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0 17:50:07
序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和知识的探索者,写作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我们为您准备了不同风格的14篇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期待它们能激发您的灵感。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在近些年的不断深入,而村级档案作为记录新农村实际建设发展情况的重要资料,也开始愈发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做好村级档案的管理工作,不仅可以对农民的民利和物质利益做出有效维护,还可以为农村地区各项建设工作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档案管理在农村的重要性
村级档案不仅涉及范围较广、内容十分丰富,还是我国农村政策、农业产业、农村各项工作多年发展情况的重要见证。村级档案主要包括了民主选举、农村党建、经营承包、村务公开、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内容,是我党和国家有关农村和农业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重要历史记录,其全面的记载了农村地区各项工作的真实情况。因此,村级档案的收集也应当以上述讲解的各项活动和工作期间形成的文件资料为重点,以此为更新农村政治、社会、文化、党政建设工作的进行提供完善的资料参考。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有关村级档案的材料收集不健全,归档率相对较低,导致很多村级档案中只有一些由上级所下发的文件资料、统计报表、工作记录等,且这些资料的时间也基本都是最近几年的,无法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一定的现实保障。
二、村级档案管理的具体方案
(一)完善层级管理网络建设。首先,我国负责档案行政管理的部门需要通过深入调查来制定村级档案管理的具体办法,通过成立市/县、镇、村三级档案管理工作小组,明确各个管理小组的工作职责。而各级管理小组也需要将村级档案管理列入自己的工作计划之中,并成立领导小组,将分管档案工作规划到每个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责中。其次,档案管理部门需要结合其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针对村级档案管理制定出统一的管理办法和标准,通过划定档案归类范围和保管期限的方式,尽量将村级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行政部门日常工作中,对其管理内容进行部署、管理效果和水平进行检查与考核。为了确保这一管理策略的实效性,政府部门可以先在一些整体水平相对较高的农村地区建立管理试点,在试点成功后,通过总结其管理经验的方式,在各个地区推广。其次,强化对村级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提升此类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方式,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村级档案工作的各项任务要求。最后,我国各个乡镇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定期到其辖区内各个村庄进行档案管理效果的初步检验,确保辖区内各地区村级档案管理水平不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从而在辖区内形成完整、连贯的档案管理工作网。此外,对于我国针对村级档案管理提出的各项工作要求,要确保其能够自上而下逐级传达、贯彻落实;而对于基层提出的各项管理要求,也可以通过这一工作网络由下而上的提出,由各个上级部门通过层层把关的方式解决,以此来确保村级档案管理工作可以科学规范的展开。
(二)施行因地制宜的管理方案。对于一些经济水平较高、发展速度快的农村地区,应该建立其“一步到位”的系统化档案管理体系,对该地区的所有村级档案施行集中管理;对于经济水平较差、经济发展过于平稳的地区,则应当先提出村级档案的基本管理要求,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工作机制,明确各管理人员的职责,完善基本管理设置的配置。而后在结合该地区经济发展速度,逐步创造各类对提升村级档案管理水平有利的条件,最终实现对档案的统一集中管理。特别是对于那些处在贫困山区的农村,不仅不能够提出过高的档案管理要求,还需要从各个方面给予其足够的照顾。在管理村级档案时,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和基层机构只有从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才可以确保村级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和整体管理水平的稳步提升,从而为推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效帮助。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农村地区只有建立完善的档案层级管理体系和网络,才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加完善的社会服务,从而为我国建设新农村带来极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张艳玲.加强村级档案管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J].档案天地,2012(12):43-44.
[2]王赛春.村级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建议[J].档案天地,2016(06):38-40.
【关键词】土地流转 新农村建设 问题 对策
一、前言
目前,我国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行为,加上流转后的土地经营不规范、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落后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不仅限制了农村土地的快速流转,也限制了农村、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利于农民的致富、增收,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更好的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强土地流转及其管理势在必行,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新农村建设是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问题,而加强农村的土地流转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1.可以有效促进农业结构效应的充分发挥
首先,加强农村土地流转,可以优化农业生产的组织结构,因为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下,农民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参与市场交易的成本始终较高,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相对较低,很难保障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所以说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农业生产的组织结构。而加快农村土地的流转,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农户做为市场主体的组织集中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
其次,农村土地的有效流转,可以优化生产要素的结构。在过去的农业生产模式下,相对区域内的农户所享受的土地的权利都是一样的,但是生产要素却存在不均衡性,这就造成了土地短缺和土地闲置之间的矛盾。所以,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可以对农业生产要素进行及时、有效的优化与配置,促进农户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
2.促进农业规模效益的形成
农业规模的细碎化以及传统的土地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原因有三点:①严重影响了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具体表现有农资闲置、经营分散、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单位成本投入较多、重复投资等;②限制了先进管理方式和技术的应用,例如大型农业设备受制于土地的规模而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农民利用新技术、新设备的积极性不高,农业科技含量低等;③使劳动力资源难以实现最优配置,因为较小的农业生产规模和劳动力的相对分散不利于专业分工的实现。例如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闲置或隐性失业,农民工技能水平不高等。
而加强农村土地的流转,加强对土地流转制度的不断完善,可以有效规避以上问题,实现土地资源在经营者之间的自由、合理的流动,这有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加快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在增加农业投入与开发力度的过程中,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社会主义农村市场经济的合理发展。
三、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有效对策
1.深化农村户籍制度改革
传统的二元户籍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如今已经严重限制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首先表现在对农民的排斥、限制了农村人口的转移,进而限制了农村的土地流转。所以,要想加快农村土地的流转速度,必须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对现有的户籍制度进行深入的改革,消除城乡身份上的差别,进而为农村土地的流转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2.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监管力度
因为农村土地在流转过程中涉及到的环节较多,又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农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所以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管理制度,加大土地流转的监管力度,以此来保障合同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履行,保障农村土地资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在监管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相关监督和监察工作,防止耕地资源用途的改变,充分保障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流转。
3.建立土地流转登记制度
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不动产,在经营权利发生变更时必须坚持依法登记的原则,详细记录土地的权属关系、面积、用途、价值、等级等内容,这不仅是政府加强土地管理的必然选择,也是维护权利人对土地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基础。
4.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长期以来,由于受我国传统思想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农民过度依赖于土地,主要还是因为当农民离开土地时缺乏足够的安全感。目前,我国还未完全建立覆盖全国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民的养老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这不仅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制度的贯彻、执行和创新。所以,要想真正加强农村土地的流转,必须首先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建立起健全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四、总结
总之,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更好的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做到“以人为本”。而在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土地流转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及时收集相关信息,积极解决出现的问题,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关春丽.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的积极意义[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04) .
[2]梁丹辉,张光宏.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流转制度调查[J].中国老区建设,2008,(06) .
[3]李丽杰,刘寒梅.农村土地流转动因与制度创新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9).
