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精选范文 医学科学研究的类型范文

医学科学研究的类型精选(五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09:34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5篇医学科学研究的类型,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医学科学研究的类型

篇1

关键词:微课;分类;学习辅助型;练习辅助型;训练提升型;测验型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5-0085-01

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快捷的学习形式,成为了网络教学发展的一大趋势及研究热点。现有文献当中关于微课的分类标准有很多种,有按教学方法分类的、有按教学内容分类的、有按教学对象分类的、有按信息的传递方式分类的、有按微课的制作技术分类的,等等。但是在实际使用微课的过程中,这些分类并没有帮助教育工作者提高认识和指导实践工作。事实上微课的分类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工作,微课的科学分类要有利于帮助教师有目的地制作和使用微课。

一、微课分类的依据

微课的分类有许多依据或者标准,在微课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根据微课的教学目的来进行微课分类更为科学合理,有利于帮助教师准确地界定自己制作的微课的实际用途和教学目标,减少不必要的教W环节,精简不必要的知识结构,精练教学语言,尽量让微课有利于学生的课前学习和独立学习辅助。也就是要减少微课制作中的盲目性,增加微课制作的目的性,增加微课的有效性,增强微课的吸引力。微课的使用目的包括:课前学习辅助、缺课学习辅助、课后查漏补缺学习辅助、课后练习题目辅助、课后知识和技能的拓展延伸辅助、课后训练提升辅助、小测验,等等。而按照教学目的进行分类的微课与基本类型包括:课前学习辅助型微课、课后练习辅助型微课、训练提升型微课、测验型微课。

二、按照教学目的的微课分类

(1)课前学习辅助型微课。以课前学习辅助、缺课学习辅助和课后查漏补缺学习的辅助等为目的而制作的微课就是课前学习辅助型微课。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走进教室不再是希望教师教授新知识,而是有几个关于新知识的问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这类微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课前学习辅助,帮助学生完成新知识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把原来的家长辅导和校外机构的辅导变成微课辅导。对于以课后查漏补缺学习辅助为目的的微课,也要归类到课前学习辅助类型中,这是因为学生查漏补缺性的学习属于对新知识还没有理解阶段的学习,学习的层次仍然处于新知识学习阶段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阶段,所以应该归类于这种课前学习辅助型中。

(2)课后练习辅助型微课。以课后练习题目的完成和课后知识与技能的拓展延伸等学习辅助为目的而制作的微课就是课后练习辅助型微课。这类微课可以作为代替家庭辅导和课外辅导手段帮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这类微课除了帮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外,还可以帮助学生完成相关的课外知识拓展和技能延伸。教师可以预见学生的某些需求而事先准备一些必要的内容制作微课。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这一类微课在教学内容上的选择则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练习题就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中出现的那些题目,而是学生们在课堂练习中没有解决或者在课堂学习中发现的新题目。

(3)训练提升型微课。以辅助课后训练提升为目的而制作的微课就是训练提升型微课。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训练提升型微课的主要任务是辅助学生完成一些能力提升性的训练题目,比如思考题、奥数题、闯关题等,目的在于辅助学生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深化学习。教师制作微课就是要在这样的目的下选择知识点、选择练习题目、选择教学方法等。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训练提升型微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满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堂练习之后的各种问题和拓展性题目。这一点与传统教学有层次性的差异,这一类微课的内容不再是教师选择的,而是来自于学生的提问。

(4)测验型微课。以辅助各种类型的测验考查考试等为目的而制作的微课就是测验型微课。这类微课的目的在于单元学习之后的测验和知识技能提升程度的评价。其主要内容就是测验试题、测验题目、测验项目。按时间继续分类,可以有课前测验型微课、课堂测验型微课、课后测验型微课,等等。

三、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微课体现出了强大的应用潜力,它满足了人们个性化学习和微型移动学习的需求,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微课分类的目的就是为了化解微课制作中的盲目性,增强微课制作中的目的性,增强微课的吸引力,提高微课的预见性,提高微课的使用效率。但无论哪种类型的微课都仅仅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虽然它功能强大,但它不可能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教师仍然是教育教学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冉顺灵.微课的基本功能是课前学习辅导[J].成才之路,2017(04).

[2]刘晶晶,范太华.基于知识分类的微课程开发策略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6(03).

