多时候,他们无知,没有教养,卑下,邋遢,欺骗,自杀等等成为他们的代名词。其实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没有必要歧视和妖魔化这样的群体。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认为,理想的现代人应该有四个方面重要特征:①他是一个消息灵通的,参与的公民;②他具有明显的个人功效意识;③就与种种传统影响的关系而言,他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尤其是在他做出如何指导个人事物的基本决定时更是如此;④他容易接受新经济和新思想。对于农民自身而言,这个标准同样适用,也只有这样,传统意义上的个体农民才能逐步转变为日趋文明化的现代化职业群体,也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结语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有句话很值得品味: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那么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如何让媒介成为最重要的传播文化的手段,是值得大家深思的。如今农村中受众市场结构本身就是十分复杂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受众的收视习惯、审美需求的多元化趋势将更加明显。因此加强农民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必须从“媒介扫盲”开始。要通过新闻传媒,各级各类学校、培训班等形式来组织农民进行有关媒介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使农民掌握一定的传播和媒介方面的知识,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以平和的心态主动去接近媒介。总之,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媒介应该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信息传播者,从而营造一个健康的农村绿色媒介生态环境。我们要大力提高农民的媒介素养使他们能在信息社会中掌握主动权,成为积极的信息使用者,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美]罗恩史密斯.新闻道德评价[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2][美]罗伯特·麦金切斯.尼富媒体、穷民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篇4

对于泸县这样一个总人口达到109万,其中农业人口98万的传统农业大县来说,龙脑新农村示范片人口数量仅占总人口的10%以内,如何以成功探索的建设经验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域、全县、全面”发展?本刊记者专程赴泸县调查,并采访了泸县县委书记郭庆。

希望我们的农村像花园一样美

记者:预计2012年龙脑新农村示范片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1.23万元,比示范片建设实施前的2009年增加了6200余元,增幅达100%以上,示范片建设被评为全省优秀。那么您认为,其中最值得肯定的是什么?

郭庆:能不能在最广泛的层面解决“三农”问题,解决深层次的问题,这是地方党委政府思考和着力要解决的问题。经过我们3年多的实践,我个人认为,从点到面延伸,新农村示范片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自2009年开展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以来,全县通过创新,大力实施引才、引业、引资“三引”工程,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共同建设新农村。截至目前,全县新农村建设共引导金融、企业、农民等社会力量投入资金6.4亿元,是财政性项目资金的两倍以上,大大减轻了财政资金投入压力,促进了新农村建设良性循环和加快发展。

我县去年财政收入是16.2亿元,一般预算性收入6.2亿元,全口径支出29亿元。应该说,泸县还没有实现从“吃饭”财政到发展财政的跨越,比如对示范片新建农房一户的投入是1万元,改建房5000元,我们很想多投,但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财力又太有限。因此,创新体制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农村不全面小康,整个社会难以全面小康,这方面我们感受最深。所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我们决心用10—15年的时间持之以恒地努力,让农村的面貌有根本性的转变。希望我们的农村像花园一样美,农民生活得更愉快,这是我们的愿景。

只有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才能惠及全县农民

记者:根据昨天的调查走访,相比全县农民2011年人均纯收入7200元来看,示范片与非示范片农民收入差距还是比较大。目前示范片的农业人口占比是10%,今后如何在全县范围内更好地推广示范片建设,以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惠及更多的农民?

郭庆:这正是我们目前着手的工作。我们是从四个层面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

首先是科学规划。全县新村建设规划已经完成,这是新农村示范片整体推进的抓手,有了这个基础,才能知道今后怎么干。到2015年实现新农村覆盖面达到50%的目标。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是地方政府强力推进示范片建设的“牛鼻子”,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点投向新村聚居点和主导产业基地,通过基础配套、功能吸引,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

第三,产业发展。一方面,在泸县这样一个人均耕地少、人口稠密、基本是自给自足经济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工业,让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另一方面,必须实施以农村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统筹城乡改革。今年我们要借鉴成都市统筹城乡改革经验,在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逐步完成全县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为城乡要素流动创造条件,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着力打造川南蔬菜基地、西南花木之乡、全国畜牧强县、内陆晚熟龙眼主产区。