1.1提升了土地的生产能力与运用效率
农业机械化的迅速发展,大幅提升了土地的生产能力,过去依托人力完成农事活动的农田当前由于运用农机设备能够大幅提升土地的生产能力。特别是近些年,乡村的许多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或者相关生产单位,在这种情况下更是加快了农业科学发展的进程。经过土地流转,将农田化零为整,拥有土地的农民成为合作社或者村办企业的工人,大幅提升了收益和生活质量。对于合作社负责人亦或村办企业而言,土地流转这种方式更便于对土地进行运用与管控,特别是有助于农业机械的运用,能够大幅降低人力投入。
1.2减小了自然灾害给农业造成的不良影响
农业机械的大范围运用能够减小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的不良影响。经过农业机械的运用,能够集中对农田作物开展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疗,利用机械化有利条件提前抓好病虫害预防工作。在开展洪涝灾害预防工作过程中,农机也有不可忽视的优点。特别是中国土地面积十分广阔,然而高质量的土地很少,加上我国大多数土地属于季风性气候,农业机械的优势十分显著。
1.3有效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
当今时代的乡村,青壮年留在家乡务农的寥寥无几,大部分青壮年都到城市务工以获取较多的经济收益。这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便是农业机械的有效运用,乡村无需过多的人力。从土地劳作中解脱出来的乡村人员必定要寻找其他劳动方式,这既满足了社会对人力的大量需求,又可以让农村闲置人员获取更多的收益,提升自身的生活质量。
2新时期农机化教育培训取得的效果
2.1培训主体不断多样化
近些年,在政府的高度关注与优惠方针的指引下,中国农机设备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能力逐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培训活动也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农业机械推广机构在实践中对经验加以梳理,变革工作思维,当前已大致构成了将省级农业机械技术推广部门作为中心,将基层农业机械技术研究部门、农业机械生产单位、村民、农业机械培训单位等多样化的的组织作为辅助单位,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培训机制。省级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单位应当将自身的主体功能全面发挥出来,将培训视为工作重心,实行有考评机制、明确目标、完善方案的培训体系,且把地区内培训工作的效果划入各个级别的农业机械化目标管控考评体系中,力争提升培训成效。另外,各个级别的推广单位也应当和其他有关部门构建联合工作体系,有效优化各方面资源,不断提升培训团队实力。
2.2培训能力有效提高
在培训主体逐渐多样化的过程中,各地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单位的培训水平也在有效提高。在省级部门的科学引导下,各地农业机械部门持续加大基建、制度创建、培训团队创建的力度,有效提高了培训成效。基础设施的健全和培训资源的丰富、培训平台的多元化为培训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更为便利的环境;培训工作者的职业素质也大幅提升,高水平农业机械研究人员、技术人员的引入,有效改善了培训师资架构,为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运用打造了优良的环境。另外,培训模式的多样化也为村民提升技能水平提供了多样化渠道,比如发放简单且容易理解的培训资料等,利于农民掌握。
3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存在问题
3.1师资力量薄弱,培训费用缺乏
目前,农业机械领域为提升从业者整体素养,运用举行培训讲座、开展在线学习、举行现场示范会等多样化形式,基于此,个人专业知识不断丰富,然而也存在部分不足,首先当前已有的培训老师理论知识较为单一,实际经验缺乏,存在十分严重的知识陈旧问题,缺乏整体性的理论知识学习,拥有的知识与当今时代农业机械培训需求不符。其次,可参与上级培训的工作者名额较少,参与面狭窄,而采用在线学习的方式,部分信息无法分辨优劣,无法发挥培训功能。再次,费用有限,缺乏充足的资金,导致教学基础设施滞后,已有教学用具无法满足培训诉求,也无法调动培训客体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3.2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培训人员单一
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模式大多采用讲解的方式,讲解人员一般简单讲述内容,无法把其和实践有效结合,方式单一,内容匮乏,趣味性不足,培训客体无法深入掌握培训知识点;培训内容仅限于专业知识,大多是做什么活动学什么知识,牵涉的知识十分局限,和专业知识有关的法制规章等有关内容很少涉及,具有极强的被动性,很多情况下是由于新现象产生了,才安排有关培训,无法追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培训内容存在很大的滞后性;培训内容存在较为明确的界限,知识无法进行扩展,致使农业机械推广工作者对于农业机械的原理不甚了解,培训工作缺乏整体性,培训工作者理论知识不够综合。
4新形势下提高农机化技术培训工作水平的建议
4.1提升推广服务能力
要提升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成效,首先要提高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能力。应增大推广工作力度,提升农民对农机生产作用的认知,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思想,让农机先进技术在农民和农业生产中得到有效运用;应当把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培训活动和农民、村集体企业、农业合作社等相融合,有效拓展农业机械运用范围,有效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应不断扩展农业机械化先进技术培训方式,开展技术下乡活动、举办专业知识讲座活动、技术工作者亲自演示等方法,让乡村居民切身体会到先进技术的优势,让乡村居民主动参加到培训活动中;还可以采用乡村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培训活动,保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培训活动取得理想成效。
4.2健全培训工作体系
新时代,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培训活动也应当在机制和方式方面进行革新。农业机械化推广单位应当加强和农业机械制造公司的沟通,加强农业机械和运用操控技术的结合,基于已有生产技术,加强对先进制造技术的引入和培训,和本地农业机械职业院校构建合作体系,依托院校雄厚的师资资源,提升培训活动质效。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效融合的培训方式,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培训活动。
4.3提高推广人员专业技术培训水平
培训工作者是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重要力量,各级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单位应当加强对推广工作者的培训力度,保证推广工作者了解先进农机产品和前沿操作技术,提升推广工作者职业水平,为农业机械化推广活动的顺利进行创造优良的条件。定期安排推广工作者参与各种培训活动,让其丰富更新已有理论认识,提升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培训工作者技能水平。另外,构建系统培训体系,实行科学的考核机制,有效激发推广工作者的工作主动性,有效运用互联网技术和电子设施,经过多样化平台增加推广内容传播力度,协助推广工作者掌握实效更为突出的推广方法,推动推广工作者业务素养的有效提高。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集体经济;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050-01
对于我国农村改革以及发展目标来说,我国需要不断的发展,并且在科学发展观有效的落实下,有效的对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建设,除了将家庭联产承包作为基本的经营体制外,还应当加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力度,从而推动农村集体经济主体同市场经济实现衔接的目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集体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进行研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供以借鉴。
一、集体经济的重要性
集体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重大的作用。在今后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集体经济也一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集体经济的发展,集体经济实力的强与弱,关系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成效,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群众福利的提高,也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集体经济的发展,对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没有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农户提供服务等职能,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就会就丧失了有效的载体。在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严重缺失的情况下,集体经济的发展能够扩大农业公共积累,为农业生产提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使农业生产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提高农业效率,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优化工业布局和城镇布局,加速城乡一体化建设。
发展集体经济可以改善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弱势地位。在农村集体经济力量薄弱的地方,农民分散经营的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生产经营信息不灵通,在市场交易中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集体经济的发展可以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推动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集体经济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对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发展、农村振兴、农民富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有重大意义。
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就是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中国农村能够真正带领农民集体致富的,还是要靠集体经济组织,典型如江苏的华西村,河南的。集体经济发展好的,农村就建设得好。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和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都是一种强大的支撑,并且在农村转型与发展中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快集体经济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
从当前农村的实际状况出发,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应当努力解决好如下几个问题:
1、明_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性质
家庭联产承包制,不仅仅只是注重单干,也不是作为个体经济,而是将这种形式逐渐引入到集体经济中,进而成为集体经济的一种责任制方式,一种双层经营的体制模式。对于这种双层经营体制来说,在进行统分结合的模式以及内容上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包含诸多生产力,有着较强的适应性。
目前农业经济再生产在某些地区处于停顿状态,集体服务和支持流于形式,农业生产和收益受到影响,这是引发农村地区各种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因此,必须重视集体经济的建设,努力完善各种制度,切实保护和使用好各种集体资源,加强集体经济实力,提高其活力,才能树立和巩固其参与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进一步赢得农民的认可和信任,完成其重大的历史使命。
2、重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构建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依据相关法律制度加大对村级集体资产管理的力度,建立完善的村级财务运作以及相应的制度。主动探索以及农业发展机制,在遵循家庭承包经营、落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同时,积极将农业用地引入到规模经营中。
各级有关部门及其政策都需要主动调动集体经济的不断进步,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营造出良好的氛围。而集体经济主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存在密切的联系,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应当给予大力支持,在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有关方面不断鼓励各种集体经济的发展,推动集体经济朝着未来的方向发展,能够起到自我发展的能力。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应当慢慢加大对基础设备、教育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3、发展集体经济要重视制度建设
将产权落实作为重点举措推动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发展不同形式的集体经济。加大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力度,从而最大程度为集体资产的增值空间提供保障,无论是在财力还是在物力方面都应当提高集体经济的作用。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以及科学管理约束体系。不仅仅在经营的时候只是在村庄,还应当慢慢的发展到不同层次的经济组织中。不仅仅如此,为了进一步保护相关的合法权益,避免集体资产的过度损失,相关部门还应当从法律的角度上对集体经济引起必要的重视。
4、改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状况
集体经济所具有的优势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所存在的作用。在集体经济发展速度的地区,集体经济有着雄厚的力量,农民群众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有着较高的程度,同时也作为新农村面貌的呈现方式。而对于集体经济力量薄弱的地区来说,出现儿童辍学的情况较为频繁,社会没有良好的治安,严重的可能会存在封建迷信活动以及相关的赌博风气盛行。
5、壮大集体经济力量,需要提高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相关部门应当始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集体经济,促使农业规模经营、产业化等有关方面能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大力支持不同种类的合作社、行业协会等有关队伍,将农业生产水平以及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以提升。加大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的力度,能够打破以往的格局,为农民朋友在社会中的地位创造有利条件。
三、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可以得知:对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来说,是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这样就要求相关部门需要对主动的调动不同因素来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并提高农村集体经济水平,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度。而农村集体经济的落实情况有着不同的出发点,这样就促使各个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应当满足当地的相关要求,最终实现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崔艺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J].特区经济.2008(09).
一、农村社区教育的内涵
所谓农村社区,是指以农耕生产和乡土生活为主要活动内容,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居民共同体区域。其内涵可以定义为:以农村社区为依托,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对农村社区的全体成员进行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性、全民性教育。在农村这个特殊的地域,以学校为中心的一般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群体的素质要求。而农村社区教育以农村社区的全体成员作为教育对象,不仅包括儿童、少年等一般意义上的学生,还包括农村主要男性劳动力,以及妇女、老人等较为弱势的人群。其教育内容也不同于传统概念上的学校教育,而是包括日常生活知识、生存生产技能、生活情感态度、道德价值取向等全程性、全方位、多元化内容。其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在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型新农民,建设新农村方面的作用不可估量。
二、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的必要性
(一)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早在19世纪60年代末,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理念就在国际社会上流行起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这一理念,使得学习型社会热潮迅速蔓延,深入人心。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二十一世纪,构建学习型社会,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已成为一个必然的话题并逐渐开始推行开来。然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需要广大群众共同参与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在农村社区中发展终身教育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开展学习型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反过来讲,由于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村人群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化素质较差,知识也相对比较贫乏。为了响应国家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号召,就必须发展教育。而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全新的终身学习机会,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水平,建设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正好适应了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二)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文化作为社会的基础是大众公认的。在我国农村,文明程度低,经济发展落后,狭隘的“农民观”根深蒂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所带来的阻碍非常明显。比如,长期的掠夺式经营,占用耕地建房子,固守传统耕作方式,赌博迷信之风盛行等等,这些都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因此,进行农村文化建设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而发展农村社区教育不仅为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现实可行的平台,也成为了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必然要求。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开展农村社区教育能够在一个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内,将新型农民培养出来,满足农民的精神追求,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改善农村不良风气,有利于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有利于农村社会坏境和谐。农民的素质和技能有所提高,新农村建设也就有了保障。
(三)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经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是围绕农业开展。然而,传统农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自“科技兴农”方针确定以来,现代农村科技革命也在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战略目标。“三农”是一体的,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作为农村的主体,农民群体主要还是得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科学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很多地方都会派遣村官将高新技术成果加以实践运用。如果农民的文化水平太低,或者建设新农村的觉悟不高,那么建设工作就很难开展下去。所以,要转变农民思想,提高技能,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那么发展农村社区教育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通过农村社区教育,劳动者可以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具备相关的应用现代农业技术的能力,懂得一些的现代化法律知识和道德素质,从而无论农林牧副渔哪个方面都有相应知识和技术作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也将可以顺利展开。
(四)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建设关于稳定大局,这方面的工作也不容忽视。在农村文化环境中,开展工作需要村委牵头才能顺利完成。但是如果村民不关心政治,对于村委的决定盲目跟从或者不服从安排,工作也就很难展开。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建设,更加要求政治公开透明,更要求民主法制。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度,增强民主意识,如,积极村委选举、监督村委工作,屯、队单位内的村民进行民主自治等等。