篇2

1.1 对普高学生和附中学生的问卷调查主要数据统计

1.2 调查数据分析结论(见表1,2,3,4)

通过问卷和交谈,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艺术类学生:更感性、随性,更追求学习过程中的,更张扬个性;而普高类学生:则显得更理性、自控力强、学习的功利性强,更内敛。

如果课堂枯燥乏味、或老师不被学生喜欢,普通高中的学生大多会坚持听课,或课外补课;而艺术学校附中的学生则采用睡觉、逃课的方式对待。

首先,我们得承认艺术类学生的特殊性;其次,我们对艺术类学生文化课的要求、内容、形式都应该有别于普通高中。只有在这两个前提下,才能具体地探讨艺术类学校的课堂教学管理。

2 艺术类学校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四个改变

2.1 认同学生,走进氛围,改变自己

艺术类学校(附中)的学生大多是感性的,比较随性,喜恶分明,有强烈的被认同感和认同感;一方面需要被周围的环境认同,另一方面也需要认同周围的环境。这是由艺术类人群必备的特质所决定。

调查发现,目前艺术类学校附中的学生与文化课老师之间普遍存在着一种相互不认同的现象;文化课教师觉得这些学生只知道唱唱、跳跳、弹弹、画画,其他什么也不知道,还疯疯癫癫;而学生则觉得老师就知道一些没用的东西,吹拉弹唱啥也不会,没艺术味道,还刻板古董。这一相互不认同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课堂管理。

相互不认同的原因是双方的,但需要改变的一方主要在教师;因为老师面对的是一个艺术类的人群,面对的是绝大多数。只有融入到环境中去,才会对环境有所改变。笔者认为,改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外表。一个人的外表是与人交往的第一印象,学生对老师的发型、服饰等关注大于上课的内容,有个性的、有气质的形象是获得学生认同的第一步。

二是语言。现在的学生经常说“老土”、“out”“hlod住”等词汇,老师不一定都能知道这些网络语言,但起码应该表现出对这些新东西的兴趣。否则,跟学生交往会出现语言障碍。其实,知道这些,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体现;何况在网络时代,不管你是否认可,它总是会铺天盖地地来。

三是内容。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要了解个大概,最好能有自己相对拿手的才艺,否则会被学生“瞧不起”。

要欣赏学生的才艺。艺术类学生通常会在文化课老师面前展示自己的专业,比如唱上一段、做个舞蹈动作什么的;有的老师会觉得疯癫,甚至会把它误解为是对文化课老师的“示威”。调查发现,其实学生的这些行为是很单纯的,大多是想表达“觉得自己文化课学不好,但有自己会的东西”这样的想法,得到老师的认可欣赏就满足了。

2.2 从感性入手,改变教学形式

艺术类学校当前文化课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采用是传统的讲授法;这一方法在普通中学已经不常用了,面对更为感性的艺术类学生,采用这一方法就愈加显得陈旧与落后。

目前,全国的普通高中正在利用课程改革的机遇,进行着大规模的强有力的课堂教学改革,力图一改知识传授型的课堂为能力培养型的课堂。从某个层面上讲,艺术类学校更适合开展类似的课堂教学改革,因为艺术类学校具有普通高中所不具备的优势:一是艺术类学校的文化课要求程度低;二是艺术类学生更具有活跃气氛的天赋。

笔者曾经根据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做过大胆的尝试。撇开教材内容的排序,自己选择了江南丘陵与内蒙古高原的特征进行比较,结合学生对音乐、画面、影像的敏感性,来激发学生对文化课学习的兴趣。这一尝试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知识,更是从中获得教与学的乐趣,同时课堂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也都随风飘散。由此可见,艺术类学校课堂教学形式的改变,是实施课堂教学管理的一个关键。

“江南丘陵与内蒙古高原的特征比较”的教学设计如下:

素材:草原风光的图片、影像,奔马,腾格尔的歌、马头琴;龙井茶园风光的图片、影像、采茶、采茶舞曲、竹笛。

目的:通过图片、音像等素材让学生对区域特征获得感性的知识;通过图片的比较,能直观地感觉到区域的差异;让学生体会到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下产生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差异。