第四,让农民群众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力量。这个问题不解决,无法推进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培养和提升农民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自治意识,也包括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化管理创新。

我们的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在全县建成新村聚居点811个、新农村综合体19个,形成全域新农村新风貌。

不仅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记者: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泸县,传统特色文化和新农村建设实现了融合。与很多地方不同,泸县不是建好了新村,才考虑农民文化生活,才考虑在新村植入文化建设。

篇5

“三农”问题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的提出,为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力度丝毫不能减弱”。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形势、新要求,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把工业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结合起来。

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谋划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进行的,它与工业化、城镇化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人口逐步减少,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农民向工人转变,村民向市民转变;农民人均占有土地增加,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这是一个发展趋势。我们必须着眼于这一趋势来思考和谋划新农村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推进新农村建设。主张放慢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来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观点;认为工业化、城镇化才是现代化,只要把城镇建设好就可以实现现代化,不一定非要搞新农村建设的观点,都是片面的。目前,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在内的很多城市,都在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这一战略应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动城镇发展;一是通过城镇率先发展来带动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发展,而不能只强调城镇建设,忽视农村发展。

随着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农业和农村发展对工业和城市发展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在这种条件下建设新农村,必须跳出就“三农”抓“三农”的传统思维定势,实现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依靠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更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发展。这是现阶段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比较现实的路径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运及销售,积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这不仅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促进城乡之间劳动力、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的流动整合,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科学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很多,现阶段应重点搞好城乡产业、就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这四个方面的统筹,推动新农村建设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促进三次产业在城乡之间合理布局,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一头连着工业、城市和市场,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和农民,是加强城乡产业联系和促进城乡良性互动的重要载体,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应将着力点放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上,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引导和鼓励其与农户之间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把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及储运、销售,促进农业的区域化合理布局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积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首先,建立城乡统一、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统一城乡就业政策和管理体制,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其次,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增强农民的就业竞争力。加快职业中介机构建设,在用工信息、就业咨询、法律援助等方面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优质服务,为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创造便利条件。第三,积极开辟和拓宽农民的就业渠道。加快城市二、三产业发展,特别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努力增加就业岗位。与此同时,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流通服务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开拓农村就业空间。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面貌。一是认真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长远发展规划,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的延伸。对村镇规划,应考虑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大趋势,重点建设好中心镇、较大的村。二是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完善农田灌排体系,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好骨干道路沿线的路、沟、渠、田、林、塘、湖、村的综合治理,塑造新的田园风貌。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建立有效的养护管理机制。三是加强村庄整治。重点抓好现有村镇的街巷整治、上下水改造及卫生管理等工作,使农民不需花很多钱就能使居住环境有明显变化。加强中心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确实需要新建住房的,引导其向中心村镇集中。加强管理,坚决制止不符合规划要求的私搭乱建行为。政府要结合实际设计一些有引领作用的新式住房,供农民建房时选择。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农村人口素质相对偏低,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必须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首先,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落实好“两免一补”政策,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差距。继续支持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其次,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促进城乡文化资源共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全面推进和谐村镇建设,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第三,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快乡镇卫生院的规范化建设,探索建立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农村的机制,加强对地方常见病、多发病的研究。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实施少生优生工程,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第四,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投入,逐步让农民老有所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按照“低水平、广覆盖、适度保障”的原则,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大病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不断提高“五保”对象的集中供养率。

探索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

统筹城乡发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的对口援助,而应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创新,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紧密结合起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为此,需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探索土地合理流转机制。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通过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实现土地的相对集中,有利于农业生产获得规模效益,这是农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但应充分认识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集中具有长期性。应在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对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应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种情况。公益性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应由财政包起来,但需要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内部搞活;经营性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则应走向市场。无论公益性还是经营性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都应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进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实现自身发展。同时,应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优秀农业科技人员的收益,吸引更多人才进入农业科技领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