在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葫芦岛市的农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农业就进入科技化发展轨道,推进农业机械化成为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同时,农业机械化还为葫芦岛市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1 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
1.1 农业机械化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
农业机械化不仅可以让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且为农民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降低农业成本。农业机械化是解放劳动力的具体体现,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进行农业机械设计,旨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1]。由于农业机械化会基于农业生产需求而实现技术创新,因此而使得农业生产环境不断改善。大量的农业生产由人力劳动转为机械化劳动,节省的劳动力,促使农民劳动力转向非农业产业以为城镇发展服务,由此而为统筹城乡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2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机械化是必经途径
农业要发展,科技是载体。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业机械设备作为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已经贯穿于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而且,农业机械技术是动态发展的,会根据农业需要而不断地调整技术,以更好地位新农村建设服务。可见,新农村建设中,农业机械化具有重要的地位[2]。
2 新农村建设中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有效对策
2.1 将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构建起来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科技化、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促进农业机械推广,是将农业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可以对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普及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机遇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将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构建起来,包括农业机械管理、农业机械设备的推广使用、农业机械的维修以及定期地组织农业机械技术操作培训等等,都纳入到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中,以使农民对农业机械设备能够熟练地操作,并做好管理和维护工作,充分地发挥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价值,以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2.2 做好农业机械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中国国务院颁布的《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于2009年11月份开始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规定,农业机械生产者检验农业机械要严格按照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标准内容操作,且要依法对农业机械以认证。农业机械销售者要将销售记录制度制定出来,并向购买者指导操作方法以及操作中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农业机械设备维修者要有专业的维修技术人员实施维修,同时还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并在农业机械设备使用中,还要采取必要的环境保护措施。可见,农业机械在使用的过程中,强化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为了确保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设备能够安全使用,就要强化农业机械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农业机械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同时还有助于督促其自觉地遵守操作规范,不仅可以维护农业机械生产者和销售者的合法权益,而且还确保而来农业机械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2.3 根据农业产业条件选择合适的农业机械设备
中国地域广泛,不同的地区其自然条件都会有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各异。因此,要根据地域环境特点选择合适的农业机械设备,还要考虑到当地常用的农业技术,要求农业机械设备要与农艺要求相符合。辽宁省葫芦岛市以农业产业为主,并在近年来不断地实现创新农业发展。农业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中普及,而且还是应当地农业环境而创新技术,以使农业机械设备更有助于提升当地的农业收益[3]。比如,葫芦岛可以将农业机械设备示范基地构建起来,在基地中所种植的植物都采用农业机械化的方式,将示范成功的农业机械设备和机械操作技术方法向农民推广,并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获得更高农业经济效益。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辽宁;农村工业;跨越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0-0027-02
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虽然城市化水平较高,但农村人口仍占较大比重,因此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依然很艰巨。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问题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而这除了需要国家的政策和财力支持外,关键在于农村经济自身的发展。由于土地和人口的约束,仅仅依靠农业无法保证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大力发展包括农村工业在内的非农产业。因此,研究新农村建设中辽宁农村工业的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一)辽宁农村工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辽宁农村工业得到了较大发展。2007年全省有农村工业企业13.19万户,从业人员205.15万,实现增加值2 136.51亿元,总产值8 849.86亿元,营业收入8 040.23亿元,利润总额477.70亿元。产业集聚集中发展的趋势明显。截至2007年9月底,辽宁乡镇企业产业集群发展到105个,集聚了13 174户企业,从业人员达到95万。园区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有乡镇企业园区455个,园区企业数42 953个,从业人员120.56万,企业总产值5 012.76亿元。农村工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村经济的总量,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改革开放后辽宁农村工业虽然取得了上述成就,但与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2007年辽宁农村工业无论企业单位数、从业人员数,还是总产值,与广东等省份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而言,辽宁农村工业企业单位数仅相当于江苏的1/2,不及浙江的1/3;从业人员数仅相当于广东的1/4、江苏的1/5、浙江的16.8%;总产值仅相当于广东的59.2%,江苏的22.8%,浙江的22.1%。
从规模工业企业情况看,2007年辽宁农村规模工业企业单位数仅相当于广东的70%、江苏的33%、浙江的26.3%;从业人员数仅相当于广东的34.1%、江苏的30.2%、浙江的23.7%;总产值仅相当于广东的63.6%,江苏的25.9%,浙江的28.1%。
农村工业发展滞后,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行,也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全面振兴。
(二)辽宁农村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除了发展滞后,辽宁也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在农村工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1.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管理水平低下。由于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管理水平低,管理制度不规范,不仅影响了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也导致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问题时有发生,对行业和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2.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高。布局分散的外部不经济性及如此而带来的环境污染加大了环境成本。而一些资源开采型企业是以资源的浪费为代价进行生产的。例如,乡镇小煤窑采用掠夺式的一次开采方法,有的煤炭开采率不到20%,比国有煤矿低近3倍,造成了煤炭资源的破坏和浪费。目前中国已进入经济转型时期,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走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型新路子,对辽宁农村工业是一个严峻挑战。
3.农村工业企业组织形式不合理。辽宁农村工业多是“小而全”的企业组织形式,这种封闭的企业组织形式使农村工业企业之间、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缺乏必要的分工协作以及由此而来的规模不经济,导致农村工业技术装备和技术水平落后、市场竞争力弱的状况不能得到及时改善,产业初级、产品低档的结构矛盾突出。这是当前制约农村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4.农村工业发展的环境有待于改善。目前缺乏具有全局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已有的政策有些也没有落到实处,导致农村工业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仍很突出,土地等要素短缺也给一些地区农村工业发展带来新的困难。此外,包括信用体系在内的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相对滞后,制约了农村工业发展。
(一)农村工业企业组织形式创新