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图片、音像、PPT软件)。

具体实施:第一步,通过PPT展示两个区域的图片和音像。让学生读出两个区域景观的不同点。第二步,根据平时的知识积累,判断分别反映了是哪两个区域的景观。第三步,把音乐与图片、影像错位配对播放,让学生领会到文化形式与自然环境的关联性。第四步,让学生试图模仿这一对比方法,比较自己熟悉的两个不同地区的特征。

教学发现: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了,而且都非常活跃;上课睡觉或懒洋洋的景象不复存在;学生们觉得所学知识有用(课后学生交流时说:原来上文化课还挺有意思的);学生觉得自己还是有一定知识面的,增加了文化课学习的自信心;最重要的一点是,当图像与音乐错配时,学生都能嚷嚷:“老师,音乐错了”。调动思维,学生对模仿比较的参与也非常积极,相互间交流自己去过的地方。最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去过的同学模仿着做了一个PPT,而且这位学生有自己的发现,认为服装也是有地域差异的。

由此,笔者认为,不管是哪一门文化课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特长和兴奋点来发现新的教学形式;比如语文、英语等可以编排课本剧(音乐剧、话剧)的形式来进行文化课学习。同时能将艺术生的特点充分展示在课堂上,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快乐感。但值得提醒的一点是,利用课本剧形式进行教学,目的不是要排练出优秀的课本剧,不在于课本剧(音乐剧、话剧)的质量如何,而是要注重于排练的过程,通过过程来实现对文化课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3 改编或编写符合艺术类学生的校本教材

文化课教师面对普通中学的教材时,大多会有这样的疑问:艺术类学生为什么要学得这么深?学这些内容是否对艺术类学生有用?

一套不适合学生的教材,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管理的质量。当教材确定的时候,就算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利用教学手段来改变教学方式,也只能算是在规定的圈子里跳舞,放不开手脚,达不到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教材是需要针对性的,艺术类学生用普通高中的教材肯定是不合适的。在没有现成的适合艺术类学生教材的现状下,改编或编写校本教材是唯一的选择。

改编或编写校本教材的行动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确定教学目标和原则;其次,筛选课程内容,搭建教材框架;再次,确定教材的内容形式;最后,具体的编写。

以地理学科的《中国地理》内容为例。中国地理主要是讲述区域特点与区域差异的,用图片等手段来直观展示差异性是切入口,依据学生对艺术敏感的特点,多选用照片、服饰、音乐、民歌进入教材,最后才归纳到自然地理的差异(山川河流、植被、地形地貌)。同时给艺术类学生以美的享受。比如黄土高原上,隔着黄土沟站在黄土梁上两人的对歌音像(可用电影《血色年华》中知青对歌的片段),就能充分体现陕西民歌中“吼”的特点;不仅能掌握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还能理解黄土高原沟壑地貌对文化艺术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不要把文化课的教材固定在纸质的课本上,音像教材的开发更能体现艺术类学校的特点。

2.4 改革现有的招生模式

艺术类学生参加普通高校类的招生考试,其实是抹杀了艺术类考生的特点。高考是“指挥棒”,如果这一招生方式不改变,艺术学校的课堂教学行动就无法实施。

改革的方案一:要求考试院(考试中心)为艺术类考生单独命制一套试题,其他的保持不变。

篇3

关键词: 多媒体 《机械类工艺课》 激发兴趣

1.《机械类工艺课》的特点

《机械类工艺课》课程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实践性强、涉及范围广、灵活多变等特点。本课程实践多、重点多、内容多、抽象性强,只凭教师理论讲解很枯燥、抽象,学生理解费力,没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很难满足教学的需求,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应用优质、生动、图文并茂的教学资源,使静止的挂图转变成动态的演示,在直观观察变化过程中学习思考,真正做到把教学课堂、实践基地、课外教学连成一线,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使学生更有深度地掌握好该类课程。

2.多媒体教学形式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学生这四个基本要素组成的。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借助教学媒体,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同时不断接受学生和环境的信息反馈,将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互动的过程。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外部的教学刺激和内部的心理操作过程具有一定的效应性,多媒体教学正是以图、文、形、色、声等因素的综合,有效对学生的内部心理起着激励和促进作用,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多方位的认识和感知。

(1)教师与多媒体的关系。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提高教学效率。课件需要教师制作与开发,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情况需要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教师引导。因此,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2)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学手段变化了,但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没有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要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关系,不能心中只有多媒体教学工具,而忽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让现代化教学既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作用与学生紧密结合,又使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

3.多媒体与《机械类工艺课》有机结合

(1)运用多媒体技术,按学生的认识规律组织教学,现代教育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建立起逻辑联系。以表达更丰富更复杂的思想或方法。这些教学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作用于学生的各个感官,使学生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感受。例如机械基础课程中常见传动机构: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步进运动机构等工作原理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如果照本宣科,则学生是很难理解其原理的,无法掌握其他对应的知识点。反之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枯燥高深的理论通过生动、直观的形式充分展现,同时使教学内容和方法充满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使他们带着一种好奇心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要点。

(2)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学校多媒体教室的建立和计算机的普及,利用投影、幻灯、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媒体手段,可以使理论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把《机械类工艺课》中有关内容做成课件。在计算机上边演示,边讲解;有些图表,无法在黑板上画,可通过投影仪投影在大屏幕上展示;还可以通过观看有关录像资料,如,讲授CA6140车床主运动传动链过程中,由于传动过程比较复杂,借助动画演示和实际加工录像,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CA6140车床的传动过程和组成结构。老师通过现代技术的掌握和驾驭,采取有力的具体措施,那么学生的主体意识就被唤醒,学习动机被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养成,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3)构建双向双控的反馈教学模式。若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则再好的教学软件也只能解决优化教学过程的一半问题。即教的一半,教学中依然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只是改变了一种形式,因此必须补上另一半,即学的一半,构建一个双向双控的反馈模式。这样的教学才是完整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反馈信息中不断调控自己的教和学,营造一个学生得以参与《机械类工艺课》教学过程的具体环境,沟通师生之间的信息通道,使以学生为主体和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得到落实。在获取的大量反馈信息中,为《机械类工艺课》教学管理提供了一个数据化的环境,教师可以从量的积累中发现质的规定性。

4.多媒体教学存在的两个问题

(1)多媒体教具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但长时间信息轰炸反而容易使学生思维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发挥,影响教学效果。

(2)使用多媒体教具,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多媒体的操作,而弱化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的信息反馈。因此,能否在鼠标和粉笔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做好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效整合,是多媒体教具能否达到最佳效果的关键因素。

5.实施多媒体教学的对策

中职学校里能够很好地驾驭多媒体技术进行机械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还是比较薄弱的,要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实现数字化环境中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的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信息素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展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不仅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而且要明确教学中该使用哪些教具辅助教学,各种教具的应用并无优劣之分,教师只有彻底了解和掌握了教材体系,紧扣教学目的,恰当地选用合适的教具,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机械类工艺课》教学达到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教育类课程研究性学习建构意义建构原则

进入新时期以来,高校教育类课程面临着更加艰难和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教师的进入门槛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和素养又无法满足教育的要求。特别是担任培养教师职业技能和素养的教育类课程,内容和方法上既无法满足教师培养的需要,也难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高校教育类课程建构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高校教育类课程是培养教师职业素养和技能的主要渠道,教育类课程的质量是提高未来教师素养的重要指标。要真正培养高素质的新型教师,高校教育类课程建构研究性学习已是势在必然。

1.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和铸造师魂的良好载体。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和育人,教师的师魂就是热爱和创造,热爱教育对象,热爱教育事业,创造性地传授知识,创造性地塑造人格。而承担教书育人职责的教师都是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等教育只有用正确的大学精神才能形成未来教师的师魂。洪堡曾经说过:大学“它总是把科学当作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难题来看待,它因此总是处于研究探索之中”,“一旦人们停止对科学进行真正的探索,或者认为,科学是不需要从精神的深处创造出来,而是可以通过收集把它广泛罗列出来的话,则一切都是无可挽回的,且将永远丧失殆尽”。大学的职能要求教师不仅仅教书育人,还必须是一个研究者,要求学生也不应只单纯地接受知识,更应以探索学问为己任。这就要求大学课堂不能再局限于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在掌握前人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去探索、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这就需要运用研究性学习这一载体,教师研究性地教,学生研究性地学。从本质上说研究性学习就是学习者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通过独立的思维过程去研究、分析、发现,从而获得知识、能力,并形成习惯、品质、信念。高校教育类课程通过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开展,形成未来教师创造和研究的风气,执着和热爱的态度,把教师工作真正作为一项事业而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来对待。