企业组织形式既指单个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包括资本组织形式、管理体制设置等,也包括服务于某种目标而形成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的组织体。在当代经济社会,企业组织的概念已经超越了单个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及与之相应的组织管理制度层面,而主要是指由若干单位企业组成的一体化的现代工商企业,及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集团框架内企业与企业之间关系的组织体。
根据国际经验和辽宁实际,进行企业组织形式创新,建立大中小型企业系列是一个有效途径。所谓大中小型企业系列是指在同一种行业,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之间,大企业通过合同契约形式与中小企业结成固定的承包经济关系,从而将零部件加工等生产任务交给中小企业完成,使之成为自己的生产车间或附属企业。这样就形成了以大企业为顶点的金字塔型的承包结构。大企业承担技术开发、组装等关键性生产,中小企业承担一般性任务和零部件加工,由此形成高效的生产体系:既充分利用了大企业实力雄厚的优势,也有效发挥了中小企业灵活的机制。当然,建立大中小型企业系列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要有领头的大企业,而且这些大企业要具备较强的实力,能够面向国内外市场,不断强化自身的优势竞争地位。其次,需要合适的行业。并非所有行业都适合建立大中小型企业系列。大中小型企业系列存在的基础是产品生产的内在联系。在规模经济前提下,那些生产过程能够分解的行业,即能够将生产工序分成若干部分,可以由不同的承担者完成的产品生产行业,如机械工业,包括汽车、电子、精密仪器等行业,才是比较理想的选择。第三,要考虑农村当地条件,注意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由于劳动力素质低等的限制,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主要适宜于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食品、纺织、服装、各种零部件加工等行业。农村工业发达地区可以发挥技术和人才等优势,引进高新技术产业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二)加快发展农村工业产业集群
作为现代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群能够强化专业化分工,充分发挥产业关联和协同效应,对优化地区产业布局,加快地区经济结构升级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目前,促进辽宁农村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首先,积极吸引企业向集群内聚集,不断壮大集群规模。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有效载体。发挥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通过优化服务,改善环境,吸引更多包括城市工业在内的同类企业进入。目前尤其要利用“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的契机,吸引城市大工业,进一步使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逐步扩大园区规模,并逐步完善园区的相关配套设施,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待建的工业园区要按产业集群发展合理规划,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增强对相关企业的吸引力,不断吸引相关企业的聚集,壮大产业集群的规模。其次,对现有产业集群进行内部整合。目前,辽宁农村工业产业集群多为传统产业的小企业的聚集,技术装备相对落后,技术层次偏低,创新能力较差,企业集群内部组织化程度不高,同业无序竞争现象严重,制约了集群升级。因此,有必要进行整合,明确内部分工,促进产业集群向更高层次转变,即由小企业集群内的水平分工协作,转变为由以大企业为核心的垂直分工协作,建立多层次协作体系,同时提高产品档次,增强集群竞争力。第三,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对农村工业产业集群来说,创新战略不一定是原始创新,可以因地制宜,采取注重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战略。有些项目的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不是单个企业所能完成的,要通过协作才能取得成效。因此,应提高科技园区内企业间的业务关联性,建立良好的合作与互动机制,同时,发挥集群内大企业的领头作用,集中力量,进行关键技术的创新,以整体的合力获取个体所无法实现的协同效应。
关键词:意识 知名度 竞争力 机制
如何加强信用社的企业文化建设,笔者认为要坚持以人为本,塑造农信精神,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全面提高竞争力。
一、不断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先进的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贯穿在文化建设的全过程,真正认识到员工是信用社最活跃、最积极、对信用社发展起决定性的因素,是信用社发展活力的源泉。把维护员工的切身利益作为工作的着力点,使员工真正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归属感。一要建立一套“唯才是举”、“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只有坚持正确的用人观,坚持“以业绩论英雄”,才能使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二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尽快建立、健全完善的竞争激励机制,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良好内部竞争环境,通过竞争选拔优秀人才,委以重任,创造一个令员工敢抓、敢管、敢说、敢干的宽松工作环境,促进信用社实现双赢;三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积极创造条件,为每个员工提供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场所。
二、不断提高信用社的社会知名度
企业的形象与企业的兴衰、优劣有着直接的联系,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知名度是企业巨大的财富,是一笔无形资产。结合今年省联社提出的“创建良好银行”的倡议,农村信用社要树立科学的经营理念,坚持依法合规经营,诚信、公平、有序竞争,全力打造“形象好、功能全、辐射面广、服务水平高”的精品网点企业,提高在竟争中的社会形象和地位。
(一)加强服务环境的建设,提升信用社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按照全省统一的标准布设各类服务设施,设立服务监督电话、监督箱、意见簿等,公开接受客户和社会的监督,处处让人感觉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推出企业形象系统工程,全面统一外观标识和网点内外环境,统一各营业网点的形象。
(二)开展文明服务窗口创建活动,加大创建“文明规范服务先进单位”工作力度,以点带面,坚持“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岗位做起,从细节做起”的服务要求,严格执行服务礼仪规范的基本要求,用“快捷、准确、安全、方便”的标准,规范服务质量;用“主动、热情、耐心、周到”的标准,规范服务态度。
三、不断提高竞争力
要在企业理念的指导下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业务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要建立一种制度,营造一种氛围,加大职工培训力度,让员工与事业同步成长,利用一种激励机制来激发和鼓励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培养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可以通过业务技术比赛、业务知识培训,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现在的“我要学”,竞争中激发学习的渴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员工的综合业务素质,最终达到提高工作能力的目的。
首先是要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意识。通过谈理想、讲信念、学典型来引导员工认识本职岗位的社会价值,增强责任感、荣誉感和信用社职业道德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工作中去。深入开展“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团结务实、创新奉献”为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启发和鼓励员工树立社兴我荣、社衰我耻的观念,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加强自我修养,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其次是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素质。为了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追求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让员工立足本职工作岗位,树立永不嫌晚、永不嫌多、永不嫌累的终身学习、自觉学习理念,培养学习型员工,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经营水平,营造比业务、学技术、赶先进的浓厚氛围,引导员工学习新业务、新知识。新技术。农信社还应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既要制定完善实用的培训工作制度,又要采取多种培训方式,要通过培训达到教育员工、充实员工、提高员工、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信用社人才储备库的目的,增强信用社竟争力、创新力。生命力,促进信用社快速迈向现代金融企业之林。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建筑设计;解决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新农村建设的脚步不断的加快,就促使农民的宅居地面积缩小,主要就是为了切实的保护农业,保护耕地,毕竟农业才能够保障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有序,而且新农村的建设是将农村原有的居住环境和条件进行全面的改良,但是新农村的建设问题还是层出不穷,最主要的就是体现在建筑的设计上农民不满意,造成新农村建设的不科学性。以下我们就以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性和主要解决方法进行分析,从而肯定就进一步的新农村建筑设计要掌握的原则,切实推进新农村的建设。
一、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和解决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1.是对全面贯彻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个国家要进步和发展,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程度必须是一致的,我国地大物博,新农村的建设是对农村地区的全面改造,从住房问题和建筑面积的规划上,就将农村的落后、贫穷面貌进行了全新的突破更新,而且我国的国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为了将更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医疗卫生条件,更大程度上推进对农村的普及,改善农村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落后现象。
新农村的建设首先就表现在对农村住宅的建筑设计上,而且新农村的住宅一定要符合农民对于生活基本条件的要求,才能够全面的建设推广。所以尽管新农村建设在当前的推广发展较慢,但是只要能够将农村宅基地的住房建筑设计整体质量予以重视,加大技术投入就能将新农村的建设不断落实和推进,同时解决住房建筑设计问题才能够建立起适宜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新型住宅,才能够从真正的意义上达到对于国家建设新农村的要求。
2.促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建筑设计更加的人性化