2.研究性学习是增强教育类课程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方式。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过渡,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大大减小,教育类课程地位明显下降,课程更新缓慢,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缺乏创造创新;教学管理松懈,到课率低,教学质量不高。因为缺乏体验,积极主动参与的环节少,感受不到学习的价值和乐趣,许多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只有大力改革高校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教学真正贴近社会实际、贴近教育现实、贴近学生需求,研究现实中最突出的问题,解决学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使高校教育类课程的教学走出困境,增强自身的生机与活力。

3.研究性学习是全面提高大学生教师素养的必然途径。素养是什么?它是在先天和后天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个体身心特征的合金。主要由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构成。人们都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良师和名师都是经过长期的磨励而造就的。过去师范院校有一个好的传统,那就是对学生的未来教师素养和技能特别重视,开设了不少专门的课程,进行了许多强化训练,使得那些未来的教师学有所专,学有所研,走上教师岗位能很快脱颖而出。而现在专门的师范院校已经很少,就是专门的师范院校,占大头的还是非师范类专业。就是真正的师范类专业,学生也不一定人心思教,因为将来能不能当教师还是一个未知数。所以许多教育工作者感叹当今大学在校生教师素养的低下。因此,心须改变教育类课程只重书本知识和考试成绩,忽视教师素养培养的做法。在各个年级开设有针对性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各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是提高大学生教师素养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教育类课程建构研究性学习的原则

时代的需要和现实的状况要求高校教育类课程必须改革教学理念,“强调重视学习者的需要以构建他们的知识结构,已经部分地导致了从‘灌输’方式向教育辅助下的‘发现’方式的转变。”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其主旨就是力图通过亲身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时代的要求相吻合,因此不仅要大力提倡,更要精心地建构。

1.自主性原则。“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师范方向的大学生们大多还是对教师职业抱有一定兴趣的,他们也很想提高自己的教师素养。他们内心里也感觉到自己存在某种欠缺和不完满从而产生了学习提高的愿望,追求的是通过学习以进一步实现自身的价值,问题是我们现在的教育类课程学习恰恰对此较少关注。“研究性学习赋予学生充分自由,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展示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个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空间。”在教育类课程教学中必须改变那种目标完全由老师定,内容完全由老师安排,方法完全由老师掌控,评价完全由老师主导的状况,开展以“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为宗旨的研究性学习,学习他们最想学习的,体验他们最想体验的,研究他们最想研究的。紧紧围绕教育现实,切实解决教育问题。高度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创造性,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教育类课程的积极性。

2.实践性原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教师素养不是几堂课能教出来的,它需要长期的体悟和实践。而现在的教育类课程教学基本上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很难开展实践性活动。教育现象是非常具体生动的,教育类课程理应对它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一是从实践中明确教育研究课题。没有实践就不可能产生问题,没有问题研究性学习就失去了来源,大学生们也清楚存在的教育现象,但就是难以提出问题,特别是具有创造性的问题;二是在实践中研究和解决问题。教育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说起来大家都知道,但真正解决起来还真不那么容易。囿于故纸堆中,局限校园教室,当然也可以做出一些研究成果,但真正要解决教育问题,无疑要走出书斋、融入社会才能完成。三是在实践中才能检验研究性学习成果。因此,高校教育类课程教学应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理论性知识的传授也应为实践性目的服务。因此教育类课程应围绕实践开展研究性学习,突出探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见习、实习、设计、调查、研究等,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有利于培养未来教师的能力和素养。

3.问题性原则。批判力是指人们对已有知识的质疑、反思和批判的能力。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毫无主见的人是不可能有大成就的。在我国的教育现实中存在一种怪现象,层次越低问题越多,层次越高问题越少,幼儿园里问题最多,小学还可以,初中就少了,高中更少了,大学几乎没问题了,这是极不正常的。可以说没有哪一种知识可以免于理性的批判和质疑,任何知识不过是个体建构新知识的材料和资源,只有对以往认知进行批判基础上的超越和突破才有人类认知的进步和发展。在高校教育类课程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批判任何假定的“前提”“基础”和“中心”的意识和习惯,不惟上、不惟书、不惟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不是要求学生背熟现在的结论,应付机械的考试。而是要结合情境和案例,提出富有见地的问题,找寻多种可能的答案。