新农村的建设就是为了节约建设用地,保护耕地,所以农村的建筑设计就成为了单元房式的高层叠加,这不符合农村的生活习惯,农民对自己的理想住宅建筑要求就是有屋有院,扛几把锄头回来能够看见自家的炊烟升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新农村的建设将这一理想画面全面的打破了,层层设计的单元房格式,是农民的生活苦不堪言,进进出出的都是泥土,整个生活住宅的质量也不可能上升,因此在建设新农村的建筑过程中设计一定要科学,还要切实的尊重当地的生活习惯和民俗传统,在节约耕地的基础上全面的开展设计和规划。
因此新农村的建设只要能够从建筑设计中实现尊重人的标准,那么农村的旧面貌就会全面的被更改,而且实际上的农村地区更多的农民希望自己能够居住高楼洋房内,只要设计能够将农民生活的细节要求和住宅条件进行规划和布局,就能够将农村地区的住宅建设全面的推进改变。再加上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农村地区的新建设还要参考节能技术进行推广,从而在建筑结构上提供安全,在生活设备上保证节约能源,新农村的建设就会更加有力的推进,所以新农村的建设意义才有保证,在进一步的新农村住房设计中就会将人性化的标准推展开来。
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和解决建筑设计的实践方法
1.立足现实进行调查
农村地区以其独特的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延续我国的文明和发展,但是农村地区由于长久的农业经济发展,和现实社会中的现代化发展要求脱节甚远,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较为落后,而且农民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也不理解,更不用说认同了。所以新农村的建设就是要立足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传统要求、生活习惯进行调查将农民的住宅要求和对未来生活的追求进行追踪,从而找到最适合农民理想中的住房设计理念,再加上农村地区大多数的群众是比较认同现代化的建设的,其对现代化建设的认识也有初步的认知,所以新农村的建设就是将现代化建设推进广大农村地区的第一步,在住房上实现了现代化的设计和建设,就能够实现农民对于洋房的追求,因此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就回迎刃而解,建筑设计也能够有效的实践。
2.实施资金补助推进新农村住房建设
大多数的农民都有恋旧情节,对于老宅感情深厚,更重要的是新农村建设中往往把农民的小院要求忽略掉,从而新农村的推广和建设被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制约,宅院就像是村民的感情寄托,我国从古至今就有对宅院的要求和建设,所以从感情和现实中都对新农村的建设实施提出新的难题,要全面的推进新农村的住房建设就是要把现实的问题面对,将要实施新农村建设地区的农村宅基地借助评估部门的科学评估措施,对于将要拆除的老宅子给予经济的补助,使农民收益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新农村的推广虽然时间较短,但是将会是我国未来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实施方式,节约建筑用地是对我国人口众多的实际分析,耕地保护好才有经济的有效循环发展,并且农村地区将会是未来我国工业经济集中开展的根据地,为了将来的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和质量,农村地区的基本面貌一定要全面符合现代化的要求,首要体现在住宅条件上。因此实施农村旧宅基地的拆迁补助是最有效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手段。
3.实施宅居地的科学规划
农村地区的住宅要求就是将农民的住行全面的解决,在住宅设计上除了要设计空间宽松的住宅面积,更重要的还有对于农民的出行方便的设计,建立地下停车场或者底层车库,建议扩展地下空间建筑。所以建筑的设计不能再是一味的高层叠压,而是讲究实际的结合当地村况进行落实设计。
要使设计科学合理就必须进行实地的勘探和考察,将当地的土质、地理情况全面的综合分析,再进一步的实施建筑的设计,从而在进一步的新农村建设中找到可以被支持的依据。
结语:
新农村的建设存在的问题就是农民对屋院的要求,但是建筑设计可以从室内空间距离上满足村民的要求,在加上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也在飞快地发展,相信新农村的建设只要是能够将建筑设计工作按照村民的实际要求开展,即使是高层建筑,也能够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和落实。
参考文献:
[1]彭必荣,郭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住宅设计浅析[J]. 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9)
关键词: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贵州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贵州省雷山县乌东、脚尧两村都是位于国家自然保护区雷公山腹地的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山区村。“十一五”期间,两村均被列为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百村试点”村,按照“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思路,两村均以生产发展为重点,带动新农村工作全面发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起步,初步取得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进步的明显成效。
1 两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及特点
1.1 把因地制宜发展生产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作为地处边远的贫困山区,两村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都把大力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当成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工作目标,通过生产发展加快山区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步伐,带动其他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
1.2 把改善村容环境和生产条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在抓好生产发展的同时,依靠上级提供的资金、物资支持,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大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
1.3 把民主管理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为更好地推动全村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村党支部注重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工作。围绕经济活动的开展,党支部把实行村民监督引入各项工程建设过程中,建立了以村党支部、村委会为核心,村民代表参加决策,全村村民共同关注的农村基层民主决策和监督机制。
2 两村新农村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2.1 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性和长期性缺乏明确的认识
虽然经过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实践,广大农民群众收入明显增加,村镇面貌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仍然缺乏全面的认识。仅把新农村建设看着是简单的政府工程,而对新农村建设缺乏全面完整的认识。由于认识问题存在的偏差,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不强,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2.2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只是初步的,还没有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家庭生产成为主要的经营形式。无论是茶叶还是其他产业,都体现为典型的家庭生产,联户经营的形式还没有形成。
2.3 农民群众的技术能力难以适应生产发展不断变化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之初,由于两村均是试点村镇,县乡两级均派有驻村技术人员帮助农民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但随着整个新农村建设工作面的扩大,驻村技术人员离开,农民群众又不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和手段,时常面临新的技术难题,影响当地农业生产。人才缺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的短板。
2.4 市场建设滞后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由于受到交通、信息等条件的制约,相当一批农产品销路不畅。农民群众因此从生产的主动者变成市场的被动者。
2.5 民主管理的范围和层次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基层民主管理的意识还比较薄弱,农民群众只注意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而对涉及全村未来发展的问题重视不够;基层民主管理的机制还没有很好地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只围绕项目建设进行。如何提高边远贫困山区农民群众参与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的热情是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3 推动边远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由于边远贫困山区特殊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与其他地区相比,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难度就更大。
通过对边远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整个发展环境和条件的了解分析,明确了要推动已起步的新农村建设村镇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3.1 增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
应该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科学发展观在“三农”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它涉及农业、农民、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在自然条件恶劣、社会发育程度相对滞后的边远贫困山区进行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有一个认识逐步深化、措施逐步完善、成效逐步体现的持续发展过程。应通过有效形式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宣传鼓动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增强他们通过艰苦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
3.2 推动已起步的新农村建设村镇从政府主导向农民主体转变
边远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长远发展最终取决于广大农村群众主体意识的增强、主体作用的体现和主体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加强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同时,要着力提高广大农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使农村广大群众成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主要推动力量。
3.3 大力改善贫困山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基础
两村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从一定程度上看,是基础设施落后造成的。因此,要扶持边远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必须努力改善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根据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可采取政府提供资金物资支持、农民出工出劳的“以工代赈”的办法,着力解决制约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关键词:rough集理论;新农村建设;指标模型;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7-1717-06
the rough theory based evaluation model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aking some cities from henan province as examples
hu ming
(zhengzhou technical college, zhengzhou 450121,china )
abstract: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a and taking data of some cities in henan province as samples, indexes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were analyzed with rough theory to establish the index evaluation model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rough theory;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dex model;henan province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农村发展的主要难题,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已经极大提高,农村社会事业也获得较快发展,但由于我国农村区域差异较大,地区发展也很不平衡,仍然存在农业生产率低下、农村建设发展缓慢、农民生产水平落后等问题。为了破解农村发展的难题,在20世纪初我国就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1],涵盖了衡量我国新农村建设水平的各个指标。在此指标基础上,各地围绕新农村建设建构了大量的指标体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评价依据。但由于农村发展水平的差异,各项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需要进一步分析[2],为此选取河南省部分县市农村进行具体指标的统计,通过rough集理论离散化的分析,建构可操作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评价指标模型。
1 指标体系的构建
研究样本的选择,在河南省18个地市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8个地市:郑州市、新乡市、洛阳市、南阳市、驻马店市、许昌市、商丘市、鹤壁市。根据2012年公布的河南省各地市人均经济总量排名,分别将其界定为经济发达、经济较发达、经济一般发达和经济欠发达4个层次,在每个层次中选取2个样本。其中经济发达地区选取郑州市、洛阳市,经济较发达地区选取许昌市、鹤壁市,经济一般发达地区选取新乡市、南阳市,经济欠发达地区选取驻马店市、商丘市。在选取的样本中又随机选取了8个县作为具体的问卷调查样本,分别为:荥阳市、伊川县、襄城县、淇县、辉县市、桐柏县、平舆县、民权县,分别用a、b、c、d、e、f、g、h表示。河南是农业大省,各地市经济总量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选取不同经济发展层次的各县市,可以对比在新农村建设中各项指标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状况。
在综合各级指标的基础上,将生产发展水平、生活基本条件、精神文明程度、村容村貌、管理民主5个方面作为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下分类具体设计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在衡量生产发展水平的一级指标下,分别设计出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经济增长状况、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农村各产业4个二级指标[3];在生活基本条件指标下设立农民收入指标、农村基本保障制度、农村家庭居住条件3个二级指标;在精神文明程度下设置农村基本教育、文化条件,人口生育、增长,农村社会治安环境条件3个二级指标;在村容村貌标准下设置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自然环境2个二级指标;在管理民主下设立民众参与程度、村务制度建设2个二级指标。共计设立了14个二级指标,在各级二级指标下设立90个具体三级指标,分别用n1到n90表示(表1)。
2 rough集理论基础上的指标重要性分析
依据设计的各项指标对所选取的各县市采取实地问卷调查和走访的形式,利用rough集理论得出对8个县市各项指标的离散化分析数据(表2)。在一级指标生产发展水平的分析中,选择a、b、c、d、e、f、g、h构成一个分析的对象集,即u={a,b,c,d,e,f,g,h},同时选取经济发展的三级指标中区域国民生产总值及增长率(n1)作为衡量该县市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准,并以n2为决策属性,将该县市的经济发展指标的离散化分析数据表作为决策表,选取农业土地生产率(n7),农产品商品化率(n9),农业机械使用率(n10)三个作为衡量
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参考指标,考察各项指标对于区域国民生产总值及增长率的影响,分析各项指标对于经济发展总体指标的影响,进而分析出各项指标在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指标中的重要性[4](表3)。
通过以下公式对选取四项对比离散化数据进行分析:
记a={n7,n9,n10}
u/n2={{a,b,d,e,h},{g},{c,f}}
u/a={{a,h},{b},{c},{f},{e},{d,g}}
pona(n2)={a,b,c,e,f,h}
u/(n9,n10)={{a,h},{ b,c,f},{e},{d,g}}
pon(n7,n10)(n2)={a,e,h}
u/(n7,n10)={{a,h},{e},{f},{c},{b,d,g}} pon(n7,n16)(n2)={a,c,e,f,h}
u/(n7,n9)={{a,f,h},{b,c},{e},{d,g}}
pon(n7,n9)(n2)={b,c,e}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n7,n9,n10对于n2的重要程度分别为1/2,1/6,1/2;一级指标生产发展水平对于n2的重要性为■=■,指标n7和n10能较好地度量县市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水平[5]。
基于同样的分析方式,对第一个生产发展水平指标下的三级指标中随机选取的n4,n6,n23三项指标进行分析。分析的结果显示n4,n6,n23对于n2的重要程度分别为0,0,1/5,n4,n6对n2的重要性可以忽略。与n7,n9,n10相比,n4,n6,n23这组指标对于n2的重要性要低很多,n2,n7,n9,n10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表4)。
假设a={n4,n6,n23}
u/n2={{a,b,d,e,h},{g},{c,f}}
u/a={{a},{b,c,f},{e,h},{d},{g}}
pona(n2)={a,d,h,e,g}
u/(n6,n23)={{a},{b,c,f},{e,h},{d},{g}}
pon(n6,n23)(n2)={a,d,h,e,g}
u/(n4,n23)={{a,e,h},{b,c,f},{d},{g}}
pon(n4,n23)(n2)={a,d,h,e,g}
u/(n4,n6)={{a,b,c,f},{e,h},{d},{g}}
pon(n4,n6)(n2)={d,g,e,h}
根据对n7,n9,n10指标的分析模式,对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离散化数据进行分析,在一级生产发展水平下,三级指标中最具影响力的指标是区域人均集体收入(n3)、农业土地生产率(n7)、农产品商品化率(n9)、农业机械使用率(n10)、农村中各项产业结构(n23)、农业及非农支柱产业发展(n24)等指标,这几项指标体系都是可以直接反映农业生产状况的指标[6]。在生活基本条件指标中,反映农民收入状况的农民可支配收入(n30)、农民购买力(n31),反映农村基本保障制度的驻村医生数量(n37),反映农村家庭居住条件的农村中住房状况(n41)、人均计算机拥有量(n46)、居民公共服务设置建设(n52),是反映农村生活基本条件指标中影响比重较大的指标。在精神文明程度指标中反映人口生育、增长状况的农村生育观念(n62)、农村户均人口数量(n63),反映农村社会治安环境的刑事案件发生率(n64)、居民社会安全满意度(n65)是较有影响力的指标。在村容村貌指标中反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村镇道路硬化率(n70)、公共照明覆盖率(n73)、垃圾无害化处理率(n74),反映农村自然环境的农村水质达标率(n80)等指标是有影响力的指标。在农村管理民主指标体系中,反映民众政治参与的农村村务公开率(n81),反映村务制度建设的村民自治制度建设(n87)、村民大会召开次数(n90)等是农村民主管理中具有影响力的指标。上述三级指标在各项指标体系中不同的影响力,能够较为直观有效地反映新农村建设的状况[7](表5)。
根据河南省2009年选定的25个新农村建设指标,针对全省47 296个村的检测结果,在上述研究中的23项指标里选取对新农村建设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人均集体收入、可支配收入等11项指标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在2009年有统计的各村具体指标的实现程度,以表示新农村建设的程度。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农村村务公开率、刑事案件发生率目标值的实现程度都在95%以上,大部分指标实现程度都在85%以上,11项指标中低于85%的有区域人均集体收入、驻村医生数量、人均拥有计算机数量。从数据结果来看反映农村生活环境、农村民主管理的指标的实现程度最高,而反映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实现程度则较低,表明河南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较低,发展农业经济是河南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3 结语
新农
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到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因而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也较为复杂。在对选取的河南省8个县市农村进行随机调查的基础上,通过rough集理论的离散化分析,表明在所设计的90项三级指标中,各项指标对二级、一级指标乃至对整个新农村评价模型的影响权重是不同的。通过rough集的离散化分析将各项指标中对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影响的23项指标凸显,建立一个包含23项指标的新农村指标评价模型,作为衡量河南新农村发展建设的重要度量指标,以此评价所选样本的新农村建设程度,进而有效指导区域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曲福田,何 军,吴豪杰.江苏省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实现程度与区域比较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2):62-66.