4.创造性原则。研究性学习是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过程。教师无法告诉现成的答案,书本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课题的结论是未知的、非预定的、多种可能的,只能依靠学习者自己在探究过程中才能发现和获得。从课题的选择、方案的制定、到课题的研究、成果的展示,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学习者的创造性探究。教师的职责在于激发学习者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的目标就是形成动态的知识的“主题、图式、框架”,而不是具体的、静态的结论或规则性的知识。正如杜威所说:“如果他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的答案,百分之百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高校教育类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围绕上述目标而展开的一系列知识的建构过程,应该是一种富有成就感、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学习。

5.个性化原则。长期以来,在传统知识观的影响下,高校教育类课程教学带有强烈的权威主义痕迹,话语权被少数所谓的专家独占,学生很少拥有话语优势,学习过程表现为对文本课程的简单机械的接受和由外而内的强制。本来就只有少得可怜的几门课程,考完一门课程就算完成了一项学习任务,这使大学生们囿于一种占有式的学习而难以自拔,学习的唯一目标就是牢记所学过的知识以顺利地通过考试,学习的基本方式就是机械被动的接受和灌输,这就完全泯灭了大学生的个性。个性化原则要求大学生不是以理性推理和验证的方式进入教育文本,而是带着个体的经验、批判的眼光和丰富的情感展开理解和沟通,以期达到超越事实材料、拓展自己的视界,充分尊重大学生们的个性化见解,并把这种个性化见解视为学习的目的,而不仅仅是加深对问题理解的手段。这就要求教学不能一味追求统一的标准化答案,教师不能完全用事先预想的结果去框束学生,而应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尝试和体验,鼓励每一个学生自由地表达个性化的创意和遐想。只有对教育问题获得了个性化的理解,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研究”,也只有在求知过程中经历了深刻的自我体验,才能算是一种心灵的碰撞、创造性的迸发,真正提高教师的素养。

参考文献:

[1]威廉・冯・洪堡.论柏林高等学术机构的内部和外部组织 [J].高等教育论坛,1987,(1).

[2]彼得・贝格拉.威廉・冯・洪堡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79.

[3]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等译,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332.

[4]张金梅.什么知识最有价值?[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3).

[5]殷世东.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重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3,(9).

篇5

关键词:专业英语教学 医科 英语教师转型

1 ESP英语教学的内涵

专门用途英语即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简称ESP,指根据学习者特定的目的和需要而开设的、与某种特定的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其特点是把学习者需求置于首位,并在教学实践中体现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其教学步骤分为学生需求分析、设计教学、教学实践及教学评估。

专门用途英语与通用英语的区别在于大学通用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讲授语言结构,以英语语言知识为主要内容,旨在全面培养学习者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专门用途英语ESP针对特定专业,讲授专业知识,加强对专业词汇、术语的学习,侧重特定学科如医学、法律等的语域意识以及工作场所需要的综合英语能力,学习过程与专业密切相连。

对于学习者而言,最大的差别在于是否意识到学习需求。专门用途英语是基于某专业领域编写的课文,内容与专业学习课程密切关联,学习者主动、有效地使用英语,其效率和效果要比孤立地学习英语语言好。

2 国外及港台地区的ESP教学现状

国外外语教学改革趋势是把语言教学与真实内容和真实交际相结合。

欧洲大学的外语教学主要就是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希腊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学阶段全部学习如商务英语、医学英语等国内所谓的专业英语(杨欣欣,2004),英国University of Bath规定,英语为非母语的学生入学时如果没有通过英语水平测试,头两个学期必须参加ESP和交际技能课程的学习。Bournemouth Internatiaonal Language College提供了11种EAP课程和28种professional Engilsh课程。

日本自21世纪以来开始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教师基本用英语讲授各门学科,学习重点是语言理论、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目标从学习英语转向用英语学习,重点培养学生在各自领域内的英语研究和交流能力。在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大学英语分为两个部分,一年级为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通用学术英语阶段,二至四年级为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特殊学术英语阶段,学生在专业范围内选择自己的课题,自己查找资料并做演讲。

香港各高校在把本科3年学制改为4年学制后,大学英语学分增加,英语学分主要分布在专门用途英语上。如香港大学为本科生开设诸如clinical oral English for dental students,English skills for legal studies等42门的专业英语课,培养训练学生学术能力、培养专业课程所需英语技巧,教学生用英语讨论、报告、写作等。