[2] 朱孔来,姜 明.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关理论及测度指标体系的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7(6):126-129.
[3] 刘健宏.福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台湾农业探索,2008(3):46-49.
[4] 李广海,陈 通.和谐社会理念的新农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0-13.
[5] 张淑云.河北省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贵州农业科学,2007(1):10-13.
本刊讯 2012年10月30日,北京市档案局、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民政局组织召开北京市创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经验交流会。市档案局局长吕和顺提出,要坚持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采取市档案局主要牵头、区县互评互验的方式,巩固农村档案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成果,推动北京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科学发展。国家档案局经济科技司司长李晓明,市档案局局长吕和顺、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委员左晓波、市民政局副局长谢延智出席会议并讲话,昌平区副区长刘淑华出席,市档案局副局长马素萍主持会议。
会议总结了北京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取得的成绩,交流、推广了昌平区创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的经验,进一步明确了目标任务。吕和顺局长指出,在国家档案局的关心指导、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在市、区县档案、农业、民政部门的共同指导服务下,在各乡镇、村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农村档案工作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指导服务力度不断加大,形成各涉农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市、区县、乡镇三级联动,共同推进村级档案工作规范化建设的良好局面。市档案局、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市民政局联合转发了国家档案局、民政部、农业部《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制发了《北京市村级档案管理办法》,昌平区于2011年成为全国第一批、我市第一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并以示范县验收标准为指导,推动全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全面开展。至2011年底,全市各涉农区县档案馆已接收宅基地、个人建房、农业普查、农业区划、土地承包等十余类共计75万余卷件涉农档案进馆,为农民利用档案提供了资源保障;各行政村共收集保存了46万卷件档案;在全部行政村实现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有5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使用计算机管理、利用档案;昌平、海淀区档案局建立了“三农信息”专栏,平谷区档案局开发了“平谷区农村档案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档案和档案工作在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繁荣农村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显现。吕和顺局长强调,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是档案部门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进一步巩固农村档案工作规范化建设的成果,坚持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新领域、新方式,推动档案工作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国家档案局李晓明司长充分肯定了北京市农村档案工作的成绩,强调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目的和意义,从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加强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建议。市农委委员左晓波和市民政局副局长谢延智就提高农村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密切配合档案部门做好农村档案工作、开展业务工作的同时做好文件材料的收集等方面分别对农业部门和民政部门提出了要求。
会议印发了《北京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测评办法(征求意见稿)》。市档案局与市农委、市民政局研究决定,联合印发《北京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测评办法》,采取市档案局主要牵头、区县互评互验的方式,推动各涉农区县形成相互了解、学习、检查、促进的良好氛围,形成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长效机制,提高整体水平。
与会人员还观摩了昌平区小汤山镇政府、社保中心档案室和小汤山镇部分村的特色档案。北京市各涉农区县档案局局长、主管副局长、业务指导科科长;区县农委、民政局主管领导和主责部门负责人约120人参加了会议。 (张轶群)
一、新农村建设宣传的总体要求。
新农村建设宣传的总体要求是:重点宣传报道各镇、各村、各职能部门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的举措;宣传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各项政策;宣传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发展新文化的典型;宣传各地解决农民最关心的热点问题的新做法;报道各部门、各镇关注农村、关爱农民、关心农业的先进典型等,通过新闻舆论引导各级关注制约并着力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在建设新农村的宣传报道中,还要处理好重点与全局、典型与一般、当前与长远等几个关系,防止主观片面、盲目拔高等倾向,为农村发展、改革与稳定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新农村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新农村建设宣传的主要工作
(一)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
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新闻媒体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传报道,较好地发挥了反映实践、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作用。今后,新农村的的宣传报道工作要更加紧密联系实际,坚持“三贴近”,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
1、在市电台、电视台开设“新农村建设”专栏,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新做法、新模式、好经验,以及好人好事等。
2、突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个核心,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服务农民增收的舆论氛围,将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宣传报道的重点工作。
3、紧扣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搞好报道,让他们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增强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力量。
4、围绕制定科学规划进行宣传引导,让各级领导干部和农民树立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循序渐进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识。
5、大力宣传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先进事迹,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和政治保障。
6、关注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的典型做法,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发挥好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7、加大对青年致富典型的宣传,树立榜样,促进新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联系最为直接和紧密,它是教育与经济的重要结合部,是把大量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桥梁。作为高职院校,肩负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大任务,而服务新农村建设又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时代职责,应结合发挥院校的资源优势和专业特色优势来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首先要解决好三个关键问题:
一、高职院校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师生要把服务“三农”的意识和使命感培养起来。以“走进新农村, 服务新农村”为主题,把服务先进制造业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思路和工业反哺农业、城乡结合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在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重要性的同时, 进一步认识和开辟高职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广阔天地, 形成浓厚的服务“三农”的意识和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把服务“三农”的改革措施落到实处。学院在实践过程中要实现“四项”对接, 一是校县对接, 重点与一个县签定合作协议, 共同开展新农村建设。二是项目对接, 结合农村产业发展现状、社会建设实际与学校师资优势, 确定若干个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项目; 三是人才对接, 学校选派教师组成新农村志愿服务团队, 扶持县区“农家乐”、乡镇规划、农村实用技能型人才培训等项目的开发; 四是文化对接, 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展技术服务、专项调研、文艺下乡等活动。
三、服务“三农”长效机制的建立和相关市场的开拓。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开拓农村就业市场, 是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长期任务和目标, 也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发展机遇。为此高职院校要成立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组织机构, 把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抓, 把推进工学结合与推进服务“三农”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 在着眼于长远发展的基础上,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提高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水平。
其次要构建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的服务体系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更新服务理念的体系
(一)开展宣传服务。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建设的任务以及建设的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农民能够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内涵,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促使广大农民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扩大眼界,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易方式和价值观念,培养市场经济意识,引导农民踊跃投身到建设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去。
(二)开展提升理念的培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规划科学、住宅设计合理、道路宽敞、交通有序的村容村貌无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之一。这对高职院校而言在服务新农村建设工程中提供了发挥人才、专业等资源优势的广阔空间。
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培训服务体系
(一)开展面向农村实用型人才的培养。高职类院校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专业优势和特长,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和要求,培养面向农村、面向基层、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用型建设人才。首先要做好育人工作。一些大学生毕业后即使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意留在农村基层工作,造成新农村建设中严重缺乏大量的技术管理类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在这一方面加强学生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了解,增进他们对农村建设的了解,使他们能够在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创造建设新农村。其次在办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方法等方面进行有正对性的调整,使其更适合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的需求。要在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律中寻求教育的结合点,找到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的内容,以提高学生到农村能够施展才华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开展农村专业技术与技能型人才的培训。提供技术培训服务是高职院校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最有效的模式之一,因此培养大量有文化、有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和基层职业技术人员,培养和造就亿万有生技术力量,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高职院校面临的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之一。
三、科研技术服务体系