台湾自2005年开始在全岛兴起英语教学热潮,大力推行ESP教育。例如,成功大学成立专门的ESP教学中心,把课程分为学术英语EAP和职场英语EOP,把ESP课程设置为大二必修课程和大三大四选修课程。

以上英语教学实践表明,传统英语课程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都设置相同的听说读写译教学内容,注重语言本身而非应用语言学习新知识,很难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双语人才。基于这个认识,先进地区高校先后将英语语言办学重点向ESP转变,设置能激发学生学习需要、满足职业需求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在办学过程中,注意科学设置课程,采用以学习为中心的方法,语言学了关注语言本身,更要关注在语言使用之下的思维过程,构建学习者自己的知识网络,形成学习策略,有效解决了传统英语教学学习动力不足、学无以致用的尴尬,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索。

3 ESP对国内医学类院校英语教师转型的启示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学要培养大批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与目标相比,培养出的高等医学人才普通英语交际能力尚不高,更不用提运用英语进行诊断治疗、阅读医学文献、参与医学交流等活动。医学人才培养重专业知识、轻双语交流能力的弊端直接制约了医学的发展。

为解决人才培养困境,我国各类医科高校英语教学可借鉴国外及港台的成功经验,逐步由通用英语走向专门用途英语的培养模式。但现实问题是ESP师资严重短缺,医学专业教师不懂医学英语,大学英语教师无法教授专业,很多担任医学英语教学的教师都是从校外聘任或从退休教师中返聘,高校亟须建立校内专业的医学英语师资队伍。对于学习英语语言出身的年轻英语教师,这个现状是挑战,更是机遇。如何积极应对,适时转型,已经成为摆在英语教师们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

4 国内医学类院校英语教师转型的途径

针对医学英语师资结构性短缺的现状,建议英语教师从以下方面提升自我适时转型:

4.1 了解学生需求,做好需求分析

ESP理论的核心是学习者需求先行。教师设计课程前首先要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分析学生未来需要的英语能力。

通过对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大部分学生的采访和观察发现,各专业大部分学生认为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教师除了提升学生的普通英语能力,在讲课中可根据各专业学生未来职业需求确定课程内容,在英语课程中体现英语和专业学科的交叉。根据各专业学生程度的不同,为学生设定不同目标。对英语能力较低的学生,从语言准确度方面提出要求,对英语能力较高的学生,从专业用语的准确度和流利度方面做出要求。医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用英语学习专业、思考医学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总之,从学生需求分析出发,注重学习者参与并适时给学生激励是成功教学的开始。

4.2 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分级目标

专门用途英语又可分为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在制定教学目标前需正确定位学校类型。比如学术型医学类高校开设学术医学英语,而海源学院属于医学类独立院校,其大多数毕业生毕业后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所以英语课程更应该注重职业医学英语。根据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提出的在分析多层次目标的前提下改进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观点,作为医学类院校教师,可在全校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完成所授不同课程、不同专业甚至不同班级的课堂教学目标,继而从培养学生的普通英语能力、职业医学英语能力等不同层次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体现英语课程的基础性与实用性。

4.3 透彻了解教材,做好教学计划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不应独立于产生语言的人类思维之外被单独分析和描述。要研究语言的运作,语言就不能被看作自身的一种现象,而应视作对人类思维模式的反映。英语是特定学科知识的载体,故符合医学学科特点的教学计划应该建立在了解各专业学生专业教材特点和教学重点的基础之上。

目前各医科类大学使用的英语教材各不相同,但教材编写方向都是将枯燥的英语教学内容转换为有趣的场景交际,从而突出在特定的情境下英语的实际沟通能力。教师在使用医学英语教材前,要清楚各个年级教材的衔接,了解编写思路、编写特点和教材重难点,明确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教材的异同,有效运用教材。课前精心设计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比重,课上循序渐进、重点突出地展开教学,布置出难易结合、内容丰富的课后任务。

4.4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课程参与度

ESP以学习为中心,学习被看作是学习者使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让新信息流产生意义的过程。医学英语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医学知识之上,可以以富有知识和趣味的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用英语学习和思考专业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各个课程特点和学生背景及需求,灵活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比如针对医学英语实用翻译,采用基于投影仪和电脑的多媒体演示法;针对医学英语词汇学,采用基于团队协作的分组任务法;针对医学英语文献阅读,教师可指定书目让学生课后阅读的海量阅读法;针对国际医学会议交流技能,采用从真实语境和经验中提炼的案例教学法等。教师在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的同时要注意将重要知识点在不同的时点和课程之间反复出现。

选择教学方法应着重考量教学方法对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的提升程度和学生的需求,增强学生对医学英语的语域、语体、医学知识、英语技能的感知和内化,逐步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努力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实践,把教师单纯地讲授知识变为给学生创造应用英语的机会,在应用过程中深化理解知识。

4.5 积极构建全面、持续、动态的评价体系

根据ESP理论,评估分为学习者评估和课程评估。学习者评估能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及熟练度,为将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供客观依据,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利用评价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期待进而形成学习需要。教师可通过调取学生英语和医学相关课程成绩来了解学生前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课堂教学气氛和对教学内容的反馈程度了解本次课对学生需求的满足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把学生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课后表现纳入评价范围,期中或期末通过卷面考试的方法考查学生运用英语输入和输出医学专业知识的能力。

课程评价的核心是了解医学英语课程满足教育需求和社会需求的程度。由于ESP是以学习者需求为前提的,所以评价课程首先要关注课程对学生作为语言学习者和语言使用者两方面需求的满足情况,传统考试只能从期中或期末等某一个时点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而与ESP教学所配套的课程评价应该是持续、动态的,以课堂小测试、问卷调查、讨论、访问、师生聊天等方式关注课程对需求满足程度,评估时间可以设置在开课的第一次课,每节课后以及学期课程结束时,保证医学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和目的性。

最后综合两方面的评估内容,确定医学英语教学是否达到满足学生需求,学习和使用英语交际的目的。

4.6 抓住机遇转型,造就创新型、知识型的教师队伍

Paul Davies和Eric Pearse认为,成功的英语老师应该注重学生需求,有娴熟的英语语言能力,在课堂上大量使用英语,注重给学生开口练习的机会并注重课堂活动交流。ESP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类院校的英语教师要转换单纯的语言教师身份,掌握超出自身先前经验的医学英语语言知识,而且要从各渠道获取、习得专业医学知识。

医学英语有其特定的特点,比如很多医学词汇有着相同的词根,教师可根据特定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词汇线并注重医学词根的记忆。如前缀peri-是“周围的”,词根odont是odontology牙科学,后缀-itis表示炎症,所以periodontitis就是牙周炎。综合采用各种教学方法,以互动性强、生动有趣的授课过程让学生做语言分析时主动意识到医学英语的特殊性,比如普通词汇在医学英语中的意义有转变,医学英语语篇多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语法结构一般采用长句和定语从句,较多使用被动语态以体现客观性等。医学英语教师要遵循教学规律,分析学科特点,循序渐进,适当重复,将每节课看作学生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元素,突出教学目标整体性和教学过程连贯性的特点。

积极与其他医学专业教师明确双方分别的和联合的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并合作。具体可采取英语教师到医学专业教师的课堂听课学习及参加考试,对照医学英语课堂中学生评价和课程评价的结果找出用英语讲授医学课程的教学思路;向医学教师请教和跟随实习(见习),清楚学生的目标情景,在课堂中适当设计真实语境,鼓励学生用英语描述医学场景和用英语进行医学交际。

另外,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知识更新型教师。养成阅读中英文医学原著、医学文献、医学期刊的习惯;积极参加各类英语学术、教学法、医学学术等讲座;关注各级别的进修机会,选择合适的进修班促进自我专业学术水平提高和教学方法改进;多进行教学反思并及时查缺补漏、与时俱进。

5 结语

从国外的英语教学实践和国内英语教学改革趋势来看,以学习者需求分析和以学习为中心的ESP已经成为21世纪英语教学的主流和方向。作为大学英语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之外,更应该顺应教改趋势,注重自身英语知识与学科知识的结合和积累。本文旨在抛砖引玉,为高校英语教师的转型提供思路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蔡基刚.中国台湾地区大学ESP教学对大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

[2]蔡美兰.国外ESP教学现状及其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1(34)

[3]彭薇.ESP教学理念下涉外护理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4(6)

[4]Paul Davies & Eric Pearse, Success in English Teach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5]Tom Hutchinson & Alan 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